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书

时间:2022-05-29 09:0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书

第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特色成长辅导室;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建立的目标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我系”)根据学生现状,建立我系“梦想起航”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树立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正确的认知,挖掘自身潜力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运行

1.教育体系建设

我系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在多部门的支持下,形成了一套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者形成的相辅相成的、无缝链接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辅导队伍建设

我系构建了由专家辅导员、朋辈辅导员、特约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的四位一w辅导队伍。

(1)专家辅导员由班主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组成。负责辅导室的日常运行以及解决思想、生活、心理、职业导向等问题。

(2)朋辈辅导员主要由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学生干部组成。负责在同学中开展教育咨询服务,并及时发现报告存在就业及心理危机的学生。

(3)特约辅导员由校领导、党支部书记、创新创业学院领导和教师和外聘专家组成。负责辅导知识体系建设、相关制度的建设、辅导队伍能力提升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就业形式、社会职业需求等方面的解读,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规划等。

(4)专业教师队伍由校内外专业课授课教师组成。负责专业指导、解决专业问题、建立学生专业自信心。

3.辅导室制度建设

(1)辅导室实行“一带一”的帮扶制度。由一名朋辈辅导员带一名咨询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学生,解答问题,帮扶到底,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持续性提供保证。

(2)辅导室实行“寝室连心”责任制度。寝室里一人有问题,其他同学都有责任对其提供帮助,出谋划策。

(3)辅导室实行重点对象分级谈话制度。因就业产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关注对象,首先由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老师和其共同解决心理问题;其次,由辅导员与其谈心谈话,帮助其解读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最后,由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解决专业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积极效果

1.完善约谈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约谈方式。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定期约谈有情况的学生;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走访班级和宿舍,主动约请学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帮助,不仅扩大了受惠的学生面,还充分扩大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影响力。

2.促进大学生及早明确自身定位,激发了大学生的就业潜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帮助大一新生摆脱迷茫阶段,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构建独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其职业意识的觉醒,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少了大学生就业活动的盲目性,激发了其就业潜力。

3.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将能极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同时,大学生在团队中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提要:目前,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使得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尤显意义重大。本文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95万人,2008年更将达到559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四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会、经济、生理以及机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的放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并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再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资源,并将不同的人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规划,实现动态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比较淡薄。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考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认真的准备。有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另外,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3、缺乏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包含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以及情感的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职业测评能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作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并不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国内的测评,也主要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和翻译偏差而产生问题,但本土化的修订还远远不够,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的特点。

4、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比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尤其严重不足。呈现出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起来。 转贴于

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科研机构等机构,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齐抓共管,共同发挥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重点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从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第一年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关键。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与发展。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

4、选择和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熟知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指高校大学四年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和就业辅导,通过培训、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和组织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准备。

一、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问题

1、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办学思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学校只管教书育人的模式中,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意识,缺乏对自己培养的学生主动向社会输送或推销的意识,因此。在学校培养环节上,就表现为缺乏系统地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体系,或只是利用校园网开辟一个传递就业信息的网站等,另外很多高校也未设置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充其量只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勤工俭学或短期商业活动。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混乱。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种发展因素是缺一不可的。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单位,大多数高校实行混合建制,工作实施由业务性很强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完成。此外,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因此学校对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只有教学要求没有科研要求,在教学上又是只有量的要求,缺乏质的制约,职称评定、人员聘用上也没有一定的要求,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职教师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培训提高机制。管理体制上混乱导致职业规划质量难保证,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瓶颈。

3、在指导内容上,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

长期以来,主要面向毕业班的高校就业指导的指导内容大都停留在理想教育、对招生、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政策法规的阐释,而对学生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心理调适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的辅导还不够,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年轻一代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且,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用统一的内容教育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许多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也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践的指导,主要是理论知识的灌输,重学校本位、轻社会参与。就业指导方式单调,主要是课堂教学和讲座相结合,而这两种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深入开展。而学生也感觉这样的指导比较空泛。因为这种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大,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措手不及,不利于他们事业的发展和职业的成功。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迎合时代潮流的高级人才。西方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以职业生涯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指导。所以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指导应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而中国大部分大学现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体制常常导致学生在日常施行过程中无法将现实情况与计划相衔接。

4、在指导工作中,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高考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而此时学校应该及时提供专业人员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回归生活。

从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其理念经历了一个从“以择业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日益强调人的自我成长,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人职匹配,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由于受传统的就业安置思维影响,目前仍然停留于狭义层面,即过分强调一次就业率。比如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把压力集中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在没有充分选择的情况下,就匆忙和自己并不很满意的单位签约,结果出现签约率高但违约率也高的现象。这种做法忽视人的主体性发展,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基于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季节性促销”模式,转变以实现学生就业安置为目标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职业生涯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前程与未来,以帮助他们获得面向社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以此为最高目标;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教育与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潜能开发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承认人的天赋、性情、爱好、生长环境以及际遇的差异,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差异,注重实施“个性化指导”。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建立。

要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先树立起就业是学校中心工作的理念。高校就业工作不仅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敏感程度和影响范围又远远超过社会就业的其他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所以,将高校就业状况作为考核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并采取向社会公布毕业生就业率的方式,来促进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制度保障。

管理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不同的就业模式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相匹配。要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建立健全领导体制、管理制度、激励和保障机制、职称评聘制度、职业指导师培训制度等等,力争在几年内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良好成绩。

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中得到深入发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要建立符合本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仅仅依靠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校各个部门,从领导到教师全面重视并参与进来,其别重要的是高校辅导员的参与。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点与主要职责决定了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承担重要角色的必然性。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辅导员并没有真正投身于这一工作中来。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所具备的优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许多辅导员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学校管理者要深入思考和落实的问题。

一、辅导员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意义

职业规划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选择与价值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需要辅导员的全面参与。只有辅导员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做到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才会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地“正能量”,更好地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面发展。

另外,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对辅导员提出的崭新要求。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辅导员有必要积极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中来,发挥自身所长,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新理念、新方法,更新工作思维,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拓展工作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辅导员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优势

作为大学生的最直接的教育者与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辅导员是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更容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辅导员直接负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管理工作,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与大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大学生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春风化雨的耐心和润物无声的投入,从这方面来说,没有人比辅导员更适合承担这项工作。另外,目前辅导员的年龄普遍年轻化,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学生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甚至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曾经或正在困扰辅导员的问题。他们可以和学生共同分享,共同学习成长。相较其他人员,这些特点让辅导员更容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2.对学生个体情况的了解掌握,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生涯的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独特性。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涯发展的问题和困惑,只有熟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个体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学校里,辅导员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最为了解的人,优秀的辅导员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自己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才干、价值观念甚至家庭背景,辅导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辅导员的参与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四年持续不断地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关注,甚至在学生毕业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或专业教师只能给学生一个框架的、方向性的引导,而更细致的工作则只有辅导员能够完成。高校辅导员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四年的日常工作中来,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

三、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1.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

辅导员可结合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大一时,着重帮学生了解学校和所学专业,进行自我探索,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时,着重指导学生了解职业,进行职业探索;大三时,着重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必备素养;大四时,着重指导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掌握求职面试技巧,了解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四个阶段有机联系、相互贯通,构建一个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2.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高校辅导员可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设立工作坊、进行职业角色扮演、举办职业发展沙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生涯理论的深刻理解,加强对目标职业的认识、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3.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对学生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遇到的问题有共性,也有个性。辅导员是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对学生个体情况和家庭背景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这有助于辅导员运用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快速适应职场。

4.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们可以完成对自我的探索,但一般欠缺对环境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环境认知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环境的了解和认知。高校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实践训练的好机会。

在技能的三个分类中,用人单位一般最为看重的是可迁移技能(skill),而大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的只是第一种专业知识技能(knowledge)。就业实习是大学生提高可迁移技能的最好机会,是大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奏,是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是大学生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体验。辅导员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他们对用人单位进行更为实际的了解:了解工作岗位对员工的各项要求;对领导和老员工进行访谈,学习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请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并请教如何改进等等。学生实习返校后可让他们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实习体会,从而使每位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更深刻,更立体。

5.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督促

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执行,没有执行,再好的规划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执行力不足,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督促,通过班会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使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6.开展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效果要用时间来验证。为此,需要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辅导员可以定期(每隔半年或一年)与毕业生进行联络,了解他们的职位变动、岗位调整、薪酬待遇、工作满意度等情况,以及他们工作中对于生涯规划的重新感受和思考,从而做出统计与分析,用调查结果和数据来验证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还可以将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和没有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

四、提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指导能力的对策

1.学校应对辅导员开展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培训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辅导员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同时,还要加强对辅导员专业性的培训,组织辅导员经常性地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力,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水平。

2.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集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理论知识。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身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精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掌握职业测评与辅导的技能,最好还能考取职业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证书,提高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另外,还要熟悉和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多方搜集职业信息,与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接触,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辅导员应先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人都适用,对辅导员也同样如此。辅导员只有首先对自己进行好规划,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经验去指导学生。另外,辅导员往往是在对自身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魅力所在,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兴趣,从而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受与学生进行分享讨论,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只有辅导员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等学院与辅导员的双赢。

4.辅导员应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任务艰巨,只有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辅导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此,辅导员需要以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责任心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来,在对学生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学生的成长而喜悦,自觉自愿地去开展工作,这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焕发蓬勃生命力。

5.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支持和保障

学校要为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提供有力支持。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高强度的工作使不少辅导员的精力透支,再加上有的学校受条件所限,即使想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从事此项工作的支持和保障。首先,应尽力满足辅导员从事此项工作的必备条件,如场所、设备等等;其次,可以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拟定绩效评估项目,对从事此项工作的辅导员进行补贴,对做得好的辅导员还应给予表彰奖励;另外,还要对辅导员的生活进行关怀,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

综上所述,辅导员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地投身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来,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学校也应重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为辅导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为他们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只有这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形成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以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长旭.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科教纵横,2012(2).

[2]郭彦铮.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J].科技信息,2012(36).

[3]王千红.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指导作用研究[J].检验医学教育,2011(12).

第5篇

一、当前我国高职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并引起我国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从当前我国高职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第一,从思想认识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根据笔者调查的数据表明,71%的高职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工作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25%的不明确,只有4%的对自己未来的有较为明确的规划。究其原因,其一是大一新生刚入学校,对学校的生活还未适应,在刚走过辛苦学习的高三阶段后,普遍会感觉择业、就业对自己来说还非常遥远;其二是高职学院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基本上从来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更没有体会过就业方面的压力;三是当前高职学院在入学教育的时候普遍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但这些指导是粗放型的、大班式的或是以做报告形式进行,这些指导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缺乏科学性,其效用性有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多心理误区。例如,有的认为计划不如变化,没有必要做生涯规划,有些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未认识到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已经让一些大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从大一起就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做。有的把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其实职业规划并非学习计划,达成职业目标往往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所以,职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作能力提升的规划。有的制定职业规划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有的认为专业就是职业,认为专业就决定了职业。有的认为高文凭者就有高技能,只要是高学历就等于好人才,就有高就业能力。甚至还有的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生涯规划,认为整个人生生涯规划一部分的大学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第三,从规划指导的角度来看,规划设计的指导缺乏专业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时比较肤浅、表面化,没有对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特长准确定位;有的学生则在职业选择时依赖于职业测评工具或者仅凭个人兴趣或是把职业规划等同于学历规划;还有的学生即使选择了将来的职业目标,但是对于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也不清楚,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措方向不明确。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安排的是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或报告。在教室上课过程中主要讲授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而每个学生对于应该怎样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怎样去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行情以及在确定职业目标之后怎样去实现则并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时缺乏全方位、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就很繁杂,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间就很有限;同时一个辅导员通常要面对近200个学生,如果要一对一辅导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辅导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非常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意见,因为只有专业教师才了解学生所选择行业的动态和行情。

第四,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诸多束缚。很多高职学院在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关注的是大一新生以及大三毕业生,对大一新生主要进行职业测评和规划,对大三学生则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了对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就定好了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了自己每学期的学习计划,但是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对自己制定的生涯规划的效果没有及时进行反思,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跟踪指导。同时,各高职学院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比如邀请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来传授求职技巧,这些形式普遍缺乏针对性,学生对于此类讲座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理念的灌输与普及。政府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再次,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自身也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同时,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另外,还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第二,要构建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指导部门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行全程职业规划,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大一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要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进一步思考和修正自身的职业规划;毕业班主要对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引导他们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做好职业目标修正和完善。为激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各高职院校应实施“一根主线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职业式指导实施的全过程监控,通过加强过程监督和后续的跟踪调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正、调整和效果评价的一体化。“一根主线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终身教育的认识,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

一、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发展:思想的嬗变

在西方心理学语境中,就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是指导者根据心理学中的“人职匹配”的理论,对职业选择或决定有困难者进行的帮助活动。持这种观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霍兰德(Holland),他在1950年后提出了人格与环境相匹配的“类型理论”。该理论通过科学地将人格和职业两个方面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并编制了专业的测试问卷,择业困难者通过问卷测试,即可了解自身的职业人格,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霍兰德的理论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提供了较为简易可行的就业指导的实践模型。大学生无论是对于自己将要面对的职场,还是将来处于职场中的自我都缺乏必要的认知,由专职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来提供专业的“人职匹配”问卷测试及结果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把握自身的职业定位。

霍兰德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职业选择的“客观化”倾向,即认为职业选择是由问卷测试所显示的职业人格所客观决定的,而不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结果,既忽视了个体的个别差异性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倾向,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是指在整个问卷测试与结果分析过程中,指导者具有专业优势、处于主动地位,相对而言,择业困难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职业选择的“静态化”倾向,即认为“人职匹配”测试结果是一次生成的,一次测试即决定职业方向,忽视了人的职业观念、职业能力、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重视人的主体性、基于人的动态发展的生涯辅导理论开始兴起。

职业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理论代表人物萨帕(Super)认为,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生涯发展乃至生涯辅导方案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他将人的职业发展分成一系列生活阶段,即生理和心理成长(growth)阶段、探索(exploration)阶段、建立(establishment)阶段、维持(maintenance)阶段和衰退(decline)阶段。成长阶段的特征是能力、态度、兴趣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探索阶段的特征是职业选择的范围缩小,但尚未确定;在建立阶段,通过工作尝试与经验积累而达到稳定;维持阶段的特点是为改善工作职位和状况而不断调整;衰退则是退休后,逐渐减少工作时间。这一理论着眼人的终生职业发展,其特点主要包括:首先,重视职业生涯发展的“全程性”,即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规划人的职业生涯;第二,重视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即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第三,重视职业发展的“主体性”,即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人主动规划与实践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当针对个人特点开展。

二、从实现就业到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重构

基于不同的就业指导与生涯辅导思想,高校所构建的就业工作体系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基于就业指导理论,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为专职的指导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学四年级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以“人职匹配”成功就业为目标,主要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为认识自我与认识职场,包括职业兴趣、人格、能力测试分析及就业形势及政策的解读;第二模块为强化知识、提升能力,包括公务员考试、教师编制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等各种应试培训班;第三模块为通过模拟应聘锻炼技能技巧,包括简历制作及各种形式的面试技能技巧训练;第四模块为搭建就业平台促进成功就业,包括举办各种形式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见面选择活动。这一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多数高校普遍应用,以“人职匹配”实现就业为明确目标的就业体系,便于进行就业工作的目标管理――即实现每年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就业率、签约率的要求。

但其缺陷也逐渐为许多就业指导人员所意识到:首先,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依据客观化的“人职匹配”理论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忽视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往往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其次,集中在大四阶段进行的“突击性”就业指导,忽视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的“全程性”,从而导致前三年所形成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与大四实际就业当中的岗位要求严重脱节;此外,忽视了就业指导的“阶段性”,将就业指导的全部任务集中在大四进行,突击强化求职技能技巧的实践锻炼,就业指导容易沦为“应试”指导,对大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少有助益。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高校重构就业指导体系的切入点在于以生为本、全程规划、阶段指导、充分就业。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例,学院在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定位凸显“以生为本”、“个性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具体表述为通过形式多样的平台和载体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向,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帮助和督促学生对规划的执行,促进每位大学生成长成才。

职业生涯规划的组织建设凸显学院统筹、院系为主、班级为基、师生共建。学院学工处成立“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监督各二级学院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开展。各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该小组成员可由校内外专家、二级学院院长、分管院长等构成;各二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小组的成员可由校内外专家、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优秀校友等构成。

生涯规划的具体工作凸显全程性、全面性、专业化、个性化。指导小组的主要工作覆盖大学生涯全程的各个阶段,通过组织讲座、师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优秀校友报告会、主题班会、各类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个性化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本院系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做出正确引导,给出有效建议,为学生搭建思想交流、社会体验、能力提升的平台,并指导本院系的学生填写《大学生涯规划书》,定期书写“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关心寄语”。学院指导学生将大学生涯划分为大一探索期、大二定位期、大三冲刺期、大四期,各个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目标任务为:

1、探索期:(1)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2)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利用图书馆资源,辅助自己的学习,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

2、定位期:(1)考虑未来的毕业方向(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资讯,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2)尝试兼职,并要具有坚持性,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从不断的总结分析中得到职业的经验。(3)充分利用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调查和研究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和从业要求,认真撰写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交流研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发展方向。(4)坚持认真学习不松懈,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等级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学习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冲刺期:(1)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初步搜集就业信息上。参与和职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如果有机会要积极尝试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2)如果决定考研,要做好复习准备,同时也应该关心就业信息,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培养自身的从业素质。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IELTS、GRE等应试,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4、期:(1)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规划的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进行就业应聘,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2)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3)提高就业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同时可以通过院系开展的就业指导讲座、就业网站、就业信息专栏以及电子信息屏等渠道,了解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增大实现就业机会,不做‘等、靠、要’的被动求职者。

三、从突击指导到全程职业辅导:实践的转型

基于生涯发展理论,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了从“突击指导”到“全程辅导”的实践转型。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为例,创新的实践模式主要体现为“职业生涯发展”主题下的“入学职业教育”(探索期)、“职业生涯规划”(定位期)、“就业指导课程”(冲刺期)、“优质就业服务”(期)等模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各阶段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及资源整合所带来的倍增效应,使得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特色逐步彰显,就业服务臻于优质。

“入学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探索期。新生入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更是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变化,及早树立将来的职业理想,尽快确立当前的学习目标,将职业理想与专业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学院组织的入学职业教育包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通识课程;举办以职业理想为主题入学教育讲座;给新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兴趣、人格、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帮助毕业生了解职业自我,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定位期。职业生涯定位期是学生从相对主观、模糊的职业想象确立为较为合理、清晰的职业理想的关键期。以《成长规划书》为载体,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通过了解学生对自身的生涯规划,以“一对一”的形式,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定位和分阶段的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辅导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目标职业的就业资讯,结合个人实际及专业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尝试兼职锻炼,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对目标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进行系统化的拓展训练。

第7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大学生;高校;就业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是职业指导理念及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它是指在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大学生通过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的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职业理想,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计划。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缺乏专业性

缺乏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缺乏专业的组织机构。我国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机构,而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室以课堂授课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职业相关信息。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此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就是负责宣传就业政策,提供招聘信息,举办求职就业方面的讲座,并未对大学生们进行规范系统的职业规划辅导。

其二是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师主要由辅导员老师或行政管理人员担任,他们大多没有相关专业方面的培训,未能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课指导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深入人才招聘市场,没有了解就业的趋势行情等,只能照本宣科的讲一些职业信息,有的教师也只是讲一些面试技巧,如何制作简历等,并不知道如何运用量表等工具测试每个人的职业倾向、兴趣、特征等。

(二)职业规划教育不系统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系统完整。高校通过授课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简单的讲解一些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简历的制作,提供一些职业招聘信息,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兴趣能力的测定,就业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过程不给以辅导,也没能帮助学生摆脱只盲目追求高薪、高职、高地位的工作,只要铁饭碗,只能在城市工作等传统的就业观念。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设定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不统一,授课时期也不一致。有的学校大一时就已开设,有的却在大四。各校授课方式也不尽相同,简单的就业政策解读或就业指导等都不够系统全面。课堂讲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但实践训练却往往被忽略,很多高校对其缺乏重视,仅仅安排学生在企业、社区等部门进行短期的走流程式的实习,或是准备几场就业讲座,组织几场模拟招聘会,一些就业信息等,并没有系统的制度化安排。

(三)大学生缺乏自我职业规划意识

多数大学生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并没有像学习其他专业课一样正视它。目前我国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不够。有的学生片面的认为制定职业规划会限制自身今后职业发展的机会,缩小自己岗位选择的范围,而不利于更好的就业。有的认为较早制定计划,很难一直坚持下去按其执行,打算有了稳定的工作后再制定计划。有些学生则由于惰性,嫌麻烦等原因迟迟不肯花些时间制定一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应付老师,为了得学分草草了事,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自身情况,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没有准确认识,在制定计划时要么高估自己的能力,选择竞争激烈、条件优越的职业,盲目妄求,要么过于看轻自己,目标设立较低,不利于提升自己,实现自身理想。

三、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策建议

(一)转变职业规划辅导方式

我国的职业生涯辅导应改革当前高校的指导模式,真正从就业指导转变为职业规划。学校不应只在某个学期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相应学分即可,而应将职业生涯课贯穿大学四年。大一时,职业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他们进行兴趣、能力、职业等方面的评估,培养学生们的职业规划意识。通过一些讲座和实习基地的参观等让学生初步认识职业生涯。大二时,应鼓励学生们多参加各类社团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大三时,学校应组织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求职的过程,不断探索面试求职的技巧。给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使他们更清晰的明白自己应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大四时,指导学生制作并完善简历,针对他们的自身素质、能力和经历给出合理建议,协助学生们制定科学的生涯规划,早日迈向职场。

(二)丰富内容形式并实现多元化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化和细致化,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将学生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等这些资料备注整理建立个人档案,有助于学生分析自身条件与职业的匹配度。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除了考虑自己喜欢与否,自身是否能胜任外,更重要的是该职业不会有悖于社会发展和伦理道德,要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除了介绍就业政策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机构要提供最新招聘信息,就业市场动态,介绍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指导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择业方法技巧,面试、简历讲解之后要模拟现场环境,进行实地演练,并辅之以电视录像作为补充。除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之外还要注重他们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这些对未来的职业以致生活都有很大助力。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可以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方法借鉴。

(三)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和职业生涯指导机构

要建设专业的、职业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视教育学生为己任,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能够耐心的了解学生,辅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其次,指导教师还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积淀,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和辅导咨询的基本技能。再者,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学历,要完成岗位培训并获得职业生涯辅导的资格证书,也要有相关辅导的经验才有资格担任这个职位。此外,指导教师还要与时俱进,跟上就业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改善辅导的方式方法。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主要以授课方式在教室内进行,仅仅是纸上谈兵,学生没有积极性,实际辅导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应完善生涯辅导机构,不能将职业辅导局限于教室之内,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与企业的长期的关系。学校也应积极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学生们的选择范围,增加就业机会。学校也需建立就业信息的网站,定期更新职业信息,投放一些企业的资料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要求,让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用人单位并找出自己与其的差距。学生在了解自己并完备自己的同时,可以通过指导老师推荐联系企业,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全方位的感受就职的环境,在不断的进步与调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四)调动各方力量以增强参与度

我国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颁布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政府可制定一些激励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工作,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和优待,这样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也促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加快经济发展。政府也要加快就业信息的网络服务,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资源共享平台,及时准确的各类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及企业搭建一座桥梁。

企业是大多毕业生的最终消费者,因此,应鼓励企业走进校园,加快校企合作,给大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场地。此外,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人才选拔录用的标准,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企业定期派专业人士、高管等到学校开展演讲,使大学生全方位的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也给自己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校友交流会”,开通“校友网”,给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择业建议等。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从小就开始培养,早期的职业意识对未来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家长要在子女孩童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教会他们客观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家长也要给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多给他们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锻炼未来求职所需的各方面的能力。使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在大学阶段才开始,孩童阶段便得到培养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陈怡.中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 (4):97.

[2] 翟盈.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肓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3]黄丽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2):216-218.

[4] 刘甜甜,张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99.

[5] 陈晓欢.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以田纳西科技大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第8篇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响应国家构建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拓展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实现远大的理想,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而进行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亦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会计专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与知识,更需掌握独立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应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因此,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与职业生涯规划密切联系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会计教育应与其职业生涯规划密切联系,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身需要、发展机遇、制约因素、大学所学的课程等,为自己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行动规划和具体方案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两大类别。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现的是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方案。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则主要体现在建立职业阶梯,针对组织成员的发展情况指定培养计划,提供适合各个组织成员的发展机会。然而,实践中各个高校在会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老师仍然采用高中课堂的教学方式,完全以课本为依据,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的课时量,将教学作为了一种任务,成为了对知识的完全灌输,而不是能力的转化。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在期末考试中取的好成绩,努力通过各种会计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虽然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在实际的实务工作中,应用专业知识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会计专业老师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学习与更新自己理念与教育教学方式。将高中时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带到了大学课堂,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思维方式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2、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理性认识的一种升华与对感性认识的验证。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将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社交、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为学生安排的实践教学课程略少,大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日常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面不广,思维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只注重硬件发展,忽略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参加工作后,面临新挑战不能很快融入新环境。

3、会计专业大学生见习制度不健全,见习岗位质量缺乏明确规定

依据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接受单位为实习学生所提供的见习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适当性,既有利于提高和锻炼未就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为实现及时、尽快就业做好准备。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岗位的内容,标准做出明确的具体规定,缺乏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能保证实习学生获得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在见习期间,见习单位应由特定人员予以指导,但是实践中对于此规定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相对于较成熟的职业见习制度——德国的“双元制”,我国的见习计划本身并不完备。科学、规范的见习制度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我国目前具备的仅是在岗实习一项,其他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三、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1、将会计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建立多元化的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组织学生有关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职业的选择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展开,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每个个体都有职业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个人职业选择既要看择业者自身的综合条件,又要看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社会需要。如果择业脱离社会环境、条件和需要,那么择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成功的择业往往是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是社会需要需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认真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总体方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标准,尽量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尽量充分考虑个人的因素,拓宽思维,进行创业与再就业,同时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2、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推广校企合作模式

介于会计专业理论性与应用性并存的特征,应当大力加强学校-企业间合作,提升该专业毕业生整体能力。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平台,对学生都有重要意义,两者的结合对学生成长有极大作用。可以充分保证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学校要放下身段,引进社会讲师,变主为客,充分与市场对接。其次,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实践平台,保证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最后,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实行对口订单教育。

3、建立会计专业毕业生见习基地和高校的对接

第9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自上世纪末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开始,毕业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此矛盾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1986年在深圳大学率先开展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开设就业辅导课。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始组织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明确提出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进入21世纪,变得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国家和学校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2007年国家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等五个方面,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有了坚强的政策后盾,有了科学的指导,为该课程在全国高校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标志着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最先进的生涯规划理念为指导,全面细致地对指导工作的展开进行规划,并以相应的保障措施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这些势必会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化,并实现由经验指导向科学规划的深刻转型。”[参考文献:

[1]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一、大学生职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从无到有,从盲目指导到经验性指导再到科学规划,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虽然目前来看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相比以前在课程建设上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逐步向科学化转变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开始开设之初,都是依靠担任过毕业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兼任,没有科学的指导,主要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讲授内容随意性也大。自《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预示着课程开始走向科学化建设的道路。

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目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全体在校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进入学生的课程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已经渐渐步入正轨。教学大纲和各年级的教学专题也基本达成共识。在大一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制定自己的短、中、长期生涯规划;对中年级,主要围绕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职业发展储备知识和能量等教育;在大四,因面临就业,主要是开设职业适应、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内容。

2、对任课教师培训力度加大

国家重视并加强了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引进了职业规划教师资格考证学习与培训,虽然目前参加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教师还只占一小部分,但这是一个趋势。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凭证上岗了,这是对教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表现。

各高校的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此门课程,很多高校采取分专题讲授,集体备课的形势,把每一个教案都反复修改,集体打磨,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一名教师一直担任一个年级的课程,即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又让老师教有所专,深入了解所带年级学生需求,利于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为提高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课程设置之初,很多学生把这门课作为校选课之类的课程来对待,各年级学生都不认真,随意旷课。上课的学生也是空手而来,带笔记本的很少,上课说话玩手机的也不在少数,上课时教师要用不少时间来管理课堂秩序。经过几年的发展,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就业的指导重要性,认识到对职业生涯的指导作用。现在学生上课,课堂秩序好转,记笔记和主动和老师要教学课件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此可以看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渐渐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就业技巧轻生涯规划的倾向较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之初,只针对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当时存在课程开设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现在基本上做到了大学期间全程化辅导,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旷课学生也较多,上课只是为了取得学分,课程效果不理想。大三大四学生因面临就业,开始意识到就业前准备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多的是重视的招聘考试的要求、就业应聘技巧、自荐书制作、就业礼仪、服饰搭配等技术性的东西,而没有和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而就业前的指导只是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学生们存在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视野,这样的后果就是就业盲目性大,就业后会存在频繁换岗位的情况,不利于一生的职业发展。

2、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

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最终是教会学生学会在职场上生存,在职场上建功立业。需要学生了解就业环境、社会需求,并具备从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工作能力,而这些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通过实践环节的参与才能提高自己。实践环节的缺乏是导致此门课程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大班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学生多,教师少,一般情况都是大班上课,很多班级有一、二百人。班级容量大,加之教师以讲授为主,造成整体效果不理想。时间久了,会影响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效的对策

针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引进科学的适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测评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打好基础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能力、职业取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等。而职业能力测试是学生自我认识的重要手段。职业测评体系是否科学是否适合我们的大学生直接决定了测评结果的可用性。

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职业测评体系一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教育差别、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非常之大,这势必会影响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以能否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职业测评体系是我们能否较科学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取向的重要工作。

2、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效果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任课教师。目前各高校的任课教师一般是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老师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专业背景多样,知识层次理论素养参差不齐。他们担任课程多半凭借的是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相对来说,这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多,但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不够,对就业心理、交往礼仪等知识不熟悉,对就业法规、劳动人事制度知识更是欠缺,因此在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针对性不够,有时还会误导学生。这样的课程怎么能吸引学生?

因此,教育部门、政府有关机构和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培训,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既拥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2]宋继勋朱新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培养一批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外,要保证这些任课教师的相对稳定,不要因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岗位的聘任而大批轮换任课教师。在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可以开始相应专业,培养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

3、讲授内容应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并加强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

就业指导课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情况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动及社会需求的改变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因此,像某些课程一样几年用一套教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随时关注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上课内容,才能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方法上也存在形式单一,停留在只讲不练的阶段,以教师教授为主,不太关心授课效果。而就业指导课最终目的应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实践训练环节。

其一,在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上,要加入模拟面设,毕业班已就业学生的就业经验交流或者请社会成功人士开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在体验中进步,在感受中提高。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就业形势调研、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身感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职场的艰辛,从而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其二,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假期的义务支教支农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就业见习与实习等,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激励大学生联系实际,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素质。

4、积极开展个性化和专业化辅导

目前来看,各普通高校在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上,都存在集体讲授多,而个体辅导少的情况。集体讲授更多的可能是关注普遍现象,而个体情况千差万别,个体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心理趋向等截然不同,因此集体讲授是不能满足这些个体需求的。这时就需要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有区别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学生中的特殊学生,比如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要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引导和职业辅导,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积极提高自己能力素质,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就业竞争,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个性化;就业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35-02

一、以个性化就业指导促进创业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日益面临供大于求的挑战。据教育部的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11年11月21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就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债务问题突出;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较多,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增大。”面对着沉重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渠道,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水平,而且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以个性化就业指导促进创业教育的意义

所有的人在发展与成长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大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性格、气质、个人能力、所学专业、心理健康状态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学生个体的诸多明显差异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前提。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尊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需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挖掘其自身潜力,促进其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可以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树立良好的心态,通过共同探讨,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根据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实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利用个性化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内容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应引入职业生涯发展观教育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正确地把握就业形势,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早地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科学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要指导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对其职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指导他们了解适应自己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从事职业学习,选择职业和调节职业目标,使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

(二)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

长久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们往往青睐于收入稳定,舒适安逸的工作,因而往往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都成为毕业生们首选的理想去向,而对于具有挑战性,能挖掘自身潜力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们往往就业信心较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主动适应当前就业工作新形势,转变教育观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加大对于自主创业这一就业形式的宣传力度,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在施行个性化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对他们创业品质的培养,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团结合作、大胆进取、不怕困难,既要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又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同时培养他们具备敬业爱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

(三)加强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创业能力训练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营销意识及沟通技巧等创业知识与技能,对于相关政策、法规知之甚少,更缺乏应对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就业比创业稳定”的心态,使得大学毕业生们缺乏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因而,针对此种现状,高校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应加强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创业能力的训练。首先,要建构更为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开设创业选修课,讲授一些相关的法律、经济、财务、管理等课程,讲解创业的法律法规、操作程序、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一些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模式与经验,让大学生们增加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及早发现自身缺点与不足,及时地补缺补漏,为毕业后的创业之路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作好准备。其次,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就业指导还可面向这一群体通过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等渠道,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咨询服务

就业咨询是个性化就业指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启发教育、平等协商、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等形式,提出建议、意见或者答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当为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咨询服务,既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也可以通过网络答疑,还可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毕业生开设专场讲座,提供政策宣讲现场答疑。咨询的内容也应切合实际需求,既要包括创业相关政策、优惠措施,还要包括创业流程,也可包括人才测评和心理咨询,使大学生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创业准备也更加充分。同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工作不应止步于学生毕业离校,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跟踪扶持,进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45-03

高校普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但要学习和汲取国外成熟、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模式,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价值体系、人才市场和就业制度、教育辅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职业发展教育的模式,需要从理念梳理、体系重构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本土化探索,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复合高校与大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教育之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采用问卷、跟踪访问等方法对我校在校及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一、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与内容。第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们对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要求,提高教育水平,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对广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和我们对开设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认识,针对课程以什么形式授课比较好、从那个年级开始合适、最希望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什么等十个问题对在校不同年级的同学作了调查。第二部分为了探讨职业发展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生活与工作的影响,我们对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中的240人做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在大学期间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有帮助、毕业至今的工作变化情况,目前收入及生活状况,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及下一步打算,对在校大学生的期望及对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建议等九个问题做了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如图1所示,在“你希望学校什么时候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一题中,学生的选择排名依次为“大三”(44.2%)、“大二”(35.8%)、“大一”(17.9%)和“大四”(2.1%),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未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他们的意义与作用,把“就业”概念狭义化,以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找工作,觉得大一离毕业求职还较远;同时,“大四”2.1%的比例又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提前做就业准备的必要性。在多选题“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一题中,“应聘技巧”(25.1%)和“用人单位信息”(24.5%)排在前两位,“职业规划辅导”(17.7%)位列第四,一方面表明学生探求就业知识和求职技能的渴望,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这与“你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哪方面最重要”一题相互印证,选择“就业流程和面试技巧”(29.1%)、“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28%)和“就业信息提供”16.8%的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职业生涯规划”仅占20.5%,对于在校大学生可谓纸上谈兵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如图2所示,在“你对哪种就业指导更感兴趣”一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互动沟通”(36.3%),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更希望从用人单位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来做好自己的就业准备。以下依次为“自我推销技巧”占17.6%,“经验分享”占17.3%、“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占14.7%、“案例分析”占6.9%、“角色扮演”占6.2%、“其他”占“1%”,对于上述调查结果,就业指导人员可有效借鉴,针对学生的兴趣选择指导内容和形式,尤其是位于首位的与企业互动沟通,应该成为我们校内就业指导课程今后加强的部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接触获得就业信息的储备和能力的提高。第二份问卷的调查结果仅有6%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有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55%的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生涯规划意识,而这部分同学变换工作次数远远高出其他同学,并且生活满意度偏低。100%的毕业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越早越好,教学模式应以实践相教学为主,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寻找及对待第一份工作上,半数人盲目,“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原因”,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也许正因为如此盲目,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岗位。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就业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但用人单位招人难也频频显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足1.5%。这与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后对就业感到非常迷茫,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清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自身优势,盲目投递简历,导致就业成功率较低,或就业后频繁跳槽,使企业和个人蒙受损失。而自主创业的同学更是激情有余、准备不足。这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大学生能否人尽其才,找到合适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尤其是符合我国特色的本土化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正处在渴望和迷茫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提早帮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可为学生以后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现状

1.对职业发展教育认识不足。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909年,美国的帕金斯首先使用了职业指导的概念,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目前对大学生中开设职业指导课,已成为在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虽然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但是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未引起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90年代末期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完全市场化,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各高校开始对职业指导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2.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师资十分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社会科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多半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兼任,还有的是行政干部转行,他们缺乏专业培训,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进一步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只有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其工作实现匹配,才能更好更快地“人尽其才”。师资队伍能力与素质的欠缺是目前制约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最关键因素。

三、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我校从2004年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大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2008年确定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必修课,至今历经八年的不断完善,学校已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和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将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服务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全新理念,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分三个阶段开展教育,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具体内容包括: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面向大二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发展教育;面向大三、大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引领;为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服务,使学生能够在态度层面树立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在知识层面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环境探索以及生涯决策技能,从而能够尽早确立生涯规划目标并付诸实际,实现其对学习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2.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体系。为解决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我校首先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培训方式。分散培训通过相关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等途径完成。集中培训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班、开展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完成,还有其他途径的短期培训,等等,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与指导能力,早日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家。其次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管和知名校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练,借助学校“企业家讲坛”、“校友讲坛”等平台。针对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访谈、咨询等形式的指导。优秀校友更可以“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成功经验、创业历程,为大学生加深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创造感性条件。

3.建立综合的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新生入学起就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档案资料系统,档案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除学生基本信息外,档案将全面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的点滴,包括职业发展规划和大学期间的各种校内外学习与实践经历。档案由学生填写和完善,通过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引导、监督和配合,实现学生对生涯规划目标的动态管理。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积极的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对此,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堂上通过叙事、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通过专业调查报告、生涯人物访谈、企业参观实习、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积极思考自己的未来,增强生涯控制感、激发生涯好奇、提升生涯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为突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的个性化指导及实践性环节,分别建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志愿者联盟”、“行者创业联盟”,聘请了26名社会及学校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练和创业指导专家。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有:①:专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内容。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早树立职业目标。②:生涯人物访谈。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来选择不同行业或者职业的生涯人物做访谈和调查,将生涯人物的规划道路与自己的生涯规划相对比,学习客观全面地分析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生涯人物的经历进行全面回顾性总结,吸收好的经验,修订自己的生涯规划,提高成功的效率。③: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学校每年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行业及综合性招聘会3~4场,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1~2场,重点关注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招聘流程、对录用人员的具体要求等。④:学子企业行。依托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联合教务部门,选拔部分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参观实习,实地了解企业的运作、行业的特点。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去创业孵化基地实地考察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为员工提供的待遇、本专业的需求数量等信息。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构建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是近几年来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是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对近几年发展迅猛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就业则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旋律。

高职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其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对国家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本专科大学生而言,高职毕业生因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广受用人单位青睐。然而,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的大好形势下,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却出现了“滞销”的不利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要求。因此,只有构建符合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新型就业指导模式,才能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参照普通高校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就业指导人员单一,专业素质不高。由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因此对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毕业生的指导和咨询,以及就业知识结构等工作还没有很好的掌握,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服务。

2.就业指导“重阶段”而“轻全程”。目前尽管有93.8%的学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仍安排在毕业前一年,不少学校甚至为了走形式,而在学生毕业前一个月开办就业讲座,指导课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向毕业生灌输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层面,而忽视对其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的指导和培训,因此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求,使就业指导仅限于阶段性而非全程性。

3.就业指导缺乏实践性。高职院校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实用技能的培训。校企之间对教学内容和设计方面的认识有脱节,学校侧重理论,单位侧重实用。不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也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宁愿花高薪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1.全员参与是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基础。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核心是全体教师的参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学校哪个部门或哪个人的工作,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明确,一方面,就业工作做不到位,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后的工作质量、生活成长的质量。另一方面,一个学校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的社会地位,影响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方向。要把握好这一方向,高职院校的全体教师必须积极努力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相互协作做好教育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如果把握好这一阶段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就是给他们人生旅程确定了“方向盘”。正是由于教师自身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承担的重要作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学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科教师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实施教育、培养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全体教师都来育人,全部的教学过程都实施育人,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能为人民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要从学生人校起组织和规划好大学生涯的辅导,将之纳入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中,并与其他课程具有同等地位。一年级在大学生中开展个性倾向测试,职业素质测评,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潜能、性格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为学生量身订做符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二年级在大学生中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使命感,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见习等活动,让大学生对自我能力、优势进行评估,自觉进行适应性或超前性学习,不断完善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知识结构,促进职业素质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塑造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同时这也为大学生接触和了解职业、社会创造条件,从而逐步确定职业目标;三年级在大学生中开展实习和培训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心理调适能力等;毕业前夕开展政策、程序和相关择业技巧指导。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结合个人的价值趋向和兴趣爱好。并考虑人才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其次,注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在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职业需求的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进行弹性规划。学会分析、收集社会需求信息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第三,要坚持指导的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应因人而异。因此,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指导他们按照“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的原则,进行正确的职业定向、定位,激发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培训的欲望,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创业能力。第四,要坚持指导的系统性。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更注重素质的积累和提高,注重对职业需求和发展变化的适应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仅仅是组织一次活动,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活。这些也是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就业的前提,是时代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