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19:0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发展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企业会计文化 重构策略 路径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变革,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内部文化建设,而且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些客观的成就,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仍然需要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寻找有效的重构策略和路径。全面构建和创新企业会计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整体文化,展现企业内部的现代文化,为企业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工作氛围。
一、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的会计文化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形式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需要企业进一步重视和加快会计文化建设,使之能顺利与企业整体文化想融合,为企业创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现代企业已经把内部文化汇集为一个系统工程,会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不断创新,为企业整体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推进企业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重构企业会计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会计文化的构建和丰富发展,对提升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文化能影响每一个工作人员,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情操和增加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会计文化的重构能增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集体荣誉感,能让会计工作人员与企业发展共存亡和共发展。由此可见,重构企业会计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会计文化重构工作,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二、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的策略
1.多元化发展。构建企业文化是一项十分复杂和重要的工作,它包括企业各个部门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整体文化构建。因此,在企业体制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下,重构企业会计文化必须要坚持多元化发展。企业要建立行政管理机构、会计机构以及会计协会机构等专业性的机构,帮助和扶持会计文化重构,实现会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其次,企业要引进专业的会计专家,指引企业会计文化的构建,最好能为企业会计文化重构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为会计工作人员提供思路。企业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来的专业会计人士开展座谈会,让工作人员参与学习和讨论,积极研究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策略。
2.相互兼容发展。企业文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民族文化,另一个方面是吸收别国文化。而会计文化是吸取两个方面的精华,提炼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并且与企业内部发展情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会计文化。相互兼容发展是会计文化重构的重要策略,能为会计文化的构建注入永久新鲜的活力。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懂得去除糟粕、提取精华,利用其他文化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秀文化为自己服务,并且逐步将其融合为自己的特色文化。
3.动态化发展。动态发展就是指会计文化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文化内涵在不断升华,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发展、沉淀以及重构的过程。因此,企业会计文化重构也要坚持动态化发展,及时更新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制定会计文化长短期发展的计划,并且针对特殊情况及时调整文化发展计划,保持与时俱进。
三、企业会计重构和路径
1.制定文化重构计划。文化重构一定要有目标,企业会计文化重构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重构计划,并且要严格的落实,推进会计文化向前发展。制定会计文化发展计划必须要考虑企业集体的利益,从道德、法律、精神以及意识等方面考虑,以企业集体文化为中心,创建会计部门的特殊文化目标体系。计划可以是月计划也可以是年度计划,计划是前提和基础,要从计划工作开始,做好文化重构工作。
2.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文化重构的主体是会计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是文化重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因此提升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对构建会计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开展文化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让工作人员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感受到文化的强大力量、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让工作人员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积极投身到工作中。
3.为会计文化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企业会计文化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会计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其中物质条件包括会计室的基本布局和设施,因此,企业要大力扶持和帮助会计部门构建内部文化。从完善会计工作室的基础设施开始,为工作人员购买办公工具、文教科研设施。此外,还要增加会计工作人员的福利,适当增长工作人员的工资,让工作人员切实感受到企业发展与自身价值之间的直接关系。在基础设施引进方面,可以为其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尤其是现代先进的会计管理设备和软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文化重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会计文化是企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会计文化融入到集体文化中,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全面构建会计文化,就必须要寻找有效的策略和路径,在策略方面企业可以多元化、动态化发展,并且实现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在途径方面可以通过各种企业文化活动来构建。做好企业会计文化重构规划以及凝聚企业会计领导力量和增强会计文化重构的物质保障等。通过这些策略和路径全面构建会计文化,推进企业集体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策略与路径的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9)
临渭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在中省的大力支持下,在乡镇、村努力下,经过5年时间的改建,基本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依托乡镇,重点改善农村,保持个人良好文化素质的良好局面,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已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点已经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网也已经覆盖全区,现有的农民文化得到较大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全区文化资源已经充分利用,各项文化建设已经夯实到位。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得到了较大改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基层公共文化管理和基层文化运行中,没有大面积和大幅度的文化运动,只是侧重于一方面和一点,没有点面结合,没有形成文化覆盖网,缺乏文化设施、文化器材的的建设和一些设施的配发输送,缺少对农村文化的长远规划和长久管理,体制不健全、设施设备管理不善、文化资源浪费等现象。我认为加强我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提高。
一、加强政府投资,加大硬件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投入和政府资金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当地经济的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政府才能加大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更依赖于经济的发展。首先,建设基层文化的重点是要发展农村文化,要把基层文化的发展由城镇逐步转向农村,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把基层文化建设的资源、设施、资金等向农村转移。继续深入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书法比赛、农村文化馆的建设,逐步扩大农家书屋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面和辐射范围,服务更多群众,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实际,以村为单位,发展和建设一批适合基层广大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来充分满足群众各方面的文化需求和不同层次的文化诉求。其次,在建设基层文化的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把基层文化管理引领到市场发展领域,引导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注入基层文化在市场中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基层文化的双赢。
二、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完善农村基础文化建设机制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因为广大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群众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实现文化教化民众的目的。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中要按照我区基层文化发展的特点,有效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结合我区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承和发展地域优秀文化,培养出一大批农村文艺爱好者和志愿者。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更要竭力发展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科学知识,意先进文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增强当地经济实力,在文化发展的同时,不忘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着重建设基层文化,努力推进文化下乡等活动,逐步建设农村的文化站、文化场、农家书屋等为平台,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提升基层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引领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时尚,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群众,引导农民对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帮助他们扫除封建残余思想和乡村恶习陋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基层文化,让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技能
基层文化的管理具有长期性,是一项长期、全面的工程,不能局限于文化设施、文化器材的简单建设和配发,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要制定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健全体制,合理使用设施设备,并妥善保管,有效利用文化资源。要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人”的因素尤为重要,首先,要选拔优秀人才来管理基层文化建设,备选人应具备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以及科技文化知识和先进文化素养。发挥基层现有文化资源的最大效能;要加大农村文化管理者和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力度,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乡土文化人才,来影响和带动一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建立、健全各种管理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制定基层文化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制定基层文化发展的机制,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再者,就是建立基层文化交流机制,以当地文化为背景,加强与各地的文化交流,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先进文化道德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通有无,以此来不断地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市场;协同发展
1.京津冀文化发展现状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市场统一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京津冀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发展趋势迅速,但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体制不健全、市场开放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推动京津冀文化市场的统一、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的合作越来越成为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
2.影视传媒
说到影视传媒的发展,不得不提起的京津冀三大电视台的发展,从近几年的电视台收视率排名来看,湖南卫视一马当先占据第一,而身为文化中心的北京电视台却连前三都没有挤进去,天津卫视和河北卫视更不用说了,所以在京津冀影视传媒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卫视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台的发展重点首先要放在节目的创新上,根据大众的喜好,推出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除此之外,挖掘优秀人才,给电视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同样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卫视的进步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不少优秀节目脱颖而出,包括天津卫视的一些综艺节目也是好评如潮,相比较而说,河北卫视则略逊一筹。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无疑可以在这几方面取长补短,可以在一体化的浪潮下推出一些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从而带动三大卫视的发展。影视传媒当然少不了电影、电视剧和动漫的发展。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影视方面的竞争力显然是有很大的优势,包括北京CBD传媒发展圈子的日益壮大,都给北京传媒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一些比较知名的传媒类院校都分布在北京,毫无疑问这些高校给北京影视传媒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再加上北京是全国的首都,政策上的支持也无疑是传媒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助力。身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不管是在引进先进技术还是对外出口影视产品都有着别的城市不可替代的优势。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北京的这些先天性的优势会给天津和河北影视传媒带来强大的推动力。河北、天津两个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两地影视拍摄基地开发的并不充分,像河北还有很多城市尚待开发,比如河北省的易县,其影视资源十分丰富,虽然已经开发了一点,但是开发力度并不充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稍加开发,便是一个很好的拍摄基地,天津的景色、景点无疑都是很好地拍摄地方,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影视传媒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掘。影视传媒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永远是一个不变得话题,所以,在促进电影、电视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打好这一技术性的硬仗,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引进或者开发新的拍摄技术,在保证技术层面的同时,内容上的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京津冀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其文化资源的可挖掘性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文化软实力如此重要的现在,一定要抓住机会,努力创新内容,让影视传媒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3.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在如今的社会绝对是重头戏,首先,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产业毫无疑问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如果转变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式,把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则实现两者的共赢不是没有可能的。河北相对于北京、天津来说产业结构还是比较落后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但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互联网则大大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同过一体化的发展让互联网把三个城市连在一起,做好传统产业与现在经济市场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当然软件的开发绝对是互联网发展的重点,通过北京、天津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加上河北提供的劳动力以及相对北京、天津较之廉价的资源优势,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互联网的发展绝对会更上一层楼。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容小视的一点就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如今网购、网上支付的兴起、壮大,大部分的交易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所以网络金融的发展绝对是一个重中之重,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可以加快网络金融的战略合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市场的发展计划,建设网上规模化的产业链条,让互联网的金融发展成为京津冀发展的一个亮点。当然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发展显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所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对互联网上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容给予严厉的打击。
4.影视传媒和互联网的关系
影视传媒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互联网作为影视传播的强大载体,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展会给影视传媒带新的春天,尤其是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之下,影视传媒受益于互联网的方面则会更多,不过互联网对影视传媒的冲击还是有的,京津冀一体化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难免不会带来消极不健康的东西,而影视传媒要做的就是避开这些对影视发展具有腐蚀性的诱惑,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王璇 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博物馆;博物馆传播学;社区发展
近年来,社区博物馆成为国外博物馆业界所热议的发展课题,逐渐形成了博物馆学研究的新领域。事实上,作为一个仍令人倍感新鲜的博物馆学研究概念,“社区博物馆”早于1966年便在美国被研究者们所提出;迄今为止,关于“社区博物馆”的定义与相关理论的讨论仍然有很多,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各不相同;而当这一博物馆理念传入国内,亦引发了博物馆业界各方的关注与重视。此中,国内学者单霁翔对社区博物馆的理解值得一提,“社区博物馆是传�y博物馆范围与界限在特定条件下的扩展,贯穿着对于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重新定位。社区博物馆力图冲出馆舍天地,突破文物藏品的狭义概念,并且使文化拥有者自己成为文化的主人”1。
从西方国家正在尝试的社区博物馆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博物馆”理念更多地是作为社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融入到公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活化规划工程中。笔者认为,“社区博物馆”理念本身早已超越了传统博物馆的涵义与功能,其目的是利用博物馆这一形式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在保存特定社区发展历史记忆的同时,促进社会公民意识的育成、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推广、深刻理解“社区博物馆”理念,贯彻、灵活运用“社区博物馆”理念,将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建设进程。
本文将从博物馆传播学角度,解析运作社区博物馆的传播原理与社会效果,探讨社区博物馆之于城市文化发展和城乡社区建设的意义,期盼国内博物馆事业发展需对“社区博物馆”这一崭新理念多予重视、研究,并尝试灵活运用。
一、博物馆学与传播学的结合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传播学有着纽带般的不解之缘。2站在现代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与性质的角度来看,博物馆具有着现代社会所期望的、天然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功能,对于社会导进、公众教育、社会文化传承发挥着独特作用。融入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与传播模式作分析,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的相关功能有着显而易见的传播学意义。在现代跨学科整合发展的潮流之下,传播学在博物馆研究上的整合和应用渗透是必然发生的。这就是博物馆传播学的诞生背景。
作为一种应用研究的学科整合产物,博物馆传播学现时在国内博物馆学研究中讨论不多,这与国内博物馆学研究尚在起步关系很大。而在国外,如美国,全世界博物馆事业最发达、也是博物馆学研究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普遍对博物馆传播学有着清楚认识与专门研究。例如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内占有顶尖地位的美国费城艺术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其博物馆学专业研究中,均设有专门的博物馆传播学专业或安排相关研究课程。3博物馆传播学在美国博物馆学研究中的重视程度,亦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博物馆传播学研究作为一种博物馆学研究的应用性分析框架,是指对以博物馆教育、文化传播为最终目的的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博物馆的关系的应用性分析研究。基于博物馆自身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属性功能与社会职能,利用博物馆传播学作博物馆功能运作效果的应用性分析,将对现时博物馆学研究内的不少问题带来新认识和新发展。
二、社区博物馆的博物馆传播学分析
社区博物馆的出现是社会生态大转变在文化上的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产业的发展为标志的信息社会已经出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扩展,衍生出产业生态结构的转变,即由农业社会想工业社会转型,再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4联系到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个体社会化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冲突,及城市文化多元发展的困境,“社区博物馆”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充分表达了博物馆学对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的思考与反应。在博物馆事业的新时展中,社区博物馆诚然具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
在一般理解与目前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尝试的实际情况下,社区博物馆显然与生态博物馆有着不同区别。最直接显著、却不是必然的区别,即狭义上,社区博物馆是建造在城市社区区域的博物馆,如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而生态博物馆则更倾向于指“将展品置于与之相关的环境中”的思想5,对大多表现为特定群落的原生态保护,如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当然,两者差别其实并无严格的界限,无论城市社区环境与特定群落生态都有相通的规律。但此处,笔者仅以建于城市社区环境内、最能体现现代媒介传播效果、狭义的社区博物馆整体作为解析的标本,以讨论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实现传播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和受传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传播活动。6对社区博物馆的博物馆传播学分析,是基于这四项基本条件的传播过程解析。
(一)博物馆传播的主体:社区民众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各国的文化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局面,同时也存在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占、兼并甚至侵略,还有政治文化的渗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国家文化安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出版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威胁和挑战。因此,中国有必要建立出版文化安全的预警机制,制订自己的出版文化安全战略,在提高出版物文化竞争力和出版人文化安全意识的同时,有效地保障自己的出版文化安全,保障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
国家投资战略
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就有许多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文化积淀和文化需求,从而需要进行一些重大的出版文化建设。通过重大的出版文化建设,可以发掘、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通过出版物的呈现,可以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准,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大的出版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国家投资。因为投资巨大,而且不可能有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仅靠某个部门和单位是无力支撑的。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需求也很迫切。为此,国家应该从战略上发展文化事业,用国家投资的方式来建设一批重大的出版文化工程,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近些年来,中国在这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的重点规划就有:《中华大典》编纂出版工程、《中华数字古籍全书》出版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创新学术”出版工程、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建设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研发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实施,无论是对经济建设,还是对社会发展;无论是对文化建设,还是对文化安全,其作用都将是巨大的,其影响也将是深远的。除此之外,国家还应从战略高度,多进行一些有利于社会长远利益的文化投资,扩大其投资的文化层面。中国发展到现阶段,是有能力多进行一些文化投资的。
政策扶持战略
文化的安全,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只有自己的文化强盛起来了,才不至于被外来文化所吞食。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点,并且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韩国当年在其经济起飞、综合实力上升之际,以倾国之力振兴文化产业,创造了经济和文化腾飞的奇迹。2005年,韩国政府提出了图书零售价维护系统的修正案,以此恢复出版市场的正常秩序。同年,韩国政府又向国会提出了建立韩国出版促进委员会议案,使出版业享受政策倾斜。加拿大与美国同属北美自由贸易区,且语言相通,但加拿大政府为维护其独特的多元文化作了许多努力,其中之一就是政府以财政支持的方式直接补贴文化产业。拿出版来说,联邦政府就有“出版援助计划”,对邮发给全加拿大的杂志订阅者和零售者进行邮寄成本补贴;“图书出版业发展计划”,着重帮助加拿大的出版业在国内和国际上更多地出版加拿大作者所撰写的作品。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现阶段,中国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民族文化出版物的出版,而且还要从经济上给予补贴,使民族文化出版物健康发展,以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整合发展战略
文化是动态的,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变化中,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会争先恐后地顽强地表现自己。多种文化的自我张扬与凸现,必然带来多元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碰撞、摩擦、博弈。大家都会记得:在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有过冲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过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之间也有过冲突。……对文化冲突经过整合之后,往往会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邓伟志《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200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这就是文化的融合。从冲突到融合、到再冲突再融合,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最终便形成文化的整合发展。文化的整合发展具有良性发展的态势,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文化安全战略,也是一种发展战略,二者是统一的。只有文化发展了,文化安全才有保障;只有文化安全了,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在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的时代,出版文化要实行整合,在整合中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实行出版文化的价值整合。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正因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不同的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处理,妥善解决。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中西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历史。当“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昌明国粹”、“中西会通”、“全盘西化”等形质各异的文化观争论不休的时候,商务印书馆以谋求通过沟通中西文化来发展中国文化的出版理念,一方面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仅1902年到19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865种图书中,译作就多达330种,占三分之一强;据不完全统计,从1926年到1946年间,翻译作品占到商务印书馆全部出版物的大约20%至30%,如果加上中国人所著的介绍西学的作品,这个数字将更为庞大”;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传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商务印书馆“从1916年影印《涵芬楼秘笈》始,影印出版了《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四库全书珍本》《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量传统珍本典籍”(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在文化的冲突、交流过程中,传入中国,结果成为了中国化的,也就成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版文化的价值整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实行出版文化的规范整合。每一种文化有每一种文化的规范。不同规范的文化之间虽然有冲突,但还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不同规范的文化交流有多种载体,其中,出版物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通过出版文化的规范整合,可以不断吸取优秀文化的养分,壮大自己的文化优势。“清末西学东渐之风盛行,报刊口语中表达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的新词新语亦随之激增。同时一些旧词在时代淘漉之下,或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或词义发生增减;或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新形势下,编写一部综合新旧、包容各科、释义明晰、排列科学的新词典已是刻不容缓。20世纪初的出版界担负了这一文化重任。”(王余光等《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为此,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中华书局也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中华百科辞典》等工具书。这些遗响后世的工具书,对于规范文化语言、推动文化发展起了历史性的作用,直到今天,这些工具书仍有其文化价值,仍被视为某方面的规范。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
第三,实行出版文化的结构整合。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结合体,包括文化各要素之间,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之间,区域文化之间等几方面的层次,各层次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出版文化的结构既包括整体的文化结构,又包括区域的甚至是某个出版单位的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应该是协调的、合理的,如果出现了不协调的混乱状况,就要作相应地调整,进行结构上的整合。日本出版业一度大崩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出版文化在结构上失调,导致了整个出版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失衡。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也是需要我们吸取的。无数事实证明,通过出版文化的结构整合,可以促进某种文化的整体发展,使国家和民族文化始终处于先进的地位。
随着企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被大多数人认可,但目前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执行措施不配套、目光不长远等问题,因而制定正确的企业文化发展计划非常重要。一个企业文化的好坏在企业竞争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给企业提供正确向导,使员工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把高层领导决策引向科学的方向。第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约束员工。企业文化对于每个员工的斗志、人际关及企业内部风气都有影响。制度规范能够约束员工的行为,在这种约束之下,企业的团队精神得到建立。第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更利于凝聚员工的战斗力。使员工有着共同奋斗目标和信念,这种信念也让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企业就能更好的发展进步。最后,优秀的企业文化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财务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文化并且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企业文化指导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企业的核心,同时企业文化的体现需要财务管理做为一种介质。企业能否正常经营并得到高效的回报,取决于正确的准则和精神指导,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文化里面最关注的是它是否追求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致性,这不仅能够让企业获得很大收益,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员工都能够从中收益。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石,唯有合适的企业文化,方可更好的建立财务制度。总之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不可分开的。
(二)企业文化的实施以财务管理作为平台,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实施
企业文化能否有效实施需要决定于财务管理的好坏。因为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一平台来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播。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它能够将企业文化有形体现出来,使得文化这一无形的内容落实到企业职能中。
三、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来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合适的财务文化、完善财务组织结构化以及加强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设都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一)树立强化风险的理念,创建注重风险管理和效益管理的财务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正确的指导公司的未来财务发展方向,更能够通过文化的魅力来感染更多的企业员工,能够给企业的财务人员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随着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更为高效的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来提高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企业财务应财务管理的风险应对能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使企业科学化,高速化运作,使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贯彻。
(二)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创建多元化的财务目标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多方面的考虑利益相关,提高自身多方面的收入,建立起多元化的财务目标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打败自己的对手。因此企业在设立财务目标时应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自身需求,通过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多种方式去发放配置资源,体现出高效利用资源的理念。
(三)优化管理模式,有步骤地进行人本化财务管理
在企业文化重点强调的一点是要尊重其他人,这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能够不断促使人们的行为能够迎合当前财务管理的一些需求,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未来起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更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需采取多样化措施来实施企业的创新建设,加大对产品设计的投资力度。所谓的财务管理即资金上的管理,人本化的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资金上筹集、使用以及分配等环节上。领导者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正确灵活的调整投资的结构框架,制定正确的企业的资金战略。
四、结束语
一、充实内容,强化服务,提高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各级文化部门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活动、文化设施都要真正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服务,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和提升服务上下功夫,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围绕中心工作,繁荣文艺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今年的文艺创作要重点围绕以下几项要求:一是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建城2222周年、中国奥运年等重大主题,创作一批反映我市改革开放成果的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二是为承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做准备。现在离2010年举办九艺节仅有2年多时间,必须及早启动筹备工作,加快文艺创作,以当好东道主、全面展示我市文艺创作成果为目标,创作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三是为发展我市旅游剧场服务。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和我局正在研究制定旅游剧场发展计划,以公务会议、商务活动、旅游观光和广大市民为服务对象,逐步推出一批定时、定点、定剧(节)目的旅游演出。四要为*歌剧院等文化设施提供优质产品。各专业艺术团体都要积极探索项目制、制作人制、签约制等有效途径,排演更多面向市场、面向观众、能够常演不衰的剧目。
(二)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协调管理,全面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基础。创新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充分利用市文化设施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设施建设绿色通道、项目代建制等途径,加强协调,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各项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对*歌剧院、*新图书馆、*文化中心(太古汇)等代建工程的监督管理,协调落实使用功能,并及早研究制定管理方案。二是做好*王博物馆整治工程、*国史研究中心、*王宫博物馆、*话剧团13号剧院、*电影院的筹建工作,加快推进立项、报建手续,早日启动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沙河顶艺术苑、蓓蕾剧院、市群众艺术馆海珠分馆、*剧院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四是完成从化图书馆、*图书馆、*区文化艺术中心、*区文化大楼、*会馆二期工程、*区博物馆、黄埔文化中心、*海事博物馆、*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各区(县级市)文化设施。五是继续加强街(镇)文化站、村(居委会)文化室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建街、镇必须加快建立文化站。逐步将农村社区的祠堂、小区会所纳入文化阵地建设范畴,扩大公共文化阵地的覆盖面。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向群众开放,并充实服务项目和内容。
(三)面向基层群众,工作重心下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全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一是坚持开展“四进”社区和文化下乡活动,市群艺馆、各区(县级市)文化馆每年要免费为群众演出、举办各类活动总量在80场(个)和50场(个)以上,市属各专业艺术院团每年要为基层群众送演出100场以上。二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重点抓好“岭南重大历史题材群众文化创作工程”,为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办好*民俗文化节、“都市热浪”群众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公益文化春风行、农村文化欢乐节、*水乡文化节、岭南书画艺术节、*乞巧文化节、香雪荔枝文化节、王诞民俗文化节、羊城之夏、羊城学堂、*文化讲坛等一批示范性文化品牌活动。三是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方式,采取图书馆分馆、流通服务点、数字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形式,不断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迎接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工作。四是全面开展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继续实施电影“2131”工程。
(四)保护文化遗产,科学利用资源,不断扩大*历史文化的影响面和辐射力。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预防与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成我市近现代工业、仓库码头等遗址保护方案和控制性规划,完善小洲村、黄埔古村、横沙书香街等保护和利用控制规划,完成粤一师、平和大押、南汉二陵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并实施首期保护工程,编制虎门炮台总体保护规划。紧抓“中调”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恩宁路骑楼街区的改造与保护。公布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保护工作。二是推进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按照全国的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努力探索有效的文物保护模式。做好*国宫署遗址考古发掘和文物资料整理工作,加快*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和机制,落实传承保护措施和传承人保护计划,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四是不断提升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坚持送展览工程,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设。让更多的市民共享博物馆的文化成果。推出一批精品展览,争取在学术水平、展示艺术、表现手法、服务手段上力求有新的突破。继续支持和指导各行业博物馆工作,推进行业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要疏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
二、加强监管,营造环境,打造品牌,搭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平台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更加宽广的视野,在规范市场、政策服务、业务指导、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依法加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构建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坚持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繁荣。着重加大网吧监管力度,对全市已审批的网吧进行清理、核查,协调市有关部门,将网吧监管落到实处,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依法做好音像制品、电影、娱乐场所、演出等行政审批、审核和备案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配合做好“正版音像进社区工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坚持疏堵并重的原则,引导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市场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发挥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有效途径,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动与有关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并发挥文化娱乐业协会在市场管理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服务指导,完善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在市场准入的范围内,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开发。加强行业信息服务和引导,对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监控,重大政策调整实行公示制度,为包括民营在内各种所有制的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吸纳和打造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聚集带,积极扶持和引导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我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继续办好*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国际粤剧节、*民俗文化节等重要文化活动,着手筹备世界合唱锦标赛,扩大*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影响。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一区一品”战略,横向联合,上下联动,争创文化品牌。如*区的粤剧文化、西关文化,海珠区的岭南画派、“粤商”文化,黄埔区的以南海神庙为依托的民俗文化,越秀区、*区、*市等地的广场文化,番禺区的动漫和星海文化,萝岗区的香雪文化,南沙区的水乡文化等。要珍惜老行业、老字号的文化资源,通过注入新的内涵、借助新的手段,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产业。要发挥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注重与商贸、旅游等资源的整合,注重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和参与文化品牌建设。
(四)创新合作形式,开拓境外市场,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市“文化走出去工程”。我们要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借助他们的渠道把我市文化精品推广到世界各国的主流社会,从以形象展示为主向产品和产业输出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形象推介的双重目的。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扩大商业性展演和文化产品销售,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相符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协调的文化新体制、新机制。
(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整合我市的艺术资源,启动文艺院团投入机制、用人机制改革,创新艺术创作的管理机制。按先易后难、分批下放的原则,将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下放到区管理。二是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资改革、公开招聘等工作,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利于事业长远发展、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
(二)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和渗透,逐步实现文化管理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文化服务信息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和文化建设的成果。一是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行政审批系统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手段,建立文化市场信息化监管体系,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改进管理方式。二是推进局机关政务网建设。加快建立政务网,将文化政策法规、各方面政务信息、文化许可过程和结果在网上向社会公布,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服务市民方面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文化信息数字化建设和利用,进入各级文化馆、文化站等阵地。四推进*文化信息网建设。完善网站管理机制,整合全市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网站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市文化信息门户大网,成为我市文化宣传和信息服务的重要阵地。五是建立文化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开辟文化市场信息平台、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电影和演出和文物数字库建设,提供更多更快捷的网络文化服务。
一、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系统现状分析
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激励员工努力实现组织目标,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因为民族特性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不同,所形成的管理模式也不相同。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激励系统的研究和制定方面还比较落后,还无法和跨国企业竞争,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薪酬激励上。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是技能薪酬和岗位薪酬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公平性,但是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这种公平性的薪酬设计思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目前我国形成了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而欧洲的公司则更加倾向于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长期人力资源激励系统不仅适用于普通员工,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高层领导,长期激励系统是欧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体现,员工在企业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而不是简单的薪酬激励,这种模式能够更加提高员工对公司的信赖感,使企业稳定发展。
二、我国人力资源奖励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力资源激励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人力资源激励系统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激励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激励系统中,企业将物质激励作为员工激励的主要方式,更倾向于利用良好的福利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忽视了对员工精神方面的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激励措施和员工需要发生错位,压抑了员工的精神动力。而一些企业即使对员工进行了精神奖励,其奖励方式也是十分单一,例如有的企业实施参与授权,或是员工兴趣激励等等,内容单一,实施多种精神奖励方式的企业只在少数,这种情况与员工付出是不成正比的,因此会逐渐使员工产生不满,给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二)激励结构不合理
激励结构不合理是我国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发展至今存在的较大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过分强调了对员工的精神奖励,而忽视了物质激励。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又过分夸大了物质激励的作用,忽视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这种畸形的激励方式一方面会导致员工对物质激励的依赖性加大,企业的激励成本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员工逐渐丧失企业的主人翁精神,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激励强度不足
管理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通过奖励来留住重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然而,企业的激励强度往往无法满足高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发展需求,致使人才流失严重。一般来说,大企业激励不足现象要多于中小企业,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大企业的行为管理较为规范,经营者对其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强,再加上受到国家调控的影响,大企业在实行激励制度时往往没有中小企业灵活。其次,大企业对优秀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往往不足,企业管理的严格促使经营者收入管理非常规范,再加上优秀的管理者自我约束较强,权利消费较低,导致其得到的荣誉激励较多,而物质激励较少,这对企业吸引高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设计
(一)团队激励
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团队,由于团队人员自身就具有分离倾向,因此,团队的管理必须要高效灵活,否则就会导致团队业绩大幅度下降,企业在进行团队激励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与团队沟通
团队内部要做到及时沟通,管理者要及时关注内部成员的状况。时刻关注并不代表时刻干预,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应该在团队规则中体现及时沟通,管理者要做到及时和团队同事沟通,让同事乐于倾诉自己的工作内容。同时,管理者还要仔细观察,发现成员的工作疑惑,并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团队成员产生不良情绪,管理者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安抚。除了与团队同事进行沟通外,管理者还要给团队人员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给不同层次的成员设计不同的行为准则,给他们适当的自主权,从而更好地发挥成员的才华和能力,促进企业团队发展。
2、分清团队规则和领导者意愿
在进行团队事务处理时,如果管理者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意愿,就会导致团队士气下降,团队规则不明晰,最终出现更大的问题。因此,企业在进行团队激励时,必须要分清领导者意愿和团队规则的界限。如果领导者认为改变团队规则十分必要,就必须首先向团队解释清楚,并让团队成员集体投票表达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因领导者个人意志而出现团队规则不明确的问题,确保企业的稳定。
3、明确企业战略
企业管理者在设计团队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每个成员的作用和责任。同时,管理者还要给团队的每位成员及自身进行准确定位,认真了解和分析团队成员的利益期许,并设计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避免激励手段模式化和单一化,给团队成员真正的激励,促进团队发展。
(二)企业文化激励
近年来,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凝聚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激励系统时,要将企业文化纳入系统范围内,在设计企业文化激励机制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规范企业文化内容。首先企业文化的设计要兼顾企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文化,不仅要设计出企业的发展目标,还要设计完整的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和理论识别系统,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行为识别系统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员工行为准则以及员工的道德标准规范等。视觉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标志设计、办公环境装修布局等设计内容。理论识别系统则是企业的价值观、宗旨、精神等一系列关乎企业发展的理念。企业还要对自身文化进行梳理,并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文化,最终建设出完善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走向高品质的发展渠道。
二是把握企业文化发展命脉。企业可通过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程度和建议。同时,企业还要分析员工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找准关注重点和建设方向,在企业文化中增加对员工的保障,提高员工福利和精神激励,给员工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晋升空间,从而使企业实现质的飞跃。
(三)职业发展计划激励
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计划激励,可以使员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员工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改革时,必须要改变以往人才开发中的问题,提高对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视程度,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发展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如果员工仍然达不到目标,企业就需要重新修订自己的成长计划,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员工。这种方式可以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愿意发挥自己的能力来促进企业发展。最后,企业必须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员工只有在企业获得终身学习机会,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发挥自身才华,才会心甘情愿的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行业内保持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企业工作。
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功能区建设
以文化创意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引导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功能区建设推动形成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的空间总体布局,建设一批文化企业集聚度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群落,形成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地标。以功能区建设促进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集聚,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业、旅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创意经济发展。以功能区建设带动城市再造,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品质和文化内涵,推动社会资本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对接。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8月27日,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各地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强调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健全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总体来看,文化园区(基地)和文化创意功能区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文化产业又成为推动城市再造、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产城一体、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为此,“十三五”期间,江苏要以丰富的文化资源、齐全的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大力实施“创意+”、“1+1>2”、“1+N”、“互联网+”、“资本+”、“商业模式+”等战略,加快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特色文化资源产权化。
积极推进大型文化企业高端攀升
重视培育产业组织者。大力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业,各地区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骨干企业。鼓励部分大型文化企业实现“产金商”三位一体化,借助资金、创意实力、渠道和品牌优势成为文化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者和产业组织者,培育产业组织者领导下的“山脉型”产业金字塔分工协作体系,在大企业领导下实现产业链整合和延伸。鼓励各市以大型文化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意系统,鼓励大型文化企业与中小文化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形成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积极培育构成区域创意系统的内容生产企业、专业化服务提供商、文化人才市场、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氛围等要素。鼓励大型企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实现云化、大数据化和O2O化,巩固提升全产业链模式,大力提升后端处理能力。
推动大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正确看待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关注文化市场的占领。抓住“一路一带”建设机遇,依托大型文化企业的财务优势、渠道优势,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大力发展与其国际文化贸易;建立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垂直分工体系,进一步扩大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文化市场的市场份额、提升文化企业创意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形成“出口市场引导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推动产品出口”的循环累积型转型升级之路。正确看待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关系,从占领发达国家文化市场转向从发达国家文化市场获得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各种要素,实现“市场占领”向“要素获得”转向。
鼓励央企、民资、外资到江苏投资。积极推进大型文化央企把江苏作为主要战略据点,投资文化项目、参与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加大对BAT等国内文化巨头招商力度,把江苏打造成为文化民企集聚高地。在已经放开的领域,积极吸引跨国文化巨头投资,让江苏文化产业成为国际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推动中小微文化企业爆炸式增长
要大兴“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之风,推动中小微文化企业爆炸式增长,首要是重视中小微文化企业网络化发展,鼓励中小微文化企业通过外包业务发展与大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承接市场导向型项目,重视与文化产业其他部门企业建立“同业联盟”、与其他产业的企业建立“异业联盟”。第二要大力发展文化金融体系,通过发展股权质押贷款、小额贷款、创业投资、产业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文创信贷、文创担保、文创保险、中小企业私募债、文创租赁、贷款贴息、创业版、中小企业板、“新三板”融资、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配置。第三要加快培育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市场,探索文化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出台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推动文化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新一代互联网驱动下的全民创意创业营造浓厚氛围。第四要大力培育文化创客,实施中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培育计划,鼓励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高级人才到江苏创业。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鼓励各级政府搭建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创意创业行动计划,争取到2020年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合作开放、专业高效、氛围活跃的创意创业服务体系。第五要积极推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及其组织发展,为创新创意创业者提供全方面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扶持众创空间联盟发展,提高创业者、创客、极客等创新创意创业能力,提升创客空间的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互联网+”、“资本+”、“互联网+资本”。为此,江苏要继续重视文化、金融、科技等要素融合工作,积极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向资本化、证券化方向发展,让要素融合成为在城市、产业、企业、产品和空间等等各层面融合的重要抓手,让文化企业成为融合的推进主体,让文化创意功能区、创意空间、创意街区、文化园区(基地)成为融合发展的载体。
突出“发展大文化、形成大产业、打造大平台”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江苏文化产业聚合服务平台、江苏紫金文创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综合投融资和运营平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包括文化众筹、文化众创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助推文化企业上市,形成资本市场“江苏文化板块”和一批战略投资者。以文化创意功能区建设为重要载体,推进城市美化、产业混搭、空间耦合。强化文化魂和文化根的挖掘,筛选典型性文化元素,让文化元素成为城市符号、城市名片,让文化栖息在外墙上,停留在街巷间,活跃在活动里,守候在偶遇中,让城市历史性风貌和现实性品格相得益彰,建设沉浸式体验城市。加快文博遗产“活化”进程,推动艺术品、地方小戏、民间工艺等非物质遗产进商场宾馆橱窗、餐馆茶馆、街区广场、镇村社区和园区厂区,实现文化的“浸润式”发展。重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等高级文化设施发展,强化旗舰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代表各城市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立面城市形象的项目,让这些项目成为各城市的文化坐标和文化名片。实施以社区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发展计划,推动小区文化艺术活动,强化小区居民充分参与权,让文化从业者民众化。积极推进小剧院、马戏团、小酒馆、小音乐厅等生活化文化设施集群化配置,实现文化设施的大众化、文化产品的生活化。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元素,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休闲体育业、创意农业等培养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融合,有效提升其他产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的纵向产业链延伸,以创意设计为核心,带动后端产品制造、配套服务、衍生产品、品牌服务、线上线下商店互动发展。创新文化旅游业态,推动文化项目带动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型、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型、生态休闲产业型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让文化遗产、生态资源在消费中得以传承和保护。打破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局面,形成“政府―企业―民众”串联发展机制,积极扶持非文化领域龙头企业跨界进入文化领域,参与文化项目建设,引导当地百姓参与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产业间、企业间、民众间跨界并联发展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异业战略联盟、同业战略联盟。
高度重视文化生产的弹性方式
江苏要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进文化产业社区互动化、数字化、定制化、互联化和平台化,鼓励文化园区、文化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渠道O2O化,推进线下智能化建设,线上物联网化、大数据化和云计算化,发展粉丝经济、体验经济和网上创意空间。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娱乐、通讯、社交、媒体、零售和其他商务的跨界共赢,推动文化产业从数量竞争、空间竞争为主的投资驱动模式向品质竞争、业态竞争、创新创意竞争、跨界竞争和平台竞争为主的效率竞争模式转型。依托“互联网+”所催生的产业业态,推动内容产品、内容服务、收费体系、营销推广等不同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弹性制生产方式是以市场导向型项目为依托的,每一本图书、每一部电影、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次广告运作,都是不同的文化产品、文化“项目”,需要通过组织来自企业内外的不同人才形成特定项目团队而运行,并随着项目的完成而解体。市场导向型项目发展要求文艺工作者具有高度流动性,伴随文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导向型项目也应逐渐在江苏文化生产中不断被采用。
我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从外到内大步发展,大力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的创新,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应时展转变观念,遵循法律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的建设。文化的创意产业主要包括产业的前瞻性,时代性,必然性和可能性四个部分,通过这四部分的建设和完善进行管理体系的制度改革。
【关键词】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管理系统
自从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很快就成为了许多发达地区和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产业,目前我国集中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不断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目前在国际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适应这种全球的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趋势,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责任和重大的任务。
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困境
1.1 创意者自身的不确定性
由于目前创意产业最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创意天赋或者交创新能力,对文化艺术的灵感和才华,直接影响文化的创造性活动,需要人们自发的,史无前例的,规律可循的规律。创意意产品所具有的价值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所以,通常的情况下,合理保护创造者创造新的想法,并且准确把握市场要求,自我能力不断的提升,艺术和文化的整合。才是创新艺术的升华,创意文化市场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创作者对市场没有充分的考察,极有可能会导致失败,创意产品没有市场价值。不确定性影响了创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间接影响产品的供应。
1.2 创意团体资金实力的不稳定性
对在上海创意产业行业中入驻创意产业中心的110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民营企业有81家,占抽样数量的73.64%,而且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难题是中小企业所要解决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外部原因,比如金融系统的缺失、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到位。也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如规模不大,缺乏周转的财产,资产抵押不足,管理水平不够,缺乏创新人才,部分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这些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给予融资的理由。所以,金融实力直接影响创意企业发展,创意产品的供给受到市场不稳定的冲击,最终导致供应环节问题不确定性。且所有的技能和知识,以及组织管理没有被企业视为公司财产管理。
1.3 生活需求的不确定性
在现在的生活中富有创意的产品有很多,个体消费者受消费弹性经济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创意产品的需求等因素都会导致市场不稳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同时决定消费意识,是非常主观的,他们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能够预测到消费者青睐的类型,这就是创意产业面临的最严峻的事情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消费者需求和竞争行业盲目的竞争,导致社会文化趋势发展水平及环境不乐观,市场的需求的无法预测,就是专业的业内人士也很容易混淆。
2 建构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体制
2.1 制定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每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不平衡,是建立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纳入到城市的发展议程中的创意产业文化,然后发挥创新文化的特点和优势,由于不同城市的基础和重点扶持的区域特点不同,行业和创意产业领域的发展应该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并在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特色创新的产业,制定发展计划,为创意提供基础的保障。
2.2 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
从文化产业的产生模式上来讲,它属于创新型产业,重点是创新和创造力的开发应用,通过资源方面优化转型,实现低碳,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该行业在收入方面的特点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主要是生产成本较高比如,研发成本高,复制成本低,具有鲜明的特色;需要了解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关系,主要依赖于高科技水平技术的应用,呈现文化的创新形势,创新需要高科技或高技术的支持,高科技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平台,为文化活动的创新消费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推动力,它是新媒体产业和新兴文化形式交融的发展模式,比在网络上的文化,将娱乐和移动增值服务与网上动画结合,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引领文化内容业务升级并且不断的创新。在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同时扩大了内需,促进了就业,并且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成为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发展行业。所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积极引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时机很快就会到来。
2.3 重视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
一是要挖掘专业的人才。组织各种创意设计比赛,挖掘民间潜在的创意人才,使他们脱颖而出,也可以建立人才中介组织,主要专注于创意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二是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加快建设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重点的专业课程,实施专业人员教育。
三是要加强机构服务,高等院校和创意企业连接,为学生的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建立良好条件。此同加强国际权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培养高品质,创新型人才。同时,加强创造性人才培养,在中小学就开展创意活动和项目文化交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文化艺术产业的热爱,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引进人才。不断的加快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数度,稳中有进,优化社会资源,经常组织专业人员项目交流活动,加大引进和培育创意型人才不努力,特别是引进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的资源。
2.4 健全对创意产业融资配套服务
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政策的指导和政策协调关系,结合目前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重视服务理念,改进服务,创新服务,加强动态信息的关注和分析,并及时向公众公示产业政策的发展目标和完成情况。
中介服务要跟上步伐,同时政府应增设支持的机构,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调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优质服务政策,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2.5 加大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必须尊重和承认个人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建立承认和保护产品的知识产权良好社会环境,政府需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和尊重的个人作品和个人创意。
【参考文献】
[1]杨玉英等.文化业的产业关联程度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
1.1工程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概述从表面意思上可知,热能和动力项目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热能的转换。其涵盖很多的内容,比如冷冻冷藏以及能源项目等九大类项目。我们国家目前的该项研究主要集中在热能和动力的互相转换等上面,而且在这方面也获取了非常多的成就,跨越很多的学科,像是机械工程等。站在现实的层面上来看,这类项目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厂热能项目。站在另外的层次上来看,当前时期热能和动力项目探索工作的重点是自动化。在这个研究中最为关键也是非常特殊的一项研究内容是工程物理项目。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深入,而且也缺少专门的工作团队,因此国家要对锅炉热能的转换、空调制冷、流体机械与自动控制的方向等相关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与此同时,热能动力工程作为当今时代动力工程基础工程之一,其主要方向为将能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
1.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锅炉的相关概述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以及外壳部分有机组成锅炉,而燃气锅炉外壳有机组成冯芬亦包括面壳与底壳两方面。通常情况来说燃气锅炉底壳主要组成成分为主热交换器以及三通阀和板式的热交换器,还有电控盒以及燃气阀、轮回水泵、膨胀水箱等,其经过底壳连接主要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底壳可连接固体墙体,防灰尘以及防风等各类保护的作用是锅炉面壳主要功效。锅炉最重要的一个硬件部分为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对地暖温度的探测器、燃气阀与轮回水流、风压开关、风机、轮回水泵、燃料燃烧等装置有效运行进行控制是其主要的作用。目前使用最多的方式是电脑控制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温度的掌控更为合理,而且还能够平衡燃烧温度。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早在商周时期
2.1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工业炉的应用发展分析对于工业生产来讲,工业炉的地位非常关键。在早些时候,工业炉一般是经由燃烧材料的方法来提供热能。在这种过程中,人们发现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带来热能,但是也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工业炉来实现电和热的有效转化。目前热能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不断开展,而且锅炉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可以使用电脑控制锅炉,这就在无形中将能量的利用率显著的提升了。当前锅炉有两大类型,分别是推钢型的和步进型。这两者的差别是它们的输送材料方法不一样。
2.2热能项目中风机面对的问题锅炉设计风机的目的是为了压缩并且运输气体,也就是说把机械能合理的变化为动能。当设备运行的时候,风机能够将有关的气体运输到特定的设备中,它的功效比较显著。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人们对于能源也更为需求,有关能源生产单位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应该切实的提升锅炉的工作总量。正是因为不断的增加其活动量导致风机因为长久的运转而发生破损,一旦破坏就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变换风机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事项,叶轮本身结构非常复杂,在其测量温度的时候外在要素会对它的工作产生一定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当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如此,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为采取热能与动力工程已研发出的相关软件可从多种方向对风机叶片燃烧的速度进行有效测定,且可对数值进行二维模型的模拟,通过此创建来对网格进行有效划分,之后采取求解器对网格输出、所需结果进行有效求取,最终获取较为准确的一些模拟结果。
三、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广泛运用了所取得的科技创新
3.1燃烧控制良好的环境。顶层设计的联合行动,为各省市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科技部、文化部联合召开部际会商议定书签订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推出11项具体措施指导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其中包括联合研究、制定并《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为区域性科技部门与文化部门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动力。科技部明确表态,今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优先启动数字、信息、网络等技术在公共文化与新型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的科技项目,并在国家科技与文化联合行动中给予优先安排;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究方向并给予重点支持,等等。这些政策是地方实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必需条件,对地方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的进步需要有科技的支撑和铺垫,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进步,必须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才能放射出文化产业灿烂的光彩。为此,科学技术部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在技术上,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集成存储等技术的应用,以现代服务观念,缩小服务实施环境差距,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数字内容等新业态发展,扩大服务人群范围。要借助技术的进步,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价值和意义,推出既体现我国科技水平又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政策上,要以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文化产品产权评估、定价标准体系,打造网络交易和服务平台。在具体措施上,从“技术研发、文化旅游平台、演艺文化服务平台、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数字内容交易平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几个方面,开展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全面打造数字文化。
3.3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和各项举措有力促进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各地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北京中关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业、科研机构为特色。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一基地多园区”联动发展战略。深圳市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国16个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崛起,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驱动、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四、特色鲜明,发展良好
4.1示范基地文化特色鲜明,园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好,在发展中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自身发展特色。示范基地普遍发展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广播艺术等文化产业,同时注重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对已有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密集,文化氛围和科技实力较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四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群:数字内容产业群、智能终端产业群、信息媒体产业群及应用服务产业群。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2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是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哈尔滨素有“冰城”“文化之都”的美誉,是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动漫出版产业基地。以此为基础,哈尔滨重点建设冰雪文化产业、欧陆文化产业和音乐文化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兰州高新区集聚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发挥敦煌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主体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4.2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为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环境的建设,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都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尤其是环境建设。当前国家级的示范基地入园企业可享受国家和当地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体化服务,如工商税务、法律维权、公共信息、企业孵化等。青岛市在《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中规定,“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西安市将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列为《西安市“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2012年支持5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资金达760万元;支持4个文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资金200万元。陕西省科技厅也将西安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列入地市重大专项,支持科技资金1000万元。上海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园区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把文化科技企业作为融合发展的推进主体,把培养和集聚各类文化科技人才作为关键”的原则,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
1是在企业融资渠道上,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该类企业多为中小型“轻资产”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而品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难以估值,因此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融资的门槛较高,而能够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也在少数。虽然我国投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各地也普遍重视解决企业资金不畅的问题,出现了科技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但这些都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需要完善相关机制,为中小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核心技术上,“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也说明我国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的现状亟待解决,否则在技术上依赖进口,短期内将会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和推广普及难的问题,长期则会形成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文化服务效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是在品牌影响力上,我国缺少文化产业自主品牌,文化内涵缺乏,技术应用也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国内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靠拿外国订单做加工谋生存,既没有原创,更谈不上出精品。同时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科研产出与文化需求无法对接,难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地方的建议近年来,中央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文件进行鼓励引导,在示范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试点推广到全国,才能真正体现科技文化产业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在一些小城市及西部地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六、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和习惯,以及千姿百态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各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走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以烟台市为例,2013年,烟台成功收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两张“国”字号名片,展现了烟台市的文化成绩。同年,烟台市政府正式推出“红色烟台”建设规划,提出“打造‘胶东红色文化’,建经济文化强市”的口号,将在史料征集、史馆建设、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等多领域展开活动,发掘渐被淡忘的胶东红色文化。这有别于当前争抢名人故里但却漠视名人精神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对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旅游景区、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科技管理手段,如建设环保、安全、人性化的自然景点;史志的数字化管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多种表现形式创作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建设全景式的现代化展示场馆等。除此之外,各地区还可以依照国家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着重支持文化科技产业项目,以新兴科技文化产业刚起步为契机,尽快开展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
(二)完善政策环境完善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与中央配套的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措施,刺激科技与文化融合,扶持科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有必要尽快出台规划指导类、专项资助类的实施细则,如“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专项资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计划”“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与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文件,不搞象征性、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措施欠缺的文件。建议从宏观层面,抓紧研究制定科技与文化融合总体规划;在政策安排上,参照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相关政策体系,细化优惠政策条文并落到实处。
(三)重视产业园区建设,争取进入“国家队”示范园区是文化科技创新载体。《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指出:“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探索集群式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结合的新模式。”各地区应以示范基地为借鉴,加快推动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要在政策、资金、规模上以区域社会经济为参考,按需求缩小与示范基地存在的差距,在提升园区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培育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推广基地,构建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示范园区为发展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争取早日进入“国家队”。
1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由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就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开始趋于规范化,例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政府部门会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城市结构,在规范化的城市结构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开始趋于规范。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融入形式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要求,例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随着城市结构规范化的发展,其自身也被开始细化。其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网络科技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在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体系中实现了该文化的进一步推广。而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因此其在城市化的环境中优化了自身的现代意识,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1]。
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较多的受众开始忽视了对其的关注。另外,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其缺乏一定的娱乐性,因此受众在压力较大的城市发展中,由于无法通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实现精神上的释放,最终导致体育文化的受众随之逐渐减少。其次,由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与其传统的节日紧密相连,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文化内容的优化与创新。傣族的孔雀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种,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到动作的力度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而再锻炼技术能力。该体育文化对练习者的要求很高,因此许多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都由于其难度过大而不得不放弃,久而久之,该项传统体育文化就逐渐趋于消失[2]。
2.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2.2.1体育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也随之减少。在传统生活中,由于电的发展还没有实现普及,因此人们在天黑之前就要结束一天的工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人们自身的兴趣也开始趋于多样化。此行为的转变,导致原本处在人们生活中心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逐渐被游戏等娱乐活动所代替,在此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受众也就慢慢逐渐减少,且人们对其的兴趣也开始逐渐降低。
2.2.2民族凝聚力减弱在传统的社会发展中,城市的相关人员会组织并鼓励受众参加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在现代城市化发展中,民族凝聚力相对减弱且人们更注重于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传统的体育文化在无组织的情况下发展步伐也开始相对减慢。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的居民开始向城市迁移,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少数民族居民自身携带的文化底蕴逐渐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遭到了城市进程的阻碍。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文化在城市化的发展中逐渐丧失,对于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并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组织文化活动的开展,最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3]。
2.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将城市经济的发展放在了城市发展的首位,而忽视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都采用城市统一化活动设置模式,而忽视了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凸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其次,在部分城市高校中其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摒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进而促使高校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无法获取到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信息,并由此忽视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可以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最终形成了体育文化无人继承的现象。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策略
3.1自然地理策略
自然地理策略的实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体育文化无法被广泛的传播。因此在交通不便利的城市中,为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我国政府部门应首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而在交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而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在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中给予活动一定的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可根据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来亲自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积极宣传的同时,鼓励当地民众能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对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受众提供较为广阔的活动场地,促使受众在良好的活动环境下能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来彰显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并以此来调动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
3.2科学技术策略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中科学技术策略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培养体育人才的方面入手,例如:湘西州首府的吉首大学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就将体育人才的培养放在了课程发展的首位。并且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其次,吉首大学在制定体育文化的内容时,会根据该学生所生活地区的文化特点来设置相关的体育培训内容,最终解决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后继乏人的现象;第二,在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中,城市化发展为了更好的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特色,在对高科技的体育器材进行引入时要确保引入的器材较为合理化,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先进的体育器材的引导下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另外,在引入先进的体育器材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对传统器材的适当保留,以便后人在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对器材的研究来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来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进而更好的实现受众对其的认知与理解。
3.3形成产业、打造特色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为了加深受众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科学化的产业。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特定的产业可促使更多的人提高对其的关注,并且由于在产业中人们可获取相应的利益,因此会有大量的人投身于产业的建设中。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打造的过程中,要求产业的相关责任人在制定产业的发展计划时要结合该文化自身的优势,进而更好的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内蒙古为了加强人们对其文化特色的认知,其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时间举办赛马活动等,该活动的举办不仅为该地区赢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而哈尔滨在强化自身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也将其体育文化打造成相应的产业。例如:每年冬天,哈尔滨都会举办冰雕的参观活动等,此方式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到哈尔滨旅游,对冰雕艺术进行欣赏。同时也由此宣传了其自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用该地区特色来打造相应产业来完成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要求该地区政府在形成自身产业同时也应注重该地区特色的凸显和宣传,例如:形成一定的产业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来宣传产业特色和品牌产业目标,最终吸引更多商家对产业进行投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为传统文化特色的推广开阔一个良好途径。
3.4充分挖掘内涵、加强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