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06:1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算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财政投资评审,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设计图纸、概算、预算、施工合同、施工过程变更签证、决算进行评价审查的行为。
第四条财政投资评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节约、廉洁的原则。
第五条县财政部门是县财政投资评审的主管部门,县级财政投资评审具体业务由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
第六条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
(一)财政预算内、外各项资金安排的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以及上级财政部门委托评审的基本建设项目。
(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维修、改造项目。
(三)政府性融资安排的建设项目,包括政府直接融资的项目,国债转贷项目,企业或单位负责融资需由政府筹资偿还和出台收费政策偿还的融资项目,政府以国有资产产权或使用权置换等方式安排的项目。
(四)使用科技专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
(五)其他与财政有关的建设项目。
第七条财政投资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及项目变动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的情况。
(二)项目执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建设管理制度情况以及县政府出台的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有关规定。
(三)项目概算、预算、决(结)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四)项目单位执行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情况。
(五)项目招标标底的合理性。
(六)材料、设备定价合理性及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情况。
(七)需要评审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财政投资项目评审采取对项目设计图纸、概算、预算、施工合同、施工过程变更签证、决(结)算进行全过程评审或者单项评审的方式进行。
第九条项目评审额度以有关部门批复的项目计划或者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的建设内容和投资额为依据。
第十条评审机构评审程序:
(一)工程审查程序指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员从事预决算审查工作应当遵守执行的程序。
(二)县属重点工程按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查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1、所有财政投资项目的变更签证必须由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员现场监督认可并签字后方有效。
2、跟踪评审人员对跟踪项目实行随机确定并每月一轮换。
(三)建设工程项目预结算资料一律由建设单位送达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不受理施工单位送审。送审资料由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指定专人登记、审查与保管。
(四)评审人员不准私自接受工程项目预决算资料,审查任务由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主任统一抽签安排。
(五)所有工程项目预决算都严格实行三审制度。
(六)对预算审查项目,评审人员应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财政节约资金,合理化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的,可按节约的资金额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工程项目预决算审查实行主审负责制,主审员通过抽签接受任务后,必须尽快熟悉工程项目情况,验收所有资料,如发现遗漏,要及时告知评审中心通知建设单位补齐。
(八)主审员对工程项目和预决算初审,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政策规定和省、市定额规范标准及县政府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并深入工程现场,组织复查验收,核实工程量。在现场勘查时,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必须有两名工作人员在场,并作好现场勘查工作记录,以备存档。
(九)主审责任人初审完毕后,必须出具初审简报,就工程慨况、初审结果、主要核增核减因素作出说明,交复审责任人和中心负责人,该资料必须存档。
(十)对工程预决算审查实行全封闭管理,任何人不得对外泄露主审人员所审查的工程项目名称及实际审查情况。初步审查结果未出来之前,施工单位人员不得进入审查办公室,以免影响审查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对于结算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两组人员异地封闭审核,审核工作同时进行,然后对两个审核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以确保审核结果的真实性。
(十一)二审责任人经过抽签接到工程预决算初审全套资料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对初审结果全面复核。对于复审率为±2%的,在提取工资的同时对一审人员另外实行奖励;对于复审率为±5%以上一次的不计取工资,二次的给予就警告处分,达到三次的予以辞退。
(十二)三审实行主任会议定审制度,出具三审评价结论。
(十三)工程项目预决算审查结果形成后,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审。在对审中有争议的问题,交定案会三方集体讨论决定。
(十四)评审中心负责人根据评审评价结论主持召开定案会,定案会由主审员主讲,复审员补充。工程预决算审查定案,要贯彻“依法求是”的原则,力争一次到位。定案会形成会议记录并存档。
(十五)主审员根据定案会结果,出具审查报告。报告要求严谨翔实,言辞精炼。审查报告由评审中心负责人把关签发。
(十六)定案结论实行公示,公示地点为建设单位和评审中心醒目位置公示时间为五天,公示结束后再履行签字盖章手续。
(十七)工程项目预决算审查报告和整套资料,由主审员及时整理,统一交评审中心归档保存。
(十八)工程项目实行抽查制度,建立抽查审核咨询公司库,由县财政局分管负责人抽选20%-30%的项目,同时在抽查审核咨询公司库抽选公司进行审核。
(十九)工程项目实行审计制度,由县审计局抽选20%的审查项目进行审计。
第十一条评审报告包括项目概况、评审依据、评审内容、评审结论等内容,其中评审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的情况。
(二)项目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情况。
(三)项目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
(四)评审确定的项目概、预算或决(结)算投资额,概、预算执行情况,审减、审增投资额的,应当分析说明审减、审增的原因。评审结论应当作为财政部门核拨款项、建设单位办理结算和交付资产的依据。
第十二条评审机构进行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组织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依法开展评审工作,保证评审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建立严格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和记录项目评审情况,认真收集和保管评审资料。
(三)不得向被评审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三条项目建设单位在接受项目评审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预算的审查应在工程招投标前25天送达,确保有足够的时间予以审核。
(二)建设单位的施工图审查应有评审中心人员参加。
(三)按要求向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提供投资评审所需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
(四)对评审中涉及需要核实或者取证的,应当向评审机构说明情况,提供资料,不得隐匿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
(五)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收到评审初步结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并由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盖章签字。逾期不签署意见的,视为同意评审初步结论。
第十四条项目建设单位对评审机构作出的评审结论有争议的,可以向县财政部门投诉。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一)项之规定,评审机构作出的评审结论可能不真实、不准确的,由县财政部门责令评审机构重新评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三)项之规定,评审机构向项目单位收取费用的,由县财政部门责令返还。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三)、(四)项之规定,项目单位不按要求提供所需资料或者拒绝说明情况的,由县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根据情况暂缓下达基本建设预算或者暂停拨付财政资金。
第十五条经评审发现项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财政法规的,由财政部门依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予以处罚。
我国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企业管理上缺乏自主性和战略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个别企业出现以来,开始发展比较缓慢,效益也不明显,到21世纪初期,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直至近几年预算管理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我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阶段的需要。就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众多企业在经过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阶段调整后,已逐步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责权分明和管理科学的阶段上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经验还是不足,很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和精髓认识不够,再加上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很快,我国的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方面暴露了很多问题。
二、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尚未对全面预算管理给以足够重视
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许多企业的领导对全面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编制预算纯属财务行为,这样不仅无形中加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压力,而且很容易使预算工作出现差错,也容易使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沟通,从而产生矛盾,导致信息的沟通与工作经验的交流也会产生障碍。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与企业的整体战略脱节
企业战略规划通常是对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分析和选择,而预算编制则是企业短期目标的分析和预测,最终目的是要在战略规划的时间段内通过年度预算的累积实现战略规划目标。很多企业对这二者的关系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仅仅认为预算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服务,而战略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所以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没有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只注重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企业长期的经营目标。
(三)企业的预算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预算组织体系,它将有效地验证预算目标的合理性,并且保障预算管理各个环节有效顺畅地运行。健全的预算组织体系应包括决策机构(董事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日常组织机构(各级财务部门)、执行机构(各责任中心)、监控机构(各级财务和审计部门)、考评机构(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是分散的,其预算的范围还没有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之中,导致企业预算的目标制定、考核与监督不能有效地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四)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企业制定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后,要以战略发展的眼光来确定预算指标,要有长远的规划,但很多企业在预算编制的时候,都存在同样的问题,通常都急功近利,目标短视,编制方法单一,编制过程不严谨,各部门不协调等等。在实际工作当中,编制预算时,仅编制年度预算,不进行详细地分解,不利于日后对预算过程进行控制;预算编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固定预算和增量预算,而这两种方法都是假定以往发生的历史数据是准确的或者相对准确的,掩盖了以往资源使用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导致资源不合理使用的延续;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与现金预算等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各自为政,各部门只为完成自己的目标,影响了企业的效率。
(五)预算考核不力,管理责任不明确
预算编制完成后,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加大监控力度,并可选择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预算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但目前很多企业只是流于形式,预算执行过程中互相推卸责任,为了本部门的利益而追求完成单纯的财务利润指标或短期的利益,偏离了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在预算考核时普遍存在着考核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考核部门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标准不公平,奖惩制度不合理,管理责任不清晰。从而损害了职工的积极性与耐心,不认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最终会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形同虚设。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领导重视并且全员参与
全面预算管理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这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否有效实施的基础环境。首先,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真正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企业领导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从头至尾都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各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协调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管理各项指标的编制,都离不开业务部门的测算,因为他们是预算执行的主要负责人,对预算指标最有发言权。
(二)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长期发展的目标,企业在编制预算时,通常是以年为单位规划企业的短期目标。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应该以战略目标为基础,合理科学地编制预算,使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使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很多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这时就需要企业适时适当地对预算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预算是经过企业领导多次商议和全员参与所形成的智慧结晶,并以企业文件形式下发,必须保持严肃性。
(三)完善预算组织体系和预算标准体系
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实施细则以及各项配套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全面预算管理能够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企业应建立健全如上所述的预算组织体系,明确各个预算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保证预算的决策、日常组织、执行、监控和考评能够顺利地进行。另外,预算指标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外,还应设置非财务指标,并加以考核;在预算分析时,不仅要注重数字分析,即将实际成本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同时还要考虑经营环节的其他方面,考虑对企业的作业过程的控制,注重业务和作业管理的分析。
(四)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方法有很多种,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滚动预算、确定预算、概率预算等,企业应结合各个预算项目的经营活动规律和管理特点,确定每个预算项目最合适的方法,并对各种预算编制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例如固定预算适合固定成本费用预算,弹性预算适合变动成本费用预算,增量预算适合影响因素简单和以前年度基本合理的预算指标,零基预算适合以前年度可能存在不合理或潜力比较大的预算指标编制等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以利润为导向还是以成本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找出适合自己的预算管理方法。
(五)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要与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业绩控制系统,并且有效地将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企业应建立严格的预算考核与奖惩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各个责任主体进行考核,将个人的利益与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挂钩,明确管理责任,有效地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四、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已经在我国多数企业引起了重视。预算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企业内部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各部门必须遵循统一的行为规范。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是控制,预算编制的作用是为过程控制提供标准,预算的效益要靠严格执行过程控制来实现,同时为企业薪酬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将成为企业不断发展前进中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海林.现代全面预算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我市全口径预算编制工作起步较早。目前,市本级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已基本形成,建立了以一般公共预算为核心、以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投资预算、政府债务预算、国有土地出让基金收支预算等专项资金预算为补充的复式预算体系。政府所有资金和资产的运行已经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围。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我市按照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一)坚持“三保一促”的编制原则。即依照“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促发展”的总体原则安排预算。
(二)采取“三收一控”的编制措施。“三收”是指收回到期和一次性专项,收回原不合理专项,收回结余结转资金;“一控”是指严控新增专项。
(三)理顺十个方面的编制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市区与县域的关系、用钱与绩效的关系、预算与决算的关系、部门与大局的关系、服务与监管的关系。2015年预算编制中我们采取了下述三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第一,全面实行零基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零基预算本来是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但在以往编制预算时的实际做法基本上都是保基数、分增量,各个部门的预算只增不减,已经到期的项目往往也是通过其他项目来置换。同时,在专项资金分配方面,政策层面有法定支出要求,一半以上的资金是先定钱再找项目;操作层面实行分线分块管理,按战线来平衡。这样做使得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出台,为我们进行改革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解决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法定支出固化挂钩问题,地方政府由“先定钱后定事”改为“先定事后定钱”。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我们下决心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所有的专项重新申报、重新认定,具体做到“三不”,即:立项依据不充分的不安排,绩效目标不明确的不安排,当年不能形成支出的不安排。同时,对预算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将专项资金分为七大类:一是政策性刚性支出;二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运行的支出;三是支持产业发展资金;四是已建和在建的项目支出;五是偿债资金和总预备费;六是新建项目;七是其他事业专项。其中一至五类是需要优先保障的项目,按照“有多少事尽力筹多少钱”的原则来安排;后两项是重点控制的项目,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来安排。第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一直以来,由于预算编制不够合理,事与钱脱节,专项资金“碎片化”等制度和操作层面的各种原因,有较大数量的财政资金出现闲置沉淀,导致一边是财政收支压力大、举债搞建设,另一边却是有钱花不出。为此,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对结转结余资金进行清理回收。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对该项工作进一步作出了部署。我市从去年9月编制2015年预算时起,就开展了清理收回结转结余资金工作,压缩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对结余资金比上年增加较多的部门,财政在安排预算时,可以视部门结余结转资金增长情况,适当压缩部门财政拨款预算总额;对各部门年末基本支出结余,项目停止实施或项目完工后仍有结余的,以及连续两年未使用、或者连续三年仍未使用完的专项结转,全额收回统筹使用。具体实施上,我们将结转结余资金清理与预算支出安排相结合,采取了“三收”措施,逐个核对确认项目,共取消到期和一次性专项及不合理专项3.1亿元,收回历年结余结转资金4.7亿元,收回各单位特设专户沉淀资金7000多万元,收回的资金全部用于平衡2015年预算收支。第三,强化专项资金整合归集,优化资金投入方式。我市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加大了专项资金整合归集力度。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重要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规划,通过部门内整合和跨部门整合等方式,将资金性质和使用方向相同的上级补助专项资金和市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整合,2015年预算安排的专项数比2014年减少283个,压减率达到30%。以产业类发展资金为例,过去产业类资金有近20个项目,资金总量达到2.6亿元,均由相关职能部门分散管理,资金分配上难以形成合力,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不明显。今年我们把这些分散管理的资金全部整合起来,不再按产业分线分块安排。通过上述三项改革措施,我市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挤出财力安排了5个亿的产业发展资金和6个亿的偿债资金。
二、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努力实现透明预算
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近年来,我市预算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预算公开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县市区。二是市本级在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对外公开的基础上,2013年有16个政府组成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2014年公开范围扩大到29个政府组成部门。三是2014年首次公开了市本级财政决算和43项重大惠民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2015年,我市将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公开的范围、层次、内容、形式和力度上取得新突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政府预决算公开。2015年,本级政府的四本预算和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面向社会公开。进一步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除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
(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201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要求除以外的87个部门预算单位于3月20日之前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2015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2014年已经公开了预算的29个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2016年起,除以外的部门预算单位要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
(三)专项资金分配结果公开。2015年继续扩大重大民生政策性资金的分配结果向社会公开的范围。
三、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加强专项资金管理。长期以来,专项资金分配存在“撒胡椒面”、“专项不专”等问题,专项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2014年,我市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先定办法,后分资金”的原则,研究制定了“1+N”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即《株洲市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办法》加若干个具体专项管理办法,做到每一种财政专项资金都有具体的管理办法。
(二)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为加强“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2014年我市出台了《规范办公性行政经费预算和支出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株洲市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实施细则》、《因公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最近,我市又出台了《株洲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施细则》和《株洲市“三公”经费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对“三公”经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成效也非常明显。各单位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总额在2013年决算数基础上下降10%以上,其中公务接待费下降了15%。
(三)强化执行管理,提高支出效益。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硬化支出预算约束,没有列入预算的一律不得支出。专项资金中一律不再安排工作经费,在预算执行时不得调剂用途。年度预算执行中,从严控制预算调整事项,除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救灾等应急支出通过动支预备费解决外,一般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特别是上半年一律不受理预算追加申请。在资金拨付环节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资金从分配到拨付全过程处于监管之下。
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努力构建绩效预算制度
近年来,我市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覆盖了全市所有建设及公共专项资金,先后对21项民生及重点财政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评价金额累计28.5亿元,并在2014年选取了30个一级预算单位开展部门整体支出评价,选取10个重点项目开展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监控,初步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今年,我市将在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开展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特别是加大重点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力度。对去年1000万元以上、今年5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全面实施绩效评价。同时,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与考核,建立完善评价结果与支出结构调整、预算安排相结合的制度。
五、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助推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近年来,我市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推进了公共自行车租赁、送戏下乡、城市管养市场化改革、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等工作。在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方面,按照“统筹开发、分级管理、单位负责、促进就业”的原则,对公益性岗位进行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2014年市本级财政共支付公益性岗位工资805万元,缴纳社保490万元。下阶段,我市将进一步创新思维,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
(一)合理安排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不是新增一块财政资金,而是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
(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既不能将自身职责转嫁给社会力量承担,产生“养懒人”现象,也不能大包大揽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徒然增加财政支出压力。
(三)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操作流程,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及监督问责机制,提高透明度、公正性和规范性。
六、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机制。着力建立规范的政府性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防控债务风险。为增强偿还政府性债务的能力,出台了《株洲市政府性债务偿债资金管理办法》,对偿债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明确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和本级政府确定的其他资金可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偿债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政府债务利息和一定情形下偿还政府性债务。
(二)明职责。按照“实事求是、‘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收付实现制”三大原则,对全市政府性债务进行清理甄别,摸清债务家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和融资平台公司的责任,该企业承担的,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该政府承担的,逐步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并积极争取通过政府债券进行置换,切实降低财务成本。其中,对于一般债务,逐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或发行一般债券来安排;对于专项债务,逐步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PPP项目中财政补贴等支出,按性质纳入相应预算管理。为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创新融资方式,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管理,我市提出了以下思路:一是尽可能争取发债额度。二是借新还旧要遵循“以长补短、以低换高”原则。三是政企分开,政府不再给平台公司下达公益性任务。四是政府借助平台公司建设的项目,实行封闭运行,项目资金由财政和公司“双控”管理,且必须做到收支平衡。五是经营性项目中包含公益性项目时,公益性项目成本要摊入经营性项目中,且应做到整体收支平衡。六是一般性公益性项目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预算安排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能造成缺口。七是严控平台公司非生产性成本。八是加大资产处置力度,以维持资金流动性。
一、总则
1、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研发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2、企业明确研发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和承担研发任务的部门,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加强研发投入的专项审核,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3、项目承担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加强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4、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项目核算应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重点在于项目组可控的人、财、物投入,使企业财务部能获得项目财务管理所需的项目核算数据。
5、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纳入企业财务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6、为正确评价科技投入水平、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造条件,将研发投入评价结果同考核承担部门绩效内容挂钩,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真正建立起追求技术进步的体制和机制,从长远出发,克服短期行为,有效地增加研发投入。
7、企业的研发项目分为国家、盛市计划项目、横向委托与合作项目、企业科研开发项目和其他项目与课题等四大类。
二、研发经费开支范围
开支范围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
1、开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6、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费等费用。
7、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三、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1、项目申报部门和个人在申请立项、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的同时,应当编制项目概算。
2、多个部门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应当同时编列各部门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3、财务部、研发中心及科技管理部审核项目预算,报企业总经理审批后,将项目年度预算下达到项目承担单位。
四、研发经费分配和使用管理
1、国家、盛市政府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上级下拨的科研经费由研发中心协同企业财务部统一管理,按照项目过程的阶段和需要分配经费。
2、横向委托与合作项目,外来经费由研究开发中心代管,由所在单位负责分配,企业配套经费由研发中心按照项目过程的阶段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3、企业级科研开发项目,经批准后,经费同时确定,全部经费由企业承担。科研经费下达方式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项目按三个阶段分配下达:第一阶段,立项批准后下达总经费50%;第二阶段,中期考核合格后下达总经费40%;第三阶段,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并提交完整的材料(包括:试验过程记录、计算书、性能测试报告、应用试验报告、用户协议、查新检索报告、项目研究工作报告和项目研究成果报告等),再下达10%。一些特殊项目,根据项目的计划进度和进展情况分批下达。
4、年末,研发中心对研究开发项目进行总结、考评;组织承担部门按照规定编制经费使用年度报告,报财务部审核。
5、在研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帐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组织清查处理。
6、对于将经费挪作他用或报销金额与实际不符等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的;对于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项目承担部门和个人,企业财务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7、为规范企业研发项目管理,项目组与企业签署项目合同书,合同书中明确项目的研发目标任务、提交成果形式、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进度和项目的人、财、物投入。合同书一方面作为项目组按时按质实现项目的产出的承诺,另一方面也作为企业管理层及各部门对项目人、财、物按时足额投入的承诺。在项目完工验收时,按项目的合同书对项目组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入年度绩效考核,并和项目组的奖惩挂钩。
五、研究开发经费的测算方式
对包括直接研究开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测算。研究开发费用核算要求如下:
1、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
财务部应设置研发费用核算账目,对费用结构进行明细,接受审计部门的年度审计。
2、各费用科目的核算范围
(1)人员人工
直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研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基本社会保险费用和公积金补助费(含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为研发人员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费)以及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为研究开发活动提供间接服务的人员(如安全和维护人员,中心图书馆、计算机部门等的人员)的劳务成本应按其在研究开发活动和非研究开发活动的工时比例分摊计入。
(2)直接投入
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非资产性的材料、物资、设备所支出的费用,实验室的材料(化学品、动物等)购置费等,如: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国家财政、税收部门规定可一次性税前抵扣的资产额(也可以将其摊销额计入下述“研究开发设施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之中,应选择两种计算方法之一,不得重复计算)。
(3)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
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为研究开发项目建造或购买的建筑物,也包括一些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4)设计费用
针对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绘图。
(5)装备调试费
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引发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活动(其判断标准与一般研究开发活动判断标准相同),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为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6)无形资产摊销
因研发活动的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许可证、专有技术披露、设计和计算方法等)。
(7)其他费用
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发总费用的10%。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图书期刊参考资料费、图书馆借阅费、技术研讨会议会费;其他技术资料费。为研发活动而发生的办公室、通讯费、保险费等。为研究开发活动而发生的差旅费。未纳入以上项目的其他小额费用。
(8)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
所谓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是指委托企业外部机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研发机构)进行开发的项目,而且成果为企业所用,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且委托外部开发费的发生金额合乎独立交易原则。
(9)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是指企业内部执行的研究开发活动实际支出的全部费用,或委托境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研发机构所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但不包括委托境外机构完成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六、项目的结题与经费决算
1、科技项目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按时结题。各类项目结题时按照有关计划要求和合同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完成工作报告和研究开发报告。项目完成后,首先由研发中心按照《企业科研开发项目立项申请书》和《科研开发项目合同》组织进行验收,并签署验收意见。最后提交科技管理部组织科技成果鉴定。
2、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提出经费验收申请,企业财务部负责组织对经费进行验收。
七、附则
1、本办法由企业财务部门、研发中心负责解释。
2、本办法为试行办法,如有不妥之处,商榷解决。
3、本办法自之日起试行。
关键词:预算管理;博弈;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68-02
一、政府预算管理概述
政府预算是政府为了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增进公共利益,按照政治程序在一定时期内对所需资源和可用资源所做出的并经权利机关审查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收支计划。政府预算管理是围绕政府预算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及绩效评价等预算管理过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而政府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模式直接意义上的体现与存在方式。政府预算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起着关键作用,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博弈分析
(一)博弈双方的情况
根据博弈理论,在完全信息下的静态预算博弈中,“预算审批者”和“预算申请者”都完全了解博弈中各种情况的得益,并且双方同时各自独立地做出决策。另外,在预算博弈中,局中双方可以支配的总资源是一定的。因此,一方的可支配资源增加意味着另一方的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双方的利益是始终不可能一致的。这是一个混合策略的博弈,其特点是“预算申请者”和“预算审批者”在博弈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是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的函数,他们之间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在预算申请过程中,博弈局中人对于双方的收益和行为并不完全了解,此时的博弈信息是不完美的。同时,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并且预算申请者和预算审批者的策略选择不是同时的,而是有先后次序的,即由预算申请者先提出申请,然后由预算审批者进行审批。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申请者与预算审批者之间是一种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
(二)预算申请者的策略空间
根据假设,“预算申请者”在上报其预算数字时,存在高报和实报两种选择,这即“预算申请者”的策略空间:(高报,实报)。“预算申请者”选择高报至少可以带来两方面的收益:一是“预算申请者”获得的资源数量大于实际需要的资源数量,或使预算的产出量小于可能的产出量;二是争取资金成功后的成就感(包括心理满足感等)。当然,高报的成功也要付出代价,主要是申报信息成本包括对申报材料的包装(因为“预算审批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申报材料要经得起推敲)需要大量的信息包装成本付出(主要是信息采集、处理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同时,为了顺利通过审批,必要的人际关系要建立或加深,这需要物质成本(如贿赂送礼等等)。
(三) 预算审批者的策略空间
根据假设,“预算审批者”的策略空间是(削减,同意)。削减了“预算申请者”的预算数,意味着“预算审批者”实际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同时也获得了运用权力的心理以及“预算申请者”的尊重(尽管可能只是表面的),这是“预算审批者”的收益。使收益受到影响的因素包括具体“预算审批者”专业判断的失误以及“预算申请者”的活动干扰。“预算审批者”审批的成本包括为对“预算申请者”的申报信息进行甄别而花费的信息辨析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机会成本)以及可能的工作失误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上级的批评和不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不适感等)。
(四) 模型的构建和求解
根据博弈的有关理论,用博弈树图1来表示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
如图所示,预算申请者仍然存在(高报、实报)两种策略选择,而且其能够凭借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明确自己的行动。但是预算审批者此时却无法得知预算申请者的策略以及行为,因此,他只能先判断自己处于信息集(图中的椭圆形)的节点1或节点2,然后再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为策略。同理,根据双方的收益函数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
设:预算者高申请报预算的收益为R,其高报预算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发现后预算申请者应支付的罚金为F,发现后为减轻处罚的支出(例如贿金或者是与上一级申请者合谋而分割出去的收益,也可以称之为合谋支出)为C,预算申请者高报预算的预期收益为E,这里,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有R,P,F,(假定R和P是独立变量)。则预算申请者的预期收益为:
E=R(1-p)-(R+F)p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预算申请者的选择:
给定P。若E>0,即FR+F,则预算申请者不会选择高报预算,因为这时高报预算的行为是完全不经济的;若C>R+F即为减轻处罚的支出小于高报预算行为被发现后所发生的损失,则预算执行者就具有了高报预算的经济激励因素,这时预算申请者的决策环境就和E>0时一样了。
给定F。E>0,p0时,或虽然高报预算的预期收益E
由于预算申请者和预算审批者的风险趋向类型不同,所以在动态预算博弈中达到的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也就是说,该均衡有无穷多个解。同样,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预算申请者和预算审批者都试图去猜透对方的策略行为但却总是徒劳,其中,预算申请者可以凭借其人的优势地位,相对比较从容地进行策略选择,事实上预算申请者一般都会做出高报这样的选择,这是由逆向选择而引发的道德风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第一,预算申请者选择高报预算的概率是C/(R+F),委托人实施削减预算的概率是R/(R+F)。预算申请者是否选择高报预算取决于其是否能顺利获得高报预算收益;第二,在决策过程中,预算申请者的经济伦理道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企业内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抑制高报预算有重要作用;第三,在高报预算收益为负的情况下,预算申请者仍然有可能选择高报预算,究其原因主要是预算申请者可以通过贿赂减少惩罚或者与上一级审批者达成合谋,共同寻租。只要这部分支出小于高报预算失败的损失,即C
三 、加强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思路探索
(一)加强政府预算管理的总体思路
1.减少高报预算收益
减少高报预算受益,即减少预算申请者的预期净受益。这样,预算申请者觉得无利可图,自然会丧失高报预算的动力。如果预算管理者在考评和激励环节减少预算申请者的预期净收益,将会大大减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博弈行为。所以总得来说,制度上的漏洞是导致政府预算各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博弈的主要原因,为了弥补这个漏洞,应该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消灭博弈产生的土壤,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博弈行为。
2.增大高报预算行为被查获的概率
预算申请者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1-p)-(R+F)p,增大高报预算行为被查获的概率p后,预期收益函数呈减小趋势。这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报预算行为被查获的风险加大,这无疑加大了高报预算的难度。同时预算申请者的收益也将变少,甚至有可能为负,降低了预算博弈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加大对高报预算行为的惩罚
同样的道理,根据预算申请者的预期收益函数表达式E=R(1-p)-(R+F)p,可知,加大高报预算的惩罚力度,会减少预算申请者的预期收益。这样得到的结果和增大高报预算行为被查获的概率的效果是一样的。预算申请者将充分地考虑自己付出的努力能不能得到回报,三思而后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放弃无利可图的预算博弈活动。
(二) 治理政府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1.完善预算博弈规则
制度是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博弈的基本规则,博弈对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促进作用。博弈局中人只能在制度允许的框架下做出对已最有利的策略选择,这样,博弈才能按既有的轨道运行并达到均衡。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既然博弈局中人都是理性人,那么就不能排除有局中人突破现有规则限制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
2 建立健全预算全过程绩效监督机制
无论是从世界各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的要求看,进行预算绩效监督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建议尽快创造条件,建立政府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绩效监督。此外,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我国的预算绩效监督也应具有特殊性,一是不能将监督的重心放在绩效指标的层面,而是应该将权力运行的监督作为预算绩效监督的切入点,否则预算绩效监督有可能会最终流于形式; 二是应强化预算绩效监督过程中的问责机制,没有问责就不会有制约,不会有责任压力,所以,预算绩效监督一定要先明确责任,给问责策略,反之则正好相反。因此,在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预算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引起的申请人和审批人之间的人—委托人结构性矛盾,可以合理运用激励理论加以调整。重点是加强对申请人诚信行为的鼓励以及对其非诚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强化正向效应,努力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引导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 高伟明,马笑渊.预算博弈现象以及对策分析[J].财政研究,2003(4).
[2] 张弘力. 建立我国公共预算的基本思路[J].财政研究,2001(4).
论文摘要: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并成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更有企业将“全面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注入预算管理制度中,融合方针管理、预算管理、日常管理的精神于一体,经由一套科学分析方法,来编制年度预算,并透过财务体系确认绩效的达成。
企业存续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利润,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产品市场,企业如何能达成此一目的,则端赖企业组织是否对未来勾勒出明确的营运方针而定。有了具体的营运方针,还需拟订一套短、中、长期计画以及实施步骤,作为完成企业各阶段目标的指示灯。企业未来的远景,透过企业总目标、政策、方案的设定,使各部门根据总目标,具体规划该部门所应担负的责任范畴并予以数量化;该项规划过程即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
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并蔚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更有企业将”全面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注入预算管理制度中,融合方针管理、预算管理、日常管理的精神于一体,经由一套科学分析方法,来编制年度预算,并透过财务体系确认绩效的达成。中小企业因限于规模、人力,实无法也不需依样划葫芦,但是,基本的预算管理观念则应贯彻至每一员工,使企业内有限资源,经由沟通协调,按事件之轻重缓急,作有效运用,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一、预算管理制度之功能
中小企业多属于家族型企业,由于是自家人的关系,平日对于费用的管控即稍嫌松散,若能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当可驱除此弊端。然而纵然执行了预算编制,但缺乏后续监控,仍会使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演变为怨声载道的扰民政策。因此经营者应先了解预算管理制度的功能,始能规划一套量身订做的预算管理运作流程一般说来,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可达到四项功能——宣示政策功能、交付责任功能、强迫规划功能,及评估绩效功能。宣示政策功能是透过损益预算与投资预算的结果,向全公司宣告未来经营的方式,比如销售预算的拟定,即传达公司未来一年核心产品、市场区隔以及价格定位等策略;第二项功能为交付责任功能,在预算拟定完成后,在公司既定总利润目标的前题下,透过损益预算来确认各部门所应担负创造营收或控制费用的责任范围;各部门主管于获知公司政策与部门所属责任后,应会同部门内主要人员共同拟订具体实施计画,以确保预算的达成。拟订计画的同时,除需检讨过去,研拟改善对策外,更应订定对策实施时程表,以定期追踪进度。此外若有需要其它部门配合的事项,应尽速与该部门协调沟通,以利计画进行,此即为强迫规划功能的真义;评估绩效功能系基于各部门对企业总目标均负有责任,因此以各部门实际运作结果的达标率来评估成绩,当属客观而公正的考核方式。当然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做为奖惩之依据,而是藉由绩效评估结果来了解预算执行之状况,随时检讨修正,以达成公司的总目标。
二、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管理制度之执行,除了妥善规划为首要步骤外,其间由上而下、自下至上,及各部门间平行沟通、协调的过程,更独具其重要性。如此经过群策群力,始能完成一套完整的预算,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之评估基准。一般而言,预算管理制度之建立可分为二部分,即为预算管理模式与预算管理架构。预算管理模式系指预算管理制度运作的过程,又可分为预算规划基础、预算规划内容、预算实施检讨等三大阶段。预算在规划基础阶段应是针对企业所处环境,加以剖析企业所具有的优劣势与整体环境衍生出之潜在机会与威胁;企业经SWOT分析,结合企业愿景,据以拟订短、中、长期计画、实施方案及相关之营运预算,此短、中、长期预算即为预算规划内容;预算经实施后,应定期予以检讨,并经由回馈系统进行修正。
三、预算管理架构
企业之营运系以产销作业为血肉,而以财务作业为骨干,因此预算管理架构亦依此划分为营业预算与财务预算二大体系;举凡销售预算、销货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及管理费用预算等均囊括在营业预算范围内;而财务预算则包括现金预算、资本预算等二项目。预算制度规划要点如下。
一套完整的预算制度应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及预算检讨三个环节;其规划是否严谨,串连运作是否得当,则是企业目标是否能达成,预算制度是否落实的重要关键因素。
(一)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企业的年度大事。每到下半年度开始,企业就必须为次年度的预算编制做热身工作,将公司政策解读成各个不同的预算科目及数字。
1.订定预算编制时间表预算编制首应订定预算编制时程表,以确定在新年度开始时,所有业务运作均有所依循。
2.搜集资料预算编制准备之首要工作应为搜集当年度资料,并予以分析统计,作为次年度政策布达之参考。
3.订定各项政策与目标透过经营管理会议,参考过去统计资料,订定来年方针与目标。
4.制定预算编制表格财务人员应汇总公司来年政策与目标,据以制定各类预算编制表格,并召开说明会,说明预算编制之方法与注意要点。预算编制所使用之表格,应力求与日常管理报表格式一致,以利未来汇总、比较。
预算编制过程中,各级主管及各部门间之争议在所难免,预算修改次数之频繁自不在话下,然而良性的沟通与检讨以及合理预算之订定,对于预算编制过程及企业目标之达成均有极大助力。
(二)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应落实于日常管理工作上。因此为便于预算控制,最好能将年度预算分割成月预算,并于月报表中设计本月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字段,以便于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作比较,遇有重大差异,应要求该部门主管解释差异发生原因,提报因应对策,由管理者指派专人定期追踪该对策之落实性与有效性。
(三)及时进行预算检讨
预算检讨预算编制完成后,也并非不能修改,但是必需经过检讨过程,若为外在因素的变迁,致使原始预算数为一不合理目标时,应透过预算编制流程,免得做大幅度修正。一般而言,通常一季做一次预算检讨,是预算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在今日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能在不可知的未来,掌握绝佳契机,其成功关键因素就在于企业营运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而预算制度为营运规划的一环,其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预算也并非万灵丹,有了它就保证企业经营成功;但不可诲言的,透过预算过程,使企业于平日就做好应变准备,藉以提升成功机会的实力;因此预算制度的规划与落实,应为中小企业强化其内部管理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一、财政预算管理中的问题
(一)财政管理混乱,财权和支出划分不够科学,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随着近些年来拨款方式的多样化,转移方式变得丰富,对转移支付的管理跟不上时代变化,难以满足当前的财政预算管理。财政预算管理存在支出划分不够清晰,相关预算支出没有及时算清,项目审批过于简单,许多账目没有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导致部分预算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业务流程不够完善,核算业务、记账业务管理混乱,财政预算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不足,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上与银行之间没有详细的对账。预算管理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导致管理机构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社会大众难以有效参与,同时加大了产生腐败的风险。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过度侧重于预算目标,质量要求低。预算编制对信息材料掌握不充分,导致安排预算时会考虑不周全,项目资金过多或过少,资金分配情况不明确,管理权力分散混乱,甚至产生了重复安排等工作失误。预算编制只重视增量,忽视存量,通过改革提高存量,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但却出现了存量停滞不前的状况,存量改革举步维艰,导致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单一,政府刚性支出增多,加重负担。 预算编制缺乏数据信息,对预算收入范围不明确,在资金实际运作中存在灰色地带。有多资金没有被划入预算管理范围,导致部分部门打“擦边球”,预算管理范围不明确。管理欠缺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难以按照详细法规进行预算安排,导致预算难以如期拨款。
(三)财政预算执行力有待强化。预算管理执行松懈,管理工作办法不到位,预算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工作进展缓慢,造成拨款缓慢,效率低下在进行资金转移支付不能够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联系,导致无法及时通知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效率低下导致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大打折扣。预算工作得不到严格执行,在预算的执行和资金的使用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念尚未深入人心,使得预算或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使得部分执行部门违反法律规定,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使财政资金蒙受巨大损失。
(四)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预算管理观念。业务管理人员没有核对资金往来,导致部分账目缺失,支出情况不够详尽。预算资金管理基础工作不达标。遇到岗位没有配备足够的相关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换班时工作交接不到位,甚至出现会计人员违规替岗现象。相关票据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人负责印章、票据的管理,同时相关凭证没有专门人员负责保管。部分业务人员业务水平不足,对预算审批管理不足,对有效凭证疏于管理。思想观念落后,对预算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面对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汲取在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的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制度,使财政预算发挥更大功效。
二、财政预算管理的解决方法
(一)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深化预算监督改革,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监督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当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及时纠正错误,提高追责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对监督资金拨付情况,防止拨款违反政策规定,对可能存在腐败的现象绝不姑息。各部门间建立高效顺畅的工作协调机制,保持信息沟通。加大对监督监管的支持力度,设置专业人员对预算支出款项进行监督,以便开展经常性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媒体监督,预算使用情况应及时通过相关的新闻媒介予以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建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开展预算绩效考核。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对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绩效带动业务人员管理积极性,使业务人员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能动性,最终提高管理的效率,通过绩效的方式进行调控管理,使预算结构不断优化,进而推进财政权利结构更加合理,进而形成持续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预算安排时要确定绩效目标,预算执行过程中要监控实施情况,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安排预算。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约束和控制,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明确权利和责任,明确财政资金安全管理责任制。各部门领导对财政预算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对资金管理负总责,因此领导应该切实布置好部门各方面管理工作,将管理工作细化,明确分工,树立明确的责任人,责任落实到人。当有违纪违法情况发生时,应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依法办事。印章等重要审批物件应由专人保管,并分开管理,同时对账户中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进行及时了解,并做好记录。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对涉及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审批操作和预算支出工作应做硬性规定,减少人为的失误。
(四)增强预算编制科学性。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预算编制。在编制预算时应当以工作目标可行度和结果回报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对项目的考核来估算所需资金的投入情况。无论是现金支付还是转移支付,都应该将资金归入到预算之中,通过预算收支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完善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方法,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对虚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应当诉诸法律,严惩违规行为。各部门应通过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加快预算执行等有效措施,减少财政结转和结余资金规模。加快支出进度,对已经无法支出或无需支出的资金,应该及时收回预算,并对资金进行重新分配。完善拨款制度和收支制度,健全采购制度,防止资金大量流失。完善资金收付制度,合理的收支制度有助于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严格规范预算项目审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转高效的预算评审机制,加强预算编制的审核监管,从源头上控制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部门预算的有效执行。
(五)加强规范各类账户管理,加强部门和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对财政专户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审批办法,对财政专户做好清理整顿工作,撤销没有有效文件开设的专户,对不符合规定设置的银行账户进行清理,并银行选择方式进行明确规定,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对专户开户银行严格筛选,着重衡量银行的运营情况和偿还债务能力。规范项目审核程序,及时公开信息,使预算管理保持公开、透明,可以减少和预防腐败情况的发生。确保形成财政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审计―问责的管理过程。明确相关业务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长效机制。设立针对账户审批,应建立日常审批和年检制度,使审批方式流程化、规范化。减少位代存代管资金情况,一经发现将严格处理。
(六)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数据化,完善信息系统控制体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多方式多渠道地加强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可部门应该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建立以总账为核心,包含指标、计划、资金收付、账务等的全流程控制体系,将预算管理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增加资金运作的透明度。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将预算支出信息整理收纳,并对资金运作情况进行跟踪记录,确保支出预算的细化。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 资金管理 预算管理
一、前言
从目前房地产项目的运作来看,房地产项目要想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考虑到房地产项目的资金需求较大,为了严格控制资金使用,避免出现超预算的情况,在房地产项目运作过程中应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并根据房地产项目的运作实际提高预算质量,确保预算管理能够取得实效。结合房地产项目的运作经验,做好预算管理是提高房地产项目整体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满足房地产项目运作需要的重要手段,对房地产项目的运行和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房地产项目预算管理的特点
(1)全过程性。预算管理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
(2)全方位性。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预算编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将产供销,人财物全部纳入预算范围。
(3)全员性。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下属公司负责人、各岗位员工必须全员参与预算管理。
(4)以现金流预算为基础。由于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高负债,高风险,现金流的健康顺畅显得尤为重要。
(5)以工程项目预算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的业务量大,成本内容复杂,成本开支难控制的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预算的核心地位。
(6)以工程形象进度为节点。
三、房地产项目应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基于房地产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特点,如果不对资金使用加以有效管控,房地产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将会出现严重的超支情况,不但危害房地产项目的整体效益,也会对房地产项目的运行造成严重影响。为了保证房地产项目的运作质量,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整体效益,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对房地产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房地产项目应着力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要提高全员全部门的参与意识。通过目标制定、指标分解、责任界定、专题会议等方式,将相关指标落实到各部门以及各相关责任人头上,必要时应签署责任书。预算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房地产项目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房地产项目的运作实际,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是开展预算工作的基础,也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并重点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才能为房地产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满足房地产项目的开展需要。从目前房地产项目的预算工作来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强化预算管理工作效果,同时还能提高预算管理的针对性,使房地产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二)房地产项目应提高预算管理制度的针对性
预算管理制度作为预算工作的开展依据,在预算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考虑到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以及房地产项目对资金管理的现实需求,房地产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除了要提高其完善性之外,还要在制度的各个环节与房地产项目紧密结合,做到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房地产项目的资金管理需求,达到合理控制房地产项目资金使用的目的。因此,提高预算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对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三)房地产项目应提高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基于预算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以及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房地产项目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提高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使预算管理制度能够在实行过程中,符合房地产项目的资金管理实际,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安全,同时提高房地产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的指导性,使预算管理制度的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因此,提高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是房地产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保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好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才能满足房地产项目运作实际。
四、房地产项目应合理制定预算指标
为了提高房地产项目的预算质量,就要在预算管理制度的支持下,合理制定预算指标,并通过全过程成本核算的方式,将预算指标细化和具体化,保证预算指标能够达到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因此,合理制定预算指标,应成为房地产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房地产项目应制定总体预算指标
房地产项目在开始之前,就要根据项目的总体规划,拟定具体的预算方案,并制定总体的预算指标,使房地产项目的总体资金需求能够得到客观的反映。结合房地产项目运作实际,总体预算指标关系到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控制目标,同时也对房地产项目的运作有着具体的指导作用。因此,房地产项目在预算管理中,应将总体预算指标的制定作为重点,不但要突出总体预算指标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将总体预算指标与项目实际相结合,确保总体预算指标能够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低的预算目标危害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以投资项目开发全过程为周期,全面控制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其包括项目销售预算、项目工程预算、费用预算、利润预算以及项目开发计划等,重点针对开发项目全过程的现金流、利润状况等。
(二)房地产项目应将预算指标细化
考虑到房地产项目的复杂性,以及资金管理流程较长、资金需求项目多的特点,房地产项目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制定总体预算指标之外,还要将总体预算指标按照资金的具体需求部位进行细化,使预算指标能够分成总体预算指标和具体预算指标两部分,满足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需要,使房地产项目的预算管理能够更加细化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房地产项目应将预算指标细化,并将预算指标与资金管理相结合,突出预算指标的合理性,保证预算指标能够贴近房地产项目实际,使房地产项目的预算管理能够更加有效。
(三)房地产项目应提高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预算指标作为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关系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房地产项目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衡量预算指标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预算指标所必须达到的要求。因此,房地产项目在预算指标制定过程中,不管是总体预算指标还是分项工程的预算指标,都要最大程度的保证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将预算指标的制定与房地产项目的资金管理过程相结合,提高预算指标的可操作性,保证预算指标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指导房地产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
五、房地产项目应加强预算的审批和落实
由于房地产项目总体资金量需求较大,并且资金支出环节多,要想对提高资金管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结合房地产项目的运作实际,以及资金管理的现实要求,在现有的预算制度和预算指标的指导下,加强预算的审批和落实,严肃预算纪律,加强预算管理流程的控制,对提高房地产项目的预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房地产项目运作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房地产项目应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度
企业应严格按经审批后的预算开展业务,并定期检查与追踪预算执行情况。企业可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通报会或计划执行完成情况沟通会,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报。为了保证房地产项目的预算质量能够有效提高,并使预算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在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应根据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预算的编制、审核、批准,并在预算资金支出过程中,严格控制审批流程,加强对预算资金每一个审批环节的控制,确保房地产项目的预算能够在合理范围之内,避免超预算和不按预算审批流程进行的问题出现。结合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实际,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度,是提高预算质量的关键,对满足房地产项目的预算管理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项目应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
对于房地产项目而言,只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保证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同时还要根据房地产项目的运作实际,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房地产项目中的资金管理能够在各个方面符合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达到根据预算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提高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因此,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是提高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需要和资金管理效果的关键。只有重视房地产项目中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才能提高预算的整体质量。
(三)房地产项目应根据工程实际对预算进行合理调整
考虑到房地产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对于某些临时增加的费用,只有是房地产项目中的合理增加的部分,在预算管理中应对其认可,并在实际资金管理中予以支持。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需要,根据工程实际对预算进行合理调整,是提高预算质量的关键。所以,房地产项目的预算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房地产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最终达到提高房地产项目运作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考虑到房地产项目的资金需求较大,为了严格控制资金使用,避免出现超预算的情况,在房地产项目运作过程中应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并根据房地产项目的运作实际提高预算质量,确保预算管理能够取得实效。结合房地产项目的运作经验,做好预算管理是提高房地产项目整体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满足房地产项目运作需要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立英.论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N].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S1期
[2]吴晟奕,周义珏.建设项目如何进行工程造价控制[N].盐城工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本文围绕我国医疗行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在医院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作者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医院今后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建议。
关键词: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财务
医疗卫生行业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行业,该行业的运行系统、资金运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都会为其提供的服务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说,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其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确保医院的健康稳步发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化战略。
一、我国医疗行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1.对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度现阶段,大部分医院仍然延续使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虽然与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具有相同的管理体系模式,但他所实现的价值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预算管理关注的是全面、全员参与。而在大部分医院中,预算管理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其他部门很少参与,是一种局部性活动。预算过程中参照以往数据较多,展望性较少,分析过程缺乏客观性,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难以实现全面和全员参与的管理要求。有些医院仅仅将预算管理工作当作上级安排的任务来完成,而并非自主的进行管理,对于预算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不够重视,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另外,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所被赋予的权利不够多,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难以调动其他部门,阻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信息进行进行。
2.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大部分医院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在资金流动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够健全,最终导致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完善性,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应包括编排、审核、执行、改善、决算、分析、评价等几个步骤,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具体的预算管理实施方案、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预算管理的内部考核与评价制度。只有完善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流畅的运行下去,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进行约束,预算管理工作就不能全面地展开,甚至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无法满足。
3.预算管理内容缺乏全面性全面的预算管理内容要求管理上的全面性,此处的全面性不仅仅包涵全方面、全过程、全员参与,还要求预算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必须有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两部分构成。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只有一小部分医院在实施预算管理工作时能够包含全方面与全过程,也没有将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医院实现战略化发展目标的手段,他们仅仅认为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财务性质工作。另外,预算管理工作既然要求全面性,在内容上就必须包括医院所有的经济活动及资金流动项目,而现在段,大多数医院只针对一小部分业务内容进行了预算管理,我针对采购、人员培训、设备维护保养等业务内容并没有展开预算管理。这种片面的预算管理工作并不能完全实现医院的全方面掌控,同时也不利于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
二、在医院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推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的医院财务信息化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预算管理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正在努力与智能化ERP系统进行连接,通过电子化管理来实现对各部门预算管理及调整,并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预算科目进行细化,当预算超支时会自动发出警报,科学合理的安排资金流转,有效实现医院的信息化管理。
2.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加强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不仅是医院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痕量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套有效且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对医院未来几年的经营情况进行推测,并以推测结果为基础为医院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确保医院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可以定期检验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准。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确保医院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中,不少民间资本逐渐进入医疗卫生体系,导致医疗行业竞争的逐渐激化,在医院内部实施有效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将预算、实施、监督、反馈、分析、评价等各个环节做到位,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使成本在医院的控制范围之内,为预算工作提供可遵循的依据,逐渐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医院在市场中佔据的份额逐渐提高,实现医院的健康稳步发展。
4.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工作的深入,及新医保制度的逐渐完善,不少新规制度也不断提出。一些竞争机制在医疗体系中慢慢出现,新的医疗体系越来越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这种新的趋势导致医院不能像从前那样仅仅凭藉财政收入维持收益,同时也要与民间资本展开竞争,面对这些来自于市场的压力医院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保留自己的市场地位,这一现象不断加剧了医院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医院自身的发展空间减少。如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保留自己的市场地位,是每一个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全面有效地开展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内部的控制管理,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使自己处于市场的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开展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同时也是健全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方式,既保障了医院目标的实施,有推动了医院整体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医院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医院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柏鹤.医院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0,(29):116-117.
[2]刘英梅,任长红.医改新形势下做好医院预算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2,(1):173-174.
【关键词】 全面预算 管理体系 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纳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内涵“精确预算、责职明确、贯彻执行、有效监督”,结合国资企业的现状,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目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正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在探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企业都在不断完善符合本企业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国资企业的一员,在参于企业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中,深有感触。
精细化管理一般来说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做到决策科学化、精细化;二是要为企业定位,拟定经营和发展目标;三是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企业一切资源,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干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精细化管理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其核心就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管理活动,建立全面具体的管理制度,精细地组织预算编制、报告、执行、调整与控制工作,建立相应机构,配备工作人员,细化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协调,强化执行监督,实现企业的既定经营发展目标。因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文从以下从四个方面论述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1. 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是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实行总量平衡,坚持积极稳健原则,确保以收定支, 坚持权责对等原则,确保切实可行。二是预算管理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程序。三是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和现金流量为重点。四是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做到五个结合:与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与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与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与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相结合。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是充分应用了精细化管理的三个条件,从而决定了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2. 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是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
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必然具体细化到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各项预算内容、预算目标和具体化措施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集团公司及时组织预算资金的收入到位,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的支付。对于预算内、外的资金拨付,按照授权审批程序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对规定限额资金的支付实行集团公司财务负责人联签制度;为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每月报告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对未能完成月度计划的单位,分析原因,落实措施,确保年度财务目标的实现。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利用各公司上报的财务报表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提供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与信息,使偏差在可控制的合理范围之内;年中,集团公司内审工作小组对各公司上半年的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分析,预测下半年的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距及时修正;年末,由集团公司领导担任负责人的考核小组对各家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经营业绩进行检查考核,完成情况与其收入挂钩,整个预算执行过程就是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方法。
3.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深化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实现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条件,反过来又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越精越细。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是保证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信息畅通,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正常运转与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的产生,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集团公司作为出资者需结合公司业务特性与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符合公司发展的、完整的、统一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整的组织及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企业最高管理层、部门管理层、基层业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完整的作业程序规定,并有效运作,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资产资金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报表编报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实施办法,并明确档案保管、交接、存档制度等等。
企业内控制度涵盖了公司经营活动中所有环节,作为公司管控规范,在内控制度中要求所有业务一切都必须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与工作标准,并应具备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针对经营活动中的不同风险特点,建立一套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三合一的管理控制平台,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通过企业内控特管理使企业精细化管理得到了深化,实现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公司发展规范、透明、健康。
4. 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与考核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保障
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关键在于贯彻和执行,内部考核的考核与监督体系是最终实现精细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考核制度的建立,目的在于让每一项管理制度目标清晰明确,责任到人、到岗,通过考核对其执行情况做到有奖有罚。
内部监督制度建立,必须有一整套执行手段,对其在执行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关系到管理制度能否按目标计划实施,一整套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否在制度实行过程中,及时、准确的掌握其执行情况。
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管理需要在每个员工加以贯彻落实,但由于理解深度不同,在执行力方面往入会出现偏差,以至达到效果会有所不同,所以相应的考核制度是把每个员工、每个岗位的责任目标明确化,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保障精细化管理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落实,能全过程监督保障企业各项经济目标、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公立医院;全面预算;内部管理
随着医院规模的日益扩大,竞争的日益激烈,医院的内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使医院的各项工作协调统一,有效避免各科室、部门单独谋取效益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与此同时,医院各科室、部门共同管理,能切实保证医院的工作效率,使医院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医院总体指标、责任、制度以及组织体系得到优化。这将有助于完善医院内部决策机制以及院长负责制,对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促进医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挥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医院在实行绩效管理时,有效区分各科室的责任,及时了解不同科室的业绩完成情况并分析其业绩变化的原因。
预算管理作为医院现代的管理机制之一,具有全员性、战略性和机制性等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特性,能进一步促进、完善医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另外,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适应医疗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需要。
1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内部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1.1合理分配医院资金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能使内部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各项收支情况更加系统,从而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2风险预警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渗透到医院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它的“全面”体现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医院可以以此为依据,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预算数与实际发生数的对比,更加清楚的了解医院自身的财务状况。
1..3业绩评价指标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控和考核与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以实现对整个医院业务活动的最终控制。因此预算执行率等可以作为重要量化指标,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中。
2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经验
我院在领导的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自2015年开始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试行以来,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使全面预算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2.1建立权威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我院在全面预算管理改革中,为推进重大经济事项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提高决策水平,成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医院的预算工作。预算管理委员会组长由医院院长、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各医院副院长、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各科室处长、主任担任,通过组建这一个高级别的管理机构,体现了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各项政策更具有权威性,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2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并严格遵行为顺利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我院特别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使全面预算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依。一是制定了《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试行)》,从宏观上规定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全面预算编制的程序和内容、全面预算的执行和全面预算的调整,这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制度;二是根据《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试行)》的规定,逐步健全其他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目前已经出台的制度有:《医院预算会计岗位职责》《医院关于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医院关于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医院全面预算执行分析管理办法》《医院全面预算调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医院自身管理需要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三是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从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看,医院领导和职工都能自觉遵守并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较好地完成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
2.3严格预算编制要求,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作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预算编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执行和调整工作,是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顺利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我院在《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试行)》中严格规定了预算编制方法,努力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2.4重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软件的应用为了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从技术的角度对预算管理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医院投入专用资金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合医院自身需要的全面预算管理软件。目前该软件已经处于试用阶段,在2015年和2016年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管理制度,又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是医院的一种运营机制和权责利安排。因此,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然涉及医院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医院高层为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构建良好的运作平台,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保障体系。这些基础性的要素主要包括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氛围和理念、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和规范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招志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非营利性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3]魏欣欣.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4]薛宁.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与实施路径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5]Gi1,DN.'Theuseofthebalancedscorecardandthebudgetinthestrategicmanagementofpublichospitals[J].GacetaSanitaria,May-Jun,2010.
作者简介:
我国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主要指的是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重要职能管理,强化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财务情况,便于企业对其他战略发展做出正确的预算决策,使建筑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长远、健康地发展。
2我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常见问题研究
2.1行业法规不健全
我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无法保障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正常运行,不能保证预算控制体系完善到位,仅仅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局部管理,无法掌握大局。
2.2工程预算定额更新较慢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市场不断扩大,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建筑工程使用的人工费、材料、场地、机械设备运输及管理费用都连年增加,但是有些建筑企业对于这些物价上涨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更新速度缓慢,这导致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基础薄弱,无法发挥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应有的作用。
2.3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都应该有完善的工作制度,由此才能保证员工严格按照制度工作。预算管理工作也是一样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所企业正是因为缺乏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才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对施工环节预算金额沟通问题未能明确等。由此导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会因为个人因素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2.4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建筑施工的人事管理受到一定的局限,很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知识理论不足。目前,施工企业很多工程预算管理者都是大专文凭,或者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一定的预算管理知识,其专业技能有限,且从事预算管理工作的经验不足,缺乏管理知识。
3如何提高我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质量
3.1健全行业法规
为了适应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相应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虽然对建筑领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仍然无法适应当下建筑领域的快速发展。滞后的法律根本不能保障建筑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更加无法保障建筑行业顺利发展。所以,要想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建设。
3.2加快预算定额的更新
建筑企业需要根据当下的劳动力、材料等平均水平确定工程预算定额,要制定出与当前社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工程预算定额,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预算定额的准确性。
3.3提高员工的素质
预算管理工作直接参与到工程建设当中,其预算管理执行人员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越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就越好。鉴于当前施工企业预算管理工作者的现状,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员工的大局意识,加强员工综合素质的训练。
3.4重视建筑工程预算
要从企业领导、预算人员、施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出发提高他们对建筑工程预算的重视,要建立起重视建筑工程预算的意识避免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误区形成对建筑工程预算全面辅助和有效执行的支持,使建筑工程预算能够得到有利发展的空间。
3.5部分企业应该完善工程的预算管理制度
工程的预算管理制度也是一项十分系统化的工作,要做好这份工作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对工程预算管理的目的、预算管理的范围、预算管理的职责、预算管理的程序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每个施工环节的预算金额都要有能衔接之处,以保证施工的各个环节之间都能顺利衔接。只要有了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够约束自已严格要求自已,按照制度认真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