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20:5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前演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前演讲,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讲一讲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有趣事例,并加上自己的评价,是学生内在知识和外在表现的集中体现。
语文课作为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集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为一体。因此,语文课怎么上,在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就成为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一线的探求摸索中,我克服教师一人独霸讲台的局面,开展课前演讲的授课模式。通过演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变浓了;通过演讲,学生的是非观念增强了;通过演讲,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灯点亮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增强了。
(1)课前演讲激发出学生期待上语文课的兴趣。教师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模式。面对如此相似的教学环节,学生难免会生厌。如果在上课前,安排学生演讲,不同的学生会带来不同的表现,学生的期待意识和好奇心会大幅提升。对台上演讲的学生而言,要在讲台上“露一手”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他会充分挖掘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力图使自己更优秀。对讲台下听演讲的学生而言,他们也会抱一种欣赏或者看笑话的心态来聆听。所以,无论是演讲的学生还是聆听演讲的学生都是精神抖擞,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
(2)课前演讲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海量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是随着学生学龄的增大,所学科目的增多,再加上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读书时间呈下降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有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书,学生不一定从心里接受,即使接受,也不一定长期坚持。可是,自从在语文课开展了演讲活动后,学生们抢着看书的现象屡见不鲜了,课间休息、活动课、甚至是体育课,学生们知道挤时间看书了,学生读书变成了一种自我需求。学生们演讲的内容也趋向广博。有天文学方面的黑洞、彗星等,有地理学方面的火山熔岩、死亡之海等,有数学学科里的黄金分割、小数点的出现等,更有各个历史时期推动朝代向前发展的名人、名家,还有与时代同行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政治家、企业家等。听到讲台上小演讲家说出那么鲜活的人和事,我终于明白了:与其生硬的强迫学生读书,不如巧妙地诱导学生主动读书。
(3)演讲不仅促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每天一位学生,每天一个故事,在拓展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学生心中的事例越来越多,那一个个事例就变成了学生作文的一剂活水。给学生一方讲台,学生的自尊心、表现欲望空前高涨,当班级演讲打分公布之后,后来的学生老有一种超越前面演讲学生的心理。其实在学期初,学生开始演讲之前,我就强调课前演讲的实质就是大家的一次自我展示。站在演讲台前,能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全靠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机会。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次一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形容自己,第一次走向讲台,听到同学的热烈掌声,内心突然想,原来我也能赢得掌声。那一瞬间,他哭了,他说演讲让他找到了自己,竞争让他看清了自己,他要努力去做一个成功者。演讲在这里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班级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4)课前演讲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树立了教师权威。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的时候总被老师主导着。作为时下的中学生,他们活力无限,敢于挑战。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总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作为老师,不妨就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演讲过程中,感觉到学生越来越愿意将自己内心的话说出来,越来越愿意用语言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学生的演讲中,他们称颂老师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也是那样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他们能意识到教师在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不可替代性。他们说虽然老师的批评,有时候会令他们感到不舒服,但没有老师的哺育、修剪,他们就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听到学生这样的真情表白,作为教师的我不得不留下这样的心声:太多的时候,老师也不愿责备你们,可是作业不交,上课小动作不断,课下胡游乱逛等,这些在老师看来,就是在虚度光阴,老师真得替你们着急,多么希望你们长得大成人时,能少些遗憾。一次次心灵碰撞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师生沟通容易多了,学生们竟然能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了,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也能认可了。
(5)演讲潜意识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写作能力。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针对每天学生的演讲,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去分析,给学生一个解读问题的视角。初三的学生在演讲中说到了盲人企业家威尔逊和另外一个盲人相遇的事例。当那个盲人可怜巴巴地埋怨曾经的生活境遇,埋怨十年前的工厂事故导致了自己的失明和如今生活的困顿,听到这些,威尔逊郑重其事告诉他:“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学生为故事作结时,演讲的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上帝为一个人关上一道门时,必定会为他开启一扇窗。而讲台下聆听的学生立足于盲人的行为得出:不敢面对自己,没有担当的人,他最终会被生活欺骗;老停留在自己苦难当中的人,他就不能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同样的境遇,不同的心态,生活的状态也会不同……众说纷纭的分析感悟,让我看到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座蓄势待发的活火山,只需他人撕开一个口子,熔岩爆发辐射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实实在在感到了语文课前演讲的好处。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能积累写作素材,能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能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抓住这一实际我对学生说,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宣传的重要方式;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课前演讲是同学们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让我们继续前行,让课前演讲成为语文课有力助推器。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东苑学校)
语文课前演讲就是语文课实施教学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专门训练,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一、课前演讲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心理的有效途径
演讲是一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提升自我的口语表达方式。对学生而言,演讲实质就是在群体中的公开自我展示。教师把课前的特定时间留给学生演讲,这无疑很符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因为他们的自尊心、表现欲都很强,都具有不甘落后、急于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特征。而且讲演内容一般不局限于课本,而是让学生广纳博采,突破授课内容的局限,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演讲时学生依据个体特点组织材料并以富有个性特点的方式进行演讲,把学生个体的内心取向和实践欲望都充分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个体能动性。演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调动他们的情趣。此外,在群体中进行富有个体差异的演讲,能营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保持积极、愉快、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使他们保持最佳精神状态,自觉甚至是乐意接受学习要求,内心经常体验到自身成功的喜悦,不断进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课前演讲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追求新奇和挑战的心理,而且还在公开演讲中找出心理缺陷,并不断进行实践训练,让他们稚嫩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得以提升。
二、语文课前演讲教学设置的心理与认知的形成机制
(一)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品质特点。初中生不仅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这就形成了初中生特有的第二青春期心理品质。语文课前实行演讲活动,恰恰满足了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性。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天真无邪,不会害羞,对老师的课堂提问表现得非常热烈。而到了初中,随着身体和心理发育,他们变得害羞起来,含蓄起来。但是一个人的胆量也是逼出来的。当所有人都必须上台演讲时,他们没有选择。第一次演讲后,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尝试了当众施展才华的欲望,使他们的胆量得到了激发和锻炼,一两次的演讲后,他们的信心就更足兴趣更浓了。“课前演讲”活动为他们搭建了表现口才的平台,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内动力,也是他们心理成熟和稳定发展的孵化器。
(二)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于性格转型和知识提升的阶段。由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模式比较单调,风格单一,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学生产生了积极寻求一种崭新学习模式和风格的心理趋向。学生迫切要求能够担当课堂学习的主角。希望站在讲台上的也应该有他们的身影。而课前演讲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的活动,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演员。
(三)演讲虽是短短的几分钟,但他们要把一个故事、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活动:查找资料、组织文字、熟记于心等。学生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为了能搜集有意义的题材,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随时随地收集、分析、总结所见所闻,这就锻炼了他们观察问题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也会自发组建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设计演讲稿和演讲形式,为演讲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对演讲所涉及的知识由一知半解变为更系统的了解。因此,课前演讲是系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四)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演讲内容题材多样化,涉及面很广泛。学生通过演讲准备和公开演讲谈社会、谈理想、讲兴趣、讲故事、说笑话、评时政,从而启发了他们的心智,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语文课前演讲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一)要制定演讲活动的教学计划和整体目标、实施措施
课前演讲就是一项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有一个整体计划,要循序渐进。要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知道从何说起,并有计划地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收集资料以及演讲技巧和方法的指导。
(二)要有合理操作性强的演讲流程:课前准备,课前实施演讲,演讲后师生点评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自己的演讲做准备,语文课开始的前三至五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及评议。演讲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评议活动。评议有教师评议、听众评议及自我评议等。所有的评议活动要始终围绕一个目标: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水平。评议时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演讲存在的不足,知道努力改进的方向,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每一个阶段完成后,给优秀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三)演讲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彩
演讲内容主题和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采取相应的主题和形式。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具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选取。
由于时间和教学任务的制约,课前演讲一般每节课一两人,全班按序轮流。演讲稿的准备,倡议教师组织学生自己撰写,即使是摘录的美文奇文,也要写出向大家介绍的理由。每一轮结束后,把这些演讲稿装订成册,放在教室里给同学们点评、回味。
四、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师执着探索的问题。成功的语文课前演讲,是学生们都会满怀期待、积极参与的一种语文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协京.对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考察[J].教育评论,2006,(1).
[2]张廷凯.几个国家普通高中阶段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研究[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9,(3).
辽宁北部有一个中等城市,铁岭,在铁岭工人街街头,几乎每天清晨或傍晚,你都可以看到一个老头儿推着豆腐车慢慢走着,车上的蓄电池喇叭发出清脆的女声:“卖豆腐,正宗的卤水豆腐!豆腐咧——”那声音是我的。那个老头儿,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哑吧。直到长到二十几岁的今天,我才有勇气把自己的声音放在爸爸的豆腐车上,替换下他手里摇了几十年的铜铃儿铛。
两三岁时我就懂得了有一个哑吧爸爸是多么的屈辱,因此我从小就恨他。当我看到有的小孩儿被妈妈使唤着过来买豆腐却拿起豆腐不给钱不给豆儿就跑,爸爸伸直脖子也喊不出声的时候,我不会像大哥一样追上那孩子揍两拳,我伤心地看着那情景,不吱一声,我不恨那孩子,只恨爸爸是个哑吧。尽管我的两个哥哥每次帮我梳头都疼得我呲牙咧嘴,我也还是坚持不再让爸爸给我扎小辫儿了。妈妈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大幅遗像,只有出嫁前和邻居阿姨的一张合影,黑白的二寸片儿,爸爸被我冷淡的时候就翻过支架方镜的背面看***照片,直看到必须做活儿了,才默默地离开。
最可气的是别的孩子叫我“哑吧老三”(我在家中排行老三),骂不过他们的时候,我会跑回家去,对着正在磨豆腐的爸爸在地上划一个圈儿,中间唾上一口唾沫,虽然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别的孩子骂我的时候就这样做,我想,这大概是骂哑吧的最恶毒的表示了。
第一次这样骂爸爸的时候,爸爸停下手里的活儿,呆呆地看我好久,泪水像河一样淌下来,我是很少看到他哭的,但是那天他躲在豆腐坊里哭了一晚上。那是一种无声的悲泣。
因为爸爸的眼泪,我似乎终于为自己的屈辱找到了出口,以致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经常跑到他的跟前去,骂他,然后顾自走开,剩他一个人发一阵子呆。只是后来他已不再流泪,他会把瘦小的身子缩成更小的一团,猥在磨杆上或磨盘旁边,显出更让我瞧不起的丑陋样子。
我要好好念书,上大学,离开这个人人都知道我爸爸是个哑吧的小村子!这是当时我最大的愿望。我不知道哥哥们是如何相继成了家,不知道爸爸的豆腐坊里又换了几根新磨杆,不知道冬来夏至那磨得没了沿锋的铜铃铛响过多少村村寨寨……只知道仇恨般地对待自己,发疯地读书。
我终于考上了大学,爸爸头一次穿上1979年姑姑为他缝制的蓝褂子,坐在1992年初秋傍晚的灯下,表情喜悦而郑重地把一堆还残留着豆腐腥气的钞票送到我手上,嘴里哇啦哇啦地不停地“说”着,我茫然地听着他的热切和骄傲,茫然地看他带着满足的笑容去通知亲戚邻居。当我看到他领着二叔和哥哥们把他精心饲养了两年的大肥猪拉出来宰杀掉,请遍父老乡亲庆贺我上大学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碰到了我坚硬的心弦,我哭了。吃饭的时候,我当着大伙儿的面儿给爸爸夹上几块猪肉,我流着眼泪叫着:“爸,爸,您吃肉。”爸爸听不到,但他知道了我的意思,眼睛里放出从未有过的光亮,泪水和着散装高梁酒大口地喝下,再吃上女儿夹过来的肉,我的爸爸,他是真的醉了,他的脸那么红,腰杆儿那么直,手语打得那么潇洒!要知道,十八年啊,十八年,他从来没见过我对着他喊“爸爸”的口型啊!
爸爸继续辛苦地做着豆腐,用带着豆腐淡淡腥气的钞票供我读完大学。1996年,我毕业分配回到了距我乡下老家40华里的铁岭。
安顿好了以后,我去接一直单独生活的爸爸来城里享受女儿迟来的亲情,可就在我坐着出租车回乡的途中,车出了事故。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语训练;新课标;作用
在新一轮课改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日益广泛、知识、信息的传播日益频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思想平庸、知识浅薄、口齿不清的人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就算是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技巧超群的人,如果不善言谈,也是无法充分发展自己全部聪明才智的。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时时注意训练自己的口才,训练自己说话的能力,让自己会说话,说好话,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说话能力的训练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轻说现象。当前,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但大多数老师还是围绕书面能力的培养进行的,致使很多学生说话能力差,讲话语无伦次,没有中心,也不注意语言的条理性,更无法谈及语言的准确严密,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又往往只注重“听”、“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说”的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三分钟课前演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到上面来演讲,对学生“说”的能力训练等方面有许多好处。
为了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我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前演讲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
(1)介绍作家作品或背景资料。即紧扣近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讲些与课文有关的东西,如作家作品常识、创作背景、写作意图等。这类内容的演讲,把口语训练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诵读优秀诗文。内容可以是班上同学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优秀诗文,将其诵读出来和大家一齐欣赏,并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同学也受益匪浅。
(3)故事演讲。搜集和阅读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童话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并将它们生动地讲给大家听。
(4)名言警句赏析。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和鞭策作用。我要求学生讲他们最喜欢的或是他们感受最深的名言警句,除了要讲出句子外,还要他们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同学们为了作好演讲,搜集阅读名言警句,进行思考、重组,从中受到不少教益和启迪。
(5)广告词赏析。随着商品市场化的加速,广告以各种形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我要求学生先从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搜集广告词,演讲时先向同学们展示广告,再对广告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大量广告词的学习,许多同学懂得了对偶、双关、谐音、排比、用韵等语文常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既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又引发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同学们不但会表演广告,还会自编自创广告。
(6)课本剧表演。在学习了一些课文后,我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表演。
(7)即兴演讲。在课前几分钟告诉学生演讲主题,学生通过精力高度集中、思路高度活跃的思维活动,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积极的思维,使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高度集中在演讲的题目或讲说的中心上,迅速组织好演讲的内容。 采用这些变化多样、趣味横生的课前演讲形式,每一次课前演讲都能使同学们激情迸发。
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看法。
(1)锻炼了学生的胆魄。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是畏首畏尾,现在是争先恐后;开始是无话可说,现在是滔滔不绝;开始是忸怩拘谨,现在是声情并茂;开始是不知所措,现在是潇洒自如。
(2)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分钟课前演讲”活动,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或者说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演员,虽是短短的三分钟,但他们要把一个故事、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活动:查找资料、组织文字、熟记于心等,因此,课前演讲是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
(3)丰富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刚开始开展演讲活动时,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只是有几个较大胆外向的同学主动要求出来演讲,而且还是带着讲稿在读。这个阶段,我积极首肯这些同学的发言,并稍稍提出一些中肯的方向性的建议。经过几次课前小演讲后,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也开始被调动起来。为了台上那短短的几分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搜集材料。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演讲的材料,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而启发了同学们的心智,丰富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作文八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总是不甚明显。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三分钟演讲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演讲前要组织好材料,查阅资料,选择摘抄。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做好选择性阅读和选择性摘抄的前期工作,不能应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5)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课前演讲正是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每学期一个人的演讲机会至多只有三次,大家都非常珍惜,也仿佛在比赛中看谁新颖,看谁成功,看谁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韧劲儿。有一个学生这样告诉我,第一次走向讲台,听到同学的热烈掌声,内心真是激动,决心一定演讲好,这次不行,下次一定要行,决心向班级中几个演讲好的同学学习,一定赶上他们。演讲使班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个个身上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
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就是在每一堂语文课前都拿出两分钟来,开设一句话新闻、教你一个成语、送你一首古诗(词)、欣赏一条名句、作一次简单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开拓语文课堂的纵深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闪亮登台,两分钟内完成演讲,要求最好能够脱稿。
一句话新闻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新鲜是新闻的基础。新闻必须要及时、迅速而合乎时宜地反映新近发生的事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新闻可以是发生在本班级的、本学校的、泰州市的、江苏省的、全国的乃至国际的。当然我们并不太主张学生们直接从报纸上摘抄现成的新闻,而是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在第一时间内用一句话新闻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概括。这既培养了学生热心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又提升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还让他们增添了小小主人翁的责任感,可谓一举三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教你一个成语
每次上课前,学生都会把成语写在黑板上专门开辟的一块区域内(以黑板左边或右边为宜)。成语一般都要求最好是与今天所要讲的课文有一定的关联。如一位同学在我上《晏子使楚》这节新课之前所讲的成语就是“南橘北枳”,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出自课文中“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在成语的选取方面是非常精心独到的,既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同学们都会把每天的成语记录在课堂笔记本上,这正如荀子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何愁不丰呢?
送你一首古诗词
同样,学生会在可供板书的区域极其认真地写上一首古诗词,除了每个字的认真书写以外,还会注意整首诗词的排版,力求美观,如诗词的作者要求写在题目下一行居中的位置,而且字号也要比诗词题目小一号。尽管并非所有同学的板书都如字帖一般行云流水,但他们都力求做到整洁、美观、大方,这也是学生身体力行去练字的一次绝好的机会,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上课前五分钟就精心板书了。与此同时,全班同学都会把这首古诗词摘录在课堂笔记本上,留待课后熟读成诵。演讲的同学不但能极其流畅地背诵古诗词,还能声情并茂地对古诗词作出精要的评点,随即带领全班同学一齐朗读,古风意蕴扑面而来。此举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品味,也使学生的文学兴趣日臻浓厚!
欣赏一条名句
名句,可以是名家名言,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智慧闪现的火花。当然我们更鼓励我们的学生自己创造句子,只要见解独到、体味深刻或者富含哲意,都可以视为学生自己的名句。同学们自创的名句有很多,如“朋友就像棉被,真正温暖你的是你自己的体温”“深刻,源于磨难和思考”等。这种敢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表扬。把自己智慧的火花、思维的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语不惊人死不休”,学生的语言仓库自然会灵光闪现,流光溢彩!
一次简短的主题演讲(也称一分钟主题演讲)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歌唱家一样。有文才,善于写出好的演讲词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如果演讲者讲话哼哼哈哈,拖泥带水,“这个”“那个”的一大串,那么,即使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有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也无济于事。一分钟主题演讲要力求做到脱稿,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以内,演讲的内容以不超过200字为宜,可以是针对某一现象作激情演讲,也可以是针对某一话题,如不息的奋斗、放飞的理想、诗意的青春、文明的城市等等,只要主题鲜明、积极向上都可。演讲时还要注意表情和语气,力求使语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一分钟主题演讲使得平时羞于在公众面前启齿的稍显内向的孩子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让他们不但敢于说话,还要力争说好话,实现了对自我的一次超越。
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语文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侯,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语文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语文教师要在短短两三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其次,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唯一语文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语文知识的工具,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这样才是“大语文”学习的好方法。而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恰恰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语文增添了一抹绿色!
摘 要: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存在的问题有:目标设置不系统,缺乏有效指导;训练形式呆板无趣;评价方法低效。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问题的对策是:设置循序渐进的目标,向学生讲明短时口语训练的作用和要求;丰富内容和题材,创设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 :语文 短时口语训练 问题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语文学科具有工具属性,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正视与重视。2001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并在四个学段的目标中分别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口语交际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做了如下表述:“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2]有计划地、高效率地开展口语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有很多语文教师采用课前口语训练的方式,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改进。
一、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不系统,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学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语文教师仍然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于是利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形式性地到讲台上演讲。此种方式确实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但是这样的训练缺乏长期的规划,目标性层次性不强,显得过于零散。此外,教师在课前口语训练中往往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无据可依,无法可循,训练效果自然不容乐观。
(二)训练形式呆板无趣
在语文课前口语训练中,教师最喜欢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外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准备演讲材料,然后按照学号顺序依次到台上演讲,学生演讲完之后,教师给予简短的评价,然后就开始上课。短期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可能还能接受,但如果长时间地采用这种固定模式,就显得过于呆板,缺乏新意,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削弱,预期的训练目标就难以有效地达成。
(三)评价方法低效
在语文课前几分钟的口语训练中,评价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为了不影响正常的上课进度,一般都是自己用一两句话简短地点评一下。而这些点评大都以鼓励为主,往往缺乏恰如其分的改进建议,不能让学生有实质性的收获。有些教师除了自己点评之外,也让其他学生对上台表述的学生进行点评。但是学生们在平时相处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或看法,有些学生因为不够成熟,会将平时对某同学的主观看法带入到训练的评价之中,这样必然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问题的对策
(一)设置循序渐进的目标,向学生讲明短时口语训练的作用和要求
1.设置循序渐进的目标
语文课短时高效的口语交际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在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这本书中,他明确指出教育目标的分类应当有自己的层次与系统,应当按从简单目标到复杂目标的顺序来进行。“教学的艺术在于: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为必须分别按某种顺序达到的组成部分。教授任何一种事物,便是在向着终极目标前进时,一面记住所要达到的最终模型,一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3]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学生的年龄层次,我们可以设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阶段训练目标,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让学生首先敢于上台说,然后能喜欢上台说,最终能说得好。阶段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训练目标,也可以具体到每一节课,这样就能让学生找准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策划和准备。通过合理设置的口语训练目标,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梯度、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2.向学生讲明短时口语训练的作用和要求
相比于阅读和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明,开展短时高效的口语训练活动,是为了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应变能力、独立表达的胆魄,特别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提升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等等。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训练的必要性和益处,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训练活动中去。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减少口语训练中出现的混乱局面,以更好地达成训练目标,在开始训练之前,教师应当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讲授一些与口语交际相关的知识,包括:选择口语训练题材和内容的方法、撰写口语训练稿的规范、表达和倾听的技巧、评价的方法等。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训练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让学生有据可依,有法可循,从而保证训练的质量。
(二)丰富内容和题材,创设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
1.丰富内容和题材
一方面,从教材中挖掘口语训练的内容和题材。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选取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作品,一般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蕴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我们只要认真钻研课文,就能挖掘到许多有用的训练材料,为学生提供训练的凭借。此外,许多新课程教科书专门设计了口语交际的专题,为我们课前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极好的范例。另一方面,从生活中挖掘口语训练的内容和题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口语交际的重要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课前短时口语训练提供了源头活水。因此,教师不仅要勤于捕捉社会热点,尽力搜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话题,还应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处处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积累和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前短暂的口语训练中,就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真情实感。
2.创设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上课进度,语文课前口语训练时间不宜太长,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创设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课前口语训练一般可以采用三种基本的形式:复述式、评价式、演讲式。复述式口语训练就是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重组,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例如:复述成语典故、简述传说故事、介绍名著名篇、一周新闻等等。评价式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评说,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例如:欣赏诗歌和音乐、推荐美文和电影、评论时事热点等等。演讲式就是学生根据老师既定的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准备演讲稿,并按照演讲的要求在课堂上脱稿表述出来。复述式口语训练相对简单,适用于训练的初步阶段。评价式口语训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要尽量体现个性和深度,难度加大,应当放在复述式之后,让学生有一个过度和适应的过程。演讲式难度较大,要求学生不仅要切合题意、文体规范、语言顺畅,而且要注重演讲时的仪表和体态,看看是否自然大方,是否能强化表达的效果。在语文课短暂的几分钟内,如果能有层次地坚持按照这三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口语训练,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为了避免形式的单调和呆板,教师应该在不影响训练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训练方式,如编演课本剧、相声表演等等。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训练方式提建议,然后酌情采纳。
(三)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
1.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
虽然课前口语训练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及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评价对口语训练非常重要,它不仅能使成功的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借鉴,还能避免失败的教训再次重演。在进行口语训练评价的时候,应当坚持全员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让表述者和倾听者都能各抒己见,客观公正地给出建议,做到客观公正。一方面,应当让上台表述的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应当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悦纳,对长处不自傲,对缺点不掩饰、不自卑。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鼓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台上表述的同学可能不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这时其他同学就应当主动地给出一些中肯的、客观的改进建议。在同学互评环节,有的学生比较主动积极,但有的学生却显得胆怯畏惧,不敢也不愿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教师不能忽略他们,应当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多参与多锻炼。
2.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
除了自评和互评之外,教师还要运用发展性评价。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应当遵循激励的原则,以鼓励肯定为主,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前短时口语训练活动的热情,做到切实有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4]。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训练的评价还要切中要害。教师要适时地给出一些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都能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于漪老师曾说:“学生上语文课获得了新的知识,听、读、说、写与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产生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欲望。因此,语文课让学生有所‘得’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离开这一点,调动积极性就成为空中楼阁。”[5]
(本文是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LX_0593。)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3]田慧生,李如密:《现代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一、朗诵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不完整、不规范,可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语文老师可通过在语文课前三分钟指导学生朗诵诗文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顿读,不指读,不唱读;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边读边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朗诵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范读、指名诵读、分组诵读、集体诵读、分角色诵读等,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以此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质量,进而提高表达能力。
二、聊天式
这是一种亲切活泼的交流方式,要求教师放下身段,友好平等地与学生聊天,使学生敢说,想说,不仅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上好语文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如:课始,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好!”老师微笑着让学生坐下说:“今天有很多客人老师来听我们上课,我们先向他们问好,再向陶老师问好。”于是,学生重新说:“客人老师好,陶老师好!”老师随即小结:刚才我们用到了哪两个非常好的词语。边提问,边板书:“先 再 ”那么,你会不会用这两个好词语说句话呢?其实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名师在上课钱都会用智慧和情感与学生风趣地交流,使学生变得更大方、自信,敢于表达,促进了学生言语的成长。
三、演讲式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三分钟也可采用演讲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演讲中来,可采用轮流的方式。演讲要求学生面对听众,姿态自然、大方,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自己。语言表达响亮、清晰、流畅、口语化,要控制好讲话的速度,还要充满自信和激情。演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感而发。如“争当好少年”演讲会、“学雷锋故事”演讲会、读书演讲会。其中读书是学生最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他们与阅读为伴、浸润在书香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读书相关的演讲话题,如“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伊索寓言》中的真理”、“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等,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且兴趣盎然。
四、辩论式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论辩能力的培养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课标》中所提到的“讨论”、“商讨”、“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和应对能力”等关键词,其所体现的都是论辩的一种形式。《课标》有“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的要求。 辩论是思想的竞赛,也是说理的竞赛。辩论比较适合在小学高年级进行。语文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上网到底好不好?”、“打砸日货对不对?”等,学生各抒己见,明辨是非,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口语交际的辩论能力。
五、表演式
表演其实就是创设一种交际情境,通过小品表演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实践,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让学生以恰当的语言、态度、方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结合表演来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激励,能给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社会,易引起共鸣,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排斥在外。比如“接电话”、“第一次做客”等。这些内容学生操作起来容易,那些偏远的话题不仅提不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编号:G40(2015)19-04-03
作者:史丽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是说,有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我想说的是,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也要坚信,舍一分时间给学生,也会有一分收获,你的舍就是得。几年的高三语文复习经验告诉我,这是绝对有效的舍弃。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我曾上过学生不喜欢的语文课:那一年高三,因为语文学科一下子有了无比崇高的地位,一下子多了许多的语文课,于是我和学生就沉浸在题海中,没有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只有日复一日的题海战,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讲评课,我和学生都变得烦躁无趣,这是多么愚蠢的语文课啊!我想,高三的语文复习课为什么不可以是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眼球心神的课呢?我为此想了许多方法来活跃我的语文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做法是课前演讲。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课前演讲,觉得还是有收获的。我的课前演讲经常是规定内容的。有时是要求演讲自己的偶像,有时是自己选定一位名人等。这样的演讲,真有教学相长的。
把反思总结的时间留给学生。我也曾上过面面俱到的试卷讲评课,可是从学生的反应、表现中,我发现:这是无用功,这不是学生希望的试卷讲评课!学生希望的是搞清自己为什么失分,为什么自己的理解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别人做对了而自己却不会?我想试卷讲评课,是不是应该懂得“舍”和“得”的道理呢,舍弃按部就班、喋喋不休的评讲,舍弃标准答案的投影,舍弃一题一题过堂的做法,而是舍得给学生时间,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比对自己做过的试卷以及类型性题目,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多一点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我每周坚持上语文阅读课,每周至少一节课到图书馆读报刊杂志,一节课在教室里读《语文学习报》。当然,阅读是要有收获的,做笔记,写心得,交流感受,这是一些常规任务。有时好文章师生共读,或者是老师规定阅读篇目等。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仅仅读一些书还是不够的,必须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所以,我还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看一些视频,一周之中,除了阅读的两节课外,我还安排了一节课播放诸如《百家讲坛》《开讲啦》《壹周立波秀》之类的有知识性励志性或社会性的一些视频,两节课用来播放《红楼梦》等名著(农村中学,半月假,周六周日学生在校自主学习)。
让学生看视频,读书报,演讲,讲述乡风民俗,关注时事新闻,甚至喜爱的明星偶像等,都是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人情都是学生应该关注的生活,都是能让学生妙笔生花、信手拈来、文思独运的上佳的作文素材。这样,学生个个都能成为“巧妇”,具有了品质卓著的烹饪材料,何愁烧不出佳肴呢?
语文老师一旦有了“壮士断腕”的决心,知道了“舍得”的好处,我想,高三复习课就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噩梦了。
(作者单位: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213000)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品位,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笔者认为,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的,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才能彻底改变语文课堂的面貌。因此本文以教师为分析的切入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谓被动学习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我学”的状态,这种心态指导下的学习信念是不坚定的,也是低效率的。因此要努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我要学”的信念来对待语文课堂的学习。而且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主动发展自己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并寻找到一条个性化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高中语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汲取经验,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并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堂基本上是语文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教师是课堂舞台的中心角色,而学生只能成为舞台下的观众或听众。这种教学模式长时间就会造成学生慵懒的学习态度,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和质疑的主动性。在缺乏主动思索的情况下,学习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应付。我们必须要将传统课堂的师生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让学生主动进行讨论和学习,教师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并及时作出正面的评价和总结。如此一来,能够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锻炼。
二、课堂穿插激发兴趣
1.课前导入对兴趣的激发
课堂导入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学生经过下课十分钟的休息,精神得到了调整,但是注意力也随之分散。如果马上进入课堂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这么快得到集中,而导入阶段的开场白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充满期待。事实已经证明,因为有人演讲,大部分学生的期待心理会让他们马上安静下来,眼神盯着讲台,等到学生走上前,他们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等学生演讲结束,学生的心已经安静下来。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演讲内容找到进入课本的切合点,那么课堂的效率无疑会得到大大提高。课前五分钟演讲让学生学会未雨绸缪。毕竟是面对众多学生,没有一个学生会随便走上讲台的,因为怕出丑。从选材到撰稿到演讲,都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前五分钟演讲已经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学生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思考原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些不是老师能教会的,没有五分钟的演讲实践,学生可能意识不到这一问题。
2.情境的创设使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情境的创设指的是教师通过情境的设计,把语文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包括文学修养的提高和陶冶串联起来,让学生被创设的情境所感染,并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分析的能力。笔者认为音乐可以作为情境创设的手段,例如,在上《孔雀东南飞》一课时,笔者使用了脍炙人口的梁祝作为创设情境的音乐,在课堂上,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和思考,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走进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这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首先,音乐是首选手段,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我选用了梁祝的主题曲。如果没有这种音乐作引导,这堂课是无法做到生动、有效的。又如在《鸿门宴》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来饰演文中提到的各种角色,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人物的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组织阅览室阅读活动
学校阅览室的作用,已经被很多高中校语文教师所认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览室的功能,把教学的场所――课堂延伸到阅览室和图书室等,从一味在课堂上研究教材的知识,到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在阅览室进行自由和有针对性的阅读。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语文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众多的读物中遴选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目的、不同需要的书刊,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解决浩瀚的书报资源与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是丰富而多变的,这需要高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逐渐被调动起来,语文课堂效率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从生活中寻找学习
语文的兴趣
在平时,笔者就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涵,努力使语文学习社会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围绕一个社会现象,通过一件小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讨论,谈出看法,一事一议。这既练习了语文课上夹叙夹议的写法,又让学生感到有话说,有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不是空洞的,这些语言不是高调、空话、套话,而是社会生活在身边的展现。当然,对于一些问题大家还可以共同商讨,使学生变得善观察、会观察,能有所发现,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在学校举行长跑越野赛时,笔者要求学生赛后写出个人的体会感受。学生兴致勃勃,好多学生都抓住不同方面去观察,抓住不同方面描绘。有的学生写到比赛中参赛同学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一种拼搏精神,并联系到自己的学习,高兴地写到: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还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困难呢?
当然,把语文学习社会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诸如写日记,随笔,就学校或社会上某个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些身边小事,这些社会现象,如果不善于观察、思维是难以发现的,如果不深入思考,是不会形成文字的,而且观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由苦到乐的过程。笔者坚持让学生有话说,说自己熟悉的话,说自己的真情实感。
2 鼓励学生多说、敢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大
胆用普通话演讲
在语文课上,笔者给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无论读书还是回答问题、研究问题,都要用普通话。为了锻炼学生说普通话,尤其是山区或农村学生说普通话,笔者就开展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前3~6分钟为课前演讲时间,提出具体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语句连贯,条理清楚。有时还限制内容,或者要求有真情实感等。好多学生就把平时日记写到的优美篇章拿来演讲,讲着满口普通话,声情并茂。听者聚精会神,完全进入那种特定的意境中。讲完后,笔者带头鼓掌,全班学生掌声雷动,极大地鼓励了演讲学生的兴趣。好多学生把日记中的问题困惑也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商讨。
通过演讲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用普通话的习惯;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适时鼓励,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同样会提
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本身是一个解疑探索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逐步理解、领会的过程,没有苦就没有乐,而这种乐必须是学生苦苦思考的结果。在学生思考、解疑的过程中,笔者都适时鼓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的创造、探索精神。既使一点小小的成功,既使一个点滴之谈,笔者都会投去赞许的目光,都会满腔热情地表扬、鼓励。好多时候,对一个难解的问题,学生本来欲言又止,当老师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当老师用一个极有鼓励性的手势时,他们立刻开始争相提出自己的看法,场面是那样热烈,争论是那样认真,可以说各执一见,各有道理。在这种时候,笔者就适时引导他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原原本本地思考一遍,直到意见一致。适时的鼓励更能恰如其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当然,鼓励过程并非滥用赞美之语,不看时机,不看内容难易。教师总用一种语气、同样的内容赞美,将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4 适时创设情境,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学习用词造句写文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在传授每一节课的知识时,都要教给学生真善美,使学生更好地辨别是非和丑恶;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围绕知识点,学会质疑。
新课标中用“独特体验”、“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语感”、“个性发展”等词语来概括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从这些关键词不难看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是要将长期处于封闭和被动状态的语文教学引向开放的、发展的、主动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去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关注语文教学的本质,还得将语文还原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倡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提倡写评论,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而教师布置作文学生又由于多种因素而完成效果不佳。新课改提倡个性化教学、针对性教学,那么,既然作文要求太高,为何不能将要求降低一点呢?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写评论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虽然每天都在学校学习,但学校并不能封锁住他们的思想,相反,学生大多热衷于涉猎校外的一些社会事件、新闻等。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将自己所见所感以评论的形式进行表达。如写影评,很多学生都有看电影的嗜好,教师即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电影,然后展开影评活动。再如写文学评论,这可具体落实到课文学习中,即在每次课文学习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或体验写短小的评论。如学习《我心归去》后,可引导学生以“思乡”为主题,在对课文研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对文章中的“故乡”进行描绘,对自己心中的“故乡”进行描绘。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博客、微博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教师不妨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提倡“微博式评论”、“博客大比拼”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探索,逐步认识自我,掌握语言规律。
二、开展编演活动,张扬学生个性特点
教学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对来自教师和教材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吸取,也正因此,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也就是说,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因为年龄的不同,认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同时,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文本中和作者对话,和主人公对话,这样学生的体验才会不断丰富,才会有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可用编演剧本的形式来进行。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教学中,采用剧本编演的形式进行就可收到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如罗密欧对帕里斯的态度,在扮演中,当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快快离开我吧”、 “年轻人,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别留在这儿,走吧”等人物语言时,罗密欧温和的性格就凸显了出来,而这温和是悲伤式的温和,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这一点。再如理解“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开展课前演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
要上好语文课,不仅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沟通也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多是通过作业、课堂问答的形式进行,而这种形式都是局限于教师既定的要求内,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无法得到全面了解,故而在教学中就会被动。众所周知,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如果教师连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无法了解,人文素养培养就会被架空。笔者建议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来弥补这一不足。
课前五分钟演讲并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可就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引发思考,可以是一种观点的陈述,一种情感的表达,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去表达自己。同时还应注意,课前五分钟演讲在时间分配上要按照“3+2”的模式进行,即前三分钟由学生进行演讲(演讲顺序安排可按座位方式进行),后两分钟就演讲内容进行简单评价,评价以学生为主,一般可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即每次一个学生上台演讲,随机抽取一个学生对所演讲内容进行评价,至于其他学生如果对演讲学生有意见或建议,可以写出短评进行交流。
四、开放留言寄语,调动学生积极性
每逢高三,写留言基本会风靡整个校园,教师都会以学习时间紧,不能浪费时间为理由而阻止学生,学生则是“屡禁不止”。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既然堵不住,那为何不开放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高三学生写留言寄语,但首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要让学生爱写留言并让留言变得与众不同,这里教师可采用示范的方法进行,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才会融入更多的思考。其次,要注意拓展延伸,很多时候学生也会让教师给他们写留言,在征得学生的同意下,教师不妨将那些较为经典的留言进行展示,让学生们学习从语言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 听说读写相结合;阶梯式序列
“命题式”作文;“定主题”式训练;“即兴演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应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语文能力的培养可具体化为听说读写。教学大纲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处理它们四者的关系是:听说读写是平行相对的四种能力,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却是先听说后读写,教学中以读写为主体,但听说也要重视,做到听说读写相结合。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只重读写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形成只教“文”不教“语”的局面。要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就不能只重读写而忽视听、说训练。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听说训练的总目标,具体为若干个小的目标。根据初中阶段每个年级的特点,对听说训练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层次分明的阶梯式序列,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尽管只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加以训练,但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初一阶段:从“命题式”口头作文入手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走好这一步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由于学生刚升入中学,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基础都还比较薄弱,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明确告诉学生课前五分钟听说训练,人人参与,无一例外。
其次,向学生宣布进行口语训练的具体要求:1.老师一周命一个题目,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口头作文。学生事先必须认真做好准备,上台要脱稿,内容不少于1分钟,声音要洪亮;2.利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张口就是“三大五粗”、“不堪入耳”的大白话。3.要求听人说话时,不东张西望,同学讲完后,大家掌声鼓励;4.同学讲完后,要求大家对讲话同学的讲话内容、结构、语言、仪态、普通话等方面加以评论,指出优缺点并给以打分(至少有两个同学评议);做到台上台下的互动,体会一下“听话作文”的乐趣。5.课代表对讲话者和评议的情况记录在案(包括讲话题目、讲话人姓名、讲话时间,评议者姓名、内容、效果等);6.教师小结。对那些胆量小、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这里,教师的命题要遵循几个原则:
1.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如学生军训以后,我命题“在军训的日子里”,期中考以后,开了家长会,我命的题目是“家长会之后”。
2.命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如我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游览本地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和骑自行车畅游增城“绿道”后,我命题“我眼中的白水寨”,“绿道风光美”等题目。
3.命题要联系课文。有时给某个情节加个结尾,有时扩充某个内容。如第一单元学了《说说我自己》,亦可让学生“说说我自己”,学了《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接着续写。
4.命题要有趣味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题目可以是半命题的形式,或只是暗示了某种特定的时空,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如“我第一次……”,“停电以后”,“校园一角”;而有的题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如“十年后的我”,“二十年后的班会”。
5.命题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命题要尽量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气,陶冶情操。如“我那敬爱的……”,“我心目中的英雄”。很多同学都坦露心迹,有的讲到动情处声泪俱下。
由于方法得当,切实可行,学生对此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把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交谈、幻想之中的思维很快地拉回到上课的状态,并且能在课前形成一次教学的小。通过一年艰苦的引导、培养,学生说话的胆量大了,表达通顺了,方言也少了,写作中的语法错误也少了,特别是学习的氛围浓厚了。
二、初二阶段:“定主题”式听说训练
由于在初一进行了严格、系统的听说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听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不再把听说训练视为畏途。
进入初二,我对课前听说训练使用了“升级版”,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做法: 1.两周确定一个说话主题,学生可以围绕主题自己命题。主题有时由我确定,有时师生讨论后定。2.根据语文的同步教学,侧重训练说明、议论性表达。
三、初三阶段:“即兴演讲”式听说训练
这一阶级是前面两个阶段训练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做法是:由老师任意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即兴演讲一至三分钟,不再受命题的制约,并由听的同学进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教师最后进行小结。
为了增加演讲活动的趣味性,我还设计了“我行我秀”――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说的活动。上课铃声一响,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演讲的学生“闪亮登场”,课前三分钟"真人秀"拉开了帷幕。讲台上,演讲的学生激情洋溢;讲台下,倾听的学生跃跃欲试。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段经典电影对白、一个绝妙的相声段子……短短的几分钟,迭起,颇有“立波”风骨。
教师也要适当点评一下学生演讲的选材,演讲时的表情、语气与动作,演讲后的总结与反思等。此外,还应要求听的同学准备一个听记的本子、记下读的同学的名字、文题,听的过程中概括文章内容或精彩的语句,听后要为演讲者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
总之,无论是演讲还是评议,都需思想集中,思维敏捷,要讲好,评好,的确不容易。但学生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知识、勇气、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诸方面的因素达到了一定的积累,再加上演讲的形式生动活泼,大多数同学能完全做好。这一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为全面地受到了磨炼,各方面的进步显著:说话更有思辩性,语言更生动活泼,更有幽默性,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这是课堂口语训练中更见成效的阶段。
这样,从初一到初三,从命题口头作文到即兴讲演,从训练记叙性表达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的表达,学生经历了怕说――敢说――乐说三个阶段,从“学会”走向了“会学”,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达到了以听说促读写的目的。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并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