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6 08:1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利率市场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无形中给其经营管理带来较大的冲击,可谓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利率市场化给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机遇
1、扩大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促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促使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存贷业务收入下降,存贷款利差收窄难以避免,必须依靠非息收入增长进行替代,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
3、促进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和收入结构。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大客户及批发业务利差趋于缩减,相反,小微企业及零售业务将以其资本节约、风险分散、议价能力高的特点将成为维持银行利润的重要支点。
4、面对中小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显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在资金、网络、人才、客户、规模、管理等方面相对于中小银行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地位较高,都是中小银行在实际经营中所无法相比的。
5、促进异质化竞争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同银行在资金成本、目标客户、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将日趋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国际化金融集团迈进,突出自身发展特色。
6、为国有商业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公平竞争经营环境。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国有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等非金融机构有着公平的经营环境,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
(二)利率市场化给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冲击
1、对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定价管理机制形成冲击。利率市场化要求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定价管理机制。但在多年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决策及执行机制缺失,缺少必要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和对利率的监控评估手段,对客户风险、期限、抵押品、资金成本和运营效益很难逐笔定量定价,定价模式较为简单、笼统。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为复杂,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难度加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定价管理机制形成冲击。
2、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利率管制体系下,商业银行没有自主对存贷款利率定价权,只需考虑利率的合规性,对利率变动敏感性不够,利率风险的管理职能和手段缺乏,利率管理人才缺位。利率市场化后,加剧了利率的波动,利率管理也更复杂,利率的管理与控制对利率管理人员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引进大量的高水平的利率管理人才,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管理需要。
3、国有商业银行利率的重新定价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选择性风险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大量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存在着“短存长贷”现象,资产和负债存在期限错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市场上的利率会发生频繁而剧烈的波动,使得商业银行承担着更多的利率重新定价和流动性风险。其次,当利率下降时,客户会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利率上升时,客户会提前支取存款,由此会产生选择性的利率风险。再次,由于同业市场竞争,当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当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也会面临着利息损失。
4、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目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尚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手段。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在事前对借款项目的信用风险难以预测。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在银行内部,由于决策层、管理层或经营层的目标和利益不同,存在人为降低贷款利率的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而引发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为了弥补利差损失、覆盖贷款风险,对高风险高回报的贷款会调高利率,高贷款利率也会让借款人冒险从事高风险活动,引发道德风险。高风险高利率的贷款,又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从而使银行贷款整体质量下降,盈利能力降低。
5、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将受到较大的冲击。据统计,2009~2012年国内银行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33万亿元,2012年,国内大型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接近78%,中型银行占比约82%,小型银行占比超过90%。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存贷款利差收入仍占利润结构的78%或以上,利润比较平稳。利率市场化之后,一方面银行为争夺存款会抬高存款利率,使资金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同业的竞争,银行对大型优质客户都会降低资产利率,致使存贷款利差收窄,同时伴随市场利率化出现的金融脱媒也使得存贷款利差收窄难以避免。存贷业务收入下降,而中间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存贷业务,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内受到较大的冲击。
6、利率市场化下的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有了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力,利率价格必然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客户的焦点。一是银行为了营销优质客户和优质企业,会压低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实施以量补价的策略,扩大信贷投放量,同时银行对大额存款业务的竞争,特别是低成本负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目前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定价机制和手段,很难根据市场行情和对手的风险准确界定利率水平,加之国内市场体系不够成熟,金融业短期内很可能出现盲目的价格竞争。
7、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存贷款利率定价、资产负债期限和结构、产品创新、收入来源,到银行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都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尽快深化体制改革。目前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业务发展、风险防范及人才建设上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差距,一定期间内将会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经营管理模式转变的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策略
1、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以价值和风险为中心的利率管理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层次有5级,即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只有网点是经营机构,这种“四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管理架构,利率管理部门重叠,管理链条长,为应对市场,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推行“扁平化”管理,建立“总行决策、分行管理、支行经营”三级利率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以及时应对利率市场竞争的变化。成立利率风险管理部,要将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集中由同一部门管理,通过专业部门对国家“基准利率”走势进行准确的预测,排除行业风险,甄别客户类型并给予合理的风险成本叠加,确定利率变动对本行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缺口管理等方法,对本行资产负债的调换或购买相关金融衍生产品来减少利率风险,提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处置、管理和对冲能力,使利率定价完全覆盖各项风险和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各种管理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是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利率风险管理队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培养并吸收引进大量利率管理专业人才,对利率的长短期趋势、变化的条件进行分析、预测和管理,增强利率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3、注重价值管理,提升定价水平。利率市场化,银行需要调整经营理念,注重价值管理,从“扩张规模、抢占份额”转向“量价并重、价值为先”,适时适度调整“数量激励型”导向,真正确立“价值创造激励型”导向———形成“两个核心机制”:以RAROC为核心的“风险—效益”约束机制;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逐步构建健全的资产负债管理、运营成本管理、经济资本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外部利率定价等一系列现代银行的核心管理体系,做到主动、逐笔、客户化定价。借用国际经验设计适合自身特点的利率分析模型,根据每一个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风险度、资本成本以及资金运营成本等进行综合收益回报率定价。
4、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提高化解利率风险的能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能力要求更高,要保持较高的利差水平,迫切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5、加强金融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使客户的融资方式方式趋于多元化,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收入结构,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
6、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提升差异化的营销服务水平。利率市场化叠加金融脱媒,将导致大客户、大项目业务利差明显缩减,零售业务以其客户多、风险分散、综合盈利高、成长性好、稳定性强、占用银行资本金少等特点,成为各家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商业银行必须注重零售业务的发展。做好零售业务将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商业银行必须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客户的服务应从间接融资向金融服务转变,银行的利润增长点由利差收入转向服务费收入。
7、加强全面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流动性。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和资金将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快速流动,必须加强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要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三是应对金融脱媒,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市场,为客户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四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出售、银团贷款、并购贷款等形式将流动性较低资产打包出售,调整资产结构,增加现金收入,改善资产收益率,提高资产流动性。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能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广泛选取教学材料,充分利用实践设施,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建议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金融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能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了解如存贷款、银行理财、证券投资、结算业务等的实际操作。这为其将来从事银行、公司财务管理等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学现状
1.缺少适合的教材
市面上,商业银行业务及管理相关教材品种众多,然而大多数教材要么理论性过强、达不到实用性的要求,要么光注重操作性、理论内容过于简单,能满足培养本科人才要求又切实考虑实践性的教材较好。另外,由于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商业银行在业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上不断推陈出新,而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变化。
2.实践教学缺乏相应设施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很多银行业务,如存贷款、结算业务、外汇交易、证券投资等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若学生能亲身实践操作,将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虽然近年来很多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建设了模拟银行实验室,但真正使用起来用于教学的院校少之又少。另外,目前市面上的实训软件在仿真上做得不完善,有些只支持柜面业务,有些只注重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实训软件的不完善使这门课程未能达到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目前,很多院校尤其是独立院校中教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师主要是刚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缺乏社会经验,缺少科研基础和实践积累。另外,一些老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真正从事过银行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加上银行业务复杂繁多、变化日新月异,导致该门课程缺乏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教师。
4.考核形式单一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践
现行的学生课程成绩一般都由期末试卷分(70%)+平时成绩(30%)构成,期末考试由于形式所限,内容更偏重理论部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依赖考前突击,平时上课心不在焉,课后疏于思考,不注重实践内容的学习。显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实践部门的用人需要。
二、推进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1.广泛选取教学材料,大胆整合课程的理论体系
学校要尽量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如二十一世纪、“十一五”规划等本科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另外,学校可适当选取各大银行编写的产品手册、培训资料、网站上的业务介绍等作为教学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既能够学习到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能很好地了解实际业务。此外,学校应充分借鉴商业银行经营理论与实践,大胆取舍,勇于创新,整合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弥补过去理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银行理财业务等,同时可适当删减与其他课程重复的章节如证券投资等。
2.多种方式推进模拟实践教学
模拟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直接的办法。模拟教学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实训软件,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在适当的章节引入相应的实践内容。目前的银行实训软件大部分针对的是柜面业务,所以柜面业务的讲解,如存取款的操作、同城票据结算等都可以放在模拟实训室进行,一边讲解概念一边进行实操,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实操能力。其他一些业务,如零售业务中的银行理财、贷款业务中的贷前调查等,目前没有合适的实训平台,所以这些章节需要依靠教师引入实践内容。例如,针对银行理财业务,学校可要求学生选择2~3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期限、投向、收益等方面的比对,学习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同时可利用网上银行展示理财产品的购买。贷前业务的实践内容,学校可以给学生企业的背景资料,模拟保理、保兑仓等业务情景,要求他们撰写贷前尽职调查报告。
3.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目前,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师基本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讲师职称,专业基础都比较好。学校可多开展授课大赛、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技能。在提升业务经验方面,学校一是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到合作银行进行业务实践;三是聘请银行不同部门的职员做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师,让他们把工作经验带到实践教学环节。
4.考核方式改革
学校要改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提升平时考核的比重。学校具体可按考核内容分成理论部分及实务两部分,理论部分采取笔试考核,实践部分依据平时实践成绩进行考核。例如,实施模拟实践教学后,实验教学课时占其总课时30%~40%,甚至高达50%,相应的平时实践成绩要占到总成绩的50%,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50%。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促使学生平时努力学习和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韩颖.独立学院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
[2]潘家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1.09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核心竞争力;内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76-02
国有商业银行对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增加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银行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促进金融创新和银行服务水准的提高;建立按市场机制调控金融的市场传导基础;形成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然而,也毋庸讳言,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没有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成熟构建,就不可能有所谓“规范的”商业银行。因此,这些建立并发展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时期的强烈印记。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明确、科学的战略规划
从多年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都以短期内自我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同时却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国有商业银行自从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的这些年来,仅仅通过自我扩张,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银行的行列,规模扩张速度惊人,快的平均增长70%以上,最慢也近50%。与此同时,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及与之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收益与风险、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的建设;在构建系统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的建设等长期战略规划的诸多方面,却十分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严重,竞争异常残酷,风险隐患巨大且难以有效监管和调控。
(二)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系统竞争力的能力大都比较薄弱,往往主要依赖于对业务的所谓目标考核机制,通过层层分解,对各项业务进行推动。结果催生了一种以客户资源“个人化”为特征,急功近利、单兵作战的营销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现金管理、综合服务等有利于降低客户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争取客户,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能够为银行带来的“资源”来扩大业务;不是强调通过整个银行专业化的团队提供高效、高质的专业化组合服务来赢得市场,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复合型”的服务技能来争取客户。在这种营销模式下,银行经营上的竞争,逐步“简化”成了通过不断加大的所谓“激励”,对拥有“客户资源”的员工个人争夺的竞争,从而形成了一种系统竞争力不断“淡化”,银行员工个体“竞争力”不断“强化”的经营模式。
(三)内控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
脱胎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仍主要是以比较粗疏的岗位分工为基础,通过制定制度、颁布制度,检查执行对违反制度行为处罚纠正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内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工作状态是:虽然有制度及违反制度的处罚规定,但大量是否执行制度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岗位员工手中;管理层和员工面对的管理或业务操作领域跨度过大,数量繁多且还在不断修订和增加之中,使之往往难以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为此经验的积累显得十分突出。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员工流动频繁,管理层不得不日益增加培训、检查的频度和强度,并对违规处罚不断加码。这样一种“内控”管理的工作状态,其所造成的结果是:普通员工和管理层虽不得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疲于奔命,内部控制水平却难有根本性的提高,而工作的效率乃至整个银行运行的效率却不断下降,进而系统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削弱,整个银行最终不得不日益依赖于对员工不断加强的“道德教育”。
由于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上述问题,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因发展过快且无序,案件频发、控制力与发展不相适应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为了解决这些不良资产,又不得不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稀释”这些不良资产,而“加快发展”又导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种怪异的发展轨迹,从而使得金融杠杆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支撑经济高效运作的金融基础亦受到削弱。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这些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本身体制问题、市场体系问题等等,在此仅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略做分析。
(一)客观原因分析
这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时的产业基础有关。综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曾经历了从最初主要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乃至“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虽然嗣后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在一些国家又经历了一个适度分离的过程,但是商业银行大都仍继续维系着与业已形成的传统产业支柱的紧密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基于其产业支柱的特点,商业银行进而又出现一些功能性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分明确的战略管理模式。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对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财务基础、经营特征、专业水准、战略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对照我国近些年来组建的商业银行,除招商银行外,从建立之初即面临内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外有几大银行超大规模强势竞争,生存缺乏基本保证的恶劣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这些商业银行若要生存,除了单纯地以尽快“做大”为主要目标且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强力激励来实现这一目标外,别无他途。因此,正是这种生存困境造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有严重缺陷的经营模式。事实上,以全国通系统为强力产业支撑组建的招商银行,尽管始于南海边陲的蛇口,却以初具系统竞争力的经营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或可为此提供国内银行发展的历史佐证。反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从建行初始就一直试图建立自身的产业支柱却始终无法如愿,恰恰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未能从资本形态上获得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省略”了金融资本这个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结果。
(二)主观原因分析
(一)能够节约成本
客户是银行的重要资源。银行不仅需要努力开发新客户,还必须留住老客户。在信用消费业务中,获得一个信用卡新客户,收回费用需要历经两年的时间。因此,对于银行节约成本来讲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巩固银行的发展基础
在商业银行彼此竞争中,客户是竞争的重点。客户这一资源非常稀缺,尤其是对于银行来说具有重要贡献的客户也是每个银行积极争取的资源。商业银行拥有一批极其稳定的客户群,对其发展十分关键。
二、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关系
客户满意不代表客户忠诚,客户忠诚并不是客户满意,从某一角度分析客户满意只能被作为客户忠诚的必经之路,客户忠诚并不能说明客户满意。客户满意可以认为是客户十分满意的主要平台,也能够将满意作为研究消费者的一种临界状态,发挥预警功能。银行发现客户需求和购买欲望的途径是市场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客户提供其所期望的服务产品,最大限度使客户获得满意。银行开展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客户满意,若客户不能满意则银行的服务将无法获得利润。而银行积极竞争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客户忠诚。客户拥有忠诚不仅会再次购买服务,形成固定的客户群体,并且还会为产品服务免费推广,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户,最大限度占有市场份额,节约销售所需成本。客户满意与忠诚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客户购买银行服务产品之后表示满意但是并不会再次购买。客户满意一般是指一次性购买相同产品或者服务的行为,而客户忠诚最少发生两次购买行为,客户对商业银行形成忠诚之后会对同一银行的同一业务后者其他业务再次多次购买。可知,商业银行不仅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还要加强客户对自身产品的忠诚度。
三、加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应用措施
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的提高并不仅仅依靠短期措施,满意度和忠诚度只能通过时间逐渐培养。这是一种将领导力与日常行动作为基础、不断累积的经营方式,同时突出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银行高层形成了积极进取获得客户信任的理念,随之向企业文化中渗透,通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实施调整。
(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银行开展全部活动必须密切联系客户满意度的提高这一目的,促使客户在享受银行产品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并且超越自身的预期。银行必须站在客户角度设计金融产品以及提供服务,在服务的整体过程中凸显真诚、友善、周到等特点,进一步有效提高客户忠诚度。此外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应当结合客户的建议,并且视其为提高客户忠诚度的重要基础,加强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在银行日常经营的所有行为中贯彻落实客户是上帝的理念。同时,银行需要对终身价值的重要性清楚认识,与客户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长期关系,不但从客户身上获得短期利益,还要从与客户建立的良好关系中获得长期利益。
(二)细分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通过对银行客户的深度分析,发现具有价值的客户并且提供令其满意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获得客户资料的途径包括:ATM机、银行分支机构、存贷款系统、电话银行系统等,在实现全面采集数据以后,通过数据挖掘软件研究客户特点。重点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分析:第一是客户价值分析,科学有效的划分客户。第二是准确预测客户购买倾向、兴趣喜好等,方便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需要积极更新数据库系统,这样就需要商业银行追踪客户。综合国外的有关经验,客户改变自身行为是提升客户满意度以及增加银行收入的重要途径,银行需要汇总每天客户达成的交易明细,通过定时或者实时的方式向中央数据库系统进行更新,银行业务部门合理对购买倾向模型、利润贡献度模型等及时应用,踊跃与客户进行交流并且适时提供专业服务,最终留住客户,为商业银行增加利润。
(三)进行业务流程创新
商业银行联系客户的基本类型,在各个职能中较为分散的工作,依据对创造客户价值有利的营运流程再次进行组织,进一步构建将客户作为核心的业务流程,最终节省成本,提升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达到客户的要求。一是对业务流程科学整合。第一,从价值链角度分析商业银行业务再造流程,联系客户的价值贡献程度对业务程序科学审视,必须清除仅提升了成本却没有贡献的服务输出。第二,对业务流程有效简化。在设计业务过程中,合并分离、重复的多重供需;减少繁缛的环节;更改产品业务分离流程成为一揽子业务流程;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更改串型流程为并行流程,最终提升工作效率。二是设置具有多样化特点的流程。由于客户产生的多样化需求,采用普通流畅一般无法达到各种客户的所有要求。因此,业务流程必须体现出多样性,如此才能够符合客户的时间、效率等要求。
(四)内部营销,提高客户感知
生产与消费金融服务是同步发生的,在服务过程中员工和顾客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对客户体验客户质量造成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商业银行一定努力做好内部营销。内部营销是将员工作为内部市场,利用打造舒适的环境,通过营销思想与方法,将附加价值提供给员工,进一步对其态度与行为造成影响,帮助员工积极发展外部营销,有效交换了商业银行与外部客户,为企业创造大量的价值和利润。未来一段时间银行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是也会伴随着更加大的机遇以及频繁的变化。在前所未有的战场上银行将会实行激烈的竞争,获得客户的情感、理智与钱包。在这场竞争中不同银行拥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为了努力获得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回报,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进行创新,力争更上一层楼。
四、结束语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教学改革 金融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reform method of teaching knowledge frame method, concept of main points, press contact method, chart synthe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base to driv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finance professional
商I银行经营管理是一门金融专业主干课程,在实践讲解中,课程理论多,内容丰富,但是在金融多变、创新丰富的今天,该课程已经与金融实践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必须对该课程进行现代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利用现代金融理论结合金融实践操作,改革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通过融合实践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内容的扩展和认识。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课程各环节的衔接性和模拟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 课程特点
1.1 宏微观结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金融的分支学科,以商业银行为主,主要强调银行的业务和管理以及操作。在实践中,金融市场变化多端,商业银行业务也变化很快。同时在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信贷影响,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和微观银行管理的结合,通过金融理论指导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例如,网络金融的虚拟性对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该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结合。要很好地整合商业银行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安排宏观金融理论和微观商业银行业务之间的衔接。
1.2 内容更新快
受到政策性、经济性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容更新快。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迫使银行更新管理理念,而且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等也促使银行经济调整经营管理理念,经历各种考验并展开竞争。尤其是网络金融出现后,从监管层面到网络贷款、网络支付等各环节都挑战了传统金融模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也需要及时更新内容,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适应新的金融环境。
1.3 实践操作性强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中,商业银行负债、资产、中间业务、表外业务、信托业务等内容存在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业务结合银行的资本管理、负债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多方位地进行阐述,才能体现业务和管理的融合。从业务分析的角度来理解管理,从操作内容的角度判断管理的合理性,这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才具有实践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银行柜台、银行业务界面、银行监管指标分析等实践内容。在实际课程实践中,运用多种软件,利用柜台界面软件、银行卡界面软件、贷款业务软件、银行经营界面软件等,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认识银行业务。
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知识框架法。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框架以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基础,对银行的业务和管理进行全面的透析。知识体系还要联系监管、银行间业务往来等内容,在知识框架上,以商业银行业务与财务为基础,搭建业务与财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融合,用模拟等实践环节来体现理论知识。
(2)概念要点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别于应试教育,其教学模式不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倒背如流,而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加以深刻掌握和运用。作为实务型课程,概念强调了管理行为,描述了行为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行为主体、行为目标、行为内容等方面掌握银行管理概念。着眼于行为,侧重管理环节,这样一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突出各种知识点,将概念穿插在业务、实践等环节中,因此,学生通过业务训练、实践模拟就能重温概念,并对概念进行延展性的学习和应用。
(3)新闻联系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可以设置金融银行新闻,通过对金融及银行的新闻报道,对银行的管理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课内知识,带动课程建设。金融市场是非常活跃的市场,在针对金融市场的报道中,有大量业务和实践等环节的内容。借助于金融新闻,学生可以学习金融实践和业务操作。每天,大量的证券市场报道、银行业务报道和保险市场状况的新闻等充斥市场,每一则新闻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知识点和业务内涵。因此,通过新闻学习金融理论,教学效果会更好。
(4)图表综合法。课程教学中,配备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照片、银行经营管理策略分析以及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等流程图,借助图表对银行、投资银行、存款、贷款等进行对比分析。图表综合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图表综合法应结合课堂模拟、上机模拟和实务模拟等进行。现代教学中,突出内容多样性和形式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侧重图表教学,形象而且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5)培养途径多元化。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建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应采用课堂、课外两种模式,建立学生兴趣组、探索组等,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可以充分考虑课堂传授、讨论、作业、答疑、实践、业务模拟、实习岗培训等方式,结合各种培训方式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业务的认识。
(6)考核方式过程化。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戎乩砺壑识,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因此通过学生课外学习、课外作业等方式锻炼学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采用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可采用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访谈等方式,再借助课外锻炼和实践加以综合开展。
(7)专题课堂讨论。专题课堂讨论通过新闻财经相关报刊等,以银行热点问题为基础,提高学生对银行管理的感性认识,通过热点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掌握银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银行管理理念和操作细节。专题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做充分准备,以专题为基础,收集信息,结合理论,讨论专题。其过程要求学生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反馈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实地参观。通过实习或建立岗前培训基地,带学生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模拟学习。但往往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保密性,导致实地参观仅能简单了解银行的前台业务和工作环境。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更多地可以通过聘请银行业务人员到学校开展课堂讲解来实现。毕业前实习可能是高校为金融专业学生搭建的良好平台。
此外,借助于金融专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特定关系,建立岗前培训基地,这类实践性教学需要与金融机构建立特定的关系,一般地方院校很难获得这类机会。实地参观中,要解决学生与业务人员的互动,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业务人员演示和学生模拟等环节需要加强。
(2)建立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金融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知识基础,模拟实验室通过业务模拟帮助学生获取银行业务操作知识,在模拟实验中,需要注意:①业务模拟容易流程化和标准化,业务模拟解决学生对银行概念理解的偏差。②从模拟的角度看,由于银行业务的保密性,银行无法为学生提供大规模的实践机会,而模拟实验可以提供仿真的开放式经营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机会。模拟实践教学中,配备的终端机、刷卡设备等帮助学生实现储蓄业务、对公业务员等,实现模拟中完成日常业务处理,使学生掌握银行业务的流程和技能。
(3)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以课堂经典案例为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收集案例。案例教学中,侧重理论分析,在模拟教学中,则可通过视频等介质将业务案例呈现给学生。
4 总结
随着现代金融环境日益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适应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现代教学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更需要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在理论教学、讲座、课外学习等方面和学生共同协作,开展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活动。
L苣诿晒趴萍即笱Ы鹑谧ㄒ底酆鲜缘愀母锵钅浚GG2015012)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保本点
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情况下,商业银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越来越狭小。为了更好地保生存,求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筹划未来业务、控制日常活动,同时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总之,推广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商业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一、本量利分析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贷款业务,可以说,其本量利分析,就是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单位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总金额、单位贷款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四个变量函数之间关系研究和分析,预测它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和损益平衡点,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1]。需注意的是此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假设前提的,它假设成本性态分析工作已经完成,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假设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变动成本和业务收入分别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相关关系,且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假设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存贷平衡;在单一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吸收来的存款总是可以以贷款的形式找到市场,实现存贷平衡;对于在资产负债多样化的条件下,假定以价值形式表现的资产负债总量发生变化时,原来的资产负债在全部的资产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发生变化;假设商业银行处于正常、无风险的管理状态,资产质量较高,利率未发生倒挂,未发生应收利息和坏账[2]。
二、银行收入、成本、利润分析
1. 银行收入分析
商业银行的收入是在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情况下产生的。银行经营的资产业务量是银行生息资产总额,包括各类贷款、缴存中央银行及上级行的各项准备金、同业拆出资金及短期投资业务等。银行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其中营业收入具有决定意义,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短期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等[3]。因此,商业银行在实际的计算分析中,在对各项资产业务量的确定上可以以贷款量为主。同时,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有吸收存款、拆入同业等,在这里可一并视为存款,在对负债业务量的确定上可以以存款量为主。在注意的一点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可按照实际的种类来分别计算。
2. 银行成本分析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它所筹集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借入资金,为支配和运用这部分资金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还有营业场所和机具设备的折旧或租金、维护正常营运的营业费用、支付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其他支出,所有这些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营运成本[4]。若按成本习性对其各项成本进行分类。不受业务量或资金量影响的固定成本有:管理人员的工资、房屋机器设备的折旧等;受业务量或资金量的影响的变动成本的有:存款利息支出、电子汇兑利息支出、联行往来及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和营业税金等。主要用到的是变动成本,因此,可构建如下总成本计量模型:筹资变动成本总额=营业支出+变动营业费用+所有者权益成本;筹资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平均筹资额;总成本=固定成本+筹资变动成本率×平均筹资额[5]。
3. 银行利润分析
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是反映该银行在财务报告期内的全部经营成果的重要财务指标。营业利润=营业净收入-营业支出(其中:营业净收入=营业收入-营业税及附加;营业收入=手续费收入+利息收入+其它费用;营业支出=手续费支出+利息支出+汇兑损失+营业费用+其它费用)。因此在盈亏平衡分析法下,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的公式可进一步换算为:利润=(单位资产收入-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固定成本,或者,利润=单位创利值×业务量-固定成本。据此可画出本量利盈亏临界图(图1):
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Q=(FC+P)/(SPVC)或P=(SPVC)×QFC
保本时,也就是P=0,此时求出来的业务量就是保本点的业务量,可表示为:
Q0= FC/(SPVC)
其中:FC-固定成本;
P―目标利润;
Q―业务量;
Q0―保本点业务量;
VC―变动成本率;
SP―资产收益率。
三、本量利分析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运用
银行本量利分析方法在对商行的存贷款、成本利润的预测分析,网点的设置、撤并、新产品的开发等决策分析、经营规划和成本控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对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其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1. 各个行处经营业绩差异的因素分析和业绩考核
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方法,计算出各行处的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与呆坏账损失率等指标。假设在筹资规模相当的前提下,对于放款的质量越高、呆坏账的损失率越低、投资效果越好和筹资成本越低的行处来说,其筹资收入率就越高,变动成本率就越小,边际贡献率就越大,当然的效益也就更明显。通过这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各个行处的经营业绩,做好业绩考核,使各行处之间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并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
2. 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办新的金融服务工具
银行经营扩张主要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来扩大其经营规模,以期获得更好的规模效益。在进行分支机构设立决策时,可以运用本量利分析法进行预测分析,对于目标市场潜力不大或经过测算不能实现保本的,可以考虑不予设立;对于新推出的业务品种和服务工具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其投入产出情况和保本点进行测算,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6]。
假定某商业银行计划设立一分支机构,预计每年的固定成本为300万元,假定目前存款平均利率为3.2%,贷款平均利率为8.7%,要求该机构应于设立第二年保本。则其保本点业务量=FC/(SP-VC)=300/(8.7%-3.2%)=5 454.55万元;保本点营业收入=SP×Q0=8.7%×54.55=474.55万元,因此要保本,盈利资产需达到5454.55万元,利息收入474.55万元。如果该机构要求在第3年要实现盈利150万元,则必须过到的贷款规模=(300+150)/5.5%=8 1.8182万元。
3. 分支机构的撤并决策
由于设立决策失误、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有的行处经营业务会逐步萎缩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决策层就要将其撤并[5]。即如果有些分支机构在经营一段时间后,业务量越来越小,以至亏损,这时决策层就应该通过本量利分析,看其筹资额能否达到保本点水平,如果不能的话,就应该将其撤并,如果其筹资额有达到保本点水平时,可以弥补一部分的固定成本,一般不予撤掉。例如:设某一支行2005年的固定成本为1 200万元,营业收入率为10.6542%,变动成本率为5.7325%。保本存款量=1 200/(10.6542%-5.7325%)=1 200/4.9271%=24 355.097万元。因此,如果该支行吸收和存款量没有超过24 355.097万元,则可以将其撤除。同时,考虑是否把它合并到其他分支机构,撤并后,该机构的固定成本转移到同行其他机构后,此时的应按此新的固定成本再次确认保本点业务量来进行决策。
4. 制定利润目标,落实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从损益方程式中可知道,固定成本金额的多少、筹资额的大小、筹资收入率的高低、筹资变动成本率的高低以及呆坏账损失率的高低,都将影响到某一行处的利润,因此管辖行根据各基层行处的具体情况,充分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确定其目标利润,提高其经济效益。因此商业银行途径和措施来增加其利润:减少固定成本的开支;加大其筹资力度增加筹资额调整筹资结构;改善贷款结构,提高其筹资收益率;降低其筹资变动成本率;控制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以降低呆坏账损失率等。
四、银行盈亏平衡分析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1. 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会计的相关服务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应用的。尤其在对营业机构的评价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科学的管理会计系统,才能更好地对营业机构进行科学有序的决策。但是目前由于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部分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还是相对薄弱的,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推广,以加快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建设。
2.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丰富产品种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增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及外资银行的涉入,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商业银行可能通过拓展中间业务、丰富产品种类。在引入大量的中间业务后,银行能够进一步完善营业机构的盈亏能力的综合水平,以便更加科学地掌握商业银行营业机构的盈亏状况。
3. 充分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倘若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能够结合使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再根据得出的各个影响因素对盈亏平衡点具有怎样的影响程度,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资产负债的营销策略,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期实现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由于不同的存贷款客户群,提供等量存款、归还等量本息所银行耗费存在着较大差异[7],因此应该对其客户群进行积极的调整,并逐步淘汰掉那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客户,在保留按照有进有原则积极调整客户群,逐步淘汰部分无效、低效客户,在保留高效客户的同时,积极争取潜在的高效客户。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决策层就应该合理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分析其各营业机构经营管理中的数据,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商业银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更好的发展。当然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繁多,要精确地运用本量利方法来分析,实属不易,就这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加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本量利分析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立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06,(3):87,103.
[2] 屈琦,王勇,李湛等.本量利分析法在商业银行财务计划体系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7,(2):224-225.
[3]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4-80.
[4]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5-69.
[5] 周好文,程婵娟.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55-259.
[6] 黄万才,臧苏渝.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银行经营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0(1):50-52.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 管理 激励 意义
商业银行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内涵和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商业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中实行灵活的激励机制就变得格外重要。这种以人为本、重视员工满意度的激励机制,对员工和自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银行服务质量
21世纪以后,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及业务同质化的倾向,点燃了银行之间的“战火”。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银行纷纷由“业务创新”转向“服务创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服务人才队伍,力求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夺取竞争优势。
优质、高效的服务,来自优秀的员工,而员工是否优秀,则取决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银行业固有的特点,决定了银行的创新策略十分有限,其优势就在于一线员工的执行力。商业银行的激励制度,有利于释放员工的工作热情,把高质量的工作绩效融入到服务中去,把高水平的服务技巧运用到对客户的承诺上,总体提升银行自身的服务质量。银行员工将服务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播给每一位客户,以乐观向上的工作激情渗透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用“让客户满意”的态度赢得客户的青睐,对于银行来说,这是成本最低却是最有效的营销策略。
二、提高业务经营效益
激励机制的出现,打破了员工守着“铁饭碗”,工作稳定,收入无忧的传统思维,使员工的经济收益与银行的业务经营效益挂钩,这样员工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既使员工感到工作的压力,又使员工产生工作的动力,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商业银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业务技术能力。而业务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积累,激励机制的导入可以引导员工更加重视发展业务技术,使银行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上产生倍增效果,使银行的经营模式及效益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大为提高银行的业务经营效益。
三、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
商业银行实施激励机制,是基于自我完善和实现目标的需要。银行通过各种资源和手段的合理使用,引导、激发和强化银行员工的工作动机,促使他们实现整体目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除了有生理上、安全上的需求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实现,将使员工的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以更加良好的心态投入到银行建设与发展中去,同时,为员工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内部竞争环境,每个人都有宽敞的晋升空间,每个人都能在本职岗位上挥洒热情、提升自我。
在这方面,全美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堪称行业模范。花旗十分注重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来激励员工,强调营造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团队协作精神的企业氛围,其设立的“品质服务卓越奖”“最佳团队奖”以及“花旗所看重的员工”专栏,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了身为花旗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与责任感,他们的企业哲学和文化氛围受到业界和客户的一致认可。可见,商业银行激励机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激发员工最大的工作热情。
四、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能
商业银行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最大的潜能,尊重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促进员工的成长。银行对员工现有的特长、技能、爱好乃至价值观作出综合评估,进而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可行的计划方案,使其个人发展规划与银行整体战略规划相协调,最终达到银行与员工发展的双赢局面。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员工在缺乏激励机制的组织环境中只能发挥出30%左右的潜能,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向的作用,而在有着适当激励的组织环境中能发挥出高达90%的潜能。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激励机制的缺失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反之,激励机制的存在,把员工放在了战略资源的高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
五、保持核心竞争力
核心员工关系着每个企业的命脉。对商业银行来说,核心员工对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核心员工往往会成为竞争对手“挖角”的对象,他们一旦跳槽,将对原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这样评价他的得力干将:“如果把我最优秀的20名员工拿走,那么微软将会变成一个不起眼的公司。”同样地,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80/20”法则,认为80%的价值来源于20%的因子,也就是说企业80%的利润是由20%的员工创造出来的。这表明只占少数的核心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国内金融行业有分析指出,外资银行常常在其他银行中猎寻人才,被猎者一旦跳槽成功,薪资待遇会比原来提高50%-80%。在这种差距下,怎样留住和激励核心员工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考验。因此,商业银行建立起长效可行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核心员工的力量,构建银行的人才竞争力,进而提升经营管理上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保持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六、结束语
针对商业银行所有员工实施的有效激励机制,是商业银行实现内控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拓宽市场化业务的关键。通过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来激励约束员工,无疑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权法》;实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历经了13年的酝酿和修改,成为中国历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律,它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物权法》的实施在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物权法》的实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1.规范不动产物权的登记机构,完善登记制度,明确登记机构错误登记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我国长期以来,基本上将不动产物权登记作为行政机关的一项职权,把不动产物权登记机关与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产生多头登记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不完全统计,针对不动产、动产抵押和有关权利质押的登记部门,分散在15个部门中进行。其中,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最为混乱,共有9个,而且这些登记部门相互之间,甚至同一部门内部各地区之间,互不联网,难以查询[1]。因为登记制度不完善,还造成程序繁琐,成本过高等问题,而且对登记机关由于登记失误造成的损失,难以索赔。《物权法》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登记的属地原则,即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负责登记,从而减轻了抵押人和银行的负担,也方便银行查阅、复制有关不动产的登记资料。与《物权法》登记机构采用实质审查模式相对应的是,在因登记机构的过错造成错误登记时,登记机构必须对因此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这就为商业银行进行此类索赔诉讼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2.设定浮动抵押,扩大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选择空间
实践表明,现行《担保法》存在诸多缺陷。比如,一些有价值的流通性很好的财产如应收账款、存货、保险单等不能作为担保物,融资担保交易过分依赖于不动产担保,担保法律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事实上,沿海一些地区的金融机构已经在尝试接受新的担保物,比如存货和应收账款。福州市商业银行2005年就开始探索存货质押,他们选择容易变现的钢材、棉花甚至海货作为担保物,实际上效果都比较好[2]。浮动抵押是指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包括现在和将来可以取得的全部资产为标的设定抵押的一项新型担保制度,其标的物覆含范围很广。《物权法》明确规定将抵押权的标的物限定为现有及将有的动产,包括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这种规定增加了各种市场主体获取贷款的条件和机会,也增大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选择空间,对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顺利融资和发展壮大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修正担保实现规则,简化担保实现程序,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全
《物权法》明确抵押权实现的途径为协议和诉讼。协商实行抵押权不是银行提讼的前提,只要实现抵押权的条件具备,银行就可以不与抵押人进行协商,而直接求助司法程序。《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达成协议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这是一个非诉程序,法院通过对抵押权登记等证据的审查,即可裁判实行抵押权,包括允许强制拍卖抵押财产[3]。这种非诉程序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保全的成本,提高了实现抵押权的效率。
4.增加质押物范围,拓宽担保渠道,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1)应收账款出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企业现有应收账款5.5亿元,一般企业流动资产的20%-30%是应收账款。很多高科技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不多,厂房和办公楼可以租用,机器设备大多为融资租赁,即使企业未来盈利可以预期,但因缺少有效贷款担保,难以从商业银行取得融资。在国外,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已经是国际银行业通用的担保方式,应收账款通常有着比机器设备和知识产权更高的担保价值。商业银行通过应收账款作为担保融资业务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贷款因过分依赖不动产抵押方式而形成的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可以开拓新的客户群体,提高理财水平,创新信贷结构,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竞争力。
(2)设立最高额质押,节省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最高额质押权具有普通质押权所不具有的功能,其创设的目的在于配合继续易形态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因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最高额质押权的创设对于银行和质押人来说可以简化手续,满足持续交易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企业融资。商业银行在最高额质权的适用上,除质押财产转移质权人占有之外,其最高额质权的确定、效力、作用等方面可参照《物权法》有关最高额抵押权的规定。
(3)用依法可转让的基金份额设置质押,扩充投资人的融资担保工具。近两年,基金作为一种良好的理财方式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基金份额受益权质押具备较强的流通性和可变现性,设定质权和实现质权比较方便。用基金份额作为担保方式,一方面可以让投资者享有较高收益的同时保证资金运转,另一方面也使银行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
5.物保与人保并存情形下担保权实现的顺序问题得到修正,体现意思自治,有利于商业银行维护自身权益
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担保权的问题,《担保法》所采取的保证人绝对优待主义模式一直颇受争议。《物权法》在此条上采取保证人绝对优待主义和平等主义结合的模式,并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第一,本条改变了《担保法》“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作为实现债权的条件,扩大为“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愿的尊重。商业银行可以从保护债权的角度出发,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抵押权实现的条件。其次,当物保和人保并存时,当事人可以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顺序。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对实现债权顺序的约定,掌握未来实现债权的主动性。第三,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担保责任。商业银行在第三人提供物保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实现担保的顺序,以维护自身权益。
6.将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区分,有助于商业银行权益的保障
《担保法》规定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此条将合同债权的变动和担保物权的变动混为一谈。在不动产物权抵押的实践中,经常出现抵押合同签订后,抵押人违约不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抵押合同不发生效力的情况,作为抵押权人的商业银行就将面临既不享有抵押权,又不能寻求合同法上权利救济的局面。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在合同生效而不动产物权变动未成就的情况下,认定合同有效,这样虽然不能得到物权的保护,但是可以根据生效的抵押合同要求抵押人承担违约责任,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债权请求权。同样,在出质人怠于交付质押物或质押权利凭证时,质权人有权根据合同请求其交付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有助于商业银行等质权人权益的保障。
二、《物权法》的实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1.商业银行必须重视担保物权诉讼时效的变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结束后两年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物权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我国民法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为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2年。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对主债务提讼的同时要求实现抵押权。这一规定比《担保法》司法解释减少两年,不利于商业银行银行接受、处置抵债资产,实现抵押权。今后商业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或管理抵押资产时,应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满前,及时行使担保物权,避免抵押权因期间届满而失效。
2.商业银行接受异议期间的不动产抵押,将面临无效的风险
异议登记是真正权利人及利害关系人针对不动产登记簿的正确性提出异议而向登记机关申请的登记。与更正登记不同,异议登记是暂时中断登记簿的公信力,维护真正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异议登记作为一种保护真正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利益的临时性措施,对登记记载的权利人而言,异议登记可以暂时限制其按照登记簿记载的内容去行使权利(将其处分行为规定为无效行为或效力待定行为)。申请人在异议登记十五日内不的,异议登记失效。此规定虽然给予不动产真正权利人在不动产错误登记情况下的权利救济,但是相应对银行办理抵押贷款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必须对抵押物的物权归属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确保抵押人对抵押物享有所有权,如果银行在异议登记期间接收该抵押物,一旦登记更正后的权利人不追认,则抵押不发生效力。因此银行如发现抵押物处于异议登记期间,则不应接受,要求借款人更换抵押物,或待异议登记失效后再办理。:
3.商业银行应当准确适用法律冲突规则
《物权法》颁布后,将会形成《民法通则》、《担保法》、《物权法》关于担保物权“三足鼎立”的态势。物权法一百七十八条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对这一条文,笔者理解为:《担保法》与《物权法》就同一事实和行为作出不同规定的,适用《物权法》;《物权法》没有规定,而《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有明确规定的,依然应当适用《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民法通则》关于担保物权规定较为笼统,条文具体适用方面缺乏操作性,因此在担保物权的具体解释上与《物权法》不一致时,应当适用《物权法》。
笔者认为:《物权法》对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不动产的登记,动产质押,物权保护等方面做出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都与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息息相关。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的需要,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法律规定,针对发生的变化,梳理现行的规章条文,与《物权法》的新规定一一对应,调整相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将法律新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融入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中。第二,加强对《物权法》的学习和掌握,研究资产业务办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修改担保业务办理过程中的相关合同,避免因《物权法》实施中的新规定带来的风险,确保商业银行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应[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41.
[2]余欣.《物权法》破解金融困局[J].中国金融家,2007,(4):26-28.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服务;转型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信息管理的警示
仍在不断蔓延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危机的根源、传染机制和途径也从一个侧面对银行的信息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有关警示令人深思。
1.信息严重失真是促发危机的重要诱因
欧美现行的金融评级制度和会计制度掩盖了过度信贷的危险性,评级和审计结果大量失真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许多高风险结构产品被评为aaa级或aa级资产,大行其道,误导了市场。金融机构失真的资产负债表在市场繁荣时期放大了繁荣,在危机时期加剧了危机。
2.过分依赖计算机和模型使金融创新潜藏着高风险
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被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机构再利用计算机模型等“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予以出售。产品创新搞得异常复杂,基础资产被不断证券化,最后连经营者都找不到风险在哪里了。
3.信息滥用是形成错误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
过去十多年里,美联储总是通过放开货币闸门来遏止经济衰退,使美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繁荣,但“反周期”的理论和政策实践达到了脱离实际的程度,本应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反被错用,形成所谓完全熨平经济周期的幻想。由于没有周期性的调整和消化,该暴露的问题没有暴露,许多矛盾最终集中爆发。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内银行主要从事传统金融业务,与欧美银行不在一个发展层次上,但更应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与信息如同相互制约的孪生兄弟。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越需要加强信息管理。
1.需要进一步数据集中模式下的信息应用能力
核心账务数据的集中和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的建设给银行带来的海量信息。但是,去芜存菁,为经营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还处于零散、孤立的状态,未能与长期积累的结构化数据实现有效整合,其中蕴含的逻辑知识和专业智慧没有得到提炼和深化,形成信息资源的隐形损失和巨大浪费。
2.需要尽快改变粗放的信息服务方式
用户信息需求基本上还是只在表面上得到满足,数据挖掘多还停留在简单多维分析和一般的分析预测的粗糙层次上。往往更多地注重信息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宽泛的数据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关联集成,对信息内容的开发却远远落后。信息质量更多偏重于可靠性而忽略了信息自身实用价值的保护、丰富和拓展,甚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过载,令用户感到无所适从,真正想知道的信息却苦于难以得到。
3.需要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对信息流进行规范管理
从数据规划、数据标准、系统开发、日常运维到与用户服务,大多还没有做到始终围绕业务发展需要设计、引导和管理信息流。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交付使用还处于直线运转状态,相应形成单点控制、纵向分散应用的格局容易引发很多人为的结构性差异,上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各类信息服务渠道还没有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技术色彩非常浓厚,主动推送的信息经常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出网络本身支持横向联系和交叉联想的优势。
三、建设专业化精细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议
专业化、精细化强调的是内涵竞争力的提升。专业化就是要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建立集约式的信息管理模式,提高差别化的服务能力;精细化就是细分用户、细分业务,充实丰富信息内容,在信息共享时充分考虑应用差异。
1.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
不仅要打破系统林立造成的“数据孤岛”,更要破除因数据内容缺乏应用形成的“资源孤岛”。对网络作进一步“信息集成”,通过建立目录索引指南、应用智能搜索引擎、逐步搭建利用网格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发“系统的系统”,使系统的功能实现进一步“相乘”,而不是简单“相加”和“汇总”,用户由共享数据变为共享资源。
2.改进信息流管理方式,主动适应经营模式的变化
要适应组织扁平化和矩阵式管理架构的发展,使账务核算、管理会计的信息采集和系统设计内核全面转向以客户、用户为中心。根据前后台分离和中后台集约作业的新营运模式,进行数据管控,实现非线式的信息流转,加速横向信息的兼容和共享,发挥各级信息服务机构团队的快速响应作用,支持跨部门、跨条线、跨分行的无缝链接和模块化运作。
3.加强信息服务创新,统筹把握信息价值
越先进越容易被赶超,越先进越容易被攻击,这是缠绕信息化的两个怪圈,但也说明用坚持创新来从容应变的重要性。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严格、规范、清晰的数据来支持分类分层业务的量化分析预测;同时要注重积累、提炼和运用文本信息中的关键要素,重点支持差别化的挖掘服务,使电脑和人脑真正结合起来,深入感知用户关切,做到用户信息简洁化,努力使数据、信息、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
总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与银行经营管理转型紧密结合,紧跟业务发展。一位科学家曾说过:当人们站在金字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实现银行信息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郝向荣王松李爱军: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一、传统商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主要体现在交易平台、交易成本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进行分析:
(一)交易平台
在交易平台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性能优越的交易平台,这也是互联网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数据分析、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工具等逐渐的应用与互联网金融体系中,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另外,余额宝、微信红包等金融产品的出现,出现了争抢银行客户的激烈局面。2013年11月11日是光棍节,当天各大淘宝网站提出优惠活动,淘宝交易额超过了100个亿。这些简单便捷而且性能极佳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交易成本
在交易成本方面。成本是商品交易中决定交易数量的一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融资成本造成影响。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网上交易成本逐渐的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固定成本低,并且交易双方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采集、评估以及交易等,节约了大量的中间环节,这就降低了人工以及固定成本。传统商业银行在固定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上都比较高,并且在进行交易过程中也会耗费一定的时间。相比之下,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于成本较低的互联网金融,这就是在交易成本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三)经营管理
在经营管理方面。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营管理,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执行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就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冲击,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善。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实现低成本、多渠道的网上交易,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实施经营管理,这就更加加剧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途径
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商业银行只有在相关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引进网络金融概念,不断的扩展业务,对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实施优化,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下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只有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才能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的冲击与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实际情况,注重经营理念的创新,转变传统的只注重大客户的经营理念,逐渐向着大小客户并重的方向发展,这样能够有效的扩展银行的金融市场份额,促进商业银行快速的发展。
(二)合理的扩展银行业务
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合理的扩展业务,业务的扩展是银行发展的重点,对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时期,商业银行应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发展中,并利用互联网在银行服务、技术、模式上寻求创新。另外,商业银行可以与互联网金融一起进行小额信贷业务,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商业银行的业务,为银行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三)不断优化银行经营模式
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对其经营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只有保证银行经营模式的合理性才能提高银行运营的效率。在众多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客观因素中,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率不高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不仅是银行服务方式的具体体现,也间接影响了银行客户对其的满意程度。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银行的经营模式实施优化,加快对互联网金融体系产品,开创商业银行网上交易平台,构建客户服务端,不断的完善银行经营以及服务模式,保证银行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经营管理;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134-02
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金融企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经营管理者的竞争。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的职业生命周期很长,一般都可以做10多年,甚至到退休;而2000年以来,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的职业生命周期逐步缩短,目前大约只有5年左右,终身做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的基本不存在。对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说来,有三方面的素质必不可少:具备战略管理及业务开拓能力,即银行的行长及高管人员应有明确的战略管理理念,围绕银行的战略目标,应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业务的拓展与风险管理、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分散风险、驾驭风险,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能吸引和团结一流的人才,组成一流的经营团队,为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人才基础。三者缺一不可,一旦江郎才尽,只得走人。实际上,这种状况也为我国银行的行长及高管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可以不懂商业银行业务,90年代的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只需懂得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那么,新世纪的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必须懂得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如果说过去的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可以不考虑银行的市场定位、客户群体、竞争对手、风险控制、成本管理与控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内控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问题,那么,现在这些问题就构成了现代的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抓好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升银行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健全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等是现在的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最主要的任务。
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金融企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经营管理者的竞争。一个优秀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需要具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这是当今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制胜的基层。但是,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不是生来具有的,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亲身参与的经营管理实战与历练过程中赋予的。丰富的社会实践、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个优秀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珍贵财富。
一个优秀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需要具有哪些良好、稳定的基本素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敏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人类的心理活动往往伴随着个人注意力的集中而产生。注意力是指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指向和集中的捕捉;观察力是指对一定对象心理活动和指向的判断。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是与人打交道,对内是与员工打交道,对外是与客户打交道,在交往过程中,要有敏锐的注意力,通过员工的行为细节,判断员工的内心活动,及时发现经营和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苗头,特别是要及时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这个意思。在与客户交往中,也要通过与客户的交往,观察客户的人品、能力、未来的把握和管理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改进和应对。
2.积极乐观的心态。作为一个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很多困难和难题,但一定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要一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因为你是你的员工的精神力量,你不能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更不能在困难面前垂头丧气;你要坚信明天会更好,要用你的智慧和力量带动你的员工战胜困难,要让你的员工知道困难,同时要告诉他们:我们正在采取的战胜困难的措施;要让你的员工与你分担困难,同时分享战胜困难的欢乐。任何人都可以是悲观主义者,只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不是,你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你必须面对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去解决。
3.敢于负责的勇气。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你不能满足于传达室的角色,必须扮演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要敢于负责,遇事不推不躲,出现问题不推卸责任;要敢于决策,善于决策,对自己份内的事情敢于拍板,而不是事无巨细处处请示。对出现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更不能轻描淡写,一说了之,要做到三不放过:发生问题的原因不放过,出现问题的责任不清不放过,没有整改措施不放过。
4.豁达大度的包容心。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你不可能遇到上级下级都是你喜欢的,也不可能都与你一个类型,这时要兼收并蓄,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只要能够按照工作程序办事,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要包容与你意见不一致的人,特别与你不喜欢的人工作合作。你可以不是他的朋友,也不必奢求交朋友,但你永远捍卫别人与你共事的权利。同时,一个人出现差错是必然的,一个下级和同事不可能不出现差错,这时,要善意地指出下级的问题,既不是回避问题,也不是抓住不放,而是允许别人改进错误。
5.较强的记忆力。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和职责要求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忆和回忆。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面临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你必须了解这些政策要求,并在工作中得到体现和执行,你要检查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并督促下属执行这些制度,这就要求你对制度要有良好的记忆力。你要了解你的产品和服务功能,要知道对不同的客户在不同的时机宣传你的产品。在内部管理上,你对你安排的工作,要记得住,起码知道你安排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时效要求,该什么时间完成,以确保你安排的工作在你的下属中得到落实。否则,你安排的工作再多都是无用的。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管理者一次提出了许多问题,安排服许多工作,但缺乏检查监督和落实,使问题照样存在,工作难以落实。
6.敏捷的思维能力。一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在于他智商的高低和学习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他的思维能力。一个人的思想、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低,都源于思维能力。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逻辑要严谨,要有思想,要能够指导下属工作,甚至是永远在下属面前作为思想的领跑者,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请示,要主动指出下属的工作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遇到问题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和建议,要让你的员工了解你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因为你的职务。
7.良好的感情驾驭能力。情绪人人都有,关键是要能够管理情绪、控制情绪。同样,感情人人都有,关键是能够驾驭自己的感情,不因感情的冲动而影响决策。同时,不要在工作中因个人的感情好恶而影响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要过于冲动,要知道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工作,甚至影响决策;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不以自己好恶判断是非,更不以是谁做的工作而影响判断和评价。在自己情绪低落或感情较激动时,最好的办法是不决策,少作为,这时的不决策和少作为虽然可能使工作受到一些影响,但不会形成较大的恶劣影响和严重的后果。
8.较强的计划性。计划性是管理者的必备基本素质,一个没有计划性的管理者,很难作到工作和管理是有序的。要分轻重缓急,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强化工作秩序的建立,使工作建立在有效的秩序基础上,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
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除了上述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外,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认为还有三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三是良好的预期。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是要加强学习,了解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前沿及趋势,学习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掌握最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技术,把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潮流。其次是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把国外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的经验与中国的实际有机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去创新业务、开拓业务。其三是给予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良好的预期。一家银行经营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银行行长及高管人员的素质,因此,良好的预期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良好的预期包括个人发展的机遇、提升或培训的机会、合理的待遇等等,换言之,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
The basic quality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executives needing
LI Li-ling
(Changchun training college,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Changchun 130012,China)
关键词:长期激励;职业生涯规划;商业银行;专业职务序列
中图分类号:F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1-0152-02
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笔者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认为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经营水平下,薪酬这一典型的物质激励方式依然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激励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薪酬体系是行政性质的行员等级工资制。在银行内部,工资差距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差距较小,不能体现不同岗位之间的价值差异,员工收入提高只能依靠行政晋级,而没有其他途径。这样的薪酬体制,不能体现简单重复劳动与复杂经营、技术劳动之间价值区别,看似“平均”而实质上是最大的不公平。所以,现代商业银行薪酬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恰当方法的引入,科学测算岗位价值,并且依照岗位价值来确定岗位之间的薪酬差异,从而体现出薪酬的“对内公平性”。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受到总行严格的工资费用预算约束,薪酬自成体系,不能体现出同一银行内部经济效益好坏、地区生活水平差距等因素,也很少有银行关注本地区同业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所以,薪酬变革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专业的外部薪酬调查,摸清本地区同业竞争对手的薪酬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自己的薪酬策略,以稳定与激励员工队伍,从而体现薪酬激励的“外部竞争性”。
总之,建立以“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为标准的现代薪酬体系,是我国商业银行激励体系改革的首要工作。
二、企业与员工“双赢”的长期激励体系
受到所有制意识形态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单一,国有制是绝对的市场主体。由此出发,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体系单一,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方式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实施股票期权甚至经营者持股的商业银行数量不多,这就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激励严重缺乏的现实。相比较来看,长期激励,特别是针对经营管理人员的长期激励,是西方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所以,实施员工持股、经营管理层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体系,真正发扬广大员工的主人公精神,是我国商业银行完善激励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提升员工价值的培训体系
现代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金融商品琳琅满目,金融创新不断涌现,混业经营日益深化,这就要求现代银行员工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监管、财务分析、法律法规、客户心理、营销技巧、沟通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另外,现代知识体系的更新很快,新的知识与技能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员工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终生持续学习,持续提高。现代银行业竞争激烈,岗位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员工保持现有岗位、在现有职务序列中不断晋级都需要不断学习与提高。所以,优秀的企业培训体系,已经是现代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激励体系。对于很多员工来说,能够得到良好的培训,为今后的发展积累能量,比获得更高的物质激励还要重要。现代商业银行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有邀请学者专家进来培训的“内训”,也有派出优秀员工的外训;有点钞、财务分析、产品设计等业务技能培训,也有MBA、金融硕士等学历教育;有讲师面授也有通过网络的“E―Learning”学习。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广大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是效果非常明显的激励内容。
四、体现专业化的专业职务序列管理
专业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趋势,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也在显著朝向专业化管理转变。市场营销的专业化管理体现为客户经理制度的实施,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管理体现为风险经理下派制度的实施,产品开发的专业化管理体现为产品经理的项目管理,资产保全体现为资产经理队伍的建设。通体来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经理、资产经理、客户经理”三大专业职务序列管理,是迎合经营管理专业化而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建立专业职务序列,设立行政职务序列和专业职务序列“双通道”发展机制,不仅可以助推商业银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更能够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有序规范员工竞争,创造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和谐发展的局面。
五、助推员工成长的职业生涯管理
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员工对行业的认识、员工对本人前途的规划,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在多次的工作和生活历练中逐渐形成并成熟的。员工能力的“冰山”模型告诉我们,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特质,实际是由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决定的。如何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员工发现自身“水面之下”的特制,并以此为基础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是激励员工热情,真正实现爱岗敬业的关键。商业银行的岗位众多,岗位之间的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对员工特质的要求也存在很大不同,如何能够科学分析各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以及从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性格特质,以选拔最合适的员工进入这些岗位,也是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员工的积极参与,员工在企业的帮助下,清晰认识自身的职业特质,并且接口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特质,做最适合自己特质的工作。并且根据岗位对技能与知识的要求,通过分析发现自身的“短板”,持续学习不断提高,在岗位上不断发展,不断成长,这就是对员工最大的精神激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