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1 18:5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高中文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学讲练 高中文言文教学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言教学模式的探索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文言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深度的不断增加,国内教育研究者开始探讨文言教学改革的具体模式。“学讲练”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下应运而生的一项关注度较高的举措,对其加以研究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教学改革的前沿和动态。文言文教学与语文其他领域教学有很多差异,因而关于文言文“学讲练”教学的深度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2.文言文“学讲练”教学模式探讨
《学讲计划》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合理运用“学讲练”这一教学模式,能使高中文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得到改善,死气沉沉的文言文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2.1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高中文言文教学相较现代文教学更为复杂,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教师努力耕耘,效果却不甚理想。比如在进行重点实词意义学习时,许多高中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特别是其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放弃相关的要求,而是坚定教学信念,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摒弃“教师教代替学生学”的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笔译文章,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文注释,可以相互交流,但不可以照抄其他参考书。
2.2“学讲练”的内涵
“学讲练”是以“学讲计划”教育理念为理论支持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问题的解决者,学生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得出复习、强化所学知识的结果。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3贯穿“学讲练”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分析
常见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一般包括文言字词、句式、文意及艺术风格的串讲,或留给学生一定自主学习的空间质疑,教师引导点拨。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了“学讲练”后,确实能感受到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化。“学讲练”课堂教学模式把学放在首位,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即自我“生成”的本质理解。强调“学”,其实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其目标指向的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例如对《石钟山记》这则文言文的教学,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它包含学习目标,苏轼及写作背景,字音,课文重点实虚词注释,巩固练习,探究文意及总结与反思。首先在正式上课前,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以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是上新课,课堂主要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前提下,应该大胆取舍,重点、难点应讲则大讲特讲,次重点、非难点则少讲不讲,或交由学生主讲,这样方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在梳理文本中的字词、句式这一环节,学生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梳理好的重点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与同学交流分享,而对于个别重点文言现象的梳理、归纳、总结,则应作为教师讲解的重点。笔者在本文中就“石之铿然有声者”中出现的定语后置现象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总结了已学文言中定语后置的句子。同时对“而”和“焉”字用法的辨析进行了重点总结。对于文的部分,主要以一个大问题“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展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激发,小组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了。巩固练习的设置主要针对本课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句
等展开,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在运用“学讲练”课堂教学模式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合作学习操作性较强,学生自主探究文言的兴趣变浓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
2.4对高中文言文“学讲练”教学优缺点的思考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一定会有其固有的优缺点,高中文言文“学讲练”教学模式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和缺憾。
经过思考,笔者总结出的优点主要有:①实现交互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营造交往互动的教学氛围,努力实现教与学统一,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②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真正走出文言,走出课本,跨出课堂,提高语文素养。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文言教学气氛。“学讲练”模式鼓励学生对学案提供的问题进行探讨,更要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深入探究文言的深度和广度。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把自己不会的实虚词及句式都找出来,带着疑问进课堂,教师有重点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样文言教学效率更高。当然,“学讲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还包括其他一些方面。
不足之处主要有:①了解学生学案完成情况有难度,学生是借助文言参考书指导,还是真掌握了?学生掌握的这种模糊状态很难区分。②学生的习讲任务完成效率不高,学生讲完字词句解释后,教师一般需重新再讲一遍,耗时较多,教学进度较慢。③前置的学习如果在课外则可能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移到课堂上又影响教学进度,权衡二者有难度。④学生讲的过程中,课堂发言学生的普及面兼顾起来有些困难。
3.结语
“学讲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分析、勤思考、善总结,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才能使教学艺术更精湛,打造真正的有效课堂。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中文言文课堂必将成为“学”的课堂,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将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学讲练”教学模式将会成为课程改革的有巨大影响力的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邓李梅.“先学后讲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5:111-115转122.
[2]何长海.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13,7:49-50.
[3]胡晓.试谈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j].现代交际,2013,5:133.
[4]刘斌山.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85.
[5]罗光祥.利用“先学后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2,2:161-162.
高中英语教材以其崭新的教学思想,丰富有趣的内容和合理的编排体系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欢迎。学生的听课能力明显强于以前的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普遍得到加强。但还有很多学校的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是教师教学放不开手脚,过于保守,教师的观念需要改变。但我从这两年使用教材的体验中却深深体会到其真正原因在于: ① 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而这又是我们不能回避的; ② 我们身处县域,缺少真实语言交际环境,而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进行假设语境练习不能使学生真正提高语感和答题能力。
其实,仔细分析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它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含量,且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语法为辅线的编排方式编写的。这就使许多人认为语法教学已不再必要,但是我认为不讲语法,对于每一位只有在几节英语课上才能进入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必要的语法知识讲解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单纯记忆单词是无法写对句子的,只有了解英文的基本句式规则,知道词性,以及各种词和变化规则才可能以英文习惯写出句子。关键问题是怎样进行语法教学。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感到,高中英语教材实际上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语法教学场景,同时它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消化语法知识的过程和时间。
我们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课本,高中学生不同于初中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理性分析来学习新知识的,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他们需要归纳、总结与反复练习的过程。那么,语法教学是否就象过去那样,在一个阶段内,把一项语法强教给学生,让学生去背一些干条条呢?如果这样的话,教材的新就体现不出来了,它的优越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教材把语法讲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且又可以在实际和考试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呢?根据我对高一、高二四本书的教授,对其巧妙编排感受极深,并且觉得语法教学在新教材中变得简单易行了,因为新教材是按照人的记忆和理解的反复性把语法分散在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因而更科学,更好操作。
例如,“名词性从句”就是一个贯穿高一、高二两学年的一个语法项目,它从高一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关系入手,延伸到“宾语从句”;再延伸到高二年级的“表语从句”、“主语从句”及“同位语从句”。高一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关系的练习后,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些基本用法,为以后的名词性从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第二学期进人宾语从句练习,因为有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练习过程,宾语从句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例如,给出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的几个例句:
he said, “i like it very much” he said (that) he liked it very much.
he asked, “do you like cakes?” he asked me if/whether i liked cakes.
he said to me, “dont be late.” he told me not to be late.
通过比较后得出:只有在直线引语是析使句时,间接引语才不是从句。
高二年级仍是以宾语从句为主要语法,反复练习,然后引出表语从句,学生在经过课文中大量练习后,就掌握了基本用法,然后给学生几个与宾语从句引导词不同的例句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注意。例如:
it looked as if it was going to rain.
the question is whther it is worth doing.
高二第二学期出现主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句子及练习。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宾语从句与表语从句的练习,且主语从句又刚好与中文表达顺序相似,所以基本句子结构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只需多练习句子就可以达到目的。但是,由于引导主语从句的引导词“that”没有意义,学生掌握有一定困难,需要多做练习,多指导。可以给学生几个典型句子帮助他们理解。例如:
what is needed is more time.
that he didnt come worried us a lot.
同位语从句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式,所以要让学生把书上的句子读熟,最好能译成中文,再转为英文,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记住几个经常用来引导同位语从句的关键词如fact, idea, news, promise等。
这样,整个名词性从句就完整地学完了。
由于编排合理,且附有大量练习,老师只需和学生一起把语法以单元顺序顺下来。但是,一个流程下来,大部分学生只能进行单一语法习题,而缺乏综合性,且课本上的习题难度与试题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差距,使学生能在考试时发挥出水平,在全部两年课程结束以后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语法规律。这里还是以名词性从句为例,可以给学生做出以下总结:
1. 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只能用whefher, 不能用if。
2. 引导的从句作介词宾语时,只用whefher, 不用if。
3. whefher后面可接不定式短语,而if则不能。
文言文教学 生成教学 有效性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分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对高中生而言,要逐步从语言层面向文学乃至文化层面过渡,兼顾三个层面。但是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常见的问题不能很好兼顾三个层面,呈现出几种典型的课堂形式。
一是灌输式,重在落实纯文言语言知识。这使学生的陋习得以强化,同时又不能为他们带来理想考分。
二是放养式,由语言疏通跃至文学欣赏。这使课堂上多的是学生扯淡发言的虚假热闹,以及教师绞尽脑汁的牵强引导。语言这一地基不稳,文意这一屋舍自然不能稳固。
三是讲坛式,以文化趣闻代替文本本身。这使教学变成了故事会,带来的问题无外乎教学重点不明、效率值得怀疑。
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归根结底是忘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解决学生已有或未发现的疑问以使其有所收获。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生成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实现高中文言文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曾提出,一个教学计划若有质量,就必须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生成教学作为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运用多种策略来加以实现。笔者在此谈谈三大策略。
(一)运用先呈性策略,了解学生困难所在,积极预设生成
先呈性策略是指教师预先有目的地提供学习材料,组织相关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学习任务。要“先呈”就必须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以使课堂教学在预设中获得有意义的生成。
案例一:有关文言文学习的调查问卷(节选)
说明:以下五题若无注明,则为单选;若选择了“其他”,请在其后详细说明。
1.你觉得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可多选)
A.文言字词 B.思想内涵 C.文学文化知识 D.其他
2.你觉得自己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理解字词 B.把握文章内涵 C.赏析技巧 D.解读作者
E.其他
3.以下文言知识,让你非常头疼的有哪些?(可多选)
A.一词多义 B.“之乎者也”等虚词的用法 C.通假及古今异义
D.特殊句式 E.其他
笔者习惯对高一新生进行类似的问卷调查以摸清“底细”,并据此安排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学重点:高一慢讲文言知识,指导他们学会整理积累,初步学会欣赏;高二让学生养成文言知识积累的习惯,能深入赏析;高三指导学生在前两年整理积累的基础上,总结文言知识的运用规律和技巧,对文本能深入思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是有效教学不可动摇的原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水平,才有可能准确预设其生长点。
(二)运用自我实现策略,重视学生兴趣所在,积极创造生成
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唯一能显著地影响行为的学习是发现自我、撩拨自我的学习,即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教学的任务只不过是创设合理的条件,提供有效的自我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笔者在一次讲解状语后置句时,突然想到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式和英语的句式惊人相似,若把两者间的比较引入课堂教学,也许能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案例二:文言句式与英语句式有惊人相似,请将下列句子译成英语,并说明其文言句式。
1.学于余。(《师说》)
2.善假于物也。(《劝学》)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学生们果然很快总结出相应规律,轻松掌握了相关文言句式。林语堂先生曾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论学问与知趣》)卢梭先生从教育的角度也说过类似的话:“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笔者想,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自我实现不是迟早的事吗?
(三)运用角色重塑策略,抓住学生问题所在,积极促成生成
何为角色重塑?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直面他们个人觉得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高中生有强烈的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愿望,作为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能动”的情境。
案例三:苏轼通过《赤壁赋》到底想说什么?
1.一个贬谪之人,与朋友月夜泛舟,兴致高昂。但突然有人心生愁绪。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感到悲伤?悲伤的原因是什么?另一方该如何劝解?同桌两人各选一个角色,完成对话。
2.如果你是那个 “客”,对善于劝解的苏子,如何评价?
学生在认真钻研文本后,给出“有智慧”“很豁达”的评价,就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此时有学生笑说:“真的假的?这是苏轼编的故事吧?”很多学生闻之一愣,又有些人笑着点头。笔者觉得学生的笑言引出了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生成点――文章的表现技巧,于是就趁机问道:“你认为有可能是苏轼托事而言吗?”有一位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
“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因为这样假借,苏轼表达人生态度就显得很自然了。但我有个更大胆的猜想,很可能这两个人物也是虚构的。为什么苏轼在文中不称‘余’而用‘苏子’,假如这个苏子就是他自己的话。所以我想,‘苏子’和‘客’很可能就是苏轼的两个自我,他们快乐地同游,结果一个觉得人生没意思,另一个就跳出来劝他,成功了,于是又合而为‘苏轼’继续快乐地游船了。苏轼安排‘苏子’劝‘客’,就说明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苏子’的观点,‘客’的失意只是暂时的,这就更加巧妙地反映了作者苏轼的达观与洒脱。”
笔者在课后深思,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上能具有巨大作用,主要就是因为将他们带到了问题面前,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思考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三、有关高中文言文生成教学的几点思考
生成教学不是新名词,但很多教师无视学生的课堂“生成需求”和“生成效果”,生成教学并不能很好开展。笔者对此有如下思考。
要有摸底意识,充分了解,让学生在“有意识”中解决问题。教师切勿以“己之经验”替代“生之实际”,摸底是对学生情况的尊重,能让自己的预设更有针对性,节省在课堂上摸索问题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要有舍得意识,敢于放手,让学生在“不得不”中“自然习得”。学生得从“不得不”走向“自然而然”,课堂才能高效生成。
关键词:初高中; 文言文; 衔接;
现状: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高一文言文教学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过渡的重要方面。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易,且教学要求也较低;加之课时充足,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背诵。而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文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教学要求也有较大提高。加上课时紧张,学生常常很不适应。更严重的是,由于在文言文学习上没有与初中很好地衔接,直接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原因:课程的阶段性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
新课程要求具有阶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教学。”“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
初中课标没有具体说明“必要的语法”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教材中也只附录了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和常用关联词语的简表,必然导致初中语法教学的难以保障和落实。“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虽或多或少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是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尺度不统一。而高中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就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在这种严重的断层基础上,高中师生在解决诸如文言实词的活用、特殊句式、虚词作用这些问题时,就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困难重重。
措施:“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学会新旧联系。例如高一上第五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2、语法知识补充。
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认为,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学中可在高中起始阶段介绍词的分类、短语的辨识、句子的结构(成分、主干)等,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可以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
3、学习方法指导。
其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翻查辞典,根据上下文相关信息来猜读、推断、反复求证、推敲句子大意,力求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翻译时要直译,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
其二,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符号。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来标识。用符号做书间笔记,重点鲜明,有利于分项积累,巩固重难点,使学生感到条理清楚,熟知每项知识掌握程度,能随时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复习。
其三,帮助学生找规律。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需要从文言文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希望对初中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学习很是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氛围不高。这时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文言文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发生的时代特点,告诉学生仲永是一个具有很高天赋的神童,但是由于父亲的愚昧将其当成造钱的工具,没有及时让仲永去学堂上学,使得仲永的才智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表达作者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沦为普通人的感伤。在告诉学生文章主要思想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学习技巧
教师在传授文言文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总结出古代文言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习文言文技巧,真正学会独立学习文言文。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文章中出现好几个相同词语,但是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一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词。通过不断积累这些常用字词的意思,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进而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的不断推动,要求教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古汉语语法和写作方法,更需要教会学生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优化
一、引言
文言文是阅读史料、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升华平台。学好文言文不仅对于高中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还关乎其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为此,针对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教学目标的讨论一直以来便是学术界以及教育界不变的主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基于文言文选段特征模式下的教学要求。研究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段的分类特征,为后续的教学体系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探究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教学要求与目标,为后续的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二、高中文言文选段基本特征
文言文的分类模式相对复杂,按照较为常见的分类原则可以按照文体、时间、作家等原则来进行分类。按照文体而言文言文可以分为“诗词歌赋”、“文言小说”、“文言散文”、“文言史料”以及“文言科技类文章”等几大范畴。按照时间分类则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文言文等多个领域范畴、按照作家而言,文言文又可以分为更多的门类,此种分类方式更多的适宜于唐诗与宋词领域。其中,按照文体与相关内容的分类体系是现代文言文研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文门类相对较多。按照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杂记类文言文、小说类文言文、碑志类文言文、史传类文言文以及诗词等门类,其具体分类特征及其代表作品如下:(1)杂记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心得体会、游记等内容的记述与抒情类文体内容。包括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此类文言文多以山水游记为主体,记述作者的生活点滴,具有显著的生活气息;(2)小说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小说体例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由于其篇幅较长,往往以选段的形式而存在。如《水浒选段》、《聊斋志异选段》等。该类作品具有丰富的剧情内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教学目标达成以及课堂效率相对较高;(3)碑志类文言文是指被刻印在碑上的相关问题。该类作品往往是具有祈福、祷告、明志等功效,如《送东阳马生序》、《捐田碑记》等;(4)史传类文言文是指史传类作品中的节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史记》、《春秋》等选段较为常见,如《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此类作品多以人物、历史事件为重要体裁,尤其是在相关的考试过程中更为常见。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研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握合理的教学特点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第二,根据文体特点,合理进行字面教学。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四、总结
本文探究了高中文言文的基本分类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度,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英语学习不仅是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将其熟练、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为英语与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所体现出的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掌握词汇知识和语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阅读知道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了解和掌握英语在日常口语中表达的含义,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只有利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和掌握的文化差异,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熟练的进行英语交流。
高中英语阅读教材信息量十分丰富,除了大量的必备词汇、句式类型之外,还能够体现出西方文化特点及西方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熟练掌握必备词汇以及句式类型,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区域的风情文化,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观念,是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以及时事政治的一种重要途径,能够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对提高学生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是高中英语教师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有效方法
2.1做好课前导入工作
英语阅读教学除了文字教学之外,还包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文化渗透过程中,英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做好课前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主动性,提出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阅读以及观看图片或者视频探寻答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找出阅读材料中所体现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不同。比如不同国家对帮助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主张为其提供所需东西,而美国主张为其创造有利环境,这些文化差异都可以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
2.2优化课堂阅读模式
要想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就需要对课堂阅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明确阅读的任务和目的,采用更加高效、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首先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及结构特点,了解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针对文章提出有层次的问题,从易到难逐级递进,使学生逐层对文章进行分析,从句子到段落,最后对全篇文章结构进行把控,对句式特点及所用到的修辞手法、段落大意及文章的核心思想进行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所展示文化内涵,做到对文章的更深层理解。
2.3开展课后拓展训练
仅仅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是无法满足高中英语教学需求的,只有开展课后拓展训练,丰富阅读教材资源,才能更好地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完成课堂阅读教学之后,教师需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找出表现同一主题的其他文章供学生阅读,使学生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更加透彻、全面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除了同一主体的文章之外,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模式布置阅读任务,使学生寻找与阅读教材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在提高学生分析、动手能力的同时,弥补了课堂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不足。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渗透已经成为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随着英语在国际舞台上重要性的不断提高,英语阅读中的文化渗透必将会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高中学校应该重视英语阅读中的文化渗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英语教师对西方文化进行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积极组织英语阅读教学科研活动,促进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优秀的教学方法;同时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质,利用空闲时间阅读关于西方文化的英语读物,丰富自身的文化储备量。
3. 总结
高中英语阅读教材取材新颖,教材内容包括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充分挖掘出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不同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斌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 校园英语, 2016(05).
关键词:高中教学;文科生;数学教学;学案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引言: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生课业成绩的特点以及学生兴趣的选择,将学生分为文理科,使学生的发展角度进入初级专业化学科学习中。高中数学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课程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进行了扩充,数学知识结构方面也更为专业化,知识重点如立体几何与函数问题上,就引申出很多小的知识点,并且这些小知识点能够独立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高中数学的灵活性与应用性程度也更高,如三角函数公式的具体使用与习题中,会出现多种公式变形的情况,这就需要文科生在充分掌握公式的基本定义的前提下,对公式变形的过程和原理也了然于胸,才能充分应用变形公式进行运算。但文科生在数学思维的接受能力方面表现比较薄弱,尤其是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科就是因为数学学习基础不扎实,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就难以从高中数学学习中得到学科提升了。
而这类原因在很多文科生身上都是直接体现的,由于数学成绩差,就会对数学科目感到恐惧,不敢直接面对很多新的数学问题的学习,从而使成绩难以提高,而且数学知识基础零散,这更使文科生数学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文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等,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从而剖析造成文科生数学课程学习困难的主要方面,对实际原因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难点分析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
文科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由于数学学习基础薄弱,对理工科运算和定理学习有恐惧感。这是由于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数学学习中就缺乏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考虑问题的方法缺乏逻辑关系。其实这并不是一种毛病,从心理学角度说,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所有人都有两种主要思维能力,即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认识,从哲学角度上解释,感性思维更倾向于对事物的外部环境以及基本表现形式进行关注,而理性思维是对事物的成因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探索,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文科生能够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能够滔滔不绝,对问题高谈阔论,是建立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这也就是为何优美的文章通常都需要作者“动之以情”。而具有文科天赋的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表现比较欠缺,再加上后天学习对理性思维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使得文科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举一反三”的逻辑性推算。
(二)形象思维能力缺乏
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弱势,但形象思维的分类包括很多,比较明显的分类就包含了空间思维与形象联想,可以说文科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较欠缺,例如很多文科生在初中对于“三视图”这类知识的学习就已经感到困难,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图形学习已经上升到了立体几何的范畴,但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不足,就很难想象出空间几何坐标系,关于向量法解立体几何根本无法入手,从而使高中文科生对于立体几何的证明、计算学习困难加大。
二、高中文科数学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的主要表现方法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学案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学案作为学生的基本学习工具,以学案的知识结构代替传统的教科书教学方法,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按照专门的学案进行学习,学生的课堂笔记也是在学案上进行完善。学案教学在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已经使用过,一般都是以单学案教学方法进行,教师通过“教案”对课程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处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具体的学案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以具体的教案规划代替教科书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新构拟,同时还需要学生的学习也从教科书转变为学案资料,这种方法是对现有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在文科班级教学过程中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一)学案教学法的意义
文科班数学教师针对当前课改背景下的新教科书知识结构,需要结合文科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系统进行优化教学。由于文科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思维逻辑性与逻辑衔接能力比较薄弱,虽然每一个系统知识点结构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教师需要从教学班级学生的已掌握知识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很多文科生数学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断面较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整理学案,使学案真正符合班级学生接受能力。
(二)学案教学法的实施
学案教学法的实施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的,需要多方面教学任务共同结合来完成。
首先,教师需要对学案结构进行设计,设计出学案的主要学习脉络,在对每一个教学单元的问题引导进行设计;学生需要通过预习过程,对学案规划进行填充,学案填充的内容主要是对本单元课程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进行学习,考虑到不同班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对学案填充的深度教师应按照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以便学生在能力范围之内对新课程知识做好预习工作;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案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课程知识脉络的讲解和树立需要以学案为基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分组讨论或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对预习的学案计划进行交流,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预习学案中的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以引导的方式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小组讨论法对文科学困生的应用
学案教学法的使用需要结合互动性教学模式的使用,而小组讨论法正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在各个学科中的互动性学习都具有很好的效果,高中文科生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课程表现出畏惧感,对自身能力不自信,逃避难题。教师需要从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进行准备,尽可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在课堂内容涉及方面,尽可能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知识讨论中。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改变整节课程都是教师作为单一知识传授个体的传统特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同学之间交流能够放心大胆地进行探讨,抛开不自信和恐惧感,同时还能通过对小组交流学习进行引导,来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交换了思想,对知识要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记忆。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正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学案内容进行讨论。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学案讨论中的缺陷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对易错点和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加强和巩固。
结语:
总之,文科生数学学习方法探究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更要求高中文科数学教师必须掌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文科生解决数学课程难题,同时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主动参与到探讨数学问题中去,才能真正掌握文科数学基础和技能,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彭江渝.新课标下如何对高中文科生开展数学课程教学[J].大观周刊,2012(44):253-254.
[2].蒋丽艳.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体会[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2(11):31-33.
[3].林巧丽.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学习:中,2012(8):186-187.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Skull Base Surgery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1520
国内刊号:43-1241/R
邮发代号:42-17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论文摘要:英语语法中复合句是一大难点和重点。高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复合句知识以及怎样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法题和提高阅读能力。如何学好复合句对英语学习和考试有极大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复合句是简单句的扩展,只要借助简单句的句型结构分析推理出复合句的主干结构,弄清从句是何种从句,然后再根据从句相应知识点解决语法问题或理解句子。
复合句就是由主句加从句构成的。从句,指这个句子虽然能表达完整意思,但是它却是作为另一个句子(主句)的某成分而存在。主句与从句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句是主句的成分,从句可能是主语、宾语、表语、定语或者状语。两个简单句子组合成并列句需要并列词,那么主句与从句组合成复合句就需要关系词。主语从句需要的关系词与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需要的不一样,因此从句也有分类的。从句分三大类: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只要按步步为营的心态,解决复合句应该不会很难的。我们接触了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我们怎样区别它们呢?在这里,我提出区别的标准:句子原则。
句子原则1: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谓语由动词构成。
句子原则2:如果一个句子有多个动词,只有一个是谓语动词,其它为非谓语动词。
句子原则3:如果一个句子有多个谓语,那么这个句子可能是并列句或者是复合句。如果有并列连词,就是并列句,如果没有就是复合句。以上的原则对句子分析是很有帮助的,请熟记之。
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句子原则推理出复合句,但是怎样判断究竟是主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呢?如果要判断从句,我们按照"三步骤"分析句子。下面我们分析一些例子。
1、Who will go to the conference is not important. 句子中文意思:谁将参加会议并不重要。根据句子原则3,因为没有并列连词,所以是复合句。接下来,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哪个谓语是主句的谓语,哪个是从句的谓语。首先我们看到who,可是句末不是问号,所以who应该不是引导复合句的特殊疑问词而是关系词,因此who will go to the conference 是从句。那么is 就是主句的谓语,主句的句子结构是主系表结构,is 前面就应该是句子主语。从句who will go to the conference是主语,即主语从句。
2、The question is whether we shall run out of food soon. 句子中文意思:问题是我们的食物是不是很快吃完了。根据句子原则3,因为没有并列连词,所以是复合句。接下来,我们必须判断哪个谓语是主句的谓语,哪个是从句的谓语。首先我们看到whether,我们了解到whether 是引导名词性从句的关系词,那么whether引导的句子应该是名词性从句。那么shall run out of food 就是从句的谓语而is 就是主句的谓语,即主句的句子结构是主系表结构。is前面的the question就应该是句子主语, 后面的从句whether we shall run out of food是表语,即表语从句。
3、His mother who loved him very much died in 1818. 句子中文意思:他非常爱他的母亲死于1818年。根据句子原则3,因为没有并列连词,所以是复合句。接下来,我们必须判断哪个谓语是主句的谓语,哪个是从句的谓语。首先我们看到who,who既可引导名词性从句又可以引导定语从句。怎样区别呢?前面的分析让我们形成一种推理的习惯,即who引导的句子为从句,那么who loved him very much 应该是从句,而his mother died in 1818应该是主句。下面我们要判断主句是否完整。因为to die为不及物动词,那么句型结构为主谓结构,所以主句就完整了。如果句子主干完整,我们就要考虑次要成分,即定语或者状语。定语从句的关系词才有who,而状语从句没有who关系词。因此,who loved him very much是定语从句。提到定语从句,我们要想到"先行词",即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位于定语从句前面。定语从句的先行词为his mother,即定语从句修饰his mother。
根据上面的分析推理,我们可以了解了名词性从句的特点。名词性从句就是充当主句的名词成分。英语中的名词一般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同位语和表语,所以就有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和表语从句。那么我们在根据上面表格的关系词推导出从句,然后找出主句,再根据英语五个基本句型分析主句,看看主句缺少究竟是主语、宾语、同位于还是表语。但是,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又不一样,因为定语和状语是句子的次要成分。我们也是根据关系词找出从句和主句,然后根据英语五个基本句型分析主句。如果主句已经完整,那么关系词引导的从句就是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那就更容易。如果我们背熟了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只要看到状语从句从属连词,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判断出状语从句。面对复杂句时,我总结一下分析步骤:
1根据句子原则判断是否为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
2如果为复合句,根据关系词找出从句和主句。
3分析主句是否完整:如果主句不完整,从句为名词性从句;如果主句完整,从句为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
4根据关系词或从属连词推导出究竟是哪类从句。
英语复合句是英语语法学习重点与难点之一。学好复合句,可以提高我们英语阅读能力。以上只是本人对复合句分析的总结,希望这份分析对英语学习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语法》袁懋梓编着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65-02
阅读是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阅读能力被认为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占据最大的一项分值,因此教师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阅读课,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通过笔者观察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材料的选择过于陈旧。目前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往往局限于课本或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类。不少材料有滞后性,不能紧扣时代,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不愿意去创新,去到最新的报刊杂志上去找,到学生感性的网络中去找。很多教师认为这样浪费时间,还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是找几张模拟试卷,做做上面的阅读理解来得实在。随意性,没有过多考虑文章的题材内容难度等方面做过多的考虑。
2.处理阅读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点而忽视阅读内容本身和阅读策略的传授。教师把精力放在解释阅读文章中的生词,解释语法现象。把一些重点单词短语从整个语篇中抠出来单独讲解,而忽视了语境和这个单词短语或语法在整个语篇中所起的作用。阅读课变成了语法课或单词讲解课。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关于整个语篇鲜有交流。更不用提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了。学生完全沦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不需要动脑筋,只要记忆就可以,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收到了严重的压制。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在一节阅读课过后得到的收获就是学了几个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生词,一些语言点,一些难句的直接的中文翻译。他们不能真正用英语去交流和思考。
3.教育观念不能跟上时代,授课方式单调陈旧。目前阅读课的模式大多是教师先把阅读材料发给学生,把里面的生词拿出来讲一下中文意思。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读后划一些词组,重点的难句用中文翻译一遍,最后问几个问题或是做一些阅读理解选择题一堂传统的阅读课就这么结束了。问题也主要是一些能够在文章中找得的内容,与其说是训练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不如说是训练了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学生不能通过这些问题去整理、思考、创新、反思,整个课堂单调,气氛不活跃,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阅读提不起丝毫的兴趣。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教材只是工具,这个工具怎么使用就要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了。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师要走进学生中去,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感受他们最关注的话题,同时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去寻找适合学生们的阅读材料。根据著名学者维果斯基的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们在认知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指学生在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教学可能达到的水平,通俗的说就是学生身上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要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略微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最终帮助学生达到下一个发展水平。
二、重视阅读策略的训练
教师不要只知道把精力花在课堂上,把文章读懂就好。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预习指导和读后反思。这两块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搞清楚自己在课堂上的功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学习能力的传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逐渐训练学生能脱离教师这根拐杖。阅读要注意精读与泛读结合,课上以指导阅读策略为主,教授学生如何把握篇章结构,猜测词义,理解意图等“打渔”的本领。而课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阅读技巧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
三、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改变陈旧的授课方式
教师的激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教师对阅读教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利用多媒体资源,静态动态等不同的形式展示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信息。阅读内容多样化,新闻报道,寓言故事,科技前沿,文化作品,名人轶事等等。阅读形式多样化,个人阅读,小组阅读,结对子阅读交流等。阅读活动多样化,如读写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堂上教师阅读问题的设计和活动的安排要注意技巧性和层次性。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兼顾到设计导入类问题,信息定位类问题,阅读策略指导类问题,拓展类问题以及探究类问题等。精心设计的阅读问题和活动可以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使阅读课堂充满激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阅读英文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在吸收信息,他们也同样会整合信息,以他们的方式理解信息并在批判的接受信息和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猜想,去质疑,去讨论,去挑战。让阅读课成为一个不同的思想得到碰撞的阵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阅读课让发表自己的心声,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的孩子们是伴随这电脑和智能手机一起成长的。教师们必须看到自己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一代学生的需求了。教师不要过于拔高自己的权威性,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合作交流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关注他们对阅读课堂的兴趣,学习态度,满意感,效率感,交流能力,用英语思维能力。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做一个默默的引导者,点拨者和学生迷失方向时的指路人,把学生引到五彩斑斓的英语阅读世界。
参考文献:
[1]冯桃芬.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J].中外教学研究,2006,(6).
一、巧妙记忆
很多学生表示,英语最难学的就是语法,尤其是其中的各种条条框框,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不仅枯燥乏味且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和我一起寻找、发现英语语法中的规律,通过网上搜集和自主创新编写等形式,整理出了一套英语语法的记忆口诀。
例如多数动词后用有“to”的不定式做宾补,但有几个动词例外,可用如下方法记忆:
不定式,做宾补,下列动词很特殊。
一感二听和三让,外加五看不用to。
半个帮助较灵活,省与不省需琢磨。
注: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 to),三让(make,have,let),五看(see,watch,look at,notice,observe),帮助:help sb. (to) do sth.。
又如关于虚拟语气中谓语的特殊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中最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记忆下面的口诀:
纯假设,用虚拟,动词时态退一级。
条件句,主从句,三d一t(could,would,should,might)伴主句。
表愿望,用虚拟,wish后面接从句。
现在过去到将来,动词时态退一级。
其他动词选should,一般情况可略去。
宁愿(would rather)时候(time)很特殊,从句谓语在过去。
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使语法的记忆变得简单,而且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很多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口诀的编写和修改中,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深化理解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学习的关键是理解。学习语法要在记忆各种语法规律的基础上,深化对这些规律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例如在学习现在分词和动名词在句中的句法功能时,学生们都习惯性的记忆:分词在句中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和表语;动名词在句中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和表语。这时,笔者就会引导他们把分词类比作形容词,凡形容词能充当的成分分词也可以;把动名词类比作名词,凡名词能充当的成分动名词也可以。
促进学生对语法的理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语法知识,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如关于动词时态和语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观察谓语动词的形式并以此判断时态,而不要仅仅依靠时间的标志来判断。这是因为,我们最熟悉的中文仅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态,而英语语法中还包括“过去将来时”、“完成时”等时态,这些中文中没有的时态,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些难度,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灵活运用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其交际性比其他语言体现的更为强烈。由于语言必须要在一定的交际环境(语境)中得到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在相关语境中让学生运用语法。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幻灯片、影视剪辑等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语境。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语法术语和单个例句来讲解语法的传统教学形式,而是借助这些真实、生动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总结并掌握语法的规则。同时,鼓励他们大胆的使用已学会的语法进行交际练习,如对观看的英文电影片段进行内容梗概描述等,即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检验了他们对时态的掌握情况。
为促进学生对语法的灵活运用,笔者还提倡他们进行分组学习的形式。例如对于定语从句的学习,我鼓励他们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含有定语从句的谚语,各小组轮流每天在黑板顶端抄写一句,并在课上由小组成员负责讲解,集体点评。这样一来就大大的激活了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组织他们玩“句子接龙”的作文游戏,由我给出一个定语从句的开头,然后由小组成员每人完成一句,上下句之间要有内容的连贯性,和时态的统一性。最后,以定语从句使用最多并且错误最少的一组获胜。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法教学,不应是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练习,只有潜心研究教法,从“记忆、理解、运用”三个方面逐层推进,才能使语法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