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新课标

语文新课标

时间:2022-12-02 09:34:06

语文新课标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交互性 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必须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可能有同感:每当一节课或一个学期结束后,有的教师像卸掉包袱似的说:“我总算完成了这节课(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说的教学任务即是指在这节课里把文章教完了,在这学期里把三十几篇课文教完了。这是对“课程”一种片面的、肤浅的认识,以为“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就是系统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观。“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我们的教学任务观提供了依据。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面旗做引导,就可以使我们走出语文教学观的误区,着眼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

一、不应仅限于完成任务,更应重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只教课本,是教教材的表现,是对教材的一种弱化与窄化,这怎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课本是课程的载体之一,也是实施课程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剧目。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就是对课程资源的最大利用。

况且语文课本中也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教”,比如说综合性学习,你怎么教?没有师生努力互动,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综合性学习”。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了课本之外的社会实践,没有了大量的阅读实践,没有了大量的语言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形成?

因此,语文学习既要重视课堂上的心灵体验、情感体验,也要走出课堂,走出狭隘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现实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实践、去运用。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求课程的建构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要向学生实际生活情境转化。要求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语文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既要关注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标牌广告等,也要关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学生日常生活等。同时要有意识地促进语文生活实践活动与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碰撞,产生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

二、不应为完成“教”的教学而教,更应注重师生的交互性

教师备课一般说来都是很详细的,且不说教学环节,就连每一步的教学时间,学生可能的回答都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因为教师认为,一堂课,教学程序按此操作下来,就是一节完美的课。也就是说教学是按“教”的方案进行的。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怎样,那就不得而知了。实际上,“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是按照你的“教”去进行的,那么试问一下,学生的“学”是真正的“学”吗?学生的主动性怎样发挥?这样的“学”使学生怎样“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学生之间的互动表现,在课堂上就是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切磋的方式来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手段。首先,在这一互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畅说欲言”的机会;第二,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也使他们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有“教”的设计和“教”的行为,更要有“学”的设计和“学”的行为,这样,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2篇

语文教学要能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语文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授业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自学兴趣,变被动者为主动者,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在读写听说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

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今后,我们面对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开发性的教学环境。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学习教育心理的有关知识,准确把握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语文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学习方法、审美情趣等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的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更新传统的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今日你一旦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面对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争当时代的排头兵,审视传统教育的优与劣,对照新课标,不断“充电”,认真反思,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龙河中心学校

第3篇

一、低学段学生的特点与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低学段的学生与几年前的学生相比多有不同,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基础水平差距大,兼顾不同学生难度高。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城市的幼儿园大都设有识字类的课程。但由于不同幼儿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各幼儿园的教学水平也有差距,所以致使新入学的学生,即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基础差距也非常大。根据我们对某个班的随机调查,有70%-80%的孩子在幼儿园学过识字,但也有少部分孩子确实没有学过。老师们普遍反映,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所以难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管理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就发现,当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个学生几乎没有听课,一直在动来动去。当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课时,他说那些字他全部认识。这就产生了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生字量大任务重,教学低效水平低。现在有一些社会和语文教育人士对语文教学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现行语文教材识字量小、识字速度慢。比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就认为,识字也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但至少要让学生“都能在一年之内认识2 000字”才比较理想。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两年时间学生的识字量才不过1600个,还没有达到理想目标的一半。即便如此,许多老师还是认为每篇课文后有十几个生字,识字量太大,教学任务过重。社会上关于“识字量小、识字速度慢”的批评是实情,老师们“生字量大、教学任务重”的感觉亦不矫情。一方面是识字效率太低的批评,一方面是识字任务太重的抱怨,我们不禁要问,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儿童语言发展明显超前,语言教学相对滞后。经常和孩子接触的人会有这样一个明显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尤其表现在语言发展方面(主要是口头语言),刚刚入学的孩子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不但拥有令人惊讶的丰富的词汇量,而且能根据语用情境的需要,用完整复杂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其中的原因除了绝大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外,电视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家长有意识的教育是重要的相关因素。尽管老师们也注意到了孩子语言发展水平提速和超前的现象,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很少有人注意这一现象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使得现在的教学活动实际上相对滞后于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这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语文教学中如何善用和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

(四)母语文化受到削弱,学生汉语能力下降。近年来,社会上轻视汉语的意识在逐渐增长,很多家长似乎觉得母语学不学好无所谓,外语一定要学好,而且要“从娃娃抓起”。外语教育的不断升温,不仅削弱了语文教育,使儿童错失了学习母语的大好时机,而且造成了汉语能力的下降。中小学生使用的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局限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这已影响到学生思维的丰富性、缜密性。教育部、国家语委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认为,由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母语文化受到削弱。特别是由于“广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人们普遍手写汉字的机会减少,致使汉字书写教学逐渐边缘化,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母语运用能力水平下降退化的困境倒逼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小学低学段应该让学生打下什么样的汉语基础?

上述这四方面学生明显且重要的特点,对低学段语文教学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但就目前低学段语文教学的整体现状来看,并没有针对这种明显且重要的变化做出积极的、适当的反应,语文教学依然在固有的轨道上惯性运行。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没有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常是课文内容讲得多,意义讲得多,常识讲得多,但识字与写字讲得少,学生写字的时间少,而且识字与写字教学活动简单化。

二、“识字与写字”在低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与实验稿的比对发现,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高了对“识字与写字”任务的标准和要求,在教学建议及其它有关部分中对“识字与写字”补充增加了相当重要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识字与写字”在低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了“识字与写字”在教学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第一,强化了“识字与写字”的基础性地位。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与实验稿相比,除了继续强调识字与写字是低学段的教学重点外,还特别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把识字与写字任务扩展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这种表述方式是针对当前低学段语文教学存在的常常偏离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的问题向教师们发出的强烈信息,既然识字与写字都已经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那么在低学段就更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以识字与写字为教学重点不动摇。

第二,明确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综合性要求。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几个方面特别增加和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要求。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定义。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的理念。在教学建议中又再次强调“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的意见,而且还增加了“沟通听说读写”的具体要求。除此以外,还在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部分,增加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建议。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落实好读与写、说与写之间的综合与整合,发挥和利用儿童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超前的优势。

第三,提出了“写好汉字”的审美性标准。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高了对汉字书写的质量标准,提出了“写好汉字”的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按照规范要求认真书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和“提高书写质量”等重要内容,还在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部分再次强调要“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这增加的内容使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更加全面完整,也是针对“汉字书写能力退化”这一现象有力的纠正。

第四,突出了“增强练字意识”的实践性内容。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下几处增加了“练字”的内容和要求,在具体建议中提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的观点,明确要求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而且将书写的要求延伸到写作教学,建议“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我们认为,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练字的强调,是对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淡化基本训练问题的强力矫正。

三、低学段语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根据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和形成了对低学段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识字与写字是低学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所谓重点,就是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要以“识字与写字”为主要教学任务和基本教学目标,重点解决汉字的识写问题。所谓重心,就是低学段语文教学要围绕“识字与写字”这一教学重点展开,“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任务在兼顾的同时,要为“识字与写字”教学服务。为此我们确立并实施了“把握随文认读、集中重点强化、力求识用结合、沟通听说读写”的教学策略。

把握随文认读 从低学段与中高学段语文教学的比较来看,低学段应该少讲(内容)多读(课文)。少讲(内容)就是对课文的内容意义或常识性的东西不过多地讲解说明,学生只要略知大意初步理解即可。多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多读、熟读,有的课文甚至需要背诵下来,让学生在读中再认、巩固和强化所呈现的生字,并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感受和理解生字的意思与语用习惯,同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此“随文认读”与于人们通常所说“分散识字”是有区别的,主要强调认(识)字和读(准)音。它分为生字的定位,识读与再认三个阶段,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字的短时记忆。比如,在上课时老师先不示范和领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并通过自己查拼音解决。在完成上述生字定位和识读两个阶段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再重新读课文,这时的“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正确就是学生能把课文中的生字再认出来,即能正确识别且把音读准;流利就是对生字更加熟悉,能立即辨认出来,语言流畅,不犹豫迟滞。

集中重点强化 现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白话文为主,以人教版第二册语文教材为例,每篇课文的字数在150-450个字之间,生字数约7-14个左右。尽管汉字的学习仍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但生字以这样分散的情形出现,确实不利于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集中重点强化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集中识记是在学生在阅读课文初识生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是生字的集中呈现和集中讲解,也可以是生字的集中归类。集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通过不间断的各种方式的练习和训练,引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减少遗忘,把短

时记忆尽快变成长时记忆。重点识记是对每个生字的学习和时间分配上要有所侧重,不搞平均主义,要特别关注学生容易遗忘和混淆的字,或特别有价值的字。强化识记就是“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练习、复习和巩固训练。

力求识用结合 “用”是“识”的目的,同时“用”也是“识”的手段,“用”是沟通语文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所以我们坚持以“用”为核心和突破,将学生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发挥和利用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主要是口头语言)提速和超前的特点和优势,并把它作为低学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的资源,教学中创造性地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但学生必然是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来逐渐熟练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或创设更多的运用和使用文字的机会主动识字,甚至有“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的强烈意识。

沟通听说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分类为“听说读写”四大基本任务,有些语文教材也在其中单独设置了“口语交际”和“习作”之类的内容,但这四项任务的教学并不能也不应该截然分开,整合在一起效果反倒会更好。所以低学段语文教学尽管是以识字与写字为主,但在教学中却并不能孤立地识写汉字,必须坚持贯彻“沟通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原则,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指导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创造说一句话或编个故事,尽可能多地使用上面列出的“我会写”的字和“我会认”的字,说话时使用的生字越多越好,随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让学生在写话中进行有意义的写字训练。

这种教学设计把识字、写字和写话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不仅紧密服务围绕于教学目标,更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深度和品质。开始前,老师觉得这个活动难度较高,担心学生做不来。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挑战性活动非常喜欢,多数学生都进入了积极思考的“愤”和“悱”状态。在老师的示范、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说的话、编的故事越来越有创意,表达也更加生动丰富。这个活动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进行不同水平的语言实践,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它既是有意识的生字识写练习,也是真实的口语交际,还是自然的写话练习和发散思维训练。

我们认为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低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是有建设性和有意义的探索。识字是语文教育的起点,是奠基中第一块最重要的基石。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小学生来说,一旦突破了识字的语言障碍,便有了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把这识字和写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重心,不但未降低和影响课文其它教育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其它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第4篇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含义步骤要求观念问题效果

英语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飓风,涤荡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催生着崭新的教育理念和

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等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主要就“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些思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运用语言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输入与互动”的理论基础上,强调语言在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关注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笔者认为,英语课堂中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中而形成的。学生通过可以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对语性互动”,来完成教师设计的各项任务,进而产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它是一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语言交际教学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步骤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三个主要环节: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

1、前任务

前任务就是教师引入任务,即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学生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isc?时,教师出示“不良社会公德”的宣传画或播放制作的“不良社会公德”的图片内容问学生:Whatshouldwedo?诱导学生说:wecansay:Wouldyoumind(not)…?couldyouplease(not)…?

将学生分成两组,准备一些小纸条,在纸条上面写一些动作,每组轮流让一人上讲台来抽取纸条,在本组的同学帮助下完成纸条上的任务(必须使用英语)。

2、任务环

任务环就是在任务实现后,学生能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环节。在学习新知识环节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环节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很难把握好方向。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时,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教师宣布明天是学校开放日,到时会有多位外校的教师和家长到校观摩。小组讨论:需要做哪些工作,并将所需要的内容列表(为学校开放日做准备)。

3、后任务

后任务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后,还必须对其进行巩固。在对新的知识没有达到一定熟练之前,学生是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因而要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结合任务,共同进行对话交流等活动,能对学生新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在学生对新知识基本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似的、具备新知识点迁移的活动情景,供学生自主运用。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新知识迁移,达到活用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起组织点拨作用,并对其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一种发展自我的成功体验。

例如: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时,通过以上学生带着各种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看哪组细致,评出等级奖励。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1)教师要用流利的口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按照课本和准备好的教案上课。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必须从“演讲者”变成“交流者”,必须能够在课堂中用流利的英语与学生自然地交流。这样才能下达清楚的命令,适时引导,提出建议。

(2)教师要调控管理课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给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完成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控。比如,确定参与任务的人数,虽然课前有所准备,但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生变化。

(3)教师要及时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任务完成的效果。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得到锻炼。

(4)教师要适时评价结果。

有人说,“评价之于教学,犹春风之于花木。”然而,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会忽略对活动结果的激励。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的结果应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因任务而异,有口头形式的鼓励,有小组或班级及时评比,有的要具有观赏性和持久性等。

(5)教师要投入真正情感。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要求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教学各环节应充分体现伙伴关系,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而不是命令式或强制式。并且,教师不能有任何偏向,不要总是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差生。另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教态和体态。

四、应用任务型语言教学要解决的几个观念问题

1、教师要跨越狭隘的科学界限,建立起“大学科”的观念。如果将外语教学理解为仅仅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必然对思维训练、对审美情趣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扩展、对合作能力的培养、对情感体验置于不顾,甚至会觉得它们浪费学习时间。这种观念在保证语言训练时间的表象下,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被削弱,教育情景的浸润被降低了。

2、学生需要以自己速度接受语言。大部分的教科书要求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规定的内容。这可能对学习者造成压力。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接触英语的机会,但允许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吸收和产出的语言。它打破狭隘的单目标意识,允许学生有个沉默阶段,允许他们在有把握时才输出语言。

3、语言学习过程的尝试与错误是有价值的。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尝试与纠错的过程。尝试中的错误往往是学习发生的标志。错误的语言可能是学生的“中介语”,这个“中介语”系统一直处于向目标语系统的变动当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假设,积极地尝试使用语言,促使他的“中介语”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任务型的活动重在信息的传递和做成事情,语言形式是第二位的,这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创造性地使用他们的语言经验,如果他们能有机会接触正确的语言形式,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会自然地朝着目标语系统改进。

4、沉默不等于没学习。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前期,学习者可能有一个沉默阶段。学生可以在情景中理解语言,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但他们可能说不出来。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可能迫切希望看到学生会说外语,并将此作为学习发生的证据。教师如果没有在一节课内教“会”几个单词和句子,他们也会有未尽职责的内心压力。事实上,沉默不等于无知,学生可能是在内部加工和理解所听到的东西,当他们有了足够的语言输入,有话可说的时候,他就会开口的。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效果

长期以来,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多数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如何改变这种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但高涨且还持久,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同程度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笔者任教的班级,不但英语成绩在学校同学科评比中独占熬头,而且还有几位基础好、语言能力强的同学当上业余英语导游。

综上所术,选择恰当的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新课标英语》的要求,也是大势所需。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朝着教学艺术化的高水平、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选择“任务型”教学途径,在英语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赵淑红

2.《英语任务型教学之我见》于森

3.《初中英语教学的情趣教育初探》新课程教育网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丰富多彩的,更是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设平等尊重、激发兴趣﹑关注、自主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教师的责任在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的任务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或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小石潭记》一课的学习,我让学生担任导游,自己站起来向其他学生宣传一下《小石潭记》的美丽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故事等,当时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参与性特别的强。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努力表现的极强。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二、创设一个“原生态”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在课下先试讲几遍,更有甚者先把问题给学生抄抄,让学生照本宣科的读一下。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准备好的东西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抹杀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课就谈不上一堂好课。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原生态”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即:基础知识+新生问题+有缺憾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反映。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对于每堂课来说,教师要上的应该是“原生态”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三、创设关注的语文课堂

关注的语文课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设计。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形成发展的环境与氛围,让语文课堂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将语文化作他们生命中的一潭甘泉,滋润其一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许多教师有一个“通病”,在课堂上只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

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动手创作能力。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开放、活力的﹑吃饱的课。

四、创设一个自主接受的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就像掰开嘴喂小鸡食物一样,容易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养成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不愿主动的学习。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证明,根据学案的提示,基本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即使有一些弄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基本就能解决了。这个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突显出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记得在执教《春》一文时,我根据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进行品读赏读的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品味课文,赏析课文。培养了他们的赏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接受的能力。

五、创设掌握技能的课堂

第6篇

随着各种手段纷纷登场,语文公开课的课堂教学都是那么华丽,那么热闹。我们听课者都会陶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气氛,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师的激情奔放,欣赏于皆大欢喜的评价艺术。当我静下心来时,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然而,面对缺失,笔者不禁要问: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瞳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只要内容意义而忽视形式意义,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

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胜境界的。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意思是否正确,是否有创意,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

二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候.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咙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形式而已。

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候.以为内容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往往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甚至就根本不加评议。

加强语文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首先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既然是训练语言表达,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

其次是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 农村语文选编 趣味性教学标准

一、农村语文选编的标准与趣味性标准

1、农村语文选编的标准

农村语文选编标准主要是依据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课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实践者提供直接的指导。因而,它是教材基本理论和教材实践的中介,正如人们不能直接根据牛顿的三大定律来建造房屋一样,语文教材农村语文选编也不能直接以教材编写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而需要有农村语文选编标准这样一个中介的存在。

2、趣味性标准的涵义

农村语文选编的趣味性标准是指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应是学生所喜爱和感兴趣的。

兴趣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兴趣。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不同的层次,有低层次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与不同层次的需要相应,就产生不同指向的兴趣,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甚至低级趣味的读物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趣味性标准并不是不加分辨地一味迎合学生的各种需要,作为农村语文选编的标准之一,它要服务于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也就是说,它是根据学生在陶冶思想品德、发展个性、提高智慧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需要来确定其兴趣点,从而选择相应的课文。

3、趣味性标准的必要性问题

农村语文选编的标准虽然是一种主观性规范,但是也应该讲求科学性,编选标准的体系应该是完备的,体系内的各条标准应该是对语文教材编写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各条标准之间应该符合独立性、简练性和相容性的条件。

首先,从趣味性所起的作用来看,它对语文教科书功能的特点及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以独立性要求来衡量,趣味性标准与其他几项标准并不重复。

第三,以简练性要求来衡量,趣味性标准一方面是教材设计的适应原则和效能原则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对许多更为具体的操作性细则的概括。

最后,趣味性与其他几项标准并无矛盾,因而也符合相容性条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将趣味性列入农村语文选编的标准体系是必要的和适宜的。

二、农村语文选编为何要强调趣味性标准

教材的趣味性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因素。林崇德说:“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即使教给他们最好的学习方法又有什么用呢?”(al强调选文的趣味性标准,提高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兴趣,其意义如下:

1、提高趣味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兴趣是个体爱好并力求认识某一对象(事物、活动、现象等)的带有情感的倾向。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兴趣先于动机,没有兴趣,学生就不愿去做,不愿去学。杜威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2、提高趣味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杜威说:“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而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最佳的刺激物应该是与儿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应该是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

从学习兴趣的产生来看,中等难度的教学内容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过易的材料今使学生感到“没劲”,缺乏刺激力,激发不了好奇心;过难的材料又会使人望而生畏,退缩不前。

可以将兴趣作为判断学习材料是否为最佳刺激物的标准之一。在语文学习中,采用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使学生感兴趣的读物,可以准确地刺激学生能力发展的敏感区。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深入到学生的生活里面,不断观察他们的兴趣,发现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们学习得最起劲、最有效果就十分重要。

3、提高趣味性有助干形成健全的个性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将其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趣味性是课程的重要成分

随着人们对课程认识的深入以及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要求的变化,一种新的、更合理的课程观一一经验本位的课程观影响日益扩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著名课程学家蔡斯说:“把课程设想为有计划的学习经验,在今天的课程专家中是一种普遍持有的概念。

5、增强趣味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10-02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关于如何实施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争论很大,意见建议不少,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的贯彻落实及目标的实现,最终还要落实在语文课堂上。那么,新课程下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适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激活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新课程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我粗浅的看法。

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归纳起来有:

1、素养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2、实践要求: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3、学习方式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课堂民主要求:语文课堂要有开放意识。只有开放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向语文课堂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中做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呢?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语文课堂具体而言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课堂要有民主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要想形成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正直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二、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与现代共有的要求

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充分的读是达到这-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书声朗朗,让学生充分地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学与思紧密结合

目前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思维空白的缺陷。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老师害怕“冷场”,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便只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或者在问题提出之后,不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便以“引导”甚至“告知”的方式将问题解决掉,这样一来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对老师所提的问题总是不经思索地脱口便说。前一种情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后一情况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不负责任的习惯。这都是与新课程相违背的。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受难易结合,要能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不可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也不能说是“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激烈地进行着。

四、探讨式教学要引入课堂教学中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比起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来,前者的效果是后者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两者最终都将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丁,但前者所关注的足过程,而后者所关注的只是结果。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但探索知识的过程却是精彩万分的,讨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讨论时,老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也不需要加以“引导”。

五、个性化的教与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极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一些都需要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巾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

六、客观性要强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 课堂教学 ; 探索

当今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对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也逐渐应用到课堂中,但认真观察可知,某些课堂为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多带着表演的形式在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的有效性得不到显著的提高。以下通过介绍新课标下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建活跃的教学气氛等教学要求,让我们教师把握好其要求,对自己提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对策有很大的意义。

1.1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1.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的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学好语文,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深入分析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有利于提出新课程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采取的措施。以下简要的介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的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三个特点。

2.1人文内涵的突出。

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和比较主观的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的理解。

2.2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也相应的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3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

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这些目标相应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体现在知识、过程与阅读、综合性学习等。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且语文是更好的掌握母语有关知识的基础,所以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抓好小学语文教学。以下粗略的论述了为提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采取的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等几项措施。

3.1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屏,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调动小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3.2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

开放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3.3学会倾听,及时评价。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言,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是其在学习水平和结果的反映,从这个学习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水平,言语水平,也是目前教学所达到的现实效果。教师上课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你可以发现学生言语上的问题和漏洞,进行纠正;可以发现学生认知上的偏差,进行有效的引导。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初中语文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06-02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很大一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他们对文本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也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自然就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下去,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其负面影响堪忧。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

1.明确课堂定位——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

作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再次强调了“教”与“学”的关系,作为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坚持做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加强一种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师备每一堂课的时候,都应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设置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发挥最大的潜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但它却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学“伙伴”。在提高教学成绩的压力下,很多语文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盲目的“题海战”中。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的全新教学理念,只剩下“为提问而提问”的所谓教学模式,对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教学从研读教材开始,对所教内容做到心知肚明,融会贯通,取舍自如,拓展有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过程,在此环节上“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情,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创造性的方法,如学案教学、实践教学、影像教学、空中课堂等。

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如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扩展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避免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为追求“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讨论。应重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忽视学情、生搬硬套、机械操作地进行教学,并盲目进行评价或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

4.学习并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新兴教学手段的学习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课程更强的可感知性,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更直观地了解了文字背后的内容,辅助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如在《苏州园林》一课中,借助介绍短片,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了苏州园林的布局结构,对课文中的描写更容易理解,对“说明”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也更容易把握。

二 继承传统,寻求新型教学模式

1.课堂提倡参与式的学习

“参与式”学习的基本要素,首先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其次是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再次是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民俗风情》中《本命年的回想》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聊年趣——品年味——说年事——悟年情”的教学环节,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旧时过年的趣事;在复述年事的过程中,品尝了旧时过年浓浓的年味;从课文中走出来谈谈现在自己是如何过年的;结合两个时代不同的过年方式,写写“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学生围绕“年”这个主题进行听、说、读、写,每个人都能完成任务,此过程既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外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必要的补充。语文实践活动通常是围绕语言学习的基本能力展开的,首先是“读”,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智慧的积累、感情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是“写”,摘抄、日记、周记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学生利用摘抄积累语言,练习表达;通过日记、周记去记录日常的生活,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再次是“说”,苏教版教材当中出现了“口语交际”的板块,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表达。教师还可以配合教材讲述的需要,举行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创设“说”的环境和主题,让学生在表述中增强语文的综合能力。

3.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课标;改革创新;策略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改善,其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作品这几方面,具体内容为:

1.1新课标对语文朗读能力方面的要求

良好的朗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新课标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则更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朗读的时候能够清晰、熟练的运用标准普通话,并且生动、富有感情;二是要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到其他人,默读的时候也应该保持良好语速,无论是过快还是过慢都不好。

1.2新课标对理解能力方面的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不断地交流与沟通的,而良好的理解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就包括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之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提出问题,在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之后听取老师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表达能力的提高。

1.3新课标对阅读作品方面的要求

文学作品种类众多,盲目选择阅读必然会影响到语文教学效果。新课标对阅读作品上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形成初步认识,并能够进行区分;第二、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体会其中的内涵,从而得到启发;第三、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名著、励志作品等,优秀的阅读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巨大的。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少创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将大量的课堂时间浪费在了考试内容的练习以及试卷的讲解上,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这就严重制约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2教学方法落后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仍然采用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根本就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很难带动课堂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却大多只是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积极的创新精神。可是,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很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策略

针对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了解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不仅需要学校的改革与创新,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3.1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最恰当的情感朗读所学文章,把握好节奏,将学生们带入当课文情景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得到深刻的感受;其次就是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将教材内容通过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领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2教师要改变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应用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具体内容为:首先,就是要创新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次,就是要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保证教学质量。

3.3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教学水平的提高。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所以,学校要想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就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就是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招聘教师整体质量;第二、就是要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不仅需要优化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应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褚宏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J].成功(教育).2010.07:22-24

[2]夏菊娥.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7:19-21

[3]唐耀杰,袁海荣,李玉双,陈璐.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J].基础教育参考.2008.01:40-42

第12篇

[摘 要]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教学改革,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只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就语文教学而言,新课标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着眼于语文素养;突破学科中心;立足于学生发展;全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课程内容更丰富。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新要求

1.着眼于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语文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包括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容易忽视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语文课程目标力图在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设计和选择。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

2.突破学科中心。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教科书难、繁、偏、旧的状况,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加大语文阅读量,加强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课程标准则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

3.立足于学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摆在了重要的地位,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得到确认,教师的角色自然需要发生转变,教学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转变。

课程不仅是规定好的一系列学习内容的组合体,而且是学习主体一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必须有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简言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更主要的是“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变“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组织者。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为主要标准,除教师讲授外,还要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的教学条件是否合适,是否有效。

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已经得到体现。比如,语文实验教材的呈现方式就是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说话。以前教材开篇的编写说明,多侧重于讲编写的原则、教科书的结构,这一次则有所不同。语文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前言是“给同学们”,结尾处是:“希望我们能多多联系,真诚欢迎你们提出意见,真诚欢迎你们推荐新的课文、活泼的练习设计和设计有趣的附件。祝你们学习进步!”还留有通讯地址、电话、网址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也是用“写在前面”开篇,把语文学习设计为“语文之旅”。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使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信息时代,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学校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习渠道多样化,如电视、网络等,让学生有更多更快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和渠道,这与我们以往的学习环境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方法的学习和寻求知识的观念更为重要;与接受知识相比,选择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职能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改变。教师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科专家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教学专家,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

4.全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它的直接目的应该是通过评价改进教与学,改进课程设计,而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学习达到目标的程度,更不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因此,新的语文评价体系就语文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要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加强形成性评价即过程评价,重视定性评价即质性评价;提出实施语文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参与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状况,要依据过程记载和考试结果做客观描述,还要在描述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以激励、表扬、认同、理解等积极评价为主。这些内容集中体现着一个重要的评价原则――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蕴含着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课程内容更丰富。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案例、综合性学习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其中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而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只包括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等。应该说,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具有突破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