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9:3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新课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新课标显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面的价值追求。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的熏陶,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阶段,喜欢丰富多彩的天地,对于纷繁的世界不够了解而又保有强烈好奇心,新课标正好可以满足强烈的汲取意愿,通过有意思有意义的内容和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精神上有所获得。比如,讲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必然要补充诸多人物介绍与分析,还可搜集人物所作的好诗佳词,让学生在古典文学之中寻求美感,更重要的去学会分析与评析。又如自读课文《老人与海》,选文内容本身要讲解的并不多,而个人体悟很重要,课程内容就包含着对海明威的介绍和硬汉精神的讲解,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内心的拼搏向上精神。
第二,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通过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据此要求,语文课程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老师灌输,而是课上课下、老师学生互动的学习整体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有资料补充,即针对课文内容及时整理出相关的背景知识补充资料与复习题,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明确的理解,掌握基本的要点;要通过实践性活动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如组织朗诵、诗词接龙游戏、文学常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关注和语文相关的东西,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锻炼加强。
第三,新课标注重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构建作用,力求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下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比如议论文课程之一《横向展开议论》,课本给出具体的横向展开议论的例文,但具体怎么去讲,如何去填充,要靠老师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并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选取自己有能力有感觉的题目以自己的理解,按照横向展开议论的方法去写作文,加上作文评析课,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又有新的思想升华,这就是课程经过主体——教师和学生——建设性接受与创造之后的结果。
第四,新课标着眼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习的过程应当是愉悦有活力的,新课标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充分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意见,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和发表不同见解。
自主是人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合作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体现,探究是人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极大促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益于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增强交往能力;对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所以让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学会沟通和宽容,学会合作和分享。例如《祝福》讲读内容非常多,可以调整课堂结构,在10—15分钟之内,让学生读课文自主思考理解,分组讨论解决不同问题。之后分组进行交流,班级评价和老师指导补充。
第五,正确合理实施新课标
1.加强学习促进观念的更新。对新课标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也可能有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有的地方的课改是乱糟糟的闹成一团,包括教师和学生;有的地方是我自岿然不动。不管怎样,要加强学习,不光是学课标。还应该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的培训。比如教师进修,继续教育,考虑一种价值导向。让教师能自主地参与到个人的提高中来。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包括对教材的合理使用和自编教材。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展开互动的教学。不要唯书本,应有改变的勇气。另外,可以调动学生,比如开展一些语文活动,甚至可以办报,学生编教材,扩大课程的内容。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生活的前景。学校周围环境提供的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因素。新课标在执行当中,不可能不考虑实际情况。发达地区有新的观念、生活方式和内容,而落后地区,比如农村,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探究式和综合学习其实都能找到很多的题材。
4.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发展,指的是以下几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生动的发展等。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比较全面的体现了这个原则。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往容易忽略的东西,如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做法并非是背离了新课标,而恰恰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给学生相对宽松积极的环境,让学生在有指导的条件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这种学习,增强自身技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适应时展和个人成长需求。
关键词:综合型;新课改;多元评价;时代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都按这一框架进一步展开。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其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指向、过程、层次”三大特点。
新课程综合化的特征告诉人们,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将会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任课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走进新课程首先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要走出封闭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合作。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群策群力显得极其重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知识单一的现状,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必须做到“一专多长”,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忽视学习、充实、提高的人,会后悔莫及。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设置,“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编排,必修和选修双向推进,体现基础教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新“亮点”。
全新的要求决定着教育教学评价必须改革,由传统一卷量化转向质性评价与量化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
注意评价的多样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学生评价中,要依据基础性发展目标,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给以全面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会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教育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灵活运用各项评价指标。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其他潜能与特长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也要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二、评价方式方法要科学简便、灵活多样、富有实效
在学生学科学习状况评价中,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应采取自评与互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与课堂观察、管理评价与激励评价、改进建议与发展方向等多种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在期末“算总账”的方式,同时改变那种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倡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三、具体做法
1.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
过程评价:采用成长袋评价方式,即通过记录学生某一项学习任务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中主要活动的成长袋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结果评价:是针对某一阶段的整体评价,表现方式之一是考试。
2.评价形式――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
教师评价: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激励性。
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家长评价:积极参与,相互沟通。
3.评价方式――提倡等级评价和描述评价相结合
等级评价:根据量化的指标客观地制定出等级标准,注意有可操作性。
描述评价:以激励为主,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发展。
新课程带给我们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与探究。它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是一个感悟的世界,它呼唤我们的语文教师既是具备语文学科特质能力的“专家”,又是一个能跨越学科领域的“杂家”。新课程呼唤我们的语文教师向综合型发展,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充电,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对于新课标,应建立一种理性的认识,既不能把它当作是无数次无足轻重的课改而无动于裹;也不能盲目崇拜追随,唯新课标是从。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切合教育地域特点,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新课标的大旗下迷失自己,茫然不知所往。
近一两年来,新课标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宣讲、展开。不同的地区。城市和农村,都对新课标寄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且。随着各级机构的推动。新课标已逐渐深入人心。自然,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执行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的倾向。有的是盲从,有的是抗拒,当然,更多的是结合自身,进行比较合理的消化。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认为应该用另一种目光来看待,用另一种方式来操作新课标。
一、新课标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
新课标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次课程改革(第八次)。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是非常盼望语文课程改革的,虽然以往的教改似乎并没有收到特别明显的效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那样教,学生还是那样学,高中学生还是为了高考。这次的课改,处于世纪之初,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被更大程度的关注,这是一件好事。新课标如果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师生能够切实可行的操作,就可能走老路。不管怎么说,新课标的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
1.课程理论的发展向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程本质由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到课程是活动,课程理论在不断的发展、丰富,相应的。要求在实践上体现出来。
2.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从社会本位上来说,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发展社会的人才。新课标提出了新世纪的人才标准。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3.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与发展潮流的要求
国外,如日本2002年提出的新课程,美国2000年的课程标准,英国1999年的课程标准,新加坡2001年的课程标准,都提出了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方向。其中如“提高国际意识”,“交往,信息技术,共同操作”。“善于获取信息”,“每所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与标新立异”等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引起迫切感。
4.我国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
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七次,新课标是在新世纪对它的一次有力的推进。“变革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上升、前进,这是课改的价值所在。而且,新的世纪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容,使它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新课标实施的客观局限
新课标正全面展开,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那里。却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障碍。从而影响它的实施。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1.观念落后。经历了多次课改的教师。特别是比较传统的教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到它的精髓。落后地区的学校可能还不会意识到课改的意义所在。他们可能更关心学校的条件设施、资金等问题。
2.师资不齐。全国教师的水平差异很大。单从学历来说,教初中的教师,有研究生。也有中师生。何况。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并非都能视之如生命。不少人只是当作一个弃之可惜的职业。这样的教师,对新课标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
3.学生水平不一。学生差异也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也存在这个问题。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新课程的标准的。
4.硬件落后。“多读书。读好书”。利用网络资源,这些在不少地方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书价高,连我们这些人都不大舍得买,何况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自然,家庭藏书不大可能,学校的图书馆也无法建立。计算机、网络更是天方夜谭。新课标的一些要求也只能是空谈。
5.评价不配套。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以考试来衡量教与学的成果,仍然是学校教学评价的主导方式。学校以考试成绩评教师,教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
6.素质培养成效具有滞后性。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形成的。它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如语文的语感就不是读几篇文章就能形成的。而且,它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检验的。
三、新课标员活实施的理论思考
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新课程对于不少地方、不同层次的状况来说还只是“乌托邦”,就是在教育发达地区,实施起来也并不能行云流水。它是一种理想,一个观念层次的东西。所以,作为基层的教师,能做的,应该做的,只能是对它的创造性的实施。
1.新课标只是一个参照标准
新课标的编写组长巢宗祺教授在他的讲座中曾提到“新课标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不同层次适用,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参照标准。”因此,我们没有道理对新课标的各项要求进行盲目的断章取义的肢解。不同的地区。如东部与西部,教育资源、地域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区别,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层次,优生与后进生。也应该“因材施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具体的实施,应该着眼于现实。
2.关于“赋权于教师”
教育改革中,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权力就如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一样。将使教改失去活力而僵化。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成都教育学院的严先元教授认为,课程改革大致相当于教学改革,教师是连接二者的中间环节有人说: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课程改革的过程。可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张华把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即不同的教师在课程实施时的不同方式。忠实取向认为。“教师这一角色的实质是,教师即课程专家所指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就是课程的‘消费者’。”相互适应取向认为,在课程变革过程中。实践者对课程做出修改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相互适应取向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三种取向都有存在价值,有其优劣,这里不加评说。其实,三种取向当中,展现了教师权力的增加过程。现实生活中,教师连第二种取向都还不能做到。教师是教学层次的课程实施者,在他前面。观念层次、社会层次、学校层次,特别是社会和学校,赋予教师的自太少,毫无疑问,这极大地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没有了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进步,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3.关于评价与教学
课程的评价关系到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如何评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幸运的是,大家已经普遍认识到高考并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在一所重点中学中。如果一名教师带高考屡战屡败。就算学生有很高的评价,校长也是要给他做工作的。高考还是指挥棒,它的地位几十年来都没有动摇。虽然多元智能的理论也开始引起了教育的关注,但还仅仅停留在观念层次。评价的长期单一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教学方式变革。巢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折中的办法:抓好考试题。但这也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处理方式。评价方式不可能短期有所突破,但是教学改革不可能原地踏步、等待观望,必须做出积极的行为。
4.关于教材与教师
长期以来。教师是在“教课本”(教书),没有发展到“用课本教”。课本始终是有界的,有局限性的。如关注学科课程。忽视经验课程;关注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如全国通用几套语文教材。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和教师的特点。早在8O年前,怀特海就提出学校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权利,如自己命题考试,编写教材等。开发校本教材。教师自编教材在有些地方已有尝试。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之上,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进行更有特色的教学。
四、正确合理实施新课标
1.加强学习促进观念的更新
对新课标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也可能有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有的地方的课改是乱糟糟的闹成一团,包括教师和学生;有的地方是我自岿然不动。不管怎样,要加强学习,不光是学课标。还应该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的培训。比如教师进修,继续教育,考虑一种价值导向。让教师能自主地参与到个人的提高中来。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包括对教材的合理使用和自编教材。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展开互动的教学。不要唯书本,应有改变的勇气。另外,可以调动学生,比如开展一些语文活动,甚至可以办报,学生编教材,扩大课程的内容。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生活的前景。学校周围环境提供的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因素(怀特海语)。新课标在执行当中,不可能不考虑实际情况。发达地区有新的观念、生活方式和内容,而落后地区,比如农村。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探究式和综合学习其实都能找到很多的题材。如果让西部农村的孩子去研究交通堵塞问题只会显得荒谬。超级秘书网
4.以学生发展为本
所谓发展,指的是以下几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生动的发展等。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比较全面的体现了这个原则。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往容易忽略的东西,如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正确处理地域厦学生差异
应因地因时因人而教。这一点,前面已有一些阐述。
6.在教学与评价的夹缝中寻求突破
【关键词】 新课标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颁布,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的进一步阐扬,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更为明确。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已愈来愈为同行重视。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颁布以来,我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力求在发扬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创新语文教学形式上作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传授教科书上呈现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基础性知识,而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与作者的灵魂交谈。但是要真正地让师生从或矫揉造作或沉闷刻板或花架务虚的教学程式中摆脱出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其中既需要一种理念,更需要一种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语文教学策略呢?下面就我校语文组的做法来谈一些认识与大家分享。
1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指导下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启发激趣,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我们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从老师的角度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我们要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比如多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轻松学到知识,在笑声中学有所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幽默的词汇和灵感了。同时,在课堂上碰到学生的违纪现象,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化解,效果也挺不错的。其次,要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成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再活泼的合作学习呀,探究拓展啦都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3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高效课堂的开展,有利于以“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激发潜能,共同发展,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采用分工与合作的形式进行,全班同学在学术助理的“领导”下学习,各组成员在各学科长的“监督”下进行。
首先要全面预习,个人要有专项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或疑惑提交小组讨论解决,依次按照独学、对学、群学的顺序进行。还可试行“师生合作”,教师完全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要注意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建立自信,在讨论中产生兴趣,在讨论中形成自觉学习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要放下身段,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用春风般的话语叩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踊跃答题,让传统意义的“双向互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
此外,我们应该积极挖掘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一些艺术、审美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的文化,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标 新理念 想象力
中学语文教学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思维接千载”、“视通连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么,怎样开拓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呢?
一、激学习热情――想象力的动力
热情是进行想象活动的直接动力。正如捷普洛夫所指出的:“一方面是感情鼓舞着想象底活动,另一方面是想象形象产生着感情或者加强着既有的感情。”[1]文学艺术家们对此都有切身体会:诗人只有在心潮汹涌、感情激烈时才最容易驰骋他的想象,写出感人肺腑的诗篇;作家在总结写作体会时常说“不是我的作品感动了读者,而是作品的情景首先感动了我自己”。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是在情绪激动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课程标准》不只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列入教学目标,还明确指出“要在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发现与创新的能力”。这就强调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文学艺术大量使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加上它所具有的浓郁的感彩,使形象思维带有极强的情感性。[2]艺术形象激动人心,扣人心弦,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李白的澎湃昂扬;苏轼的豁达乐观;关羽的情义;武松的稳健……这些都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重知识储存――想象力的基石
想象力的发展须凭借感知过的种种材料,感性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语文教学就应常提供和交流感性知识:读诗、赏画、谈小说、评散文、诗情画意的描述、生动细节的叙写、带领学生到生活中摄取活生生的材料与细节,学生眼看、耳听、心记,感性知识日益丰富,开展想象就有坚实的基础。被誉为计量经济学之父的现代经济学家丁伯根,正是将高深的数学、物理学同经济学加以联系,创立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边缘学科。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与运用,要求扩大阅读面,阅读材料多样化,指导学生多读报刊和课外书籍,并为学生博览群书提供指导。这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累积性的。[3]新课标理念立足于开拓学生视野,尊重学生阅读的自和选择权,并开发了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便利的语文自读课本。
三、抓关键词语――想象力的起航标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阅读效果,应选准选好想象力的“起航标”,要依据文章的特色,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作“起航标”。如《驿路梨花》就可把第一句:“山,好大的山啊!”作起航标,开篇就把哀牢山拔地而起的形象推到读者面前,让学生品尝到语言的奥妙。
想象力的高低还取决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想象的内容一般是要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脑中若只有图像,而不能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想象和思维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应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组织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人物形象或自然环境。
四、强生活体验――想象力的翅膀
新课标强调了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但毕竟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不可能事事都亲历体验,新课标就为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列出了必读书目。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强调文学艺术修养对培养提高想象力的重要价值。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
文学作品中直接表现的东西还好理解,但大量的未明确写出但又有向读者暗示或提示作用的空白部分的存在,使学生在阅读时常常遇到种种“阻力”。对这种空白,我们一般要运用暗示法以引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力。用链环式的小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再现文中描绘的景象,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活跃起来。
五、展个人才华――想象力的放飞
有人说,如果把客观事物比作空气,那么想象力就是翅膀,只有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图画还原法”、“场景再现法”、“情节再续法”实际上是填补课文因“缺陷”而造成的“空白”,这种“缺陷”定会促使你去思考,“写作提高法”是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完全的形”,以期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学生在填补“缺陷”的过程中,创造性想象能力就有了翱翔的天地。[4]
1.图画还原法
很多课文具有诗情画意,把用文字写成的诗文还原成立体的色彩丰富的幻灯或动画或改换成用线条构成的图画,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新课标强调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动画的演示、影片的剪辑播放,形象生动、逼真,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情景之中,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天净沙・秋思》,我就利用多媒体,诗画结合,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诗意。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简笔画来代替。亦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画出想象画。
2.场景再现法
有些课文写人有声有色,应抓住动作描写,让学生佐以恰当的手势来加以演示。如《驿路梨花》“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一句,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手势表达:用两只手配合来做手势,一表示树,一表示小姑娘,并体会“闪”字的传神作用是体现了小姑娘的活泼可爱。
一些可进行课本剧编排表演的,让学生动手动脑,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试新装”的情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
3.情节再续法
有些课文情节丰富含蓄、耐人寻味,可进行续写训练,对空白点进行创造想象训练。如让学生写《孔乙己窃书》,这种填补“缺陷”的作文可以帮助学生从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学生在原著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性格所允许的范围内,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孔乙己》一文结尾未肯定孔乙己的结局,可要求学生推想孔乙己该有怎样的结局。学生想象的具体情节不同,结局也迥异,细节更是精彩纷呈。
4.写作提高法
新课标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高考作文的评价分为基础等级和创新等级,就是为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想象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再造想象,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感知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观古今”、“抚四海”,天上人间,纵横弛骋,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新图景,也就是说作文要注重培养创造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作文形式都可根据自身特点,来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写出创新作文。如让学生作命题作文《2050年的中国》、《二十年再相会》,半命题作文《我想____》、《___,我想对你说》,自命题作文《我作客月宫》、《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生自拟作文题)等,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奇特,情趣横生。
总之,有意识地唤起学生想象,不仅能促使学生加强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促使他们对课文的认识向理性阶段深化,同时创造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法国生物学家克劳德・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生活中的我们,不能被已有的东西或知识所束缚,而是要立足于已拥有的知识和阅历,大胆想象。
参考文献:
[1][前苏联]捷普洛夫著.赵璧如译.心理学.东北教育出版社,1953年第125页.
[2]赵家骥.创造教育论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44页.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 必修课 双向渗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由必修教材、选修教材、课外语文读本和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构成。四大板块彼此独立,各有其不同的目的要求、内容体系和教育特色,不能互相代替,但又彼此联系,统一于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之中,倘若各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全面,场地设施齐全,教学时间充实,教材建设科学配套,忠实于大纲认真实施,教育质量无疑是可以保证的。无奈许多高中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高中学校)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施新方案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有的非必修课板块创造条件能开设时又受到教学时间不足的限制。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四大板块的关系以适应现有各校条件的现实问题。经过我校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四大板块的结合上进行双向渗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讨论四大板块有机结合必须注意两个前提。一是以现有教材体系为内容基础,不能另搞一套,使教师无所适从,增加负担;二是不能突破规定的课时限制。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教学在语文学科内“挖潜”的原则,采用“双向渗透”的方法去寻找四大板块的结合点。所谓双向渗透就是以占主体地位的必修课为中心,以选修课、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为外围而形成的双向联系的教学模式。
以上模式,具体之,包括以下内容:
(一)由任课教师一人独立完成四大板块教学任务。学期计划应包括所有板块,并将四大部分以必修课的单元为纲对应罗列成表格。
1、必修课的目的要求要详尽,最好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具体列出。
2、非必修课板块不一定与必修课之各单元一一对应,寻找对应是为了形成有机联系,故填表可根据语文学课的实际教学内容灵活处理,不强求形式的划一。
3、“重点板块”是指根据板块对应情况,确立的实施单元教学的基本板块。若非必修课与必修课在内容上接近,形式上能统一,则必修课为重点,将非必修课的内容和要求渗透进去。若必修课的某些内容和要求通过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实施,则应将必修课的内容扩散出来与相应的非必修课结合,统一于相应板块重点实施。这就是所谓“双向渗透”。
4、在“备注”栏应说明该单元四大板块结合所需物质条件和实施的有关其它问题,以增强计划性。
(二)单元备课时,教师应寻找板块之间的“结合点”。所谓“结合点”即板块之间在目标要求、内容和形式上较一致的部分,也就是有共性的东西。在这些部分组织的一次教育活动可收一箭多雕之效,这样既体现了“有机结合”,又节省时间,并且有现成教材或资料作依据,便于大多数教师操作。 转贴于
根据以上设想,我校在高中一年级选取部分班级进行了试验,经过书面考试和能力检测,平均成绩提高近十五分,学生技能、能力的发展水平比平行班级显著提高。试验说明,“双向渗透”的有机结合模式是可行的。通过总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有的实验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太深,被旧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思想束缚了手脚,在教学中放不开,顾虑重重,认为教师对有的不讲,放手让学生学、学生活动不能保证必修课的教学质量,把教学的重心立足于教师对一切过程本身的操纵,忽视目标激励和效果评价。这样做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所以,要鼓励教师树立现代教学任务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树立权变思想,克服因循守旧的心理定势。
第二,在单元备课时要精心设计环节。有的实验教师不妥善处理四大板块的关系,突出了必修课理论知识的尝试和体系,忽略了相应的活动和实践环节,对课外学习也缺乏正确指导,在“精讲”上下功夫不够,使四大板块的整体功效受到损害,甚至形成了延长单元教学时数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体性缺乏正确评价。认为增大必修课容量必须增加课时,不完全相信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够在实践中学、活动中学。实际上,经过选拔的高中生虽入学成绩有差异,能力发展不平衡,但一般智力水平并不低,若教师善于指导学法,学生是能够达到要求的。经过调查,高中的差生恰恰是枯燥的课堂学习的差生,同时,又是活动学习、发现学习的优生。
第三,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在“精讲”上下功夫。在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重点高效浓缩式阐述单元知识的结构体系,对教材章节内容进行一定处理,在良好的课前准备性学习的基础上实施“精讲”,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较快地领会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板块整合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去综合性达成单元目标。但有的教师在操作上犯了两种较典型的错误。一是认为,“精讲”只讲干条条,计重点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而这些部分本身并没有讲“精”),对材料删减过多,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二是为追求速度而在教学思想上违犯启发性原则,采用快速讲述式。使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落空,导致舍本求未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提醒教师在遵循教学的规律的基础上求“精”,不能把“精讲”误解为现存结论的传递过程,要重视“精讲”中的能力发展,并把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如理论的深化,知识的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课前的活动,课后的自学(如读本教材)、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去实现。这里所谓课前课后实际上还是在大纲规定的必修课单元课时之内,只不过“课”是指精讲之“课”,它只是必修课单元课时的一部分。
一、课堂氛围活跃化,吸引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氛围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首先,教师可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建议,借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教师不要直接把这首诗的翻译完全告诉学生,而是选择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描述读完诗后所学到的内容,可能学生的表述并不正确,但是教师只有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弱点并对症下药,既能提升教学的效率,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脸、面无表情,或者是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时候表现得很急躁,这样只会让课堂氛围更加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减弱,很多学生喜欢学习一门课程都是从喜欢老师开始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与学生做朋友,以自身的亲和力来赢得学生的喜爱,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了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也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那么,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呢?首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境。比如,在教学《颐和园的长廊》时,教师可以提前从网络上搜集一些颐和园长廊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廊造型、风水、结构以及那些精美的画作,这种教学形式要比学生端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长廊有多美更有效果,因此从这一点而言,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建教学的情境,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开展有效复习,教师在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制作好教学的PPT,在课堂上利用PPT来进行教学。等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把PPT分享到网络上,让学生自由下载,有一些上课没有听懂的同学就可以在这时进行二次复习了,这种形式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翻转课堂,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与课下环节进行翻转,学生在课下的时间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然后在课上的时间来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并完成练习,这种模式与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正好相反。那么,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什么呢?首先,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的是学生在课下的时间里通过观看教学的视频或PPT来进行学习,这一过程并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学生要想学好就一定要自己努力;其次,它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上课讲课―学生课下完成练习―下一节课针对学生练习中的疑问进行探讨”,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下完成课程学习―课上完成练习并答疑解惑”,节省了课堂时间,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
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并没有注意到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我们拿课文《送你一片绿荫》的教学来举例,针对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准确掌握爬山虎的特点、作用;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每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合作小组,大家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总结,并准确掌握爬山虎的特点、习性;而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对他们进行重?c关注,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并及时帮助解决,以保证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分层教学遵循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它正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之,新课标实施的环境下,小学语文无论是从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的质量。以上是个人在工作中的一点思考、总结,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相信我们的教学会越来越好。
一、单元教学的课前预学
单元课的预学是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对未来单元学习的求知积极性。教师对单元预学的布置一定要有助学性,强调内容整体性与针对性,讲究灵活的方式。单元内容的预学,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另一方面是预览单元全局,宏观把握主线并实现教学目标的自达部分。预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我们将要学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的问题。预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教法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思路。
二、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的先导性,培养学生在把握目标的前提下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为此,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整体宏观教学目标价值所在、也要考虑具体的微观目标,突出重点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整个教学中,要以目标为先导,既要进行目标的分解、也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在复式环节要强调学后对照认定,强化目标系列,加深整体认识。
在目标分析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设问式、悬念式、情境式,也可以采取温故知新、承前启后方式。教师在目标分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与启发,创设求知的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求实欲望。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基层目标、高层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发展目标等。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与启发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追求。
对于基层目标,是比较浅显的教学要求,在这个目标上,教师要主动学会放而不弃,积极采取开导、指引、点拨、暗示等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来实现,在这个环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最多是一个引导者。高层目标就是我们教学中难点与重点,这是单元教学的核心环节,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攻关。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学会愤而后启,悱而后发。即在学生心欲通而未达时,教师予以达之,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予以言之。这个阶段,教师要学会言而不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情感目标是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品德、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确立信仰的一个养成过程,这个阶段,教师的基本教学方法是“诱”即循循善诱、诱导激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实感以情动人,在适当的环节要恰当点拨,有机渗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切忌大道理的套话与空话。能力目标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操作本领的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训练时间,所谓“兵是练出来的”。教师要努力创设竞争欢快的训练气氛,根据能力目标的要求给学生设定速度、精度、巧度以及难度要求,激发学生的竞争积极性,让学生在最佳的竞技状态中达到预期的训练效能。发展目标是基于特定的尖子学生设定的知识拓宽与开发,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与启发部分学生的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解决少数“吃不饱”的问题。其基本方法就是由课内引向课外,从现有知识出发提出新的课题要求,激励他们去探究发现。教师在针对性教学时,要主动提出问题、指出方向,提供思路、提供方法,并尽可能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先导作用。
四、教学目标的检评
教学目标的检评是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全面考查,这既是教学的总结、也是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必要手段。是承上启下过程的延续,教师的检评要科学设置,把握原则,以便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
首先,教师在编制检评测试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设置测思考题。其次,为了能够准确系统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可以将一个教学目标设置不用角度的测试题目,以方便多角度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命制考题时,要兼顾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既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能使新知识更加系统化。再次,在测思考题的选择上,由于以针对性的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考题尽可能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重点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基本功,适当辅以较客观试题,尽量减少主观试题。最后,检测题的设置既要考虑整体、也要考虑到局部。对于少数的尖子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安排一些难题、增加一些难度,可以通过改变顺序、变换角度、改变问法,或浓缩扩展、增加迷惑等手段,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刻性和回答问题的灵活性。
不久前公布的2011版新的课程标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在领会理念的同时,更关注与此前课程标准的变化。如果要简单概括的话,就是:理念更清晰、表述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最近,我们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请同学们谈谈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体会。有的同学说:“哈!新课标给我们减负了,再不用会写那么多汉字啦!”诚然,修订语文新课标目的之一,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外部的“减压”,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曾经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必须调动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即增强“内在”的积极性,那么同学们要“内增”些什么呢?
——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同学们要有自觉意识,让自己创造性地学习。学习贵在自觉,读书重在发现,为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读书时的“感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如果学生主观上没有学习的愿望,外部加的压力再大,也是徒劳的。被动地学习,既不会有所发现,更不会有所创新。只有努力地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培养自学能力。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往往是其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形成自学能力,比具有知识更重要,就语文而言,语文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强调“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读多写”,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养成自学的习惯。人们常说,“习惯决定未来”、“习惯决定命运”,我们发现很多成功的、优秀的人都有很好的习惯,好习惯帮助他们成长和成功。新课标中多次用到“养成”一词,即“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养成默读的习惯”,“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从这些表述中,我们看出在义务教务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发育并逐步成熟的阶段,如果我们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外面不“加压”,也可以自己自觉地认真完成各项学习的任务。
——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其中传统语文教育提倡“积累”,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新课标多次提到积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同学们只有多记诵、多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
——要善于“运用”。读书时学习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运用”也是新课标别强调的。新课标的核心目标就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规律的运用”,字不写不会,文章不读不能体会内在的意蕴,口语交际如果身处具体的情境中也不能具备很好的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写作和综合实践就更需要学生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如果我们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并善于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那么同学们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
以上拉杂地谈了我学习语文新课标的体会,如果同学们也认同的话,就让我们共同去实践吧!
论文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等。通过实践,上述措施成效明显。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 重构教材 任务驱动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
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课时量与教材容量相比犹如“杯水车薪”。赶进度、开快车,使得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在实践上,模块教材的深广度难以把握,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新课程教学的瓶颈,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解决教师普遍反映的课时不足的矛盾,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
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日夜焦虑的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
第一,精讲片段,以点带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靠教师讲解一两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贪大求全,急于求成,而应总揽全局,精选片段,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就能领会的知识,坚决不讲。教师应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练中掌握知识。
第三,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重点段落和精彩片段所涉及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完成,不懂的地方再进行指导讲解。这样,力争把重点、难点消化在课内,排除在课外。
三、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虽然课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如沧海一粟,更多的工夫应该在课外。我们应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不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更要为他们打开一道门,使之能够自如地迈进来,走出去,饱览更为美妙的风光,拥抱更为精彩的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语文课堂的延伸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
(2)利用课前说话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广度。
(3)创设情境,开设活动,延伸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感官接受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当然,关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学生的接受心理角度出发,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四、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
新课标赋予师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选择权,在集体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教材有计划地加以取舍。避免舍本逐末,力争做到“舍中有得”,突出重点,直奔目标。
教材多了、厚了,周课时少了, 教材教不完怎么办?分析起来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结合实际对教材加以取舍。
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师生完全可以对教材作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
要用好教材实施好新课程,除了专家引领、主体反思外,同伴互助也必不可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真开展了“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活动,每次课后由同事评,学科组长评,专家面对面评,先集体反思再由执教者自已反思。并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妙处着手、细处着笔、疑处设问、尾处升华,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版)
[2]《新课标语文案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版)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素养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实施,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目标。对语文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的方式方法,不仅仅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素养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地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高的过程,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底子薄
高中生的语文底子薄就会在作文习作中出现错别字、病句、词义不明、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较差。
2.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我发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外,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文化鉴赏力不够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仍然没有课余时间读名著,积淀文学素养。
四、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素材。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等。
2.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中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
3.将语文素养教育延伸到课外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语文素养教育也应当充分利用课外,培养学生多读、多看、多写,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积淀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新要求下,将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长期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从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