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节论文

文化节论文

时间:2022-05-12 06:1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节论文

第1篇

1.嫘祖文化项目建设情况:

投资160万完成嫘祖石板街的修葺工程,2015年,由省文联、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体局和嫘祖镇政府面向全国征集750余件嫘祖主题楹联,择其优秀者50余副由省书法家协会组织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丹并镌刻,依托原嫘祖化石古街打造此嫘祖楹联文化一条街,增益其人文底蕴。总投资4000万元嫘祖文化园已基本建成,占地面积150亩,嫘祖文化园是嫘祖故里核心景区,2012年正式启动,由华中科技大学规划设计,聘请“北京绿十字”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在理念上突出生态古朴。整个园区分为游客集散区、嫘祖博物馆、嫘祖广场和嫘祖祭拜区。嫘祖雕像投资820万元,高12米,基座长15米,雕像重458吨,采取汉白玉雕刻而成。嫘祖坐西朝东,头插桑叶簪,脖挂贝壳链,手棒桑蚕丝,仪态端祥,庄严肃穆,展示了嫘祖母仪天下、心怀万民之神态。基座当面刻有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为庆祝作《香港赋》的知名作家李敬一亲撰,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原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德聪手书《嫘祖赋》,颂扬了嫘祖伟大功绩和抒发了人民敬仰之情。嫘祖文化博物馆位于嫘祖文化园内,总投资约350万元,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馆内陈列展品800余件。博物馆分为一廊四区。一廊是,嫘祖传说木刻画廊;四区分别是,嫘祖故里、泽被天下、千秋膜拜、垭丝古今,分别展示了嫘祖从出生、发明养蚕缫丝到协助黄帝制定婚嫁礼仪、定鼎天下丰功伟绩,以及“垭丝”发展的相关历史。旨在打造成为传续和弘扬嫘祖文化、种桑养蚕缫丝制衣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丝绸文明展示中心。

2.首届·嫘祖文化节活动情况:

4月21日至23日,首届·嫘祖文化节在我县嫘祖镇隆重举办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省市领导盛赞大典仪式“很成功、很震撼、很感动”,“感觉热泪盈眶”;参加祭拜大典的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祭拜仪式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祭拜大典有气势、有特色、起点高,达到了举办祭拜嫘祖的目的。本次文化节以“大爱嫘祖、情怀丝路、诗画”为主题,活动由省文化厅、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妇女联合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旅游局共同承办。由远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三峡灵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协办。文化节期间,主要有祭拜嫘祖、嫘祖文化博物馆开馆、·嫘祖文化论坛、文化展演展示、民间祭祀、民间工艺展示、旅游商品展示、商贸活动、招商引资签约活动等9项活动内容。来自的8万多炎黄子孙参加了本次祭拜大典,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均超历史。文化节期间,同步举办了·嫘祖文化论坛。交流会以“同祖同源同路同行”为主题,来自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复旦大学等20余家研究机构及高校的4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们,在为期2天的学术交流中,专家们紧紧围绕了嫘祖故里研究、嫘祖信俗研究、嫘祖与中国丝绸文化、嫘祖传说与早期人类文明、嫘祖文化资源保护的传承与开发、和丝绸文化发展及其传播、嫘祖祭祀仪式研究、国家级非遗嫘祖信俗的传承与保护、嫘祖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嫘祖文化产品研究等10余个议题,开展学术研究和讨论交流,提交学术论文30篇,编印了《学术论文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组织开展了嫘祖杯诗词、楹联、民间故事、影视剧本征集大赛,征集嫘祖主题楹联750余件、诗词歌赋310余首(件)、民间故事40余个、影视剧本9件。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云南文化;文化产业;视觉文化传播

自1996年云南省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目标以来,在促进文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文化人才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改革,云南省的文化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的“云南现象”、“云南模式”。目前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电子音像、文艺娱乐、网络、体育、会展和乡村特色文化等主导性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一、视觉文化及视觉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迅速变革,视觉文化时代早已悄然而至,人们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刺激包围着——电影、电视、招贴海报、商品包装、杂志插图、书籍封面等,已经身处视觉文化的包围之中。视觉文化是影像和形象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也就是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而与之密切联系的“视觉文化传播”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化的事物和信息能得到更为广泛和更为自由的传播,而其他非图像化的事物和信息也可以借助图像、形象等视觉符号进行传播。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更为自由。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中,云南的文化产业可以借助视觉化传播的优势,加大产业发展,使云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云南视觉文化传播的现状

云南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文资源丰富和神奇,自然资源瑰丽和多样,被誉为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摄影的基地、文学创作的富矿、民族文化的金矿,为云南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总体上看,目前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呈现较好的前景,文化云南的形象日益显现,正在实现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

首先民族歌舞文化在这一方面表现突出。“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民族歌舞资源丰富。民族歌舞文化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走向京城,走出国门,打造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品牌之一。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巧妙地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质朴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并采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试听刺激和心灵冲击,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迥异的文化奇观”,不仅成为云南省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而且也成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型民族风情歌舞《丽水金沙》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候i亘古绝丽的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通过优美多姿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乐、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恢宏的舞蹈场面、出神人化的灯光效果,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后相继出现了《七彩情》、《舞彩云》、《贝叶之光》等一系列的大型民族歌舞,让观众在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七彩云南的艺术景观中,深深感受到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云南以及云南民族艺术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像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映象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影视、演艺几大龙头企业,培养出一批本土文艺人才,并推出一批云南品牌的影视精品。以《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等为代表的电影作品,表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特有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精神风貌等,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拓宽了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和表现领域。2005年9月,由中国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具体策划组织实施了“云南影响”新电影系列,该系列预计在云南的l0个地域拍摄10部电影,“云南影响”新电影旨在通过电影营销云南、输出云南,让“云南影响”影响世界。目前,云南省充分利用了云南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石林、大理、西双版纳、腾冲火山热海、红河元阳的梯田打造“天然大摄影棚”,依托曲靖翠山影视文化城、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城等建设了一批适宜电影电视剧拍摄的人工景点及景区,并创造了影视制作的相关条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与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各地地方文化节的开展。“视觉符号是事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地方文化节是以区域文化特征为基础,紧紧围绕特色文化而开展。

云南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瑶族的“盘王节”、景颇族“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佤族的“新米节”等。有些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举办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节,元阳梯田文化节、德宏葫芦丝文化节、罗平油菜花文化节、腾冲火山热海旅游文化节、晋宁古滇文化节、临沧茶文化节、扬武烟盒舞文化节等节日,着重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和区域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更是扩大了云南的影响力。

最后,云南省利用自身优势,打造香格里拉、石林、三江并流、茶马古道等等一批云南特有的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新闻出版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云南出版业打“特色”牌,使滇版图书不仅内容丰富、品种齐全,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先后出了一系列的精品书籍,并编辑出版了《文化云南》、《祥瑞云南》两本高质量的邮册;云南本土的各影视动画公司创作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云南本土气息、有自己原创品牌的动漫产品,充分展现了云南在本土动漫创作上的巨大潜力;通过文化交流和国外演出表演,有时还搭载“中国文化年”的东风,使海内外的朋友领略到与众不同的云南民族文化,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

云南省在以上项目中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传播优势,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丰富而神奇的滇文化,并引领人们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滇文化的无穷魅力,这就是云南文化的视觉化传播效应。

三、加强云南省文化的视觉文化传播

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在视觉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仍需调整思路,拓宽领域。

(一)借鉴原有经验整合云南文化资源,打造视觉传播平台。

云南省是一个“最美、最大的天然摄影棚”,《无极》、《千里走单骑》等大片相继来滇取景。通过影片众多的观众领略了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迥异的古滇文化,同时对云南心驰神往。在此影响下,应利用视觉化传播扩大号召力;同时加大对云南本土电视节目进行整合和市场化运作,打造出在全国叫得响的电视栏目;对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包装,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音像电子等领域的优势,将它们联合起来,打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视觉传播平台。

(二)多渠道塑造视觉效应。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视觉媒介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种类也日渐多样化。图片、博客、播客、广告、动漫、创意概念、dv个人作品等都可以作为传播云南文化的渠道,并联合相关文化产业,形成双赢的文化产业链。以网络为例,网络有的视觉元素可以成为宣传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环境人文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感召力的传播方式;就动漫产业而言,动漫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以鲜明动感的形象,时尚的流行元素等吸引着人们。但目前云南省的动漫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动漫产品的水平,拉动衍生周边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手机动漫、影视正处于蓬勃发展中,云南省文化借助这种新媒体可大有作为。

第3篇

一、制订英语特色教育管理机制,为英语特色教育提供制度保证

我校制订了“英语特色三年规划”“英语集体备课制度”“英语课堂常规”“英语课堂评价制度”“英语评课制度”“英语说课制度”“教师双语课堂指令”“英语教案撰写制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制度”“英语培优辅差制度”等,期初认真做好英语教育教研工作计划,细化工作,狠抓落实,强化检查,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期末及时进行工作总结,保证了管理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了英语特色创建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的品牌建设。

二、强化科组队伍建设,为英语特色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每周英语科组定期开展科组活动,进行主题学习、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等,努力提高科组的综合教学教研能力。每周的科组教研活动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定流程。科组教研活动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平台,促进了科组成员的成长。

三、加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英语特色教育提供课程支撑

我们自编了“音标学”“校园百句英语口语”等校本课程,按年级开设电影配音课、拼读课、读写课等,每周各年级还开设一节外教课。这些校本课程不仅拓展了学生英语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四、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英语特色教育活动,为英语特色教育提供质量保障

1.创造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我校十分重视英语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每一处地方都突显出英语教育的元素。还有学生们自己录制的中英文作息提示语、广播站的英语广播专栏、每天早上的通关英语等等,让孩子们每天浸润在英语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英语教育。

2.打造英语课堂教学特色。在我校“先学后教六步教学法课堂模式”改革的引领下,教师不断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开展“全英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说英语、用英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我校英语课堂教学特色。

3.开展英语文化节活动。学校每年在9月、10月举行历时两个月的英语文化节。目前我校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英语文化节的系列活动有拼词比赛、单词比赛、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阅读比赛、写作比赛、电影配音比赛、英语合唱比赛、短剧比赛等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率100%,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唱、演、模仿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英语文化节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但营造了浓郁的英语氛围,更为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提供了广大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英语风采。英语文化节已成为我校师生每年翘首以待的、校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盛事,成为我校校风、学风建设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4.开展丰富有趣的英语第二课堂兴趣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兴趣活动,如英语儿歌兴趣班、英语话剧表演班、英语礼仪班、英语口语交际班、英语电影配音活动等,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5.每天坚持两个“一分钟”――“课前一分钟英语活动”和“大课间一分钟英语歌”,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

6.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一级的英语教育活动。区级以上的英语教育活动,是让学生展示英语才艺的高级别的平台,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因此,我们都会争取条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英语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学习效果。

第4篇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

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

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

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

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二、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1]席丽娟陈金华: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06)

[2]李俊梅:历史文物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3,(01)

第5篇

关键词:节庆的理论认识;徐福节存在的问题;节庆民俗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87-02

一、对节庆的理论认识

节是人类的文化创造,被人类赋予特定的意义,具有独特的价值内含,适用于特定的地区和群体,一个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这一价值内涵的认同[1]。人们对节的价值内涵的认同则是由这一价值内涵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决定的。如春节和中秋节就体现了亲人团聚的感情需求,因而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节日,丝毫不带有功利性的节日恰恰最具经济性。每年的春节长假都是国人消费热情爆发的时期。来自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4 700亿元人民币。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2]。节庆根据内容可分为庆祝性和纪念性两类。庆祝性节庆主要指民间民俗节和宗教节日,每个参加节庆的人都是节日的主角,在参与中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最为各地群众心理认同积极参与的节,大部分为欢乐性的民间民俗节,如慕尼黑的啤酒节,每年啤酒节吸引的游客有数百万之多。纪念性的节主要是法定节日,如国庆节。纪念性的节日会融进新的民俗,具有民俗节庆的性质,为各地群众积极参与。

此外现代西方还有以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展示各种文化成就为内容的节,如爱丁堡戏剧节、戛纳电影节等,本质上类似我国传统的“会”,可以称之为文化节会。是文化艺术的“汇演”、“汇展”。重心在于文化的展示和交流,但是它本身不是民俗节庆,因为观众不是参与者,不是节会的主体。但这类节会同样可以吸引大批观光游客,因为戏剧电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精神食粮。

二、赣榆国际徐福节存在的问题

赣榆国际徐福节是应“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潮流而生的,背负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虽然在20年间为赣榆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今天“节山会海”中对继续提升赣榆知名度所起有作用已日渐式微,民间对徐福节的举办也有劳民伤财之非议,徐福节已处进退两难之势。

1.民众参与缺位,赣榆徐福节名不副实

徐福节是赣榆县政府在徐福村被学术界认定为2200年前众东渡的秦方士徐福的故里后为纪念他而设定的纪念性节日。赣榆人习惯称其为徐福节,在宣传和举办活动中媒体称为赣榆国际徐福节。既是“赣榆徐福节”就应是赣榆民众的节日,不应仅仅是政府和徐福后人的节日,前两届徐福节中都有群众参与的环城游行活动,因安排有民间艺术环城表演,各乡镇都有代表队参加,节日举办地青口镇曾有20万群众观看演出,全城空巷,盛况空前。但从第三届徐福节到第八届徐福节,没有赣榆民众参与的自娱自乐节目。少了赣榆民众参与的节日已失去了节的意义,成了一场徐福后人的“家祭”或是政府的“公祭”。渐渐地徐福节为赣榆民众所淡忘。这样的节日何谈聚拢人气,一个连本县人都不关注的节日又如何能让外地人、外国人关注呢?国际徐福节成了一顶太大的帽子。

2.研究进展停滞,以会促节乏力

每届徐福节的重要内容是徐福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重心就在于各国对徐福文化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但这种文化成就的汇展却又不同于爱丁堡戏剧节、戛纳电影节等文化节会,虽然徐福学术研讨会被冠以“国际”二字,其实参加提交论文,能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观点的也就是中、日、韩三国。不知是何原因,各国知名学者并没有涉及徐福研究,学术论文的质量并不高,也乏权威性。再者,目前关于徐福东渡的纯理论的研究和人们当今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联系,和人们的情感也没有共鸣,更谈不上节庆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享受。这样的研讨会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没有实用价值也没有吸引力。

3.内容设置功利,以人为本不足

回顾徐福节的节目设置,可以发现,历届徐福节所固定的节目是徐福祭祀大典、徐福研究学术研讨会、文艺演出、经贸洽谈会、特色产品展出。徐福节的参与对象就被这几个固定的节目给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节日成了政府的节日,赣榆的百姓们成了节日的旁观者。唯一能让百姓乐呵一下的就是那场花费颇巨的晚会了,对于百姓来说那也就是看一场文艺演出而已,只是做了一回观众,依然成不了节庆的主角。能让人回味的也就是1991年第二届徐福节的空前盛典,十年面壁图壁破,十年可磨一剑,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第三届徐福节和第四届徐福节中间竟相隔了十二年,而且不但第四届徐福节中见不到万人同庆的场面,在随后的四届徐福节中再也没有了群众的参与,没有了群众参与的徐福节也就没有了吸引力,其他相关的活动也就成了陪衬。

三、南窑会对徐福节向民俗节庆转化的启示

南窑会是赣榆的传统民俗,传说以前青口镇大桥南有三口窑洞,被一占卜人相中建立了神庙,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县城附近的民众都会来赶会,绕窑口三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人健康平安。现在窑口早已不在了,但是赶庙会的民俗却保存了下来,每年正月十五吃过汤圆后,人们一早就到街上赶庙会了,整个大街小巷挤满了欢天喜地的人们。

举南窑会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民俗的力量不可小视,民俗的形成也是有条件有过程的,徐福节如果还要继续办下去的话就应要向民俗节庆的方向转化。

四、如何实现赣榆徐福节向民俗节庆的转化

1.重新定位徐福节的价值内含

前八届徐福节办节的指导思想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只是借徐福这张名片为赣榆经济发展服务,徐福节并没有扎根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办节之路越走越狭。要改变目前的现状,让徐福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徐福节的价值内含就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徐福是否是赣榆人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两千多年前徐福东渡求长生不老药的传说被证明是历史事实,徐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世的人们,健康长寿不靠神仙靠自己。

任何节庆都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们共同的需求,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健康长寿则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所以徐福文化研究还应有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健康养生文化。举办者应在深入研究徐福本人、挖掘徐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及时转换办节的指导思想,重新赋予徐福节新的价值取向,让“文化搭台,健康唱戏”成为徐福节的主导思想。

2.利用徐福寺和兴会寺作为民俗化发展的平台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节庆,而且这些节庆都和各民族各地区的有关。我们赣榆县在春秋时期是齐鲁交界之地,融南北文化于一体。因毗邻东岳泰山,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赣榆境内道教庙宇比佛教的寺院还多。据赣榆县县志记载[3],历史上赣榆县所建的道教庙宇有59座,佛教寺院33座。其中徐福故乡金山镇历史上就有专为纪念徐福而建的道教庙宇,后来此庙宇历经战乱后又为成佛教的寺院兴国寺。之后兴国寺和盐仓城的兴会寺又合并一寺。2012年金山镇复建的赣榆第一家佛教寺院兴会寺由此缘起,赣榆民间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融儒、释、道于一体。现在金山镇已建有代表道家文化的徐福寺,代表佛教文化的兴会寺,还将建代表儒家文化的孔子书院。在现有庙宇寺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弘扬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丰富徐福节的文化内容,引导徐福节向民俗方向发展。

3.理论研究转向实用研究,节会互促良性发展

赣榆国际徐福节的特色是节中套会,目前是纪念性节庆中含有文化节会,而两者都遇到发展瓶颈。徐福研究由理论向实用的转变,可以促进徐福节由官办向民俗节庆的转变,并进而带动保健产业的发展。

研究徐福文化就要研究中国秦汉以前的历史,研究方士这个阶层的相关知识。只有把研究的方向转向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徐福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徐福节中的徐福研究学术会才能实现向节会的转化。而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徐福文化研究必须是以实用价值为目的的。在今天人们对自己健康愈来愈重视的情况下,道家养生的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记载的养生保健理念、方法已被国内外广泛重视,这也是徐福文化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4.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让群众成为徐福节的参与者

赣榆县不仅有在第二届徐福节中展示的传统文化节目,目前由县文化局发起的市民广场文化都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创新都可以成为徐福节的内容,最为关键的是群众从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健康,这是民俗节庆的本质。

特别值得领导关注的是我县独特的武文化有待开发。在所有的健身运动中最利于身体健康的当属中国的内家功了,除了太极拳外,还有许多民间拳种。陈家沟就因太极拳而成为全国性的旅游资源。现居华夏苑的门河人郭峰所习的狴犴警意拳是能和陈式和杨式太极拳相敌的还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广的内家拳,也是我们赣榆县应挖掘弘扬的宝贵武文化资源。在其还没有被其他地方政府弘扬之前,我们县广体文局应和郭氏共商合作开发事宜,以免资源流失。如政府能加以重视,经过数年推广,可成为赣榆县重要的旅游资源。

只要举办者勇于创新,善于谋划,我们赣榆人有足够的资源参与到徐福节当中,在节庆中体会到参与的快乐,经过长期的节庆培育,实现向民俗节庆的转化,当赣榆徐福节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民俗节庆,并兼顾到徐福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实用性转化,那么在赣榆就有可能带动保健产业的发展,真正形成节庆经济。

参考文献:

[1]吉文庆.关于“节庆经济”的思考[EB/OL].新华网-江苏频道,2004-02-20.

第6篇

论文关健词:历史教育 电视节目 研究

论文摘要:电视作为大众传操最为重要的组成命分,不仅承担看传播街闻,提乐大众的功能,而且作为一个视听互动全方位的十台,它也承担旅传播知识,传播传统丈化的巨大历史使命。历史题材电视节目具有高度的社会文化意义,它通过琦传统美撼的发极与弘扬,可以使道抢精神发挥自考强大的感召力。历史题材电视节目起到了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荣番感,提策和塑造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历史教育是严肃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如果只是在电视节目中简单的叙述,那么历史教育题材的电视节目便会让观众产生厌烦,嚼蜡一般的感受,这样不光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反而会对电视台的经济造成损失,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便会破坏这一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节目追求的是客观,严肃,尽量还原事实,给大众以思考,启示。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又是浩如烟海,众说纷纭的,所以历史节目不能死板的连篇累犊,历史教育节目也要有创新的观念,分析其各自价值。不是静态地陈列史实,而是对历史脉络进行动态梳理,将重点放在发展变化上。着眼于历史教育题材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并将其与历史阶段、社会大环境结合,更具现实意义。即不是将其变化进行直线性的陈述,而是探讨其阶梯式的发展,以发展进步的眼光看待电视节目创作。在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同时,重视其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将历史的文化价值、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结合起来。将单纯宣教性的非功利目的与追求商业收益、进行产业运作的功利目的结合起来,从根源上分析目前我国新型历史教育题材电视节目的产生原因及社会影响,是对文化产业研究的有利补充。所以为了适应现今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不光要通过设计各种新奇的视角与题材来提升节目内容的厚度,也要通过电视包装来增强历史题材电视节目的“色彩”使其从一开始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在节目的过程中也能一直吊起观众的兴趣,最后给人以回味,思考,让观众再看完节目后心情偷悦,提高节目的竞争力,更好突出主题,达到物质精神双丰收的理想效果。

电视包装几乎是和电视节目一起产生的,国外的煤体和历史文化类节目,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美国国家历史频道,日本NHK电视台播放的历史纪录片《故宫》等都进行了全方位,适合其节目本身的包装。在节目还没有播放的时候,电视台已经播放了包装广告片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观众眼里,这些历史题材的电视节目的精彩程度已经不下于电视剧和电影。国外大制作的历史节目不论是CI设计,数码特效,背景音乐还是片头片尾,都有着成熟,沉稳又不失能广泛被接受的平易近人的优秀特质,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人们脑海里刻下电视节目品牌的烙印。我国的历史文化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华民族》、《口述历史》等也都进行了完整的电视包装,但和国外的知名电视节目还是有着差距,不够成熟。

现在国内有些电视节目包装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目前有些电视台在包装时,不是根据该台的理念、节目风格、收视群体的特点来定位,而是一味追求好看,随意性比较强缺乏创意,平淡,拘泥常规,缺乏创新。把包装看成是一种外在装饰,有些节目的片头,由于缺少总体设计,在处理上大多忽视节目内容与画面、画面与音乐等节奏的和谐,甚至滥用数字特技的某些技巧,为包装而包装,没有把包装看作是张扬节目个性、传播信息、宣传理念的极其有效的手段。有形无神。主要表现在电视包装时注重形式忽视内涵,把形式与内容割裂开来。有时时不贴近受众心理,只从电视节目本身出发而忽视受众的趣味和接受能力,忽视受众的接受心理、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等,一味追求新奇,以“传播者之心度受众之心”,结果弄巧成拙,收视率上不去。还有很多节目缺乏整体包装的理念,表现在把电视包装仅仅理解为设计人员的事,仅仅理解为单个节目的包装,把节目编排排除在电视包装之外,以致出现包装不规范。节目编排、片头片花编排、音乐色调处理、采编行为、经营行为等工作都是包装工作。因此,应该树立整体包装理念。

研究历史教育类节目的包装首先要从研究电视节目包装的发展历史,成果和现状来进行。几年前,当大多数电视台还没有意识到包装为何物的时候,地处沿海的浙江卫视在这方面投人财力物力,下了大功夫。它制作了大量的三维动画,甚至在字幕方面也煞费苦,从而使浙江卫视节目的电视画面产生了一种饱满的视觉冲击效果。浙江卫视率先在全国以其新颖、独特的节目形式赢得了观众,赢得了收视率,在众多的节目频道中脱颖而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浙江卫视的这种成功,就是节目包装的成功。如今,“包装”已成为电视界使用较频繁的一个词,包装的范围也逐步扩大,由以前对一个单一栏目的包装、主持人的包装,到现在对整个频道的包装以及对全台所有节目的整体包装.在观众愈加挑剔的目光注视下,荧屏因此而变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靓丽。一个好的构想本身并不一定能形成有效的大众传播。还必须学会如何去塑造某一个构想,而使其适合于媒体的技术与美学制作和接受的要求。电视包装的制作方式决定了它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艺术和科技的二种属性。同时电视包装又是一种商业行为,也必然具有商品的属性。这三种属性的外在体现,就是支撑电视包装的三个重要支点:美学的、技术的和创意的支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观众一方面从屏幕上呈现的视觉表征得到信息,做出反应:另一方面根据其美感经验,由屏幕上赏心悦目的视觉呈现引起其良好的沟通情绪。因此,完美的视觉效果有助于信息传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设计制作人员的角度来说,认真地理解和掌握美的法则,并将其运用于电视节目包装制作,将有助于艺术水淮的提高和保持,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融合,才是杰出的艺术作品的真正来由。电视包装的发展一直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的,坚实的技术力量是电视包装艺术追求的基本保证。从电视包装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制作的技术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

历史教育节目要做到品牌化,提高收视率、对节目进行整体的包装是必由之路,完整的包装要从节目的各个方面人手,从创意,画面效果,音乐,主持人等各个方面打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展现我伟大中华气势,让我国人民产生自豪感,优越感,让外国人了解中华文明的灿烂的历史文化节目。所以研究历史文化节目的包装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于其他节目的包装有共通之处,也有许多不同和特有的元素,让观众在节目里不仅是听到一个名字,而是见到一个“人”,让很多大型的战争场面也能再现,所以做好历史教育题材电视节目的包装,不但要充分借鉴其他节目包装的优点,还要坚持历史教育节目的特色,用创新和技术支撑起优秀包装的制作。

第7篇

人文科学对创新发明的描述更具有科普性质,更能接社会发展的地气,宣传科技创新文化。

在我校第二届科技文化节的比赛项目更新时,我想到了科技文化节的责任功能之一――科普,于是从学科创新的角度,想将艺术学科、语文学科、自然学科结合,进行科普剧本的表演。

由于这是前所未有的比赛设计项目,最初我还有些担心,学生能写出像样的科普剧本吗?宣传发动后,踊跃参赛的学生还真不少,短短几天,就有近30个剧本报名参赛。经过语文老师和音乐老师们精心筛选,最终保留了十几个突出科普特点的节目。

在学生表演的科普剧中,其中一个剧本展示的是“装修后的新家立刻居住是否科学的问题”,整个剧情设计很精彩。

一对儿女购买了一套新房,作为感恩父母多年养育的礼物。新房刚装修完,儿女就督促父亲搬入居住。可是,住进新房不久,父亲就感觉身体乏力。

这时,表演甲醛的演员穿着道具服装张牙舞爪地出场了。“我是甲醛,装修材料里少不了我。新房我先住,谁要是早住,我会专门找他算账,让他浑身不舒服,得病甚至死亡。最近德州一家三口住进新房后死亡就是我的杰作。我最喜欢门窗紧闭,这样我在新房霸占的时间就越长……”

在欣赏表演时,学生们也明白了新房装修后房子往往会含有大量甲醛,因此不适宜立即居住。

后来,来访的儿女看到生病的父亲,立即把父亲送到医院,医生指出了病因并给出常开门窗通风的建议。儿女回到新家开窗通风,表演甲醛的同学则在一旁浑身发抖,感慨自己的失算和生命殆尽。

还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表演的是一个发明作品。在微波荡漾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轮船,情境很是惬意,但转瞬间,狂风大作,海浪汹涌。于是,该小组的同学不慌不忙,把该轮船进行了改进,使其立刻进入潜水状态。任凭上面的海风巨浪肆意横行,改进后的轮船在海平面下却安然无恙,大风过后,轮船又立刻从潜水状态进入正常漂浮状态。

这样的表演让人们认识了该小组的发明作品――一艘具有半潜船功能的客船。有了它,对付航海中的恶劣天气变得很简单。整个剧目表演过程中虽然没有任何声音解说,但剧情非常棒,让人捧腹大笑。

看完科普剧的表演后,我不禁感慨,一些肥皂剧耽误了学生多少宝贵的时间,如果多一些科普剧,少一些欧美日韩剧,将会有多少学生从虚度光阴中被解救出来。

第8篇

民俗旅游文化的含义,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样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真实性和还原性,注重于文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和连贯性以及自身的传承性。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文化结合自身的旅游特色来宣传与弘扬和保持本地区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体现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群对民俗文化的评判依据上。第一,当地的居民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变动来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专家是从一个区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来考察的,主要关注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变化的动态过程,依据文本和史料以及对实地的考察来评判;第三,就是旅游者们,主要从自己的习性来对旅游地区地民俗文化来进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压力巨大,这也就需要换个环境来舒缓心情,此时外出旅游,尤其是对民俗风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选择。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我个人认为应该集中在以下叫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当中的旅游契机——从旅游当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风景必须和风俗文化相结合才会显得有人文的底蕴。把民俗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弘扬了文化业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第一,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编纂,把民俗文化归结成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产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连,把自然景色与人文知识有机的结合,例如把当地的节日和风俗人情与旅游的时节相连,做好宣传工作;第二,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比如皮影戏、捏泥人、剪纸等等手工艺文化,还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等等这些无形的口传艺术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间艺术,形成艺术展示区,可以定期组织会展或者交流大会,来发扬民俗文化旅游当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广阔性---从民俗文化的多元性来考虑

文化是无界限的,同样的民俗文化也没有严格的空间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积极宣传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们发扬民俗文化的自身优势结合旅游来发展,比如说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维吾尔人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要把这些独居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日形成规模与市场来发展旅游,积极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弘扬和传播各种不同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实地的旅游当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强不同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样性---从当地居民和专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们之所以评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艺术,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继承性以及创新适应时代的变迁能力。文化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评判的多样性。从当地居民来说,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显区别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从专家的角度出发,就是一个地区带有区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饰、节日、文字、各地的传说等等。带有明显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触的风土人情,这三个角度虽说区别不是太明显,但是专家是专业的,带有学术研究的特性;当地居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人,他们主要把民俗文化与时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进行弘扬和传播。

四、结语

第9篇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二、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二)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著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三)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

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程世红《对发展贵州旅游业的思考》2004年8月

[3]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第10篇

关键词:搞好 结合 培养 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近几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学院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始终把“服务社会、服务青年”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度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项,科技类项目26个,2010年获得了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连续五年获得中山市“先进基层团工委”,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奖;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中,学生连续第四年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归纳起来,就是与时俱进,搞好“三个结合”,开创了团委工作的新局面。

1 把团委建设与学院教育改革方向结合起来,引导共青团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要做好学院共青团工作,真正发挥共青团职能作用,当好党的助手,充当党、政、青联系的桥梁,首先就要找准工作定位。一个准确定位是服务学院,发挥党委的助手作用。另一个准确定位是服务学生,联系党、政、青年,发挥桥梁作用。一是要找准学院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团委找准了学院教学改革方向,协助学院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科技尖端人才,从而使学院的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是准确领会学院教学宗旨,把学院的校风、学风深植学生心中,让学生按照“修德、砺能、笃行、创新”的校训理念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立志、修身、博学、报国”自觉行为。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2 把团委工作与学院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为共青团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2.1 机构创新,健全高效组织

在院党委、院团委的领导下,志愿者服务总队形成一整套高素质、高效率的组织机构,设置六个部门,配有会长一名,副会两名,每个部门都设有部长和副部长。部门之间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配合,面向全院招募,通过层层筛选,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才能的优秀学生纳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2 载体创新,构建活动平台

学院团委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将“一个理念、三大特色、三项品牌”纳入到志愿活动中。①一个理念。将志愿服务与育人相结合,树立“让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让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活;②三大特色。特色之一:项目化管理。青协建立了“协会中心―部门分点―志愿者”的服务网络,各部门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同时联动协作,以项目制的形式招募志愿者,形成了逐级凝聚、灵活多变的多层次服务体系;特色之二:普及化经营。我院青协坚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是志愿者”的组织原则,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开展社区服务;特色之三:专业化指导。定期开办志愿者培训班,邀请服务总队骨干讲授志愿服务基础知识、中山市资深志愿者现场分享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开展志愿者拓展培训、志愿活动分享交流会以及技能型志愿服务知识培训等。③三项品牌,擦亮志愿组织品牌。这三项品牌活动是:支教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成长;社区服务,用青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色旋律,让环保走进校园。

2.3 形式创新,奉献爱心。团委以志愿活动为载体,让团员青年全方位接触社会

一是开展朝阳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二是加强交流。我们积极配合市大学生志愿工作委员会的活动及工作安排,与学院创艺社、电子社,东区艳阳小学、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南区团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他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3 把团委工作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积极向上的有用人才

3.1 加强青年学生信念教育,丰富青年学生精神内涵

(1)以“信念教育”为根本,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核心价值。全院各级团组织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首位,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团员学习和掌握政治理论,坚定信念,提高素质,树立符合当代潮流的核心价值。(2)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理论宣讲等形式,激发广大青年团员发扬传统,立志成才。二是以榜样作用为动力,提高青年团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3.2 开展多样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团日活动增强组织活力。以“三个一”目标建设为指向,坚持眼睛向下,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持续推进“活力在基层”、“和谐校园・爱我职院”、“迎评估 学纲要 报祖国”等共七期的主题团日竞赛活动,同时,通过健全团日活动的申报、组织、评比制度,调动了团基层组织的积极性。(2)文体活动焕发青春魅力。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市组织的篮球比赛,学院内形成“爱体育、强身体、敢拼搏”的良好风气。(3)文艺活动提升综合素质。通过举办动感女生节、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挑战金话筒”司仪大赛、“五・四”青春晚会等文娱节目,深受学生欢迎。

3.3 开展科技创新,造就社会有用人才

(1)科技创新,锻炼动手能力。每年4至6月,学院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通过项目申报的灵活形式,激发各系团总支与各社团针对自身的专业特色,举办贴近学生技能操作与理论综合演练的科技活动,开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操作性技能竞赛,造校园科技文化,中山日报对科技文化节的盛况进行了详细报道。(2)鼓励创业,实现远大梦想。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意识培训讲座,开办创业园等全方位宣传、支持、鼓励学生创业。(3)学术交流,崇尚百花齐放。结合青年团员素质教育的需求,开展辩论赛书法比赛等竞赛活动,互相学习;组织社团利用专栏进行科学普及,组织毕业学生进行论文设计、论文探讨,互相并流;开展电脑技术、电子维修、网络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同时开设各种特色沙龙,让学生自我提升。学院“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竞赛活动获得省团委的肯定和推广。

第11篇

【关键词】课改研究;科技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如今的语文教本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类范文的收录,为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语文课堂同步实施科技教育成为可能。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学科渗透科技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彻

纵观中学教本中的课文,有不少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如在教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挑战者”号追思》两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历史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同时联系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航天飞机概况,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中学课本中,像这类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课文还很多,如《向沙漠进军》《漫话小行星》《月亮上的足迹》等。

(二)在课外阅读中普及

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报刊

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安排中,笔者非常重视科普报刊的纳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依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奥妙》等报刊,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电视

当前,电视已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目的性就更强了,效果也更佳。

(3)网络。

我校校园网的建成,城区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使学生的网络阅读成为可能。笔者就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国内以及本地知名的科技网站网址,如、.cn、(科技日报电子版)、kepu.cc等,让学生通过网络体验科技世界的精彩纷呈。

(三)在写作训练中提高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侧重于科技小品文的写作。确定与科技有关的主题,如《我在月球的一天》《我家的保姆――机器人BIBY》《我的一次化学实验》等。学生的科技想象思维着实让人吃惊,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文章内容多种多样,奇思异想令人惊叹。

(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文化节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实践活动中科技知识的渗透更是学校科技实践活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可以结合学校科技文化节,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做科技专题手抄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与科技零距离,实现双赢。

二、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分清主次

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实践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度的问题。教者应明确语文教学是主,科技渗透是辅。实践中,要依照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技课,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要注重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要选择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课文,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语文学科中科技知识渗透,切不可不着边际的牵强附会。

(三)要注重针对性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差异决定着在进行科技渗透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针对性,这将直接决定着渗透的效果,如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12篇

关键词:孝文化;孝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潜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能产生暗示,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的身上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利用环境的创设和布置,拉近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的距离,彰显孝文化。在园内,我们进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设,无论是墙面还是走廊或户外操场墙面,都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同时通过经典诵读、孝行活动、教育课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孩子、家长、老师诠释“孝”的丰富内涵和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1.“传诵经典”了解“孝”

园内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对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段的孩子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传播教育活动:每天的幼儿餐前活动,我们针对各年龄幼儿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优美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让孩子通过诵读,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含义;在幼儿园“六一”汇演中,孩子们还进行了“诵经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仅让孩子深入了解中国舞蹈的肢体美,也让幼儿更多地了解中国诗词的美;庆元旦活动中,大班孩子们朗诵了《弟子规》,并以舞蹈编唱的形式展示给家长们看,从中感受到“关爱与孝敬”的重要性;我们还将中国优美诗词《悯农》《静夜思》编到课间操中,师幼边唱边跳,共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快乐成长”践行“孝”

为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关于组织开展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学雷锋”活动中,幼儿园青年团员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长委员会成员来到西湖街道开展了以“走进社区・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全体青年团员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长用行动践行了孝道,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长辈。

3.“礼仪教育”学习“孝”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孝、懂得“孝”、践行“孝”,幼儿园开设了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全书共有六册,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两册,每册22个教育主题,全书共132个教育主题,结合幼儿园礼仪主题教育,按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5个部分,包括了6岁以内幼儿遇到的大部分礼仪场景及内容,每一个活动充分展现了礼仪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知礼懂礼,学做孝顺、礼貌、懂事的孩子。

4.“校园环境”传承“孝”

良好的校园环境、室内的主题墙饰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教育的契机,所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三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环境教育,园内创设了孝文化主题墙,让孩子们在欣赏、学习中传承“孝”。幼儿园每层楼都有不同的传统主题特色:一楼用伞、灯笼和中国结进行装饰,灯笼和中国结的结合更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二楼以扇子为主题,在扇子上用毛笔书写了许多成语,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楼以“团团圆圆”为主题的吊饰,有家长、孩子、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绣球;结合教学活动,张贴幼儿自主收集的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供孩子们了解、学习。

二、教师队伍重建设,身体力行推“孝道”

1.传统节目,寓教于乐

孝文化的传播应该从教育幼儿的教师们做起。教师要身体力行,在与幼儿、家长、同事的沟通言行中,践行孝文化,更要善于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教育时机,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中渗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国开展传统文化节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师们排练节目的高效率。老师们排练了《茶艺》、古代宫廷话剧《守时》、情景剧《学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阳红》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级优秀节目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2.演讲比赛,展露风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青年教师的蓬勃风采,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师德素养与自身修养,提升青年教师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我园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四有’好老师”的主题演讲比赛,老师们用平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3.自主阅读,提升修养

书可以给我们传递新的知识,书可以给予我们正能量,书可以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书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主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师都阅读了一本经典书籍,并撰写了读书笔记,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三、家园共育同携手,合力互动兴“孝道”

我们积极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园共育栏等途径,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家长携手,培养幼儿的孝心,共同推进幼儿园的孝文化教育。

1.体验活动促孝行

“应该这样做”和“我要这样做”是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真切情感体验中,懂得为什么要“孝”,怎样“孝”,从而让“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如重阳节活动,孩子们亲手制作了手工贺卡,携带了苹果,送给爷爷奶奶,祝他们平平安安,爷爷奶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三八”妇女节活动,给妈妈送上自己用真诚制作的贺卡礼物,让她们感受温暖和爱;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孩子回家主动为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给父母洗脚,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大胆表达出来,体验亲情的温暖。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义,有助于他们从小就践行孝文化。

2.成长足迹展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