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

时间:2022-07-06 05:3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1篇

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学生57名,中等生约占60%,优生约占20%,反应迟钝、学习不用功的学生约占20%,总体看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纪律普遍好些,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言不积极,作业不认真,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错不能主动改。

经过两年半的数学学习,本班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思考问题,能熟练地运用一、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对表内乘法也比较熟练了,有了计算乘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经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和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在空间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正确的语方描述行走路线。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本册还引入了面积的认识和计算。这部份内容也是生活中应用性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关面积的知识和问题,这部份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扩大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

5.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施措施:

1、先由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试着独立解决

2、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小数和面积的意义

3、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位置与方向

4、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四边形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帮助与辅导

个体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老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形象的动作思维和抽象的计算思维结合起来,把讨论与交流结合起来,实现内化,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特别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帮助与辅导。

辅导目标和措施:通过辅导让后进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牢固,成绩有所提高,基础好、智商高的学生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措施:面批作业,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与家长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辅导

六、教学检查与评价

评价是为学生服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原则,我从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优化数学课评价过程入手,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7、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8、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被动。还有一些学生作业时常要拖拉,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上课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但有的学生有粗心的现象,还有几位学生学习自觉性还不够,需要加强平时督促,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我我班继续保持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班级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了解24时计时法;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认、读、写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认、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二)情感与态度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

2、学会与人合作,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尝试于实际教学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自己在教学上能有所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5、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几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6、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8、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培优辅差措施

(一)培优对于优秀生要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和写字和朗读。

(二)辅差

1、理解,尊重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2、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

开展“一帮一”活动,号召班上优秀生组成志愿者,每人帮助一个差生。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力争做到:①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

②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③在讲新课时,我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④根据后进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使后进生由“能学”变为“会学” ;⑤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4、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基础不同的辅导的内容也根据其实际进行,如王灿港,我计划每天教他一个字,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5、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

6、建立档案,积累转化经验。

七、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课题研究,我班决定开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口算乘法。

1课时

2、乘法估算1课时

3、口算与估算1课时

4、笔算乘法(不进位)1课时

5、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1课时

6、笔算乘法(进位)1课时

7、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1课时

8、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一、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共3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2人,他们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热爱劳动,拾金不昧。就上期期末检测,班平数学成绩优秀,如唐戬、何小雨、刘佳等,十名同学语数各科96分以上,但也有少数同学年龄偏小,反映较慢,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和怎么去学课堂纪律较差,想说就说,甚至个别同学上课玩玩具,常常拖欠各科作业,如张艳琼等连乘法口诀都不熟,相当大部份同学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正确管教,从而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在本期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当前的教改动态,择其良好的教学方法,耐心指教学生,力争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在编排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

2、倡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

4、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5、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6、提示学习活动的线索和学习方式。

7、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9、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2、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读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能正确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正确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4、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填写统计表和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二)数学思考:

1、经历初步认识小数,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乘除法计算的过程,发展数感。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4、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时,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三)解决问题:

1、在各类口算、笔算、估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2、能运用本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对自己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评价。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册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3、经历探索数学问题,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学习中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4、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5、在学习中培养计算仔细,书写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注意应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环境保护的有机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品质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3、重视情境创设,激发认知需求。

4、教学内容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5、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做到明显、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6、经常了解学生和分析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现实情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7、教师应以身作则,坚持做好六认真工作,充分运用好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灵活运用优良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哪些不明确学习目的,应多花精力和时间,耐心指教,使他们不断转化。

8、努力做好与家长联系工作,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了解和解决本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查,教导学生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争当优秀学生。

10、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课标,结合教学实际备好教案。

11、练习过程不能单调,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话,要进行大量的变式练习。

12、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完成思考题或一题多解。

13、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一帮一的活动,对学生的双基进行落实。

五、课时安排: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6课时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15课时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5课时

四、统计……………………………………6课时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六、轴对称…………………………………5课时

第2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17名学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7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3篇

对学生学情的思考:

吨的认识比较抽象。吨的认识本身和生活联系是很紧密的。只限于课本教学,无法打开学生的视野,云空间的使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3、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关吨的问题,通过推算、观察、猜想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对教学重难点的思考: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体验感知一吨有多重。

对教学环节的思考: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异步起点导入新课

通过前置学习,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集中交流,加深理解。

1、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

2、知道吨的用途。

3、理解“载质量”。

观看微课,回顾自学内容。

播发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反馈体验作业

通过学习汇报,对1吨有多重有更多了解

随机点开三位同学的云空间,学生自己汇报体验过程

随机点开自己的空间,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验过程和推理过程。

学生空间的充分展示,让教学资源丰富呈现,学生交流趣味无穷。

推理理解1吨有多重

通过翻牌游戏检查学生对几个几是1吨的掌握情况。

翻牌游戏检验推理能力。

几个500千克是1吨?几个100千克是1吨?几个50千克是1吨?

“抢答器”抢答。

在平板上“作业”,

教学助手中的游戏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又充满学习的乐趣。

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及吨的用途

1、学习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2、看图片,了解吨的有关用途。

1、交流恐龙质量16000千克,也就是16吨。统一单位换算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吨。

交流换算方法。

用比较、想像推理某物的质量。

用云空间的教学助手软件出示和吨有关的内容,丰富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了解称量以吨为质量的物体的工具

大致了解衡器的历史

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出示磅秤与地磅。

学生自学后进行随机汇报。

利用教学助手,让网络学习最大效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优势互补练习

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连线、选择填空、检测

平板答题

教师推送习题,学生平板作答,学生情况当时反馈。师生互动,课堂效率高。

多维延伸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布置作业。

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实现学习的连续性。

1、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中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和问题写下来。

学生课后探究所得再次上传云空间,为交互学习创造了间接便利的平台。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载质量

第4篇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P22-23

【教学分析】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用两位数乘除”的教学内容。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

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笔算的基础,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学生学好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

教材通过生动的情境,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过用一位数,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和乘与除的数量关系,基本掌握了用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位这节课学习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奠定思维的基础。由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解决“怎样用整十数试商”的问题。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习题巩固的学习过程,学会如何确定商是几、找准商的位置。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活的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的情境,

探索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铺垫孕伏

1、算一算

6÷2=

8÷2=

16÷2=

60÷20=

80÷20=

160÷20=

2.最大能填几?

30×(

)<230

40×(

)<27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复习,引出今天的学习任务。通过算一算和最大能填几,帮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计算方法,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算法

1、出示学习任务单

动物们举办了一场举重比赛。比赛前,小猪和小羊正在称体重。

2、同桌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单

3、反馈交流:

预设1:

预设2:

2×30<82

82里有几个30?

3×30>82

用推算:8里有几个3

82里有2个30

8

÷3

,商2。

82÷30,商2。

82÷30,商2。

82÷30=2……22。

82÷30=2……22。

4、试一试

(1)竖式计算:82÷30

(2)说一说计算过程?

①82里有2个30,就在个位上商2

②2乘30等于60

③82减去60得到余数22

(3)交流:商“2”为什么写在个位?

(4)师生小结:

82里有2个30,所以2写在个位上。

5、比一比

(1)交流:2为什么写在不同数位上?

82÷30=2……22

82÷3=27……1

(2)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结合举重比赛前的小羊和小猪称体重的情景图,引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合作探索算法,通过交流讨论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习题巩固,加深理解

第一关

想一想,填一填

92÷40=?

方法一:

方法二:

想:40×(

)<92,

想:9÷4,商(

),

40×(

)>92,

92÷40,商(

),

92里面有(

)个40,

92÷40=(

)……(

).

92÷40商(

),

92÷40=(

)……(

).

第二关

竖式计算

97÷30=

170÷30=

252÷30=

第三关

辩一辩哪几题是错的,并说一说理由。

第四关

数卡游戏:你知道这些数字卡片分别是几吗?

【设计意图】设计3个闯关游戏,富有童趣,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第一关,理解算法。第二关,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第三关,辨析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易错点。第三关,能灵活运用计算方法,使竖式成立。

四、课堂总结,加深感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机动:

459除以一个整十数,商是一位数余数是9,除数可以是(

)。

【板书设计】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第5篇

()

探险队上午8点坐马车从镇里去龙宫,已知马车的速度是150千米/小时,按照计划,当天

下午6点探险队就到达龙宫,从镇子到龙宫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改编】()

探险队觉得这个马车太慢了,速度才是王道啊,探险队想在5小时内走完1500千米,那么探险队的速度应该是多少呢?

【再改编】()

不凡找到了一匹神骏无比的白龙马,速度是500千米/小时,距离仍然是1500千米,探险队需要多长时间可以从镇子里赶到龙宫呢?

()

探险队准时从一个镇子去下一个镇子,每分钟走80米,走到一半路程后。老大发现忘记戴眼镜了,又立即回家拿,这样到下一个镇子,比原定计划迟了15分钟。这两个镇子相隔多远?

()

甲镇经过乙镇到丙镇共有300千米,不凡从甲镇出发,先坐马车到乙镇,再坐驴车到丙镇。已知坐马车用了3小时,驴车用了9小时。又知马车每小时比驴车快20千米。马车和驴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

从镇子到龙宫一共有1000千米,探险队从镇子出发,龟丞相从龙宫出发,探险队的速度是30千米/小时,龟丞相的速度是20千米/小时,由于没有通讯工具,老二便在探险队和龟丞相之间不停的往复,老二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当探险队和龟丞相相遇时,辛苦的老二跑了多少千米?

在线测试题

温馨提示:请在线作答,以便及时反馈孩子的薄弱环节!

1.小爱从家步行去2000米的动物园,去时她的速度是每小时200米,(

)小时可以到达动物园;下午2点,小爱从动物园出发回家,她想6点到家准时观看动画片,请问她回家时的速度应该是每小时(

)米。

A.10;400

B.10;500

C.100;400

D.100;500

2.小冉开车从甲地前往乙地,每小时行100千米。走了一半路程后,发现自己忘带了东西又立刻返回甲地取。这样到达乙地就比原计划迟到了2小时。那么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

)千米。

A.100

B.200

C.400

D.800

3.小爱从甲地经过乙地到丙地共1800千米。她先从甲地出发坐火车到乙地,再坐飞机去丙地。已知坐火车用了6小时,坐飞机用了4小时,又知飞机每小时比火车快100千米。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飞机的速度是(

)千米/时。

A.140,240

B.135,235

C.120,220

D.100,200

4.小爱和小冉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200米,小爱每分钟走15米,小冉每分钟走25米。小爱养了一只安德鲁雪雕名叫胖胖,胖胖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不停的在小爱和小冉间往复。当小爱和小冉相遇时,胖胖跑了(

)米。

A.150

B.200

C.250

D.300

5.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一个机场起飞,向同一方向飞行,甲机每小时行千米,乙机每小时行千米,飞行小时后它们相隔(

)千米;这时候甲机提高速度用小时追上乙机,甲机每小时要飞行(

)千米。

A.160,380

B.160,420

第6篇

1.

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去野炊,4辆中巴车分别运送两次把五、六年级的240人送到河边,平均每辆车每次乘坐多少人?

解析:本题属于连除应用问题,可以先求出4辆车一次运多少名学生,再求出平均每辆车每次多少名学生。

解答:240÷2÷4=30(名)

答:平均每辆车每次乘坐30人。

2.

学校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参观,并将参观人数平均分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和2名老师,参观的学生平均乘坐8辆汽车,每辆车乘坐多少名学生?

解析:本题的重点是看清问题是什么,求出每辆车乘坐多少名学生。用12乘4求出学生的人数,再用学生的人数除以车的辆数就是每辆乘乘坐的学生数。

解答:12×4÷8=6(名)

答:每辆车乘坐6名学生。

3.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

解析:由题意可知,每个书架有6层,3个书架共有3个6层,即4×3=18层,要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用书的总本数除以书架的总层数。

解答:756÷(6×3)=42(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42本书。

4.

某铅笔厂生产了一批水笔,每12支装一盒,已经装了80盒,还剩下3000支,把这批水笔盒分别装在三个箱子里,平均每箱装多少支?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已装的支数加上剩余的支数求出总数,根据平均数的求法解答,根据每盒支数和盒数,用乘法先求出已装了多少支,再加上剩下的支数求出总支数,根据总数÷份数=平均每份的数量即可求解。

解答:(12×80+3000)×3=1320(支)

答:平均每箱装1320支。

5.晶晶花店买来一批红玫瑰,如果每6枝扎成一束,那么可以扎成128束;如果每8枝扎成一束,那么可以扎成多少束?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得出这批红玫瑰的枝数,要扎成一束的枝数乘以扎成的束数,得出这批红玫瑰的枝数,再除以8,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128×6÷8=96(束)

答:可以扎成96束。

6.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中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每天演出3场,共演出了2天,可以先计算出一天售出多少张,然后再计算出一场售出多少张。

解答:954÷2÷3=159(张)

答:平均每场售出159张。

7.看图列式计算。

第7篇

度过了一个闷热的中午,时间真是短,还没睡好叫呢,又要上学了。我一路躲着逼人的暑气,到了教室早已大汗淋淋。刚放下书包,一阵悦耳的音乐响起,接着,广播又像平日一样,说道:“同学们,上课啦!请做好准备。”

一切都准备好了,数学老师抱着一大叠的考卷匆匆跑进教室,“又是考试!”我郁闷道。只见考卷开头几个大大的刊头字:“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考练习卷”。我开始犯困,真后悔中午不早点睡觉,身体摇摇晃晃没力气,浑身好像失去了支撑的骨头,摇摇欲坠,好像一不小心就会倒下去。考卷糊糊地在我眼前晃悠,像是在给我做催眠术。我用力甩甩头,抛开一切奢望,决定认真做题。真开眼睛。

我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一个四面白墙的小教室,不知什么时候带了一副大大的眼镜,耳朵还套上了一副耳机。更不可思议的是,课桌上竟出现了一台电脑,屏幕和课桌的面平行,可就是找不到电脑的电源和主机,只有一根类似铅笔的铁杆子躺在桌上,原来的铅笔、考卷……通通都不见了!往往周围,空空如也,没有一个人,我不经感到了一丝恐惧和担忧感。我想我一定是做梦了,赶紧闭上眼睛用力甩甩头,睁开还是一样。现在是无法摆脱现实了。我好奇地望了望在电脑显示屏上的图片,原来是一张考卷,我看看开头的几个大字,愣了一阵:“高中三年级下册数学毕业考练习卷”。我掰着指头一算,我竟然在六年后!

就在我纳闷的时候,从耳机里传来人的声音:“开始答卷,请同学们认真答题,在摄像头下,请自觉。”我想一定是什么搞错了,我怎么好端端的会来这里?现在的我在哪里?我看着那些一大串字和一大堆似懂非懂的符号,为了发泄心中的无辜,用铁竿子在屏幕上乱写乱画。不一会儿,那些稀奇百怪的题目好像被我吓跑了,屏幕里忽然一片空白。“哎呀糟了,我一定是把这电脑弄坏了,会不会有人来找我让我赔呀!未来的物品的价格一定不翡!我怎么赔得起呀?”我紧皱眉头,忧虑地望着屏幕。忽然,屏幕里又出现了试卷,只不过试卷上还有我刚才乱涂乱画的字迹,这可把我吓了一跳。一只红色的迷你小笔出现在屏幕里,飞快的在我的考卷上批改。改到最后结束了,“滴都——”一声在我耳边响起,显然是从耳机里发出的声音,“高中三年级三班:姓名李诗妍,”耳机里又传来人的声音,“考卷总分100分,及格分:60分,现实成绩:0.5分。”这个分数可是把我弄得又惊又悲,耳机接着说道:“此次答题评价:不合格,绝对小学水平,此次成绩作为警告!”接着是一阵悦耳的轻音乐。

正在我听的入神的时候,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个男子,仪表堂堂,先对我鞠了一躬,就不好意思又亲切的语气对我说:“实在对不起,我们厦门时空公司运送程序出了错误,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本公司可运送您返回原处。”“好好,快点!”我好先看见了希望,就像在沙漠里看到了绿洲,好生欢喜。

不知道怎的,眼前糊糊的一片,好想睡觉!睁开眼睛,啊!可爱的教室,亲切的课桌,还有麻烦的……“嗯?考卷?做完了?”我惊愕得眼睛睁大,没错,是做完了,娴熟的笔度,工整的笔记……我看到了铅笔盒底下压着一张小纸条,我拿出来一看,吓了一跳:

六年前的自己,你好:

可能是因为厦门时空公司运送程序出了错误,把你带到了我们那里,能看见 六年前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亲切的声音,我很高兴。我本来刚要考试,可是却不知不觉来到了这里,我已经把你的题做完了,不知我的题你是怎么应付的,但愿不会太差。

这是一个美丽的时空错误,这让我重拾了童年,回忆了过去,转眼我又将毕业,去上大学,而六年前的自己,也就是现在的你,也将小学毕业,去上将来的中学。很高兴能给过去的自己写信,愿自己学习再努力一点。

六年前的自己考上好中学

六年后的自己

准备高考的李诗妍

一字一句都写得那么工整,那么用心,我为未来的自己感到骄傲。有一阵悦耳的音乐,“收卷”,老师一声令下,组长起来收了我的考卷。

第8篇

《平均数》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本课教学要求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统计知识,多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真正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却是第一次,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ppt帮助教学。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设计】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操作:咱们来做一个摆方块比赛,看谁摆得有对又快。在第一列摆7个方块,第二列摆6个方块,第三列摆5个方块。摆完之后同桌互相检查,然后将方块轻轻移到桌子的右上角。

功能分析:本项操作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准备材料。

欣赏:在集会中有一个游戏特别吸引人,一起来看一看。

功能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课的兴趣;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尚弱,在直观的ppt演示中更能理解新知中的概念。……

板块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问题1:怎样才能让他每次套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功能分析:刚刚是产生的求平均数的需要,这个问题则指向平均数的求法。

活动设计:用课前摆的小正方形作为学具,可以移一移摆的小正方形,也可以在练习纸的1号框中写一写,开始。……

板块三:巩固应用,深入理解

问题1:(ppt显示:想2)看看这三条彩带,想一想它的平均长度可能是几?下面有一个是他们的平均长度,你认为是几号?

功能分析:方法得出并及时巩固之后,稍作估计上的拓展。

活动设计:独立思考,同桌互说。

反馈方式:手势表示选择的答案。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他的答案正确吗?谁的想法和他不一样?)

结合ppt小结: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要比14长,比24短,应该在14和24之间;而且它和每一条丝带的长度都不同。

问题2:(ppt显示:想3)轻声读一读,看得懂这一题的意思吗?这两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功能分析:利用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习题,并适当创新利用教材,使得教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活动设计:独立思考,同桌互说。

反馈方式:指名回答。

追问:(ppt显示:小明所在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所在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

小结:小明可能比他们班的平均身高高,而且可能高很多;小强可能比他们班的平均身高矮,而且可能矮很多;所以小明不一定比小强矮。

问题3:小明前三次口算比赛的平均成绩是89分,他想努力一下,通过第四次考试让自己的平均成绩达到90分,请问小明第四次至少要考多少分?

功能分析:这一题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变形题,开放性较大,难度也较大,从而让学生从口头过渡到笔头,明确必要的时候需要自己动手写一写。……

【教后反思】

第9篇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看教师是否正确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是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一课时所学的知识,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起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观察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往往关注最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丰富,却不知这一系列的设计都源于教学目标。如果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想要真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只有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量、折、拼等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正是由于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从而更好地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创设情境

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突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重复问题”时,教师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三年级一组同学喜欢吃橙汁味棒棒糖的有5人,喜欢吃草莓味棒棒糖的有6人,一组同学一共有几人?”

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算一算,喜欢吃棒棒糖的学生一共有几人?

生:11人。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是这样吗?请看三(1)班的学生名单记录(如下)。

三年级(1)班喜欢吃棒棒糖的同学名单

(师让名单上的同学上讲台,学生发现总人数是9人,而不是11人)

师:喜欢吃棒棒糖的不是11人吗?现在怎么变成9人了呢?

……

上述教学中,教师故意制造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学生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有两个同学是同时喜欢吃两种口味的棒棒糖,所以身份重复的两个同学只需要计算一次就可以了。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突出教学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自主探索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持久,自我控制能力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从而自然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以学生动手操作来展开教学活动,共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用对折、画一画和概念推理等方法,探究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测量、对折、半径的概念进行推理,清楚地认识到同一个圆中的半径和直径都分别相等;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对折及直径与半径的内在联系,发现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第四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等结论。课堂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四、精设课堂练习

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练习的设计关键在于“精”,即围绕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巩固、转化、运用,从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后,我精心设计了一份实践作业。如下:

今年的5月1日是星期四,推算一下,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根据上面的信息编制今年6月份的月历表,要求美观大方。

通过这份实践作业,不仅引导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使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设问;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6-0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以“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来进行教学的,是师生共同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而问题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探究学习的成效。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提高设问的有效性,达到以“问”促探、以“问”引思的目的呢?

一、激起认知冲突,设置“悬念”问题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置于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境之中。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顺应、负迁移等方式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设置富有“悬念”的问题,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案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集合思想”一课的导入环节:设问导入,激发探究。

师:(课伊始,教师富有激情地直接呈现数学问题)动物园开运动会,参加跳绳的动物有8种,参加长跑的动物有9种,参加跳绳和长跑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不假思索、迅速地作出回答)8+9=17(种)(师板书:8+9=17种)

师:可是裁判长在统计人数的时候发现没有17种,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顿时陷入疑惑与沉思中……)

师:(课件出示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看裁判长手中的这份统计表,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份统计表中,数秒中后学生发现了问题)

生:老师,我发现有些动物重复了,……

师:那实际参加跳绳和长跑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一个个像小鸡啄米似的又重新数起来,正当学生数完一遍还想再数时。)

师:停,你数的是几只?

生1:13只。

师:还有不同的吗?哦,你数的跟他数的不一样,多少只?

生2:14只。

师:哦,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多少只?

生3:15只。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

生:老师,很难数,这个统计表很乱。

师:哦,很乱,那你有更好的方法吗?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帮裁判长重新设计一份统计表,想一想:该怎样设计使人一眼看出参加两项比赛的总只数。好,接下来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一份空统计表和小动物图片摆一摆。

上述案例中,我利用旧知的负迁移作用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上创设悬念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课始我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先呈现纯数字的数学信息:参加跳绳的动物有8种,参加长跑的动物有9种,一共有多少种?(而教材一开始就呈现统计表)目的是唤醒学生的旧知:计算“一共有多少种”用加法计算,即8+9=17种。正当学生轻松地算出“一共有17种”的时候,我抛出问题“可是裁判长在统计人数的时候发现没有17种,这是怎么回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此时,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探究需要被激起,思维被激活,此时,教师再提供探究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水到渠成了。

激起认知冲突的途径还很多,除可以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上设问以外,还可以在新旧知识的分化点上设问,可以在新知的生长点或延伸点上设问,可以在思维的错觉点上设问,可以在思维层次的转换点上设问,……总之,要求教师在精心解读教材,精确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思维落差,以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巧供多种学具,设置“开放”问题

“动手操作”是探究性学习的重点环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学具,让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那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又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切实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然而,许多教师通常都给学生准备相同的学具材料,让学生进行相同的操作,这等同于要学生齐步走。而实际上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能提供多种学具,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操作,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课堂会更加精彩。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将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改编为“张老师门前有一条长12米长的小路,要在路的一边栽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栽,需要多少棵树苗?”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我对例题进行了两处改编:一是把小路全长100米改为12米。二是把“每隔5米栽一棵“去掉,而增加了一问“可以怎样栽”。随后我出示记录表,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栽?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后得出有四种栽法既

美观又合算,教师相机记录下这四种栽法及相应的树苗棵数。接着在表格的右端增加一栏“实际需要多少棵”,让同桌两人为一组,商量商量,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栽法动手栽一栽。而学具袋里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10棵小树苗模型、标有0~12刻度的12个单位长度的纸条一张代表小路和四种刻度尺(标有0~3刻度的3个单位长度的刻度尺、标有0~4刻度的4个单位长度的刻度尺、标有0~2刻度的2个单位长度的刻度尺、标有0~6刻度的6个单位长度的刻度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栽法选择相应的刻度尺测量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为后面深刻地理解“株距”含义奠定基础。

上述教学中,我从尊重学生个体出发,提供多种学具,创设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不拘泥于单一方法,不统一步骤,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具有不同思维层次的操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捕捉课堂生成,设置“对话”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标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抓住促使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创设生与生、生与师之间心灵对话式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和再创造中去,互动生成,使探究活动因“生成”而更有效。

[案例]: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集合思想”一课“成果展示”环节:

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作品一:(选择一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

生:我把重复参加的动物写在下面一行。

师:哦,你是在表格下面增加一栏,把上两栏重复出现的3种动物另注出来。可是,你不照样要从上两栏中一一对应地把重复的动物找出来吗?有点……(没等老师说完,就有学生高举着小手,说:“老师,我摆的不一样。”

展示作品二:

生:我把梅花鹿、孔雀和狐狸摆在最前面,一眼就看出这3种动物重复了。

师:好主意,你把上、下两栏中重复出现的动物竖着对齐摆,这样让人很容易地数出重复参加的动物,还有更简便的摆法吗?

展示作品三:

生:重复出现的动物不用摆2次,摆1次摆在公共的大格里,表示既参加跳绳又参加长跑。

师:多好的方法,既清楚又简便。数学的学习既要求真又要求简。老师用一个圆圈把参加跳绳的动物圈起来(展示作品四),你能用一个圆圈把参加长跑的动物圈起来吗?

展示作品四:

生:太乱了。

师:不用表格,看看还乱不乱?

展示作品五:

生:更清楚了,但还不怎么好看。

师:调整一下它们的位置,试试看好吗?

师:更清楚了吗?还能再美观一些吗?

生:把两个圈画圆一点。(课件演示:两个圈逐渐变圆润)

生:哇,太美了!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完善集合图,认识数学家“韦恩”,并用“左边……右边……中间……”说话,理解各部分集合表示的含义,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计算。

第11篇

如果把数学比喻成一条常流常新的河,那么数学史便是这条河的源头,涓涓细流助推着河水奔腾向前,最终汇入自然科学的大海。接下来,我将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从渗透数学史的意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史两个方面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圆”这一单元已经开始接触圆周率,这时候可以自然的介绍刘徽与祖冲之的功绩。当我在课堂上说到外国科学家得到与祖冲之同样的结果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后时,孩子们啧啧地赞叹起来,民族自豪感也从心底里萌发出来。同样是六年级教材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在授课之余顺势引出《孙子算经》这本书,除了可以介绍“鸡兔同笼问题”曾远播海外,还可以介绍“中国剩余定理”,这项杰出的发现再一次领先了西方人整整一千三百年。小学阶段的这种引导弥足珍贵,它会在孩子的心里深深的扎根,为中国数学曾经的辉煌灿烂而骄傲。

1.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中,需要孩子们记忆五十以内的素数,孩子们背的晕头涨脑,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反而产生了厌烦情绪。万般无奈之下,我带着他们玩起了游戏,游戏很简单,工整的写出1―50的数字,然后从2开始挨个划掉它们的倍数……老师们一定已经猜到了,这是在引导孩子们自己做一遍筛法。当划掉7的倍数之后,我笑的看着孩子们,有几个机灵的小家伙立刻反应过来了,其他孩子也都很快明白了。“自己做出来的表,还好意思说背不下来吗?”小家伙们又一次自信满满的背了起来。

在讲授转化策略的时候,我曾给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数学家应聘去当消防员,主考官问:“如果房屋着火了该怎么办?”数学家按照自己恶补的消防知识进行了作答。主考官又问:“如果房屋没有着火该怎么办?”数学家皱了皱眉,很快说道:“那我就先把房屋点着,这样这个问题就与前一个问题完全一样了。”孩子们把它当做一个笑话来听,在笑声中理解了转化的策略: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当然,出于教师的敏感,免不得要提醒几句类似“危险动作、请勿模仿”之类的话。

1.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这个词很时尚,大家都喜欢拿来用,同时也很抽象,很难界定何谓“数学素养”。以我的理解,数学素养应该是对数学的了解、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三年级下册讲授“重叠问题”时,我简单介绍了德国数学家康托。康托发现了“集合论”,但是他的理论最初却并没有得到数学界的认可,在郁郁不得志中,康托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孩子们在震惊之余也感受到了,探求真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与康托的坚持相比,我们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四年级上册讲授“垂直与平行”一课时,我简单介绍了罗巴切夫斯基发现的非欧几何,这里不需要给孩子们讲解冗长的概念,只需要让他们知道原来除了我们正在学习的数学世界,数学还有其他的奇妙世界。也许若干年后,当这些孩子长大了,当他们开始接触非欧几何、近世代数、罗素悖论……童年埋在心里的另一个数学世界就会悄悄展现出来,而不至于因为那些与原有的数学理念格格不入的东西而感到恐慌。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史

2.1根据学段不同选择合理的方法;低段教学中不建议渗透数学史,即使是最简单的如古希腊龟兔赛跑的故事,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在里面,一、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这些,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与其在低段不切实际的渗透数学史,倒不如自编一些孩子能够接受的数字宝宝故事来得恰当。

在中段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但内容不宜过深,最好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点到为止。在这一阶段,数学史仅是课堂的调味剂,学生能大致了解历史上有这么个人有这么个事即可,不必探究一些过于艰深的知识。如果能在三、四年级坚持渗透数学故事,孩子们可以记住不少著名的数学家。

在高段教学中,如果选择恰当,则完全可以利用数学史来辅助教学,使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更深。比如在讲授“比例”时,可以向孩子们提到《几何原本》,在讲授“因数和倍数”时,可以向程度好的孩子介绍欧拉关于素数无穷多的证明。通过数学史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对小学所学的知识掌握更扎实,也可以使孩子们对一般证明和反证法等知识有一个浅显的了解,为以后中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2.2根据与课程联系紧密程度合理分配;教师应当对数学史内容进行甄别,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有些内容只是与教学相关的史料故事,仅仅为了增加孩子们的知识面而出现,可以放在这节课的最后作为了解内容,或者由孩子自己查阅资料准备,作为课前三分钟的展示呈现;有些内容与课程联系紧密,适合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教师就应当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准备,力求用它来突破重难点;有些内容能够辅助教学,则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些内容相对艰深,但对程度好的孩子来说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则可以课后单独辅导,并鼓励孩子自己多做了解,避免学优生在课堂上总是“吃不饱”。当然,对于数学史内容的选择,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谓见仁见智,不能苛求统一。

第12篇

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是关键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我们备课的定位是什么?是备学生而非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前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去分散重难点,进而如何突破重难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教师应如何应对等等。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1.问题探究是关键

一堂课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师提问的水平,这其中包括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向性是否明确,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也即问题的有效性。有效的问题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抓住掌握本节课知识点的关键。

2.巩固练习是着力点

在学生经过对知识点的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二、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来审视教材,要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同时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充分挖掘知识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教育价值及教育意义,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例如:我在整体把握了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后,发现第二单元“四边形”的练习题中关于求周长的问题,多次出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情况,但这一知识点要在第六单元才能学到,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对“四边形”这一单元的整体掌握。在教学中,我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将第六单元提到第二单元前面来讲,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后,再来学习“四边形”这一单元。这样无论是列式还是解题学生都易如反掌了,避免了学生只会列式不会计算等尴尬问题的出现,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巩固,实乃一举两得。

在教学中,我还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适时、适当的整合。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第一小节的内容是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二小节的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我在充分研读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对两小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放在同一课时内进行。课上,我让学生经过层层举例、论证,切实将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弄清楚之后,让学生进行类比猜想:除了在加法运算中存在交换律之外,在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交换律?在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研究之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后发现,交换律在乘法运算中同样适用。这样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有条理、成系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扎实、稳固、记忆深刻,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要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思考、精巧设计。

1.注意教学技巧的运用

例如:三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测量”,我在教学时充分引入了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深切体会各种长度单位。如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一拃的长大约1分米,张开双臂的长大约1米,这样学生在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时因为有了自己身体上的标准就不容易出错了。另外,在学习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我又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手掌。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而相邻两个手指间的缝隙则是它们的进率,这样,到了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时,正好是虎口这个位置,恰恰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比其他的都要大。这样学习,变抽象为形象,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重叠问题”一课中,呼啦圈这一道具的使用就是一种教学技巧,它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并将集合思想这一抽象、枯燥的数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学生头脑之中,而且因为有了这个道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可谓一举多得。

2.注意教学节奏的把握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各知识点分重点与非重点,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也各不相同,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做到难易交替、快慢相隔,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学困生吃得饱,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教学节奏,正确把握教学进程。

3.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是一种思考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基,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掌握形式。它的培养比一些纯知识性的内容的教学更重要,更有价值,这种思维需要在知识的传承中根植。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例如:“重叠问题”这一课中,集合思想是这节课要体现的主要数学思想,我的练习题设计就体现出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例如“生活中的重叠问题—思维训练”这个层次,“15人同时做两道数学题,其中做对第一题的有12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4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多少人?”这主要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而“生活中的重叠问题—拓展训练”中,“育苗幼儿园大班,有9个小朋友喜欢看小神龙俱乐部,有6个小朋友喜欢看小小智慧树。大班最多有多少个小朋友?最少有多少个小朋友?”则主要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

四、要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课后反思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着手。教师的教主要包括:一是总结本课的“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灵活,教学水平大有提高;二是总结不足,探索应对策略。不是每节课都尽如人意,教师要勇于面对自己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及时查找原因,找准不足,并进行分析,找对应对策略。反思学生的学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