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市场

银行业市场

时间:2022-12-07 04:5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市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市场

第1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机构准入制度;业务准入制度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57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行业发展呈现井喷趋势,不论是城商行还是民营银行,其规模和数量都在持续增长。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其监督和管理的强化势在必行。监管不仅要抓重点抓其业务经营规范,还要从源头做起,从市场准入环节入手,加强规范。顾名思义,市场准入是指在通过对银行机构进入市场、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依法进行严格审查,将那些不符合银行业经营规范以及存在伤及投资者利益风险的金融机构长久性地拒之门外,来保证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这不仅是肃清银行业的行业规范,更为金融行业长足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通过细数我国银行业准入发展历程、各国之间银行业准入规则比较来分析我国银行业准入规则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浅显的建议。欢迎读者批驳。

1 银行机构市场准入的发展历程

纵览银行机构市场准入方式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自由主义到特许主义再到准则主义和核准主义的演变过程。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银行业的稳健发展,银监会对于银行的监管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简述如下。

银行准入监管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机构准入,其主要流程如下图。

流程图

第二部分是业务准入。对于银行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准入条件,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部分是高级管理人员准入。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在审批商业银行时要认真辨别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主要通过审查其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业务经验和能力、日常经济行为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在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包括:了解并熟知经济类法律法规;正确贯彻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积累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实战工作能力。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旨在为银行监管部门注入新鲜的具有能力的人才,为银行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各国对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的比较

2. 1 从机构准入来看,各国对银行申请设立要求所存在的差异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世界各国对于银行的准入更注重的是银行准入的一些初始条件。对于新设银行的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对来看较低。从我个人来看,作为新设银行它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银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不断的创新,原始的市场资源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如果没有一些新的能量,新设银行在竞争力上远远不及原有银行。从整个银行也来看,如果进入的都是一些与已有银行完全一样的新设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只会造成更多的压力,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2. 2 各国对银行的业务准入监管的比较(监管指数)

从各国的监管指数(表2)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对银行业监管的松紧程度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德国和英国的监管指数比较低,几乎是允许银行从事所有的业务。印尼和中国的业务准入相对来说比较严格。不同国家监管的松紧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家当时的实际国情,另一方面与该国银行业的发展也密切相关。监管程度低的国家对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鼓励和支持的作用,监管程度高的国家对银行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强化的作用,使其发展更加稳定。

2. 3 各国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准入的比较

各国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都具有共性,这主要取决于银行业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某些品质和能力的需求。银行业也存在着很高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这就不得不对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正如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会为该行业注入一股活力。如果当银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都存在着道德品质问题,银行业的风气就会败坏。这不仅仅是会影响到银行业的整体形象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会严重阻碍着该行业的发展。此外,如果进入银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力有限,并且不会去学习去创新,那银行业只能维持着正常的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衰落。所以对于银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从表1的第五项和第六项也可以明显看出各国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见,对于银行业来说,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对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不仅仅是对于某些国家,而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监管内容。

3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现状

事实上,在《商业银行法》中,就对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准入规则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原有的内容在当下显得过于简单,并没有进行详细论述。近几年来,由于相关监管规章的不断补充,我国的银行业准入规则也在不断的完善,并有了许多突破。下面还是从市场准入的三个内容来分析我国的市场准入现状。

3. 1 机构准入制度

在我国机构准入方面的监管文件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准入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173号)、《商业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3号)、《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有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92号)等。

从各文件的主要内容来看,我国机构准入制度趋于规范化。对于机构的进入有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这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规范化的机构准入制度有利于银监会对于进入机构的管理,相关文件也为此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国银行业准入有法可依。

3. 2 业务准入制度

2002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105号),就中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准入制度作了改革。主要改革内容有两点:一是新开外汇业务与人民币业务同时申请和核准;二是增开人民币或外汇业务由商业银行总行报人民银行总行核准或备案。

新规则的出台,表明我国业务准入监管规章有了重大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本外币准入分别监管及总分行分级核准的体制,为构建统一的业务准入体制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条规则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该文件仍然将中资银行单独规定,区别对待中资银行和非中资银行,这将不利于我国现行环境下在业务准入监管上实施国民待遇原则。

3. 3 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在后期的修改中,《商业银行法》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行业针对从业人员的准入规则进行了深入的规范,通过明确划分不得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定情形,严肃对从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这项突破使用法律文件使得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更加的合法化与规范化。

4 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的缺陷

4. 1 从机构准入的监管角度分析

第一,机构设立审查与批准的程序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和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都要求经过监管机构的审查批准,但是却没有规定具体的审查时限,也没有规范对于审查复议的相关程序。这样既不利于申请人对于自己的合法权利的维护,同时也不利于监管机构积极履行职责和提高准入监管的效率。

第二,关于商业银行设立标准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设立规定的条件过于简单,不利于监管当局对于一些具体的行为做出客观的评判。

第三,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准入上有差别待遇的倾向。这不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准入氛围,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结构趋向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4. 2 业务准入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业务准入制度过于受到关注,容易导致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的过多干预。我国的业务准入制度严重限制了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银行业内部有着自己的稳定发展机制,过多的干预只会使这一体制被打破。

第二,业务准入程序机制上有缺陷,准入条件的设计存在弊端。在一些业务的准入条件上没有突出该项业务的特殊性,造成准入规则创制上的浪费。

第三,外资银行业务准入的法律模棱两可。在五年过渡期内,法律并没有对于外资银行可以经营的业务做出明确的规定。

4. 3 人员准入制度的缺陷

事实上,自我国银监会成立以后,就确立了“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但是从目前的监管实践来看,需要遵照新监管理念,将银行业高管人员的监管纳入法制和科学化轨道。

5 对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有关建议

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需要通过有关法律来使其合法化、规范化、合理化、具体化。同时也需要银监会加大管理力度。对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运用渐进式的管理体制,对于漏洞进行小修小补,而不是等到漏洞扩大到不能修补的境地之后再去想办法修补。此外,还要重视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我国银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比较缺乏,所以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去加强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符贵兴,付胜华. 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8).

[2]张羲珍. 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5.

第2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

一、股东的约束

股东将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时,其交易价格是市场对银行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的反应。这一信息反应可直观地为监管部门所了解。而当公司破产倒闭,股东的股权价值也将首先遭到冲击,因此股东对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故而股东能够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当银行进行风险业务操作时,股东会选择卖出股权或者对银行经理层给予施压以纠正其管理中的风险行为。但另一方面,因股东在银行破产时只承担相应于出资额的有限责任,而在盈利时可获得所有投资带来的回报,因此,股东在选择银行时并非完全规避风险,所以股东对银行所进行的约束并非彻底,尤其是当银行面临经营失败的局面时,股权约束力更加薄弱,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是国有法人股,其性质类同于银行监管机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行为更加非商业化,其约束力量也更加非市场化。

二、银行债权人约束

(1)存款人约束。当存款人认识到银行的高风险行为时,会将其存款提出或转移至其他银行,这易引发银行挤兑,甚至造成银行倒闭。如果存款人在选择银行进行存款时,对银行不加以区分,则说明对银行系统的市场约束几乎不存在。对存款人是否有能力来评价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许多经济学者给予否定态度。Dewatripont和Tirole(l994)认为由于个人存款者行动分散,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且常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他们很少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对银行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因此难以对银行风险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而多数研究表明,当银行进行风险操作时,存款人可以以提高存款利率作为反应来约束银行风险行为,只是利率提高的程度在各国有所不同。但是以往较少有研究证实存款人可以通过减少银行存款来制约银行风险行为。(2)债券持有人约束。债券约束指银行债权人对银行经营的风险行为进行干预和施加压力以保障其债券的利益和价值。银行债权人可以分为高级债权持有者和次级债券持有者,而后者对银行的市场约束力量更为明显。银行次级债是一种固定期限大于等于5年的长期债券。它不对银行日常经营的损失进行弥补,且其获得偿付时处于存款和高级债券后。次级债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还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这一约束作用是由银行次级债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次级债的偿付次序决定了其持有者更加关注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当银行破产倒闭,次级债在十分靠后的位置上得到偿付,因此其背负着很高的风险成本。其次,尽管其偿付风险较高,但是在收益方面,它没有股权所能获得的银行高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而只能得到固定的银行利息,这一利息收益只是比存款利息稍高一点。因此,次级债券所有者的收益无法获得较好的保证,它要为银行经营失利付出高昂的成本,却不能从银行经营收益中获得额外的风险补偿。这就决定了次级债所有者比银行的其他利益主体更为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当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业务时,次级债所有人将采取行动。另外,市场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银行风险状况通过对次级债券在一、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操作来提高银行的筹资成本,从而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

三、其他相关者约束

(1)银行同业间的相互约束。当某一家银行经营风险较高时,同业市场可能对该银行的业务往来实行不合作的态度,不再向其拆出资金,这样该银行很可能出现资金紧张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尽管现实中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银行业在当下的竞争中将难以持久生存而遭遇淘汰。因此,同业之间的业务约束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信息中介机构的约束。信息中介机构具有专业化的队伍,相对于公众而言,其对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程度等信息的解读更为客观和准确,是公众难以独立收集和分析银行信息时的主要求助对象。因此,当银行经营状况较差时,信息中介机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评价反应,银行的利率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相应的反应,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行为决策,从而对银行的风险行为形成约束。(3)银行监管机构的约束。由于股东、存款人、债权人等针对银行风险行为会做出抛售银行股票、债券,要求银行调高利息支出水平等反应举措,这些数量和价格上的变动信息将传递给银行监管部门,监管者据此提取有用信息,对银行的风险行为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从而对银行的风险给以约束。

参 考 文 献

[1]孙龙建.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的框架阐释[J].金融论坛.2009(2)

第3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机遇与挑战;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银行业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间接融资在我国的金融结构中占据长期的主导地位,而银行业作为中介一直发挥着社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是实现中国制造的源泉,是盘活实体经济的血液,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

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商业银行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其次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特殊的商品—货币资金。最后商业银行是运用特殊的经营手段—信用来筹集分配资金的,并且它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工商企业。

以上是对银行业的简单介绍,下面笔者将对市场经济的经络——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

一、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相互竞争者的数量和规模、产品的差别化程度,以及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

1.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种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的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买方集中和卖方集中。一般情况下,所谓的集中是指后者,因为研究中买方相对分散,且有关买方的资料难以统计和测量。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规模垄断。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指商业银行中N家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对银行业来讲是指某些银行营业指标占所有银行营业指标的比率,直观反映该银行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总和达到了七成以上,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之和仅有二成多,可见目前中国银行业市场仍处在寡头垄断市场,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很高,竞争程度没有达到完全市场化。虽然这种寡头垄断格局不是源于市场的自发竞争而形成的,而是国家行政干预的结果,但是通过研究数据可知,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通过不断的调整改革,国有大型商行市场占有程度逐渐下降,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大小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

2.产品差异化分析

产品差异,又称产品差别或产品分化,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形成产品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的物理特性。如款式、质量、包装、性能、效果等差异;二是买方的主观印象。如各企业通过商标、厂牌给买方营造的主观感受;三是销售地区和销售服务的区别;四是广告。

银行业属于金融服务业,提供的产品是各种金融服务,包括各类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所以银行的产品差异并不体现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外观上,而在于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上。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存贷利差是其较为单一的收入来源,所以收入过多的依赖贷款等资产的收益,而国家对利率较严格的管制导致价格差异小,创新产品少。虽然各个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差别,比如银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信誉问题,银行原有客户的主观偏好,营业网点的分布密度与分布范围等。不过银行的主要作用-信用中介及资金融通并没有改变,所以总体的来说,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别化是较小的。

3.市场进出障碍分析

进入障碍又称进入壁垒或门槛,它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相比所拥有的优势。由于市场容量和生产资源的有限性,新厂商一旦进入,就会与该产业内的原有厂商展开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所以,进入障碍是影响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障碍越大,垄断程度越强。

进入障碍主要有经济性和政策。我国银行业的进入障碍首先是政策,长期以来,中国对银行业一直实施严格的政府管制,对现有银行以及新进入银行在市场参与、参与程度、地域范围等方面都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其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行网点遍及全国各地,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客户信息,具有排他性。新进入的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这些都构成了我国银行业新进入者的经济性进入障碍。另外,我国对银行业的退出管制也很严格,因为银行业的破产与其他工业性厂商不同,银行的破产对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会用行政手段极力避免其破产。

总之,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呈现出高集中度,低差别化,高进退障碍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特点。这种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带来一定的问题如: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技术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动力;金融风险加大;盈利空间逐渐收窄;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等。

二、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商业银行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需要重新审视和继续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问题。

展望未来,中国银行业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快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和稳健的市场化改革,为中国银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居民财富的持续积累,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为中国银行业自身的战略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际金融格局的重整,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和空间。

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仍然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经济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显现出复杂性、突发性、扩散性和快速传播性等新特征。在市场竞争方面,随着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银行面临的竞争格局、空间范围和竞争对手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在金融监管方面,主要国家都对自身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并致力于推动全球层面的监管改革,商业银行必须面对更加严格的宏观和微观监管要求。这些都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银行业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今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已经到来,需刻不容缓的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以改变目前金融资源被银行这一单一形式的间接金融平台所垄断的低效率格局。放松管制、完善制度和重视人才“改革红利”,创新产品与技术,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引入公平竞争和进入退出的有效机制,只有这样才会让人才、资金、客户等要素充分流动起来,从而打破今天由银行业一家垄断中国大部分宝贵资源的低效率状态和实体经济“钱荒”与虚拟经济“钱多”的并存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武成果.我国银行业SCP范式分析与改革建议[J].科技创业周刊,2006(6).

[2]孙立坚.市场活力的重建关键取决于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J].

[3]庞兰舰.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商业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产业经济学,2011.

[4]汤茂峰.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国民经济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结构;货币政策效果;银行业竞争

中图分类号:17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6-068-07

一、引言

货币政策传导是从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结果产生的整个过程,它既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中的关键一环,与厂商和个人等微观主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效果。因此,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有的文献中,研究银行业结构与货币政策效果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实证研究方面,Stiglitz和Greenwald(2003)假定银行都是风险厌恶型的,他们通过研究银行系统的竞争和限制后发现,竞争性更强的商业银行市场会弱化贷款利率的上调效果,利率提高会减少存款,使得财富效应与银行业竞争程度负相关,进而降低了货币政策效果。Freixas和Tochet(1997)使用Monti-Klein模型(古诺模型在银行业市场上的应用)研究了在垄断的商业银行市场中银行间利率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他们研究发现,较高的银行业竞争性会降低银行间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这也就说明,如果货币政策制定者将银行间利率作为调控目标,则竞争性较强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会弱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Alecar和Nakane(2004)认为,早期的研究只注重局部均衡,忽略了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他们利用跨国数据,使用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后发现,银行业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实体经济对利率的变动更加敏感。

在理论研究方面,Van Hoose(1985)研究发现,如果中央银行将货币流通额作为调控目标,将债券利率作为调控工具,那么商业银行竞争性的改变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没有影响。Aalion和White(1978)研究了欧洲国家的货币制度后发现,垄断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和完全竞争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与垄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相比,在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下贷款利率更高。但这一结构并不能说明垄断性的银行业结构优于竞争性的银行业结构。他们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垄断性市场结构下的存款利率总是低于竞争性市场结构,其存贷差也总大于竞争性市场结构下的存贷差。因此,垄断性银行业市场结构损害了公众福利。Dell和Ariccia(2001)扩展了这一研究模型,他们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在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下银行业竞争性也可以很高。

国内学者早期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探讨得出了寡头垄断的结论。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更多的研究证实了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学者们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很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钱雪松(2008)的研究,他通过借鉴BoRon和Freixas(2006)的模型,构造了一个欠发达资本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他研究发现,如果银行业由几家银行垄断,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就不连续,因此,垄断的银行业结构、公司债市场不发达,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现有的很多研究只使用了集中度指标代替竞争性指标研究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即使有学者从理论上证明了银行业的竞争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但是,很少有通过实证检验银行业竞争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而且大多数研究中使用的是集合数据,忽略了对银行一级的研究。本文使用银行一级数据,利用VAR方法,用H统计量作为竞争性指标,使用2003—2010年22个国家的跨国数据分析了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

二、总体数据分析

1.模型的设计和指标的选取

为了计算银行业结构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本文使用了VAR方法进行分析。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计算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如计算商业银行集中度的CR值和HHI指数等。本文使用Panzar and Rosse(1987)模型中的H统计量来衡量商业银行市场结构。脉冲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在货币政策文献中被广泛使用。这些方法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分析外生变量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将货币政策冲击所造成的效果视为其他经济变量冲击产生的影响,并通过脉冲分析来进行估算。使用VAR分析的变量包括短期利率(r)、银行贷款的对数值(b)、货币流通总额的对数值(m)、物价水平的对数值(p)以及生产总额的对数值(y)。由于这些变量可能具有单位根,所以使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本文将利率变化定义为货币政策冲击,进而研究其对银行贷款、M2和真实GDP的影响。为了对样本进行鉴定,我们用克列斯基分解对正交化脉冲函数进行了估算。值得注意的是,变量顺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VAR的分析结果。考虑到这一点,本文设计了两种模型。模型A:(y,p,r,b,m)表示中央银行根据同期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对利率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会对以后一个时期的产出和价格产生影响,对当前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没有影响。然而,由于中央银行获取相关数据十分困难,所以这种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强。相反,我们使用模型B:(y,b,m,p,y)来说明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只参考前一时期的指标,货币政策影响其他同时期变量。

为了研究商业银行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计算了两个指标,一是累计的脉冲响应函数,将它作为衡量货币政策冲击影响的指数;二是H统计量,将它作为衡量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指数。在计算货币政策的影响时,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总产出额,通货膨胀率作为物价水平指标,将M2作为货币流通额,将银行贷款作为企业的债权。本文使用2003-2010年22个国家的数据进行计算,数据为季度数据。GDP、物价水平、M2、短期利率以及银行贷款的数据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国际金融统计(IFS)中获得的。真实GDP的数据难以获得,我们使用通货膨胀率对名义GDP进行调整,得到真实值,使用X12法消除了数据的季节性。

2.结果分析

图1显示了在模型A下,银行业竞争程度和货币政策效果之间的关系。在图1中,横轴是模型A的累计脉冲响应函数,纵轴是H统计量。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栏的三个图说明了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rto b)。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两个指数之间存在任何确切的相关性,我们并没有发现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产生了影响。第二栏说明了货币政策对M2的影响(r to m)。从图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二者呈负相关性。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单侧法进行检验,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图1的第三栏和第四栏说明了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r to p)以及对GDP(r to y)的影响。货币政策似乎与这些变量都没有关系。我们分别使用最小二乘法和bootstrap方法计算标准差。使用最小二乘法必须满足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考虑到误差项可能不满足正态分布,所以本文接着使用bootstrap方法计算标准差,由于土耳其的相关数据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在后来的回归分析中排除了它。通过研究我们并没有发现银行业竞争性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了影响。

图2为模型B下银行业竞争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所得的结果似乎与模型A相同。通过对每个指数的回归计算,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的H统计量下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系数都是不显著的。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对作为因变量的M2和物价水平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H统计量与这些变量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差异性较大的数据产生的结果。采取类似模型A的做法,我们把土耳其的数据排除掉。分析在H统计量下货币政策对真实GDP产生的影响时,系数仍然是不显著的,这说明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效果没有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种研究方法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我们无法确定二者的关系。因此,下面我们用国家数据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的影响。

三、按国家拆分数据分析

1.模型设计

为了使用样本国家的个体银行数据进行研究来检验不同银行业结构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借鉴Ash-craft(2006年)的模型。设计了下面的模型: ln(Lit)=αi+β1Sit+β2S(i,t-1)+β(Hi*Sit)+β(H1*S(i,t-1))+cit+εit

(i=1,…,N;t=1,…,T) (1)

其中,Lit表示银行i在时间t时的银行贷款额,Sit表示银行i在时间t时相应国家的货币政策冲击,皿为H统计量,cit是控制变量,εit是扰动项。控制变量包括存款与总资产比率的滞后、总资产周转率的滞后、存款的增长率、实际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H统计量,本文使用GLS方法对公式(1)进行检验。公式(1)右侧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分别代表在时间t和t-1时的货币政策冲击。

早期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通常使用罗默时间。他们通过使用历史记录,定义出了美国联邦储备金检查小组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率时的冲击变量。由于我们的样本包含很多国家的数据,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不切实际的。另一种方法是将上一部分用VAR计算的利率方程的残差作为货币政策冲击的指标。这种方法是合理的,因为现有文献中的很多研究都将做脉冲反应的利率方程的干扰视作货币政策冲击。本文使用年度数据,这样可以使用每年第一到第四季度的残差总和作为货币政策冲击的指标。有些研究使用货币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冲击的指标,但是如果要研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这其实是不合适的。本文在模型中加入存款与总资产比率的滞后和资产周转率的滞后两个变量,这是因为银行管理者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前期银行的财政状况。

公式(1)中的第四项和第五项代表在银行业更具有竞争性的国家中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β3说明在时间t时,在各个国家的H统计量约束下利率每增长1%银行贷款增长的百分比,同样β4表示在t-1时利率增长1%银行贷款增长的百分比。

样本国家同上一部分一样,数据同样来自Worldscope。因为不能从数据库中获得新西兰的观察值,所以样本只包含21个国家,时间是2003年到2011年,数据频率是按年度计算的,银行数量是1202家。

2.结果分析

表1为检验结果,公式(1)的估算结果见第一栏。货币政策冲击的系数是负的,而且显著,这说明在当期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货币政策冲击会减少银行贷款。H统计量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是正的,而且显著,这意味着在更具竞争力的行业,货币政策冲击对银行贷款产生的影响会相对较小。此外,H统计量的系数是正的而且显著,这说明高度的银行业竞争会导致银行贷款的增加。由于H统计量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相互作用项可能会给模型带来问题,所以我们在公式(1)排除这一项,并重新检验,结果见第二栏。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系数都同第一栏类似,所以这一项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第一栏是剔除存款与总资产比率项的估计结果,结果与标准估计基本相同。与货币政策的互动项的系数都是显著的,且与表1的符号相同,其他变量的系数也仍然保持不变。第二栏是剔除资产周转率项的结果,它也没有发生变化。第三、第五和第六栏显示的是去掉银行规模、真实GDP和通货膨胀率的各自的估计结果,这些结果都与标准估计的结果相似。在第四栏中我们剔除了存款增长率,互动项的系数也是显著的,但是为正值。总的来说,公式(1)的结果并没有因模型设定不同而改变。

为了研究美国数据的敏感性,我们对公式(1)进行了重新估算(银行如果是美国的就用0表示,如果不是就用1表示)。表3的第一栏为检验结果。正如表3所示,结果仍保持不变。尤其是货币政策冲击和银行业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系数十分显著而且为正值。换句话说,即便我们专门设定一个不包含美国银行的样本,我们也可以拒绝银行竞争和货币政策效果之间不存在关系的零假设。为了检验其他区域的敏感性,我们对部分区域依次进行估计。表3中的第二栏显示了对欧洲国家的估计结果,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同标准估计的相同。在第三栏中,我们对亚洲和大洋洲国家的模型进行估算,发现结果也同标准估计类似。这就说明,区域性样本并不会改变结果,也就是说,银行业竞争的状况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影响。

为了检验不同发展水平下的结果,我们将样本分为两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估算。根据ISI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我们将如下国家纳入该范围:韩国、墨西哥、菲律宾、葡萄牙、南非以及土耳其,表3的第四栏显示的是估计结果。货币政策冲击的估算结果和标准估计类似,互动项系数十分显著。即便我们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征,银行业竞争仍然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总之,高度的银行业竞争会对货币政策冲击影响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5篇

[关键词] 银行;利率;贷款;市场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20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33- 01

1 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缩小仅是短期效应

一般认为,利率管制是中国商业银行能够获得超高收入和利润的根本原因。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是利差收入,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面临利润巨额损失的预设前景,商业银行似乎不大欢迎利率市场化。从短期和长期效应来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应有不同的影响,仅就对利差的影响看,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缩小也仅仅是短期效应或利率市场化初期的效应,长期来看,利差至少从表象上看会提升,这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

2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或混业经营将同步得到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西方主要国家顺应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需要,先后放开经营限制,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现在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务最大的金融机构基本都是商业银行。显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社会融资结构将由以间接融资为主向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转换,相应地,商业银行也将依托综合化经营转型来探索新的盈利增长模式。

3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业务创新

放松利率管制以后,短期内存贷款利差面临缩小,银行利息收入可能减少,这就迫使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研发新的服务品种,更多地赚取非利息收入。实际上,金融创新贯穿于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始终,或者说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本身就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创新对利率市场化有客观要求,因为大部分的金融创新是在利率的不确定性基础上产生的,利率市场化给金融创新提供丰富的土壤,使得金融创新形式更为多样;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金融创新,在进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变动更加频繁,市场波动加大,相应需要金融创新来控制风险。可以说,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原动力。

4 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加快银行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型

预期,当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失去利率管制的保护,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整个银行业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银行并购重组趋势加强,一些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的银行可能面临被淘汰或被兼并的危机,这将促使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在管理模式上,应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改进绩效考核、强化风险管理、健全组织管理体制、优化资源整合、提高定价能力、提升人均(网点)效能,提高系统支持效率等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经营模式上,商业银行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靠规模取胜的外延粗放式经营模式,实现内涵集约化经营,通过精细化资本管理,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高收益和低风险的业务,以最小的资本消耗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持续稳定地提高银行价值和股本回报。

5 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出现低利率贷款的概率不大

针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如果放开存款利率市场,系统性风险会过大,银行吸储成本大大提高,导致整个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而目前企业面对产能过剩和需求前景疲软的冲击,难以承担高资金成本。相反,在贷款利率取消前,大部分银行贷款的利率远高于基准利率0.7倍的下限,过去两年来,银行对信贷损失的担忧不断攀升,也导致贷款利率大幅上升,使得贷款利率下限实际没有什么约束性。商业银行按照市场供求定价已是主流,有理由认为,即使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也不大可能出现不计成本利率下浮的恶性竞争行为,这也是政府以最小的代价在试探市场的风险。

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一点对于一部分有议价能力的客户是利好,如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目前,很多大型国企成为资金掮客,获得低息贷款后放贷给小企业赚息差,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可能加剧这种行为,而不是促使银行将信贷资源分配给中小企业。

二是对银行而言,由于整体经济低迷,实体经济利润有限,银行放贷存在较大风险,使其更倾向于有政府隐性担保的部门,这将进一步扭曲资本的定价和配置,挤压银行盈利空间,但同时,此举对缓解地方债务风险有积极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争取更多时间。

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的资金需求存在季节性、小数额、小规模、零散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而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对农村合作社放开贷款上限,一方面符合高风险贷款高收益的原则,另一方面缓解了农户和小生产者的资金紧缺问题,对活化农村金融市场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业 市场结构 金融体系结构 经济增长

我国目前已有许多商业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除去上千家略带地方性质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还有超过18家的全国性质的商业银行。具有为数众多的银行机构的中国商业银行业是否就可以说是具有比较大竞争性的行业,市场是否就趋于竞争,资源是否达到了有效配置。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银行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客户之间以及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特别是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主要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三个指标来说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关系。

1.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市场结构中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最基本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最基本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资产等占整个市场总量的比重来表示,本文测定我国银行业前4家最大商业银行1在相应项目上占据的市场份额比例,即

其中,CR4代表商业银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银行业中第i位的企业的资产总额或存款、贷款、净利润,N代表全部银行数,代表n家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或净利润之和。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数据分析得出如下表结果,见表1。

表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各类指标CR4的数值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2~2004年和2006年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另:本文表中所涉及到的商业银行只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这是出于两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数据获取的难度;二是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看,这14 家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按照贝恩在20世纪50年代划分的产业集中度的6个等级(如表2),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与表2对照,可以看出,平均总资产市场集中率为82.2%,属于极高寡占型;存款和贷款市场集中率同样高,也属于极高寡占型;但净利润市场集中率平均水平较低,只占66.9%,这与四大国有银行资产、贷款和存款等三个非常高的指标的现状是不相符的,这说明我国银行业资产和存款以及贷款的垄断程度高,但是高垄断并没有带来高利润。需要补充的是,2005年的高净利润集中度是建立在三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的基础上的,这都说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银行业市场的赢利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从表1看,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了市场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

表2 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

资料来源: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产品差别

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有两个特点:一是商业银行的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的各种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各类存款、各类贷款及其他各类中间业务,由于这些产品的实质是银行的服务,所以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主要不是体现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外观和花样等方面,而是表现在服务的便捷程度以及能否针对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其需要的金融产品;二是衡量产品差异程度的指标―产品需求交叉弹性在商业银行业是非常难以计算的。1985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后,商业银行的产品差异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一种状况是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种类趋于同一,商业银行业整体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另一种状况是不同银行的相同产品日益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银行在广告、促销、分支机构设置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也日渐扩大,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大致相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大行业、大企业、优质客户,而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美国银行业专业化程度高,大多数银行集中于几项自己擅长的业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根据客户年龄、收入、职业、性别的不同推出不同的业务,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竞争优势。二是市场营销层次低导致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异化低。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广告来看,基本上都是银行的形象宣传,提高银行的知名度。但是从广告的差异化程度来看,各个银行的形象定位基本上趋同,没有体现出各个银行的产品特色,这样很难让顾客做出适合自己金融产品的正确性选择。

从豪泰林(Hotelling)选址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产品差异与市场势力的关系:一是产品差异能够降低需求的价格弹性。产品差异越大,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企业(银行)就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势力;二是产品差异能够缓和竞争强度。同类产品的相对差异化程度越高,消费者(银行客户)的主观偏好程度就越高,企业(银行)就有更大的市场势力。

3.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进入壁垒越高,市场集中度也就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从理论上来说,通常存在的进入壁垒因素有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及资产专用性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壁垒等。

(1)规模经济壁垒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是反映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的客户下,经济规模越大,能容纳的银行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

关于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施蒂格勒认为,银行的最佳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在最佳规模的区域之内,不同规模的银行都能取得规模经济。同时,由于规模经济作用的发挥受银行业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经营管理、金融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点上银行的最佳规模区域也不同。国外许多研究表明中等规模银行的效率通常高于大型银行和小银行。

(2)资本充足率壁垒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对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进行了约束。它把银行资本分为两级,即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核心资本资本作为资本基础的第一级,是银行资本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核心资本占银行资本的比例至少要占银行资本基础的50%。附属资本作为资本基础的第二级,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一般储备金或普通呆帐准备金、长期次级债务和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其总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总额的100%。在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要建立所需的资本基础,银行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应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4虽然我国不是协议的成员国,但央行已经认同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8%的标准,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3)政策性壁垒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商业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及发展滞后的状况,我国政府一直对商业银行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管制制度,避免竞争,维护垄断,力图将商业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最低资本金要求、营业执照的数量控制、禁止任意扩大营业范围、禁止将分支机构任意升级、禁止抬高或压低资金成本等。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1.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

金融体系结构依据在资金融通中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发挥主要作用,可分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首先,假如银行业结构趋于竞争,表明市场上有许多银行服务机构,这其中就有可能存在许多规模相对来说较小的银行。现今全球存在一个普遍问题: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美国1999年就有数据表明: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中96.7%是贷给中小企业的;规模在1亿至3亿美元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85%;3亿至10亿美元规模则降为63.2%;10亿至50亿美元资产的商业银行这个数字更低至37.8%;而大于500亿美元的就只有16.9%。5调查同样显示,我国亦有62%的中小企业认为,其发展的第一障碍是融资难问题。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材料表明,2006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有4200万户,这些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9%,他们可能从规模较小银行中贷款,这样一来,银行中介的作用就被提高了,而市场的融资作用相应降低了,金融体系就偏向银行主导型。

其次,如果银行业结构趋于集中,银行业存在明显垄断现象,市场中少数几家银行机构的总资产和存贷款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由之前的美国数据,我们发现规模大的银行机构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事实上,我国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增加值占我国GDP59%的中小企业融资就不经过银行中介了,而通过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此,银行的中介作用下降了,市场的作用突出了,金融体系偏向市场主导型。

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的大部分指标(参看表1)都表明,银行业市场是一个极高寡占市场,这也说明我国金融体系还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中介主导型。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还是银行主导金融系统更能发挥金融系统的功能,因为无论在市场主导的美国还是银行主导的德国,金融系统都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两国的人均GDP相当。不同的金融系统结构意味的是金融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和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手段。

2.银行业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简单分析

随着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近年来逐步提高,银行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如表1所示),但中国银行业仍呈现以寡头垄断为主的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银行业中绝对优势地位,总资产和存贷款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数仍高于75%,仍属于贝恩划分的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其市场结构的类型对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必将产生影响。但无论是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还是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其对宏观经济的增长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种银行市场结构的类型。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统计分析,可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目前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构成的寡头垄断为主要特征,并且这种市场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仅是低度相关关系。

三、构建有效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建议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79年以前,我国银行业是一个绝对垄断的系统,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垄断了所有金融业务。此后到1983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但这期间各银行有着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经营业务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其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目前,算上城市商业银行等我国有上千家银行机构,并且由于专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拓宽和业务交叉,各商业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竞争。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市场份额趋于分散;市场集中度偏高;进入退出壁垒偏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等。

针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完善银行业市场结构,加快银行业的发展。

第一,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第二,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

第四,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市场结构,推进有效的竞争;

第五,降低政策性壁垒,营造多元竞争主体;

第六,放宽严格的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谢地著:《大象与蝴蝶共舞:产业组织案例分析》.长春出版社,2003年

[2]杨公仆夏大慰著:《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周琴刘彩: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时代经贸,2008年第1期

第7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模型

目前,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须将人民币利率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汇率问题、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果国际资本完全开放,汇率就应该自由化,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以调节汇率。所以利率是金融市场适应开放形势的核心要素,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是多方面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必然。但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核心,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如何处理这些风险并实现效益的增长,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乃至金融业如今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时间比较短,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进程非常缓慢。时间序列比较短,而银行比较多,所以本文运用stata12.0、面板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的研究范围为,2007年到2012年22家商业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城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研究在市场利率的情况向下,各变量对商业银行收益率的影响。

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表述方式如下:

Yit=c+αi+γiXitβ+εit(1)

其中,Yit是被解释变量,(c+αi+γi)是截距项:c为常数项,αi衡量单位个体间的差异,γi衡量时间序列上的差异,X是解释变量,其中,i与t分别表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本文中,i=1,2,…22,t=2007,2005,…2012),β为k×1阶回归系数列向量,εit代表误差项。

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三类,即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混合模型。

1.混合效应模型假定:对于任何个体和截面,α=β

2.固定效应模型假定:对于任何个体,β固定,εi t为误差项

(1)α是随机变量,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γi是随机变量,为时点固定效应模型

(3)α、γi均为随机变量,为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

3.随机效应模型假设,对于任何个体,β固定,αi、γi、εit全部来自正态分布,互不相关,不存在混合自相关、时间自相关或截面自相关。

实证结果可知,商业银行盈利性与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同业拆借利率呈正相关,与资产配置能力、潜在风险城负相关。对此,本文分析如下。

第一,规模越大的银行,越有利于保持高收益率。总资产规模的庞大,对在利率市场化时期商业银行的收益率来说,必然是一大优势。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有实力开设更多的营业网点,及设立更多的ATM自助受理机,这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受理更多业务,同时也获得了更多手续费的来源,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创新程度越高,银行收益率越高。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因为对利率的管制,使银行存款对投资者吸引力下降,投资者从流动性、收益性及风险性角度考虑,从保险产品、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中,选择了比银行安全的高流动性金融产品,比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自此,货币市场基金从1973一亿美元的总额,飙升到1977年的四十亿美元。这意味着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此,美国银行业开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欧洲美元、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S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以逃避利率管制,扩大了资金来源,重新回笼资金。创新,是美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动力,也是美国银行业的生命。对于我国目前情况,与美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存款利率受管制,股票市场的收益能力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吸收储户的存款,投向银行协议存款、货币市场基金,造成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减少。所以各个银行不断推出新型理财产品,以市场化利率,满足客户理财需求。从美国经验知,商业银行可增加服务管理费用的收取,比如收取手续费、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银行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实现商业银行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型。

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若想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保持盈利性,应该扩大规模,争取更多市场份额;把握创新重点,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发展非利息收入,实现由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变,业务由数量型向定价型的重点转移,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安全隐患。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增加非利息收入,实现长久收益性

1.调整业务结构

目前手续费用及佣金收入内容为传统的支付结算等业务,该业务收益来源于数量上的自发性增长,是一种被动增长。应积极将重点转向理财咨询业务、投行业务等,变被动为主动。

2.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树立特色品牌、产品及业务,深入挖掘客户潜在价值,细分客户,提高交易额。现在利率市场化进行的关键时期,经营方式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发挥是银行继续生存的关键。

3.发展金融控股集团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开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

民营银行的成立,给现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冲击将慢慢显现,大型小型银行都需通过创新占有市场,小型银行也可以通过被并购继续经营、获得规模优势。

二、灵活处理贷款,全方面提高流动性

参考国外经验,随着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资级公司将更多地以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逐步减少银行贷款比例。这样一来,银行未来不得不将信贷给信用质量较低的贷款人发放。所以,在不良贷款率无法被有效减少的大趋势下,探讨如何解决不良贷款,更有实际意义。本文参考美国经验,认为发展贷款交易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良策。

三、守住资产充足率,以安全性为前提

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银行监管机构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并主动调用“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发行次级债和可转换债,改善资本结构

这是国际上实现资本充足率的通行做法。可转债是金融创新工具,具有期权价值,银行可以使用它进行相继管理。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

它的发展不需动用银行资产,这样分子扩大的同时,分母不变大。有一点需注意,《巴塞尔协议》将CAR定义为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而有些表外业务要按一定信用转换系数装换为相应的表内项目,所以我国对这类业务应予以控制,主要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加手续费收入等中间业务。

第8篇

[关键词] 利率政策银行经营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利率由原来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的贷款利率由原先的5.31%提高到5.58%。从利率走势来看,这是自1995年7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加息,不仅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的开始,而且此次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主导。这次加息带来的市场影响,除了中国国内市场之外,甚至波及到国际市场。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加息对国内银行业、房地产等市场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利息的上调使得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成本上升, 放弃对一些利小,风险较大项目的投资,从而使房地产市场受到相应的抑制等。银行业在此次加息中受到直接的影响, 利息的上调一般会促使银行贷款规模缩小,当然也会增加银行存款,其结果是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成本则呈增加之势,银行的利润减少。加息为银行业创造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即将面临的新挑战。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1.银行业信贷风险增大

银行上调利率给银行带来很多的存款,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放贷的压力,容易导致银行产生规模扩张的冲动。银行组织资金的成本上升,又必须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来支持较高的资金成本,因而会增加银行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放,产生信贷风险后不良资产的比例迅速上升, 如果再对忽视不良贷款的盘活,极易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增加和旧的不良贷款又无法收回的局面,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此时,由于资金成本上升,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这必然会加大借款人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借款人经营困难,盈利水平下降,从而造成还款违约而出现信贷风险。据预测今后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将继续上升,而隐藏在不良贷款额上升的背后的将是大的银行信贷风险。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中指出,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8274.5亿元、12759.4亿元、12808.3亿元、13133.6亿元,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减少5140.9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4%、8.71%、8.58%、8.61%,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下降3.79个百分点。但是,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在看到不良贷款总体上比年初双降的同时,应看到不良贷款的规模还比较大,一些银行机构还出现了不良贷款反弹现象。

2.加息对银行长期债券投资的负面影响

虽然此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只有27个基点,但明确表示中国已经真正确立了加息周期,今后资金的必要收益率将会随通货膨胀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加息周期的确认以及收益率的上升,将会使债券投资特别是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投资逐步陷入价格下跌的窘境。

我国银行体系持有大约 2.7万亿元的国债,如果对未来中长期利率走高导致国债交易价格下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的资产损失,分别以乐观(下跌10%)保守(下跌15%)、悲观(下跌20%)三种情形来评估的话,银行体系的资产损失可能分别为 2700 亿元、4050 亿元、5400 亿元。在经济比较稳定,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时,这些债券投资为商业银行赚得了稳定的投资收益,但是在加息时,这些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则大大增加。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往往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 在没有严重流动性问题出现的情况下,银行虽然可以持有债券获取利息收入而不实现亏损,但这部分资金本来在加息后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机会成本会有所上升;但如果银行受资金流动性制约而不能持有债券到期,只能采取低价抛售债券策略的话,银行的浮亏则变成了实亏。

3.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参与市场竞争

此次加息将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这一举措表面上遏制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制度开始走向市场化。市场化的利率给予外国银行业更多的进入中国的机会,也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即将面临大的银行竞争压力。对国内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商业银行自由定价的权力,银行要与存款人和借款人进行利率谈判,但国有银行市场地位的进一步弱化使银行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的几家银行,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国外的有相当实力的外资银行的竞争。

利率市场化对传统的信贷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外国银行的大规模进军将使同业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银行如果不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将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萎缩和非利差型业务的发展,银行为吸引更多的储户,存款利率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势必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其贷款利率又会趋于下降,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比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获得较快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亦使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存款、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我国的银行业起步没多久,尚未步入正轨,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方面都不够成熟,因此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是空前的。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增强银行业的资金实力

央行此次存贷款利率平均上调的幅度基本是一致的。存款利率的上调特别是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对抑制居民投资、刺激储蓄、存款增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银行业的资金实力来说可谓是增加了无穷动力。此外,贷款利率的上调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此次加息,中长期存款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对于银行来说更是扩大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央行加息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抑制投资过热,防范金融风险。此次加息在国内经济过热的前提下提出,表面上只是抑制投资,但在抑制投资的背后却是防范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的背后隐藏的经济危机。

(1)抑制投资规模,防范金融风险

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指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各国国际收支极度不平衡,并发生了普遍性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 国内经济逐渐停滞,形成了可怕的“滞胀”局面。为了缓和经济危机,西方各国相继转向推行高利率政策,以压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加息对投资规模乃至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投资过热时期可以有效抑制投资,防范金融危机。

(2)增加短期投资,减小金融风险

投资结构主要是指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的投资比例关系。利率作为调节投资活动的杠杆,不但决定投资规模,而且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都会影响投资结构。

一般来说,资金容易流向预期收益率高的投资活动,而预期收益率低于利率的投资,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进行。利率越高,投资会越集中于期限短、风险相对小、收益高的项目。投资主要是通过银行来实施的,同样此次加息会使银行向年限较短、风险较小的项目投资,由于短期相比长期利率变动较小,因此银行减少长期投资,增加短期投资无疑减小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3.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业务经营能力

(1)有利于改善盈利模式

本次加息行动伴随着重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总的来说,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必然导致长期银行利差收入的减少。这样,我国银行传统的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将面对极大的挑战。由于不同类型的银行具有不同的信用等级,导致其资产负债结构、成本不尽相同,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银行所承受的发展压力也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具有不可替代的网点和国家信用优势,承受的压力较小。而实力不强的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成本将比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要高,更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将会提高业务经营能力,应对加息所带来的威胁他们生存的挑战。

(2)有利于改善业务结构

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长期银行传统利差收入的减少,这将激励国内银行业迅速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业务结构, 包括提高零售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各类银行在贷款产品上的趋同性将会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差异化所取代。在贷款客户结构上,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对于负债成本较高以及竞争实力有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更为主动地调整自身全系列的产品和业务结构,不断地缩小传统的存贷业务, 大力发展利率敏感性较小的中间业务,在客户结构上逐步增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重。

三、银行业应对市场利率化的对策

1.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加息使得银行业资金实力、经营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述章节中明确分析了加息会给银行业带来的信贷风险及信贷压力,因此银行业一定要针对此次加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及营销管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降低成本,我国的银行业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从交易成本上下手。在融资领域中,交易成本主要是指借贷双方完成交易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搜寻费用或信息费用、谈判费用、实施费用,掌握的各种可能的契约信息越多搜寻交易的费用越少,同时按照市场已经形成标准化的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时,所需要的费用要小得多。银行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成本:

首先,银行要创新专门的部门并以其资金实力雄厚、网点密布资金卓著和专业技术熟练的优势提供中介服务从而节约了存款人和借款人寻找交易对象、识别交易品质和交易谈判等一切费用。

其次,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系统。此次加息只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小步,银行业要实现银行信贷资料和数据的共享和网络化,通过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建立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实现银行总行、分行、支行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及时畅通,能将有关政策最快的通知各分行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同时,实现信贷资产管理的及时化可以进行贷款分类的实时操作和统计,并可通过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对信贷风险自动识别并预警。

再次,加强银行的信贷营销管理。由于利率上升,银行业吸收了储户的大量资金,但是光有资金还不足以给银行带来利润,银行的营销管理在产生利润方面同样举足轻重,银行营销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客户目标与银行信贷目标。只要银行掌握了确实的客户需求信息,通过成功的构思和策划创造机会并抓住机遇,便能打开互利和双赢的局面,在不断变化的利率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银行业的利率管理

加息对我国的长期债券投资有着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银行业的利率管理还不是很完善,不能及时应对随时变动的市场利率。因此银行业亟待加强对利率的管理。

首先,打造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系统内部严密的利率风险监控体系。在接受外部监管的同时,银行内部要建立起包括董事会、管理高层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组织的利率风险监管组织体系,同时,要建立从风险识别、测量到处理和评价多个阶段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其次,建立高效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国际银行界通行的预测方法对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等进行前瞻性预测,有效的进行利率风险预测。应该尽快建立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模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化及利率政策执行效果反馈机制,各银行最好有专人督促落实决策部门确定的利率政策,检查利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偏差,检验利率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对实际与预期差距进行分析评估,研究预测相关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及对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并为利率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建议。

3.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1)加强中间业务开发,提高金融创新管理

此次加息使国外的一些外资银行利用它们起步早、在管理方面经验丰富风险应对机制好等优势在同国内银行竞争中占得上风。而我国的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就必须不断的将其产品差异化,使银行的产品能够对顾客更有吸引力。因此,银行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敢于打破现有模式,必须使其产品更加便利、必须不断的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或价值,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 不能固守于原来的银行业务, 可以在经营活动中通过扩大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范围,共享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为证券、银行、保险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同时银行管理者应将银行为客户做主的观念应转变为客户为银行做主的观念。

(2)提高银行业的服务质量

除了金融创新,我国银行同国外银行竞争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服务质量。好的银行的服务能培养出大批忠实的顾客,不仅给银行稳定的吸收进大量的存款,还能创造更多的贷款的发放,即使只有一个微小的利差也能创造出很大的利润空间。因此银行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各种相关知识和技能,使银行的业务水平达到客户满意的程度,同时确保银行经营场所的外观形象达到一流水平。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字: 银行业市场约束监管有效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2-030-03

一、基于DKH模型的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实证分析

(一)DKH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形式

一般来说,在存在市场约束的情况下,存款人将要求风险高的银行支付更高的利率或者干脆取出存款。因此,银行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与它的风险状况存在相关性,此即为存款人对银行经营存在的市场约束。检验市场约束强度的实证方法主要是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模型,验证风险较高的银行是否支付了更高的存款利息或者存款增长的速度更慢,最有代表性的模型是Demirgü-Kunt和Huizinga(1999,2004)所设计的一系列模型。这些模型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被称为DKH模型。

DKH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计算估计方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来检验市场约束的存在程度。按照具体思路的不同,DKH模型主要有两种应用形式:一是检验银行利息支出水平与其风险状况的关系,二是检验银行存款的增长与其风险状况的关系。

(二)对1998-2007年中国市场约束状况的实证分析

应用DKH模型,从银行支付的利息与其风险关系、银行存款总量与其风险关系两方面检验1998-2007年中国市场约束的情况。

1996年,我国开始放松利率管制,以后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因此,利息支出水平、存款增长速度可以分别采用如下估计方程:

①利息支出水平= a+b1Profitt-1+b2Liquidityt-1+b3Equityt-1+ b4 Overheadt-11+et

②存款增长速度=a+b1Profitt-1+b2Liquidityt-1+b3Equityt-1+b4Overheadt-1+ b5Sizet-1+et

上式中:

Profitt-1=利润率=税前利润/总资产

Liquidityt-1=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总资产

Equityt-1=净资产率=(总资产-总负债)/总资产

Overheadt-1=非利息支出比率=(营业支出-利息支出)/总资产

Sizet-1=资产规模=总资产

所有变量均滞后一期(表示为t-1),在估计时,方程两边变量都取对数;选取样本银行10家,其中:大型银行5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5家(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具体数据的样本期为1998-2007年,数据来源于1998-2007年《中国金融年鉴》各期各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因为所有数据都要取对数处理,所以,数值为负的数据一律剔除,再加上一些银行报表提供格式的变化,个别数据不可得,最后,把可用的77组数据建立一个面板数据,采用全体的最小二乘法(Pooled-OLS)进行估计,计算结果分别如下:

表1提供的估计结果表明:利润率系数为负,呈现出存在市场约束的迹象,说明存款者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较明显关注,盈利能力强的银行具有良好的增长前景,有实力开拓新业务、

表2提供的估计结果表明:流动性比率系数和股权比率系数都为负,只有利润率系数为正,但是,利润率系数的绝对值很小。因此,我国银行除利润率这一因素以外,其他风险因素与银行存款增长速度之间的市场约束是基本不存在的。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银行监管体系中的市场约束力量在1998年以后有所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市场约束力量仍然较为薄弱,存款人对银行的风险变化反应不敏感。

二、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不强的理论分析

1998年以后,随着控制性银行监管制度的逐步淡出,审慎监管制度的各项措施开始逐步实施,政府监管制度对市场约束的屏蔽作用减轻,社会公众的市场参与意识和对银行的外部监督意识才开始复苏,市场约束力量才开始得以发育。但是,对中国来说,银行自我约束能力和市场自身的缺陷极大地弱化了市场约束的作用。下面主要从信息披露和市场参与者激励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状况对市场约束的制约

首先,会计制度和审计标准不完善导致信息质量不高。目前,我国银行业推行的会计制度不仅与国际规范相比还存在许多过于宽松的作法,而且各类银行之间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制约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比性。同时,银行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 从技术上对风险的具体测量、确认存在障碍, 对会计制度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其次,银行缺乏准确和及时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激励。出于对银行风险状况的担心等原因,我国政府和监管当局对银行公开披露信息的强制性监管规定和法律制裁措施的力度不足,导致银行缺乏准确、及时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激励。

再次,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落后,难以提供公正、客观的评级信息。我国评级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受资金规模、法律支持、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它对被评级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利益依赖关系,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信息提供机构。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市场参与者无法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良莠,缺乏实施市场约束的决策依据,尤其是虚假、非充分性财务信息还会误导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力,导致逆向选择行为。

(二) 我国市场参与者激励状况对市场约束的制约

我国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而且无论是四大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抑或是城市商业银行,各级政府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其拥有绝对比例的所有权,这样,存款者通常把银行信用等同于政府信用,认为存款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谢平等( 2004)的研究发现,从近几年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看,国家事实上承担了对银行存款的保险责任,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对个人进行“全额偿付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所以,存款人没有激励去关心银行的风险状况,也没有激励去施加市场约束。

以上理论分析可见,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状况和市场参与者实施市场约束的激励都存在缺陷,构成了对市场约束的严重制约,致使银行所受到的市场约束力量是非常薄弱的。

三、市场约束状况对中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

市场约束对实现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我国银行业所受到的市场约束力量相当有限,当前市场约束的欠缺对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带来较复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在一定时期内易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由于缺乏市场约束,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扩张不受其经营状况的制约,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为银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一个庞大的银行体系。虽然这种银行发展道路使银行业的问题不断累积,但是,市场约束的缺乏使问题易于被掩盖。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易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当然,从长期来看,这种表面和暂时的稳定可能会面临着在未来更严重银行危机的威胁。

(二)银行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不利于银行自我约束和政府监管发挥作用。市场约束力量的薄弱,银行业发展缺乏来自市场压力的淘汰和竞争机制,同时也是由于监管当局对问题银行缺乏及时的市场退出或纠正措施的制度安排,银行很容易产生过度承担风险的激励,致使银行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同时,由于道德风险,银行业仅关心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如何满足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并不真正关心贷款的质量和安全性,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和增值。这样的结果自然背离了政府监管要求的初衷,使政府监管力量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监管者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助长腐败行为。市场约束的缺乏可以使银行业的过度承担风险行为不为公众知晓,监管当局面临市场压力较小,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这样问题银行可以在监管当局的疏忽甚或庇护下继续生存,加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同时过分依赖政府监管,会造成权力的膨胀,助长腐败行为。

(四)存款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给各种非法吸存活动可乘之机。由于利率受到管制,金融市场欠发达,在高利率回报的诱惑下,居民可能会把资金投向违规吸储的机构。存款者对违规机构的赌博行为缺乏鉴别能力,或者认为即使出现问题,政府也会出手相救,保障本金安全,所以,往往在选择存款机构时产生道德风险,造成非法集资泛滥。

(五)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传染风险的影响,加大了危机爆发的概率。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有问题的银行机构,受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别银行的倒闭破产容易引发传染性地银行挤兑。如果公众的行为是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之上,就会减少因单个银行破产而引发的恐慌性挤兑。

但是,在缺乏市场约束的环境中,存款人不能根据各主要银行的清偿力和经营活动对其进行区别对待,当银行体系面临冲击时,由不对称信息引起的问题会恶化,使得识别有用信息变得更加困难,这样就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较小的冲击就可能导致不稳定。因为无法进行区分和选择,存款人只能选择保护自身利益最后的手段,即将资金兑现或者转换成其他政府担保的金融工具,或者转向海外,这样,银行的信用供给就会降低,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传染风险的影响,危机就更易于发生。

(六)造成昂贵的监管成本。我国银行监管的成本之所以高昂,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约束缺乏造成的道德风险,导致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成本扩大化;另一方面市场约束的缺乏导致过度依赖政府监管来控制风险,这必然带来政府监管机构的扩张和人员的臃肿,既会增加监管的直接成本,又会增加银行的执行成本。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的薄弱对于银行监管有效性产生了诸多制约因素,从总体上看,其负面影响要远大于正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市场约束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方面为强化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力量、提高监管有效性提供依据。由于市场约束是市场力量主导型银行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强化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将成为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春光.金融一体化条件下银行业监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健等.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李扬.中国金融法治2005[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5.刘明志.银行管制的收益与成本[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6.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M],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7.孟艳.关于我国政府融资状况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7)

作者简介:

第10篇

当前,跨国金融机构在华经营性机构及业务代表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多,布点的范围逐步扩大,参股步伐加快,且多数逼近政策上限,表现出在华扩张与渗透的强烈欲望。

外资和中小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共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受到较大冲击,市场份额被侵蚀,资产集中度在1995至2005年10年间下降了15.83个百分点。整体看,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尚小,只占1.8%,但从局部看,发达中心城市的外资市场份额已达较高程度,如上海已超过10%,且有继续提高的趋势。另外,业务的结构性影响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如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信贷份额已高达40%和19%。由于外资参股(低于25%时)的间接影响并不计入外资份额,市场侵蚀程度实际被低估。人民币业务开放提速后,已成为中外银行竞争的新领域,全面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

跨国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改革和市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外国战略投资者积极参与我国银行业的战略重组和市场化改造,在整合资源、扩充资本、改善治理结构、调整业务方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建、工三大行的成功股改标志着银行业的市场发育日趋成熟。其次,外资在更大程度上加速了银行业的国际化,表现为股权、人员、业务、产品、规则和市场的国际化,构建开放性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最后,外资银行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并向周边地区辐射,这种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助推了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区金融机构的密集化,有利于逐步形成国际性金融中心,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利用外部动力推动银行业改革也有不利之处。外资控制力的上升、市场的国际化便利了国际游资的无序流动,加剧了市场动荡,影响金融稳定;外资银行集中在发达经济地区瓜分优质客户,可能会削弱中资银行的传统盈利基础;外资收购国有、集体资产,还会遇到合理定价与资产流失等问题。

外资银行对融资效率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外资竞争主体和新型竞争机制导致更为激烈的竞争。二是外方参股股东的加入有利于改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降低管理成本、费用,提高经营效率。三是外资直接弥补进口企业和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缺口,融资成本降低,不仅可为许多重大建设项目、技术引进或重要商品的进口提供宝贵外汇资源,还能为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提供头寸支持。四是外资银行对“三资”企业、优质民营和中小企业倾斜,不仅直接提升融资效率,还对中资银行的融资观念、行为产生示范效应。五是引进融资方式,推动创新,降低融资门槛。福费廷、保理、银团贷款、备用信用证等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本外币融资业务的发展。结构性融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固定资产抵押、第三方保证或信用方式为担保方式的融资模式,扩展了流动资产(如应收账款、存货)、货权(包括信用证项下全套海运提单表示的未来货权)等质押模式,融资观念更新,体现出服务和风险控制的主动性。

金融产品引进与开发速度的加快是开放银行业以来的又一大特征。据统计,外资银行向国内推出的金融产品有一百多种,相当于国内银行产品的三倍,业务创新活跃。首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汇业务率先全面放开,推动国际票据、国际保理、离岸金融等新业务的迅速发展。其次,外资银行基于混业传统,在国内极力推崇零售、网银、理财和中间业务,带动国内商业银行向综合化经营战略转型。中资银行为弥补自身缺陷,突破约束,加强了与同业包括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和重组的步伐,开发新产品或实现产品的交叉销售。再次,利率市场化、汇率弹性化及竞争加剧的背景,促使银行追求收益高、风险大的产品或业务,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如期权、期货、掉期、远期交易等。最后,为适应经济国际化,满足企业、跨国公司“走出去”的新需求,外资、离岸银行的境内外、离在岸联动模式以更灵活的方式向居民和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背对背信用证、在岸担保离岸授信、境外外汇质押境内融资、转开信用证和保函都是典型的内外联动模式。

产品丰富,经营综合化、国际化是金融发展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优化收入结构,扭转过分依赖公司业务收入、利息收入的状况,但上述趋势也相应增大了市场风险、转型风险和监管难度,文化冲突、驾驭能力有限将是混业经营、跨业兼并可能遇到的新问题。

为与国际接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基本精神,我国全面修改、制定了相关法规或制度,完善了法律体系,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国银行的进入使竞争环境更加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开始形成。为适应新环境,各家银行面临着战略、机制的调整,制度的更新,新型企业文化的培育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

跨国银行通过示范间接影响或通过股权控制、人事调整、输入理念、改变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国内银行业的制度体系和行为方式。与过去比较,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更加明确、对市场信号更加敏感、风险和价格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治理结构更加科学;管理扁平化、客户高端化、服务个性化、营销专业化、操作流程化;营销观念确立,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广泛实施;国际竞争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非金融类跨国公司的影响

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市场需求影响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反映出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的密切关联。

银行跨国经营的首选地往往是本国跨国公司密集或贸易集中的地区,遵循跟客法则。国外的实证分析表明,对外直接投资(FDI)与海外分支行资产增长额高度相关,尽管出口贸易对银行国际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如对外直接投资来的大。我国学者的研究也显示,跨国银行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量和母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加快进入中国,客户追随明显。

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三资”企业为银行业增加了一大批特殊的客户群,直接影响银行业务的数量与结构。涉外企业本外币业务的综合化需求是商业银行倡导本外币整体营销的内因。“三资”企业是银行开展外汇业务的基本对象,其进出口业务的强劲增长带动国际结算业务量的攀升,结算手续费、外汇汇兑收益成为中间业务的主要来源。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关联公司、持有外国或我国港澳台地区护照的自然人是离岸业务的基本客户群。外企经营环境的优劣、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经办银行的经营环境、绩效,这种关联在外企集中的沿海发达省份、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人行营业部和国家外汇局的调研显示,在北京的跨国公司总部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影响着北京金融业,总部的聚集效应带来了金融需求,促进了北京金融业的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跨国公司对国内某些企业或产业的冲击还可能削弱国内银行的传统业务基础,引发优质客户或业务向外资银行的转移,其投资方向的变化所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还会给中资银行带来系统性风险。

第11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新工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所谓生产性金融资源是指那些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资源,是被企业用于生产领域创造财富的金融资源,它主要包括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以及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对于居民手持现金和居民储蓄存款等非生产性金融资源而言,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生产性金融资源可以表示为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与储蓄投资转化率的乘积,因此通过扩大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可以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相比较资本市场而言,银行在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数量持续增长中的作用逐渐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作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赖于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的支持,资本市场正成为财富创造的推进剂。这样一来,必然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生产性金融资源上的运作,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进一步拓展。

2.资本市场分流我国银行大中型优质贷款客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日益降低,资金需求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成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也是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优质大中型企业可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一方面可增强其内在动力,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防止将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这些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而直接融资分流了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给以存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3.资本市场改变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资本市场产品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其收益往往高于储蓄存款,对居民很有吸引力,成为居民新的投资渠道。当股票、债券等大量发行时,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不断转移到资本市场,引起储蓄存款增速减缓甚至绝对量的减少。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银行负债短期化。居民投资资本市场产品时,一般动用的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定期存款,且为便利投资交易,往往还要备用部分活期资金。因此,居民和企业在参与资本市场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期限较长的稳定资金,而流回商业银行的则是期限较短的活期资金,从而影响了银行负债结构,加大了银行资金的不稳定性。

三、资本市场环境下我国银行的驱动发展

1.我国银行应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寻求复合型金融创新工具。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称的金融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和灵魂,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机构。作为一个产业,投资银行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对世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购并重组、安排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投资银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目前尚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所以商业银行可通过在内部设立投资银行部等形式,大力拓展非资本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积极进行复合型金融工具创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

(2)策划企业兼并收购,为企业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实现购并目标服务。

(3)设计债券发行方案,为企业债券融资服务。

(4)提供融资安排,解决企业购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5)充当企业财务顾问,为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长远发展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

(6)直接投资,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一起发展。

(7)创新金融工具,如运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增加市场品种,活跃资本市场。

2.我国银行应主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形成互补。无论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还是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风险,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在不断积聚风险的同时,自身也需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并要承担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然而银行的风险管理目前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随着各国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金融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与金融体系的稳定的要求。

3.我国应建立银行金融控股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银行为主体,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年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成为金融集团,实现集团综合经营。以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例,我国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对股东的要求中,商业银行位列主要出资人的首位。因此,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是在目前政策环境下实现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的突破口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挥资金优势,扩大客户基础,提高赢利能力,最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也符合国际上一些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惯例。对融资租赁行业来说,商业银行具有较丰富的专业人才、客户资源、营销网络、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势,其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必将更好地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企业设备销售、技术更新乃至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信托公司方面,针对目前信托公司处境比较艰难的状况,抓住监管层支持商业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政策机会,商业银行可以收购信托公司中开展人民币理财、信贷资产转让信托、企业年金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等信托创新业务。

总之,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与银行发展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这种关系,找准切入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促进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而远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瑞璋,李勇.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树林.论资本市场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2008,(2).

[3]曲彤工,姚立中.商业银行应对资本市场变革的对策分析.经济纵横,2008,(3).

第12篇

1.合理运用市场细分策略

(1)市场细分策略对网络银行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市场细分对网络银行正确合理选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细分是网络银行进行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前提条件,通过市场细分可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利益和偏好等情况,才能针对性地满足和实现客户需求,并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实现差异化服务和营销。

(2)网络银行进行市场细分要注意的原则。网络银行市场细分要确保细分的有效性,即保证细分市场具备可衡量性、规模足量性、可接近性、差异性和可行性: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客户行为特点和价值取向变化重新进行市场细分;细分必须从客户价值利益出发同时要充分注意客户的网络消费特性,关键要寻找客户对网络银行价值认同:细分必须从一个较为关键的指标开始,先划分为较大的细分市场,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细分原则,如对低价值客户运用简单的细分标准,建立一个较大的细分市场;对于高价值的客户运用较复杂和细致的细分标准,对高价值客户进行超级细分,划分更多有效的细分市场。最后根据细分结果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服务)以及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3)以个人客户市场为例,阐明网络银行对市场细分策略的运用。网络银行客户主要来自使用因特网的网民(潜在网民)和使用银行金融产品的客户(或潜在的银行客户)的交集,即正在使用或可能使用网络银行产品的客户或潜在客户。考虑网络银行服务建基于因特网,可以根据网民的网络消费行为模式来进行市场细分。以下是引用Mckinsey(麦肯锡)公司对网络购物者的行为心理档案的细分(通过网络购物行为细分)。

以上的细分仅引入网络行为模式这个变量,为了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再根据客户银行资产的高低进一步进行细分,如将定向购物者划分成两类客户,一类是银行资产高的高价值客户,一类是银行资产低的低价值客户,对低价值客户我们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服务,而对高价值客户我们可以再进行超级细分,如进一步划分为业务便利需求客户和投资需求客户,对投资需求客户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进取型投资客户、稳健型投资客户和保守型投资客户等等,其他各类客户的细分依次类推进行,然后根据这些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这样就为不同价值的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差异化服务。此外,在客户服务过程中,根据客户不断变化的情况,如一些低价值客户转变成高价值客户,一些保守型投资客户想进行更加进取的投资,网络银行要及时调整细分策略,重新确定细分市场,针对新的细分市场为客户设计和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全面提升网络银行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目标市场确定和市场定位策略

(1)目标市场确定策略。网络银行目标市场的确定要遵守两个主要准则:一是目标市场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如它的大小、成长性、赢利贡献度、规模效益、风险性等要具有吸引力;二是目标市场必须符合网络银行的长远目标和技术、资源的能力。对于小型银行来说,其网络银行的目标市场确定的方法可采用“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的策略,集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提供服务和进行市场营销;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其网络银行的目标市场确定可以采用完全市场覆盖的策略,通过无差异营销和差异营销的策略达到覆盖整个市场的目的。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8000万的网民中20岁至35岁的网民比例高达50%,而这一年龄层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使用网络熟练,全能网民(即用通过网络来进行工作、娱乐休闲、消费等各种活动)集中,而且大部分已经工作、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因此这一客户群符合目标市场的确定的两个主要准则,应是网络银行进行业务发展和营销优先考虑的目标市场。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该目标市场可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进一步细分;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该目标市场可以进一步扩大至潜在网民或其他未使用网络银行的银行客户。

(2)市场定位的策略。定位是对就是通过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客户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和有价值的位置。定位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以使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就产品设计而言,网络银行可采用定位的策略包括属性定位、利益定位、使用者定位、竞争者定位和质量/价格定位等;就市场营销而言,定位的战略包括无差异定位、差异定位、针对竞争对手定位等。网络银行定位要注意的关键是围绕客户进行定位设计,努力使自己成为提供某一特定属性和服务的市场领先者,因为客户更倾向于记住第一名,促销时努力使自己的产品定位于最高的质量、最佳的服务、最低的价格、最高的价值以及最先进的技术等一个或几个特质;同时运用定位策略时要避免定位过高或过低、定位混乱和定位怀疑等情况的出现。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其网络银行的定位可建立在其传统银行业务现有定位基础之上,或采用强化原有定位,或采取互补原有定位,或采取差异化定位等定位的策略。

二、银行品牌形象策略

1.保证银行网站的惟一性和统一性。由于网上银行存在于虚拟市场中,网站的形象代表着银行的网上品牌形象,如何留住客户是银行网络营销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品牌效应显得尤为重要。网站建设的统一化、专业化与否直接影响银行的网络品牌形象。建立具有一贯风格、给人深刻记忆和认同感的品牌,是营销成功的标志。商业银行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应该注重自身品牌形象,保证银行网站的惟一性和统一性。金融产品的无差异性,使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往往借助于网络的便利性,在各个银行之间选择,做出决定。因此,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现不同品牌的差异,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网络营销应关注的问题。

2.省略”、“建设银行.cn”等,便可以直达各大银行网站。同时,各大银行还采取了多个域名注册的方式,除了注册与自身名称相关的中文域名之外,还纷纷注册了多个与品牌相关的中文域名,有的甚至高达一百多个,比如交通银行。

三、产品个性化策略

1.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金融产品创新是满足产品个性化的前提。网络的便捷性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信息,并根据不同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个性化、有人情味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应在信息服务、账户查询、银行交易和客户服务四个方面兼顾。企业银行主要是对公服务,可以使企业通过因特网随时了解到财务运作的实时情况,及时调度资金,实现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个人银行要能提供账务咨询、自动转账、财务分析和自动缴费等业务。网上证券则是针对股民,使之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一台上网电脑上直接进行资金划转,进行股票交易操作。网上商城要充分满足购物者的需要。网上支付则是提供消费结算的辅助系统,为持有信用卡的客户提供网上购物、付费、订票等业务。从理论上讲,网上银行应提供除存、取现金以外的所有金融产品和服务。

2.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定制化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网络的发展使网上银行为普通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为顾客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标准服务,如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金融市场信息服务;经济、金融新闻等公共信息服务;银行产品信息服务。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定期存款展期、交税、贷款偿还等业务的到期日以及客户账户资金不足时,及时通过顾客指定的手机短信、E-mail或电话等方式发送提示信息。这种定制化产品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满足所有的银行客户的需求。此外,银行还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受现有银行标准化产品的限制,根据客户的需求向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如银行可以为某大型企业集团提供融资财务顾问服务等。定制化产品能提高顾客的转换壁垒,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3.多为顾客创造产品体验的机会。产品体验是顾客对产品的经历和感受。银行的产品是一种可以在网上传递的服务,极易让顾客试用和体验,无须言语即可让顾客体会到产品的好处;而且在网络上提供银行产品的试用,成本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产品体验也是银行与顾客沟通的一种方式,在客户体验产品的同时银行可以听到顾客对产品使用的反馈意见,从而可以帮助银行改进产品。

四、“多渠道并存”策略

1.银行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将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结合起来,可以通过演示光盘、FAQ、在线问答、热线电话等方式。这些方式交叉使用效果会更好,比如在在线问答的页面上标示热线电话或网上预约,在顾客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回复或顾客没有耐心等待的时候可以直接打电话求助或等待银行人员上门服务。如,花旗银行在网站上向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提供网上预约服务,银行专业人员会在一个工作日内按照顾客所预约的时间上门为顾客提供咨询、办理业务等服务。

2.银行还应该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我国实行分业经营,保险、证券、银行、信托业务是分开的,但顾客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商业银行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网站进行联合,与各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建立网站链接,综合多家金融机构的网上服务,建立综合金融服务网站。

3.银行还要将网络渠道与其他电子渠道聚合起来,如电话、手机、数字电视等。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服务手段,维护现有客户资源,还有助于提高网上银行的发展起点。实践已经证明,不搞网上银行的传统银行必将面临困境,而单纯的网上银行也不是最佳选择。

五、人才策略

由于目前网络面对的是一批高层次的人群,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网络营销从业人员都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营销意识,以适应网络营销的要求。网络银行开展网络营销并不意味着只在网上注册、申请网址、创建网页、提供银行业务介绍、期刊的展示,这只是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起步,商业银行开展网络营销的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网上交易的信用保证及支付的金融服务,并广泛利用网络优势,成功介入电子商务及银行科技发展的行业中去。网络营销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从以产品为导向转向以客户为导向,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网络营销,需要既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银行的员工没有一定的科技水平,网络营销很难体现其应有的优势,也很难实现健康、快速地发展。

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选人、用人和留人机制上进行改革。改革用人制度,调整人才结构,积极引进人才和储备人才。另外,各个商业银行应及时制定和实施吸引国内外银行界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网络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策略

网络金融产品从进入金融市场和最后被淘汰的全过程,是网络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网络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产品导入期、市场成长期、市场成熟期和市场衰退期。

1.导入期的营销策略:(1)高价格和高促销策略,即以高价格配合大量促销和大张旗鼓地推销广告活动登上市场,吸引客户的注意。采取这样的策略可先声夺人,迅速占领市场。(2)可选择性渗透策略,即以适当的高价位、低调促销活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上市的策略。当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同业竞争威胁不大,可供客户选择的金融产品品种较少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高价格、低促销策略比较容易被市场所接受。(3)低价格和低促销策略,即以低价位、低促销的方式进入市场,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的策略。低价位可促使市场很快接受该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局面。低促销可以节约推销广告费用。(4)密集性渗透策略,即以低价位和高促销来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市场渗透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策略。采用此策略的前提条件是该类金融产品市场规模较大,同业竞争又非常激烈,客户对本产品的优质内涵又不太了解等。

2.成长期的营销策略: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信息,不断完善网络金融产品质量,开拓网络金融产品的种类和用途;重新评价营销渠道策略,巩固原有渠道,开辟新的市场,建立新的网点,扩大商品销售;加强促销管理,增进客户对本网络金融产品的信赖,争取新客户,做好服务定位;选择适当的时机,调整价格,争取更多的客户。在成长期内,网络金融企业面临着金融产品的高利润率和高的市场占有率的双重压力,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二者在短时期内会使网络金融企业存在侧重点不同的选择,但归根结底,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3.成熟期的营销策略:市场改革策略,也称为市场多元化策略,实际上是开发新的市场和开发新的客户的策略;产品改革策略,即提高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新的用途、进行重新包装、产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等,它可视为产品再推出;营销组合改革策略,是指通过改变定价、销售的“渠道”和促销方式来加强服务,延长产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它一般是通过改变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的配套关系,来刺激或扩大客户的购买率,扩大产品销售和消费的线路。

4.衰退期的营销对策:集中策略,是指将全部的营销促销手段集中到最有利的市场上,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持续策略,即保持原有的细分市场,待适当的时机停止本产品的经营而退出市场的策略;回旋策略,是指网络金融企业大规模削减金融产品的营销费用,以增加眼前利润为重心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徐亚文.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2007-11-27.

[2]浅议发展网络银行的路径创新.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服务的异同.

[3]2006年中国各大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综合比较.省略.

[4]赫渊晓.银行营销学.

[5]张劲松.网络金融产品营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