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19:1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学习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素读学习心得
湖南省株洲市太阳宫小学 彭玉章
5月10日,我有幸能现场观摩陈琴老师的课堂并聆听她"经典素读"的讲座,真让我耳目一新,如痴如醉。正如大师于永正老师在《琴之韵》里说的"琴音悠长,其韵无穷。".
一、似开未开最有情
陈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温情的。这天刚好是母亲节的第二天,陈老师教了学生一首赞美母爱而自责的诗——《诗经·邶风·凯风》,在陈老师略解下,学生慢慢明白了此诗表达的意思。读的更起劲了。陈老师在孩子的素读过程中,时不时就某一句而引出相关的作品或名句。如此诗中,陈老师就"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引出《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小雅·蓼莪》;就"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引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她时而含情地吟诵,时而温情地素读。她引出的诗文学生都能背诵出来,她也不会因为教不完教学任务而生生的打断孩子的背诵,她也不会因为个别学生开小差、走神而停下来整顿或者大声制止,她就是不紧不慢地走到孩子的身边用那温暖的手掌抚摸孩子的头。她总是用干脆而其如其分的言语评价孩子的素读与吟诵。在课堂中,她从头到尾都没说过在母亲节这天你要怎么怎么做,要怎么怎么去报答与感恩母亲……而她是让孩子在经典文字的吟哦下去体会,去感悟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这不就是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充满温情的好老师的典范么?在课堂内,没有严厉的呵斥,没有大声的责骂,没有没完没了的说教与指责,有的是微笑,是鼓励,是传情达意的肢体动作。孩子们素读的姿势自由的可爱:或站或坐,或敲桌子,或剁脚。孩子身心自由,记忆力就特别的好,一节课背诵了不少的诗文,我都感到惭愧,自叹弗如。犹如她在《等待的就是你的觉悟》文中写的:"不奢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神性,毕竟能生而知之者很罕见。我只希望允许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到每一个接受过心灵洗礼的学生如期顿悟。"这份耐心的等待最有情。
都说课如其人。我想,是的。陈琴老师就是一个温情之人。记得母亲节那天下午,我冒昧地给她发了一条祝福的短信,我没想到她在百忙之中竟然给我回复了信息,她说你的祝福很温暖。我心里也是暖暖的,那份喜悦是不可言说的。这让我想起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教师的那份温情。还有那天下课了,有一老师的孩子站讲台边等他妈妈,陈老师她轻轻的走过去摸着小孩的头并俯下身子与小孩亲切地交谈着什么,那小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幕感动了我。一位名师,能俯下身子与一小孩亲切地交流,这是一份温情的幸福。更何况我等平凡的人呢?不更要俯下身子教学么?
二、学学半者趣也
陈琴老师的课堂是有趣的。趣在素读。一堂课学生素读了如下文章:《丽人行》、《蜀道难》、《哀王孙》、《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小雅·蓼莪》、《论语》(季氏篇)《老子》(第三十三章)。也许一节课读这么多篇章有些乏味,其实不然。陈老师在引导孩子素读时花样百出,有孩子自由素读,有男女素读,有男女PK素读,有前三排后三排竞赛素读,有挑战性的素读,有循环往返式的素读,有接龙式的素读。更有趣的是,我们听课的教师就是陈老师上课的有力"道具",时不时听课教师与她班的学生竞赛素读,还有"一两拨千斤"式的素读。学生们素读激情高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也。";老师也兴趣高昂地沉醉其间不知其时也。把素读发挥到极致,即为趣也。趣在吟诵。在陈老师的课堂中,随时吟诵一段或一整篇,无需预设,无需备课,顺手捏来,却能引起一次次的共鸣。吟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有时陈老师想拿某一文中的某句来佐证时也会卡壳,这时他们班的学生都会帮她接上。若是陈老师嗓子不舒服时,想要吟诵某已学过的诗文时,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出来,且很有范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在我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相互助长。这样学生才会爱上学习,才会爱上老师,才会信其道也。
三、学而贵在得法
《礼记·学记》中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个叫"诱导启发".陈琴老师的教学是有法则的。我最佩服陈老师的是她能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吟诵的方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平长仄短入声促,韵字平仄皆回缓。有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陈老师不是仅仅教孩子学会吟诵该首诗篇,而是把吟诵的技巧和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方法能够自己去揣摩、练习。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节原生态的语文课,还是一节有传统文化素养的语文课。她把只有在大学才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如此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并且把方法交给学生,把这个原本仅属于中国人才会的经典吟诵方法传递给祖国的未来。我讶异,其实我也不必讶异。这是顺其道而为之矣!她的课堂很有法度:讲、读、吟、诵四个环节,环环紧凑,相互渗透。每次新课都只讲10-15分钟,其余时间多是复习、背诵、素读已学内容。在教学中她确立了"先读后写,多读精写,重积累轻讲解,先国内后国外。课内重经典诵读,课外重广泛阅读"的教学法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了法。
记得国学名家蔡礼旭老师曾经说过:教孩子使他能做个善人,这个叫"育"!而育人贵在有法,学生才能得其法。
但,伴随着“人文”光彩的彰显,新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侧重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特点,课堂教学多了我能、我喜欢、我认为,少了品读、斟词酌句,少了布局谋篇……这种种不注重掌握尺度的,过于“时尚”的教学行为,丧失了我们语文学科的本原魅力。同时,过多的技巧性教学行为也令老师们迷茫了:这语文课怎么了,怎么上完了公开课后都要补课(俗称“擦屁股”)?怎么就这么“拖泥带水”?这种观摩课,怎么就这么不切实际,咱们农村的孩子能行吗?这种观摩课的“距离感”怎么就这么强烈……
思考着,实践着,再思考着,再实践着……终于,在杭州名师――张祖庆老师的《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观摩课中,我有所感悟:
――“不求人知只求天知,不求同俗只求同理”
师:这篇课文,你们读了几遍了?(大多三遍,个别五遍)
师:能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读下来的同学请举手。
(生默然)师:给你们5分钟时间,将课文读通读顺。碰到不懂的地方要多读几遍。(一片朗读之声) 师:这回,能够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同学请举手。
(寥寥无几)师:再给大家1分钟时间,读难懂的段落或词语。(1分钟过后)师:这回,有信心将课文读正确的同学举手。
张老师这种扎实的语文教学风格给在场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人本至上”的教学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勇敢而执着的落实。因为,在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是在谈话导入以后,便进行简单的整体阅读活动,然后,他们就紧敲锣鼓地展开精彩纷呈的对话,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以免课堂伊始就冷场。但张老师不怕冷场,更不怕浪费时间,一次次地追问学生的预习情况,一遍遍地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且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而不露声色地调整学习要求(即“能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读下来”改为“有信心将课文读正确”的同学举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起始阶段便能够站在一块“坚实”的土地上,让他们在逐渐深入的体验活动中能够迈出一步步坚实有力的步伐。假若,张老师没有本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的教学理念来调整相应的教学行为,他也只是紧张地将自己高水平的教案和盘托出。那么,何谓“尊重”?何谓“关爱”?对学生而言,他们只是配合张老师的“演员”,他们在这一堂课当中又能有什么收获?对张老师而言,难道他不知道,他这样一遍遍地要求学生朗读,会影响他整体的教学设计与进度安排吗?难道他不知道,他这样一次次地追问学生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导致课堂伊始就冷场吗?难道张老师不知道他后面与学生的沟通还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吗?难道他不明白自己是在“借班上课”吗?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像张老师这样勇敢而执着的教学行为后面隐藏着什么!但,张祖庆老师本着“不求人知只求天知,不求同俗只求同理”的中庸之道。淡泊功效,追求人本,扎实地落实学习的每一块奠基石。我,被他这种勇敢的“中庸”之举震动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师:张老师,您在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用了一定的时间比例来教学“圈”和“薄”等,还不惜笔墨地教学“掰”字的书写情况。您觉得有必要吗?这是六年级的学生啊!
张:我个人觉得……
关键词:语文课堂;心理需求;人文关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浸润着人文的色彩,流溢着生命的动感,承载着智慧的传递,因而语文课堂必须凸现人文情怀,它应该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对于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掌握过分在意了,而对于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理的需求及心理的变化关注过少了,以至于语文课堂缺失了那份本该与生具有的浓浓的情意与关怀。
记得于漪老师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情怀,就是要关注学习需要、激发内心情感、培育语文素养、弘扬创新精神、创造诗意课堂、满足发展需要。所以,我想也只有在充分体现人文,尊重学生,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是愉悦的、幸福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引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习心得,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这个话题谈几点想法。
一、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促其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知识、能力获得的同时,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这一切都必须成为我们教师的课堂关注,教师要想法设法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爱学、乐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才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关注学生学习需要,教生所需
无论谁都知道:只有当学生感到需要时才愿学,感到迫切需要时才会认真学、主动学,才会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会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乐学”。而教学一旦触动学生的“心弦”,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像在弦之箭,欲停不能、非发不可。
记得以前本人在上海市举行的全国“展名师风采”教研活动上,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马老师执教的《河豚子》一课,深受启发。马老师的语文课很真实,没有“演出”,没有“作秀”,学生甚至不知道老师上课的内容。这节课之所以这样出彩,是因为马老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教学生所需。一开始,马老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需要,尽量把语文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而事实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马老师也是这么做的,尤其是故意把原作的结局抹去,让学生自己来续写结局这一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大空间,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对原作的结局就充满了好奇心,而当原作的结局与自己的作品产生巨大反差的时候,学生就忍不住要去探根究底,此刻再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探究小说主题,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三、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尊重个性
由于学生的思维、理解的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对学生来说,思维碰撞甚至是出现错误也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开始,学生在认知方面的错误回答、错误见解、错误观点等,也都是经过一定的思考之后提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犯错误”是学生主动、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之一,深思熟虑的错误比不假思索地接受教师提供的无需思考的“标准答案”更加可取、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产生的个性差异甚或感知错误。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关注错误,善待有错的学生,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分析学生所产生的错误。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感知错误的同学,始终都能满怀希望,允许学生在思辨中发现正确。只有在宽容的课堂氛围之下,学生的错误才有其存在的空间,才有其发挥价值的平台,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知错误,并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中最终获得思维的成长与观点的提升,将错误视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起点,保护好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下的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的回归,课堂上教师所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有思想、有灵性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想学生所想,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珍视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发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教学要如春风拂面,引领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天堂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这才是生动智慧、充满灵性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心地爱上语文学习,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9).
关键词:语文;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53-01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教学设计紧扣三维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而设计”。为学习而设计就是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时应将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作为教师首先要实现与教材的深层对话,深刻理解教材所蕴藏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实现理解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考虑他们的思维方式,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构思,把教材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互动、尝试、合作、调查、探索等方式逐步解决一个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二、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几乎都是思想性强、情感纯正的经典之作。因而,同其他学科相比,在语文课中进行人文教育更有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但是,强调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不能忽略工具性,不能以放弃基础知识为代价。有教师在教朱自清《春》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开始活动体验。学生先是画出心中的春天,其后是歌唱春天,最后是学生表演春之舞。整个课堂生动活泼,五彩纷呈。绘画、唱歌、跳舞……可惜的是,整节课没有回到课文中美的语言品味上来。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也没有朗读,更不要说从文本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了。不能说上述体验活动一点没有语文因素,但是离开对优美语言的咀嚼与欣赏,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更曲折而且困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说,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的很重要的原因,恐怕与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关。《春》的上课过程只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略工具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到不适当的位置,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活动课、历史课。
三、教学过程要实践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成三维目标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倡导运用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建议教师范读,有的学生要求自学,有的要求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等。这时教师提议,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课文,然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自然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交流之后,让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引导学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文章的精美所在。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进而达到“精美”的。将“自悟”、“交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探究仍需要“自悟”,需要更深层的自悟。没有深层的自悟,就没有探究的成功,就没有深层的发现、深层的感叹、深层的愉悦。
五、利用课堂评价去落实三维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68.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15-0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吹来了一股温暖的春风。课程标准中将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视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自身优势,在能力要求上又把审美教育当作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特别提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一些选修课对其目标的实现会有很大的帮助。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对高中语文现状的调查中了解到,比较普遍的反应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大。固然有多媒体的冲击,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原来的课程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今天的社会需要多样化、有个性的人才。从学生自身来看,这些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人,受多媒体的冲击和社会影响更大,自己的思想也比较复杂,个性也更加明显。我们原有的思想和原来的课程已无法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吸引力,所以开设选修课就成为了必然,这也是语文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必然逻辑。
二、选修课的设置更能发挥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的快速发展
选修课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也为老师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了条件。可能许多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有的长于诵读,有的善于鉴赏,有的工于语言修辞,有的痴迷写作。所以设置选修课,可以让老师的这一部分才能更加充分的施展出来。当教师开设了自己的选修课,他就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积累资料,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形成一位有个性、能独立思考与钻研的教师打下了基础。
三、选修课的设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置选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能产生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启迪人的智慧、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创造潜能,能使人在诗文的熏陶感染中激发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能鼓舞起对人类进步事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所以,语文教育关涉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关涉到他们的长远发展。
选修课的开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各个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教材等的限制,还没有大范围的开设。笔者在上好课的同时,本学期尝试开设了选修课,名字定为《中国古代文化与诗歌赏析》。具体做法为:
1、精选古代的诗歌名篇。
选文有一个特点,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一块讨论、探究。如《诗经》中的《关雎》同学们初中时接触过,但并没有深入去理解,上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有感情地去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问题,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不仅仅说它是写爱情的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动情况,里面所反映的纯洁而真挚的思想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我们还选编了其中的《蒹葭》、《硕鼠》。从不同的方面对《诗经》进行了学习。我们主要对魏晋诗歌进行了学习,感悟到了魏晋诗歌特有的魅力。
2、介绍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诗歌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对同学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值得我们的学生去继承,在介绍文化的时候,我会结合社会的现实加以解释,找出最最根本的东西。端午节同学们都知道要吃粽子,但吃粽子只是形式,真正的含义是要求我们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把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给学生讲清楚,不至于使他们在一个个“洋节日”的冲击下,迷失了自己。
3、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与整理。
创设情境 提高兴趣 体现主体 教给方法
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有个问题萦绕在我心间:为什么我们班的孩子在上课时,课堂气氛很不活跃,当老师问一个问题时,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寥寥无几,尽管我一再提示,但仍然收效甚微。当我仔细阅读过《语文课程改革新课标》,并结合自己听到的观摩课,结合许多教育专家的讲座后我终于明白,是我的课堂不民主,不和谐。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在课堂中要创设情景教学,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游戏的互动的形式出现,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因为学习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感悟为基础。
一、创设问题和情景,给学生自由学习和表达的空间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时,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充分自主的生命化课堂里,学生的生命之花才能悄然绽放。
二、认真钻研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新,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思在行之先。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应该设计好这节课该怎样上,它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这节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上,预设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在学生的每次回答后,或者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如何用适用的连接语言引导学生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总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案才会在实际教学中如鱼得水,才会做到胸有成竹。
三、抓住兴趣,巧设情景,披文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上课之初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将相关内容编入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故事的情景中轻松愉快的接受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拼音教学中讲解韵母标调一节中,我首先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引入:自从韵母家族来到这里,整天吵吵闹闹的,他们为什么事而吵闹呢?原来是为了戴帽子的事。听ā和ī吵了起来,ā说给它戴,ī说给它戴,它们互不相让,吵得土地爷爷不得安宁.土地爷爷实在忍不住了,大声喊:不要再争吵了!我们这儿有一个规则:ā宝宝在的时候,就给ā宝宝戴,ā宝宝不在就给ō宝宝戴,ō宝宝不在就给ē宝宝戴,小ū小ī排队来,谁在后面就给谁戴。为了让它们能记住这个规则,土地爷爷把规则编成了儿歌,教它们读呢,你们想学吗,请你们拍手跟老师学儿歌吧:ā宝宝在,ā宝宝戴,ā宝宝不在ō宝宝戴,ō宝宝不在ē宝宝戴,小ū小ī排队来,谁在后面给谁戴。那么帽子到底该给这些韵母里的谁戴呢,现在土地爷爷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班上的同学,想请同学们用刚才教的儿歌来给这些韵母戴帽子(标调),你们能完成任务吗?结果学生边念儿歌,边标调,效果出奇得好。
四、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场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如何让单一的教材内容成为学生活的实践材料呢,这就要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去说,去感悟,去发挥。教师则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学习心得,这样的方式一般多用于泛读课文;比如老师就书中重点段落或者重点词语引入,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比比看谁说得有理,这样的方式多用于书中叙事性的精读课文;比如将课本内容设计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由表演,这样的方式也适用于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性课文。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小语第一册)一文时,先用电脑展示“冬天雪花纷飞”的动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茫茫雪景之中,嬉戏,玩耍。此时,学生们非常兴奋,自然地读出文中“下雪啦,下雪啦!”的句子。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说说:“心里是怎么想的?自己会怎样做?小动物们会干什么呢?”这种动态的画面,飞扬的想象,流动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他们自觉地将这些融入朗读之中。这些方式都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表达,如何倾听以及如何灵活应对,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感悟去理解去读课文,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时良好的文明态度和语言素养。同时,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用心灵感动心灵,用思维创造思维,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
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读、悟、创
“读悟创”是一种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凸显学生主体探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新型阅读教学方式。
具体说,“读”就是以读为核心,引导学生自读探究,潜心会文,以求自得。它注重读的形式:要在读中学会朗读、默读、速读和听读;注重读的方法:要在读中学会“提要钩玄”、“比较批判”、“归纳演绎”、“图画批注”、“联想和想象”等读书方法。
“悟”就是在充分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交往,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在读中悟情(情感体验),在读中明理(思想熏陶),在读中得法(语言规律和学习方法)。
“创”就是以教材为凭借,遵循迁移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同自己的社会生活、心灵感悟联系起来,拓展延伸。它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该方式中,读是根本,要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悟是关键,要通过师生间的问、画、比、思等各种学习方式,领悟阅读材料的内涵和形式;创是发展,要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合作态度、意志力等。
六、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职业中专 语文教学 微课 运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5-01
从中专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语文教学是一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与中专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语文课程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微课的方式促进中专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中专语文的教学目标。因为微课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所以这一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有效地提高中专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结合中专语文的具体内容,把微课融入教学中
由于中专学生中存在一种普遍的问题,即就是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因此,在中专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然后再结合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中专语文教师可以把微课的模式融入实践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提高中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1],而且还对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带来积极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知识时,由于文言文本身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可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融入微课的模式,把文言文中的基本知识通过制作出视频,然后在预习阶段,让学生结合这些小视频自学文言文的基本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较好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再如语文教材中的《鸿门宴》,需要学生了解这篇课文中所出现的词类活用问题以及“举”、“为”、“斗”以及“谢”等兼词,这是准确理解文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教师把文章的所出现的词类活用问题以及规律通过微课的形式介绍给学生,然后在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在课堂可以减少时间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从而使得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能够利用在分析文章结构、探讨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而提升了中专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积极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不断完善微课学习内容
在中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微课的方式辅助教学,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完善以及构建学习模式,第一个方面是学校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微课中师生交流的平台,从学校硬件设施方面分析,首先是在校园中铺设适合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网络,其次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例如加快构建以及完善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最后提升教师在微课实践中的水平,如教师积极参与微课制作技术的学习,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及理念,从而使得中专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2],提高中专学生的文化素养。
如目前在学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微信、微博等,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现有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第一是通过这些学生经常使用的平台,教师可以把语文知识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然后上传至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随时地获取学习语文知识的途径;第二,学生可以在这些交流平台中自由发表自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查阅学生所反馈的问题,然后集中收集与整理这些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第三,在学生交流的平台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学习心得或者学习方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三、改善语文条件,提高微课教学的质量
微课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学校以及学生都需要积极地参与其中,首先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的学习资料;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学习微课相关的制作以及授课方式,从而使得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最后是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视频或者是学习资料[3],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配合下,使得中专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地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
譬如,教师在讲授文章中可以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背景要求学习在预习阶段中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知识,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月”这一意象的基本含义,然后教师再通过微课的方式把学生所收集有关月亮特殊含义的资料进行整理之后,放在学习的平台中,让学生在新课文的学习之前就能够掌握文章的背景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以及掌握文章中的知识,同时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因此,微课的方式能够在中专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这门艺术,最大限度地激发中专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实现语文课程中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此外,教师在微课中还可以把开放以及富有创新和活力语文教学特点,通过艺术性以及科学性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是提出中专语文教学艺术性的一面,在构建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学中,通过微课的载体作用提升了中专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需要, 因为在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把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一一“解剖”,在注重对中专学生的启发以及诱导的条件下,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语文所带来的乐趣。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中专语文课程的标准开展教学活动,使得语文教学中能够可以较好地发挥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4],这不仅是提升了中专学生的文化水平,而且也对提升中专语文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方面做出积极的制度改革,不能坚持传统教学中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情况,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例如在语文的评价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学生实践知识掌握能力的考察,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收集能力、文章的理解以及分析能力、语文在实践中的迁移能力、学生在微课中重难点知识的情况等,从而使得中专语文的教学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需要中专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通过微课的方式增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实现中专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以及共同赏析的目的,通过多元能力的考察方式使得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能够更好地提升文化水平,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的构建一种和谐、自由以及民主性的课堂环境[5],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开动脑筋,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启迪以及引导中专学生在微课学习以及课堂教学中感悟人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陶冶。
五、结束语
目前,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充分地学习与掌握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逐渐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良好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学以学生需求为本的目标,当前的微课就是一个良好提升中专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因此,中专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就业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中专职业教育的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意君.微课在成人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04(20):61-64.
[2]王文英.多媒体视野下的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索[J].学周刊,2015,07(05):28.
[3]魏丽.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语文微课创新课堂的尝试[J].亚太教育,2015,10(05):158.
关键词:读;练;写;初中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58-01
多年的作文教学,让笔者摸索和遵循了一条清晰实用的作文教学的链条之路:那就是读——练——写。
跨过小考的门槛,走进了一个全新而充满许多理想和向往的学习环境里,扑面而来的多学科让一半以上的中学生面对作文而苦愁。当然,每个班也会有几个优秀的作文好手,这极少数的学生无不是在读、练、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佼佼者。他们读得多,练和写也多,不仅喜欢写老师布置的作文,而且经常自己写来让老师看改。似乎这样的学生是天生的文曲星,可他们充分地证实了读、练、写,这样一个写作链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那五花八门的作文选更成了惹祸的根源,一抄到底,出文就是范文语句和情节的作文也是比比皆是。因此,怎样用读、练、写的扎实训练去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对此,笔者是这样做的。
1.突破阅读
多读书,读好书就是重要的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章哪里来,就要靠阅读,好的立意和想法也来自阅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筑得铜雀台,引来金凤凰。可是,读课外书的矛盾会重重叠叠地呈现出来。
有这样一个学生,她上语文课老是在低头看下面,起初我以为是在玩手机,后来才发现她在看课外书,我有意识地没有没收她的课外书,只是提醒她在该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必须集中注意力。其实,她在班上的语文成绩是顶尖的,反映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极强。
每个学生都知道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但实际情况是读书却成了许多学生的难事。为了配合语文教学,每册语文课本都配有一本不薄的《阅读》书,所选文章不能不说都是精美的,但看过的有几人?对此,我就想办法要求学生必须在节假日去阅读,读后签日期以备检查,并且随时让学生复说。同时,像《读者文摘》等刊物里的美文也读给他们听,在课堂里也经常进行即席说文,形成一个班级的美文共欣赏,大家一起读的氛围,引起更多同学的阅读兴趣,为作文教学做了一些应有的积累,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就坚持不懈地让学生练写日记和周记。利用这两个练写形式来加强学生的读生活的能力。并且在平时的批改中重点鼓励写真事,写真话的学生。在这种激励机制的批改下,有许多学生由不会写到会,由惧怕作文到自由驾驭作文,使写作文不再是老大难的事。
2.解决练写
如果说阅读积累是作文中的首要,那么练写就是不可或缺的链条。新课程语文阶段目标中对七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课程门类的增多,作业量的加大,使初中学生忽视了字的规范书写。通过练习写方正、匀称的汉字可以培养一个人细致做事,正直做人的品行。汉字讲究横平竖直的方正美,间架结构的和谐美,它对人生品质的潜在影响也有一定的作用。哪怕是从临帖练起,都要要求去做。随着高考作文错别字的严格扣分,更加体现了文字练习的重要性。
日记、周记,单元作文是练写的重要方式。日记放在假期写,周记放在周末写,这一定得强调坚持。每单元的作文配合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材料可以当一次小作文来完成,哪怕是提纲式的也行,一个单元大小作文进行两次,相得益彰,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初中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身体的成长,还喜欢在同龄人之间传一种叫笔友写的校园文学或课堂文学。因势利导,正确引导,也会成为好的练写方式,为作文教学所用。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设写作题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磨练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为作文提供丰富素材;加上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摘报剪报、手抄小报等展览评比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这些活动开展起来比较难一些,但是,多费点心,还是能够做一些的。
3.读练写结合
一睹专家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是每个普通老师的心愿。非常有幸,我参加了小学语文的圣殿---“千课万人”研讨观摩活动。在兴奋之余,我也深深感谢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给予了我很多刻骨铭心的第一次经历。因此,我怀揣着梦想,坚定了认真学习、反思的信念,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与反思中去。
听名师上课如聆听荡气回肠的名曲,又似品位余香缭绕的香茗。
窦桂梅老师的第一节“魅力”首先拨开了我渴望的心弦,我不但领略了她语文精湛的教艺和睿智的课堂教学魅力,更加体会到了她的人格魅力。由此,我以魅力为指引,被各位名家的魅力所倾倒,共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 光彩夺目的导入
各位名家的每一节课的导入真可谓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有的是优美富有含义的名言导入;有的是拓展对比的猜字导入;有的是悄无声息、出人意料、自然生成的导入;有的是开门见山诙谐激趣的导入;有的是设下悬念的导入等等。不管哪一种,都是简短有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做作、无痕迹、不啰嗦。充分展现了名家的睿智及性格。
二、 得意得言的阅读
听了崔峦老师的点评,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他倡导得意得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课改大潮中,小学阅读教学可谓精彩纷呈,变化喜人——琅琅书声代替了枯燥的串讲串问,感悟品读代替了机械训练。然而,冷静反思,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读说轻听写,重口头轻书面的教学走向依然是失之偏颇,所以,阅读教学效果依然难尽人意,依然高耗低效。
几天的培训学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有效的课堂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一般说来,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是既定的,那么改变的主要就在教师和学生了,将学生真正视为学习者,教师是教学的促进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取多种策略,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来促进学生学习,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成功学习的体验。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而崔峦老师倡导的和“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就是要追寻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既得意又得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简简单单地教语文,真真正正的为学生、扎扎实实的求发展。这正是我以后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三、 自然生成的朗读
纵听多位名家的课堂教学和点评,他们一致倡导朗读要自然,如同对话一般。《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着眼于动态生成,让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变得鲜活生动、丰富多彩而又扎实可行,生成阅读教学真实的语文味。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是自然真情。记得聆听于永正专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一名拿腔作调的学生,于老耐心指导示范,使这名学生的朗读趋于了自然真情。赢得了在场的所有听课教师的掌声。这正是我们所要效仿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训练放在平时的教学引导中,才能生成自然的朗读。
四、 飞越教材的想象
老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如赵昭老师讲的《乡愁》和孙双金老师的《小偷罢工》这两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当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领悟到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而想象力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能使知识活化,能进行创造。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看似他们呈现给我们的都是精彩,其背后必有汗水的挥洒。 我被他们对于教材的吃透所折服,他们能够源于教材、超越教材,所教的内容通过解读、加工、提取、转化,最后定为本节的教学内容。他们有着很大的机动权,做了一个很优秀的主持人。
我折服于薛法根老师叠词的发现与创意,垂帘于孙双金老师好玩的语文课。由此反思我的教学,在备一节课时,着眼点还是课文内容,缺乏加工、提取与超越 。可以说是死教书、教死书。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后,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性地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努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语文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和周围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天性,把小组探究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把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小学生,把小学生引入到合作学习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主人的积极状态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合作学习。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氛围,引起探究欲望
营造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创设趣味性游戏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直接有效的经验方法。新课程标准认为小学生应由“会学”过渡到“乐学”,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充分激发,小学语文教学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应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只有当小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学习动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基本保证。
1.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的学习气氛对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要,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如,在《舍身炸暗堡》这节课中,当面对他大义凛然的选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让小学生讨论除了牺牲他自己外,还有其它的方法措施吗?然后经过小组的论证探究讨论后,让小学生充分比较一下得与失,这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小学生对革命英雄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这种学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激发出来了。
又比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引导小学生:同学们,你们大家喜欢冬天下雪的景象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冬天下雪的美丽情景?然后,教师紧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下雪的精彩图片:下完雪之后有许多漂亮聪明地小动物分别来到滑滑的雪地上打闹,哪位同学能大胆热情地说一说它们的小脚印是什么形状的?小学生会努力激发想象力依次说出许多动物的小脚印,他们很明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合作探究解决。比如,用拼音、问同桌、查生字表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激发出来了,非常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地位上,教师在课下应多和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知己,多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成长与需求。”课上多和小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的疑问要做到有问必答,用最适合利用小学生身心特点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前,教师一直处于绝对权威的主体地位,决定一切法则、教师是书本知识的象征和法则,学生只能无奈被动地无条件接受教师教给的死知识,所以传统的师生关系时时体现着绝对权威。但随着知识世纪的到来,社会对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了更迫切的向往和需求,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拓宽深入,教师无可撼动的主体地位早已逐渐被新时代思维的学生占领。
(二)优化问题,把握时机探究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小学生理解,又能够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回答,面对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要少一些提问,多一些探究合作学习,把一些复杂的问题优化成小学生通俗易懂的问题,教师切勿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复杂问题,教师不懂得如何优化问题,对探究性问题将起到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1. 教师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满足小学生的年纪特征和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复杂程度。问题设计太难,问题超出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范围,会让小学生不敢作答;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实际价值,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又会觉得太过简单不愿过多思考,小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小学生回答的问题就会五花八门。小学生思考的时间过长,会严重伤害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让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情景,探究式学习的氛围中看到“恐龙”这个词语,让同学们回答想到一个怎样的生动形象?让学生用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总结大家伙:恐龙(害怕;巨大的;凶残的……)接着问小学生想认识它吗?根据探究的结果和经验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笨重的它怎么可能飞向一望无际广阔蓝天的?陆地上笨笨的恐龙和飞着的恐龙是完全一样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分别吗……
2.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一堂课40分钟,小学生的心理注意力基本维持在20分钟左右,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这堂课无疑是非常失败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住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小学生学习语文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努力控制问题的广度和难度,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开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比如在学习《我的祖国》一课时,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尚之情,然后讲一些关于美丽景区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我的祖国的真正内涵,把复杂问题优化成通俗易懂的情景中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知识。
(三)小组合作,激活探究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给了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利用小组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习,从而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探究,努力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死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1.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分成3~4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成绩各方面较好的学生,使每组同学的差异都能得到互补。教师要协调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使每个小组学生在平等团结的愉快氛围中,在探究的愉快气氛中努力学好小学语文课本知识。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中让小学生们自学、互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辅导其他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既顾及全面,又能让某些小学生得到照顾和帮助,为探究学习培养奠定了基础,利用小组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从而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可急于求成,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渐进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活思维。在传统的教学观下,小学生不敢发言,羞于发言,这对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语文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找状态建立自信,最重要的就是不歧视学生,尊重学生。歧视既是一种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又一种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因此,教师要更加关怀那些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多给他们些鼓励的话语。一个肢体语言,一个微笑,对于那些不自信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另外,在帮助小学生大胆发言时,应坚持宁低勿高、宁少勿多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切实目标,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处理恰当,不可当面批评,可私下找学生告诉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活思维。
(四)注重总结,把握探究规律
一节语文课的情境导入固然很重要,但是一节创新的小学语文探究课不仅要十分丰富有趣,还更要有完美精彩的结尾,完美的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增加小学生的学习期望,还能进一步激起小学生求知的决心,使小学生渐渐产生对小学语文探究的巨大兴趣,充分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牢牢掌握。
1. 语文探究教学知识归纳梳理,给小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小学语文探究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理清所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外部联系,有助于小学生牢牢掌握其外在联系和内在区别,对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巨大作用,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准确抓住细小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联系,最终利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网络。
首先,我们必须迅速培养反思意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拥有以前的得心应手,找回如鱼得水的新感觉,对新教材胸有成竹,对新课程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有反思意识,更应该快速成熟起来,把语文教得更有活力,更添光彩。
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我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才能把握重点,难点。才能全面地传授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所以,课前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课中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去上课,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三)课后反思,是教学成功的不断完善。
一堂课结束了,老师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好好的休息一下了呢?不是这样,凡是有经验的老师,有成就的老师,都会来个课后反思,反思什么呢?从新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过程、课中出现的值得探讨的事件、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教学效果、学生获得了什么、遗留问题处理等方面去进行反思,不断的记录自己的教学体会、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研究成果、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心得,随时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坚持不懈的自我批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对自己的每一堂课作深层次的思考,并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其他老师一起反思,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教学才能成功。
一句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有了在教学中的反思,就向语文教学的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做为语文教师,要适应教学改革,光反思还不够,我们还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才有了积极性。教师教起来才得心应手,才能寓教于乐,也就是既学了知识又培养了情操。
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该装傻时就装傻”。建议采取的措施: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
提倡“先试后导”、“先学后教”,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总结、运用的过程。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低效的感悟和讨论。
四、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
[关键字]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怎么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从而让语文的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而把语文作为自己心灵休憩的园地,在心灵的快乐旅游中得到语文最大的收益,达到高效的语文学习效果是我们小学语文一直探讨的问题。经过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有以下的看法:
一、我们要设定准确学习目标才能让学习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的定位,就跟投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因此,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不然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要明白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1%以上的学生掌握81%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对于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要合理
对于语文课,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是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第一个导学就是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就是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及探讨目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要在把握文章结构,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读文章中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品味时,要抓住重点字、词、句去细品;要抓住文章的妙处、细处、动人处去回味。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还要从精读中体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三、我们教师的课堂的展示要精确得当
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展示,它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要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再尝试解答,直到合适的答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四、教师对教学活动调控和把握要灵活
教师要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这时就要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了。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集体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班级讨论解决,教师从中引导、点拨。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不断生成新目标。这使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与自身体验相关的知识。注意教学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
五、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我总结
我们教师要争取每节课要留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总结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在教师小结重点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效率是否高等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清晰。
六、“自主导学”阅读教学模式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是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自主导学”阅读教学模式,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观念改变了,课堂也成为他们“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反馈拓展对于有效课堂是不可或缺的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检查学生当堂掌握情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这是有效课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