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05:2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用植物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97-02
药用植物学是高等药学类院校药学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资源学,以及其他与中药和天然药物有关的课程。药用植物学是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形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直观性和实践性。为了做好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本文是对我们药用植物学教学团队长期教学工作的一个小结,其中的某些教学实践和改革对兄弟院校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总结如下以供交流。
一、课程的分解
药用植物学的授课内容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植物外部形态学的内容,包括根、茎、叶的外部形态,花的形态与构造、花序、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植物分类学的部分,包括分类学的总论,菌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被子植物部分包含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地区常见的22个科;第三部分为植物解剖学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以及根、茎、叶的解剖构造。
相对来说,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分类学这两部分内容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植物解剖学部分的内容则较为独立。因此,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具体做法是整个课程分为药用植物学I和II。药用植物学I依旧作为专业必修课,2个学分,包括课堂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外加野外采药实习。药用植物学I包括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分类学两部分的内容。药用植物学II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只有1个学分,课堂教学12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药用植物学II所包括的范围较小,仅仅只有植物解剖学的内容。
植物分类学是整个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植物外部形态学的内容是学习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将这两部分放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使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学生通过药用植物学I的学习,很快就能凭借植物分类检索表从植物外部形态入手鉴定未知的药用植物,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这样的处理可以排除植物解剖学部分的内容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干扰,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植物解剖学的内容分散在根、茎和叶的外部形态学部分,教学双方都会感觉知识点凌乱,难以梳理系统化,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第三方面的好处是,将植物解剖学的内容独立出来,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学生对植物解剖学兴趣较低,也不打算选修如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等需要解剖学知识储备的课程,那么他完全可以选择不修药用植物学II,将其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科目上去。
二、开课时间的调整
课程内容分解后,药用植物学I还是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药用植物学II则安排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如前所述,药用植物学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而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必修课也是安排大三第一学期。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生药学等课程时还没有药用植物学知识的基础(尤其是缺乏植物解剖学的知识,因为药植II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影响了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效果。另外一个问题是,通常到了大学四年级,大多数学生所修课程的学分已基本能够满足毕业的要求,此时学生的兴趣已逐步的转向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因此导致选修药用植物学II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常年保持在5人以下,有的时候甚至能出现选课人数为零的情况。虽然之前的课程分解是基于促进药用植物的教学的考虑,且事实上也提高了药用植物学I的教学质量,但药用植物学II的选课人数过少,势必从整体上影响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例如近些年的毕业生很少有会做显微鉴定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学院教学办和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药用植物学I提前一年开课,即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药用植物学II则相应的调整到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为药用植物学I本身是基础课,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所以提前一年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来说没有知识上的障碍,唯一需要做的是与大二其他原有课程协调排课时间。
通过调整开课时间,药用植物学II的选课人数相对于调整前(不足5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一个年级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都选修了药用植物学II,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是因为课程冲突的缘故不能选修药植II。另外一方面,将药用植物学II提前一年开课后,也使学生的选课更加灵活,学生在毕业前有两次机会选择是否选修药用植物学II,从而尽可能的保证大多数同学能有比较宽的知识面。
三、实验内容的调整
在药用植物学I里,实验课有24个学时,每周一次,每次四个学时,共六次实验课。由于受春节放假的影响,每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都是不定的,加之春天天气多变,而实验课采用了较多的新鲜植物材料,因此,实验内容每年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我们有两次实验课的内容几乎不受天气影响,一是根、茎、叶的外部形态,实验材料有新鲜的洋葱、马铃薯、荸荠和生姜,干燥的腊叶标本和多年生的带芽麟痕的樱花枝条等;二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实验材料为各种新鲜果实,如蚕豆荚、苹果、黄瓜和柑橘等,外加一些果实的液浸标本和干燥的玉米果实以及水泡老蚕豆。每个春季学期开学后,任课教师都会随时留意物候,推算如结香、白玉兰和毛茛等的开花时间,从而安排整个学期的实验进度。
实验课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实验课开始的时间调整,通常首个实验安排在学期的第二周或者第三周(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实验课的第一次内容为根、茎、叶的外部形态,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小。二是实验课顺序的排列,通常情况下第二次实验课内容为花的构造和花序,如果所需材料的花还未来得及开放,我们把第三次实验课(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调整到第二次,把花和花序安排为第三次实验课的内容。三是实验课内容的重新组合,比如通常木兰科、毛茛科和十字花科安排为一次实验,紧接着蔷薇科和豆科安排一次实验,如果遇到开花时间不定的情况,如毛茛和油菜开花时间稍微晚了一周左右,而贴梗海棠或红叶李的花期又有所提前,那么就可以把蔷薇科和豆科的部分内容提前,而把毛茛根和十字花科的内容后置。通常分类学部分的实验每年都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与实验课内容重新排列组合相适应,如果有的时候出现某些实验课(主要是在分类学部分)当次所能找到的材料不足,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该次实验的学时调整为三个学时,后面适当增加实验次数,从而整体上补足24个学时的实验课。
四、关于研究生的助教工作
药用植物学的实验课有自身的特点,在实验课上思维活跃的本科生提出的问题甚至对于年轻教师都极富挑战性。为了让研究生做好助教工作,对研究生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事先进行摸底。如果知识储备有所欠缺,带教研究生必须随堂听课,以弥补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每次本科生实验之前,研究生都必须与任课老师一起进行预实验,发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并估计本科生在实验中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提前做好准备。助教做好预实验后,还必须试讲实验内容,请任课老师点评后,方可进行实验带教。在带教过程中,助教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让本科生找任课老师咨询。
五、关于野外采药实习
(萍乡市卫生学校,江西 萍乡 337000)
【摘要】以人才素质培养为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初步探讨。实现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实物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改进考核方式等教学方法,在现实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
《药用植物学》是药剂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和掌握药用植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和常见药用植物类群,在天然药物学基础、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等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但是这门课程专业术语较多、植物分类及显微构造等内容抽象难懂,传统讲授教学更使学生觉得枯燥无趣,而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大多数文献针对的是本科或高职药学专业。作为同样是中职药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尝试立足本校中职教育,对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
1 教学内容
不同的药学专业均会开设此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恰当安排药用植物学课程学习内容非常重要[2]。我校的中职药剂专业为药品营销方向。按照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学生可到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从事药品购销,管理与咨询服务,药品储存、运输、配送,药品维护管理及相关信息服务;医疗机构药剂科的药品购销、管理等药学服务工作。药品营销方向有必要安排药用植物学学习,但是既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掌握又要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教材采用潘凯元主编的《药用植物学基础》全书共四章,196页,安排32学时,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分配比例约为1:1。由于学习时间少,课程内容不可能全部讲授,重点应放在植物分类及显微构造及其有关的内容, 其他部分可做一般介绍;实验内容不宜过多, 需简且精;不安排专门的野外实习。
2教学方法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有其利弊。对于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幻灯片能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及黑白的图画变成了彩色的,形象且直观,大大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节约照片挂图等的费用;另外借助于现在发达的网络,下载大量的植物科属原创视频,教学事半功倍。但是制作PPT,搜集大量的图片视频,教师需要花不少精力和时间。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有机结合, 可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
2.1实物教学
幻灯片能够展示各种各样的植物图片,但却不是立体实物,学生在不停阅览图片的同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且图片太多,前后缺乏连贯性,对于整个植物的形态认识并不好。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实物来教学可以弥补幻灯片教学的缺憾,例如在讲授根系时选用白菜和大蒜;根的变态选用萝卜和山药; 茎的变态选用马铃薯、藕和蒜瓣; 叶的变态选用仙人掌和洋葱;选用苹果、花生、橘子、葵瓜子、葡萄、桂圆等讲解果实类型; 选用黄瓜、毛豆、火龙果,西红柿等讲解心皮与胎座[4]。鼓励学生自采植物标本,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选用这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随时随地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2.3兴趣教学
对于教学内容相对庞杂且枯燥的植物学学习,学生愿不愿意学,想不想学显得尤为重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性,可使学生有兴趣学、肯学,教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5)。首先,教学内容可以故事化,如有些药用植物何首乌、枸杞、益母草、田七等, 一听药名就知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其次,穿插优秀植物纪录片,如BBC的《生命-植物》、《植物私生活》等。再次,制作植物礼品,如制作叶脉标签帮助认识植物器官叶、DIY苔藓微景观设计美观且环保。
2.4实践教学
鉴于时间、考虑可操作性及突出实用性,实验安排应主次得当。实践一可以在讲授第二章药用植物器官的形态时在课堂上完成;实践二植物分科及检索表的使用,选取易得的百合花、油菜花、等为例解剖,最后以校园满开的杜鹃花为题,每人动手解剖,对照附录找到这花属于什么科;实践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植物细胞观察是实践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自制植物洋葱切片并通过镜下观察,要求每位学生将观察到的物像描绘成较准确的显微结构图;实践四植物细胞后含物可以观察马铃薯的淀粉粒,后面的两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看看成品玻片。在传统实践课之余,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种板蓝根或益母草,此两种药用植物常用且易种,学生每人分发种子,老师教种学生自种,在期终可以作为实践加分。
2.5考核方式
为全面真实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药用植物学的成绩评定, 不宜以一次考试来定, 应该做多方面综合评价。目前,我校对该门课程采取考查方式,开卷考试成绩占总评的40% ,实践课占40%,平时考勤占20%,这种评价体现了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这种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也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药用植物形态,只有从书本中解脱出来, 才有可能真正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5]。
参考文献
[1]潘凯元.药用植物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利国.不同专业本科学生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探讨[J].药学教育,2005,23(1):18-20.
[3]吴艳芳.浅析多媒体教学在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12045-12049.
[4]彭华胜.实物教学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0,26(3):43-45.
进一步拓展学生;平时作业和调查报告的内容与形式,如举例说明你对药用植物中药食同源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浅谈药用植物与人类生活、健康等的密切关系;利用所学习过的药用植物学形态解剖学、分类学基本知识和概念,进行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药用植物调查等。将大量在科研中和野外实拍的药用植物彩色照片、解剖图片、显微照片等教改、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并用于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选择地补充讲一些有关药用植物学的新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动向。积极组织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研讨会,与其他教师充分交流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涉及改革举措、进展情况、取得成效、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建议等内容。通过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种类,熟悉常见药用植物的功效与临床应用,了解药用植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为学生以后研究植物药的基源,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优化中药的品种与品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南地区是我国药用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四川药用植物物种丰富的优势和华西药用植物园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种类,将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内容与西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特色相结合,在学院成立523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编写实验教材《现代药学实验教程》,制定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建设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在传统的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微调,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整合、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精品实验项目教学方案、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建设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精品实验项目,学生学习了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后,在实验前查阅文献,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分类学工具书,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与鉴定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验中对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罗、打破碗花花、腺毛马蓝、夜香树、朱槿、金铃花、白背黄花稔、显脉香茶菜、龙牙花、蓝雪花、大丽菊、一串红、百合等进行仔细解剖观察,写出其花程式、药用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药部位和功效等,再运用分科检索表进行查阅,写出其查科路线,并订出科名,学生再借助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药用植物学教材等工具书评价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科药用植物间的形态特征异同,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完成后交实验报告,教师按实验评分标准批阅,期末综合评定实验成绩。通过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的教学与实践,创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课程精品实验项目新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基本概念、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别依据、科的主要特征、药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达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并具有较为熟练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药用植物种类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考试改革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特点,实施药用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构建药用植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和命题的科学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过程考核实施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把知识传授、教学考核、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总成绩由课堂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以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为主,其中课堂成绩占总成绩9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10%。课堂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与讨论报告组成,平时成绩占课堂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绩占课堂成绩的40%。实践成绩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与实习报告成绩组成,占总成绩10%。并根据药学专业和课程特点,实施考试命题改革,药用植物学期末考试命题紧密围绕药用植物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对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多种形式的题目,并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密切相关,尽量反映药用植物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国际课程周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在每学年春季学期末专门开设实践和国际课程周,安排实践教学与训练、短期课程、学术前沿和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国内外短期访学交流等内容。目前,药用植物学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安排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进行,并以夹金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之旅、本科生参观药用植物园等内容进行报道,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另外,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师每年均立项接收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学探索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暑期开展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科研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药用植物鉴别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国内外研究和进展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进行课程中心药用植物学课程网络的建设与实践,探索多渠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部分包括创建课程网站、网站栏目与内容管理等,网站栏目与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自我评价、教学管理、政策措施、药用植物图库、教学资料和互动栏目等。药用植物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具一定规模,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教学录像、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课程考试考核办法等上网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用户管理部分包括网站学生管理、共建教师管理等,课程负责人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共同建设、维护课程网站。教学资源部分包括教学资料管理、课程习题库和试卷库等,教师在课程习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建立课程的试卷库。师生互动部分包括学生作业、答疑等。因此,课程中心药用植物学课程网络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水平,课程负责人和共建教师维护、管理课程网站简便,网站界面友好,师生教与学互动显着,实现药用植物学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全面共享。学生通过访问药用植物学课程网站,进行远程在线自学,其日渐丰富的课程信息资源可让学生获得亲临药用植物学课堂、药用植物园实习的良好效果,有助于探索多渠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4 小结与讨论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 课程改革 高职
高职中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后续的专业课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衔接紧密。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实际情况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此为宗旨,笔者学院对药用植物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课程改革探索,课改主要围绕以下“四改”分别展开,主要包括: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
一、改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以碎片化学习”为主的学习特点,打破药用植物学原有的系统教学内容,改为“碎片化教学”。即将原有的系统课程体系“打碎”成“四大碎片”,每一个碎片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终将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项目: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技能实训项目、药用植物基源鉴别实训项目。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数比例为1:1.5。理论内容适当精简,实训课程结合企业岗位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业道德与责任心。
二、改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始。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较为先进、更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如在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教学中,讲到根与根茎如何区别时,教师可采用设定情景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拿出何首乌、大黄、白芷、天麻、生姜等原药材让学生去探究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难点解答。教师从传统的主讲角色转变成主导角色,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角色变为主动学习角色。这样,在教师新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均逐渐提升。
三、改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学生对课堂的需求,简单的PPT也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现代的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需要更多的视觉冲击和互动。因此各种教学媒介应运而生,有基于QQ平台的腾讯课堂,有基于微信平台的雨课堂以及各种APP软件。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媒介,给学生呈现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四、改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考核评价机制必然要随之改变。考核评价机制的改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改变考核时间。可以随堂测试,利用蓝墨云班课等APP软件,教师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测试;同时结合每个项目进行单元测试和期末综合测试。其次,改变考核方式。可有传统笔试,也可进行移动终端测试及现场面对面考核,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再次,改变考核内容。有传统理论考核,也有操作技能考核、实训结果考核、创新能力考核、职业素养考核等。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常用药用植物识别”考核,可以对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进行考核,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成果、浸制标本制作成果的考核,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植物标本创意贴画考核等。通过改变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实习 教学方法 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Methods of Practice of Medicinal Botany
WANG Leyuan
(Pharmacy Faculty,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the field practice course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and puts forward new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Botany; field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aterial
药用植物学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能识别一定数量的药用植物种类,并加深对植物形态学知识和分类学知识的理解。在我国,其具体要求一般是:(1)能识别80种左右的药用植物(相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实习一周而言)或160种左右的药用植物(相对于中药学专业或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实习一周半而言);(2)了解这些植物所属科的形态特征;(3)见识这些植物的入药部位并知道其功效;(4)这些植物中除了有被子植物外,还要有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5)见识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境。
据笔者所知,我国各有关院校在实习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以下四种:
(1)给学生一人一本实习教材,内容为一些药用植物的中文名及其所属科、门(对于被子植物门来说还有纲)的中文名,并有关于这些植物的入药部位及功效的介绍;老师带学生沿着实习路线走,当遇到与教材中某植物名对应的植物时,就告诉学生它是教材中的何门、何科、叫何名称的植物,介绍其形态特征和所属科的特征(若此后遇到的植物与此时遇到的植物同属一个科,则可不再介绍这个科的特征),将其入药部位指给学生看,并要学生阅读教材中写着的相应功效;学生则找到教材中的相应名称抄于笔记本上,记录老师介绍的特征,观察植物的入药部位,从教材中了解其功效,接着观察、接触该植物全株,以验证、体会所记录的形态特征,并对之拍照(指带有相机或能拍照的手机的学生),再采集该植物全株或其有代表性的部分,粘上写有其名称的纸条,放于随身背的书包中。待老师结束当天的教学后,回宿舍用此种标本(或还有照片)结合所作的笔记进行复习。这样,教学完了规定数量的植物种类后,老师给一两天时间让学生对被教学过的植物进行总复习。总复习期结束后就举行考试。考试的方式是,老师采集属于复习范围(或者说教学范围)的一部分植物并摆出来,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观察并写出其中各植物的中文名和所在科的科名。
在实习期间,老师还讲解、示范如何将一种鲜活的植物压制成既可长期存放供核对用、又较美观的标本,并要学生做其中的隔一定时间给标本换一次吸水草纸的工作。
(2)此法与第一种教学方法有两点不同,一点不同是在教材中还写出拉丁学名,另一点不同是在总复习期间,老师带学生去实地找到属于复习范围的植物,以方便学生复习。
(3)此法与第二种教学方法只有一点不同,即教师不介绍所教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所属科的特征,而是要学生自己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某地方植物志这类书中查阅。
(4)此法与第一种教学方法有三点不同,第一点是不给学生一人一本实习教材,而是给每个实习小组(这种小组比一个班小,一个班至少分为2个实习小组)一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或某地方植物志,第二点是老师在介绍任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等等情况时,都不告诉学生那种植物的名称,而只说那种植物是第几号植物(这序号由各实习小组的带教老师自己定),并要学生回宿舍后根据所记录的老师对那号植物之形态特征和所属科之科名的介绍,从上述书中查出那号植物的名称;第三点是要学生将每号植物都压制成标本,到总复习时,要学生说出各标本所代表的那号植物的名称;若学生说的是对的,则予以肯定,若学生说的是错的,则给予纠正,并阐明纠正的理由。
笔者认为,第一种教学方法所用的实习教材没写出各植物所属科的形态特征,就难免发生这样的情况:老师在介绍某个科的形态特征时,忘记介绍了其中的一二条,以致于所介绍的并不是该科的形态特征,而基本上是该科与其他某科的共同点;学生却将老师的介绍当作该科的形态特征,记录下来并了解之。例如鹿蹄草科的形态特征是:草本或亚灌木,叶为单叶,常互生且基生,无托叶;花两性,整齐,萼常5全裂,裂片覆瓦状排列,花瓣常5枚,雄蕊数与花瓣数相等或是其倍数,子房上位,常由5稀由4心皮合生成,花柱单一;蒴果或浆果。若老师在介绍该科的形态特征时,忘记介绍了其中的“花柱单一”和“子房……常由5稀由4心皮合生成”这二条,就会导致已介绍的形态特征并不是鹿蹄草科的特征,而基本上是鹿蹄草科与虎耳草科的共同点;学生却会将老师的介绍当作鹿蹄草科的特征,记录下来并了解之。第一种教学方法所用的实习教材没有写出植物的形态特征,则又难免发生另一种情况:老师在介绍某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时,忘记介绍了其中的某一、二条,以致于介绍的形态特征只大略相当于该种植物所在属的形态特征,算不上是该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而学生却将其当作该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去记录和掌握。发生这种情况,虽然不一定导致学生不能将该种植物与实习中学过的其他植物区分开(比如在该种植物与实习中学过的其他植物均不同属时,发生这种情况,就不会导致学生不能将该种植物与实习中学过的其他植物区分开),但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实习完全结束后的其他某个时间或地方)遇到与该种植物同属但不曾学习过的另一个种时,将之误认为该种植物。比方说,该种植物若是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学生就很可能在遇到与它同属但不曾学习过的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时,将后者误认作它。顺便说一句,会犯这样的错误,就不算真能识别牛膝这种植物。第一种教学方法难以避免发生上述两种情况,就意味着它有可能使至少一届实习生中的部分人,达不到上述教学要求中的第1和第2条。
第二种教学方法虽然与第一种教学方法有两点不同,但其所用的实习教材也如第一种教学方法所用的实习教材那样,没有写出各有关科和植物的形态特征,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可能使至少一届实习生中的部分人,达不到上述教学要求中的第1条和第2条。
在第三种教学方法中,虽然有老师要学生从上述书籍中查阅各有关科的特征这一项,但是缺乏相应的耳提面命或压力机制,这就难免有学生不对各有关科的特征都完整地看一遍,甚至基本上不理会它(学生在实习期间最怕的是实习考试,而他们知道,对付以认出植物且写出其中文名及其所属科的科名为内容的考试,只要能记住复习范围中的各种植物的中文名,形态特征和其所属科的科名就行,了解各相关科的特征固然会有助于记住科名,但不了解它们也是能记住科名的)。此外,在这种方法中,虽然有老师要学生从上述书中查阅各有关植物的形态特征这一项,并且学生也知道这种查阅对于其能否通过实习考试关系重大,但由于书中介绍的形态特征多半不如老师介绍的精炼,换句话说,就是比老师介绍的要细碎些,条条款款多些,因此,记住它们就是件很难的事,学生就极可能为了使此得“容易”一些,而对它们进行有选择的记忆。在老师以指认的方式(这是第三种教学方法规定的方式)完成其对各有关植物的教学之前,学生的选择性记忆会有点盲目,之后就多半会只选择那些对于将复习范围中的一种植物与该范围中其余植物区分开来有直接帮助的形态特征,去记忆。然而,在其选剩下来的形态特征中,很可能存在着可将这种植物与同属的但不属于复习范围的某种植物区分开的特征。这意味着,学生选择出来准备记忆的特征,可能不是该种植物的种之特征,而是其属之特征,或是其属之特征的类似品。综合本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三种教学方法不可能使任何一届实习生中的每个人,都达到上述教学要求的第1条和第2条。
第四种教学方法有可能使至少一届实习生中的部分人,达不到上述教学要求中的第2条,因为第一种教学方法所难免发生的两种情况中的前一种,在第四种教学方法下也难免发生。
以上各种方法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大能让多数学生在实习完全结束之后,乃至毕业以后,还有兴趣和信心去做到仍能识别实习中学过的大部分或全部药用植物。
那么,有没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既可能使每届实习生中的每个人都达到上述教学要求的第1、2条,又可能让多数学生在实习完全结束之后,还有兴趣和信心做到仍然能识别实习中所学过的植物呢?笔者的回答是,有。将第一种教学方法作下述改造,就成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老师编写一档既具各有关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形态特征介绍、其所在科的科名及其形态特征的介绍,又具各有关植物之原色图片的电子版实习教材,将它上传到自己的微博中;在实习期到来之前,要学生用手机、实在无手机的则用笔记本电脑从老师的微博中下载它。在实习期到来时,要学生带上含有它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老师在实习中每介绍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或其所属科的形态特征时,要有手机的学生找到电子版教材中的相应介绍,边看它边听老师的介绍,无手机的学生则用笔将老师的介绍记录在笔记本上,回到宿舍后再打开电脑中的电子版教材,根据其中的相应介绍整理所做的记录。在考试内容中加一种考题,就是写出某某科的形态特征(当然,这个科应该是老师和电子版教材都有介绍的众多科中的一个)。
用第一、第二或第四种教学方法所难免发生的情况,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学生除了听老师的口头介绍外,还看电子版教材中的相应介绍。采用第三种教学方法所难免发生的情况,在采用新教学方法后也不会发生,因为电子版教材中对植物或科的形态特征所做的介绍,是老师写的,而前面说过,老师的介绍一般比上述书中的介绍精炼。此外,新教学方法在使学生了解有关科的形态特征方面,有考试这种压力机制。
【关键词】信息技术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252-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来获取信息。教育资源的传播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发展到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率。药用植物学作为中药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门基础课程,与人们的生活及实践活动的联系极为紧密。然而,目前它的综合实践活动部门存在很多缺陷。本文笔者探讨了采用信息技术与中职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来促进中职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
一、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
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三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验教学”是重点,“野外实习”是拓展。因此,“实验教学”成为整个教学内容中最应关注的部分[1]。这是因为要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就需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观察比较药用植物;此外,野外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要求学生只有掌握应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传统药用植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显微镜对药用植物性状、细胞、组织和器官构造进行观察[2]。实验方法的设计极其不合理,学生几乎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另外,在实验内容方面缺乏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形式上,仍采取教师教、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学生难以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在成绩评定方面,实验部分的成绩大多以实验报告质量作为评判依据,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掌握,不能实现学校设置实验课程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学习。而信息技术与中职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教学形式就是以构建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它具备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使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不仅包括学科理论知识的巩固、运用,还包括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内容,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可以学习的范围。另外,它对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也没有限制。学生可以利用乘坐公交、排队等零散时间来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使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变教师全面教授为教师引导,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点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習的实践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3)使学科教学具有协作性
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学科教学具有协作性,单个学生难以完美地完成学习任务,它需要学生多与他人进行意见交流、问题探讨,可以以兴趣学习小组、班级等形式进行集体学习,这样就可以从其他成员的意见中得到启发,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方案。
(4)使学科教学具有问题性
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学科教学具有问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能够根据兴趣爱好,提出自己所关注的问题,从而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了师生的共同进步。
(5)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以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来尽力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整合的平台上,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三、信息技术在中职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本文笔者对信息技术与中职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首先,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学习的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对于网络上众多的学习资源,应进行辨别性地学习,取其精华,弃糟粕。
其次,应体现出真正的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来搜索与中职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知识,并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
然后,应该体现出同学的协作精神。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新形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建构主义者也高度关注合作交流,从中获取很多不同的观点。
最后,应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引导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以药用植物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呈现出来,就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成果。
四、结束语
目前,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地不断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转变。教育界应致力于开发出新型的教育模式,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改革,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实现民主化的教学,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宗凯, 杨浩, 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 教育研究, 2014(3):88-95.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网络课件 课件设计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网上教学通过网络连线的远程教育系统和多媒体设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我国的网上教学建设正在飞速地发展。要想搞好网上教学,教学软件的开发是关键。笔者根据自行制作《药用植物学》网络课件所感,对网络课件的设计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概念
多媒体网络课件是指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依托信息网络,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手段来展示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应用软件。多媒体网络课件应具有网络交互性、相对完整性和媒体多样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服务器的支持,其不仅要适合教师现场教学使用,更要适合学习者在网络终端自行操作学习;其不仅要有多媒体的外观效果,而且更应该具有强大的功能,要从教学过程固定、单一的“演示多媒体”向教学过程可以随意调整的“模拟多媒体”转化。
二、用创新教育理论宏观指导课件的开发
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创新教育。我国教育理论正不断发展,以适应经济时代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创造性教育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显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网上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出发点。面向21世纪网络教学,我们要更新传统的课件设计思路,在课件中应该设置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境”,为学习者设计出多个学习流程供其选择,要使课件具有更好的即时交互功能。
三、课件设计要根据教育对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一样,也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须事先规划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课件总体目标服务,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模块来凸显教学设计,如《药用植物学》网络课件就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学习资料、教学日历、教案、课程学习、影音视频、联系方式等八个模块。设计者在制定每个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年龄、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只有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改变传统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课件设计要精心选材,重点突出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内容,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开发课件;对于那些通过单一媒体便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也不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内容,才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药用植物学》课中“根的初生构造向次生构造的转变”“冬虫夏草的形成过程”等内容,用传统的讲述法或简单的图形就难以说明问题,采用动态的flash演示就能够直观地揭示初生构造与次生构造之间和冬虫夏草形成的复杂过程,使学生容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只有选材适当,有所侧重,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效,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画蛇添足,浪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赵丽琴. Flas在Authorware课件制作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101-102.104.
[2]王永刚.谈多媒体课件制作效率[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1):170.
[3]刘,姚轲.《数据结构》多媒体课件的研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8):161.
关键词 药用植物园 卫生类 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How to Play Full Role to the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in Health Vocational School
LI Ming
(Ganzhou Heath School,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at present in the majority of health vocational school is mainly used for students to observe and identify medicinal plants, but its use in a low frequenc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ain from the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definition,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in the teaching, knowled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 organiza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foreign exchange and other aspects, the purpose is to make good use of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so that in the health vocational school to play a greater role.
Key words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health; vocational schools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卫生类中职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很多学校新建了新校区,在新校区大都新建了面积大小不一的药用植物园。但其作用却仅限于药用植物学简单的实验教学上,而在其他方面使用较少。大多数时间基本上就是铁将军把门。药用植物园建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从药用植物园定义及合理充分利用等方面进行阐述,讨论如何充分发挥药用植物园在卫生类中职学校的作用。
1 药用植物园的定义
植物园是“从事植物物种资源的收集、比较、保存和育种等科学研究的园地,还作为传播植物学知识,并以种类丰富的植物构成美好园景供观赏游憩之用”。①药用植物园以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为目的,并具有完整档案的药用植物活体保育机构。其主体研究对象以药用植物为主,广义的功能应包括了植物园的所有功能。
2 充分发挥药用植物园在教学中的作用
中职药剂或中药专业都开设有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包括现在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的农村医学专业,也设立了“中药学”这门课程。但由于药用植物学总课时的限制,使得药用植物园的实践课时较少。药用植物学对于医药类专业的中药学(天然药物学基础)、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基础)后续的学习都有直接的联系。药用植物学以知识点多、散、教学语言抽象、难懂著称。教科书上大多绘有药用植物的墨线图,但学生没有形成直观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难度极大。②作为一所学校,教学是第一要务,药用植物园的最大优势是作为活体标本库,为药用植物教学提供新鲜材料、开放的学习环境。每种药用植物都标明了该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习性、功效”,便于学生现场学习、观察、记忆。在教学中各种鲜艳的植物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植物讲解根、根茎、叶、花、果实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设立鉴别考核,即教师选择特征典型的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去辨别,把考核结果作为药用植物学成绩的一项重要的参考标准。
3 发挥药用植物园在普及中医药知识方面的作用
卫生类中职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工作在一线基层医药卫生单位(其中农村医学定向为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广大的基层,中医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卫生类中职学校除了设有药剂、中药、农村医学等专业,还有护理、助产、检验、中医康复等专业;增强学生的中医药学知识必然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药用植物园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平台。药用植物园是用鲜活的方式来体现中医药学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在讲解药用植物学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普及中医学的知识,学校可以考虑开设“药用植物学”选修课供非药学类专业学生选用。
4 创建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如果仅仅是局限于本篇前面讨论的药学类学生的“药用植物学”必修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仅仅是短暂的半学期,而卫生类中职校的学生在校一般为二年(农村医学为三年),如何让他们经常性的学习药用植物知识,成立社团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取名为“药用植物协会”。学生社团是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下,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按照规章制度自主开展活动的组织。现在社团的活动大多是艺术或体育类的,而专业类的则相对较少,“药用植物协会”的创办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社团的具体活动中,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协助指导。对于一些表现好的同学可以予以表彰、奖励。以便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社团的日常活动中,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学生骨干,我们的药学老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一些单独的专业指导,使他们能及时为社团服务。④
5 利用药用植物园开展校企、校农联姻,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应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卫生类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药用植物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考虑和中药制药企业合作,开展本地道地药材的种植研究(GAP),由企业投入部分资金,学校利用教师专业人才的优势,校企联姻,即解决了学校的的经费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在指导药农种植中药的过程中,药用植物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优势。科学规范化的药材种植可以提高药农的收益,也符合职业学校服务三农的宗旨。中职卫生类学校的科研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学校大多数课题是社科类课题,自然类课题很少。可以利用药用植物园积极开展引种试验、资源评价、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有效成分提取及活性研究等。药学类教师可以联合医学(中医学)参与这些课题中来,积极申报市科技局、省卫生厅相关课题。
6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现行中职教育中“劳”占的比例过少,药用植物园其实也是一个小小的农场,包括植物的栽种、除草、施肥等,学校可以聘用一些工人来管理,但是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管理中让学生自己种些植物,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植物园的日常建设。在劳动中让他们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在劳动中学会知识,体会其中的乐趣。
7 把药用植物建成本校对外交流的窗口、适时对外开放,创建网上植物园
丰富的药用植物,富有特色的道地药材,整体划一的植物标示牌。内容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的展板,必将是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在整个城市可能也不多见,为促进人们对中药及药用植物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意识,药用植物园可以适当对社会公众开放,提供科普教育场所。不仅可以让每个来学校的领导来参观,也可以对本地的中小学生和市民适时开放展览,在普及中医药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药学类专业老师可以根据药用植物园的植物现状,创立学校网上植物园。这样所有对药用植物感兴趣的人,只要在家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相关知识。我们也可以举办些中医药知识讲座,这样更加增加了与公众的互动。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敢于创新思维,我们便能让药用植物园在卫生类中职学校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 黄宝康,秦路平,郑汉臣.药用植物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1):34-36.
② 王梦琼,王秀娟,刘长利等.《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与校内药植园地建设的实践[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0:208-210.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9-0096-02
中药专业普通专科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为目标,野外实践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具有校内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本校积极对传统的单一野外中草药识别采集模式进行改革,代之以综合药用植物标本采集、中药基源分类、形态鉴定、中草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项目的新型实践教学活动,在连续5年的实践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得到了同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现就该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实习点
寻找合适的野外实习点,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本校地处滇西,背靠闻名世界的动植物科学考察基地――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是南北走向、绵延600多公里的横断山脉。由于其跨越5个纬度,海拔高差3000多米,平均温差高达20多度的特点,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多样气候环境。因而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有高等植物4897种,
动物2389种,特有植物434种。境内目前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1200多种,已知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有430种,为全国少有的中草药资源富集区,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有着“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的美誉,是所有动植物学家向往的野外“研究室”。因此,本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野外实习条件,将高黎贡山国家级白花岭保护站作为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总基地,以这个面为中心,沿途增加中药材种植发展有限公司,保山机场齿瓣石斛、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引种园等实习点,这样点、线、面结合形成了一个优质的综合实践教学场所。
本校从2008年首届中药专业班开始,每年到高黎贡山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并与保护区一道共同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于2011年高黎贡山保护区实习基地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校外示范实习基地,从而确保了本校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
2 因时制宜,选择恰当的实习时间
如何选择适宜的实习季节和学期,直接影响到中药野外综合实践教学的效果。高黎贡山的雨季一般为每年6-10月。为提高实习效果,采集到绝大多数带花完全标本,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每年7月份改为5月份。因5月雨量较少,为多数药用植物花期,是药用植物鉴别的最佳时期,这样既避开了雨季的不安全和不便,也利于药用植物的鉴别。
为了野外综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我们将之前第1学年第2学期进行的计划调整为第2学年第4学期,因此时学生已完成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相关课程学习,从而使单一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变成了以上课程的综合野外实习,丰富了实习内容,提高了实习的效率。
3 因人制宜,做好学生的实习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达成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我们对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组织和实施做了如下探索。
3.1 开展实习前动员和培训
实习前,本校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结合下发给学生的《高黎贡山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对实习学生进行充分动员,强调野外实习目的、意义、日程安排、考试等内容,并特别强调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纪律要求。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则对实纲、实习内容全面讲解。布置学生阅读中草药图谱、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等相关书籍。分组带领学生到校内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采集、标本制作专业培训,并进行药用植物强化识别训练,以掌握各类中草药的鉴别要点。同时指导学生准备野外综合实践教学器材,包括相机、GPS、枝剪、小锄头、采集袋、记录签、便携式烘箱、标本夹、吸水纸(报纸)、台纸、定名签、针、线、胶水等。
3.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扩充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过去仅限于100种左右药用植物识别的简单方式,融合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践任务:①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观察、比较鉴定;采集具有典型特征的药用植物,从植物分类学特征上观察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并重点观察药用部位器官形态特征,通过对不同种类药用植物的观察,深化植物分类知识;为保证各小组药用植物鉴别实习效果,采取现场讲解和返回后集中所有同学采集的药用植物,利用检索表、植物志、药用植物图鉴进行统一鉴定确定品种,教师详细讲解,学生轮流查看的方式。统一鉴定后,学生自行选择所需药用植物标本挂牌后压制,进而放入50 ℃烘箱烘烤,次日整理和更换吸水纸,烘干后上台纸,填写定名签和记录签,最后过塑保存。此项目要求掌握15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科属,熟悉其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功效。②中药资源学。观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中药用植物种群类型、结构、分布、建群种;运用样方调查的方法,设置选择样地、样方,通过规范记录样方中的各种植物种类和数量,推算出区域内重点药用植物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提出重点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并撰写重点药用植物调查报告。③掌握重楼、齿瓣石斛等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选地、整地、种苗繁育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栽培技术措施,并撰写某种药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
3.3 改革考核,综合评价
传统的中药野外实践教学考核只要求鉴别中草药的种类。达不到全面综合考查学生实践效果的目的。为此,我们增加了考核的内容和步骤。考核内容除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技能点外,还涵盖了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3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点。
考核的步骤与方法:①现场考试,从150种药用植物中,选出50种代表药用植物并排序,学生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序号药用植物的植物名、科属、入药部位、功效,满分100分,占该课程实践技能的20%;②标本评展,实习结束后,每人上交压制的2份标本,专业老师对学生压制标本进行评分,占中药鉴定课程的10%,对学生上交制作的标本评展,评出“认药之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撰写中药专业高黎贡山重点药用植物调查报告,占中药资源学实践成绩的20%。④撰写某种药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占该门实践课程成绩的10%。
4 拓展内涵,提升效果
4.1 编写高黎贡山常用中草药图谱
针对学生缺乏与实习相适应图谱的问题,我们选取了高黎贡山区域常用中草药300余种。编写成《高黎贡山常用中草药图谱》。该图谱充分体现突出药用植物鉴别要点、区域用药特色,具有实用、简便易携带的特点。
4.2 不断积累腊叶标本
将学生制作的腊叶标本进行过塑、封存,教师将部分标本作为教学素材,增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部分标本充实到本校高黎贡山民族医药馆,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成就感。
4.3 校内百草园中引种、驯化药用植物
实习结束时,引种驯化部分药用植物,目前我们已成功引种栽培滇重楼、云黄连、珠子参、齿瓣石斛、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现正在通过驯化,探索大规模推广种植经验,这不仅丰富了百草园药用植物种类,便于学生日常学习,也为教师科研搭建了良好的基础性平台。
4.4 发挥高黎贡山实习基地对外交流的功能
高黎贡山保护区实习基地除承担本校中药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外,还吸引了其他院校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2012年8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专业8名师生到本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通过实训老师在高黎贡山实习基地的带教,使学生充分掌握了药用植物科属鉴定、标本采集制作、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中药专业知识,拓宽了该校中药专业学生视野。这对扩大本校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药用植物实务 教学 方法
药用植物实务是药学和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凡涉及植物药(生药)品种来源及品质的学科都与该课程息息相关,其中关系密切的有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药剂学等。而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需求,该课程教学应侧重于药用植物的识别、鉴定的实践技能性。针对高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策略匮乏和缺乏良好学习行为等特点,对《药用植物实务》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以满足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理论课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采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主编的《药用植物识别技术》作为教材,与传统高职教材不同,该教材舍弃植物细胞、组织相关内容,只保留植物器官形态和分类的知识,导入药用植物分类及识别知识,结合南方药用植物,详细介绍常见药用植物各科特征、代表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等内容,并结合南方特色,补充药用植物资源等内容,介绍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广东、广西、云南中药材资源的生产概况。该教材的编撰十分适应当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注重强化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性知识而不是学术研究性知识,结合地方特色,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南方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技术,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理论课堂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看到教材上的图片,未能引起相关的视觉冲击而给他们留下概念性的记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则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元素,清晰、图文并茂、立体生动地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为配合教学,通过自己拍摄、上网查找等方法,积累大量的植物及其构造的图片,根据校内及周围常见的药用植物进行归纳,以岭南常见常用的药用植物作为示例图片,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官认识。
图片是二维格式,有其局限性,需配合有趣生动的视频,加强视觉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比如在讲述种子传播内容时,教材上讲得非常简单,静态图片也无法生动展示种子传播过程,引入纪录片《植物私生活》中《旅行》的关于种子传播的内容,学生能从动态视像中感受到种子传播过程的奇妙,还可复习已学过内容,比如视频播放到一些种子利用空气动力来传播,可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翅果形态特点和结构特征。
二、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
信息技术,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药用植物实务》是我校精品课程,2011年已开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不断完善充实内容。现今,我院《药用植物实务》网络平台与所选教材相结合,以图片、课件、纪录片视频、Flash等方式展示药用植物形态学部分的内容;分类学的知识,则以视频短片和图片充分展示岭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器官的形态、全貌及生长环境等内容。同时,在交互平台上按学习单元设置了一系列的课后练习,学生可在线完成和提交作业,老师可在线批改并记录成绩。学生还可以在网络平台查阅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浏览下载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自学。网络课程还设置了论坛功能,方便师生间互动交流和学生间组成网络学习互助小组。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教材选用的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也更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实践课课时为28节,与理论课时数为1∶1的关系。取消了在实验室进行的药用植物细胞和组织观察的实验,把课堂搬到户外,在户外进行实践教学,更强调“眼看”(观察植株形态,叶、茎、花的外部形态特征)、“手摸”(触摸感受叶的质地、表面构造、折断面是否有分泌物等)、“鼻闻”(揉捏植物各部分后闻其气味)、“口尝”(对某些不能确定的药用植物种类可咀嚼,品尝其味道来判断)等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在户外实践课堂上,在讲述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生境、科属分类知识时,要适当复习形态学的基础知识,做到温故知新。
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纪律散漫,上实践课容易开小差、不认真听讲。为保证教学效果,每次实践课结束后进行随堂小测,随机抽取10种植物让同学辨认,让他们说出科名、种名、识别要点等内容。学期末,选取50种植物再进行测验。如此,同学们明确了老师的考核目标和内容,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提高,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笔记,还会利用课余时间辨认植物。
为加强不同年级学生的植物识别技术,有针对性地布置实习报告。针对大一新生,要求调查校园及周边的药用植物资源,实习报告包括10个科50种药用植物的图片、科名、种名、识别要点、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和主治功能等,制作PPT,课堂上进行演讲演示。针对大二学生,安排为期一周的采药实训,到龙头山、火炉山等进行采药,要求每组同学制作腊叶标本和一份包含200种药用植物的图片报告。要求学生明确分工,采集照片、收集资料、PPT制作、演讲解说等,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避免个别同学偷懒、脱离集体的现象。
四、筹办相应的专业比赛,吸引学生
高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但很多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为引导学生把精力和创意放在专业技能上,本教研室每年都会举行腊叶和叶脉标本大赛,设置奖项,鼓励学生制作腊叶标本、叶脉工艺品。腊叶标本的植物鉴定签的准确性、植物压制的形态美观、压制效果以及回答专业问题等都作为评分标准,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为制作美观的叶脉工艺品,同学们尝试用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试验,以创新形式组合叶脉,加入染色工艺,制成叶脉书签、叶脉压花画、立体叶脉花等形式多样的工艺品。赛后,优秀参赛品进行汇展,成为本院实验大楼的靓丽景观,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让学生们深感自豪。
五、开设《药用植物艺术创作》的拓展课程
药用植物既有药用价值又具备观赏价值,例如百合、玫瑰、桔梗等。为提高学生对药用植物实务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枯燥、繁琐、刻板的学习印象,特开设《药用植物的艺术创作》课程,引入药用植物压花画制作、药用植物组合盆栽和药用植物艺术插花等拓展项目。学生们利用身边常见的药用植物制作成精美的压花画、书签等工艺品。为此,学生会主动去查资料,到户外或药圃基地收集实物,了解植物特性,自主学习、利用专业知识美化生活,培养个人艺术情操。
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都是为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学习热情,培养专业知识特长,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并培养同学们的情操、丰富其校园生活。以上的各种方法都在实践中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岳文. 药用植物识别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方法;效果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中医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我校2008年新建药学院,直至2012年,生药学课程为第5次开设,主要针对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学生普遍反映生药学的理论虽不深奥,但概念较多,内容繁杂枯燥,难以记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内容生动具体化,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提高生药学教学质量,是我们在生药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改进课堂教学
1.1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药学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了解决生药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的问题,我室教授将一些妙趣横生的民间小故事搬到了课堂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巴马长寿乡的奥秘与一种生药材“火麻”密切相关,巴马山区种植火麻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巴马人一谈到巴马火麻,就会脱口而出:“天天吃火麻,活到九十八”。据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发现,火麻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不饱和低脂肪酸,而经常摄入不饱和低脂肪酸,正是巴马百岁老人长寿的奥秘所在。再如何首乌、当归的名称来源,人参、柴胡、甘草等相关的民间奇闻轶事,对学生记忆生药的特征、作用非常有帮助。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和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重视怎样通过中药调理和养生保健保持身体健康,学生们也对一些具有保健和养生功能的生药特别感兴趣,想了解其在保健、美容及养生方面的应用。针对这一现象,我室教授授课时,还适当增加了具有“药食同源”类生药在日常保健养生中的应用实例,如山药、黄芪、红枣、枸杞、党参等,不但从侧面促进了学生学习生药学的兴趣,教学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1.2 实物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生药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图像资料多,实践性强。因此我校从开设课程之初一直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课件中包括生药原植物(动物)图片、药材标本图片、显微组织和粉末图片等图文并茂的内容,使《生药学》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灵活,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只是突出体现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而无法实现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方面的体验效果。因此,我室从去年开始陆续购得150余种常见中药材,几乎囊括了所有教材上讲到的生药。我们将药材分装成小袋,每次理论课时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可以触摸,嗅闻,甚至品尝,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对各种生药特征的掌握和记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1.3 尊重并突出传统鉴别心得
生药材的鉴别内容较分散、枯燥、不易记忆。对此古代劳动人民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智慧,他们对生药材的鉴别要点有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为“歌诀”或经验术语。时至今日其中的大部分在生药材鉴别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如描述贝母类生药的“大贝单瓣似元宝,珠贝元宝瓣合抱,松贝粒小怀抱月,青贝扁圆开口笑,炉贝圆锥有黄斑,平贝上下两面凹,贝母鳞茎皆分瓣,若不分瓣是假冒”:野山参的“芦长碗密枣核芋,紧皮细纹珍珠须”;大黄的“星点”:天麻的“鹦哥嘴”等,这些歌诀或经验术语字数少,句子短,朗朗上口,生动传神的表现出了生药材的性状特征,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药材性状的理解,另外也方便了学生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室教授讲解到相关内容时,均将“歌诀”或经验术语讲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记忆,并在考试中也涉及到相关内容。
1.4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过程去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本教研室《生药学》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生药学知识体系的特点及章节的内容安排,在每个教学章节中选出一两种代表性的生药,安排讲课时间表。学生分为3人一小组,每小组由1位小组长负责,选一种生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查阅文献,交流讨论,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准备教案和讲稿。教师在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预留约一个课时的时间,每次由一个小组上讲台作为“教师”授课,其他小组可积极提问,小组成员需要答疑解惑。授课完成后,对于学生存在疑问的内容以及难点、重点内容,教师再做详细重点的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讲解情况做出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法机械、枯燥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有所提升,也能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习兴趣,转变了学习观念,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根据生药学教学特点,努力改变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的现象。通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解未知的东西、思考新的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2 改进实践教学
2.1 改进实验课教学
我们的实验课一直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课均为单人1组,综合性实验占75%。学员所观察的生药材达到80余种,平均每次课10种。观察的生药永久切片为40张,平均每次课5张,每次实验课学员均自己动手做粉末切片,共计20张。我们首先优化实验内容,增加了常见生药伪品的鉴定,授课时对照真品与伪品实物,逐条讲解特征;其次,实验课结束前增加一次实验考核,考核内容为未知生药粉末鉴别及常见的生药材鉴定,学生不但要鉴别出一种未知的生药粉末,画出显微特征图,还要认识十种以上的生药材,而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分的30%。这种考核方式提高了生药学的教学质量,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开放性教学模式
生药实物标本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室经过不断积累,建立了40平方米的生药标本室,包括生药标本、浸制标本、药用动物、矿物标本和腊叶标本。目前已展示各种标本150余种,全天对学生开放。同时,我们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主性的优势。建立了涵盖整个《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我校功能完善的局域网,在教学过程中将生药学网络课程和药用植物学网络课程推荐给学员,提高教学效果。并建立了网上生药标本馆和虚拟药用植物园,增加了教学信息量。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和指导学有余力的学员采集和制作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标本,指导学员撰写说明,并开展标本制作竞赛,最后收集学员制作的标本入本室生药标本馆。整个活动能使学员获得最直接的感官认识,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平台,达到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增加野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