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7 10:2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信息失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行为的影响和个体利益的驱动,当前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某种意义上与世贸组织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相称,甚至损害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很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成因及治理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差、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个别领导不懂《会计法》等诸多因素。
1.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在会计立法上仍需加快步伐2.社会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能洞察事务本质的高素质人员较少,需要加大对这一机构人员的迅速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一些企业的领导由于不懂《会计法》,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而会计人员又受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管理,在工作中很难坚持原则,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难以做到合理、合法;二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完整等。
三是会计业务处理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用手工做账,财务数据处理仍处在低效率阶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三、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和执行新《会计法》。首先企业法人和单位领导要懂法和守法,只要他们能遵纪守法并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再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和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办法,逐步理顺委托关系,由企业直接委托改变为由信息使用人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委托并支付费用,增强事务所具体工作的透明度。
3.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行政,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4.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在委任财务总监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委任制核算制度。成立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会计服务机构,负责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养,负责提供派出会计的应有待遇,使会计与用人单位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会计服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又能向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对失职的会计人员,会计服务机构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罚,这既能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又能切实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监督 对策
切实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关系到企业乃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要问题。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客观的经营活动,通过编制虚假的信息,给投资决策者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性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减少了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金的清缴,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监督职能是会计的职能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能否正确反应事实情况的依据。是企业公司监督决策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是防范损失、管理风险,保护投资者、受益人利益的基本前提。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不仅提供了虚假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动倾向还会使会计丧失真实的监督能力,而且成为影响企业经济秩序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前途,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处理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国民经济能否有效增长大事。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实务中,有两类表现形式,即“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所谓“假账真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虚假的,而会计处理是真实的,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如虚开发票、编制虚假预算等。所谓“真账假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真实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违规的,以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如不合理地利用会计政策等。
三、具体表现形式
1.会计凭证失真。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据。也是登记帐簿、进行会计监督的重要依据。其失真主要表现形式为:某几个单位或某几个人相互串通,违反票据法虚开发票金额,甚至无中生有,谋取私利。对自制凭证失真而言,主要在于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结算等方面虚报假报。会计人员依据此类原始凭证处理会计业务,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账簿失真。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会计账薄是反应每天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主要表现是为了完成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失真的表现是不按真实性原则或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业务。主要方式有:把本应当记入当期间费用转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把应当记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入帐或少入账,把应当处理的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帐,把已经销售的商品或产品成本高留低转形成潜亏等通过改变会计科目来改变资金的流动。
3.会计报表失真。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资产负债表而言,一些单位将预收(付)账款归入应收(付)账款科目反映,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不单独列表示等。对利润表而言,主要表现为实现利润指标失真。对现金流量表而言,由于其是一个新生事物,编制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常常凑几个数字来应付差事,因而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获现能力和现金流量情况。
四、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有的只是经过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开始从事会计行业,缺少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他们经过短期的培训而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不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避免出现错误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规则的发展落后于会计本身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烈的发展也带动了会计本身的迅速的发展。而有些会计的制度并没有随着会计本身迅速发展而迅速发展。这样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就还是按着原有处理方法来处理账目。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这样就产生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会计监督机构的落后
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的经济进行外部监督。而这些部门本身的体系落后于本生的发展。这样在实施外部监督时就产生的局限性。不能在内部缺失后有一个积极的有效的外部监督,也就失去了监督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4.利益的驱使
某些会计从业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或者受他人的驱使,未能按照事实依据,制作虚假的会计账薄,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经济损失。
5.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性
会计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有些法律都是当出现了真实案例以后才制定的。对那些触犯了相关会计法律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处罚不够严厉,从而没让犯罪人员感受到法律威慑性。在面对法律制裁与利益之间执意选择触犯法律谋取私利。给公司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6.社会体经济系发展的不均衡
当今社会经济体系迅速发展,但是总体来看经济的发展不均衡,这就使那些越是发展蓬勃的体系就越健全的发展,相对而言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能迅速发展的经济体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长期这样就形成畸形,给那些处于畸形发展中企业里的会计行业带来负面的影响,给会计行业带来错误信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五、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
从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开始应选择优秀的人才,在培训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相关知识和法律的学习,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综合能力.
2.会计相关法则的更新
对会计法规及时进行更新,不能落后于会计自身的发展速度。当出现相关法规的修改和制定时应迅速全面的推广实施。多从先进国家的会计方法中找出适合我国会计的方法。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所谓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主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有关企业状况的信息,它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情况与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不一致,包括特定项目信息与实际不符,整体信息相对于事实不完整、不充分。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其危害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制作原始凭证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得以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二)财务账目失真。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范围内,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三)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调整报表数字,编报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四)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失真主要的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甚至通过人为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资产不符主要表现在: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首先,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由于会计信息失真,相关的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的判断,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实行。最后,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的金钱观、物质观发生了极大变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不断蔓延。在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会计人员丧失原则、丧失诚信,从而使会计丧失了立身之本。
(二)经济利益的驱动。首先是借款动机。为了获得银行支持,有些企业不得不粉饰会计报告,表现虚假的繁荣;其次是责任动机。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完成任务或体现业绩,在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获利、无法实现目标的情况下,求助于会计。会计则以与关联方对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方式虚构收入,或单向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不惜假收入、真纳税,或少转、不转有关的成本、费用,故意混淆不同成本项目、费用之间的分类等手段虚构利润,以完成或解除责任;最后还有纳税动机。为了减少所得税费用,众多企业采取了隐瞒收入、虚列费用、该调整的项目不调整等手段降低应税所得,从而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监督管理体系不协调。目前,我国对企业会计监督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1)政府监督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2)社会监督质量不高。(3)内部监督缺乏机制保证。
(四)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尚有差距。这主要表现在:(1)有些法律法规内容笼统,可操作性差,甚至存在缺陷。个别企业利用制度缺陷,采用合法但不合理的手段粉饰报表,操纵利润,虚构经济业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处罚力度小。违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的机会成本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3)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实施力度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会计信息失真。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增强敬业爱岗精神。人格的保证不仅仅靠法律,而且更重要的是靠理性自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操守。要确保会计从业人员诚信工作,就必须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会计人员的自我完善。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首先,明晰企业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其次,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最后,加大会计监管力度。这就要求社会公众要加大审计力度,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同时,政府财政部门、国家审计机关加大监管力度,通过上下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三)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惩处机制。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应该继续不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减少规范性会计信息失真的空间。同时,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补充惩处条款,加大造假成本。
四、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行为的影响和个体利益的驱动,当前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某种意义上与世贸组织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相称,甚至损害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很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成因及治理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差、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个别领导不懂《会计法》等诸多因素。
1.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在会计立法上仍需加快步伐。
2.社会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能洞察事务本质的高素质人员较少,需要加大对这一机构人员的迅速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一些企业的领导由于不懂《会计法》,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而会计人员又受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管理,在工作中很难坚持原则,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难以做到合理、合法;二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完整等。
三是会计业务处理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用手工做账,财务数据处理仍处在低效率阶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三、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和执行新《会计法》。首先企业法人和单位领导要懂法和守法,只要他们能遵纪守法并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再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和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办法,逐步理顺委托关系,由企业直接委托改变为由信息使用人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委托并支付费用,增强事务所具体工作的透明度。
3.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行政,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4.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在委任财务总监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委任制核算制度。成立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会计服务机构,负责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养,负责提供派出会计的应有待遇,使会计与用人单位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会计服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又能向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对失职的会计人员,会计服务机构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罚,这既能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又能切实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克服的顽症,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强化会计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恶意造假者和直接责任人从严惩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治黄财务工作的实际,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使会计主体不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向科学化管理。
(二)会计体制不健全
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须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做假帐,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实际经济状况。
(三)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从会计监督来看,改革赋予了企业自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审计监督由于面广任务重,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因而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未能很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惩治措施不到位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国为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有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对法律孰视无睹,法律观念极为淡薄,部分执法机构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对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从而减弱了法律的效力。
(五)会计人员素质及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本身素质、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管理日常化程度低。日常考核和继续学习、知识更新成为薄弱环节,使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六)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些单位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制不明晰,会计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失真的会计信息是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的导火索。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失真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
(二)损害各方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此外,对产品销售收入与成本的确认,有的单位受隐瞒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收入确认数额,增加成本费用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若经营者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
(三)诱发经济犯罪
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设“两本账”、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会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造成秩序混乱,从而诱发经济犯罪。
(四)危害会计人员
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操作人员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上大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会计人员应当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不做假账,诚信做好会计工作,否则,轻者调离会计工作岗位,重者受到法律制裁。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会计法规与准则的学习与运用,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
一是学习、完善、熟练运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压缩财务会计报告的粉饰空间,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合理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事项。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正确确认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加强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利润和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
(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才能使企业严格执行会计法规,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三)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加大处罚力度和造假成本
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新修改的《会计法》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但能否严格执法成为重中之重,若执法不严,法只能成为摆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完全杜绝,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严厉处罚制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还要坐牢,使恶意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加强执法力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增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意识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才能督促会计人员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工作的建设上,不能只把目标局限在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上,应把这项工作提升到整个经济管理上来,标本兼治,从根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加大会计监管力度,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正确处理单位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单位负责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责,以身作则,树立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的良好形象。
(六)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队伍综合素质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制度;岗位责任制;政府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87-01
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由来已久,而且还将随着会计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程度的提高而越来越多样化、隐秘化与复杂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在内的有关会计资料的不真实,对于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主要研究由于有关人员从主观上采取伪造、掩饰的手法造成的假账。
二、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
1.由于单位的内部管理混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不起作用。单位的财会部门、保管部门、领用部门之间若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程序上不配套不协调,就会造成有关账证、账账、账实等不符。
2.一些单位的领导、会计等其他有关人员有小集团思想、私欲膨胀、法制观念淡薄,为了本单位、个人的利益和名誉,不惜弄虚作假,化大公为小公,甚至化公为私。
3.国家的经济监督系统不完善。如目前审计监督与财政、税务等经济监督形式存在诸多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对经济活动存在重复监督和无人监督的现象,没有形成以审计监督为中心的健全有效的经济监督系统。
三、会计信息失真防范机制的建立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和其他经
济信息真实、可靠的有力保障。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所控制的以下两个环节:
(1)建立明确而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对不相容职务进行严格的分工,定期轮换会计及其他有关工作岗位。
(2)严格规定会计及其他记录的程序。对于会计记录,包括规范会计凭证格式,规定对会计凭证进行正确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程序,凭证要有齐全的签章;正确地设置、启用、登记会计账簿;准确、及时地报送报表,编报的报表须经单位领导、会计主管人员审阅、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
2.强化职工的法制观念。在职工中经常地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
3.充分发挥民间审计的作用。我国1980年恢复了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民间审计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迅速发展。注册会计师是“不吃皇粮的经济警察”,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签证和服务的作用。
4.建立健全会计及有关财经法规。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及时制定、颁布与实施适应改革需要的会计及有关财经法规;及时修订、废止不适应经济与会计发展要求的旧的财经法规。
5.加强政府审计的力度。我国1983年成立了我国政府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1994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政府审计对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制止干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随着经济发展和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内部审计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于大中型企业,国家应长期派遣审计人员,代表国有产权的利益,作为独立审计部门,不受企业负责人领导,而直接由主管部门审计机构领导。通过这种独立审计部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保障国家对国有财产的所有权,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束语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国务院已相当重视。建立离任审计制度和颁布新的《会计法》,都是其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应进一步完善经济监督体系,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力度,从而使国有企业增强竞争能力,摆脱目前的困境,迅速发展,迎接加入WTO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参考文献:
[摘要]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从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来看,会计政策的存在是企业会计实务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本文论述了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关键词]会计政策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人们在讨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大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归纳为三类:即人为因素造成的故意性失真;会计人员由于过失造成的非故意性失真;由于会计政策或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不同而造成的合法性失真,并把这三类作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象。本文从会计政策的角度来进一步论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一、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会计政策根据制定的主体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从自身利益和特点出发,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选择。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的不同表现在:一是制定政策的主体不同。在我国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国家;微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企业。二是作用的范围不同。宏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包括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经济性质的企业;微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仅限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三是目标的重点不同。宏观会计政策强调提高所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强调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微观会计政策的目标重点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能恰当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四是宏观会计政策对同一业务事项提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微观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业务事项只能选择一种程序和方法。尽管两者之间有许多不同,但两者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都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编制方面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宏观会计政策为企业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企业会计政策是宏观会计政策的具体化。因此,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看,会计政策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宏观会计政策有选择的余地,微观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就不可避免。
二、从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来看,会计政策的存在是企业会计实务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差异。比如在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时,很难或不可能分清哪一笔费用应由完工产品负担,哪一笔费用应由在产品负担,只能将生产费用科目中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之间大致地分摊。按照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其分配的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在产品按期初成本计价、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法、在产品定额成本法、约当产量法等,每一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尽相同。其次是不同的会计观点,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种观点认为应实施快速折旧法,因为:一是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加快,使得企业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对降低,为正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应实施快速折旧法。二是新资产的生产能力在早期较大,因而早期的营业收入也相对较多,按照会计上的“配比”原则,应在这些资产具有较大生产效用的早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费用。三是即使资产的实际生产能力在各期基本均衡,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也应该大体相等,但由于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计提的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两个方面,修理费用会随资产使用的增加而增加,故折旧费用就应逐年减少。另一种观点主张直线法,因为:一是快速折旧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计提折旧加快程度很难与实际无形损耗程度一致。二是直线法简单明了,容易计算。三是采用直线法前后一致,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三、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
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只要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方法有选择的权力,这种不确定性就始终存在。但它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因为:一是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二是会计政策是合法的。宏观会计政策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的,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所做的选择,尽管企业有自,但必须受国家宏观会计政策的约束。只要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就应该认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我们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是违法的。三是会计政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均与本单位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比如:通货膨胀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揭示其影响程度、防止超额纳税、资产流失的会计政策;市场疲软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促进产品销售、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速资金周转的会计政策;社会资金紧缺现象要求企业选择有利于筹集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的会计政策等等。同时,会计政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有关理财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会计政策所致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我们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新认识。
四、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企业如何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处理各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从而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例如:实行稳健政策,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用备抵法处理坏账损失,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存货的结存价值等,就会减少当期的国家税收和投资人收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取得收款权力确认收入的实现,使用总价法计量附有折扣的销售收入等,就有可能发生提前纳税,甚至超额纳税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反映会计处理结果的会计信息是各利益集团进行决策的依据,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下产生的会计结果可能导致各利益集团做出不同的决策。例如,按历史成本计量企业资产及费用产生的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时期很可能使投资者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强,则可能导致投资者改变投资方向。因此,各利益集团根据会计信息评判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必须搞清楚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所持立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是指企业站在哪个利益集团的角度选择会计政策。基于现代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投资者、经营者、国家、劳动者以及债权人等,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也应分为:一是以公司股东或企业原始投资人为主要考虑对象的投资者立场,以满足投资人需要、服从投资人利益、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二是以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为主要考虑对象的企业立场,立足于保存企业财务实力、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而选择会计政策;三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考虑对象的国家立场,选择有利于满足政府税收要求、扩大税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会计政策;四是以企业职工利益为主要考虑对象的劳动者立场,选择的会计政策有利于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有明确了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立场,才能为其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决策有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选择会计政策,都应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必要时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使企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的差异,要求企业通过表外揭示的方法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明了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
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问题 探讨
一、前言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一直存在,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笔者结合多年的会计行业关注经验,重点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能够出现的理由,并针对多方面理由的浅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客观土壤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一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制还不改善,加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监视的不力,使得在家被查出的几率很小,而违规不究、执法不严更是纵容了造假行为。二是,被查处的成本远远低于获利成本,使造假者更胆大妄为。三是,在现行体制下,法律赋予会计机构和职员抵制舞弊的权利过弱,单位负责人一旦发出指令或暗示会计职员作假经济,会计职员则很难摆脱这种制约而陷进会计舞弊之中。
(二)政府监视缺陷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制约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然而目前政府的行为规则还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监管的两个主要部门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之间没有隶属联系,配合不默契。另外,国有企业经营者是同政府干部一样采取行政考核的办法,并着重考核上缴税利多少,致使企业经营者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隐藏,完不成任务时就假造利润,掺杂政府行为体现群体活动的会计造假对法制建设的危害最为严重。
(三)会计职员素质不高
会计职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有些会计职员业务素质不高,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把握不透,加之会计职员工作量较大,其主要精力放在记账、算账和报账上,对新的论述知识和刚出台的财经法规 探讨运用较少,往往跟不上革新的步伐,以而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正确、不完整。有些会计职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诚信意识,为了企业利益而作假账,为了个人利益而编假证、假据,化公为私,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合谋作案,这也是当前集体、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理由。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探讨
消除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一要从宏观方面入手,要净化外部环境,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法规;二要从微观角度入手,抓好公司结构与管理层,并要提高财会人员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宏观上,建立完善企业相关管理体系
1.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监视系统。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进步注册会计师队伍的质量,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进步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发现舞弊行为,及时果断处理。
2.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的做法。
3.加强法制建设,会计作为市场经济中德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或管理工具,以其特殊的功能调节人们经济联系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这个讲究法制的社会,要用法律来规范会计信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让会计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4.加大外部审视力度,健全监视系统。一方面,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将民间审计纳入监督范围,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民间审计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题目是十分有效的。
(二)微观上,加强会计从业管理建设
1.强化单位内部制约,改善内部监视机制。
内部监视是会计监视的基础,具有自律性,社会审计监视和政府监视的目的也是督促内部监视更有效。只有全面建立起相关规章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目的才具备了必要条件。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单位负责人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需要考虑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制约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事项相关职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记账职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及会计事项的审批人、经办人、财物保管人的职责权限,并使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会计从业职员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把握相关的标准和实务,精准地理解和运用会计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理解偏差带来的失误,把会计工作质量提升到新水平。
除要具备业务素质修养外,还要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要品德好、思想过硬,职业操守合格,真正与企业共命运,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发生。
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常规性管理,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预防会计信息失真。
结束语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参考依据,它联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客观现状,要彻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还是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我们不能由于一些困难退缩,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社会法纪,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仇梭林,范晓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06-01
[2] 王姗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3]骆新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2010(18)
[4]张.全流通时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9(14)
[5] 刘泉军.会计职业判断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 2009-09-01
[6]陈新龙.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8)
【关键词】 会计信息 规则性失真 成因 治理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是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各国政府积极预防和治理的重大问题。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入手,对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提出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困扰着世界各国,前有美国的“安然”事件,后有我国的 “银广厦”事件等,触目惊心,危害严重。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从形成的原因来看,学术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众说纷纭,观点很多。
一般是将其分为两类,如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等。有人独辟蹊径提出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三类。笔者同意这种观点。理由如下: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一定的会计规则生产出来的。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规则生产出来的;第二,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生产出来的,换句话说,会计信息是执行会计规则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有关。会计规则包括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环境等。因会计规则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其次,会计信息失真又与会计规则的执行有关。
二、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方面
1、会计学的属性。从会计学的属性看,它既是一门精确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包含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核算是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的数据计算,结果是准确、真实的。但是会计核算依据的某些具体数据,却是主观估计和经验判断得来的,因此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假设本身包含主观判断的因素,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又如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个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3、会计信息中存在大量估计的因素。会计对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要借助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会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等,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4、会计对未来事项的反映。会计是对过去事项的反映,但有些未来事项如果不反映,就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未来事项的发展变化是不确定的,把未来事项引入会计领域,必然会增加会计信息中的不确定因素。
5、会计中的盲区。如许多该反映的事项,会计本身却无法反映。如自创商誉、技术等信息,没有被作为会计信息列入报表。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方面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内在的局限性。一是已有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制定的,对于未来不可确知的情况,会计法规本身具有滞后性、不适应性的特点。二是因为制定者认识水平有限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国家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具有非普遍性的缺点,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适合所有的会计活动。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不规范。一是大量会计准则缺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缺位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有很大的弹性。二是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不完善。三是会计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四是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
3、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漏洞。因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人为操作会计政策,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如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会计人员受本单位的控制,不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预防和治理途径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方面
1、正确认识会计本身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会计本身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但是可以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会计属性自身的缺陷,尽量防止和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2、完善会计假设,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要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完善会计假设,规范会计基本概念,修正会计要素,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科学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于谨慎性原则,应坚持确实需要为前提,以不会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限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尽量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法规中详细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方面
1、不断提高会计立法水平,克服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稳定性,制定成员的组成应具有广泛代表性,会计准则应当与国际接轨并体现中国特色。
2、规范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二是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三是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四是统筹规划会计立法,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五是尽量规范不确定性措辞的使用。六是制定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3、堵塞会计政策选择的漏洞。一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兼顾多方利益,获得普遍认同。二是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应有限制。三是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四是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五是建立监督机制,预防和制止企业滥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的制度。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任免等由委派机关负责,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保证会计核算的独立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吴联生 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 会计研究,2003.1
2、尹勤英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N].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现状 危害 形成原因 分析
何谓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以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等为在载体,以企业投资者、债权者等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使用者为对象,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行为与经营成果为目的的信息统称。会计信息是否失真作为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可靠程度与工作质量的关键指标,值得相关工作人员加大对其的研究与分析力度。如何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危害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为企业制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提供意见及参考,已成为当前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会计信息是各项会计工作的最终产成品。可以说,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与可靠程度高低会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这也就意味着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当务之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型企业经营活动在会计核算与管理中所出现的资产计价失真、往来款项失真、收入成本项目失真等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失真当中。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与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两大类。前者往往是主动性的造假与故意失真行为,也是我们在处理与规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中的难点与重点;后者往往是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地下以及过失性核算行为等引起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市场经济各类型参与企业普遍呈现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趋势,这一问题广泛存在于各类型、各规模企业当中,并逐步向着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社会团体与中介结构等领域蔓延。
二、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分析
会计信息作为评价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经营成果的关键指标,在整个企业会计管理中发挥着直观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失真给企业、经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具体而言,这种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干扰国家正常经济秩序
会计信息作为我国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制定与实施宏观调控职能举措的重要依据,其失真问题会使得国家宏观调控举措的制定流于表面,信息使用人员无法准确、真实的了解到企业的经济发展状态,进而会导致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不仅得不到相应的发挥,甚至还有可能严重影响、干预到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
(二)严重干扰社会环境
会计信息的失真从某种角度来说为经济社会各种受贿行贿、行为的增长营造了较为宽松的市场运行环境。企业在失真的会计信息影响下会使得企业会计报表收入、利润数据虚增,初次分配无法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达成契合,经济效益的虚增势必会导致潜在的亏损加大,进而为企业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严重干扰企业经济预决策的制定及执行
会计信息的一大职能就是为企业一定时期预测与决策提供数据资料支持。一旦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投资者与债权人就极易在失真会计信息的影响下做出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错误判断,进而做出不合理的投资决策。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整个市场经济陷入疲软、低迷的发展状态之中。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分析
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当中,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数据的失真、会计核算的失真以及企业纳税申报的失真均是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形成这种失真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有关企业各部门各参与者的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再加上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均是由企业直接聘用并发放报酬的,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需要体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意愿,各种违法乱纪现象频频发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受到短期经营行为的影响
在企业正常生产运行过程中过分追求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与经营目标,进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为追求企业短期利益而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私设两本账,进而引发会计信息的失真行为。
四、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社会日益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全面与系统的要求。会计信息失真作为整个会计行业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本文对会计信息的失真现状、危害及其形成原因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以求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策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欧阳爱平,徐俭.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相关性质量分析――沪市A股2007年报数据检验. [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傅宏宇,桂,孙瑶.A股和H股净利润双重披露的实证分析(下)――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122-02
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一定的会计规则而生产出来的。如果信息失真,那么必然与会计信息生产的某个或整个环节相关。高质量会计规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的质量相关。当然,即使会计规则质量再高,也只有得到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故会计信息失真又与会计规则的执行紧密相关。总的来看,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执行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据此,本人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本文拟对这三类会计信息失真及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1.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
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之所以客观存在,其原因在于会计规则制定者,将自生自发的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则的过程中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由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的有限认知理性所造成的。具体地说,会计域秩序是利益相关者以其所投资的资源为依据而进行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它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而会计规则是以会计域秩序为基础的人为制造的秩序。因此,按照会计规则产生的出来会计信息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特征,就应以它与会计域秩序的一致性为标准。然而,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内的利益相关者存在差异,这两方面因素便决定会计秩序会因环境的主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这也是会计规则被限定在相对一定时期里实行的原因所在。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若要消除制定会计规则中存在的偏差,制定者不仅必需完全把握会计域秩序,而且必需能够运用会计、法律知识真实地予以表达。但是,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制定机构来说,他(它)无法完全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人们不仅不可能具备尚未在现实中存在的知识,而且也不可能同时具备所有与此相关的已经在现实中存在的会计和法律知识,因此,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2.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存在由来已久。由于会计信息不仅是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其他利益相关者考核经营者管理业绩的依据。从这个角度讲,经营必然存在违背已有会计规则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便决定了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存在。再之,审计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得到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不存在违规性失真,审计就不会产生,更不用说发展。
3.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
会计规则能否产生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取决于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的一致性以及会计规则执行人对会计规则执行的主观动机,而且还取决于会计规则执行人的具体执行行为,即会计规则执行人是否能够完全正确地对会计规则进行实施。这就对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纵观我国现状实在让人担忧,会计队伍不能依法建设,部分行政主管部门、大型企业的法人认人唯亲,违规使用财务人员,违法任命会计机构负责人。这就必然存在一些不能很好理解会计规则的执行人,而会计事项的处理则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会计规则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来实现的。这就必然存在错误判断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同样决定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存在。
二、当前我国存在的几点会计法律问题
1.现行有关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不完善
现行法规中重视行政及刑事的处罚,轻视民事处罚。我国的经济体制原从计划经济中脱胎而来,现有的法规还是体现了较多的计划经济色彩,即往往比较重视行政及刑事的法律处罚,而轻视民事法律关系的调节。例如,在《证券法》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仅在第161、202以及207条中,简单地提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人应承担赔偿民事责任,至于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认定虚假会计信息,如何处理这一民事责任,几乎没有涉及,这就给具体的司法判决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在《会计法》中也是只字不提会计问题的民事责任问题。类似的问题,也反映在《公司法》等其他有关的经济法规中。
2.缺乏对虚假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
尽管在《证券法》、《公司法》以及相关的法规中,已经规定了出具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关人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如何认定虚假合计信息,往往规定得过于原则与抽象,这就给司法实践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有关的司法部门一般都是非专业人士,一旦因会计信息问题引起法律冲突,在认定某项会计信息是否虚假时,如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司法部门往往以最为简便的方法来判定会计信息是否虚假,这就是以事实作为标准。有关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已大量发生在与验资有关的民事纠纷中。
第二,即使法律上已认定一项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但如何来界定这项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是故意还是过失,又是一个法律难题。因为区分故意与过失,在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人员量刑时,是非常重要的。前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要承担刑事责任,后者还要在分清程度不同的情况下,确定不同的民事责任。但是,要界定产生虚假会计信息是故意还是过失,即使是专业人士,有时也是难以胜任的。
第三,也就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虽然确认了某项会计信息是虚假会计信息,并已认定了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人员,但如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应赔偿哪项经济损失,在法律上仍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目前,司法界对于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是以验资金额的不实部分作为赔偿金额,而不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该虚假会计信息实际受到损失的金额为依据。然而,这一规定并不适用于所有与虚假会计信息有关的法律冲突。如上海贝龄微电子公司的盈利预测报告中,由于有关部门的过失,使得每股盈利0.39元误登为0.43元,按照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赔偿要求,注册会计师每股仅需赔偿0.04元,这对损失了成千上万元的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3.关于虚假会计信息法律责任分担问题
由于虚假会计信息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因此,对制造与公布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人员追究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一项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从原始凭证开始、直至报表的公布,中间有着非常多的环节,如何确定这些不同环节的法律责任,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在现有的《公司法》、《证券法》中,都强调了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公司管理部门与财务主管要承担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也强调,注册会计师因过失要对虚假会计信息承担责任。同时,有关法规也规定了监管部门的失职亦应承担责任。但是,对同一案件的虚假会计信息责任究竟如何分担,从未在任何的法规中予以规定。这样在司法实践中,当一项虚假会计信息涉及到多个环节时,司法部门只能采用“非理性无限连带责任”的判例原则,即谁最有能力承担经济赔偿,就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也就是所谓的“深口袋理论”。这一理论的贯彻,从表面上来看,起到了符合平衡社会机制的作用,但实际上由于责任与权利不相配比,这种处罚不当已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这样,就变相地鼓励那些经济承担能力较差的人员去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而将责任转移到有经济承担能力的这一方。
三、解决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几点思考
1.改变我国现行的司法体系,将审计机构的管理部门,独立于政府序列
长期以来,我国审计监督的主体受被监督的客体所领导,使得其无法客观、公正、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这一现象如得不到扭转,要想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十分困难的。
2.借鉴国际法务会计经验,开展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规范理论研究
针对普遍存在的会计实务中的法律问题,以会计与法律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应运而生,这就是被称为“法务会计”的一个新会计分支。作为一种学科,它主要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违法问题的关系,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欧美各国会计界已开始对法务会计开展了广泛研究,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与专著亦层出不穷,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对这一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不仅纷纷成立了科研小组,而且还专门设置了法务会计部门,以应付社会的需要。
3.确立以民事责任为主法律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