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23:2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 动漫专业 竞赛情况
近几年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江苏省自2009年首届艺术类职业技能大赛开展至今已经举办过四届。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营造校园职业技能氛围,充分展示学院的办学成果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至2012年已经举办过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其中动漫专业参赛三次。下面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第四届和第五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动漫专业的比赛情况为个案,分析动漫职业技能竞赛的考题,学生作品和竞赛情况,以总结经验,并反馈到教学中去。
1.第四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动漫专业竞赛情况分析
1.1竞赛命题分析
本次竞赛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两类。
1.1.1三维类考题分析
三维预赛考题为,在三小时内设计一个候车亭。使用3D软件建模,打上简单灯光并贴上材质后渲染输出。预赛的考题综合测试了考生的设计能力、三维建模能力、灯光布置能力、材质设置能力等。知识涵盖面比较广,难度适中,与企业部分岗位(三维建模师)上岗要求接近。
三维决赛考题为,根据本题提供的部分素材资料(怪兽模型、场景模型),在四小时内,制作一段动画,提交16秒、720*576像素、*.avi格式动画。具体制作要求如下:
该考题着重测试考生的镜头设置能力、动作调试能力及渲染输出能力,难度中等偏上,能够拉开考生的成绩。与企业三维动画师的上岗要求一致。
1.1.2二维类考题分析
二维预赛的考题为:根据本题提供的动画形象,在三小时内,使用Flash、Photoshop、AfterEffects等软件,制作一段火团的动画。动画需协调,自然,真实。
二维决赛的考题为:根据本题提供的动画形象(任选其一),在三小时内,使用Flash、Photoshop、AfterEffects等软件,制作一段角色侧面原地走路的动画。动作需协调自然。
考题测试了考生对运动规律的掌握、软件的运用能力、色彩的把握能力等。知识涵盖面广、难度适中,与企业二维动画师上岗要求接近。
1.2学生作品分析
本次竞赛中,三维类获得一等奖的预赛作品,不仅候车站的设计合理、样式新颖,而且光照充足、材质真实。在短时间内能达到这样的制作效果,可见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敏捷。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镜头设置合理,动作比较流畅,并且设置了一部分的基础材质。决赛的考题难度较高,学生除了要掌握课堂上的动作运动规律知识外,还需要做大量的动作设置练习,熟练地掌握三维软件的运用,有较协调的动作感觉,才可能在四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制作出完整的动画。
二维类的预赛和决赛学生均采用手绘板结合Flash软件制作。获奖学生的作品除了在卡通角色的绘制上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外,动作也比较协调,有的还有些适度的夸张和变形,有着卡通特有的趣味。并且一部分学生还利用剩余的时间给走路的动画绘制了背景,使动画更有表现力更丰富。
1.3竞赛情况分析
1.3.1成功之处
本次竞赛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三维类预赛有83人参赛,选拔出20人参加决赛。二维类有70人参赛,选拔出29人参加决赛。在培训预赛选拔阶段,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培训,争分夺秒地练习。可以说本次大赛,很好地带动了学习风气,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次竞赛,真实地反应出了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质量。参赛学生大部分能在考试时间内,提交出比较完整的动画作品,有一部分还能制作的较有创意。但有的作品能够看出学生在动画制作上存在问题,如动作不协调,时间控制不准确,等等。通过教学改革,动漫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引进了项目式教学,等等。同时,校企合作的展开,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这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更好的训练,让他们对动画的制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竞赛检测了教学改革的成果,体现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进步。
1.3.2不足之处
本次的竞赛的命题和学生作品的评审都为本专业的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三维动画考题虽然知识面广,有一定的深度,但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还存在差距。企业在作品的规范性上和完整性上要求更高,但本次大赛中,学生作品普遍不够严谨。如能让企业的资深动画师参与到命题中和评审中,势必竞赛的命题会与真实项目更接近,对作品的要求会更高,评分也会更规范。
一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够理想,教学仍需改进。一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考题,或者动画提交不完整,还有的学生制作的动画存在严重的问题。与省级和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作品相比,我院学生作品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到不足,吸取经验,改进教学。
2.第五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动漫专业竞赛情况分析
2.1竞赛命题分析
第五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动漫专业竞赛命题在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命题的基础上,有所修改和完善,修改部分如下。
作者:杨桦 马康民 党春
从2009年10月启动,到2010年8月4日正式投入运行,“二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的成功部署,实现了农发行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多重备份、异地保存,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关键业务系统防控运行风险的能力。为农发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运行平台。四是内部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的研发工作日益深化。目前农发行已完成了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和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建立了信贷管理、统计报表等业务平台,为决策支持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五是培养了一支过硬的信息科技队伍。总行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信息科技人员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培养科技精英的“十百千”工程,在系统内选拔一批技术骨干,到境外大型IT企业或金融企业培训学习,同时以系统带培训的形式,举办了涵盖信息安全、项目管理、网络规范管理等多种培训班,开展了全球思科网络认证、惠普操作系统、甲骨文数据库等专业技术培训,为科技人员的快速成长提高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农发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才储备。
当前农发行信息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农发行的信息化信息科技发展来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明显的成绩,但就农发行要成为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来看,与国内外同业比较,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以及不适应发展的方面。一是服务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时期信息技术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实现“五个转变”:从更注重系统功能的外延扩展向更注重提升系统内在价值转变;从分散孤立的业务条块信息化向整体协同的业务流程信息化转变;从以提升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向以提升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转变;从业务驱动技术的单向驱动模式向业务与技术双向驱动互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从追求快速发展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这都充分反映了农发行的服务理念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农发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信息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已从业务作业层向经营管理、决策支持层快速推进,并全面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将不断拓展,客户需求将更加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将不断提高,管理决策精细化、科学化要求也将大大增强,对信息系统的响应支撑能力、持续运行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同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给农发行信息技术发展能力和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只有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跟上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三是服务手段和产品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丰富。目前,农发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主要还是立足于内部安全运营管理,运作模式需要适应日益增长变化的市场环境,运行流程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支付结算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还不够完善丰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性,使得金融业面临的营运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尤其是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的农发行,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运行机制的完善,不断拓宽支农领域、极力增强竞争实力,以适应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效地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面对当前的形式,我们只有始终把客户放在农发行生存和发展的首位,敏锐捕捉市场行情,深入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利、可靠的金融产品服务,同时,优化现有金融产品的服务流程,留住客户,才有生存之本,赢得客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是金融创新的力度还不够。苹果公司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重视客户体验,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我们才有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目前,农发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表现得不够。五是信息科技队伍的力量仍然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不强。尤其是基层行,信息科技人员变动频繁,没有专属机构,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就全行来看,相当部分的二级分行及以下支行均没有专属机构,信息科技工作的开展往往“随人走”,多数二级分行信息科技人员并入财务会计部管理,少数行并入计划部门或办公室管理,只有少数二级分行能真正做到专职,多数信息科技人员兼有统计及其他重要业务岗位工作,经过多年培养的一些技术骨干力量也大多已转岗,造成目前基层行技术力量上的“青黄不接”,既难以保证信息科技工作的稳定开展,也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求。六是信息科技营运和管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的技术手段也需进一步提升。
农发行信息科技的发展对策
坚持跨越式发展思路坚持跨越式发展是农发行加快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继续大力引进同业先进经验和产品,快速缩短和先进商业银行的差距。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在开发模式和流程上,进一步完善和探索,继续采取内外力相结合的模式,继续让熟悉农发行一线业务的同志深入参与到系统开发工作中来,例如,去年上线的短信金融服务平台,就是根据基层行的实际工作需要,由总行组织技术力量进行完善和改造的开发典范,其实际使用效果不仅得到了农发行企业客户的好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农发行的服务功能。此外,网络银行等电子银行建设,也应纳入农发行金融产品开发的议事日程。尽管目前农发行业务范围还比较单一,客户量也难以比肩商业行,还存在运营成本过高的现实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服务手段,给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方式,是农发行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在充分考虑运作成本的情况下,可考虑由小到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形成农发行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银行体系。不断完善现有软硬件设施及条件一是继续加大各级行机房新建及改造的力度,为信息科技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农发行机房大多数都是建行时期建设,经过连续多年的运行,已逐渐出现线路老化、设备陈旧等诸多方面问题,机房环境及布局也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要,存在一些消防、电力、安保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科技支撑对机房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对一批老旧机房进行新建或改造,是当前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继续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数据大集中”模式的采用,在有效提高数据共享的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数据风险进一步集中,“二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农发行核心业务数据的安全系数,同时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全面、集中的数据平台。在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方面,不但要切实提升广大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也要进一步完善防范安全事故风险的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监控、分析、故障诊断的自动化程度,同时也要完善农发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电力、通讯等方面降低对外部环境和设施的依赖程度,提高抵御各种意外事件的能力,还需要对各种核心部位可能发生的风险形成应急措施,并进行有效的演练。重视信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做好农发行信息科技工作的关键。一是重点培养一批既熟悉本行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在培养形式上,可考虑信息科技人员充实到业务岗位进行锻炼,这也是农发行业务与信息科技日益高度融合的现实需要,原则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仍然回到信息科技岗位上工作,并让其服务年限和薪酬待遇挂钩。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给予其施展才华、体现价值的舞台,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广大科技人员在职业规划、职务晋升、薪酬待遇方面提供一定的成长空间,并能形成可持续的、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价值薪酬评价体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四是在人才使用上,大胆使用年轻优秀的技术干部,为其个人成长提供上升通道和发展机会。加强信息科技创新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农发行的业务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既要观念与时俱进、也要探索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之道、更要重视基于信息科技的金融创新。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产品的市场前景,准确把握产品的盈利能力,重视客户体验,开发出适应农发行业务特点及市场定位的金融产品。就农发行信息科技服务功能来看,建行以来,农发行信息部名称经过多次更名,从信息电脑部,到信息技术部,再到信息科技部,每一次更名,都标志着信息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也标志着信息科技部门职能定位的战略性提升。因此,重视加强信息科技的创新,不仅是农发行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核心灵魂,同时也是农发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
近些年来,国内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竞赛不断增多,最为典型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以职校生为主体的职校生技能竞赛。这其中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级区域的,还有市级乃至各企业、各学校自行举办的,竞赛层出不穷,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宣传造势也搞得有声有色。
不过也得承认,迄今为止,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仍然难以避免某些弊病。首先是设立项目的科学性、可测性、广泛性就存在疑问。有的竞赛项目,可能并非该专业、该职业最急需的技能,而有的竞赛项目,始终和生产(服务)现场的真实情形存有相当的差距,某些实际技能特别是核心技术、绝技绝活、抢修应急、中高端设备保养与维修、多工种联合作业等,往往很难用单纯的、人为设置的考试方法来大规模地鉴定、评比,遑论那不可或缺的职业操守呢!
客观地说,任何职业技能竞赛都无法涵盖所有单位、所有工种、所有专业的技术活计,多数竞赛只是起引导作用而已,仅仅是检验部分知识、部分职业技能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必也不可能指望依赖技能竞赛便能培育出大批高素质的成型技能人才。
这里不妨再以眼下正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为例,作为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它也只开设了车、钳、焊、铣工、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计算机程序设计等7个工种比赛项目,出题的标准仅仅是按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的要求实施。自然,众多企业的无数操作工种、生产工种和特殊工种,都不太可能露面赛场,比赛的全面性顿显欠失。何况,即使是参赛的工种,也未必就完全具有代表性、权威性,比如钳工系列,业界至少把钳工分成四大门类,比赛时恐怕不太可能全都设置。
显然,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培养大批优秀的职校毕业生,对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而言,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企业培育大量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员工,也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因此,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固然重要,平时培育技能人才的基础工作更为关键,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水到渠成或许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上佳路径。
“会速记的人不一定是秘书,而秘书人员却应该掌握速记技术。很多国家的秘书工作是速记工作的同义语,有‘速记秘书’这个特定的职称。凡是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都要熟练地掌握实用性很强的速记技术。速记被列为秘书考试的内容之一,是作为秘书人员的录用或晋升的一个标准。”(《秘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第四章速记基础知识》)由此可见,把速记作为秘书人员应该掌握的技能列为职业资格技能考试鉴定的内容,说明国家的有关方面已经重视速记在秘书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秘书职业技能标准》对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在“速记知识”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初级秘书“熟悉汉字快速记录与速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级秘书“熟练速记与汉字快速记录法的知识”,高级秘书“掌握速记符号略写法的创制规则及应用常识”。初级的只是“熟悉”汉字快速记录与速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级的则进一步要求“熟悉速记与汉字快速记录法”在“法”上“熟悉”其“知识”;高级秘书则不能只停留在“熟悉”其“汉字快速记录法”与一般“速记知识”,而要求“掌握速记符号略写法的创制规则及应用知识”,强调的是掌握规则会“创制”并能“应用”,让秘书人员在学习速记知识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去创制一些常用词、语、句的略写法。
然而,从近几年的几次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试卷内容来看,“秘书技能”方面考核鉴定根本就没有有关“速记技能”的内容。
不论初级还是中级、高级,对速记这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只是让秘书“了解”点速记知识,并没有要求“掌握”有关速记的应用“技术”,而且每道题仅为1分,速记题分数最多仅占知识卷总分的4%。所以在历次鉴定考试中,不少参加考试的秘书人员对速记部分都不去理睬它,认为丢速记分不在乎,影响不了大局。这显然与“凡是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都要熟练地掌握实用性很强的速记技术”的要求是相悖的,有违于秘书职业技能素质的初衷。秘书到底应该不应该掌握速记技能,退一步说,应该不应该掌握汉字快速记录的一些方法,这是亟待解决的观念上的问题。据美国《职称辞典》对“秘书”一词的正确含义,是指工作水平高超、能贯彻执行下列活动的人:“(一)全面处理机关或公司的行政工作,以减轻政府官员或公司负责人的较次要的行政事务及办公室工作;(二)能运用速记记录口述;(三)能用翻译机将口述或将复制的记录信息译成文字;……(九)……”可见,作为秘书人员对于会速记和速记技能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
建议重视速记技能鉴定考试,不仅要适当增加速记知识的考核比例,还应该有速记技能考试的内容,如同考核计算机运用能力那样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听写一段不少于2000字的速记记录(哪怕就是使用汉字“汉字快速记录法”),从而考查应考的秘书人员与秘书工作相关的速记技能的实际能力水平,与秘书职业技能标准相一致。
来源:速记网
一、省级技能大赛是检验参赛队伍的试金石
省级技能大赛是对参赛选手的一次检验。在该级别的比赛中强调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不仅需要参赛选手对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扩充和强化练习,还要时常关注与该赛项有关的最新消息和资料。我们采用以下方式对参赛选手进行训练。1.参赛学生的训练参加省级技能比赛需要应对的问题和困难比院内技能大赛明显增多。例如,赛项的承办方可能是其他兄弟院校,不在本校举行;比赛的考题比院内比赛的题目难;不清楚将在职业技能的哪些方面进行比赛等。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有:①参赛选手应在院级技能比赛的基础上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拓展。不仅要把教师在课堂中没讲到的知识提前自学,而且时常在网上查找关于此项技能比赛的资料,查看其他省份或兄弟院校的比赛情况;②参赛选手应对职业技能进行扩充和强化练习。在实习和实训中,将实习指导老师没讲到的技能进行练习,对职业技能进行扩充,进一步强化以前练习过的技能;③参赛选手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参赛选手课后都在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他们在同一个场地共同训练、共同学习、共同讨论。这为参赛选手之间增进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提高提供了很好的环境。2.参赛教师的训练参赛教师除了平时的正常上课外,也要时常关注最新的消息,搜集新的案例,寻找解决棘手问题的简便有效的办法。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有:①参赛教师应与参赛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讨论学习中的难题,详细询问参赛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些讨论和学习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强集体意识。②参赛教师之间要加强联系,相互间共同学习。讨论教学中的问题,相互请教业务,甚至一些简单的寒暄。这些都能增进相互间的距离、增加相互间的关心,为营造一个团结和睦、积极进取的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是对一个团队综合实力的考验
国家级技能大赛是对一个团队综合实力的考验,不仅需要大家通力合作,还要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以下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说明。1.团队协作体现高效性“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比赛项目的设计中有一个关键部件———叶轮。我们以前从没遇到过这样较难加工的零件,教师团队共同讨论研究。有教师提出向本科院校的教授请教;还有教师提出用电风扇的叶片进行仿制;还有教师提出先学习《空气动力学》等理论知识后,再进行设计和制造。针对这些不同的想法,大家一起相互讨论,积极研究解决办法,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空气动力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超出了高职大专学生的学习范围,学习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是否合适?第二:电风扇的叶片是电动机驱动,而比赛项目要求的叶片是用风力驱动。若电风扇的叶片仿制成功后,用风力能否驱动?有老师建议:先寻找一个风力发电或者蒸汽驱动的叶片模型,再利用三坐标测量机进行测量,最后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数控加工,这是当前比较新颖的逆向工程的基本思路。我们茅塞顿开,向一家制造鼓风机的工厂借来一个叶片的实物模型。按照逆向工程的做法进行设计和制造,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叶轮的加工。这就是团队协作高效性的具体表现。2.创新的意识、先进的理念和知识的原创性体现一个团队的综合实力“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比赛项目中教师组的参赛内容是制作教学资源。首先,在制作教学资源前应明白什么是教学资源,凡是能用来参与或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资料都可称其为教学资源。其次,应确定教学资源使用什么方法制作,最后,还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原创性。参赛教师经过讨论和研究,决定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资源的制作汇集了每位参赛老师的智慧和汗水,在制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每个教师组成员都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高效性,也展示出每个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理念。3.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催化剂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么很可能与获奖失之交臂。在“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比赛项目中参赛教师由于其工作性质在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方面都比较强,而参赛学生并非如此。由于在这些方面平时对学生训练较少,因此参赛学生遗憾的与获奖擦肩而过。(1)教师组理论答辩比赛。比赛开始前,需要参赛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答辩。领队教师及时组织大家开会讨论,让参赛学生每人准备15分钟的答辩内容,依次进行预答辩。从这3名同学中挑选出表达能力相对较强,思路清晰的同学,再对该同学进行一些语言表述上的指导,让其再次进行答辩预演。(2)学生组实际操作比赛。学生组比赛是实操比赛,平时操作数控机床很熟练的同学在现场进行加工时,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紧张)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加工,影响了后序实操加工的同学。尽管每位同学在比赛中竭尽全力,还是遗憾地没能完成比赛,学生组获得了优秀奖。在赛后我们共同分析了没有完成比赛的原因。这些赛后的总结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培训和比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学习和总结,优异的成绩和意外的失误值得回味和借鉴。
作者:杨延波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
一、引言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手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由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逐步发展到理论和技能并重。针对这种现状,谈几点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学改革的影响。
二、职业技能大赛推动教学方式改革
随着各行各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通常选择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是一个载体,项目课程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一体化课程。而职业技能大赛是以产品、以工作任务、以岗位为引导,合理设置的大赛项目,科学制订的大赛标准,可以有效引导职业学校优化专业布局、深化课程改革。通过技能大赛内容提炼、经过教学加工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由此,技能大赛为我们找到了项目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把更多的实训项目当作岗位工作任务来训练,使学生所学知识在项目训练中得到巩固,技能得到锻炼,职业素养得到提升。逐步形成 “以赛促 练.以练促 改 ”的局面.从而实现了理论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转变,变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为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改变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职业技能大赛是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重要平台
职业技能大赛中,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关系,通过共同合作,企业专家可以帮助职业学校找到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促进“工学结合”,为“顶岗实习”做准备,为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奠定基础。技能竞赛选拔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人才,竞赛内容分应知、应会两部分,是对本专业的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考核,主题内容不仅符合国家技能鉴定标准,还体现了企业、行业一线现代生产工艺,同时还体现了专业文化、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的规范要求,紧跟时代的变化,更加联系实际,把专业所学集中、系统地呈现,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三、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承载着实践教学、职业训导、技能鉴定等功能。职业学校借助地方政府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活动、职业学校内部开展的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校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实验实训设施条件。通过实训设施的更新、完善,实训环境的优化,夯实教学改革的硬件基础。除此之外,职业学校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多渠道、多方法加强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四、职业技能竞赛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影响下的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实践中,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得到不断优化,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技能大赛中的情境模拟,能让教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赛前的实践实训指导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把这些教学资源尤其是生动的教学案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中,需要与学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以及行业企业合作,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教师加强与社会行业企业的横向联系,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进而有利于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物流;订单班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operation problems of the order-based class, the article provides some thinking. Reasons inlude both the shallow minds of students' images, and the deep-seated factors of vocational ability and vocational skill. On the basis of such reasons, the article provides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about order-based class, such as re-performance of vocational ability, the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express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Key words: vocat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skill; logistics; order-based class
时至今日,高职教育的发展日益向深水区前进,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谋求企业用人需求的突破,为区域内的企业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人才,才能在后续发展中创建出自己的教育特色,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1问题的提出
为了谋求校企合作的突破,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某学院某专业与区内著名生产制造企业合作,成立了制造物流订单班。为了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校企双方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从建立班级开始,面向专业所有大二学生举办了3~4场订单班说明会,同时将具有初步意向的学生带到工厂进行现场观摩。
订单班成立后,校企双方配备了学校和企业各一名负责人,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亲自担任总协调人,订单班发展动向要全程向公司总经理汇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订单班的培训计划、考核制度和奖学金激励制度等,考虑到学生对企业实践知识的缺乏,在进行理论培训时,校企双方将培训地点专门放到了企业内部,同时公司抽调由总经理、副总经理、车间经理、仓库经理、IE工程师等在内的业务熟练的人员组成培训讲师团,在现场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宣讲。
3个月后,学生按照培训计划进入公司进行顶岗训练,按照制造业物流的岗位安排分配了相应的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在执行这一过程前期,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校企双方协商后,要求订单班所有学生签订一份顶岗实习合同,合同中明确了学生的工资待遇、岗位职责、工作时限、轮岗制度和奖学金发放标准等内容。结果这一过程反而成了学生强烈反感的一个矛盾源,原因是学生认为签了合同,就必须长期在该公司进行工作,他们头脑中并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后来几经做工作,将实践合同签订为3个月,同时再次对学生进行了合同工作的意义宣讲,明确合同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份责任,而不是将学生拴住。
在实践工作过程中,部分同学没有做满一个月就申请离职了,在调查过程中,询问到原因时,很多同学的理由是,“我们还是希望回到学校学习,学校轻松自由,企业比较累,学不到什么东西?”当调查企业负责考核人员时,这部分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的反馈是,“心沉不下来,怨言很多,做事不踏实,总是看到企业的不足,当问及如何改善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人年轻,经历的事情少,等等”。
更多的同学在前一部分同学离职的影响下,把3个月当成了自己在企业工作的临界点,纷纷在3个月即将到来时,向公司申请离职。当问及这部分同学原因时,他们的理由比较多,那就是“这里的东西我已经学会了;希望换一个工作;工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调配;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别人已经离职了,我还在这里呆着,没有意思;制造业加班太多,等等”。问及企业指导人员时,他们的评价是,“这部分学生轻视制造业物流,认为制造业没有前途;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往往人云亦云;不能承担大任,等等”。
3个月结束后,订单班留在企业的人员只剩下了3个学生,而这3个学生也还处在犹豫过程中,是否继续呆在企业,谋求发展;还是向其他学生学习,申请离职?对于校企双方来说,那就是,为什么订单班的学生留不下来,到底哪里做错了,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这么难管理?
2问题的思考
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指望用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和培养学生是不现实的,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来吸引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发现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反而行不通。比如,物流订单班在开班时,着重强化了薪酬激励,订单班学生在工作期间,享受与正式员工同等待遇,大部分同学的薪酬在工作期间能够拿到3 000块钱左右。而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这一激励条件面前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一个订单班学生离职后找到一个工作,每个月只有800元的货代岗位,3年后才能拿到每个月3 000块钱左右的薪酬,而她也欣然前往,原因是她觉得制造业环境比较“恶劣”、“低人一等”,而货代业比较“高级”等。同样的,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只能享受工资增加,不能享受工资扣减的做法。而公司的做法是,如果一批货出现了差错,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按照职位进行扣罚工资作为处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却认为这是不人性化,不能接受。
单纯从表观现象分析订单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必须将研究重点放在学生、学校、企业方面来考察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出妥善解决的方案,为后续制造物流订单班开展乃至校企合作提供更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从图1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梦”,那就是图1中所示的学生头脑中的理想。这一理想根深蒂固,随着学生年龄和经历的增加,会变得越发清晰。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动机产生行为,也就是说,学生头脑中的理想会引导自身产生种种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学实践。
学校在传授学生技能、思想文化的同时,如图1所示,形成了学校在学生头脑中的映射,这种映射增加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并不会原封不动的将学校的做法直接反应。按照趋利避害的做法,学生时刻对比着自己的梦想和学校的映射,尤其在传授专业技能的时候,学生一旦发现与自己的理想变得有些矛盾,则会本能的产生抵触情绪,产生“厌学”现象,希望学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现场的知识、技能,并且直观的认为学校教授的知识、技能“无用”。这样一来,就促成了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融合的需求。
当校企融合的时候,企业一方的知识和技能,如图1所示,同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映射,这一映射反应的更真实、更直接,在学生头脑中的映射与学生的理想冲突更为严重。当学生不能有效的克服这一映射与理想冲突的时候,反应直接的是,不希望到企业中去,甚至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从图1上来看,没有校企合作前,学生对于企业的认知充斥在自己的理想中,需要克服的矛盾冲突在于学校映射与学生理想;当校企合作之后,学生的认知更加明晰,需要克服的矛盾冲突则体现在学校映射、学生理想和企业映射中。当学生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冲突时,学生更稳妥的做法是,选择性的离开。
采用这一图示来解释学生离职原因和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时,可以较好地得到答案,但是在指导后续实践时,并不能提供更为可行的方案,因此,必须结合这一图示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3从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看问题的根源
著名学者David.McClel.land(1973)将职业“能力”明确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1]。著名学者J.Hartig认为职业技能由工作任务的客观要求决定,职业能力则是完成一组任务所需的主观能力和潜力[2]。
吴志华、戴晓莹、牛青田(2013)则认为职业能力是完成职业任务和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具有专业特征的身心素质,既包含客观要求的技能,也包含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心理素质[3]。
刘海燕(2009)提出,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成分。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4]。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完成具体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力和潜力,它依赖于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的职业技能要求,具有经验累积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根据图1的映射抽象出图2所示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学生理想抽象示意图。图2中X轴反映学生理想,学生会随着自身年龄、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理想将呈现离散型变化,这种离散型变化围绕着自身认知的能力(学生眼中的职业能力)而变化。
Y轴反映企业层面的职业技能,它的内核是企业岗位职责界定的职业能力;Z轴反映学校层面的职业技能,它的内核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界定的职业能力。通过图2所示的图像,可以分析出订单班学生变化的根源。
3.1职业能力的不统一,造成学生积极性挫败
职业能力作为人类从事某种职业的基础原动力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从事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企业、学生各自有自己的职业能力认定方式,这种认定方式一旦达不到统一,则必然会出现职业技能培养偏差问题。
当学生理想的“职业能力”超脱于学校和企业层面的职业能力时,无论其职业技能如何适应时代和产业要求,面对学生的不认可,则造成教与学呈现各行其是,彼此挫败的效应出现。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必须强化职业能力的统一,让学生充分认知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而不是靠着自己的主观臆想,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
3.2校企双方职业技能的口径异同,造成学生追求感失效
当一个人有了追求的目标时,才会形成一种奋进的动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可能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限定过窄,因此,也形成了学校宽口径的职业技能范围。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人才是针对特定岗位的,因此,针对岗位限定的职业技能范围必然过窄。当二者发生不一致时,在企业岗位上工作时,学生的感觉是什么都会,但又什么都形而上学,摸不到问题的本质。
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这个要求是一种高要求,其本身在学校期间,追求的目标是考试及格,而不是真正掌握职业技能。面对追求目标的变换,学生在岗位上会呈现出主观能力和潜力不足的现象,也就是职业能力不符合企业岗位标准。
3.3校企职业技能的合成度与学生理想的方向异同,影响学生成功
如图2中曲线F1和F2所示,学校层面的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知应会的功能,同时给学生解决某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企业层面的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功能,给学生呈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平台。两者的合成将强有力地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同时强化自己的职业能力。
图2所示,如果合成方式类似F1的走向,那么学生将会在工作岗位中体现更大的主动性和潜力,同时也会学会自我调整自身的理想,而不是怨天尤人。反之,如果走向如同F2,则必然会促使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理想,一走了之,因为无论学生如何做,都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感,换言之,学生自己不会感觉到自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反而觉得自己每走一步,离实现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远。
4解决对策思考
4.1重新梳理“职业能力”的表现形式
90后高职学生普遍呈现出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知不足的特性。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以文字形式散见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或者企业岗位职责中的“职业能力”,通过感性表现形式,让学生充分认知到职业能力对于自己实现理想的重要性,而不是负担。
其次,学校应该与企业一起,共同探讨职业能力的适配性,要充分明确彼此在育人过程中的职责,不能简单地为校企合作而合作,将育人职责推给某一方,从而造成校企合作育人的失效。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功能和核心方法;企业用人过程中,职业能力的标准和评价方法,从而使校企双方在职业能力方面形成前后搭配,共同为育人功能发挥作用。
第三,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表现功能,学院和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自己采取行动,表现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与前面的步骤形成对比效果,及时纠正学生对职业能力认知的不统一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职业能力认知感。
4.2改革评判制度,统一追求目标
时至今日,高职院校的考试改革已经杜绝了以期末考试分数来评判学生业绩的做法,更多的是采用平时+期末的做法。虽然释放了学生的活力,但也释放了学生的懒惰性。学生没有了考试的压力,进而将追求目标放在了其他方面,寄希望于学生将学习关注重点放在平时,谋求自身发展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渺茫。“这门课有什么用?学这个有什么用?”等等之类的问题屡见不鲜,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不严密,更多的则反映出,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失灵,学生缺失了追求目标,即在失去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失去了学习思考的能力。
进入企业之后,企业采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又与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评判观念有冲突,进而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企业“用的上,留得住,下得去”的人才,那么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适应企业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从事岗位的“经济人”而言,学生首先应该从适应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入手。将学校的评判制度按照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要求进行设定,分成合格、良好、优秀标准。以达到岗位熟练操作要求为合格标准;以岗位熟练操作、且能提出问题为良好标准;以岗位熟练操作、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优秀标准。将考核标准按照企业规范进行统一,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学校和企业一致的追求目标,学生将追求目标放在了岗位熟练度和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层面上来,而不是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一旦形成了习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在相应的岗位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校企合作双方追求的育人效果也会随着学生主动性的提高而达到提升。
4.3明示化职业技能发展方向图
职业技能发展方式图以明示的方式告知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专心学习校企双方提供的职业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此,在构建职业技能发展方向图时,必须明确学校层面的职业技能和企业层面的职业技能功能的不同,需要明确告知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如何达成职业技能的要求以及这些职业技能渗透在何种岗位、评判的普通标准以及杰出标准的差异等等。企业层面的职业技能展示则主要集中在岗位熟练度要求、岗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解决何种问题等方面。通过二者的融合,让学生在职业技能发展方向方面获得良好的认知感,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学生获得职业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借助校企双方通过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在企业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和潜力,获得企业的认可,推动自身在职业生涯方面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4.
[2] 赵志群. 再谈职业能力与能力研究[J]. 职教论坛,2010(24):1.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裁判 技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19-01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是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的一项职业教育活动。而职业技能竞赛中的裁判员肩负着宣传职业技能,推动职业技能发展和促进技能水平提高的重任,因此职业技能竞赛中裁判员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要求裁判具备专业技能素质
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普及下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并且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大量的从业师资队伍有了较为明显的业务提升,而且在实训基地建设、竞赛项目设置以及内容丰富程度上都与岗位生产技能紧密结合,并且通过技能竞赛形式培养和选拔出的技能人才在各自行业舞台上得到了展示和肯定,而职业技能竞赛良性的发展对竞赛中处于裁决地位的裁判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裁判员除公正执法外,还要引导该职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提高,这就要求临场执法裁判员具有权威性。为了推动技能普及与提高,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必须掌握好合理、平稳的判断标准,使选手能保证最佳状态和发挥最高水平,增强竞赛的精彩性与对抗性,作为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裁判员需要具备更加扎实的技能素质基础。
二、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应当掌握的技能素质
裁判工作首先需要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但同时需要科学的裁判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仅凭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裁判结果。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会有某种局限,每个人的观察和判断都有可能发生错误,只有依靠科学的裁判方法才可能克服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控制好观察和判断错误的影响,科学的裁判方法是裁判质量的重要保证。
1.裁判要素是科学裁判方法的基础
竞赛裁判包括裁判规则、裁判标准、裁判评分三个要素。裁判规则是指裁判员的执裁准则,规定了裁判员的资格,选手的资格,竞赛程序,评分程序,决定竞赛名次的方法等。裁判标准包括评定竞赛行为的若干指标,评分量纲,最小记分单位及其意义等规定。比如裁判标准可以规定各种技术操作共同的评定指标;操作的完整性,操作的稳定性,操作难度以及产品质量。裁判标准还需要规定裁判评分的量纲;最小记分单位;每一评分单位在各评定指标上代表的价值相等。裁判评分指裁判员根据裁判标准对选手的表现做出判断,并以记分的方式作为评定结果。在裁判中,根据各评定指标,判断选手操作结果的质量,将评分分配到各评定指标上,可以说,每名裁判员对选手的评定结果是各评定指标得分的总和。裁判员只有准确严格贯彻裁判要素,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
2.科学的裁判方法是公平公正裁判的保证
裁判方法指裁判员根据一定的裁判标准,观察和判断选手的表现并对选手的职业技能进行评定的技术方法。合适的裁判方法应该使得裁定结果具备“有效度、有信度、公正公平”三个条件。效度是指裁判结果的准确程度,裁判方法的效度越高,表示它所裁定评价的结果正确反映职业技能的程度越高。信度是指所得裁定分数的稳定性,一致性或可靠性,主要表现为裁定过程中对于各选手的评分标准是否基本相符。裁判工作质量首先取决于每位裁判员掌握裁判标准的稳定性.然后才有可能做到全体裁判员评分的一致性,最终达到裁判结果的准确性。裁判员各自独立判断和评分,不允许任何其他组织或个人对裁判员的判断和评分施加影响。为了使评分的平均值这种集中量数代表性更强,离散程度更小,就有必要去掉最高、最低两个极端评分。其实,被剔除的评分并不表明裁判员的判断有多严重的偏差,恰恰相反,因为被剔除评分的裁判员“守住”了评分变异的“边界”,也保证了整个裁判结果的有效性。
3、准确无误的裁判指令,避免裁判行为对参赛选手的影响
在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选手通过训练有素的职业技能来展现自身的业务水平,而社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当从事精细动作的操作或复杂困难的心智操作活动时,他人在场都有可能降低活动效率,提高差错率。作为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必须要有明晰一致的裁判指令,避免在竞赛过程中与选手有过多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选手们竞赛行为的影响。裁判员的言语,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都可能对选手产生某种暗示作用,增加选手们的心理紧张和压力,从而影响竞赛行为。特别是在职业技能竞赛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竞赛标准执行,不能中断或影响选手的连贯操作而导致选手发挥失常。
4、调适评定偏差是科学裁判方法的补充
职业技能竞赛裁判主要依靠裁判员对选手行为及其结果的判断。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人的判断都是可能发生错误的。裁判员也不例外。心理学将绩效评定中凡是非故意歪曲的判断结果与事实的偏离统称作评定偏差。评定偏差并不可怕。人能够认识到评定偏差,就可能消除或控制评定偏差的影响。通过培训,使裁判员们了解造成评定偏差原因,有可能发生的偏差类型,就能有意识地控制偏差因素,指导自己的判断活动,从而将评定偏差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获得高质量的裁判结果。造成评定偏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可能造成评定偏差。人辨别物理刺激差异的能力称作差别感受性。可辨别的最小物理差异量称作差别阂限。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选手们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职工,工作行为及其结果的差异更为微小。所以,裁判员有时可以借助某些测量仪器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其次,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也可能造成评定偏差。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选手们的行为差异不仅表现在竞赛过程中,还会表现竞赛的其他方面,这时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社会经验在判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培训和竞赛裁判实践可以帮助裁判员有效减少评定偏差。
此外,疲劳、厌倦、紧张、不认真等,都可能增大评定偏差。评定偏差并不可怕。对裁判员的要求也并非超越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局限避免偏差,而是通过理性的观察和判断弥补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只要了解造成评定偏差的原因和可能发生的偏差类型,通过培训有意识地控制偏差因素,就可以将评定偏差控制到最小而不致影响裁判质量。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技术可以帮助竞赛裁判有效控制评定偏差的影响,保证高质量的裁判结果。
三、职业技能竞赛裁判技能素质的持续发展与更新
职业技能竞赛裁判的技能素质必须得到持续发展与更新,一方面裁判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和提高,在专业技术领域有更高更深的造诣,来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裁判员要与教练员与选手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从训练以及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培训实战技巧和应试应赛措施,练就火眼金睛,能够在竞赛裁决中更准确更到位更公平。职业竞赛裁判员担负着判定参赛各方的成绩、胜负和名次,提高参赛者技能技术水平,培养良好道德风貌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裁判员在场上是执法者,在社会上是技能竞赛的组织者、宣传者和指挥者,在本人的工作单位是普通的劳动者。赛前,裁判员要认真学习竞赛规程和规则,并检查场地、器材、灯光等各项准备工作情况,以及参赛者的服装、号码、其他标志是否符合要求,按时开赛;赛中,要公正执法,遇到意外情况发生时,应保持镇定,并合理而及时的进行处理;赛后要认真听取意见,进行总结和技术点评。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竞赛和临场裁判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使竞赛各方能在均等条件下进行比赛,裁判员必须起公正执法的作用。参赛选手们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评分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毫无顾虑地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技术水平。裁判员正确执行裁判规则和标准,努力消除错判,减少误判,平稳而准确的进行判定,是保证比赛在公平条件下顺利进行的基础。裁判员之间必须加强配合,互相支持,并要处理好裁判规则和标准事先所未能详尽的问题,以鼓励比赛的精彩性等,这些都是裁判员执法水平的表现。
技能竞赛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增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生产。而其中竞赛裁判员的技能素质决定着执裁水平,使比赛在公正、平等、合乎规则和规程的条件下进行。要使技能竞赛深入人心,得到参与者的广泛认可,就要求技能竞赛裁判员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切实加强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注重裁判方法的学习和培训,以满足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需要,从而为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第一条为规范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工作,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根据《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从事农机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通过者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活动。
第三条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框架内进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全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管理,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以下简称部农机指导站)负责业务指导;各省(区、市)农机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管理,各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以下简称鉴定站)负责执行实施。
第四条农机行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市场秩序,以及技术性强、服务质量要求高、关系广大消费者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领域),逐步提出职业技能资格要求。
第五条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保证鉴定质量,为农机从业人员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第六条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对鉴定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鉴定工作条件,推动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健康发展。
第七条本细则适用于全国农机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八条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组织管理。
(一)制定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政策、规划和规范;
(二)负责农机行业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以及鉴定试题库的编制开发工作;
(三)组织、指导农机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并对鉴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部农机指导站负责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业务指导。
(一)组织、指导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工作;
(二)负责鉴定站的建设规划与业务管理,提出鉴定站设立的具体条件,并负责资格初审,指导鉴定站开展工作;
(三)承担农机行业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以及鉴定试题库的编制开发工作,负责农机行业鉴定试题库的运行与维护;
(四)负责组织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
(五)负责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的初审、职业资格证书的办理和鉴定信息统计工作。
(六)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咨询工作。
第十条省级农机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组织管理。
(一)制定本地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政策、规划和规范;
(二)负责本地区鉴定站、工作站、培训鉴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三)负责本地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与质量督导员的管理;
(四)组织、指导本地区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并对鉴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章鉴定执行机构
第十一条鉴定站是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规定范围内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执行国家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政策、规定和办法;
(二)负责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并对鉴定结果负责;
(三)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鉴定情况统计数据和工作报告等材料。
第十二条鉴定站的设立应根据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原则上每省(区、市)至少应设立一个鉴定站。鉴定站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与所鉴定职业(工种)及其等级相适应的,并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考核场地、检测仪器等设备设施;
(二)具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三)具有熟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专(兼)职组织管理人员和考评人员;
(四)具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第十三条申请设立鉴定站的单位,应提交书面申请、可行性分析报告,填写《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审批登记表》(见附件1),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审核,报部农机指导站初审,经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同意,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部鉴定中心)汇总审核后,报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审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并核发《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授予全国统一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标牌。
第十四条鉴定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原则上由承建单位主管领导担任,由部农机指导站聘任,报部鉴定中心备案。站长的聘任由承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填报《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站长审批登记表》(见附件2),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部农机指导站审定,确定聘任关系,并颁发站长聘书。当出现人事调整或其他原因需要更换站长时,按上述程序办理鉴定站站长转聘手续。
(一)鉴定站应建立健全考务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与农业部有关规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鉴定站应使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系统”,进行鉴定数据上报、信息统计及日常管理。
(三)鉴定站应配备专兼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严格执行所在地区有关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收费项目和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费用主要用于: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场地、试题试卷、考务、阅卷、考评、检测及鉴定原材料、能源、设备消耗等方面。
(四)鉴定站应受理一切符合申报条件、规定手续的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鉴定程序组织实施鉴定工作。
鉴定站有独立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利,有权拒绝任何组织或个人提出的影响鉴定结果的非正当要求。
(五)鉴定站开展鉴定所用试题必须从国家或行业题库中提取,并按有关要求做好试卷的申请、运送、保管和使用。未建立试题库的职业,试题由部农机指导站组织专家编制,经审核确认后使用。
(六)鉴定站应从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的人员中聘用考评人员,并实行考评人员回避制度。
(七)鉴定站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将当年工作总结和下年度工作计划报送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并抄报部农机指导站。
(八)鉴定站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推行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第十五条鉴定站应接受部鉴定中心和部农机指导站的业务指导,同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对鉴定站实行定期评估制度。评估工作由部鉴定中心和部农机指导站共同组织实施。评估内容应包括鉴定站的能力建设、考务管理、考评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及违规事件处理等多个方面。评估方式采取自评和抽查相结合的形式。评估结果作为换发鉴定许可证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是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鉴定站的分支机构。在归属鉴定站的组织管理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的设立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兼顾本地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度、工作基础、工作方便性等因素,合理布局。
(二)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指定归属鉴定站。其设立由承建单位提出申请,经归属鉴定站审核,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批准,报部农机指导站备案。其鉴定场地、设施设备及人员能力等应与其所开展培训鉴定职业(工种)和等级相适应,具体设立条件和程序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会同归属鉴定站作出规定。
(三)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应按照归属鉴定站的各项管理要求开展工作,并接受其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鉴定站应在各项管理制度中明确下设工作站、培训鉴定基地的职责、任务和要求,并对其工作质量负责。
第四章考评人员
第十七条考评人员是指在规定的职业、等级和类别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对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进行考核、评价的人员。考评人员分为考评员和高级考评员两个等级。考评员可以承担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可以承担各等级的考核、评价工作。
第十八条考评人员实行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考评人员资格的获取应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填写《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审批登记表》(见附件3),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参加部农机指导站组织的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经部鉴定中心资格认证,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发国家统一的考评员资格证(卡)。考评人员应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一)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廉洁奉公,办事公道,作风正派;
(二)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鉴定理论、技术和方法,熟悉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
(三)具有二级以上职业资格或者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资格;高级考评员应具有一级职业资格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十九条考评人员的职责要求:
(一)考核鉴定前,考评人员应熟悉本次鉴定职业(工种)的项目、内容、要求及评定标准,查验考核场地、设备、仪器及考核所用材料。
(二)考评人员在执行鉴定考评时应佩戴证卡,严格遵守考评人员守则和考场规则,独立完成各自负责的任务,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及要求逐项测评打分,认真填写考评记录并签名。
考评人员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提出的非正当要求,对鉴定对象的违纪行为,视情节轻重可给予劝告、警告、终止考核或宣布成绩无效等处理,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鉴定结束后,考评人员应及时反映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四)考评人员应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业务知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鉴定工作水平。
第二十条考评人员的聘用管理:
(一)实行聘任制。由鉴定站与考评人员签订聘任合同(合同文本样式可参阅附件4),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每个聘期不超过三年。考评人员每次实施鉴定考评后,鉴定站可参考当地主管部门制定的补助标准给予津贴补助。
(二)实行“培考分开”。考评人员不得对本人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鉴定。
(三)实行回避制度。考评人员在遇到直系亲属被鉴定时,应主动提出回避。
(四)实行年度评估。鉴定站应对所聘用的考评人员建立年度考绩档案,每年的12月20日前对考评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称职情况进行年度评议(样式参见附件5),评议结果应作为考评员续聘和奖惩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考评人员资格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应申请换发考评员资格证(卡)或经过再培训重新取得考评员资格证(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直接换发证(卡):
(一)凡年度评估良好及以上,并每年参加考评工作三次及以上的;
(二)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深入研究并公开发表相关文章或论文的;
(三)参与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鉴定试题编写工作的。
符合直接换证(卡)条件的考评人员,需填写《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资格有效期满换证(卡)审批表》(见附件6),附本人资格有效期内的考评工作总结、技术成果复印件和本人考评员原证(卡)、聘任合同等材料,经受聘鉴定站初审,省级农机主管部门、部农机指导站、部鉴定中心复审,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换发新的考评员证(卡)。
资格有效期满考评员换证(卡)工作每年6月份进行一次。
第五章鉴定程序
第二十二条鉴定站应于每次鉴定前对鉴定工作进行策划,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方案。内容包括:本次鉴定的职业名称、等级;预计鉴定的人数;考生来源;鉴定时间、地点;考场的准备;考务人员和考评人员的拟使用计划安排;报名及资格审查等。
第二十三条鉴定站应在每次实施鉴定前30日公告或通知。内容包括:
(一)鉴定职业(工种)的名称、等级;
(二)鉴定对象的申报条件;
(三)报名地点、时限,收费项目和标准;
(四)鉴定方法和参考教材;
(五)鉴定时间和地点。
第二十四条鉴定站自鉴定公告或通知之日起组织报名。申请人填写《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审批表》(见附件7),并附上身份证、学业证明、现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印件、本人证件照片3张(小2寸,用于申报审批表、准考证、证书),到指定地点向鉴定站提出申请。
鉴定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申报条件,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将符合条件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系统”,并将《上报报名数据》报送部农机指导站,同时打印《职业技能鉴定报名花名册》和《准考证》(准考证应贴有本人小2寸证件照片并加盖鉴定站印章)。
第二十五条每次实施考核鉴定前,由鉴定站根据所鉴定的职业(工种)和鉴定对象数量组建若干个考评小组。考评小组成员由获得考评员资格的人员担任,在受聘鉴定站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考评小组至少由3人组成,设组长1名。组长由鉴定站从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从事三次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验的考评人员中指定。组长全面负责考评小组的工作,并具有最终裁决有争议技术问题的权力。
(二)同一考评小组从事同一职业(工种)考评工作不得连续超过三次。
(三)考评小组应接受鉴定站及质量督导员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六条鉴定站应于鉴定实施前一周,通过《试卷需求报告》向部农机指导站申请提取试卷,并按国家有关印刷、复制秘密载体的规定由专人印制或监印。
鉴定站要由专人接收和保管试卷,试卷运行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按照保密规定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一旦发生失密,须立即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七条鉴定站应依据考生数量和鉴定任务要求,按时提供符合要求的鉴定场地和必要的工作条件,主要包括考场设置、考务人员安排、鉴定所需物品和后勤服务等内容。
鉴定站应提前向上级或当地农机主管部门申请派遣质量督导员,负责现场督考工作。
第二十八条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持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到指定的场所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两项。理论考试采用单人单桌闭卷笔试方式;操作技能考试一般采用现场考核、典型作业项目或模拟操作考试,并辅之以口试答辩等形式。两项成绩均达到60分以上者,即通过鉴定。技师、高级技师还应通过专家组评审。
理论知识考试监考人员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并填写《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考场简况表》。理论知识考试阅卷采用流水作业形式。操作技能考试考评小组依据考评规范组织考评工作,考评人员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填写《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考试考场简况表》。
第二十九条鉴定站应在每次鉴定结束10个工作日内,将《上报成绩数据》报送部农机指导站,同时将《鉴定组织实施情况报告单》(见附件8)和本批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员名册》一式两份报部农机指导站审核。
第三十条部农机指导站在接到鉴定站呈报的鉴定结果和鉴定人员照片等鉴定合格资料后,负责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鉴定结果的初审、报部鉴定中心复核并按照统一要求编号和制作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发在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的委托下进行。
鉴定站负责将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给被鉴定者本人。
第三十一条每次鉴定完毕,鉴定站须将以下资料归档:
(一)鉴定公告(通知);
(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审批表》;
(三)《职业技能鉴定报名花名册》;
(四)理论知识考试、操作技能考试样卷以及标准答案、评分标准等;
(五)鉴定考生试卷;
(六)《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考场简况表》、《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考试考场简况表》;
(七)《鉴定组织实施情况报告单》;
(八)《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员名册》。
归档资料中鉴定考生试卷要至少保存2年,其他资料至少保存5年。
第六章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十二条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劳动者就业、从业、任职和劳务输出法律公证的有效证件,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和确定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
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即职业资格五级(初级)、职业资格四级(中级)、职业资格三级(高级)、职业资格二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第三十三条农机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在校生可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评定、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申请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均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有重大发明、技术创新、获取专利以及攻克技术难关等的劳动者,经部鉴定中心组织专家评定,可获得或晋升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分别取得前20名和前10名的人员,以及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人员,经农业部人事劳动司认定后,且本职业设有高一级职业资格的,可相应晋升一个职业等级。
第三十四条经农业部核准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其他任何鉴定机构不得重复鉴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鉴定的单项合格成绩,两年内有效。
第三十五条职业资格证书只限本人使用。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追溯制度,逐步完善证书查询系统。严禁伪造、仿制和违规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对有上述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因遗失、残损以及对外劳务合作等原因需要补发、换发职业资格证书的,证书持有者可向原鉴定站提出申请,并填写《补(换)发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申请表》(见附件9),按证书核发程序申请补发、换发证书。申请办理、补换发职业资格证书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交纳证书工本费。
第三十七条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应鼓励农机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晋升职业资格等级。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优先安排就业、上岗,优先安排生产、经营承包、示范推广及政府补贴项目等。
第三十八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复核监督检查制度。对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的持证人员,应加强业务培训和业绩考核,每三年由鉴定站复核一次。鉴定站不得额外收取费用。
第七章质量督导
第三十九条鉴定质量督导是指由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委派质量督导员,对鉴定站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法规、政策和国家(行业)职业标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
质量督导分为现场督考和不定期检查两种形式。
第四十条质量督导员应当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质量督导等内容的培训。质量督导员由各级农机主管部门推荐,经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资格审核和培训、考试合格后,取得国家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资格。质量督导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廉洁奉公、办事公道、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掌握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政策、法规和规章,熟悉职业技能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
(三)从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技术工作两年以上或从事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三年以上且年度考评合格;
(四)服从安排,能按照派出机构要求完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任务。
质量督导员证(卡)有效期三年。期满后,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核发。
第四十一条质量督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对鉴定站贯彻执行职业技能鉴定法规和政策的情况实施督导;
(二)对鉴定站的运行条件、鉴定范围、考务管理、考评人员资格、被鉴定人员资格审查和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等情况进行督导;
(三)受委托,对群众举报的职业技能鉴定违规违纪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四)对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向委托部门报告有关情况,提出建议。
第四十二条鉴定站实施鉴定时,应有上级或当地农机主管部门委派的质量督导员负责现场督考。质量督导员在现场督考过程中,应对考务管理程序、考评人员资格、申请鉴定人员资格等进行审查;对考评人员的违规行为应予以制止并提出处理建议;遇有严重影响鉴定质量的问题,应提请派出机构进行处理,或经派出机构授权直接进行处理,并报告处理结果。质量督导员在现场督考后,应填写《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现场督考报告》(见附件10),报质量督导员派出机构备案。
第四十三条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组织质量督导员不定期对鉴定站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听取情况汇报,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并开展实地调查。
第四十四条质量督导员执行督导任务时,应佩戴胸卡,认真履行督导职责,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具有考评员资格的质量督导员,在执行督导任务时,不能兼任同场次考评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各鉴定站要支持、配合质量督导员开展工作,向督导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有关资料。在质量督导工作中,被督导单位及有关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质量督导员可提请派出机构按有关规定做出处理:
(一)拒绝向质量督导员提供有关情况和文件、资料的;
(二)阻挠有关人员向质量督导员反映情况的;
(三)对提出的督导意见,拒不采纳、不予改进的;
(四)弄虚作假、干扰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工作的;
(五)打击、报复质量督导员的;
(六)其他影响质量督导工作的行为。
第八章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五条农机行业依据《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评比表彰工作。
第四十六条建立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违规处罚制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站,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或停止鉴定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报国家主管部门核准,取消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
(一)取得相应鉴定资质后,两年内未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
(二)超越规定范围开展鉴定工作的;
(三)管理混乱,难以保证鉴定质量,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鉴定过程中有非法牟利、弄虚作假、、滥收费用、伪造证书等行为的;
(五)在工作中欺上瞒下,不向主管部门提供真实情况的。
第四十七条农机行业用人单位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工种)工作的,农机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
第四十八条对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考评人员、质量督导员和管理人员,应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推荐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先进个人的依据。对违反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工作守则、弄虚作假、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提请主管部门取消有关资格,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附则
关键词:技能竞赛;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源市社科联课题(课题编号:HYSK12P17 )的研究成果。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1.职业技能竞赛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与未来从事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如果学科和专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特定的工作岗位,就业率就高一些。高职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高职竞能赛就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竞赛的参赛项目是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在参加职业竞赛过程中,学生学生会遇到各种难题,而解决难题就需不断地学习更精深的专业知识,查阅更多地专业著作。通过比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同时,技能竞赛引导学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增强了课堂知识联系实际问题能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普遍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竞赛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反思竞赛的成与败,做好进一步的学习规划,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其今后在职业生涯能灵活处理复杂的各种任务的能力。
2.职业技能竞赛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技能竞赛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选手的综合素质除了表现为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基本功以外,还表现为稳定的发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规范的操作能力。竞赛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协同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表达写作能力等。竞赛的各个任务需要参学生完成撰写方案、以及组织预演、这些综合能力都是学生除技术能力外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一些国家级的技能竞赛,还增设了一些答辩环节,不仅考验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考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层次,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普遍认可度,最终使学生、学校、企业共赢。
3.职业技能竞赛能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岗位上,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面的影响,并有助于职业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较强的承压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较强的调整能力、较强的接纳他人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竞赛机制,通过竞赛参与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他们承受竞赛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能力。近年来国内各高职院校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要求学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不仅全面应对,还要处理危机、改变方案等。同时,大赛增加的答辩环节能增强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通过技能竞赛的磨练使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自信,熟练的技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不仅有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且多才多艺的学生,在面对竞争时更容易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的机会,这也是学生个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二、以高职竞赛为契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以高职竞赛为标杆,不断加强课程建设
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设计源于企业实际工作状况,学院按照职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并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不断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大赛项目的融合,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的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内容,构建了专业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以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载体为知识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轻松并愉快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要求参赛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的安排上,就要考虑理论、实践的比例问题,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职业技能竞赛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心理素质,临场表现能力以及身体体能的素质,这些综合素质需要职业院校加以重视并贯穿于教学之中。
2.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断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在某种层度上也反映了对职业教育理念的前瞻性,技术的先进性,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时间深入学习新的知识和持能,强化自身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职业竞赛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综合,不是单纯的一个知识点、一门课,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成立多个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各教师团结协作,利于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增进教师对专业和技能的理解,从而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上碰撞出新的火花,最后把这些新理念和思想反馈回课程,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使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能积极的对学校竞赛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3.通过组织技能比赛,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
综合分析目前大部分职业技能比赛的项目,发现基本上是目前最新设备、最新的技术和工艺,那么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或课程改革的时候,必要深入研究新的技术和工艺,到企业调研,跟最新的技能发展方向,从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保证教学载体的新颖性和前沿性。高职院校可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大量改建或新建了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实训环境或生产性实训场所,推动实境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 学院可选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作为科持派员到企业挂职,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协助企业制定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企业相关人员还参与学生的考核中,共同研究制定考核方案,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考核学生。一是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校企沟通协调,企业成立董事会,职教集团,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引进企业共建 产生实训基地,利用校内企业共建生产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晓慧.浅析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促进就业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1计算机专业相应的技能鉴定的工种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大的类别,其具体工种有哪些呢?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计算机软件工、计算机调试工、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这些工种必须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达到中级技能水平才能取得毕业证书,各工种根据鉴定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并将该标准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2以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教学的改革
2.1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计算机专业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师,应遵循专业发展规律,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严格界限,倡导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注重基础,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工作。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设计以下几个环节:(1)教师讲解;(2)学生操作;(3)目标评测与教学总结。根据计算机技能鉴定的要求,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细分支的鉴定类比,根据不同岗位需要设置合理的时间,鉴定不同的技能内容。并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经过很多不同领域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倡导新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课程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就感,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2.2借职业技能鉴定促进中职学校实行考教分离
由于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规模不大,专业较多,各专业课教师人数较少,专业课教学考教难以分离,考评标准不统一,教师教学水平考核难度很大,即通常所说的中职学校没有质量压力,是长期以来困扰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难点。而职业技能鉴定正好打破了学校的局限性,发挥行业优势,搭建了一个平台,使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在同一标准下得到公正考评。考试方式上,职业技能鉴定把应知和应会分开,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全面考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总之,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可以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制度的作法,既可促进中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我国劳动准入制度的的实施,将职业技能鉴定和教学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统一步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培养目标、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多作有益的探索,力求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让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较高的计算机方面的职业能力,真正成为现代制造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作者:张普灵 单位:山西省介休市职业中学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
中图分类号:F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43
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强化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养,缓解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职业精神教育的边缘化,造成高职物流学生逐渐变成了只懂专业技能的“匠人”,缺少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目前,如何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并驾齐驱、融合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我国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选择适合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社会、贴近行业企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正在积极探索和实施的一种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校企合作方式的选择上各院校不尽相同,主要有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学校引进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虽然,各种方式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工学结合的实现,可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过分强调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育。这种育人的缺陷,大大局限了校企合作方式的选择,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度。
现代学徒制是英、德、澳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产I转型升级的衔接配套,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结构和内容与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规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方面实现深度的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行业企业的需求,把育人过程融入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入职后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缩短了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周期,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本费用,提高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现代学徒制不仅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平台。《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场景中习得职业知识和技能,感受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种育人模式将学校育人延伸到社会、延伸到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岗位师傅的敬业精神,无论对其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还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提高都大有裨益。通过现代学徒制这种融入企业生产实际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既能增强职业能力,又能塑造爱业、敬业、立业的职业精神。
2职业能力培养中嵌入职业精神内容
近年来,高职教育目的的功利色彩和职业导向趋势其课程改革主要针对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教师在课程教学时,更多的强调对学生外显性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忽略了对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意志等精神层面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学制较短、课时较少,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若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课程是不现实的,依靠单纯枯燥的理论灌输也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更是无效的。
高职院校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内涵,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将职业精神培养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设置相应的任务模块,创设多种职业模拟情境,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加强对职业道德的训练。比如在物流客户管理课程中,当讲授到“客户关系的维护”模块时,引入“托运货物受损,招致客户投诉”情景案例,让学生分析发生客户投诉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处理?同时,可以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有关本行业或本行业代表性企业发展史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播一些工作现场视频,借机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岗位职责,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员工形象、员工成长空间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对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认同和向往。教师也要常讲常新,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求更好的把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专业素质教育中。
其次,实习实训既是加强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环节。现代学徒制实行的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为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领悟乃至践行职业精神提供了诸多便利。实训教学营造的是仿真职业氛围,学生身处其中感受到的是紧贴工作岗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在做中学、学中做,便会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精心挑选出的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岗位师傅负责学徒身份学生的岗位认知、职业素养、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学生不仅从中能学到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会被师傅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感染,从而增强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加深对职业精神的认知和领悟,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缩小了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与人协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并在实践能力培养中激励学生对职业精神的持续追求,逐步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职业人。
3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近几年,高职教育虽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均力求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实施教学改革,并且取得的教改成果也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然而,毕业生到企业后适应不了,症结何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不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缺乏,而是由于不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职业意识、价值观念,与企业发生矛盾、冲突,最终造成离职,这说明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未把企业的文化精神融入学校文化中。
“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文化,建构具有丰富职业内涵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从而促进校企持续、紧密、更深层次的合作。首先,现代学徒制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体集体开展教学研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项目研发、技术更新改造等活动,能够实现共同体内专业知识和精神文化的转移和共享,形成校企文化融合的F队精神,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其次,校园物质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要具有职业特色。例如,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可按照企业配送中心的要求布置,在墙上张贴作业操作流程、企业精神和经营训诫标语等;按学徒行为规范和守则严格管理学生,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服、佩戴证件上岗,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再者,用企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典型事迹感染学生。模范人物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是企业文化的象征者,有榜样作用。通过邀请企业先进人物、学校优秀毕业生进校园进行企业文化、创业和就业知识宣讲,使学生在感受和敬仰榜样的爱岗敬业、敢于奉献精神的同时,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知与理解,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就业观。
4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其中包含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精神、知行合一精神和诚信精神。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高职教育活动中,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在一些职业素质课中嵌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可以开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余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举办“一站到底”百科知识竞赛、“女性礼仪与魅力修养”讲座、“不灭的精神”演讲比赛、“名著佳片、饕餮盛宴”名著电影赏评、“美丽内蒙古”摄影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体会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并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内化成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