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2:2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教研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全面推进课改实验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工作作用,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我校继续以经典诵读为校本教学内容,以培养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让校本教研成为老师学生成长的阵地。
二、具体活动:
1、深化培训工作,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研水平。及时交流教学中的困惑,以教研促教学。
2、以新理念、新课标为指导,抓好以新课改为中心,以新教材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研究工作。
3、组织各种经验交流和学习活动,不断探索研究适合我校学生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4、迎接特色项目检查;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示范课、研究课、说课、听课、评课、专家报告、专题讲座、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
四、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教研理论水平和教研工作能力。进行专题培训,让最新的研究理论和典型案例准确及时地深入到广大教师中间。
2、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使教师能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强教研组备课的研究。各教研组的备课按照流程去操作,坚持务实性、坚持合作性、坚持思辨性、决不能流于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3)树立“大备课观”、“大教学观”,倡导各组之间、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的教研风气,真正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氛围。
3、教师坚持每学期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重点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注意教学过程和方法,加强学科间相互渗透与整合。
4、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努力探索适应课改需要的教学模式和适应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5、进一步整合教研力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建设一支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积极推广校级教研,要以老带新,继续坚持手拉手活动及结对拜师活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加强校本教研的原始资料归类建档。
五、月份工作安排
3月
1.制定工作计划、研修计划
2.制定并上交各学科进度计划。
4月
1.制定赛教方案、公开课方案。
2.师徒结对公开课。
5月
1.师德演讲比赛
2.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6月
1.校本研修总结
一学期或者是几个学期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开展活动,使我们能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一小层”提高一小步则心满意足矣!本学期我们的教研活动继续围绕我们的“行动”来开展,围绕我们的政史地组综合素质课的课堂教学。
“教得好就是问得好”,因此课堂提问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灵魂,抓住了课堂提问也就牵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
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因种种原因提问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不是不着边际,就是零零碎碎,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 本学期我组教研活动探讨的主题是继续上学期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全面提高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全组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进而切实提高政政史地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严治组,创建特色的、全新的教研组,继续强化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争先意识、拼搏意识,扎扎实实地开展本组的教科研活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趋势而上,确保本组的各项工作继续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
每两周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政、史、地学科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功底,确立课改的理念和策略,领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发展为主题,质量为主线,创新为动力。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教学向“民主”、“互动”、“开放”、“探究”方向发展;要求教师开设教学研讨课,本学期政史地组老师每人至少上两节校级公开课,每两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全组集体进行评课、议课活动,积极争取能在全校范围内上好新教材研讨课;结合课程改革,用好新教材,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益。
(二)、落实教学常规,继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组织学习教学常规,贯彻落实教务处的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精心备好课,提高个人的好课率和备课组的好课率,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和网络的作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校级讲座、学科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科质量,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
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建立本教研组的课件系列,发挥政,史,地学科的各自特长,进行学科整合,资源整合,使组内互助,使本组的实力更强,发挥更大的教育教学力量.体现学科实力,创建学科特点。开展对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根据教学实践,写出教学设计典型案例,推广教学改革成果,以便更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
保证各类公开课的数量和质量,认真开展以听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具体工作要求如下:
1、做好听课工作,组织组内积极听课,加强互相听课,多参加校内听课活动.
2、做好备课,评课反思工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搞好教研组活动,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
3、第8,15周德育学科同课异构公开课,第13、16周心理健康和创业指南教师公开课,14周历史学科公开课等活动,积极参与,组内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开课老师一起努力,争取最佳效果.
一、领导重视,提升了校本教研管理水平
校长能严格按照《上饶市教育局建设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领导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能很好地履行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学校成立了以业务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导干事具体负责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落实了工作,学校后勤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所需的经费。
二、制度完善,推进了校本教研教学改革
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健全了校本教研工作管理和奖励制度,每学期开学之初就制订好了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工作机制,每个教研组都出台了全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
三、过程管理,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意义
学校能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计划,逐一予以落实,并有实施记录。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能做到:教研活动有主题、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方式有规范,教研过程有记录。
四、工作成效,深化了校本教研实际效果
教师能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多人次在公开教学中获奖,一人次荣获全县语文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特别是英语听力竞赛,不少学生获省级荣誉,在全市、全县名列前茅。读书活动和《中学生之友》阅读征文活动中多人次获省级表彰。但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不够,开发校本课题还有缺陷。
五、工作特色,彰显了校本教研活动氛围
为了促进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校本教研工作,实现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确保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校本教研的目标任务
(一)“校本教研”是指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现场,以教育行动为主要方式,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是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是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温州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当前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民主平等、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教学研究组织,探索以示范校和乡镇中心校为龙头的“联片教研”,建构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能力,加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加强与教科研部门以及大学课程中心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校本教研评估办法和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教育教学研究的骨干队伍,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创建一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二、落实校本教研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研组和备课组要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的需要,制定学期教研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计划、人员、内容、组织、评价“五落实”,提高教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学校要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全员参与、行动跟进、全程反思、合作交流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和方法;要善于把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如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分层次教学、整合教学、评价改革等重点、难点组织教师集体攻关。职业学校要强化校企联合,共同开发适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课程,充分运用企业的技术、知识、场所和经费等资源,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学校要探索教学、教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把教学工作、教学研究与培训进修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加强与教科研部门、其他学校以及大学课程中心等方面的联系,建立跨校际专家的对话和研讨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四)学校要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制定、修订和完善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学习进修、课题研究等各种制度,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要结合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
(五)各县(市、区)要以示范校、乡镇中心校为基地建立教研片区,确定教研片区和基地学校的工作责任制,在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由基地学校定期组织片内学校的教研活动和片区之间的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示范校、乡镇中心校的教师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强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六)教科研机构要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检查式”工作方式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工作方式。教科研员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要联系一所学校,深入课堂,以点带面开展校本教研,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三、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各县(市、区)课改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工作小组,建立工作会议制度,专题研究校本教研工作。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建设规划,建设好“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调研、督察和指导;把校本教研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作为对学校和教科研部门进行新课程实验评估、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对校本教研示范校和联片教研基地校给予人员和经费方面的支持;依照《温州市中小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价标准》和《温州市中小学校本教研示范校和“联片教研”示范片评价标准》,开展优秀教研组或备课组评选活动和校本教研示范校、联片教研示范片区评选活动。每年要举办一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形式总结、交流和推广校本教研的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
(二)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建设,配足配齐教科研员,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注重教科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教科研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建立工作人员和教研员联系学校和教研片区制度,建立名校、城区学校联系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制度,建立由中小学骨干教师,教研员,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和高校专家组成的分学科分专长的专家资源库,设立专业支持“工作菜单”,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村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一、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校本教研
1.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网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导处、教科室为分管部门,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负责培训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德育处负责培训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教科室统抓课题研究,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校本教研的工作落实,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一个层层落实、上下互动的校本教研网络,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2.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制度化。制订《常州花园中学校本教研实施细则》,在学期工作计划中体现和安排落实。认真抓好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学科校本教研做到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每次教研活动有规定的时间、地点、主讲人,有记录、有讨论、有分析和总结,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每周规定至少活动一次,学期结束教导处统一进行考核并予以书面表扬或批评。
3.校本教研形式做到多样化。校本教研形式有讲座、互动式讨论、专题讨论、专家引领、教研组校本教研观摩、微格课教学研究等,学校倡导全员参与,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4.加强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强化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校本教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认真抓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严”“细”“实”“恒”的精细管理,不定期地抽查校本教研记录、备课笔记、听课笔记,或举办专题座谈会,并进行随堂听课,保证管理上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校本教研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听课、培训,邀请专家到校做教科研专题讲座,并做好学习资料的汇编,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业务水平。
2.实施课题带动。围绕“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两个学校中心课题,在各学科展开课题研究,认真组织上好研究课;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各教研组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专题。学校教学工作能以课题为载体,将研究落到实处,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结合问题开展研究。进一步强化学术氛围,要求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提炼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找准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真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实践。各教研组围绕问题展开活动,设计本组学科发展规划,力求研究工作有持续性和后期效应。
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省级课题为载体,做好学校中餐、西餐、龙文化研究、围棋、象棋、艺术体操、公民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培训了教师开发课程能力,促进和优化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做到了一专多能,同时也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实施“青蓝工程”,落实校本教研
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2/3以上的实际情况,学校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队伍建设之首。通过积极实施“青蓝工程”,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切实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1.做好师徒结对工作。重视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新老教师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开展好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方面师徒结对活动,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2.开展岗位练兵。组织青年教师岗位“六个一”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成立“花中书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读书活动,撰写读书心得。结合“六个一”竞赛,评选校级“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育能手”和“教坛新秀”,同时,选拔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全市相关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给每位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促使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提供成长平台。大胆使用青年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大循环。让青年教师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荐优秀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开阔知识面和教学视野。定期聘请校外教育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沙龙,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创设条件,提供成长平台。
4.科学客观评价。客观公正看待青年教师的成长,不用一种或几种固定模式去评价所有教师。启用“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完善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进一步形成激励机制,让所有教师都有用武之地,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内外学术交流,重视科研成果的学习、研讨、交流和推广。召开青年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座谈会,通过谈体会,进行回顾反思,肯定成绩,弥补不足,互相促进提高。
2.树立榜样典型。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自身整体素质,一批“科研型”“课改型”优秀教师纷纷涌现出来。对此,学校及时评选出校本教研活动先进教研组和个人,在不同场合请他们现身说法,同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树立榜样典型,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3.做好考核激励。学校每学期对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情况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工作档案,作为学期年度评价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对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并取得突出工作实绩的教师,学校在评先、奖励、职称评定和后备干部推荐等方面都予以优先考虑。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
1。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基本要义。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校际校内教育教学研究。
2。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重大作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课堂教与学方式改革与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正确认识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本教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校本教研的定位不准,校本教研的实效不高等。
二、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研专业品位
4。学校是校本教学研究的基地。要把校本教研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研究的问题应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长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把校本教研融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要深入研究校本教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提供保证,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要走进课堂,参与教研,组织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检查、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管理。
6。教务处、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执行部门。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提出各学科校本教研的课题;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实施校本教研配套的制度和评估方案;针对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讨课题小型化,形式多样化,成果实用化的校本研究模式;积极督促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检查计划和制度执行情况,考核评价教研组、备课组工作。
7。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要把校本教研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校本教研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8。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部门要积极承担应有的专业支持和引领职能,切实承担起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服务、指导、研究和评估;要认真研究校本教研工作的策略和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理论和专业支持;要积极组织、协调区域间、校际间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成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9。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带头作用。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通过个别辅导,随堂听课指导,开设示范课,展示研究成果等活动,带领广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起到带头和辐射作用。
三、创新校本教研,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
10。校本教研要立足解决学校内部教育教学问题,要采用问题征集——问题研究——行动解决——反思结果的模式。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长效运行机制;要根据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调研专题,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科研部门特别要深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滞后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帮助学校制定改进措施。
11。建立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机制。各学校要将校本培训与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结合起来。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并搭建展示专业成长的舞台,使各层次教师均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提高。要积极主动邀请专业教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2。积极探索教科研的校本化途径。把教育科研课题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各学校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与发展阶段,选择并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多元的校本教科研形式,切实提高教科研质量。
13。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和引领。教科研部门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切实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通过教学设计、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片段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体现思学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设校本课程和教学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14。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充分认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要积极倡导学校之间、教师群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逐步形成充满活力与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四、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
15。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为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研究制定促进校本教研广泛建设和深入实施的政策;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在经费、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和切实保障。要针对本地区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改进的意见。
16。充分发挥各级教科研机构的枢纽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县、片区、学校四级教研网络,形成以市教科所为中心、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学校为基地、教研片区为纽带的教研新机制。
17。切实加强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教研执行部门的建设和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形成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处、教研室为管理中枢,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18。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各县(市、区)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督促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124-03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身边的人和事。为此,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等,一批以“校本”为特色的名词不断映入教师的眼帘。就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如何实现校本的专业发展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理念
“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以及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就农村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指由农村学校教师发起的,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与条件,为解决具体的实践中的难题,由教师所在学校进行的专业方面的计划或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态度,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其基本特征有:具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性、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经验、教师群体的参与和分享,具有一定的可发展性和连续性等。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很多,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有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两类。
(一)校本培训
1. 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征
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换句话说,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在职培训形式。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性。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的。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的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灵活性。校本培训它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虽然要由具体的工作日程规范其运行,但却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而调整,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另外,校本培训的内容要针对学校实际,并可以随学校的实际而定,不排除一些内容临时性地进入培训进程。
(3)多样性。校本培训摒弃纯教学的方式,在培训形式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师徒制等,都在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1)校长重视是校本培训的前提条件
首先,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提高需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最有实效的培训形式。其次,校长要研究校本培训的有关问题。第三,校长要全面规划本校的校本培训。第四,校长要领导实施校本培训:要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向实施部门、教研组等提供指导。
(2)建立领导小组是校本培训的关健环节
首先,为了保障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应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制定好每年的培训计划。其次,组织指导好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培训活动的开展有年级组、教研组、学校和教师个人各种层面。第三,要制订、贯彻落实有关制度。第四,要建立教师个人业务培训档案和学校校本培训档案。
(3)教师培训机构是校本培训的专业保障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广泛采用,源自于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源自于对院校培训形式的反思。具体来说,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开展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培训,为学校培养业务骨干;第二,制订县区教师培训规划、年度计划以及指导意见与要求;第三,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指导与支持。
(二)校本教研
1. 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普遍意义上,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2]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核心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整个教师群体,主阵地是学校。其方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种基本方式。其基本特点有: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但并不排斥校外专家与教师的参与与支持。本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能够充分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研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并提出的。
(2)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学校。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对于活动组织者来说,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因为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都存在于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
(3)校本教研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校本教研中研究的问题是学校教师自主发现的,问题产生于学校内部,校本教研始终是在不断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这也恰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
(4)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校本教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把改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作为活动的终极目的。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和反思习惯,形成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的机制,实现经验共享与共同发展。
2.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1)从关注教师生存状况着手,精心选择教研内容。关注农村校本教研,首先要关注农村教师的生活,也就是要关注教师的需求。“没有任何人比教师自己更清楚教师的生活世界,也没有人比教师自己更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除非教师能够改变自己,愿意改变自己,否则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根本改变教师的价值、信念和教师的实践方式。”[3]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突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围绕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科研问题邓选择教研内容。
(2)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之一。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教师培养制度中,教师职后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校本教研与教师培训在学校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将校本教研比做学校内部的“造血系统”,那么教师培训就是将来自学校外部的营养成分进行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统”。只有当“消化系统”运转良好时,机体的“造血系统”才能得到充足的养料,造血功能才能得到不断增强。
(3)以制度建设为支持性条件。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根本保证。以往的校本教研为什么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改变。因此,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不教研”或“偶尔教研”的现状,促使他们“坚持教研”或“定期教研”,必须有制度的支撑与保障。
(4)以校际合作为平台。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教研组、学科组的缺失与交通的不便给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以乡中心校为核心,将周边几所薄弱学校联合起来,通过送教“下乡”、送课下校、观摩教学、听课、说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建立校际校本教研机制,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开展互助研究,这样既不偏离校本教研的本意,又联系了农村实际,可以更好地让校本教研在农村中小学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趋向
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是英国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改革的新思路,其核心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强调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提高;支持真正产生影响和具有决策权的角色;融于复杂的、变化的课堂情境中;包含个人价值、教育的合理因素和社会的公平性;参与反思性的、相互作用的和革新性的学习经验。[4]从英国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模式五要素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这种真正能够把权力的杠杆转向教师与学生,把教师的发展浸入课堂实践的尝试,对于促进我国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其基本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教师通过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二)“一课三上”模式
“一课三上”指的是同一个教师负责平行三个班的同一课的教学。后来也被引申到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打磨行为。形成一个教师对“一课三上”的认识与体会。
(三)“送课到校”模式
“送课到校”是“送教下乡”基础上聚焦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是城市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以农村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并组织研讨交流的一种教研模式。通过“送课到校”的教研形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同事合作”模式
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活动。实践证明,一所好的中小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良好的教师集体会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是保证学校完成各项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保证。因此,关心教师集体,把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在集体中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觉维护教师集体利益,是教师在处理与其他教师互相关系时必须遵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2]熊焰.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中国教师》:何老师,您好!请问,校本教研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何明祥:我认为应该无本质区别,但以前大都习惯称为教研组活动,活动内容更多的是学科教学管理层面的,诸如计划的讨论与制订、各项教学准备的任务分工与协调等等。而校本教研是针对当前教学改革大环境需要所提出来的一种说法,当然内涵理应发生改变,否则只是名称的更换,那是毫无意义的。这个内涵的改变就是由原来的学科教学管理这样一种浅层次的教研组活动向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研究这种深层次的学科活动改变。由于时空上的便捷,加上同一所学校的教学因素的一致性,参与者彼此的熟悉了解等,这都使校本教研具有了比区域性教研更大的优势。因此,校本教研理应成为教师个体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最为重要的平台。
《中国教师》:近十年来全国各级教研系统都在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您认为目前我国学校校本教研质量如何?
何明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还是参差不齐,而且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已经开展得卓有成效,但数量不多,尚属点点星火,绝大部分学校似乎还只是停留在原先的“教研组活动”那种低层次的教学管理层面,或者是“轮庄”式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前没有明确的主题,活动后也没有相应的反思、小结和提升,更没有持续的跟进。这样的活动,说白了还是为了应付学校。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何明祥:这显然是与一所学校的大环境有关。首先学校在管理上应该出台一些必要规范和细则,譬如定主题、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尤其是定主题,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然后框定相应的具体内容。其次,学校应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要让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成为教师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应付学校的任务。但要让教师对校本教研产生内在需求使校本教研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教师通过教研活动能够真正获得帮助、提高,而不是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做好了就会成为一种良性循环。所以,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难度在于改变原有的习惯和看法,此时骨干与典型的示范可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国教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学科教研整合?
何明祥:其实校本教研的永恒主题应该是学科教研与学科科研,离开这两者,我不知道校本教研还有什么可开展的必要,那一定会变成无米之炊,活动必然就会流于形式。基于此,我觉得不存在整合的问题。或者换个说法,学校层面的科研和学科教研通常会有一个相对较大的主题,因为它肯定是指向整个学校或整个学科层面的“大问题”,但是,思维的“大问题”必然需要分解成具体的一个个“小问题”,这样才能加以解决。这些“小问题”就是日常性校本教研的主题。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议?
何明祥:我认为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与沟通的能力。教师要学习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然后反思理论的可操作性以及实践的成败与得失,最后是相互启发、彼此借鉴。所以,提升个体的校本教研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校本教研才能走向有效。
《中国教师》:对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何明祥:校本教研是最基层、最草根的教研,但如果开展得好,对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肯定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层面恐怕很难在这项底层活动中有所作为,因为校本教研必须指向本校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面上的共性问题(即便有大面积的共性问题,作为一个学校通常也是很难通过校本教研来给予解决,因为这既然是大面积的共性问题,那么,导致这种问题的背景也一定比较宏大)。在校本教研的管理方面,我们更多的也只能依靠所在学校的行政。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年青教师,我们将以教学环节为切入点,规范课堂教学,使教学管理精细化、制度化,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局的精神,加强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以教师为主体,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注重教研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以教学常规为着眼点,把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实现教师间的合作研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校本教研的形式:
教研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大教研:即学科教研,指全校同学科所有教师集中教研。
2.中教研:即年级教研,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间集中教研。
3.小教研:即个人钻研教材、教法和课程标准等。
三、校本教研的内容:
1、加强“五个研究”。
即课标、教材、考纲、课堂环节、学生五个环节。
2、加强对“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四、校本教研的准则:
从工作中的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小问题。
五、校本教研的环节:
1.调研:教研组长了解情况收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小”问题。
2.计划:根据收集内容教研组长确定每次教研的主题。
3.备题:各位教师根据教研主题准备材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研讨:集中研讨,各抒已见,交流想法,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决议。
5.执行:教师将决议付诸于实际教学,检验其合理性。
6.反馈:教研组长收集执行结果,形成总结性材料。
六、校本教研的分工细责:
(一)教导处:
1.制定学校教研制度。
2.指导管理教师的教研,检查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交流情况。
3.组织好各教研组教研成果的汇总、统计工作。
4.向校长、副校长提供教学导向性意见、总结,推广好的教法与经验。
(二)教研组长:
1.根据教学实际确定好本组教研任务,做好组内职责分工、任务布置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
2.及时总结、反思、交流、推广教研成果与教学经验。
3.组织每次教研都要有依据、有主题、有记录、有措施、有成果。
(三)教师:
1.反思自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敢于提出共同研讨。
2.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态度端正,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积极实践教研成果,并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七、校本教研的保障措施
1.每次教研活动时,教导处负责检查教研情况,包括参加人数、活动内容、主持人、起止时间等。
2.检查实行点面结合的方式,教导处负责全面检查记录,学校领导深入到各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
3.无故不参加教研活动者,按旷课一节处理。
4.成立教研活动评比小组,评选优秀教研组。
5.学期末展示各教研组研究成果,优秀材料及时推荐,先进方法及时推广。
关键词:网络教研;校本教研;教研方式;虚拟教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174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3]GHBZ065)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俞翠山(1976-),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刘新兵(1988-),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
0 引言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随着博客、微信等社会性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学习与研究活动转移到网络上。同时,许多学校管理者也意识到,通过网络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教研活动称为网络教研,又称虚拟教研。当前,传统校本教研仍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管理者需要探究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的优势,使网络教研作为传统校本教研的有力补充,共同促进教研活动的发展。
1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分析
1.1 网络教研优势
要探知网络教研的优势就要分析网络教研的要素。周元春(2004)在总结了人们对虚拟教研的定义后,提出虚拟教研具有以下要点:首先,虚拟教研,指的是一种教研活动;其次,强调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环境;再次,强调多种类型人员的参与,包括教学研究者、教研员、教师以及学生,但主体是教师;第四,强调活动的跨时空性、跨地域性,其本质在于这种教研活动的开放性[1]。结合当前网络的实践经验分析可知,网络教研具有以下优势:
(1) 教研活动多主体性。
常规教研中往往是专业研究人员作为教研的主导者,与教师的交流以单向为主。教师在教研中的不平等地位亟需演进为以教师为主,包括同伴、专业人员之间的多主体、多向交流、讨论和分享。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研究注入了新元素,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铺设了一条“视听—交互—距离”三维空间综合效益最优的技术线路[2]。
(2)教研活动移动性与异步性。
信息技术使网络教研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参与者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学习。教师只要具备计算机和上网条件,便可以参与本学校、本地区开展的教研活动,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参与到其它学校和地区的教研活动中去。教师可以随时自发展开讨论,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研讨,没有时空束缚,并且由于教研的整个过程通常能够以图文方式得以保存,教师可随时了解研讨的进展,有利于教师在研讨之后进行二次学习和思考[3]。
(3)教研资源开放性。
优秀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是教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网络教研中可根据参与者的认可,方便、快捷地使这些资源在教研空间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资源展开讨论,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发表对资源的看法。视频技术的运用更可以将课堂或教研现场般进网络,实现实践性问题的研讨。
1.2 校本教研优势
(1)目的性强。
校本教研的理念是:“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4]。”校本教研旨在以研究促发展,是结合工作促发展的教育行动研究。校本教研以解决学校自身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具体的教研活动,实时监控与调整,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研目标。
(2)情感交流密切。
校本教研以学校教师为主,参与者已经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关系,对对方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征较为熟悉。面对面交流渗入真实的情感交流更能加深对教研问题深入、细致的理解,这是网络教研无可替代的。
(3)组织性强。
科学的组织管理是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保证。校本教研由学校管理人员或教研组长组织,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管理者和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管理人员全程关注、干预教研活动,保证教研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1.3 优势互补的意义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有着不同的环境限制,二者无法替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发挥学校管理层的作用,合理安排教研活动,能够实现网上与现实互动、教师灵活安排的教研形式,创建教师愿教研、会教研的良好氛围。利用网络教研资源平台、专家引领支持,以及方便快捷的交流条件,不仅能够提高教研的效率,还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信息素养,以及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而言,运用网络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可以有效缓解教师能力的地区不平衡。
2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制约因素
(1)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中的普及不到10年,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普便较低且差别较大。网络教研需要教师较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无论从学生还是个人专业发展来说,都要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只有养成自觉获取信息的意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保证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
(2)教研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教研制度实施的内容包括实施方案和各项具体制度。网络教研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校管理者对网络教研管理缺少实践经验,没有建立起符合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结合开展的活动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和保障制度,不能为学校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教研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开发网络教研资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从硬件环境建设向软件资源建设的转变防段,学校缺少精通网络技术与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管理网络教研资源对中小学校来说难度较大。探索教研资源开发新途径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新问题。
3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策略
两种教研形式各有优缺点,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建立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模式,将两者的不足屏蔽,优势互相结合。
(1)合理组织,加强管理。
开展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下的新教研,首先要解决教研组织管理的问题。将校本教研的强管理引入到网络教研中,使网络教研的开放与校本教研的集中结合起来,使网络教研也在教研管理的范围之内。充分运用激励方法,对跨学科网上评课、网上教学反思、主题课跟进、网上论坛交流等教研行为及成果进行记录和激励。
(2)专家引领,突出实效。
邀请教育专家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教育专家可远程同步或异步参与教研过程。目前,中小学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需要与教育专家进行交流。专家参与可以提高校本教研的深度与效率,使教研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
(3)校校合作,共建共享。
教研活动中引入校际合作,扩大教研参与者的范围,让外校的成功经验指导本校解决教育教研问题。与外校进行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创建依托网络环境的校际教研共同体。
(4)合理运用教研媒体。
教研过程中相关的交流媒体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化时代媒体的生成更加方便。教师应主动创建教研过程中的文字、图片、影音媒体,记录教研过程,也可以将课堂或教研实录放在网上共同研讨。
(5),相互补充。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各有其优势及不足。网络教研对当前教研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能片面地追求网络教研,而应该将两种教研的优势进行互补,采用的策略,促进教研目标的实现。
4 结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和教研是时代的选择。应该针对不同的教研条件与目标,有计划地融合两种教研方法,使教研实践在信息化道路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周元春.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_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2] 国光明,孙秀梅.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商业眼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152.
关键词:农村教师;立体化;校本教研;专业发展
2005年秋季,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学校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快凸显出来。主要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缺乏课改的内驱力,教师缺少专业支持等。[1]其中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农村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适应不了课改深层次的要求。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必须结合农村学校师资现状,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合一,以研促教。
一、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理论和专业人员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性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目的。教学是教师从事的主要工作,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有效策略,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这样教师才能得到一种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的现实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产生需要,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此意义下,校本教研便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途径。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校而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必须立足开展校本教研
教育部的评估报告显示:经费投入不足“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经费支持方面,第一批国家级实验经费基本可以保证,当实验范围扩大时,省级以下的实验区课改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个别实验区地方财政甚至对课改工作没有投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1]国家级和省级实验结束,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进入常态以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经费投入也许更难保证。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制的运行,成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资金紧张和短缺使得学校很难抽出专用资金用于教师的培训、进修与学习,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不得不立足于本地区和本校来进行。
(二)工学矛盾突出,“走出去”很难
师资紧缺、岗位缺编、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委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进修,所空岗位无人顶岗,聘请代课教师又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即便能够外出培训学习,接受的主要内容也多为理论性和观念性的,脱离教学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不仅教师对此类培训积极性不高,学校一般也不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教师“走出去”很难。
(三)“请进来”不是长久之计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如聘请专家讲学,在关键时期予以点拨,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只能偶尔为之,绝非长久之计。除了支付专家讲学费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专家对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作用有限。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需要本土专家,需要自己的专业引领队伍。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向高校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学习与发展途径不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农村学校较少使用“请专家到校作报告、送教师外出培训”等方式。农村教师较常用的学习发展途径依次主要有:第一,反思,90%的教师认为这是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第二,自学;第三,同本校教师交流,通过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或者说“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自救”的现实选择。[2]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一)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
校本教研为教师、学校、各级教研部门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搭建了发展和发挥才能的平台,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逐步实现校本教研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层次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就新课程改革而言,校本教研更多的是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有如下几种。
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以校为本的教研。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教研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教研员、科研人员与学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区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3]以结对形成校本教研“流动站”的新形式,以联片、结对式活动为载体,以强带弱,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亦被称为US联合体)。[4]构成双方是大学的专业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新课改、促进新课改发展、实现参与双方双赢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研究共同体──立体化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系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五化”策略,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1.建立农村学校与高校的研究共同体
这种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设计“科研兴校”,实施校本教师培训的方案;建立科研兴校和校本教师培训的相关组织和制度;每个基地学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引导全校教师把课题设计、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教育专家作教育科学和科研辅导报告,并对每个子课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校本教研为主要行动研究,以与高校合作研究模式为主,以高校支持模式和学校独立模式为辅,通过教师的行动、培训和研究过程的联结,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通过校与校间的交流,教师互换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等。
2.建立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的合作机制
制度是对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因此一种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应对这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达成共识,这些共识和认同也同时为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一种持续性的动力来源。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学校、教师在相互的经验交流分享过程中,形成对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的共同感悟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农村学校为参与主体;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以“会”引“家”,实现跨区域的合作交流。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应该以学科组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线,以联片为平台,以与高校成立共同体为轴心,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强农村学校、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使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的根本所在。这种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落实教育部和省、县“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实施意见;解决自课改以来,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及教师素质不同,在不同学校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实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农村地区合点并校后,学校布局改变及数量减少的形势变化,结合过去联片教研、结对子、送教下乡及送研下乡等活动的成功经验,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升农村地区及各个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开放式、流动性的校本教研,达到农村各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课堂是教学的发生场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课堂教学旨在体验文化共同体的创造,课堂教学是集体文化的传递与创造的过程。[5]因此应该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筛选,进而确立研究课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作为教师的角色,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教师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文化的建构。”[6]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校本教研对象的授课教师与校本教研的研究者,共同从事着“文化实践的参与”。[5]他们在参与中对话,在对话中参与分享,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课例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块”和对教师教学发生过程的一种“真实记录”,其间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教育理念与价值的现实追求。因此,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这既是对“校本”概念的一种重要诠释,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4.专业引领,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开展面临来自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困难,在观念上给予引导,并给予“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已成为农村地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迫切需求。“专业引领”是指由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有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专业引领”的主体主要来自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在“专业引领”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既是“引领”的主要对象,又是“引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一般来说,“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引领”对象的需要来进行。因此,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情景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情景性”指的是“专业引领”与教学的“真实场景”相连接,或者说“引领”活动本身就存在于教学的“真实场景”之中,而“交互性”则强调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显然,“专业引领”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场景”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它有利于农村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但是,在校本教研方面,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1]等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改下,以高师院校和地方教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群体已开始走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这无疑为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的良好机遇。
5.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活动平台
校本教研的开展要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但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而言,由于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在解决诸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问题时,往往缺乏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意识,而且对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所具有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即使在专业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也可能难以持久。以科研课题为主线进行专业引领,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的熏陶以及成果展示时的成功体验,无疑是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平台。
6.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
建立评选和竞争机制,鼓励各中小学校积极创建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实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周边、联片发展、整体推动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县级教育行政层面评选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主要条件可以包括:学校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能对区域性的校本教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校长及领导班子专业能力强,立足于本校培养骨干教师,且成效明显,校本教研活动扎实而富有成果;学校业务研究的氛围浓厚,学校在课改开放展示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7.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保障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
(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以下责任: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健全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建设,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组织、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读书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问题能及时得到研究,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与校外同行(教师、教研人员、研究者等)保持经常联系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使校本教研活动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即每周利用两个晚上,每两周利用一个半天时间,把实验教师集中在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乡镇中心校可以根据实际,以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分片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必须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建立县级奖惩机制。教育局根据构建立体化校本教研的精神和要求,制订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标准及要求,增加年终考核中教研分值的权重;根据活动方式颁发各项证书;每学期对各乡镇中心校、各普通学校进行全面考评;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进行重奖,对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校长,在职称、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先照顾。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的调查显示:98.9%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并且所有教师都认为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学有程度不等的帮助,其中64.2%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31.8%的教师认为有帮助,只有3.4%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少。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作为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正在部分地区推行和实施。但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许多其他因素,如时间、经费、技术设备、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因素的支持。目前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边缘性”问题,如校本教研经费不足,自筹经费进行研究的比例过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时间投入不足;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技术、设备准备不足;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这些边缘性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目的的实现,是校本教研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5):1823.
[2]杨磊.农村课改的问题与出路[N].教育时报,2005-07-06.
[3]周洪宇.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4):4352.
[4]王长青,等.新课程校本教研[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27.
一、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
2010年8月22日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曾让每一位学员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校本教研最不满意之处,笔者现场做了记录。现将结果统计如下(见下表)。
1.注重形式,缺少系统性、有效性
追求形式上的所谓规范、热闹和档次,是目前校本教研的最大问题,其具体表现有:按照学校规定,校本教研无计划地走形式,没有实质内容;追求场面宏大和较强的新闻效果,邀请的领导级别越来越高、专家的名气越来越大,校本教研存在“秀”的嫌疑。
2.领导不督促,缺少考核机制
校本教研管理不力,缺少制度保障,尤其在激励机制方面欠缺,单纯依靠教师的自觉自为是靠不住的。教师们呼吁被领导管理和被考核,一方面说明教师存在搞好教研活动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研方面的内在需求和内驱力不强,需要外力推动。
3.参与度不高,少数人在搞教研
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没有在教研活动中唱主角,有时配角都算不上,只是观众和看客,校本教研被少数人把持,缺少互动与参与,久而久之,校本教研就成为少数人的事。
4.教师主动性不强,缺少研究意识
教师群体学习与研究的内驱力不强,教师们对教研活动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教研活动过程中提不出问题,都说明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研究的意识和反思的意识都需要强化。
5.没有指导性,缺少专家有效指导
教研活动缺少指导性,教师们面对教学问题普遍感到手足无措,期待专家引领,但另一方面专家们单向灌输的理论让教师们感到失望,在理论高地上的嘹望并没有逾越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坎坷。
6.缺少合作意识,担心对手变得强大
缺少良好的教研氛围,尤其是合作文化的缺失,使教研活动难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面上的和善难以掩盖内心竞争的心理,伙伴成为对手,惧怕被超越和渴望战胜对手的心理在作祟,这是校本教研的一块“心病”。
7.计划好,落实不到位
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是落实校本教研的关键人物,其学术力、示范力和领导力急需提升,建设一支优秀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关键,因此,加强教研骨干培训和指导刻不容缓。
8.只说好话,没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校本教研缺少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务实的作风,本来做好人无可厚非,但是做“老好人”却会使教研活动成为相互吹捧和相互奉承的“礼赞”,原本理应是合力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变成了粉饰太平的礼节性客套。科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现在被怕得罪人的心理所消解,解决问题当然更是无从谈起,客套话使教研活动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形式也就在所难免。
9.其他:教师课务太重,青年教师太多
职业倦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教师身心俱疲,难怪一些教师抱怨:“课都上不完,哪有精力搞教研?”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使教师研究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熄灭了。如何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教研需求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学校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年轻教师,他们渴求通过教研活动答疑解惑,但是无人指导的局面让他们“大眼望小眼”,面对桌面上无数的“问号”,他们只好干瞪眼。同时,校本教研如何让成熟教师发挥作用和有所收益?成熟教师普遍认为校本教研与己无关,一方面他们不愿传授经验,另一方面教研活动让他们几乎没有收益,因此,理应是校本教研中的“活跃分子”现在却处于蛰伏和冬眠状态。
二、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构想
1.激发校本教研的动机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则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其中的差距就是激励所致。一个人的工作绩效=f(能力,机会,激励),能力与学习培养有关,激励决定努力程度,机会则需要组织资源与支持,当教师的绩效不尽人意时,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诊断问题、寻求对策。对基层学校而言,对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可以从目标激励、制度激励、情感激励等方面来构建;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析,激励应从动机激发、过程优化和成就赏识等过程入手(见下图),并形成一个不断增量的良性循环。
(1)设立愿景
首先需要设立愿景,愿景体系包括个人愿景和组织愿景,并且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消解个体的内心阻力和组织内部的离心力。用美好的未来唤醒每一位教师的未来畅想,让大家觉得自己“有奔头”,让大家觉得生活在这样的组织中很荣幸、很自豪。这个愿景不要太远,三五年一个周期,学校应缩短评价和激励周期。这个愿景不要太空,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校适时评价和及时奖励。比方说,教师制定三年个人发展规划,并向公众宣布;教研组长率领全组成员制定五年教研组发展规划,并且公布上墙。规划周期截止,即当众进行自我评估和学校评价。对那些进步明显、成绩突出的个人和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励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获得自尊、他尊,以及价值的自我认同和公众认可,而后者激励的效果往往更有效、更持久。一些学校评定“年度魅力教师”、“金牌教研组”,一些地区评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并且为那些优秀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放“教科研基金”等,都是十分有效的举措。
(2)健全制度
从概念上讲,制度主要是指用来指导和约束个人或组织的社会行为,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则。对于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首先要关注教研动机的激发和引导,将心灵触动和外部引领相结合,内外兼修,依靠制度引导教师的自我价值取向、个体任务导向和外部氛围方向。其次,依靠健全的制度加强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注重过程行为变量的研究,优化校本教研过程,做到自主研究、结伴探索和集中研修相结合,既要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更要凝心聚力,凸显团队的智慧,而后者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再者,依靠制度认定教研工作成就,以使在校本教研中做出杰出贡献、取得丰硕成果的个人和组织获得相应的工作满意感、公众认可度和绩效奖励数。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下列关系:①竞争性与合作性的关系。适度的竞争有利于增强学校活力,但是过度竞争只会增加内耗、降低组织实力。在激励个体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倡导“合作共进”的理念,强化集体考核和激励机制,使教研组和备课组首先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让教师们同甘苦、共荣辱,然后才有可能成为“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②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制度具有严肃性,不能随意变更,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使校本教研工作有章可循,保障教研工作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是,制度建设也应具有动态性,要根据学校教研工作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度调整,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2.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教师们普遍对教研活动的效果表现出失望情绪,主要问题在于校本教研缺少针对性、批判性、建设性和参与性。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来自于课堂,不能脱离课堂搞教研,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是校本教研的核心使命;校本教研的批判性来自于问题,问题要依靠教师的自省和反思,问题就是校本教研的主题和方向;校本教研的建设性来自于合作,成熟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合作,专家名师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唯有在合作研究中才能做到经验的分享和智慧的集成,只有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而问题解决才是提高教研实效性的根本;校本教研的参与性来自于任务,教师不能人人带着索取的心理来参与教研,而应该人人带着任务走进活动室,因此,预告目标、任务驱动是必要的,只有解除“等、靠、要”的教研心理,才能彻底唤醒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意识,教师才能真正担当校本教研的主角。那么,诊断教学问题应该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目标,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问题而展开,在自我反思和集体研修中促进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在专家引领、名师示范中感悟教育智慧、孕育教育灵感。
另外,精心策划教研活动,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也是提高教研有效性的必修课。教研活动的类型很多,如以汲取教育理论为主的“读书交友会”,公开征集主题的“教师论坛”,以专家报告为主的“名家讲坛”,以教师叙事为主的“教育故事会”,以展示教学基本功的“我的绝活”,以开设研究课为主的“同题异构活动”、“微格教学研究”。根据活动主题和目标,以及不断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使校本教研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3.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
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并不是校本教研组织建设的全部,学校应做好正式教研组织建设和非正式教研组织建设,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合作研究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讲,教研组和备课组是一种行政组织,是一种非自愿者组织,或多或少带有行政推动的强制性。当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达到一定水准后,教师们往往渴望心灵的归宿感,以志趣结群的自愿者学术组织就会应运而生。这种扁平化的教研组织以灵活多样、心灵契合见长,他们凝聚的向心力不是来自于制度层面的“合同契约”,而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心灵盟约”。学校在加强正式教研组织管理的基础上,理应引导和呵护非正式教研组织的萌生和成长,不断创设校本教研新平台。
(1)让学校与学院联姻,组建联合研究小组
早在1890年,查尔斯·埃利奥特在美国教育联合会年会上就提出“学校与学院之间的代沟”报告,”告诫学院理论研究小组应该与基础教育行动小组联合,努力改革和创新基础教育。目前在我国“学院与学校之间的代沟”仍然明显存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状况虽有改善,但是还远远不够,“学院”的学者和“学校”的教师没有无障碍的沟通通道。构建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教师日常研究平台,既有助于理论研究,又有助于基础教育改革。定期在“专家论坛”上与学者对话,将“博士工作站”开设到中小学课堂,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让“学院”与“学校”实现无缝对接,让专家和教师围坐在问题周围,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
(2)让名师与教师携手,打造名师工作室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优秀教师成长的目标定位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群体通识培训和一般层次的研究。如何满足这部分教师成长的需求?如何进一步促进优秀教师的快速成长?在这种背景下,名教师工作室应运而生。名教师工作室是构筑教师专业发展阶梯、孵化优秀教师群体的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战略,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聚集一批具有优良素养和较大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成立校际区域教研组织。
(3)让问题为研究指路,吹响自愿集结号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是校本教研的核心使命,因此,基于课堂、基于问题应该是教研活动的指南针,问题就是课题。中小学教师是行走在教育最基层的工作者和研究者,每天打交道的是一个个具体而富有个性的学生,完成的是一节节课堂教学的任务,因此,作为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任务主要不是研究高深的理论,而是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特质,要研究每一节课在特定的物理、心理情境下教学的方法,显然这样的研究不能是宽泛的、务虚的,而应该是微观的、实际的。由此可见,校本教研、生本研究应该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安身立命”之责。为此,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成立“项目研究组”深受教师们欢迎。自愿成立的研究小组以“项目研究”为纽带,彻底改变了原来学校课题研究方向和策略,变过去“好大喜功”式的课题研究,为现在“探微求实”式的项目研究,不再追求“大课题、大效应”,而是将研究的目光紧紧盯在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上,从而实现教学“链条”的整体改进。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要追求目标,采取“小切口、短平快”研究策略,引领教师们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流程。由于这些研究项目根植于“校本”土壤,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一方面为教师们克服困难、解除困惑提供了有效帮助,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教学研究的实效。事实上只要我们从“小”处着眼,细心留意“小”问题,完全可以以小见大,研究“小”问题,做出大文章。事买上,这种为教师们排难、解惑的校本教研活动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4)让志趣成为凝聚力,催生民间学术组
现代学校中教研组织建设的切入口应该是建立组员之间的“伙伴”关系,以相同志趣和强大内驱力为基础的自觉合作关系。这种教研组织不是靠“文字契约”外力强制、制度撮合相加的群体,而是靠志同道合的“心灵盟约”集结形成的“共生体”。没有志趣的教研组织,也只能通过力性而不是德性来维系,研究者只能生存在适应和回应的层次上,难以引发创新和超越。如果教师把专业追求当作人生志趣,那么教学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陶醉、精神滋润和内心关怀,这种研究的执著和恒久必然孕育非凡的成功。因此,在民间学术组织建设上,学校应大力扶持,让诸如“红学会”、“低碳一族”、“行知研究会”、“杜威粉丝团”、“非常6+1”、“问题教学研究组”、“尝试教育先锋队”、“合作学习实验室”、“研究性学习社团”等非正式教研组织,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学校可以通过项目申报、项目招标、成果等形式加强引导,提供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让校本教研真正根植于校本这块土壤,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笑梅.学校重构与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同步.外国教育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