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23:3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模式是组织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收获价值。MOOC虽然不是全新的事物,但是却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免费还是收费只是MOOC探索新的运营之路的尝试,在探索之初,MOOC的开放性,不等于完全免费。目前的MOOC可以有像edX、P2PU平台免费的运行模式,也可以有像Udacity、Coursera平台通过提供认证等增值服务获得收入的模式。不少学者认为,MOOC平台在商业模式方面为在线教育探索了较好的发展途径。几大知名的MOOC平台的发展,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运行方式,特征如下:1)在客户群体上,对所有注册学习者开放,部分形成网站互联。2)在收入来源上,网站为学习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均是免费的(如果要获得认证或大学学分需要付费)。3)MOOC平台主要的合作伙伴分为两类:提供教学资源的著名高校和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的公司企业或政府部门。4)资金来源方面一般为个人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会、著名高校;支出费用主要是固定资产、人工费用及宣传费用。[4]几年的实践证明,MOOC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运营模式,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获得强大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形成核心课程资源并不依赖大学的在线教育平台。
1、MOOC是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教育家赫斯伯格这样评价大学:“大学是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保守的机构之一;同时,它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大学应该勇于担负起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近代大学与教会和当局的斡旋谋求自治而得到“特许”,现代大学响应洪堡的号召勇于实践科研与教学的一致原则,信息时代下“未来”大学有责任探索新的组织功能。信息技术革新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福利,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生产和传承高雅知识的高等教育,必须思考如何在信息时代消除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与全世公众的隔阂。大学主动拥抱MOOC。2012年5月,哈佛大学和MIT各投入3000万美元,宣布启动非盈利edX项目,向全世界每一个人提供开放、免费的网络在线课程,不到1年时间,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20所大学加盟edX。正如哈佛大学校长所说:这真的是受使命驱使,课程将跨越研究领域的疆界。而目前全世界一百多所顶尖大学正在与Coursera合作。世界顶尖大学探索教育如何与技术融合,并持续推动和不断深化网络课程开放运动,是互联网时代MOOC进入高等教育主流市场的历史必然性,也是一个高等教育改革和转型的不可逆趋势。教师和学生参与MOOC。在网络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却非常普遍。某些教师的课程在网络上影响很大,在大学内部却难以得到推广。而校内教师开设同类课程,尽管质量不高,教师可以安然无恙,学生则无可奈何。[5]这种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都处于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均衡状态,必然会刺激MOOC市场的壮大和对低效组织的替代。学习者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会带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创新,也会推动“线上网络放开课程+线下大学教授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圣何塞州立大学公布一项校园内考试数据,传统教学与线上内容相结合,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从55%提高至91%。担任过MOOC主讲教师的所有学者都坦言:为了应对大量水平不一的学生,在拍摄讲课视频时不得不仔细地推敲教学讲稿,这让他们的教学达到了从教以来的最高水平。edX项目与SJSU的成功合作证明了网络学习与传统授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习者,大幅改善学习效果。MOOC推动了大学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让混合式教学模式在MOOC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尝试和验证,促进教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致使MOOC顺理成章地打入大学内部课程市场。
2、MOOC已敲开大学学分认证的大门
MOOC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商业模式,开始触动提供教育证书的主流高等教育的根基。多所世界顶尖高校已经承认MOOC的学分,但是这个口还开得很小。既然已经证明混合学习模式能够大幅改善学习效果,就应该把MOOC当作一种解决认证僵化的工具,允许创新的学习形式提供认证可转换的学分。[6]这种为混合学习模式的课程提供学分的方式奠定了MOOC学分认证制度的基础。香港科技大学与edX和Coursera合作,上线了三门课程。在校学生和交换生通过MOOC平台学习基础知识后,在学校内接受大约1个月的面授,其间有多种线上线下的学习互动,最后学生通过考试后获得学分。香港科技大学在线学习小组主席庞鼎全教授指出: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全球还是首推,有助于学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2013年1月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系统理事会决定,鼓励所属系统的院系推出认可本校学生修学其他学校MOOC课程学分的措施。这是美国大学打开接收MOOC学分的一扇大门。当MOOC证明了自己的优点后,大学没有理由拒绝接受MOOC的学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系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也都在一定限度内接受MOOC学分。[7]2014年7月我国清华大学为在校的200名通过在线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学分。《电路原理》作为清华大学上线的第一门课程在edX开课。课程的主讲教师于歆杰教授把MOOC模式引入传统课堂,以在线课程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参加线下讨论和与原课堂同时同卷的考试,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也成为中国大陆认可网络课程学分的破冰之作。世界一流大学已经开启认可MOOC学分的先河,这对于MOOC发展来说,是与主流高等教育结合的里程碑式的飞跃。大学组织结构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必然,工业化时期形成的“机械灌输+标准化考试”的流水线人才培养不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答案。MOOC是摧毁大学组织结构的“急先锋”,引导大学走出工业文明时代的孤立封闭,用MOOC的开放教育理念,追求和开创信息时代和谐共赢的大学新文化。
作者:田澍
1专业设置向学术理论方向发展
宁夏地区的幼儿师范教育,以宁夏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先导,我校的教学与培养机制,沿用“教、学、做”一体的情景化教学形式,在师范教育阶段,更多的给学生以亲身体验实践的课堂氛围,相比传统的教师传授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时,进行切合幼儿园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情境。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其他中学以上年龄层的教育形式要显得重要的多。在幼儿教育课堂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在教会孩子动手与游戏,教师个人的修养素质,在儿童心理初步成熟时,就有着较强的示范作用。人格,作为教师个人行为标准的重要部分,在各级教学单位中都有着一样的要求。而幼儿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教育方式,就是在给孩子日常生活中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人格形象。而幼儿师范教育对幼儿教师的培养阶段,基于学与做的教学形式,对幼儿教师人格素质的培养同样需要进行重点进行。进入高校的幼儿师范教育,在管理体制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各个专业的学术深入理解,是提高幼儿教师自身修养水平的另一途径。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所突出的特点就是各个专业方向的明确与专一,虽然幼儿教师的培养要全方面的多才多艺,但是在此基础上课程的设置依然可以更深入的对专业学术理论进行剖析,学术理论知识是让高等教育下的师范教育,能够对学科,对幼儿教师这样一个专业,对幼儿教师这样一个职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知识面的拓展与拔高是对教师个人头脑与素质的重要培养途径。各学科可以在现有的教与学中,进行学科学术理论知识的拓展,在仅有的课时中,将各学科知识性课程内容扩展,这样的发展方向,不但要求我校培养的未来幼儿教师需要更强的学习理解能力,也要求我校的教师员工们自己要进行对本学科的钻研,这样一箭双雕的方式对于我校的教育发展来讲能够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发展目标迈进。对幼儿教师学术理论知识的培养,在未来的基层工作岗位上,教师的个人能力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创建,都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2课程设置向本地区特色方向发展
文章开头已经提到,我国今年的经济发展相比往年更加的开阔、迅速。宁夏地区作为西部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的轴心,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上会更加的繁荣。而基于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结合宁夏地区的穆斯林文化,我校的课程设置,应当更加体现宁夏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在我校的课程设置上,完全可以增设阿拉伯语言与文化课程,这在现当下国内的幼儿师范教育中将是首创。阿拉伯语专业的课程增设,不但可以引导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本地区的特色语言文化类课程,而且能够将学校推向国际化的平台上。首先,宁夏地区本身就是穆斯林群众的聚集地,而穆斯林儿童 时期的幼儿教育在国内都捉襟见肘。穆斯林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在语言的独特性上,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对穆斯林文化对幼儿进行培养。这是穆斯林幼儿教育与普通幼儿教育的独特之处。如果增设穆斯林幼儿教育的课程,这将是我校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突破,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正规的学院教学完全能够改观穆斯林通过宗教形式对于幼儿乃至成人的穆斯林文化教导!在穆斯林群众的生活中,儿童早期时完全依靠家长的约束对自己的信仰有初步的认识,儿童心理成熟后,这一教导形式从家庭变成了清真寺与古兰经本身。如果我校对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开设这样符合宁夏本地区的特色课程,无疑给予了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第三个能够接受到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场所。其次,结合我校生源取样调查的结果,开设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特色课程势在必行。在大专课程中增设阿拉伯语语言文化课程切合我校的实际生源情况。增设特色课程不但能够增加我校办学的多元化,也能够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更宽的就业道路。
3人才培养向综合型方向发展
宁夏幼师是以幼儿师范教育为主导专业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学校近10年的发展中,我校所开设的特色课程主要以外语、艺术两大类为主。而近几年增加的专业类别,主要还是依附于艺术课程,招收音乐、舞蹈、美术专业班级。在我校升格为高校后,我校的生源必将继续扩大,学校硬件的扩大建设已经进入了收尾期,而未来10年的学校发展,更应该在教学既人才培养机制上向着综合型方向发展。近些年以幼儿师范教育为主导,艺术学科逐渐形成独立专业班级的模式依然可以拓展,外语专业、中文专业等都可以进行独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面对未来10年以升格本科的发展目标,我校的专业独立培养机制,是学校扩大发展与竞争力度的重要途径,学校综合性专业设置是学校办学多元化的体现。学生就业创业的道路会更加宽阔,综合软实力更具竞争力。
4总结
综上所述,宁夏特色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途径,在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机制上,应当更具高校办学发展的共同特点,即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更加的深入,更加强调学术价值,更加能够突出宁夏本地区的文化教育特色。这样才能够在全国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里,突出我校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办学理念,走在全国同等院校的前列。
作者:樊超 单位: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一)要少,不要多
表扬过多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心理,让学生认为表扬只是对他的敷衍。经常进行表扬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对他们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也会相应的减弱。
(二)要轻,不要重
要实事求是的表扬,做到点到为止。表扬过大,会使学生产生不真实感,或让学生误会成反话、讽刺等。
(三)要全面,不要片面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因此,切勿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表扬激励,更应该对热衷于班级事务、动手能力强以及其他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激励,从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对不同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
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千差万别,因此,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表扬激励。例如,对于差点的学生来说,有了进步就要进行适当的表扬,而不是等取得很好的成绩后才表扬。
(五)要面向全体,不要面向少数
作为高等学府的教育者,不仅要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对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优势领域进行表扬激励,不要只针对某一方面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所有学生要平等对待,不要爱彼恶此。
(六)在进行表扬激励时一定要就事论事
表扬激励不要上升到人格品行的高度,否则会使受表扬者感觉心理不适或者反感。要针对所做的事情进行具体的表扬,这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要具体明白,不要笼统含糊
不要笼统地说“你做得很好,你做得很对”等,要具体说这件事情对在哪,产生什么好的结果或影响,具体的处理方法怎么得当等。
(八)要真诚,不要敷衍
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发自内心的对其进行表扬,不要淡淡地说很好、不错等,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是在敷衍,还会让学生增加与教师的隔阂,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九)不应只针对好的结果进行表扬,更应该重视动机和过程
这样会使学生认识到做事情不仅结果重要,过程和动机更重要。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使学生把更多的热情放到活动上。学生在专注于活动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办事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十)不应该一味的表扬
在出现问题时,要加以批评,只有表扬和批评做到相辅相成,才会使表扬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表扬激励教育对现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从2008年9月开始,全国各地的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他们是经历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一代,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其思想和价值观相对于70后、80后大学生来说都有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主要包括:
1.关注现实,思想社会化,恋爱低龄化;
2.自我意识强烈,独立意识强,但经济独立意识差;
3.对网络和手机依赖性强;
4.多才多艺,但竞争压力和社会压力大。此外,不少90后缺乏理性思考,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力差,缺乏理想信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在这种情况下,激励方式对提高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耐挫力都是有利的。
三、激励方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是进行学习激励的前提和基础。激励要采取关怀、榜样、目标、荣誉、信任、支持、物质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针对现在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现阶段的教育形式,要把激励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就是要对高校中如何更科学的利用激励方式和采用怎样的激励方式进行探索和总结,使激励方式更加规律化和科学化,以期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具有时代特征,但是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工作还有很多方面停留在传统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改革,把激励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工作中。其中,信任激励方式最为重要。信任激励可分为以下几种。
1.能力信任。可以尽可能多的把某项工作委托给学生,让学生在工作中全权负责,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2.人格信任。充分体现师生的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
3.成就信任。相信学生能够积极上进,不断追求,取得成就。
4.友情信任。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朋友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管与被管的关系。信任激励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但是,有些学生会因教师的过度信任,放松对自我的管理,造成对工作学习的懈怠,这样反而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在实施信任激励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励适度,掌握分寸,以教育为主,不然将适得其反。除此之外,还应加入表扬激励。在表扬时应该具体说出学生哪做得好、做得对,肯定学生做出的成绩。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例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扎实的掌握所学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讲解完后,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存在的小错误以便改进。总之,适当的利用激励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西方发达国家瞄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市场。由于国内公立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加之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众多政策的扶持,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民办高校却要成为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西方大学的竞争对手。伴随着国际高等教育日趋市场化,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对多样化办学实践探索,打造新型特色办学。采用多元化手段促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民办高校发展遇到了瓶颈,陷入了困境。应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只有走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才能保证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应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为了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和发展,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办法,如《民办高等教育法》、《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条例》、《民办高等教育基本法》等。同时,在有法必依的条件下,还要做到执法必严,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切实保护投资办学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如有出现投资者、办学者或者管理者的违规行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执法必严。另外,政府还应为民办高等教育创设健康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以及办学秩序和政府管理的刚柔度)。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在政策法规方面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倾斜与扶持力度,比如政府适当给予财政资助、适度放宽发放学历文凭的权限,适时引导民办高等教育招生、毕业就业等方面。
(二)加速民办高等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1.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从国家统计局对民办高等院校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未来社会之中,民办高等教育会逐渐经历一个优胜劣汰之过程。作为民办高等教育,想要在未来社会发展之中立足,则必须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进而直接影响到未来学校生源。学生生源数量则直接会影响到民办高等院校的生存、发展。由此可见,民办高等教育要能够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为首要目标,深化改革,以学生个体发展、未来社会需要、市场发展为指导,大力提升整体办学效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稳定发展。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普遍的情况是:师资力量薄弱,返聘教师居多,大量依靠兼职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众所周知,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主体。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大批的中青年教师,落实民办高校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如职称评定、工资晋级、接受继续教育、享受社会福利待遇等权利,减小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量。同时,民办高校还应该重视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3.专业设置多元化。民办高等教育由于经费不足等因素,专业设置单一,偏重文科,跟风热门专业等现象严重。为了避免重复办学和改变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政府应该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同时,民办高校也应该改革课程模式,比如,将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注重大学课程的整体性;普通课程的编排要考虑到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
(三)加速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参与体,我国民办教育应当能够积极适应国内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需要,努力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切磋,积极构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学者的国际交流、课程的国际交流和国际科研与外语培训四个要素。民办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走出去,迎进来的策略,鼓励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也吸引大批的外国留学生来国内学习;同时,民办高校还应该资助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和聘请国外的知名学者来交流讲学;另外,民办高校还需要增设和加强国际方面的内容,方便学生交流学习后的学生兑换。
三、总结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褒贬不一,争论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看人们持认识论观点还是持政治论观点来评论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这一现象。认识论哲学认为高等教育是研究深奥知识的学术机构,追求精神知识价值。政治论哲学强调高等教育应该为国家社会服务,通过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实现社会的公平。如果没有政治论哲学,高等教育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发展就失去了发动机。如果没有认识论哲学,大学就无法成为区分善恶、区别真理和谬误的伟大仲裁者,成为树立知识标准和思想标准的精神阵地,成为“社会良心”的代言人。从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哲学观来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既不为国家的政治目标做出努力,也不献身于对无涉价值的真理进行探索,是没有存在理由的。然而,每一次新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出现,其背后都有着支持它们存在的哲学依据。多元化的哲学依据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资本论哲学认为高等教育在创造文化财富时,也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对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而言,建立在单一的高等教育哲学上也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呢?从大学功能、国家政策与制度、满足社会需求及服务社会功能上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倾向政治论的哲学基础;从营利性大学的办学价值理念与营利行为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倾向于投资收益的经济论哲学。因此,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哲学基础是政治论和经济论哲学基础的综合体。在新自由主义指引下,美国采取了市场化、私有化放松管制等政策,在这些政策背景下,营利性教育组织获得了认可,并且在此领域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共产品观念不断地削弱,私人产品观念持续增强,政府、大学以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正在赢得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一种既与传统大学相同的,又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逻辑。在美国,1996年教育部重新修订《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机构给予新的解释,对公立学校、私立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进行了界定。营利性大学必须开设准学士学位或准学士学位以上课程,课程授课时间在300学时以上,学校开办两年以上并和教育部签署相关协议。1996年前,美国教育部把高等教育机构限定为那些教育部承认的认证机构评估认可的学校,这一规定将大多数营利性学校拒之门外。对营利性教育机构与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分类进行管理,并且提供法律保障,这清楚地表明,营利性大学需获得教育部所要求达到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在教育领域获得一定的地位。
二、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争论:经济视角与质量视角
围绕着高等教育是否应由营利性教育组织提供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议。总体看来,美国学者对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态度分为三类:
(一)持全面肯定态度,认为市场逻辑的利润动机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成正相关
“营利性大学,不需要隐藏追求利润的动机,它们对使用财务资源负有责任,对追求利润的动机不需要什么借口。如果高等教育没有什么利润可赚,这些机构也不会首先考虑进军这一产业。”营利是股东模式企业不可避免的动机,对于营利性大学,利润动机被诠释为一种影响整个机构的要点法则。营利性大学营利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收费标准定位在能赢利的基础上,同时在学生市场这一水平上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被学生接受。这类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营利性教育与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相关,获得利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至今还没有听说哪个营利性教育组织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却能生存下来。营利与非营利教育组织的效率水平是基本一样的,成本也差不多,然而非营利教育组织比营利性教育组织的费用昂贵。营利性教育组织比非营利性教育组织提供的社会环境好,非营利教育组织比营利教育组织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服务,因此,非营利教育组织与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区别在于质量与效率。
(二)持认可态度,但是担心教育质量,认为利润动机可能会降低教育质量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市场运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市场由“学生兴趣和雇主需求”两大需求组成。学生寻求一定的学术课程种类,雇主寻找一定教育背景的毕业生。由于市场过度需求,传统非营利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在适宜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中,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聪明地把自己定位在这两种需求之间,试图满足这两种需求,来占有因教育市场过度需求产生的市场空间。然而,面对投资者追求利润的贪婪与不受约束性,学者们则担心这种不受约束的利润动机会降低教育质量。道格拉斯(Doug-lassJ)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增长与巴西效应》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种营利模式在下个世纪会怎么样?目前美国政府为了提高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创造性地运营营利性教育模式来提升民族的劳动力。但是国家与州政府担心,营利性教育机构的营利模式、低学位的完成度、学位的低质量、高学费、高负债以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等问题。或许这种大规模的不受约束的营利教育机构增长就意味着营利性行业的结束。尽管有着这种担心,但是我的预测是营利性行业在长期内趋于增长趋势,不仅仅是因为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还有公立教育的缺陷。”
(三)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营利是低质量的诱发性罪因
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毫无节制的推销。在学生报考决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招生人员无意中没有根据准确信息引导学生,有时可能会误导学生,使消费者无法短期判断其质量优劣,营利性教育组织很可能利用这些不对称信息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谋取最大化利润。其二,追求利润的动机也有弊端———即贪婪,是不加抑制地追求越来越多利润的欲望与行为,当这种追求利润的动机不被限制时,就会毫无遮拦地侵犯作为教育宗旨的人才培养质量价值观。威廉姆(WilliamB)从历史以及当代的角度考察了营利性行业诱发罪因的行为本质,分析指出营利性教育行业市场结构与政府政策在促进犯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有多强硬的规定,这些行为很可能继续进行。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这些新型院校往往是企业化的”———它们利用“市场需求”,宣传它们的“产品”,基本上按私人企业的方式运作。这类营利性院校大多数不符合规定,质量参差不齐,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测评这类院校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获得关于这些院校的可靠信息。营利性高等教育有责任向公众提供有关课程质量、学位和证书的有用性和他们办学的其他细节的信息。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营利性院校的实践一般基于“货物出门,概不退还”原则,只有购买者(学生)自己当心。
三、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从宏观视角看,国外学者对于营利性教育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早。首先,经典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逐渐成为研究营利性教育组织问题的理论基础,如市场化、市场竞争、三次产业、人力资本、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理论;而体制灰色地带及第三条道路理论认为“市场也有缺陷,主要是质量监控问题”,第一次论述了市场经营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其次,把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宏观上介绍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概况。例如,阿波罗教育公司创始人约翰•G•斯柏林(JohnG.Sperlin)和罗伯特•沃伦•塔克(RobertWTucker)于1997年所写的For-profitHigherEducation:DevelopingaWorld-ClassWorkforce一书中,既讨论了美国成人参加营利性大学的学术和经济优势,也探讨了营利性大学在美国所受到的限制和联邦政府该如何创建高等教育组织的发展环境。约翰•G•斯柏林在2000年推出著作RebelwithaCause:TheEntrepreneurwhoCreatedtheUniversityofPhoenixHoboken讲述了作者的创业故事,其中涉及阿波罗教育公司的创立过程。本杰明•赫伯•约翰逊森(BenjaminHeberJohnson)等人著的系列论文集StealThisUniversity:TheRiseoftheCorporationUniversityandanAcademic讲述了大学公司化的问题,其中也讨论了商业模式与学术质量的关系。从微观视角看,国外学者往往聚焦某个具体问题深入阐释,如研究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动力因素、发展历史、组织特征、运营特征、办学模式、利润特征以及营利性教育质量等方面。例如,在形成与运营特征的研究方面,威尔达斯凯(WildavskyB)研究了营利行业的具体特征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全球趋势,营利性教育组织锁定了大批量的非精英学习者,为他们提供实用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运用应用技术方面远远强大于他的竞争对手———传统教育。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新形式迎合了学习者的需求,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满足国内又伸向跨境教育,由美国简单输出到世界各地,充分彰显了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市场活力特征。道格拉斯(DouglassJ)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增长与巴西效应”的研究中,把当今美国的经验称之为“巴西效应”,传统公立大学不能满足剧增的市场过度需求,政府就允许营利机构填补市场空缺,逐渐形成巨大的、某种程度上起主导作用的营利性教育提供商,这种模式输出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50%的学生进入营利性大学学习),还有韩国、波兰等国家。总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崛起作为一个历史现象与现实存在,虽然不如传统大学历史悠久、受人瞩目,但是这些后起之秀以它商业与学术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投资收益,力求实现营利与学术的双重办学目标,达到大学与学生的互利双赢。作为学术组织,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非营利组织,不以生产商品、提供商业服务和营利为宗旨,主要提供社会性、公益性、公共性的服务,追求如何更好地提供这些服务。然而营利性大学的营利行为与市场运营模式是对传统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益性价值、办学模式的新挑战。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并且它还会呈现出继续扩张的趋势。笔者通过“市场视角、哲学视角和政治视角”研究了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发展图景:市场需求导致了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产生、发展与繁荣,政治经济论为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合法存在提供哲学依据,最终,政府、大学以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获得了一种与以往既同质又异质的新的政治身份认同。针对各界人士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争论,笔者透过“经济视角和质量视角”梳理学者们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三种观点:支持营利性教育观(与高质量相关),认可营利性教育观(但是对质量的担心),以及否定营利性教育观(低质量的诱发罪因)。最后,用“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主题,为今后研究营利性教育组织问题确定了微观位置。
四、启示与借鉴
一、高校本科生理财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本科生的一般收入情况现今高校学生的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家庭给予;(2)勤工俭学;(3)各类奖助学金或贷款;(4)各类投资收益(包括金融投资、自主创业、商业股份分红等);(5)其它来源。各来源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22%、2.21%、6.85%、0.47%和3.25%。从调查结果上看,高校学生的年度收入总额成正态分布状,其中年度总收入在6000元以下(月均收入500以下)的约占12.96%;年度总收入在6000到12000元之间(月均收入500到1000元)的约占48.69%;年度总收入在12000到18000元之间(月均收入1000到1500元)的约占31.56%;年度总收入在18000以上(月均收入1500元以上)的约占6.79%。其中来自大型城市、中小型城市、乡镇与农村的学生平均年度总收入分别是:12814元、9815元、7344元和6172元。
(二)高校本科生的一般支出情况调查显示,高校在读本科生的年度总支出统计结果基本与年度总收入相符合,也呈正态分布,其中年度总支出在6000元以下(月均支出500以下)的约占14.31%;年度总支出在6000到12000元之间(月均支出500到1000元)的约占51.19%;年度总支出在12000到18000元之间(月均支出1000到1500元)的约占31.22%;年度总支出在18000以上(月均支出1500元以上)的约占3.28%。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形形的消费方式层出不穷,高校在读本科生的财务支出方向也随之日趋多样化。总体而言,可以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方向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的类别:(1)基本餐饮;(2)服装;(3)卫生与日用品;(4)通讯与网络;(5)文化消费(包括书籍、培训、参观博物馆、展览会、演出、参与文艺类实践活动等);(6)普通购物消费;(7)旅游消费;(8)恋爱相关消费;(9)社交消费;(10)金融投资或自主创业;(11)公益捐款;(12)其它。
(三)高校本科生理财行为的群体性差异调查发现,不同的群体在理财行为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高校在校生的支出水平总体上与就读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调查对象家庭收入水平这两方面因素成正比例相关。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学生在消费行为与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来自大型城市的学生的消费支出普遍远远高于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消费支出普遍高于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其中来自大型城市、中小型城市、乡镇与农村的学生平均年度总支出分别是:12706元、9616元、7135元和6082元。除了地区与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性别也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男女学生在各个支出项目上普遍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另外,随着就读年级的不同,在校学生在不同收入来源金额的比例与部分消费支出项目上也存在明显的变化[1]。例如,低年级学生对于家庭给予的依赖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而在勤工助学与各类投资方面的收入上,则恰好相反;在文化消费中,尽管数额上总体变化不大,但实际支出方向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低年级学生用于书籍、参观和文艺活动的经费通常高于高年级学生,而由于就业、升学等需求,高年级学生在专业实践与考试培训方面的支出则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在部分支出项目中,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也显示出群体性差异[2]。例如,在金融投资方面,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支出比例远远大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旅游消费方面,人文学科的学生普遍高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
(四)高校本科生理财观念的分类与统计面对不同的收入水平与地域差异,各地各类高校在校生的消费观念也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周边文化的影响也是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对于形形的消费态度与理财观念,我们将其总体上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A.盲目随意型:没有明确的原则或者具体的计划,随心所欲;B.简单保守型:比较简单保守,中规中矩,每月花费主要都集中在基本花销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不会做过分的消费,也不会尝试有风险的投资,如果有结余,就做存款积蓄;C.过分消费型:奔放洒脱,热衷消费,不追求结余,没有具体的计划,随心情任意花销,可能偶尔会造成阶段性经济紧张;D.理性规划型:有相对明确的理财计划,生活上一般不会过多浪费,所有消费都比较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适度追求积蓄结余,可能参与某些金融投资;E.冒险投资型:勇于冒险,敢于尝试,投入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风险投资(包括自主创业、合伙参股、金融投资等)。调查显示,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所占比例分别是:25.67%、47.66%、13.28%、12.15%和1.24%。
二、对高校本科生理财现状的反思与探讨
(一)当前高校本科生消费与理财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主要收入来源过于单一从调查结果中很容易发现,不论哪一类学生,总体而言,其在收入来源方面普遍对家庭给予严重依赖,其在总体比例中占据87.22%,远远超过其它收入来源的总和,是当前高校本科生收入来源的主体。家庭给予的比重过大,意味着学生“不劳而获”或“坐享其成”的情况十分严重,显示出当前学生普遍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家庭给予的过分依赖,微观上既是对于独立个体的负担,宏观上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从更深远的角度来讲了,更是阻碍整个民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教育的守旧、学校辅导与支持的薄弱以及社会机会的短缺是最重要的因素。2.非理性消费现象严重调查发现,当前在校生的消费随机性较大,缺乏规划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良好习惯。盲目随意型和过分消费型的学生在总体比例中高达38.9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生的消费习惯,更在于普通学生对理财概念的模糊,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往往都是错误的观念以及对理财概念的茫然导致了缺乏规划与节制的消费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家庭幸福都具有不良的影响。3.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与技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高校在校生普遍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与技能。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正式或者系统的理财教育,更没有接受过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部分学生即使接受过一些理财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其程度也远远不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足以培养健全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技能。所以,对于这样的现象,家庭和学校都应当承担责任。大多数学校没有针对普通学生培养理财能力的专门课程或辅导,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几乎都不具备最基本的理财知识,更没有专门的实践训练,而通常大多数学生家庭也没有对子女理财能力的专门培养。当今社会,理财能力作为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它强烈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速度。
(二)改善高校学生消费观念与理财能力的建议改善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念与理财能力这一重大目标无法通过单一或零散的措施来实现,它需要从根本上立足于影响高校学生消费行为的核心问题,即价值观和消费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教育过程,并形成良好而完整的制度化教育体系[3]。唯有如此,才是彻底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1.加强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学生内心的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程度。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理念从而使其提高必要的理财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并帮助其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4]。唯有学生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接受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从而自觉遵循健康的消费理念,培养良好的理财规划意识,做出合理的消费行为。为了有效进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其分为若干类别,按照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形式上既可以通过营造整体氛围对所有学生进行普遍的熏陶和影响,也采取分类群体式培训,同时通过学生工作人员或者心理健康中心等相关部门针对少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小范围或单独辅导。在此项工作中,高校可以借助广泛的社会资源协同实践。社区教育是这方面合作中最具联系的重要资源。多种实践活动、体验式辅导、单独或小范围志愿者服务等渠道和方式都可以借助社区教育的平台来进行协调和建设。2.增加一般金融知识与理财技能的普及性指导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充分、系统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由此导致大多数人不能够以最优化的方案对自身可支配的财产进行发挥和利用。因此,在高校开展针对一般性金融知识与理财技能的普及性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开展上述普及性指导和培训活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增加针对非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财经类普及型选修课程,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研究建立系统的全校性金融与理财辅导机制,比如开展责任制、导师制的小班式辅导,或者利用财经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对普通本科生进行相关指导等灵活多样且能够以制度形式执行延续的方法[5]。另外,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开展这方面知识的宣传,通过他们邀请一些校内外专业人士,包括银行、公司、政府机构的金融理财类专家,开设相关的讲座。这种普及性讲座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以社区教育的形式邀请校园内外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对此类活动加强监督,以防不法分子趁此机会对学生造成危害。3.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工作良好的价值观以及对于财富的认识不光来源于知识的灌输,也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过程。高校应当尽力为学生提供各式各类的实践机会,包括校内平台、校企联合平台,并给予政策性的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并在过程中充分指导[6]。在保障安全与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高校应该大力增加学生在培养理财能力方面的实践机会与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完善学生的生存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社区教育以其广泛的社会实践性与基本技能的培训能力为专长,因此,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工作中,高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社区教育的资源和平台,与社区教育紧密配合,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为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首先提高对于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认真策划合作方式,积极建立联系,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合作模式。准确了解当前的高校在校生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是高校完善教育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完善生存技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必要前提。希望本文能够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一份直观数据依据,同时也为往后的此类研究建立一份可以参考借鉴的模式范本,进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与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磊王鹏李喆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档案管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服务
(一)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工作,档案管理要从各个方面主动及时服务。成人高等教育档案管理往往封闭运行,人们对档案信息的价值普遍认识不足。档案不只是静止的文字和图像材料,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就变为可贵的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创新服务理念,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深入工作第一线,及时了解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求,改变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定期编写各种档案信息资料明细手册,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的利用上,主动积极、有的放矢地提供有效服务。
(二)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服务。档案管理工作要积极做好对学生的服务。从国际上看,很多高校都保留着建校以来学生的全部档案,不论过了多少年都能查到学生上学时的各方面情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档案意识不强,对学生服务的意识尤其缺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档案价值越来越被认可,其服务领域也不断扩展。特别是学籍档案,体现着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律性和严肃性,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学籍档案日益重视。调查发现,学籍档案的利用率非常高,在学历认定、证书补办、出国留学、晋职提升等方面都有需要。要增加档案的开放性,促进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及时了解广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档案信息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横向联合,积极取得档案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与综合档案馆加强协作,共同开发信息资源,互利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二、成人高等教育档案管理规范化
(一)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一要把好“入口”,在档案的整理工作中充分考虑连续性和完整性,将文书工作规范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同步推进,及时将档案资料入档,分门别类、各归其位。入档时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认真清点,严格做到账物相符。二要把好“出口”,调阅档案要履行相关手续,经过领导批准,要注意保密。归还的档案要及时归位,保证完整无缺。有关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要对有关档案及时移交。三要完善规章制度,在各个环节做到有章可循。有的单位正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大量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文件资料无法保存或丢失严重。要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和档案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及时查缺补漏,保证档案管理周密规范,万无一失。
(二)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实施全程规范化档案管理,必须强化标准化理念,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积极探索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档案的分类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档案工作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很多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瓶颈。要探索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实现阅览、办公、库房分设,档案库、文件柜等要合乎要求,防潮、防尘、防光、防火要达标。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如果办学层次较多,还要指导各院系和办学点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做好各类档案的管理工作。运用科学方法对档案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不断优化档案过程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行动,严把质量关。在不少单位,档案管理水平一直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对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致使档案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档案管理科学化
(一)推进档案管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已经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内容、方式与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档案管理工作也正在悄然发生革命性转变,即由传统形式向现代管理转变,其重要标志就是电子档案的份额和作用不断加大。以照片档案为例,从若干年前的黑白照片、彩色胶卷照片为主,目前已经完全被数码照片取代。数码照片方便快捷,易采集、易传输、易存取、易共享,而且储存量大,已广泛运用于成人高等教育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在新形势下,电子档案应运而生。档案管理必须要破解新的难题,加速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加快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继续做好传统纸质档案的搜集与管理,使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互补,相得益彰。要加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成人高等教育档案管理纳入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建立快捷、方便的档案使用平台,为师生和管理者服务。
(二)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档案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抓基础、抓队伍、抓创新,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单调、繁琐、枯燥,长期不受重视,尤其要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一是注重档案专职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训。要选拔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专门负责档案管理工作。针对档案工作繁重的特点,要充分尊重和爱护专职工作人员,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理解的工作氛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针对档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的特点,要认真开展业务工作培训,构建适合档案人员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加强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档案意识。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单位分管负责人,建立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档案管理纳入每个人的岗位目标任务。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定期把自己的工作文件分类,按照“即形成、即转交”的原则,及时将形成的档案材料进行初步整理,转档案室入档。形成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有效控制、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网络。
改进档案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在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中,要回归档案管理工作固有的核心价值,在职责、程序等各个层面,加强管理和协调,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树立成人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
作者:侯军 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教育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在思考科技如何支撑和促进教育的发展。1910年,乔治·基内(GeorgeKliene)制作了第一部公立学校分类目录的影片,1913年托马斯·爱迪生预测在未来课本会消失,因为人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教给学生。[3]20世纪30到40年代,收音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人数。随着50年代电视技术的普及,视听教材开始在学校当中应用,大大增加了学生数量以及扩充了教育内容。随后的70到90年代,电脑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但此时学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ingparadigm)的教学方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知识的桥梁。学生也不只是简单地记忆以应付考试,教师不再为学生直接提供知识,而是帮助学生组织、整合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增加了学生与家庭、社区甚至是世界上知名学者或专家交流的机会,打破地域与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走出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studentparadigm)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爆炸与科技日益更新的时代,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从大量的知识中选取合适的知识教予学生,面临着挑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应用,通过结合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立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教学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设计互动及真实性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面对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4]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已经从以数量为主的规模化发展转为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都促使我们把质量摆在首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美国已经开始利用学习分析法(1earninganalytics)通过对学生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观察和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反馈给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以便他们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减少辍学率,增加毕业率。里奥萨拉多学院(RioSaladoCollege)建立了发展和课程参与系统(progressandcourseengagementsystem)自动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包含学生登陆课程的次数、查看教学材料的情况、课程得分情况三个方面的数据。该系统旨在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来实现教育目标。报告分为绿色、黄色、红色三个预警等级,预测准确率在70%左右。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分数评估系统(gradeperformancesystem)、普渡大学的课程信号系统(coursesignalssystem)、鲍尔州立大学(BallStateUniversity)的可视化合作知识群(visualizingcol-laborativeknowledgework)都是类似的系统。
二、促进新的课程形式的出现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2012年大规模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教育技术的推动与创新。MOOCs曾经一度占据各大报纸及网络媒体的头条。MOOCs课程秉持知识分享的理念,免费为各类人群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它的特点是免费、开放、大规模。目前规模较大且较为知名的课程平台是Udacity、edX、Coursera,这些机构采用与名牌大学联合授课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学生。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MOOCs课程在未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作用,纷纷上线各自的MOOCs,如英国的Futurelearn、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平台等。我国的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也积极加盟edX或Coursera,或建立自己的线上课程。
MOOCs课程得以迅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效地降低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支付。影响学生进入大学的首要因素就是过高的学费,高等教育的花费和学生贷款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市场疲软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功能受到大众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s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进入大学的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美国政府非常看好技术变革教育的力量,总统奥巴马极力倡导在线教育(E-learning)。在2013—2014学年教师和学生返校之际,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他们的E-learning五年计划(Five-YearPlanforDigitalLearning),将E-learning放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将矛头对准了美国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学费,学费的涨幅比平均收入快了20倍。[5]文件期望对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成本降低40%—70%,同时将学习效率提高10—25%。[6]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MOOCs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有课程影片、课程测试、即时反馈、学生问答、线上实验室等部分。MOOCs课程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对扩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非常有帮助。MOOCs除了作为课程的提供者外,课程使用者在进行线上学习时所产生的反馈数据,将会被用来进行学习行为模式研究。这也回应了MOOCs课程设计的最初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如何将科技的应用在教学领域达到最大化,扩大受教育对象,并建立一个开放资源(open-source)平台,让其他机构可以从这些资源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三、促进教育管理手段的革新
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但今天我们对数据的处理仍然处在确保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课程的阶段,而不是应用学生和课程的信息来进行招生和课程规划等,还未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应用,而且数据的大量增加使得对数据的存储、获取和分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显著地改善了商业、组织的产出和生产率。[7]有学者认为如果大学想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取胜就必须将技术作为战略工具来进行规划发展,[8]把信息管理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经验型、定性、单项管理向信息化、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
信息交流技术在提高组织效率和改善决策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和学习手段的更新,也有管理方式的改变。信息管理不同于传统管理的地方在于这种信息交流和共享可以为底层和弱势群体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信息的质量和通畅性决定了广大利益主体能否最大限度地参与决策。这对于“底部厚重”的大学决策来说,能够保证利益主体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信息管理符合善治的透明性(trans-parency),责任性(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iveness)和有效(effectiveness)的特点。信息管理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大学变得更加智慧(intelligent)和敏捷(smarter)。有学者预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会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革。[9]
中国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历来都是以经验性为主,缺乏对信息和数据的敏感性。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的大学也开始意识到了信息和数据本身就是巨大的知识资源,开始注重对信息和数据技术的应用。2013年同济大学首先携手中科曙光,构建了基于云技术的大数据柔性处理平台,为信息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南大学也启动了临床大数据建设项目,开展大数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大范围、系统性的探索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等8所高校以及微软、SAP、华为、上海宝信、聚胜万合、高德软件等企业组成了大数据技术和应用联盟,合作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联合项目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办好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基础。省属高校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国际通用性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与现有的教学需求脱节现象非常普遍;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从教学部门自身资源出发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造成了不同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和散乱;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混淆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专业界定不明确,基础课程通通开设,但是核心专业课程数量非常少;缺乏实践课程,教学与实践没有紧密结合,缺乏学生涉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与涉外企事业单位的互动交流不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太少,从而导致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不足。[11]
(二)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
现在大多数省属高校一些专业的教材陈旧落后,发展更新慢,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教学内容多是以书本为主,学习内容的前沿性和知识的交叉性不足,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培养不够,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在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在实习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在现行的对大学生成绩考核方面,更偏重于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不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启发;教学手段落后,很多省属高校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设备简陋。同时教学方式陈旧和教学设备简陋造成课堂教学途径单调,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手段的落后;当前省属高校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教育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社会实践等校外实际操作非常欠缺,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双语教学开展不够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是通往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无容置疑,只有推进双语教学,扫除语言障碍,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目前我国省属高校双语教学仍存不少问题:在师资配置上,能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还很缺乏,大部分高校只提要求,不提投入,最终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双语教学课程开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不明确,双语教材匮乏;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有些还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全英文教学作为双语教学的最高形式,是学生获得高水平英语交流能力和流利使用英语的最有效和最便捷的路径。但是,全英文教学在省属高校的普及度还很低,全英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例如:教学目标尚不够明确,将全英文教学当成英语课,英语与专业难度的协调仍是问题,能胜任全英文教学的师资非常少。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蓬勃发展,省属高校须从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科研学术交流等领域进行科学、合理及时的变革,以此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挑战。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办学模式
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是省属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就要求省属高校必须以全球视角看待教育问题,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首先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国际化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能够就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与国际同行展开无障碍多维度交流,既要了解、熟悉多元文化,掌握外语、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更能够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市场就业的需求和变化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以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高校要正确把握未来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关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适度增加新专业的前提下,着力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对生态类、环境类专业等,应加大投入,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再次,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只停留在用英文授课和采用原版专业教材的模式上,必须从国际背景、高校自身等背景下来重新设计多样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专业实习、学术交流等方面都达到国际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育家梅贻琦在清华大学任校长就职演说中提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教师素养。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教师在课程和学术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省属高校教师队伍中有留学背景还不多,应创造机会、加大投入选派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和访问,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积累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省属高校高质量的外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在专业教学的外籍教师更少。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引进外籍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思维能力,丰富课程内容是很有益的。在国际化背景下,除了进一步鼓励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外,省属高校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队伍,促使高校能够借鉴和吸收国外大学在管理模式上的有益经验,明确办学方向,改革办学体制,设计办学方案,提高办学效益,尽快使省属高校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
(三)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国际化的课程融合了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欧美一些国家在国际化课程设置方面有丰富经验。省属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摒弃陈旧内容,补充国际前沿的知识和成果,努力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强与国外相关高校的国际合作,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发展方向的特色专业。并积极引进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增加和扩大教育的开放程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一是要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与学生的交互密度。二是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教学策略,实现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
1.1高校办学规模发展过快以前,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低速发展状态,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然而,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教育经费占用的比例加大,而且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学生的质量相对下降,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
1.2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中国高校的层次日益鲜明,一些处于贫困地区高校的发展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在许多发达地区,很多学校无论是在软件还是在硬件上已经向现代化一流学校迈进,尤其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很多学校却还在为各方面条件基本达标而努力,根本谈不上任何信息化建设。这类高校既面临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共同的问题,更有许多由于边缘化而导致的特殊问题。它们长期处于劣势发展状态,加之办学条件不足且科研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极其微弱。
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办学理念滞后中国长期形成的传统办学理念是,教育是政府的工作,因而我国高校的经费投入都是以财政拨款为主,这样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造成了高校的长期经费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就是传输知识,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学生就变成被动的,完全不考虑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最后导致培养出的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思维定式、创新能力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他们被社会所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所以,我国的教育事业应该要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教育办学理念,改变这种“死读书”的传统中国式文化知识传输,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发展。
2.2教育投入资源不足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虽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以来都较低,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还很差。很多乡村小学没有现代化的信息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缺乏,活动场地更是小的可怜。另外,乡村学校的师资队伍也不完善,有很多地方都是一个学校只有几个教师,一个教师要教几个年级的课程,这样的上课效果明显是不好的。以上这些都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所面临难题的对策
3.1优化办学理念国际交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让学生知识局限在自己国家或者是本地区的范围内,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放眼于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文化和。另外,学习文化知识要灵活,不能让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理论公式,应该使学生多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寻求真理,获得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极为关键,现今社会,信息发达,变化也是多种多样,要培养学生各种各样的能力以应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并优化我们的办学理念,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3.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了能够弥补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根本性问题,一定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作用。国家一定要加大财政投入,尽量把资金向教育落后的地区倾斜,让落后的地区能够配备完善的教育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才能缩小各地之间的差距。另外,国家要适时调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优化力度,实行教师和校长轮换制度的措施,以保证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教育的倒退,而是我们在大力扶持薄弱学校的同时,也要鼓励一些优质学校能继续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推进我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4结语
本文作者:王慧 陆思东 单位:济南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
高职信息素养教育及现状
信息意识总体薄弱。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不到60%的学生熟悉图书馆馆藏,仅有21%经常阅读专业学术期刊,78%的学生信息搜集的主要来源仍限于课堂与教科书,73%的学生到图书馆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阅读的随意性较大,主要阅读文学书籍和休闲娱乐杂志。信息获取能力差。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除了享受图书馆的借还、阅览服务之外,没有更深层次地使用好图书馆的其他资源。超过70%的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不明晰,75%的学生经常查阅的文献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会利用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仅占8%。开课情况不理想。虽然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纳入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但由于教学平台、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与内容、学生学习热情、各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重视不足等因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仅有少数专业在毕业前夕突击开课。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学生不清楚“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多数学生没有学习过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超过7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经常开展电子文献资源利用的讲座,以提高大家的信息获取能力。总之,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开课情况不理想,信息检索和利用课程仅仅停留在公共选修课层面上,与专业课程还处于分离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CNKI。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缺失,抵制不良违法信息和克制自身行为能力较差,侵权现象普遍,法律意识薄弱等。这些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并探索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就是培养大学生对信息意识和信息源的探索、加工和处理的能力。我们应按照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在逻辑,制定信息素养培养目标,明确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等。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将信息素养的教育渗透至教育教学的整体活动中。当前,教师的角色已由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和信息化校园的建设,迫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进行课程整合,将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渗透于课程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养成浓厚的信息意识,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另外,结合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引入用人单位参与机制,共同制定和落实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计划方案,实现共赢。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推进的过程中,着重建立政府、学院、企业三方共赢的开放办学平台,依托校企合作新体制,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引入用人单位参与机制,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积极主动提供平台和措施,从不同侧面共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毕业生既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优良职业品质,又具有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为核心的发散型知识结构,凸显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有效提升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信息时代的国民信息素养不仅是每个人基本生存能力的必备条件,也是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和前途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终身学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信息素养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理念,提升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准。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完善自身,以适应知识经济时展需要。信息素养教育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急剧增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项生产实践中,为了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吸收,利用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是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构成区别于本科学生,学校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应发挥相应的主导作用,从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运用能力、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几方面加以重视,采取开设相应的文献检索课程或相关培训课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与信息能力,将信息教育渗透到教学改革中,加强法制道德等方面教育,大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1国内学生调查现状分析
国内的学生调查还处于初级阶段。北京大学从2006年开始对首都6所高校展开学生调查,到2013年发展到60多所高校,其重点了解学生在3个方面的自我报告数据:大学期间的学习参与、社会情感参与程度;对大学环境的感受和满意度;大学期间的学业成果、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发展。2008年清华大学等全国24所高校参与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其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重点、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为目标的评价模式及理念,为我国业已形成的本科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内部质量评价、问题诊断和改进工具。南京大学、西安交大、湖南大学也已经正式加入SERU联盟。在南京大学的研究报告中,“课堂参与与创新”“同伴合作与互动”“批判推理与创新思维”3个维度上,南京大学的学生明显弱于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学生。中山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直都致力于探索评估学生学习质量的工具。中山大学本科生学习调查始于2009年,通过研究设计、需求分析、问卷测试、修正等过程,于2012年上半年正式投入在线调查系统展开全校范围的学习经历调查。基于I-E-O理论(TheoryofInput-Environment-Output)和“环境-经验-发展”模型,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自由选择学习与生活模式,其学习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学习经历当中的收获。了解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学习经历与成果的关系,探索规律,可以更好了解和预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为符合学生发展的决策提供支持。
1.2学生调查形式
目前,清华大学为主的NSSE联盟、南京大学为主的SERU联盟和中山大学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主要采取在线调查的方式。在线调查的方式与传统的调查相比有很多的优势:较低的管理成本;基本上没有占用课程时间;数据收集过程快速,且储存在数据库中;不要求浏览和存储大量的已填写问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地选择答题时间。除此之外,研究者认为在线调查与纸质调查相比,在开放性问题上能提供很多的信息。然而,与纸质问卷相比,在线调查最明显的一个弱势就是其应答率低于课堂上的调查。
1.3学生调查应答情况
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评估调查的应答率呈下降的趋势。中国学生调查的应答率也表现出同样的下降趋势。中山大学学生调查课题组针对不断下滑的应答率,采取了“师生参与”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获得更高的应答率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参与测量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激励那些可能感兴趣的学生。很多学者认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调查疲劳”是低应答率的深层次原因。然而,研究数据表明,低的应答率并不是出现了调查疲劳,而是问卷没有提供反馈的行动,学生不愿意参与调查。例如,Leckey和Neill提出,“封闭循环”是整体质量管理的重要问题。如果学生没有看到任何结果反馈,那么他们就持怀疑的态度,并且不愿意参与调查。Harvey进一步补充,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看法是否采取行动,而且他们需要相信变革会发生
2中山大学学生调查案例分析
2014年,中山大学重新构建了新的在线调查系统,将服务器设置在中山大学下,一方面是为了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调查。
2.1调查实施方案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学生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全校启动在线调查系统。全校一共36个院系分校区开展调查工作。一共8784名学生参与调查工作,传统在线调查方式应答率基本上是30%(Dommeyeretal.2004)。根据中山大学学生处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在动员学生参与调查方面,班长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题组采用以班长为中心的调查方式。学生处向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正式通知,调查中心工作人员给每位班长发送文件,并且组织四校区的班长和辅导员参加学生调查与研究中心召开的宣讲会,宣讲会内容主要涉及调查的意义、国内外调查的现状介绍、中山大学的调查经验和2014年调查工作的安排等。中山大学学生调查工作开展的形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方法策略
通过长达半年的研究,笔者总结出提高高校应答率的策略:1)与学生工作部门讨论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同时向各校区教师和学者表达本次调查的重要性。2)构建班长工作平台,将邮件发送到班长的邮箱,强调非常需要班长来联系到每一个学生。3)在学生处的网页正式通知,告知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通知所有学生在校调查问卷的网址。4)每天向各学院辅导员和班长公布各学院各年级的答题人数和比例,提醒答题人数过少的学院及时作答。5)班长通过短信形式通知到各个班级,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提醒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并且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如何回答及如何与工作人员反馈。6)在调查期间不断发送邮件给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告知其学生的答题情况。7)告诉各个应答率较低班级的班长和辅导员本次调查的意义和工作流程,以此引导他们通过邮件或者其他方式来鼓励和提醒未完成调查的学生。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