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1-11 04:2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1篇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和谐社会和素质教育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正是这两者关系的体现。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做到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所以,我们所有人的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育的作用是让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生活的教育意义,他的目的在于发挥学校和教育对社会生活的简化、精华和平衡作用,更好地联系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教育又自信、自爱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现代教师的教育观,教师应该多学习他的思想精神,将其精髓汲取,并体现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

3-6岁的幼儿是一个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幼儿年龄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幼儿教育的这个缺陷,让幼儿教育有法可施。

一、给孩子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陶行知对教育充满了爱,让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着爱,所以他是一名优秀的校长,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要有耐心、爱心、细心,要像陶行知一样爱学生、爱教育。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他用四颗糖教育了一个用泥块砸自己班上同学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用奖励和关爱去教育那些不小心犯错的学生,给予他们尊重和宽容。幼儿就如一棵刚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用心浇水、施肥,才能让小树苗茁长成长,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在来园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在每天的晨间接待中仔细观察,与孩子进行交流。我会主动和每一位孩子问早,和他们拉拉小手,一起说说前天晚上所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而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我则会抱着他们并夸夸他们或是用好玩的玩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每位孩子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给我们。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改正孩子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给孩子创造机会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是陶行知先生反对的理念,幼儿时期是他们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我们不该禁锢他们的思想,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要解放孩子的右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应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然后通过颜色、感触、声音去想象和创造。在开设的娃娃家游戏中,请孩子来做一回爸爸妈妈,通过模仿爸爸妈妈进行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创造、发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悟生活。在理发店游戏中,不仅给孩子提供理发工具,我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发夹和发圈,让他们在探索中去学习,学会用发圈和发夹来为女孩子美发,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引导孩子去运用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我们知道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就是实际生活,我们只有了解了生活,了解了孩子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孩子要求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去教育。《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在自主性游戏的理发店中,有一次我发现小理发师们特别空,有的甚至跑到蛋糕店去买东西了,这时我就对孩子进行了引导,我请孩子回忆平时生活中的理发店是怎么样的,原来在理发店中洗头分为干洗和水洗,洗完头还有按摩和敲背服务,这样理发师们的事情一下子就变多了,通过将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巧妙地运用到游戏中,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会了理发。在学习叠衣服时,有的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这时候我们不该急于求成,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而去帮他们做完,剥夺他们的自主发展权,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去练习,可以通过情景表演、个别辅导或是创编儿歌来帮助孩子,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学习,从而积累生活经验,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者要立足于“生活即教育”,充分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第2篇

陶行知身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时代,从小在私塾启蒙,深受孔、孟思想和朱熹、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哲的影响;后又就读于教会学校,1914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精华,又对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实验主义哲学有所吸收和扬弃。“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特别是在对待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与学与做的关系问题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1]陶行知青年时期就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改名为“陶知行”。但陶行知并没有拜倒在王阳明的脚下,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把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统一观翻了“半个筋斗”,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认为行动是思想的母亲,有行动才能激发思想,有新思想才能产生新价值。有了学问,不去进行实践,只“知”而不行,只满足于书本知识,不在社会实践中去获取新知,终难以有所创造。陶行知留学美国期间,师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搬杜威的教育理论,而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把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大自然和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再局限于学校的高墙之内。陶行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做”与“行”的重要性,他把王阳明和杜威的学说都翻了“半个筋斗”,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出发点,从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体系。

二、现代性的思想特质

(一)开放式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要从生活出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都要服从于生活,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实施教育。陶行知这里所说的“生活”,已经不仅仅是杜威所指的儿童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生活。陶行知主张学生要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把学习和社会生活互相融合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不能与社会相隔离,学习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学习必须放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发现,才能获得真知。陶行知提倡“森林式”的教育。要让学生像出笼的鸟一样,在社会的“森林”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长,打开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一切隔阂与壁垒。“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到处是生活,也就到处有教育,城市、乡村、工厂、集市……整个社会都是人民大众接受教育的地方。因为“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除了以社会生活为教育的内容,还强调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来办教育。“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教育是人生的需要,要以文明进步的生活改造愚昧落后的生活,进而改造社会人生,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这种开放式的大教育观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延伸到大自然里去,让学生像出笼之鸟一样获得解放,还他们自由的天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开放式教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质。陶行知强调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教育的真正宗旨。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还要教人做人;学生也不应该只是读书,还要学会如何做人。人本主义教学观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生个性、人格、潜能的发展。教师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人格、情感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育,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和创造能力的人。教育的人本性就是要发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出发,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状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陶行知重视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要接近学生,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相师互学”,言传身教,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距,教师要“躬亲共守”。教师要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在人格上、地位上与老师是平等的,能够平等交流,民主协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真正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生活出发,强调社会教育的作用,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学习,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获得“活”的知识,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人才。

(三)“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观。“教学做合一”是实施生活教育的唯一途经。“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2](P650)陶行知认为“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不只是要劳力,也要劳心。也就是说,“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会生活的“真本领”,能够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现实的问题,“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生活本领和实践能力,对改造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活动要“活”。陶行知主张知行统一,行是知之始。人的认识不仅来源于课堂和书本,还来源于各种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得的“亲知”往往是最宝贵的知识积累。“活动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相适应的活动主题,以社会调查、科学实验、设计制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新知,有所领悟和发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师生互动。教师并非只是在课堂上讲解教材,传授书本知识,还要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沟通学校和社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教材的内容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教材,更不能使教材成为束缚师生手脚的桎梏。要灵活运用教材,有教材而不唯教材,引入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以来自现实生活的鲜活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乡土教材、实践教材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单一、刻板为多样、形象。要建立起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活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三)教学方法要“活”。陶行知提倡“活的教育”,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像水中鱼、林中鸟一样,各尽其能地发挥所长,不断成长进步。教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主张“先生的责任在不教,而在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具有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经。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求知欲强、会学习的人才能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有创造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输,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只能死记硬背,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也累,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活力。客观来讲,素质教育就是要不但教给学生以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愿学、会学,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一个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懂得自主学习的人,终将落后于时代。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以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师生交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质疑、解疑、评议、总结,在探索、体验、交流中感受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延伸课堂教学,实现课内外结合,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学习研讨以及小设计、小实验、小制作等独立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

第3篇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主张。特别是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在对职校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实践。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职校教育目标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根据本校职教的现状,我校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是所有入学新生在二年的学习中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要有所长或在校期间帮助发现并挖掘其具有的潜能:三是有能力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习压力。对他们安排成人高考或其他高校入学考试的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元一例外地要受到该教育目标的约束,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既脱离了本校实际,也与我校的教育目标相悖。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实际相联系的教风的探索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这与我们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为了切实加强了学生素质教育,我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问题学生),常号召教师们学习这种精神:“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他去做实验。我们要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作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订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先生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师的天职。根据本校的实际及本人的历年教学体会,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教学中,一个班主任就像一面旗帜,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班风或班风的导向,他对于班内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我对自己有三原则:一、每天早五分钟到校,晚五分钟离校,今天的事今天完成,处处以身作则。二、勤记工作笔记,每日必记特别是学生表现变化情况。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反映该生变动情况,使家长与自己一个声音说话。班主任的正面良好的形象对其今后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他们本身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从小(事)做起、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我也有三个基本要求:1.力争练得一手好字,作业必须清清楚楚,否则一律退回重写。2.尊敬老师,严格遵守课堂纪律。3.上课时必须要摘笔记,而且不定期要进行抽查,不许偷工减料。在日常的大量的事务性教学工作中,虽然工作是苦了,累了,但这样带出了好班级,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率,提高了个人的教育信誉度,先苦后闲,最后的受益人也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份。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个性培养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复杂工程,作为班主任,我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提供选择性。重视个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懦弱、自卑,主要通过不过多地去指责而是用暗示,鼓励等方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经常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在重视学生个性差异,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意愿,交给他们自己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力,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主体性的发展。

四、结论

第4篇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思想 幼儿行为习惯 培养策略

幼儿园期间是养成习惯的重要时刻,总结昔人经验知识,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幼儿园期间是习惯和人格天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在《创立乡村稚园室言书》一书中写道:“从福禄贝尔缔造幼儿园以来,众人慢慢地发觉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蒙台梭利卒业研究幼儿的教育以来,众人慢慢地发觉幼稚园的效力;研究儿童的学者告诉我们凡人一生需要的重要的行为习惯,大多数是可以在六岁之前培养的,培养之后只要顺着继续提高上去,必然成为社会的栋梁;如果没有培养好,养成之后就不容易改了。”要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习惯,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生活教育观念,他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其中自然包括习惯的培养,他在《生活即教育》一书中写道“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生活的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生活时时在变化,也就是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社会既是生活的场地,又是教育的场地……顺手一抓,都是学问、都是书本、都是才干……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十分有必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如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在幼儿穿脱衣服时,赞美他的衣服好看,和他说你的衣服这么漂亮,要是弄脏了就没这么好看了;在玩区域游戏时,问问幼儿玩具有没有整理好,让孩子动手尝试整理玩具;在玩自主性游戏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对不良行为习惯加以改正……相信这样比古板说教更能唤起幼儿内心的共鸣,帮助他们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难的是“养”,养成则要持久性,需要不断坚持和强化。在培养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萎靡甚至轻忽,让坏习惯破土重生。

尤其小班年龄段幼儿,基本还不具有自发意识,这就要成人提醒和帮忙了。刚开学时幼儿有拖拉椅子的习惯,一开始我们请幼儿仔细观察有磨损的椅子脚,再相互交流该怎么保护小椅子,经过交流做出约定。在拟定好规则之后,就要开始培养幼儿轻轻搬椅子、轻轻摆放椅子的良好习惯,最后进行搬椅子游戏,对遵守游戏规定的幼儿进行肯定和表彰,而对违背游戏规定的幼儿要马上制止,请幼儿改正……老师在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内容要生活化、可操作化、具体化。

有许多方面会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来自幼儿园的,也有来自社会、家庭的,从各种不同渠道、不同途径影响行为习惯培养。

一、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针对传统教授法,他提出:“教的方式要依照学的方式,学的方式要依照做的方式。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事如何做就理当如何学,如何学就理当如何教,教和学的中心是做。”明确阐述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的关系。老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要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思量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差异。

成年人对幼儿的教育注重与否对幼儿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能轻视的作用。成年人是否注重,教育方式是否准确得当,重要的是成人的观念。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生活中关怀备至,而在学习上却不停地施加压力,一点也不注重习惯的培养。有时大人的一些错误看法会印在幼儿的心中,酿成他们的看法。

二、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来看,他们是同一征象的不同称呼。”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和教育是相一致的。“教育领域与生活领域相当,处处是教育,处处是生活,社会活动便是我们教育的范畴”。人人都处于必定的生活领域中,受到生活的感染和熏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前提,如独立的进餐环境,干净整洁的家庭或教室,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多种多样且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其中,榜样法是常见的方法之一。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幼儿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是生活、学习中的引领者,也是他们最易模仿的对象。要幼儿做到的,必须自身先做到,所以老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生活习惯为榜样。

常见的训练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方式之一是生活体验法。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了解讲卫生的好处,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在进餐时提示幼儿珍惜粮食,保持桌面、地面干净,不挑食;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平时提醒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细菌进入。午休时保持说话声音轻、动作行为轻,准时入睡、听到音乐马上起床,不妨碍他人;美术活动时,把纸屑扔入纸篓,结束活动后自己整理,体育活动后不猛喝温水等。在多种活动中,通过好习惯和坏习惯造成的后果比较,从中体会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三、社会即学校

第5篇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92-01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历经磨难和艰辛。在他逝世后,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是我国教育史永远的精神财富。他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今天我国开展幼儿教育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中西教育思想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一)乡土文化背景。陶行知博大的儒学底蕴、徽州独有的厚重文化是在他特有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侵染下孕育的。陶行知父亲曾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晚清秀才,母亲勤俭持家、好学求真,因为生活条件所限,陶行知的启蒙教育由他父亲在家中完成,但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熏陶,才培养出了陶行知毕生教育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故乡徽州不仅仅是著名的徽商的故里,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传承千年,陶行知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徽州人学风极佳,这造就了陶行知治学的良好习惯;徽州人重视教育,注重从小抓起,这也深深影响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徽州人乡土观念很重,成功的商人往往回乡资助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成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徽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对陶行知将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的思想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政治经济背景。陶行知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均将改变落后状况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事业之上,陶行知正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这个时期中国采用旧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陶行知自身的求学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是无法“救国”的。唯有让教育走向大多数的平民,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才能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

(三)我国近代落后的幼儿教育现实。我国近代的幼儿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但是学习的内容、方式,不是照搬日本的幼儿教育,就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化渗透。民国以后,虽然政府提出要加强幼儿教育,但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国内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靠一些私人的资助和提倡,或是教会办学。后,新式教育开始在国内兴起,但是农村幼儿教育仍几乎为零。于是,陶行知提出并亲自实践建设中国的、平民的、乡土的、省钱的幼儿教育。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期。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幼儿教育法,都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关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并期待针对国内落后的教育状况,以“教育”实现救国。

(二)发展期。1926年开始,陶行知发表了多篇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这一时期的陶行知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开始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将女子幼儿教育和农村幼儿教育看做未来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加大对平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实践期。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立幼儿师范学院,并且在他的奔走努力下,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成立。陶行知强调要将生活材料用于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方法。后来在他以及一些幼儿教育先驱者的努力下,以陶行知具体鲜明幼儿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幼儿园纷纷建立,给当时的中国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1.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强调对人的教育要从小做起,重视人格的培养;强调儿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尊重儿童的人权,培养和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思维。2.在中国普及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改变过去忽视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态度;要改变办园的方式方法,普及农村幼儿教育,普及女子幼儿教育;要改变教师的培养制度,形成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3.要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这主要是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4.强调教育内容要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在当时国民体质整体水平较低的国情下,强调健康第一,保护儿童的卫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鼓励儿童进行室外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另外他还强调要重视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思想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29-01

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下,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如此的重要。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根据陶行知的思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好的习惯从规则意识开始,由于幼儿天性的影响,他们对规则并没有很强的意识,可以说完全不懂什么叫做“规则”,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树立起孩子的规则意识,明确幼儿的良好习惯。树立规则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1 采用幼儿游戏卡,建立角色规则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冲突,刚开始游戏的时候,幼儿之间也相对比较混乱,甚至会因为游戏中的角色而争吵不休。所以,教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游戏卡来限制游戏的人数,还可以使用登记表去登记每一位孩子游戏的次数,以便让幼儿能在规定下进行游戏,让他们知道这就是游戏的规则,谁也不可以违背。每一个幼儿都要发放一张游戏卡,先让他们选择自主性的游戏,并将游戏卡放置到适当区域,通俗的讲,就是幼儿喜欢玩哪个游戏就将游戏卡放在哪个区域。通过采用游戏卡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井然有序的玩耍,不仅节省了角色的分配时间,还提高了游戏的整体效率,同时,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角色意识,懂得遵守规则。

1.2 增添游戏材料,丰富游戏形式

“规则”,“规”的是游戏的整个过程,培养幼儿的规则就要避免游戏过程中的冲突,由于游戏中幼儿经常会因为材料问题而发生冲突,所以,为了让幼儿能够在和谐的程序下选用游戏材料,就需要教师增添游戏材料,丰富游戏的形式,变废为宝。并且要求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应当正确的使用材料,不能随意的挪动材料的位置,即使材料不够,也不能任意拿走别人的材料,要与别人协商之后才能取走材料。在制定好规则之后,幼儿就会有了规则的约束,在使用游戏材料的时候也不会再轻易地发生冲突,协商和谦让的气氛也会逐渐的充满课堂。

这两种方法都巧妙地解决了人数和游戏材料的问题,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规则意识,还能提高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在游戏中,他们懂得了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渐渐地也就养成了规则意识,明确了良好的习惯。

2 关注幼儿生活,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下,他主张各种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的培养最好都能融入生活加以培养,良好习惯地培养也应当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幼儿良好习惯地培养源于生活,良好的习惯又作用于生活,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生活中都要多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随时抓住活动过程中幼儿所呈现的细微表现。幼儿良好习惯地培养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生活方面

生活中最重要的习惯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培养幼儿成为一个能干的人,能够打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比如,自己做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收拾玩具等等,生活方面良好习惯地培养,家长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不要强迫,也不能强求,需要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去自己做,适当的加以鼓励,通过一份小礼物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久而久之,生活中的好习惯就会被逐渐的培养出来。

2.2 学习方面

虽然幼儿年龄还比较小,他们对学习的概念理解的并不是很深刻,但是学习的好态度必须从小培养,俗话说:“态度决定成败”,不一定非得得第一才是最棒的,对于那些学习态度很好地幼儿应当进行当众褒奖,并通过发“大红花”等一些奖励方式让全班幼儿都看到他们的努力。比如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当老师领读了三遍之后,已经开始下一个单词了,但是有一位学生由于失误又把上一个读了一遍,但是读的却很标准,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不应当因为幼儿读错了而去批评他,而应该表扬,因为发音的标准,发音标准从另一方面体现出这个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应当放大其学习态度的部分。

2.3 思想方面

思想在幼儿时期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家长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幼儿的思想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中,家长和老师都应当注意自身的教育方法,给幼儿传输正确的思想,教会他们享受克服困y的快乐而不是遇见困难的惆怅,为一生的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丰富培养形式,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理论中的重点便是“教学做合一”,强调在做中学,所以,他主张在“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也在《教育的新生》中指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所以,教师应当丰富培养形式。

比如,在给幼儿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时,就要告诉幼儿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掉米粒;采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娃娃家”,让幼儿切实的感受凌乱的玩具,并培养他们整洁的思想和自己动手收拾玩具的能力,以后最好也通过积分的形式引导幼儿每天都要进行玩具整理。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形式,能够不同程度的将优缺点表现出来,更有利于老师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 结语

幼儿良好习惯地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所以,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地时候要多一些耐心和细心。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感动学生,让学生学会感恩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老师投入的爱越多,学生就会越去效仿并时不时反馈在老师身上。让爱感动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感恩”,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学校,我一星期只能回一次家。由于天气的原因,有段时间嗓子特别的干,在不经意之间失声了。失声的第一天我就非常担心,这几天的课可怎么上呢。于是我去校医务室去看医生,医生开了消炎的药和开声的药并嘱咐我三天别说话。这下更糟了,不说话不就表明了我的课不能上了。可是又没有哪个老师能替我去上课,我硬着头皮去上课。数学课每节都是要讲很多知识点,加之最近在学分式部分,需要引导的地方很多。进了课堂我先在黑板上写清我的身体状况及这几天上课的要求,讲了今天的分式异分母加减法的重要性。之后我就开始了我的无声课堂。在黑板的中央写了通分、最简公分母、结果是整式或分式。在黑板上出示今天的例题,指着各个分母让学生找最简公分母。手指一个让他们就去找公分母,一直到我们一起找好这个分式加减法的所有重要的部分,进行化简,看结果。回头再去看是不是整式或分式,让学生判断其正确性。这样我循环着讲了好几个例题,学生们特别配合。只要我发声,他们绝对安静。而且脖子伸得长长得在听这节特殊的课。在做练习的时候,我让前排的学生做我的扩音器,他们做得可卖力了,把我要表达的他们都清清楚楚地表达了出来。可以说这节课无声胜有声,他们在体谅老师辛苦的同时没忘学习。那几天的课堂效果及其作业都是非常好的。

我从我的无声课堂中感受到孩子的真诚与可爱之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感恩。过了几天我的嗓子好了一点了,孩子们也高兴了,上课争着抢着还要当我的扩音器。孩子还是孩子,他们在不舒服的时候需要老师的关怀,需要老师的呵护。同样老师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需要孩子给点安慰。我的无声课堂显得更有声了。

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二、因材施教,平等对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我现在所带的班级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常常是头脑简单。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诲时我要以身作则的,使得这些学生不得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所收敛,从而严格约束自己,把自己的一些不好的想法埋在心里。第二类学生是比较诚实,学习踏实,做事谨慎的。这部分学生代表了班上的大部分。这类学生只需大多数时间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满足,而我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他们定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第三类学生是聪明、有想法、好动,但他们一直都有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面对他们要三管齐下:首先是恩威并施,爱的多了就变成了逆反,爱要有度,必要时就要发发飙。其次要委以重任,发挥各自的优点同时耗掉部分时间及旺盛的精力。让他们也有更高的积极性。再次是坚持原则,优秀学生只要你违反了班规,就要受到比别的同学更重的惩罚。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必须坚持原则,不偏袒任何人。这样才有良好的班风、学风。

班主任对学生如不能一视同仁,将造成同学之间不团结,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良想法极易而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心中要想着每一位学生,并时刻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这样才显公平。同时也让每位学生得到在自己层次上的发展,不同程度也让学生在老师身上学会做人。

三、民主自治,增强主人翁意识

1.大家定班规

这样可以保证班规的公正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还可以提高学生遵守的自觉性,有效地保证今后的落实。

2.大家解决问题

班级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几十位同学朝夕相处,难免会出现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仅靠班主任、班干部去协调解决,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协作解决,将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第8篇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理论思想,是留给我们极其宝贵的教育财富。在陶行知先生的诸多论述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和谐教育”,但到处闪耀着“和谐教育”的光辉,思想内涵极其丰富。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也是最适合、最应该采取和谐教育的地方,把幼儿园建设成为理想的和谐乐园,应该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开展幼儿和谐教育实践的关键在教师,这不仅需要教师应具备一般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和谐教育的教学观念,因为观念决定教育的层次与境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注重一般性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确立全面的和谐教育观,把和谐教育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文化来培育,创造有利的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促进和谐教育的实施。

1 平民化教育是贯彻幼儿园和谐教育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提倡平民化的教育,教育要面向大众。不管是工人、农民;大人、小孩;强者、弱者。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先生提倡平民教育,当然,这是他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大众,包括工人、农民……所有平民大众。

运用到现今的幼儿教育,就需要我们用平等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不管是外地的、本地的,聪明的、迟钝的,能说会道的、默默无闻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发光的地方,关键在于你以何种标准去看待。幼儿是刚步入社会的稚嫩花朵,如果现在就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观念加注于他们身上,未免有些太残忍,太不公平,也太不和谐了。敬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机会,也是我们教师良好师德的体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空间,多给弱者一些关注,多给“另类”的幼儿一些宽容,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只有用这样的平民化的思维去教育,幼儿园的和谐教育的基础才能牢固。

2 解放儿童是落实幼儿园和谐教育的关键

关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五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布头,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幼儿在大脑结构方面具有更大的可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理念上创新。通过创造性的环境,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学习习惯,不断优化幼儿创造心理结构、心理机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要提倡幼儿园环境的创造性,包括幼儿园的指导思想、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氛围等多种学校因素;二是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格局,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实施教学过程的开放,坚持思维训练的开放,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创新生命的色彩与和谐教育的氛围;三是要拓宽幼儿的生活面,解放幼儿的空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参加各种社区实践活动,以增强幼儿面对社会的创造力;四是要开展多种创造性实践活动,课外活动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开设棋类、绘画、器乐、手工等兴趣小组,以增强幼儿的自主创造力。

3 生活中教育是实施幼儿园和谐教育的方式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新理论是和谐教育的过程观,这是他从创造性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理论新方法。

生活教育对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活教育。幼儿刚来到幼儿园,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成人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尚且需要一段时间,更何况这些在温室中生活惯的幼儿呢。这个时候,教师开展和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孩子好玩的心理,准备了一些小玩具,有些孩子玩着玩着就不哭了,接着,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讲一些关于幼儿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让幼儿不觉得这是在幼儿园,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打铁趁热,紧接着利用动物玩具积极的引导幼儿,让幼儿知道小动物也来上幼儿园了。以安抚他们焦虑和不安的心,同时也让他们逐渐的适应幼儿园的老师。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也就不会想到哭了。

避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学生、小学生也许还可以,但是对于幼儿,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万万不行的。他们刚从家庭踏入另一个社会,在进入小学之前,还需要经过一个过渡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应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幼儿以教育。如对小班的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让他们学会排队;让他们边念“我就跟你这样做”边跟着老师做动作,学会一些简单的日常习惯,刷牙、洗手、洗脸等;在吃饭的时候让他们逐渐认识各种食物、颜色、味道以及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睡觉的时候学会自己脱穿衣服,感知冷暖,知道不可以打扰别人的休息等等。同样的,正式的教学活动也应该从生活出发,寻找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让幼儿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和谐生活。

4 民主教风是开展幼儿园和谐教育的保证

争做民主的教师是新时期、新时代对我们教师的新要求,陶行知先生说:“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①虚心;②宽容;③与学生共甘苦;④跟民众学习;⑤跟小孩学习——这听起来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学生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只有具有民主精神的老师才能宽容和尊重学生,才能和谐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真正开展和谐的教育。

教师要把自己变成小孩子,从换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保证幼儿园和谐教育的开展。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还在呀呀学语的幼儿,虽然幼儿们还很难理解我们教师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不能与幼儿达到全面的沟通,但是,我们必须从一接触他们的那一刻起就认真的面对这群“小先生”、“小老师”,只有忘了我们自己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才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幼儿园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教师,您便成了真正的教师。

科学、民主、创造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心,也是和谐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处处渗透着和谐教育的思想,对我们实施幼儿和谐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

第9篇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义务小学教育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对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所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使用及积累语文知识了解社会文化等,在对孩子实施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挖掘、培养及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①。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培养和训练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2]。

一、应该解放孩子们的头脑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旧中国时期,“儿童的创造力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②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阻碍着孩子创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首先就应该打破、丢弃以往孩子应以教师或者是知识至上的思想观念,应该对孩子实施科学和正确的指导,避免让孩子走进对知识、思想、事件曲解与幻想的误区[3]。

二、应该解放孩子们的双手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过,在旧时期的社会中,我们中国对于教育孩子一直是要求孩子们不许动手。其实,所有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非常渴望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办法,特别是需要通过运用他们自己的双手来体验这个对他们具有巨大魔力的有趣世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地满足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应该适当地激励和支持小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和操作,结合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更进一步感悟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相关知识。

三、应该解放孩子们的眼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以往传统的学校教育给孩子们强加了一副有色的眼镜,让孩子们和实际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脱离③。也就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此一来,就造就出了许多对社会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缺乏社会竞争力的“小书呆子”。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全面地解放孩子们的眼睛,使孩子们通过运用他们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去认识、去探索,从而促进孩子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起到启发孩子思维、养成判断能力及鉴赏能力的作用,同时,这是培养和训练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前提和基础[4]。

四、应该解放孩子们的嘴巴

陶行知先生认为,应该让孩子们的嘴巴得到解放,对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全面地解放小学生的嘴巴,引导小学生敢问、善问及乐问[5]。对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应该给予激励和表扬,就算孩子提出来的有关问题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语文教师也应该做到循循善诱,促使孩子思维活跃。

五、应该解放孩子们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以往的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就是一种鸟笼式的课堂教育方式,这样的学校课堂教育模式对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巨大的制约④。他曾经大声疾呼,一定要解放孩子们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和绿水等。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拓展孩子们的学习空间,让自然界和社会变为孩子们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创造源泉。

六、应该解放孩子们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我国小学受功利目的的不良影响,致使孩子们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熏陶及人类文明的感化。陶行知先生说过,反对过分提倡考试制度,认为创造性的儿童教育,首先就应该为孩子们争取时间的解放。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时间,教师不应该安排过多的课后作业,应该让孩子们拥有自由的时间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探索、发扬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6]。

七、结束语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恒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小学教师必须努力探索的非常重要的课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注释:

①刘紫亚.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成功・教育,2012(11):122.

②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③饶杰腾.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启示――兼及“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J].教育艺术,2012(8):39.

④傅德.小学语文教育如何贯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J].考试周刊,2012(65):88.

参考文献:

[1]饶杰腾.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启示――兼及“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J].教育艺术,2012(8).

[2]韩冰清.论“六大解放”及其实施――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潘凤鸣,程超,齐建辉,张洪菊.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才智,2010(5).

[4]罗惠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第10篇

一、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的主张,认为只有对学生实行“六大解放”,学生的创造力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六大解放”全面发挥了儿童多种器官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多渠道多形式地接受和加工信息,它是实施创造教育的重要手段。“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英语教学创新教学的迫切性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死板僵化,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依赖死记硬背,学习兴趣淡化等情况。小学生们由于受生活环境、心理承受压力、教师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听不懂、学不会、厌学等心理状态,给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六大解放”的创造教育思想

1.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解放儿童的头脑

人的创造意识的强与弱、创造能力的大与小、创造热情的高与低都取决于人的头脑。一个人只有头脑解放,思想活跃,意识清晰,他才能具有较强的创造热情与意识,才能具有较强的创造技能与技巧。小学生只有感到自由、轻松、愉快、坦然,没有任何的压迫与强制,才能思维活跃,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关爱、平等的方式与学生相处,热爱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他们克服交际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有欲望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参与教学设计,解放儿童的双手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通过动手活动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也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条件。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对大自然、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他们的眼睛,离不开他们的观察能力。所以,陶行知在《民主教育》一文中强调指出:“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睛,教大家看事实。” 小学英语教学应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都必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用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问题,养成观察和判断的习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培养独特的眼光。

4.鼓励开口质疑,解放儿童的嘴

陶行知强调一定要解放儿童的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英语作为人类交际工具之一,本身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课桌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中,不断巩固、不断更正、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5.走出校园,解放儿童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必须拓展学生的空间,增加他们的自由度,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以便于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小学英语教学应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向传媒延伸,向网络延伸,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另外,加强课外活动的数量和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培养学生发现知识、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正是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6.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指出:现在的学校受功利目的的影响,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太满,以至于学生没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和人类社会的感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悉心备课,精心设计作业,作业量要适当,并在课内留有时间完成,尽量不留或只留少量家庭作业。留家庭作业时,要设计多种多样、有弹性、分层次、联系生活实际、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让学习程度不同学生完成不同的难度和数量的作业。

第11篇

[关键词] 行知教育;职业培训;实践指导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53-1

一、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平民教育、小学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

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陶行知的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他指出生活是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包含有教育,社会可以说就是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分解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并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所以,发挥职业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贯彻教育理念、落实教育目标。而作为职业教师要敢于创新,并能有效的把自身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使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多接触知识的途径。要灵活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老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学习的内容和课程,多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做事,让学习变得更加的实用和具有针对性。总之,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职业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

可以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其发展现状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尤其令人担忧。当前,我国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情况及其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通过相关的调研、有关学者的研究及有关部门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情况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此外,大部分职业教师都存在着层层选拔、提升的现象,这使得职业培训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这亦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另外,职业地区信息闭塞,不能为教师提供很好的职业发展环境,使得其限于时间精力及经费,在岗培训和职后教育的机会很少,部分在岗培训还存在着工学矛盾及针对性差等问题,致使职业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如无源之水,教师的业务难有提高。

因此,必须有效借鉴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以此来延伸和拓展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职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再教育改变其发展滞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再教育的质量和机制保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以行知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职业培训研究,积极落实职业培训。

三、运用行知思想开展职业培训

(一)提升职业培训师的整体素质。现阶段,促进职业培训师的整体性素质提升是当务之急。首先,企业应该培训师提供必要的轮岗培训,并定期举办培训班,通过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基于此,只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才能在促使培训师改进培训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培训的效果。然后,企业应加大对培训师的培训投入力度,在确保培训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提高职业培训师的工资及待遇,从而更好地激励培训师投身于工作中。其次,提高选用标准,只有在选择、聘用职业培训师上适当的提高标准,才能促进培训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激发培训师工作热情的同时,促使他们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营造职业培训的学习氛围。职业培训以学习为旨归,因此在职业培训中应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企业应积极构建学习型企业,以培训师的发展和提升为核心,将职业培训师定义为不断学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把工作学习化,把学习工作化。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为培训师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还可以积极与外界相关专家联系,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此外,企业应该组织培训师开展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企业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培训师针对案例开展讨论和分析,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明确职业培训的发展理念。要促进职业培训师队伍的专业化,就必须把培训师的发展作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在职业培训中,不断的引导培训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以深化对培训本质的理解并使其自觉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从而养成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并明确企业自身和培训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制定企业的愿景规划,通过两者的共同愿景形成职业培训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共同体,从而使其更加明确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责任与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册)[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3]高焕祥.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人文价值[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1).

第12篇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小学数学;千克和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讲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时,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1. 数学生活.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来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数学知识的源泉,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 这一方式可以被称为“生活的数学化”.

2. 生活数学. 即表明现实生活是基准,是数学的归宿,将抽象的数学对象与感性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获得直观、感性的整体意义. 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学的生活化”.

而此时,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对于他们有些漫长,不可能从始至终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把握好课堂的前10~15分钟,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与生活相联系,打造兴趣课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多角度、多方式地探索研究和精心设计.

二、以“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在比较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在教学“认识千克”之前,笔者布置了体验型的学生预习作业,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再学习知识,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对“千克”能够有更深刻地理解.

师: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笔者主要安排的是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活动,在初步感受了千克的大概概念之后,再在课堂上有准备地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 于是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物体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称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 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3.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

在笔者对所带两个班级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的认识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概念的形成.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三、结合教学实际,感悟陶研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