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时间:2022-09-08 19:10:48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第1篇

本文作者:宋奕勤 潘年涛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工程背景

“工程”与“科学”“技术”不同,它强调的是系统、集成、整体安全、经济,还要与环境和社会相协调。未来的工程师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和有关职业、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①工程教育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对工程教育的支持,也离不开通过知识拓展、方法创新、工程实践等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而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的产、学、研合作以及工业、企业的合作环境。

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

实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技术专门人才培养规模,扩展多层次人才培养的辐射面,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该模式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具备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进行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产品开发与创新以及广告的设计,具有处理人、产品与环境友好关系的综合能力,能在制造业、IT产业、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实施举措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委员会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对校企合作作出全面的规划,并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企业应及时将社会对高级设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根据生源、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特点及教学重点等,确定动态学分制,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学校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既要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每年应分批次接受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实习,并选派优秀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工程实践。

3.搭建学校与企业对接平台为加强对人才供求双方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学校与企业应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调查与研讨等活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研究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考核和评估。学校和企业应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为了培养工业设计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提升工业设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工业设计专业应在突出的工程背景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2篇

对于职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而言“,校企合作”与“订单式”是该类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1]。职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就能够促使职校教学人才培养更贴近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清楚地了解企业发展趋势。在职校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少职校在对几家有意向的企业综合比较后,都会选择更贴近学生成长,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企业进行合作办学。通常情况下,职校在确定了相宜的企业后,会选择一个恰当当的时间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在协议里面,企业就会授权职校进行为其展开招生培训的班次。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外在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学生进校学习后,职校就会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达成共识后,学校就会对在校学生展开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双方就学生在校培养的时间以及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进行研究分析,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现就业。在学校对在校期间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与学校都应当相互协作共同做好招生工作,同时还应当就教学管理展开深入的研究,这样就可以保证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与企业的的需要,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当然,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校承担着教学的重要职责,而在此时,企业需要为职校教学提供必备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设备,针对学生实习、就业与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好后续工作。从这儿就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的中心,就业的基地。在学生在校接受系统教学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带那个向学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和社会信息。校企双方就专业范围、招生人数、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确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企业可以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学校的相关专业和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当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对应的基础性设施,如酒店管理专业,企业要为学生准备酒店工作人员的服装。在学校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当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针对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与鼓励,这样就可以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参与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中,职校采用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在办学的过程中,凸显办学特点,还可以让身处象牙塔的学生与社会接轨。随着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地推行,在后期的几年时间内,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验将会越来越丰富[2]。虽然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取得成就值得肯定和嘉奖,但是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并非为了获得办学经费,也不是为了给学生安排岗位实习,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职校在办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培养过程,促使职校培养的学生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促使更多的企业更愿意接受高职学院的学生。这可以充分体现出,职校教育在办学的过程中,对于任何专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对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校企合作,创新教学管理

在经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职校学生不仅具备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同时还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表现良好,那在后期工作中的表现也会非常优秀。针对职校教学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展开企业化管理模式

在学生课程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学生必须接受的一项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思维观念内形成标准化的企业文化概念,这对后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如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应当是企业赢得市场的一种名片。首先,统一进行着装。在学生接受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企业就应当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配套的职业装。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使用班费为学生购置与专业相符的服装。只要是学生在校学习,就需要在上课时间或者是学校的公共场所统一着装。在企业与学校开展办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活动内容需要进行不同着装。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着装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学校的严格化管理,促使学生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后期的发展与所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最后,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3]。为落实工作效果,学校应当制定好每学期的安排工作,由专人进行负责管理。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当有转校经费,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奖励。高职学院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掌握各种酒店专业的服务技能。

2.2进行半军事化管理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的培养人才效果,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展开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4]。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军队管理模式,按照军队制度展开管理。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后期的工作岗位中获得有效的管理。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在职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半军事化管理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内容。

3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关键

对于职校教学教育人才培养而言,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也是检验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时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在校学习后,能否顺利地进入到工作岗位中,顶岗实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顶岗实习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这部分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对其后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选择优秀的企业,就会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联系起来,真正的学习是到岗位中才能够获得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企业实习的时候应当选择规模比较大、信誉良好、企业文化精神向上的企业。在这种企业内实习,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其后期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学校收取管理的费用问题。职校在办校的过程中,不应当收取管理费用。相较于正式员工,学生在心理方面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平衡感,进而学生在思想上就会表现出波动的情况[5]。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消极怠工。学生的消极怠工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对学生自我成长并无益处,学生的这种表现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相背离,同时影响整个人才培养效果的取得和企业长期的合作性。其实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不应当收取相关的管理费。最后,顶岗实习轮换岗位实习的问题。很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都会希望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学习较多的东西,期待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接触不同的岗位进行实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这种期待非常有必要。但是,企业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通常都是不情愿的。因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此问题进行商量。实践表明,顶岗实习期间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在实习时间结束后都会获得留在企业工作的机会,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顶岗实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企校合作 营销人才 培养

当前,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客户型转变,盈利模式以成本控制转向资源的有效整合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市场需求,众多企业纷纷认识到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实力,而提高自身的经营实力必须提高企业营销管理能力,这就对企业营销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是企业的基石,营销类人才需求一直高居人才需求榜榜首,而这类人才中,中高级营销人才更是炙手可热。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可以给企业创造高的价值,提升企业形象,让企业充满魅力。

从业务能力来看,高素质的营销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因素:

1.良好的职业职业道德操守。职业道德是高素质营销人员培养过程不容忽视的问题。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是做个合格、高素质营销人员的保证。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营销人员能够保持对企业的忠诚度,敬业爱岗,销售工作当中能充分顾及到企业和顾客的利益。

2.丰富的营销知识。过专业的营销人员要善于学习营销专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基础理论,掌握各种营销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具备语言文字能力是营销人员特别是中高层次营销人员的重要的专业能力。不论是与客户谈判、和上下级沟通、撰写营销策划方案和营销计划的组织表述等都离不开良好地组织语言文字。

3.营销实战经验。营销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能够认清市场环境的状态和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住产品的目标市场,能分析市场需求动态,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能够对市场行情有敏锐的嗅觉,有收集和分析各种情报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并把握商机。丰富的实战经验能为营销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4.全面的综合素质。营销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一方面,市场营销学本身是一门多元知识结构的学科,它融行为科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为一体,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另一方面,市场营销工作需要与人沟通,对象和环境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营销人员如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可以针对不同顾客、不同人员,能够投其所好。这就要求营销人员要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于一般企业而言高素质营销人才的输入无非是通过两种模式:引进和培养。

引进人才见效快,能够立竿见影,很快地见到成果。但是引进的人才往往是通过较高的成本“挖”过来的,而且这些高成本“挖”来的人才引进企业后,也未必能适应企业的文化,经常会闹出不少不愉快的事情。面对良莠不齐的人才市场,更有甚者,引进的人才在处理一些棘手业务的时候,不一定会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来办事,往往会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事情,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的风险。因不知底细,还有可能引进的销售人员职业道德低下,走单、带走客户甚至卷款走路的事件也是经常发生。

企业把人招进来,对他们进行适合岗位与自身潜力的不断培养,从而达到企业要求。但是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营销人才培养系统,不去对员工进行培养,员工很难成为企业期望的营销人才,进而升级为人才,这好比一块上好的天然玉石,不去对它雕琢,很难完成由玉石向宝石的升级。因此,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营销人才培养系统,就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这套系统,企业能持续不断地培养出营销人才,从而使企业不断进步,不断向优秀迈进。这一营销人才培养系统恰恰是企业的核心所在,是企业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使得员工倍感满意,使得企业变得优秀。作为企业,构建这一系统确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会耗费企业不少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说,系统的知识体系、高水平的师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繁杂的教学管理工作等等,都是制约企业构建完善人才培养系统的绊脚石。大部分企业均很难对上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其实在企业构建营销人员培养系统时,不妨将人才输入的源头――高校,纳入系统范畴,或许可以解决上述难题。

企业和学校的良好沟通配合,能够开拓一条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新途径。校企合作之所以能发生,就在于校企双方的需求存在对应性。学校的诉求在于提升自我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能,同时希望借助企业的科研经费、实验条件、现场测试环境等特殊资源,来提升学科发展和科研水平。而对于企业而言,它推进校企合作的目的首先是选拔人才,其次是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来发现并开拓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如先进技术、前沿科技产品等)。

企业依托学校培养营销人才可以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发挥学校系统教学的优势,培养企业营销人员知识的系统性。成熟的学校开办的成熟专业,往往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较强,教师也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借助学校的资源可以巩固企业营销人员知识的系统性。职业培训是企业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培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借助于高校规范的办学方式、系统的理论学习、优良的理论师资,再加上企业确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实践师资、真实的实训场所,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场所,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

2.深入的企校合作,将企业文化植入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一方面提高对企业的认同度,提高企业对于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文化的渲染,学生成为企业员工后,个人的价值观会更加趋同于企业,能更好地融入企业,对企业更具有“忠诚度”。相对于社会招聘,从学校招收的毕业生更多的会像一张白纸,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规范。

3.学校有丰富的文化课资源。学校的文化课可以涉及到经济、法律、心里、语言、逻辑、沟通等等诸多方面。有效地将学校开设的各种优质的文化课引入企业,可以提高在职员工的文化修养,提高在职员工的知识面。

4.企业可以为优秀在校生提供实战机会。深度的企校合作为在校的学生提供了“实战”机会,这些机会正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老师和学生梦寐以求的宝贵资源。企业提供这些机会,为还未出校门的在校学生提供了强化实践经验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让众多在校学生在毕业时能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些经验将帮助学生们更加迅速快捷地融入社会,进入工作角色。作为企校合作的条件,企业可以优先将优秀的毕业生纳入企业,为构建优质的营销团队作好补充。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大公司大部分均建设有强大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于我国来说,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开展完善的继续教育的能力和资源,而企校合作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设施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深度的企校合作,将学校建设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能更好地让企业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规划和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总之,校企合作应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合作,共同发展,使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王炜.构建企业独特的营销人才培养工程,《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4期

第4篇

摘要:重庆交通大学为满足企业社会需求,探索出一套“校企合作、3+1联合培养”的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为突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但现阶段校企联合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模式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推广。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 自主创新人才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近年来相关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很好的产业积聚效应。涌现出了长安、红岩、力帆、隆鑫等多个企业,这些企业正日益成为重庆市汽摩产业增长的强力引擎。

在取得显著发展的同时,现阶段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国内车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国产自主车企有被合资企业挤压边缘化的趋势。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储备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培养输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本文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探讨我校与长安汽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目的在于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自主创新人才。

一、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自主创新人才

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根据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了能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性的将“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培养”“双导师制”等培养方式引入我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联合我市汽车制造龙头企业长安汽车,探索出一套“校企联合,协同创新”的自主创新人才“3+1联合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多方资源共享和共赢的模式,为我市汽摩行业培养出一批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

1.校企合作自主创新人才3+1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与长安汽车探讨共同制定“学校-长安3+1联合培养”特色方案,依据“通识认知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实践训练-企业联合培养”的顺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专业知识理论,近而熟悉专业技能,理解汽车产品模块化、专业化研发流程,感受企业发展文化与管理体制。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企业培养锻炼,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长安3+1联合培养方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至第四学期的通识认知教学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完成公共课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并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开放性课程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组织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开放日的方式了解企业与行业,与企业共同完成联合培养学生选拔。

第二阶段为第五到第六学期,在该阶段学生完成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课教育。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的同时,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汽车拆装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为第七到第八学期,也是联合培养阶段,完成一到两门专业实践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参与企业生产实习,建立“双导师”制度,由企业选定一位资深工程师作为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导师。并同学校指导导师协商,以企业的研发课题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在“双导师”协同指导下学生完成论文,通过答辩。

2.一年企业联合培养实践

校企联合培养采用“订单式”,根据企业需求,依据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能力和个人意愿选拔联合培养的学生和培养方向。

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基本完成理论学习后,最后一年被安排进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了保证联合培养学生的质量,由企业、学校、双方导师共同制定实践计划。企业首先安排学生进入研发中心、生产部、质量部等多种工作岗位,以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对企业生产流程与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此后学生被安排进入拟培养岗位,由企业指导导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践,期间企业为学生开展汽车知识、企业文化、汽车模块化生产的专题讲座。为了保证培养效果,要求学生撰写工作日志,实践阶段性报告,由企业-学校双方导师共同审阅。

通过学校、企业、学生、导师协商,由企业为学生安排毕业论文课题,企业学校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共同量化学生的实践表现。学校导师到企业参加论文开题、中期检查,把握进度,审核论文质量,共同组织学生答辩。

二、校企联合培养的促进作用

在学校与长安合作搭建的培养平台上,学生获得了更好的实践平台与高层次工作机会。通过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学生巩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汽车企业和整个产业有一较为全面的认识。联合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突出于同届毕业生,特别是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主创新意识明显高于其它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反复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促使学生自发的思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联合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在培养期间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许多联合培养的学生一毕业后便能独立承担工作,并展现出成为业务骨干的潜力。联合培养实现了学生从大学生到工程师身份转换上的“无缝对接”,联合培养模式正获得更多企业的认可。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不足与建议

1.学生对联合培养企业的认识和自身定位有待加强

部分学生对联合培养方案不够了解,同时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对联合培养企业也缺乏了解的热情与渠道。使得部分学生“恐惧”去企业,认为去企业不仅辛苦,而且企业理论水平不高,学不到真知识,导致许多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丧失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要加大联合培养的宣传力度,并且要求学生的学业导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指导学生尽早确定职业规划。同时要更多的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和高级工程师来校开展讲座交流,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强化他们对联合培养模式的认识,激发学习的热情,以使更多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入联合培养模式中。

2.校企联合培养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企业往往有担心核心技术泄露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的顾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联合培养的积极性。有时企业在权衡风险和得失的基础上,不愿承担联合培养学生的工作。对此,在签订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合培养协议时,要明确学生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职责。学生在进入企业时,还要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以此打消企业的顾虑,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积极性。

四、结论

我校与长安汽车开展校企合作,“3+1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在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前提下,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促使学生自发的思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培养为企业培养了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

唐刚志,(1980-),男,四川人,博士,重庆交通大学讲师,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雅晖.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 ,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15-17

第5篇

一、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的主要背景

(一)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现状

2006年以来,为贯彻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山东省经贸委、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省经贸委、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关于实施企业职业教育 “十、百、千工程”的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企校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合作培养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了订单培养模式、职教集团模式、“N+X模式、“三元制”模式、“双向嵌入”模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目前,企校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一个根本方向,也促进了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发展。

2、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在认知上存在极大的误区或偏差。

一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国家历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它必须同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因此,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往往被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其实,普通本科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面临普通高等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产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相适应,造成教育与产业的困惑与矛盾越来越大,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不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必须置于整个高等教育大教育观下开展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社会上有种观念认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基本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关系,而企业不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主导者,对开展企校合作不积极,主动寻求学校合作的企业也属凤毛麟角。这一观点单方面突出了院校的功能和地位,忽视了企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和作用。事实上更多的企业愿意开展企校合作,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和培养后备军。关键是能否创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走出一条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新路子。为消除理论认识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创新,寻找新途径,实现新突破。

(二)山东人才供需现状和产业发展要求创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机制

1、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山东大学生供应数量和结构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全省工科专业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企业需要工程技术类人才占人才需求总数的89.65%,而院校毕业生工程技术类仅占应届毕业生的49.68%,差距达40%。山东工科高校少、专业少、毕业生到外省就业多,造成全省工科人才缺乏。截至2010年,国家工科专业目录内专业207个,山东仅89个,相差118个(不含战略新增专业),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缺口很大,导致大学生培养出现“结构性过剩”,基础学科、传统专业人才相对过剩,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大多数院校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是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加上许多院校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学用脱节,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和就业能力不足,形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人才难的“两难”问题。

2、山东产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以来,山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了产业调整振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学科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不断加强工科专业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发展,重点向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科和应用学科倾斜。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人才培养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实践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54―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到2005年末在学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当我们没有异议地接收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样一个事实时,更多要考虑的是与高等教育这一时代相匹配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它将带来的是高等教育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从培养英才转向为行业培养具有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而采用校企合作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途径。本文仅对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

1.解读知识经济时代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校企合作并非是一个新的课题,关于校企合作过去谈得最多、针对性最强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某些特定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为合作伙伴,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合同.学校依据合同所规定的人才规格在规定时间内实施定向培养,届时向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校企合作,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则应该远远超越“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具体企业和岗位的局限,演变为对人才在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这里所谈的校企合作中的“企”不是局限于某一单独的企业,而是某一领域或行业企业的集合,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定制式”人才培养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区别,“定制式”与“订单式”相比,前者培养的人才与具体岗位的对应性比后者更宽,是面对一个岗位群。“定制式”人才培养更侧重于为一个领域或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多个企业的相关业务人员以兼职教师的形式加入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及实践教学中,学校与多个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关系,实习基地可能又是就业基地,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实习实践教育场所,行业业务人员参与指导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通过学校与行业“双渠道”进行。

2.“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在这样一个知识和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依据的社会中,具备不断的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对于全体社会成员而言的。当知识分子被始终置身于一个因已有的知识很快老化过时而需要不断学习的环境之中时,对于在任何一个行业工作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来说,问题也同样的尖锐。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不再如工业时代那么固定,随时会出现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现象,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渗透要求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才既要有在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又要有对该岗位或领域“随时出现的未知工作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一种“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使学生成为一个领域或行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定制式”人才培养的根本是要实现“能力本位”的终身教育的目标。

3.“四个结合”是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在具体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处理好四个结合,即:通才教育与专才培养相结合;职业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操作技术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处理好这四个结合也就基本处理好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二、课程体系重构与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型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教学占的比重较大,应用能力培养的空间相对不足。而构建校企合作定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应该在对职业领域、岗位要求、国家(技术)标准、群体心智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来设计,并体现出以下特点:

1.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定制培养的目标明确后,其课程体系应在培养对象的就业取向、知识、能力、技能的明确要求下实现整体优化,使岗位或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明显而突出地表现出来,其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所从事专业的能力为主线,不追求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宗旨下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

2.课程体系表现为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集群式模块

从定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过程来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一是知识平台模块,也可称为通识模块。这一模块是集历史、地理、哲学、艺术、文学、社会学、方法论等于一体的综合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认知、理解、学习的能力。二是职业素质模块,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潜力、岗位要求、操作技能、技术规范等,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对“尚未出现而将来可能出现的工作的适应力”。两大模式的课程体系构成了培养对象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这两大模块又由各自不同的若干模块组成。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宽基础、活模块”。“宽基础”不仅集合了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人文科学知识,而且涵盖职业群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活模块”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工种或岗位呈动态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模块构成集群式能力模块体系,因此,从整体性看是一个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就模块本身看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课程体系既可以用来培养在校学生,又可以选择其中若干模块,完成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任务。

3.以岗位群能力培养为主线

“定制式”人才培养中的集群式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在职业分析与岗位研究基础上构建的。这种集群式模块课程与岗位群能力相对应。岗位群能力是指学生对一职业相关岗位所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技能模块课程为切入点,其教育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转变,过去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式的“三中心”。定制培养是运用集群式模块课程与岗位群相衔

接,在传统的“三中心”基础上,突出新的“三中心”,即“以学生素质为中心,以企业需要为中心,以技能模块为中心”。

4.“产、学、研”相结合是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以上谈到的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集群式课程结构体系所对应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型,教育教学方法转型是实现“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是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教育模式。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最关键的是使产、学、研三者的关系由相互独立而成为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产”是“学”的对象,又是“学”的目的,“研”是“产”的动力,又是“学”的源泉。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学习,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毕业后又直接从事生产,缩短了由学生到员工的过程;科学研究不是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是以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创新产品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进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保持“学”的内容具有适应性、科学性及先进性。

三、校企合作的方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校企合作的方式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

1.紧密型的合作方式

紧密型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以产权为纽带,使学校与企业成为一体,具体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校办企业

有实力的学校可以直接投资,利用我国现有的优惠政策,自办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经营与管理,了解整个行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可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行业(企业)办学

行业(企业)办学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从现在企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类办学形式仍具有生存的根基和发展的土壤。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效益滑坡,企业办学已经走入了低谷,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3)校企股份合作式

依照合同法校企可以合作设立股份制企业,成为培养人才的实训基地。其途径可以改造原有的企业,也可重新设立企业。学校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参股,如资金、场地、设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等。

紧密型的合作方式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是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的有效途径。

2.松散型的合作方式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订单式培养是企业积极倡导的方式,也是学校极力想做的规模化培养的思路。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初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正在探索,企业奋力发展,制订了规范的技术工人使用计划,于是就出现了企业与学校合作辉煌的局面,各种企业冠名班层出不穷。同时,大量的城市初高中毕业生面对升学压力大、就业急迫的情况,对于学习技术到国企就业有着美好的期待,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真正实现了各有所得,成为各地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方式。这一时期学校的主要工作实现了招生难度不大、教学培养针对性强、学生就业心里有底。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后,随着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企业招用工自完全独立,减员增效成为企业通用的快速营利手段,企业对整建制先培后用的技能人才递补形式的应用出现了消极应对。这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出现了“学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现象,就连过去一直合作的企业也因经营观念变化而对订单式培养产生动摇,即便是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以冠名班形式进行招生培养的,在最后学生就业时也不能完全达到当初的目标,一大部分学生不得不由学校另辟渠道另行安排、推荐就业。这一阶段,学校工作出现了重点跑联办企业、积极招生宣传、重视技能培训和开始寻找企业安置学生就业的局面,学校领导开始把主要精力向招生就业方面转移。

进入21世纪后的10年间,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前几年,企业不再愿意采取从招生到就业“一订到底”的模式,甚至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冠名班”在各学校一个也没有,所有中职学校都必须面对市场化办学的严峻局面。虽然各校教学组织积极适应市场,招生情况尚可,但是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已是共同的难题,“找出口、促进口”成为办学共识。于是,长三角、珠三角成了各地各校争相安置学生的就业地区。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职业教育严重依赖企业发展的局面更是迎来了寒冬。新生劳动力无技能就业压力大,职校毕业生有技能就业压力也大,学校的就业安置承诺使学校大量的经费开支不得不花到安置学生就业上,学校苦不堪言。随着我国大力度的经济刺激计划落实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完善,企业生产和经营出现迅速发展,校企合作的理念又被重新提起,但是形式已与以前大不相同。

就订单式培养而言,学校依然留恋,但企业和学生的观念都出现了动摇,双向选择成为热门词汇,于是订单培养被赋予新的内涵。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由原来的非常具体,变成现在的原则意向,企业用工计划已经被生产任务所左右,时间不定、人数不定、专业不定。对于这种合作中的另一个主体――学生,也因为企业的用工灵活性,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此时的“冠名班”已不复存在,学校的生存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二、订单式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在经过市场化的洗礼,企业和学校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上都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目前出现了两种新的形式,一是企业主动进行的短预期点对点“订单式”培养,这种模式是企业对已经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开展就业宣传,学校积极鼓励企业所需专业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对这部分学生,学校针对企业需求进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在生产实习阶段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根据情况进行择优录用。二是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产品生产,以产品加工代替实训,用加工报酬资助学生学习,由于学生在校的生产性实训实现了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便可实现快速和高校就业,使学校减少了办学成本、学生增加了实践经验、企业缩短了用工培养周期。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趋势与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合作是方向,融合是深度,双赢是目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校企合作必须是校企的紧密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的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融合,实现培养技术实践的融合,实现互惠互利共赢的融合。

第8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计算机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小企业应用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JH10-42);淮安市创新载体平台(HAP201010)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

Depend on the Training Pattern of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Advance Computer Specialty

JIANG Dao-xia TU Gang ZHU Shi-ga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rtistic Design,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uaian 223003,China)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firm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ship and study” serves as an efficient pattern for the computing faculty of a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o educate required students for companies. However, for the moment “profit” and “short-term” contracts are commonly concerned when it comes to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firms. It is only when government exerts its functions of dominance, firms transform their concepts and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achieve more progress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firms” can efficiently help i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ing faculty in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firms, Combination of internship and study, Combination of manufactures and education, computing faculty.

计算机技术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载体、以创新为特性的密集型产业。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是为信息化行业输送计算机技术合格人才的摇篮。

综合近年来美国网络和信息技术国家协调办公室、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GartfIer等国际IT权威机构的信息显示,当前国际上关注的IT前沿技术与需优先攻克的关键技术有10个方面[1]:

(1) 大规模网络体系:传感器网和互联网的高效融合;

(2) 高端计算(虚拟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泛在计算):资源聚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

(3) 系统芯片(集成芯片):从片上系统(Sygceln on Chip)转向按需芯片(Chip 011 Demand);

(4) 软件工程:基于网络环境的需求工程;

(5) 知识处理(海量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挖掘从信息到知识到决策的元知识;

(6) 高效系统:在高性能计算系统别关注高效能;

(7) 高可靠软件和系统;

(8) 移动和无线通信;

(9) 开放源码;

(10)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Gartner未来的技术趋势为:社交化计算、传感计算、高级数据分析、云计算演进。

这些IT前沿技术和需优先攻克的关键技术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各个专业,技术的攻关和运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计算机专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而计算机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主要在企业,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种层次和各级水平的大学并存,每种类型的高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针对市场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顶级的研究型高校,要能够引领新技术发展,攻克关键技术,在攻坚克难过程中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这一层次的人才培养即对应高校的博士、硕士生培养。关键技术的攻克产生的研究成果必须转化为实际运用,才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企业,所以对于研究型高校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也需要与企业合作。

随着企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及现有业务的维持和进一步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能运用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能培养大量的技术劳动者,针对相关行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或市场的需要,发挥高校应有的职能。要达到这一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有企业参与,这更要求校企合作。

所以说,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顺利就业是对“校企合作”的有效检验,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因此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特征。

2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高〔2010〕8号)、教职成[2006]4号)文等国家重要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指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即将学生校内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体会校内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关系稳定,达到“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主动性、责任感,即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规模有了长足的进步,产业规模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高速增长。但面对全球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挑战依然严峻,其中最主要的是核心技术缺乏,科技创新与竞争力不强,不足以支撑软件产业的更迅速发展和应对挑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1],软件人才与培养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一般是与北大青鸟、NIIT、微软等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将培训企业的课程体系嵌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师资由企业培训或直接由企业技术能手担任的形式,采用工程化、项目化、案例化等教学方法,学生毕业前的半年时间由培训机构推荐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就业,企业接纳这些学生后,仍然要花一段时间和费用进行岗前培训。软件人才培养过程虽然接近了企业需要,但因不是软件公司直接参与,不能完全实现无缝对接。

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是与主流网络公司如思科、锐捷、华为进行合作;网络公司与学校共建实验、实训室,捐赠网络设备,把公司相关技术课程嵌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认证,掌握相应公司产品技术,但因企业之间网络设备使用的指令不通用,结果是学生对某一公司设备使用较熟,而对于其他公司设备的使用则要重新学习,对学生的对口就业效果不明显。新技术如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2][3]是近年国家倡导大力发展的网络应用技术,教育部鼓励高校申办对应专业或专业方向,但由于技术还在发展阶段,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都不确定,相关的企业也才刚刚起步,学校没有现存的教材使用,更需要企业和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师资培养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培训机构往往以追求利益为主导(根据江苏省软件人才培养的政策,“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可提高学费1/3,而这提高部分由培训机构所有),虽然他们提供的课程体系与当前企业或行业有较强的联系,但缺乏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没有长远的规划。而通过企业以捐赠设备、共建实验、实训室的形式参与高职院的人才培养,这些企业只推广其自身的技术,赚取认证费用,而不是根据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究其原因是,企业追求高利润的特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在短期内得不到回报,企业缺少合作培养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的主导也仅限于倡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没有成熟的政策法规,对企业没有强制的约束力,校企合作很多时候还是学校的“一头热工程”,导致近年来的就业结构失调。东南沿海中小企业“用工荒”矛盾突出,一方面岗位需求与应聘人数比往往是5:1、10:1甚至20:1,另一方面企业招来的人不经过三五个月甚至一年的培训,胜任不了岗位工作[4]。

3 依托有效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计算机专业建设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些领域的前沿技术推广和应用都在企业,职业教育要培养这些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依靠企业。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切实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实行政府主导下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以办好职业教育与相关产业系统对话为新起点,鼓励教育、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1) 政府必需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职责,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明确、稳定的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面优惠,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得到实惠,提高积极性。另外,政府还需要搭建一个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稳定平台,让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直接交流,强化行业与教育合作,推进产业与教育融合[5]。

(2) 企业需要转变观念。国内已存在多年的“用工荒”足以警醒企业,提前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十分必要。企业如果能和职业学校开展委托、定向、订单式培养,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渠道和机制,将能有效解决企业人才资源补给问题。在具体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可根据企业的核心技术特点,精选合作院校的相应专业,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开发并建立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劳动者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和工作氛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教材应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而不是专家。希望企业为教材改革作出贡献,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学生的培养提出意见。教材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生产实践为主体、为来源,来创造教材。”[6]

(3) 职业院校需要更加有为。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引领甚至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教师实践能力与实际脱节、更多的是向企业索取等问题。要发挥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动作规律、人才需求优势。大胆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充分激发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勇于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吸引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人、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到职业教育专业教材的建设和编写中来,使企业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八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校企合作实现方式;和有关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同设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等[7]。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工学结合的体制基础,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而要有效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激发行业指导、企业和学校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而学校方面则更要有所作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推进计算机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高毓乾,朱仲英.软件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 专家论坛 截型电脑应用,2010,26(12):1-4,12.

[2] 袁超伟,张金波,姚建波.三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6):1-8.

[3] 李航,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 中国科技沦坛,2011,(l):8l-85.

[4] 现代学徒制破解东南沿海“用工荒”大有可为[N].中国青年报,2011.3.21.

[5] 校企合作: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责任[N].江苏教育报,2010.12.30.

第9篇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最大限度的缩减企业的投资成本已经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这就对高新技术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阶段,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被提及,显而易见,要解决软件短缺的问题,人才是关键。应将企业信息部门和职业教育部门有效地衔接起来,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进程。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逐渐受到了新型企业的搭理追捧,成为企业管理人争相引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即为企业和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企业作为出资方,为高校提供师资力量,构建附属于企业的大学模式,实现企业和专业学校的共同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实现企业和专业学校资源互补的一个过程。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1)以专业院校为主体地位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专业院校为企业设计培训计划和相关课程,并安排足够的师资力量帮助企业达成目标。这种模式要求企业排遣相关人员到专业院校,邀请专业院校师资进入企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形式,往往造成了教育脱节的现象,无法为企业培养出适合未来的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2)以企业为主体地位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企业的需求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专业院校的教学设备,譬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以更加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仅可以改善专业院校为主体地位所造成的与企业严重脱节的现象,还能充分发挥企业和专业院校的优势,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这种模式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专业院校的调配权,能根据企业的需要获取相关人才。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正如火如荼的应用到企业中去,其效果也十分显著。

3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实现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将企业与专业院校有效的衔接,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的模式。其围绕着企业用人和专业院校教育人这两大核心,从合作机制、运营模式这两个方面着手,更好、更快的实现企业和专业院校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了专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和规范化学习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企业的用人质量。

4构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专业院校管理人员的认可,其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专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从而增强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使进入岗位后,能快速的适应,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它有利也有弊。现阶段,专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很难构建良性的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理念。专业院校应致力于打破陈旧的办学模式,积极寻求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开放的办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认识,以实现面向社会、企业和全球经济的人才建设。专业院校管理者应发挥其职能,积极引进先进的办学模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构建校企互动运行机制。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企业和专业院校的资源进行整合。遵循资源互补、优劣抵消、共同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企业与专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将教学、科学研究和企业经济有效地整合起来,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3)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校企合作整个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构建学习平台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的实行激励机制,作为其前进的动力。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师资是实行校企合作中的先决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熟悉还有角色的转变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激励机制,有效保障进入企业工作教师的利益,从而带动其积极性,以更好地投身到现代化教学中去。

5结语

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直接取决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对教学模式进行大力改革势在必行。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人才结构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或国家培养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良性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计算机专业学校的课程和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助于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将经济与教育结合起来,逐渐成为促进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艾克拉木·牙合甫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第10篇

关键词:校局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校局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校(教师、学生)、环保局、企业三方受益,是一种又好又快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教育的发展必然趋势。校局企合作能够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教学,加强科技交流和人员培训方面的协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1,2]。同时可以建立以开展科技创新、毕业实习、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挂职锻炼、项目对接、技术合作等大学生实践基地,并为环保局和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形成校局企三方互利协作关系。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于2009年开始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签订共建协议,通过环保局的纽带作用,将学校、环保局和地方企业之间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确保校局企三方的共赢,增进三方的积极性。

校局企三方共建密切学校与环保局、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真正做到“共同参与、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3]。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校局企合作的道路,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校局企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综合效能,是实现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5-7]。

一、 校局企合作是了解社会行业信息、扩展就业的渠道

校局企合作首先可以使学校增加对外交流的途径,了解社会和行业实时状况。学校以环保局为对外交流的桥梁,通过他们联系更多的企业和行业相关组织,不仅扩大了信息接收范围,还增加了学校在本行业的知名度。此外校局企合作还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宣传,它既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还是企业吸收优秀员工的有效方法。学生能更早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

二、校局企合作符合以市场为依托,为行业服务的原则

高校教育是为行业服务的,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化,市场对人力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学校作为人才供给方,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校局企合作增进了行业与学校的了解和沟通,有利于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正确树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专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三、改善“软、硬件”设施,优化教育资源

高校教育如果仅仅通过学校自身条件,改革、发展都有一定难度,必须借助外部力量。由于我国高校教育的功能并不十分完善,所以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校园环境。利用校局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环保局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行多模式、多体制的办学,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资金短缺、实践薄弱等问题,提高高校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校局企合作为教师学习、实践提供了更广的途径。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同时为环保局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四、开辟多种办学途径

高校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针对性更强的适应就业和更新知识的社会培训。职前培训、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已构成一个连续的过程, 使职业教育具有过程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对企业而言,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水平是具有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企业也需要对新员工和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与企业开展合作,更利于推行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开辟多种办学途径,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辅相成地同时蓬勃发展。

五、促进技术交流,提高办学层次

在知识经济时代,实行科研和教学并举,学校将智力因素和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为企业提供知识与技术的创新,甚至成为企业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对一个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而学校在此过程中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声誉,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经过了近3年的实践,校局企合作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实习、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当中,极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目前通过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生产见习、生产调研、生产实习、岗位实习、科研选项、毕业设计选题及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与企业之间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实现双向选择的目的。在此期间实现了校局企三方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技术信息,结成了校局企结合的伙伴,增加科研项目的开发。

通过环保局的纽带作用,企业得到稳定熟练的技能操作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实力。学生获得实践机会,提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学校办学质量提高。总之,校局企合作三方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项目,缓解了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脱节的矛盾,实现了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内化和继承,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对学校办学水平、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丽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6,228.

[2] 董广斌, 项海涛.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J]. 中国冶金教育, 2009,1,29-32.

[3] 董大奎, 林冶. 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56-57.

[4] 杨丽英. 关于校企合作共赢实践途径的探讨[J]. 职业与教育, 2011,6,52-53.

[5] 孙伟宏.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4A,23-25.

[6] 饶师昭. 校企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5,115- 116.

第1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coordinating role of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to take part in it, and promo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engthening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 reform and other issues.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06-01

0引言

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社会性和课程结构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生就业过程的市场导向性,决定了它是与企业联系较为密切的一种高等教育。

1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院与企业学院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职业分类和能力类型构建模块化课程和技能训练,企业提供真实环境中的实训实践,利用学院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办学方式。(如图1所示)

校企联动合作模式应以“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 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原则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高职院校各专业还应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岗位实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中学习到先进的操作技能、系统管理知识、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获得工作经验,感受企业文化,获得团队合作的经验与成就,缩短工作后的岗位适应期,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2加强院校的协调作用以及企业的参与作用

如何使院校与企业互相配合,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协调、协作机制尤为重要,加强院校内部协调机制建设是保持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力保证,各高职院校应建立起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产学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专人领导、专人负责,还需制定相关的办法、意见和激励制度,经常性、制度性的与社会企业加强沟通,不断扩大合作群体,深化协调层次。

针对职业岗位(群)或相关的技术领域,企业方通过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校方共同制定了育人方案、教学计划和实施意见,参与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企业与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化技能“模块”学习,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

3促进校企合作,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

3.1 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根据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调整和设置专业,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注重提高专业层次,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不断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及时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还要创办特色专业,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的全面、特色、多样。

3.2 动态开发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整合化程度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教学内容要反映区域经济和当前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②课程计划的内容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③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因此,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学院、企业和高技能人才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弊端,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同时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双赢之举,实现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建立起一个和谐有机的校企合作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阳光学院;企业专班;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5-0023-02

从211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到首批获批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阳光学院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清晰,即培养具备知识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这种定位,近年来,阳光学院在不断探索各专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基于企业专班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一、校企合作企业专班培养模式综述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在应用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被公认为是应用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尤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目前国内试水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较多,但涉入不深。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理念环境中,校企合作的程度有待深入。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所采用的产学合作模式较多,合作内容也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企业参与学校实验室建设、建立电子商务孵化器服务中心、师资队伍培训、项目实习制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体的操作方式也较为多样,主要有“学—工—学—工”模式、暑期实习模式、学期内穿插短期合作模式、暑期实习与临时合作相结合。但大部分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涉入不深,培养计划没有大的变化,校企合作程度有待深入,以形成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订单班多见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注重于特定企业特定岗位的实操技能,本科层次的企业专班较为少见。校企合作,共商培养计划,深入响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以订单班的形式出现在各高职院校中。但高职院校由于学制较短,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训练单个岗位工作技能,对于基础理论和管理思维地训练相对薄弱。而本科院校企业专班相对少见。将企业专班概念导入到本科教育体系中去,将本科院校的“重基础”和企业专班的“重技能”很好地衔接,实现知识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是本论文结合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众多应用技术性大学关注的焦点。

二、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基于企业专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根据湘潭大学刘巨钦教授提出的理论,独立学院应该坚持精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定位。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较低,而企业对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是具备较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确定了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如下:第一层,基础训练层。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阳光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首先着眼的是改革培养方案,加强各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课时,针对各基础课程构建校内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对课程知识地理解和巩固。第二层,综合设计层。训练学生对各课程所强化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知识体系地分析应用能力。要使学生能够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知识架构,必须通过对知识应用地综合训练才能实现。针对这个部分的目标,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主要通过构建体系完善的独立的课程设计体系来实现,在课程体系中,大幅度融入企业专班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商务嘉年华的专项竞赛以及开展各种形式地电子商务讲座以强化学生在不同环节地能力训练。第三层,应用创新层。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和社会直接对接,直接面对实践环节中的各类专业问题,通过对问题地分析和解决,从而达到对知识地深入理解和升华,进而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地转化。针对这个部分的目标,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包括组织学生深入专班企业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建设实践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打通学生“基础训练”—“综合设计”—“应用创新”环节,让专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深入企业的实战业务,在专班对接企业实习,以对接企业的实践为题作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主题,从而实现应用创新的目标。以上三个层次是我们目前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在这个思路中,基础训练层是基础,综合设计是桥梁,而应用创新是目标。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将企业的实训信息分层次地融入我们的培养模式。

三、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基于企业专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

根据前文所提及的培养模式架构,阳光学院在多年地探索中对具体企业专班体系的内容和做法做了如下细化:1、校企合作,共商培养方案,共建企业专班本培养模式主要尝试校企合作,共建专班,培养在掌握扎实电商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具备企业实操技能的企业专班。具体思路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商专班专业培养方案,在原有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通过增设专班专业选修课的方式,针对每个企业专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确定出6门专班选修课程,纳入到专班的培养方案中。具体的,通过整合目前资源,本培养模式拟为电子商务专业设计两个企业专班,分别是“百度系专班”和“阿里巴巴•淘宝系专班”,分别代表目前主流的两大体系电子商务运作方式,选择与阳光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有深入合作的企业与之共建。在“百度系专班”的培养方案中,考虑增加如下6门课程:《搜索引擎原理与推广》、《SEM原理与方法》、《SEM原理与方法实训》、《SEO原理与方法》、《SEO原理与方法实训》和《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在“阿里巴巴•淘宝系专班”的培养方案中,增加如下6门选修课程:《B2B网络营销实务》、《第三方电商运营》、《商务型网站建设》、《小微企业网络推广》、《电子商务服务》、《电商精英串讲》。这些课程主要是在课程体系的“综合设计层”这个层面的。为了保证该层面课程的顺利导入,在本模式中,还设计了企业导师讲座制。2、企业导师讲座制为了更好的支持“综合设计层”的专班课程,本培养模式在“基础训练层”导入了“企业导师讲座制”。方式是不定期邀请企业导师为专班学生及其他学生开设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的讲座。校企合作企业往往都汇集了大量的行业资源和行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及时捕捉到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实战经验,这些信息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而言是一笔巨大财富,也能够弥补校园理论教育的短板。3、实习支持本培养模式同时还设计了专班企业实习支持环节。现有的环境下,学生的实习时间相对分散,学生到企业刚刚上手就要结束实习,因此学生很难在正常就业市场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专班学生由于在培养计划内就接受了企业的实践技能训练,能够在实习一开始就正常开展企业业务。因此本培养模式下的实习支持思路是由专班企业在学生实习环节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实战实践技能,提升课内学习效果。4、各类电商大赛各类电商大赛同样是本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系活动“电子商务大赛”,在专班课程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团队和作品,经过企业导师和在校导师的联合指导,针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真实案例进行电子商务大赛的参赛题目选题和进一步指导,进而参加比赛。优秀作品进一步参加各类更高级别的比赛,如电商三创赛,互联网+等比赛。这不但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多渠道的学生激励机制,也能孵化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课题,同时,也能结合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四、总结

开放平台,增强校企合作是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的大势所趋,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坚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为培养掌握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知识应用型人才,不断开发开放性平台,推进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明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4):192-193.

[2]吴瑰,陶俊,韩永平.关于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战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2):20-22.

[3]王国玲.浅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3,(3):160-161.

[4]李逸平,邓柳莺,郑吕燕.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现[J].电子商务,2013,(1):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