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11:2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县域工业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神武高等级旅游公路、十房高速、谷竹高速和十宜铁路的开工建设,将彻底打破制约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房县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大变局,为此,作为经济主管部门,特对2010年全县工业经济提出以下思考。
一、2009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2009年,全县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30%,占年计划28.5亿元的116%;实现工业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51%,占年计划7.5亿元的131%;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3.4%,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61%,全县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办大工业的氛围已经形成,工业经济的比重增加,块头壮大,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2、工业企业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49家,完成总产值9.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7亿元。2009年,全县新增规模企业22家,总数达到71家,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52%,占年初计划11.8亿元的119%,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同比增长55%,工业产销率达到94%。聚达食品、神农本草、武当动物药业、神武山珍、钻石水泥、天马医化、恒达纺织、昂欣布业、庐陵王酒业等工业企业的成长壮大,带动了全县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11月底,全县建设中药材基地10万亩,茶叶基地4万亩;年均接待旅客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年产食用菌3000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以上,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6402户,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规模工业企业个数集聚性增加,规模工业贡献份额突破性发展。
3、工业税收入成为财政增收的主渠道
2008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商税收6411万元,占全县税收的35.7%。2009年预计完成工商税收7900万元,占全县税收的39.5%。建材、水电、纺织、制药化工、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汽配、矿产骨干工业中规模企业完成税收4600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58%。随着钻石水泥、恒达纺织等亿元企业的建成投产,华兴磷化、天马医化、神农本草、武当药业、鑫宝水泥公司的扩能增效以及三里坪电站、润田矿泉水、兴祥万吨黄酒等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全县工业工商税收的份额将会突破亿元大关。
4、工业项目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动力
2008年,全县开工建设工业项目24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占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3.3%。2009年,全县开工建设工业项目38个,总投资40.1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5.9亿元,同比增长44.5%,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32.3亿元,当年完成10.5亿元;投资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10个,总投资5.8亿元,当年完成3.3亿元;投资1000万元至5000万元项目17个,总投资2.6亿元,当年完成2.13亿元。
5、园区建设成为引资创业的主平台
2008年,全县工业园区入园企业28家,实现总产值4.9亿元,增长2倍,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1.5倍,在全省107个县市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名列第34位。2009年园区新入园企业增加5家,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9亿元,增长40.8%,工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25.7%。正在建设的泰山庙工业园规划面积3000亩,首期工程1200亩,目前完成投资5500万元,已签约入园项目5个,协议投资10亿元。
二、确保2009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1、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
全县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了“坚持一个战略,打造两个平台,实施三大工程,培育支柱”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即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打造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平台,大力实施“亿元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民创业工程”,重点培育建材、纺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矿产、水电、汽配等支柱产业。
2、培植了一批增长潜力好的工业企业
一是大力培植龙头,带动一批企业。2009年以来,县政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从四月份开始,房县在现有规模企业中,筛选了钻石水泥、恒达纺织、华兴磷化、天马医化、神农本草等十二家企业作为亿元企业重点培植,鼓励骨干企业扩能增效,设立新增规模企业奖,对亿元企业、在扩能新增土地建设期间免征土地使用税,存量土地使用税征收上实行征40%减免60%优惠政策,亿元企业在道路运输、用电用水、规费征收、融资贷款、招收员工培训、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实行“一企一策”办法逐一扶持,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二是推进全民创业,催生一批企业。鼓励乡镇、国有农场、村利用集体土地建厂房、办企业或以厂房出租形式合资,合作办企业,让他们同样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3、做大了一批支撑力强的重点产业
2009年,全县在坚持推进骨干工业的同时,重点企业引导向产业集群上发展,为做大产业集群,重点对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建材、汽配、医药磷化工六大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这些产业完成投资5.5亿元,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到11月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家,实现产值4.5亿元;食品饮料企业达到7家,实现产值3.5亿元;纺织企业达到8家,实现产值2.5亿元;建材工业企业达到7家,实现产值3.8亿元;汽配企业达到12家,实现产值1.5亿元;医药磷化工企业6家,实现产值4.2亿元。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全县外贸出口,预计全县今年实现外贸出口1500万美元,其中聚达食品公司出口有望突破1000万美元大关。
4、完善了一套支持工业发展的硬政策
尤其是2009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修订了《房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调整了《房县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职能职责》,下发了《房县四家班子成员和县直部门联系重点企业意见》,印发了《关于加快亿元企业发展的会议纪要》。在此基础上,一是设立工业发展奖励基金,县政府纳入财政预算200万元,专项用于工业发展奖励;二是实行工业项目固定投资补助,对投资2千万—1亿元的工业性固定资产投产项目,项目竣工后,按1%给予一次性补助;三是实行新办重大企业政策扶持,对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或带动性、科技含量高的新建工业项目以及跨省、跨县工业企业将总部或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迁入房县的项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5、打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破解工业用地难题,修订调整土地二次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并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000—3000万元、3000—5000万元、5千万—1亿元的生产性企业,分别按土地挂牌出让收益的50%、70%、80%进行奖励。二是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加强政企银合作,多次开展银企融资洽谈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向工业企业贷款。通过政府协调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给予金融部门负责人1%奖励,并对单位一并给予奖励。完善县级担保中心,财政拿出500万元注入担保资本金,使担保金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提高担保实力,今年全县担保中心累计为企业担保额达到1.4亿元。三是破解减负难题。成立的房县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对企业实行挂牌监控,禁止任何单位以任何形式向工业企业集资摊派,并对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保护,确保了县内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今年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直接减免规费收入430万元,给企业减轻了负担。
三、2010年房县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与任务的思考
2010年是房县实施“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抓好工业经济发展,意义更加重大。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关于“推进思想新一轮大解放,谋求经济跨越式大发展”的战略措施,依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县域经济发展“543”发展计划要求,结合全县开展的“大项目、大招商、大旅游、大交通”四大战略的实施,对全县2010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工业经济总量实现40亿元。全县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增长21.2%,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增长22.5%,工业直接提供税收1亿元,增长26.5%。第二,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3.3亿元,增长35.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增长30.4%,利润总额增长15%,亏损额下降5%以上,两项资金占用率升幅控制在5%左右。第三,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亿元,增长28.5%,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增长33%,规模企业提供税收6000万元,增长30.4%。第四,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2%以上。第五,新增规模企业9家,累计达到80家;力争亿元企业达到8家,其中进入市“双亿工程”企业达到6家,实现产值销售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3家,产值销售过5000万元、税收过300万元企业达到8家,产值销售过1000万元、税收过100万元企业达到15家。工业企业提供劳动岗位18750个,增加2500个,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增长18%。第六,全县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3个,预计总投资5.5亿元,推广运用新技术35个,开发新产品350个,仅此实现新增产值3.5亿元。
四、确保2010年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建议
1、坚持工业项目拉动作为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首要任务
2010年,全县在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上,坚持以在建续建工业项目、新开工项目和扩能增效项目为抓手,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全力推进在建续建项目,力争尽快投产见效。2010年全县在建和续建工业项目10个,其中江西润田年产2000万件,产值10亿元;华宝科技年产5万吨硅铁矿,产值1.5亿元;鑫宝水泥60万吨扩能,产值1.8亿元;神武山珍1500吨食用菌深加工,产值8000万元;陵丰公司10万吨高效复混肥,产值2.4亿元。水电开发在建项目除三里坪2011年投产外,平渡河、白沙河、阴峪河和鸡鸣口电站力争2010年建成投产。在建和续建工业项目力争新增产值16.5亿元,新增税收5000万元。
二是新开工项目。2010年全县新开工工业项目11个,其中湖北房县兴祥万吨黄酒项目年产值1.5亿元,税收3000万元;湖北房县太子贡公司年产3000吨太子贡黄酒项目,年产值5000万元,税收500万元;房县神农饮品公司年产万吨饮料项目,产值1.3亿元,税收800万元;房县喜来客门业公司年产3000套防盗门,产值2000万元,税收150万元;房县高档包装材料公司产值4000万元,税收300万元;房县瑞丰食品公司年产500吨木耳香菇深加工项目,产值5000万元,税收200万元;房县武当生物药业公司,产值6000万元,税收500万元;房县佛山箭茶公司年产1000斤高档茶,产值1500万元,税收150万元;房县煤炭加工项目产值1500万元,税收150万元;新开工项目力争新增产值5.3亿元,新增税收4000万元。
2、坚持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努力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监控网络,重点对71家规模企业完善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运行情况。二是搞好信息的交流与,坚持月分析、季例会制度,及时分析,做好预测预警,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正确引导。三是做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落实好用电、用煤、用油合同制,推进煤、电、油长效供用机制,保障重点企业和重要原材料运输。四是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加强营销管理,创新营销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协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3、坚持统筹兼顾,狠抓乡镇工业增量增效,提升县域工业总量
2010年,全县将进一步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产业引导、信息服务、技改扩能、项目贴息扶持,减轻企业负担,力争全县乡镇工业产值实现22亿元,同比增长27.4%,确保全县40亿元工业总量目标的实现。
4、坚持优化和改善发展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强化“企业发展,政府受益”的理念,牢固树立为业主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落实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企业维权和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实行“企业宁静日”制度、“企业零干扰”制度、“企业检查报告许可”制度。
虽然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差距甚大。与东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该地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少数企业人才意识还不够强;传统单一型人才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队伍建设机制落后,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家人才队伍老化且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征用难、土地后续管理难是当前制约该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进来的企业没土地,已经用地的企业没效益,这种“两难”处境普遍存在;在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缺乏很好的融资渠道,加之银行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更增加了企业的贷款困难,县域工业企业现在能贷到现款的寥寥无几。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其中第二个毫不动摇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灵魂,坚持与时俱进。
(一)推进观念创新,在解放思想上寻求突破
认真学习十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其次树立新的辩证观。任何问题都是即统一又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该地区尽管发展障碍重重,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障碍其实就是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正确引导,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奋力爬坡、勇于进取。
(二)创造优质环境,打造一流服务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也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发展环境,就能留住一流的企业,创造一流的效益。工业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环境。因此应着力抓好与客商利益最直接的服务环境。县、市领导要挂钩联系总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招商引资单位要自始至终做好招商服务工作,将客商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客商创办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实业,对客商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要努力地解决好,不做损害客商利益的事,一旦发现有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要及时查处,给客商一个满意的交待,真正体现出皖西北人民热情好客的客家风范。
(三)推进结构创新,在培育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上寻求突破
因为皖西北各县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不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例如界首市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做大做强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行业;颍上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形成以煤炭生产基地为主的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建成煤电一体化能源输出基地;临泉县根据自身实际,做大做强以化工、纺织、食品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同时做好服装、新型建材等加工业。
(四)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
强化土地规划,推行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化,并通过工业园区使企业在空间上相连接、关联产业链上相配套;建立项目评估制度,防止恶意圈地;建立工业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杜绝工业土地随意变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探讨“以土地换保障”的补偿安置办法,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五)创新金融机制,为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市,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城市经济为重心,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科学投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好中求快,又好又快,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这个发展思路,把中央的精神和潍坊的实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是在正确总结过去经验,准确分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非常科学,非常简洁有力,为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按照这个发展思路,采取强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奋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好”与“快”的关系。要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这个原则,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协调、快速、持续发展。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突出重点。要从潍坊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聚精会神,奋力进取,开创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要科学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工业强市,是潍坊科学发展的重点战略。潍坊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非常正确,近几年来,正是有了工业的科学发展,我市的经济实力才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我市科学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更加清晰,即: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赶超战略,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优势产业、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带动战略,全面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加快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科学发展工业经济的这几个战略要点,抢抓机遇,努力拼搏,掀起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轮热潮。
二是要科学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这是不可背离的大趋势。我市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城市经济是不容置疑的选择。在科学发展城市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产业先导战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产业规模、层次和竞争力;要加大规划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实施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要经过我们的努力,全面提升各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品质和产出能力,增强城市体系的竞争力,显著提高潍坊在半岛城市群中的地位。
三是要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域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都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上下要共同努力,取得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突破,确保全市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奋进。
关键词:推进;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建设
1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洋县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工业规模逐步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推进工业化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县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通过股份、出售、兼并等方式陆续对全县所有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基本实现了“国退民进”,民营企业成为全县工业企业的主力军,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了勃勃生机。
1.1 丰富的资源奠定了县域工业化发展基础。全县现已探明的矿种有16种,其中钒钛磁铁矿、石墨、膨润土、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和品位居全省前列。水能储量36.6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0万千瓦。生物资源异常丰富,种类齐全,其中龙须草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中药材469种,人称“天然药库”,是陕西省中药材基地县。五彩米被称为“米中珍奇”,其中,红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3大类70种12.1万亩。丰富独特、开发潜力巨大的资源条件为洋县发展的矿产、冶金、水电、建材、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极其充足的原料。
1.2 工业经济步入良性、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4.4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18.8%。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90.21亿元,增长15.8%,产销率达95%。整个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1.3 规模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8亿元,占工业总量的79%。2014年实现产值90.2亿元,占工业总量的78.5%。其中1亿元以上企业由5户增加到15户,规模以上企业对全县工业影响力增强。食品、化工、矿产、建材、水电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4 园区经济发展迅猛。洋县近年来抓住汉中市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的机遇,依托县内资源和产业优势,以陕西有色集团在洋县投资100亿元收购重组7户矿山企业和控股陕西盛华冶化公司为契机,规划建设了洋县生态工业园区、谢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桑溪新材料工业园区,成立了洋县有色工业园区管委会,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1.5 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洋县把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积极营造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包抓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本着“高起点、系统化、集群化”的原则,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通过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2 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目前洋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农业大县、工业弱、城镇小县、财政穷县依然是基本县情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工业化的步伐。
2.1 一是工业总量小,经济效益低。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003.83亿元,洋县仅实现工业总产值90.21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9%,与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平川大县应有的地位极不匹配。
2.2 骨干企业少,支撑能力弱。610户工业企业中产值过亿元企业仅15户,税收过千万元的县属企业仅4户,难以支撑高速发展。
2.3 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上,洋县一、二、三产业中二产比重只占34%左右,相对比较偏低。加之长期以来,以食品工业为龙头,以建材化工、矿产开发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另一方面在产品结构上,无特色优势,上游和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叫得响、打得远、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2.4 企业融资难,专业人才少。近年来,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市县两级金融机构实行微利上存机制,对县属地方工业企业投入少,企业再发展难度加大。同时,多年来,企业部分专业人员流向行政机关、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和南方发达地区,使洋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少,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弱,企业技术改造缺乏人才支持,影响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致使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慢。
2.5 信息化建设缓慢,水平较低。由于洋县工业产业层次不高,起点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突出,全县仅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多数企业没有信息化设备,没有专业的网络人员,缺乏高级信息化人才,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本。
3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思考
3.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2 以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洋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为先导,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发展循环产业和有机产业为重点,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工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
3.3 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工业化道路要求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
一、实现工业强县目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工业的现状和特点
1、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加大,县域经济质量提高。年县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为18.0,较之2000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工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一、三产业的发展。一是推动了城镇的扩容提质。年全县26个乡镇工业投资4456万元,包括在集镇兴建工业厂房和农民进城建房办厂在内,年内新增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0.66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达14.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年全县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为18524人,个体工业户从业人数8581人,合计27105人,占在县内从业的劳动力总数的7.5。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72元,其中从工业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和家庭工业经营收入达352元,占现金收入的4.8。
2、工业经济总量加大,增长速度加快。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789个,完成总产值9.89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76万元,完成销售产值1.78万元,产销率为100.6。规模工业占全社会工业的比重为17.8,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年全县工业增加值2.78亿元,增加值率为28.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水泥、机制纸、化肥、煤炭、硫铁矿、砖、复烤烟叶、电石、水电供应量等几大支柱工业产品产量均有所提高。
3、工业企业税收比重增大。年全县全部税收为10168万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工业税收3165万元,同比增长38.0。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1.1,同比增长4.8。全县13家规模工业实现税收增长684万元,增长61.6。4、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今年以来,县国有企业改制步伐明显加快,后山铁厂、水泥厂、丝绸公司、后山茶厂、食品公司等重点国有企业先后改制,“三个百分之百”全面实现,企业存量资产处置取得明显效果。到今年10底止,全县48户国有企业改制已完成60%,安置职工人数已达到4409人,完成60%以上。
总的来说,工业从量的增长方面来看尚可,但从质的提高方面来看尚存较大差距。还处在刚刚走出发展低谷和以量为主的初步发展阶段,仅是低水平的增长,我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二)制约工业发展的几大症结
1、体制不活。
年我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工业企业改制开始启动,但两年来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县原有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177家,截止年或承包经营,没有触及产权制度这个核心,同时数量更大的乡镇企业改制改革刚刚起步。企业改制还应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产权制度滞后,抑制了企业竞争活力,影响了企业的结构调整,约束了企业的机制转换。年以来,由于加大了力度,国有企业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已成功转制22户,尚有23户正在改制中,改制后的企业由于民营资本进入,充分显示出了体制活力。
2、资金不足。
调查表明:企业的最大困难是缺资金。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县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争取信贷支持解决了部分资金,两年来仅招商引资这一块就引进县外资金1.07亿多元,但是整个工业企业资金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原因一是信贷支持不够,银行投资去向主要是农业贷款和商业贷款,年末工业贷款额为1372万元,仅占整个贷款总量的1.82。二是本地民营资本投入少,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差。民间资金的主要流向仍然是储蓄、教育、建房,每年全县民营资本对工业的投入不到5900万,计算到每个人,尚不足全年人均总支出的2。
3、环境不优。
的发展环境通过治理整顿,虽已出现明显好转,但从企业本身的角度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政府优化环境的政策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或是担心落实不了,缺乏信心,没有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二是对违规行为缺乏抵制力。调查表明,对违规行为表示拒不接受的占37,表示勉强接受的却占63。
4、产品不“强”。
近年来,我们一是抓企业技改,扩大了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二是抓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了产品结构。三是抓产品的扶优扶强,形成了一批名优产品。但是的工业产品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主要表现有:一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品种不多,涉及行业也不多,以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居多。二是产品不丰富,矿产品是的主导产业,但矿产品的加工率只有20左右。三是名、优、特、新产品少,没有形成自己的区域优势和强势产品。对工业原料的加工大都停留在粗加工上,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能力弱;产品出口少,在省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
(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今后20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保持这种较高的发展速度,以传统的、常规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是不可能的,根本思路在于创新观念、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工业是解决县域经济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从工农业质量效益比较来看,发展工业有五大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二是税收高。据统计分析,每百元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工业是农业的22倍;三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也在工业;四是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有利于农民增收。从我县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县是山区农业县,工业先天资源虽然较好,但制约因素很大,工业实力薄弱成为导致全县民穷财弱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后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工业强县”意识,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始终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县内各种资金向工业倾斜,各方面工作和各项服务向工业集中,各项优惠政策向工业聚焦,干部力量和各种人力资源重点向工业摆布,使工业经济真正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四)县工业经济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一是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快的机遇。国家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纳叙铁路、古叙矿区开发、泸州火电、西部化工城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已经或即将动工兴建,特别是古叙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纳叙铁路的动工修建,将对我县经济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二是我县具有加速工业经济发展的区位、交通比较优势。县县城作为西部出海大通道的四川南大门,是川滇黔结合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大纳公路横贯县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交通条件。三是具有资源富集优势。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16.9亿吨,硫铁矿储量15亿吨,水能可开发量8万千瓦,水力资源可利用达21亿多立方米,理论总储万千瓦。此外农副产品加工优势较为突出,拥有195万亩林竹资源,是全国的烤烟生产基地县和养牛基地县,也是全国200个煤炭生产基地县之一。
二、实施工业强县的具体措施
到2007年全县要实现建成3-5户产值超亿元、利税上千万元的大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9.7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56亿元,平均年增长15%的目标,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更新观念,加快整合“大工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急剧加快,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大工业”思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两种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工业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地处古叙矿区前沿的优势,依托丰富的矿产、林竹和农副产品等优势资源,发展好特色主导产业,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进一步夯实工业强县的基础。一是要正确对待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发展关系。要冲破思想禁锢,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全部纳入“工业强县”的大旗之下,努力促成各级各类企业在信息上互享、市场上互帮、管理上互学、发展上互比的新格局。二是要加速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围绕社会化生产、组织化销售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加速农业向工业靠拢,加快工业向农业渗透,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二)扩张总量,狠抓工业投入
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企业、社会、金融单位多元化加大工业投入,扩张企业规模,扩充经济总量,关键是要创新思路,拓宽发展县域工业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借助外力。精心包装项目,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性投资。依靠优势项目、优良环境、优质服务,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启动民力。要努力激活民间资本,培植多元工业主体。据调查,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63亿元,加上各种形式的社会闲散资金,可用来发展工业的民间资本总量较大,启动民间资本的关键是给它们提供商机,同时,要舍得把好的企业、项目、场所拿出来,使投资者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三是激发活力。要用改革的办法整合企业有用资产,盘活资产存量,推进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建立投资担保公司、投资开发公司、租赁公司等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加强企业经营者诚信教育,协调改善银企关系,争取更多的金融投入。
(三)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对优势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在领导精力、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上实行“三集中”。
一是坚持效益优先,强化企业管理。要引导企业全面加强基础管理,努力实现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企业、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切实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胆探索新的营销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为企业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对我县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创新项目,抓好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国家、省级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三是突出重点,抓好煤炭采掘业,火电、水泥、造纸、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四)创新机制,走县域工业民营化之路
按照县域经济民营化的政策取向,大刀阔斧地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力争经过3到5年努力,全县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一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股的退出步伐,把一批县域工业真正改造成为100%的民营工业。二是建立全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扶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积极扶持一批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帮助民营工业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家庭式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四是强化“五放”措施,即:“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开,经营上放活,准入上放宽,工作上放手”,为民营经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五)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工业和配套工业依托煤炭资源,重点扶持煤炭采掘业和加工业
帮助四川投资集团投资煤炭行业,解决泸州大火电原料需要,力争原煤产量到2007年达到500万吨;积极扶持双桥火电项目建设,保证2004年开工发电;新建两个30万吨/年洗选煤厂,提高煤炭商品附加值;以金虹化工为龙头,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加速22万吨/年纯碱项目建设,形成产值上亿元、税收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加速整合水泥优势资源,新建60万吨干法旋窑项目,到2007年全县水泥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税收达2500万以上;依托丰富的竹木资源,以江门纸厂为龙头,积极推进20万吨/年竹浆项目;充分发挥全国烤烟基地县优势,积极推动三友打叶复烤公司实施二期技术改造,达到60万担/年复烤片烟生产能力,创建产值上亿元、税收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
(六)依托载体,培育工业发展增长极
要倾全县之力把龙凤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工程来抓,高起点、高标准搞好5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制订优惠政策,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快项目、资金、人才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07年培植2个产值上亿元,利税上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园区产值达到5亿元;力争到2010年,工业园区产值达到10亿元,上缴税收突破1亿元,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龙头。
同志们:
刚才,建国书记就我县工业和民营经济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力平同志还将作具体的工作总结和安排部署,请大家认真领会,并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2004年是实现五年阶段性战略目标关键的一年,各项经济工作都要围绕“提速增效、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狠抓落实,工业更应首当其冲,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当主力。当前,我县工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实现“效益、速度”双提高,提升工业经济质量,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着力加以解决。
一是我们正迎来新一轮加快展的大好时机。总体上讲,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行政许可法》、《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的实施,经济发展的体制将逐步消除,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从市内看,宜宾五大优势产业链不断壮大,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增强;宜宾城市规模更加拓展,外迁企业将逐渐增多;市上明确提出将重点工业项目向各县分布。从县内看,县属工业通过几年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去年又成功引进天蓝、华徽等企业,县属工业将在今年快速发展。
二是我县工业和民营经济仍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县长期存在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支柱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业主观念落后等问题,阻碍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今年将遇到新的情况:一是在新上项目上,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影响,今年工业发展在资金、能源等要素配置和使用上将更困难。国家财政、信贷和国土政策逐步趋紧,土地资源运营空间受到限制。二是在县属工业上,因国家关闭“五小”、环保、安全等政策原因,将对部分县属企业正常生产产生影响。三是在军工企业上,南山、长庆今年将启动破产,生产销售可能会减弱,影响工业发展速度。
三是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感。机遇难得,但形势也逼人,不进则退。全县上下务必做到一切政策都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开绿灯,一切工作都围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抓落实。要继续以工业规划区为平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突出轻工化工两大主导产业,按照“背靠大市发展配角、联合军工共谋发展、依托农业产业互动、扶优扶强壮大支柱”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初步形成县域工业大发展框架,发挥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力作用。
二、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命脉,大力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南溪要实现工业的发展,关键在招商引资。尽管我县去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周边区县火热的招商态势相比,与他们取得的实绩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特别是前面谈到的,市上就市属各企业向各县开了个口子,各县要通过招商引资在这个盘子里去抢,谁先抢到谁就会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为此,大家要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落实,务求实效。
一是早行动,争主动。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级各部门在抓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上,务必做到早动员,早准备,早谋划,早行动,争取工作的主动。要采取网上查找、送资料上门等措施,加大对有效信息的捕捉力度。对已有的招商线索,要跟踪追击。对有希望的项目,要明确专人钉住不放,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要突出企业主体招商地位,鼓励企业多渠道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加快技改,做大做强,实现“锦上添花”。
二是抓项目,促开发。加强与大中型企业、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储备开发项目。全年每个乡镇储备2—3个,全县储备40个以上。积极向上、对外推荐项目,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发扬多流一点汗、多跑一点路、多吃一点苦、多受一点气的精神,紧紧抓住宜宾各大企业新上、技改、迁址等项目,力争今年新引进大企业二至三个。突出抓好五粮液药业公司、宜宾纸业集团制浆系统等一批企业和项目落户南溪。
三是抓考核,重落实。县上将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力求考核更科学。在督促各级各部门招商的同时,逐步实行专门班子招商和全民招商。对重点招商项目实行县领导挂帅、专门班子运作的办法,一个项目一个专门班子,全程服务,一抓到底。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动员全民招商。
三、推进产业集群化,大力提升工业经济规模竞争力
工业强县需要优势产业支撑。南溪拥有为数较多的小企业,达700余家,但总资产不过8个亿,整体上生存能力弱,形不成合力,形不成优势。为此,我们提出了形成集群的问题。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工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降低政府和企业运行成本,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一是狠抓产业聚集的载体建设。县工业规划区是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分业建园、滚动发展”的思路,切实抓好工业规模区建设。要建立工业规划区管理服务机构,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加快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园区的良好环境,吸引外来企业入驻其中。
二是狠抓支柱产业规模化发展。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扩优扶强政策,围绕轻工、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引导形成基础化工产业集群、医药化工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和机械产业集群。要积极鼓励企业间的技术、资金、人才、品牌等合作,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生产格局。重点要引进酒类、烟花爆竹、豆腐干、机械、纸业、医药等行业企业的合作。
三是着力配套发展链条产业。要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认真研究其产业链条,配套引进产业下游相关项目,引进一批技术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企业,延伸产业链。同时要注重引导县内企业与宜宾五大产业链各企业进行产业对接,促进工业经济总体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提升工业经济内在竞争力
产权问题是困扰我县县属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要以产权为核心,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
一是坚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按“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对历年改制未启动和未规范完善的国有企业,在今年要全面完善,真正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县车队、建陶厂、南溪镇粮油公司、改制未完善的继续完善改制工作。
二是积极引导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我县通过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已占有重要部分。但许多企业由于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步子迈不开,发展速度慢。应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各民营企业不失时机地“改制”,在明晰产权、法人治理学习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一些上了规模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实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出资人、股东组成董事会,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生产经营应大胆交给职业经理人、交给外来引进聘请的经营管理者,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积极引导产权多元化。应当逐渐打破国有、集体、民营、个人的产权界限,促进各种形式的产权联合、参股、改组,促进产权流动,形成能进能退、多方吸纳的多元化产权结构。鼓励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各种类型的企业集团。
五、推进管理技术创新,大力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我县县属企业绝大多数起步比较低,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很难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加强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迫在眉睫。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府积极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多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项目研发。大力支持校企、院企、企企联姻,加强项目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着力引导五一车车间、南红化工厂、黄沙河化工厂、文龙药业公司、长兴酒业等传统优势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扩大规模。
二是不断开发企业人才队伍。县属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要积极培养,继续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外出参加学习,开拓视野,转变观念。要真心实意地引进各类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县上将积极开展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评选表彰活动。
三是认真加强企业制度管理。要积极引导县上各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相互进行交流。特别是要引导县上各企业,认真学习借鉴天蓝公司“精细化管理”模式,完善自身管理制度。
六、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大力提升工业经济环境竞争力
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到这个地方的发展。7月1日,《行政许可法》将正式实施。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以服务企业为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行政管理机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上来;切实完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工业发展新环境。
一是高效服务。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发展灵活高效地服务。坚持算大帐、活帐、长远帐,甘于牺牲部门利益,减、免、缓各类费用。努力抓住机遇,用活政策,争取优惠、扶持。改开门服务为上门服务,减少企业办事成本。继续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
二是轻装减负。围绕《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切实做好审批机制、审批项目的清理和规范工作。对确有法律依据的行政许可项目,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依法办理,同时,加大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审批项目五公开、限时办结、互联审批、告知承诺、预约办件、投诉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阳光下作业”,规范审批行为,确保按时办结。要认真治理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采取收费公示、检查申报等制度。
三是整顿秩序。进一步健全企业投诉中心职能,严肃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抓好社会治安环境、法治环境,使投资经营者能安心、放心地发展。积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对骨干企业周边环境进行重点整治,切实化解与周边村社和村民因用工、用水、用电、用气、征地赔偿等引发的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厂社纠纷。
陕西省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县域工业发展加快。据统计,2007年陕西83个县(市)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9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455.1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2689.66亿元的5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其中11个县(市)比重超过70%。据省中小企业局资料,去年前9个月,全省县域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67.98亿元、增加值816.8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0%和19.8%。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同比分别增长23.6 %和24.1 %。县域工业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各类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目前,全省县域工业园区187个,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6亿元,同比增长30%。县域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078.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23.5亿元,分别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32.9 %、增加值的30.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各类项目3020个,建成投产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279个,多为技术、资本密集的产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近年来,一些县市围绕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已经形成相对集中有特色的产业密集区263个。
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全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1万户,其中规模以上的551个。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为农民支付农产品收购款145亿元,为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人均98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去年前9个月,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5.3亿元,同比增长17%。
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陕西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环境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一是县域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6817万元。企业创新能力弱,大部分企业基本不提取研究开发经费,名优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业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二是资金更趋紧张。目前,由于流动资金不足使一些企业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不得不限产或停产。大部分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匮乏,财政无力投入生产建设,担保机构不健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三是缺乏统筹规划。多数县域工业分布零散,企业规模小,相关产业未能有效地向重点城镇集中,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既产生不了产业集群效应,也不利于工业污染治理。四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多数县域工业企业创业人才少,管理人才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五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影响,外贸商品出口下降。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陕西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变,特别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能力大大增强。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为发展县域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总体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工业,把推进县域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措施,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中央、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陆续出台,有望缓解县域工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省再担保公司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的扩大,必将促进民间融资趋于活跃,为推进县域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陕西县域资源储备丰富,经济各具特色,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开发当地资源为主,产品主要面向省内及周边市场,出口相对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加速,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我省大部分县(市)凭借土地、劳动力等条件,具备了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同时,省内优化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工业布局,也为产业向县域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龙头,扎堆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真正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
以催生小企业为重点,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民营企业的注册门槛,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的巨大潜能,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优势企业。二是支持各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企业“孵化器”,鼓励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企业,大力倡导发展家庭工业。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产业带动作用较大的骨干企业。四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形成一批新的非公有制企业。五是鼓励和支持我省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更多地在省内转化,催生一批科技型小企业。
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培育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产业发展上,要根据非均衡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向优势地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县域工业经济的产业“主心骨”。一是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产业整合,培育产业“航母”,打造特色板块经济,提高支柱产业产值在县域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二是做强优势企业。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实行服务聚焦,政策上适当倾斜,用地上优先保证,资金上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大企业,破除县域工业企业“山多峰少”局面。三是培育优势品牌。关键在科技创新、品牌带动。要继续大力实施“品牌兴企”、“品牌兴县”战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银企合作、部门配合,加快培育名品牌、名商标,迅速壮大名牌产品群,发挥品牌在推进县域工业化中的带动效应。
以园区建设为引擎,打造工业发展主战场。县(市)要强化工业集中区建设,每县重点抓好一个工业园区,配套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建立专项资金,引导民间投入,支持各具特色的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一要统筹协调县域内的园区发展,理顺园区与园区所在地行政机构的关系,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建立园区与园区企业互利互赢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形成促进园区发展的强大合力。二要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园区规划,增强园区承载力。要实现连片统征土地,建立园区土地储备库,科学调度工业项目用地,提高园区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三要准确定位园区发展路径和方向,把特色园区做大做强,把产业集群做专做精。要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南汉江工业走廊,全力推进县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园区综合实力。
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大项目。要建立项目库,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策划和推介。要以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集中力量建设牵动全局的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做到可上的项目积极上,应保的投入力求保,能建的工程抓紧建,使工业总量在大投入的推动下实现新一轮扩张。二是招大客商。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奖有功之臣,形成大抓招商、招大商的良好格局。三是创新招商方式。要改进传统的招商模式,坚持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目标,主攻央企、跨国公司以及战略投资者,组织境内外企业家来陕考察投资,围绕特色产业兴企办厂、挂牌建园,注重选商招商留商,提升招商质量和对外开放的水平。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着力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县域工业项目。一是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从2009年起,通过财政贴息、补助、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每年培育100户规模以上企业、支持1000户高成长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10000户小企业,使之成为县域工业化的新生力量。二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和专门通道,扩大县域和园区银行网点覆盖范围,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展综合信贷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向县域工业企业扩大贷款规模。三是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有序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四是继续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市县建立担保机构,完善制度,提高素质,落实风险补偿,提升担保能力。
近年来,该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加快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强力推进县(市)域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76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县(市)第7位。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该市名列第138位,5年提升了119个位次。
(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结构调整。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4:70.7:23.9。工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95家,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超过25家。形成了以煤炭、电力、耐材、铝及铝制品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和以少林景区为龙头、拥有三个4A级景区的旅游产业体系。
(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特色育龙头,培育了一批像华润电力、登电集团、发祥铝业等主业突出的产业发展龙头,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支撑。围绕特色建群区,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卢店磨料磨具群区、三里庄高新技术园区、东金店木材加工群区等五个群(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的登封市工业循环经济园区,规划项目10多个,总投资100亿元。目前,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超过150万千瓦,原煤年产2000万吨,水泥年产250万吨,铝及铝制品年产20万吨。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4.7亿元,同比增长35%;今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6亿元,同比增长34%。
(三)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特色,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规划与建设并举,管理与促销并进”,加快现代化旅游名城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景区。从2003年开始,对少林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建设,对嵩阳书院、中岳庙景区进行了整治改造。少林景区、嵩阳书院景区、中岳庙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先后启动了嵩山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少林功夫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04年,嵩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少林功夫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项目,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十一”前将与观众见面。2005年,全市各景区接待中外游客32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832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4.5%、51.4%;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3.3%。今年1—4月份,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9万人次,门票收入3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1.3%、70.2%。
(四)巩固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2005年,全市各级“三农”投入累计达到1.3亿元,是上年的2.5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8家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1.8万人次,向非农产业转移1.6万人。积极实施人畜饮水、移民搬迁、农村道路改造等工程,农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该市牢牢抓住“十五”时期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政府工作重点、新增财力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县(市)域经济快速发展,力争2—3年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为促进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县域经济支撑。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工业化反映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城镇化反映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我县原是一个农业县市,通过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化经营城市意识,人均gdp达到了1905美元,城镇化率超过了32%,从一般规律上说,已经具备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县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抓中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逐步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转型。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工业化可以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反过来可以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镇化不能离开工业化,同样,工业化也离不开城镇化。只有把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与作为社会过程的城镇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对劳动力、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相对集聚和滚动扩张,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离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必定失去经济的支撑,进而导致城市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和城镇化进程的迟滞。
3、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形态等方面的转换。因此,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促共进的,工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城镇化的支持与响应。城市日益提高的综合承载能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其支撑作用和集聚效应,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层次也高。
4、经济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基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工业化刚刚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而城镇化水平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竞争就是城市经济的竞争。对于我县这样一个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艰苦的县份来说,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建设“和谐__”,实现____x目标的必然选择
建设和谐__,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之义就是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着眼“十一五”发展,__县__次党代会在全面分析县情基础上确定了“__”的宏伟目标,五年内,实现投资、消费、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四个翻番,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位至少前移1位。到20__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__x”符合__县情,符合__x万人民的期盼,内涵丰富,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只有在提高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才是根本出路。必须坚持以战略思维来谋划,举全县之力来投入,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推进,探索一条符合__实际、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1、科学准确定位,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__县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当前还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现代经济转型的阶段,及早做好科学的建设规划、选准定位,可以避免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进程。__县提出的“翻番升位”的宏伟目标是对__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符合瓜州实际,既体现目标、决心和气魄,又体现科学性、务实性。从目前__县的情况来看,一产农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很小,三产还处于起步破题的阶段,无论是从长远的战略考虑还是现实的选择,都只能而且必须靠发展工业、走工业强县之路。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全面建设和谐瓜州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要实现城镇化、城市带动农村,就会力不从心。据测算,若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县财政收入将会达到2.5亿元。由此,足以证明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园区投入,构筑工业化发展载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选准切入点。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构筑载体上项目,依托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的发展思路,既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符合瓜州县情的切入点。__县目前已建起__、__两大工业园区,形成了以两大工业园区为两极,风电产业带为联接的“哑铃”状工业格局,累计入驻企业73户,形成了20万风力发电、300套风机塔筒加工、7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铁球团和20万吨生铁冶炼、10万吨铅冶炼的生产能力,但总体上来说,__x县两大工业园区还算是初具雏形,处在局部区域能基本满足项目入驻最基本的条件,处在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配套提升、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的建设期,对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支撑力还显得远远不够。当前和今后几年,瓜州县要实现“翻番升位”的奋斗目标,项目是核心,工业是重点。要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园区是基础,环境是关键。要牢固树立“园区优则项目兴、项目兴则工业强、工业强则财力盛”的思想,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建园思路,规划完善风电产业园区,快速提升__、__两大工业园区,石材园、冶炼园、硅产业园三个园中园的软硬环境,紧紧围绕“园区规划科学严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特色初步显现、县域经济贡献率显著提升、各项服务快捷高效”的园区发展目标,努力把两大园区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全县要素聚集的高地、项目生成的载体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3、培育壮大支柱,强化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缺乏支柱企业,工业产品竞争力就会弱,发展后劲就会不足。作为地处内陆的__县,要立足资源优势,优化要素聚集,壮大“三大”工业发展体系。一是能源工业。根据今年通过审查的《__x风电基地规划
报告》,到2015年,__市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71万千瓦,其中:__县装机容量62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我县风电场总装机规模达到385万千瓦,其中新增装机规模365万千瓦。二是矿产品加工业。加快非金属矿产品开发力度,抓好5万吨电铅冶炼、20万吨精密铸造、3万吨粗铜冶炼、玉石板材、花岗石板材、工业硅加工项目。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和发展在棉花、蜜瓜、葡萄、番茄、酒花、甘草、枸杞、蔬菜、粮食、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方面具有一定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抓好“改造提升、新建提升、淘汰提升、延长提升”等四大提升工程,促进县域工业经济迈上新型化、科学化发展轨道。4、加大招商引资,实现县域工业化的借力发展。__县近几年的项目建设中,招商引资项目逐年上升,作用凸现。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仅靠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积累是有限的,招商引资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招商引资,借力发展。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引强入瓜、引强做大”战略,切实引进一批能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企业,通过他们的资金和技术,实现借鸡生蛋、借力发展。要积极策划召开闽浙客商、鲁晋客商投资峰会,重点围绕五大引强目标,开展五大招商活动。一是围绕丰富的石材资源,招引石材加工、雕刻工艺先进的强势企业落户瓜州,推进玉石山、石盆沟等非金属矿山的整体深度开发,形成年加工20万平方米玉石、花岗石板材生产能力;二是立足现有的风电规模和今后的风电规划,加大向国家省市发改部门的争取力度,强化与华能、中广核、中电投、洁源、酒钢等知名企业的衔接,在稳步推进风电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招引企业筹建核电、火电、光电、水电等风电配套产业;三是围绕做深生铁冶炼和铸造产业,招引客商建设规模以上生铁冶炼和精密铸造等金属冶炼企业;四是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积极发展蜜瓜、葡萄、加工型番茄、甘草、酒花、枸杞、蔬菜、畜禽养殖等新兴高效产业,引进酿酒葡萄榨汁、甘草深加工、酒花浸膏生产、蜜瓜储运保鲜、瓜干、瓜汁、枸杞制品等具有一定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落户我县,带动产业发展;五是扩大招商的深度和广度,积极赶赴港澳台、韩国、新加坡等华人聚集地,开展慈善募捐活动。
5、强化基础配套,不断提升城镇集聚服务功能。城市经济实力越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对财富的集聚能力就越高,经济发展的成本也就越低。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轮子。__的城镇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县域经济工业化为着力点,立足培育区域经济中心,按照东延、南伸、西扩的思路,不断完善县城、__新区绿化、供排水、电力、通讯、广电、道路、供暖等专业性建设规划。加大县城破旧道路和房屋的改造力度,着力实施县城靓丽工程、商业门点门楣广告改造、县城平房区路灯架设、公交车停靠点建设、垃圾箱配套、休闲座椅安装、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公园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__x等四大集镇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镇区的聚集、辐射和服务功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扩大招商引资、发展配套产业、美化生活环境,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聚集,形成县域经济增长,力争到20__年,有5000左右的劳动力流向城区就业,带动全县gdp、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左右。
6、以工促农,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工业的发展能够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稳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__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的绝大多数,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要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鼓励、扶持新建龙头企业、可以依托的外地龙头企业、本县现有龙头企业、专业(综合)批发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经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和资金保障,通过项目支撑、招商引资、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支持已建成的禾麟棉仁蛋白、龙兴畜牧、神州棉纺、西域阳光、惠安牛羊屠宰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尽快达产达标,积极引进蜜瓜营销、酿酒葡萄榨汁、瓜干、瓜汁、枸杞制品、甘草深加工企业,提升改造现有的啤酒花加工企业。通过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尽快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每一项农业重点产业都有可以联结的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户积极投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企业、农户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正确处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服从宏观调控与抢抓机遇发展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变化既充满挑战,又蕴藏机遇,在同样的宏观形势面前,有的地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争先进位了;有的地方消极等待,无所适从,就落伍掉队了。而且,近几年我们国家宏观调控,显著特点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其中“保”就突出了向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我们要紧紧抓住十七大国家再次进行宏观调控机遇,顺势而为,创新破难,努力克服资源环境约束下难以发展的思维定势,克服矛盾交织中难有作为的思维惰性,在转型、调整、提升中加快发展。具体到我县来说,一是要抓住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立足现有的风电规模和今后的风电规划,进一步加大风电项目,并极招引企业筹建核电、火电、光电、水电等风电配套产业,拉长风电产业链条;二是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推进番茄酱加工、棉秆造纸、棉纺、羊肠衣加工、蜜瓜保鲜贮运等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抓好“四改”:以提高产业效能为目标推进铁球团烧结炉炉改工程、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矿山采选企业水改工程、立足实现节能减排强制目标推行冶炼行业的废改工程和着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行建筑建材领域的墙改工程。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当前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基础,长远发展是当前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从本县实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我们既要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又要不断夯实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既要积极应对十七大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切实抓好适应性调整,妥善处理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又要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谋求长期稳固的发展。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思路,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强化中心城镇建设,扩大建制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休闲娱乐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努力打造酒嘉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等城市。要以瓜州、柳园两个工业园区为依托,致力于不断改善县城和柳园镇区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建设具有经济和消费两方面辐射力的中心城镇,逐步培育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搞好三道沟、南岔、锁阳城的镇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功能完备、经济发达、文化活跃、生活便捷的新集镇,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和加工制造业平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民营企业向城镇聚集、农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过渡。三是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集约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传统陈旧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在我县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有人认为,凡是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地区,工业都相对发达,我们目前工业化程度还很低,换句话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还发展的不够。还有的人认为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立节能减排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发挥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必须走出上述认识的“两大误区”,正确处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使其逐步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逐步规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促进节能减排。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从节能降耗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得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统筹推进,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是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关系。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城市化建设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农村发展离不开城镇的辐射和带动,推进城市化进程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搞好城乡产业衔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逐步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坚持“三化互动”,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积蓄后劲。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工业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基础,把城镇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关键,把产业集聚、城镇建设作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调推进。
举措一:抓住国家战略机遇
今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试验区范围包括攀枝花市全部县(区)及凉山州、雅安市部分县(市),共13个县(市、区),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这是目前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标志着攀西资源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于攀枝花来说,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次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积极与国家、省发改委对接,加快编制试验区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着力在优化财税体制、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推进直供电交易试点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试验区的示范作用,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为做大工业总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举措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调结构、促转型”是“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攀枝花应着力实施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钒钛、机械制造、矿业和太阳能产业发展壮大,逐步实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同时,要大力发展轻工业,调整轻重工业结构。2012年攀枝花轻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4.1%,重工业结构十分明显。要使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举措三:形成多点多极支撑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67亿吨,有“中国钒钛之都”的称号。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来看,攀枝花发展钒钛产业具有天然优势。要紧紧依托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厘清发展思路,不断壮大钒钛产业规模,把钒钛产业培育成千亿产业集群,成为攀枝花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百亿企业和百亿园区,形成一批有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育千亿产业、打造百亿企业和百亿园区、发展县域工业,使攀枝花工业经济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局面,加快由“钒钛资源之都”向“钒钛产业之都”和“钒钛经济之都”转变,为做大工业总量夯实基础。
举措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要生产就必须有资金,融资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应开阔视野,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除了搞好金融机构贷款外,还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目前攀枝花仅有“攀钢钒钛”一家企业上市,上市企业太少对工业经济发展不利。
应鼓励从事钒钛、机械制造、矿业和太阳能生产的企业做大做强,选择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配置钒钛资源,使企业做得更大更强。
举措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攀枝花钒钛产业科技支撑力不足,资源闲置、资源回收利用不充分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制约着钒钛产业的规模扩大。
关键词:工业强县 路径选择
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全国百强县的实践证明,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域经济做强的关键在于工业经济的壮大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各县要脱贫致富,关键在发展工业。现以重庆市的国家级贫困县武隆为例,就武隆如何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作如下探讨。
一、武隆发展工业的优劣势分析
2010年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提出“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力图通过实施“两大”战略,实现武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成绩斐然,目前已是全国旅游大县。但工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当前,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过程和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通过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成为当前必须研究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关键是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结合县情,认真分析武隆工业发展中的利弊因素,切实做到扬长避短。
(一)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武隆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经过近几年发展,“六纵四横”的交通网络使区位优势迅速凸显:它是重庆市渝东南各区县和贵州省遵义以北地区经重庆通江达海、通边出关的重要通道,也是重庆地区通往“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通道;它处于重庆市“一圈”与“两翼”的重要交汇点,在重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起着战略支点的作用。随着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其工业发展既能优先承接内陆开放高地的部分产业转移,又能辐射渝南黔北乃至整个大西南。高速路至重庆主城仅146公里,随着重庆“外三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南涪铁路和渝怀铁路复线以及仙女山旅游支线机场的推进完工,将很快形成通畅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其客运、货运能力将极大提高,物流和通信更方便快捷。二是资源优势。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290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50.2平方公里,未利用地135.4平方公里,具有工业用地的比较优势。水力资源:水能可开发量190万千瓦,已完成装机4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工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方便便宜。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镁、铝土、含钾页岩等20多种,14种已开发利用,大理石、铝土矿、重晶石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其它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也十分丰富,开采利用价值大。林草资源:全县林地面积287.2万亩,活立木蓄积672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地面积155万亩,耕地面积98万亩,林产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很大。旅游资源:武隆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5A级景区,目前还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户外运动A级赛事基地,旅游商品加工业和创意产业基础良好。劳动力资源:全县现有劳动力20.4万人,可转移近9万人,县域周边区县闲置劳动力5万以上;县内有职业中学1所,常年在校学生3000人,周边涪陵、南川、黔江及主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劳动力资源充足。三是政策环境优势。具备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环境:随着武隆旅游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多种政策聚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政策、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少数民族政策等,这一系列政策可以带来数以千万计的产业扶持资金和财政贴息等。本地优惠政策:出台了《武隆县鼓励工业投资优惠政策》,从用地、财税、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最大限度的优惠,并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个别项目实行“一企一策”。
(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基础薄弱。目前经济的高增长仍然是靠高投入来拉动,产业和行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产出能力较低,工业经济增长缓慢。二是工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后劲不足、工业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太少,且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增效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差。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工业企业始终维持着原有的规模和格局,投入不足,致使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四是产业配套能力差且关联度小。武隆产业配套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经济发展仍以内循环为主,缺乏大型工业项目和配套紧密的产业链和技术链以及跨企业、跨行业之间的横向合作,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五是园区建设滞后。受人们思想观念、征地拆迁、建设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园区规模不够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影响园区功能作用的快速发挥。
二、武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路径选择
贫困地区发展工业,需按因地制宜原则,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之路。武隆实施工业强县,必须走以下三条路: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也要求:“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武隆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富集之地,要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只有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在做大工业、做强经济的同时,做强旅游、保护生态。为此,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要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打造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协调性;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坚持走“三化”同步推进之路,推动工业经济上数量、上种类、上总量。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把“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作为重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的实现路径。笔者认为,武隆的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在目前武隆工业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推进工业化,一方面以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100亿材料工业和100亿机械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另方面,可学习借鉴温州模式,广泛发动各乡镇村社返乡创业者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和家庭工业。通过推进城镇化,加大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力度,解决工业建设用地和劳动力问题。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100亿级以下的林产品、牧产品、农副产品、旅游商品、特色食品和生物制药等特色产品加工业。
(三)坚持走“五园联建”“五化联动”之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持续发展。武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既要围绕国家和市上的重大战略部署,更要结合自身县情。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两大’战略,加速绿色崛起,建设中国武隆公园”。走“五化联动”“五园联建”新路,将2901平方公里的县域全境打造成“经济富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世界级大公园。为此,我们在发展工业时必须牢固树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五园联建”“五化联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变传统工业“两高一短一低”(即高能耗、 高污染,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发展局面。
四、武隆工业强县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武隆工业经济底子薄,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工业经济总量小等问题,结合武隆是生态旅游大县等县情,笔者认为,当前着重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旅游与工业向来被认为是一对“矛盾体”。武隆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大县,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依靠工业发展为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支撑,做好规划是前提。当前,应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工业发展的时序安排和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同时介于武隆发展旅游业,工业发展可采取“两头在外”的方式,确保旅游工业协调发展,将武隆打造成工业、旅游良性互动发展的示范县。
(二)加快完善产业结构体系。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扶植幼小产业理论”,结合武隆工业发展优势,综合考虑产业特性、区域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瞄准国际国内市场,搞好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开发和挖掘新产业,建立和完善“2+3”产业结构体系。利用区位、政策等优势,发展机械制造和材料产业,利用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能源产业,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发展农户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加工业和生物制造等消费类制造产业。围绕山地户外运动等发展体育用品及创意产业。
关键词:苏北;县域经济;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45-02
县域经济作为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其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是发展苏北地区的主要内容,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但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研究苏北县域经济就是要根据其发展现状来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从而实现苏北县域经济跳跃式发展。
一、苏北县域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苏北县域区位优势明显?熏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744公里,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紧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是全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新亚欧大陆桥即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数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机场、盐城机场等骨干通道和基础设施?熏交通十分便利。连云港是江苏省唯一大型海港,也是国家主枢纽港之一和欧亚水陆联运重要结合点,苏北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2.资源优势
苏北地区拥有矿产、海洋、土地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短缺的江苏以及华东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在矿产资源方面,有徐州的煤炭、石膏和石灰石,淮安的岩盐、芒硝和凹凸棒土,以及连云港的水晶、金红石和蛇纹石等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与利用价值。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苏北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苏北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为苏北发展海洋产业及现代农业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劣势分析
1.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苏北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些地区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思想落后,创新能力弱。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代农业思想推广困难,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充分,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收入较低,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2.工业发展缓慢
苏北县域总体上仍为农业社会,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普遍缺少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二产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和苏南,工业结构尚未进入高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这加大了企业生产配套的成本。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苏北县域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县域工业不发达,服务业不兴旺,造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性下降,导致农民增收速度减慢,这就给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服务业根基薄弱
苏北服务业基础十分薄弱,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层次和水平都不高。无法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标准来发展。苏北县域城镇布局分散,中心城镇规模偏小的格局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服务业功能缺失,研发、金融、中介等服务业基础薄弱;餐饮、购物、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服务业消费也严重外流;苏北的房地产业和商贸业,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信息服务、科技教育、内容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乏力,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软化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苏北县域功能的提升。
(三)机遇分析
1.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中国经济已实现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宏观经济政策也日趋稳定,权威机构和专家普遍预计,在2007年,中国经济将延续2006年的高位增长态势,增长率将保持在10%左右。对于2007年宏观经济运行,国家发改委综合司预测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均认为,总体上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预计,增长率为10%左右,同时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将为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国内供给因素能够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2.省内政策大力倾斜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增加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推动苏南苏北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的大力倾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苏北的经济迅猛的发展。
(四)挑战分析
从苏北县域周边省份的邻近地区来看,苏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山东省为了促进山东南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许多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这极大地刺激了发展资金向此类地区流动。对苏北而言,已形成超前和领先的态势,京九铁路开通以后,一些附近区域如安徽、河南等原来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再加上中央政府的中部崛起战略和地方政府的配合,必将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从而对苏北的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从省内来说,如果苏北地区没有抓住全省发展的机遇及政策,苏北地区的经济不但不能和苏南的差距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这些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战略
苏北县域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从而联合分散的小农户进入市场,克服了盲目进入市场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和风险;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弱质状况,推动农业走现代化之路,促进了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使得先进技术及时推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因此,应加快推进苏北县域农业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二)产业集群战略
理论和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苏北应把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到发展产业集群上来,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对苏北发展县域工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招商引资战略
苏北县域有很好的资源、地缘优势,但资金、技术、人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仅靠自己的财政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发展苏北县域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把招商引资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招商引资的力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苏北地区近几年在招商引资上成果显著,在当前招商引资的机遇很多,竞争也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四)民营企业战略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活力的标志。苏北县域经济是在很低的工业化基础上发展的?熏存在着散、小、弱、重的特点?熏企业集聚度差。苏北要充分利用民间力量把民营经济打造成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课题。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就缺乏主要动力;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大力营造鼓励全民创业的外部环境?熏充分释放民间张力?熏激发县域经济的内生活力?熏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民营化进程?熏是苏北县域发展的现实选择。
(五)科教兴县战略
苏北县域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通过中心城市进一步统筹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加大改革的力度,创新体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教育的发展要深入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办好高质量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科技发展要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推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六)南北区域合作战略
江苏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从全省的整体出发,应重点鼓励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的合作,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从而加快苏北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不仅注重苏南企业、项目的空间移位,更注重苏南先进管理体制的移植。先发优势在苏南,后发优势在苏北,苏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苏南资本向苏北转移的大好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南北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要主动依托和服务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