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

时间:2022-09-26 05:3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历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历史

第1篇

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解析,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中学历史课教学质量问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弗兰西斯o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不断从中外历史文化中

吸取经验教训,就能从中积累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从而提高在当今时代的

处事应变能力。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历史对于

人们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虽然教学改革提了那么多年,但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基本上还是传统的

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中,历史科被打入冷宫--视作副科,以至于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本应充满活力

的历史课堂一片死气沉沉,因此我认为历史课革势在必行。那历史课为什么要改,怎样改,本人就自己

几年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各种电教器材,例如,收录机、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由于他

们视听并举、图文并茂,传播的信息形象逼真,突出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

增进教学过程的娱乐色彩,这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好处,而且能调动情感因素

,发挥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给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教学提供新的条件。[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

倾听教师精彩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智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

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

面;日本首相声嘶力竭地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

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

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

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形象

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第二,创设综合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因此,它对创设综合性的课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无处不在无

所不包,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此同时也给历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1、文学与史学交叉使用,品位艺术高境界。

在历史课中的文化部分,特别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诗歌,常用来吟咏王朝兴衰,世迁,因而其中蕴

藏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的途径是学生通过对文

学作品的学习来感受其艺术内涵,品位其艺术境界。其次,语文课中的成语也可以与历史教学结合在一

起,举行别开生面的历史活动--成语故事竞赛。

另外,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布置历史小论文,用以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和增强其历史想象能力

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留了一个开放性作业--假如你是二战

中的一名德国士兵,谈一谈你的感受。象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做一一介绍。

2、注意历史与政治的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现象都需要运用哲学原理做出解释.由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介绍过

于贫乏,基本上只偏重于具体事件的描述,再加上初中还未开设哲学课程,所以在讲授历史

课时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授给学生,但是,要试着把难以

理解的地方通俗化,变成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3、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的交互运用,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

历史就是记载人物、时间、地点与事件的学科其人物活动与事件的发生都与地理方位有着很大关系.例如

:在讲授中国经济特点时南方与北方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再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德战争爆发后

,苏联一再要求英国出兵,开辟第二战场然而英国却以兵力不足与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

一再推迟开辟时间.这与英吉利海峡常年受哪种 风带控制有关,再教学中巧妙运用地理知识也会出现意

想不到的效果。

4、历史教学要学会容会贯通、古今联系。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

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历史这门学科连贯性很强,它的知识面

从古到今、从国内历史到国外历史,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2]这就要求教师

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能把自己的知识表达出来的能力。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不像科研

人员,科研人员只要有足够的"内才"就行了,而教师不一样,渊博的知识,但没有表达的能力,你就无

法把这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中学历史不

第2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思维能力;措施

【分类号】G633.51

1 历史思维的含义

其实历史思维与我们经常谈及的思维是同一个概念,都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并且在主题方面也存在个体、群体以及社会思维的区别。只不过历史思维将历史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但是并不是学习历史的思维就等于历史思维。在中学阶段,我们关于历史思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即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要将历史思维与学生的成长发育特点、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历史思维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2 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

2.1 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讲求真实,要求对历史事实的还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论证,这就要求学生们本身有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中,本着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教材中的内容、对老师讲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批判以往历史事实中的不足之处,批判对历史事实的虚假记载等等。

2.2 概括性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学习的知识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这其中的知识是大量的,中学生应该从这大量的知识中,筛选出来有用的知识。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学生对老师讲述的知识进行接收,然后再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就是概括性的历史思维能力。概括性历史思维能力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2.3 创新型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是对以往发生事实的记载,然而我们的生活是向未来发展,中学生不能把眼光停留在历史中,应该培养中学生们的创新型历史思维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创新性思维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学生中学历史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也有着关键作用。

3 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3.1 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迫在眉睫。但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一线教育工作者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只注重了课堂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下去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课本知识,缺乏对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引导推理,只强调学生把所谓的知识点记忆,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养成自己的思考习惯,机械性的被动接受,影响历史思维能力的进步。例如我在教学《法国大革命》这一课,“拿破仑夺取法国政权的原因”时:法国内忧外患,迫切需要一位强人来执掌政权。拿破仑上台有其经济基础。但是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至此,也只能是传授了历史知识。如果接着我们在和学生分析:拿破仑之所以在当时那样背景下(上台)成功了,从当时背景形势和物质条件来分析,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这样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2 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分析入手

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初中历史教材对于历史概念没有做出系统、完整的注释,而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让学生感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工业革命》一课时,可以在学生了解了整个过程后,引导学生归纳:工业革命实质是一场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这样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内涵加以概括,有助于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有意识地注重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归纳和讲授,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加深理解历史知识,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加深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3 丰富课后活动

中学历史的学习、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课堂这一会功夫的付出,更需要课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老师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丰富的课后活动,比如说开展一些辩论会等,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展现自身魅力,也可以提高自身是知识水平。在辩论、讨论等课后活动中,中学生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总结、对比能力等,从而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

3.4 充分利用教材史料联系时政热点

利用当前新历史教材中配备的丰富的历史原始材料,如图片、历史故事、地图、历史图表、数据等,并配以相应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等题型。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现丰富的历史场景,直观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辨别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教师也要注意把学过的历史事件同当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学完胜利这一章,可以联系当前的中日关系,及日本政府的种种表现,让学生展开讨论: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日本能否正视历史,承认在二战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是中日关系继续发展的关键。让学生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5 设定合理的问题

老师在每一节中学历史课堂即将结束时候,可以给学生们留下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对学生们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解决课后习题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共同寻找出问题的合理答案。在解决老师留下的问题的过程中,中学生们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等,从而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4 Y论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恰当的结合起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探究改进新的历史思维方法,联系现实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敏.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15.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9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要尽量为学生构建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之外,还必须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教学反思不但能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还非常有益于教师的成长。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找出和学生匹配度最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从而喜欢学历史,爱学历史。另外,中学历史教师还要多观察学生,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算是最简单的一句表扬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让学生受到鼓励,提升学习的信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经验:

一、反思教学理论

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涉及到很多方面,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必须以教学理论为依据。每种理论基础都会形成不同的教学实践,例如:过去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往往强调革命观;可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则强调的是文明发展观。新时代的教学理论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文明发展观的视角向学生讲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是怎样发展文明、确立大国地位的。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教学理论都只能在最适合其的社会条件下发挥出最大潜能,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其必定会有些内容变得落后守旧,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每种理论的时代背景基础,并用发展的眼光正视理论的各个方面。一直以来,中学历史的教学都只看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程度,要求他们硬性记忆那些史实信息;但是却忽略了历史知识的延续性特点,像是时展的规律、历史变迁的多元性等。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学生理解并掌握史实信息的牢固程度,还要适当融合历史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原有的教学将眼光局限在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新课程标准则将眼光聚焦在了学习过程上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那些历史人物以及事件,而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与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无疑都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二、反思教学实践

反思教学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师重要的教学反思环节。历史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整理之后,与教学理论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反思教学实践中仍有待完善的部分,还可以提出教学理论与当今教学环境不符合的部分。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留心观察,随时找出那些可以进行反思的情况,仔细的分析与整理,建立起系统化的认知,并精炼为更加科学的教学实践指引。反思教学实践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在教学前后或者教学中都可以。教学之前,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主要是透彻分析教学目标,找出教学的切入点,并再次核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反思其中的具体设计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教学实践分为几个不同的角度,下面我将一一向大家阐述:

(一)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都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才可以算是高效的课堂,而学生变得积极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踊跃发言。其实,这样很容易将课堂教学引入庸俗的漩涡,看起来非常热闹的课堂实际上毫无纪律性可言,简直就是一盘散沙,根本谈不上什么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教学主线,将系统化的教学变成了菜市场一样,毫无组织性和秩序性,教学收效自然不可能理想。这种活动就算使用的再多,有又什么意义呢?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就算要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也不可以选择极端的方式,必须关注课堂活动的教学意义,也就是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具有教学实效。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多反思不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够为教学带来多少收益。

(二)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学生为本。因此,中学历史教师也需要将学生作为反思的主体。

1.参与度:既然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就必须考虑到他们对课堂的参与度。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或者参与的程度不够,那么都不能说他们是教学的主体。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的学生参与度,综合包括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如果这样分析的话,那些看起来非常热闹,但是未能推动学生认知发展的历史课不能算是成功的。

2.互动:教学时,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营造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平和自然的状态学习,并积极与其他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彼此的情感互动程度,从而令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真实,和学生更加接近,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学生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将上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乐趣。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参与式教学 不足 对策

一、引言

中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要以认真严谨的太对对待课堂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收获知识。[1]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1.中学生对历史课的参与兴趣不足

对于人的成长而言,了解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生还处在智力发育阶段,历史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智力的提升,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中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在学生的观念中,历史学科不被重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当前的所有科学中,历史学科并非主要学科,在当前社会和学校过分重视理科的现状下,历史学科自然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而且历史学科知识点大多在书本上能够找到,只需要记忆就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为了能够能够拿到高分,大部分学生选择将时间安排给理科。其次,历史课文内容枯燥乏味,中学历史课本浓缩性很强,罗列了历史的条条框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没有放进去,教科书只能简单的容纳历史的框架,有骨架而无血肉,让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课本感到枯燥乏味。最后,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老套、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这也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2]

2.历史课堂上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历史课堂参与式教学实施程度还不够深,这种原因的出现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些是班级规模过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较大等客观因素原因导致参与式教学无法有效实现,还有一些类如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的学习心态等主观因素导致参与式教学无法高效落实。另外,历史学科理论性非常强,但是操作性较差,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依赖课本,不像化学、物理等理科可以通过模型、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正确理解。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参与式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难以高效实施。

3.历史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模糊

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对参与式教学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实际运用上的失误,很多教师在推行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为了推行参与式教学而参与,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对参与式教学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重结果,轻方法;评价单一、主观片面等多方面。重结果,轻方法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升学压力和应付考试的需求所造成,历史教学只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从而就忽略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适应性。评价单一、主观片面现状的存在,则是与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关。历史教学中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了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风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考查,过于关注最终结果,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历史教师的评价过于主观和片面。也正因为如此,造成历史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理解的偏差,无法有效推行和落实参与式教学。

三、提升中学历史参与式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历史教师的精讲程度

历史课堂的参与式要以掌握知识为前提。为此,在建立参与式历史课堂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倡导历史教师的精讲,只有让历史教师对课本知识进行精讲,才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为学生的高效参与做好准备。参与式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更乐于参与活动,而教师精讲是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由此不难看出,要想推行高效的参与式教学,就必须建立在教师的精讲基础之上。[3]

2.做好历史课堂活动设计

历史学科和其它诸如化学、生物等学科不同,它所承载的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过去的事情。如何让学生能够对过去的事情产生兴趣,让学生跨越时间的限制,对一些已经过去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进行理解,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是构建历史参与式教学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进来。比如在讲到先秦百家思想的时候,教师将先秦百家的基本思想通过精讲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之后,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促进学生对先秦百家思想的理解。可以举学校水电浪费现象严重,水电部门通过学校,如果学校再超过一定限度将对学校予以停水停电处理,请学生用墨家、法家、儒家、道家、兵家等思想学派的核心思想来解决学校水电浪费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当教师将设计好这一活动,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有趣,将自己对先秦百家的理解用解决水电的方式阐述,这种通过活动设计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先秦思想的理解。

3.在参与式教学中做好评价反馈工作

评价反馈是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保障参与式课堂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环节,因为没有评价反馈机制,就无法形成参与式课堂的闭环管理。这种评价包括学生之间的彼此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通过评价最终确定参与式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下一次参与式课堂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作为你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历史也是一门极具艺术魅力和智慧的学科,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用参与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荣宁. 师范院校历史学科参与式教学的探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08-111.

[2]牛东亚,郭海东. 参与式教学的历史理论基础及在当代的发展[J]. 语文学刊,2010,11:144-145+150.

[3]马鸿霞. 参与式教学在西部农村中学的运用现状调查――以甘肃省某县两所农村中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2010,02:26-28.

第5篇

1改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不仅是一句口号或是一种形式,而是将创新作为一种理念传递下去,因此,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历史学科一直未得到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机械的背诵,创新教育时代背景下,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历史教育,并且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等措施,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

2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督促者,因此必须对历史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使其能够提高教学技能,改变以往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向着“四合一”型教师努力,即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以及特色型,这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历史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学。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端正思想,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从多个角度剖析学生学习情况。第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历史教师想要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必须从自身找原因,对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属于“知识传授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历史文化代代相传,但是无法适应创新教育,更无法满足时展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尽快进行角色转变,进行创新式教育。第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对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是其必备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如计算机、投影仪等辅助完成历史教学,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应时展,培养现代化人才。

3教学目标要求

在整个创新教育背景下,提出了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中学历史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历史学科中,一些事件的历史年份很难记住,教师可以将其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思考,例如: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应该脱离教科书,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思考。对于历史课程中的诸多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而历史学科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结晶,教师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的意识,促进其能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并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知识传授知识的教学理念,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历史小故事做出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4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积极备课,熟悉教学内容,制定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教学方式的突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粉笔写板书,以课本为基础,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教师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是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追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借助一些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课本中历史知识通过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等形式,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多元化,例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当一节课的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剖析,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这样的教学尝试也会得到不一样的历史课堂。例如:某市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开元盛世》这一堂课的教学时,该教师在课前制作历史课件,用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形式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上,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一首诗,即杜甫《忆昔》,然后提问学生这首诗歌描写怎样的一幅画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补充,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并且请同学描述,教师借助同学的回答引入教学,紧接着播放一些关于开元盛世的图片以及视频片段,使学生对这段唐朝文化进行了解,如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会形成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采用了分组探究,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完整。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而且教学效果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历史教学创新的成果。

4.2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进行学科整合,因为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到地理以及政治学科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中进行点化,帮助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进行联系。例如: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识,如过程中,经过地方具有一定的地形特点。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

5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38-01

1 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

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尤其是人教版中学历史实行新课改之后,对历史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了。而对历史科目实行新课改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促进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科目的地位。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是初中低于高中,而且还缺乏知识的延续性,有时在知识点上高中和初中是重复性的,这是历史教学中相对失败的设计。如何把初中历史的教学地位提升到与高中历史等同的地位,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探研的话题。原因是如果历史科目的教育地位提升不上来,有时说教学效果、教学兴趣、教学成绩等等,这些似乎都近于妄谈。总之,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地位上,笔者再阐释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把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地位等同化,增强历史知识教学的延续性,让学生们和家长们不敢轻视历史科目和历史教育,更不能忽略历史科目的教学地位。

2 中学历史“无趣”的原因

调动学生们对中学历史的学习兴趣,避免和防止学生们对中学历史“无趣”现象的发生,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工作中应该履行的本职和责任,那么,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查找原因入手,从课堂氛围乏味、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鲜明、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查找和探析对历史“无趣”的原因。

2.1 课堂氛围乏味

课堂氛围不活跃,乏味枯燥,听起来让人感到酣然入睡,这些都是历史教育教学中致命的“杀手”,需要广大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去认真总结,尽可能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氛围浓厚起来,避免“无趣”发生。

2.2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只是一味地教学传授、学生们则总是被动地接受、记忆等,这种方式在历史教育教学早就应该被淘汰,要想真正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一个路径就是要活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现状。

2.3 学生主体地位不鲜明

目前,只有很少或极少的一部分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大多数的学生的态度是漠然置之的,觉得历史不重要。这种漠视态度的产生,一个现实性根源是有些历史老师授课不讲方法,没有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述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们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需要认真加以改正。

2.4 教师责任心不强

这一点,笔者要把它放在比较着重的位置上去强调一下,历史教师责任心不强是历史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这一层面所在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历史老师简直是一种浑浑噩噩、耗光阴的工作状态。而且,更有甚者,对学生们宣传历史好学、历史无所谓的教学思想,无形中就把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降了下来。所以说,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调动起学生们高兴趣学习历史科目的积极性,历史教师这一因素一定要调动好,一句话,就是要爱岗敬业、增强历史教学的责任心。

3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建议

针对中学历史教学“无趣”的几点原因,可以通过原因来查找不足,也可以通过原因来正视和弥补不足,下面笔者就从调动课堂兴趣、开展教学第二课堂、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历史系地位等方面,提出增加学生们对历史兴趣的几点建议。

3.1 调动课堂兴趣

要想真正改变中学历史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不利教育教学现状,就要活化历史科目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历史的人缘,也是为了夯实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活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师的任务,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们总结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掌控历史教学的先导性。例如,《蒸汽的力量》这一章节,就可以通过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键是对中学历史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前提,没有兴趣,一起都是空谈。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就是要发挥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然后再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来充分营造课堂好氛围,课堂氛围好了、方法灵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经过多方合力,就一定能获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开展第二课堂

要想真正地、持续地提高学生们学习中学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单单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创造条件开发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让学习喜欢历史,喜欢历史里的人物、事件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要让历史知识彻底在中学生们的脑海中、心目中插根,比如,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带领同学们到电影院、电化教室收看一下《南京!南京!》,从而既有效地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3.3 举办知识竞赛

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历史知识竞赛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举办竞赛前,可以组织或者发动学生们去就近的历史博物馆及图书馆,去深入吸取历史知识,同时,参加竞赛的学生们必须要充分吸取历史知识养料,才有资格参加历史知识竞赛,这就无形促进了历史知识的吸收和提升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4 提升历史系地位

在初中阶段,历史是“副科”的错误认识依然没有被彻底转变,所以学生和家长在课后、课余一般不会再利用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和记忆巩固历史知识,所以要抓住历史课堂的有限时间,尽可能让学生们当堂消化掉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全国广大院校要尽可能多设一些历史系,从国家层面把历史知识和历史科目高度重视起来,这样家长才会关注、学生们才会有动力。

4 结语

毋庸置疑,中学历史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都已经超出了它的现有显现价值,因为学生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宝库,同时也可以充分提高孩子们的政治历史思维,为将来进入更高学府从事历史领域的专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历史科目不容忽视,历史的教育教学要不断探索,必须要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将让老师和同学们受益终身,让历史教育和历史科目的地位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祁国栋.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探讨之述评-以《历史教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李玉红.中学历史教学的得失[J].学周刊,2011(35).

第7篇

作为一名具有近十年历史教学经历的农村中学教师,历史教学的一波三折让我对近十年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情况有了很多的感慨。每一次历史教学的情况都会随着中考的调整而发生着变化,而学生的学习更是与中考情况直接相关。现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思考表述如下,以期与同行商榷。

(1)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①历史教学直接与中考情况相关。中考对历史的要求,历年都有变化,以我所在的地区为例,1999年,历史以100分的总分加入中考升学分数,这时学校安排的历史课是每周三节,学生把整部历史书都读烂了。因为按照一般人的说法是,历史是最容易拿分的一个科目,只要背就能得分。2000年中考,历史依然以总分100分的成绩加入总分,但与政治一样,实行开卷考试,这时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特别重视历史的教学。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历史不算中考升学分数,这时,学校对历史课的安排有所变化,每周只安排两节,政治是三节。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历史与政治、地理合称为文科综合,以70分的总分算入升学成绩,这时,历史再次被重视。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文科综合不算入升学总分,这时历史课基本没有安排,学生的历史书也几乎是新的,没有再读过。2009年,历史再一次与70分的总分算入升学成绩,因此历史课再一次受到重视,学校的课时又一次开始增加。听说2010年中考历史还要算入中考成绩,只是目前还知道所占分数的比例,因此本学期的历史教学还是处于受重视状态。因此,中考是否考历史是关乎历史教学的命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②历史教师配备的非专业化。在农村中学,一旦历史不算入中考,历史教师都由一些在学校教学能力差的,年纪稍大的一些教师担任,学校教师把这戏称为“吃闲饭”。而真正学历史专业的教师,很多也不愿意去上历史课,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去上语文、英语、数学这些所谓的主科,而被称为副科的历史却没有继续上下去。这就导致农村中学的历史课教师出现低能现象,上历史的教师不懂历史,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就很难提高,一些学生甚至把历史课当成自习课,即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看其他科目的书。历史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让学生自己朗读,然后背诵。③历史课的课时被其他学科占用。在农村中学,为了升学,学校不仅砍掉了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近两年体育成绩算入中考升学分数又增加了课时)这些学科,还砍掉了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课时,像数学、英语这些学科一般是每周7~8节,而历史一般是每周1~2节。这就导致了历史课时量的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如果历史不参加中考,在九年级下学期直接就不开历史课。④学生缺乏应有的历史知识。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历史知识。今天的中学生,如果你跟它讲历史,绝大多数是对牛弹琴。就连离我们很近的中国近代史,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你问学生中国的国庆是哪一天,他可能也会一时想不起来。关于历史人物,更是张冠李戴。

(2)针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针对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现实担忧。我们不但要拥有一大批技术水平相当高的精英,而且还要我们有一批为民族做事的人。我们不但要有一批英语说得相当流利的人才,更要让他读懂繁体字,让他知道中国汉字所代表的意义。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年人不了解本国的历史,那么这个民族离结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还略知一二的历史教师,我呼吁让我们的孩子多学一点历史吧!

第8篇

(一)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1、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②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③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④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2、中学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③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④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远程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二)传统教学方式解析及其评价

1、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

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3、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仅使历史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学完和学好历史课,学习历史课的负担大为减轻。

4、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不再讨厌历史和害怕历史考试,成绩必然有较大的提高。

(二)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学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进行信息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教学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但其昂贵的价格又远非大众所能接受,一整套一般的教学设备也需要十几万元。这对广大偏远的农村教育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即使拥有了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其高昂的维修费用及折旧费也是学校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而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中心论”和“计算机辅教学软件至尊论”的观念,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而是更主动地学习。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学习。在呈现课件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告诉学生该课件的大致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学习目标有怎样的联系,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思考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学习相关的知识,并把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师主导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教师尚未完成这一转变。

3、对学生的要求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才能够真正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与老师进行互动。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生对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这有平台实际知识缺乏,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学习。

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1、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历史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科学性也比较高,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胶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可是,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历史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如历史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历史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贪多嚼不烂”,结果使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课后做习题,又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看教材,重新思考做出答案。

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学生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浏览网络资料,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再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人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畜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结束语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1999,(6).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

5钟广源.浅谈多媒体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4,(6).

6曾明荣,林金清.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1998,(4).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信息化教学方式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形象直观、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互动、培养合作等,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彻底的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两着的整合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教学多媒体

第9篇

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更能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的学好这一门课程,这一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历史教师的身上。但现在农村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农村中学现在没有一位专职历史课教师和专门历史课教师(专职历史课教师指历史专业毕业的专门教历史一科的历史教师),现在的历史课教师都是由语文教师或英语教师兼任。这些历史课教师认为语文、数学、英语中考总分为150分,而历史仅有70分,相比之下,历史微不足道,并且历史是开卷考试,考生历史中考分数拉不开,基本上不影响中考总成绩。这就导致这些历史课教师历史课不上,或改上他们的主业语文课或英语课。学生们则是成绩低的惊人,被调查的同学知道的历史知识都很少,大部分被调查者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即使中考成绩及格的同学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也不多。如果长此下去,国人将不知中国史,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此差的成绩迫使我这个历史教师不得不进一步思考。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教育部门鼓励城市中学的优秀历史教师和历史专业大学毕业生前往农村中学任教,取代兼职教师;二是严厉禁止不上历史课或用历史课改上其他课的现象的发生;三是实行中学生历史基本知识抽卷调查方法,检验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状况;四是初中毕业考试,历史采用闭卷考试。

那么,历史课教师应如何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呢? 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学态度务必端正。我所在学校处于邯郸市外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来自于周边农村,学生都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实际上也算半个农村中学。当前在我看来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学的轨道,教学的重点依旧放在升学率上,使得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首位,教师也仍然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又加上学校本来就有主、副科之分,历史课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牺牲品。纵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科,学生认为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宁可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把历史课真正的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其次,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联。

二、历史教学基本功必须过硬。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但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即使没有超出历史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必须贯通古今,熟悉中外的史学。其次是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为人师表”一词,已经说明了教师的语言、行为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这一学科,对教师的语言,也要有相应的要求: 一是准确无误;二是生动具体;三是既要有逻辑,又要严谨。最后是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例如,一副历史地图,可能会使你的历史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以教师为学习主体的现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同时,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常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人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再次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最后,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园丁,他们的任务就是栽培花朵。中学时代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是身体发展的最佳时期,是思维、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里由于社会生活比较单调,学校便成为了其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教师的思维品质会直接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更要通过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来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学,并学习历史优秀人物的优秀品质。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第10篇

[关键词]整体教学 整体教学的原则 整体教学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作为历史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把历史教材的体系整体化,把历史教材的知识整体化,那么历史教师如何通过对历史教材的综合分析,从而向学生揭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逐步培养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整体教学

首先,是由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看似互不相关而实则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知识特点。若离开了整体的理论思维,就无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也就会变成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只有根据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结构,进而向学生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在掌握某一知识点的同时,知道这个知识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才能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

其二,整体教学符合正确的思维方式。“系统分析法”的核心是整体分析法,把它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都不过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必须着力去寻找历史的整体性和整体关系,以发掘历史整体过程和整体运动规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其三,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整体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懂得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看到某个历史阶段或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把握重点、纲举目张的效果。同时,通过不断地联系、类比、分析,还能加深记忆印象。对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将知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高度。

其四,从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看,整体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素质包含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性素质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工程。人的素质是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的自身延续、发展水平的有机结合,表现了多元性、整体性的特征。而作为提高和升华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必须符合这种特征,加强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整体教学的运用

首先,要贯穿于教师的备课中。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学年或学期开学之初,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通读课本,对所授年级的课本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以便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能考虑每一堂课或每一单元的知识容量,又能注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尽可能让每一堂课或每一单元的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2.认真钻研课本,正确把握编写意图,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大到古今中外的联系、因果关系等,小到单元之间、章节之间的前后左右的联系。

3.将知识分类整理,准备相应的思考题。在备课中,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准备一些相应的综合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次,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备课中的整体教学设想仅是一个蓝图,具体落实必须体现于课堂教学的过程。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讲授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先熟悉课本目录。读书先读目录,以此来督促学生自学预习,以便在讲述新课前,学生能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课本内容的整体。

2.在学期开始具体讲授新课内容前,教师应对所教内容作一个提纲挈领的概述,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大的整体知识框架。

3.在讲授一章一节内容时,教师应向学生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让学生看到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要从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或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按这个思路去分析教材,就可以将一章一节的内容组织成一个整体。

4.在每堂课的课堂小结中,除了重申新课的知识要点和理清线索外,还应进一步强调知识的内在整体联系。再次,要贯穿于复习检测中。知识的检测除了检测教学效果和进一步巩固知识的功能外,还对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式具有导向作用。前面已谈到,在备课中应备相应综合性思考练习题,注重古今中外的知识联系,这在平时的检测中就应有所体现。

三、整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教学的层次性原则。从宏观上着眼,微观中入手。整体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概貌,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要从整体上掌握历史,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首先掌握具体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找出每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2.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历史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的。只有按照历史年代次序叙述历史事件,才能讲明历史的因果相联的关系;也只有系统地讲授历史,才能使学生在具体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指历史的纵向关系而言。同时,还要注意历史的横向的联系。即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历史整体教学需要达成的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改革;教学观念

一、转变教学观念,打造全新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学生、教材是三个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时,单纯性地进行知识的“输出和输入”。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例如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让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等。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课堂改革时,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得到转变。传统历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根本,教师根据教材安排课堂内容,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听到哪里。在此过程中,教师占完全主导的地位,几乎不用学生的参与,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观念要得到改变,教师不能主导课堂,而是做一个引导者,做一个点拨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不仅愿意去学,而且知道怎么去学。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传统的历史课堂过于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完全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学习。这种观念需要得到改变,教师要尽量减少单纯性知识讲解的时间,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例如,让学生通过预习先进行教材知识地学习,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把不懂的地方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听课时会更加认真、更加有针对性。知识性讲解是历史课堂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做针对性的精讲,不过教师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灵活课堂

中学历史属于文科性强的学科,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记忆和背诵。单纯性的知识讲解是知识传输的最好方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历史课堂沉闷枯燥、死板僵化。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打造灵活的课堂。

首先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历史教材上的内容由于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大多比较简略,学生很容易产生知识的脱节,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很难有兴趣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太重视教材内容,只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复述,就容易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性和关联性,适当进行课外知识的穿插与连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对整本书的内容以及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有宏观的把握,能根据课时和教材知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向学生多做一些背景介绍,讲一些历史小故事等,引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其次,教师要对课堂设计进行优化。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回答疑问,而是把教学变得更加有艺术性。要改变历史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的三角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教师要对课堂设计进行优化,让课堂具备导语、诱导、讲解、讨论、思考、总结等环节,做到步骤清晰、循序渐进,并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性。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增加互动性环节,例如讨论交流等,并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优化。课堂的开始阶段很重要,因此,在导语部分,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精彩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讲一个历史上的小故事或者介绍与本节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事迹等,让学生有兴趣听,让历史课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下展开。在讨论交流环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成果互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涉,而是把主导权交给学生。课堂设计要有开放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适当地增加或减去某个环节。

三、探索教学形式,打造快乐课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于现有的课堂教学,而是要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教学新形式,以提高课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寓教于乐是学校教育提倡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打造一个快乐的课堂。

教师要创造快乐的课堂氛围。教学实践证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首先教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注意“微笑教学”,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表情,教师的微笑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不安,使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对待历史的学习,保持学生对历史的热情和信心。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用“幽默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笑声。

教师要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使教学的效果不明显。所以,教师要通过一些课堂活动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积极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课前历史知识分享之类的活动,把教材知识安其中,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在积极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科学家严济慈曾指出,讲课是科学的演说,而教学则是表现艺术。要想让教学呈现出艺术化,教师必须进行艺术化教学,教学活动是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并不简单机械的模仿,是给予学生知识的复杂劳动。初中历史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事实表明,只有对从事和研究的事情有浓厚兴趣的人,才能在其从事的领域取得成就。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死记硬背与机械的模仿,缺乏思维扩散,学生的全面能力得不到提高,难以达到初中历史教学预期的目标,更难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1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交流

1.1 中学生同课本情感的交流

教学过程并不是传授知识的简单过程,它应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应用毫无表情变化以及乏味的语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用情感使学生进入到历史故事当中,并去熟悉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到历史情境当中,产生同课本内容间情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原有对知识呆板枯燥的传授以及简单的字面解释,要用情感丰富的语言以及趣味十足的历史事件以及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来感染学生,创造同课文相符合的历史情境,让中学历史课堂实现情感的交流,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明显的提高教学的效果。

1.2 中学生同教师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当中,有些教师的课堂,学生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集中自己的精神进入到学习当中,而有些教师的课堂,虽然教师讲授的很热情,但有些学生却感觉毫无趣味可言,没有兴趣听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思想非常丰富,而教师一直用机械的方式重复教学,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主观的产生厌课的心理。教师要用良好的形象去获得学生的尊重与敬佩,对于犯错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严厉的进行批评,对于成功的同学也要不吝表扬,要放下自己的架子,给予学生关怀,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亦师亦友的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构建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的前提。

2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能力进行强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更新知识的速度也非常快,教师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没有好教师的教导,很难拥有好的学生,更别说构建高效课堂了,因此老师必须进行自身的强化。

2.1 多学

学习是持之以恒的一个过程,历史教师更是如此,要想将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并不是背诵记忆就能达到的,教师既要充分的掌握教学的内容,还在在这个基础之上了解历史人物的知识与故事,以利于在课堂上将教学的内容从基础知识上延伸到故事情节当中,以此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集中注意力,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2 多备

备,是指备课要有技巧,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也是为整个教学阶段做准备。要减少价值低、意义小的问题,让教学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及思考问题,要想上好历史课,好的备课过程当然必不可少。对于整个教学的阶段,尤其是复习期间,必须谨慎的选择复习的资料,布置作业也要合理,避免无用功,多关注并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学习的弱点以及难点进行训练,既要减少学生作业的量,还要确保教学的效率。

2.3 多察

察,指的是察言观色,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都是按照备课的内容去推进课堂教学,将准备好的问题问完,继续讲,直到讲完。备课,肯定是为了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方便,但是也不能忽略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察言观色,看学生是理解内容释然的笑,还是困惑的紧皱眉头,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在备课时教师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的问题,准备好的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是产生的疑问,但对过程中一小部分学生的疑问也必须照顾到,及时询问、及时解答,不能一味的推进课程。

3要应用形象的语言

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比较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史实的叙述非常简略,当然不可能像小说或历史演义那样生动和具体,但教师如果照本宣读学生当然也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应适当应用形象的语言表述,让整个教学的过程充分感情的色彩,效果将大大不同。

3.1 让教学的手段多样化

中学历史教学肩负着给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以及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怎样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历史学科的具体特点去优化课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成为中炒家历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被逐渐应用,把录像、电影、投影、录音、电视以及幻灯片多种电教媒体进行综合并有效的引入历史教学课堂,将先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创设逼真的情境,再现历史事件当时的场面,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3.2 中学历史课堂的侧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完成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的教学活动,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历史课是上下几千年的纵览,内容繁杂,涉及的面较广,要怎样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给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历史教师需要注意的,要想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2.1 用有趣的语言和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教师讲课时语言要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感到兴趣,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

3.2.2 注重每一个细节。教师要注意观察教学当中的每个环节,包括学生的反映,以及各个学习水平层次学生的实际反映,并根据实际去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有效性,达到高效的教学。

3.2.3 教学的方法要新颖。历史的内容是不变的,但教学的方法可以不断创新。教师要多关注自己所教的学生,多做课后总结与反思,总结出适合自己以及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并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教学的水平。

3.2.4 授课要用真情实感。历史教学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学习知识,还要在历史当中激发中学生爱国的情感,因此,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把自己对于历史事件最真实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被历史所触动。

参考文献

[1] 程胜利.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J]. 学周刊. 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