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时间:2022-06-10 06:1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术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术报告

第1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同志们:

我集团特邀国内知名专家“井巷工程”学术报告会今天开幕了。我代表我公司向本次学术报告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专家莅临鹤矿集团传经送宝、不吝赐教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公司XXXX年开发,XXXX年建企,是国家XXXX户重点企业之一。现有煤炭地质储量XXX亿吨,年生产能力XXX万吨以上,煤层埋藏深度平均XXXX米,最深XXX米,煤层以厚及中厚为主,其中大于XXX米的厚煤层占XXX%以上,且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围岩松软破碎,受采动影响后围岩变形量大。特别是随着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加大,围岩中的矿山压力相应增大,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面对困难复杂条件下的煤炭生产环境,近年来,我们在厚煤层锚网支护、软岩支护和冲击地压预测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索与研究,但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对匮乏,XX目前对于巷道锚杆支护、软岩巷道支护和冲击地压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理论、设计规范、施工支护参数、应用新材料和新机具、监测手段还不够完善,亟待专家教授的指导与帮助。

各位专家、同志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应用科学技术提升煤炭生产力水平,是煤炭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今天莅临我公司的几位专家、教授,是煤炭行业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带头人,是有着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权威专家,在煤炭系统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声誉。这次学术报告会,几位专家、教授将针对我公司煤炭开采相关技术难题,利用三天时间,对深部软岩大变形机制及支护对策、深部工程灾害评价及其控制对策、厚煤层锚杆支护及实践、高应力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冲击地压防治研究和我国煤矿锚杆支护配套机具、材料的现状与展望等课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学术报告会,通过分享权威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必将使同志们对厚煤层锚杆支护、软岩支护、冲击地压防治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必将为解决复杂条件下“双高”矿井建设,增强煤炭开采的技术性、安全性、可靠性提供借鉴,必将为我公司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升煤矿生产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次学术报告会层次高、时间短,需要学习的知识又非常多,希望全体参加学习的同志,珍惜这次宝贵而又难得的机遇,严格遵守学习时间和学习纪律,期间不允许参加其它活动,不允许出现迟到早退现象,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开拓视野,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同时,要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扩大学习的影响面,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获,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传达给每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以此提升煤炭生产科技水平,促进公司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光临与指导,预祝学术报告会圆满成功!

第2篇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2011年11月,我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2011年,我们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8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概达到了30%,即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也就是说,从教育普及的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基本上完成了普及的主要任务。接下来,重点要解决的是高中教育的普及与质量问题。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到2013年应该能够达到85%,那么达到多少算基本普及?普及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待于研究。另外,在高中教育经费问题上,到底高中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应该达到多少?其中政府应该投入多少?这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在高中办学体制上,原来我们还有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这些年清理改造弄得黑白分明――要么就是公,要么就是私。这个路子到底对不对,我们也希望有学者和校长们的研究与呼声。没有高中办学体制的多样化,高中的办学活力不可能提升上来。在办学体制这一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探索的空间。仅仅靠公办这一条腿走路,恐怕很有问题。当然有人说现在有民办。这两年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是前几年我们国家平均每年有100所左右的民办高中关闭了。为什么民办学校很难打造成能与公办学校竞争的优质学校?这恐怕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下一步,高中教育改革中,体制机制改革仍然是非常难的课题,希望通过地方的试点有所突破。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是综合改革,它不仅仅是课程改革,它牵扯到人事、投入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一个主题词应该是高中校长的办学自。高中要想有活力,一个基本的逻辑应该是校长要有决策权。我们讲多样化也好,讲特色也好,如果没有高中校长的自主决策权,讲了也没用。但不管如何改革,高中学校的招生权原则上是不会下放的。因为基础教育保证的是面对大众的公共教育,它不是专业教育,你不能选择人才,有教无类是它的基本原则。高中学校的特色不应该是通过招特殊的学生来打造的。对于一些特殊人才,需要学校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就目前来讲,单独设尖子班这个事我们还得再研究。体制改革中如何加大校长自,怎么建设一套现代学校制度,这是未来几年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要努力的方面是课程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课改方案和课程标准,至今已十年了,应该进行修改。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修订的准备工作,大概委托了十五个专题研究,从各个方面做了评估和调研,现在正在进行信息汇总,即将召开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它直接牵涉到每年八九百万考生的利益。如何改课程?首先要解决一个瓶颈问题――怎么考。这两方面必须协同,否则课程即使改了,考试不改的话,落实起来就会很困难。我们已经走过的十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高中怎么改,对初中办学又有直接影响。高中课改的设计是相当复杂的工作,但我们必须要去做。

我们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协同推进,统筹课程、教学、教材、考试评价。总的来说,我们在2003年设立的高中课改方向和理念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方案在过去的十年执行下来,得到的反馈是有点过于理想化。下一步的课改是坚持基本方向,完善我们的方案,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在技术上要解决好一对基本矛盾:公共基础课程与选择性课程之间的矛盾。现在国家课程占总课程的百分之八十几,这是不是需要减?减多少合适?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国家课程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这使得高中校长的办学自受限。因此,只有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增加学校的办学自,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国家课程的比例具体需要减多少,这要依据专家学者的科学研究。但无论如何,降低国家课程的比重,同时增加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比重是一个改革方向。另一个方面,公共基础加选修的内涵怎么解读?这些年我们的选修课有些变味――选修内容一经高考考纲规定,都变成必修了。如何把选择权交给学校、还给学生,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现在的高考尚未体现学生的选择权,这不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需求。怎么能够按照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把考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是高考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高中课改如何解决公共基础和个性选择之间的矛盾,是高中课程方案设置最为关键的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我想谈谈评价。评价不单单包括高考,还有平时的教育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这是我们司2013年工作重点之一。现在要想形成一整套的支持高中改革的政策,评价是一个关键的政策。高考改革的周期比较长,但其他评价可以随时启动。我们现在在推进两个工作,一个是如何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思路是学校提供真实可靠的有代表性的素材,这是高中各校的主要职责。而如何评价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的任务,高校看重哪方面的素质,可以在评价时赋予其更高的权重,而不能把评价排队的事情让高中来做。另一个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我们即将推出一个方案,其根本目的就是扭转大家只看考分来评一个学校的局面。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加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业负担等情况,我觉得它在改变“育分不育人”的局面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引导大家正确地看待教育质量。

高中教育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除了高中内部要衔接好,我们还要跟社会互动,跟大学互动,跟国际互动。比如现在高中怎么参与到国际化的大潮之中?这个问题现在十分突出。比如有一些学校,全部使用境外的课程,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是要吸收引进一部分国外的课程,这些课程到底怎么引入,引入之后国家怎么来管理,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2010年我们做过统计,打算参加洋高考的大概有十万人左右,这两年迅猛发展,恐怕不止十万了。那么我们如何来管理?

我觉得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思维方式,研讨会、论坛除了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之外,我建议,还要把我们的高中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好地梳理出来,我们决策部门也十分需要清晰一线的高中教育都面临哪些问题,这样我们大家才能“对症下药”,促进高中教育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科研训练;中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JGYB025)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美国拥有了大批量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制度。为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院也建立在美国的大学。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教育体系也比较完整和规范,而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

一、培养模式的比较

美国研究生培养方式灵活、时间不受限制,工科研究生从入学到博士毕业,一般四到八年。而硕士阶段比较短,大多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1.5年到2年,且采用多种毕业考核方式:(1)仅修满足够的学分;(2)在修满一定的学分基础上,从事课题研究,提交一份论文;(3)参与1到2个项目,写一份研究报告。其中Thesis和Project占6个学分,因此,若选择第(2)或者第(3)种考核方式,可以少修6个学分。

美国的大学,一年有三个学期:春季、夏季和秋季。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学期是主要学习阶段,学校开设的课程也较多,同时每个学分的学费也比较高。与之相反的是,夏季这个学期所开设课程比较少,每个学分的学费也少;在这个学期,研究生可以选择修学分、外出实习或者放假休息。与中国比,美国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少,但是理论深度较高,且大多都是专业基础课,是大学专业基础课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这些课的作业很多,每周学生的课业负担都很重,想混日子是不可能的。

博士研究生同样要求修满一定的学分,然后完成一个研究课题,课题的理论性和创新性一定要强,我们知道美国大部分高校都是私立的,自负盈亏,所以高校会想尽办法招生,申请读博士很简单,也就是说门槛很低,即使你是本科学历,也可以读博士,因为学生一旦进入校门就要交学费,每年每个学生的学费大约4万美金;同时,学校有严格的考核体制,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宽进严出”,最后很多人拿不到学位,这在美国属于正常现象。

国内特别是最近几年,有些学校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答辩简直是走过场,如此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上学就是“混”,最后随便混混也就毕业了。

二、科研训练方式的比较

在美国高校工作的老师只要有科研项目,不管是教授、副教授、讲师都可以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是导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课题也就没有资格指导研究生。

所以每个老师都非常珍惜作为导师的机会,对待科研既严谨认真又勤奋实干,导师有这样的科研态度,自然会影响到所指导的研究生,而且很多研究生都会在这样的体制下努力学习、做课题。以我为例,本人的合作导师,现在是学院终身教授,是美国著名的流体动力学专家,曾是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项目主管。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是科研时间绝不低于年轻人,工作热情奇高、思路清楚、视野开阔、学术造诣极深。2014年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12.5万美元的课题资助,研究飞行器湍流模型和理论计算。

导师课题组的研究生必须每周进行工作汇报,我们课题组每周五下午进行,如个别学生有特殊情况,可以申请调换时间,单独向导师汇报。汇报形式灵活,时间不限,有些问题可以口头汇报,有些可以打印出来,就某个问题跟导师讨论;后者居多,因为打印出来,可以看的更清楚,更便于大家讨论。

三、学术报告的比较

在美国期间,作者调研发现几乎美国所有的高校研究生都有学术Seminar计划,研究生每周都有学术Seminar。以美国综合排名14位的圣路易华盛顿大学为例,该大学的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每周4下午2:30-3:30为全系师生的学术报告时间,通常都是邀请美国著名大学、研究所或企业的专家来作报告,而且可以看出每个报告专家都是用心准备的,PPT非常精美,报告内容丰富,大多为国际前沿学术课题或交叉课题。最后一项是听众提问环节,所有的老师和研究生均可以随意提问,美国的学生比较放得开,各种学术、非学术的问题,这也是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宗旨,就是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充分释放人的天性和培养人的发散思维。这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思路。

中美研究生在学术Seminar方面的主要差别是什么?首先,学术报告的频度存在显著差别,一年下来,美国每位研究生参与的学术Seminar次数应该在30次以上,比我们整个研究生期间参与的学术报告的次祷挂多,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兴趣;而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报告很少,本专业开设的学术报告更是屈指可数,研究生能去参加听讲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学术报告的水平不能相提并论。再次,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差别。个人感觉国内的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较为被动,而美国研究生或是出于个人兴趣或是出于被迫,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并与报告人面对面的交流。

四、助研方式的比较

在美国,公立的大学很少,而且教学质量高的大学多数为私立的,学费相当高。硕士研究生基本没有奖学金,导师也不发放任何形式的助研津贴,即使硕士研究生跟着导师从事科研研究、做课题;然而博士研究生奖学金相当高,而且基本每个博士生都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这就意味着博士研究生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都不需要个人掏腰包,这样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科研上。

助教是研究生的主要助研方式,通过助教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助教的形式主要有:批改作业、带实验、答疑等。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可以锻炼研究生的意志,让他们体会到赚钱和生活的不易,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养成节俭的习惯。

五、结束语

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但同时要看到两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背景不同,在借鉴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社会和教育实际,才能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燕新. 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探析[J]. 航海教育研究, 2006, (3): 32-35.

[2] 荷兰莱顿大学全球大学排行榜.汇智留学 [引用日期2013-10-11]

第4篇

博士生培养质量,始终是一个值得有关各方花大力气探讨的问题。数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在专著《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集中提出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并就此进行了深度分析,以至于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则表示,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体制环境下的“慢性病”,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1]

中国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确实是患有“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体制环境下的‘慢性病’”。但在体制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有博士点的学院以及博导们是否可以认真做些什么,以对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有所推动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不可否认,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与理工农医等所涵括的学科,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是存在诸多差异的;但无疑也存在着共通之处。提高培养质量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点上,可说是毫无二致。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涉及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及考核、平时研习与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研究与写作、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等一系列环节。其中,哪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博士生教学是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如果在课程阶段除了授课就别无相应的安排,博士生教学就很容易流为“放羊”或“放养”。而无论是“放羊”还是“放养”,均与疏于指导无本质区别。

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制度,与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制度差异甚大。我国无资格考试一说,博士生培养中一般不讲淘汰率。在没有淘汰或基本不淘汰的情况下,如果导师平时疏于指导,博士生的质量实在无法保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人才培养“后端”的抽查力度,在博导及授权点的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剑,这不能说没有效果(此举的震慑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更为积极的办法是,鼓励和推进博士生培养单位及博导们在人才培养的“前端”增加投入,围绕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这一重要命题,探讨如下问题:确立哪些理念,通过何种路径,如何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从而使这一并不简单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因为种种原因,以自己的授权点招收和培养博士生,起步较晚。客观地说,尚缺乏积淀和经验。但近期学院在虚心学习兄弟院校成功经验基础上的某些创新之举,旨在有效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值得重视。

自2013年10月始,学院每周举办一次具有沙龙性质的“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一季已举办25期。这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个极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主要以2013级全体博士研究生为核心志愿者”①。《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一季)》则是其25期内容精髓的集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纷纷做客“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他们的报告可谓异彩纷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教授,作了题为《新闻史研究心得――以〈蜜蜂华报〉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程教授从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蜜蜂华报》而不是别的报纸’为由头,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这里面既有导师方汉奇老先生的钦点和期许,也有自己补白新闻史研究的志向和抱负。选题确定后遭到了很多人的不解,在资料搜集中也遇到过不少麻烦,写作过程中曾因领域较新而无法和同行交流,幸好在导师的支持与鼓励下才最终完成了这一论文生产过程。”

时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的张志安教授,作了题为《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的学术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研究问题的寻找和确认,提出要有辨别真问题和假问题的能力,并从否定性视角出发,从资料搜集、对象、概念、理论和对策等方面去辨析伪问题的种种表现。他强调博士论文写作要注意四个研究层次,即描述、阐释、应用和追问”“在研究方法上,他谈到了田野观察时的入场身份确认、信任关系建立、观察范围选定等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刘海龙副教授,作了题为《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的学术报告。他从“一般的‘宣传’的观念在什么语境下产生?中国的宣传观念如何产生及发展?宣传的支持者如何使之正当化?宣传是否会消失?”等四个问题出发,开展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发现,宣传的话语分为日常话语、操作话语、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四个层次;而话语本身又具有文本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等三个维度;关于宣传有两种知识存在着,一是宣传技术的知识,二是将宣传正当化的知识。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夏雨禾教授,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议程设置研究》的学术报告。他谈及“‘阿卡普尔科(Acapulco)模型’对议程设置研究的四种总结”,而他“尤为关注竞争模式、自然史模式,自发模式和认知图像模式因针对个人议程而未做涉猎。由此形成了自己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三农’议程在《人民日报》总体议程中的地位及变化情况如何?《人民日报》‘三农’的议程构造如何?《人民日报》‘三农’议程中各议题的地位及变化情况如何?”

第5篇

一、学术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教授作了题为“童年生态与儿童教育的整体构架”的学术报告。刘晓东教授从诠释儿童教育学视野中的“身体”入手,剖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成长与精神成长的关系,并就儿童发展如何实现身体、精神、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儿童教育应注重“身体”、强调“身体”的观点。学术报告后,刘晓东教授回答了代表们提出的如何辨析儿童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视野中的“身体”概念,原始人是否是真正意义的“人”及如何看待原始人与现代人的差别等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侯莉敏教授作了题为“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基本条件”的学术报告。侯莉敏教授阐释了儿童社会性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基础,遵循“由里向外”的基本原则。她特别指出,对年幼儿童来说,成人与儿童的交往方式,特别是成人对儿童的抚育方式影响儿童期人格特征的形成,进而影响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儿童社会性教育是一门关于儿童与社会、儿童与文化的科学,离开了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离开了幼儿自然发展的基础,设计得再好的社会性教育课程也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作的学术报告――《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路向》,在分析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社会领域研究的时代转换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社会领域课程与文化、社会领域课程与生活的关系作了阐述。虞永平教授认为,在实施社会领域课程的过程中,要使课程成为儿童的文化,必须关注文化的隐性作用及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教育是为了生活与评说生活的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即是生活教育。虞永平教授还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幼儿园社会教育体系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翔实的解读。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王春燕教授的学术报告《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儿童社会性教育反思》,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视野,就儿童社会性教育进行了反思,进而提出教师角色应从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转化为与儿童平等参与的体验者,教育过程应从知识、规范的灌输、训练转化为对个体精神的“教化”,教学目标应从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转化为对儿童心灵的陶冶等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姚伟教授作了题为“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姚伟教授分别对文化与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解析与辨析,并用真实、丰富的图片和幼儿园实践案例介绍了自己对如何构建具有文化的开放性、独特性和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的思考。姚伟教授指出,只有当课程回归文化的逻辑起点――生活世界的时候,儿童才能面临真实的世界,有效地体验文化“化人”的过程。

二、观摩与研讨

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一直是广大幼儿园教师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一热点,来自南京、苏州、南宁、桂林的6位幼儿园教师展示了6个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并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一些问题颇受大家关注,如如何在当前强调整合的课程实施中关注幼儿本身、关注细节、关注幼儿完整经验的获得,如何设计与组织有效的社会性教育活动,等等。

本次研讨会还举行了获奖论文交流会,参与交流的既有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也有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他们有的从理论视角对儿童社会性教育进行审视,如来自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甘剑梅老师作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深度模式――基于品格的整合学习”的发言,介绍了模式理论及其基本特点,提出了在幼儿园如何实施以基本品格(如爱、尊重、善良、友谊、欣赏差异、移情、忍耐、合作等)为主题的社会性教育;有的对社会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如江苏张家港市东莱幼儿园的代表作了题为“利用社会环境,夯实幼儿情感之基”的发言,介绍了该园走进社区环境,丰富幼儿文化知识,借助社会环境开展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通过观摩与研讨,代表们一致认为,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虽然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体裁、题材与形式各不相同,但社会性教育活动的精神内涵――幼儿如何“成人”、如何“为人”是一致的。社会性教育关注的是儿童和谐人格的形成过程,它应更注重儿童内在心灵的陶冶,因而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追求短期的外在目标。

通过交流与研讨,与会代表们对儿童社会性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儿童社会性教育是关涉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幼儿园社会性教育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儿童进行社会性教育切忌说教,而应在自然、开放的情境中进行。只有强调社会性教育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儿童的体验与感知,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

Childre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view of the 3rd National Forum on Preschool Society Education

第6篇

2013辽宁省企业文化峰会,于8月22―23日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宾馆举行。峰会的主题为“给力文化正能量――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深入与深植”。会议由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主办,阜新市社科联、阜新市企业文化研究会等承办。此次峰会系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主办的2013年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的一项重要活动。辽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路平,阜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本刚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列席代表共110余人参加了会议。峰会要求“以文赴会”,共收到了80余篇申报论文,遴选出20篇辽宁省企业文化优秀论文,并在开幕式上举行了表彰仪式。

本次峰会是继去年首届峰会后,辽宁省企业文化界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将紧密围绕辽宁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以理论研讨为先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本质与规律,及其发展建设路径和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外域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经验,解析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持续推进企业文化的深入与深植,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贡献。

本次会议设学术报告、高峰论坛、特色论坛、企业文化现场研讨会等四个板块。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立胜教授首先为大会作学术报告《当前企业文化建设若干热点难点问题辨析》。报告解析了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四个问题:管理目标方式――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辨析;“实、精、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风辨析;“以身作则”――企业文化建设关键点辨析;唯物辩证法――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论辨析。

在企业文化高峰论坛上,阜新惠民房地产集团董事长李国祥做了题为《祥瑞天下 惠泽民生――惠民企业文化的幸福追求》的发言,中航工业沈飞、辽宁省第五地质大队、辽宁省纪委的代表也都结合本单位以及当前实际做了专题发言;在企业文化特色论坛上,大连泰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中航工业沈阳所、沈煤集团红阳二矿、大连华立国阳科技公司的代表等均以互动对话的形式做了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交流发言。

最后与会代表参观了阜新市交通局企业文化建设现场,聆听了该局党委书记刘玉森做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报告《创建阳光交通,助推转型振兴》。学会学术委员韩伟功、项宏、薛百忠、钟祥斌等四位企业文化专家做了专题点评。高立胜会长说,我们要把辽宁的企业文化峰会办成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的一项品牌活动,把它办成学会学术活动的知名品牌,年年举办,越办越好。

第7篇

1.1建筑布局

建筑用地呈梯形,北侧短边面对文化广场,建筑做凹角,呈倒“八”字形,对广场形成围合感,强调了广场及入口空间。同时建筑造型与大剧院形成呼应,与大剧院直接对话。将球幕影院的球体置于玻璃盒子之内,使整个文化广场的建筑序列在省科技馆处形成收尾。建筑南侧与梯形南侧长边平齐,使整个文化广场的边界规整有序。

1.2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源于“时间切片”的设计理念,用切片的形式来组织整个建筑,形成独特的建筑语言。切片的形式处理也是在整体中求变化,整个建筑是一个被削切的整体,完整形体扭动、削减,石材与玻璃由中间至两侧渐变,使建筑从不同角度去看都有着不同的效果。顶层展厅内部倾斜屋面被切割出渐变的采光带,彩釉玻璃与石材交错,白天会有隐隐的光线射入展厅空间,倾斜的墙面、倾斜的屋面,给人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展厅空间方正完整,中部三层通高的共享大厅通过纵横交错的空中连廊将各个展厅联系起来,空间利用优化,形式功能完美结合。整个建筑以简洁的平切面切割,既简单又凸显了个性,展现了自身的力量美和韵律美。建筑风格虚实变换,刚劲硬朗,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筑地域特征。

1.3球幕影院

常规的球幕影院都是在建筑形体外摆放,立面形式个性化太强,很难与文化岛其他建筑和谐统一。而且,山西污染较重,把球体放在室外,很容易使其变脏而失去美感。设计将球幕影院置于入口处玻璃大厅内,巧妙地简化了形式上的矛盾,为观展者营造出虚实变幻、生动有趣的空间体验。面向文化岛晶莹剔透的玻璃空间,生动地蕴含着穹顶球幕影院,其内部可观展天体演示,外部则以地球的形态雕塑般地烘托了大厅的主题。球体表面采用铝板饰面,按着地球的经纬线作铝板的分割线,底层采用深蓝色铝板,象征海洋;外层采用咖啡色铝板,象征陆地。在陆地的边缘处安装LED灯带。罩在透明玻璃体内的球体,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成为建筑的亮点。

2功能分区

科技馆功能以常设科普展览为主,兼有科技培训、学术交流、特效影视放映、科普展品研发及综合服务。主要入口布置在建筑的北端,直接面向城市文化广场,1层入口室外设置售票窗口,3层通高的共享大厅贯穿整个省科技馆中央,将常设展厅、科普报告厅及办公区等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功能区域;大厅中交错布置扶梯、空中走廊等交通设施,成为连通各功能区的交通纽带。科技馆功能组成:主展区、穹幕影院、4D影厅、儿童乐园、天像台、学术报告厅、科技培训、业务管理与后勤保障服务用房。

1)主展区。科普展览为建筑的主体部分,常设展厅位于2层~4层,均有独立的出入口。展厅层高8m,主要采用10m×12m,10m×15m的灵活大跨柱网,以方便展位布置。展厅之间可分可合,共同组成灵活多变的展览空间。主展区平面呈长方形,中间布置中庭、休息厅,中庭处有自动扶梯及客用电梯组织垂直交通,各展厅可以通过中厅或空中连廊相互连通,方便观众参观。2,3层布置儿童活动中心,内部为两层通高,便于展项布置;平台下层为商品部,设有纪念品部、茶座等公共空间,为参观的人群提供休息场所。商品部出售成品包装食品及一次性餐具,设简易电加热工具,不设专用厨房,垃圾存放在售卖台处由服务人员统一管理、处理。

2)穹幕影院、4D电影厅。穹幕影院位于建筑西北角水晶大厅中,面向北端的城市文化广场、山西大剧院的视觉交汇处,体型完整,有很强的标志性。穹幕内半径8.382m内设156座,4D动感电影厅内设52座,布置于平台下层平面内,观众可通过影视共享大厅进入。

3)学术报告中心、科技培训、贵宾接待。学术报告中心包括学术报告厅、音响控制室、准备室等。公众可通过平台下序厅进入。学术报告厅共设置310个普通坐席和2个轮椅坐席。科技培训包括培训教育、素质教育、实验活动室等部分。贵宾接待室、科普培训教室和实验室布置于建筑西侧,对外设有单独出入口,避免与其他人流交叉。

4)天文馆。位于南侧建筑屋顶上,观众可直达天文馆。天文圆顶直径8m。

5)业务研究用房、后勤办公用房。平台下层建筑南侧分别布置业务研究用房和后勤办公用房,工作人员可由南侧主入口进入。使用功能主要包括设计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阅览室)、音像制作室等。

3交通组织

建筑主体面对中心主广场和文化岛平台,参观人流可以由平台上的文化广场经北侧出入口进入常设科普展览大厅,也可以由平台下公共停车场进入室外展场和科技馆穹幕影院共享大厅、影视中心及学术交流中心。贵宾及培训人员由建筑西侧平台下进入,前设小型广场。业务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务部分的人员由建筑南部平台下进入,各部分人员的入口相对独立,到达便捷、使用方便。内部机动车辆由平台下的场地西侧开口进入,车辆停放于建筑南侧平台下停车场。为便于消防扑救,平台下场地内设有环形消防车道。货运入口设在建筑东侧平台下,入口前设卸货场地和回车场。由中心区公共停车场集中停放全部参观科技馆的公众小汽车、大型客车和860辆自行车,参观人员下车后步行进入科技馆。科技馆建设用地内设员工小汽车停车场1处,设置于主体建筑南侧平台之下,共停放92辆小汽车。自行车停车场1处,共可停放400辆自行车,停车场置于建筑东侧平台之下,停车场位置合理,减少了对场地整体环境的影响。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农林高等院校 研究生教育 学风建设

近年来我国农林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招生规模也逐年递增,研究生的整体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教育质量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教育质量建设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学风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优良学风包括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健康的学习动机等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体现[1]。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学术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精神魅力,而良好的学风则是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与保证。但研究生教育在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它妨碍了学术繁荣,有害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生不良学风现状

1.研究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缺失刻苦钻研的精神。有的研究生只为了混一张文凭,上课心不在焉,迟到早退,课余时间沉迷于上网、娱乐,荒废了学业。农林类专业研究生的实验任务繁重,且大多需要“上山下乡”,实验条件艰苦。这样就进一步导致了研究生缺乏兴趣,学习科研动力不足。

2.研究生心态浮躁且急功近利。农林类专业的试验周期都比较长,科研成果出来的比较慢,所以研究生的心态浮躁且急功近利这一点尤为突出。有的研究生在学习上避重就轻,科研上浅尝辄止,不讲究真才实学和求知好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不少研究生不遵守学术规范,缺乏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稿多投,甚至重复;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论文署名上乱拉关系、互相挂名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自我夸大科研成果。

3.学习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创新意识不强。有些研究生不注重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积累,不注意从学科的历史中追根溯源,从而达到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不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独立思考、发掘新意,而是走投机取巧的捷径。

4.考风考纪不严,出现找人代考、论文现象。有些学校有规定,研究生要通过全国英语六级考试才能取得硕士学位,致使一些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出钱请“”代考,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便请人论文。

二、研究生出现不良学风的原因分析

1.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对待学术研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面对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他们在校期间不能潜心钻研学问,而是更多地考虑怎样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单位。有的甚至边学习,边搞副业。如此,必然对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研究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2.研究生自身缺乏道德自律,过分追求名利。有些研究生缺乏在道德方面的自我约束力,不能严于律己。对于在学术研究活动中不准抄袭、剽窃、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等学术道德规范,那些违规者并非不清楚。

3.教学因素的影响,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研究生优良学风的形成。首先,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在学风建设中应起着主导性作用。然而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不精心备课教学,教师上课质量的低下造成了学生上课听讲心不在焉。其次,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调。最后,是农林类专业的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如果教师自己没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也就很难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理论用平实易懂的语言阐述给学生。

4.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弊端的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助长了不良学风的形成。目前而言,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不严,研究生违反校纪校规,学校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采取较宽容的政策,从而使整个制度的执行走样。

5.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及价值观取向功利化是造成不良学风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相当部分农林类专业研究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迷惘,情绪浮躁,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把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定位于找一份稳定而高薪的工作。此外,虽然很多学校虽然实行“导师负责制”,但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科研任务日益加重,不少的导师为了使学生尽快地参与自己的课题,急急忙忙把课程赶完,让学生查资料或守在实验室工作,这虽然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优点,但在这种情况下,导师能多大程度地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得而知了。

三、解决不良研究生学风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包括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完善的学术批评风气、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等等。今后将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评估、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严格推行匿名评审制,改变重量不重质的研究取向。

2.加强研究生诚信、道德教育。提高研究生诚信意识是学术进步之基,是维护制度的有力保障。现在出现的学术腐败,究其根源是诚信的缺失。研究生德育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在校风建设中,学校必须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注重师德建设;三要严格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四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五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工作中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治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4.开展学术报告活动,培养研究生正确的治学态度。开展学术报告活动对于促进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治学观念及方式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学术报告活动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一种学术研究上交互式的开放环境和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窗口,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有一定研究成果的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可以传授给研究生正确的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一方面使研究生认识到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是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代价的,另一方面,通过学术报告中各项研究的介绍,让研究生详细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及过程,掌握关键的技术手段。

总之,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我们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促使研究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引导其走上正确的、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晗.论研究生学风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222-223.

[2]深沉.加强研究生学风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47.

第9篇

[关键词]博物馆 剧场 非物质文化 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G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314-01

博物馆与剧院同为凝聚历史与艺术的空间,一个在静态的空间内向观众传达了艺术品的价值底蕴,一个在有限时空内向观众传达无限空间的艺术之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拥有自己的剧场并在博物馆空间内进行多类型的艺术表演,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分馆内,以教堂为背景定期上演中世纪音乐会,又如江户东京博物馆,也会定期举办日本传统音乐、落语及太神乐的表演等,我国如南京博物馆内别的古戏台,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小剧场”戏剧演出等。不同与传统剧场的立场,博物馆环境下的剧场,以博物馆定位为主线并优先服务博物馆业务,与此同时履行着剧场的一般职能。

以国家博物馆剧场为例,自2011年3月起至2016年,国博剧场承办活动共计250多场次,其中表演艺术类型及场次统计如下:戏剧戏曲21场次、舞蹈4场次、音乐会24场次、传统艺术表演(含排演)106场次,共计155场次,非表演类活动类型及场次统计如下:讲座39场次、会议39场次、颁奖典礼4场次、论坛5场次、会3场次等,共计95场次。其演出更多是与博物馆展览及业务相关,在剧场活动中,馆内配套活动占84%,如为配合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在剧场演出的历史题材话剧《说客》及《霸王歌行》,又如在《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览的配套活动中,由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在国博剧院上演的《华夏正声---音乐考古复原》的专场演出,向现代观众展示了中国上古华夏民族的音乐,又促进了观众与展览及展品间的互动。不同于传统剧场,国博剧场虽有自身条件限制,但却以服务国博为优先。

一.剧场艺术定位符合博物馆艺术定位,并以此向博物馆及公众服务

国家博物馆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环境下,剧场也以国博定位为基准,并符合国博对文物和艺术品收藏、陈列展览、公共教育、历史和艺术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职能。

国博剧场也以历史与艺术并重,并有其非营利性及公益性质。从展览角度出发,国博剧场更像是流动着的博物馆,有着其展示的职责,向人们展示流动形态的“展品”――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包括人类口头传统如诗歌等,传统表演艺术如戏剧、音乐、舞蹈、皮影、宗教表演等,在实际应用中,剧场对非物质文化的展演已占到剧场总活动的50%左右,对非遗的展示也凸显出其优势,也为呈现给博物馆多元化艺术形式。从公共教育角度上,国博剧场与学术报告厅同为博物馆公共教育事业提供场地并提供服务,剧场与学术报告厅为国博教育服务800多场次,如配合教委的“北京中小学生四个一工程”的讲座及国博3D宣传片放映以及不同的教育类活动等,将不同于学校的教育――启发式及体验式的教育带给不同年领及教育背景的人,让人们得以从不同思维角度亲近博物馆。

国博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能亦体现在剧场在承接演出的选择上,更看重表演艺术的品质,如剧场曾与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合作,上演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作品《情人的衣服》,与木心美术馆及单向空间合作《莎士比亚戏文朗诵会》此类等。国博的文化导向亦会得到演出方的亲徕,如以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为红楼梦所作音乐为原型,由国际知名作曲家改编的《红楼梦钢琴协奏曲》的全球首演亦选择在国博剧场上演,体现其对中国历史名著及音乐作品的尊重。在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中,各国使馆亦会欣赏国博的百年文化背景,选择在国博剧场举办多类型的艺术演出,自新馆开馆以来,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泰国、韩国等多国瑰宝级的民族传统艺术都曾在国博剧场上演,剧场也为国家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展示非物质文化的整体舞台,以博物馆资源为依托,最终向博物馆提供服务

可以说国博非物质文化展示的舞台不仅仅是限于国博剧场中,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演播厅、西大厅等博物馆内部空间又是展示非物质文化的“整体舞台”。而展示的方式多样而又灵活,国博报告厅、剧场、西大厅、演播厅空间都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现场展示的舞台,如在学术报告厅曾上演紫禁城室内乐团小型室内乐《高山流水觅知音》;在《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览的开幕式上,艺术家在西大厅演奏当地传统音乐并向观众展示当地传统纹身艺术,又如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的5月公益演出季,国博西大厅平台也“转换”为音乐厅舞台,整个大厅空间也变为“观众席”,而观众可以是被邀请的,也可以是随机的观众,来自于当天来馆参观的观众;演播室也有其展示为物质文化的内部录制空间。

依托国博国际一流的硬件资源又为非物质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支持。学术报告厅除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讲座平台,其配备的3D数字放映机及电影荧幕亦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映像展示的平台;国博剧场作为主要的非物质文化的现场展示空间,其舞台建筑结构为镜框式舞台,剧场内配备的舞台机械、舞台灯光、舞台音响、舞台多媒体等设备可很好的支持各类型演出,作为剧场空间的另一重要部分---观众席,剧场的非营利性使其不以多数量的席位为目的,而以保证观演空间的适配度为优先,国博观众席均为纵向席位间隔1米的软席位,有着极好的舒适度,其观众厅的建筑声学设计空场中频混响时间为1.1秒,在空间布局上,从任何位置观看演出,都能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演播厅可进行现场的录制,其配有灯光设备、音响设备、导播设备及固定机位及流动机位,导播间除对演播厅的场内景M行导控外,也可直接作为剧场、报告厅、西大厅现场录制的导播台,录制后的影像可直接在后期间进行剪辑等后期处理,最后可留作储备资料或在学术报告厅进行播放。

除对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剧场与博物馆空间又形成统一的整体,丰富了博物馆职能下的多种配套活动。如在举办《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的展览期间,利用国博西大厅空间举办开幕式,在学术报告厅中举办的新闻会以及以关于此次展览的国博讲堂,在国博剧场内举办的《当鲁特琴遇上琵琶》巴洛克文化交流音乐会,是以展品中由女性画家阿尔米斯蒂娅・ 简蒂勒斯基创作的《弹鲁特琴的圣切奇莉亚》油画为灵感而推出形成。这些使博物馆活动显得灵活而丰富,观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渠道了解展品展览及博物馆,博物馆的空间也得以展现其特有的魅力。

三.结语

博物馆环境下的剧场与传统剧场有着诸多相似与不同,拉丁美洲博物馆剧场先驱者露西亚?托登曾指出:“博物馆剧场与商业剧场运用同样的表演技术,但博物馆剧场是为博物馆服务,与该博物馆的价值、目标与观众的关系密不可分”。博物馆环境下的剧场,是博物馆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剧场亦能为博物馆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为博物馆的发展发挥其作用。如何挖掘剧场潜力,使其更好的为博物馆及大众服务,又是在工作实践中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希望在日后的实际应用中剧场可以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婉珍.博物馆就是剧场.艺术家出版社.台北.2007.

[2]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管理 对策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招生量不断扩大,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适应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和加速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管理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办好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教育,对高校而言,就是培养人才的活动。管理,代表一种权力和职责,作为一种推行或施行既定目标的活动,一直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教育管理过程具有较之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管理过程更为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具有特定学位标准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是一个独立阶段的教育,它集学习、科研以及技术工作于一体。因此,研究生教育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它的发展更直接、更紧密地受到社会需要和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情况的制约。

其次,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在入学后研究生主要是在导师具体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风貌、理想信念以及工作态度等都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使研究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成长。因此,导师的表现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再次,研究生作为被管理者具有特殊性。研究生来源不同,成分较复杂,年龄结构跨度大,各自生活经历差异明显,入学后要进行课程学习,又要进行科学研究,既是学习者又是科研者,在教学上及课题研究中不同学科专业以及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都有较大差别,加上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较强,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形成了学习活动的分散性独立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团体。这说明研究生培养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三、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几点对策

1.搞好思想教育,打牢思想基础

研究生经过以前的学习生活,在思想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思想教育工作仍不能松懈。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政治理论、形势政策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建立一个无形的德育教育大课堂,使广大研究生处处都能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升华。尤其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提倡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水准,强化心理健康的塑造,弘扬科学精神。正确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其自身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还要重视“德”的培养,教会怎样做人。将其培养成为有理想和有良好品德的社会优秀公民;转变以管为主的育人观,对育人为本要以突出教育启迪为宗旨,重视通过实际参与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

2.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学精神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许多研究生上研并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而是想先在学校缓冲一下,不潜心钻研学业;部分研究生在学期间心态浮躁,科研精力投入不够。加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使得研究生教育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研究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创造优良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研究生形成敏锐的科研意识势在必行。

首先,应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开展文献综述的撰写和评价,培养研究生对科学问题的基本理解能力。确立研究课题后,应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培养研究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其次,在研究阶段坚持学术报告会制度,培养研究生对所研究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倡导和组织研究生定期主讲学术报告,无疑是一种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接受新知识、掌握国际研究前沿最新动态的有效途径。第三,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例如由研究生举办的活跃学术气氛的各种学术讲座、座谈、竞赛、论文交流等。鼓励研究生多听相关学科的学术报告,同时,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一次学术报告,极大地推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热情。第四,定期面向广大研究生举办关于本学科前沿领域知识的学术讲座,定期将本校研究生中的优秀学术论文汇集成册。第五,促进与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以及校内多学科的相互交流、融合与渗透。鼓励学术水平高的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这样可以极大地缩短研究生摄取信息的时间,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在学术研究中要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培养知识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才能生。”一切的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展开,把研究生培养成真正具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3.注重导师指导,全面培养学生

虽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以研究生自己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对研究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成长,获取知识,学会科研方面,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的成长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不少研究生入学前科研能力没能得到开发,不知如何着手。导师的指导可以使研究生在学做科研时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可以较快地从科研中找到自信。

在思想上,要培养研究生勤奋向上、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勇于探索,不怕吃苦,帮助研究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术上,要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机制,指导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严格要求。首先,导师要指导研究生掌握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通常可以通过下列四种方法来选择课题:一是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提出的前瞻性课题;二是纵向课题;三是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的企业合作课题;四是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的课题。其次,确立研究课题后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培养研究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开展研究工作时要有清晰的科研思路,和研究生讨论确定或有重要学术意义、或有很好应用前景的课题,并要求研究生具有清洗的研究思路。让研究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科研思路,对确保研究生在规定时间、给定研究条件下取得预期研究成果至关重要。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教授与被教授、个人(学生)与集体(教师)、集体(学生)与个人(教师)的关系,而且更应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成才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因为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研究生素质水平的基础,它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

总之,应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相结合,教学调控和心理调控相结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4.鼓励研究生注意自我的发展

从研究生自身来说,首先,在学习上要主动,应虚心接受导师的教诲和指导。主动去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图书或资料,并主动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善于自我学习,做到善问、善思、善辨、善用。其次,研究生要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牢固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本学科、本专业前沿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再次,要多参加学术和生活交流活动。这有利于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其他领域的知识,为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同时扩大自己的交际面,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态。鼓励研究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要杜绝浮躁的学风,潜心研究。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的探索和创造过程,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的职业道德,任何浮躁与虚假都是与科学研究相背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管理经验,分析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研究和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寻求对策;同时要力促管理创新,即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出发,寻求研究生管理的新路子,以管理创新推动研究生工作的不断改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此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妙花,曹春,赵乃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理论纵横,2008,(3).

[2]章晓莉.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扬州大学学报,2005,(6).

第11篇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2.022

关键词:高等级航道 铁路物流 综合运输 安全运行

2012年3月7日下午,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办了由上海城市与交通科学促进会(上海城市科学领域学术团体组成)组织、上海市水利学会承办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优化”,就目前大城市空间格局的增长趋势与交通运输拥堵等现状,进行了围绕城市转型发展中诸种瓶颈问题的专题研讨。会上,8位专家学者就“十二五”规划中大城市区域发展格局与目标路径、低碳经济下的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城市交通绿色发展与创新能源优化升级、城市交通拥堵引发的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困境与管理劣势,积极探询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破解思路。

一、内河高等级航道的布局与机遇

上海市水利学会的陈道熙作了题为《“十二五”上海市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规划》的学术报告,认为上海市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是长江三角洲“二纵六横”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又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内河(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水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轻等优势,因此上海内河水运正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将迎来一个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新。鉴于目前内河水运的滞后状况,陈道熙提出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可以着力于七个方面,即:及早落实“十二五”项目土地指标和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如期实施;抓紧内河集约化港区建设,改善内港与外港衔接条件;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和大型化,推进内河集装箱船运输;制定内河航运发展扶持政策;加强部门协调力度,缩短内河航道建设前期办证时间;加强航道整治项目的前期研究,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抓紧内河港区的规划落地工作和配套规划工作。

二、内河集疏运体系的目标与建设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的陈秀平作了题为《打造“四型”内河集疏运体系 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学术报告,认为上海位于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运输节点上,是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而内河集疏运体系的完善,将直接拉动航运业、造船工业、水上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对于拉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著效果,因此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和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后全线复苏的内河航运,在实现上海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中担负着重任。由于内河航运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因此上海未来通过四个发展目标,打造“四型”内河集疏运体系:一是打造安全型内河航运,逐步建立起报港签证、巡航检查、行政执法、应急处置等一套完整的安全监管流程,构筑立体化安全监管体系。二是打造集约化内河运输,尽快建成连接江浙两省和外高桥内河集装箱港区的Ⅲ级(1000吨级)航道。三是打造旅游型内河航线,探索如何使这些分散的水上旅游景点实现水陆互动。四是打造智能化港航管理,培育高水平港航人才梯队,建设并完善信息化监管平台。

三、公路行业综合管理的机遇与途径

上海市公路学会的王维凤作了题为《上海公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学术演讲,认为“十二五”期间公路行业管理与发展必须抓住两大机遇:一是结合燃油税费改革,抓住深化公路管养经费分配方式改革的机遇,提高行业长效管理水平;二是结合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深化完善,抓住促进高速公路管理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机遇,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服务水平。因此在行业管理上,要抓住养路费改革、高速公路国有化成分增加等有利契机,加强对高速公路、区管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行业监管和指导力度;在设施管理上,高速公路与国省干线实现预防性、周期性、专业化和机械化养护,高速公路优良率保持96%,确保公路桥梁状态受控;在路政管理上,通过实施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行为依法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确保公路安全和畅通;在运行管理上,大力扩展ETC覆盖范围,完善公路网管理中心监控手段,并推进长三角信息联动;在应急保障上,不断加强设施运行动态管理,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公路的畅通能力、服务能力和抗灾能力。

四、大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失衡与对策

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孙斌栋作了题为《城市交通政策与空间策略》的学术汇报,就我国城市交通严峻的拥堵问题指出,种种改善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花费数亿代价拓宽几百米道路的有之,立交、高架叠床架屋的有之,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系统的做法也方兴未艾,但带来的却是事倍功半,根源在于道路交通供给满足不了交通需求。孙斌栋因此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关注三个策略:一是供给策略。主要包括道路增加、路网完善和智能化交通信号管理等措施。二是需求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引导性的公共交通优先策略,包括轨道交通建设、地面公交信号优先、公交专用道、公交一票制以及票价优惠等措施;另一类是限制性的个体交通控制策略,包括中心区交通拥堵收费、停车位数量控制和高收费、汽车拥有量控制等措施。三是空间策略。主要是通过卫星城、新城或新市镇的建设来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交通压力,或者通过职住平衡来降低通勤。

五、开拓铁路物流市场的视角与思路

上海市铁道学会的田宝华作了题为《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认识与思考》的学术报告,认为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铁路运输行业相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表现滞后,市场份额越来越少。为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实现铁路的科学发展,借鉴和依托现代物流理论,加快铁路运输自身物流企业的发展是促进铁路运输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为此田宝华建议,铁路运输必将融合到社会化现代物流体系中来,成为集规模经营、系统服务、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我国综合物流系统的中坚力量。

六、航空替代能源技术的曙光与难题

上海市航空学会的李军作了题为《通用航空替代能源技术路线》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国际航协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的三大承诺目标,即到2020年每年燃油效率提高1.5%,从2020年起稳定碳排放量,到2050年碳的净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在石油紧缺枯竭的严峻能源危机面前,航运企业纷纷寻找替代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源、风能、核能、水电、太阳能等。从目前燃料的使用趋势上看,生物质能源作为“普适性”燃料将会获得很大的发展机遇。鉴于替代能源动力飞机的研究,各国基本处于相近的起跑线上,李军希望这项研究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一是生物质燃料主要障碍在于生物质燃料的大规模培育和提取上;二是高压电子调速器是发展更高效率和更轻量化电池的技术瓶颈;三是太阳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必须关注生命周期的环保问题。

七、地铁建设运营管理的风险与监控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的傅德明作了题为《上海地铁的建设运营与安全管理》的学术演讲,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地铁安全事故主要有十四类,即地铁纵火及火灾、地铁爆炸、地铁投毒、地铁水灾灾害、地铁地震灾害、列车撞车、列车脱轨、地铁供电系统故障、地铁信号系统故障、其他技术故障、地铁拥挤踩踏、跳轨自杀、治安事件与其他意外事故。由于地铁具有快捷、舒适与安全的特性,在我国发展迅速,客运量从1995的0.65亿人次增至2011年的20亿人次,在城市公交运输中的分担率也由2000年的5%增至2009年的35%,但快速发展也带来运行中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若干较严重的运营事故。傅德明因此认为,要强化大客流预警预判与应急疏散预案,要完善维护与移交管理,要强化站台巡视管理,要提升地铁防护技术、提升安防安检标准,强化全方位、全时段、全天候的实时监控。

八、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第12篇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别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其成分、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介绍改变金属材料性能的途径以及常用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与理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因为基础课与工程实际有较大的距离,而专业课程则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这两者之间在思维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有一个过渡,同时也需要在知识上作进一步的准备。学生通过《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除了学习材料基础的、共性的具体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本的工程思维方式,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应用型工程人才非常重要的。根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特点,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具体采取以下做法。

二、精心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核心,通过教学大纲能够正确反映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方向,根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特点,教学大纲主要是构建课程建设平台,以学生能力要求为目标,建立一种由知识到技能,再由技能到素质的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大纲设置强调共性、强调应用性的原则.因为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已经学过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某些理论的知识点已经讲完,如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凝固、相图、扩散等部分内容,在设置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大纲过程中材料科学的知识越过,避免重复。理论知识环节压缩学时,够用为主,如固态相变原理那部分知识点。剩余的知识点突出应用性,主要包括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应用等部分。

2.教学大纲增加了有色金属知识点,体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烟台南山学院地处烟台龙口市,该地区铝产业发展迅速,已经获批国家级铝精深加工基地,目前南山集团正在建设亚洲最大的航空材料产业园,作为当地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办学思路。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中,有色金属部分内容太过简单,只是一个粗略的介绍。为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铝合金加工技术、掌握铝合金热处理工艺的应用型人才,在该课程中增加了有色金属热处理原理、有色金属热处理工艺环节。

3.教学大纲中的实验项目体现综合性.实验环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动手完成,是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体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环节尽量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通过实验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钢的热处理工艺操作实验,根据实验室的钢铁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经过实验室老师审核后,到热处理实验室完成,操作整个过程实验教师只是在旁边作安全指导。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实验室验证操作、企业现场参观实习、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1.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应用型,每一个原理性的内容,不应该按照书本讲完就可以了,应该根据补充新的内容,因为教材往往都有一定的滞后性,编完教材,等教材出版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可能出现,为避免与生产脱节,任课教师都要搜集实际案例,要搜集最新企业应用案例或者最新研究成果,将书本上没有的这些最新知识多设计几个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有必要时可以借助网络(现在几乎所有学生手机都能上网)来一块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参观实习,企业现场授课的教学方式。有一些课程内容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如金属材料化学热处理工艺、表面热处理等知识点,应该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资源,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实习,在企业现场授课,通过这个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第一手实践资料,学的更扎实,能够做到学会不遗忘。

3.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本课程授课期间必须安排一次专题讲座和一次学术报告作为辅助教学方式,专题讲座可以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来给学生开展,或者由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与本课程有关的内容给学生做讲座。学术报告主要是请学校的相关教师给学生做金属材料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最近技术的报告,通过这个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整理的动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促进课程的学习。烟台南山学院主要是利用与南山集团全面开展校企融合的优势,企业定期安排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紧跟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利用与“985”名校“中南大学”合作办学的契机,邀请中南大学名师到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老师课题组,在实践中结合具体项目学习,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通过兴趣学知识的目的。

四、设计好实验环节的教学,使实验教学环节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已经将实践环节提高到了40%左右的比例,实践环节提高了,实验教学需要跟进步伐,调整思路,综合性的实验也要体现应用性。烟台南山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实验环节增加了设计内容,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学生3~4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自己设计一个合金体系(如铝合金的7系、6系、2系等等);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合金体系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配料工作,根据实验要求列出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并能够独立完成该合金体系的制备工作;第三步,制备完后进行均匀化退化工艺,具体参数学生自己设计,再对所加工好的合金体系进行成分检测;第四步,再对制备的合金进行淬火等后续的热处理工序,最后还要完成硬度、强度性能的检测。上述过程中,设计环节均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操作环节在实验室中完成。通过这个过程训练,学生掌握了材料成分检测、材料性能检测、热处理工艺确定、热处理操作过程、认识了有色金属材料,基本上由一个综合性实验巩固了课本上大部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其结果反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是否合格,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根据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学生掌握该课程情况,看出学生是否合格。固定的评价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不利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大纲中提出了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已经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很关键,对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来讲,锻炼学生归纳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很重要,平时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过程,学生应该重视平时过程的学习,一定要防止出现为应付考试,考前死记硬背,考完全部忘掉,结果课程评价合格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如下采用平时成绩30分,末考成绩70分的方式,总成绩是平时成绩+末考成绩,总分60分才算该课程合格。平时成绩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课堂表现,10分,根据学生出勤和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进行赋分,迫使同学分在课堂上主动动脑思考问题,查阅资料,积极参与讨论,这样确保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掌握知识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第二,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赋分10分,各个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熟知学科发展水平,根据学生参与情况赋分;第三,完成综合性实验项目,10分,根据学生在综合性实验项目中的表现,给予赋分,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实验过程,对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利。末考出题时多出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考题,减少简单的死记硬背题目出现,使合格的学生做到永不遗忘,真正掌握该课程。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