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调研报告

信息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30 06:3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调研报告

第1篇

一、我县财政信息公开情况

1、公开我县财政预决算报告等信息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将经县人代会审议批准的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政策法规、财政动态等信息,通过县财政局门户网站及时有效地向公众进行公开。

2、公布财政信息及行政审批事项

通过县财政局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公布财政信息及行政审批事项,公布内容涉及县财政局全部股室,有工作业务类信息、政策法规类信息、财政动态类和财会类信息及行政审批事项,这些公布的规范性文件,都可以在县政务公开信息网和县财政局门户网站上实现“一站式查询”。

3、公开政务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

县财政局对外公布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分别由局有关股室组织专人负责,解答市民政务公开政策咨询、申请等信息。

4、受理申请公开财政信息

县财政局依法受理申请公开财政信息,凡应当公开的,及时向申请者公开,不收取任何费用。在接受来访人员和政策咨询的过程中,县财政局坚持政务公开与为民服务、为民理财紧密结合,热情耐心解答大家咨询的问题,提高了理财的透明性和财政的服务质量。

5、聘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情况

建立县财政局联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工作体系,聘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任财政监督联络员,定期以走访或邮递的形式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开我局的政务信息。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我县财政局按照国家、省、市领导部门的要求认真细致扎实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满意。但是与当前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希望相比,还是存在不足与差距,需要继续努力和提高,目前特别要改进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按照省、市“阳光财政”建设的总体要求

县财政局要继续把“阳光财政”进入推进完善阶段,要进一步推进我县“阳光财政”建设工作,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推动财政各项改革进程。

二是扩大公开的方式与提高公开时效

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主动公开相关政策信息;要提高公开时效,正确、迅速、及时公开相关政策信息,发挥政策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遵循政府信息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完善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目录,做到完整齐全,不遗留。

四是继续落实完善《财政局政务公开工作体系》

建立政务公开联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精细化管理,使公布的财政信息质量更高,提升人民群众对县财政局财政信息公开的满意度,为创建和谐财政夯实基础。

三、加强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建议

1、提高认识,努力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

县财政部门干部职工要提高认识,明确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设财政部门与人民群众和谐关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财政部门服务型机关建设,促进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构建惩防腐败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是宣传财政、解疑释惑,树立财政机关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财政信息公开工作要紧紧围绕“让群众知情,解群众疑惑,保群众满意,促事业进步”这一目标,切实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公开重点突出、公开渠道通畅、公开信息及时。

2、加强领导,健全财政信息公开机构

要按照县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的统一要求,组建县财政局财政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审批拟公开的政务信息;下设工作机构县财政局财政信息公开办公室,负责制定本部门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组织和汇总全局对外报送信息。局党组要高度重视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并把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部门目标考核体系。

3、明确目标,推进阳光财政建设

在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中,要明确目标,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制定《“阳光财政”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明确“阳光财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布置“阳光财政”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提出“阳光财政”建设的工作步骤和具体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基础工作;深化依法理财;推进各项改革;建立财政信息公开信息审批制度;积极开展财政宣传工作;加速财政信息网络;加强财政窗口建设;为“阳光财政”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机制,强化信息公开监督工作

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建立阳光财政,必须要完善机制,强化信息公开监督工作。要继续完善落实《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体系》,对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及工作分工进行明确,完善财政信息公开的工作程序及要求。要加强建设财政信息公开门户网站,逐步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财政信息公开监督体系,努力实现机关工作的公开、透明、务实、高效。同时要在局机关及其所属单位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增设依申请公开受理点等措施,明确分工、细化步骤、优化流程,确保财政信息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公开申请及时办理反馈。

5、加强考核,提高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效能

要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建立阳光财政,必须加强考核。要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有监督、有考核、有奖惩、收实效。要把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放到财政改革与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切实做到财政信息公开与推进政府政务公开相结合、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与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相结合,提高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效能。

6、拓展渠道,提升便民服务质量

第2篇

二十一世纪,全球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在新形势下,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科技兴税”、“大力发展税收电子化”的战略方针,强调税收管理信息化,即实施“金税工程”建设。新的《税收征管法》在总则中指出:“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这使信息化应用服务于税收征管的思想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一、信息化应用在税收征管中的意义与作用。坚定不移地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敏锐把握信息革命发展的大趋势,让信息化应用更科学地服务于税收征管意义重大。

第一、营造了“依法治税”的纳税环境。首先,纳税人可通过互联网了解或掌握税收政策和纳税流程,使其增强依法纳税的遵从度,更能与税务部门建立起和谐的征纳关系。其次,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监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如纳税人在开户银行的资金流转情况,纳税申报情况等),以此更好地约束、规范纳税人的行为。再次,许多执法过程都要通过电脑完成,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了税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对遏制“关系税”、“人情税”等执法随意性起着较大的作用。

第二、提高了征管效率,降低了征纳成本。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应用,使税务征管工作方式产生了质的变化,税收数据的存放高度集中,打破了部门界限,实现资源与信息的高度共享,不仅提高了征管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征纳成本。主要表现为:(1)纳税人随时随地可通过电脑直接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办理涉税事宜快捷而方便。(2)税款的征收和划解从手工化、纸面化操作向电子化、无纸化转变,电子票据代替了纸质票据,必然降低征税成本。(3)税务信息资料的存档实施电子化,保证了税收资料的系统和完整,方便税务人员按不同的需要进行查阅。同时,数据的集中存放与处理也充分节约了软硬件资源。

第三、有利于税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税务机关是国民经济济运行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大量经济分析与决策的任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税务机关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首先,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税务部门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使税务机关掌握更详尽的税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应收尽收。其次,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运行,涉及到行政管理、税收业务、信息技术各个层面。因而,不能各自为阵,必须依靠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再次,互联网为税务部门与社会公众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税务部门集思广益、听取民众呼声,从而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四、进一步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它的广泛运用必然与现代化的管理体制相匹配,而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流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统一化。科学先进的征管软件系统彻底改变了各自为阵的局面,消除了各自信息的人为孤立,实现了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跨越,进一步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

第五、提高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税务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其意义不仅在于网络,而且还在于政务。一方面,税收申报方式的改革,纳税人可通过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银行自动划卡扣税等多元化方式申报纳税,实现“足不出户,办完税务”的理想境界,节约了纳税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另一方面,税务部门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手段,促进了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工作作风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为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目前我市地税征管系统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

从20*年下半年开始,建成了以省局为中心的省局、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四级网络结构,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视频会议的正常召开,形势喜人。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笔者在基层征管实践中体验到:现有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还较低,满足不了征管改革的需要,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计算机的依托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现行征管模式是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的,而随着一体化建设步子的加快,我们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却还不够强,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传输仍有相当比例是纸质传送,造成征管各环节信息不畅。同时,先进的系统停留在浅层面的运用上,局限于一般性的数据处理,缺乏对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分析整理和有效利用,征管和办公一体化软件的巨大潜能无法充分地发挥,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信息资源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和使用。在系统内部由于各应用软件数据结构不一致、采集标准不统一,运行平台不兼容等,从而产生所谓的“孤岛信息”。例如:许多报表还得靠基层管理员估计加统计来编制,结果往往同一项内容反映给计会科与税政科的数据却不相同。在地税系统外部,征管软件系统没有与国税、财政、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实现网络对接,使软件的外延功能无法释放,涉税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时,根本体现不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

第三、信息化应用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信息化征管需要大量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的税务人员,而目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具有较高电脑办公水平的人才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网络应用又熟悉税收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这大大制约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有限的信息技术人员一般集中在机关的信息中心,基层技术人员非常匮乏,造成机关与基层信息化运用的不平衡,对税收征管改革带来重大的影响。

第四、税源监控管理缺乏力度。征管上线、集中征收后,基层管理员与纳税户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基本上处于被动受理状态。而目前的税务信息化程度偏低,又不能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信息采集来源渠道有限,使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税源结构及发展变化等要素缺乏了解,弱化了税收征管。

第五、征管质量考核反映不了实际征管水平。在我们地税系统,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有些考核标准制定过高,超越了基层工作的实际,有的考核指标对促进征管意义不大。于是乎,基层管理部门只能整天疲于应付各种考核。大家为了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往往对有考核的工作内容比较重视,而对未列入考核的内容则不予理睬。当税收任务压力过大时,许多管理员不得不做些表面性工作,甚至弄虚作假来应对上级的考核。比如:上级部门特别强调考核“纳税申报率”,而不注重抓好“申报准确率”。结果往往导致“申报率”上升,税负率却反而下降的现象发生。显然,“申报率”高根本反映不出申报内容的真实性,仅抓“申报率”而不重视抓好“申报准确率”几乎是在作无用功。

第六、网络运行安全有时得不到保障。现代化税务征管以强大的网络为依托,如果网络运行没有安全保证,征管工作就难以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时常遇到省局网络系统调试或维修的情况,基层税务人员只好被迫暂停手上的工作耐心等待。这时,一线税务人员往往只能面对纳税人催促办税的诉求干着急,掉眼泪。最可怕的是,前几年电脑还出现过资料失真的情况,屏幕上的汉字变成了乱七八糟的酷似“韩国文字”的东西。

三、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使其更科学地服务于税收征管。

鉴于上述信息化运用中存在的阻碍税收征管的种种弊端,笔者提出几点参考建议,欲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第一、转变观念,向深层次管理职能扩展。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如果不实现征管软件的顺利运行,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因此,各级机关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手工劳动,适应政务办公的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扩大计算机应用领域,从浅层次管理职能向分析、预测、决策辅助等深层次管理职能扩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地税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税收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电子税务属于高科技的范畴,不仅需要组织高、精、尖的信息技术人才攻关,而且需要全体税务人员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质。目前我们税务人员队伍现状与人才的要求尚有不少距离。大量引进人才不太现实,只有加强对本系统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全员参与,将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运用人员分层培训,才能满足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第三、加强信息交换,发挥共享作用。在加速国、地税信息交换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实现与工商、金融、财政等有关部门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使税收征管实行全方位的监控,提高税款征收、税收稽查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护税协税网络的沟通,把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优势与人工信息采集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征管资料的准确性。

第四、认真调研,制订出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领导干部必须本着务实、高效、节约的原则,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制订出更加切合实际的目标考核办法。不盲目追求考核的高、精、尖,宗旨在于促进税收征管,提高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第3篇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寒流”袭击,纷纷破产、倒闭,另外,新增就业压力增大,都导致我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无奈被迫返乡,面临失业的危险,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市鼓励各方通过送岗位、送技能等方式,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市远教办迅速开展调查,针对返乡农民的特点,制定应对措施,切实做好返乡农民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第4篇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数字内容创意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内容。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抽调专门力量,深入有关企业和单位采取听取介绍、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形式,就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鞋业企业信息化、政府部门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及电信、移动运营商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解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我县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较快。

我县不断增加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通信网络已形成一定规模,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县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一是网络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县电信固定电话用户达18万户;小灵通用户达5万户;189手机用户达1万户;光纤上网用户达5000户,专用光纤达1000多户;人均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2.5%;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100%;移动手机用户达56多万户;通信网络能力逐步提高,物流业务稳步发展。联通、铁通等网络运营商均已建成本地sdh传输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全县245个行政村100%覆盖广播电视,1733个自然村96.3%覆盖有线电视,边远山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二是互联网用户规模较大。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全县拥有计算机总数约7.5万台,宽带用户达6.5万户;全县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40多台。全县245个行政村全通宽带,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也日益增多。城镇、农村用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消费逐年增长。

(二)政府信息化稳步推进。

几年来,我县坚持“讲求实效,应用为先”的原则,在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一是建成和启用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公文系统从去年8月建成和启用以来,已有90多个单位应用该系统收发公文上千件(次),大大提高了公文流转速度,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

二是建成和启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目前已有24个行政审批部门的346项行政审批和一般业务管理事项纳入在线监察和实时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单位的办事效率,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三是即将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从去年开始,我局对政府大院各单位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使上网速度达到100兆,并发动大院外各单位自筹资金加大网络改造力度。同时,还组织开发商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于今年4月底完成。

四是完善县政府门户网站。几年来,我局对县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多次大幅度的改版,增设了“百件实事网上办”、“网上”等民生栏目,大大丰富了网站的内容,提高了网站的点击量。目前,每月浏览人数超过30万。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均建成网站,部分镇政府(街道办、管委会)和县直部门也建起了各自的网站,并链接到县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五是开通“惠民在线·网络问政”论坛。为确保县领导和部门领导从今年3月开始每月进行一次在线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拓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沟通,从今年2月底开始,我们在借鉴惠州市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惠民在线·网络问政”论坛,并挂在县政府网站。3月19日晚,县委黄书记作为第一位上线领导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同时,也促成了各级各部门重视办理网民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几年来,我县在抓招商引资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引进以家电、计算机等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园的招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__年,我县外商投资且已投产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15家,其中“三资”企业14家,投资总额24607万美元;“三来一补”企业1家,总投资额878万港元,外资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08年我县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1869.43万美元,与去年同期23215.69万美元相比减少1346.26万美元 ,下降6.16%,占同期全县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32.84%。立隆电子(惠州)有限

公司是一家生产制造电解电容器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该公司销售总收入达1亿多元,产量居世界同行第五位。以生产环保、节能、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为主的光胜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tuv iso9000认证,成为我县首家获此证书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以生产电容器引角为主的全用电子工业(__)有限公司坚持走技术创新的路子,以一流的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赢得了市场份额,在全球同行业中仅次于日本。(四)信息化服务成效显著。

几年来,我县通过宣传推广、典型示范、调研培训等形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1、企业信息化示范效应逐步凸显。20__年,我局会同县中小企业局利用近2个月的时间,采取问卷调查和抽样走访的形式,对全县15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厅、市局和县领导。争取市20__年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有关制鞋业的发展。并积极协调有关运营商和it行业主动加强与鞋业、商贸物流业、星级酒店等企业的沟通联系,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推广了一批企业应用信息化进行生产、营销、管理的成功案例,带动了全县一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利用“中小企业网”和“__鞋业技术创新网”等企业信息平台,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网上宣传、网上交易。目前,全县企业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率明显提升,中小型企业互联网应用率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40%左右;鞋业、电子产品龙头企业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应用;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阿达彪”引进cad软件进行服装设计,东聚电子公司运用sap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华丽鞋厂建立erp管理系统;一些上规模的鞋业、商贸物流业、外资企业、酒店注重完善网络布线、生产流程、物业管理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在省山区信息化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我县目前已建成了县信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14个镇级信息服务站和43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建成了农信通、农业视频点播系统和马铃薯、荔枝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__山区网、__草莓网,加大了农村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力度。组织开展了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工作。建成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系统”。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信息化的意识有所增强,农业信息化需求有所扩大,信息化为“三农”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去年5月中旬召开的全省山区信息化建设总结表彰会上,我县有四项获得表彰奖励。

3、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我县公安系统借助移动短信/gprs/edge网络,实现个人身份信息查询、在逃人员信息查询、车辆信息查询等,并随时随地记录传输各种数据和图片需求,为警务人员现场办公执法提供了便利。我县还建立起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首批建成的平安视频监控系统在辅助公安管理社会治安、侦破案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已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的地区发案率平均下降30%,破案率明显提高。最近,我局还制定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工作方案》,拟通过县政府转发至各级各有关部门参照执行。同时,积极加强与电信、移动公司的沟通联系,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为广大市民上网提供服务。联合这两家运营商,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积极扩大社会化信息服务范围。

二、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问题

1、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县现代信息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行业发展也不平衡。以电信、移动、广电、医疗等为代表的服务性企业,信息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仓储业、酒店餐饮业等领域的运用层次依然偏低。我县通信技术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但软件技术以及动漫产业技术还未涉足。

2、信息服务业规模偏小。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县信息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全县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偏小、竞争力不强,缺少有实力的信息内容服务机构和应用服务提供商。

3、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工作有待加强。我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较低,存在信息不够畅通和信息“鸿沟”问题。信息和网络资源整合力度不大,网络利用率不高,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县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偏少,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技术研发相对滞后。特别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奇缺,难以提供较高的技术支撑,造成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强。部分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还反映,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难引进,即使进来也难以留住。

5、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目前,我县尚未建立起电子商务数据中心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实行电子

商务意识不强,绝大部分企业尚未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加上目前由于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安全交易问题仍持怀疑态度。三、加快我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产业。

要继续发展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电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使之实现由传统的语音服务向现代多媒体综合服务转变,全面提高面向农村的信息传播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县在通信网络市场消费的优势,迎接第三代移动信息(3g)、下一代网络(ngn)等新一代信息传播服务业的到来,通过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互动合作,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要鼓励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互联网增值服务业和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电信、移动运营商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多开发一些面向大众和企业增值业务。积极加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媒体、增值电信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传统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企业转变。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以及电子订货系统的应用。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开展网上营销,实现“网上市场”和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上网工程”,协助中小企业建立网上专业市场,通过产品上网商机,构建一个虚拟的交易市场。按照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提供语音通信、无线上网、移动oa、移动商城、手机认证、手机支付等个性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商务能力。把制鞋、服装、电子、建材、化工和农产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一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样板工程。开发基于短信、彩信的新型远程报警技术,推广基于手机的远程多人电话会议技术,建设灵敏度高的综合应急通信系统,快速便捷地采集和水文、气象、地质、交通、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社会公共安全信息。

(二)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产业。

要发展数字设计与文化创意业。依据我县特色产品和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工业设计、产品外形外观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与工业数字设计创意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产品包装设计、视觉传递、建筑装饰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为主的视觉数字设计业。整合各领域的数字设计创意产业从单一产品设计走向形象设计,从产品外观设计、性能设计发展为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设计,促进信息技术在文件传媒、新闻出版、工艺美术、咨询策划、广告会展、时尚消费、娱乐休闲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要发展数据库。以电子公文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为契机,重点抓好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形成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市—县—镇三级网络的互联互通,完善以网络安全为主的管理制度,保证网络、设备、系统、数据安全运行。加快建设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专利等对经济社会资源的开放、互联和共享。加快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和应用的产业化,推进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建设若干个全县性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网络数据中心。加大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开展公文档案数字化工作,加快建设全县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立全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三)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要发展面向商贸流通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依托交通、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以互联网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发展,通过互联网对物品进行跟踪管理,实现商贸流通各环节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要发展面向生产制造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引导我县制鞋、服装、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工、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玩具等制造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持面向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网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业务,规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市场。要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局,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在继续巩固和发展省支持我县山区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力度,扎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发展面向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业天气预警预报、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法制建设和村务管理等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面向农村的通信服务资费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开发面向农村市场质优价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品,扶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新业务的发展。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促进电子商务支付业务发展。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应用平台。

(五)大力抓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光纤骨干入网,优化网络结构。加快有线接入网络的宽带化改造,建成可承载多业务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接入网。推进光纤到大楼、光纤进家庭、宽带到个人。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数字化改造步伐。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__〕1号)精神,推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进村入户能力。要加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把太阳工业城打造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珠三角产业转移

工业园内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为园区提供质优价廉的电信网络服务。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我县现有的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广东省专业镇(黄埠)鞋业创新中心、岭南荔枝(四季鲜)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南方马岭薯(九华农贸)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无线射频识别、卫星导航等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招商引资平台。抓住《纲要》实施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深化惠港澳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持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推动惠港澳产业基地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

第5篇

时间: 地点:心

二、调研目的

按照中央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工作部署,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总局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确定的12个主题,紧密结合手头正在推进的工作,紧密结合“找差距、抓落实”,调研信息化人才队伍、

三、调研对象及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座谈调研方式,围绕管理机制、网站建设、网络安全运维、人才队伍建设四项内容交流经验做法,探讨难点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经验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以经济分析预测、信息化产业研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为特色的国家级决策咨询机构和国家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目前在职人员570余人;内设8个正局级职能部门,3个直属机构,4家全资或控股公司。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中心信息化建设,内设办公室、技术处、运维管理处、安全管理处、云平台管理处等六个处室,(100多人)在岗人员。    

(一)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一是综合管理部负责中心发展战略研究。二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负责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级部门开展信息化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与制造业等产业的决策咨询。三是大数据发展部负责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级部门开展大数据决策支持服务,组织开展大数据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各部内设相关处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各领域规划发展。

(二)网站建设。建设任务。二是公共技术服务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务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负责牵头协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相关管理工作。经验做法:信优化,安全防护体系设计;三是采取基础设施+防护+认证平台形成统一安全防护平台。四是领导高

(三)网络安全及运维。个部门负责。一是信息与网络安全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电子认证办公室)承担政务部门委托的信息安全高端咨询、安全等保测评及评估、技术支撑、专项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开展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的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协调指导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地方节点的信息安全工作,承办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电子认证办公室业务及相关管理工作。二是公共技术服务部负责政务外网、云计算平台等运维工作和网络安全工作。经验做法: 一是逐步将多平台、多系统应用向大平台应用转化。2017年后,信息中心逐步整合多个应用平台,形成一个网络平台、一个安全平台、一个运维平台,同时推进省级政务信息系统在国家级平台的迁移部署。二是统一设备品牌,形成应用集群,降低运维工作的复杂性。比如堡垒机设备由原来的5个厂家6种设备,经过使用比较,选择出功能最强、使用友好的一个品牌,在后来采购中实行单一品牌竞价采购,建立堡垒机集群。三是管理网与生产网分开时,能够立即启用,缩短业务中断时间,降低不良影响。六是繁琐辛苦的一线运维工作外包,信息中心自身运维人员在二线三线进行支持,解决运维人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高的问题。

五、政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及经验

国家信息中心自组建以来,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按照国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规范用人,目前在职员

(一)人事党建。信息中心办公室负责中心文秘、人事、财务、行政后勤、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党委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开展中心的党群工作,承办中心重要党务和群工活动,完成中心党委、纪委交办的任务。

(二)经费管理。信息中心在内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编人员与外聘人员,创收与管理之间采取多元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有效的竞争办法。中心党委办公室、综合管理部是一类部门,由信息中心负责承担全部人员工资绩效福利等经费开支;大数据部、公共技术服务部是二类部门,中心承担部门人员的基本工资和相关社会保险,绩效奖金补贴等由部门通过自主开展业务活动收入解决,同时按照在岗人员数量需每年给予中

(三)人才引进及录用。一是国家信息中心每年有固定10-20个事业编制名额,通过招收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对口专业,专业化人才使用,解目前公共技术服务部29位聘用人员,主要是通过长期合作的乙方公司招聘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人事劳务关系和管理放在公司,中心支付相关劳务费用。

(四)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招录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海归人员、军转干部按照国家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标准待遇制定,个人绩效则采取权限下放的办法,由各处处长境制度保障,贡献与绩效挂钩,创收与个人收入结合,不封顶,不上限;借调人员由借调部门负责绩效定档。

第6篇

关键词:数字湖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c function of Hunan logistics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t summarizes some good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discussis some exsiting problem and propose four suggestions based on experience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digital Hunan; logistics;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standard system

物流信息化是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该平台与国内同类平台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其建设运营中有很多创新的地方,同时,平台发展中也遇到一些瓶颈,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借鉴其经验和教训,能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1 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广泛整合全省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将省内的各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系统及相关的信息集成整合在一个标准、共享的信息平台上,并与其他省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对接,进而形成全国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2009年6月湖南省推进现代物流工作领导小组批复了筹建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决定。历经两年左右的建设,一期工程首批5个子项目已于2010年9月20日建成上线,至2011年5月5日止已发展用户14 516户,用户数目前正以每天200户左右的速度增加。

(1)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可概括为“1+3+3N”:1个基础设施:物流物联网传感基础设施;3个中心:多级平台数据中心、安全与容灾备份中心、系统管理中心(即集成平台);3N个系统:在物流物联网平台上的N个物联网应用系统、在物流公用平台上的N个物流公共应用中心和系统,以及在物流共用平台上的N个物流共用应用中心和系统。物流公用平台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口岸、物流枢纽和其它物流公共服务;物流共用平台主要功能是提供商业。如图1所示。

(2)该平台主要应用功能包括四方面:

①信息资源共享。该平台具有各种(政府、企业、其他机构以及个人的)物流相关信息、检索、咨询、核对的功能。包括物流需求信息的如车源信息、货源信息、仓库信息、车货配载信息的等;资信信息的(企业、驾驶员、车辆等)等;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信息的交互和共享,等等。

②物流电子交易。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仓储、金融等各方面的物流服务)的网上供需撮合、网上洽谈、网上支付、在途跟踪、货物保险、费用结算、交易执行结果的记录与统计分析等。

③集成化服务。平台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政府、企业、物流枢纽、金融机构、各种工商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及动态、标准的集成模式使平台能够集成化的、综合性的应用各种单项服务功能,提供一站式、一票制、一揽子服务,如多式联运的一票制、物流电子交易的一站式服务、企业供应链全面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服务,以及应急物流等。

④物联网应用。在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可构建物联网应用平台,该平台将能够对接和集成省内外物流相关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和设施设备,并将这些功能作为单项服务或作为上述的集成化服务的组成部分向社会提供。

2 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

2.1 政、产、学、研、用、投六位一体的创新运作模式

平台的建设运作模式为全国首创,采取了“政府主导、行业引领、院校牵头、多方联动、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政府、行业、院校、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相关主体围绕项目进行多方联合,共建共享共赢,充分实现政、产、学、研、用、投六位一体推进。该项目是在湖南省政府和省物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下、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强力支持下推进的,各部门先后给予指导和支持;平台建设引入了市场化运营,成立了专门的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 000万元;平台是全国唯一一例由学校承担建设的物流公共平台;平台充分利用了省内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是产学研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采取了政府引导资金+IT企业+电信运营商+社会资金的创新投资模式,吸纳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和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

2.2 商业性、公共性、政务性相结合的服务功能

该平台注重了商业性、公共性和政务性三性合一,在规划构建以及运营方式设计分成“公用模块”、“商用模块”和“混合模块”等。确保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能够兼顾商用增值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业的核心数据库系统,对全行业的动态进行实时分析和监控,为相关政务部门、各企业提供决策支撑。“商业性”: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了物流数据、信息,强化第三方物流竞争力,提高物流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强化联运计划安排,避免回程空驶,提高运力效率。“公共性”:平台针对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免费服务,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免费建立企业网站,提供免费二级域名和空间,免费开通PC版综合配货系统等。“政务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平台相关政策对物流产业发展进行引导,能对政务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及时掌握省内物流状态,方便统计和调控。

2.3 具有较好的开放性、渗透性和拓展性特征

平台设计和建设中体现对外的开放性、向各行业的渗透性和借助其他平台和技术进行延伸拓展的特性,这三大特性确保了平台可以不断自我升级,不断增加服务内容,形成横向的区域互动、行业互动和纵向的对接升级。“开放性”:平台逐步与省政府部门、各地市、园区以及其他省市等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系统进行对接,扩展了物流的区域联动。目前已经和正在对接的有:江西省、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省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及汇通天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渗透性”:平台注重向各行业进行渗透,平台公司与湖南省粮食集团合作,规划设计湖南省粮食集团的信息化系统。“拓展性”:该平台充分借助包括国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在内的各方力量合作拓展,例如与国家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进行对接,能直接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云服务。

3 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3.1 资金瓶颈和市场盈利能力不足对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和运营形成制约

平台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资金上的很大困难,致使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推广进展缓慢。据介绍,平台建设采取滚动投资,整个项目总投资预计要4 000万元,目前一期建设已投入数百万元,主要为自有投入的300余万元,此外只获得了国家发改委250万元的资金支持,省级财政没有相应的支持,资金缺口较大,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而目前平台一期工程基本以提供公共性的免费服务为主,没有任何盈利性来源和财政补助,同时,盈利性的商务模块开发还不够,盈利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平台下一步的建设和运营是很大的挑战。

3.2 交互难和交易难的问题阻碍了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交互难和交易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平台良性运行的两大瓶颈,这也是全国此类平台遇到的普遍问题。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是实现数据交换和线上交易,因为无论是公共服务平台还是信息服务平台,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建成物流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但实际上,截止到目前,国内很少有能够真正达成线上交易的平台。原因首先是工商企业对数据安全性存在担忧,许多工商企业认为它的物流动态信息出来以后,销售渠道、产品信息等商业秘密的保密性就不强了,可能造成损失。其次,湖南省物流企业本身能够促成信息交互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支撑数据交互。

3.3 省级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缺乏制约了平台的外联内通

据博科资讯公司的调查,目前我国90%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仅仅是货主和物流企业简单交换供需信息的集散地,基本上还处于企业级物流信息平台孤岛阶段。这就是因为缺乏省级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所以,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中信息交换和标准化的制定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解决只注重车货交易信息、重复建设严重、标准不统一、服务功能单一、区域间不互通、信息孤岛等问题。从国外经验看,企业来主导标准建设,效率并不高,标准建设由政府来主导最有力。湖南省需要由相关主管单位借助已有的平台标准,来统筹推进标准体系建立。

3.4 建设运营主体的定位不清晰可能影响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

该平台最初由物流联合会和物流学院主导建设,并引入了若干企业投资主体。由于政府扶持资金迟迟不到位,而平台的运作还处于初期阶段,没有盈利能力,进一步的建设运营难以为续。在这种情况下,其中的主要股东之一,某企业投资者拟控制平台的运营主导权,以确保投资收益。一方面来讲,企业的运营经验和管理能力会强于协会和学校,能较快地将平台运作推入正轨;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家企业投资者本身是一家物流企业,与其他物流企业存在竞争,其他物流企业了解了实情的情况下,将不愿意将自己的数据共享,最终可能使得平台沦为该企业自身的信息平台,湖南省设立公共服务平台的初衷将难以实现。

4 国内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经验

发达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已有较长历史,较为著名的包括美国货运实时信息系统FIRST、欧洲多式联运实时信息平台INTRARTIP、东京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等。我国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已投入运行的省级物流信息平台有浙江、四川、山东、福建等省。它们取得的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加大投入和引导力度,着重打造公共服务职能,制定标准体系

在全国已经启动的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10多个省份中,省政府从行政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特别明确了政府定位为提供公共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标准制定为核心,给企业提供免费的物流管理通用软件,提供免费的信息交互的平台。其中浙江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确定“只做交换,不做交易”,大量向各物流企业提供免费软件,以此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免费的物流单据和服务电子交换基础网络。

4.2 借助信息中间商建设和运营平台,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形成共建共享共赢格局

发达国家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一般由信息中间商搭建经营,实现物流服务商和客户之间的供应链一体化。如美国的Capstan公司,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把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都放到上面,进行交换数据,完成国际物流服务。而国内浙江和山东等地的平台都充分借助了IT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入了社会资源共享共建。

4.3 进行跨平台的对接和集成,以便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如多式联运的一票制、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

跨平台对接和集成既包括内部各与物流相关的部门的服务集成,也包括跨区域的平台对接。山东省物流公共平台采取“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采取交通、海关、工商、税务、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共建,加快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共享共用,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物流信息化服务体系。2009年以来,浙江、山东、上海、江苏、黑龙江、安徽、福建、青海、四川、内蒙古、宁夏、湖南等16省相继签订了《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共建协议》,省际共建物流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有利于实现省际间、区域间的横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5 进一步加快湖南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1)将湖南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成为“数字湖南”的示范工程,建立政府扶持的长效机制,适时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中。

湖南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对于推动湖南现代物流产业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是湖南数字化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建议列入“数字湖南”建设框架,打造成为示范性工程。研究制定湖南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专项规划和扶持意见,从资金、税费、标准等各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科研院所、IT企业、电信运营商、行业协会、风险投资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政府扶持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总结该平台的经验,鼓励在湖南省建立更多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信息平台,特别是软件开发、检测、生物研发、动漫等行业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在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商务服务方面明晰责权,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探索走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

平台要兼顾公益性和盈利性,分清平台功能中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三者的边界,明确“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确保公益性的发挥,制定规则和规范,提供必要的公共免费软件和服务等;社会服务是中间地带,由政府和协会一起推;市场服务是赚钱的,由企业参与来做”的原则。我们认为,针对公共服务模块,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立湖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专项支持资金,按照平台的用户数或者流量给予付费,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针对社会服务模块,可考虑财政投入前期启动费用,之后建设运营中收取成本费用,保证盈亏均衡;对于市场服务模块,鼓励以平台为载体,不断开发盈利性增值服务,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提高平台附加值。此外,加大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合作力度,进一步深化和发掘新的服务功能,达成合作共赢局面。

(3)以标准化建立为核心,加大推广交互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加快与省内外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打造内联外通的物流信息交互交易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引导作用,由平台公司和物流学院牵头,鼓励全省物流企业、服务商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结合全国及外省的标准体系,形成省级物流信息标准体系。并通过免费推广标准化通用软件和平台的免费服务等方式,向企业推广标准体系。整合各方资源,由政府、协会、服务商、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加强平台的功能集成,全面拓展平台功能,逐步与工商、税收、金融、交通等部门信息的对接交互,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管理流、政务流的交互。立足于打造区域性、行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纵向对接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横向对接商贸、钢铁、农业、机械等其他行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园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平台与全国性信息平台和省级、地市级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从而构建覆盖全面、网状的物流公共服务体系。

(4)鼓励在目前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逐步推进公共物流应急系统等关联系统的建设,打造湖南省物流信息产业基地。

依托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打造湖南省物流信息产学研基地、湖南省物流信息产业园、湖南省物流信息中心、湖南省物流人才外包基地、湖南省物流政务服务中心、湖南省物流软件研发中心、湖南省物流感知中心,最终建成湖南物流信息产业的孵化基地和聚集区。以该平台为基础,建设湖南公共物流应急系统,加快与全国物流应急系统和湖南省应急系统的对接整合,率先建成具有全国示范性的物流应急信息系统。加大聚集整合,以该平台建设为中心,推动全省物流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吸引广大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物联网生产与营销企业、软件公司、政务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企业、物流金融业务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打造湖南省物流信息产业基地,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湖南现代物流发展和“两化”融合进程,进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大局。

参考文献:

[1] 邓子云,黄友森,杨晓峰. 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总体规划[J]. 物流科技,2011(4):106-108.

[2] 赵振峰,崔南方,陈荣秋. 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04(4):63-66.

第7篇

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式。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而且也不断的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就我们消防工作来说,消防信息化对实现消防业务办公自动化和消防业务信息共享及其综合利用、建立消防部队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消防部队预防和扑救火灾以及处置其他灾害事故的实战能力、优化消防业务工作流程、实现消防业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消防的信息化建设是利用先进可靠、实用有效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对消防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挖掘,以实现消防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高程度、高效率、高效益的共享与共用的过程。它的范畴涵盖了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又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头。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上个世纪最重伟大发明成就之一,也是21世纪产业的“领头羊”之一。当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具有强大通信与信息交换功能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世界计算机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标志。而且,计算机网络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如网上购物,网上就医,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开会,网上聊天,网上……这些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方式。同样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对消防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它改变了传统的办公(监督管理)方式和信息资源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火灾报警方式和接警处理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计算机网络报警系统,扩大消防设施的社会覆盖率,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计算机网络消防宣传站点,促进消防宣传的社会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计算机网络消防教育站,促进消防教育的社会化。

在古代社会,火灾被称为“走水”,由于当时的通讯手段极为落后,所以报警主要都是采用人工简单传递的方式。当发生火灾时,担任夜间巡逻的官兵或吏夫一般都用敲梆子、大声呼喊、敲锣、摇铃等方式向人们报警。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通讯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使火灾报警有了便捷的工具。特别是随着电话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火灾报警电话也从人工转接发展到自动拨号报警。然而到了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因特网”的普及,衡量一个城市消防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已发生了转变,由过去落后的人工火灾报警程度转变成为火灾报警的自动化程度。目前我国大多城市采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是:在建筑物内按探测器探测的面积进行设置并安装光电感烟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当被保护的区域内产生一定量的烟雾或火焰温度达到或超过探测器的报警范围,探测器便能向控制器发出电子信号。而当控制中心接到信号后即通知离火场最近的消防保安人员去确认火灾后再实施报警,以避免自动探测器可能的误报所造成的后果。在经值班人员确认后,除打“1l9”电话向公安消防队报警外,还应及时启动相关消防设施投入自救。显然这一火灾报警方式已经开始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报火警,也就是“火警上网”,即每一个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单元内火灾发生的信息,通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将火灾报警信息传输至城市“1l9消防指挥中心”及相关的机构与部门,由此组成一个城市火灾报警网络,有效提高火灾报警的反应能力。由此可见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火灾报警,具有速度快,可靠性强,节约投资等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全社会、全方位火灾报警信息的自动化覆盖,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火灾报警自动化。同时,火灾报警一旦上网,通过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相关的水、电、煤气、通信、医疗救护、人防化救、交通运输等部门也将很容易地联为一体,以便配合灭火救援。

现如今,“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句口号的提出,又为我们的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做好各类险情的抢险救援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做好的是消防的宣传以及教育工作。那就必须将我们的消防宣传工作与教育工作做的与社会更为贴近。也就是说,我们得将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

消防宣传社会化主要就体现在从个体消防宣传意识到群体意识的转化过程上。早在建国初期,消防宣传只是以简单的宣传口号、标语等为形式,宣传的内容和方法也比较单一,宣传的目的就是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侧重在“防”上做文章。到了六七十年代,逐渐出现了电视媒体消防宣传。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广泛运用,消防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消防宣传作为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方法及形式上亦不断丰富,依靠的主要宣传媒体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群众性消防宣传活动不断增多,宣传内容趋向多样化,既有“防”又有“消”,既贴近客观实际又贴近百姓生活。故消防宣传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然而在我们开展消防宣传工作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商人借消防宣传进行投机从而出现了消防宣传商业化的不良倾向,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再如,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缺乏消防宣传意识,认为其可有可无,即使是宣传也只要做些表面文章,要个场地,发发宣传单,放放广播,宣传车绕城转转就足够了。所以社会上也流传这样一句话:“消防年年搞宣传,总是老调又重弹。”此外,我们由于消防部门本身的特点所限,我们的消防人员较少,消防宣传资金不足,使得消防宣传缺乏了足够的物质基础。于是在实际宣传工作中出现了形式单调陈旧、仅局限于几个老样式,缺 乏创新精神,群众对此不感兴趣等现象。甚至有些宣传活动目的性不强,一群人围着看,却不知何为;有的只注重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忽略暴露和解剖反面典型,弘扬成绩的多,暴露问题的少,消防宣传缺乏力度。

但是,在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并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也走进了各个家庭,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同时也缩小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借助“因特网”的便利优势,我们不仅可以建立起消防宣传站,把消防宣传活动以电子工艺广告的形式送进各家。这样,既可发动广大公民共同参与,增强群众的积极性,又可通过互动等方式实现宣传的科学化、立体化,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大众心理,采取多种形式相融合的手段,使消防宣传升华到一种高级的综合形式。

而消防教育与消防宣传有所不同。消防是一门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多元综合性边缘学科。我国的消防教育体系主要采用的是军人和准军人培训教育模式。这是针对消防部门的专业人员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需要不断改善自身生活的环境,提高生命的价值,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火灾因素相对增多,现代火灾对人身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危害越来越大。又由于火的偶发性,社会每个层面都有发生火灾的可能。像一些酒店、饭店、歌舞厅、商场普遍存在着消防道路不畅通、使用可燃材料装饰装修、无安全疏散标志等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单靠公安消防部门自身有限的警力来解决日常生活的火灾等消防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全体公民都具备了消防知识,掌握了消防技能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注重消防,从源头抓起,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将会降低,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及时地进行自救,互救,那么财产乃至生命等的损失也将会大大的减少。而要使全体公民在火灾面前懂得灭火常识和逃生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懂得防火知识,消防教育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消防教育网,把防火、灭火、逃生的知识与技能传播到群众中去。借助网络,各企业单位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员工进行消防教育,而不再像过去需委托消防部门派出专门人员以讲座或表演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消防教育更便利也更有效。此外还可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相结合做到从娃娃抓起,强化他们的消防安全教育。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同时也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教育效果。如,在网上模拟火场逃生自救和家庭厨房火灾扑救等活动,那么大多数人都可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像传统的必须由专门人员在特定的场地组织少数几个人参加。由此可见,教育的效果的到了提高,参与的人数得到了增加,整个消防教育也向社会化更迈进了一步。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稳步推进,消防工作所面对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越来越复杂,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所以,我们要更好的掌握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计算机网络这一科学、有效、便捷的途径,来加强消防工作,更好更快的推进消防工作向社会化进程,实现消防部队建设跨越式发展。

第8篇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521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45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6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口语;调研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10-01

1.调研事由

2012年10月,我校英语组申报了以《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英语口语瓶颈》为题目的市级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此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找出制约中学生英语口语发展的真正原因。笔者对所担任的八年级(2)班的同学做了题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生口语状况调查"的细致调研。

2.调研内容和方法

在此调研中,笔者从被调查者(七年级学生)的小学英语成绩、现阶段说的能力、是否想说、是否敢说、经常收看英文(歌曲、电子书、电影、电视节目)、拥有的学习工具(字典、光盘、电子设备、网络资源)等六个大的方面入手,系统地调查和统计了制约中学生英语口语发展、造成英语口语瓶颈的原因。

此次调研的主要方法是统计法、测试法、对比分析法和学生访谈。笔者通过设计和填写《统计量表》、《目标测试量表》、《数据对比分析表》等表格的同时与班级的每位学生进行了接触和沟通,掌握了初中生口语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初中生英语口语瓶颈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3.调研信息和问题分析

经过信息分析和处理,可以看出造成初中生英语口语瓶颈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小学的英语学习基础,这是制约口语发展的基础性的因素之一。在接受调查的42位同学中,其中能说"简单语句"的9名同学(占总人数21.4%),小学毕业成绩均分为75.8分;19名能说"中等语句"的同学(占总人数45.2%)小学毕业成绩均分为88.4分;14名能说"一段话"的同学(占总人数33.3%)小学毕业成绩均分为93分。以上调查结果中的三类同学在平时的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经相同的。其中第一部分比较被动,第二部分较犹豫,第三部分则能积极主动的和老师进行互动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个因素在课堂上虽有说的欲望,但是没有勇气去说。调查结果表明,占73.8%(31人)的同学有说的欲望,47.6%(20人)的同学又说的欲望但却没有胆量去说。究其原因,首先是基础比较薄弱,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来支持自己的表述;其次是部分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被别人笑话;第三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营造较好的语境,学生得不到适合于自身水平的机会;第四是这些同学在缺乏自信的同时,很少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越来越小。

第三个因素是学生接触的英语课外知识方面非常欠缺。学校、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的成绩,往往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课本之上,而忽略课外书籍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调查过程中,英语课外读物的比例为零,会唱英

语歌曲的同学在占78.6%(33位同学)。阅读英语电子书的同学仅有1名(占总人数0.2%)、观看或看过英语电影的占54.8%(23位同学)、观看英语电视节目的占11.9%(5名同学)。

第四个因素是不习惯使用学习工具或学习工具的不合理使用。谈到学习英语的工具的使用情况,最多的就是拥有纸质的dictionary(字典),占90.5%(38位同学),有学习光盘的占33.3%(14位同学),有其他电子设备(电子词典、学习机等)的占42.9%(18位同学)、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有34名同学(占总人数90%)。只看数字,这些比例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与相关学生的英语成绩、口语水平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较大的反差。多数学生把网络或者QQ当成一种简单的查询和传输的工具,而把电子词典、学习机当成"游戏机"。这就暴露出在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条件和课程资源整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4.解决问题,提高口语水平的初步对策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要想切实提高同学们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给每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优点和特点进行鼓励是很有必要的。(2)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主抓教学质量,应该利用教室多媒体或语音室等的设备和互联网上海量的有关英语的歌曲、视频、图片和英文电影等来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3)教会每一个孩子正确使用词典并鼓励他们多用词典。要勤动手、多动手,这样才会有利于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第四,引导学生们正确、合理的使用电子书以及从光盘,网络等方面获得有效的学习的资源的方法。

总之,通过此次的调查,笔者找出了制约本班学生英语口语发展的真正原因,以及在教学中被忽略的地方,为初开展《突破英语口语发展瓶颈》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将认真反思,及时总结,争取在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而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总体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3.消除学生"羞耻"心理

第10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大数据;增值性

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有较长的历史,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会计信息化发展必然带来审计信息化的同步发展问题。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应用实践层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都难以赶上会计信息化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砹俸腿社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审计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企业会计信息化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也在2015年8月8日了《2015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信息化程度较高,在经过多年的历程后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相比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信息化发展如何,关系到企业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状况又如何?目前还鲜有关于此方面的文献,更别说是对某个具体省份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状况的了解了。为此,本文准备专门对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严谨务实的调查研究,以便了解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对大数据的认知状况、对当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期望调查结果能够为审计厅(局)及其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推进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引,同时也为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思考如何应对大数据的挑战,从而更好的转变观念,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值服务职能提供一定参考。

一、大数据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问卷设计与资料收集

我们按照“大数据-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免疫力提升-实际困难”这一思路展开,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成了四个部分:前三部分为选择,最后一部分是开放式的论述(如表1所示),然后通过对问卷结果分析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状况。

此次问卷调查借助安徽省内部审计培训等多种渠道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68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率为83.5%。调查人员主要涉及一线审计人员、高级审计人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其他相关人员,被调查企业涉及安徽省内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覆盖面较广,资产规模不等。

二、安徽省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对大数据的认知程度分析

(一)内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及其特征的认知程度

目前安徽省内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及其特征的认知,还是处在初步认识的状态。大部分人员听过但是不了解大数据(66%),而关于大数据的概念以及特征,笔者认为,题目给出的选项皆能体现大数据的特点。从表2能够看出参与者在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描述更确切,让人感觉更像是正确的答案。

(二)大数据对内部审计影响程度的认知状况分析

不同年龄对于大数据影响的认识有一定的区别。从表3能够看出20-30岁之间的参与者对于大数据影响认知相对来说较高。而表4则凸显出审计部门的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认为影响生活及工作的部门规模呈现分散趋势,即相对较小或者较大的部门认为大数据对生活工作的影响程度较大。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悄悄促进着人们理念的转变。从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渗透,继而影响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方面。而作为审计相关人员,在认识到大数据对生活的影响之后,更应该有意识的将大数据引入审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审计对企业增值性的服务价值。

三、安徽省内部审计及其信息化建设状况的统计与分析

(一)安徽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状况统计分析

被调查企业中设有内部审计机构的比例为76%。其中45%的被调查企业从事专职审计工作人员为1-3人,拥有3-5名专职人员的企业占到24%,拥有5-10名专职人员的企业最少仅仅为13%,而拥有10人以上的审计专职人员的企业仅仅占到了18%。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企业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专职人员小于3人,说明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重视,提升人才的专业性知识以及优化知识结构。

(二)安徽省内部审计经费投入与资金支持状况分析

用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在一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45%,而57%的企业在年度预算中根本没有审计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安排。省内企业审计信息化程度还是处在初级阶段,经费投入以及资金支持都较少。无论资金投入数量还是专项资金预算都有向两头倾向。能够得知,省内企业在这两个方面呈现两极化趋势,即大企业更重视审计信息化而小企业更不重视。(见表5)

(三)安徽省内部审计软件存储于技术安全状况分析

安徽省企业在审计工作中用于审计信息维护使用的存储设备主要是:硬盘(移动硬盘)和U盘(36%和37%)。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采用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加密存储和防火墙或CA认证(42%和33%)。对于信息安全方面,大部分企业在工作上使用的还只是比较日常生活的工具。而云盘(2%)等高端存储工具以及网闸(3%)、入侵检测(2%)等信息安全技术,使用者都少之又少。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与安徽省内部审计免疫力提升路径分析

关于安徽省如何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以及内部审计免疫力方面,46%的参与者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为了解,其次为事项审计理论(25%)、内审云和云审计(15%)以及内部审计免疫力(14%)。从表6可以了解到对于 40岁以上的员工更了解内审云或云审计,而30-40岁之间的员工则更为了解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以及内部审计免疫力这两个概念。

66%的参与者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对审计免疫力提升,表现在“基于大数据视角,以事项审计理论为基础,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和审计技术方法等,增强免疫力”。安徽省内的绝大部分企业管理和审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关理论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基于大数据视角”就是相关人员对于审计信息化观念转变的一个体现。这也为安徽省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免疫力、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价值增值”等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力物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想要借助信息技术发展提升内部审计免疫力,应当从观念入手,逐步改善人们的审计观念。健全法律法规,形成比较良好法律体系。再去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在逐步形成的宏观发展框架之下,每个企业都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提升免疫力的路径。

五、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调研所获得的启示

通过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羁龅牡餮校了解到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尚且未发育成熟,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成果,相关人员在企业处于大数据时代下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及理念正在逐步转变,得到如下启示:

(一)企业应当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人员对大数据的认知程度,加速对信息化认知和理念的转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合理对待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

(二)审计信息化发展和企业科技程度和资金投入密切相关,应改善企业已有信息化管理系统。一切从实际出发,让信息化系统更符合企业自身经营要求,增加审计独立性,提升信息技术安全性,量身打造适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完善计算机、审计、数据挖掘等专业知识结构,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提升人才利用效率,真正做到“人”“机”结合,做到“1+1>2”的效果。

(四)宏观角度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分不开的。经过会计信息化多年的发展证实,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作为准绳,想要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规范引导,通过制度保障为审计信息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有法可依。

本次调查结果将会为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和法律法规提供理论支持,相信在有关政府和部门的领导下,内部审计信息化一定会蓬勃发展,逐渐跟上会计信息化的步伐,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好的拓展审计职能,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更快提升企业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

[2]李俊.大数据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与审计启示[J].审计研究,2013(7).

[3]张佳琦.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

[4]时现.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

[5]毕秀玲.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设计――基于问卷调查分析[N].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3):96-103.

第11篇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研实效

第12篇

调查研究既是了解客观现实的重要渠道,又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必然需要,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调查与研究,因此写出情况反映实、问题研究透、措施应对好,既不刻意求新,又不落窠臼的调研报告,对写作者的“火候”要求是十分高的。

一要明确目的性。通常来说,调研都有一个最初的目的,即了解当前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推进的措施。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从明确的追求出发,在撰写调研报告时也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而从丰富的调研材料中,经过归纳分析,提炼出明确的主题。如果调研报告不能明确这样一个主题,或者写作过程中偏离主题,往往会造成泛泛而谈、大而化之,甚至是离题千里,不知所云,这就偏离了调研的最初目的。

二要体现客观性。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因此,在撰写调研报告时,所有的分析,包括总结的规律,乃至提出的建议都必须建立在调研取得的客观事实、真实数据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杜绝主观臆断。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凭借自己对事物的主观想象,产生所谓的“天经地义”“本该如此”。例如通过对全国500强民营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2013年民营企业的利润水平、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都有所下降,而不是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欣欣向荣”。另一方面,要摈弃追随潮流。调研报告的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能为了迎合某些群体的需要,通过找依据、找数字证明所谓的“正确观点”,而对事实上的矛盾视而不见,从而产生“本末倒置”的笑话。

三要注重针对性。调研报告质量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议对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个好的建议能够让领导眼前一亮,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够上升到政策的高度。针对性一方面来自于“调”,即要“接地气”,一竿子到底,听群众呼声、看实际效果,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切忌走马观花;另一方面来自于“研”,即要“动头脑”,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深入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在论述时,要注意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有叙有议,叙议结合,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同时,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依次进行,在一种意思没有表达完之前不再插入其他内容,否则容易造成论证上的突然中断,产生跳跃感。

四要把握及时性。基于调研明确的目的性以及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的特征,调研报告通常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及时迅速地对相关情况进行反映和解读,包括对策措施也是基于特点时期、特点情况的应对。因此,调研报告要讲究趁热打铁,及时将丰富的资料进行熔炼,提炼归纳出有价值的信息,反之,一旦调研报告未能及时完成,错过了恰当的时期,也就失去了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工商联经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