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14:0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关于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二、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cssci期刊目录。俗话说,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矫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风度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
2.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幼儿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要学着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从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进入小学以后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学前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课堂上经常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重复教育,易使幼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因一些学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如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题等,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应系统学习的,若孩子在学前班学习了这些内容幼儿教育论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学习一年级课程时是重复的,但一年级学习的知识要比学前班学习的知识系统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儿在学前班接触过这些知识后,从幼儿心理上看是很容易产生满足感,而不愿进一步去学习,时间长了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随之带来听课不认真,作业不细心,学习态度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时接受了这些知识,在进入小学以后产生一种骄傲情绪,这些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时成绩并不优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录。
幼儿在学前班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就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在进入小学以后进行纠正就相对困难了。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幼儿园,虽然百以内的数的加减都在进行讲解,但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不重视算理,进入小学后,进行加减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辅助工具,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害无益。
五、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内容、教法的衔接和联系。
1.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及阶段划分,不要过多过快地进行教育,宜遵循小学教学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师要经常深入小学低年级听课,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2.加强幼儿园的教材和小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宜过深,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只顾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知指导以及算理的讲解。
3.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课堂教法的过渡和衔接。
对于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面临着许多的变化:1、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2、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转为以学习为主。3、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进入小学后,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幼儿园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后,课堂教学时间由三十分钟延长到了四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准备各种教具,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中可以进行中途休息,进行相关的游戏幼儿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为下半节课的学习打下精力基础。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总之,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多阅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了解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历,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这种思想理论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更加具体化。陶行知先生在这一理论中曾指出:生活中的做就是对事情而言的,学就是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的,而教则对人产生的一种影响。教是为了更好地做。做是为了发现问题、更好地学,在“做”的过程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学”,这样有助于幼儿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更有效地转化为理性认识。将“教、学、做”三者结合,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吸收知识,也有助于幼儿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式更有趣、更轻松,他们更容易接受。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优美画面,在环境中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环境的影响上。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所有周围的环境与事物都能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环境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画面,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幼儿园的走道上或是幼儿园园内四周的墙上设计一些比较生动、颜色比较亮丽的一些图画,并且图画要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童话世界中学习与生活,这样更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师幼共同讨论所设计的图画,让幼儿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中发展逻辑思维,幼儿在这种画面中,既收获了视觉上的体验享受,又学到了知识。
(二)模拟社会生活,在园中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还要求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模拟社会生活,使幼儿在园中能够体验生活。比如:一些农村的幼儿园可以利用先天具备的地理条件,在幼儿园内设计一些具有农村田园气息的、充满水果芳香的“果园”。果园中的水果树在春天会开出各种不同颜色的、美丽的花朵,秋天时,会结出累累硕果。幼儿在春天能够感受到百花的芳香,在秋天能够体会到收获果实的喜悦,这样对于幼儿更好地感悟春天和秋天,将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学习的能力。在大自然中学习,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主题教育,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此外,“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幼儿园加强主题教育,使得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比如:冬天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组织幼儿观察环卫工人风雪无阻地打扫马路的卫生,让幼儿在此过程中,更好地磨炼意志,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与毅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能够不退缩、直接面对。
三、结语
一、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爱的教育基础
人活着要懂得宽容,并善于宽容身边的人,而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对孩子同样也需要如此。宽容之中蕴涵了解和信任,教育者要本着对工作的负责、对孩子诚挚的热爱,用宽容之心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这个世界。试想教师没有这样的师德修养,经常侮辱、打骂幼儿,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孩子不单是学不到知识,可能内心发展也不会健全,影响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爱要做到心理相容。在心理上宽容孩子,就是对孩子的爱。教师要把幼儿看作有思想的大人对待,从心理上理解幼儿,帮助他想办法,渡过难关,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才是爱的真正体现。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要懂得如何给予幼儿爱而不是去施加爱。当老师用赞赏的眼光去教育幼儿时,就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例如,数学课比较难学,也比较枯燥。许多幼儿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进入大班后,在幼儿的世界里,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深奥。每次数学活动课时,有个小朋友比较害怕,没有信心回答问题,还怕因此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每次到提问时,他都很紧张,有时还会急哭。后来,每轮到他回答时,我就挑选一道简单的题目,这样他逐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并通过努力,很顺利地通过了数学测试。
二、积极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只有从孩子的眼里看世界,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只有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同孩子一块玩,放下老师的架子,做他们的朋友,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交流,这时的教育质量才会更高。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差异,教师要分别对待。例如,有的幼儿天生身体有缺陷,很难完成正常孩子能够完成的任务,有时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自信心受挫。陈某是弱听,听力神经萎缩,常常听不到老师和小朋友的话,更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孩子都不爱和她玩,有一次还讨论陈某是不是个小哑巴。知道这件事以后,我马上找来了议论的几个孩子,问道:“你们小的时候,会说话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我接着说“那就对了,现在的陈某还处于你们小的时候,说话不清楚也是正常的,你们作为哥哥、姐姐,平时要多照顾她,而不是取笑她,做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孩子们低下来了头,认清了自己不该那样对待自己的小伙伴。从那以后,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会主动拉着陈某的手,孩子们都在关注陈某的进步。当遇到问题时,老师要“不抛弃不放弃”,激发幼儿的爱心,引导幼儿走向正轨。
三、结语
总之,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一切教育模式的基础。身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承担责任。“热爱儿童,终其一生,乐业不疲”是陈鹤琴老先生说过的一句名言,这也正是幼儿教师爱的教育所要坚持的。
作者:孔岩 单位:山东省曲阜市机关幼儿园
一、幼儿教育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事,家长应该高度和幼儿园一致行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很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同样重要。教育好孩子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的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对孩子严格要求,家长还要在家里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的机会,巩固孩子形成好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形成专注集中的学习品质,稳定的学习情绪,这样能够为小孩今后的学习奠定好知识基础,打好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应该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才能,运用讲故事,说儿歌,看图说话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口语的训练,重视学生自身的语言修养,重视学生说话更加文明流畅。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重视提高家长的教育质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形成长远的影响,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并且为孩子树立科学的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幼儿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有着文化水平的差别和工作性质的差别。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来管理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样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就不一致,孩子就容易形成双重性格。例如,孩子在幼儿园一段时期以后,逐渐养成独立吃饭、穿衣服的好习惯,可是孩子周末到家以后,家长可能不会要求孩子独立吃饭,还会助长孩子养成挑食或者吃慢食的习惯,这样孩子就有可能形成学校和家里两样的生活习惯,这样就可能造成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不成功。
二、幼儿教育希望家长参与家长会,多和教师沟通,多了解孩子
家长会给幼儿园提供了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机会,表现的平台,教师应该懂得这样的交流机会来之不易,认真教育学生听取家长的评价,了解家长需要配合完成的事情。家长应该认真填写家校联系本,重视帮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帮助教师一起找到教育孩子的好的方法。教师应该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和植物的画面,废旧的物品,查阅一些资料,找到一些好的教育实例学习,并矫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实现孩子的最优化成长。教师不仅应该帮助孩子丰富课堂上需要的知识经验,还应该认真看孩子完成好绘画作业,美术作业,重视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拓展幼儿的教育途径等。教师应该通过幼儿园和家长一起共同的交流和互动活动,帮助家长和孩子实现对幼儿园的了解,对班级里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的了解,教育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和老师开展工作,促进孩子更好地更及时地纠正孩子的学习弱点,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教育希望家长参与活动,综合全面地教育孩子,实现孩子的全面地成长
此外,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孩子,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应该和学校合作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育孩子成为幼儿园生活全面的观察者,成为孩子成长主动的咨询者。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帮助家长向教师吸取教育营养,形成“家长学习日”,组织家长观看教师组织的“快乐的生日”的活动,帮助孩子回忆家庭生活里过生日的温馨。家长也可以教育孩子一起过生日,谈谈生日这天孩子收到哪些祝福哪些礼物,孩子心里的想法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可以对父母说怎样的话,让父母开心。总之,家长应该帮助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看到孩子的知识学习能力和自身的发展水平,重视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活动,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和成长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家长、幼儿园和教师的共同配合作用的结果,家长应该实现教师和幼儿园的共同关注,携手教育幼儿实现每一个孩子不同方面的发展,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品德的陶冶和熏陶,心灵的升华和净化,帮助孩子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更大的发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
作者:何康华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丽华第三幼儿园
本文作者:杨秀玲、杨晋芳 单位:山西省榆社县机关幼儿园
幼儿不安全事故频发背后的原因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把照顾和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父母,老人们溺爱小生命,他们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又很缺乏。他们通常情况下只是将存在安全隐患的东起来,而不教幼儿认识这些东西,更无从谈起幼儿安全教育。而幼儿天生就是探险家,他们对周遭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感知、喜欢动手,成年人稍不留意,危险就会发生。
有些人虽然是自己带孩子,但他们大部分也不知如何教授孩子安全教育知识,很少和孩子交流有关安全方面的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近年来幼儿校车接送蔚然成风,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令人担心的是幼儿园在幼儿安全教育方面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是否教了幼儿什么样的事物是危险的,是否教了幼儿在面对危险时如何寻求帮助。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教师在清点孩子的时候有孩子会被“遗忘”,而且可以遗忘了孩子六个小时,九个小时!这段时间老师呢?怎么会让短短的几个小时就把幼小的生命吞噬了?!试问一下这种人怎么能够有资格去做我们的幼师!怎么有能力保护祖国的花朵!他们缺乏作为老师的基本的责任心,责任感!孩子找不到可以安心的离开,不去理会,任由一个生命消失!悲剧的发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应当引起重视。
面对多起幼儿伤亡事故的发生,家长总认为是幼儿园的责任,是幼儿园对幼儿安全教育的缺失。这一观点是比较偏颇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达到充分的功效。”当幼儿发生不安全的隐患时,家长埋怨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缺失,其实幼儿不安全事故同样也会发生在家庭。幼儿安全教育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同样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关注。因此,导致幼儿不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家长不够重视幼儿自护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只知道爱,不知道护;其二是家长缺少对幼儿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引导。
多方位、多措施提高幼儿安全教育的水平
在幼儿安全教育中,幼儿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但只靠教师和保教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日常教学的始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比如,做手工使用剪刀,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幼儿上下楼梯、上下床、喝水、吃饭等都有安全教育的时机。幼儿平时与玩具打交道最多,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当幼儿在玩玩具时,我们要告知其该注意的事项。如玩大型玩具滑梯时,要教育幼儿不要拥挤,等前面的幼儿滑下去并离开了,后面的孩子才能往下滑;玩中型玩具时,不要拿玩具打其他幼儿,玩小型玩具时,不要将玩具塞入口、耳、鼻中以免造成伤害。幼儿安全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家园的密切配合,以幼儿园为平台,不定期地向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的专题讲座,与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安全自护的知识。同时,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学校专兼职授课教师队伍,定时定量坚持向家长授课,每次开课前,充分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困惑,使授课内容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除此以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演练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相关的安全自护知识教育活动,比如:游泳安全、放风筝、燃放烟花爆竹等。以活动的形式向幼儿讲解,幼儿通过观察图片、集体讨论等,学会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针对消防安全知识、120急救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我们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必要时幼儿园应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演示。
目前校车接送幼儿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极不安全的隐患,我们应当规范校车接送的基本程序,接送车安全到达学校时,教师要仔细清点幼儿人数,如果发现某个孩子不在时应当及时寻找,找不到时,要及时通知家长。而作为孩子的家长,也应该引起重视,可以在送孩子上车时多叮嘱几句……只有多人参与,多方提醒,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以杜绝某位老师的粗心随意带来的隐患。
教育部门、幼儿园对安全教育工作要坚持做到:在开学初讲,在季节交替时讲,在周末放学时讲,出现安全事故时讲,放长假时讲。同时,采取张贴宣传画和挂图、发放宣传卡片、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以幼儿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报道,掀起全社会关注幼儿安全的热潮,让全社会关注下一代健康安全的成长。幼儿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它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只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教育的作用,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审美教育动画片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汇集了绘画、音乐、电影多种艺术形式,带有浓厚的审美价值。动画片所具有的形式美,如角色造型、动作表演、视听语言等,也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在大多数幼儿观看的动画片中,色彩大多鲜艳明快,角色造型也多是轮廓夸张、辨识度高,配乐往往轻松活泼郎朗上口,这种十分直接强烈的视听语言会对幼儿审美思维产生刺激,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之中。
(二)有助于情感教育通过动画片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是抓住他们的泛灵心理。泛灵心理是幼儿的一种特殊心理,是孩子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的一种表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倾向。比如孩子不愿意吃香蕉时,如果说“我们一起帮香蕉宝宝脱衣服吧”,孩子往往就感兴趣了。所以,当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来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懂得爱和关心。比如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当孩子们看到喜羊羊和同伴在与灰太狼的斗智斗勇中反败为胜时,会感受到巨大的,为喜羊羊的成功鼓掌欢呼。因为他们会把情感集中在喜羊羊身上,而不是灰太狼身上,所以他们不会对灰太狼的失败感到沮丧。许多动画片的创作初衷就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宣扬,在观看的过程中,幼儿能得到初步的道德修养。儿童在笑声中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对友情和亲情等的理解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促进社交能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和社会行为三个大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榜样模式的观察学习获得的。他还特别指出,电视在呈现具有特征的模式方面特别成功。动画片的情节发展主要是通过角色之间的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来开展。这些角色间的语言交流和行为交往模式,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参考模式。例如《小马王》、《海底总动员》等片,都是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素材,片中的主角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再如《花园宝宝》一片中两个主人公每次见面的时候都要亲一下对方,导演安妮伍德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观众传递一种朋友之间的友爱———喜欢你的朋友就请勇敢的表达出来,要珍惜和善待你的朋友。
(四)提高语言能力动画片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活泼幽默、简单易懂的台词,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动画片角色的夸张变形、言谈举止,处处体现了儿童的特征,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遵循着儿童的思考逻辑,使孩子之间容易获得共同话题。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观赏动画片,能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在语言中体会表达交流的愉悦,感受丰富多彩的语音语调,同时训练了倾听的能力。动画片还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刺激他们语言能力的自觉发展。比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灰太狼的台词:“我还会回来的”,幼儿一下就能记住这种个性十足的台词。
二、总结
作为儿童喜爱的最主要的传媒形式,动画片对儿童的教育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大化动画片的积极作用,并注意其影响的长远效应。
作者:肖薇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一、幼儿的成长离不开音乐
幼儿是在父母的歌声中长大的,当幼儿刚刚能够聆听这个世界的时候,可能最先听到的就是父母那轻轻的“宝贝”,或者是爷爷奶奶那轻声的吟唱。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现在的幼儿对音乐特别敏感,任何一段有节奏的音乐,都有可能让幼儿的小屁股随着音乐节奏而摆动。当幼儿入园之后,这样的音乐体验不能中断,只能加强。而将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从体验的视角加以观照时,音乐教学乃至于幼儿教育便会有另外一番风采。事实也告诉我们,幼儿教育中音乐体验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体验不只意味着幼儿只是听音乐,也不意味着幼儿只是学唱歌。体验的真正含义是学习者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音乐,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音乐。很多时候幼儿凭着自己的理解去听音乐、唱儿歌的过程,就是幼儿成长的过程。音乐是幼儿成长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幼儿教育中渗透音乐体验
在幼儿教育中如何渗透音乐体验呢?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相反,像笔者这样普通的幼儿教师,就有着可以实施音乐渗透教育的坚实肩膀,足以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到音乐渗透的美丽大海。笔者认为,幼儿有自己能够理解的音乐。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只是让幼儿学唱某一首歌,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体验,这显然是不对的。一曲经典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已经传唱了几十年,它带给幼儿许多体验,许多幼儿在进入小学、初中、高中甚至长大成人之后,仍然能够哼起这首曲子,足以证明像这样的曲子在幼儿的心中远不是模仿学唱那样简单。在该曲的学唱中,笔者让幼儿想象自己就是那群可爱的小燕子。有幼儿说没有见过小燕子,经别人一提醒,他就知道了原来在自家屋檐下看到的尾巴像剪刀的就是小燕子,它真的是年年春天来这里吗?它为什么只是春天来这里?它来这里待多长时间?后来去哪儿了?明年来的燕子还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燕子妈妈生小燕子是在我们这儿吗……那么多的问题,就在音乐体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幼儿的思维中自然形成了,于是回答这些问题又成为学唱此曲的另一个美丽风景,孩子们叽叽喳喳抢着回答,不管对错,教师的作用就是倾听孩子们的答案并加以评价,等到这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此时孩子们心中的燕子便不再是歌曲中那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只只鲜活的燕子。这个时候再带着孩子们去唱,同样的曲,同样的调,但幼儿们唱的感觉便不一样了,看他们认真的样子,看他们的眼神,仿佛自己就是那只燕子一样,穿着美丽的花衣,在一个美丽的春天来到了幼儿园……同样一首儿歌,不同的思想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与不同的教学行为,而幼儿也因此享受到了不同的歌唱过程。这段过程是属于孩子们的,是他们与音乐的一种互动,那美妙动听的曲子已经成为幼儿在感受春燕时的一种心情,有了这种心情,幼儿的心里便充满了感动。笔者以为,这是幼儿教育中尝试音乐渗透最大的意义。
三、从音乐渗透到音乐欣赏
在幼儿教育中渗透音乐体验是一种略高于日常教学行为的尝试,虽没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却是不断超越的结果。如果让笔者畅想幼儿音乐教学的未来,那么音乐渗透还不是最终的目标,在音乐渗透的基础上带着幼儿欣赏音乐,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幼儿在听到一首曲子之后,总是能够有所感受。有一次笔者发现,幼儿在唱:“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啊……”时常常有一丝感动,这种感动是幼儿将歌曲与妈妈融合到了一起,这既是体验,又何尝不是一种欣赏?用孩子的话说,“我在唱歌时想到了妈妈有时很晚才下班……”这样的童真所体现出来的意趣,自然也可以理解为幼儿欣赏音乐的结果。其实,对于幼儿而言音乐欣赏真的不是那么“高大上”,它就是幼儿在聆听、吟唱音乐时的一种感受而已。有了这种感受,幼儿教育不就获得了促进幼儿成长的意义么?
作者:陈小燕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东皋幼儿园
一、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够纵观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历史
据统计调查发现,自2000年以后,人们才慢慢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在2000年之前,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学前教育这块,大多数人都是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很多人因为觉得学前教育可有可无,上幼儿园又浪费钱,所以没有让孩子进行学前教育。2000之后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人们慢慢认识了学前教育,了解到学前教育也是有优势的。发展到如今,虽然重视学前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种“重视”的底下,还要许多人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存在着质疑与不解,这其中甚至包括了教师。可想而知,学前教育要得到更好地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学前教育。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园有一定的责任,国家社会也有一定的责任。首先国家重视人民才会重视,针对不重视学前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多次开展免费的学前教育主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大众认知学前教育。而幼儿园方面,首先要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工作培训,让教师先充分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教师都对学前教育持有“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学前教育还要怎样开展下去呢?其次可以对新生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所以让家长充分认识学前教育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二、缺少领导机构和法律保护现阶段
我国的教育部门多数都在重点打造初中和高中教学,虽然这是为了应对中考和高中而产生的形式,但是不得不承认,学前教育在教育部门中的地位就很低。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前教育的开展活动甚至可以用“不屑一顾”四个字来形容。教育部门对于学前教育的不重视,也是学前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这个道理很简单,政府部门带头不重视,人民又岂会重视呢?并且,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法规性文件,但是实施的效果很不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国家需要大力重视扶持学前教育,督促实施已经出台的相关法规性文件。在教育部门中要有意的提高学前教育的地位,对于扰乱学前教育的活动要严惩。
三、教师待遇问题教师的义务就是教书育人
也应当享受国家的补贴福利。但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比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待遇要低很多,笔者认为只有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待遇,教师才会更加努力认真的工作,这从侧面上也表现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待遇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有了提高,在我国1995年出台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同。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因为诸多因素,导致了政策的普及面还不够,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薪资待遇还是普遍较低。所以提高学前教学工作者的待遇问题必须得到本质上的解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别的教育体系所不能取代的。笔者就自己所见所闻归纳了几个问题及解决方式,希望能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李玉萍单位:宁夏海原县第一幼儿园
1作为教育中介
绘本与幼儿教育的结合,既丰富了教育内容,也丰富了教育形式,更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借助绘本特有的文、图、声音、造型的综合艺术,使其发挥中介作用,从而促使幼儿自由、全面地发展。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到,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阅读应该从绘本开始,从亲子共读和师幼共读开始。也许可以这样说,在当今时代,缺少绘本阅读的幼儿教育是不完善的。绘本是以儿童阅读为主的书籍,父母、老师与孩子的共读可以作为孩子与绘本之间的中介。因此,绘本必定有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即便是无厘头的滑稽故事,也是在通过吸引孩子,培养他们对图书的兴趣,从而达成让他们读书的教育目的。可是绘本中的教育性,并不需要老师的额外说教——只需讲读,让孩子用心感受阅读的快乐,慢慢去契合就好。绘本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桥梁,亲子共读和师幼共读也是一种交流和认知的过程,伴随着幼儿感知、联想、想象与思维等心理过程。如果父母和老师不清楚这一点,也就无法把握绘本阅读的本质,很容易将其与普通的文字阅读或者是成人化的阅读混为一谈,反而没法将共读对于幼儿的价值最大化。
2作为游戏形式
绘本阅读可以当成一种游戏,一种文图和声音的游戏。席勒说:“从游戏出发,想象力在它追求自由的形式的尝试中,终跃到审美的游戏。”绘本阅读这种游戏,凭借一种初始的审美经验去倾听和参与,在想象的游戏中将一切实体的经验与理念加以搁置,进入一种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融的审美境界。绘本阅读时,孩子听也好,思考也好,动手或动脚参与互动,动口发言讨论,都必然是游戏。虽然有时我们会用“幼儿园绘本课程”,但我并不希望绘本阅读成为日常的一种课程。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是通过参与故事的讲述、图画的欣赏和自我的表达的过程获得的。大量的绘本阅读作为重要的幼教资源,可以把儿童的个体差异诱发出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个体差异带来的情感、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需求。绘本教育所强调的应该是自由表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严格地按照课程设计,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步骤作为评价绘本阅读活动的标准,乍看上去是个完美的课堂,却未必有益于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说到这里,我想起中国足球的少年队总是强于青年队,青年队又强于国家队。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少年儿童的天性和个性是不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一点点削弱?作为同样具有游戏属性的足球,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需要维护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化发展的,不能靠一刀切的功利性训练。
3弥补成人的童年缺失
人们常说绘本适合0-99岁的人阅读——不仅是内容和形式,更在于教育、美育和心理层面的需要。绘本阅读,即使对于当下的成人来说,也是一种必要。我一直认为,我们当前的绘本阅读仍处于“补缺”阶段,需要“补”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和一些老师,特别是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童年阅读小人书为主的父母和老师。小人书的阅读过程基本上是独立阅读过程,几代国人在童年时都缺乏与父母共读故事的时间,当然,共读方式和内容也是缺乏的。因此,这些人对于绘本的接受度并不是很强,尤其是与以阅读漫画为主的90后相比。对他们来说,阅读绘本也是一种弥补自我成长、弥补童年缺失的一种途径。
作者:李一慢
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起着艺术启蒙的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艺术审美的牢固基础,在初步拥有一定审美水平之后,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做了有力的准备,并将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及文化修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之上,可以让儿童大胆的进行涂鸦,不受拘束的尽情绘画,这样的美术作品既能展现幼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从儿童的美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他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胆、主动,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热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独立,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幼儿所表现的积极性格因素加以鼓励,对消极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导改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不应过多的对美术技巧进行规范,在对绘画材料及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内容,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上,更加活跃的表现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三、结语
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要将成语特点和幼儿语言特点结合起来,从而找出适应性。成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式简洁而内涵精辟,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凝聚了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称之为汉语词汇系统中一座璀璨的宝库。汉语成语是幼儿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基础和难以替代的资源。除此以外,汉语成语继承了华夏民族优良的传统与智慧,在汉语教学中地位突出,是多年来语文测试中的必考科目。分析成语特点我们不难找出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之间相契合的因素。
一是简单的契合。幼儿这一发育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其思维简单、生性好动且好奇心强。但理解表达能力欠缺,对于意图倾向的表述往往只言片语,表达不全面、不完整。但幼儿期是口语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是口语学习最关键的阶段。幼儿的语言发展由于受生理机制成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双重制约,连篇累牍的复杂句式难以让幼儿理解消化。要强化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通过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媒介才能完成幼儿语言表达培训的这一个阶段。成语语式简洁的特点正好契合了幼儿的发音要求,使得幼儿简单的思维能够通过成语简洁的语式表达出来,从形式上易于被幼儿接受。
二是趣味的契合。幼儿学习自主性差,多是由于好奇心或趣味性促动其进行简单意识的学习,而这种简单意识的学习也是经历由简到难的过程。常换常新的趣味性是引导幼儿坚持学习,进而促进语言能力发育的主要动力。汉语成语有许多故事情节或成语出处故事,具有情节生动、语言幽默、富有幻想的基本特点,因此通过满足幼儿猎奇心理达到进行教育的目的,比空洞乏味的文字学习更能够引发幼儿的心理共鸣,所以能够得到幼儿的喜爱。同时,幼儿有逞强好胜的心理,期望有成就感和受到赞誉,把所学成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得到老师的赞赏后,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浓厚兴趣。只因为成语具有语式简洁、趣味性强的特点恰好契合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好奇心理强的特性,因此将趣味成语应用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上,更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趣味成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任何好的教学理念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都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趣味成语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细致研究将趣味成语教学应用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如何将成语中的趣味转化为幼儿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即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帮助理解培养兴趣、开拓思维增进兴趣、实践应用延展兴趣。
一是创设氛围激发兴趣。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上分析,教师为幼儿创设氛围首先是选择教学成语要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和接受能力,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心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根据幼儿喜欢数字、喜欢故事、喜欢动物等特点,可以选择包含数字的成语,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以一当十等等;可以选择典故成语,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可以选择包含动物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叶公好龙等等。其次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上可以通过创建成语学习角落、开展成语接龙游戏、进行每日一读成语比赛等形式,充分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达到成语教育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无论是成语的遴选还是客观环境的营造,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进行诵读,引导幼儿跟着教师的思维投入到成语学习中。
二是帮助理解培养兴趣。在激发了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后,要注重培养这种兴趣。但由于幼儿思维发育尚处在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知上,抽象概括和理解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对教授的成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读,让幼儿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内涵。在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故事片、让幼儿模仿表演或复述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接受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时,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成语故事情节中来。例如在学习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时,教师要加强指导,辅导幼儿进行每一步骤的实际表演,让幼儿感觉故事主人翁的可笑,在表演中逐渐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在故事情节的演绎中体验成语内涵,进而培养起浓厚的兴趣。
三是开拓思维增进兴趣。随着幼儿对所学成语理解的加深,逐渐开拓幼儿思维是成语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幼儿绘画构思,采用教学道具等形式,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极大地开拓幼儿思维。例如让幼儿描绘“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盲人摸象”等成语的画面情景,并在画面整体布局、人物形象上大胆创新发挥。同时给幼儿提供开拓思维的良好氛围,鼓励幼儿通过自主讨论在加深对成语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说出与之对应或相近的其他成语,在讨论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成语“百发百中” 时引导幼儿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成语,像“十全十美”;在学习成语“左摇右摆”时引导幼儿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成语,像“上蹿下跳”等等,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和发音来增强幼儿成语学习兴趣。
四是实践应用延展兴趣。在幼儿成语掌握成语达到一定数量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成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不但能够起到及时巩固学习成果的作用,对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随时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来向幼儿发问,例如幼儿在玩耍玩具后随意乱放这一现象,老师可以让幼儿们用成语形容出来,孩子们就会想到“乱七八糟”、“凌乱不堪”或“狼狈不堪”等。过春节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说出一些大家互相问候祝福的成语,如“吉祥如意”、“恭喜发财”或“五谷丰登”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幼儿觉得学习的有用,这样不但能够巩固学过的成语,也积累了一些不知道的成语,实践应用进一步延展了幼儿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和表现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