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7:0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课题研究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目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基本方法
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是核心,问题的解决是关键。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有所收获,必须进行一些基本方法教育。《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功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究教学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1.猜想与假设的方法通常有:
(1)逐分法:对多个影响因素逐一分离、组合:
例:将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了氧气,氧气是由哪一种物质产生的?
猜想:①双氧水②二氧化锰③双氧水与二氧化锰相互反应④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产生的
(2)定量法:在极端量和中间量中假设
例:将一块石灰石在酒精灯上灼烧一会儿后,冷却,剩余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①碳酸钙②氧化钙③碳酸钙和氧化钙
(3)解析法: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事实材料或感觉猜测
例:二氧化碳可能有哪些物理性质?
猜想:无色气体(人呼出的气体是无色的);密度比空气大(平衡的纸筒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倾斜);能溶于水(汽水中有二氧化碳)等
2.控制变量的方法通常是:
(1)控制反应条件:保证仪器相同(等规格)、使用药品的量相同(质量、体积、纯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相同,体现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2)控制反应: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
例: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将4朵干燥的石蕊花分别做如下处理:①喷稀醋酸②喷水③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④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3.假设猜想验证的方法有:①逻辑推理法②史料旁证法③实验验证法
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可以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推理得出,也可以查找资料获得前人研究的证据,并非只有化学实验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案例1中学生提出的不能通过实验验证的一些猜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类后,用逻辑推理法排除一些,其他的通过查找史料来解决。
4.验证结果的三种情况: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假设得到验证、结果与假设不完全一致
案例4:无水乙醇显碱性吗?
一位学生在实验室看到一瓶无水乙醇标签上的化学式后,猜想:无水乙醇含有“氢氧根”,所以也应该显碱性。教师鼓励他自己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
(目前的教学或习题几乎都是针对正确猜想的。)
5.其他重要的方法有:观察、操作、记录、数据采集和处理、归纳、演绎、对他人评价、准确表述等。当然,更多的是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是能否“将探究进行到底”的关键所在,要经过逐步学习、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才能建立起来。
(二)课堂实践
第一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比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几乎是无从下手。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的颜色、状态、气味的变化,进行详实纪录、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认识到观察在探究中的重要性。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取暖时所用的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质量变少:取一小断镁带在空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
(2)学生提出猜想。
生1: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根据前面学过的Mg+O2MgO、P+O2P2O5这两个反应就可算出是变大。
生2:我认为变小,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生成炉渣和灰烬要比燃烧前煤和木材的质量要小。
生3:我觉得不会改变。从表面上看煤和木材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我通过它们燃烧的化学反应C+O2CO2中却算出没变。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3)教师启发引导。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方案①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
方案②取一段镁带,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1。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把燃烧后的白色粉末收集起来并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④在10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将一支内有少量小块大理石的试管有细铁丝固定在与100mL锥形瓶配套的橡皮塞上,将一支盛有稀盐酸的滴管插入橡皮塞,将上述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滴管中的稀盐酸慢慢加到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待反应完全后,再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说明:其中方案①和方案②,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方案③和方案④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
(5)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②“镁带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③“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
④“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⑤“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6)进行实验再探究。
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实验方案后,再实验就看到了反应前后天平是平衡的。
(7)师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说明: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往往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两课时也完成不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能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比如家庭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以前学生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在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过去实验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读书明理;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读书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2-02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不是静止的行为,而应是一种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探究活动。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教材到生活过渡,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倡导阅读实践,多读书,读好书,进行“读书明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次有效尝试。
一、活动目标
1.知识能力训练点
(1)阅读好书,扩展语文学习空间,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特别是选择阅读经典,探究书中故事包含的社会现实和形象寄寓的事理意义等知识。
(2)学会阅读、鉴赏、评价和抒写读书体会,能够对文本内容、思想价值连同某种特色进行初步的评价和判断。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点
(1)一本好书应该是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艺术再现。学生通过感受书本刻画的社会画面或描写的艺术境界,辩驳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砥砺思想,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形成符合文本要求的价值判断,并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3.美育教育点
品味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感知和鉴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各种美好境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实施步骤
1.组织与计划
高二(1)、(2)两个班共119名学生,大体按6人一组分为20个读书小组。公布书单,小组自选书目(每小组选读一本文学经典或传记类、励志类等书籍),按总体目标制订可行性计划,允许小组有一些变通。
2.形式与结果
6人小组同读一本好书,个人阅读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了解“一批心中得意之人”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事”,完成由“学生现实生活――书本生活现实――学生未来生活”的思考和认知,写出个体的阅读心得或小组的阅读报告,编辑修改并打印文本,以便共享交流。
3.探究与互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要加强联系和互动:一是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及时解答,并选择代表性问题做全面指导;二是要求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具有社会代表和典型生活的内容,写好体会或感言;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文稿要及时审阅、修改或润色,个别不尽如人意的文稿还可进行二次或三次写作。
4.交流与共享
小组之间或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共享读书成果,力求达到由活动小组成员阅读共享向校内或周边学生辐射的效果。
5.时间安排
大约两个月时间。个人读好一本书(一周);小组内部按各自计划阅读、互动、探究和写作(两周);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二次写作(两周);文稿编辑修改,打印成集(一周);共享和评价(两周)。
三、活动成果简析
经过两个月紧张愉悦的活动,20个小组按计划分工或协作,完成了关于文本原著介绍―内容梗概―作者简介、名言名句集锦(分角度归纳)、 链接思考(一批心中得意之事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人)、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言(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等主要形式的探究),并根据各自小M书目的题材和内容,有所创造性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做了探究,撰写了别具特色的读书报告。所有报告经组内交流和修改后提交指导教师审阅及修改,然后经组内成员再次修正后打印成册。每个小组打印5份,总共100份,作为全体学生共享交流乃至全校共享交流的活动成果。
此次阅读探究活动所选书籍,主要是文学类、传记类等方面的书目,包含特定的现实世相、情感事理,都是一定历史或现实背景下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对事情和道理的感受或接纳。因为阅读是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有些潜在的东西就要靠阅读者的感悟来吸收和思考。
各读书小组针对本组所读书籍而做的各具特点的探究性阅读,也都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包含着与作品(文本)故事情节或事理意义、人物性格发展或形象意义相关的问题,达到了由人物之“象” 到形象之“义”,由书本之“事”到事件意义之“理”的“读书明理”目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借助20个组的20本读书报告,活动成员乃至更多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了解20本书的内容和相关问题,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达到成员之间相互借鉴交流、资源共享的预期目的。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吧。
四、活动评价
1.选书和探究
读书小组所选书籍,大体是在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之列,每本书都是经过小组成员内部商量选定的。20个组的20本书,体现了书籍内容的多样化和交流效果的最大化,很多书都是经典类书籍。但由于部分文学类和文艺理论类书籍是外国作品,写作背景和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如果不借助于网络或其他资料,阅读探究就存在困难。当然,有些探究停留在较浅层面,富有个性或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少了一些。
如果将为时两个月的读书过程和20个小组的读书报告作一纵横比较,显然存在着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层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探究效果不等的诸多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也许是部分小组或小组部分成员缺乏广泛深入的静读和思考、质疑和辨析,当然,也与对读书探究活动不够重视有关。
同时,部分小组的读书报告有一些内容直接复制粘贴而来,而且在引用时没有注明出处,表明学生读书写作不够审慎,不了解学术规范与伦理教育的问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对这些问题事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活动形式及延伸
摘要
校外实习是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展示,又是对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在我们大一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学校为我们安排此次短暂却非常有意义的暑期实习活动,使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也提高了我们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次自身素质的提高过程。
关键字:实习 提高素质 分析
正文
大一生活即将结束,进入大二,我们会有更多的专业课,与很多专业知识有更多的接触,我和上海的同学们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暑期实习活动。在这短暂的五天里,我们先后参观了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上海海洋大学鱼文化博物馆。参观的过程是快乐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甚至闻所未闻的动植物,接触了我国甚至世界前沿的技术和科技成果,这让我们非常兴奋,也大大地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浓厚的兴趣,虽然这只是一次实习,但对于我个人的意义却是不同寻常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让我们这样的新一代大学生感到自豪不已,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和很多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自然,缩小差距甚至超越的重任就落到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肩上。要肩负其这样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和锻炼的东西很多,而实习的目的也恰恰在于为我们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创造条件。下面,我从我们参观的几个地方具体谈谈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收获和思考。
7月5日我们参观了上海动物园。这真是一次难忘又轻松的旅行!因为动物园之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多动物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许多在屏幕上看到的面孔立体地展现在面前,真的很激动。当然,和以往去动物园玩不同,我们不但要认识这些动物,还要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分布地区等等。比如说众所周之的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这些很多人都已经了解,但是不为人知的是,华南虎虽然体型庞大,但是动作却很敏捷,而且善于游泳。另外,我国的国宝——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大多数人对它们很熟悉了,尤其是黑白相间的毛色和招牌式的“黑眼圈”,但是如果不是在动物园习得,我们都不知道,大熊猫一天之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吃食或者睡觉,极少数时间运动。这些之前我们都是不太了解的,通过亲身实习,我们懂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此外,我们还参观了金丝猴、天鹅、黑猩猩等动物,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物园就像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成千上百种动物。通过这次的参观,我也懂得,每一种动物都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观赏的乐趣,也维系着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任何一种动物的绝种或是数量锐减都会严重影响到生物圈的平衡,给人类带来不便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说保护濒危动物,杜绝使用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刻不容缓。
7月6日我们参观的是上海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占地81公顷,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园内设有盆景园、牡丹园、蔷薇园、竹园等十几个专类园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参观植物园是一件令人舒服又愉快轻松的事情,因为植物园的环境真的非常好。难以想象,在繁忙的上海,还有那么干净安静的地方。植物园里的植物种类也非常可观,各种各样的,见过的没见过的,使得植物园的空气格外清新。很多植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可产生特殊气味的香樟、有“活化石”之称的裸子孑遗植物水杉、上海市花白玉兰等等。实习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寓学于乐,在参观中,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这种方式学来的知识更容易牢固地掌握。比如说,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把玫瑰和月季混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月季叶少,通常3~5片,而玫瑰则有5~9片,此外,月季刺少,玫瑰刺多。再比如说,阔叶植物具备以下的特点:灌木,羽状复叶对生,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还有,竹子都有竹鞭,竹鞭分为散生、丛生、混生三种,竹子用竹鞭来繁殖。参观完植物园我不禁感叹,大自然是这么神奇。以前,我总以为植物在我们的生活起的作用仅仅在于美化环境、提供美感享受上,这次参观让我体会到,植物的作用不可小觑。香樟可以防虫蛀,所以是制造家具的上乘材料,银杏的果实、叶都可入药,可以降血脂。同时植物和动物一起构成了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坚决杜绝乱砍滥伐现象,保护植被,给它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以便于为人类更好地服务。 7月8日,我们的目的地是上海海洋大学鱼文化博物馆。这里展现的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鲸。抹香鲸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该博物馆的主藏标本,来自2001年5月不幸死于琼州海峡的抹香鲸。鲸的类型很多,抹香鲸是大型齿鲸,鲸喷为S型,可以潜至水面以下2500米达2小时。白鲸属于小型齿鲸,我们熟悉的蓝鲸是最大的须鲸。大翅鲸从上看头部宽圆,气孔到喙端平坦,上有许多节瘤,胸鳍约占身体的1/3,无背鳍。一般情况下,鲸上下摆动尾片向前游动,与一般鱼的左右摆动有所不同。鲸的游速一般为5~8km/h,最快可达56km/h。其实,与人类相似,鲸也有肚脐眼,鲸的洄游是为了寻找食物。我们都知道蓝鲸是生活在海里最大的哺乳动物,除了鲸类,生活在海里的哺乳动物还有海豚和鼠海豚。鱼文化博物馆里的与丰富多彩。据介绍,最早的鱼是4.5亿年前寒武纪的圆嘴无颌的鱼,常有囊鳔,只有鳐鱼、鲨鱼无此器官。鱼类的侧线是感觉器官,决定鱼类运动时的方向。在鱼文化博物馆见到了色彩斑斓的鱼类,令人大开眼界。这和我们平常对鱼的理解有所不同,没有想到鱼也可以这么千姿百态。研究鱼类仿生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产中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束语
不知不觉,5天过去了。我们度过了充实而愉快的5天。虽然天气非常炎热,我们几乎每天顶着炎炎夏日到处参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外出参观的浓厚兴趣。见到了没有见过的,听到了没有听说过的,这次的实习,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通过这次的实习,培养自己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这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再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当首先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积累经验,更从容冷静地面对今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虽然实习结束了,但学习却没有结束,实习给我带来的思考和收获也不会结束,好好总结思考,我相信,这次的实习会成为我今后学习生活中的风向标,在迷茫松懈时为我指明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23-05
由笔者担任负责人的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在2010年4月提出申请,经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的认真评审,2010年5月21日被列为市级课题,课题批准号:LPSY10336。
自批准立项以来,笔者与高中数学组的肖文华、向斌、王莎、岑义其、彭晓琼等5位教师就积极投身到研究中了。课题组全体成员悉心研究,认真实践,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研究活动,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截止2011年6月底的学期期末共计给新高一年级28个班1860多人发放教师精心编制的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各章节87张“主题式”作业(试卷)共计约161820张,并分别编订成4册校本教材;编写作业批改记录反思表13张,发放收回实验教师的作业批改反思记录表78张。发放收集了高一年级10个和高三年级1个共计11个实验班的“主题式”课外作业(含阅读与思考读书笔记、探究与发现、实习报告、数学周记、阶段性考试小结)约28400张,并编订成1册校本教材。收集的学生参加获得写的感悟与体会、观后感作业等约2000多张,发放调查问卷2924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679份,问卷调查分析报告24份;数学与创意大赛总结报告6份,中期阶段性报告6份,课题终期结题报告66份,活动及数学活动光盘3张、课题会议活动记录及数学活动图(照)200多张。可以说课题研究扎扎扎实实,稳步有序,目前已完成全部的研究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2011年8月获得了六盘水市基础教育课题一等奖。现将课题研究过程的具体情况及课题成果汇报如下:
1课题研究概述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于2010年9月在贵州省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将在课堂上得到全面的落实,而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它反馈教学信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它巩固所学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利用新教材设计作业模式,使它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为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数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及学习方式的完善起促进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引发了我们高中数学老师的思考。
1.2选题的缘由: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模式在培养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已形成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但这种模式是“高考要求下”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已不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作业应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互动性和差异性,现行的作业模式已很难落实这种理念。而数学作业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数学的学习既有课内学习也有课外学习,它们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数学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它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习新内容的出发点。教育要进入创新教育阶段,落实新的课程观念,开展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数学作业模式。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对数学作业的研究,一般是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处理、作业评价等方面而进行的研究性论文也散见于各种数学研究杂志、报刊和网络。新课程下新教材的使用,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作业的模式研究,而以章节、单元、实习报告、阅读与思考、主题任务型作业为主线的“主题式”作业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多见。因而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使新课程的新理念,透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好的落实,与以往研究的最大不同就是把作业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今后的课改教研做出一点贡献。
1.4关键概念的界定
1、本课题所说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主要指以贵州省2010年9月全面实施新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为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完成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形成技能,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教师指定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习题。
作业的处理是指教师对学生作业所进行的设计、布置、批改、辅导和讲评。
“主题式”作业:在本课题中,是指以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章节、单元为主线命名的“主题式作业”和以教材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主题式课外作业”的研究。教师是主题内容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主题式”作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程各章节的组织结构、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聚焦和定义一个学习单元,帮助强化学习者对这个学习主题的理解。
“作业模式”是指编制的各种作业具有具体操作规程、具体方法、稳定的撰写套路。
1.5研究的理论依据
1.5.1建构主义理论。
1.5.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5.3活动建构的理论。
1.5.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研究程序
2.1研究设计
2.1.1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及课外作业的基本流程,从中探索和创新出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作业方法,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2.1.2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辅导、讲评的组织形式。“主题式作业”选择权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是设计者、引导与帮助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对不同问题、不同难度的作业应该采取何种有效手段进行布置、批改和讲评。
2.1.3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中学生应获得的方法与能力。它不只是为了探究结果,主要是通过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精神和思维水平。
2.2研究对象
2.2.12010年9进入我校学习的高一年级新生,重点考察12个实验班。
2.2.2研究新教材高中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中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以及相关的优秀题目如何编制成试卷“主题式”作业,创造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数学思维模式,作业模式,让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得更好,减轻学生的学习作业的负担。
2.3研究目标: 通过“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以实现“三维目标”为主线,具体如下所述: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章节,单元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思维能力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充分展示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做数学作业的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艰辛;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培养他们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独立质疑、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习惯和信心。
应用能力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成为数学的主人;自己独立完成编制的作业、并能自制测验卷以及数学手抄报、定期完成数学周记等活动,学会利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评价目标:我们在已有的考试等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诸如实习作业,拓展训练,数学作业“诊断”评价卡等多样化的过程评价方式,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我校校本研究的建设,激发高中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向教学的“空白”区域探索,抓住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不足点和困惑点展开讨论与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4研究内容: 本课题试图将新教材中高中数学(必修1、2、3、4)各个章节、单元整合成主题内容与学生的数学作业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期构建“知识背景作业—数学实践作业—数学应用作业—数学能力作业”的学习和作业体系。
2.4.1在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有哪些新的特点,数学作业对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形成和提高有哪些作用。本课题试图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所提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初步的结论。
2.4.2对高中数学作业进行调整、优化处理。本课题试图从作业问题的设计与选择、作业的批改、辅导与讲评等方面展开实践层面上的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形成系统化,建构并优化“主题式”教学模式。
2.4.3以章节、单元为主题作业模式实施巩固性作业和研究性实习作业两类,并给予作业评价,通过多样性的作业留有余地的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索、体验。
2.4.4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丰富数学教学的资源,拓展数学教学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注重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参与,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基础,在发展能力的同时,获取知识。
2.5研究措施
2.5.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2.5.2认真做好收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重视日常工作中的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并从教学实验中进行总结、研究、整理、分析,形成文字书面材料;
2.5.3有针对性研究,做好组员分工
2.5.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2.5.5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研究。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2.6研究原则
2.6.1全面性原则。研究“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布置作业时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6.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进行分层布置,有效批改。
2.6.3发展性原则。教师编制的“主题式”作业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7研究的方法
2.7.1课题的研究思路
(1)联合研究:由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组总体推进,高一数学备课组全体中青年教师参与,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2)应用研究:本研究定位在应用性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归纳整理出“主题式”作业编制的基本流程,统一一种模式。
2.7.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路线,同时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 3、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章节资料—编写“主题式”作业—作业实施—收集问卷反馈信息—“主题式”作业再完善—作业再实施—收集问卷反馈信息—确定“主题式”作业模式”。总之,坚持实践探讨、经验交流相结合,以求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3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略)
4研究发现或结论
4.1在实践中发现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4.1.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不做作业,作业滞后、作业过程偷工减料的学生,没能及时地进行个案研究。
4.1.2“主题式作业”的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尤其是阶梯式作业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解决。
4.1.3 只有将具体的研究与我们的教学实践、培训、管理整合起来,才会收到实效。
4.1.4 研究中只有关注每个细节的落实,做好监督,检查,重视课题研究中每一个研究活动的实施、每一个微小成果的积累、每一位教师成功的积淀,才会有课题研究的丰厚成果;
4.1.5有概括才有迁移,提高研究教师的提炼概括能力。
4.2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
4.2.1将教师编制的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统一了固定模式。即模式一“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基础巩固型作业”—“能力提升型作业”—“拓展探究性作业”;模式二“主题式”课外作业“阅读与思考型”运用的统一性、科学性、广泛性和规范性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4.2.2 构建了“主题式作业”的评价部分,注意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2.3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工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养。首先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教师在“做中学”,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二、教学系统设计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通过设计与编写“主题式作业”,必须站在系统的角度去设计,这样,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意识的利用系统的观念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三、教学组织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所涉及的一些活动的组织,提高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组织能力,并实施于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第四、提高了教研素养,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对自己的收获点滴进行了记录整理成文,有意识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用研究的观念去教学,然后在教学之后进行研究,让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两者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4.2.4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探究意识有明显提高。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成为新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中“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的设计,就是要求全体学生要自己在课前做好上课前地准备工作,提前1-3天进行预习,预习结束后完成这两部分的作业,并由实验教师或课代表进行检查。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学生从不预习、不看书到现在的自己主动预习、主动看书,让我们实验教师看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逐步提高。“主题式”作业中的“能力提升”作业和“拓展探究型”作业,教师选编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业时,一般学生自己选做,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再看答案,若还是不懂,特别难的则在课堂解决,一方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初期,学生没有合作交流意识,缺少合作交流的精神,也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技能。随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及合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人合作的重要,懂得了“齐心协力、合理分工、集思广益”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经过实验,现在学生能积极地投身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专门布置,一部分知识上完,学生会主动有预习一部分的新知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
4.2.5学生对作业的评价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课题研究的一学年时间,对作业进行评价成了学生每天作业的必修课,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学生自己对做完的作业要进行诊断性的评价、学生对学生做的作业给予评价、教师要对批改后的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等,这已经成为这一学年每天必做的工作了。作业评价的尝试,使学生认识了自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树立了自信,教师在讲评“主题式”作业时,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同时,我们关注了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通过作业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今天和昨天比,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明确明天努力的方向,知道该怎样去做。最后我们构建了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建立了自我激励的评价机制。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我完善的反省能力。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使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4.2.6从事课题研究的一年多的时间中,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题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4.3结论
4.3.1开展“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探究”的研究是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策略
学校的实验教师都从各所带实验班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究,认真学习,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实现了我们预期的假设。
4.3.3课题组构建的有我校特点的作业模式。使全体实验老师、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益处,各实验班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图表略),也为推动我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学生做业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调整,教师要做好分层不制止,以达到最好水平为宜,不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5分析和讨论
5.1立足新教材,确立“主题式作业”模式: 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在假期2010年的8月在市委党校进行“高中新教材培训”期间就开始研究教材的具体内容,根据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确定了“主题式”作业应有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不可偏废,所以首要抓基础知识的巩固,以点带面。二数学又是思维的的体操,所以思维能力提升必不可少,对于在数学上特别有感觉的学生,课题组想应该培养一下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加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做过的题目,在做时错误频率偏高,说明自我诊断能力较弱,所以应该把出错的原因加上,以提醒学生注意,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其不断的肯定、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课题组达成共识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习惯的基础上确定了高中数学的“主题式作业模式”大致编写的流程“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基础巩固型作业”——“能力提升型作业”——“拓展探究型作业”——“作业多元评价表”。也即模式一,针对新教材必修1——必修4上有很多拓展已学知识知识面的阅读文章、实习报告等,我们有设置了以读书笔记、实习报告为主的“阅读与思考型作业”、“探究与发现型作业”、“实习报告型作业”等,为了及时加强反思,有设置的了“数学活动的感悟与体会作业”、“数学周记”、“阶段性考试小结分析报告”的“主题式作业”模式二。
5.2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实践 “主题式作业模式”: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评价的学习方式。课题组于2010年9到2011年6月期间,对我校高一年级10个班和高三年级1个班的班级的约737名学生,陆续进行了“2010年9月的第一次作业问卷”、“数学与创意生活大赛活动调查问卷”、“ 2011年3月第二次问卷“主题式作业”调查”、“ 2011年6月第三次问卷改版后“主题式作业”调查”四次大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计实际发放2924份,回收有效问卷2679份,有效率达91.62%。
具体数据,图表略
5.2.1调查的内容、对象与方法: 任何研究都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及教师教学的现状,更加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问卷调查部分:为了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提高调查信度,我们要求学生在作答问卷时不写姓名,让其自由、客观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和情况。问卷的具体内容(略) ,学生问卷共计发放732份,回收有效问卷635份,回收率86.7%。为了确保调查质量,本课题组完成问卷初稿后进行了专题研讨,全体成员针对所带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提出意见,而后对问卷中的每一小题进行认真地讨论和修订,最后定稿。问卷主要采用单选、多选题、补充题、问答题等形式。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由实验教师到教室内发放问卷,在发放问卷之前,对问卷作必要的讲解,让被调查者清楚了解调查意图,减少废卷,努力使调查结果接近客观事实。各班级问卷汇总后,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对问卷做了有效性筛选,对有效问卷遗漏值进行了处理,统计过程中发现的选项空缺设定为遗漏值,统计数据以有效数值为准。并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写出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并将问卷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地数理统计处理和分析, 各个部分数据以百分比(%)等形式呈现在报告中,以便备案。
5.2.2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使用“主题式作业”前后的调查结果分析
四次调查几乎涵盖了高一年级各个层次,各种性质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大多数学生的看法。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真实数据,数据的具体内容及图表(略)。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获得了一些有效信息:
客观题(1—9题)的总体情况:
概述:53.9%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实用性“好或更好”;64.2%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量“还可以或合适”,仍有28.1%的学生认为作业过量,因此我认为还是可以考虑对作业量再进行压缩;60.3%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难度“合适”;
学生对改版后第四部分能力提升型作业的看法是:认为“好或很好”与认为“一般”的比例都约是39%,另外,50.3%学生对改版后第五部分拓展探究型作业与改版前相比,认为前后差不多;作业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的调查结果说明,这两部分的改版不够显著;25.6%学生认为评价部分改版后“更好”,43.8%的学生认为改版前与改版后“一样好”,因此,我认为评价部分可以保持现状;56.2%的学生认为“周记”被删除是有必要的;40.5%的学生认为基础巩固型作业和59.5%的学生认为能力提升型作业对他们的帮助最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其他同学讨论完成这两类型作业,由此能够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增加对自己的认可度,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生使用后提出的意见:1、希望作业量还是尽量少些,应该提取精华部分,做到举一反三;2、部分类型相似的题目可以删减掉;3、能否增加部分高考题和课外题,增强我们的应考能力与阅历;4、能否增加一些陷阱题,易错题;5、能力提升题的题量应加加大,难度可以降低点,基础巩固应尽量少点,一种类型的选一种即可;6、对于去实地调查或收集数据的题就不用出了,实在不能做;7、自评互评部分可有可无,同学们没有真正的去对待,应做相应的调整。8、贴出的参考答案步骤是否可再详细些,跨步不要太大了,有些时候看不懂;9、订正区域应再大些,有时不够些,10、作业有时题目太多,有时太少,应该平衡一下,强烈希望作业量少些,可分时间段完成;11、部分学生希望作业的纸张质量好些避免发出难闻的臭味,影响做题的心情。12、在做卷子中,可以适当创造一些小的栏框,用来放松心情发和缓解疲劳的双眼。13、应在各小题标上分数,让学生在做完后可以算算分数,对自己有一定的提醒作用。14、书上的题目没有必要全放到卷子上,可以适当改动一下,知道类型即可。
主观题(10题):学生心目中的数学作业的形式基本情况:
1、学生心目中作业形式的总体情况:
题型全面、题量适中、难度适中、现在这种试卷形式的作业就很好,尤其是能力提升作业这部分比较好。
2、学生意见或建议:通过调查几乎全部的同学都喜欢少而精的数学作业,每天能在40分钟左右完成就可以了。大部分同学心目中的数学作业形式都是试卷形式,因为不用抄题,节约时间,他们认为“主题式”作业试卷所包括自主预习,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等部分不错,改版后题目做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部分学生认为自主预习的部分还可以加一些定义性的问题,因为定义是最重要的。基础巩固部分 应少弄些书上的题,找些典型的题就可以了,能力提升部分题量应再多些,还有待加强;拓展探究保持目前的状态就可以;此外有部分学生希望做一些多样性,有代表性,贴近生活的题目,多找些课本以外的题目来做。还有的学生希望有那种讲解和练习并存,多些方法的总结的作业形式。
5.3贯穿新理念,创设“数学手抄报”、“数学与创意生活大赛”、“自编试卷”课外作业: 为了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改变对数学枯燥无趣、作业形式单一的、除了做题,不知道还有什么也可以叫做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高中数学作业的多样化形式。2010年10月我们《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组联合《实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课题组举办了“数学手抄报”评比;2010年12月1日至2010年12月13日期间为了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亲身体验感受生活,学会享受数学;以聪明才智回馈生活,激活学生内在创造热情;以数学的视野搜索生活;激励学生传播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联合举办《数学与创意生活》比赛活动。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主复习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课题组有设置了“自编试卷活动”、“章节自我总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了对数学作业的原有认识,作业质量有所提高。
5.4创设多元化的作业讲评,不断增强评价意识: 在一年多的研究活动中,我们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以“主题式作业”为载体积极行动起来,在各自所教一个或两个班级中以4人或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独立作业或集体作业的布置、批改、辅导和讲评。当个人力量无法解决时,及使用小组智慧、在使用全班智慧、最后是教师的点拨。这样每个人的作业情况通过“主题式作业”设置的评价表,就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多元化评价达到学生自悟、自我提高的局面。
5.5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 : 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式”作业,也并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尽管事前做了周密考虑,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上高中数学教学的难度,使部分学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跟不上的越来越多,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课题组要求各实验教师做到“因材施业”,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课题组要求教师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遵循了“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主题式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主题式作业”时,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困生及以下的学生有练习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余地,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D组特困生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或练习题,C组中等偏下学生完成第一层次的基本题,B组中等及偏上学生完成第二层次的作业,A组优秀学生在B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学中利用分层作业的形式,避免了“吃不饱”或“撑死了”的现象。各实验老师除按上述原则布置作业外,还进行了创新,如让学生自编数学测试卷,互相交换测验,自由交换答案这样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对知识的梳理,掌握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6加强实践、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在课题准备实施阶段中,我们按“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的方式开展探索研究的。“学习”,即学习与课题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认知主义学习论、终身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分层教学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实践”,即作业布置与批改,经常进行研讨、交流等,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总结”,就是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组活动时间,针对课题研究的情况,大家交流成功的体会,谈问题和不足,寻求改进的办法,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内容。这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的做法,不断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为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使反思教学成为每个教师自觉行动,课题组2010年9月开始印发了必修1到必修4各章的《作业批改反思记录》(见附录11-23),来记录本章作业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每位教师要定期、认真填写,课题组唐莉莉老师随时抽查。课题组还要求每位老师利用假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感悟、想法谈一谈,撰写至少1-2篇课题研究的论文。
5.7讨论
5.7.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从科学性上看,选择《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的问题真实,研究的前提可靠。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适当,利于开展研究工作。撰写的课题结题报告论证分析严密、充分;得出的结论合理可信。
5.7.2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问卷调查方面:我们问卷调查是基于我校、尖子班、重点班、平行慢班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了学生、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由2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先拟出初稿,再由他们整合为第二稿,最后由全体实验教师召开研讨会逐题、逐项进行修订、删改最后成稿,发到学生手上进行调查,为使调查更具真实性、有效性我们提前召开会议,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以无记名方式调查,学生填得都很认真,教师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学生成绩方面:各层次的实验班与普通班之间的在使用“主题式作业”改版前和改版后的两次测验成绩对比都来自高中教务处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可比性,可靠性,真实性。
5.7.3 研究策略的创新性: 从创新性上看,课题组经过研究,创设的“主题式作业”模式一、模式二(见成果5册书),让教师较好的把握教材习题的设计特点,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手抄报”、动手制作类活动“创意生活带赛”、“自编试卷”、“章节小结”课外作业的创设为高中数学作业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并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提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研成果——论文集,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5.7.4研究程序的规范性: 从规范性上看,课题组是严格遵照研究的程序和设定的实施方案进行的。从小处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过程中注意过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意实验的总结与反思。课题研究坚持每周的例会制度。
5.7.5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1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我们在利用“主题式作业”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初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为此,课题组一边进行实验,一边进行总结与反思,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有许多问题仍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
5.7.5.1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业的设计模式,与课堂教学接轨的更紧密,形成我校数学作业的特色;
5.7.5.2把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促使实际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5.7.5.3教师的研究能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进行创新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7.5.4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能认真对待“主题式”作业,如何解决的问题。
5.7.5.5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比较紧,有时习题来不及处理,如何有效地做完相应章节的“主题式作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6建议
6.1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改进的事项
6.1.1针对学生对自我诊断性评价敷衍了事,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有效地作业反思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很多学生做完作业就了事对课题组在“主题式作业”中设置的评价表应付了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自己作业的错误原因加以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作业讲评时重点解决学生为什么不会做的深层次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1.2针对学生自主预习作业部分,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甚至无自觉性的学生,课题组调整为由原来教师检查、监督转为教师、课代表与各学习小组共同检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6.1.3针对大部分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层次参差不齐,根据新课程理念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验教师布置了分层作业,除了完成“主题式作业”的“课前预习作业”、“自主学习作业”,为此我们在构建分层次作业时又补充了一类看书做笔记或抄写公式、概念等作业,供学习特困生使用,杜绝了抄作业的现象。
6.1.4课时紧与作业无法全部讲解完成,课题组在各班设定了邮箱或贴答案对,不会的进行讨论交流或问老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2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通过1年多来关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6.2.1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研究、实践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2.2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看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势在必行。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认同感,消除对数学学科的一些误解和偏见,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能创造奇迹,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既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该学生讲的留给他们,该学生做的留给他们,但又不可太过,要充分扮演好教师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
回首课题研究的历程,课题的研究已经终结,但这并不代表实验研究的结束。我们课题组想通过本次的“主题式作业”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整个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学作业的构建,做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行本,供今后的高中数学教师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走进新课程丛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3]靳玉乐等.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6]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一、利用课本内容进行的探究
(一)对前后知识间联系的探究
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且力的大小又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物体形变程度大小,来测量力的大小。如弹簧受到的拉力,弹簧就会伸长,而且受到的拉力越大,就深得越长。
(二)对规律的探究
(1)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课本的推导方式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往往无法自主进行。因此可进行如下改进:如图所示液柱向下的压强是由其重力产生的,如何用已知物理量表示呢?
p=F/S=G/S= mg/S=ρVg/S =ρShg/S=ρgh。
(2)连通器原理的推导。由于水不流动,液片受平衡力,这两个压力相等,压强相等;因为连通器内装的是同一种液体,高度相等,液面应保持相平。
(3)当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后,进一步分解F浮=G排=m排g=ρ液gV排,得出浮力的两个有关因素: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体积。
(三)对课本插图的探究
(1)想想议议中的“曹冲称象”(故事讲述了曹操获得了一头大象,大家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称。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用船和石头称出了大象重量),利用了哪些浮力知识呢?
(2)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这说明什么?
(四)对课后习题的探究
(1)学生学习应该经历“由易到难”和“由繁到简”两个过程。很好的诠释了课堂练习达标率不高、学生未能有效掌握的症结所在。“由易到难”是教与学的一般过程,而“由繁到简”则是学生学习终结,总结规律和方法,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
如: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错误,原因就在于没有“由繁到简”。若在例题应用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则准确率会大幅提高。一般方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再如:一个作图题把学生们难住了。画出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受力的示意图。学生画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关键在于学生对物体受多对平衡力,
感觉到不知所措。若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多对平衡力时,与只受一对平衡力效果相同,也处于平衡状态,不同方向上的平衡力分别平衡。
(2)总结解决矫正课中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固体――先压力F=G,再压强P=F/s;液体――先压强p=ρgh,再压力p=F/S。将水平自由放置固体压力公式F=G和液体压强公式p=ρgh加以拓展,解决柱状固体和液体压力压强问题。
二、情境创设的探究
(1)对于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的重力方向,可以幽默一下:我们站在这里很稳当,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是不是得抓住点东西,才不会掉下去?让学生清楚所谓的竖直向下,应该是指向地心。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实验。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那沉入水中的石块受浮力吗? 如果受浮力的话,如何测量?
(3)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船-诺克・耐维斯号是一艘新加坡籍、属於超大型原油运输船等级的超级油轮它的排水量为48万t。提出问题:什么叫做排水量,根据排水量可求哪些物理量?
(4)气球和飞艇的应用:我们用嘴巴或者气筒吹起的气球,能飞向天空吗?那我们看到的飞向空中的气球是怎么回事?两种气体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热气球是如何升空的呢?
三、实验的探究
(一)系列实验的设计
(1)流体压强一节中,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选择了课本上一个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示意图和一个“吹纸”实验,进行观察与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②飞机的升力实验:让学生观察机翼模型的实验,由实验现象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产生向上的升力来自于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压强差。
③“吹纸杯”实验。为了让学生看清楚过程,可以用稍小的力吹,可以观察到上面的纸杯跳起(未掉落),再用较大的力吹,看到纸杯掉落。
④“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停吹后,乒乓球掉下来,问学生:这不是能掉下来吗?
⑤课堂习题替代实验“电吹风吹乒乓球”,而且移动电吹风时,乒乓球随着一起移动,老师解释:当电吹风移动时,乒乓球偏离风口,靠近风口一侧空气流
速快气压小,这样的压强差就压着乒乓球,跟随着电吹风一起运动。
⑥自制喷雾器实验。先让学生尝试,可以看到红水在管中上升。技巧:拿两段管子,其中一管可以用另一管遮住一部分,这样流速会更大,效果会更明显。
(2)突破物体的浮沉条件(尤其悬浮)实验设计。在以往浮沉条件探究实验中,悬浮状态很难拿捏,本次试验就很好的突破了这一点:“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的重物桶,通过用石块、铁钉以及订书钉进行调节。
接下来依次进行下沉条件、上浮条件的探究,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首先是下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下沉过程(增大重物桶的重力),提出问题:下沉物体受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沉到底为什么会静止不动?
其次是上浮: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上浮过程(减小重物桶的重力),提出问题:
上浮物体受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露出液面后为什么会静止不动?
(二)实验的创新设计
(1)二力平衡实验的创新。第一次设计:重点放在了改进实验自制教具上,针对小车侧面图,不能有效展示扭转角度(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缺陷,改用硬纸片代替小车,使得它的最大面示人。
第二次设计:重点放在了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上。本着集约化的原则,首先确认“方向相反”是必须的条件之一,直接确认。然后在“力的大小”和“是否在同一直线”这两个猜想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三次设计:在两次课堂实践后,感到本实验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设计,实效性不强。因此,可以删繁就简。让学生观察硬纸片的平衡状态后,猜想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结果后,在探究其他。
反思:而对于实验中,对于硬纸片受重力,使得拉绳不严格在一条直线上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减轻纸片重力,采用更轻的材料;二是增大两侧钩码质量,增大拉力。针对实验可视性不强的问题,可以增大纸片面积,增加拉绳的粗度,利用实验展台(近期完成设计)提升实验装置高度,加以解决。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有两种设计:一是按照课本上的方法,通过“易拉罐排水”实验,感受易拉罐按得越深,浮力越大,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第一节课中已探究过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因此,猜想浮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而液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进一步猜测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二是通过“易拉罐排水”实验,感受易拉罐按得越深,浮力越大,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排开液体的质量、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浮力既然是一个力,不妨比较一下它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当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后,进一步分解F浮=G排=m排g=ρ液gV排,得出浮力的两个有关因素: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体积。
(三)实验的有效整合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行业的红利逐步丧失,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刻不容缓。当下国内经济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也很大,经济的脆弱性比较显著,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在提,拉动内需,扩大内需增长。在当前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人们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对信息的消费也不断增长,有研究者指出信息消费有望成为内需拉动新引擎。
信息时代,有效信息数据是核心竞争力。大数据来自每一个人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量大而庞杂,且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一定的随机性,对数据的分析也不能依靠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多的要与行为学相结合。从这巨大的数据信息中,研究者可以发现提炼出不同类人的生活、消费习惯,从而定向投其所好,产生高效率的盈利。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核算工作,经过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各类账簿的登记,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分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为了使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经营活动动态,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形式来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手工填制、计算机打印到通过互联网传输,及时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借助云计算技术,会计核算手段更加先进,财务会计报告从事后编报转为实时编报成为可能。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需要应对一些新问题,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情况的总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是投资者、债权人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际、国内市场风云突变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及时准确掌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预测决策,是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
1.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不够充分。
财务会计报告是了解掌握企业情况的最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只有充分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尽管会计核算手段从手工过渡到电脑到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依然如故,没有什么变化。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直接影响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督效果。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还停留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阶段,缺少预测性、前瞻性信息,缺少风险披露和影响财务状况的非财务信息,缺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低碳环保绿色会计信息等。
2.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方式单一。
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使用者的需求。一成不变的报表格式,固定的项目数据,无法满足千差万别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财务会计报告的最初设计,服务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问题的披露。债权人、行政管理机关、上级部门,关心企业的角度不同,了解企业信息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挑战。
3.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缺乏时效性。
知识经济、信息和大数据时代,时效性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会计工作特点是事后工作,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延后进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时效性。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是手工完成的,同时受股利分配工作按年度进行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成周期均耗时较长。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下一年度的第一季度后才能完成,中期财务报告也会延时两个月。市场经济瞬时万变,这么长的报送周期,财务状况会发生很多新变化,进行正确预测决策缺乏有力依据。同时,长时间的报送周期,为企业的幕后交易提供了时间条件,资金的时间价值也被忽视。
4.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或信用经济,处处需要讲诚信、讲信用。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一些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诟病。财务会计报告虚假,会计信息失真,是危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大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常常借助期末会计核算中的配比转账机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收支确认、计量随意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过度粉饰,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正确判断,影响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决策,减少国家税收,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解决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的具体措施
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有用性格外重要。随着会计核算手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会计报告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满足需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使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会计报告将扮演重要角色。
1.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发展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预测、决策提供依据。相关部门要结合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及时调整财务报表的内容构成和项目设置。遵循重要性原则,对可以合并的债权债务等项目进行调整,新增那些具有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项目。为适应不同会计主体的需要,应当增加一些空白项目,以备个别企业的特殊需求。对内容表达含糊的项目进行重新设置,避免填报或使用者的误读。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应当直接列作“固定资产净值”,或者通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分别反映。
2.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式。
信息社会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情况,能够有多种形式和手段。简单明了的会计信息,通过快捷的技术手段传播,可以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阅读时间,更轻松、更快速做出评价和判断。传统的表格数据,可以在数据处理时自动生成示意图、曲线图等形式,使得提供的信息更加直观和形象。为适合不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应报送不同风格、不同格式、不同数据角度的报表。当然,报表之间需要有内在的关联,避免造假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应照顾到统计部门的需求,在报表系统设计上能够完成统计报表的填报任务。
3.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翻新,对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成为可能。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价值,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周期规定,借助于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当采用定期报送和实时报送并存的形式。压缩财务报表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的报送间隔,为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实时报送。需要进行数据深加工,借助人工分析的定性内容,可采用定期报送形式。
4.要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性文件,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主要手段。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让企业关联方和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正确判断。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传输方式,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会计人员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来自工作之外的干扰和压力。保证财会人员队伍稳定,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延续性。表彰工作兢业,责任心强,制度、政策落实到位的会计人员。对那些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财务会计报告的人员及时惩处。
【关键词】学案式 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4-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挖掘和开发生物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课堂秩序一般比较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很多时候实验课只会停留在表面的喧闹中,学生没有真正从实验现象走进知识的本质,甚至出现在实验课上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下去,学生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发现时的快乐,学习生物的个性思维和兴趣逐渐抹杀。因此,生物教师必须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积极探索和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
经过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运用“学案式”实验报告,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学案式”实验报告是将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案和实验报告进行充分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报告,利用它将整节实验课“穿针引线”起来。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任务清晰,目标明确,因而教学秩序不凌乱,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和交流,在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就能完成实验报告,从而减轻学生课外填写实验报告的负担,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下面谈谈我们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课中运用“学案式”实验报告进行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但掌握程度不一,而本实验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因此本节“学案式”实验报告的大框架就是探究实验的七大步骤(附后),然后再在每个步骤后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这样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步骤就有了整体的认识。
教学实践: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然后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探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完实验填写现象,画观察到的细胞图。在分析结果的步骤里,引导学生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细胞失水和吸水,经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的比较透彻。在表达与交流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比如如果滴加的是0.5g/ml的蔗糖溶液,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什么液体?如果没有细胞壁,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如何设计实验测定洋葱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如何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样层层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和广度思维,同时也能考虑不同学情的分层教学。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而没有观察到实验结果,影响后面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使用PPT展示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动态过程,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起到名副其实的辅助作用。
实践反思:本节采用这个“学案式”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熟悉探究实验的步骤,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在实验探究阶段,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引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素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描述,边思索,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实验探究实施过程再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
《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学案式”实验报告
一、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设计实验:
1.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过程: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①外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因原生质层具______________;原生质层的伸缩性_______细胞壁的伸缩性。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表达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进一步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探究能力;教学策略;研究方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研究方法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优化教师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着手进行以下工作: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表,对本校初一和初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初一发放了550份调查卷,收到有效卷523份。初二发放了230份调查卷,收到有效卷191份。本次抽样调查采用的方式是用网络无记名抽样调查。对本校初一初二进行对比调查是基于本校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演示器材、实验课的方式、集体备课方式都是雷同的,具有对比性,并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信度分析,确保学生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和价值性。通过SPSS软件,对学生调查的数据信度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如下:
可靠性统计量
本次调查问卷总信度高达0.9以上,超过了0.6的标准,达到了理想信度,可用作分析和反思的基础。再从调查的数据总结,剖析教师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改进的是否有效,寻找针对性的有效策略。
二、问题的发现
1.学生学习态度方面
上表反映以下问题,你喜欢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喜欢探究性实验的:初一占74.38%,初二占81.68%,无论是初一还是初二学生大部分喜欢探究性实验超过了验证性实验,从学生的内动力上分析,学生更倾向于探究性实验,说明学生对学好探究性实验是有良好学习兴趣的。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更喜欢探究性实验。“你喜欢填写实验报告单吗?”初一69.02%喜欢,初二68.59%喜欢。喜欢的程度不如做探究性实验,说明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对笔头的落实还是要打折扣的。“遇到实验问题,你会主动提问吗?”初一会主动提问占77.36%,初二占73.30%。第15个问题是“你会填写实验报告上的哪些项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数据都会填上的:初一占77.06%,初二占72.25%,初二在填写实验现象、实验数据都要比初一高2~3个百分点,在可多选的情况下,说明初二学生更关注实验现象和数据,而实验结论却与初一没有区别。从总体柱状图来分析,初一与初二的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相似的,百分之六七十的W生学习态度积极,初二在探究实验题上的兴趣超过了80%,更为突出。
2.教学实践操作方面
上表是对教学实践操作上的问题进行反馈。你有参加老师演示实验的机会吗?经常参加的:初一占57.93%,初二占51.83%,这个比例跟学生向往参加实验愿望差了20%左右。教师的演示实验无法满足学生对实验的需求,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你参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如何?”学生实验大部分学校是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初一54.88%的经常参与,初二65.97%的经常参与。从初一来看,只有半数多一点的学生是在实验课上做实验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而初二的比例虽高于初一,但比例也并不是很高,跟人人参与实验的目标相差甚远。
3.层层递进,步步落实的教学策略制定
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和认识,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国外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常见已有如下四种:直线单向的科学探究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科学探究过程模式、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探究操作模式、学习环模式。而国内尚未对科学探究涉及的理论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没有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明确的科学探究模型,结果导致科学课程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两种误解:(1)认为科学探究存在固定模式,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探究要素作为程序性知识教给学生,或者抽出其中的要素进行独立训练,这使许多课堂探究走向程序化和表面化;(2)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于宽泛,而忽略了对科学探究本质特征的把握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目的培养,不能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笔者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切入点,结合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层层递进,步步落实”的教学策略。它包括以下5个层次递进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观察使用器材,解释科学现象,填写实验报告,独立完成实验,合作交流反思。
本策略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思维层次逐步提高外,每个层次的培养都包含了学生探究能力的一部,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达到最后综合探究能力的过程。当然这个策略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在的年段,所学的科学知识,有计划性地实施,随着课程由浅入深的进程,配套式的层层递进探究。
(1)观察使用器材层次
在调查中,你在家喜欢用家庭器皿做实验吗?初一学生经常的比例不足30%,偶然占了50%左右。科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很多学生生活在象牙塔里,在初中课本里出现的一些器材都未曾看过或接触过,更不用说使用,这将会限制学生使用器材进行科学探究,或者造成学生根本无法借助器材的使用来解释科学规律或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科学就像瞎子摸象,凭想象学习。
想要学生学会主动科学探究。首先,就是教会学生观察使用器材,拓展他们的眼界,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器材,利用器材去追根究底。第一步,教会学生使用科学书本里的器材,如物理仪器、化学仪器、生物仪器,并实施仪器使用考核。第二步,拓展到使用生活中的其他仪器。比如,借助学生身边的一些用品(如泡沫、书、海绵、玻璃杯、乒乓球、可乐瓶、塑料袋、剪刀、镜子等),厨房用品(如醋、食盐、生粉、糖、酒、胡椒粉、筷子、瓷碗、煤气灶等),家庭工具箱(钢卷尺、扳手、锤子、螺丝刀、测电笔等)、家庭医用箱(体温计、纱布、药物等)进行初步认识和使用,将会有意外的收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初一学到体温计,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和使用心得。初二学到溶解度,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配置饱和食盐溶液,让学生体验饱和的概念。初三学到杠杆,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使用扳手等活动,使用后每位学生书写使用心得,课堂交流使用心得。第三步,评价仪器的精确度和使用的便捷性。让学生明白仪器的精准度是有差别的,而这些差别将会影响实验数据得出的精确性。
通过学生亲身感悟、操作反思,收获科学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科学态度,与传授式学习方式有本质性的不同,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和空间,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升学生观察测量的基本技能。
(2)解释科学现象层次
学生认识并会用实验室或家庭等仪器,只停留于过程技能水平。而科学探究无论是调查报告、科学规律探究、科学问题探究等等,都离不开逻辑推理。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现象的解析。训练学生将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进行连接。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解释科学现象。不要局限于控制变量法的论证思路,还有反证法、归纳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演绎法、逆向思维等,只要解释是科学合理的都要加以表扬和肯定,不能缩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范围。这就是笔者为什么不按照科学探究几个环节来直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原因。只要学生能梳理出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前因后果,为培养此目标,要求学生人人书写解析上交批改,很多学生口语表达强于书面表达,书面形式上交,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表达上的科学性错误,便于学生加以纠正,让学生思维变得严密,并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提升学生的推理技能。
(3)设计实验报告层次
在前面两个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目的性地培B学生设计并书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实验报告并填写。科学探究的类型各不相同,有调查报告类型,有数据分析类型,有实验结果类型,根据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实验报告,例如:
上述实验报告中的步骤环节要求学生写明使用的实验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使用到的仪器。将课本里的实验以探究形式呈现,从让学生写报告中的某一个环节开始,最难写的当然是步骤。上交批改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探究中。学生能否设计实验报告是探究中组织和逻辑能力的体现,能否自己填写实验报告是表达能力的体现,而这个表达是否科学合理还是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的。
(4)独立完成实验层次
在前面能力的逐步培养下,第四步就可以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只要抛出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探究能力。以下是学生课堂的实验小报告:
例如,八年级上册上到滑动变阻器时,当堂布置学生设计“可控制小灯泡明暗的电路实验”。让学生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心得。
案例1:可控制小灯泡明暗的电路实验
器材:两节电池,两个电池座,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灯泡座,一个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
步骤:①将小灯泡和电池分别固定在灯泡座和电池座上;
②将两个电池座首尾相连;
③用导线将灯泡座、电池座、开关和滑动变阻器串联起来,注意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离下面两个接线柱中连接导线的一端最远的位置;
④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明暗。
心得: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电灯调节光线的按钮,收音机调节音量的旋钮等,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从而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即小灯泡中通过的电流大小,小灯泡的明暗也就随之改变,不过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只用一节电池的话电流太小,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接入电路会因阻值过大而让电路成为开路,所以我用了两节电池,虽然滑片可移动范围增大了,但还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实验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案例2:如何让100克橡皮泥达到最大载重量
材料:橡皮泥约100克,清水一盆,1元、5角、1角硬币若干枚。
步骤:①取约100克橡皮泥;
②做成圆形船状,方形船,悬浮水面;
③放入一枚一元钱硬币,稳定悬浮水面……(省略)
结论:同样100克橡皮泥做成船,底面积越大,内部空间越大,载重量也越大。
心得:虽然只是橡皮泥做的船,但无论是制作过程抑或是试水过程,都很困难,也遇到了无法漂浮、船进水等问题,但在攻克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探寻科学的乐趣。
从实验中我知道了,同质量的船,底面积越大,内部空间越大,就能排开更多的水量,能装载更多的物体。
案例3:测玻璃瓶的密度
实验器材:直柱体玻璃瓶(充当量筒)、酒杯(充当玻璃瓶)、细线、刻度尺、水彩笔、水。
实验步骤:①向玻璃瓶中倒入250 ml的水,用水彩笔标出液面高度,写下250;再加入250 ml的水,记液面高度为500;再加入250 ml的水,记液面高度为750,并记为V1。
②用细线绑住酒杯,慢慢放入水中,可以看到酒杯漂浮在水面上。用水彩笔标出液面高度,记为V2(为900 ml)。
③将酒杯压入水中,酒杯由于灌满了水,沉到瓶底。用水彩笔标出此时的液面高度,记为V3(为810 ml)。
④酒瓶的质量m=(V2-V1)×ρ水=(900ml-750ml)×1.0g/cm3=150g
酒杯的体积V=V3-V1=810ml-750ml=60ml=60cm3
酒杯的密度ρ=m/V=(V2-V1)×ρ水/V3-V1=150g/60cm3=2.5g/cm3=2.5×103 kg/m3
案例4:
实验目的:探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性大小。
实验器材:2杯100克水温度约为70摄氏度;食盐和蔗糖若千克;电子秤;小纸片若干;搅拌棒。
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用电子秤称出2克的食盐。
②将称好的食盐一份一份倒入杯中,用搅拌棒搅拌,直至加到第18份时,经过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再向杯中加入一份食盐,食盐不能完全溶解,有固体颗粒沉在水底。
③用电子秤称出2克的蔗糖。
④将称好的蔗糖一份一份倒入杯中,用搅拌棒搅拌,直至加到第70份时,经过搅拌70份,蔗糖完全溶解。再向杯中加入一份蔗糖,蔗糖不能完全溶解,有微小颗粒漂在水中。
实验结论:70摄氏度的100克水能溶解36克的食盐,140克的蔗糖。所以70摄氏度时,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更强。
独立完成实验,写写学生自己的实验心得这个环节,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即时生成的问题资源,引导学生反思实验问题,通过讨论实验的优劣,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初二比初一高45%的学生喜欢独立实验的原因。初一523人接受调查,没有1人提及独立实验的问题,说明平时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在探究实验这一块无法成为学习的主w。
4.合作交流反思层次
在教师不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能忽略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表达。无论是课堂演示变成学生实验,还是学生拓展课本探究性实验。笔者都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上交,在初步层次教师加以批改,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可以采用当堂展示交流,互相指出实验报告上的问题。但这样很难达到生生自究的目的。所以,每位学生完成独立实验,写好独立的实验报告后,进行小组合作式交流。以四人为一小组,相互轮流看阅彼此的实验报告,每个人给看的报告提意见,最后让实验者反思,如有异议可以当堂提出全班学生讨论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正确。
例如:案例1中,没有提及滑动变阻器从何处开始滑动的都没有交代,学生就有可能不知道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细节,操作规范不严谨。案例2中,学生把“漂浮”写成了“悬浮”,这两种状态完全不同,表达不科学。案例3中,有学生玻璃瓶的密度测的只有500 kg/m3,有的测出来是3.5×103kg/m3,像这些偏小,偏大,学生能相互指出来。有学生在测玻璃瓶体积时,用针去顶玻璃瓶,造成玻璃瓶体积测量偏大,测量方法错误。案例4中,比如70摄氏度的时候食盐36克才饱和,温度是如何做到保温的呢?实验不规范,没有做到控制相同的变量。
通过学生自己书写的实验报告,才能有据可依地找到自己在探究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思维变得更细致,更严谨,更规范,更科学,这样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为科学教师,应追随新课程理念,不要惧怕学生犯错误,要善于捕捉、利用学生报告中的问题,这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实验报告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有反馈,激励学生向更高的能力方向发展。
三、效果与反思
上表就“你认为科学实验对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有帮助吗?”很有帮助这一项,初二高达83.2%,比初一高4.7%;第12项是:你认为在科学实验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解决科学难点等方面有帮助吗?初二认为有帮助的高达90.5%,比初一高2%;在第17项,你觉得填写实验报告单对你的得出实验结果有帮助吗?初二觉得有用,高达90%,比初一高1.7%。从以上三项可以看出,以上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性改变的实践中对学生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文中前面所提到,初二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独立性、实验表达,实验反思以及对探究性实验的认可度上,经过一年的训练跟初一相比都有提高。在探究性实验方面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功课难点和实验报告单的书写上认可度已达到了90%以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过程评价;实验与探究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02年英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与资格管理委员会的监管下’各个考试机构对各个学科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课程在2008年秋季开始实行。与旧的考试说明相比,新的考试说明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删去部分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评价,考试程序更加规范合理。下面将从考试评价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对OCR(Oxford,Cambridge & RSA Examinations)索尔特(Salters)高级化学考试进行介绍,从中寻求启示,以期改进我们的高中化学的考试评价方式。OCR索尔特化学考试是以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为基础设计的。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索尔特慈善组织资助、约克大学开发的国家课程,面向对象为17至18岁学生。其基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严密的基础化学知识体系,为将来学习化学和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同时也考虑满足那些不再继续学习化学的学生的需要。
1 概括介绍
1.1内容
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是以情境为主线,以生活、生产和科技中为背景的展开,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写成故事的形式,以便学生有兴趣阅读。从故事情节出发,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理论实践的活动,从而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以及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OCR索尔特化学考试分为高级辅助考试(Advanced Subsidiary,简写AS)和高级第二水平考试(A Second Advanced,简写A2)两大部允每一个部分又分为三个模块,总共为F331~F336六个模块,其模块名称及内容概要见表1。
1.2评价目标
在课程与资格管理委员会的监管下’对评价目标(Assessment Objectives,简写AO)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完全采用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自然学科的评价目标的表述,即:A01知识与理解:①识别、回忆和给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②以不同的形式选择,组织和交流相关信息。A02知识和理解的应用:①分析和评价科学知识和方法;②把科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陌生的情境以及相关问题中;③评价科学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真实性。A03科学工作的方法:①选择合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展示和描述合乎规格的、安全的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②记录和交流可靠的、有效的实验现象以及具有合适精度的数据;③分析、解释和评价实验方法、结果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实验活动的影响。实施新的考试说明之后,在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学)的学科标准中对评价目标进行了统一的规范性表述。各个考试资格授权机构必须统一使用课程与资格管理委员会规定的评价目标,使得参加不同考试资格授权机构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保证了考试的公正和公平,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考试实施规范的宏观管理理念。
1.3评价方式及实验能力评价优点
索尔特化学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基本理论笔试和实践评价两种方式,分为六个模块在两年内完成,评价目标和内容权重见表2。
F333和F336两个模块对实验及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与旧的考试说明相比有了较大创新。在改革之前,对实验及探究能力的评价是在实验室中,采用外部考试的方式。由于某些考点实验室的条件难于满足大规模考试的要求,给各个考点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考试实施的困难。之后,又采取课程作业的形式,由各个学校的教师自己安排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考试机构发现,这种对这种评价方式的监管力度不够。由于教师安排实验及探究活动的随意性,同时教师的评分尺度不一致,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不公平。2002年,课程与资格管理局为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对实验能力评价的权威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各个考试机构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评价进行改革。改革后,由各个考试机构统一安排评价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试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内部过程性评价。这种外部监管下的内部评价,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基本实验和探究能力,其优点如下:
(1)实验任务与教学过程相匹配,可操作性强。每一个实验任务都是根据课程中的教学模块设计而成,教师可以在模块单元结束之后立即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一个任务利用标准化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其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任务的耗时比较短,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在一节课的时间都完成。
(2)评价方案灵活。可以使用两个或者三个实验任务去评价学生,而对于同一技能类型的实验任务,只呈交学生最好的成绩。每一种类型的任务的其中一个可用作形成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及探究能力,而第二个任务用作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第三个作为备用当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是特别满意的时候,再使用第三个任务。学生如果错过某一次任务评价,可以方便调节安排如果考点没有某一个实验需要的仪器,有可替换的其他任务。
(3)OCR给予全面的指导。每一个任务均设置详细的指导(可从网站上下载),包括需要的仪器、材料、预期的结果和建议等。教师可以调整仪器和相关材料,从而保证实验得到预期的结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方便评分。从网上下载的评价表非常类似于考试用的试卷,配备详细的评分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按照要求逐项评分。评价表也对学生的实验报告的格式进行规范。
(5)实现标准的统一。按照OCR的要求,设置统一的标准,按照标准对教师能否正确使用评分方案进行核查。在相对较大的考点,可以通过每个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一个实验任务进行评分,同时对所有的评分进行抽查,保证标准的统一。
(6)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表述更加详细,更注重过程和能力细节的评价。修订之后的AS部分F333模块基本实验技能的表述见表3。
F333模块对上述基本实验技能进行评价,为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多个实验任务分别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价。这样容易发现学生实验基本技能中的短板,有助于改进学生的不足和缺点,从而实现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全面培养和评价。例如,技能Ⅰ是在一年内用至少六个不同的实验,评价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技能Ⅱ、Ⅲ、Ⅳ和V是采用单独评价或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的方法。在OCR提供的样题中,通过学生利用酸碱滴定测定碳酸钠的纯度来评价测量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对这种滴定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析和评价。而对观察技能的评价则是操作氯溴和碘的水溶液与氯化钾、
溴化钾、碘化钾及硝酸银之间的反应,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之后要求学生,总结出第Ⅶ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利用此规律解释实验现象,从而评价学生的对实验的解释技能。
F336模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全陌生的实验,评价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具体的实验操作必须在考点的实验室内、在老师的监督之下进行,总的实验操作时间不少于18小时。另外,还要为实验准备和探究报告撰写保留足够的时间。学生需要呈交三部分探究报告,教师从以下8个技能角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见表4)。将每项技能的得分和探究能力总分呈交到OCR。
学生报告的三个部分分别为:(1)学生在进行正式的实验探究之前递交探究报告第一部分的初稿。这部分报告包括:确定和描述实验探究的目的;给出进行实验探究需要的化学知识;挑选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药品;预估实验的危险性;给出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源。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使用化学专业术语,同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包括拼写、标点以及语法等。教师对初稿进行鉴定和评阅,评价学生的技能A、B、C和H。教师把评价结果呈交OCR,把实验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报告,按照修改后的报告中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评价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由于方案设计的缺陷或错误导致后续实验操作无法正常进行。这种及时反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之后递交。要求学生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相关实验信息。同时,在书写此部分探究报告中,应该清楚合理地方式呈现实验相关信息,为下一部分报告做好准备。教师根据报告的第二部分评价学生的技能D。(3)学生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之后递交。这部分报告应该包括:描述实验探究的结果;利用图表等方式处理所有原始数据;解释实验现象和数据;利用基础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分析和评价自己实验探究步骤的局限性;如果需要,计算各种测量的相对误差;评价在实验过程对实验仪器和药品选择是否合理。教师根据报告的第三部分评价学生的技能E和F。
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全程进行监督,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评价学生的技能D和G。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主要包括:是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能否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合理使用药品;能否有效地准确地观察实验和测量。
2 特点与思考
(1)索尔特化学考试的考查内容全面,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F331模块的样题中考查了同位素、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原子结构、原子聚变和衰变、酸碱中和反应、反应焓、环境污染与绿色催化化学、生物柴油与新能源、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质谱、化学键与分子空间构型等知识内容。在只有60分的一张试卷中覆盖了此模块的全部内容。而在模块F335中进行终结性的总体评价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块化的评价方式,从时间和次数上而言,与学期期末测试非常类似,内容考查全面,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 选题与目的
本实验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已于必修1中学习了酵母菌的代谢特点,但对其在培养基中的数量变化规律还不甚了解。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能更加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显微计数技术和数学模型建构等。因此,它是一项有着多方面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也正因为如此,笔者选择这节课作为案例设计与各位进行交流,希望得到同人和专家的点评、指导。
2 困难与对策
由于酵母菌属于微生物,因此在对其进行培养和计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尝试设计相关做法。
1)实验耗时长。本实验计划4周时间比较长,如果每个学生每天都去实验室操作不太现实。因此采取小组内成员轮流计数的方法,每组每天都有人进行计数,最后组内进行数据的汇总。
2)计数难度大。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对微生物进行计数,为了保证计数的准确,采取如下措施:
①开放实验室,学生在计数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实验室练习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②实验设置重复组,最后的结果取其平均值
3)培养易污染。微生物的培养极易受杂菌污染,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除了接种时严格的无菌操作外,在每次取样计数之后,舍弃用过的培养基。设计实验7天,那么开始的时候就配制42份相同的培养基,一半进行有氧培养,另一半进行无氧培养。每天从有氧培养基和无氧培养基中随机各取3份,其中1号、2号、3号是无氧培养基,4号、5号、6号是有氧培养基。7天每天分别统计每个培养基种群数量值,并计算出每天的平均值。所有的培养基计数后不再培养。
3 设计与创新
笔者的教学设计立意是这样的:通过探究,获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本实验的核心,然而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很多因素会影响酵母菌的代谢,进而影响其繁殖。因此,笔者设计让学生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酵母菌增长规律分别进行探究,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总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相应的子课题。由学生自己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这样就增大了探究的开放性,有利于其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态度。
4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1)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又是首次接触血球计数板,因而独立实施实验探究难度较大,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可采用如下一系列的方法。
①师生共同准备。学生的分组、棉塞的制作、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配制、分装和灭菌等在实验课之前完成。
②教师课堂演示。教师演示接种、取样、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初始酵母菌数量的计数等操作。
③师生共同讨论。围绕教师的上述演示展开讨论:接种为什么要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进行?血球计数板有哪两种规格?结构如何?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酵母菌计数?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是采用了什么检测的方法?记录的表格如何设计?等等。在关于血球计数板及其使用的讨论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计数时的图片,指导学生弄清不同规格的血球计数板随机选取中方格的原则和方法,明确计数的方法,能进行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推导计算。
④学生独立操作。在教师演示和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再独立进行接种、取样、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初始酵母菌数量的计数、酵母菌的培养等操作。
2)通过预实验摸索酵母菌培养的大致条件。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写出初步的实验方案。
4)笔者把能力强的学生吸收为生物小助手,与他们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等,包括血球计数板的准备、酵母的准备、土豆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各种实验器材的准备和灭菌等。
开题报告 经过准备之后,组织一个“开题报告”形式的实验计划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各组代表汇报自己组的实验计划,全班学生对其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不断完善。从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中选出一些较简单和典型的问题,经过讨论,预计最终能确定6个子课题,当然还会有其他的更多的:
1组:探究在无氧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2组:探究在添加青霉素后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3组:探究在有氧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4组:探究在紫外灯照射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5组:探究在非无菌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6组:初步探究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在开题报告的最后,笔者再次讲解了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另外,笔者把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再次进行了强调。
实验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题的每一个子课题都是学生自己确定的,他们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应该充满期待,就让他们在这种期待中开始实验吧。
1)接种。无菌操作台的使用由生物竞赛小组的成员进行示范,然后各组按照制定好的计划分别进行接种。
2)计数。统一计数时间为下午6点半。
3)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克莱恩曾经说:“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者是一边做一边辨认。”这就是笔者设计的意图。
4)完善方案、重新实验。当出现问题时,设计师生互动、相互找茬活动,就其问题进行辩论,有理有据者给予最佳辩手称号。其目的就是集思广益,不断地完善实验设计,规范实验性操作。各组再把所涉及的问题汇总,再次进行实验,绘制曲线,建立模型,进行分析。3天后组织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与评价 各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演示和分析,通过各组建立的模型明确不同条件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子课题),不难总结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增长规律和原因(总课题)。
在对学生整个活动的评价上,笔者设计评价记录表,不仅对学生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更注重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开放式的子课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开题报告实施实验结题报告这个过程,不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显微操作能力、实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他有机会从其经验中做出一点儿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这就是笔者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尤其是中小学生网络学习资料的搜集和学习,而以百度和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更让我们很容易地找到想要的学习知识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正逐步开始进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2.现有的学校课堂上的师生传授型的教学模式,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被抹杀掉,而且每个学生对教师的学习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一种学生仅依靠教师指导,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来独立学习的教学模式,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要求,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做得多,干涉的多,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探索研究的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针对以上的具体情况,我发现,利用互联网可以方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把互联网和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习流程简介
作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要有一定的学习流程和教学的模式,我这里介绍一下网络环境下探索式学习模式的简要流程:
通过这个流程,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结合到一起,师生双方利用互联网和课堂作为交流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的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经过修改和交流形成真正的有价值的知识要点。
(二)具体的问题实施
我教授的英语学科里面中西方文化只是比较薄弱的区域,因此我选取我校五年级课外英语探索乐园的20名学生,按照这种学习的模式在英语的中西方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效果也比较明显。首先我架设好一个师生交流的网络学习平台,登录http://后,注册每个学生的名字,审核通过。平台开设四个网络栏目:(1)课程探索问题区;(2)资料交流室;(3)报告提交处;(4)作品展示厅。利用这四个栏目,按照学习的流程模式我们开始了新的学习。
1.教师布置探究式问题,学生获取后网络搜集整理。欧洲是我们第一个学习的总课程,针对这个课程,我是通过解决20个问题来实现的。这里介绍一下我设计的关于欧洲的20个问题:
(1)欧洲的构成;(2)欧洲的居民;(3)欧洲的起源;(4)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各包含着哪些国家;(5)从潍坊到德国的汉堡走水路的路线是什么,经历哪些国家、海峡、运河、大洋?(6)从潍坊到法国巴黎如果要作火车,请设计一下行走路线、站点、国家;(7)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每个国家的名字、民族;(8)请用中文或英语记录欧洲国家首都的名字;(9)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欧洲国家的节日;(10)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欧洲每个国家的特产(1~2个);(11)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欧洲最杰出的10个文史名人;(12)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近代欧洲的10个主要发明;(13)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的10处风景名胜(附图片);(14)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著名大学;(15)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最时尚的10个运动;(16)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10个优秀旅游城市;(17)请用中文或英文写出欧洲各国的国花、国旗(附图片);(18)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10大河流;(19)请用中文或英文介绍欧洲10大报社;(20)用中文说说假如我是欧洲人,我愿意住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最好说出六个以上的原因。
2.学生网络搜集交流资料,教师课堂互动完善。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的资料来讲评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报告资料作出初步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学生搜集的资料的正确与否,及时纠正同时表扬资料收集认真的学生,对每个问题形成一个大体的资料汇总,制定出大体的纲要,学生针对这些汇总修改自己的打印教材,为下一步完成个性化报告做好准备。
3.教师总结问题的要点,学生完成个性化报告。在教师讲述完每个问题后,归纳每个问题的要点呈献给学生,以此作为学生完成报告的大纲,同时要求学生修改的报告到报告提交室,学生针对这些要点结合自己的修改打印教材完成个性化报告,报告里面必须有教师提供的要点,内容可以自己丰富,使每份报告在不脱离大纲要求下各有特色,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真正的实现了学生自己想要做的探究式报告。
4.教师评析个性化报告,修改整理后网络展示学生优秀作品。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问题要点,学生结合自己的打印教材形成网络个性化报告后到学习平台的报告提交处。教师审核优秀的报告把他们到作品展示厅,把优秀学生作品结合到一起后就形成了一份新的“网络教材”。
三、取得的成果
1.针对这个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在实施的3个月中,我带领学生参与的欧洲问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对欧洲的文化和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分析资料的水平。
2.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的特点这里做下补充:
(1)教材灵活,模块化教学,在学习中形成教材,知识面相互交叉,前后关联性不强,适合随时学习,问题探索式学习模式有利于大家交流。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真正的指导学生学习。把学习的环境延伸到家庭,通过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让学生、教师、家长都从中得到提高。
(3)提出问题探索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注意的问题
1.教师一定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能力。只有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教学模式,才会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改进教学方法。
2.小班化教学模式最为实用,但人数太多效果不明显。对于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和成绩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果人数太多对课程的进行速度有一定影响,而且会把每个问题的探究期限延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有一定程度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