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改论文

新课改论文

时间:2022-02-06 11:5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改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改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对课标三维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等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纷纷出现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也开始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个体性差异的存在,导致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和及利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历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三维目标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一个整体。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三者的有效统一,首先应该确保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地位不能动摇,所有教学目标都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在新课程的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将前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材所涉及到基础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在形式上的改进,因此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主义毛病,结果课堂搞的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实质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新课程理念中,过程和方法既要求贯彻在教学过程当中,又要求把它们当成教学目标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基础知识在史料研读、图表分析、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达到在教学中突现方法,在目标中掌握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与能力并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较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比如观看有关名胜古迹、名人、民俗风物的图片,表演历史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课外探究活动,作为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的外在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和及利用

在课程标的指导之下,教材在整体编排上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课程结构设计突出系统化、层次性和探究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这种编排下与存在教学单薄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树立起整体的、宏观的概念,在认真研究课标与教科书、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及教学任务繁重与课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在不应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调整,要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同时根据“模块链接”的提示,指导学生积极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对本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充实、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都可以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科学技术发展史教学时,可以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联系起来;思想文化专题部分,可以将语文、政治、美术、音乐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穿去。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把在其他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总结联系起来,可以克服新教材知识专题化所带来的学生知识系统不全的缺点,使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名胜古迹、名人、民俗风物的图片,表演历史剧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的触摸、体验历史。丰富有趣的课外探究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的兴趣,都是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没有把新课程理念完全理解、内化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武器,就不能把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会出现“形”与“神”分离的情况。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如何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的观念转变非常重要,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教学。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有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走形式主义的道路。这就涉及到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态度问题。提到传统教学方法,很多人会联想到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实方法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灵活驾御。创新并不是指要完全抛弃我们原有的各种教学模式、方法,而是在借鉴原有教学模式、方法益处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其他教学模式、方法。

教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等趣味性强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收集和利用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亲身实践、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精心创设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编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知识与能力在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实现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根本转变。并使学生在探索历史问题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亲身体验中去感悟历史,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模块单元专题的编排体例突出了内容精炼,知识系统性强,思维层次高的特点,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自身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当今社会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大量介入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所能获得的有效课程资源大大增多,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在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老师又如何能创设出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富于思考的教学情境?在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备好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好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教”。在主要教学环节上,如何过度、如何突破重难点知识,这都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重视个人的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师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也决定着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独独辟蹊径,形成有自己个性并适合教学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板书的浓缩和转化,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历史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养料,通过准确、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出来,才能创造出一个丰富活跃的课堂,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达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导,讲述性的教学方法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可以借助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来完成。比如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的很好的外在形式。学生通过参观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促使情感得到升华。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去感受历史气息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只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如果能注意营造出民主氛围,保持诚恳态度,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刻苦钻研业务,培养起发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敏锐洞察力,在课堂教学中磨练教学行为,深入思考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相互学习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新理念和技巧内化,力争使教学更加有效,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潘虹.“和乐”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12.

[2]赵克礼.“育人为本“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8.

[3]曾超洪.21世纪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J].理论研究.

[4]孙卫东.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J].教学研究,2006,(10).

[5]陆继银.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6,(1).

[6]罗朝晖.历史教学创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J].政史地教学,2007,(3).

第2篇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问:《子夜》、《春蚕》写了什么内容?你还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几个人物?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厌倦,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越来越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真令人惊喜、欣慰。

整堂课的还在第三个环节上,学生当堂对对联。开始我只要求每组写两句上联,相邻组对下联。一会儿,情况就失控了,上联一出,学生就争着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有好几个下联,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围着讲台,思考着,评论着,争抢着,没有了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课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展现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联,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便骤然响起。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对联,如

中国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弯弯曲曲,曲曲折折。

平顶山顶平;青草地草青。

东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残阳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组擂台热火朝天;鹰城二高运动盛会硝烟四起。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还围着讲台讨论着……

课下交流,业务校长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买来红纸与毛笔,当时让学生来写对联,岂不是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怎么完成?怎样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回忆一下参观所见,资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课改的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做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形形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二、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第3篇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班级管理文化的重新构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理念。

在此,对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作如下探索,力求达到上述目标。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撑起一片绿荫。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正是这样,学生美好的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我们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虽然学生最终要接受国家的挑选,但我们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班主任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

魏书生也曾经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每个班都会有些学习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班主任首先就不应当歧视,相反却应该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与他们定期联系,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与自信是至关重要的。该如何将爱的甘露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呢?就是对学生的教育用心灵去叩击心灵,用灵魂去雕琢那些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不具完美的一个个灵魂,它需要耐心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察,慢慢地发现这些灵魂地棱角和缺憾,慢慢地因势利导地削去他们的棱角,弥补他们的不足,慢慢地使他们的人格个性化、健全化,使他们的形象渐渐地完美。

我们班有一名同学,成绩是倒数一二名,表现也很差,三天两头上网吧彻底不回家,就连他家人也对他没有信心了,当我了解情况后,主动和他靠近,有事没事常跟他聊天,终于走进了他的心灵,他告诉我家长不信任他,所以他就破罐破摔,故意跟家人斗气,其实他也想进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立即和他的家长进行了交谈,纠正了其家长的作法,并帮助他重新制定计划,时刻提醒他要约束好自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终于有了一些进步,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前进了十个名次。在我的倡导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成绩有多差,表现有多糟,只要比上一次进步,就是成功者!”也成了班级管理评价的标准。让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爱的光辉中,我们的教育才可能顺利进行。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主任除了要有一份爱心,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成员都真正拥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1、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因人而异的,他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集体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心理品性的活动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使他们各方面的个性心理特性得到强化和发展,达到寓教于乐、促进心理素质良好发展的目的。

2.放权让位,培养学生班级活动的自主性。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讨论、计划、安排班级活动,从内容的确定、形式的选择,到具体的活动实施以及结果评价,都由学生自己来进行。结合班级特点,安排有班级特色的活动。这个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班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研究并组织实施,这个时候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

3.营造氛围,增强班级管理的感染性。

(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级不应是学生个体的简单组合,要发挥群众功能,组织群体竞争,让学生树立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群体观点。

(2)形成良好的校风。一个好的学校风气比说服教育有力得多。优良校风的形成,良好的教师群体是关键,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通过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3)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创造学生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只有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班级的主人,从而达到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

三、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

传统教育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好了,那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就大功告成,如果有的学生成绩不好或是一塌糊涂,那他就“一辈子都完了”。这样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给社会、给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要的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而是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但要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理解到,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应该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理念,作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发展性评价观”

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要以成绩高下论英雄。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个学生的智力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也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考100分,那些成绩平平,但有特长的学生,仍然是一名好学生。(班主任 )不能以分数定优劣,而要用心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用发展的眼观对待学生,特别是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我们班主任更要多些关心,少些责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道德观

传统的教育管理比较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而现代教育更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力图从学生内部去改变他们。

1.“习惯铸就终身,细节决定命运”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法宝。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一是教育学生保持已有的良好习惯;二是引导他们纠正存在的不良习惯;三是积极培养他们尚不具备的新的良好习惯;四是帮助他们提高识别能力、预防各种不良恶习的感染和侵蚀。

2.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第一方面,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第二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社会主义各种道德观在我们的法律中有具体的体现,我国现在也是强调依法治国,让学生多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会用法,这对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成为合格公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让他们去实践;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坚持这种创造性教育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调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基础上选课制的实施,都给现行的班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加强班级建设,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成为广大一线班主任的现实难题,本文试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班级建设。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和象征符号文化,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是一个班集体乃至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远至我国古代各具特色的书院,近到我国现代的一些名校优班,无不说明这种文化的源流之深,影响之广,对广大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讲,班级文化建设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深刻、细致和恒久,甚至能够在这方面让他们终生受益,成为终生回味的心灵养料。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既是我们当前的必要工作,也是我们要长期肩负的重大任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铸造物质文化是基础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之上,并且又通过具体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离开一定的物质文化,一切文化都无从谈起,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总体上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必须具有符合安全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硬件设施

教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并具有充分的保障措施及标志说明。于此同时,一切教育教学设施都要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寻求它的方程式的优美这种观点出发,而如果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那么他必然就是在一条可靠的发展路线上”。

(二)教室必须时刻保持整洁,室内布置合理有序,充分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来展现班级的特色和文化气息

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在布置和装饰教室时,首先,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瞭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此外,教室内还可以养植几盆供观赏的花草或植物,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增加生气,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当学生上课之余看一看五彩缤纷的月季、馨色弥漫的木兰,姹紫嫣红的芙蓉,清秀香幽的兰花,就会顿觉心旷神怡,舒适愉快,疲劳消失。

(三)室内光线充足,色调搭配错落有致,绝不能呆板单调

光线在教室中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在生理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情感,另一方面,还会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甚至影响他们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柔和淡雅宜人的色调,可使人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反之则会令人焦躁郁闷,影响学生思维,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总之,教室的布置要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提供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二、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班级文化的主旋律,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

(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

任何文化都具有整合功能,其中价值整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的价值观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新课改的实施,班级的组织和管理越来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培养学生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寻求班级认同感的有力基石,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以班主任及班干部为核心的班级骨干成员,根据班级特点,确定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为基础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必要的。

(二)进行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不断生息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在新课改条件下,要着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新课改条件下的学生,生长在社会高速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观发生了极大变化,甚至有着原则分歧和对立,广大学生在课外往往受到一些不正确观念的熏染,有时他们会不自觉将这些观念带回到班集体中,并作为自己处事的准绳,这必然会影响班级和谐,影响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追求。“思想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思想上的武器去解决”,班主任想要阻止不健康利益观对学生的影响,应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的教育,以便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

(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

新课改要求培养既具有民族品格又具有国际胸怀的人才,要完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她不惧社会的剧烈变动,始终生生不息并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也是其他人类文明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虽然其中也有糟粕,但其精华永远是主要的,因此,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纳其它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史上的奇葩,这种文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助推剂,是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立足于新时代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传统文化教育,既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无法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更谈不上培养立足民族品格的优秀人才。

(四)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它从内心深处制约着同学们的价值取向,从外在方面规范着他们的行事原则。新课改条件下学生们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们的处事行为和风格日益多元化,但同时又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建设颇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独具慧眼不断挖掘具有自身班集体特色的典型和榜样,将视线投向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无论是课堂内还有课堂外,只要是符合社会进步,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事迹都可以推广宣扬,这要求班主任一是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以个人的好恶、亲疏树典型,而应面向全班学生。二是不能只以成绩论典型,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的好坏当然是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应成为唯一标准。三是多正面,少反面。好典型好榜样的树立,尤其是班内的优秀典型,固然对同学们有极为直接的现实感召力,而历史的现实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例也是不可或缺的参照物。在宣传渠道上可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等班级舆论,在抓典型、树榜样中充分发挥其吹鼓手的作用,同时又将其作为一道精神防火墙,防止班级木马对班级文化的进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班级精神文化不断地强化和弘扬

实践是第一性,精神始终是第二性,一定的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形式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作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台,那么不管有多么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也会窒息,据此班主任要完成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班级优秀的精神文化内化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力,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来加以实施。开展有效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增长各种见识,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通过同学们之间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康心理,弥补一些学生在情感、心理上的缺失,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完整的人格。

三、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保障

一切文化都是在人们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要广泛深入地被人们所接受,不仅要通过外在的教育灌输,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硬性制度去加以规范和约束。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班级文化的表征,又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据此,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骨干成员,必须依据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制订出更加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纪班规。对于班纪班规的制订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施:

(一)充分地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

一方面任何一种能够被真正落实的班纪班规必须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信服,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否则背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班级班规形同虚设,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为隔膜,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看法能唤醒他们的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班级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班级成为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初级平台,为他们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的公共事务及政治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修订和完善班级班规

班主任组织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集中讨论,对班级班规加以修订和完善。在此尤其要注意班级班规的可操作性,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话和套话。

(三)制度设置要奖惩分明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全班学生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增强自信,进行自我教育。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文化的催化剂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形成一种平等、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有助于同学们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尤其在新课改的条件下,留守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在情感上的孤独和烦闷需要及时的排除,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成为他们的一剂精神良药,否则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会使他们的性格扭曲,影响其健康成长乃至将来的人生道路。不仅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新课改培养创新人才目的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M].三联书店,1985.

2、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6.

第5篇

在新的科学课程改革形势下,我对科学教学进行了开放性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开放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开放性的实践,引导学生广泛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来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1、开放地使用教材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只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依据。要‘用实验教材去教’,而不是‘教实验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开放性处理:

⑴重组教材,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探索中完成发展新旧知识的同化。

根据科学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对自然事物和规律进行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在教《玩滚轮》一课时我把它与前面单元中《快与慢》一课中的活动——《玩小车》进行了整合,对教材活动进行了创造性设计。通过让学生玩滚轮进行对比实验,探究滚轮滚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此外我还发现教材上所使用的材料有限(泡沫塑料板),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控制条件来进行探究。所以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换用了大小不同的直线车轮子做滚轮的轮子。中间的轴则用大小不同的橡皮塞进行固定。重物则采用了橡皮塞、乒乓球、钩码、直线车轮子等多种物品。学生可以自由地对已安装好的滚轮进行材料的替换和装卸。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突破重点。同时也是对以前所学的有关材料的性质、功能的综合运用。

⑵优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就是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想象、学会预测、学会假设、学会推理,而教师在其探究活动中则担负起指导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指导得当,促进得到位,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在他们的探究过程中闪现。例如,我教《纸飞翼》一课时,就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安排在以下两个活动途径中: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将两张纸片,一张平放,一张竖立,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看哪张下落时留空时间最长,下落的路线有什么不同?活动中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再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第二个活动是以第一个活动为基础,自己设计一种下落路线较直、留空时间最长的纸飞翼。如果学生在前一个探究活动中获取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那后一个探究活动就是要促进他们展现自我建构,通过外部新知刺激与前知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使其内化重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我觉得,这两个教学活动的设置,它不但体现出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内化”的效果,也展示了学生综合能力创新发展内在的潜能,而且还为后面的研究纸飞翼的实践活动引发出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⑶依据(托)教材,打破课堂局限性,让教学走向“开放”。

自然教学的内容是上天文下地质包罗万象,大自然中许多活生生的事物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识别“庐山真面目”的。教学中虽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但有些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范围、认识程度的局限性,造成学生兴趣减弱,形成表象不实,不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在《认识自己》一课中认识自己的生长变化这一内容,在课堂35分钟内那是无法进行的;再如教材中出现的“风力的观测”、“埋垃圾的观测”等,这些内容要组织活动,就课堂内是无法操作的。像这类教材的处理,就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打破课堂时限,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科学观察和调查、利用课后的延序补充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真知。为此,为了让学生能连贯地掌握自然变化的现象与规律,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风力的观测”与“埋垃圾的观测”两课学习时,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指导学生先认识什么是“风力”、怎样认识风力等方法后,再给他们提出测量观察的要求,然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选好的观测实地进行实际测量。当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掌握并测准了第一手资料,再回到课内,总结实践活动的收效,然后再布置任务让这些学生带着已形成的技能继续回到自己生活的自然界进入一周、一个月的短时间的独立操作。通过两轮的进出课堂,学生才会自身体验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变化无常的,自然界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在观察操作中,学生不但能用文字符号或图画记录天气,而且还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如有些学生向我提问:“为什么阴天和晴天的风向不同,风力也不同?”“为什么那么小的塑料袋在土壤里待那么久也不腐烂?”所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这个观察场所中形成或得到认识事物对比经验,利用这些对比经验学生就能自发地产生各种想象,提出各种思想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所期盼得到的教学效果吗?同时不也是我们科学课程探究教学所要达到的最核心的目标吗?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⑴网络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课本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探究科学奥秘的渴望与追求。利用网络开发教学资源,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进入课堂,让学生直接感受,激发兴趣,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科学信息。在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找寻学生中的热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利用网络,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网络培养学生阅读、交流能力;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使学生的阅读、交流能力和创造性学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⑵课余玩乐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有思考地玩,带有智慧地玩”,把“玩”当作一项科学探究活动来进行。这样的话,说不定日后的众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从这“玩”中诞生!

我在《玩滚轮》一课中,让学生从玩滚轮的过程中探究滚轮滚动的快慢与它的哪些因素有关。使整个玩滚轮的过程实际上就演变成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于是,溜溜球、飞盘、陀螺、直升飞机、竹蜻蜓等各种玩具的探究活动因此也都成为了孩子们课余玩乐的主题!

二、开放的教法和学法

第6篇

1.1制度经济理论认为制度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规范性安排,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制度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一种安排,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经济利益关系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就形成了制度经济。认为,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最终会被保留下来,同时,制度也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发生改变,即制度的变迁、改变与创新。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制度的确立意味着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有一定的掌控能力,由于经济利益是有限的,不同的利益主体维护自身的利益的同时会导致制度的变动。②制度经济是有效率的。制度能指导人们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生产资料有效流动与运用,提高经济效率。③制度经济具有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制度经济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具有较强的约束与限制作用。

1.2西方制度经济理论西方的制度经济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旧制度经济时期,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和康芒斯;第二阶段是30年代及战后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战后至今的新制度经济时期,代表人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另一类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新经济制度时期的相关理论及研究重点对我国现阶段制度经济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3旧制度经济时期及过渡时期由于旧制度经济时期和过渡时期理论的哲学基础、思维原理和技术方法相近,有学者将两个时期合并,称为“老制度经济学”。凡勃伦是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引入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坚决反对同时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其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对经济的过分抽象没有太大的意义。凡勃伦认为制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凡勃伦用生物进化论的思想解释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康芒斯,他引入“交易”的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交易,法律制度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这两个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的问题出发。

1.4新制度经济时期

新制度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思潮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经济学分支,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进行修正,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黑板上的经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完全有效,没有交易成本、不确定性和信息费用,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这种假设不合理。制度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相悖,其存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有效运作。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如下:

①人的有限理性。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理性经济人不存在,人们无法拥有完全的信息,做出完全理性的决定,而且,即便拥有完全的信息,也会因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个人倾向等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判断。因此,新制度经济学派假设个体是有限理性的,人们的行为与判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②交易费用。科斯1937年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搜寻价格信息的成本以及运输费用、谈判费用、佣金等一起构成了交易费用。科斯以前的学者们普遍忽视交易费用的重要性,科斯“交易费用”的提出是产权理论及制度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③产权理论。“交易费用”概念是产权理论的基础,科斯(1960)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清晰的产权关系促使资源有效配置。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情况下,无论最初的产权如何界定,通过经济活动总可以达到最优的配置效果。产权理论的提出打开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④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制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同时,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创新是指为了适应经济的变化而进行的变化。合适的制度设计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相反,会阻碍经济效率。同时,制度是否发生创新或变迁还要考虑制度发生变化的收益和成本,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才会发生变化。

二、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计划经济,又与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市场化,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意味着制度层面的深层次变革,因此,对制度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是关键。

首先,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对制度最优选择的结果,同时,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明确客体归属也属于制度范畴,实践证明制度是经济效率提高的关键,在我国逐步加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更应该强调制度的作用。

其次,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对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的理解可以指导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激发生产者的生产和创新积极性,同时,通过减少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然后,明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在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让位于市场,让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活力和效率,另一方面,政府是唯一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的主体,因此,在市场失灵的环节以及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应通过颁布法律、制定制度等措施来予以保证。

最后,新制度经济学促进我国企业理论发展。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的概念,从新的角度对企业的性质进行阐述,认为企业是对市场部分交易活动的有效替代。同时,委托—理论的完善也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委托—问题,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找出解决或减弱委托—问题的方法。

三、结论

第7篇

(一)充分运用案例,呈现观点和重点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旧政治教材有着较强的理论性,观点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符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乏味,而且会死记硬背教材所述的观点,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新课改对过去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进行了创新,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对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处理,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因此,将案例充分运用到了政治课教材中,选用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

(二)淡化抽象的理论,生活化表达政治理论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概念抽象是旧政治教材难的重要原因。高中学生往往能死记硬背,使得很多的细节都无法了解清楚。这种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容易忘记,并且加重了学习负担。在新教材中,生活化表达政治理论,没有过分强调概念定义。

(三)突出探究性教学策略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旧教材在推导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从概念出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形态和思维特点,只给学生留下很小的空间。而新教材对其进行了创新,模块划分了教材内容,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了,大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二、高中政治教材的创新和使用

(一)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把握好课程改革目标

新课程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全方位落实科学素质教育,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结合高中政治课的具体情况,转变思想,对学生发展足够重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考虑,要充分结合人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力创新,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给应用过来,要大力重视学科渗透,对学科本位观念进行改变。对于思想政治教师来讲,需要对新课程新教材进行研究,要对新教材的编写模式进行领会;对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要从细节来对教材内容、结构等进行研究。另外,教师也需要全面了解师生生活、思想和学习,对学生的兴趣充分关注。培养学生兴趣,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

(二)积极创设情境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新教材对过程和体验十分重视。新教材中的活动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着较多的探究途径。这些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给充分激发出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积极应用起来,不能够单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将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给应用进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结合学生的具体爱好,来创设情境,如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整合教材资源,细化教学过程

在新教材中,知识的获取是从活动中得来的,而要想成功开展活动,就需要将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充分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细化。如整合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等,教师需要大胆改进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等,优化教材资源。

三、结语

第8篇

一、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设置的必要性

分析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不经过教学实践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岗位对其的要求,尤其是在专业技能方面,不经过社会实践,就很难将在学校中获取的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教学实习环节,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能将自身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升一个高度,促使自己成为具有直接上岗就业能力的合格毕业生和社会急需的人才。可见,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实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高校美术教育者有必要对该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优化、改善,以便提高教学实习环节的价值和效率。

二、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中存在的不足

1.很少学生想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实习环节任务随着当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显著,部分大学生有比以往更加浓厚的追求高生活品质的意愿,同时对“物质生活带来的赏心悦目及便利”也越发依赖。如此高校难以安排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相应的实习环节任务,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的目的。

2.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难以胜任实习岗位工作和完成实习环节任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美术教育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主动培养自身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意识,导致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最终难以胜任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难以适应实习单位环境,欠缺实践能力及实践操作的培养能力。该环节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对专业知识的积攒不足,导致其后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不强;第二,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思维局限严重、阅历较浅、知识储备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为后续的实习任务加大难度;第三,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的能力较欠缺,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等不良习惯,甚至到实习单位后无视实际教学状况、条件,脱离教学实际,单方面奉行“艺术至上”的宗旨,难以完成“培养自身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实习任务。

3.部分高校美术教学专业学生欠缺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当下,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形式美表现能力教学序列概念及其理解并未达到相对清楚的程度要求,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并且,很多学生仅对专业课程、课本知识展开机械、死板的学习,其所在高校很少为其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环节,学生自身更是很少主动寻找运用知识、训练技能的机会。很多高校美术教学专业缺失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直接导致了学生自身相关技能的欠缺。

三、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不足,各高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个人物质方面的补助、精神方面的褒奖等)引导大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域展开实习,完成、达到培养自身适应环境、承受当今社会压力的任务和目的。对于创新意识、实践精神较为突出的部分学生,教师应相应地及时投入并加大对“培养创新”的投入力度,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格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育实习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格外注意对学生具体教学任务的安排,以便学生能在该环节内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注重对学生个人潜力的挖掘、调动其实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特长能充分发挥,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实习环节的重中之重便是制订“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并且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实践计划和实习指导。教学实习展开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和计划,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参与实习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达到以培养创造力为基础来提高个人技能的目的。安排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提高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的成效,教师应该实时分析实习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针对实习环节中的不足和弊病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保证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的顺利展开。随着社会各个行业对相关人才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校对美术教育专业相应教育实习环节的安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作者:康海生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第9篇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反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们不能该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也不得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第10篇

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创造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和环境,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能和学生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能在尊重彼此个性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和互动,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情感教育是在针对初中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对学生素质的深入发掘,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还能够陶冶情操。加强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具体要求。新课标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兼顾学生知识、思维和情感,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创新教育。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起伏,有着极强的自尊感。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引导学生情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通过创造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渐进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播放,使学生对教材有直观的认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讲寓言故事时,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头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是很难的,学生只能在抽象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在文本内容中嵌入图片和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表演,使学生能融入到角色中,进行体验,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还能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而其主要学习内容除了包括口语表达、阅读、写作、语言理解等方面之外,还包括情感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更多的是要靠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教师主要起到的就是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文知识,不仅包含内容众多,而且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吸收,从而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情感教育效果的最主要方式。

(三)注重课文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活跃要靠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好的课堂回答、好的作业完成,应该得到言语或者物质方面的奖励,这样学生会更加努力做得优秀完美。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满浓浓人文情怀。课堂上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宣泄的就是课堂朗读,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朗读一些诗篇,通过这种诗情画意的文章,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愁肠绞断的、流浪他乡的悲凉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境遇。阅读过程就是陶冶情操的过程。阅读古人或今人的文章,可以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开拓读者世界。

三、结束语

第11篇

(一)实验观念的缺乏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但是旧的教学模式难以更改。学生的总目的就是高考,一切在高考制度下,社会、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依然是高考成绩。这样的价值观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教育不自觉的就向“高考指挥棒”制定的目标靠拢,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为了考试才实验,老师也是为了升学率而开实验课,实验课缺乏创新意识,教学观念陈旧、老套,实验教学工作就难以开展,课程的改革就更加谈不上了。

(二)实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的教学离不开实验。但是在高中这个即将进入大学的关键阶段,很多实验只是文本形式,生物实验也不例外。很多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很多实验只流于演示实验的形式,学生没有经过亲自动手体验,自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有抽象的印象。这样下去,学生虽然可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但是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会沦为考试的机器,教育体系也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

(三)实验设备和器材较为缺乏

开展生物实验的教学就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器材,但是现在,在有些欠发达地区,实验设施并没有得到完善,很多高中生物的实验器材呈老化状态,有些易耗品如试管、烧杯等得不到及时补充,很多的实验用具和药品,原材料也很缺乏。由于实验没有纳入高考的考试范围,没有以具体的分数来衡量,导致学校领导的忽视,进一步导致资金问题得不到落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尽管国家做出了极大努力,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加强管理,但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四)学生实验能力普遍不高,且参差不齐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在高中阶段,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区别,再上学生初中实验教育的各有不同,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较薄弱,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出现了差异。有的学生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很难将知识消化,这就给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这无疑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难度。

二、改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状况的对策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以下的解决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提高对于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虽然高中生物教材的很多实验都用文字的方式叙述了,但是实验的开展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学校没有开学生实验的条件,那么教师就应当做实验演示。因为只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教育是不可取的,难以加强学生的印象。所以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抽象艰涩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快速发展。

(二)增加实验教学课程,把实验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目前的实验教学课数量较少,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只能严格按照课表的课程规定完成教学内容。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较短,达不到以实践学习支撑理论学习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划出一定的时间用于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这样的话,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和学生都全心全意的投入实验,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实验应当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一部分。经过了长期锻炼,学生应当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是以实验的方式来考核,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部分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生的优势,使得整个考评体系更加完善和公平,达到重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实验设备

高中实验想要顺利开展,离不开资金的大幅投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对于生物实验的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验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善,所以学校必须取得国家政府已经教育部门的支持,大幅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如建立大型的生物实验室、配备实验的仪器设备,购买实验用的药品等等。此外,应该请部分老师作为固定的实验员,配合生物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通过种种努力,是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迈向新的台阶。

三、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变化,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教师也要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而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而其中之一就是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课堂效果最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形成一种心理的共鸣,能使每一堂课都有情感的,师生要齐心合力,就是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的转变,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等的氛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地理来自于生活,共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整个课堂得到一种共鸣。

1.导新激趣。一些最新的联系实际的东西可以刺激学生,比如汶川地震,海地地震,还有智利地震,按时间写为:512、112、227。让学生看,找找有什么规律,结果不但使学生震惊,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可能一生都难忘他们的日子,啊,原来横竖都一样,竟有这样奇妙的巧合呀,正好在学生的激动情绪中分析三次地震的原因、危害和措施,还可以伴随师生一起出题做,这样在平等之中问题解决了,学生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地理课堂不仅有趣而且实用价值很高,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后可以添加课外活动,再加深理解地震的危害,让学生在课后找有关实物比如说树枝,用双手挤压,当折断之后双手的感觉,可以理解,地层断裂之后为什么会振动,等于做了实验,而加深板块的挤压边界地震更为多发。从而使学生的热情不减。

2.联古激趣。文班学生历史懂得多,历史上有很多战争,战争和地理有什么关系呢?联系高考的考试题,和学生平等探究,敦刻尔克大撤退,诺曼底登陆,利用盛行西风夏季弱。冬季强的西风不利于撤退和作战。日军袭击珍珠港等等。课下留作业,历史上还有哪些战争是地理的条件决定其胜负的呢?(诸葛亮——火烧赤壁)激起学生无限的探讨兴趣和学习乐趣,原来地理这么神奇,对于战争时机也是胜败的关键,联系引导如果现在高科技的战争,地理什么要素最重要呢?那就是气象条件等等。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思,从而更加喜欢学习地理。

二、保持好奇心

高明的教师善于制造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连续给出最近几天的温度,今天1~10摄氏度,明天5~9摄氏度,后天4~13摄氏度,不报天气的阴晴,让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立刻好奇起来,不知道的天气能预报吗?为什么能呢?大气的热力状况,白天有云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温度比晴天低,晚上有云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温度不至于太低,总结出: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昼夜温差小。学生热情高涨,知道今天晴天,明天阴天还有可能有雨呦,后天也晴天,还会带着新奇的感觉看是不是这样,以后的几天都会认真体会这个知识点。

2009年冬天第一场雪很早而且也很大,带领同学们分析下一场雪会怎么样?第二场雪会下得更大,那马上分析会带来哪些问题,哪些物价会飞涨,什么原因?一冬天很冷雪很多之后大家探讨春天来得早晚,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分析结果是第一场雪来得又早又大,说明冷空气力量强大,猜测今年冬季会很冷下雪会很多,当第二场雪到来时同学们更兴奋了,但是冷了问题来了,雪封了道路,但是要取暖,预测煤炭的价格上涨,菜的价格也会上涨,同学们也亲身体会到伙房的菜价上涨。事实就是和预测的一样。有可能春天也会姗姗来迟,冷暖反复,我们拭目以待呀。每一次共同分析,同学们都可以激起极大的热情,未来是未知的,可是可以预测,这是多么的神奇,用地理知识就可以解决,一定会好好学习。

三、表达期望,及时反馈,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