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原理

时间:2023-02-01 04:2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据库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据库原理

第1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35-02

数据库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到现在几十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作为培养数据库应用人才的主要基地,高等院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而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又多以低端数据库系统平台为基础,如SQL Server, Access等,对大型数据库系统服务器的管理和应用涉及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分析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认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与实际脱节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设计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其基础,设计和应用是提高,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教学的基本情况如下:

1)教师重点偏向理论教学,很少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使用技术,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能适应企业对数据库应用人才的需要。

2)教师重点偏向流行数据库开发工具的使用,忽视甚至放弃原理的教学,造成学生对具体开发工的操作能力突出,但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高等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理解原理、具有扎实功底,又善于灵活运用、富于创新。

1.2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但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不清楚,考核中实验课也没有一定的比例等。

1.3 教学实践有悖工程化原则

现代企业数据库应用基本上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一条原则,但考察目前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从课后作业、上机实践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被动地来完成这些任务的,缺乏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也不能迅速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性

当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采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日趋流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同时好的课件也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但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对课件的过分依赖也给课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当学生长时间注视投影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由于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加快了演示的节奏,缺乏教与学的友好交互,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必须合理的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2.1 优化教学内容,完备知识体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强化基础训练,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工程原则,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了解数据库当前的研究发展状况,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在实施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时,应从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到应用开发,涵盖如下教学内容:1)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关系数据理论等,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它们涵盖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对数据库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起着指导作用。2)设计方法包括软件工程原则、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等。3)应用开发包括 IBM DB2数据库系统、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C/S(B/S)构架的应用。

2.2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综合使用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

2.2.1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加快学生的学习步伐,针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下练习,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案例。从数据库基本原理、设计、实现和开发等诸方面,对案例逐步展开,加快学生对抽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等。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即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使其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之相互合作和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该方法主要用在实验教学当中。

2.2.2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调研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并注意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更强调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因材施教,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个体化,针对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解决好因材施教问题。

2.3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鼓励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并具体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实践教学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中的上机实验、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要合理。1)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指定明确的有利于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验题目,让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2)上机时应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并对上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上机实验针对的往往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点,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课程的后期需要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验训练,所选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4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关键性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应用能力考核方式要灵活一些,应将考核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任务等进行。为了避免在分组的实验、设计任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可采用随机抽查个人的方法来考核小组成绩,促进小组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5 强化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更好的搞好课程教学,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在开课的前一个学期期末,任课老师集中讨论、确定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开课前两周内,大家对备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求任课老师要互相听课,以取长补短,并不定期的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从教学方法、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讨论,不断探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3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措施,并已付诸实施。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我们将继续在数据库的教学改革上开展新的工作,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上作新的探索,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吴达胜,刘丽娟,孙圣力.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5(11):31-32.

[4] 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3-114.

第2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 数据库原理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70-02

【Abstract】The ai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to analyze, design and implement software. But currently, there exists problems in practice education――ignoring connection among knowledge and ignoring relation between other courses. While pointing out these problems, we also propose solutions to solve them.

【Key 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Principles of database management Practice

一、引 言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与重要基础。数据库原理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该课程系统、完整地讲述了当前数据库技术从基本原理到应用实践的主要内容,力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能在现有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因此,数据库原理是集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课程。

数据库原理[1]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技术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使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真正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是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根据切身的教学经验,从实践环节着眼,对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讲授进行了思考。

二、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主要表现在:内容庞杂,包括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论、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语言、关系规范化理论、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保护等;涉及面广,除了数据库技术,还牵涉到了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软件质量管理等方面。目前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致相近,大都依据指定的一本教材,按编排顺序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在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基本理论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授课的重点。如果没有适当的工程项目经验,仅凭理解加记忆的方法来应付考试,许多知识点理解就不会透彻,并且学完以后印象不深、很快就会遗忘。

2.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中却体现不出相对应的能力来。所学的知识没有被转化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主要原因是课程设计的课时安排不合理,将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学期末的一周内。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调研、做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又要编程、写设计报告等,学生必然会感到时间很紧张、课程设计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简而言之,在现行教学模式中,虽然设置了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但却忽略了两个衔接。一个是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通常,实验的设计是以课堂讲解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各个实验是单元性的,相互独立,无法使学生理解知识点间的联系。然而,课程设计却要求学生在临近期末的一周时间里,综合所学,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这对于大部分初学数据库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导致很多学生纷纷选择与开发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从而无法在实践中真正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另一个是忽略了与软件工程等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学生无法真正综合地了解、掌握并实践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维护、扩充的全过程。

三、改进实践教学的措施

目前的教学中,主要依据教材,以关系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中心,介绍关系系统的基本原理,教材中很少涉及到具体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入理解数据库中的一些重要技术,更谈不上如何从实践上去把握。而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后续课程一般又不再安排一门操作性强的商业数据库课程,比如SQL Server数据库等。知识点之间、数据库原理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脱节,一方面无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因为实践内容欠缺连贯性、综合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要消除脱节,实现两个衔接,势必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现行教学模式中,实验的设计是以课堂讲授的知识点为驱动,能起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印象的作用,但却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建立数据库、建立表、完成特定SQL操作等单元性实验,学生依葫芦画瓢,大都能顺利完成。但实际上,学生却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理解不够,比如表与视图的关系。当临近期末,需要完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时,学生明显感到相较于实验,课程设计难度增大;同时,由于学生平时缺乏综合训练,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实现实验与实验的衔接,就要使实验内容间有连贯性,就是要以任务为驱动对实验进行设计。 以一个具体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组合,将要传授的琐碎、枯燥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蕴含其中。以知识点为驱动设计建立视图的实验,通常要求学生按教材及老师的讲解,采用SQL语句直接完成视图的建立。而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的实验,则只给出任务描述,调动学生积极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点,自己想办法完成实验。比如,要求学生利用数据库管理一个单位职工的薪酬记录,要求财务主管可对单位所有职工的薪酬进行操作,部门主管可对部门所有职工的薪酬进行查询,职工能对自己的薪酬进行查询。以任务为驱动设计实验,能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践理解知识点及其之间的联系。

现行教学模式中,虽然设置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环节,但由于培养计划设置的问题,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等课程与数据库原理课程并行开设,使学生很难体会从需求分析开始,掌握并实践一个软件系统开发、维护、扩充的全过程。因此,可将课程设计独立出来,整合数据库原理及其相关课程,开设一门12学时左右的数据库开发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以某一个主流数据库软件为基础,结合软件工程导论、大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将相关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有机会完整地了解并实践一个大型应用软件的整个生命期的所有问题,而不是每门课都只了解其中的一个片段。

四、小 结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扎实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技术,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重中之重。对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反思,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更好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本文指出了实践环节中存在的知识点脱节、与相关课程脱节的问题,并提出了其改进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泛在学习环境;数据库原理教学;支架式学习

1泛在学习的含义

泛在学习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学习,摆脱了原来时间、空间、地点的束缚,随心所欲的学习。泛在学习环境具有学习内容多样化,学习方式生动化,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移动式学习更加要求学生的自主性,泛在学习条件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的环境设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去探索。泛在式的学习环境下应当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思考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再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对于教学的要求应当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数据库原理教学现状分析

数据库原理课程系统比较庞大,在其内部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实际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复杂。传统的课堂教育主要是依照课本内容进行的,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能力很差,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对应的技术进行融合而且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在现有的中国课堂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且交流的形式比较死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度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强,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太好。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相应的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很少。在对于学生的考察过程中,主要重视期中,期末等考试成绩的考查,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都不能真正考核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3基于泛在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框架设计

基于泛在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框架设计,是基于泛在习式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改革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支架,在充分利用泛在式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前提下,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1理论基础

在新的制度建立起来之前,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泛在式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框架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入,需要提前建立好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不是老师一味的传授的过程,而应该是由学生去主动学习的,泛在学习环境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索,自主探索,老师只是组织和帮助的人员。在泛在式学习环境中要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去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学习能力而提出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通过不断构建支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引导与支撑。

3.2框架设计

对于泛在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框架设计,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脚手架的搭建,第二部分便是积极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第三部分便是鼓励学生去独立自主探索,第四部分是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在小组内协作学习,第五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支架构建以期形成最终的知识框架,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是对于脚手架的搭建。老师在进行上课之前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条理的设计,要将教学流程进行规范,突出教学重点。教学层次鲜明,引导学生逐步的去解决问题,并在其中积极地加入相关的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容重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然后要重视对情景的引入,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老师需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学生积极的引进教学体系之中。首先老师自身要熟悉的现有的教学体系,合理地进行泛在学习资源。引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后,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课堂应当是交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的,要让学生依照设定的情景,充分的利用泛在学习资源掌握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框架,能够对学习框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当学生自主探索之后,便要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协作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制的学习方式,老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创新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在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后,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老师的评价、以及同学小组内部的相互评价。而对于评价的内容也应该要更加的广泛,应当要包括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能力,对于整个问题探讨是否具有建设性意义。对学生的积极的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方法。

第4篇

一、XML与数据库的数据转换原理

XML和关系数据库在数据应用和数据管理方面各有优势,应是一种相辅相成、扬长避短的关系。从技术角度讲,“以数据库为存贮手段,以 XML为交换载体”的数据管理模式是一种趋势。XML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 XML数据以虚拟XML文档的形式存在。本文的重点即着重讲解:如何将xml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库数据。

为了在XML文件和数据库之间交换数据,必须将XML文件的schema(DTD,XML Schema, RELAX NG等)映射到数据库的schema。用于数据转换的软件位于这种映射的上层。该软件可以使用XML Query语言(如XPath,XQuery,或其他专用语言)或简单地按照映射(SELECT * FROM Table的XML对应形式)转换数据。

对于后者,文档的结构必须完全符合映射所要求的结构。由于通常不易做到这点,使用这种策略的产品一般要和XSLT一起使用。在数据转换到数据库之前,先将文件按照映射所要求的结构进行转换,然后转存数据。相应地,数据从数据库中取出以后,结果文件要被转换成应用程序所需的结构。

文件schema到数据库schema的映射是在元素类型、属性和文本上进行的。这时几乎总是忽略物理结构及某些逻辑结构。这样做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只需关心XML文件中的数据。

这种方法的一个问题是能否保证文件的往返 -- 将文件中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后,又从数据库中的数据重新构建文件。将一个XML文件的schema映射到数据库的schema有两种方法:基于表格的映射和对象-关系映射。

1、基于表格的映射 (Table-Based Mapping)

许多转换XML到数据库的中间软件都采用基于表格的映射。它把XML文件看作一个(或一组)表格,也就是说,XML文件的结构必须是下面这种样子,如果只是单一表格的话,就不再需要元素和其他元素。

根据所用软件的不同,可以将各字段数据以子元素的形式或以属性的形式存储,同样也可以指定这些元素或属性的名字。此外,采用基于表格映射方式的软件还可能允许在文件开始的地方包含表格或各字段的元数据,或者将其作为各表格或元素的属性。注意这里所说的“表格”是泛指的表格。当将数据从数据库中转到XML文件时,“表格”可以是任何结果集,反之,“表格”可以是普通的表格或可更新的视图。

基于表格的映射对存取关系型数据比较适用,比如在两个关系型数据库之间转换数据。其明显不足就是不适于格式不符的XML文件。

2、对象-关系映射 (Object-Relational Mapping)

所有支持XML的关系型数据库和某些中间件都可以使用对象-关系的映射方式。它将XML文件中的数据视为特定的对象树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元素及其类型、元素内容或混合内容(复合元素类型)通常被视为类。只具有PCDATA内容的元素(简单元素类型)、属性以及PCDATA都被当作简单属性。然后通过传统的对象-关系映射技术或 SQL 3的对象视图将该模型映射到关系型数据库。也就是说,类被映射到表格,简单属性被映射到字段,而值为对象属性被映射为成对的主键/外键(primary key/foreign key)。

在理解这种映射所用的对象模型的时候要知道,这个对象模型不是文件对象模型(DOM)。所有XML文件的DOM都是一样的,而上述描述文件数据的模型对于每个DTD所定义的XML文件都不一样,例如,上述销售订单的模型是一个由四个类所组成的对象树--SalesOrder, Customer, Item, 和Part, 如下图所示:

模型中的对象是否被实例化要取决于所用的软件。有些软件允许依据模型产生类,然后可以在程序中使用由这些类所产生的对象。在这些产品中,数据是在XML文件 - 对象 -数据库之间传递的。其他产品是直接在XML文件和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转换的,对象只是作为这种过程的可视化帮助工具。生成这些中间对象是否有用完全取决于你的应用程序。

二、将XML数据转化为ORACLE数据库数据

为了解决把 XML 有效地、自动地转换出入关系数据库的问题有各种方式。数据库厂商Oracle已经开发了转换 XML 到数据库表中的辅助工具。Oracle XML SQL Utility 把 XML 文档元素建模为一组嵌套的表。通过使用 Oracle 对象数据类型建模套入的元素。"SQL-to-XML"转换使用被对象数据类型引用的表,和嵌套的元素之间的一到一关联来构造 XML 文档。"XML-to-SQL"可能要求数据模型的改进(从关系转换到对象-关系)或重新构造最初的 XML 文档。

使用 OracleXMLSave 来存储XML 文档到对象关系模型中;insertXML 方法进行实际的数据插入。

import java.sql.*;

import oracle.xml.sql.dml.OracleXMLSave;

public class testXMLInse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SQLException

{ Connection conn = getConnection("yly", "yly");

OracleXMLSave sav = new OracleXMLSave(conn, "yly. FXTRADE");

// Assume that the user passes in this document as 0-arg

sav.insertXML(args[0]);

sav.close();

}

...

}

如果 XML 和在数据库中的对象-关系模型是同步的则一切正常,但是如果不同呢? 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

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数据库;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数据库技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信息化程度是以数据库的建设规模、信息量大小和使用频度作为重要标志。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库技术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使用数据库等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数据库应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主体,其相应的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该课程教学含数据库原理、技术和应用设计三部分。数据库系统原理具有一定的国际共通性,词义、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诠释遵循国际惯例,有既定的国际标准,更有必要进行双语教学[1]。数据库技术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MySQL等,在线资源丰富,为跟踪国际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数据库设计开发的主流工具,如JAVA、C#也同样有大量的原版在线文档。因此,《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非常适合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谈一些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须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我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且具备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围绕这个目标,我们从数据库原理、技术和应用设计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比较国内、国外数据库教材,国内教材注重理论结构的完整性,但实用性偏弱,新技术内容偏少;国外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实用性,新技术内容多且详细。例如,XML已应用到互联网的各个方面,如数据交换、集成不同数据源、支持Web应用的互操作和集成等,国外教材对半结构化数据建模和程序设计内容大量介绍。国外的教材对实践技术介绍细致,对应用的体系结构,如C/S、B/S有专门的章节详细介绍;对数据库的完整性,如约束和触发器也有详细介绍。这里给出一份斯坦福大学2011年数据库课程的期末试卷知识结构(如上页表1),从中可以看出课程教学的内容成分。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原版教材有严重的畏难情绪。看不懂、不能预习或复习成为学习的最大障碍。即使能看懂原著,也不一定能适用国外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在多次试验后,我们认为同时吸取国内外教材中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可行的。中外教材中关于数据库原理的核心内容相差甚少,甚至国内教材的理论更严谨、更完整、更深入。因此,对概念多、内容抽象的原理部分,可以中文教材为主,外文教材为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专业术语的中、英文解释。事实证明,学生一旦理解了基本术语、概念及原理后,再看原版教材,效果就很好。

数据库技术教学主要针对一个具体的DBMS展开。因为数据库理论的许多实现技术来自于实际需要,是通过研究不断完善而获得。因而教学中要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与数据库实例相结合,通过分析实例数据库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2]。国内教材较多地介绍MS-SQLServer DBMS,国外教材介绍MySQL或全球销售量居冠的ORACLE居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使用微软操作系统居多,而国外使用UNIX或Linux操作系统居多。虽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大部分功能是相似的,但就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目标,还应符合国际潮流。数据库技术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操作性强,网络资源丰富。即使国外的课程教学也就罗列了一些在线文档网址,供学生自学使用。在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数据库技术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实验教学是一个桥梁,一方面结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课程设计准备。我们所设计的实验,内容根据原版教材,以教材A First Course in Database Systems 3rd Edition为例,设计实验内容如表2所示。

数据库设计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数据库应用的设计与开发。国外教材主要介绍标准对象建模语言UML及其支持的CASE工具。而国内教材较多地使用传统的生命周期结构化方法。这里,我们并不否认面向过程的结构化方法更接近于计算机的物理实现,但面向对象更符合人类的认识习惯,更容易开发大型软件产品。CASE工具及敏捷开发技术的使用,能让学生感受到应用开发的快捷性和方便性,能快速提升其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

数据库技术的强大生命力也在于应用。我们的教学也常常从身边的数据库应用案例开始,如黑客入侵银行系统案例,介绍了数据库的安全控制功能,让学生记忆非常深刻;从火车购票系统购票难、需要排队问题,引出了并发控制概念;美国的“9·11”事件对数据灾难的诠释最为直接,让学生意识到数据资源的重要性,引出了异地数据备份的必要性等。这些应用案例对学生的影响深刻,会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寻求答案。

虽然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原理和DBMS操作技术,但仍不知这些内容如何具体应用。数据库设计能避免教学脱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IT企业所需的人才是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能熟练运用外语阅读客户需求文档、编写软件说明书。课程设计任务就按此要求进行。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收集了一些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案例,可提供给学生三种开发模式:

(1)提供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包括实现源代码,供学生解剖、研究,要求学生模仿完成另一个难度相当的应用系统。

(2)提供一个不完整的应用系统,关键的技术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填补、完善,最终完成一个应用系统。

(3)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设计、搭建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

三种课程设计方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式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量的代码使学生分不清关键技术;第二种方式会因学生对原系统理解差错而产生设计偏差,影响作品进度和质量。第三种方式效果最好,但设计过程较长、完成困难,最终设计的作品也可能比较粗糙。

对课程设计的要求须非常具体,如要求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所建的数据库须达到一定的数据量;应用系统基于B/S或C/S架构;能完成对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操作等。在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并发控制及维护各个环节都有规范化要求。提供需求说明书及软件说明书模板,要求学生据此阅读及编写。这些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读写水平。丰富的英文文档,可作为跟踪新技术的资料来源。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还充分强调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通过E-mail、QQ、MSN等进行互动。从历届学生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反馈来看,都肯定实验设计、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指导的有效性。普遍认为通过课程设计让他们获得了软件设计的成就感,并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课程设计可采用分组制,各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任务,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走出校门,在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教学方法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适合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具有双重目标,一是获取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但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外语,不应以牺牲专业教学来保证外语教学。应当坚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提高外语阅读理解能力、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外语写作能力为辅的原则[3]。数据库的原理部分变化少,但难度大,概念抽象,有必要用中文讲解,甚至用中文教材、英文参考书模式。对涉及操作性强、难度小的内容,可用英文讲授。至于是否用英语口语教学,则取决于学生的听力及教师口语发音准确性。

双语教学必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与消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也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参考资源,如SQL、模型设计、习题练习等,这些来自国外的网站,对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考核的改进对教学也有重要作用,可尝试一个学期多次小测试,通过校精品课程平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中英文练习、测试。另外,减少选择题、填空题中对概念的考核,加大实践环节在成绩中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问题的综合分析、实际解决及动手能力的考核内容。总成绩由平时出勤、实验成绩,平时测试,期末考试成绩及课程设计等组成。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技术更新迅速,是集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课程。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双语教学,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文生,谷林,陈向荣.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2):42-44.

第6篇

【关键词】SQLite 嵌入式数据库 技术原理 应用

基于SQLite嵌入式技术下对于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等已经实现了,但是对于系统化的研究还是相对缺乏,因此从技术原理到理论指导、应用上的研究依然是数据库管理中的热点话题,下面就基于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原理、应用进行一些简单的理论研究。

一、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原理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实时软件的开发流程,先进入需求分析阶段,然后就是设计阶段、代码生成阶段以及软件测试固化阶段,最后结束。SQLite嵌入式实时技术设计中,将会对系统的各个功能分成子模块,利用模块方式进行程序开发,将系统的多个并发执行任务划分开来,提高软件设计的效率以及稳定性,有效建立系统中软件与硬件的交互。

SQLite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中,将会采用事件驱动方式进行中断驱动,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与性能要求;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内部功能,可以将软件设计任务划分成多个周期,来实现系统内任务的异步、同步、应用控制等设计,应该确保功能之间的积极响应,提高软件程序系统的实时性。还可以在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中,简化控制流程的设计,将控制任务组织为状态转换图的结构,使其软件内部可以共享资源或者具有相同的事件驱动。

SQLite嵌入式实时软件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在设计中软件与硬件结构的脱离,有效改善传统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对硬件的依赖,提高软件系统的实时。软件设计中,划分任务间的职责,赋予每个任务在软件程序中唯一的地址,可以采用优先级调度模式,提高软件系统的对事件的响应时间。

根据上述技术设计原理共分为用户服务层(包括请求和返回)、数据请求处理层以及服务请求处理层三个层次,其中服务端对请求的处理过程为核心,具体来说又可以按照输入元素的描述、解析和处理分为三个对应的层级。

二、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应用

(一)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应用

SQLite嵌入式技术在数据库中的设计应用,例如用于教学数据的查询,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发教学素材,尽可能地扩展课程的教学资源例如:采用教学论文、幻灯片或者是学生的优秀实践作品等等,形成稳定的资源库,把资源进行共享。结合SQLite嵌入式技术数据库中的应用和设计配合着教案,教学课件,实现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方面交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远程教学平台,从而进一步扩大课程资源的交换利用空间。充分利用现达的互联网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实现SQLite嵌入式技术项目的开发设计。常用的计算机字段可以把它存储到数据实体中。例如: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班级表格中加入班级的男生人数,对于女生人数可以分开进行计算字段的设置。用户在浏览班级信息的时候,数据库系统就不需要到其他的表格中进行统计学生的人数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使用空间来换取有效时间的作法。

(二)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操纵功能的应用

SQLite嵌入式技术要求客户端必须安装特定的驱动程序,在商业办公项目中应用,但是其不太适合现代社会日常办公的需要,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系统的执行效率很低,也不适合大数据量存取的应用;信息时代,信息业务是新兴的业务,通过移动网络的数据库功能可以保证信息有效沟通,这类数据业务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大众对最新媒体信息的好奇心。通过移动数据可以快速地接发送邮件;利用数据库庞大的信息量为消费者提供的方便的SIM卡的独特个人私密属性,为学生提供很大程度上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各种各种教学资料的变更和共享等等。

(三)SQLite嵌入式数据库远程监控的应用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做出了一个远程服务器状态监控的实例。其中,输入元素描述层的实现上采用了ht tp1. 1,处理层则采取一般的模块化技术,也即是把系统功能通过函数的方式实现封装,把接口规范在接口库文件中进行描述,接口实现则在实现库文件中进行描述,因而在函数的某些功能要强化时,可以只改变实现部分,接口保持不动,不对原有程序造成较大影响。

服务器增添新功能时,也只需要对新函数模块进行实现,也不会对原有程序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系统就具备了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其中,倾听模块主要负责对http端口的服务请求进行监听,对符合规范的合法请求建立连接,将相应的请求传输给解析模块进行处理。资源定位模块主要负责对网络命名和应用的数据集程序资源的映射建立起相应的映射关系,同时对资源类型、访问权限及其他特殊属性进行管理。

三、结束语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的查询、操控、远程监控等技术的应用首先实现了SQLite嵌入式数据库的技术原理,其次保证数据的合理分析,实现了技术的高度利用,优化了对于数据库的管理,在今后的技术研究中要不断的实现这一技术新型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海 刘冰.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及图象处理技术研究[J]. 软件.2012,(8):56-58

第7篇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51-02

一、引言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本科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数据库系统的第一门课程。这门课内容较多,比较抽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老师难教且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不仅没有听课的兴趣,对一些原理性的知识一般也很难深刻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如果缺乏学生有兴趣的实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教学中,由于缺少和实际项目的结合,往往不能学以致用,最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了事。因此,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对数据库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与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此,国家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为了全面响应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三峡大学构建了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体系。该体系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传统的教学实验。其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相关,一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这一块是培养全体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它应该是强制性的,是必修的。第二部分是全开放的自主实验,全开放自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自己不会时,可以请教同学中的高手或开放实验室的教师,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动手能力也会逐渐增强,校园创新文化也会渐渐形成。第三部分是优秀人才的创新实验,在经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锻炼之后,学生之中就会出现学习进度的差异,一些学习兴趣浓郁、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对于这样的学生,经教师推荐,让他们进入更高级的环境――创新实验室。学生组成一个个创新活动小组,在进入创新实验室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有显著的进步,能够独立开展复杂的创新性实验。

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立体化实践体系的构建

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数据库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对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配合学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体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院都采取了相应的机制和措施。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数据库课程的实践环节也全面推出了各种实验及课程设计改革方案,构建了以下涵盖三种层次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1.基础实验。三峡大学数据库课程基础性必修实验,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主流数据库SQLServer20005的安装和使用、数据库和表、数据库完整性实验、SQL查询、视图和索引、触发器和存储过程以及数据库的控制与保护(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恢复及并发控制)。在实践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上述这些基础性实验打破了过去通过实验指导书给出详细实验步骤的方式。教师只提出基本的实验要求,至于怎么做的方式、命令及过程,都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涉及的语法也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讲解,大部分都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行完善。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完全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熟练运用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并且能训练主动学习的能力。

2.自主实验。这一部分实验内容是可选的。针对数据库课程,笔者在数据库设计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行选择数据库建模工具进行数据库设计,完成规定系统的数据流图设计、ER模型设计。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这一部分的实践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不完成这一部分的要求,而只需要使用Word这样的文字处理工具绘制简单的ER图。针对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恢复及并发控制这一知识模块,笔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体验上述知识,也是可选的。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引导后,可以完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相应的原理知识。

3.创新实验。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了配合学校的“质量工程”,成立了专为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设立的计算机创新实验室,学生专为这个创新实验室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启明星工作室。每年由专业教师和高年级的优秀生一起组织考试,优秀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在创新工作室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已经提前掌握了一些主流的开发工具,对DBMS的熟悉程度也明显高于教学中的一般要求。虽然只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发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和能力。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笔者在数据库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中,专门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基本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在创新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设计出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并拿出完善的课程设计报告。所有成果的要求和大四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基本一致。最终,创新实验室的学生拿出的成果证明,三峡大学数据库课程这种全新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目前,三峡大学计算机创新实验室――启明星工作室,已经分别承接和参与了一些校内外中小型的信息系统的开发项目,如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宜昌市超高压输电公司车辆管理系统、宜昌顺达旅游公司业务管理系统等。项目总经费近五万余元。在近期的毕业生中,已输送了几名学生进入腾讯公司、暴风影音公司等大型软件开发公司,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这些成果表明,以创新实验室为载体的数据库课程实践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三、结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数据库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上,教师需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改革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保证创新的基石,如何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未来IT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优化,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学内容不仅要紧跟课本,更应跟踪最新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前沿知识,通过教与学的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计算机知识和能力,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学君,赵亮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1-112.

第8篇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90-02

作者简介:白杨(1978-),女,辽宁人,硕士,呼伦贝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数据库。

1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数据库的分析及设计能力欠缺

一般的教材都采用和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学生成绩数据库作为实例,来分析和讲解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相关知识。虽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在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数据库,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造成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与学生成绩无关的数据库设计不合理。使学生缺乏对学生成绩之外的数据库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1.2 工程化观念缺乏

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需要设计者具有工程化的设计思想。而在现实中,无论是上机实验还是课堂实训,学生都抱着完成作业的消极思想。这种被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状态肯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让学生把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库的应用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体现工程化原则。

1.3 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各高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传统的黑板在很多教室消失。PPT教学虽然比黑板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更直观和丰富,但PPT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导致学生的思维难以与教师同步。另外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没有电脑,不能及时复习,几天后再去做实验时,所学的知识也所剩无几。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用PPT表达起来没有黑板表达灵活。所以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教学方法陈旧

以往灌输式的方法,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学,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感、活跃,一味地讲解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理论讲授过于详细,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利于学生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5 实践与理论脱节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且这些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理论并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它的理论设计来自于实际需要。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重点偏向理论,就算有实践也是将实践课安排在最后,以至于学生上机时忘记了理论,和理论根本结合不起来,更不用说去验证理论了。

2 改革方法

2.省略程序设计,教学重点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数据库。主要介绍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及流程,并按数据库的设计流程设计实验,实验给出多个不同的题目,每两个同学一个题目,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和设计数据库。按照数据库的不同设计阶段进行考核。在每一阶段的设计过程中要把上一学期所学的相关知识及软件工程知识在该部分应用上,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报告。具体实验安排如表1。

表1 数据库实验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 验 内 容学时

1需求分析1.需求分析的方法。2.组织结构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分析。3.数据字典设计8

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1.确定实体、属性及联系。2.绘制E-R图4

3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1.E-R图转化为关系模式。2.对关系模式的优化4

4数据库物理设计及实施1.数据库的建立与存储。2.表的建立。3.视图与索引的建立。4.存储过程的建立与使用。5.触发器的建立与使用。6.用户、角色的权限设置。7.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8

5系统设计1.省略 与sql的连接。2.系统的界面与代码设计。3.系统测试12

这样的内容安排我们增加了一学期的课程,相当于让学生学完理论之后做了数据库的课程设计。让数据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据库的作用和地位,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化意识。

2.2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2.2.1 情境教学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教学设计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以实际应用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实际应用的过程。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我们要考虑任务的难度是否适当、任务的相互关联性是否连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如何、是否便于组织教学、教学信息量是否适宜等问题。实训部分我们找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用户,体验不同的用户对数据库的权限及数据库所提供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针对课程里相对抽象的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设计一些具体的案例。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将相关联的案例导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从案例分析中理解和掌握所授的理论知识,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案例讲解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开展实践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中来,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再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利弊,最后给出一个比较可行的设计方案,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

2.2.3 任务驱动

在第二学期的课程中我们给每个同学下达了实验任务,让学生体会数据库的设计流程。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分析任务、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经验总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结果是既使学生熟悉了应用、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 协作学习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要在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库的开发与设计。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启发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互相激励,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样,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

2.2.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数据库原理的掌握需要大量的案例讲解、实验和实践。学生只靠课堂讲授很难将理论知识掌握,只有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或上机操作才能真正理解、消化。因此,讲完理论内容后要及时进行案例讲解或实践操作。另外,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教学实验要协调同步,并保证时间、内容及实验总结的及时落实。对于实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难点问题要进行公开讲解,保证实验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袁玫,商新娜.面向应用性教育的数据库课程改革设想\[J\].计算机教育,2009(3).

第9篇

网络课程是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一种高效的方法,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本课程,学到更多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数据库原理》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建设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可以不断实现自主发展。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为教师学习新知识、增强专业基础知识与教学能力提供了机会;是教师进行课程研究、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数据库原理》课程资源平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的有力工具。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课程建设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又会促进网络课程的优质化。

二、《数据库原理》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不足及对策

网络课程在《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相关网络学习的指导不够系统

在为期三学期的网络课程建设中,课程平台积累了丰富的资源,课程一直处于开放使用中,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但建设中相对缺乏较为系统的网络学习的指导。在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但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法。在线参与学习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提供在线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师资培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让教师了解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变革,并在教学中适应这些学习变革的特点;了解新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让技术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服务,如果教师唯技术、或者理解有偏差,都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也难以实现网络课程的内涵建设。

2、师生、生生互动不足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能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前,网络课程面向的是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互动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每周有四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师生和生生之间更加注重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利于阐释清楚问题,思维的碰撞更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在需要答疑,但时空受限时,学生更倾向于邮件方式或者QQ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通过访谈,观察发现,由于课程平台的答疑讨论模块的实名制,不少同学处于某些问题的考虑,更加倾向于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常规疑难问题的共享,同时从平台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师生、生生互动显得不够充分。教学中,教学团队始终以应用为目的,建用结合,以用促建,来开展《数据库原理》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针对使用状况,我们将以服务学生学习交流和教师教学工作需要为目标,以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结合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对答疑讨论模块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

3、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电子教案,二是PPT课件,三是教学录像,四是FLASH视频文件,五是优秀作品展示,六是案例系统学习等。目前没有实现课程知识点的立体化呈现功能,没有提供按照不同线索连接知识点,以服务学生学习多元需求的模块。对于这一现状,教师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阐述和呈现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课程的教学相长。

4、扩展学习内容模块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第10篇

1概述

目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教学中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不够合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于繁琐的操作命令和理论学习感到枯燥,难以理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相违背。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2目前该院酒店管理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么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只是简单的记忆概念及理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要么过于重视操作,把大部分教学时间集中在目前流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致使学生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无关紧要,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二,验证性实验为主。目前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验证性实验为主,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孤立的实践,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能与现实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教学失去原有的价值。第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师遵循教材进行教学,但所用教材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教学内容统一,不能很好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第四,“填鸭式”教学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已经是一门开设时间较长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惯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部分教师也不愿进行改革以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去接收知识。第五,考核方式不合理。课程的考核仍然采用的是卷面考试的方式,通过对学生理论考试的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却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

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内容。独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院是以酒店和旅游为行业背景的独立学院,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授内容需与酒店及旅游紧密关联,即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与行业结合;课程内容结构必须包含数据库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酒店、旅游行业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由于学院以文科学生为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则选择ACCESS。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入行业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数据库在酒店及旅游行业中怎样发挥作用,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加深理解;安排学生到合作酒店进行参观,了解整个酒店的运作,在进行综合实验学习时要求学生针对酒店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与专业结合。实验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对现有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实现,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①案例教学法:以酒店、旅游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的时候就能了解到课程在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轻松地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②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下达数据库开发任务,任务均以酒店或旅行社为背景,学生为完成任务需相互配合、讨论,彼此督促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是根据具体的酒店或旅行社进行设计的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转移能力,学生更有积极性,更能获得成就感。第四,改革考核方式。《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考核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两部分。但在实际考核的过程中不需要刻意的安排卷面考试进行测试,采用提交最终作品即设计的数据库系统,同时提交小组在系统设计期间所完成的数据库设计报告,设计报告的撰写需要学生将整个系统设计所设计的内容文字化,也就将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强化。第五,加强与酒店和旅行社的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应用,通过与酒店和旅行社的合作,学生能在学习期间了解行业的动态及需求,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并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第六,教师自身提高。教学的关键和主体是教师,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所传授的知识就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所学知识也就不能与社会接轨,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改革的关键,因此教师除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还需要不定期到酒店及旅行社进行学习,了解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并在学院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前沿,了解地方酒店的发展近况,思考将数据库技术用于解决酒店存在的最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教授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才能体现其价值。

作者:王赵舜倪铉珣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 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 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第12篇

人事管理是一个较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很广。本题人事管理系统要求:

1. 对本系统模拟一个一、二百人的单位规模进行设计;

2. 建立良好的人-机界面和主控程序;

3. 建立职工的人事档案,可按条件进行统计;

4. 对于每一个职工均可对以下各项,根据权限进行查询和更新、统计等工作;

(1) 本单位的日期及来自的单位;

(2) 开本单位的日期及去向单位;

(3) 在的职务及评定的时间和工资级别;

(4) 次的职务评定及升级的时间和原因;

(5) 工的奖惩登录;

(6) 工家庭的主要社会关系;

5. 根据上述内容,可打印出一个职工、一个部门的相关的表格。

二、 实验设备

1. 硬件环境

(1)P3处理器;

(2)精英815E主板;

(3)128MB内存;

(4)20GB硬盘;

(5)SVGA显示器;

(6)键盘、鼠标;

(7)惠普打印机。

2. 软件环境

(1)Windows98操作系统;

(2)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软件;

:1000多字 一个课程设计,有源程序

2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