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3 05:0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系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工程管理;全寿命期;系统思维;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中图分类号]TV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36-05
一、引言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工程界的关注重点,同時又是全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涉及国家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投资体制、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各方面,涉及各工程领域和各工程专业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它跳出了传统的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以建设过程为对象,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套路,提出将工程的目标、对象、流程、技术等全部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管理,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的目标。
笔者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研究,在过程中深深感到:目前我国的工程界仍然只关注工程的建设问题,忽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对工程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仍旧十分肤浅,如对工程建成后的健康状况、工程价值的变化和功能衰退的规律等研究很少,甚至缺乏基本的认识,由此导致了许多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甚至是盲目的工程行为。而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程管理者缺少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没能从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去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
二、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性
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以工程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并将各目标按照实施阶段和主体进行拆分落实;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为主要管理内容;以管理方法为主体,重视管理工具的使用,如网络计划技术、概预算软件等。这种现实性的管理思维能够基本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
1.以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形成了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工程价值观,容易产生“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导致不注重工程的运行维护的要求;对工程的认识是近视的,进而忽视运行阶段工程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对运行阶段工程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工程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严重不足,并由此造成工程在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维修和更新改造决策,工程拆除决策等的研究缺失。上述现状也是造成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三大目标的包容性有限,没能反映工程界的新发展与新要求,如各方面满意、“健康——安全——环境”等。并且,由于工程的价值和效用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的阶段性、局部性,割裂了工程的决策、设计、建设和运行等主要阶段的内在联系,割裂了各阶段、各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造成工程管理组织的分割、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造成管理过程不连续。工程管理者只是在工程的某阶段和某个主体或职能岗位上思考问题,参与者只注重局部利益,甚至为了达到局部优化而放弃或背弃了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和准则,使工程的整体价值降低,无法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
3.这种面向工程建设管理和控制的思维模式导致近几十年来工程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都仅仅面向建设阶段,定位于满足单一管理者、单一管理职能、单一工程专业。这种定位出自于人们对工程问题研究和解决的需要,使成果有明确的要求和很强的应用性。但视角较低,没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更长的時间跨度和更大的系统性思考、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与工程有如此长的使用時间、承担如此之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不相符合。
三、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
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承担着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整体最优,确保工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并引领整个工程界的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因此,必须立足更高的角度、更大的视野、更长的時间跨度和更广的系统思考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必须具有更高层次的思维。
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兰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确提出,强调把握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具有形式多、运用广、创造性强的特点。工程管理系统思维(Engineering Management SystemThinking)是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将工程作为一类特殊系统,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系统特征,从工程系统整体出发,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着眼于工程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工程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加以集成管理,以期获得工程系统全寿命期整体目标最优的科学的管理思维方式。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一种面向工程由构思到终结的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图1)的思维方式: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始终将工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充分考虑内外部要素在全寿命期各阶段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变化性,并试图揭示工程系统全寿命期动态变化的机理和发展规律。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强调在进行工程系统整体特性与各子系统特性的差异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从工程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三方面人手,通过贯穿工程全寿命期系统过程的管理活动实现工程全寿命期整体优化的总体目标。因此,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工程系统及各子系统的目标、联系、结构、功能及其全寿命期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在工程管理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贯穿工程全寿命期的最重要思维方式和研究工具。
四、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下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一)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分析
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模式下,工程是人类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创造的,具有一定功能或价值的人造系统。它通常由在一定空间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系统、软件系统等构成,并可用一定的功能(如产品产量或服务能力)要求、工程量、质量、技术标准等指标表达。工程处于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和信息环境下,在一定的時间和空间上建设和运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着许多交互(图2)。
系统环境是工程系统的边界条件,指在全寿命期中对工程系统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任何工程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环境中。在工程全寿命期中,一方面,工程系统需要系统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土地、原材料、劳动力乃至工程文化等,这些输入是工程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工程系统通过向外界输出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時,也产生了废弃物等不利影响,还可通过工程价值观等无形输出影响着系统环境。
(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在传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工程的策划决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后期处理为对象的全过程管理,是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广度建立的工程管理系统架构(图3)。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在对工程系统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及相应的实现方式,最终通过与工程专业技术系统创新、工程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管理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工程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1.工程寿命期内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按照工程寿命期阶段划分,工程管理可分为前期策划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和工程善后管理;从管理内容上分析,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包括工程决策管理、工程投融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运行维护和健康管理等。
2.基于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工程全寿命期理念是指在工程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技术和管理工作)中都要立足于工程的全寿命期,不仅注重建设期,更注重工程的运行阶段。在实施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工程全寿命期整体最优作为管理目标,在保证工程全寿命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前提下,注重资源节约、费用优化、与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以集成为重要手段,把工程全寿命期的各个阶段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集成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优,使工程在全寿命期中都经得住社会和历史的考验。
在工程系统全寿命期基本规律研究层面,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主要体现为哲学思维,表现为从全寿命期的角度探索工程系统的规律,对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要素、环境、过程以及工程全寿命期的价值、代价、健康等问题的研究。在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层面,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中的理性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从全寿命期的角度提出成功工程的要求,构建工程全寿命期的价值标准。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实现层面,现实思维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重点是通过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目标。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工程管理相比,工程全寿命期管理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从工程系统总体出发,超越了工程的阶段性和工程的具体专业,并且通过构建集成化的工程管理系统,整合了工程相关者各方乃至整个社会的责、权、利,超越了工程中的利益主体角色和具体的工程管理职能。因此,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发展的产物,它将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涉及多阶段、多主体、多要素、多专业的“大”管理,更是“超”管理。因此,如何协调错综复杂的系统内外部关系对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总体目标尤为重要。而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所强调的在系统差异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以满足工程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为抓手的工程全寿命期整体协调优化的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目标的一致性协调。不同的工程系统虽然组成部分不同,但都服务于工程的总体功能。通过将各组成部分的目标统一于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能够为后续的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提供前提保证。
2.结构的合理性协调。在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协调各部分和整体与系统环境间的相互关联,互相依赖与互相制约的关系,通过改善工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减少内部界面之间的障碍,使之形成能够高效率运行的工程系统整体。
3.功能的整体性协调。在保证工程运行所需要的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内部各部分的空间大小和产出能力均衡,做到功能搭配合理,既不残缺,也不冗余,最终实现局部功能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五、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实现工具——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一)工程系统分解结构的基本理论
工程是具有一定系统结构的综合体,表现为由在规划和图纸范围内的许多分部组合而成。任何工程都可以进行结构分解。工程系统结构分解是指运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工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功能和专业(技术)系统将工程系统分解为一定细度的工程子系统而形成的树状结构,即工程系统分解结构(Engineering Breakdown Structure,EBS)。实践证明,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必须遵守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追溯性的原则,必须体现工程系统和工程专业工作的特点。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可分为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两个层面(图4)。工程布置在一定的空间上,是由许多空间分部组合起来的综合体。这些分部也有一定的功能,被称为功能面。例如,大学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功能面组成。每个功能面是由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专业子系统构成的。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供电、消防、通风、通信、智能化等专业子系统。功能面能够独立工作,而专业子系统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通过系统集成以组合成功能面而发挥整体功能。
工程系统分解过程中,通过提取工程的所有专业子系统,可得到该工程所包含工程专业的体系,如地铁工程包括四十几个专业子系统。实践中,设计图纸和规范的分类,设计和施工小组的划分都与专业子系统密切相关。同時,各个专业子系统在工程系统中具有的不同作用决定了各专业学科在工程的学科集群中,以及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的内在联系。
(二)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的作用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能够实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的实现工具,在工程设计、计划、全寿命期费用管理,全寿命期信息管理及组织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能够保证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案成果的系统性和完备性。通过基于工程系统分解结构的工程系统分析能够明确工程的组成,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工程,方便工程管理者观察、了解和控制整个工程实施和运行过程。
2.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工程规划实质上是对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范围内的各个功能区和专业子系统的定位、总体描述和在红线范围内的布置,而工程设计就是对各个专业子系统的技术说明。
3.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 Structure,WBS)的基础。在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基础上,考虑工程建设过程各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可得到工作分解结构。而工作分解结构确定了工程的范围,又是工程各个职能管理的基础,适用于工程管理全过程。例如工期计划、成本计划、资源计划、采购计划等的编制以及工程合同体系都是在工作分解结构上进行的。
4.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专业分工和建立工程管理组织责任体系的依据。例如大型工程通常按照功能面进行分期建设以及划分施工标段,工程设计按照专业子系统划分小组或分配专业人员,工程施工按照专业子系统划分分包商、供应商或者工程小绢。
5.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的依据。工程运行是各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则运行维护和工程健康管理的对象也是各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
6.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管理的共同基础。工程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分解结构体系都是在工程系统结构分解的基础上,将工程的各个阶段的费用和信息进行分解、整合,建立各专业子系统和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得到各个专业子系统的费用和信息结构矩阵,为现代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平台。以某变电站工程为例,其各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和全寿命期费用结构的映射矩阵模型如图6所示。
六、结语
1.1系统兼容性不完善
由于水利工程涉及的信息和内容非常繁多,使得整个工程变得非常庞大而复杂,尤其是在管理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的部分很难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造成整个水利工程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兼容性还有所欠缺,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和再次开发后才能加以利用。
1.2管理模式过于简单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系统通常有2种:一种是项目管理系统,另一种则是数据管理系统。当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在利用这2个系统进行协调合作时,往往注重的是对部分的软件系统和重要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整合,使得整个管理模式过于简单,虽然也能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体的管理,但是其系统的功能性往往表现的比较单一。
1.3软件开发程度不高
受软件开发平台限制的影响,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信息管理软件得不到相应的可视化技术的支撑,其在进行实际的信息管理工作时,往往只能对管理对象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管理,将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导致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空间信息管理方面严重不足。
2基于GIS技术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研究
2.1建立起完善的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体系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是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利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电子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水利工程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合理的平台,如何才能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将水利工程中的各项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促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工程管理人员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其必须充分利用GIS技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体系,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地整合各个部门的重要信息,并将先前的管理经验充分结合起来,为日后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信息查询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和有力的保障,促使整个管理工作能够向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进步,从而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与水平。
2.2将B/S结构全面地应用到管理系统中
现阶段,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C/S结构已经不能够充分地满足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将B/S结构全面地应用到水利工程的管理系统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从系统的维护还是系统的下一步开发来看,B/S结构都比C/S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有利条件,B/S结构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更加便捷地对整个水利工程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查阅与管理,并进一步促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确保决策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将B/S结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能够使得整个系统更加便于维护与调整,确保各个管理部门之间能够实现全面的协同合作,从而更加全面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
2.3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系统软件开发工作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将GIS技术全面地应用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而又完善的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管理效率与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GIS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工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制定一个统一的软件开发标准,完善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因此,各大工程软件系统的开发公司必须全面地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特征,并充分考虑国家的发展水平与技术现状,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系统软件开发工作,促使其能够研发出更加符合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需要的系统软件。
3结语
关键词:施工;工程管理;B/S
1前言
传统的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方面一直采用纸质文件进行数据的记录与传递,这样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其一是数据的传递比较费时,不能实时共享工程信息,其二是纸质文件容易丢失或损坏,不能很好的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而设计并开发一个施工工程管理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和web开发技术的日益成熟,B/S架构目前已经成为分布式计算处理的网络系统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将互联网与业务融合,提升经济生产力。
2系统结构设计
2.1基于B/S架构的系统功能架构设计本系统采用基于B/S架构的三层B/S架构,只需要在安装配置好服务器(Server)之后,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即可通过浏览器(Browser)输入网址使用系统。系统的功能架构设计图如图1所示。(1)表示层:直接跟用户交互,一般也就是指系统的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的查看等操作。(2)业务逻辑层:对用户输入数据做一些有效性的验证工作,以此保证程序能够更好运行,提高程序的健壮性。如不允许数据输入为空、不允许输入字符串中包含某个特殊字符等。(3)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负责的工作就是跟系统数据库打交道,完成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更新等操作。2.2施工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施工工程管理系统用户分为普通图1施工工程管理系统功能架构设计图用户和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用户具有最高权限,可以查看、修改、删除和更新所有数据。普通用户又分为一线普通用户和后勤普通用户,一线普通用户只能查看当前所在工程信息,后勤普通用户可以查看所有工程信息。(1)工作平台模块中包含通知公告和待办工作两个子模块,通知公告子模块用于和显示公司公告新闻,待办工作子模块用于显示用户待办事项。(2)造价管理,该模块包含合同管理子模块,用于管理工程合同信息。(3)综合管理,该模块包含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和物资管理三个子模块,人员管理用于记录公司所有在职工的基本信息及个人所持资格证书等,培训管理用于记录施工人员参加培训记录,比如说技术交底、安全教育培训等。物资管理子模块用于统计工程所需物资。(4)项目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记录项目部信息,工程概况,进度管理等。(5)安全管理,该模块用于记录工程分包商信息、进行安全考试、记录每个工厂风险种类及风险管控措施等。(6)质量管理,用于记录工程检验结果,工程存在问题等。(7)技术管理,用于管理工程施工措施、施工图纸和施工交底记录等。
3系统安全架构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颁布,信息安全显得愈加重要,为此,本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几点防护措施来加强系统安全性。(1)物理安全,系统服务器部署于公司机房中心,通过VPN接入互联网。通过机房监控和报警管理保证网络系统的物理环境安全,防范因为物理介质、信号辐射等造成的安全风险,保证信号传输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靠性。(2)网络安全,通过设置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网络入侵检测等安全防护措施使输变电工程管理系统的网络得到安全防护。(3)应用安全,一些高级安全可以通过系统利用密码功能来满足,包括但不限于:标识和鉴别,抗抵赖,可信路径,可信信道和数据分离。模块同时解决了密钥管理和密钥使用的问题。系统对用户密码规范的要求如下:(A)使用固定密码,(B)密码字符最少,(C)提高密码复杂性,(D)密码不能有明显规律,(E)定期更新密码。系统对输入或导入的数据进行合法性检验,将不合法的数据进行过滤,禁止输入模块。另外对内部输入、输出的数据、和用户直接相关的安全属性和存储期间的用户数据设置了保护,将输入框的长度和类型做了一些限制,常规业务数据直接存储在数据库中,对一些关键数据及敏感信息采用较复杂的加密方式存储。为防止SQL注入攻击,在访问数据库时应对特殊的字符进行过滤。限制输入内容长度及类型,过渡掉一些特殊的字符。通信使用SSL加密,在身份同步引擎(Metadiretory)与远程装载程序之间进行通信,以及在身份同步引擎(Meta-diretory)或远程装载程序与已连接系统之间进行通信。保证身份数据的安全传输及存储。通过SSL保证认证服务与客户端、应用、认证目录等的安全通信。
4关键技术
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具备很好的可升级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访问系统,这样就避免了在客户端安装系统,操作简单,对于后期系统的升级和维护也带了方便。4.1面向切面编程技术面向切面编程(AOP=AspectOri-entedProgramming)是一种可以动态将代码切入到类的指定方法、指定位置上的编程技术,可通过预编译方式和运行期动态实现程序功能的统一维护。AOP可以实现事物处理、持久的性能优化、统一的日志记录、跟踪、优化和监控、资源池(如数据库连接池的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统一的认证等,应用系统的异常捕捉及处理,针对具体行业应用的横切行为。4.2组件注入技术组件注入基于InversionofControl控制反转,又称依赖注入(DI=Depend-enceInjection)。所有的组件都是被动的,容器负责所有组件的初始化和调用工作。容器中不同业务的组件程序之间的关系由容器统一负责管理。系统中的组件会通过业务逻辑来进行扩展,并在指定的格式中按规范开发业务逻辑组件配合文件中配置,组件容器自动加载业务逻辑组件,并且自动协调好组件与组合组件的关系。业务逻辑组件通过动态实现动态加载,将原有业务逻辑组件进行替换就可实现对业务逻辑组件进行新,即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来重新组合组件依赖关系,同时可以通过AOP(AspectOriented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方式对业务组件进行事物管理、权限控制、日志管理等统一的操作。4.3分布式缓存技术使用分布式缓存(CARP=CachingArrayRoutingProtocol)技术可以让多个缓存服务器如同一台,进而产生一种高效率无接缝式的缓存,使用上让多台缓存服务器形同一台,而且避免了数据重复存储情况。使用分布式缓存技术可以将系统中大量的配置信息进行存储,这样既节省了网络流量,又加快了程序对配置信息的访问速度。分布式缓存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如果一个服务器的缓存有变化时,其它缓存服务器也会跟着发生更新,这样就确保了系统的稳定与业务功能的正确运行。4.4动态表单技术表单生成的功能,可以通过模板配置技术,使用手工操作配置方法,自定义生成用户操作界面,这样既节省了模块的开发成本,又使系统更加人性化。通过系统提供的表单功能,在调整表单时只需修改数据显示与编辑属性就可以将页面升级,这样更加方便又快捷。配置后的表单会生成一个XML文件,然后系统对XML文件进行自动读取和解析,最后页面会生成详细、列表、表单。
5运行环境
5.1软件环境。5.1.1应用服务器软件环境。5.1.3客户端软件环境需要安装IE8.0或谷歌浏览器,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XP或Windows7,软件需求如下:5.2.3客户端应用环境6结语施工工程管理系统的建设旨在帮助传统的施工企业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本系统基于主流的B/S架构,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且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三方面确保系统的数据安全,经过实际应用表明,系统简化了施工管理措施审批流程,切实提高了企业的工程管理效率。
作者:汪宏春 周浩 刘秀敏 单位: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史占红,李振海,胡勇飞,等.基于B/S架构的SCADA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3:31~32.
【关键词】管理系统;实施效果;存在问题
1、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内容
1.1 总体思路
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总体思路是结合本公司多年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规划一套可以跟踪、控制在建工程项目的安全状况、统计分析质量、技术状态、保证工程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传递,且便于信息浏览查询的工程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定位在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文件网上流转、网上审批上;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系统的平台,最大可能地收集工程管理的各类原始信息,再通过人工或系统自动的整理分类归档,在企业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文件网上流转、网上办公等功能,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2 工程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1.2.1 工程安全管理
根据“安全第—,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要求,我们在安全管理模块中设立了安全资料台帐、会议信息、文明施工、施工奖惩、安全执法和事故管理等六项内容。
(1)安全资料台帐。由各参建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将安全管理工作需重点关注的各类台帐信息录入系统.并实时进行数据更新,以保证系统内信息和现场实际保持—致。包括:安监人员登记表、特殊工种人员登记表、现场车辆登记表、大型机械(特殊工器具)入场登记、安全考试台帐和人员结构台帐。通过此功能,工程管理者或上级安全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到现场人员、设备、安全培训情况,并可以依此进行跟踪检查。
(2)安全会议信息。各类会议纪要的起草、签发都在安全管理模块中进行,此处只提供安全类会议纪要的查询功能。
(3)安全文明施工。包括安监人员责任区登记和安全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回复单二部分内容。
安监人员责任区登记由各参建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填写,实时反映出各单位安全人员所在班组、责任区域及联系方式,明确了责任分工,便于沟通联络。
安全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由安全监察部门发出。当安全监理工程师发现现场存在安全问题或事故隐患时.就可以通过该系统起草通知单,系统根据管理制度的要求,定义了通知单的流程节点,各节点相关人员在系统中签署意见后,通知单发至相应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接到通知单后,对于通知单中提及的问题进行整改处理。处理完毕后,施工单位向安全监理工程师发出回复单,写明对于通知单中提到问题的整改情况,通过系统进行文件审批后流程结束。安全监理工程师可以按照回复情况,视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4)安全施工奖惩。包括罚款通知单和月度(百日)考核、奖励情况台帐两部分内容,由安全监理工程师填写,用于安全奖惩情况管理。
(5)安全执法管理。包括安全执法日常检查记录和安全设施规范两部分内容,由安全监理工程师及企业管理人员填写。
(6)安全事故管理。包括伤亡事故管理、伤亡事故报表、大型起重机械事故情况、机械事故情况、车辆交通事故情况、火灾事故情况、失窃情况及安全月报,由安全监理工程师及治安管理人员填写,主要用于事故统计管理,并可以形成统计报表。
1.2.2 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工程质量管理模块按照国家质量验收标准对工程项目质量验收范围、评定记录、施工记录和试验记录进行了收集、统计和整理,通过对工程过程中的土建项目、安装项目、加工配制、调试运行的质量验评、试验阶段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实现了对工程进程中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跟踪,为强化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可靠的保证。
(1)质量基本信息。包括质检人员台帐、质量会议纪要及质量管理周信息、月信息三项主要内容,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查询、跟踪工程现场的质量进展情况。
(2)质量考核管理。包括质量罚款通知单、质检奖惩台帐、质量考核(明细)表及质量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回复单,由质量监理工程师填写,用于质量奖惩,考核情况管理。
(3)质量问题管理。包括质量事故管理、不合格品管理和不合格项通知单三项主要内容。
(4)质检监督管理。包括质检监督大纲、质检监督检查计划和质检监督检查报告三项主要内容。
1.2.3 工程技术管理
针对项目工程与总部存在地域距离,工程在建期管理人员少,技术人员或要同时参与几个工程项目,工程建设中要进行设备厂内试验、出厂检验、现场试验等各项工作,易出现往来文件不能得到及时处理的情况,我们在系统中实现了工程往来文件的网上录入、网上审批,通过互联网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各类文件的交换和处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文件流转的及时性。
这个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工程往来文件审批、设备缺陷台帐统计及竣工图依据文件统计三部分。
(1)工程往来文件。为了满足网上审批及档案管理两方面的要求,采用了“文件网上审批,补写签名存档”的方式。将往来文件网上审批,电子文件审批完成后,对于需要进行归档的纸质文件,再将文件从系统中直接打印出来,由审批人员签字认可、加盖公章后,完成文件归档。
系统提供了附件上传、流程跟踪、收文提示及到期文件警示提示的功能,可以全面跟踪文件处理情况,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对文件进行处理。文件的生成者可以清楚地查询到文件的当前审批人,可以加强工作的沟通。相关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审批完成的文件,形成了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公用的信息库,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实现文件信息共享,还有效避免了往来文件处理不及时、或相互推诿的问题。
(2)缺陷台帐统计。为了及时跟踪设备缺陷处理情况,保证各项缺陷处理都能落到实处,在系统中增加了缺陷台帐统计功能。各专业工程师作为本专业缺陷处理的责任人,将发现的缺陷在台帐中进行登记,并填写缺陷详细情况、处理措施、预计完成时间、缺陷处理结果等内容。系统会根据预计完成时间,提前提醒权限处理责任人。
(3)竣工图依据文件统计。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图是记录项目建设真实情况的技术文件,是项目竣工验收以及电厂生产、运行、维护、改建与扩建的重要依据。为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图的完整齐全,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项目竣工时的实际情况,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就对施工图纸的变更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以便于最终竣工文件的形成。
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审核台帐、图纸会审记录台帐及设计变更执行记录三部分。
由施工单位专业人员填写各项设计变更的执行情况,由监理公司专业人员进一步确认,对于已经确认处理的内容反馈给设计院,形成最终竣工图。
1.1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组织与协调
首先要建立高效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项目组织机构,通过分工与合作来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是项目成功实施的组织保障。对于上级公司下达的任务必须协调各个部门极力配合,以保证项目实施的协调性。
1.2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合同管理
项目合同属于经济合同的一种,是法人之间就项目达成的明确的相互利益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是国家重大的经济活动,只靠国家单一的行政机制实行是不现实的,必须健全法律机制、经济机制和竞争机制,用法律合同来对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进行约束。
1.3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控制
项目的过程控制是指在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做出最优控制策略,并通过一定的部门统一协调,保障控制策略的实施。
1.4公路工程项目的竣工与试运行检验
项目的竣工和试运行检验是工程项目的最后阶段,既是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结束,也是公路要投入运行使用的开始。项目的竣工是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在局部验收的基础上对整个施工进行全面的检验和认可。公路试运行的检验,是在项目竣工验收之后,对路面以及车辆行驶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结论对试运行进行检验。
1.5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
1.5.1首先应确定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如将工期、费用、质量控制在预期的目标内,是实现有效控制的前提。
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职责、岗位及目标任务。审查考核实施体系,制定最低成本、各分项工程优良率、工程按计划完成率。平衡和协调各职能发挥最大潜力和作用。
1.5.2根据确定的目标和所涉及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制定出相应的计划。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点多线长,涉及面广,复杂多变,具有不确定性,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应对多种施工方法和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分析、对比和评价,力争选出最佳方案,根据方案再修订计划,充分预测不利因素对计划实施的不利影响,这是取得主动控制的关键。
1.5.3根据施工实施过程中收集的信息进行客观分析,认真查明原因,及时做出决策。
进行合理的调整,修正措施,完善计划,使目标更准确,各个职能职责更明确,进而克服施工中气候、地质、水文、人为等干扰因素的复杂性,按计划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1.5.4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对施工过程中部分项目进行反复的测验和复核,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能够达到标准,反复复核以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以后再次出现;b)合理计划和使用施工用地,如临时工程物品的堆放场地,临时工棚等的用地,以及一些临时料的用地等;c)在施工组织的过程中,科学地进行施工作业的布置,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分析,如:劳动力、机械使用距离、材料运输距离等;d)加强对现场的检查和考评,如人、工作量、各种材料的使用情况等;e)坚持现场安全第一、文明生产的管理;f)施工现场的信息管理,对现场指导施工的工程师来说信息是最好的资料,他们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做出最合理的实施方案;g)对现场各种资料、试验的管理;h)协调施工项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不协调会导致工程施工的进度缓慢,还会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
2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要依靠科技
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项目管理的科技水平。实现项目管理创新,技术支持是关键。在工程实践中,要注重解决和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重视工程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依托工程建设,结合项目特点,确定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控制目标,如高墩大跨径新结构桥梁技术,长、大隧道施工和运营管理技术等,把解决当前与谋划长远有机结合,为高速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二是注重工程实用技术的研究,如新型筑路材料及施工工艺的开发应用,湿陷性黄土压实技术、膨胀土防治技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土石混填技术的研究。三是注重工程质量通病的治理,如路基不均匀沉陷病害防治技术、路面抗车辙技术、高边坡生物防护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绿化技术等。四是注重跟踪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如排水性路面技术,特大型桥隧监控管理技术。五是从实际出发,在遵守国家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适当修改和提升部分工程技术标准,改变目前国家部分技术标准和规范落后于工程建设实际的状况,形成科技与生产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结语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小班数据 营造林工程 管理系统 研发建设
森林资源属于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小班数据的更新与营造林工程联系紧密,两者对森林资源的建设与维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贵州思南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小班数据以及营造林工程的重要性在发展与变化中逐步体现。本文对此作出相应的研究。
1 森林小班资源数据更新与营造林工程的研究发展
1.1 森林小班资源数据更新
通过研究可知,在20世纪初期之前,我国的森林资源小班数据更新范围较为狭窄,主要内容为更新小班属性的数据。而相关学者在1994年率先提出将上述思路运用在森林资源小班数据的更新中,同时于四川省试点并推广;2000年之后,我国的小班空间数据系统已经颇有成效,加之学者逐步对其进行修缮和补充,逐渐形成了时空数据、小班时空一体化的全新系统,不仅能够研究森林现状,还能够回溯从前的历史性数据。
1.2 营造林工程管理
营造林的工程管理有两个方向:营造林工程管理、营造林规划方案。营造林的工程管理主要是指有一定计划、规划和方向的工程建造模式,对造林项目进行有条理的分化以及调整。而营造林规划主要是指在栽种树苗的时候需要事先了解本地的相关工程和自然现状,确定是否有利于造林。
2 森林资源小班数据更新与营造林工程系统的研究和建设
森林资源小班数据能够从最直接的角度了解森林资源的经营状况,由于森林资源现状并不稳定,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小班数据能够以动态反映动态,森林资源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在其中。森林资源小班数据能够切实、真实地记录并评价森林资源的具体数据,对于相关管理部门而言,也能促进营造林工程系统的建设。
2.1 贵州省思南县森林资源概况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理位置东径107°52'12"-108°27'24",北纬27°31'42"-28°09'24",东邻印江、南连石阡、西接凤冈,北与德江毗邻。海拨高至1434米低至343米。思南县国土面积3345750亩。有林地1080270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 78.08%,灌木林地106121亩,疏林地20714亩,未成林造林地106188亩。无林地52626亩。活立木总蓄积1581468立方米。
2.2 思南县森林小班数据分析
相关部门应针对思南县的森林资源现状,从根本上分析资源小班数据变化原因,将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相结合,了解森林资源小班数据的变化,对当地森林资源信息进行更新和推广,不断完善对资源的管理和运营效果。小班数据系统的开发和运营主要基于3S技术平台,该系统以林业资源的信息更新为基础,统一我国和各省的森林资源项目数据并综合记录,以记录资源的日常变化以及维护为主要工作模式。
2.2.1 森林小班数据更新
森林资源的小班空间数据直接关系到森林历史数据的调阅和了解,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浏览过去数年间的森林资源数据,了解、修缮、调阅这些数据,做好备份和记录,最终生成报表。
2.2.2 森林小班数据的维护和更新
小班数据是不断变化的,那么相关人员可及时绘制新增的小班数据图,若部分数据需要分割、融合,也可以有效处理;此外,通过定位方法,能够查找并修改以往的数据,了解历年经营情况。该系统还能够获取往年的森林生长模式和数据,对每年的经营记录进行收取,更新森林的生长模式,维护生长数据,确保小班数据模型能够随时补充或者调整。
3 营造林工程管理系统的研发建立
营造林工程系统主要基于造林小班数据系统的运营、设计,同时,能够有效管理森林工程中的信息数据,其主要设计、研发方案如下。
3.1 营造林工程的小班设计
思南县的林业部门以年度造林任务为基础,了解森林数据库中的林地建设规划纲要。第一,若小班已经确定了造林的具体要求,那么建设就可以其为基础推进;第二,若了解该造林区域条件后,通过森林区域的坡位、土层厚度、坡度等重要项目数据了解与之相联系的所有小班,规划、调整最为合适的造林小班,进而采用GPS技术深入相关区域调查取样。
3.2 营造林工程管理系统设计建立
林业部门在完成林业设计后,向主管部门报批,那么造林工程就正式开启了管理进度,相关部门就可以通过工程管理系统对实际工程进行监督、管理。主要有4个步骤:森林数据设计、审批、核实以及竣工验收。设计完成后交予审批部门,若审批合格,相关单位可依据用户的要求确定造林方案,若审批不合格,那么相关单位根据用户要求制定调整意见,反复修改后上报,并重新审核。核实以及竣工验收属于最终环节,相关部门检查后,若不符合设计要求,那么应该根据用户的意见重新完善,若竣工验收合格,可将此次工程的相关数据统计并存入数据库,更新小班数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属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物质推动作用。林业工作的重点就是开发森林资源,并做有效地利用,同时对其加以保护。优化我国森林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带动林业发展更加科学、和谐,属于我国战略性的计划。
参考文献:
[1]魏安世,杨志刚.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小班数据自动更新技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123-128.
[2]赵春燕,李际平,王国华等.森林资源空间数据更新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J].测绘科学,2010,35(6):189-191.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0前言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数据进行信息化实时采集、传递和共享,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决策提供给可靠的依据,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该也使监督检查等实时控制工作以及信息反馈变得及时有效,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组织更加科学化。
1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信息化工作起步于“十一五”初期,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在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中主要利用的信息化手段有工程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的管控一体化技术、视频监控、移动互联网、GPS定位技术等等,下面介绍下各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1.1工程管理系统
江苏省的工程管理系统从功能和应用主体来分,可以分为省级工程管理系统和地方工程管理系统。省级工程管理系统。省级工程管理系统以行业管理为核心功能,利用全省干线公路建设计划为主线,按照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对全省干线公路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从前期工作至竣工验收阶段的全面管理。各级管理单位根据权限通过省级系统可实时或了解各类项目的计划、进度、拨款、质量等情况,从而有效提高了全省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地方工程管理系统。随着干线公路建设重心的下移以及干线公路建设规模、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行业管理为核心功能的省级工程管理系统已不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管理者的需求,部分市、县开始建设以项目现场管理为核心功能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地方工程管理系统一般都设置有进度、计量支付、试验、安全、质量、资料归档等管理功能,在项目现场管理中利用上述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同时使资料归档更为规范完整。
1.2管控一体化
管控技术在现代工业管理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历经几次技术革新后发展为现今的管控系统。许多发达国家已将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在石油、化工、土木工程等行业,建立了完善的生产管控系统,运用较为成熟。“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在部分地区干线公路建设中开展了基于物联网公路工程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沥青混合料拌和楼生产后场、沥青路面施工前场、水泥混凝土拌和楼及其工地试验室。与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相比,管控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对施工机械工作状态、施工条件以及路面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实时采集生产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并形成趋势图,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同时建立预警机制,通过预警功能及时告知参建管理单位,采取纠偏措施,使得公路工程施工过程得到有效监控,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1.3其他新技术使用
各市除了工程管理系统和管控一体化的研究应用外,还在积极探索和使用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来用于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目前已在全省多个建设工程管理中进行了应用,主要是通过手机等手持终端,访问办公平台,实现远程移动办公。视频监控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是通过在施工现场重要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如桥梁施工场地、工地试验室等,对施工过程进行影像监控,从而掌握施工现场的进展情况,并保证现场数据采集的真实性。GPS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目前已在多个建设项目中进行了使用,主要是利用GPS定位技术,掌握现场人员位置、设备的运行轨迹等,更深入的应用是通过集成GIS地图,了解当前位置的地理信息,比如在建项目标段在地图中的所在位置等。
2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探索、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干线公路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也对工程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新需求。
2.1工程管理系统推广障碍
省级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虽然在全省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推广成效,各地在项目级的管理系统建设中也做了很多尝试和实践,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管理系统实际使用效率不高。首先,缺少资金的持续投入,造成系统维护、更新以及培训跟不上要求;其次,工程建设人员往往流动性较大,长期规范使用工程管理系统有一定难度,造成管理系统的使用熟练程度降低;各类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不够。各类工程管理系统虽然丰富了数据采集点,覆盖了更多业务,但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很少,未能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
2.2管控一体化发展困境
管控一体化技术尚处于研究和应用初期,在后期研究推广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解决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成本较高。管控一体化主要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设备、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实现生产施工的实时监管,现阶段应用成本较高。系统功能有待完善。从管控一体化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系统功能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根据工程应用实际需求,新增了碾压遍数、附属材料投放动态管控、智能振幅振频等关键参数作为下一步计划实现的管控系统功能;二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在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管理者最为关注的是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管理平台的层次感有待提升。管控一体化系统应充分考虑不同参与方的需求,建立一个涵盖拌合楼生产管理、施工现场管理、项目远程监控和项目多方协作等多层次的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根据参与方的需求、权限、级别等对系统的架构进行分级梳理,分省市管理级、项目管理级和公司管理级等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管控平台能够自动生成面向不同主体的数据,实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
3“十三五”发展展望
针对上述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瓶颈,提出相应的思路、方案、展望,为“十三五”的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3.1明确发展思路
工程管理信息化将是干线公路建设管理提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也是现代工程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江苏省干线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转型发展之际,工程建设者也应当与时俱进,提高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工作应加强顶层设计,从省级层面进行统一规划,既可以避免地方对新技术的重复探索和建设,也可以形成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便于进一步推广、衔接与维护。省、市各级应制定适当的政策对工程管理信息化进行引导,对信息化新技术提出一定补助和考核激励措施,对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形成保障机制。
3.2提高工程管理系统使用效率
工程管理系统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其使用的效率、使用范围和深度,按照“一个平台、三级管理、多业务覆盖”的建设框架,在原来的省级工程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使系统在技术和功能上满足各层级管理需求,推动地方管理系统的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高效使用,实现各类管理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同时建立系统推广应用的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以及技术保障,为系统下阶段的推广保驾护航。基于云服务理念,升级改造工程管理系统。基于云服务理念,将省级工程管理系统打造为涵盖行业监管、项目建设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多方位一体化平台。对现有的行业管理功能进行信息化业务再造,增加地市行业管理应用,提高功能的灵活性和易用性,实现行业管理应用的全面推广;基于大数据思维,实现各类工程系统的数据交互。基于大数据思维,逐步形成工程管理的数据资产。通过省级系统的升级改造,为地方系统规定数据格式、预留数据接口,便于数据交互,获得更多的数据来源;围绕核心业务需求,构建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提高数据检索的全面性。基于现代工程管理理念,规范省级系统的使用。基于现代工程管理理念,建立省级系统应用标准,从而规范省级系统使用。制定省级系统业务规则,明确业务逻辑、勾稽关系以及元数据格式,实现与地方系统的交互规范,形成全省统一的业务使用规范;规范省级系统的服务体系,建立长效的培训及沟通机制、规范系统使用手册、明确系统技术标准及运行环境,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3.3推广应用管控一体化技术
在继续研究和完善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十三五”应逐步开展其推广工作。推广总体思路。以《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标准化指南》等相关规范标准为依据,制定颁布《江苏省干线公路施工管控一体化技术推广实施细则》,各地级市交通主管部门和相关项目建设单位主导,施工、监理和检测单位配合进行管控一体化技术应用。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完善。一是,进一步提高硬件设备的集成度,降低设备使用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二是,通过继续研究完善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各项功能,如实现碾压遍数、附属材料投放动态管控、智能振幅振频实时监控等功能,提高其推广使用的价值。推广实施步骤。在继续研究和完善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管控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首先,不定期组织研发单位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科技讲座、人员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推广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其次,建立管控一体化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召开建设现场观摩会,组织各级单位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典型引路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推广工作的开展。
4结语
此次研究对江苏省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做了总结,同时对“十三五”江苏省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工程管理信息化是适应工程现代管理的产物,切实发挥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江苏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中的作用,为江苏省全面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担当应有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加明,张智慧,丁力行.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03).
[2]王业宝,梁宇航,王捷.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在城市道路改造中的应用[J].公路与汽运,2015(03).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引 文: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当中就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因为水利工程的特点比较多而且复杂,如工期长,季节性强,施工困难,技术复杂,因此,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在设计过程中都做了相应设计,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问题存在。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1.1人类通过信息资源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信息资源的发展和延伸都是人们在老一辈人的认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结果,水利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文件的传达,工程的进度,工期的调整等各个细小的方面都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整合,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为各部门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帮助管理人员及时传达工程调整的方案和措施,提高管理质量。
1.2正确的决策要基于对工程整体现状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往的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只能靠脑子人工地对工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这种传统的方式浪费人力物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对工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总结,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分析,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工程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1.3由于水利工程的系统性,工程中的违规操作很难被发现,这样就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汇总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不符合规定的错误操作,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整合资源,合理分配,及时发现操作不当的地方,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1.4现代企业各部门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精细,部分之间的有效协作是各项工作能否完成的重要前提。水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部门繁多,分工细致,为了更好地掌握整体工程的进展情况,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各部分进行全面的监控,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协作,从而能够扩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范围。
2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
2.1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采用数据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这两种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为了实现对整体工程的管理,通过两种管理系统的协同作用,只对重要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进行整合,这种管理模式相对简单,系统功能也比较单一。
2.2水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很多细微的环节,我们所购买的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和再次的开发,因此可能会带来系统兼容等一系列问题。
2.3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也可以自主研发,设计只适用于某项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就能够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但自主研发的周期一般都很长,而且自主研究无论是从人力还是从财力上讲,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选择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时,如果选择已有的管理系统,对水利工程的实用性不大,每项工程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已有的管理系统不能做到符合每项工程的要求,也就失去其应用的价值。如果选择在已有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要求考虑到改造完的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如果选择自主研发新的管理系统,就要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出重大的投入,并且研发的时间过长,还会影响水利工程的进度。这些问题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
3.1现有软件平台功能受限。目前在使用中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限制了软件平台的功能,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中,管理人员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掉了,管理人员是软件的实际使用者,而在软件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管理人员的实际使用情况,软件设计不够人性化,管理人员在使用中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汇总和计算,无法实现管理系统本身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软件平台的功能受到限制。
3.2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在建或已经竣工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都是C/S结构,这种结构的程序是有针对性的开发的,变更不够灵活,不同的工程难以共用,维护和管理的难度较大。由于该结构的每台客户机都需要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分布功能弱且兼容性差,不能实现快速部署安装和配置,因此缺少通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要求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技术人员去完成。这些特点已经很难适应并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求。
3.3现有的软件开发平台标准不统一。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开发标准无法做到统一,软件开发公司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管理系统进行开发,这样,兼容性问题又被凸现出来。水利工程本来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一般也都很复杂,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各个子系统之间由于兼容问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对前期的一系列资源的投入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4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几点看法
4.1B/S结构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由于C/S结构已经很难适应并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求,B/S结构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将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B/S结构无论是从系统开发,还是从系统维护方面都优于C/S结构。B/S结构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随时对工程的信息进行查询和整理,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并且该结构的管理系统更容易维护,也不必过多考虑兼容性的问题,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4.2逐步建立水利信息体系。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信息的传播速度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利用效率。水利工程是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的部门繁多,如何利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将这些部门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为水利工程服务,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利用管理系统,将各个部门的信息,也包括以往的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汇总起来,形成水利工程信息体系,为日后的管理和查阅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使管理系统化,增强管理水平。
4.3统一系统开发标准。水利工程是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的管理效率,提升工程质量。行业应该统一系统开发标准,软件开发公司要根据水利工程的总体特征,研发符合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的系统软件。
5结束语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影响着工程管理的有序进行,也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加强信息的共享力度,转变系统结构,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信息体系,是未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华夏,谭建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10.
[2]段家贵.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
[3]李平夫,王艳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
计算机技术在电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不仅需要计算机主机、枢纽机、终端机等硬件,还具有以下其它要求:
(1)公司需细化工作任务。计算机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但如果工作任务无法落实到位,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就无法全部实现。这就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将总体工作目标分解细化,逐级分配各各个职能单位。另外公司要加强施工分包的过程管理,并适应安全专业的灵活管理需求,实现对工程安全方位的管理。
(2)满足电网发展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随电网发展目标变更而调整的。目前电网发展以主网架、配电网智能化统筹为趋势,计算机通信网络也要与之配套发展,从而建成先进、稳定的智能电网。重点解决数据一致问题,分布推广电子文件归档单轨应用。
(3)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计算机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输入-计算-输出的技术,其中计算环节计算机可以自动完成,而部分输入和输出则需要工作人员来完成。工作人员能否准确得输入信息,读取输出信息时能否准确理解和反馈成为了计算机技术在电网工程管理中应用成败的关键。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比武,提升职工的素质。
2电网基建管理系统
2.1系统概况
在电网工程管理中,电网基建管理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典型成果。电网基建管理系统软件按照国网基建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安排设计,能够满足电网工程标准化管理的要求。通过这一系统能够保障电网公司、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基建工程管理单位管理流程的灵活运转。借助基建管理系统,管理单位可以实现基建管理体系标准化,优化基建管理的内容、流程,提升工程管理效率,满足国网“三集五大”的要求。电网工程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当前电网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造价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均有体现。建设成熟完善的基建管理系统是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速度快,能够胜任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并能够随项目的质量、花费、进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检验,为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今后的决策提供帮助。基建管理系统是电网公司管理制度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应用基建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电网基建管理智能化水平。
2.2系统任务和目标
基建管理系统利用科学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基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它覆盖电网工程管理的整个流程周期,对所辖工程项目从设计、投标到施工、验收、维护都做到标准规范的管理,协调与业主、承包商的关系,依托数据分析构架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并为各级电网企业管理者对电网基建项目分析、决策和处理带来帮助。基建管理系统的目标是最终实现项目信息管理,将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给电网企业生产管理者,切实保障电网基建工程决策、管理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与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3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效果
截至2014年12月30日,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完成在27个省公司和3家直属单位的基建管理系统的安装和使用。CIS的安装使用标志着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中的大建设一环进入了管理精细化的阶段。根据数据统计,国家电网下属的超过1.2万个电网基建工程项目、超过21万km的输变电线路以及超过11.6亿kVA的变电容量已经被基建管理系统全程覆盖。基建管理系统已经为十余万用户在基建领域提供了全面的服务,每日在线用户超过万人,发起工程管理流程2000多个,上传资料3000余份。自国网公司牵头建立基建管理系统以来,CIS系统显著提升了各级电网公司在数据采集方面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现场管理和作业精细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建管理系统还显著改变了基建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基建管理系统为员工带来了无纸化办公、报表一键生成、远程监控等先进的功能,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资料的编制更加全面科学。电网基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功能,但目前的电网基建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集中在施工监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方面,在造价、技术管理等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下一阶段应该着重发展这些方面,构建完整的电网基建管理系统。
4结语
关键词:工程管理 全生命周期 分包管理 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全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电力工程总量大幅增加。以2016年天津市蓟州区为例,电力工程总量较2015年全年增长64%,其中参与施工的企业和人数也逐年增长,参与施工的企业较2015年全年增长了20%以上。电力行业传统工程管理方法开始凸显不足,无法满足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工程管理问题日益显现。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工程信息不共享:工程施工各阶段、各专业均比较独立,信息不共享,关联性较弱,管理人员无法从整体角度把控项目;二是对工程风险缺少必要管控: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无法提前预判工程施工L险,总是风险发生后再去补救,导致浪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三是施工队伍管理缺少有效手段:施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满足电力工程施工对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导致施工质量较低,甚至容易发生施工事故。
针对上述问题,光源公司采用工程管理系统,开展以计划为导向的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发工程管理系统,意在解决电力工程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实行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精益化、多样化管理
以计划为导向的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工程管理过程分为“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五个阶段。其中,“计划―执行”两个阶段依照项目进展循环进行,而监控阶段是整个工程能够顺利执行的一个重要阶段,监控阶段以计划为模板,随时监管执行情况,如发现偏差,立即纠正。
电力工程启动阶段包含工程招标、工程投标、总包合同、分包合同、工程派工;计划阶段包含工程计划、物资需用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物资领用计划;执行阶段包括工程进度、工程资料、工程变更、工程签证、隐蔽工程等,监控阶段包含施工进度监控、物资库存监控、分包人员监管等,收尾阶段包含工程结算、物资结算、工程竣工等。
通过工程管理系统,整合各个阶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以计划为导向的涵盖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
1.1注重过程管理,贯彻 “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管理思路
光源公司工程管理系统上线前,各部门各业务的负责人之间信息不共享,工程进展情况同步滞后,制度相对孤立,只能针对各岗位职责进行描述,各负责人管理方式不同。比如负责工程资料的专责,只能确保最终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对于资料的时效性、与现场的吻合度均无法及时监管;同时工程资料对于领导决策无法起到实际作用,浪费了工程资料的使用价值。
光源公司工程管理系统在开发前,将公司工程管理制度梳理并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流程,明确了每个阶段的输入项、输出项和具体职责,形成了多种表单模板。系统设计阶段,将整套的工程管理流程表单模板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实现了由工程管理系统负责施工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各岗位责任明确,管理到位[1],工作流程定义清晰,明确。
1.2以工程为核心,推动电力工程建设精益化管理,促进工程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诸多目标的实现
工程管理系统以工程为核心,根据工程范围的不同,将整体工程设计为三层架构,分别为“工程―工程段―工程区域”,施工范围逐层递减。工程包含整个需要施工的工作;工程段按照标段进行划分;工程区域按照施工的最小单位再次划分,可能是一段线路,一个小区,或者一个村。其中,启动阶段的投标、总包合同与工程关联;招标、分包合同与工程段关联;计划阶段和执行阶段的工程计划、工程进度、工程资料、工程变更、工程签证等环节,与工程区域相关联,以最小的维度进行管理。工程监控的收尾阶段,均是从工程区域开始,逐层汇总到整个工程,实现细节到整体的统一管理。
以工程区域为管理单位,细化管理颗粒度,对于每一个区域的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多方人员统一协调和调度,对每一个区域的工程成本、质量、进度、材料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精益化管理。同时,又可以自下而上进行汇总,将工程整体的状况展示出来,供领导层了解和决策。
1.3以数据为基础,统一数据格式,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是整个工程的基础信息,也是领导在决策时的关键依据。在工程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不同数据处理者的习惯不同,导致异构数据普遍存在,造成整个工程数据呈现交叉互用、数据重叠、频繁更新、版本不一致等漫无头绪的复杂局面。另外,在数据的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缺乏调用、修改、保密等安全措施,容易造成数据信息泄露。因此,工程数据管理面临缺乏规范性、混乱无条理、数据不准确、没有保密性等诸多问题,加之不同项目的工程数据管理意识有强有弱,结果可能是有些项目的数据管理处于放而无收的无管理状态,对工程目标管理失去指导意义,项目管理也一片混乱。
通过工程管理系统,梳理各阶段各专业的数据特点,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并根据业务流程和权限进行数据共享。实现一份数据多部门共享,减少了大量数据的整理校对工作,提高了信息流通程度,增强了数据使用价值,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对数据本身的分析上。
2 运用以计划为导向的工程监控手段,减少项目风险
在整个工程管理的生命周期中,计划是重中之重。随着工程施工的难度增加,施工人员增加,管理复杂度增加,工程计划制定的好坏,决定着项目的好坏甚至成败。工程施工过程中频繁返工是最常见的问题,通常导致进度延后,成本超支。在工程管理系统中,通过制定完善的计划,并辅以全面的监控手段,可以尽早发现风险,随时纠正,减少影响。
2.1采用预制模板,编制详细计划
在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之前,项目经理多靠主观经验制定计划,盲目安排工期计划,压缩投资,造成工程建设计划制定不周密,人、机、物料安排不合理,不符合电力施工规律。同时实际现场监管时也未必按照之前的计划执行,导致频繁的工程变更及返工,最终为了满足工期要求,只好降低质量或增加投资[2]。
在工程管理系统中,通过制定计划模板,减轻项目经理制定工程计划的复杂度,同时,系统可以根据整体的计划,进行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拆分,通过移动技术,发送计划到施工人员的微信端。计划管理包含工程计划管理和物资计划管理。
2.1.1工程计划管理
在工程尚未开工前,依照前期的现场测绘,将本次工程所需的施工工作编制为一份完整的计划,计划包含工期和工作量两部分。工程管理系统中按照不同的施工类型,选择不同的计划模板,项目经理只需要填写施工的时间计划以及施工的工作量,即可汇总成总计划表。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减少项目经理编制计划的繁琐程度,将注意力集中在进度和工程量这两个关键参数上。
详细的工程计划还可以细化工程监控的颗粒度。通过将工程计划拆分,逐步细化监控的内容,提高了现场施工监管的可行性和可执行性。每天按照日计划进行汇总和分析,当发现计划偏差的时候,随时可以进行纠偏,使工程可以按照总体的计划顺利执行。
2.1.2物资计划管理
物资到位是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所以物资需要通过计划来保证按时入场。工程管理系统中包含物资需用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物资领用计划。
项目经理在申请物资前,根据工程计划来编制物资需用计划。在工程管理系统中,可以根据预设好的模板,直接生成物资需用计划的框架,通过调整细节,生成工程的需用计划。
根据工程计划的安排,物资需用计划会安排好各种物资的需用时间、需用数量。物资管理专责可以根据需用计划,筛选供应商,生成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的关注点在于供应商的供货截止时间、货物送达的仓库地点。供货截止时间须早于物资的需用时间,如果无法满足,则可以通过调整采购计划,或更换供应商,或分批次购买,保证现场项目经理的物资需用不受影响。
项目经理根据物资的采购进度,结合工程的施工进度,提交物资的领用计划,精确申请使用数量,避免物资的无端浪费或者损坏。
2.2多种手段并行,加强现场监控
计划的制定指导工程的进行,但是施工现场的监管也是重要的一环。依靠抽查来发现存在的所得信息滞后问题,故所得的结果无法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工程管理系统利用移动技术进行现场施工的监管。考虑到施工人员对手机的熟悉程度不高、对微信使用较为熟悉的情况,故采用“微信加视频播控球”的手段进行监管。施工人员使用微信关注了光源公司的企业号之后,根据推送的计划进行实施工作,同时在施工现场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和照片的上传,供管理人员查看现场施工情况。对于重要或者大型的工程,现场可以设置视频播控球,通过远程监控端随时查看现场的视频回传画面。
3 注重分包管理,加大人员监管力度
电力工程施工一般比较庞大、复杂,涉及到多个专业,例如土建、安装等。各专业之间需紧密配合。现在各专业领域通常由不同的分包商所承包,分包商及施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现场各专业之间无法紧密配合,常常出现质量低下、进度滞后、成本超支、频繁返工等现象,而且不规范的施工作业还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对于分包商和分包施工队伍的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1加强分包商管理
工程管理系统中针对分包商的施工资质和安全资质进行记录管理,每年更新一次,保证符合要求的分包商进入招标范围。除了资质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分包商施工质量的管理。通过对分包商施工工程数量、施工工程等级、施工工程竣工评分等级、抽查评分等级、施工人员资质和数量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核,直观地显示每家分包商的施工能力和施工信u,从而建立起合格分包商名录,作为进行新的工程管理的决策依据[3]。
3.2加强分包队伍人员管理
即使分包商资质符合要求,也会出现不同的施工队伍人员素质不一样,甚至是无证施工现象的发生。所以同一分包商下的不同施工队伍,乃至于同一队伍中的每个人员,都需要在系统中统一管理。所有施工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证书、从业考试成绩等信息,都会记录并及时更新。同时,现场施工的人员通过微信端进行工程进度汇报,施工记录都有迹可查,避免了人证不一致的现象。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光源公司在利用工程管理系统后,有力地解决了施工过程、施工监控、施工人员管理等问题,做到施工的每个环节可监控、可追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光源公司工程管理系统仅仅解决了信息共享、流程规范、人员规范等问题,在数据统计、分析、决策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后期我们计划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深度挖掘数据潜力,为企业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石岩峰,卫宏.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及意义[J].山西建筑, 2010,36(33):194- 195.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具有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周期长、季节性强、设计变更较多等特点,从工程规划到最后竣工验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管理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为达到资源的共享、管理决策的实效性及科学性的要求,许多水利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然而尽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一些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不强。下面笔者从水利工程的特点着手,对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分析及构建方法进行分析,并就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作出简要的探讨,进而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写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水利工程的特点
1、工程主体比较复杂
水利属于大众工程,服务对象是广大民众,因此首先在规模上就比其他基建项目要大。再者,由于工程主体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像一般建筑物的用处而是需要用来引水发电,其功能性很强,因此工程主体比较复杂。
2、工程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的运作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因此不管是决策、设计方案、所使用的材料还是施工方法等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工程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3、工程主体的隐蔽性比较强
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有很多工序交叉的情况,因此中间产品也比较多,工程主体的隐蔽性比较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施工完成以后的工程项目内部质量得不到保证,而表面质量很可能给人误导,将存在质量隐患的项目判定为合格。
三、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分析
1、推进水利产业的信息化发展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信息化的发展脚步已经无法阻挡,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确实需要通过推进其发展的方式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进度,全面实现信息化社会。水利工程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项目,其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其运作效率,更可以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弥补人工管理的不足。
2、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无非就是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作为与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水利工程,在改善民众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力。水利工程实现信息化不仅可以让百姓的生活用水和用电更有保障,同时也能带动他们的生活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是一项于百姓有利的举措。
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法
1、坚持自主研发的构建方法
构建一个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国家、人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注意要以自主研发为原则,因为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任意一个项目或管理方式都是国际竞争的对象,所以我国必须要自主研发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2、从人民的角度出发
要想真正的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以人民为出发点。国家研发的任意一个项目技术或管理方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不仅仅是为了竞争。所以我们在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之前,首先要深入民间,做一些相关的调查,对人民的想法进行了解。这样研发出的管理方式或科学技术才能尽量使大家满意,从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对国家综合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以模块的形式构建信息系统
工程自行的管理制度与其管理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二者不能分开来构建。业务的需求要根据管理制度来确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要由业务需求来确定。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需求。在建立信息系统时一定要考虑当前的情况,使用管理系统的时候也要采用与当今纸面工作相适应的方式。同时要以相关的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对报告进行分析,在选用平台时要注意其拓展性与开放性,一定要选择具有较高拓展性与开放性的平台,例如梦龙LinkWorks 协同工作平台。要对平台的基本模块进行科学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请一些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新的功能模块,这样会对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在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也可以与一些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合作,因为工程咨询公司都具有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经验,有了这些经验,就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软件的开发速度。在实行以模块方式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构建的项目管理模块,可以利用模块的通用性,将其余的软件集中起来,将构建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当做基础的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具有着一定的开放性,而且可以与其它系统的数据进行交换。
4、提升数据的融合度
将所使用的平台进行统一,这样可将工程的进度、质量等方面的数据融合在一起,实行界面的统一化。为了将“三大控制”的数据联系起来,系统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不断提升各项数据的融合度。而且从界面统一与功能协调的角度来看,可由同一家公司来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关的信息以及公文等,它们在接受处理后可以自动归档,必要时可以将它们导出在自己建立的或者第三方的管理系统里面。目前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关于信息处理流程方面,最好是由用户自己进行制定。系统应该采取 B/S 的运行模式,为了方便进行全面、统一的运行与维护,尽量不要在客户端上安装软件。同时也不要忘记对信息公司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选择合适的、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对信息系统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1、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信息化平台的日益成熟,经过多年工程项目实践的锻炼与经验积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正在不断成功应用。目前,这一系统在国外的应用更广泛一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也更加优化。我国现今随着应用的不断的发展,这一系统也在实践中实现了优化与升级。
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目前,主流的项目管理软件可以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运算分析层,嵌入成为MIS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项目计划管理、跟踪控制等功能,输出项目实时进度信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对水利信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管理信息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较多
如,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功能较多,包括岗位管理、编码结构管理、计划与进度管理、工程设计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合同管理、文档管理等,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各项需要,但该系统成本较高,操作界面的友好性、简易性和系统的实用性仍需提高。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包括概算管理、合同管理、统计管理、质量管理、移民搬迁管理、监理日志等模块,该系统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开发,广泛应用于水利系统。但该系统在数据融合、系统操作界面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若能进一步更完善这些不足,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
该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但该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数据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等。几乎每个工程都有其不同于其他的个性,如果能够对操作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加简便。
六、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在管理平台软件的基础上,模块式构建信息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建设的关键是用户需求分析。水利管理信息系统要简单实用,切合实际情况,并且尽量使管理系统的使用方式与现行的纸面工作方式相吻合,便于用户使用。根据项目法人现有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制定出需求分析报告,使用一些开放性、扩展性较好的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基本模块的基础上,由软件公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根据需要增加功能模块,使这些功能模块与纸面的工作流程一致,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不容易构建的项目管理模块(如进度、资源控制等),因为该模块有一定的通用性,则可以考虑集成其它现有的软件或提供接口,如P3、梦龙PERT项目管理系统等。由于作为基础的管理平台开放性强,采用这种方式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容易实现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
2、B/S结构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开发
目前,GIS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用到的大部分C/S结构,原因是这种方式初级成本低,企业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维护成本低,适合部门级的应用,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实现数据共享。B/S结构的GIS应用是把C/S结构中的服务器分解成应用服务器端和多个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的应用逻辑与开发维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器端,简化了客户端,使得GIS应用软件的维护更为简单,易于实现信息共享。
3、多种软件整合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体系
水利工程参建单位众多,信息化建设涵盖面广,中间数据繁多,流程环节严格。这种特点决定了多种软件如财务软件、水利工程造价管理软件、P3E/C软件等将同时使用。为此,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体系。
七、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管理控制,为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建平 徐淑芳 陈军冰 蒋艳 邱旭东:《基于GIS组件开发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研究》,《水利水文自动化》,2009年01期
[2] 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02期
【关键词】新形势下;公路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
1.我国当前公路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公路工程管理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并具有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公路施工管理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管理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管理效率相对较低。主要有以下弊端。
1.1分阶段的管理模式影响生命周期目标的完成
我国当前公路工程管理模式属于分段式管理模式,工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单独管理,包括决策、设计、招标、施工、交付运行等各个环节,这样就不容易把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需求与限制都充分考虑到项目中去,缺失关于项目以整个生命周期角度的正确分析,最终造成工程的决策方案缺乏系统性,影响生命周期的目标的完成。
1.2工程参与方不能密切合作
当前我国多数公路工程建设,各个项目的参与方都是相互独立的,这就造成它们在施工所管辖的工程项目时,只考虑自身利益,整个工程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同时,参与工程项目各方的管理活动不能集成整合,不能密切合作。
1.3运营目标得不到优化
我国公路工程的管理模式缺失通过工程运营目标的建设来引导决策与实施的功能,这样的模式很容易造成用户需求从决策环节起就不能取得准确的定义,运营目标很难得到优化。
1.4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
我国当前分阶段的管理模式,让各个阶段缺乏完成的工程信息,导致在决策与实施阶段发生的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不能在运营环节得到准确与直接的运用,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现象。
1.5没有完善的工程信息系统
我国分阶段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各个阶段工程项目势必服务于自己的管理目标,其工程语言与工作平台也不尽相同,这样信息沟通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
1.6工程设计阶段不正确
当前我国公路工程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是设计在先,然后根据设计项目选择承包方,承包方根据设计施工,这样在设计中的一些缺陷很难发现,就会造成在施工中就会频繁变更设计内容,同时,承包方要先对工程设计项目事先进行了解而延长工期。
1.7业主需求难以满足
在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业主通常是旁观者。缺失对工程的监理,施工单位对业主的真正需求难以把握,严重影响施工中的一些技术方案措施、各项费用以及工程优化的实施。
2.公路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措施
当前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迅速,公路建设处于超常规建设状态,为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大建设、大发展的要求,公路工程管理应该大力推进公路工程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全力提升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水平。
2.1公路工程管理大力推进并行应用模式
并行模式就是集成、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 的系统方法。公路工程管理并行应用模式就是把公路工程管理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措施,促进整个系统的顺利进行,使各个工程目标按要求完成。工程的发起人业主在工程设计与管理中应该起主导地位。其特点是一是工程指挥部由业主和项目管理者联合组成,业主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二是强调并行工作小组从规划、设计、施工准备,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协同作。 并行模式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将公路工程建设作为一个输入输出系统,在输入系统里输入建筑资源,然后进行过程处理,最后将建筑产品分析出来输出,将一个并行的公路工程市委一种系统方法,通过这种模式让业主参与整个工程中的计划、设计以及施工各个环节;二是运用并行模式加大对公路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内设计阶段的管理,即工程设计者与制造者通过并行分析,找出公路工程中设计与施工诸多重复性的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2.2大力增强信息控制制度
通讯联系、沟通各方面信息是项目控制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新形势下公路工程管理模式应该大力增强通讯联系与沟通信息,对,为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大量的通讯联系。一是所有重要问题都要有详实的书面材料;二是所有的工程会议有正式记录作备案;三是所有分发的文件、备忘录、会议记录都有详尽的说明要由谁来处理文件中的事项;四是所有来往信件和电函都编号存档, 记录信件或电函抄送哪些有关的人;五是工程部建立完整的档案, 并且分类明确清晰。
2.3建立先进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手段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公路工程管理在推行并行工程模式的项目管理中, 要建立以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说建立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要有详尽子系统,一般情况下要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计划控制系统; 合同管理系统; 物资管理系统; 成本核算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 客户管理系统; 设备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组成部分。
2.4并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控制要点
一是工程建设中各类人员和各个部门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关系与和协作能力,把整个系统的高效率当作主要目标;二是工程单位要通过信息流把各管理层次、不同的并行工作小组、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沟通, 保持物质流与信息同步以及准确而及时的信息;三是要注重运用系统模型, 力求达到量化, 精确地表达多因素的实际行为状况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四是要加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分析, 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 在科学化的基础上, 把个人经验与科学方法进行紧密地结合。
3.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于运输的需求也不断将加大,公路工程建设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因此,公路工程管理模式必须大力创新,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