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

时间:2022-10-08 17:25:30

学习态度

第1篇

摘要:学生对课堂学习,接受新知识与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紧密相关

关键词:学生 接受新知识 教师情感 紧密相关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15-01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感受才会奏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和谐民主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行为,这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对课堂学习,接受新知识是与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紧密相关的。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法中应该以怎样的教学态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表现对学生学习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温和,平易亲切时,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以至消失,就打通了师生间的感情通道,学生的思维大门也为之大开。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高涨、精力充沛、旺盛,对学习新知识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敏捷、思路宽广、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增强,接受课堂新知识的灵敏度也大大提高。反之,如果教师上课时态度冷漠,把自己和学生都当成静止的,只是机械的输出输入知识,这种低调的教学态度很难感染学生,学生也不愿意听课,课堂气氛很沉闷,对学习学生是提不起热情的。或者,教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在课堂教师神色严峻、语言尖刻甚至呵斥不断,则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从而妨碍师生间感情交流,阻塞学生的思维,学生便会产生消极、抑制的学生态度,这种态度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对教师怀有一种本能而潜在的厌恶感,从而给学生的心理及学业带来不良影响。

二、注意学生自信的培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态度也不同。素质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传授的知识领悟、接受得快,能很好的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作业,并且能对教学过程中某些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教师对这类学生也特别的喜欢、看重。这类学生由于自身的价值受到教师的认可、肯定、自信心强、对学习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相反,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有时也强迫自己专心听课,但由于基础差、前后知识连接不上,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比较困难,学起来感到吃力,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这类学生教师不应歧视及放弃而应该耐心教育,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活动。比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分不同层次提出问题,使好、中、差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同学能在不断克服困难中体会到掌握知识的欢乐感和胜任感,增进他们学习的勇气及信心。如果一个学生觉得老师不相信他能解决某个问题,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发展下去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创造条件他们在表现中获得成功。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自信心都很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相应提高,教学效果就很好。

三、注重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方法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校学习,学习的动机是带有被迫性的,而不是出于学生本身的意愿,因此使学生产生压迫感。只有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兴趣,这时的动机才带有主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证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感觉不到课堂气氛的压抑、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领会课堂知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对自己所教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以最佳的教态及良好的方法“因才施教”,使课堂教学达最优化程度。

第2篇

1、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

2、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的一种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它反映着学生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它是学习态度的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国旗下的讲话››我学习,我快乐 国旗下讲话››《怎样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 国旗下讲话››《教师节的祝福》 国旗下讲话稿››树立自信,走向成功››高三年级成人仪式上年级主任老师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时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一个崭新的学期已经过半。面对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有的同学在抓紧时间搞复习,积极的准备;有的同学却还在彷徨,无所事事,他们不知道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也有一部分同学想学习,可是就是学不好,于是没有信心,学习三分钟热情。要学会学习,首先要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不少同学学习是被动的,在家是父母压着学,在学校则是老师压着学,都不是主动学习,这样不好。对学习的态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作为一名学生,学习就是自己的事,学习是我们的天职,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我们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谁?从大方面来讲,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振兴中华做准备,只要我们现在打好学习的基础,才谈得上将来为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明确了学习目的,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有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二、勤奋。学习从来都不需要懒汉。古今中外,哪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不勤奋?正如古人所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此学习离不开勤奋。三、方法。光有勤奋还不行,良好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一、课前要预习。预习是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在家中认真地充分的预习,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此外,还要及时找出难点,以期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二、听课要专心。三、课后要复习。课后复习,是对课堂学习的消化与巩固,也是对即将做的作业作提前的预习。复习要仔细,一定要保证知识的完全消化。有了课堂上的笔记,加之课后对知识的梳理与总结,我想,这样学到的知识一定能牢牢地扎根于脑海之中。四、重视做作业。作业作为检查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方式,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可敷衍。同学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今天所做出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幸福,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结果;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祖国,让我们努力吧!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同学们是好样的,一定会认真投入复习,一定能向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习目的、态度、方法教育》

第4篇

关键词: 儒家教育思想 学习态度 学习方

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倡导好学、博学,要求学生做到“学”、“思”、“行”相结合;《中庸》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思想,影响深远;宋明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更是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儒家的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关于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前面的文章中做过论述,这里重点探讨儒家学习理论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态度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向、效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儒家历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儒家理论中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勤奋好学。学习的首要要求便是好学。儒家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子路在《论语》中首次出现便是在“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场景中。另外孔子提倡“疑思问”、“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坚决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虚假态度。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儒家非常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好学乐学精神。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一次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知该如何描述自己的老师,回来后告诉了孔子,孔子自己的概括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和对弟子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学习看得比吃饭、睡觉还重要,要做到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正因如此,孔子在看到宰予昼寝后,对他很失望。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对宰予昼寝一章有这样的论述:“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论语》中还屡有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的斥责,直到康有为仍把‘禁懒惰’作为‘四大禁’之首。”可见从孔子到康有为的儒学家们对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的重视。

二是专心有恒。儒家所强调的另外一个学习态度的范畴就是要有一颗恒心、一个顽强的意志。它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让学习者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坚定不移地达到最终目标。《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曾子直接提出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同时路程遥远,到死方休。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上要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孔子对学有恒心、孜孜不倦的颜渊极力赞赏,感慨地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并称赞他说:“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孟子所说的“舍则失之”正是不能有恒的弊害。“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荀子在《劝学》篇中更是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代儒学家朱熹指出:“《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强调学习不可间断。

当今,随着社会的商业化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丰富,学习者面对众多的学习渠道更应该秉持好的学习态度,做到好学乐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二、学习方法

儒家的学习方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范畴。

一是广取博收。广取博收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不是天赋的,是靠后天学习发展起来的,要积累广博的知识基础,就要博采诸家,重视点滴知识的积累。孔子提倡博学:“君子博学于文。”(《论语·子罕》)也就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吸收与存储大量的书本知识。同时孔子认为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还要超出书本的范围,多见、多闻、多问、多识,这些都是博学的基本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便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次序。《中庸》中提出的学习方法中,也是把博学放在第一位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儒学家张载强调勤学博文的重要性,他说:“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语文,以求义理。”意思是存心养性的功夫并非由聪明思虑之力所能生效,必须通过广泛地学习来寻得义理。所以他又说:“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所以崇德也。”为什么要勤学博文,因为“学愈博则义愈精微”,可见张载认为要想明义理,必须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历代的儒学大师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建树,和他们学习初期的博学根基有很大的关系。后儒学者对博学内容进行了论述。朱熹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朱子语类·卷八》)“博学之,是学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事也。”(《颜元·存学编·卷一》)“不阅四方上下,则不知何者为中;不鉴古今中外,则不知何者为宜;不穷飞潜动植,鬼神物怪,则不知人道;不遍考诸子各教,是非得失,则不知圣教。盖物多连贯而成者,不博及群书,不能明一义;不为普通学,不能事专门。但泛滥而当知归,勿流荡而至忘返耳。”(康有为:《孟子微》卷六《贵耻第十四》)同时,儒学家也指出,博学不是毫无目的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博学要有方向、有中心、有标准,正如荀子所说:“多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也就是说学习如果只求多而没有中心、方向,爱好实施变化,这样学习的人是不值得肯定的。

博学的范围在古今当然有很大差异,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对今人仍然适用。学习越是广博,获得的知识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想象就越丰富,对于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就能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理性认识,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进行广泛地学习,则必然会孤陋寡闻,知识经验甚少,也就不能丰富自身、提高自我。

二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最早是被孔子用作教学方法的。颜渊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见孔子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客观顺序,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施教,这也可从《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也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中体现,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不仅在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学习中也应贯彻实行。荀子认为为学必须循序渐进,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呼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汉代儒学家王充也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炭炉,铦锋利刃,百熟炼厉。”(《论衡·状留》)宋代的张载说:“若始求太深,孔自兹愈远。”(《张子语录中》)强调学习伊始不要搞的太深太难。宋代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这一概念,“请问循序渐进之说?曰: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并且对循序渐进进行了举例说明。朱熹在介绍读书之法时多次提到学习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规律,他所:“比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朱子语类》卷八)并且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订学习计划,严格遵守,他说:“立一个简易可常的课程,日日以此积累功夫。”

循序渐进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今教育中,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循序渐进;作为学习者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自主学习,制订学习计划,由浅入深,量力而行,不能贪多务广。

三是学思结合。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思并重,如果学思脱节就容易产生一些弊病。关于这一点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说法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同时,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可见思考如果不以学为基础就只能是空思冥想。当然学也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在这里不仅强调了思考的必要,而且隐含了独立思考的价值,他主张读书者必须有疑、存疑,即使对于儒家经典也应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离娄上》)后儒学家在治学中一直秉承者孔子、孟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朱熹、王夫之等都有一些关于学思的论断,并且能在治学过程中实践它。朱熹主张“熟读精思”,他认为读书“如吃果子一般,……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并且还要能背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之后就要“精思”,反复思考寻绎文义,“这功夫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船山遗书·四书训义》)学思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儒家学思结合的学习思想,是经实践证明的符合学习规律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但现代教育让学生学的多,留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少,因此儒家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教育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四是身体力行。中国古籍中关于力行的记载出现很早,《古文尚书》中就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左传》中也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可见力行的重要性。身体力行是对自己“已知能知”的学习经验进行检验的行动、行为和实行的过程。

孔子在强调学思结合的同时,又强调学习必须与“笃行”相结合,孔子所说的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行动,更主要的是把学到的应用到道德修养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论语·卫灵公》中有子张问行的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荀子继承了孔子重行的思想,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宋明理学集儒家修养理论之大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也是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方法,道德实践在宋明理学中得到很大重视。朱熹说:“知、行常相须(相互配合、相互依赖),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他还说:“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朱文公集》卷五四)可见,儒家教育家普遍重视力行,因为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无论怎样的道德认识,最终都要付诸道德行动,并且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现代教育逐步重视对实践环节的教育和实施,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力度,这种思想和儒家身体力行的学习思想是一致的,是对儒家身体力行学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现在有些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现代教育应当加强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朱子文集大全.北京:中华书局,1936.

[4]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5]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修养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李如密.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北京:中华书局,2011.

第5篇

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读一书,增一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0、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1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1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2、是可忍,孰不可忍。

2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7、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2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9、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6篇

一、    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准确解题、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如:数学应用题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概括,明确知识间的种种联系和区别,找出解题的规律,注意知识的迁移。数学应用题灵活多变,方法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领会题意,在“多变”上下功夫。通过“多变”能使应用题难度降低,还可以把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引申,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应用题还提倡学生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用线段图揭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灵活地启发解题思路,减少了错误的机会。又如:计算题的审题:一审运算顺序。看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二看数目特征,根据已学过的运算定律,运算法则,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法;三、想能否运用简算,尽量发掘可以简便计算的点滴。同时,在脱式计算过程中,也要随时审题算一步,审一次,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的题开始没有简算但在某一步后会出现简算,这类题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还应关注抄错数现象。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可以变盲目、机械学习为主动、灵活学习。 

二、    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要养成耐心检验的习惯,这是保证解题准确性的关键。教育学生要坚持“一步一查”,即做一步检验一步,这样随时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正确。检验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能使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检验方法,要注意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这是培养耐心检验习惯的途径。 

三、    培养估算的能力和习惯。 

我们要重视估算,不少教师认为估算很少作为考试的内容,就算考的内容也很少,往往会忽视这类型知识的教学。而估算是保障计算正确的快捷手段。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时机,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积、商的规律。如:4080÷80怎样进行估算呢?4080看接近4000,把4080÷80看成4000÷80来估算,估算有何作用呢?用来检验计算的最高位是否正确。让学生明白到估算的方法和作用,学生的应用密度大了,估算的能力和习惯自然养成。 

四、    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观察、操作、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对数学的概念,公式定律不应满足于会背诵。而要力求理解,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能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和同学展开讨论,不弄清问题决不罢休。对问题要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并积极去分析解答,如果百思不解,就应质疑问难,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享受质疑释疑后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    培养自己发现错误的习惯。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学困生 学习态度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与汉语相比,语言环境和用语习惯有很大的差距,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英语老师对学困生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不能给予他们帮助,使学困生的英语学习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甚至逃避学习。因此,教师应从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1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每个学科中都存在。就初中英语学习来说,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学生的自身原因。学生自身原因即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自身因素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初中英语学困生出现的主要原因;(2)外部原因。外部原因是相对学生的自身原因而言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2改变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意义

当前形势下,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严厉杜绝对学困生不闻不问缺少指引的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从根本上使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得到提高,使学困生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策略的影响下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充分结合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抓住初中英语学习的关键,推进英语学习质的飞跃,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解决困难中逐渐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科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现在的初中英语学困生多是由于在实际学习中,不能获得正确及时的引导,致使学习兴趣丧失、学习停滞不前,欠债越来越多,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愈发的不想学习。实践证明,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能够有效防止学困生陷入上述“怪圈”,避免学生“破罐子破摔,拒绝学习”的状况。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采用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获得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跟上学习进度,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3改变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具体方法

3.1从学生的自身出发,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因此要提高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就必须从学困生自身做起,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学困生发生由内到外的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深化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学困生之所以认为英语学习难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也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实际意义,因此应抓住学困生的心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之在学习中保持虔诚之心、向往之心;(2)保护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自信心。传统的英语学习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抽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也使老师的教学没有成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保护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注重学困生个性的发展,在创设问题时,也应根据他们的实际,创设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3)还应注重对学困生的鼓励,以此来使学困生获得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最后,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帮其制定符合自身状况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直是学习的总方向和直接动力,只有有了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学习。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习水平、学习层次、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学习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3.2创新学困生的学习策略

受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会感觉到陌生,措手不及。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策略上加以指导,改变传统不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有效,学习更加主动。创新学困生的学习策略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将学习方法细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整体上使学生的认知策略得到创新;其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最后,应抓住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和最好机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升自身的英语学习水平,使得自身的英语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最终实现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困生 学习策略 学习态度

英语是我国教育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主课之一,作为语言学科,英语的学习和汉语学习一样,需要适合的语言环境。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中,缺少这样的全英语环境,尽管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接受英语的教育,但是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仍然存在各种学习上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学困生,有些老师表现出不喜、不理、放任自流,错失了改变学生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动力,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一、初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

英语学困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是时间积累的产物。出现学困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界的原因。

1. 内部原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学习动机以及学生本身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等,这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2. 外部因素:是指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综合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校主要是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生来说难以适应,学生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模式,师生关系和生生的关系相互影响。家庭的影响包括家长给学生施加的学习压力、交流多少以及对初中学困生的态度和重视情况等因素。家庭和学校的是影响学困生的主要外部因素,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改变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从学困生产生的自身原因出发,改变非智力因素。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于学生的自身原因造成的。所以,想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取得巨大的进步,就必须从他们自身抓起,从内到外,引起质变。具体包括:

1.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学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鼓励、唤醒学生。英语学困生觉得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没有在英语学习中得到乐趣。所以,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一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对英语学习感到喜欢。

2.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过程其实是很枯燥的,这个时候,必须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战胜枯燥的学习,否则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可能就会付之东流。英语老师也要在日常学习中,多多鼓励学困生。

3.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学困生在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这是自我评测的一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进行梯度式管理,指导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完成教学任务。

(二)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能力差就不理不睬,放任不管,要平等地对待尖子生和学困生,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了解学困生的内心。学困生由于学习能力差,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常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所以,老师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就要先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困生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与学生交心,真正地关心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打开心结,重新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念。

(三)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策略。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英语,他们对英语陌生又好奇。这个时候,老师在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策略辅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源策略,资源策略就要求我们的学困生,抓住身边一切可以学习英语的机会和环境,学习和练习英语,最大化地利用身边的资源,为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提升服务;其次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相当复杂的,包含了组织、精细加工以及复述等方面,主要的内容就是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在认知策略上进行教育,可以提高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最后是元认知策略,其主要包含计划以及监控和调节,强调学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学习英语。

三、研究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教育调研活动包含了很多方面,可以是微观地从一个学生的成长入手进行关注研究,也可以是宏观地从教育方法入手,进行提炼和总结。在英语教学中,对于学困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缺少指引的做法,我们的老师要摈弃,要从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两方面去改变学困生,而不是抛弃他们;从实际上改变教育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达到班级均衡发展的目的,推进英语教学质的发展。学困生不是天生不会,他们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滞后,最终停滞不前。教师只要耐心地关怀,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状况,给予鼓励和指引,学困生就可以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这不仅符合了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更是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晋莲. 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陈博丽. 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学困生词汇学习能力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刘子安. 朝鲜族初中英语学困生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9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136-04

收稿日期:2012-01-13

作者简介:胡晓娟(1982-),女,福建建瓯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程,无论哪一次社会变革,教育都承担着同样的职责,那就是教社会成员“学会生存”。“学会生存”,首先要学会学习,而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源于良好的学习态度。上大学可谓是大多数社会成员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它关系到人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入学时存在的学习状态上的差异,将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到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再深造。本次调查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进行的一次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的方式,对四川省M大学360名文、理、工专业的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大学新生学习态度的现状,从而帮助新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研究设计

“态度是不可观察的一种假设结构,它必须通过对客体所做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结果来测量”[1]。态度的测定,是从个人的言论、表情、行为或与之有关的行为间接推断出来的,且态度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共同组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统一体”[2]。本研究采取的是有组织的态度测量,即为被调查者提供多种选择项目,以供其选择。

1研究目的

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影响大学新生学习态度的可能性因素。

2.研究方法

借鉴已有的实证研究,围绕大学新生学习态度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征集四川M大学新生对上述问题的相关看法。

3.研究对象

四川M大学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大学,该校2010年全日制文、理、工三大专业的新生总数约为9000人左右,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3%。在309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83名,占593%,女生126名,占407%;文科生91名,占296%,工科生101名,占3267%,理科生117名,占3773%。

二、大学新生学习态度现状

科学研究表明,“先天的智力差异并不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学习态度作为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显著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前途”[3]。经过对309份问卷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不难发现,新生进入大学之初的学习多处于一种模糊的、被动的、无目的的状态。新生中能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的相对较少。许多新生学习的目的性较差,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较强,学习准备状态与反思状态尚处于发展不完善的阶段。有许多学者虽然也注意到了新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的问题,但缺乏针对其进行的相关研究。“学习态度并不是天生的,它会随着学习者个体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后天所受的教育及其努力的程度”[3]。因而对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是研究新生学习状态的必要前提。

第一,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不仅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更需要有不懈的学习动力。

关于学习动力来源的调查结果见图1。有90位新生选择了“自主学习”,即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而学习,该学习目的具有明确的内在性;有87位学生选择了“考试压力”,有145位学生选择了“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有164位新生选择了“找工作”,有35位新生选择了“报效祖国”,还有11位新生选择为了自己的男(女)朋友,这些选择结果具有明确的外在性。

在具有明确的外在性学习目的的学生当中,有503%的学生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仅有11%的学生是为了报效祖国。而选择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这一内源性动力的学生占291%,这说明,新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较强,他们的学习理想不够远大,没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应对新生进行学习目的、动机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

图1 学习动力来源专业兴趣也是影响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见图2),“家长的期望”是新生在高考后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只有211%的学生是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专业的。

图2 大学新生专业选择的初衷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因素与新生的上课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兴趣与学习动力之间的相关系数r=0615**,p=0000;上课状态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系数r=0726**,p=0000。在积差相关性分析中,“两个事物之间线性相关检验的相伴概率[sig(2-tailed)值]小于005,表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达到了线性水平,其中flag-signifi cantcorrelations复选项表示是否对达到线性相关水平的相关进行标记(通常以“*”表示001水平上的线性相关,以“**”表示0001水平上的线性相关,此两项都可以采用系统默认值)”[4]。可见,新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学习动力与上课状态之间呈显著性相关。 第二,在听课过程中,有45%的新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了他们的听课效果。更有学生指出,许多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照着PPT或是教案念的,可听性不强,故常选择在课堂上看自己带来的其他书籍或是干其他事情;有37%的新生则认为,因对所听的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还有小部分新生在上了一段时间的课以后,发现某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并不严格,因而放松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许多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较少,惯性地采用中学的学习方式来应对大学课程的学习。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认为高中时教师会通过小考、提问或把重点写在黑板上等方式,帮助学生确认是否了解了教材,并且会花较多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大学教师期望的是学生能主动地监控自己的学习,并可以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虽然很多大一新生也了解大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还是会因为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大相径庭,而产生“文化撞击”,导致出现了学习情绪低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在高中学习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去了解进入大学后将要学习专业的内容,很少有学生会去考虑进入大学后,适应过渡期对自己的学习会有什么影响。为此,我们对新生在入学前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与学生入学后对教学的适应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表2显示,学生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与其入学后对教学的适应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r=0542**,P=0000,二者呈显著线性相关,即新生在入学前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越高,进入大学后,其对教学的适应水平也比较高。

研究还发现,大学新生对新的教学方式、学习进度等的适应水平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业态度考核均会产生影响。大学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课后的一些作业来体现的,尤其是对于新生来说,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是其学业态度的一种重要体现。通过偏相关分析得出的数据如下:

表3给出的是三个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和个案数,由于三个样本的记分规则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对它们的平均值的大小进行比较,但可以通过三个变量异系数的大小进行判别,从表3中的数据可知,三个样本的异系数依次为028、031、029,即新生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方面的差异最小,而在对教学的适应水平和学习动机水平方面的差异最大。 表4中的数据是控制了教学的适应水平因素以后所得到的偏相关矩阵表。从表4中可以看出,新生学习动机水平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相关系数r=0408、p=0306,表明二者之间的线性相关并不明显。 为了进行对比,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学习动机水平与新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相关系数r=0558**、双尾P值为0000,二者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新生对新的教学的适应水平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r=0506**,P=0000)也达到了线性水平。将该结果与偏相关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后可以得出,控制变量“对教学的适应水平”在此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新生对教学的适应程度越高,则其学习动机与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均呈现出了理想化的趋势,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性在这里也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与培养时,应提高学生对新的教学的适应性。

第三,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大学新生扩展学习领域,深化学习层次。调查发现,有408%的新生表示在课余会抽出时间进行专业学习,有341%的新生还在课余进行了体育锻炼,有298%的新生积极参加了校(院)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虽然上网(218%)和聊天(317%)的新生不在少数,但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人上网并不完全是在娱乐,也有的是在进行一些学习和交流,但只是偶尔为之。可见,新生的课余时间较多,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他们愿意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与新同学进行交流,愿意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充实自己,但他们所制订的学习计划过于松弛,其内容以娱乐、运动与社团活动为主。

另外,大学对学生上课出勤的规定不像普通教育阶段那样严格,并且多数学生是寄宿在学校内的,家庭对其上课出勤的控制力降低,再加上许多公共课程和选修课多为大班教学,教师对学生出勤的控制力度显得十分微弱。

图3显示,绝大部分新生每周均会有一至两节课程不上,有22%的学生甚至只是上一半或偶尔上几节课。他们逃课的原因有很多种,据调查,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主观上逃课的同学,既有参加校(院)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也有一些学生是根本不愿意上课,而躲在寝室内玩网络游戏,他们所逃之课多为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客观上逃课的同学多为生病、从家乡来了朋友邀其外出游玩或将来打算出国继续深造而参加一些雅思或托福考试的培训班等。

图3 平均每周上课出勤情况第四,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专业学习难度的加深、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来自五湖四海等都是大学新生入学后要面对的客观环境。调查显示,有39.7%的新生认为,“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大一学习期间使自己最受困扰的问题,有31%的新生认为,所学专业的难度让其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21%的新生因期末考试而困扰,这中间既有对新的教育教学不适应的问题,也有因学习态度松懈所引发的问题。再加上要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一起生活与学习,因性格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免不了会有些小摩擦,有378%的新生会受到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这些都表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一些新生因不适应而感到困惑,一方面他们会想尽快去适应新的环境。另一方面,又不知从何做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力。

第五,新生进入大学一年后,学校通常会通过考试来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目前,高校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以闭卷为主,开卷一般是以小论文的方式对大一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考试作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品格问题,对于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也成为了衡量新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4显示,新生对考试作弊持坚决反对态度的占359%,持可以理解的占268%,持不反对也不提倡的占25.6%,持无所谓的占11%。上述选择反映了新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松懈、散漫的现状。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有增无减,且花样不断翻新。这种行为不仅冲击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干扰了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和真实性,而且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指出,“考试作弊不仅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上述文件的出台有助于高校统一认识,正确处理考试作弊问题,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大学生已是成年公民,其应该也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

图4 大学新生对待考试作弊的态度第六,学生的学习态度除了受内因的影响外,还要受外因的影响,如父母的文化程度、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其中,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329%的学生在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有378%的学生在毕业后准备找工作,其余的有选择自主创业的,也有等待家人帮忙安排工作的,这些都是出于自身经济情况的态度选择。以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与新生的平均学习时间为对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6。P=0000,两者的相关程度很低,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到M大学中有957%的新生主要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感到困扰,来自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次之。据调查了解到,M大学对入学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做了初步的调查,并向生活困难的新生提供了助学贷款或为其提供了适当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因经济上的原因给他们带来的学习压力,由于不少新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感到陌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到校外寻找兼职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更多的是依靠家里的定期汇款和适当地向其他同学借用来解决经济问题。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就业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新生的就业困扰水平如图5所示。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态度;积极态度

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经历一个先适应的过程,由于高中数学无论从难度上还是学习要求上都要比初中阶段的数学更高一层,加之经过初三大规模超强度的强化训练,学生从精神上对数学学习有所放松,而且从学习方法上讲,学生还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和以听教师的讲为主,教师布置什么任务学生就完成什么任务,这与高中数学学习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己领悟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自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很大的距离。再者,由于学生身体的发育经历高峰期,这一阶段学生情绪极易出现

波动,在学生想象力提高的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即由非理性到理性的转变阶段。因而,面对不同的理解方式,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也就出现不同的态度,也就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

的效果和质量。

一、高中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和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出现下列一些认识:

1.数学难学,但是为了高考,还得拼命去学习

这种态度其实是受到利益驱动的结果,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这样去做,因此有这样态度的学生虽说学习数学是比较努力的,但却是被动的,因为他把学习数学仅仅当成获取人生阶段性价值目标的一种工具和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也就从学习数学中得不到真正的学习乐趣,从而影响个人数学素养的提高。

2.数学太难,可望而不可即,能学多少算多少

这是典型畏难思想的表现,由于受到外界对学习数学过于偏激的看法,使得学生一看到数学就先入为主的认为数学难学,并且离自己的成功太遥远,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应有的信心,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进取得原动力,代之以随遇而安的自我安慰,能学多少算多少,完全是一种应付的心理,这就谈不到数学学习的质量问题。

3.数学学习是理科学生的事,学习文科就没有必要去认真

对待

数学是理科,文科学生为什么要学呢,似乎没有必要。这种错误认识与我们对学科的认识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周围的许多人,包括我们的许多教师,都认为数学属于理科,这样导致学习文科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轻视心理,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其实数学做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它是我们要掌握的一种基础知识,并非有文理科之分,只是要求不一样罢了。有了这种认识,使得文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把它当成包袱,从而影响了高考成绩的提高。

4.数学是少数尖子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也就学学而已,是学不好的,所以没必要去付出更多时间

这样认识的人是很多的,除了学生,恐怕还有我们教师,他们认为数学就是有数学天赋的人学习的,其他人就学不好,这虽然与我国以前进行的英才教育有关,但经历这么长时间的教育改革,人们的认识角度应该转变过来了,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高考压力的增大,就业空间的相对缩小,抱有这种认识的人恐怕有增无减。诚然我们承认,数学尖子生学习数学有他过人的方法和经历,但是别人为什么不去借鉴,从而提高自己呢,我们把自己定位在所谓的尖子生之外,并在这样的水平范围内去做自己的大学梦,不为学习数学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不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能学好数学吗,只能是“学习而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5.数学无非就是计算和推理,对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帮助,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

诚然,学习数学就是要进行计算和推理,但学习数学并不仅仅在于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数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外显的东西并不是很突出,不像语言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思维也是一种提高,数学的逻辑思维对培养人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一种促进,另外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我们能直接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人的情操的陶冶也是有着很好帮助的,因而,我们不应该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也不应该把数学的学习定位在仅仅会计算和推理上。

二、矫正偏差认识的途径

面对高中生学习中对数学存在地的各种不正确认识,我们应该采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并努力去矫正。

1.化解畏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普遍畏难情绪,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数学,弄清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化解学生由于学习数学困难而带来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点一滴抓起,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情绪变化与状态的改变,利用我们学习数学的经历来影响学生,告诉学生学习数学并不困难,要对自己有信心,并不断地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高认识,改变学习态度

学习数学并没有文理之分,要矫正这种认识上的偏见,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把数学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联系起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学习中的方法知道,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从更深一层次去认识数学,知

道数学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也必将服务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对它的学习,同时,告诉学生,我们所学的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有用的,从另一个侧面教育学生甩掉学习的思想包袱,改变对数学高深莫测的认识,改变学习的态度,并想方设法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注重过程教育,培养效率意识

数学教学要不断地去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搞清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才会学得轻松,学得透彻,因此我们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应该去注重数学知识教学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去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率是重要的,它不但牵涉到我们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关系到我们以后办事的效率,对一个人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而数学的功能也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思路,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上下功夫,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去认识数学教育。

4.注重学生自觉习惯的培养,提高学习创新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宿迁学院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生活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言行表现。

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对他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是至关重要的。本调查研究以宿迁学院为对象,共发放问卷770份,回收有效答卷670份,回收率位87.0%。问卷调查共设24个问题,其中单选题21个,多选题3个。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问及复习情况时,20.63%的学生选择平常勤于复习,69.12%的学生选择考前一周复习,7.22%的学生选择考前一两天复习,2.74%的学生选择基本不复习,有一人表示偶尔复习,另有一人考前几小时复习。当问及“你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时,13.62%的学生选择主动性很强,66.76%的学生选择主动性一般,另外选择主动性不强和不想学习的分别为12.74%和6.88%。

2.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不强

认为对专业非常感兴趣的为9.26%,很感兴趣的为25.15%,一般的为56.47%,不感兴趣的为8.97%。学生当初对专业的选择可能有家庭、社会、高考成绩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3.对学校的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基本满意

调查中有5.73%的学生选择满意,完全符合自己期望,61.24%的学生选择基本满意,与自己期望有一定出入,27.30%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出入,5.73%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满意,需要大规模地改进。学校必然有某些因素导致一些问题,要使每个学生都满意学校的安排是不实际的。

4.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被问及大部分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授课水平与你的要求是怎样的时,学生中有19.17%选教师的水平高,方法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69.09%选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方法普通,有11.59%选教师基本水平不高,授课也没有方法。这个问题可能问法不当,容易使学生觉得上课没有欢声笑语就是教学放法不好,另外也与学生对课程是否感兴趣有关。

5.对考试作弊现象认识多样

21.96%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很普遍,48.02%的学生认为只有部分人作弊,30.01%的而学生认为没有这种现象。当问及作弊原因(此题为多项选择)时,14.67%的学生认为为了得奖学金,41.80%的学生认为为了考试过关,16.03%的学生认为帮助其他人作弊,13.69%的学生认为为了求得心里平衡,另有4.7%的学生自己写上了不作弊,空者没答的为52人。作弊现象在学校里古已有之,要杜绝这种现象,需要学校和社会必要的手段,治理这种现象决不能手软。

6.同学们对考试成绩能正确对待

学生中有48.22%认为考试重要,36.35%认为不重要,15.43%认为无所谓。问及对考试成绩的期望时,40.71%的学生认为一定要达到优秀,48.13%认为中游水平就可以,9.36%认为几个就行,1.63%认为无所谓。考试成绩五次以上不及格、3-5次不及格、3次以下不及格、没有这种现象的比例分别为0.87%、1.15%、16.01%、81.96%。

7.课余时间能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

课余时间上自习或去图书馆的学生比例为46.81%,上网、娱乐有32.37%,参加各类社会活动9.57%,无所事事有11.09%。频繁、经常、有时、从不到图书馆借书或查找资料的比例分别为9.13%、29.79%、56.29%、4.79%。图书馆书目参考价值对于图书馆的人流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8.影响学习风气的原因多样

当问及你认为学习风气好或坏的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什么时,选择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为9.69%、教师的教风为18.99%、社会大环境为10.76%、学生自身为31.34%、校园文化氛围为29.22%。学校因素只会影响到本校学生,但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就广泛了,后果不堪设想。

9.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所学内容过于枯燥,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9.9%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所学专业,负担太重,19.51%选择学习方法不科学,效率不高,37.41%选择所学内容过于枯燥,学习兴趣不浓,33.04%选择只掌握书本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大学生学习态度出现不同状态根源于此,解决途径也出自此处。

10.同学普遍具有学习上进心

1.“你是否认为不努力学习是不行的”,选择“是”、“时常”、“偶尔”的分别有56.82%、27.00%、16.17%。2.“成绩不好的科目你是否会更努力学习”,选择“会”、“有时”、“不”的分别有35.53%、53.67%、10.79%。3.“假如你和同学玩耍的时间过长而挤掉了学习的时间,你会怎样”,选择“非常懊悔”、“会给自己找理由”、“无所谓”分别为47.99%、34。18%、17.53%。学习上进心是学生是否努力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原因分析

1.个性因素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面对成绩的落差,有得学生不以为然,有的学生丧失信心,有得学生则会奋起直追,图书馆就成了他们常去之地,对于这时的学习,耶基斯--道德森定律就发挥了其作用。同时笔者认为对于自己负责的学生就会常去图书馆,而得过且过的学生,平时就把时间花费在了上网、娱乐上了。

面对考试作弊,有的学生就会随波逐流,而有的就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考试需要凭真才实学。

2.学校因素

学校有时课程安排不合理,也会使得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严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所学专业教学体系缺乏足够了解,对所学课程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缺乏长远认识,实用主义和功利心比较强,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光,对自认为没有用的专业及课程缺乏学习兴趣。[1]所以学校在专业建设和学生沟通方面的工作有待于加强。

对于考试作弊问题,学校的态度很重要,学校严查并且对查处学生做出相对严厉的惩罚,就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有作弊倾向的学生会不敢铤而走险,要想成绩满意,而只能自己努力看书了。所以学校学习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可忽略,学校对条律制定、日常纪律的管理工作要进一步严格。

3.教师因素

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情境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直接的影响,“好老师”一进教室,学生会精神饱满,以崇敬的眼光迎接他(她)的到来,“坏老师”一进教室,学生们可能全然不知,因(下转209页)(上接206页)为根本不关心老师是否进了教室这个问题,或者都趴在桌上小睡呢,所以教师的上课水平也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4.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很深的影响。虽不能说一个作弊的学生肯定没有良好的家教,但是至少一个不作弊且鄙视这种行为的学生是有着良好的家教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和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有很大的联系。可能当初在选择专业时,是父母替他做了主,自己只能接受,造成了现在尴尬的境地。

5.社会因素

学生是不可能和社会隔绝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必然会为学生所知,不良的社会风气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另外选择专业时,可能当时限于分数原因,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现在的专业;也有可能一时盲目,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是自己丝毫没兴趣。由此可见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

三.对策与建议

1.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社会上对大学生“手高眼低”评价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度更低,既然社会不认可那就没必要学习。这种观念是可怕的,学生务必要弄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一件长远的事,当然知识本身不会发生作用,关键是看你会不会把知识联系实际,运用到实际中去,所以想要摆脱手高眼低的称呼,现在就更需要学习。

2.培养兴趣,选择合适专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某一门功课发生兴趣,定会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钻研它,弄懂它。所以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兴趣,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以免将来学习没有动力和激情。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学习方法正确了,学习起来就顺心顺手。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别人的学习方法对你不一定有用,所以学生要大一时就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四年学习做好准备。

4.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大学的责任,所以大学课程的设置要联系实际,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真正的知识”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校风校纪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可见校风校纪建设的重要。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严明学习纪律和考核标准及考试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2]

6.发挥教师对调整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教师的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同时要有教学感染力,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自然学生就会对本门课程兴趣加倍,精力加倍。

7.发挥家长对调整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

填写志愿时,不少家长对考生的志愿“指手画脚”,甚至完全由他们决定,把考生当成了一个旁观者,那么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也不是不可能。家长要尊重考生的选择,毕竟要学习的是他(她)自己,要教导他(她)慎重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8.发挥社会对调整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

现如今社会已不可能和大学这一象牙塔真正的隔离开,社会的声音无时无刻不在大学里传播。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影响着在校生的情绪和选择。所以我们的社会舆论要正确评价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不能只看到其消极面而忽略了其积极面。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教师态度 “后进生” 两面性

一、界定“教师态度”、“后进生”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结果。在这里,教师的态度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包括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及相关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性。

本文所要谈论的“后进生”主要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后进生”不包括智力不正常的学生。

二、教师态度对“后进生”学习影响的两面性

(一)“后进生”积极影响的一面。

“嘤其鸣声,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兮,不求友声?”很久以前,人类就发出了渴望交流、渴望沟通的强烈呼声,而师生良好的沟通则是学生爱学习的桥梁。

1.教师从情感上抚慰学生的心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后进生”会有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智力有限、能力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己,所以要想消除这些错觉,教师与学生就要多交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激发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与亲近,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因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迈向成功的关键。

2.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有助于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凸显他们的优点与长处,激发他们的潜在动力,从而促使学生逐渐肯定自己的能力。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注重抑扬结合,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公平的机会。

3.教师从学习态度上要求学生,有助于他们改变原有的对事物的消极思想,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和渴望获得知识的愿望,从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4.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与成效,因而教师应该用乐观、发展的观点,信赖的眼光欣赏学生,预见学生的未来,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二)“后进生”消极影响的一面。

一般来说,教师的三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1.歧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关爱“优等生”,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从而造成他们缺乏学习的热情。有效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学而不厌,而“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少,失败的体验强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厌学、憎恨一切课本知识,最终失去自信心,甚至讨厌周围的同学、老师。由此可见,歧视的负面影响还是相当严重的。

2.忽视。教师经常把“后进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及身心所承受的压力等,只是一味地批评他们,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抹杀他们的优点,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侮辱了学生的人格,而且削弱了这类学生力求上进的信心,扼杀了“后进生”仅存的一丝动力,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重视,当然在家也不太可能获得家长的认可与赞同,最终使得孩子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智力。

3.偏爱。“偏爱”几乎存在与所有学生的头脑中。这种偏爱不但会使“后进生”产生一种“优等生”优越于自己的错觉,而且会使“后进生”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甚至会引发一般学生的心理失衡或逆反情绪。在潜意识中,“后进生”感到老师不屑于关心自己、瞧不起自己或者是对自己早已失去信心与耐心,从而感到无助与迷茫。教师这种态度显然打击了“后进生”的自信心,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针对上述消极影响应该采取的对策

要想让“后进生”在原由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就必须树立“后进生”和培养“优等生”为同等重要,对每一个“后进生”都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纠正品德上存在的缺陷,让“后进生”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感召与融化他们一颗已冰冻的心。

(一)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多一点帮助与鼓励。

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全身心地倾注到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到“后进生”身上,以深情的爱、无私的爱不知疲倦地帮助、教育、引导这类弱势群体学会学习。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业上或思想品德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因为后进他们往往比较自卑,缺乏自信,所以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获得老师的关心与帮助。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可能是由于信心不足或丧失,或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因而教师应当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真诚的爱来感化他们,这对“后进生”,尤其是心理敏感性日益增强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同情“后进生”,给他们多一点责任心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