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源经济

税源经济

时间:2022-12-10 10:3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源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源经济

第1篇

一、税收收入较快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加快,增加了税源2012年,南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01.57亿元,比2009年增加2971.27亿元,每年以19.4%的速度递增;人均GDP从8097美元提高到14029美元。根据对南京2009年以来分季度的税收收入和GDP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粗略估算,近年来南京每百元GDP税收收入平均产出为23元左右。

(二)企业效益好转,增强了纳税能力2012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149.85亿元,是2009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8.7%;实现利税总额1147.48亿元,利润总额551.27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1.64倍和1.73倍,年均分别增长18.0%和20.1%,企业效益显著改善,带动税收的较快增长。增值税是2009年的1.4倍,年均增长12.9%。

(三)居民收入提高,拓展了纳税群体2012年,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6.04万元,是2009年的1.38倍,年均增长11.5%;南京个体工商户达到27.74万户,是2009年的1.28倍,年均增长8.7%。据市税务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南京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的人数达到12.83万人,是2009年的2.45倍,年均增长34.8%,纳税收入达到59.74亿元,是2009年的2.02倍,年均增长26.5%。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稳步增长,个人所得税是2009年的1.5倍,年均增长14.5%。

二、经济发展与税收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协调性

(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有所波动从宏观税负看,2009-2012年,南京各行业所征收的国税和地税累计组织各项税收收入与GDP的比值平均为22.7%,即每百元GDP税收收入平均产出为22.7元。从近年的税收占比变化看,年度间呈现波动并总体上有所下滑。2009-2012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3.2%、23.6%、23.2%、21.4%。从主体税种税负看,南京四大主体税种累计实现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18.4%下滑到2012年的16.7%。

(二)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经济结构看,南京GDP的三次产业比例呈“三、二、一”的结构,比例为2.6∶44.0∶53.4;税收收入的三次产业比例则呈“二三一”的结构,比例为0.3∶56.5∶43.2。分行业看,第二产业税收主要集中在烟草、石油、汽车等行业上,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提供税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税收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而软件信息、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提供的税收收入依然偏低。

(三)部分新增税源竞争力不强2009-2012年,南京累计新增法人单位5.71万个,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租赁业等传统行业新增单位数达到3.24万个,占南京新增法人单位总数的56.7%,这些行业虽然具有适应能力强、生产准备阶段短、税收收入见效快等优点,但竞争力相对薄弱,容易成为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中的退出者。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新增法人单位数量明显偏低,三个行业新增法人单位数仅占南京新增法人单位总数一成左右。

三、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税收稳定增长1.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稳定主体税收来源。加强产业融合和聚集提升,促进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供给等环节的有机联系,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税收稳定增长。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地方税收增加提供稳健动力。在稳定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与新兴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包括软件信息技术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业、文化创意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为地方税收增长提供稳健动力。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税源可持续发展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源结构。立足现有重点税源,加大科技投入,运用高科技手段“嫁接”转化老弱税源,淘汰高投入低产出的企业,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增强税源可持续发展。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涵养潜在税源。发挥财税政策导向和行业引导作用,帮扶民营及小微型企业成长壮大,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对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中有比较优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产业(企业)以及潜在的经济增长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做大做强。

第2篇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国税部门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要求,处理好经济与税收、税收与发展、税收与民生的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并进。

一、连云港市税源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税源总量偏小,发展较快。连云港市2003年以后经济和国税收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二是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工业薄弱。连云港市相对全省而言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较弱。

三是传统重点税源行业唱主角,结构单一。连云港市国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医药制造、电力、化工和机械制造四个行业。

四是区域税收呈现“金字塔”型,发展不均。连云港市区域税收呈现“金字塔”型,市区税源最大,四县比较弱。

五是整体宏观税负低于全省,苏北居中。

二、目前连云港市税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源经济下滑明显。

二是部分重点税源行业增长乏力。

三是新增税源明显不力。

四是县区经济差异导致税收增长的不平衡。

三、培育和壮大连云港市税源经济的思考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服务发展是国税部门的第一责任。只有自觉地把国税工作放在科学发展的要求中去思考,放在全市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才能牢牢掌握税收工作主动权。经济是税收之本,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增加税收收入的保证,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税收收入增长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培育和壮大税源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也是确保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保证。 (二)弱化区域优惠政策,代之以产业税收优惠为主导的政策。科学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对发展内涵的全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我国采取了区域发展战略,实行经济特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区等多种区域性优惠政策,这种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行,一方面削弱了税收优惠的产业优惠效应,突出表现是对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全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体现产业发展的区别。另一方面形成了区域内外税负的差异,导致了税收管理的漏洞,特别是诱导了一部分企业不断变更企业经营地点,以获取更大的税收利益

。调研中,作为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样存在着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的现象,各级地方政府和国税机关都应该从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出发,正确处理产业优惠与区域优惠的相互关系,逐渐弱化区域优惠导向,把主要方向用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反映在方式方法上,就是要重点抓住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重点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让高科技企业享受到最优惠的政策,让一般企业享受到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制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充分意识到科技引领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措施,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鼓励更多的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让更多实施自主创新的企业健康成长,做大做强

(三)积极推进企业重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目前,连云港市重点税源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乏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新起点,形成新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愈来愈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力量。从连云港市税源经济来看,尚未形成一批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因此,各级政府和税务部门要立足当前,把巩固现有税源的各项措施抓细、抓实,对现有税源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分清哪些是成长中的税源,其潜力有多大,哪些是成熟的税源,其税基如何,哪些是衰落中的税源,其周期还有多长等,有计划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企业重组,鼓励企业不断加强设备更新改造,加大技改投入,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大批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确保现有税源继续保持稳定,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牢固的税源基础。作为企业自身,也应该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加快产品的科技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加工型企业要摒弃以往粗放式、能耗高的简单加工模式,向产品的深加工增值体系发展。要充分利用外国投资者的资金和国外市场,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能力,扩大产品的对外出口。大胆引进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打造产品的品牌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经营好转。

(四)支持重点税源,进一步扩大重点行业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连云港市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运作,出现了一批年纳税在千万元以上重点税源户,初步形成医药产业群、电力产业群、化工产业群、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产业群、港口物流产业群等,这些重点税源企业从数量上不多,但在缴纳税款上却接近全市企业的80%,是全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各级政府以及国税部门在集中力量扶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造就“一枝独秀”的同时,也要向经济全面发展延伸,立足实际搞好中小型项目的经营,形成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产业走廊,培植“百花齐放”合理税源结构,以确保税收的稳定增长。同时要继续推进工业强县,注重利用县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如灌云棉纺织业、灌南林木加工业和化工产业、赣榆矿石资源和海洋产业、东海硅资源和温泉产业的优势,以及汤沟酒业、板浦滴醋等知名品牌优势,大力培育有特色的地方支柱产业。支持重点税源的最好做法就是按照依法征税的原则,既要考虑税收任务,又要考虑如何保护好现有重点税源,培养后续税源,涵养潜在税源,为企业增强“造血”功能,力求使生产发展与税收增长始终保持良性循环,决不能涸泽而渔。

第3篇

一、××市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的税源分布情况及特点:

(一)行业分布情况。××市营业税重点监控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电信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其中:房地产业188户,金融保险业242户,建筑业309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267户。从监控户数看,各行业所占比重不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户数最多,2个行业的重点监控户数占总监控户数的比重为81.56%。

(二)从营业税重点监控企业缴纳税收情况分析。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的营业税收入较高,其占总监控企业营业税收入的比重为52.4%。

(三)特点:

1.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地税机关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纳税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切实强化税源的管理及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地位。树立了抓住税源的管理即抓住税收工作主要矛盾,分析解决税源监控存在问题即解决了税收工作的主要问题的思想觉悟。本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实际制定税源管理的新办法、新措施,切实把税源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2.建立完善重点税源管理制度。为加强重点税的管理与监控,保障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我市、县、分局三级地税机关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特点,制定一系列重点税源管理与监控的制度。建立和完善重点税源的制定体系。区局制定了重点税源管理办法,及重点税源数据统一报表的上报制度。各地税务机关还结合当地实际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税源管理办法及规定。

3.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塔式”级次管理机制已形成。“塔式”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的核心作用是对重点项目、工程、行业和重点纳税税源户实施长效管理、动态监控。针对各地税源分布广、层次深、隐蔽性较强,合理使用征管力量和资源,对重点税源实行梯级式的监控。全市形成市、县、镇三级“塔式”,全市形成市、县、所三级“塔式”管理,将重点税源层层管住.全面监控。并相应建立了配套的片管员监控点、股(所)监控组、市(县)重点税源监控办公室等组织措施,构成“塔式”管理的体系核心。以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对税源监控的结合实施考评与监督,提高了税源管理与监控的质量与效率。

4.坚持“片管员”制度、基层管理部门责任人走访跟踪制度。市县(市)税源监控责任人员定期联系、分析、解决问题合议制度等。及时准确掌握重点税源户的税源变化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税收管理情况。全面收集重点纳税户的经营与纳税方面的相关数据及凭证。分析、查找纳税户的税源增减变化的因素。提供应对措施,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

5.优化了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与监控创造了条件。全市各地按照优化纳税服务的要求,树立了为纳税人办实事的治税思想,并通过联合办;开展“一窗式”、“一站式”税收事务办理方式;开设纳税咨询专线电话,办纳税人提供了广泛、周到、形式多样的纳税服务形式,平缓了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增强了纳税人依法纳税自觉性和合作意识。

二、××市地方税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建立了市级局、县级局二级管理的营业税重点税源数据库管理体系

为加强对营业税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管理,2000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重点企业税源监控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市地税部门实现了对全市营业税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税收数据的直接监控。

营业税重点监控企业的确定是以营业税纳税人为对象,以上年实际入库营业税收入为标准。几年来,在各级地税机关的共同努力下,营业税重点税源监控面逐年扩大,重点监控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监控户数逐年上升。目前全市地税系统七个县(市)地方税务局、市局直属征收管理局均上报了数据。据统计2004年,全市地税系统年纳税额超10万元——50万元的重点纳税业户376户,共缴纳地方各税11788万元,占全年地税各项收入80268万元的14.69%,年纳税额超50万元以上的重点纳税户66户,共缴纳地方各税18965万元,占2004年全市地税各项收入的23.63%。

(二)各市、县级地税局及基层征收分局初步建立了本辖区范围内的地方税重点税源监控网

各市、县地税局以及基层征收单位除了完成以上两项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外,还根据其所辖范围内税源实际情况,开展辖区范围内的重点税源监控工作,重点税源监控标准或监控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

在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的选取标准上,一是按企业年缴纳地方税收入情况设立监控标准,如按年缴纳地方税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5万元以上等设置监控企业选取标准;二是按分局所辖纳税户缴纳地方税的前若干名作为监控企业选取标准;三是按照行业分类设立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四是对辖区内投资规模较大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施监控。

在对重点税源监控指标(内容)以及监控办法的设定上,主要根据税收业务需求以及监控手段来决定。综合××地税系统各级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监控情况,主要实现了对重点纳税企业生产经营收入、纳税情况的监控。在监控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上,主要采取手工采集、录入监控数据的方式,应用excel电子报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三)××地税系统各级地税机关的地方税重点税源监控面和监控的侧重点由于辖区税源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从税源监控的行业看,目前我市各级税务机关的重点税源企业分布于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安装、建材、金融保险、邮电通讯行业。集中地反映了我市地方税的行业分布,较客观真实地映证了各市重要税源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项目相一致的特征,即优势行业经济总量大,其税收收入总量也大。从重点税源监控的内容看,通过对重点税源监控对象的报表、数据、纳税凭证、税收法律文书的收集,并运用地税计算机网络系统整理、分析,实施对重点税源的纳税申报、实际缴纳、欠税、税负、税收入库率、处罚率、税收问题等环节和内容上监控,制订有针对性的征管监控措施,通过以上重点税源监控制度和措施的建立与实施,对完成各级地税机关的组织税收任务筑起了坚固的防线。

透析目前我市重点税源的现状。我市的税源呈现以下几点特征:⑴规模较大的税源少,目前10—50万元的重点业户376户。但市级监控的重点税源年纳营业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仅5户。⑵税源收入规模与经济总量指标一致。经济总量与税收收入规模同步变动,经济总量大,税收总量也大。⑶从税源的行业分布看,重点税源在行业上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金融保险、通信、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房地产等行。⑷从所有制结构上看,税收结构的调整与经济改革同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迅速发展壮大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税收收入在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国有和集体经济税收比重逐渐下降,而涉外和股份制经济税收比重逐年提高。⑸从公平税负情况看,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不断壮大,其税源的变化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个人所得税及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税源呈上升趋势。及时调整和强化监控的方向和手段,是当前我市地方税税源管理和监控的重要方面。

三、重点税源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治税思想认识的误区和管理理念上的狭隘,导致税源管理的弱化。长期以来,在税收工作中,无论各级政府还是各级税务机关都已形成了“收入第一”、“一俊遮百丑”主观思想,简单片面地将税收任务等同政治任务。在“收入第一”的思想意识的感召与支配下,各级税务机关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税收任务指标的实现上,缺乏对税收工作内容规律及税收管理发展规律的分析与研究,缺乏对国家经济政策和现行的税收政策的学习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过程中,税源的结构、规模、方式、存在特点都随时发生变化,税收政策的学习贯彻落实、税收征管的形成都应随之变化而变异及时到位,而思想认识误区直接导致了各级税务机关在这一变化中缺少必要的分析与监控。而管理理念上的狭隘,使得重点税源管理与监控的基础性作用仍缺乏足够重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造成原已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够,税源管理的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不强。对重点税源在日常检查、税源调查、数据采集、预测分析、纳税服务等诸环节上,还处在粗放型、轻责任、低标准的层面上,甚至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处于空白状态。这样就使组织收入工作陷于被动和疲于应付的局面,不仅弱化了税源的管理,也导致了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难以进行。

(二)税源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更具有其主动性和灵活性。这给我们的税源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目标要求。伴随税收体制的改革,“保姆”式管理形式将消失。新的征管模式中,纳税人申报的方式、优化服务的水平、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集中征收的程度,重点检查的力度,强化管理的深度,将形成一个齐头并进、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新的税收管理链。而我们在税源管理某些环节的力度的弱化,对税源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税收收入的流失。结果是“重点税源管不了,普通税源管理不住”,直接影响税源管理和监控的质量和效率。

(三)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尽管近年来各级税务系统不断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实现了从纳税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但由于软件开发的相对滞后,使我市目前重点税源的管理与监控仍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基本上依赖于人工操作。对税源的发展状况无法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对重点税源管理与监控缺乏与配套的制度支撑,使得管理缺章少序、各施其法,管理与监控的规范化、标准化无法统一,到不了一定的高度。

(四)管理力度薄弱,管理责任淡化。目前地方税源管理的点多、面广、任务重,而相应配备的管理人员较少。虽然目前我市各地市税源的源泉控管上已基本做到税务登记、催报催缴、发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但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等涉税信息的动态管理上缺乏深入,对重点税源也只是心存关注、实缺监控,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税源监控。以玉州分局为例,现有管户17333户,一线管理人员162人,人均管户106户。而随着征管模式的转变,管束制度代替了管户制度,征纳双方直接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并伴着机构的调整,人员的变动过于频繁,岗责体系尚未完善,考评力度不够,管理责任相对淡化,影响了税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也造成了税源的流失。

(五)社会各部门多方位的税收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无法实现经济、税收信息共享,从而无法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税源的信息,加之部门工作的不协调,客观上削弱了税源监控的能力,造成了采集信息难、收集证据难、税收执法难、税款征收难的局面。

四、加强地方税源管理和监控,减少税收流失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明确职责,健全税源监控的组织体系

任何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税源的监控也是如此。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者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高度重视支持这项工作,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健全税源监控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营造税源监控的组织网络,重点建立直接与间接二级监控组织,保证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制度措施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实行有效的层级管理,坚持不懈的开展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纳税服务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

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纳税人的桥梁贺纽带。建立健全纳税服务制度,并切实开展优质的纳税服务工作,是新时期法制、公平、文明、效率的体现,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中确立的新的征管模式的根本要求,更是税收征管法规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只有纳税人真切感受到税务机关的优质服务,才能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和认知水平,而纳税信誉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有效地弥补税务机关人、财、物等条件不足的限制。

(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合理确定重点税源监控的对象、范围、划分原则和标准

在目前条件下,单纯依靠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监控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遵循质量、效率的原则,对纳税人进行科学的分类,实行分类管理是节约税收成本的有效手段。

1.实行分类管理,按层次确定重点税源监控的对象、范围、标准。所谓分类管理,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根据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信誉好坏程度,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后,实施与之相对应的监控办法,从而不断强化税源监控。一是对重点税源实行重点监控网络管理。重点税源企业一般具有财务核算健全、财务电子化管理程度高、纳税意识较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税务部门重点监控并不需要过多的集中人员,而是集中人才,把那些具有较高知识,特别是既懂税收征管又精通计算机操作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集中起来,运用计算机管理手段实施监控。税务部门根据行业特点、企业财务软件难易程度分行业分别培训税务管理人员,其职责就是专门研究企业软件,根据企业相关数据开展纳税评估,不断提高稽核水平。二是对市场税源实行集中征收划片管理。市场具有人员集中,地点固定,行业稳定,税源可观等特点,对市场税收适用电子申报纳税方式,实现税款集中征收。因此,税务部门应充实这方面的管理人员,实行划片管理,并逐步推行交流制和回避制。其管理职责是催报催缴、税法宣传、清理漏征漏管,而不负责征收;加强临时经营业户的管理,开展税源调查和行业调查。其管理措施是抓住大户,推行建账建制;管住中户,完善核准定额;稳定小户,实行简便征收。其管理手段是全面推行办税公开制。三是对零星税源实行源泉控管综合治理。由于这部分纳税人分散,经营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税源难控管等特点,可将其分为固定业户、集贸市场经营户和临时经营户三种,分别采取不同办法治理。对固定业户要加强户籍管理,实行源泉控管。严格税务登记审批,将办证业户纳入户籍管理,对申请注销、停歇业户的严格核查审批,审批前缴清税款。同时建立定税、调查、缴税、调整税额档案,偏远地区也可实行委托代征。对集贸市场税收要加强部门配合,实施综合治理。对临时户要加强社会监控,健全防范体系。要借助社会协税、护税网络,争取党政领导和部门对税收工作的关心支持。要建立信息情报点,定期走访,了解情况,巡回管理。对钉子户、难缠户,要加强与工商、公安部门的联系,实行综合治理。

2.划分原则。一是要与税制结构相适应原则。我国现有的税制结构仍然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其特点是税种多,纳税程序繁杂,政策法规变化性强。在这种税制结构下;税源监控既要重视源头监控,又要重视过程监控。对监控税种和行业主要实施过程监控,要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用、财务核算等各个环节的情况,有效控制税源去向和真实性,光靠企业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远远不够;二是要与纳税人的素质状况相适应原则。目前完全靠纳税人自觉反映税源的真实性是很困难的。因此,税务机关必须把税源监控的着力点放在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上。可采用对重点企业实行专门管理,对零星税源实行“分段”管理等方式,随时掌握和控制税源的变化情况。积极推行纳税信誉等级差别管理方式,对依法自觉纳税的纳税人予以表彰和鼓励,对纳税信誉很差的纳税人实行重点监控。同时,还要健全纳税辅导机制和纳税督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纳税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原则。要提高税源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特别是要积极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尤其是电子申报方式,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体系,积极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审计、海关等部门实行计算机联网,广泛推行税控机。建立严密的发票管理及防伪系统,改革银行结算方式,严格控制现金结算的范围和数量,使税源监控的方式更加科学严密;四是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原则。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税源存在,既有显性税源,也有隐性税源;既有固定税源,也有流动税源。税务机关由于受人力、财力的制约,不可能将所有的税源都纳入控制范围内。这就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起覆盖面广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形成全方位协税护税的格局。

(四)合理设置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职责和人员配备,保证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有效进行

第4篇

一、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特点

1. 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特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特点:一是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二是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三是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的管理模式;四是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正是在于对“专业化”的定位,根据企业和所属行业的专业特点实现专业化。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赖以存在的前提,将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支持和应用。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构建数据模型,开展风险评估及相关税务管理工作。

2. 税源专业化管理对企业和税务部门的挑战。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以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为保障,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二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为保障,将增加企业与税务部门沟通交流;四是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将使税务部门越来越熟悉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在税务部门的监管之下。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税源企业按行业、规模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根据企业特点、所属行业特点优化、细化税收征管程序和服务程序的要求,为企业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税务部门充分地、全面了解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使税务部门完善税务服务程序,改进服务质量。

3.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对税务机关以及企业税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及税务工作人员,加强税务知识的学习,积极主动进行税务信息化建设,强化税务信息化管理。企业应掌握有利时机,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调研税收对企业税务信息的需求,结合企业税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税务信息化建设,强化税务的信息化化管理。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可以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纳税服务,认真落实各项纳税服务措施,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积极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对税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及时完善制度、改进工作、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可以提高税收宏观预测、分析及调控能力。重点税源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实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点税源企业经营的好坏不但影响着当地经济,而且对就业、完善市场经济、财政收入的实现都有其重要性。税务部门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与服务,为企业献言献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

4. 新经济形势下重点税源企业的特点。一是企业各种经济行为复杂。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网络交易等多种经济行为纷纷出现,这些经济行为要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经济形势下重点企业复杂的经济行为;二是重点税源企业企业对政策调整的反应措施更加灵敏。重点企业对政策的研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很多企业甚至专门组织人员或机构进行研究,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决策。

二、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有效途径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收入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各级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跟踪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及税负变动趋势,及时准确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对重点税源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做出合理判断,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措施、实施科学决策、强化税收管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做好重点税源管理,必须积极培育重点税源,寻找新的增长点,挖掘新潜力,推动企业发展。

1. 建立科学严密的重点税源管理员制度,主动接受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税务管理的挑战。

一是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员制度。这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严密的重点税源管理员制度,就抓住了税源管理的关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调整工作岗位。将那些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税务管理员安排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及时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优先保证对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的需要;二是加大对重点税源管理员的培训力度。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环境下,对重点税源管理岗位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三是制定些相应的考核办法落实奖惩激励机制。明确落实重点税源管理责任,大力强化重点税源管理,执法活动有记录、执法过程可监控、工作结果可核查、工作绩效能考核,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2. 注重提高重点税源监控和管理方式的科学性、规范性。一是强化动态管理,提升监管效能。及时了解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经营变化的趋势,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税收入库税款较大、财务状况变动异常的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行业指标等动态情况,分析、预测税源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并进行持续有效的跟踪管理,及时发现、掌握征管的薄弱环节和税源潜力;二是明确重点税源纳税人的各类报表填报义务与责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三是依托信息化对重点税源数据库的数据管理的支撑作用。改变目前有些指标的采集与填报仍要手工操作情况,能从相关支撑系统直接取数,减轻审核数据的工作量,减少手工操作数据出错的风险。依托信息化支撑,及时掌握重点税源企业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了解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真实情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提高信息采集量,使企业的征管基础信息等涉税指标能自动获取,减少手工填报和数据审核的工作量,同时也能保证数据质量。完善重点税源报表的审核公式,通过增添数据互审公式,避免重点税源报表过程中数额错误等一些常见的问题,提高数据质量,为税收趋势分析提供数据支持,较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手段在重点税源监管中的作用。

3. 建立重点税源监控预警机制,强化数据的运用。从日常的异常指标来发现征管上的薄弱环节,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提高税源监控管理水平。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新模式。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资料,跟踪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对数据进行审核评析、税收综合分析,强化数据的运用,及时发现纳税人纳税申报中的税负异常等问题。对重点税源企业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为纳税人提供更具针对性、切实性的税务管理、纳税辅导和咨询服务,提高管理质量的效率,提高纳税遵从度。根据行业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税收收入分析指标,对各个指标的增减情况及增减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纳税人本身因素、税收政策因素、其他因素的分析,对税源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提出加强同行业或同类事项税收管理起促进作用、借鉴作用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对每一户重点税源企业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从中发现问题和疑点,并及时进行监控和评估。一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常规分析。对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开展基本内容的常规测算分析,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进行客观的描述与评价,明晰税收收入形势,说明税收增减影响因素,揭示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查找税收异常企业;二是通过对税源的监测和分析,掌握税源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

第5篇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寒流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经济杠杆的税收工作更是不能幸免,突出表现在税源形势的严峻。笔者所在基层分局位于山区铁矿区,铁选企业税源占比达80%以上。目前48户铁选企业已有一半以上被迫停产或不能坚持正常生产。面对如此严峻的税源形式,作为税收第一阵线的基层税务单位理应树立忧患意识,力争有所作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我认为基层税务机关应对经济危机应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处理好严格征管与优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当前,个别纳税人把经济危机作为偷漏税款的温床,假停产、假亏损行为有了经济危机的色彩变得顺理成章。为此,在市场疲软、税源匮乏的大环境下,严格管理的意义显得尤为重大,只有严格管理才能防偷堵漏,确保国家税收的足额入库,保证纳税人在税法面前的平等,维护社会公平和税法的严肃性。基层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中应多多深入企业实地检查等,避免虚假停业和虚假注销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当企业出现注销、合并、股权变更等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容易出现偷、漏税情况的行为,要予以高度的警惕,应对企业资产进行严格的清算。基层税务人员也要审时度势,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以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下对纳税人严格执法的需求。

对大多数纳税人而言,经济危机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纳税能力的降低,更是收入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他们对此有着切肤之痛,征纳矛盾此时尤为突出。在此形势下构建和谐的征纳氛围对涵养税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基层税务机关要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一是要依法治税,尤其在落实优惠政策上要做好宣传辅导,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尽量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为纳税人送去温暖。二是要廉政执法,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每个基层税务人员都要提高廉洁自律能力,树立高度的政策观、法制观和纪律观,决不能因为腐败激化日益突出的征纳矛盾。三是要优质服务,在对纳税人的服务态度上,坚决避免“冷”、“横”“硬”。要体味纳税人顶住经济危机的压力为国纳税的艰辛,以纳税人为本,注重言行文明,提高办税效率,维护地税的良好社会形象,赢得纳税人的理解和配合。

严格征管与优化服务的共同目标指向是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和和谐的征纳氛围。因此,在严格管理中,要树立服务意识,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当然,优化纳税服务决不能以牺牲严格管理为代价,一味对纳税人迁就、妥协,放弃原则不可取。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否则要么激化征纳矛盾,要么出现税源流失,后果都很严重。

第二,处理好重点税源和零散税源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处理好抱“西瓜”和捡“芝麻”的关系问题。在基层税务机关,几个重点企业和几个大税种往往就能完成税收任务的绝大部分。以笔者所在分局为例,我分局以铁选行业作为税源的支柱产业,166户企业中的6户铁选企业和1户钢铁企业就占了分局税源的80%。从税种上看,所得税(含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营业税作为大税种,占分局税收收入的85%以上。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首先要立足重点税源,突出动态管理,及时掌握重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如采取建立纳税档案,定期纳税评估,经常深入企业,掌握经营状况等手段,确保重点税源不流失,为税收任务的完成提供原动力。

但是,基层税务机关不应对重点税源过分依赖,从而忽略零散税源:对大企业的各项纳税指标掌握得面面俱到,对小企业则含糊不清,管理上形同“放羊”;对大税种深挖深管,甚至锱铢必较,对小税种则是交点儿就行,保量不保质。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大家认为小行业、小税种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挤它纯粹是费力不讨好。其实,零散税源也是税收征管的必要对象,即便费力不讨好,但也是税务机关的职责。而且在当前重点税源大幅萎缩的形势下更是要把零散税源放在应有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上级制定一些激励政策。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零散税源确实不如重点税源在小范围内对税收任务影响大,但从宏观上看,多发现1平方米土地增收3元(镇一类),多查找1吨货车净重增收96元,1个税务分局几十户企业一年能增收多少?放大到全县、全市呢?再加上采取各种手段防止的税源流失,零散税源完全可能成为税收任务新的增长点。微微“累土”也能筑就地税事业的“九层之台”。

要正确认识重点税源和零散税源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守住重点税源,同时提高零散税源在税收管理中的地位。简言之,就是“西瓜”要抱,“芝麻”也要捡,做到突出重点,立足全局,规划长远,争取最终的胜利。这是基层税务机关必尽职责,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必然选择。

第三,处理好税务机关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涉税问题错综纷繁,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有些涉税问题单凭地税部门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寻求支持。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共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在现代税收运行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直接同纳税人打交道的基层税务机关,对涉税信息采集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征管质量的优劣。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对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尤其是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在对铁选企业的管理中,地税部门通过公安部门掌握炸药用量评估企业的矿石开采情况,通过电力部门掌握企业的用电量评估企业的产量等等。在日常管理中通过与工商、国税部门的信息共享还能够减少漏征漏管户的出现。

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协作。今年2月,迁西县政府抽调县国税、地税、公安、工商、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骨干20人,组成5个督导检查组在全县范围内的铁选、交通运输、建筑、商贸等重点行业中开展了“税费专项整治”工作。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当中,笔者所在的基层分局也参加了此项工作。从工作开展情况看,由于有了相关部门人员的参加,各部门优势互补,拓宽了工作思路,丰富了工作方法,在认定事件性质、检查关联企业、询问当事人员、查找相关物证等方面显示了极高的效率。基层税务机关可以从中受到启示,强化协作意识,注重处理好同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以谦虚的态度学习其他部门的工作方法。加强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对基层机关拓宽工作思路、强化日常管理、处理复杂事件、提高办事效率等有很大帮助。同时,积极恳请上级机关为基层各部门间的协作搭建平台,共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6篇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征管过程就是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收入的过程。税源监控是税收征管的起点和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的不断成熟,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选择有效的税源监控方式,减少和避免财政收入流失,成为优化税收征管方式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财政收入流失的表现形式

就社会整体而言,财政收入流失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他可以在任何一种社会背景的不同范围内发生。只是在每个历史时期, 财政收入流失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无时不在发生变化,税源的流动性和可变性大大增强,税源失控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实际工作中税源失控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一)制度性流失

制度对纳税人的行为选择具有最直接的支配、影响作用。税收制度以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在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按制度所规定的方式选择纳税行为。如果制度性安排不公正,或者有严重缺陷、漏洞,那么,纳税人就可能身不由己地选择偷逃税行为。如假“三资”企业、假福利企业、假校办工厂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制度上的缺陷。

(二)管理性流失

管理性失控是指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如漏征漏管户大量存在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现。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只领取了营业执照,但不办理税务登记,更谈不上纳税了;有的纳税人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是没有固定的场所,长期不申报纳税。

(三)机制性流失

机制性失控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的税源流失。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和保全措施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配合,也会引起税源的流失。

(四)信息性流失

有很多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甚至造假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提供的税源信息征税必然会造成税收流失。同时,由于税务机关难以准确掌握税源信息,致使很多税源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被转移或隐匿。

(五)政策性流失

主要指个别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擅自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或者违规减税、免税、缓税而造成的税源流失。

二、税源监控方式的有效选择

税源监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管理活动。税源监控方式的选择必须与税制结构、征管现状和法制环境等相适应。

(一)税源监控方式要与税制结构相适应

我国现有的税制结构仍然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其特点是税种多,纳税程序繁杂,政策法规变化性强。在这种税制结构下,税源监控既要重视源头监控,又要重视过程监控。如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主要实施过程监控,要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用、财务核算等各个环节的情况,有效控制税源去向和真实性,光靠企业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远远不够。应当说,在传统的税务专管员管户制下,税务机关对税源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比较充分和全面,有一定的征管主动权。因此,对传统的管户制不能全盘否定,要保留其优点。如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既可以克服“征纳职责不清、权力过大”的弊端,又借鉴了税源信息掌握到位的优点,增强了税源监控的针对性。

(二)税源监控方式要与纳税人的素质状况相适应

总的来看,我国纳税人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在虚假税收信息泛滥,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等行为屡禁不止。纳税人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纳税人道德的缺失,社会舆论对其也缺乏应有的谴责。有的人对流氓、贪污等犯罪行为深恶痛绝,而对偷逃税者则等闲视之,甚至同情。在这样一种对税收认知程度比较低的环境下,靠纳税人自觉反映税源的真实性是很困难的。因此,税务机关必须把税源监控的着力点放在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上。可采用对重点企业实行专门管理,对零星税源实行“巡片”“分段”管理等方式,随时掌握和控制税源的变化情况。同时,积极推行纳税信用等级管理方式,对依法自觉纳税的纳税人予以表彰和鼓励,对纳税信用很差的纳税人实行重点监控。在此基础上,还要针对纳税人业务素质较差的实际情况,实行纳税辅导制度和纳税督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纳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税源监控方式要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纳税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纳税人偷税、逃税、骗税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先进,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提高税源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特别是要积极推行电子申报方式、电话申报方式,积极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审计、海关等部门实行计算机联网,广泛推行税款数控机。建立严密的发票管理及防伪系统,改革银行结算方式,严格控制现金结算的范围和数量,使税源监控的方式更加科学严密。

(四)税源监控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

第7篇

近年来,县地税收入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建筑及房地产等行业,地税收入增长途径较为单一,增收形势比较严峻。因此,我们今后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一个税收与经济结构相互协调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地方税源建设,进一步提高地税收入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一、地税收入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一)地税收入总量持续增长,但增幅明显回落。2007年全县地税收入首次突破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76%。虽然今年上半年仍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但下半年地税收入增幅明显回落,有的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截止9月底止,全县入库地税收入8786万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5.3%,比2007年少增长5.46个百分点,也落后全市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列全市十个县(市、区)倒数第三位。

二、加强地方税源建设的思考

(一)加快经济发展,夯实税源基础。税收来源于经济,离开了经济的发展,税收就成为无源之水。作为一个以资源加工为主的山区小县,必须逐步建立新老税源交替、大小税源并举、支柱税源多元化的多层次税源结构体系,是确保地方税收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因此,全县各部门都要树立“围绕经济抓税收,围绕税收促经济”的大税收理念,强化效益财源意识,把发展经济、培植税源、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二)突出发展工业,做大税收总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县工业企业持良性发展势头,今年1-8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076万元,同比增长55.69%,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7.9%,工业用电量同比也增长了10.7%。但是,制造业对县的税收贡献并未占主导地位,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应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充分利用沿海发达地区工业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把县工业园区建成的“板块财源”;重点扶持和帮助龙头型企业、民营型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要利用是全国的“竹乡”优势,支持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实施科技创新,增加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比重。

(三)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税源渠道。近年来,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比重虽有所上升,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相邻的上高县、高安市的差距在逐年拉大。当前,县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利用新行政中心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市政工程、设施的建设,构建新的行政、商务、消费中心等核心圈。同时,将现有的建材市场、商贸广场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全县工业产品的集散地。二是抓住武吉高速在境内设有两个入口的机遇,以新建设的县城汽运城为平台,加快发展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产业。三是以国家级原始生态自然保护区——“官山”为龙头,深度开发洞山宗教文化生态旅游、黄檗山宗教文化旅游、天宝古村落景旅游及陶渊明故里等旅游资源;同时,配套建设集住宿、会议、旅游、娱乐等功能齐全、高档次的星级宾馆,发展壮大县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地方税收新的增长点。

(四)优化房地产业,保持稳定增长。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已成为经济的一大亮点和地方税收增收的主要来源。总体来看,房地产业运行态势良好,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采取“适度从紧”的政策,对房地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仍处于一个发展的上升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为房地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应当坚持“城市经营”理念,优化房地产业市场要素培育,努力实现长期经营、健康协调、温而不火。在土地供应上,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调控,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项目开发上,做到有序、适度、递次;在企业发展上,注重滚动培育龙头企业。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扩大住房有效供给,引导住房理性消费,积极培育住房有效需求,继续保持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促进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加强税源监管,提高税收效益。加强税源管理不仅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也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一要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确保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而稳定增长,实现税源向税收的转化。二要不断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及时有效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和重点税源企业,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经济税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要公平税负、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在加强重点税种征收、重点税源监控、重大工程项目及重点行业征管的同时,加大社会综合治税力度,完善零散税源管理,做到“抓大不放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做到应收尽收。

(六)落实优惠政策,培植后续税源。税源增长点的建设不仅在于营建,更在于扶持。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短期看是减少了税收,但长期看则是培植了税源,增加了后续财力。因此,要转变观念,着眼长远,坚持“严格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着力培植税源应免尽免”的税收科学发展观,用足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扶持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也可涵养税源。

(七)创新纳税服务,优化税收环境。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地税部门要以优化纳税环境和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不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通过强化日常的纳税服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要牢固树立公正执法和公平税负就是对纳税人最好的服务理念,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要规范办税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办税,节约纳税人成本,建立和谐的经济与税收发展环境。

第8篇

关键词:税源管理;现状;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68-02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当前由于依法治税与税收任务的矛盾、管理手段的相对落后,税源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促使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独立于税务部门的税源管理单位,对新时期税源信息化管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提高税收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逐步转变传统税收管理理念、深化税源管理,才能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税源管理现状

税源管理依靠政府支持,推动政府各部门联动和社会各界参与税收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涉税信息的网络采集和实时传递,规范综合治税流程,实现税收的源头共管、信息共享、税法共护,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内税收的征收管理,保障了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一)全面核查税源

对规模企业和新增税源进行核查,及时补充更新税源台账,确保税源信息全面、真实、有效。

(二)实施分类管理

对重点税源实行一户一档,按月采集规模企业、重点企业的生产经济指标,动态监控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对一般税源定期进行税负分析,加强政策辅导;对零散税源了解掌握核定标准及征收方式,做到重点税源管好、一般税源管细、个体工商户管住,统筹兼顾,抓大不放小。

(三)实现信息共享

每月对收集到的涉税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汇总整理后及时传递给税务部门。税源办整理、汇总的有关信息与税务、环保、统计等部门共享,建立起涉税部门之间信息交换共享的协作机制,构筑税源源头控管和信息共享平台。

(四)深化税源税收分析

依托税源管理系统和税收排名,研究税源结构,分析经济指标和税收数据,查找税收增减原因,实现纳税异常情况预警,按季形成税收分析报告,提出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税源管理部门成立后,改变了税务部门一直以来唱“独角戏”的局面。各基层税源工作人员采取“分区域、分街道”的工作方法,按照“找门店、不漏户”的工作原则,逐一登记税源信息,全面掌握税源户的经营地段、经营范围、营业面积、雇员人数等基础信息,全部录入税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依托税源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税源信息网络化。确保纳税人信息准确、真实,对解决税务部门人手少、工作量大、存在管理盲区等现象做了有益的补充。但在税源管理部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监控不力,征管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税务部门在税源管理上力度不大,欠税清理力度弱化,对亏损企业不能及时核算其亏损额,所得税汇缴检查流于形式等;对于已纳入税源管理的户数,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税源底数不清;部分企业纳税意识淡薄,采取无证经营、隐蔽经营偷逃税款,有些经营户由公开办证经营,转入隐蔽无证经营等,造成漏征漏管。

(二)税源监控在管理程序上出现缺位

现行税收征管只是形式上完成了税务人员由管户到管事的转变,而没有从制度上限制征纳双方人员的违法行为。新征管模式明确强调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税收管理的起点,在重视税务系统内部各环节监督制约的同时,忽视了调动税务人员加强税源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人员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只求不出错,不求有举措,只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只求不被责任追究,不求有功创新和开拓进取。

(三)监控手段落后,监控方法单一

从我国目前税源监控的现状分析,不仅整个监控环节滞后、范围狭窄,而且方法比较单一,多侧重于对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评价,对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全部信息进行事前、事中动态监督做得不够,没有形成纳税人、金融、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相互制约机制。税源监控方式以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为主,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征管信息化仍处在研发阶段;国税、地税、工商、财政、电力、社保等部门信息尚未联网,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掌握的纳税人信息不能及时传递,无法准确、广泛、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全部信息;纳税人识别号不够规范、统一,加重了税务机关共享税源信息的难度。

(四)缺乏有效的监控运行机制和监控方法

对税源监控工作应由谁去做,做什么,采用什么手段做,有何具体要求和评判标准,税源监控指标如何设置得既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缺少一套规范的程序和运行机制。

三、突出税源管理重点,夯实税源管理基础

精细管税就是抓住税收管理重点,应因地制宜,着重研究和完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及重点环节管理办法,实行行业管理和区域管理的科学分类管理方法,狠抓源头,加大管理力度和深度,全面实施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实现税源管理质效提高的目的。

(一)强化户籍管理

一是建立户籍巡查制度。实行税收管理员日常巡查、税源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综合巡查、上级部门抽查巡查的办法,实地检查户籍管理情况。二是建立部门登记信息定期交换制度。结合工商、税务、民政、质监等部门登记情况,实行登记信息比对,清理出未办税务登记户。三是税源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开展户籍清理。可实行两至三年组织一次,抽调各税源管理部门对户籍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堵塞漏征漏管。

(二)实施分类管理

一是分类管理要坚持“便于管理、便利办税、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基本原则。按纳税人行业、经营规模和纳税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分类要明细。就目前国税部门税源管理对象看,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重点税源大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税种类别可划分为“两税”纳税人和国、地税共管户所得税纳税人;按纳税人行业特点可划分为工业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饮食服务企业、商贸企业、超市、专业市场等。三是制定各类别纳税人税收管理办法,对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责任等要重点研究,优化行之有效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

(三)强化个体重点税源管理

按照“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个体税收管理原则,及时掌握个体大户的生产经营变化和纳税情况;大力推行建账建制工作,督促纳税人规范建账,实行查账征收;积极推行电子定税,按照“人机结合、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集体审定”的原则,使定税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实施个体税收动态管理。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个体税收实行动态管理,掌握纳税户经营状况和税源动态,对定额异常户及时按规定进行定税调整。积极研究和推行个体定税方法,以耗定产测销、实地蹲点观察、成本费用倒推、投入产出分析、最低定额控制和税控收款监控等方法,实现比对分析。

(四)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实施深度税源管理

开展纳税评估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要以全面开展纳税评估为核心,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减少漏征漏管,增加税收收入,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提高稽查部门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推动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乃至诚信社会进程。要不断充实完善纳税评估“一户式”纳税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纳税评估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可由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通过约谈进行必要的提示和辅导,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在纳税申报期限内的,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免予处罚;超过申报纳税期限的,加收滞纳金。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方法,将税收财务指标分析和数量经济模型分析有机结合,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税收财务指标确定指标预警值,与被评估企业各指标值逐一比对,对企业申报数据的合理性做出评析,提出警示;借助数量经济模型估算企业应纳税额的总量,根据估算税额和企业实际缴纳税额的差值及差异率来筛选疑点对象。不断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信息化预警系统,根据实践不断改进数量经济模型,以实施深度的税源管理。

(五)大力推广税控装置,强化以票控税制度

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税控装置的应用和发票管理。推广应用税控装置是税务机关及时、准确掌握纳税人经营原始信息,强化税源监控、堵塞税收征管漏洞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发票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的作用,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推广税控装置目的在于通过“票表比对”达到“以票控税”。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商业、服务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经省级政府确定适用的行业推行税控装置。对安装、使用税控收款机的纳税人,要采取有效措施,监督用户完整录入每笔经营数据,逐笔打印税控发票,做好纳税人申报表填报数据与税控收款机用户卡所记录开票金额的比对,严格按规定办理申报受理、开票征税和用户卡清零解锁等事宜。

(六)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

第9篇

关键词:税源管理;信息管税;互联网+

随着北京市首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税源的组成和分布越来越广泛,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管理难度日益增强,税收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在“互联网+税务”时代,如何更好地借助信息化技术,创新加强税源管理,是基层一线税务机关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基层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相对粗放,信息管税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员身兼多职,容易导致工作顾此失彼,定期巡查、实地核查、日常检查、税源分析等制度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落实。另一方面,客观、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形成和完善,税务人员绩效管理考核应真正体现出实效,内部管理失之于软,少数干部缺乏担当精神。税源管理分析系统有待开发,从而增强税收征管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和水分,客观公正反映征管水平,强化户籍管理。

2.信息渠道不畅,仍存在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地税机关很难全面准确搜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的有效监控。无税申报率仍然较高,造册户居多。税务机关所掌握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财务报表等,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没有可靠的保证。同时,国税、工商、海关、金融、各委办局、街道乡镇等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较差,纳税人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传递,存在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从而制约了纳税人信息的准确性,成为信息化管税的障碍。

3.一线征管力量薄弱,个别税务干部信息管税思维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基层税收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人均管户几百户,只忙于申报辅导、催申报、涉税咨询服务等日常琐碎工作,无暇深入到纳税人实际经营的全过程,管理能力与管理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部分人员缺乏激情、活力和创新力,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管税意识比较弱,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缺乏既懂政策法规、又懂税收业务,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处理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个别税务干部和纳税人思想观念固化,习惯于多年养成的工作业务习惯,投身“互联网+税务”改革的工作热情不高,运用互联网管税能力不高,缺乏钻研进取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1.建立易操作、清晰型监督评价体系。实施税源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必须建立客观、公正、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凸显绩效管理考核在税源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在监督方式上,要从“结果式”向“过程式”转变,建立起完善的绩效管理考核机制,侧重各管理层级、各岗位的监督制约,注重执法监督向过程纵深延伸,将执法监督的重点由事后监督转移到事中监督和过程监督上;在评价标准上,要在“质”上求突破,要健全完善以计算机评价为主、以人工考核为辅的动态监控考核机制,以减少指标的人为影响,不断提升监督评价效能。

2.建立链条式信息管税风控新机制。通过建立数据采集-税源监控-税收分析-日常检查-税务稽查“五位一体”横向互动机制,扎实推进“信息管税”,通过实施对税源的分类分级管理,提高对税源、纳税人的渗透力和对税收政策、地方决策的执行力,进而实现对相关企业的贴身养护,确保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倾注更大能量。通过建立周游通畅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使用的信息管税体系,提高对企业纳税遵从风险点的识别控制能力,建立起征纳互信、征纳互融、征纳互助的良好关系。

建立健全纵向互动的税收分析和调研运行机制,增强税收分析预测的前瞻性和参考价值,牢牢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多渠道采集税收内外部信息,密切与国税、工商、质检、海关、银行、房管等部门的合作,充分采集与纳税人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涉税信息,对涉税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实现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税收征管、管理决策、税收分析、纳税服务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税源管理自动监控分析是综合运用核心征管系统数据、第三方数据、税源监控分析软件等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各业务层面的功能及数据整合,实现税源管理的信息化、网格化、智能化处理。建立并完善国地联手开展税收分析长效机制和涉税信息交换机制,国地合力共画“同心圆”,挖掘税收大数据潜力,整合分析力量,打造数据分析“拳头产品”,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构建点、线、面、网交互式的重点税源管理服务体系。在重点税源管理中,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强化点对线分析,把准重点税源企业经济与税收动态;通过面对面评析,规避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风险;通过点对点服务,落实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政策;通过线对线交流,促进重点税源企业的和谐发展;通过网对网贯通,建立起重点税源转移监控机制、纳税人重大事项报告和跟踪服务制度、重点税源建立固定联系制度、重点税源分析报告等制度,在明晰企业的一举一动中加深对企业经营自主性的尊重,极力促成税企双赢。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经验;税源管理;分类管理

税源管理是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实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税源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2.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3.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4.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5.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

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2.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3.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4.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涉税宣传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不断改进,涉税宣传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运用免费电话服务、免费提供纳税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开设税务课程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和详尽周到的纳税服务,真正建立起“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税收征管基础。税源管理的最终对象是纳税人,要高度重视纳税人纳税主体地位,没有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保障,没有广大纳税人的积极配合,就不可能搞好税源管理。因此要建立以纳税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将现有的重征管、轻服务的征管模式,转变为重服务、重稽查的模式,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为纳税人提供经常化和多元化的全程涉税服务。

在税务局与纳税人所打交道中,应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充分了解纳税人的愿望与要求,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弛.澳大利亚税务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4,(8):50-53.

[2]高春发,王静梅.从阿根廷税务状况看中国税收征管[j].黑龙江财会,2001,(11):50-51.

[3]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涉外税务,2007,(3):48-51.

[4]李中华.发展中国家税源控管的经验借鉴[j].当代财经,2004,(4):54-56.

[5]严明,越祥兰.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税源管理[j].税收征纳,2003,(1):9-10.

[6]吴洁蕙,葛敬书.美国税源管理经验[j].经济纵横,2007,(6):66-67.

[

第11篇

[关键词] 涉税信息;信息共享;税源监控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税收规模迅速扩大,税源分布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隐蔽性和流动性增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决定性的作用。为加强税源监控,强化对涉税信息的整理、分析与应用,我国税务系统进行了以金税工程和CTAIS(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信息系统兼容性和部门利益协同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信息在税务系统内部、税务系统与相关部门中没有得到较高程度共享和充分利用,涉税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给偷漏税行为以可乘之机。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较好地利用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挖掘潜在税源,对加强税收管理、组织税收收入有重要意义。

一、涉税信息共享与税源监控

涉税信息共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涉税信息在税收系统内部即国税与地税之间共享;另一方面指涉税信息在税收系统与其他部门(工商、财政、银行、工商、海关、司法、国土等部门)之间共享。税源监控指对税收的来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以掌握应征税款为目的,采取税务登记、纳税鉴定、纳税申报、税务检查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对税源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等税源要素进行控制,保障税收收入的总体规模及发展趋势,更进一步、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

涉税信息共享是对多部门涉税信息的集成和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涉税信息,提高了其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多部门间配置涉税信息有利于加强税务系统、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海关、司法机关协作联动,多维度地优化税源监控,改善纳税环境。

二、税源监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在税源监控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主要发生在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或税务部门与掌握涉税信息的其他部门之间。在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之间,税务部门通常在税收理论与政策制定方面拥有信息优势,而纳税人通常在税源信息方面拥有信息优势。一方面税务部门更加了解征税的法律依据和政策制定过程,掌握更多与利益主体相关的信息;而纳税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收入状况和财务存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更倾向于隐瞒部分收入和财富信息,客观上造成税源挖掘困难、税收征管成本较高,税务部门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税源信息。另一方面,纳税人的资金和财富状况在其他部门拥有的信息中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工商部门的营业登记和监管记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或现金账户、金融服务记录、海关关税和减免税信息、税务师事务所的涉税业务信息等。由于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利益关系,加上部门间业务信息系统的差异性,税务部门并不能完整地掌握其他部门拥有的涉税信息,只能依赖纳税人提供的可能被更改扭曲的税务信息,造成经济税源信息的不对称。

随着市场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类型和规模不断扩大,隐藏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隐蔽,这些问题给税务部门的税源监控、税基核定和税收征管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税收系统内部、税收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涉税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各方的涉税信息需要统一的平台进行共享、整合与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税源信息,增加税收收入,完善税收征管流程,实现税收征收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构建信息共享体系,加强税源监控

(一)税收系统内部:国税与地税的信息共享

国税与地税的信息共享是整合税务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强化税收征管的重要举措。在税务信息化背景下,建立统一的国地税数据交换平台主要有两种方式:对于现有系统运行顺畅、信息资源丰富、层次清晰的信息系统,可直接实现对接,使之成为囊括各层次信息系统的综合信息系统;对于技术落后,运行不畅的信息系统,可重新规划统一的税务信息交换平台,汇总整合涉税信息资源。这两种做法均有利于实现国地税信息资源的对接,消除征收监管的空白和职能重叠部分,有利于双方全面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加强联合税源监控,做到税款征收不重不漏,既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又保证国家合理的税收收入。

(二)税收系统与其他部门:涉税信息的共享

税源分布的复杂性和涉及部门的广泛性决定了仅靠税务部门不可能掌握所有涉税信息,完成全部税源监控工作,而需要更多掌握涉税信息的部门和单位参与进来,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协税护税网络体系。税务部门作为平台的主要使用者,首先应明确涉税信息的范围,如工商部门的营业登记数据,房管部门的房屋产权登记,企业的银行资金往来记录和资信状况,出口企业的减免税信息等,其他部门根据要求设计数据整合接口,形成税源监控信息数据库。其次应加强税务、财政、工商、海关、司法、国土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定期核查,互相监督,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税源信息监测网络,从经济活动发生之日起对发生纳税行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涉税信息的全面、可靠、有效,不给偷逃税款行为以可乘之机,有效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

(三)充分利用信息价值:数据挖掘与纳税评估

在完善税源信息采集的同时,要有效实现涉税信息的共享,需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精确的统计方法,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税源监控的科学性、合理性。数据挖掘通常有三种方式:关联规则,离群数据,时间序列,均可在税源数据分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关联分析用于所得税与企业规模和企业利润间的相关度分析,通过指标分析,比较企业应纳税款与实缴税款,如超出误差范围可能存在偷逃税款的情况;离群数据建立在整体行业分析的前提下,可比较个别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等指标,若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通过要素分析法寻找误差来源,控制异常;时间序列法可用于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数据的走向,预测行业和企业税负状况,为发掘税源提供技术支持。

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为纳税评估提供了科学的测算方法和统计指标。首先,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过程整合了涉税信息资源,更精确地掌握行业平均税负与税负增减趋势,分析税收负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影响,为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更加精确的经济数据,提高了政策针对性。其次,建立在分析过程之上的纳税评估有利于税务机关有效监测企业的纳税情况,通过比较企业实际纳税额与评估额,判断企业实际纳税额与其纳税能力是否相符,便于出现异常情况时,排查各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提高了税务稽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经过科学处理的涉税信息和纳税评估系统可分别与政府部门和科研系统的MIS(管理信息系统)、DSS(专家决策系统)进一步整合,以丰富准确的涉税信息为基础,为税务机关提供多种管理和决策方案,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四、涉税信息共享的风险与防范

信息共享在提供完整准确的涉税信息,促进政策制定和税收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与滥用的风险性,为滥用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系统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埋下了隐患。涉税信息是体现纳税人财富和信用状况的重要信息,银行资金状况、企业部分经营行为均属于保密信息的范畴,在掌握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保证信息安全,维护纳税人的利益。要通过立法程序保护涉税信息,规定纳税人信息共享范围、保密规则,对可能损害纳税人合理利益甚至人身财产安全的信息给予保密,保障纳税的信息安全。在信息系统管理方面,应根据信息保密性级别设置查看和使用权限,如需调取保密信息必须提供书面材料说明理由,同时加强数据库的管理和建设,防范信息风险。

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丰富完整的涉税信息数据库,集成和整合涉税信息对于提高国家的税源监控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加强税源监控、保证税源稳定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充足和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廖全文.税收信息化下的税源监控[D].西南财经大学,2007(3)

[2]鲁兰桂.税收信息化与税收化信息研究[J].税务研究,2008(11)

[3]《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课题组.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兼论我国税收成本的体制性因素及其优化[J].财政研究,2009(1)

第12篇

一、2007年经济和税收相关因素分析

2007年,常州武进区国税局累计完成税收收入48.12亿元,同比增长29.87%,收入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增消两税(含调库)完成40.68亿元,同比增长24.49%,突破了40亿元大关;两个所得税均实现了高幅度增长,企业所得税累计完成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12%;外资所得税累计完成3.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9.14%。

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收收入的增长是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直接体现。具体分析2007年上半年增长较好的主要因素有:

(一)周期律考察:我区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周期

从1996—2007年我区国税收入与GDP增幅波动趁势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税务部门遵照税收增长的客观规律,按照组织收入的原则,税收的增幅与财政收入增幅基本持平,税收与经济增幅基本同步,从1995-2005年,税收增幅基本保持在13%-23%之间,通过加强税收征管,2006-2007年税收增幅超过25%,接近30%。

1、从2003年起,我区经济运行处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GDP保持持续5年的高速增长,为我区经济税源增长奠定了基础。

2、2007年全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6.13亿元,同比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13亿元,同比增长24.92%;进出口总额3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03%,其中出口总额达30.48亿美元,同比增长19.7%。

3、我区经济由钢铁行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及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发展,我区的国税税源结构契合了该阶段的发展特征。

以上三个要素使2007年国税组织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大幅超越GDP增幅。

(二)经济加大投入有效转化为现实税源

从投资角度分析: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6.13亿元,同比增长19.9%;投入加大,资金宽松,投资回报预期较好三者促使我区的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为组织收入提供了充裕的税源。

1、从我区2007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分析。我区地区生产总值705亿元,同比增长23.49%;工业增加值实现474.61亿元,同比增长23.10%,全区的工业用电量84.36亿度,同比增长8.7%。

2、从资金面分析。2007年底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0.34亿元,同比增长12.9%,为我区加大投入提供了资金支持,资金有效投入促使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全区2007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30.50亿元,同比增长22.85%,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做强做大间接带来了增值税和所得税税基增加。

3、我区良好的投资回报预期和在宽松的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持下,民间投资能量得到有效的引导和释放。

(三)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拉动消费环节税收增长

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159.13亿元,同比增长24.92%;消费增长拉动消费环节税源增长。

1、拉动批发零售业税收增长,2007年批发零售业税收达2.11亿元,增长41.63%

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45.85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98.9亿元,同比增长8.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扩大了个人所得税税基,相应增加了利息所得税收入,2007年虽然税率下调,但全区个人所得税收入突破亿元,达10091万元,同比增长25.26%。

(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我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得到中央有关出口退税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惠

2007年协议引进外资10.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实际到账5.35亿美元,同比增长40.5%;其中引进大项目注册资本达2000万美元以上企业5家。

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3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03%,其中出口总额30.48亿美元,同比增长19.7%。从贸易方式分析,其中一般贸易2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2.58%,加工贸易6.72亿美元,同比减少11.06%,减少的原因是2007年新科电子集团加工贸易2.85亿美元,同比减少1.6亿美元。由于出口退税基本由中央政府全额承担(区财政承担退企业税款的6%),出口越多,意味着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越多。2007年,我区出口退税20.73亿元,同比增幅15.97%,其中直接退企业16.54亿元,给地方财政调库4.19亿元。

(五)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带来企业效益提高,使我区所得税大幅增长

1、从企业所得税分析。2007年全区企业所得税收入3.40亿元,同比增长48.12%,其中区县级所得税入库2.5亿元,同比增长54.67%。

2、从涉外企业所得税分析。2007年全区企业所得税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139.14%,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盈利户数增加,税源税额增长。据统计,2007年全区申报企业580户中盈利户303户(不含零申报户),盈利面52.24%,实现利润总额9.45亿元,同比增长27.12%;实现应纳税所得额9.26亿元,同比增长1.31%。二是部分享受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到期增加收入,我区外资企业各类优惠减免所得税额共计1.52亿元。三是加强涉外所得税源头管理,预提所得税大幅增加。入库预提所得税12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656万元。

(六)弹性系数和宏观税负分析,税源管理精细化促使增收效益显现,国税收入增幅大于GDP增幅。

2007年,全区建立健全内外四联动管理机制。完善了宏观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行业税负分析、税收关联分析为一体的税收分析体系,以“一般纳税人年度评估”为重点,以行业评估、重点税源评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征退联评,实现评估成果19614.23万元,同比增长48.43%;积极探索税务稽查的上下联动、查管联动,提升稽查的管理效能。完善工商户管比对、供电信息比对分析机制,个体工商户的户管增长率达到20.83%;对15334户纳税人的19226条供电信息进行了比对,完成503户比对异常企业信息的核查、分析。全年个体税收入库9050万元,同比增长24.31%;

大力规范整顿税收秩序。积极探索“案源统配、检查分片与集中、审理统一、执行查管联动”的稽查模式创新,推进稽查资源优化组合;积极推进“查管互动、内外联动”,部署开展税收专项检查、稽查调研等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强与公安、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配合,深入开展多个专项检查,充分发挥了稽查的震慑作用;严厉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利用其他可抵扣票(证)偷逃税收、骗取出口退税、以及利用做假账、两套账和账外经营等手段进行偷税的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大力组织案件查处。全年共查办案件214件,其中查办60万元以上大要案9件,查补收入4930万元。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增收效应显现,从《1996-2007武进区税收与GDP弹性系数图》和《1996-2007武进区税负变动图》可以看出,在我区近几年税收弹性系数由2003、2004、2005年小于1,到2006、2007大于1,弹性系数大幅上升,今年弹性系数比2005年增长了近一倍,比去年同期增长0.11个百分点,国税宏观税负比增值税宏观税负差距加大,说明所得税在总税收中比重加大。宏观税负率、弹性系数的提高,增加了当期收入。

二、2007年税收结构分析呈现的税源发展趋势

(一)产业结构分析

从《2007/2006年分产业结构税收情况比较表》中看出:与上年相比,2007年第三产业纳税户数、入库税收、出口退税占比都有增长,但销售收入占比下降,第二产业国税纳税占比为88.72%,说明国税税源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但另一种方面说明了我区的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知识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所有制税收结构分析

为分析问题简明起见,将所有制结构分三大块:国有经济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民营经济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其他内资企业、个人合伙、个体工商户、非国有控股性质的公司;外资经济包括:三资企业、外国企业、港澳台资企业。

从税收的所有制结构分布分析:2007年民营经济仍然一枝独秀,外资企业对税收的贡献比重略有上升,国有经济对税收的贡献比重略有下降。2007年全区民营经济纳税户数增长15.96%,销售收入增长17.49%,税收增长27.31%;外资企业纳税户数增长11.98%,销售收入增长23.46%,税收增长53.39%;外资企业税收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所得税增幅达139.14%。

(三)税收规模结构分析

从《2007年税收比例结构情况表》中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的大企业集团已经初步成为引领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和有效税收贡献不断增加,重点税源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成为税收两个主要增长点。

2007年,我区重点税源企业(尤其是入库大于1000万元的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年入库10-100万元企业)成为主要税收增长点;全区有40户企业入库税收超过1000万元,比去年的25户增加了15户,入库税收13.36亿元,同比8.15亿元增长63.93%,入库税收10-100万元的企业4418户,比去年3625户增加793户,入库税收12.36亿元,同比9.86亿元增长25.35%。2007年我区5户企业增值税入库超亿元,同比增长了3户。江苏鑫瑞特钢有限公司和武进供电公司在去年入库税款超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分别入库1.69亿元、1.33亿元;新增的3户亿元企业分别是:常州中发炼铁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常州邦益钢铁有限公司,今年分别入库1.29亿元、1.1亿元、1.01亿元。入库增值税超亿元企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行业结构分析

2007年我局监控的10个重点行业共入库税款34.62亿元,占全区税收收入总额的71.95%,重点税源企业体现较强的税源聚集效应和税收支撑作用。

10个重点行业6个增幅超过30%。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批发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比同期增长49.1%、47.32%、42.74%。

三、2008年经济发展与武进国税收入预测分析

(一)因素分析

有利方面:

1、武进区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前几年的有效投入逐渐转化为现实税源,2008年政府GDP预计增幅为20%,经济的高速运行和惯性增长将为国税收入提供税源。

武进区工业提出五大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出、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及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到2010年五大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100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50%,比2007年全区总销售收2042亿元多2.84%。

2、国税部门加大税源管理力度,依托协税护税网络和税源管理平台,采用电费比对(能耗产出)和税负率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纳税申报情况实行逐户逐月跟踪,对申报差异率和税负差异率超过预警值的企业一季一评、一年一查,将税源管理纳入到日管中去。精细化的联动管理为组织税收收入提供了征管手段保障。

3、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逐步提高,国税机关加强服务等多种措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不利方面:

1、从宏观上分析:我们应看到今年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明显加强;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约束力;一些政策性减收因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税收高基数,政府高期望,这些都会对国税收入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2、我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税源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

(1)税源结构不合理制约武进区税源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上规模重点税源企业偏少,重点增长性税源中钢铁行业等资源能耗型企业及低附加值企业比重大。科技型、服务型等三产比重过小。

(2)政策性减免享受对象的总体结构中,武进区符合“双高政策”优惠资格的高新产业或技术企业的比重过低,我区国税政策兑现的27.83亿元中,软件集成电路退税仅为279万元。

3、各类要素价格将继续上升,企业经营成本明显增加将影响税源:(1)国际油价及初级产品价格持续攀升;(2)劳动力价格上升较快;(3)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汇兑损失增加;(4)土地使用成本上升,大幅提高土地使用税增加了土地使用成本。

4、各种政策变动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税率下调将减少所得税收入。

(二)数量分析

武进区政府下达全口径收入的任务是60.8亿元(包括增消两税、区县级所得税),其中增值税52亿元、区县级所得税8.8亿元

1、增值税

(1)增值税预计入库54.64亿元。其中:正常申报经济税源将达45.39亿元。去年实现正常申报37.21亿元,同比增长22%;纳税评估预计完成1.5亿元;税务稽查预计完成0.5亿元;个体税收预计完成1.2亿元;欠税清理、预缴税款、滞纳金及其他入库预计入库0.35亿元;免抵调库预计5.7亿元。

(2)今年预计退税2.64亿元。其中:福利企业退税预计2.5亿元;其他退税预计0.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