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14:5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事情的结果又得到了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在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敏感,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的投入,并预示着事业的成功。有人把人生的追求分为从低到高的五个层面,从生存、社会、爱、尊严到人生价值。如果本职工作是真心喜欢的工作,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社会认同,这叫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但职业不等于事业。职业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什么叫事业?有两个标准。第一,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对工作本身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利益,没有利益也愿做,就因为喜欢。第二,由于从事了这项事业,让人生价值得到实现。人有两种精神,一种是职业精神,敬业爱岗。还有一种精神,比职业精神更高一个层次的是志业精神,立志终身从事这项事业,始终有一种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职业精神还是一种外在的岗位要求,但志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教师需要职业精神,更需要志业精神。
为了谋生而从事教师职业,是低层次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再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带有了一种情感,有了情感以后做起这些事情来,奉献和享受已经分不开了,奉献的时候就是享受,享受的时候就是奉献,这才是人类生存的高境界。
过去我们谈师德,一般说得比较多的是自律、奉献、人格,很少谈教师的发展提高,很少谈教师需求。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也是一个有生活感、生命感、价值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每当教师节,我们都在读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教师除了吐丝流泪、蜡炬成灰便无所作为,成为一种“悲苦性”的职业。
有位教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想做‘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我是一个灯泡,给我电就可以发出光芒,比蜡烛明亮,比蜡烛快乐,比蜡烛长寿。”
教师最伟大、无私的品格在于教师从不嫉妒学生的成功,而是希望学生个个成功,他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教师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从不担心学生超过自己。相反,学生成功越早,名气越大,水平越高,超越自己越多,教师就越高兴。如果教师像太阳,源源不断发光发热,让学生都沐浴在其光芒和温暖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如果教师能使学生都变成太阳,人人发光发热,交相辉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教师的真正使命是遵从“生命优先”法则,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学生人生幸福,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体验幸福的生命历程。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炽热地燃烧着的策源地,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从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教师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高峰体验。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生涯幸福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充满深情、饱含热情、挥洒激情,才会充满智慧的火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
最近有项调查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有人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认为当教师光荣的请举手,台下的人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第二个问题是认为当教师幸福的请举手,举手的人开始变得迟疑,眼里闪现着困惑;第三个问题是认为当教师快乐的请站起来,台下一片寂静,没有人站起来。这让我们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怎样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教师队伍。我们在继续加强教师自律、人格、奉献教育的同时,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温暖人、体贴人,也是师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于教师职业的自觉,更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需要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营造幸福的教育场,需要解决切身利益问题,这样的幸福感是高尚而弥久的。教师利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总体利益,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现实利益、直接利益、具体利益。前者是出发点,后者是切入点,就是要通过解决前者去谋求后者。比如,青年教师的发展就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大学有种现象: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向有老资格的教师倾斜、堆积,可以这样讲,有些教师的科研经费一辈子也用不完、科研项目一辈子也做不完。有人戏称,这叫“学术老板”“学术包工头”。而青年教师在科研经费的争取上则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如何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事业发展平台和脱颖而出的舞台,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责编:赵 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 职业幸福感
“教师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改革发展中、融入学生和家长中,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青海省西宁市教育局局长薛建华在今年开学工作会议上如此表示。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西宁市教育局确定2010年为“教师职业幸福服务年”。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感是什么?增强职业幸福感到底有哪些路要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思考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 在夹缝中求生存:信息技术教师的尴尬。偶然在西宁信息技术教育交流群里看到老师们在大倒苦水――
有人说:其他老师可以全力教好自己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却是犁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经常为他人做课件,辛苦是自己的,荣誉却是他人的。
有人说:领导总觉得你很闲,只要是和电脑沾点边的事都会安排到你头上。学校的各类报表、计算机维修、网络布线及维护,都是你的事。你在教学上很难出成绩,没有什么成就感。想在业务上有所提高,又基本没有静下心来研究的时间。
有人说:“在职评、评优等方面,我们被边缘化了,先进、优秀之类的荣誉,基本没有自己的份儿。”
以上的抱怨,似乎可以概括为四大方面:工作任务繁,工作定位难,工作报酬低,工作奔头儿少。看来,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不满意,职业幸福感太少,愤懑的多,诉苦的多,经常是劳而无功。“繁难低少”,在夹缝中求生存,似乎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普遍心态。
2 专业成长和心灵生长:摆脱尴尬的路径。要唤起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摆脱目前的尴尬与窘境,必须首先端正我们对职业价值的认识,追求一种“为己”而不是“为人”的专业成长和心灵成长。这是一个不懈求索的漫漫旅程,所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2.1 关注工作细节,感受职业幸福。教育须重细节,许多令人幸福的成功正是从细节开始的,
某教师带领学生开博客,在博客中与学生分享信任、互动与成长的快乐。从学生的留言中可见:“今天,老师教会了我开通博客,网络上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太开心了……”“老师,我开始写小说了,记得宋我博客看看哦。”“自从老师把我带进了博客,我喜欢上了这里。”“我要感谢老师,感谢她为我开启了网络世界的大门。”
还有一位老师努力做学生的“伯乐”,每当发现学生独特的视角或创意时,就欣喜若狂又不乏夸张地向全体学生推荐,并命名为“xx(学生姓名)x号”。结果,使教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创意资源库,不管是参加各级网页设计比赛,还是各类电脑作品制作的比赛,都能因为作品富于创意脱颖而出,取得骄人的成绩。
有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以上的两位教师都是通过在细节上努力,获得了成功与幸福。切记老子的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要培植信息技术教学的参天大树,必须注重“毫末”,关注细节的精彩,这样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产生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2.2 关注专业成长,感受职业幸福。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关教学的实践经验累积不够。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缺乏教学经验,要获得职业幸福感,就要关注专业成长;要构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九层之台”,必须“起于垒土”――从强化基础性知识和能力开始。
从知识结构看,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通识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人文背景也愈加浓厚,横跨众多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几大领域。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文字编辑、图形处理、动画制作、网站建设、多媒体素材集成、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情感的培养等,无不体现教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计算机基础、Windows操作、Office应用、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与辅助教学、网站建设与开发、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等,始终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假如不加强通识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就只能等待专业意义上的自然“下岗”,何谈职业幸福?
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认同,来源于教育给自己带来的无尽快乐。而现今的状况是,教师由于现有的工作压力,把本已悄悄降临的幸福视而不见,过于追求未知飘渺的幸福,而对波澜不惊的平淡生活中的幸福却忽视了。当然这是教师自身的原因,另外造成教师目前感觉幸福指数低还有学校层面的原因,较多关注了物质文化的建设,却忽视了教师精神文化的建设。从目前对基层教师的了解来看,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首先,一些年轻教师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走上从教之路。
其次,部分老教师当年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无怨无悔地走上从教之路。几十年教育战线的征战,长期的辛苦,工作的不断重复,使他们对体验到的幸福敏感度大大降低,导致激情降低,热情锐减。
最后,也是目前教师反映很强烈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教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职称的评定、聘任关系到每个教师的荣誉和切身利益,而现在晋级框框定的过高,所给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致使一些教师排长队等着晋级,一些老教师被远远地圈在了界外,欲罢不甘,欲争无望,这必然会产生工作上的惰性。
二、加强教师心理疏导,让教师自觉追求幸福人生
校长对一所学校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对教师的管理。只要校长能充分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主动性,让教师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体验从教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把自己的幸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这样的学校我们何愁不发展、不奋进。
1. 要引导教师自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教师是个清贫的职业,怎样让教师热爱这个职业,我想最关键的还是教师们是否找到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尊严、价值与激动人心的幸福?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去渗透、去说服教育。如果找到了,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才会变得充满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天天面对的学生在我们眼中才会每天都是新的。这就是教师独有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
2. 要引导教师对幸福内涵有深入的理解。要让教师知道,幸福其实只是一种心境,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尊重这个职业,就要热爱这个职业,就要主动去挖掘去体验这其中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受。如果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体验不到应该享受的幸福,不可以说不是一种悲哀。所以,要让教师明白,自己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充分享受这个岗位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一天才是充实的一天,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三、加强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积极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成就教师幸福人生,构建和谐校园
教师是托起太阳的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所以,我认为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一定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成就教师幸福人生。
1. 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这种管理不是天天盯住每一个教师,用制度去卡住每个教师。作为管理者,应该树立服务意识,而不是高高在上地管制教师。在考虑学校发展时,必须考虑教师的发展,始终把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多听取教师意见,把教职工的建议和想法集中起来形成全校的办学思想和工作目标,大家都是一个想法、一个目标,劲往一处使,使教职工从心灵上能感到暖暖的春意,才能感受自己人生的价值,体验做教师的幸福。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7―0022―02
幸福是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幸福这一主观体验的产生,只有建立在创造性劳动基础之上。一旦劳动具有了创造的性质,个体就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使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以说,创造性劳动是个体幸福感真正的来源。
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何而来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幸福的职业,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幸福包含享受和创造两个层面,通常来说,创造是享受的前提,享受是创造的结果。享受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创造则是幸福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幸福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创造过程。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完全依靠他人创造的丰厚成果来获得幸福享受。但教师职业具有巨大的创造性价值,这些价值要通过劳动得到体现。只有取得实在的劳动成效,才能实现精神性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是教师职业幸福感产生的具有动力源性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仅具有统御作用,而且是教师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把握;既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工作成功的标志与创造美好教育人生的根本保证。
对于那些在学校环境中找不到成长的支点,感觉职业生活就是上课教书,无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生活意义的教师而言,只有赋予其工作以创造的成分,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灵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这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源泉,只有劳动具有了研究的成分,教师才可能真正地完善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师主体本质力量的发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真正形成深入主体生命内核的催人奋进的幸福感。
二、追寻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要想走上幸福之路,就必须不断地研究和学习,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终身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
1. “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的发展历程。“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提倡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以研究的姿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发展个人的行动理论,增强自身的实践理性。1926年,布科海姆在他的《教师的研究》一书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和尊严。”此后,“教师成为研究者”便成为一种理念。明确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主张的是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的深入人心与他在20世纪70年代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息息相关。由他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把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上。他认为,所有课程研究和设计,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教师团体,无论是学校自发研究项目还是国家资助的项目,所有的工作都应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之上,都依赖于教师的工作。教师是其教学情境中的研究者,也是其实践的最后、最佳的裁决者。他认为教育的理想是: “每个教室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他第一次将“问题的解决者”、“课程的开发者”、“变革的成员”、“社会科学家”融入教师的角色之中,鼓励教师成为批判、系统地考查自己实践的研究者,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实践(或称研究型实践),与教师的日常习惯性实践是有区别的。在研究型的实践中,教师是以探究的方式反思自身的实践,而这个探究过程是有意识、有系统并持续不断的。也许个别教师在日常习惯性实践中也有好的创意,但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则会思考:好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是好的?能不能使它持久并且更好?不仅如此,研究型实践比日常习惯性实践具有更严格的程序,通常它要经过计划―实施行动―观察―反思这样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而把教育实践行为调整到理想的状态,使教师的行为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进教师的工作,推动教育的发展。
总之,斯腾豪斯的“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把教师置于了研究者的位置上,改变了以往教师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或纯粹依赖习惯和经验的状况,使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这不仅培养了教师研究的责任,而且有助于教师掌握研究的技能,形成自身的教育风格和教育理论。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自身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实践,发展了自我意识及自我教育、职业实践的能力。
2.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使教师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日常的、知觉的和不断生成的真实世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它直接启发、拓展个体全面的生活视野和价值视野,并引导、尊重个体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和追求生活价值的方式,尊重并关怀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由于现代社会理性与科技文化的过度张扬,现代学校教育也随着全方位的科学化忽视了教师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诉求,现代学校教育被简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教师工作完全没有创造成分,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课教书,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规范之中,每天都重复着“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工作程序,其生活世界变成了现代知识和技能传递的“流水线”。
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使其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于一个具有思想、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当一位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走进教室,尽管他将要教授的知识是他早已熟知的,但是他的工作却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回归生活世界,让自身工作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性质,感受到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愉悦感,降低甚至消除外部世界名与利所带来的负面心理阻抗。
3.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使教师走向自我实现。在我国传统的教师文化中,教师职业往往被视为一种极为崇高的职业,教师常被喻为蜡烛、春蚕、园丁等。虽然这种形象认知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但这种提高却是以教师个体人生价值的牺牲为代价的。高尚强化了教师的牺牲意识,这种社会文化心理认知迫使教师极不情愿地维护着世人设定的幸福标准――清高、节制、不染尘世,甚至压抑自己内心的意愿和要求,他们一直过着“无味”的生活,一直充当着“工具”的角色。
关键词: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8-0074-03
幼儿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化发展,还关系着幼儿的快乐和成长。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问题一直受到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关注和研究。笔者在CNKI上以“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为主题共搜索出25篇相关期刊文献,以“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为题名搜索也有25篇文章,而且同主题搜索的文章相同。因此,本文就这25篇主题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期刊文章进行综述,目的是把握我国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为更多的研究者和幼儿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视角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视角和心理学视角展开的,例如,谢蓉,曾向阳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王艳芝,朱全友,李素英的“幼儿园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从心理学角度诠释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研究方法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和实证研究法。如谭友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胡芳芳等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影响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因素;束从敏、姚国荣则通过深入的访谈调查追寻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原因。
(三)研究路径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路径较多,一是根据研究者的直觉,指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提出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如刘宇的“试论学前教育与幼儿教师的幸福感”;二是通过理论思辨探讨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以及相关对策,如朱薇娜的“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几点思考”。还有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经验和问卷量表或者访谈的实证方式等,把握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分析其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内涵的研究
关于幸福感,目前心理学家倾向于合成词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健康、快乐的状态,是一种生存状态,表示幸福的主观感受,也称主观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就是幼儿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谢蓉、曾向阳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即是指幼儿教师个体或群体在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教育情境中,通过自身努力从工作本身获得的一种身心愉悦体验[1]67。蔡军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幼儿教师在其幼教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对自己生存状态意义的体味构成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它指向现实生活和对未来的期待,是衡量个体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2]。
(二)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特征的研究
幼儿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的幸福感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幸福的一般特征,又有幼儿教师幸福的个性特点,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外在幸福和内在幸福的统一,真诚奉献与自我实现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统一,教师幸福与儿童幸福的统一。Diener认为职业幸福感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主观性特征;二是整体性特征;三是相对稳定性特征[3]。徐浩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除了有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性、主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外,还特别具有精神性特征和延续性特征[4]109。
(三)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意义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紧密相连的,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谭友坤认为,幼儿教师从事的是育人工作,他们的幸福体验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幼儿的幸福和幼儿教育的质量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5]。朱薇娜则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不但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对幼教工作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其以更加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6]47。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符合教师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优化幼儿的心理生活,符合幼教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子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子既有人格、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等主观因素,也有社会关系、教育环境、个人收入等客观因素。胡芳芳,桑青松,吕静通过量表得出:从解释效应大小上看,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最大的解释效应,择业动机次之;从解释方向上看,择业动机、核心自我评价对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具有正向解释力,对负性情感具有负向解释力;择业动机对幼儿教师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7]。王艳芝,王欣,李彦牛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分3个档次调查幼儿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研究得出:正式工对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的感受、掌握环境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临时工;临时工应该成为给予特别关注的群体。劳动合同关系和工作强度对家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都表现出了交互作用[8]。
(五)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原因的研究
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幼儿园的管理模式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体验的三个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根源是将“谋生手段”作为其教育职业观,在此教师职业观下,教师选择这一职业仅是作为谋生的工具,而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等因素的必要考虑则是残缺的。由此,核心自我实现可能性的意义、技能和乐趣三个来源便处于缺失状态,幼儿教师也就没有了幸福可言[9];也有学者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高度相关,二者均与幼儿教师的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低下等原因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必然会降低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1]67。
(六)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原因,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解决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要改善幼儿园内部管理模式,实行更加开放的民主管理;要改善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待遇;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尊重以及社会的肯定。朱薇娜认为,对幼儿教师来说提高其教学成就感,创造性开展本职工作可以提升职业幸福感[6]47。徐浩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儿童获得幸福的关键是建立健康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建立教师与家长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换来彼此之间的支持,因此建立健康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和家园合作关系是幼儿教师获得幸福感的一个保障[4]111。谭友坤则认为,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的总结与反思,能让幼儿教师感受到成功带给她们的快乐与满足,激发幸福感的产生,从而实现在幸福中长久的专业成长[5]54。
三、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一)进一步拓展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视角
从所收集的文献看,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为主,只有个别学者从管理学的角度或者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阐释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拓展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问题,提出更有效的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视角的不断创新,势必会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作更多的贡献。
(二)进一步扩大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范围
现有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是定位在公办幼儿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但还是不够的。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有公办的幼儿教师,同时还包括民办的幼儿教师和私人幼儿园教师,还要特殊教育的幼儿教师,他们都应该纳入研究的视域。同时,除了做一般性研究外,还应该做分层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就决定了我国学前教育体系包含了多个社会主体。不仅仅有公办体制的幼儿园,更多的是利用社会资源的民办幼儿园和私人幼儿园;同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幼儿园占据着幼儿园市场中一个很大的份额,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公办幼儿园的教师,也应该把注意的目光放在农村的幼儿园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园男教师日益增多,教师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针对公办幼儿园的教师与农村的幼儿园教师、城市的幼儿教师与农村的幼儿教师、女幼儿教师与男幼儿教师之间差异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更加丰富完善,更加适应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纵观我国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方面的研究文献,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实证研究,低层次的重复性研究较多,缺乏高层次的理论探讨。毋庸置疑,实证研究使研究更加精确,符合当前实际,但是理论研究的缺失容易导致该研究的先天不足,对未来不利。只有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进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问题。
加强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研究既是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前教育理论教师的需要。要从理论上科学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搞清楚职业幸福感影响幼儿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要从理论高度分析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才能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重视理论层面的研究,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才能跃上新台阶。
总之,我国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还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里耕耘探索,才能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谢蓉,曾向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2]蔡军.从缺失到回归:生命关怀下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J].教育探索,2009,(5):92.
[3]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 95(3):545-575.
[4]徐浩.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科教导刊,2010,(3).
[5]谭友坤.以职业幸福感促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现的视角[J].基础教育研究,2011,(9).
[6]朱薇娜.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2,(9).
[7]胡芳芳,桑青松,吕静.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6):113.
[8]王艳芝,王欣,李彦牛.劳动合同关系和工作强度对幼儿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及心理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4):31.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重庆市;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而实施幼教的直接行动者,即幼儿教师群体当前的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如何值得去做深入调查和研究,因为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原因,本文将采用以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对重庆市S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
二、情况调查及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重庆市S地区幼儿园随机抽取的578名幼儿教师,问卷调查主要涉及择业动机、工作成就感、专业素养、人际环境、身心健康、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及工资待遇因素(共42题);另外加上个别访谈。
1.调查数据解读
对影响幼儿教师整体幸福感的各个因素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出重庆市S地区幼儿教师的总体职业幸福感的平均得分为2.85分,处于中下等水平。其中人际环境、专业素养及择业动机的平均分较高,高于中等水平;而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工作成就感、工作压力及工资待遇的平均分较低,低于中等水平。从幼儿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自我认定统计情况看,幼儿教师的“整体幸福感” 平均数为2.78分,与数据汇总结果相近。总的来说,幼儿教师的整体职业幸福感不容乐观。
具体情况为:
(1)择业动机。调查结果显示,从择业原因来看,主观上有更积极选择幼教行业的人只占40%左右,这部分幼儿教师能体验到职业幸福感,而其余60%非积极选择幼教行业的人体验到职业幸福感的指数相对较低。
(2)工作成就感。从调查结果来看,能够感受到成就感的教师较少,这与幼儿教师工作内容偏于重复繁琐的劳动相关,同时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幼儿,因此幼儿能够取得的成绩通常难于给社会和成人留下有冲击力的印象,从而也就使得幼儿教师获得的认同度偏低。
(3)专业素养。调查数据显示,有56.7 %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因此,幼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满意度较高,这也反映出目前幼教行业的素质逐步得到提升。
(4)人际环境。调查数据显示,有40.2%和34.5%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比较”和“非常”受幼儿欢迎;有49.4%和26.6%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比较”和“多数时候”能与同事和园领导愉快相处;而在家长支持程度方面,感受在“一般”(含“一般”)之下的教师比例高达85.8%。
(5)身心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多数教师处于亚健康状况,只有13.5%的教师认为自己身体在“比较健康”及“健康”;心理健康方面“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28.5%,比例仍然偏低。
(6)工作压力。调查结果说明,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如果再择业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会再选择幼教行业,这说明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果不及时排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将会对未来幼教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
(7)工资待遇。调查数据显示,有33.9%和15.1%的大比例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
2.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衰减和增加这两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重庆市S地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行统计总结,结合访谈,对影响因素归总分析如下。
(1)导致幸福感衰减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①工资待遇低,现实生活中, 幼儿教师们担负着对幼儿教育、保育的重要职责, 然而在目前生活水平很高的现实情况下,大部分幼儿教师的月收入平均在2000元左右,这让教师们感到生活压力很大,认为自己的极度付出与回报差距很大。②工作无成就感,幼儿教师每天干的都是一些琐碎而又重复的事情,很难看到显性的成绩。③管理体制不完善,从整个社会来看,对于幼教行业的规划和投入显得不足,该行业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未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制中,且大多数园长只关注幼儿园的外部发展及规模的扩张,使幼儿园内部制度、教师成长、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体制很不完善。
(2)导致幸福感增益的主要原因。①幼儿的成长和进步;②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③对幼儿教育职业的热爱;④领导的支持与肯定;⑤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重庆市S地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整体处于中下等水平,大部分幼儿教师有时能体验到幸福感,但体验幸福感的频次不高;他们在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工作成就感、工资待遇及工作压力方面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其职业幸福感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三、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建议
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结合重庆市S地区幼儿园实际情况。具体策略建议如下:
1.社会层面
(1)给予学前教育充分的重视,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实现“尊师重教”。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国家通过政策法规的倾斜和宣传等手段,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只有提高了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实现“尊师重教”,才能使幼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2)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保障,确保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工作琐碎繁杂,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心力与情感,但幼儿教师的收入与付出却相差甚远。幼儿园将各项保险福利按《合同法》的规定纳入到工资体系,但是却按法规的最低标准实行。教师的福利得不到保障,导致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
2.组织层面
(1)幼儿园管理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给教师“人性化”关怀。
(2)赏识教师,及时给予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帮助教师“减压”。
(3)幼儿园管理者要积极为教职工争取福利政策。
当教师提出合理要求时应当尽量满足,从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幼儿园的凝聚力。
3.教师个体层面
关键词:自我实现;职业幸福感;幼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21-02
幸福感是教师落实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教师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教育所追求的最理想境界。教师要想实现职业幸福感并且专业得到发展,不仅需要改善外界的社会环境、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尤为关键的是需要自我提高。对教师自己来说,应该面对现实,以一颗良好的心态看待自己,改变在岗的不良状态,追求理想,形成寻找幸福的乐观态势,完善自我水平,完成自我幸福感的形成,促进创新与进步,使生命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一、职业幸福感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1.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快乐、积极的状态,代表着一种生存状态,因其表示对幸福的主观感受,所以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是人主观感受的一种,所以,幼师的职业幸福感即幼师的主观幸福感。有学者认为:幼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就是幼师及幼儿群体或个体在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凭借自身积极争取而得到来自职业的快乐体验。蔡军将幼师的职业幸福感表述为:教师幼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自主追求职业目标的一种以教育为主体的生存状态。幼师的职业幸福感由幼师对其自身生存状态意义的感触构成,其针对实际生活以及对将来的憧憬,是对幼师个体的生活工作质量进行衡量的一项重要心理标准。
2.幼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幼师这门职业比较特殊,幼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因此也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幸福的一般特征,也包括幼师幸福的个性特征,是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内在幸福与外在幸福、自我实现与真诚奉献、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儿童幸福与幼师幸福以及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融合。迪纳认为,职业幸福感主要有三大特征,分别是相对稳定特征、整体性特征以及主观性特征。徐浩认为,职业幸福感在上述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延续性特征以及精神性特征。
3.幼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幼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幼师这门职业关系密切,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幼师的职责是育人,其幸福感的体验不仅会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而且也关系幼儿的幸福感以及幼儿教育效果的好坏。幼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实现良好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幼师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同时也是教育所追求的最理想状态。也有学者认为:幼师具有职业幸福感,不仅可以使幼师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幼师在幼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保持较好的身心转态。幼师的职业幸福感,一方面使幼师的身心健康受益,使幼师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为幼儿心理活动的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使幼儿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总之,使幼师形成职业幸福感对幼儿及幼师而言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目前幼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幼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比较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幼师缺乏对幼师职业的认同、幼师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幼儿园的管理模式不科学。有学者认为:幼师职业幸福感的缺乏实际上是因为幼师只是将该职业看作谋生的一种手段,幼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职业观念,并且缺乏对幼师职业的认同、自身的素质水平、自身兴趣爱好与目标的思考。从而无法得到知识技能、工作乐趣以及自我实现的意义,自然而然不存在得到职业幸福感的可能。并且,幼师对职业的倦怠与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关系密切,二者均关系幼师的幸福体验,幼师因为工作压力大、工作待遇不高等因素容易产生对幼师职业的倦怠心理,而这种心理自然对职业幸福感的形成造成阻碍。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幼师的职业幸福感,促进其专业发展。
三、基于自我实现的视角幼师提升职业幸福感促进专业发展的策略
1.坚定职业的认同。幼儿教育职业的价值比较独特,由于教师教育所针对的是幼儿,幼儿此时的身心发展最为迅速,幼儿教育对幼儿今后人生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大部分幼师恰恰不具备这种意识,或者认为自己的职业十分平淡,并且对幼师职业报以消极的态度;或者认为其他职业更加合适,并对其他职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作为一名幼师,应充分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感激的心看待自己的职业,才能形成职业认同感,在工作时才能具有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能够为幼师职业感到自豪与骄傲。建立积极的专业态度必须建立科学的职业观念,这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
2.适应幼儿教育这门职业。不管从事怎样的职业,人们必须适应该职业才能得到身心的快乐,不然只会导致难过与不安。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明确幼儿教师职业的伟大与高尚,并基于这种认识促进其对幼儿教师职业的适应,才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幸福。所以,幼儿教师应促进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职业进行适应,职业认知应该合理,具备较高、较全面的职业素质,才能承担起幼儿教育的职责,且应具备大量的职业实践经验,掌握丰富的实践技能,才能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得到快乐,才能有效推动其专业发展。
3.进行幼儿教育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有言:假如要想使教师在工作中得到快乐,使日常的授课不再缺乏趣味,那么应该对教师实现幸福感进行引导。教师不但是将毕生所学的知识教给幼儿,而且也应对儿童的内心进行了解与感知。较多幼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件距离遥远的事情,不明白展开研究的方法。实际上,教师科研并非让教师不切实际地进行教育研究,而应该是在实施教育时,教育与研究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幼师在日常应注重先进幼儿教育理念的学习,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变化过程。进行科研知识基础的学习,明确各项科研方法的特点,还应结合个人实际水平进行科研方向的选择,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入手,选取合适的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就幼师的研究能力而言,幼师应对日常的教育工作持以好奇与进取的态度,经常对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进行思考与研究,要善于在教育现象中发现并指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准确的判断,且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扮演好研究者这一角色。而幼师的教育科研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进行研究是为了对实际教学进行改善,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随着问题研究的不断进行,幼师的知识也持续丰富,能够充分体现内在的生命价值,并且丰富教育经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启教育智慧的大门,自然而然产生职业幸福感,促进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4.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所谓自我反思,是指幼师以现今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凭借行动研究,对自身的实践与教育进行持续地反思,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处理,不断促进教育实践更加科学合理。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课堂教改的实施,实现教学研究能力增强,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教师进行反思贯穿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教学活动的制定与展开。教师的反思往往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从寻找经验到观察分析,再从观察分析到重新概括,最后从重新概括再到积极检验。存在较多的幼师虽然了解反思的价值、意义、方式及程序,然而将反思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却不知所措。本文认为,教育教学中的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及实效性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过程。
幼师进行反思时,应具备良好的反思心态,对关注经验的敏感性应该得到保持,且清楚地掌握思维加工的技巧,学会通过反思得到教训或者经验,去感知失败与成功的酸甜苦辣。
5.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就目前而言,幼儿教育改革的提出与实施,要求教师应具有自主发展的潜在意识,应该要能从工作实践中发现缺点并且积累经验,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因此,自身专业发展计划的制定十分重要,幼师应制定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计划。幼师必须掌握专业发展的自,可以为促进专业发展而进行自主的学习与管理,一方面这是新课标的需要,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幼师职业生命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
幼师的专业发展计划涵盖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目标建立、发展愿景的形成以及发展策略的拟定等,这也是幼师专业发展规划构建的整体结构。对幼师而言,最困难的不是简单地进行自身发展愿景的构建,而是自身专业发展计划的制定,确保所制定的发展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这就要求幼师应以学习并掌握专业发展理论以及对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好把握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与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按照幼师专业发展计划制定的技术标准,使规划过程的动态性得到保障,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与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身专业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的全面认识,并学会分析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幼师自身所应具备的素质,协调自身发展需求、幼儿成长需求以及幼儿园发展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时,教师能够感受因专业发展而产生的幸福感,并且使这种幸福感在自身专业发展规划的追求阶段中保持延续,牢牢把握教师自身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雨洪.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种瑞.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观念与行为的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张俊.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谭友坤.以职业幸福感促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现的视角[J].基础教育研究,2011,(18):52+54.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追寻幸福是人的生活动力。倘若不能追求幸福,生活似乎毫无意义。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却愈来愈趋于一种失缺状态。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亦成为亟须关注的问题。“工作快乐”、“职业声望”和“利益获得”等的确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相关要素,但是,单纯把它们完全等同于“职业幸福感”,却是误解。那么,教师职业幸福感失缺的内部根源是什么?其真正来源又是什么?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失缺的内部根源:“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范畴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是价值观在职业认识、观念和态度上的具体体现,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与职业观实质上是紧密相关的。倘若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从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并且得到外在和自我双重的良好评价,便可以产生一种持续快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显然,教师的这种职业幸福感作为人类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绝非凭空生成,而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一个人若要追求和获得幸福感必须实现其核心自我,即实现自我价值。核心自我的实现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有效实现必定要以职业为载体,实现可能性来自意义、技能和乐趣。也就是说,核心自我的实现要以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为前提条件,并且三者缺一不可。
“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意味着教师无视或忽略该职业是否是自己所认同和擅长的、是否是自己的兴趣倾向、是否是自己的能力可及并有较大发展前景、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仅是为了谋生。在此教师职业观的规引下,教师选择这一职业仅是作为其纯粹的生计工具,而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等因素的必要考虑是残缺的。由此,核心自我实现可能性的意义、技能和乐趣三个来源便处于失缺状态。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来源从根本上就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具体来说,“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的弊端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强化了“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的教师――蜡烛观,把教师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解释为单向的知识输出。既然“毁灭自己”可以作为支付成本“照亮别人”,何不把这种交换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何苦以“伟大的牺牲”自诩?然而,“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1]由此,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也是无源之水。
其次,导致了教师“教书匠”形象的凝固化。由于“匠人”常常依赖一定程度的熟练技能获取生活资料,其劳动过程可表示为固定的操作程序,只要按部就班就能生产出合格产品。因此,“教书匠”也被理解为依靠教书这门技艺以获取报酬的教师。既然教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可以换取报酬,“教书匠”通常便会受制于经验主义,造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保守落后、教学过程的单一重复、缺乏新意,从而钝化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发职业倦怠,幸福感的获得进程便被阻断。
二、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失缺的内部根源。有必要指出,教师之所以把“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主要在于教师没能真正明确职业的真正内涵。职业作为社会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其内在规定性是由社会劳动分工本身所确定的,既负有社会劳动分工所赋予的职业责任,又是个体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和个人谋生的基本方式。“职业”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同学者对之有不同界定。例如,(1)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2)职业是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利益的一种生活活动。(3)职业是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4)职业是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5)职业是“个性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2]应该说,无视和否定职业的经济功能,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然而,认为职业唯有经济功能,又确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尤其是教师职业,它的自身特性已经决定了“谋生手段”决不是其职业意义的全部。
1.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类社会具有极强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最复杂工作之一
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的精神、心理和灵魂,职业实践方式以主体间交往为主,交往双方都具有能动性、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的职业实践是永远处于生成性和暂时性情境中的。教师职业以“回归性”、“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为特性。“回归性”是指“教育工作的责任,没有任何归属,不管怎么高喊‘儿童不好、社会不好、家庭不好’之类的批判,这种批判的标像“飞去来器”那样回归,责任还是归自己来负”[3];“不确定性”是指教师的见解与理论不是适用于所有场合,从一种场合看是圆满的实践,在另一种场合看却是全盘否定的;“无边界性”是指教师的工作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扩张的性质,使教师的职域与责任无限制地扩大。因此,教师职业情境中充满着复杂性、混沌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职业规范较为模糊、难以明晰。这种既可被看成科学又可被视为艺术的职业行为方式,决定了教师职业实践的个体性和多元性,也使教师职业实践必然融通于教师的生活之中,成为其生活方式。
2.教师职业是精神享受大于物质回报的职业
教师是拥有“雅福”的群体,他们的报酬形式实际上不仅通过物质回报一种途径,师生间在课业传授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融通、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学业进步进而对社会做出贡献等,都是教师职业生命意义的确证。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教师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精神性质,才能真正发现包围自己的人生诗意。有必要澄清,事实上,精神享受与物质回报同样是一种财富象征,二者都为人所需,因此只是财富类型不同,而无价值高低之分。那种认为精神享受高于物质回报的判断其实是一种误解,那种认为物质贫困理应放弃精神享受的态度更是对财富观的一种误读。生活财富的获得不仅包括谋生手段的物质回报,更包括职业幸福的精神享受,也只有这样的生活才可称其为有意义的美好生活。因此,作为精神享受大于物质回报的教师职业,其意义和价值的呈现和幸福感的获得更应体现和贯穿于习以为常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之中,否则教师将很难真正拥有职业幸福感的弥散体验。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来源:“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
“关于幸福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生活方式的问题,即需要研究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显然,有意义的生活必定引起幸福感。”[4]总之,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他所经历的职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就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来源。如果这种生活方式是教师所向往和喜爱并愿意为之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生活方式,幸福感便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我体认和外界刺激合力形成。如果从事一项职业非所自愿,仅把它看做达成其他目的(如谋生、赢得其他职位和地位等)的“苦役式”手段,而只在职业活动之外才倍感轻松、自由和幸福,那么这种职业活动必然无助个体经验积累,充满被动性和盲目性,以至职业活动反而成为在表面上“积极”应对、实质上消极逃避的对象。应该看到,唯有对职业性质和价值达至正确认识,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幸福。以审美态度对待职业,职业本身便已成为目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基于此,职业与生活浑然一体,成为一种享受性而非枷锁式的生活方式,亦是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倘若教师想要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应是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不被组织机构强加的种种目标所累,而能为自己赢得更大自由,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增添个人创造性,将普遍而单调的职业活动视为展现并体现个性的创作过程,把职业当做开拓自我的经验尝试,而不仅是一项工作和任务的应对和完成。极而言之,诚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作为幸福教育的教师,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当然,不可否认,生存与生计是教师职业的首要基本功能。而内含于“生活方式”之中的“谋生手段”其实只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片段,绝非全部。除此之外,教师还有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的需要。一旦教师从职业中体验到了自由,他与职业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活泼而丰富的联系,他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而是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实际上,成为无论何种行动的真正灵魂。”[5]作为“生活方式”的教师职业,将不再仅是为了获取物质的拥有、职位的提升以及他人的尊敬等外在奖励,而已升华为教师尊重和追逐内心的真正召唤、动机和兴趣、宣泄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激情而做的事业。事实上,教师职业幸福感得以持续获得的秘密正在于教师自觉激发出对于重复职业生活中人和事的不断创造,以此吸引和诱惑自己的生命平静之域。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重新激活,也是依靠这种职业生活方式的持续“经营性”创新。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内化于教师生活方式之中的。缺失了生活方式作为职业幸福感的实体贯穿,幸福感便失去了依托载体。目前,主流研究基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也正是要形成教师这种“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生活方式。这与本文倡导的“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从而诱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思路趋于一致。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鉴于当下社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校发展日益加速、就业压力逐渐增强等客观因素,“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在一定程度上被宽容地赋予了合理性。我们无法强求、更难以保证全体教师都能获得职业幸福体验。“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目前还只能是一种追求和理想。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倦怠和幸福感失缺具有一种时代必然性,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达成亦只能是一种有限行为。事实上,幸福感的获得总是有限的。然而,教师却应有责任感和义务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并深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得幸福。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不必苛求的平和努力是通往教师职业幸福之路的必要心态。“幸福只可以接近,不可能完全达到,但追求它却能使人生更美好。”[6]
注释: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76.
[2][日]近藤大生,等.职业与教育――职业指导论[M].宇欣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2.
[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1.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
[5][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9.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综述
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即幼儿园教师这一群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幼儿园教师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乃至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
研究者对于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外部因素主要指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龄、教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动机、职业倦怠、自我概念等。
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的外部影响主要包括:年龄、教龄、收入、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园所性质。年龄方面,李悠[1]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研究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在主观幸福感31~40岁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21~25岁和大于40岁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在教龄对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面,李悠[1]和徐莎莎[2]的研究一致表明,教龄11~15年的幼儿园教师,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幼儿园教师。在收入上,徐莎莎[2]与张欣玲[3]的研究一致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幼儿教师在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工资越高其总体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在婚姻状况对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面,陈华奇等人[4]的研究发现,已婚幼儿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未婚幼儿教师。
2、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影响因素
1.教学动机
王琪[6]对大连市21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与教学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与教学内部动机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外部动机之间也存在相关,但不显著。
2.职业倦怠
李悠[1]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即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低。通过进一步研究显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尤其是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能够显著预测其主观幸福感。
3.自我概念
张欣玲[3]对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是呈显著相关的,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正向情感越强,幸福感也就越高。
二、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不足
近年来,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在研究工具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权威的测量工具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用来测量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大多学者采用国外幸福感量表,但这些量表仅仅是在国外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编制而成,在我国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中,是否可以直接用来测量还未得到验证
2、忽视内部因素对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但国外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虽然有少数学者从内部因素上对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研究都是采用相关分析,未能深入探讨影响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
3、研究方法多采用横向研究
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横断面式”的研究,即研究某一时期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而很少采用纵向研究,对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总体状况进行追踪研究。只有采用跨时间的纵向研究,再辅之以访谈法、投射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深入研究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心理机制。
三、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展望
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首先应编制出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量表。其次,要采用动态的追踪调查进行纵向研究,深入探讨幼儿园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而发现提升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发挥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悠.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徐莎莎.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张欣玲.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陈华奇,阮溶明等.幼儿教师人口学变量、工作投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健康研究,2012(05).
[5]曾玲娟.论南宁市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及其特点[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能够从精神上和物资上获得满足、自由,并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随着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身心愉悦的持续快乐体验。根据社会调查显示,高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正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没有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升,而是正在逐步淡化。
二、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淡化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加之教育对象的日渐复杂化,产生职业倦怠症的教师越来越多,已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自身的身心健康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从而制约了社会的整体发展。我认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淡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学生素质
高职院校的高考招生分数线在本科之下,甚至为了录满指标,每年都要降分补录一部分。这导致高职院校中文化基础差、行为道德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客观上的生源质量,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也降低了教师在自我实现维度的满意度。
(二)工作压力
在高职院校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属于家长式管理模式。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卫生等方面负责,另外还要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会议、评估等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严重影响了有特长和有能力的教师的成长。而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壮大和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以及专业教师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想得到发展和提升,就得不断地学习、深造、提升。现实的工作状况以及职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凸现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导致教师身心疲惫过度,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也就会越来越强烈。
(三)社会地位低
作为一个团体,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在外部人看来,高职学生的素质低,相应的高职老师就不需有多高的理论层次,所以认为高职老师从事的还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即使在学校内,教师的话语权也很少,教师不能对工作做出自己的决定,处于受雇者的地位,在精神上没有归宿感,在专业上失去了自由和自主,根本谈不上幸福感的获得。
三、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拥有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来调适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提升高职教师的幸福感。
(一)改善人格素质,提高教师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 ell-being ) 是根据个体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1]主观幸福感和人的性格倾向、精神追求、审美素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适度的期望值。作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合理的评估,从而提出适度的期望值,这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一致时,心理才不会有太大的落差。2.一定的心理疏导。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引导,不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研讨和交流会,多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培养教师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
(二)加强学校的人本管理,增强教师工作幸福感受力
舒适的工作环境能够为教师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感,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工作更有动力。学校在管理中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多尊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给"压力"贴上"荣誉"标签,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教学领域和技能领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尝试与创新。压力本身来说不是一件坏事,没有压力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消极、倦怠、不思进取的心理,所以人在工作中有适度的良性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但过大的压力又容易产生职业恐慌,同样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领导必须具有"良性压力管理"和防范"恶性压力"的意识,结合本校实际,适度制造具有激励措施的压力,当感觉教师良性压力过大时适当为教师开展一些减压活动。学校管理层要改变"有忧患才有压力才有效率"的官本位的管理理念,树立"和谐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的理念,提倡在学校中的"良性压力"。避免恶性压力造成的职业疲劳,也就是把压力控制在教师心理和生理都可接受、可消化、可转化为积极行动,形成良性竞争的范围。要在学校内部创造这样一种氛围,教师们的工作(教学、科研、学生管理)都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都为学校的明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取得卓有成效的,学校领导要予以肯定并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如此才能增强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创造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三)营造平等友好的育人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悦学习和教师激情教学的根本,也是人与人之间得以友好相处的基础。由于不少高职学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刻苦精神、兴趣爱好广泛但不专不深等问题,这样就往往是教师一腔热情、学生无心学习,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教师工作的挫败感,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教学的思想。如此恶性循环,师生之间关系就不融洽,教师权威性就会下降,这样对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发展都是不利的,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激情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想学,教师愿教,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理解"、"尊重"的,在情感上是互相爱护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2]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一)定义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一种生存能力。檀传宝教授认为,幸福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是一种在教育工作中体验自身教育工作状态及工作意义的能力;陈艳华也把教师职业幸福感看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当教师在职业中实现理想,体验到和谐平衡的职业人生时,体会和感受到从中产生的愉快和满足情感的能力。第二,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肖杰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工作满足了自身标准进而从中获得持久的快乐体验;束从敏把教师职业幸福感看成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因职业理想满足、潜力得到发挥而产生的持续愉悦的内在体验。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种能满足教育需求、实现职业理想、发挥工作潜能的能力以及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持续快乐的体验。
(二)意义
研究表明,职业幸福感是教师教育工作开展乃至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其工作自信心和积极性,更谈不上主动规划、发展和提升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其专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又制约着专业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各类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形成专业道德,改善专业技能。这是成为一个成熟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经历的历练过程,它也是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体现。
(一)社会环境的需求
1999年到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意见,这些文件中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这些政策文件中可见一斑。1999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可以看到教育系统提出的一系列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师资与条件的要求。要求中提到:“积极开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各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应被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同时,也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获得相应的师资认可证书。没有相应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教师,不能安排做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工作,没有人员资格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也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新形势下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确切指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甚至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教育工作者的编制职称评定都可以纳入学校范畴和其他专业一起安排。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相关通知。这是为了继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有序地进行,教育部启动的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国培计划。该计划是一项针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计划,国家投入力度大,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多元化。通过培训,帮助参与者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体系,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国家这一项计划的启动与执行,更加说明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
(二)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工作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强,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是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的调节与矫正工作,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与投入是一个必须且持久的需要。从个人需求层面来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种层次。这些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们按照逐级满足的顺序出现。其中,自我实现是五种层次中最后出现的需要,它是指将个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的过程,从而实现自我的理想与抱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路途,在自我实现追逐的过程中,个体能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自我的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逐步提升,专业综合素养向高标准靠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数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上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但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地位尴尬,专业人才不足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提倡了多年,但和其他如语数外等学习主课相比,仍是年轻的一门学科。家长、学校和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许多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作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任课老师未必是专业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毕业,上课的内容只是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照本宣科。因此,即便建立了心理辅导室,购买了专业器材、量表,也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在主课课程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甚至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间。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只是一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而忽略了它的调节和矫正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理论不健全
在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不少是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片面。具体表现为:第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也没有建立系统化的理论结构,只对于某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第二,缺少获得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途径;第三,对技能掌握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学习,技能的提升有助于辨别异常行为,执行矫正方案,而理论的缺乏却会影响矫正方案的制定,进而影响矫正结果。
三、职业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邵宝祥在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中,将教师专业发展按照入职年限分为了四个阶段:阶段一,入职期(0-2年)。教师刚入职,面对全新的环境,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境相结合,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开拓自我的教学领域,这个适应阶段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阶段二,成长期(3-8年)。教师已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经验,深刻的工作体会,这些都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上日趋成熟。阶段三,瓶颈期。入职8年以后,大部分教师已经成为业务熟手,适应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对各类课堂和学生也能轻松驾驭。但这个阶段,教师开始出现高原反应,教育能力和教育理念发展缓慢。这个阶段的教师大都在35岁以后,由于家庭和事业的双重需要,导致部分教师在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等方面受高原反应的影响,停滞不前。如果教师抓住机会,突破自我,就能打破瓶颈,实现专业的再次发展。阶段四,成熟期。突破瓶颈的教师历经知识技能的重新组合,成熟的教学风格和突出的教学特色使他们成为学校的专业发展的技术骨干。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学校教师的一类也同样具有着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这四个阶段中也有独特的表现。阶段一,入职期。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适应,从一个稚嫩的毕业生向成熟的教育工作者转变的过渡期。刚入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适应环境的变换,在努力提升自我教育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过程中,面对经验的缺乏、心理辅导技能生疏以及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因冲突带来的困惑,常常感到气馁,这些都会滋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这时,需要新教师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克服困难,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顺利度过适应期。阶段二,成长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有了很大的进步,心理辅导技能成熟,心理理论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完善,并能和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对于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得心应手,已经在专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职业幸福感体验很高,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也强。阶段三,瓶颈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该阶段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和前一阶段相比发展缓慢,甚至有停滞不前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专业边缘化导致没有专业的职称评定;不健全的专业培训体系;缺乏专业团队的推动。因此,这一阶段的职业幸福感又开始下降。阶段四,成熟期。由于坚持继续学习的观念,顺利度过瓶颈阶段,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完全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找准心理辅导擅长的领域和方向,并有选择地进行深造,理论和技术再次重新整合,成为学校的专业骨干。此阶段,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平稳。
(二)职业幸福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持续快乐的体验,这种体验能促使教师提升工作热情、激发专业情感,自觉完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以及心理辅导,这些工作有的在教室里完成,有的却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各种心理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技能、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心理测量技术等。研究表明,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会给教育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出现职业倦怠感,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较高的职业幸福感将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降低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压力,保障职业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外在环境变革压力的影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提倡和开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逐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仍旧在不少学校存在着角色定位模糊和专业职称评定不对口等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缺失明确定位,把自己与管理者、德育教师或者教辅人员混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丧失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降低其职业幸福感。有些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的评定纳入专业教师系列,评定条件参照语数外等主科任课教师的评定标准,而由于地方教育政策的具体要求,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里未必都是有课上的,会导致专业职称评定时出现“高要求,低匹配”的现象,也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此,管理部门如果能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幸福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外在环境带来的压力,就能大力保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提供全方位教师专业发展渠道,提升职业幸福感
教育管理层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全方位的专业发展渠道,除了官方选派一些教师出去参加各类集中的专业培训、学习以外,还可以鼓励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走出去”,自己寻找各类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如一些专业技能提升的短期培训班或是学习某类咨询技巧的课程等。同时,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形成新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的氛围。新教师将新的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共享给老教师,而老教师则可以将教学经验分享给新教师,带动他们快速成长,在课堂教学和个体心理辅导等业务能力方面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师。
(三)制定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角色职责,体验职业幸福感
我国中小学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面临着身兼多职的局面,他们除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外,还肩负着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或者行政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就是将其他学科的主讲教师安排来做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样情况容易引起下列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产生迷惑和困扰;第二,身兼数职带来的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疲于应付了事,没有多余的精力制定和实施专业发展的计划,时间一长,工作变成负担,任务变成压力,难以从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就与乐趣,职业幸福感变低。因此,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本质工作,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明确角色职责,才能从职业体验到幸福感。
(四)关注自身情绪,增强职业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帮助他人关注处理情绪,却容易忽视自身的情绪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带来的焦虑引起的压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情绪状态,也影响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在这些焦虑源中,有的是无法改变的困境,有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才能有所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和内省自身的情绪状态,对于出现的负面情绪要及时处理和调节。所谓“医者不能自医”,如果出现自身调节不了的情绪问题,也属正常,可以寻求同行的帮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保持情绪的健康,是增强职业幸福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
[2]陈艳华.谈教师的幸福[J].济南大学学报,2003(1).
[3]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庆小学教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5]贾腊生.教师专业发展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李翠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7]彭文晓.教师幸福简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8]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中专学生;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2
1引言
中职教育活动的开展,关注对职业人才的培养。相对于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形式之一,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对我国社会发展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幸福感是现阶段教育界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同时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活动当中,并且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2中转职业教育中幸福感的来源
当前中职阶段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整体驾驭的职业化特点很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求。职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让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有着一个理性、正确的认知,更好地实现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定位,认识到职业的特性。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学历和起点方面存在的顾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职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真正地实现自我素质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中职教育活动来说,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和职业特点,提升学生的职业期待,培养学生发展信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职业发展中所带来的成就感,这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合理鼓励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况,对不同水平的学习构建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且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难点与重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设置阶梯性的教学内容,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信心和成就感。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逐渐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在日后的成长中保持良好的成长状态。
在课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幸福感。良好的师生之间的角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储备量进行提高,并且让教师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并且帮助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对相关专业内容的深入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对前沿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教师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和鼓励,结合学生的薄弱环节,给予他们制定针对性的课后学习计划,鼓励他们提高自我。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全面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良好的体验。教师在进行作业的批改上,也可以适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行点评。对于获得进步的学生,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获得进步是一件好事,一件值得期待和向往的事。
3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第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保持和谐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认同,并且认可教师的观点,更好地配合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非常必要的,每个学生自己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学习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学生加强互动,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好地总结,并且在他人的启发下获得更多的学习感悟。教师在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中,也要进行良好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地从互动当中获得提高。通过提高互动水平,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尊重,在一积极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第二,提高师生的交流效果。教师在课上和课下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通过全面地交流更好地用语言工具来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交流和暗示,让一些学习参与性不佳的中职学生勇敢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教师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采取一视同仁的交流策略。在课下,教师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就学习中、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进行了解,帮助他们进行更好地解决。学生在感受到来自教师关爱的同时,学生本身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在良好的交流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并且客观地认识到学生差异性的存在,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感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关爱,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发展梦想和成长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进。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职业性特点,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并初步掌握所学知识,对自己所学专业内容感兴趣,认为学有所值,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通过授课,尽可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到自己所选专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进,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业追求以及发展理想。职业教育的授课,对职业学校中专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关键作用,也是是否达到自我满足感与幸福感的决定因素。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提高其幸福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成就感,并且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对于提升学生幸福感的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中职整体教育水平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举措。在当前中职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幸福感的提升必将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堂和内容。
参考文献
[1]胡丹莹.高职学生幸福感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