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16:1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用电子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节水;电子技术 ;灌溉
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节水改造为中心,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节水增效示范、末级渠系改造、水权转换等工程项目,有效提高了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在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种植区,推行了低压管灌、滴灌、喷灌等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推动了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
一、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首先,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其次,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也存在问题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现在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最后,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二、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二是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三是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四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二是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这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三是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三、自动化控制和传感器的有机结合
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由中心主控系统(主计算机、控制柜)、电磁阀、田间信息采集传感器(可测土壤湿度绝对值)、气象观测站(可测量气温、风向、风速)、数据采集指令传输等通讯设备组成。应用节水灌溉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产品的成本。
田间信息采集传感设备就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物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以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自动化灌溉可能设计的传感器主要分为:土壤类、作物类、气象类及系统类传感器。主要测量土壤水分、养分、温度;作物水分、养分、长势;气象类的光照、蒸发、风速、雨量及系统类的水压、阀门状态、流量、水质等数据资料。通过数据采集指令传输系统上传至中心主控制系统,通过中心主控制系统安装的各类自动化监测软件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再以数值和曲线形式显示历史与实时参数值和变化曲线,并进行信息实时报警与记录。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与相应的灌溉需求量的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来控制电磁阀开启和延续时间长短,实现智能控制,同时系统可通过网络获取天气信息,以作预先性处理。可采集到的数据有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地下水位、蒸发量。
四、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水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改变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可能像能
【转页】
【接页】(应用电子技术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四川/陈 利)
源等通过寻找替代来解决其贫乏危机,水资源的可持续道路有其自身特点。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加,节水灌溉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喷、滴灌等新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把自动控制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对提高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水平,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作物的生长情况、生长环境及生长规律,更精确更及时地控制灌溉,节约劳动力,提高对农业投入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杨丽丰,何宏谋,梁志勇.西北内陆河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效果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1):66―67.70.
[2]许迪,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3]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校区;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58-01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吸引力的必由之路。为此,校企合作也是近年来,中职学校关注的焦点,但在实际运作当中,尽管学校甚至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出现了一边热,一边冷的格局。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适应高科技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现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结合实际显得相当的必要和重要,而作为中职学校,要搞好专业的教学,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是上上之选,本文将结合专业本身特点,谈谈其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对象的选取标准
1.具备较为完整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作业流程和岗位;
2.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并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
3.具有培训资质或相关人才储备;
4.能大批量消化吸收应用电子技术类相关人才;
5.应用电子技术类人才在其业务中所占比例不低于50%;
6.有相关意识的企业。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人认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模式主要有几下几种: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上的校企合作
这个阶段,企业并不实际参与较为实际的教学工作,当通过行业专家座谈的形式,结合行业用人需求预测分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和修正提供建议,并就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良好互动,避免避免造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校企共同编写教材,设计实训项目和案例,共同设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并参与考核。这一模式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支付相关报酬给予弥补。
(二)聘请行业专家授课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一阶段是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业务流程均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实训环节教学采取直接聘请行业专家授课的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的优点在于其实施比较简单易于控制调整。这个阶段,为吸引企业参与,可以采取资源互换的模式进行,甚至业务上支持的模式进行,比如学校的给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的方式进行。
(三)订单培养模式
针对较为大型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需求机构,可以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进行合作,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着手:
1.校企双方进行严谨论证磋商,确定订单培养方向、规格、质量,并明确相关责、权、利,同时签署相关协议文件。
2.制定学生选拔标准,筹划招生事项。
3.选拔学生,成班。
4.校企双方按照既定的教学分工,组织教学。
5.及时调整修正教学内容。
6.学生毕业技能考核。
7.学生进入企业。
8.总结办班经验。
这种模式,校企双方全程参与每个环节,需要保持紧密沟通,双方合作的范围深入广泛。
(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于把教育作为产业来运作,企业参与其中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前提是企业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领域具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能调动企业所有能量,企业是全程参与的,包括招生、教学、设备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将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技能系统化的传递给学生,同时可以完成学生的职业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五)企业校区
顾名思义就是把企业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来进行运营管理,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得多方受益。其主要的做法是把学生直接安排在企业,有企业承担相关的食宿,同时负责相关的教学设备投入和建设,采取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有学校委派教师定点管理和课程设置,企业的员工可以委托学校进行业务培训和理论指导,也可以参与弹性学制的就读提升学历和理论素养,使得双方能够资源共享,利益最大化。在操作层面,学校对企业承办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投入进行补偿,最好的做法是政府能够在用地和相关政策上给予照顾。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合作双方要建立全面互信关系和保障前期资金投入。同时,也要求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在建制和质量上有保障。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校方应有的两个意识
(一)投入意识
在该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方一定要有投入投资的意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舍得无论在资金、人才或是资源的投入,不要有坐享其成心态。
(二)学生受益就是最大收益,学校不牟利的心态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学校在合作当中要谋取一定的利益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作为学校,一定要有不赚钱,不为利益,以学生受益就是最大收获的态势开展相关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的公益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新兴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目前电子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生物工程技术
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生物芯片技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DNA芯片,采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可以在约1cm的硅片上制作包含有10万多种DNA基因片段的芯片。INA芯片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施加电场等措施使一些特殊的物质能够反映出某种基因的特性,从而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
DNA芯片的作用非常巨大,可用于基因学研究、生物医学等,有可能形成微电子生物系统,如同今天的C芯片一样。
1.2 微机电技术
微机电技术(MELS是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执行电路、接口电路、通信系统以及电源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它不仅可以感受运动、光、声、热、磁等物理信号,并且转变电子系统可识别的电信号,而且可以处理这些电信号并形成相应指令,完成一定的功能。如电子耳窝、微型镊子(尖端5可夹起一个红细胞)MEMS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及军事等领域。
1.3 光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结合,形成信息光电子技术和能量光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能够提高信息传输、处理速度和存储容量,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撑技术。随着信息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拉动生物、材料、航天、海洋等新技术的发展。由国际光电子学工业发展协会(PDA)统计预测,到2008年世界光电子产业各分项市场值将超过3000亿美元,4年増长近1倍。我国2005年光电子总产值达80亿美元,年増长率超过50%,预计今后10年将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递増。在技术方面,我国的科研水平较高,但生产工艺技术和器件综合水平较落后,缺乏具有自主P的重大创新成果。目前,长春确定的光谷发展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显示器件及上下游产品。
新兴电子技术的发展必将成为21世纪发展的支柱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表现在一方面国家进行科学的宏观规划;另一方面,国家与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长春市发展光电子技术为例,从重大工程规划上反映了资金投入的力度光电子技术将成为汽车支柱产业之后的又一新的支柱产业。
2.调整专业设置,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人力资源
调整专业设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微观上的课程体系改革;二是宏观上的专业方向调整。下面从技术论的观点以及适应产业结构变化来分别加以论述。
2.1 课程改革要适应技术转移的要求
每一次技术的转移都将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在技术进步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今天,无论是技术的传授者还是技术的学习者,都应该思索如何构造学习者的主体知识架构,以适应未来个性化的知识社会。从上面电子技术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次电子技术的重心转移,势必推动相关课程的改革;而且随着电子技术重心转移过程的加快,相关课程内容整合的相对滞后,使人才培养难以适应职业技能的需要。因此,在课程改革上一方面应注重学科教育的核心课程,拓宽基础,以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适应职业技术变化。另一方面,以基础课程够用为主,充分扩展电子技术的应用,重视与职业技术边界相关课程的开发,培养胜任能力。
2.2 专业设置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尤其职业类技术学院)改革的原始动力。尽管技术与人才需求表现协调的关系,但在实际中却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时间的滞后。必须把握专业设置与调整契机,以适应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需要,推动技术与社会需求、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对于学校如何从电子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结合中形成的新兴技术中,探寻出具有21世纪支柱产业性质的专业群,是学校引领技术潮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以长春市重点发展光电子技术为契机,充分把握时机,进行资源整合,设置或调整专业结构。
2.3 新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下,从今年起,我国高级蓝领的摇篮一高职教育进入关键性的发展阶段。值得担忧的是,在师资、教学设备没有较大増幅的情况下,社会需求量却在猛増。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是通过生产力最活跃的人力因素来实现,而生产一线人员掌握技术直接由职业教育来完成。在这一链条中,必须构建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潜在的推动企业技术的革新与开发;另一方面,适应企业现有技术的发展,以最小的教育投入,培养出大批的技术人才,不仅能够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而且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人才发展的时效性,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与平衡。这正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创新模式的体现和办学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各类专业的类别层出不穷,对于技术方面的专业而言,机电、电气乃至电子技术方面的专业众多,并且培养这些专业的人才也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但现实中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状况。通过仔细分析,关键问题在于被传统教学模式所束缚。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仅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认知作为核心,通过教师传授的方式进行授课,欠缺相应的实战经验,令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工作的所需,企业寻求不到技能较高的人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体现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通过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无法真正展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会令学生厌学,还会扼杀学生聪慧的才能。不但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并且也阻碍了学科的发展。
1 电子技术专业中的问题
1.1 经费投入
资金作为一切项目中最难掌控的一个方面,对于电子技术范畴也如此。科研工作的有效执行成为电子技术水平发展的基础,未来的发展之路备受影响。
1.1.1 科技人员
因为我国在政策中具有缓冲的过程,在国家对电子技术专业投入较大支持时,各地高校均对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扩招,通过4年的学习与练习,在就业时,社会的实际状况则产生了变动。进行电子技术的人员越来越多,并且国家及企业对科研人员的投入逐渐减少,不但在招收人员的数量上降低,还对科研人员的工资进行降低,从而令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缺乏工作的激情。
1.1.2 科研项目
企业所进行的科研项目大部分需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批准,之后才能拨款进行,众多重要技术的研发因此受到影响,尤其对于技术标准公开之后,令众多企业不愿研发主要技术,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1.2 产业优势不足
电子技术产业愈发全球化,而产业构造也逐步朝着阶梯型延伸,令其产业有事模糊,无法获得应有的关注。电子产业因为在产品方面的成本较低,价格不高,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占有重要优势,可是在人力成本乃至生产材料成本、电力成本的提升下,仅具备的低价优势也逐步丧失,并且由于优势不足,使得电子产业面对的困难日渐加深[ 1 ]。
1.3 未足够注重产业改造与升级
电子技术产业与传统行业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简单手工操控则能完成,电子技术前期依靠的新兴技术,需要对产品进行更新,令其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我国因为各种原因,令创新技术备受阻碍,较难获得发展,以此令电子技术水平的提升备受影响。
1.4 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电子技术领域创新能力不足,是由于企业不愿或不具备充分的资金投入到产品创新当中,令众多企业停滞不前,欠缺创新能力。并且政府部门相应政策为企业创业造成庞大的压力,综合国情,想要在电子技术行业进行创新则十分困难。
2 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方法
创新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具有动能性,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对国民经济十分重要。为了令当前产业中的困难获得解决,提高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体系发展,则需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问题。
2.1 领导重视成为创新电子产业的条件
科技创新工程是系统化的工程,应当让领导们给予重视。如此才可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完善企业的主体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以便政府能够在技术的创新当中将管理的调控作用展现出来,应当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态给予协调,制定出国家资金支撑的工程具备良好的制度。政府带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当通过优惠政策进行管理,将商检与物流的相关费用给予简化,令金融机构能够支持电子产业企业的充足,支持国外企业在我国的稳定发展。通过扩大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其相互结合,令我国在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够有所提升,打造产业科研相协调的创新体系。持续加快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才会完成优势互补与生产要素的重组,令电子信息产业与相应产业获得发展[ 2 ]。
2.2 提高投入成为创新电子产业的根基
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中,应当将大部分精力与财力投入到科研当中,不断加大资本,以便满足研发的所需。只有持续加大投入信息产业科研资金,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对于人才方面的培养,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市场配置的资源效果。对加强信息产业资金的投放而言,提升了对本土企业研发的支持,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利,政府应当将技术创新大量投入到电子信息产业当中,提升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财政支撑。
并且,政府的主管部门需要打造相关的政策法规,深入到体制内部进行革新,通过打造良好的氛围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市场竞争提供公平的环境。人才对科技创新而言尤为关键,不但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方面的培养,改革开发体制以及用人机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各类高级技术乃至管理人才的制度,真正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创新的能力,以此提高总体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2.3 产业结合成为创新电子产业的目标
在交互性学科以及科技的集成当中存在众多科技创新,电子信息产业对于科技创新也体现出产业之间的合作。通过电子信息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中可以看出,在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当中,产业融合成为了这一方面的标准。通过市场进行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构造乃至产品构造相结合,支持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激发企业重新进行国内资源整合,快速提升业务创新及服务形式的创新,令电子信息产业在科技方面的创新不断加快,而且应当将行业与行业之间相融合,缔造出电子信息行业与科技集成的融合,以便可以令电子信息技术由信息载体变为业务的集成平台,加强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乃至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加大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使用,对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范畴十分有利,完成我国信息产业技术高速发展。
2.4 自主创新成为创新电子产业的动能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而言,自主创新是十分主要的准则。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自主创新十分重要。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不断前进。经由系统应用,提升自主创新的速度,令自主创新的能力获得提升,不仅应当加强保护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服务知识产权,还应当鼓励电子信息方面进行科学探究,并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通过以企业为中心点,将市场作为指南针,建立一套产学研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当透过全新的应用提高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加完善公共技术的服务平台,透过大型工程改革技术,将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加快国家在科技方面的专项研究,以便能够令我国的研发能力获得提升。还应当将自主创新与国际相融合,对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将服务业转向我国,提升运用外资能力,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3]。
3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在电子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正面临着较大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认清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且通过实践对理论教学进行辅助。对于这一过程而言,需要勇于面对电子产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不足,加快自主创新,持续提高电子企业的主要竞争力。通过更多专业人士的研究,不断改良电子技术的产业结构,以此创新科技,加快我国电子产业能够更加稳步的发展。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学生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学习并吸收理论知识,常常会导致自己在所学领域中没有实践理论、验证理论的机会,这就容易造成一种纸上谈来终觉浅的局面,以至于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很精准全面,然而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这种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已经显露出滞后陈旧的一面,无法再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校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不再抱残守缺,而是已着手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
2.论构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的几大途径
(1)从教学环境入手。以往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主要教学环境就是教室,教师利用教材、黑板为工具进行讲授,学生笔直规矩地坐在座位上听讲和记笔记,在复习时对所学内容进行背诵或理解记忆。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全然无益,甚至会严重禁锢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仅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溜号甚至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借以逃避教学的无聊乏味。这时,学校应该转换思路,将教学阵地适当地进行转移,建立电子技术实践实验室,或带领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借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2)从教学内容入手。很多学校还存在着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落后,所学理论基础不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及时随着社会发展而更改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各校应该积极解决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结合电子技术专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删改,将教学理论与岗位需求高度结合,使学生“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
(3)从教学方法入手。各校在提高学生应用电子技术能力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以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需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发挥、自我探究的方式来全面有效地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教师应适当营造课堂气氛,以调节课堂上学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并按照学生现有水平对其进行分组。教师完全可以在授课前安排好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4)丰富课后活动。学校除课堂教学外,还应大力开展课后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可以举办电子技能比赛,也可以开拓电子产品发明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展出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实践动手所带来的快乐与愉悦。
(5)培养学生的正确认知。各校在以往教育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道德目标的培养。其实,学校有必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非只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发展,所以理论教学是在为今后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学生要有意识地完善自我,而不局限于只单纯地理解知识,背诵理论。学生转变旧有观念,继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复合型人才紧缺,各高等、技术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地,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为我国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永远不能限于纸上谈兵,学校只有充分合理地构建起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实践体系,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练机会,学生也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继而为我国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添砖加瓦。
1.1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行业背景(applicationelectronictechnologyspecializededucationalreformdiscussion)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几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势头令人乐观。
从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发展趋势是进一步以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器件为依托,从模拟向数字全面过渡。信息的产生与处理、发送与传输、接收与处理、终端的显示与执行等全面进入数字化,由此催生了各种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新方法。并且随数字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子玩具、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等应用电子技术都不断更新,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表面贴装元件大量使用,集成电路的规模越来越大。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数字电子技术的核心,该技术以嵌入式控制器为系统核心器件,根据应用系统的具体需求,对系统的外围硬件进行选择和裁剪。大家熟知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应用有电饭煲、洗衣机、微波炉等采用如4位MCU微控制器;另外,结合复杂的有32位微处理器和专用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的应用系统,如:车用音响系统,导航系统,MP3等也进入寻常百姓家。而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对数字电子技术和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和技能培训更是有所欠缺,所培养出的人才规格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1.2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全国高校的扩大招生,每年毕业生人数均屡创历史新高,而且由于每年都有未就业的毕业生学生不断累加,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另一方面,许多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如电子行业和专业知识含量高的服务行业如信息业、咨询业、金融保险业在迅速崛起,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但由于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因而常常出现高技术高技能人员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应用电子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从2000年起就通过各种形式,对湖南、深圳、广东等地几十家电子和信息行业用人单位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能力、知识结构、素质结构、人才需求等要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从而了解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能力结构)的要求。
从最近几年我校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毕业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原因是珠三角是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基地,目前又在全力发展,根据广东省政府《广东省电子信息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指出,广东省将建设7大制造基地:全球电子计算机制造基地、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基地、全球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基地、全球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软件产业基地、汽车电子新兴制造基地、娱乐玩具电子新兴制造基地。因此,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更大的增长。
根据厂家的反馈意见和学生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原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和行业发展状况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实践教学没有能够很快地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如:在电视机已经发展到等离子体数字电视,电视、电影的制作都普遍数字化的情况下,还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黑白电视机作为教学平台讲授黑白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在空调、洗衣机、电饭煲、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都智能化的现在,还在使用机械定时分离洗衣机等老旧家电来进行讲解;在表面贴装元件大量使用和电子设计自动化的今天,还在给学生大量讲解水泥电阻等分立元件使用和采用手工雕刻电路板的实践。因此,原来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数字技术的发展。
高职毕业生大多就业在生产第一线,这当中有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如焊接、布线、装配、调试、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如果具备单片机、电气设备、电力电子等方面知识,能力强的也可从事产品的改造、设计工作。另外,经销、维修及技术服务也需要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给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除了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各公司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希望能够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能够服从工作管理和安排,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电子行业的涉及面很宽,我们不可能把学生培养的面面倶到,否则只会一事无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面对大好形式,我们要冷静思考高职学生的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缩小毕业生和社会短缺人才要求的差距。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电子行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必须要具备的,另外,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否则就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单片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要让产品具有智能,就得用计算机或单片机控制,当然,现在并不是单片机一枝独秀的时代了,PLD、ARM、DSP与单片机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我们仍要抓住目前最普及的单片机,其余的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至少也要了解其发展及应用情况。另外,现代工厂广泛使用PLC控制,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点。课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是我们多年来体会最深的一点,只要有了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将电子某方面技能学精,确有一技之长,则可轻松就业。经市场了解的信息还有,现在从事闭路监控、综合布线、集中布线的电子公司岗位也较多。多数公司招聘条件中强调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这也说明现在公司招聘的人员,应能立即顶岗,无需再培训,这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校期间尽量按实际岗位要求进行强化训练。
2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1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制作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精神,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教学改革之前,我们首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坚持为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主题,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创新精神和高职特色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体现了"新专业有新理念,传统专业有新思路”的思想,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努力建设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新专业,以提升专业教学改革的水平。
2.2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2.2.1改革培养目标。因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区别较大,高等职业技术教
现有的实验平台,规划了4门课程作为创新课程,分别是:新能源开发技术、太阳能电池板创新理论与实践、微控制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和逆变器创新设计与制作。新能源开发技术主要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除火力发电、水力发电以外的新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发电技术,尤其是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技术的前沿动态,在柘展学生新能源利用领域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投身能源领域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太阳能电池板创新理论与实践是为学生开发和研究新能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控制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依托太阳能电池板创新实验室,主要学习微机原理、通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电子控制系统与通信的设计与制作能力。逆变器创新设计与制作主要研究逆变器的多样化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2. 3太阳能发电技术实验室管理
1) 实验室时间、场地设置;实验室时间每周7天,夏日制从上午8:00到晚上9:30开放,冬日制从上午8:30到晚上9:00开放。三个实验室均设在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实验室,太阳能电池板设在学院楼顶。
2) 实验设备开放。在实验室内,经过登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各种实验器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备制作实验器材。
3) 协作学习形式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爰好选报实验室,遇到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进行相互讨论。
4) 学习方法多样性。由教师的单一化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网上学习、专题讨论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我院较早进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也在不断探索中,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随着现代化生产模式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目前现状
根据教学计划,应电专业的校内总课时约1600,其中包括通识课近800(这也是系科要求改革的原因之一),进行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课时就十分宝贵了,而一年级在马山校区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训练量非常有限,二年级是训练的重点,基本上要完成电子装配中级工的考核,三年级则进入顶岗实习,因此,我们认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重点是校内的二年级及校外的三年级,抓住了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按照“进入、融入、深入”的认知规律,是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
3具体实践
①校内基地建设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际上就是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训练放在实验室与放在真实或相似的环境中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有了实验室,更应该尽力营造相似的职业环境,引入企业普遍采用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修养(SHITSUKE),因为5S管理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在开展5S活动中,要实质性地贯彻自我管理的原则,“规范现场、挑战自我、提升素养、塑造形象”的方针要贯穿始终,尤其在我们规划新校区的校内基地建设时,必须将此模式引进。表1是电子实训基地5S规范示例。
②从战略高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专业实际情况,2008年10月我们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了原海鹰电子集团高级工程师黄交宏老师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随着专业的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
原有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基本上是近一两年刚踏出校门的研究生,我们实施“青蓝工程”,由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同时要求他们暑期自己联系或系里落实下企业不少于20天,以青年教师柳亚平为例,去无锡捷普电子生产线上和实习学生一起工作,既了解了生产实际,又理解了学生实习的甘苦,感觉收获很大;
锡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高职院众多,我们经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与同行交流。08年我系先后邀请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郭再泉副教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系杨海祥副教授,无锡居里中央空调总经理李学树先生来校讲学,同时系领导带队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学习,通过交流,明确了思路,确定了方向。
③认真抓好校外专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方面,我院教务部门已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将整个第三年分为岗位认知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和在岗毕业设计四个阶段。我系对每个阶段又有明确要求,如我们对第一阶段岗位认知实习(3周)的具体要求是:联系实习单位(可学校推荐或自主选择),提供实习单位的常规信息;进行实习动员、实习分组,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领取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手册,初选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认真填写实习周记,结束时由实习单位鉴定盖章。
通过以上要求,在管理制度上形成统一规范,有效进行管理。
严格进行过程控制。有了制度关键还是执行情况,为此,我们进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对学生我们原则上要求一个月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检查实习进展和状态,对指导教师我们要求每周与学生的联系不少于一次,联系的电子记录或文字稿由教研室每周进行检查,形成实习学生——指导教师——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学生的信息闭环系统,整个环节中的核心是实习学生,这样一来,该学生实习怎样?处于怎样的状态?进展到什么情况,可以说系里是非常清楚的,也只有在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够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各项工作的实施才能有保证。想方设法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实施“2+1”的培养模式不是简单让学生在第三年找到一个实习单位,关键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有多少适应?我们专业的生命力一是看对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二是看在专业岗位上的可发展能力,尤其是第一条。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的实践是:尽量要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一致,学校推荐的岗位自不必说,对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的我们也希望与专业一致,根据我们对学生实习岗位的调查,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提供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的课题4个,每个专业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岗位选择2个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每个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完成课题时遇到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同时系里基本上每一个月要求学生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给予当面指导;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打下良好专业基础,系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在业余时间安排了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如PHOTOSHOP、3DMAX、AUTOCAD等,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不仅安排学生回校,同时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校外实习单位走访,以我系06级学生为例,我系老师走访了从上海到苏州到南京及本市的学生实习单位近20家。
④加强学生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学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特别是有较多的外企在招聘学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道德修养水平也被用人单位认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而实习单位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虽然我们学生也为企业创造财富,但由于总体上的人才过剩,加之高职院校众多,用哪一个学校的学生就由多种因素决定。以我系应电专业学生在无锡华润安盛公司实习为例,该公司同时录用了我院、江苏信息职院、南京信息职院三所学校的各20多名学生,一年以后,公司领导明确表态,以后只用我院学生,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
①我们将职业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断进行入职教育,努力让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学员到员工的转变;
②学生的基础及职业能力及岗位适应性与兄弟院校学生不相上下,但关键在于他们心态平和,有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这和系里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常跟学生讲:
原来我最担心的是我们学生没有单位要,但接触企业后得知,企业最担心的是留不住合适的人才,因此,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一定会得到企业重用。正是学生有了平时的教育,才使得学生在经历了基层的磨练后能够脱颖而出;
③我们经常利用讲座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④主动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我们通过带学生篮球队与企业进行友谊比赛,带学生文艺积极分子与企业搞联欢活动,有效的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由于相互熟悉,感情日益加深。
4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职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以2009届学生为例,共有5个班级188名学生,除去40多名同学继续就读扬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接本”外,08年5月份,我系首次开考的电子装配高级工考核51人参加,通过44人,合格率86.3%,在无锡市名列前茅。学生实习主要分布在无锡捷普电子63人,无锡强茂电子10人,无锡华润晶芯半导体公司10人,苏州大智集团41人,上海响亿电子14人等单位。实习单位给予我系学生高度评价,充分说明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努力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办成无锡市级示范性专业。
参考文献:
[1]于贝.“对比演示实验法”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主要为电子信息产业输送人才的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高低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电子专业改革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而高职发展更迅猛,几乎与普通本科平分半壁江山,但办学条件和质量实在令人担忧,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职学院面临的一重要课题。
一、目前培养模式的一些弊端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老三段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设置的。
(1)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高职要求的状况。
(2)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
(3)没有考虑职业院校专业的学科特点。
2、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考虑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出现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甚至停课集中复习考试,学得不扎实,企业不认可。
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学校的技能等级证的认可程度仅为20%。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满意,企业认可。
3、实践教学课时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达标
4、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缺乏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并没有考虑本学科对专业的实际意义,而应用电子专业各学科间联系和运用很紧密。
授课方式单一,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出现教师一辈子只教一本书,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谈不上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市场、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现状
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是做好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因此,我们对重庆及沿海就业需求量较大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在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岗位的分布情况和对课程、知识、技能需求程度,调研结果主要特点:
在技术难易度中,最简单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7﹪);最困难为程序设计(40.3﹪);在重要等级中,最高为使用电子仪表(35.1﹪);最低为辨识及选用电子元器件(8.9﹪);在未来需求中,最高为组装微处理器电路(32.6﹪);最低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2﹪)。
三、教学改革措施
由上述分析调查,我们主要作出如下改革:
(一)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课程的结构注重有阶梯化、模块化、弹性化。
1、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简单重复,实现模块式设置。
摆脱“学科本位”课程设置思想的束缚,建立以电子“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实际工作岗位,构建若干个技术模块,将结构、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融为一体。
2、实施替代学分制,加大限选课和任选课比重,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3、充实完善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职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上。
4、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克服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方式,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由过去的2000多学时减为1500多学时。
2、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在课程安排上强化现代电子科学方面的较新技术,如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偏科多,因此,基础课尽量采取分层次教学;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课采取模块式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鼓励教师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对为什么学认识不足”。这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的如何运用、实践教学不到位。
1、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
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主体,充分考虑企业对电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国家职业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有目的,学生的学习有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课教学改革主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技能、职业综合素质三级能力平台的设计,电子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贯穿教学全程。
3、“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分层次、模块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证书、工学交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见下图)。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国家电子行业技能认证标准与教学融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完善与工作相结合的“分散实训、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电子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课程的设置、实验、实训内容和计划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2、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落实,电子教研室、系部定期检查和考核。
3、学院教务处、督导处及系(教研室)对教学纪律、教师工作实施督导。
参考资料:
在国内,就目前很多的高职模电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收效甚微,有如下原因:
1.1在课程改革中,尤其是教材建设上,这参考一些那参考一些不在少数,说不好听一点,这是在剽窃别人的成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俨然成了大气候!很少真正用心去想去编写一本好的独特的问世教材,以给学习者尤其是高职层次的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时至今日,也很难在图书市场上找到一本能摆脱掉微观内容分析和较多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而编写的模电教材,即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具体专业学科,传授的是理论性知识,主要分析和解决“是什么”(如概念、事实等)和“为什么”(如原理、规律等) 的问题,这是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个人觉得这倒是培养本科层次人才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却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太相符;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的职业人才为目标,其主要解决“如何做”( 经验 )和“如何做更好”( 策略 )的问题。
1.2板书教学的问题。板书的优势是可以容纳较多的内容,并且内容的整体性较强。学生面对新知识有-个缓冲时间,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衔接和对知识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在进行原理性推导的过程中更能明显地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模电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某些比较难用语言描述的概念或者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板书却很难体现;而且经常要在黑板上绘制电路原理图以及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波形,无形当中就浪费了不少时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1.3此外,学生未能获得更多的实训机会也是影响高职模电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工科专业尤其是涉电专业方面,急需要有配套的实操环境和仿真环境。而这些教学仪器设备目前就笔者所在学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改革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模电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刻不容缓地摆在面前。高职院校模电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所要具备的重要的技术基础条件。经过反复、认真的调研和思考,明确高职办学的定位。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模电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的功能原理及应用,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会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能合理选用元件,具备测试常用电子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据此,修改教学大纲,整合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实验、实习、实训题目,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学等)。制定实践考核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删减理论内容,不要求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够用即可;降低理论难度,增加实践学时,重点放在仪器使用、元件测试、单元电路调试上,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培养兴趣。
原来的模电课学生不愿意学,怎么学也学不会;老师不愿意教,费力不讨好。经过课程的教学改革后,通过试点教学,期望学生学习模电的热情明显高涨,并且自己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设计、焊接、调试电路,看到做出的一个个小产品会叫、会动,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焊接、测试等技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大大提高,而且学生在长期的实操训练中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提高了技能。
3改革思路
要学好模电这门课程,必须要在修完高等数学和电路分析这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在网络上,曾有人戏称“模电”就是“模糊的电路”,而且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由此可见模电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从它的知识体系来看,它属于电子与电路知识领域的其中一个模块,该模块当中又分为若干个比如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电子技术应用等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再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因此在知识体系上,对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模电课程应该多次从宏观的角度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描述器件外部形状、功能特点、主要特性、主要电参数和判断检测方法等;对电子电路及电子技术应用时应多多结合现实中实用的相关电路(系统)进行,使学生能够对电路(系统)故障作出正确的排除。
在课程的教材内容设置上,主张理论知识以“必须”和“够用”为尺度,所谓“必须”是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之所需,而“够用”则指满足后续专业课程之需要,既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美性。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外部特性就可以了;另外,要多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来让学生领受电子电路规律,这样既形象、直观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虽说教材内容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是书面语言文字,笔者觉得使用一些口语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尝试!
作为高职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应用型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在技能体系结构的设计上。首先,要有让学生对模电课程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感兴趣的动力泉源,其次,要将技能的培养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难度系数规律安排技能知识体系并夹带着健康向上的激励手段,以使学生越学越有成就感,越学越有积极性。
目前就我院乃至全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大形势的实际情况来看,工学结合虽说在实行起来有很多诸如院内基本实验实训基地的创建、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如何获得更多企业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以及如何正常运转校企的合作等因素都要考虑,但我想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必然趋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此为了突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应将模电课程实训的内容和诸如电子元器件及电路的研发实验、生产流程的企业结合到一起,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以一个普通职业人的身份真正达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目标。
4改革方案
4.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模电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模电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4.1.1在理论学时压缩、实训内容增加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进行探索性改革。具体做法有:(1)积极开展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仿真为主的CAI教学方式。尽少采用CAI课件进行教学,以缓解我院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的紧张局面。更多的是采用EWB(Multisim)或Protel工具进行电子电路原理图的展示,然后仿真观测信号参数的方式。(2)教研结合。通过承接社会的一些科研项目或工程,然后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中,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4.1.2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实验。以往模电实验课的内容,大多是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加强理论学习的认识性而设置的验证性的实验。如单级放大电路性能的研究、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功能验证等实验。对于此类实验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也就难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基于此,有必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应用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尤其是在企业工作实习期间更能实际具体设计到实际的电路(研发)实验和车间设备的运行机理。如增加光控路灯、集成功率放大电路、车床机床控制技术等。这些应用性实验势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高,求知欲更强,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1.3开放实验室。考虑到在指定的教学时间内,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有些学生需要用课后的时间来继续课堂上末尽的实验;另外,鼓励学生自主开展一些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的条件下有必要开放实验室,并对学生提供从器件和指导的支持。此举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4.1.4应用电子电路CAD工具,开展仿真实验。传统的模电实验是要求学生须搭建硬件电路才能完成,但搭建硬件电路效率低且成本高,学生难以对实验条件、结果进行反复设定、修改,尤其是一些故障的验证很难或不可能进行。引入电子电路CAD后,学生通过使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对电路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和调试,还可以对电路设置故障, 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模拟电子计算机仿真实验只是对传统实验方法的一个有效补充,其并不能代替传统实验方法。
4.2教材的改革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个人认为在教材内容的建设上应进行取舍和重新组织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4.2.1以“必须、够用”为尺度,重组理论教学内容。
4.2.2减少数理论证推导,多用形象、直观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展示电路规律。有专家提出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相对于形象思维智能,高职生的逻辑思维智能普遍较低,以符号推导为主数理论证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高职教学对象,而重在揭示现象的计算机仿真更适合高职教学。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行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其同时属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全国各地的人才招聘市场岗位需求情况和相关就业部门的就业需求统计者反映出市场对应用电子人才需求较多,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教育模式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培养很难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更新,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招生以来,大多数的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工作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内电子类公司,本系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校企讨论,最终明确了本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技术管理、维护与维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适应电子产品、通讯、仪器仪表等领域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装配调试、维护与维修、技术管理等工岗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毕业后的就业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电子与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生产企业以及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电子类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中电子类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等部门,能够从事电子产品制造、生产工艺管理、产品设计、设备维护与维修、电子产品营销和技术开发等岗位工作。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企业技术文件管理与编制、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企业生产管理、电子产品营销、电磁辐射与测量、节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光电检测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模拟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组装与测试、电子仪表检测等课程。(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涌现了以福建富顺电子有限公司、漳州科能电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具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漳州的电子行业发达,教学资源丰富。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科能电器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学生在该公司进行“课岗融合”的专业知识学习,实行现代“师徒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和专业实习的特色教学模式。
二、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本着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基础原则,以提高高职应用电子毕业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的,以培养创新性技术人才为指导思想,注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子行业职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企业认证和任职要求作为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配合,以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推广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产学研结合促进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高职教育体系。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重新定位好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招生以来,大多数的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工作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内电子类公司,本系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校企讨论,最终明确了本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技术管理、维护与维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适应电子产品、通讯、仪器仪表等领域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装配调试、维护与维修、技术管理等工岗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2)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根据最终明确了本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设置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中方案中增加专业实训比重。在新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时间由110周压缩聚为85周,而专业实践课程时间则由原先的六周扩展到二十五周。同时科学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的学时进行重新调整,注重增加实验学时和专业实践学时。《电磁辐射与测量》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实验操作学时、选修课和课堂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1。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许多理论课如电工技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营销、太阳能光伏发电、微机组装与测试等都必须要求在实验室进行上课, 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各占一半。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进行课程改革时注重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进行高度地结合,从而实现应用电子技术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本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均必须开展相应的实训。实训项目逐渐倾向于开发、综合、应用,验证性实验项目比例适当。同时,学院逐渐将实训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课程纳入到进出课程教学计划中。(3)从学生角度出发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注重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以实现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指导原则,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建立并完善以提高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新教学体系。教师在课堂传学中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并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将电子产品营销、电磁辐射与测量、节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课程教学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可以自主掌握教学的进度和难度,对需要加强学习的可以进行自主反复实验,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4)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另一方面,重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用,以结对的方式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年轻教师,以便其尽快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专、兼职教师合作研究、共同培育,以确保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高职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英语》 教学策略 研究与实践
1.引言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英语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和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授法。教学实施过程主要以教材为序,从专业英语语法结构电子器件及原理介绍专业论文的翻译等几方面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教学。但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普遍较为薄弱,难以让学生对通篇都是长难句、语法结构复杂的专业文献产生兴趣,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很难实现专业英语听、译、说、写的能力。面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项目案例教学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法。
2.专业英语项目的构建
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走进来,尤其在珠三角,国内外电子企业的技术和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专业英语的听、译、说和写技能,以提高自己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电子企业对专业英语技能的实际需求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项目设置,如下表:
以上十个项目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和英语,能有效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项目1、2、3锻炼学生英语听和说的技能;项目4锻炼学生专业英语读的技能;项目5、6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听、说及写的技能;项目7锻炼学生如何用专业英语与外国专家在实际式工作中进行技术交流;项目8锻炼学生专业英语写的技能;项目9、10锻炼学生说专业英语的语气,以及在一定场合的“气场”。
3.专业英语项目的实施
3.1专业英语教学安排
专业英语不是采用集中上课的方法,而是采用六个学期分阶段的方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就明确本学期的专业英语的学习项目目标,这样就把大学英语+专业英语+企业对专业英语的需求三者结合起来。例如项目1、2,上大学英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就要突出电话英语和机场英语的教学。在每个学期的实践课(两周)专业英语教学就要对项目1、2的集中训练,因为有了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学生完成项目目标的速度将很快提升。
3.2案例教学与实际项目教学相结合
上面制订的教学项目都是综合性的,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如何把这一要求分解成很多难度不高的小要求,让学生每一步达到的要求都很容易,让学生知道学专业英语不但有用,而且很容易达到,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内生动力”,这个问题就是专业英语教学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项目4,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到企业看实际的图纸和说明,学生一定对里面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不解。
针对这一问题,必须采用案例教学与实际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如项目4可分为以下教学案例:
经过上述案例的学习,学生在有目标的前提下,不但学习了专业英语词汇,例如:电阻(resistance)、电阻器(resistor)、电感(inductance)、电感器(inductor)、电容(capacitance)、电容器(capacitor)、欧姆定律(Ohm’s law)、基尔霍夫定律(Kirchhoff’s law)、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irchhoff’s voltage law)(KVL)、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irchhoff’s current law)(KCL)、结点(node)、支路(branch)、回路(loop)、网孔(mesh)、开路(断路)(open circuit)、短路(short circuit)、直流电路(direct current circuit)(dc)、交流电路(alternating current circuit)(ac)等,而且能用英语分析电路:The basic building building blocks of digital circuits are gates. A gate is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with a number of inputs and,generally,a single output. The inputs and the outputs are normally in one of two states: logic 0 or logic 1. These logic values are represented by voltages (for instance,0 V for logic 0 and 3.3 V for logic 1) or currents. The gate itself performs a logical operation using all of its inputs to generate the output. Ultimately,of course,digital gates are really analogue components,but for simplicity we tend to ignore their analogue nature.案例6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电路和元件的理解,这里需要不断重复和训练的过程。
从以上项目和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我们项目和案例的设置是递进式的,知识点从单一到综合,难度从容易到复杂,全方面地培育学生专业英语听、译、说和写能力。
3.3专业英语翻译软件使用
英语翻译软件很多,教学实践中用得比较多有二款软件分别为:金山词霸和有道词典,它们都有取词、查词和查句等经典功能,并支持全文翻译、网页翻译和覆盖新词、流行词查询的网络词典;其中金山词霸2011支持中、日、英三语查询,并收录30万单词纯正真人发音,含5万长词、难词发音,收录了日常词汇3万条,社科、自然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常用词汇约9万条。
有了专业英语翻译软件的帮助,学生可以快速地进行专业英语翻译。不过软件翻译只是一个参考,符合文献内容的翻译还需要学生自己去修改。
4.结语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实践表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英语》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技能业英语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茗.电子技术专业英语[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
[2]冯新宇.电子技术专业英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
[3]张福强,孙萍.电子技术专业英语[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关键词】“3+2”模式 课程衔接 中高职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高职院校逐年加大对中职学生的对口单独招生规模,这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展的必然要求,以构建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体系内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教育对象、学历层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行业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需要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对“3+2”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做分析。
一、“3+2”模式的生源状况
中考取得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都直接进普通高中,而“3+2”模式的生源就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毕业生,从初中升到中职的学生,显然“3+2”模式升学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中考分数较低。
三年中职学习后,然后可免试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在中职学习中,教学成果难以见效。再有中职教学中专业技能课时在总课时中比重过大,没有高考压力,减少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没有起到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基础作用。
二、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衔接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目前没有统一的中高职“3+2”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少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学习。通过调查、对比大多数院校的中职应用电子专业和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发现两者其中很多课程的内容是重叠的,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等及技能训练内容。也有不少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反映,高职的课程又把中职课程重来一遍。造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学习内容丧失了新鲜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高职各自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高职院校的老师对教学内容没有充分组织和深入研究。
(二)文化基础课程薄弱。
不少中职学校“重操作,轻文化”,中职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技能训练,因此影响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习惯较差,中职生直升高职院校后,普遍感觉文化课的学习比较困难,比较典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出现大面积挂科现象。显然,在思想上和原则上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技能训练设置脱离行业需求。
从职教育的特色而言,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占比例都要1:1或1:1以上。但是,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内容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而且高职电子技能训练设置脱离行业需求,没有体现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趋势的生产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出产品一体化、智能化的特点,应该整合的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需求的毕业生。
(四)中高职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证考证不衔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中职学校考计算机应用能力证、电工上岗证、中级电工证,高职学校学生也考这三证,为考证所安排的技能培训内容中高职两阶段有重复。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造成教学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考证的积极性。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有机衔接
中职和高职之间是交互的递进关系,因此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量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层次和特点。中职阶段应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基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操作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兼顾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划分了各自课程,避免了内容重复,突出了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了高职课程的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主要课程设置见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表中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岗位职业技能基础模块、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形成模块、职业技能模块以及两个不同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表
(一)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
中职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达到中职学生应达到中职学校的学历教育要求、素质教育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还应学会有关电子、电磁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继续升学打好基础;以及选学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达到高职相关公共基础要求,能够与高职公共基础模块中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衔接。高职公共基础模块中《高等数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提高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力,高职开设的英语课程是为将来学习专业方面的英语资料、达到全国普通高校英语的应用能力 B 级考证要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参加全国四级或六级考试。
(二)岗位职业技能基础模块。
中职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等,与高职开设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等课程与中职课程衔接。《电子技术基础》重点加强电路知识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器件和基本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特点,《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研究主要是电子电路的各类功能电路如功放、信号发生、电源、滤波、编码、译码、计数、脉冲信号处理等特性及应用;高职《单片机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在中职学习51系列单片机的基础上提升到单片机通信技术及接口技术、I/O口扩展技术、AVR 单片机的综合应用;高职《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在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学习传感器的新器件及新技术,培养学生信号检测能力和将新型传感器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能力;《高频电子技术》是低频电子技术内容的延伸,学习高频小信号放大、功放、调幅检波混频、调制与解调等知识,掌握通信电子技术的知识与应用。
(三)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形成模块。
紧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职开设的《表面组装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电子元器件相关知识和电子装配焊接技能的基本操作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子产品相关的工艺技术、安全生产和管理知识;体现电子行业技术发展要求,高职开设《ARM嵌入式技术与应用》、《FPGA/CPLD设计》、《通信终端设备》等课程。
(四)职业技能模块。
中职开设的《电工实训》、《电子技术实训》、《电子焊接和装配实践》等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高职设置《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实训》、《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实训》、《单片机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实训》、《FBGA/CPLD课程设计》、以及顶岗实习等,逐步递进的训练层次,提高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才能满足电子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
(五)不同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各个阶段的实训课程训练,以及职业资格考证强化训练,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要求。在中职阶段学生可以考取电工上岗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高职阶段学生可以考国家电工中级证书、电工高级证书。
四、结束语
中高职对口学校的交流与研讨非常重要,有效地沟通协调,不断总结课程衔接经验,克服了原有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之间课程体系脱节、重复断档。鉴于目前对口招生以及单独招生在高职招生总量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认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还应建立起高职与中职对口的学校协作机构,加强沟通与合作,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作用,同时要紧跟行业发展,要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合作的基础上,优化整个课程结构,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