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物考古

文物考古

时间:2022-12-16 20:2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物考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物考古

第1篇

2.赤峰市敖汉旗白塔村辽代墓葬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

3.2009年呼和浩特市脑包沟辽墓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 4.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辽代窖藏钱币 刘林海,孟令婧,Liu Linhai,Meng Lingjing

5.巴林右旗巴根吐金代界壕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右旗博物馆,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Balin Right Banner Museum

6.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的模式与特征 刘国祥,Liu Guoxiang

7.东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李少兵,索秀芬,Li Shaobing,Suo Xiufen

8.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女性墓葬的社会地位试析 杨建华,曹建恩,Yang Jianhua,Cao Jian'en

9.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学科背景与核心问题 倪润安,Ni Run'an

10.释鲁之死考述 杨军,Yang Jun

11.蒙元时期蒙古人壁画墓的确认 张晓东,刘振陆,Zhang Xiaodong,Liu Zhenlu

12.鄂托克前旗明长城初探 甄自明,Zhen Ziming

13.民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孟和套格套,Menghe Taogetao

14.内蒙古地区壁画保护修复的回顾与展望 杜晓黎,Du Xiaoli

15.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北魏鎏金带饰的保护 张恒金,张晓岚,周双林,Zhang Hengjin,Zhang Xiaolan,Zhou Shuanglin

16.《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出版发行 包博文

1.敖汉旗杜力营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敖汉旗博物馆

2.砚台山遗址(B2区)发掘简报 赤峰市博物馆

3.额济纳旗砾石沙梁墓葬清理简报 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博物馆,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 4.托克托县古城村墓葬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托克托县博物馆

5.试析东北地区东部与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之间的文化关系 王春雪,赵海龙,陈全家,方启 6.大地湾地画新考 邵明杰

7.古代北方民族岩画创作艺术管见——以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为例 袁永春,宁国强

8.试论我国北方地区史前女性塑像与雕像 马金花

9.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 陈全家,曹建恩

10.辽代夹山考 武成,燕晓武

11.内蒙古地区出土耀州窑瓷器 张红星

12.赤峰博物馆征集四块金代石刻 刘冰

13.我国大遗址管理机构现状和管理体制研究初探 张韵

14.虚拟现实在内蒙古博物院的应用构想 任巍,宁国强

15.运用计算机技术测定古代岩画年代的实验报告 姜涛,谭士俊,龚鹏,姜忠

16.金属文物的腐蚀结构及文物保护相关问题 贾莹,高秀华

17.克什克腾旗发现辽代骨雕鞍饰 韩立新

18."古代回鹘考古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萨仁毕力格,徐峥,奥其尔

1.赤峰市红山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调查报告 赵爱民,黄丽,张艳玲,于晓玲,Zhao Aimin,Huang Li,Zhang yanling,Yu Xiaoling

2.和林格尔县榆林城窑址发掘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3.扎鲁特旗达米花鲜卑遗址调查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

4.凉城县古城梁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5.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德王府勘测报告 李中核,Li Zhonghe

6.红山文化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郭治中,Guo Zhizhong

7.小河沿文化聚落形态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8.鄂尔多斯龙首镳刍论 韩金秋,Han Jinqiu

9.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浅析 高芳,华阳,霍东峰,Gao Fang,Hua Yang,Huo Dongfeng

10.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郑承燕,Zheng Chengyan

11.七郎山墓地再认识 吴松岩,Wu Songyan

12.试谈辽代墓葬的研究和对契丹文化的再认识 张帆,Zhang Fan

13.西夏制瓷手工业述论 彭善国,Peng Shanguo

14.明代大同镇之败虎堡考略——兼论败虎堡石碑题字"永宁"所体现的蒙汉关系 翟禹,薄音湖,Zhai Yu,Bo Yinhu

15."高氏之宝"印章考释 辛蔚,Xin Wei

16.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藏一组珍贵的佛教石刻文物 郭涛,Guo Tao

17.阿拉善旗蒙古族妇女的传统衣着特征与习俗禁忌 蔡彤华,Cai Tonghua

18.《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杨泽蒙

1.杭锦旗塔拉沟汉墓清理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2.赤峰市哈喇海沟辽墓清理报告 赤峰市博物馆,松山区文物管理所,Chifeng Museum,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 of Songshan Borough

3.西辽河上游科尔沁沙地区域性生态环境考察与思考 孙永刚,赵志军,Sun Yonggang,Zhao Zhijun

4.赵宝沟文化与周围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5.郭家村遗址分期再研究 杨占风,昊,Yang Zhanfeng,Li Penghao

6.定窑瓷器分期新探——以辽墓、辽塔出土资料为中心 彭善国,Peng Shanguo

7.广化寺及全化寺佛教艺术特点 迟利,Chi Li

8.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经堂壁画的取材背景及布局形式 武晓怡,Wu Xiaoyi

9.边陲日伪建筑阿尔山车站 王文

10.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王晓琨,Wang Xiaokun

11.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博物馆的任务——以内蒙古博物馆为例 孟和套格套,贾麟,Menghe Taogetao,Jia Lin

12.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翻译的几点思考 郑张敏,Zheng Zhangmin

13.赤峰博物馆馆藏辽代石幢浅析 刘冰,Liu Bing

14.鄂尔多斯地区汉代居民的人类学特征及相关问题 原海兵,赵欣,Yuan Haibing,Zhao Xin

15.鹿皮唐卡的修复 谭士俊,杜华,白云飞,Tan Shijun,Du Hua,Bai Yunfei

16.翁牛特旗发现红山文化时期兽面陶塑 庞昊

17.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正式成立 王大方,马晓丽

18.蒙古国南戈壁省西夏长城与汉受降城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A·A·科瓦列夫,д·额尔德涅巴特尔

1.元宝山哈喇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Chifeng Museum

2.土默特左旗国营苗圃北魏墓清理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3.通辽市孟家街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4.2007年磴口县默勒赫图沟岩画调查报告 赵占魁,Zhao Zhankui

5.翁牛特旗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民间碑刻调查 李俊义,庞昊,Li Junyi,Pang Hao

6.试析东北地区北部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的关系 王春雪,赵海龙,陈全家,Wang Chunxue,Zhao Hailong,Chen Quanjia

7.小河西文化聚落形态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8.浅析辽西地区史前时代的陶窑 陈国庆,张全超,Chen Guoqing,Zhang Quanchao

9.从居室墓和石雕像看兴隆洼文化的祖先崇拜 陈苇,Chen Wei

10.匈奴、鲜卑的人种学研究综述 赵欣,原海兵,Zhao Xin,Yuan Haibing

11.契丹小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考释 盖之庸,齐晓光,刘凤翥,Ge Zhiyong,Qi Xiaoguang,Liu Fengzhu

12.辽祖州"军"号及附近部分山名考 金永田,Jin Yongtian

13.美岱召旧存契约 苗润华,姚旭,姚桂轩,Miao Runhua,Yao Xu,Yao Guixuan

14.达斡尔族民间节日及其特色 王敏,Wang Min

15.新时期博物馆建设理念刍议 李毅君,Li Yijun

第2篇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技术有很多,提取技术是使用比较广泛和频率比较高的技术之一。对整体提取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要努力掌握整体提取技术,对该技术使用和掌握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最终出土的文物保护,这是尤为关键的技术。整体提取指的是对文物和对其进行直接接触的物质进行同时提取和搬移的步骤和过程。也就是说,整体提取是在不完全的将文物在出土时去除包裹物,在这个前提下把文物提取出土的过程。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的使用

条件作为考古发掘现场的一项比较复杂的文物提取技术,整体提取文物的方法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适用。因此,出土文物在决定进行整体提取之前需要明确该文物是否需要整体提取。一般而言,在这样三种情况之下,文物是需要进行整体提取的。

2.1发掘文物破损严重并且碎块分布比较复杂

当文物出土时,如果出现破损比较严重的情况,并且在文物破损的碎块之间无法及时的清理清楚,那么就需要对所发掘的文物碎块使用整体提取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文物在提取时不容易因为碎块的原因而遗失,造成文物不完整,不会使文物之间碎块的关系被打乱。在使用整体提取技术时需要对复杂的文物进行清理工作,要找对和保护好文物的碎片,这样能够有利于将其转移到室内进行文物整理。最为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有两件铜车马。在1980年,有两件铜车马在出土时的破损情况比较严重,其中有一个铜车马的碎片达1555块,并且分布的关系十分复杂。在专家经过了反复的论证之后,决定对这两件铜车马整体提取,提取后运回到实验室进行清理和整理。正是因此,才能使两件文物保存完整,存留至今,没有在发掘现场出土时造成破坏。

2.2发掘的文物容易破碎

整体提取还多用于对极其容破碎的文物出土时的提取,没法单独提取。整体提取能够使文物在出土时所受的损伤最小,将文物损毁的几率大大的降低了。在进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时,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比如,曾经有对先秦时期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对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时就遇到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当时出土了一件漆盘,因为年代久远,漆盘出土时的木质胎体完全腐蚀了,仅有漆盘表面的一层漆皮,漆盘很容易破碎,无法单独进行提取。经过反复论证和考虑,考古专家决定对漆盘采用整体提取技术,等提取出土后运回到实验室在进行清理和保护处理。正是因为如此,该漆盘被完好的保存了,如果当时采取的不是整体提取方法,那么漆盘能够保存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2.3文物的周边环境的各种历史信息丰富

当文物所处的周边埋藏环境中含有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时,需要采取整体提取的方法,因为在段时间内没有办法将它们进行逐一提取,很难弄清他们之间的关联和联系。采用整体提取的办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好文物的周边环境中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

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的技术分析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要采取整体提取技术的方法比较复杂,种类比较多,但是按照提取的方式和所使用的主要提取材料能够将整体提取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提取法,二是套箱提取法。

3.1基本整体提取法

基本提取法是在整体提取法当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上不需要借助任何提取材料,而是完全依靠土壤自身所具备的强度来对文物进行整体提取,由于土壤本身结构的限制,即便是强度非常好的土壤,对于较大的文物来说也无法提供一个充分安全的支撑,因此,基本提取方法的一个必要的使用条件是对所发掘的文物的体量不大,基本提取方法所采取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去除文物周围的杂物和泥土,所谓在整体提取中去除文物周围的杂物和泥土指的是把文物所包裹土质周边的杂物和泥土去除,而不是完全的将文物周围的泥土去除掉,这样可以使所要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土质台基上在进行周边加固工作。所谓周边加固指的是使用相应加强材料来对土质台基的周边进行临时性和简单性的加固。具体的做法主要有石膏绷带法、纱布绷带法和树脂绷带法等等。其次,进行底切处理。它是整个提取的一个关键性的步骤,具体来说,底切处理的步骤是这样的:用一段带刀刃的金属板或一段金属丝线,沿着文物的土质台基底部水平线来对土质台基切割,最终能够使承载文物的土质台基和地面完全的分离。最后,对文物进行刚性支撑。一般来说,在整体提取的过程中进行完底切处理后,还需要将整体提取移到刚性支撑板上,再利用刚性支撑板来对整体提取的支撑力进行支撑,在基本提取法中,如果采用的是一段带刀刃的金属板来进行底切处理,那么在底切处理结束后,就可以直接使用处理板来作为刚性支撑。这样就减少和简化了基本提取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符合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处理最小化要求。

3.2套箱提取法

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在我国职业院校中开设的有关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学方法下的教学质量,逐渐受到现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教学方法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考古活动也不断取得突出的成就。在我国现今发展阶段,在高职院校内设立的考古专业课程中,有关考古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渐受到我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才能更好的完善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经过研究,特得出以下结论。

一、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成因

1、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新时期发展的潮流和需求,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开始选择在本校内开办和设立有关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的相关课程内容。但由于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在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教学上,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理论做支持,导致我国现今阶段各大职业院校,无论是在有关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师资还是办学理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不足。

2、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成因

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不同于本科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在综合实践能力上的培养,是我国职业院校最为显著的办学和教学特点。但现今阶段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在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依然采用中国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式,对于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上的侧重程度较深,普遍忽视了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实践教学,即对学生考古文物保护技巧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重视力度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除此之外,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中负责考古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在考古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水平低下等方面的内容,是直接导致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中对学生文物保护技术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效果不能很好的达到授课教师最初的心理预期的主要前提原因之一。

二、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建立文物保护技术培训实验基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多的选择在学校内的考古专业课程安排中引入和设立有关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授课课程。但由于我国的职业院校在有关考古专业的办学经验方面还比较薄弱,在大多数时候,对于学校考古专业的学生,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方面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会选择参照或者沿用本科院校中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而本科院校传统的专业知识授课方式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特点严重违背了职业院校旨在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最终导致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严重低下。想要更好的解决这一教学弊端现象的出现,我国的职业院校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机制,建立与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相匹配的实验培训基地等一系列的硬件设施。在有效保证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应用实践机会,为最终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客观保障条件。

2、回聘退休考古专业文物保护专家,提高教学质量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由于受到我国国家教育局以及相关部门有关指导政策和工作精神的影响,职业院校的专业在职授课教师与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职业院校考古专业负责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知识的在职授课教师,普遍存在因考古专业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深入而最终导致教师的授课质量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能达到社会对于相关考古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水平高度上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教学发展进程。我国的职业院校如果想要更好的改善考古专业在对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现状,可以将已经退休的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和资深学者回聘到学校之中。在不影响学生对于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的课程安排的基础之上,适当的举办专家讲座或者专家亲临授课相关方面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更好的为学生拓宽有关考古专业在考古文物保护技术的知识面广度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安排,更好的提升学校考古专业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对考古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最大限度的改善教师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的教学现状。

3、改善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方法

虽然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在职业院校考古专业之中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方面的课程,是在参照和效仿本科院校授课过程的基础上设立的,但为社会培养具有更高水平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新型就业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传统本科院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的适应职业院校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需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严重阻碍。我国的职业院校如果想要更好的完善和改革校内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相关知识的专业教学实践效果,就必须及时有效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改变传统古板理论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应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对于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潜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考古学专业中,有关对于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对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综合实践的应用能力的综合考察。只有我国现今阶段开设考古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有效的摆脱学校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更好的掌握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应用型考古人才,相关授课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作者:姬颖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考古学;文物保护

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快,不仅在管理、教学、医学、生产等活动中有了广泛的应用,还涉足到考古学,成为了文物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中的一种常用探测、管理手段。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的时间很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学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文物鉴别、文物保存、文物修复以及考古资料管理整理。下面对计算机技术在考古学、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作详细论述。

一、计算机技术在考古资料管理中的应用

这里的考古资料又指文物信息,文物考古必须借助信息资料,如果信息资料缺少,考古依据也会随之丢失,最终导致考古无据可循。所以在文物考古中,行业人员除了要重视考古技术之外,还要重视考古资料。为了确保考古资料的管理质量,常常会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其中。国内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后通过管理数据库来管理考古资料。数据库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情报检索系统

20世纪80年代,国内某省某考古研究院研发并建立了一套“考古文献情报检索系统”,这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考古文献数据库。早期,该系统能够在考古资料管理模式下正常运行,为考古文献资料管理提供便利,但后来该系统受到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的冲击,到今天已经不再使用。

2、考古资料信息管理系统

考虑到人工管理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考古资料信息的需求,所以国内某某省文物管理部门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门用来管理考古资料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后期发展中不断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完善,使其不仅能实现信息管理,还能进行报告编辑,为考古资料管理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

3、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的出现时间为上世纪60年代,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下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能为考古学遗迹查找、探测提供帮助。国内历史博物馆对遗址进行考古时会应用到该系统,利用该系统具备的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来获取文物的空间信息,定位文物。

二、计算机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除了文献资料管理之外,考古研究与文物探测中也会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考古研究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类型学研究

类型学研究法是文物考古研究领域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原理是先将搜集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后结合归纳结果,对搜集到的各部分资料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类型学研究中,最终得到的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受研究人员经验丰富性影响,研究人员经验越丰富、研究水平越高,则得到的分析结果越可靠。要提及的是,由于这种研究方法多是由研究人员对资料进行分析,主观性强,所以分析得到的结果也具有片面性特点,可能会出现分析失误问题。如果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其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处理,可有效避免文献资料主观性分析,克服分析结果片面性难题。

2、不同单位间的排序和分期研究中的计算机技术

目前考古学的分期研究,往往是以一二组典型器物组合或几件典型器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质变环节上的特征为标准,判断其他组合或器物与其相似程度的高低,或与其共存关系的有无,建立一个遗址、一个墓地或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分期。由于考古学意义上的分期其时间跨度多则几百年,少则几十年,所以属于这种分期意义上的同属一期的遗存之间,亦存在着绝对年代的差别。当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向研究一个考古学文化内部的结构发展时,就会发现属于同一分期之内的各遗存之间的相对关系,其排列的序列等问题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计算机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1、计算机断层摄影

计算机断层摄影主要有: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X一CT)、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摄影(U-CT)及利用核磁共振的计算机断层摄影(NMR一CT)。由于CT技术的“透视”能力,使我们能对三维物体的内部结构进行精确描述,从而可以定量测定密度分布。

2、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设计

传统的文物修复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文物修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物修复者的素质。面对巨大数量的需要修复和养护的文物,传统的手工作坊式技术、短缺的修复人才与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十分不相适应。引人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是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有限元分析法

有限元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其基本思想和方法是离散化,即化无限为有限,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从物理上看,一个由无限个物质微元和结点构成的连续体,可以近似地用有限个在结构点处相互连结的单元所构成的组合体来代表。从而,可以把对连续体的分析变为对单个单元和它们的组合问题的分析。

四、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考古学与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不仅可单独在考古文献资料管理中应用,还能与其他同类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新技术在考古研究中加以应用,为考古学的发展以及文物保护事业的进度提供源动力。在本篇文章中,笔者重点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在考古文献管理、考古研究以及文物保护三项工作中的应用,强调了计算机技术对考古学的作用于影响,得出了相关结论,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腾铭予.计算机与考古学─―计算机技术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的应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3)

第5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所进行的一切考古发掘和水下考古活动。

第三条国家文物局统一管理全国考古发掘工作,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章资格审定

第四条考古发掘实行团体和个人领队负责制。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可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经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指派,担任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

第五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直属考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考古系(专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及有条件的地、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

(一)具备一定数量受过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训练,能从事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4人;

(二)具有受过专业训练、能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人员;

(三)具备必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设备;

(四)具备从事一般性文物保护处理的实验室;

(五)具有保证文物安全的文物库房和整理场地。

第六条申请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大学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

非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经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培训班或国家文物局委托指定的考古研究单位考核合格者;

(二)具有独立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能力,胜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定的领队职责,并能组织编写考古发掘报告;

(三)作为组织者之一或主要参加者,完成过一项以上较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执笔完成年度考古发掘简报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中型考古发掘报告;

(四)在组织和实施考古发掘过程中,熟悉考古学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能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并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题,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第七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负责考古发掘资格审定:

(一)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需提交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申请报告,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单位,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并颁发证书;

(二)申请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需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申请书》一式两份,并提交1-2篇田野发掘简报和代表性学术论文;由所在单位推荐上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发掘资格初评组签署评议意见;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个人,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颁发证书;

(三)考古发掘资格审定工作原则上每一年一次,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对申请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和组织考核。

(四)经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文物局可注销不称职的单位和个人的考古发掘团体和个人领队资格。

第三章项目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必须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由考古发掘单位经发掘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包含下列内容:

(一)申请单位的名称及负责人姓名;

(二)发掘对象的名称、时代、级别、具体地点、面积和范围;

(三)前期准备(包括调查、勘探)情况;

(四)年度发掘点的具置和面积(附图);

(五)年度发掘的时间或期限;

(六)年度发掘的学术目的、计划;

(七)发掘经费的来源和数额;

(八)领队人员的姓名、专业职称、主持完成的发掘项目和代表性学术成果;

(九)主要业务人员的姓名、专业职称、在该项目中承担的任务;

(十)对可能出现遗迹现象的保护措施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技术准备情况;

(十一)连续性项目的年度报告完成情况;

(十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条考古发掘单位为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主动发掘申请,申请书应在每年第一季度末以前按程序上报,同时必须提交立项说明书,内容包括发掘的学术目的、立项机构、发掘计划、完成时间等。

第十一条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每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初,集中对当年各项考古发掘申请进行审议,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

第十二条考古发掘单位配合经济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申请,应在发掘前三十日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但因工程建设中意外发现文物或者文物面临自然破坏危险,需抢救性发掘的遗址和墓葬,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可以先行发掘,自发掘开工日起十五日内补报发掘申请书。

第十三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或古墓葬受到自然或人为破坏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先将受破坏的情况和拟采取的保护措施,向国家文物局报告,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方可实施。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项目,应同时填报发掘申请书。

第十四条未取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文物考古机构,若需对因工程建设意外发现或面临自然破坏的遗址或墓葬进行小规模抢救性发掘,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指派或聘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人员主持进行发掘工作,同时经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上报发掘申请书,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考古机构审议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上报发掘申请书。

第四章项目执行和监督

第十五条考古发掘单位和主持发掘项目的领队人员,应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严格执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计划,确保发掘质量和文物安全。

第十六条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发掘单位应事先提出保证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安全的保护措施。对发掘中发现的重要遗物和遗迹,应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考古发掘中如有重要发现,考古发掘单位应在对社会公开发表之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

第十八条国家文物局对考古发掘工地实行检查与监督制度。国家文物局可组织对考古发掘工地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执行情况、领队人员的工地日记、遗迹照片和绘图记录、经费使用情况及发掘工地的安全措施情况等。

第十九条对于重大的考古发掘项目,国家文物局可组成专家小组或指派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

第二十条年度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及时将发掘经过、收获和经费使用情况,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文物局提交书面报告,并尽快编写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第二十一条考古发掘项目完成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结项报告,内容包括发掘经过、主要收获、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发掘现场及拟保留的遗迹现象处理保护情况、对遗址的保护建议、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计划等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五章考古资料与发掘报告

第二十二条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该项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认真地做好出土文物、各类标本、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种登记表格、照片、图纸)的整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出土文物和各种资料归国家所有。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应将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种登记表格、照片、图纸)及时交本单位资料室保管,出土文物和各类标本按出土时的登记表向库房移交。考古资料移交时要有专人负责核实、接收,文物移交时要填写入库登记表。

第二十四条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要在发掘结束后的3年内完成。年度发掘报告应在当年完成编写工作。

第6篇

关键词:科技考古;计量分析;发展趋势

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遗存,获得更多的古代人类活动信息,从而尽可能地构建古代人类社会的面貌。

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开始形成。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都有快速发展,并在国外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的科技考古事业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有较大进步和喜人成绩。

科技考古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国内已有学者专文介绍过,它包括年代学研究、环境、植物与动物考古学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物质结构及化学元素分析、田野考古新技术、计算机技术考古及文物保护等方面。

科技考古的文章主要发表于《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文物》(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江汉考古》八种考古类刊物上。其中《考古》、《文物》、《考古学报》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公认的三大权威刊物,代表了中国文物考古的学术主流,都是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

有学者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对九种中文核心期刊(其中八种考古类核心期刊,一种为物理核心期刊)《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现《中国历史文物》)、《江汉考古》、《核技术》等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的统计中发现:我国科技考古论文统计曲线呈现三个平台,它印证了我国科技考古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倡导期(1950-1977),初步发展期(1978-1989),快速发展期(1990-2002)。这种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文核心期刊所登载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很有学术意义和价值。我们借鉴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我国科技考古文献,不仅看文献的数量,也分析文献的质量和内容。综合上面各种因素,本文选择了考古学界认可度较高、影响较大的考古三大刊近十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了解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情况,进而提出对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趋势的一些拙见。

考古三大刊十年来(2005-2014)来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50篇(见表1)。每年大约都有10多篇文章,每年文章的数量变化不大,其中《考古》最多,有87篇,占总数的58%,《文物》的数量也不少,约占33.3%,《考古学报》数量最少。

按大分类统计(见表2),年代学研究19篇,环境考古学(含动植物考古)研究32篇,体质人类学研究7篇,物理化学分析技术70篇,田野考古新技术16篇,计算机考古3篇,文物保护研究8篇。数量统计表明:高新技术在考古中应用的次数频率在增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物理化学方法(含核技术),特别是金属分析占据重要位置,环境考古学研究呈上升趋势;传统的碳十四测年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许多考古新技术的应用无法从这三大期刊中反应出来,这三大期刊更多的反应的是这些技术对考古研究的促进作用,许多领域还没有广泛的推广开来,受众的群体还不多,所以科技考古要得到发展,首先就要突破传统考古,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适当的降低门槛。

十年来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确有较快发展,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1)《文物》、《考古》杂志开辟的“科技考古”专栏,几乎每期都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2)各地的文物,考古杂志都有一些科技考古。(3)一些科学史研究杂志也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4)近年来发表的考古报告和出版的考古报告,大都附有科技考古分析报告。(5)有数量可观的“科技考古”论文集出版。(6)一些考古文集和科技史论文集中发表了部分科技考古论文。(7)近年来举办了数届“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8)一些高校纷纷成立科技考古系,培养科技考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9)部分高校和研究单位先后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所)。(10)各种中外联合考古队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科技考古调查和发掘。(11)中外学者合作的科技考古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通过分析近年来科技考古的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1、科技考古基础理论的建设很薄弱;2、科技考古学的多学科协作研究还不够深入;3、我国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的国际合作还不够活跃。

总起来看,随着考古学对生态环境、文化整体面貌以及文化间相互关系综合研究的不断加强,近年来科技考古的研究重心也在产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的研究更偏重于单个遗址、单一材料或某一种技术手段的应用,那么现在的研究更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研究方法的关联性,具体说来,如下3个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一是更加注重研究古代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古代遗物和遗迹的分析研究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继续探究“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文化嬗变的动力问题。科技考古与考古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因为两者的目标其实并无二致。科技考古越来越多地强调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遗物和遗迹所蕴含的信息,并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加以释读或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及其演变的规律。

二是更加重视不同区域技术与文化发展所显示出的独特性,冶金考古对云南、新疆和陕西汉中等地区金属技术特征的揭示就是很好的例证,玉器考古对各地玉料矿物学特征的揭示亦复如是。注意技术与文化演进中的区域性特征,不仅有助于认识地理及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探讨不同区域或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从多种角度揭示文化演进背后的动力。

三是科技考古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可能出自同一考古遗存,而且体现在研究手段上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从而使得相关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随着研究方法或手段的不断进步,研究者能够获得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因而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分析或阐释这些信息,并有条件展开综合性的比较研究。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多样,许多都能很好的促进科技考古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向其他学科,其他国家,其它领域学习,拓宽视野,利用更好的科学技术来协助考古研究。

参考文献

[1]梅建军:《近两年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 2010年第1期。

[2]钱俊龙等:《从九种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第7期。

[3]向安强:《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l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第7篇

从地下到地上

等文物在拍卖市场上流通的时候,已经到了最末端,而蔡华初则是从未进入市场的初端开始接触文物的。文物的一级市场特指这种国家级的机构,包括了博物馆、考古所和文物商店。博物馆是最主要的机构,负责保管和收藏文物,并对文物进行着陈列和展示是最基本的功能,同时还承担了对普通民众的美育职能。在考古所工作了几十载的蔡华初表示,考古所是次一级的机构,专门负责地下文物和水下文物的发掘、研究和鉴定。“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所有的地下文物所有权均属于国家,其研究成果最终会分为两类:达到一定级别的送交博物馆库房保存,其余的流通到第三处机构也就是文物商店处。”

对于考古所来说,对地下文物并不是主动发掘。除非那种保护得很好的墓地,具有学术价值而有必要开采的,需要向有关文物部门提交发掘申请申请获取拨款;另一种情况是遗址的清理,这一种是非主动的,包括了古墓葬的遗址意外发现,建筑工地的开挖,考古人员在接到相关的报道和批准后才会对地下文物进行清理。从基础政策上讲,国家对地下文物的发掘是被动的。

虽然是官方机构,但蔡华初表示,在长期的考古工作中,所采用的方式也借用了盗墓者的工具——某种叫做“洛阳铲”的探测工具。洛阳为九朝古都,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在建国前盗墓猖獗,盗墓者遂发明了这样一种用于盗墓勘探的工具,故名。这是一种圆形中空状的铲,通常为铜质地,上面安有带弹性的长柄,专用于在墓地中布孔。“洛阳铲因为是中空,在布孔的时候能带起来深层的泥土,通过土的颜色的深浅变化,分析出土质层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一个孔可能无法看出端倪,但是在一片的土地上按地域分布布孔,就可根据泥土的变化分析出文化沉积的状况,是行宫遗址还是墓葬,是藏有大量文物的君主墓穴还是普通的灰坑,洛阳铲是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蔡华初笑称,特别是在大量的小型遗址处,大面积仪器的动土过于透支成本,“这种小工具相对来说最为实用,即便是盗墓者发明的,也拿来所用了!”

然而关于遗址的开采,目前国内还是有很大的空子可钻。特别是在地县级城市和郊区农村一带,很多施工方在开挖建筑工地的时候通常先斩后奏,即便挖到了墓地遗址很多也采取瞒报的方式,文物流失的状况令人堪忧。出土的文物瓷器很多都被农民自留,然后通过各种渠道私下流通了出去,大部分的墓地遗址和挖出来的文物都这样默默地消失了。

在博物馆和考古所铺陈的研究工作之后,文物商店则是最后环节的辅助单位。那些发掘出来不上级别的普通文物,统统都进入了文物商店这种国家牵头经营的市场里,通过收益为国家考古研究部门积累相关的经费。文物商店也对民众征收藏品,明清后的流散民间文物和民间收藏,若藏品能够达到三级以上,文物商店就会征集并收入博物馆库房。现如今,文物商店也经历了市场化变革,民间人员从事收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农村中很多村民已经自己收藏和私下交易,和文物商店产生了竞争,文物商店的征集藏品相对来说更为有限,已经大不如前了。

蔡华初表示,国家对地下文物出土的措施一直在强调,但是贯彻起来却始终面临着尴尬局面。从出入境处开始,徇私枉法和内部对应的一条龙交易线一直是存在的。走私者们长期有自己的门路来对应文物走私的监察。海关的文物鉴定水平也并不过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因为有铭文篆刻较为容易辨识,而战汉时期的青铜器很难鉴定出来,导致文物大量流失。虽然有规定青铜器一律不允许正式拍卖,但小件的私下交易一直不能杜绝,这其中交易的暗流是大部分的人都无法看见的。

拓荒文物发掘

蔡华初的考古生涯最早能追溯回上世纪70年代的盘龙城遗址发掘时代。考古这个行业听起来神秘又有趣,但是在那个年代,面临的原始状态的挑战是无法想象的。上世纪80年代左右,考古人员和力量严重不足,若有任务发掘需要四处挖人来凑队伍。1982年,蔡华初跟随已年逾花甲的蓝蔚老人进行考古发掘。因为业务能力强,蔡华初被收编到蓝的手下,很多下乡田野的工作都是他一个人去完成,正是因为此机缘,蔡华初日后进入了湖北省博物馆,专门从事考古研究工作。

博物馆的日常工作分为两大块:田野技术和室内技术。除去看似较为轻松的编撰绘图的室内案头技术外,牵涉到所有遗址的一线基础开挖与发掘的田野技术是最重要的考古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相应措施非常落后,蔡华初很多次甚至是独自一人发掘了墓地。

1982年,当时在武汉市博物馆的蔡华初接到了任务,武汉手表厂(今东湖中学一带)的工地建设工程中意挖出了隋代的墓。专业人手严重不足的前提下,蔡华初只身一人承担了发掘的全程。“田野技术的要求其实就是常年要守着开采工地,某种程度和建筑工人也没什么区别。”在当年,治安相对良好,虽然会有附近的学生和教师出于好奇而围观,但不会有丢失文物这种问题的出现。“发掘古墓遗址要断定文化层。一般来说,发现黑泥土就说明已经挖到了腐蚀层。到泥土发黑的情况下,陪葬品就要现出来了。”蔡华初说,因为没有其他的专人看管文物,不敢继续开挖,“本来按照操作流程是要一整层都暴露出来,目前这种情况下,我只敢一天挖数件,挖出多少就搬回多少。当时是酷暑,5米多深的墓坑中密不透风,上方还有群众满满围观发掘现场。中暑头痛的现象发生了很多次,这都是事后我才知道的。”

所有挖出的青铜器和文物都堆在蔡华初在农讲所简陋的宿舍里,全部开挖后基本塞满了半间屋子。这次隋墓的发掘,出土了200多件文物,后选入武汉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都有一百多件。考古报告、绘图修复整理的工作在事后也是他全部一手完成的。这种数周就要完成,独自一人负责的艰苦的田野作业,蔡华初并不是只有一次。

1997年,在黄陂离盘龙城遗址仅几里地的蔡家嘴一带,发现了三国东吴贵族墓的遗址。上报后,历史文物科和武汉市文物处考古队仅4-5人的队伍去现场勘探考察。“砖石墓通常都是秦汉后,更早的墓穴都是土墓。最早的一个同事去看,表示墓已经被盗墓者挖完了,不剩藏品。”但蔡华初并未拘泥于表象,经过仔细观察后,他断定,墓主的主室是一个正方形,正在开挖的这一块已破坏完,但是按吴墓传统,主室一般没有随葬品,必定还有其他的墓室。

“一般来说其他的墓室和主墓正好呈十字形。”蔡华初说,“在主室前有前室,两旁是耳室,然后还有甬道。”蔡华初发掘出一米见方的青瓷院落,过去地主庄园院落有专门的碉楼和站岗放哨的位置,因过去的郡主们都具备私人武装,墓室的设置也表现了当时武装和经济发展程度,家丁和生活佣的发掘也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

根据蔡华初的推断,果真又在周边挖了一百多件出土文物。根据1997年提交的全国性考古报告表明,这是当年十大考古发掘之一,地位极其重要。

考古源自对文物的尊重

做考古,必备的除了专业技术,更需对文物的热爱和责任心。蔡华初称,在当初发掘隋唐墓的时候,财务科只拨款了500元的经费,他合理运用还节余了300元;现在哪怕发掘一个小墓,各项技术保安措施在正式发掘之前都要到位,若没有几十万根本不可能完成。“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是必须的。当年,挖掘出的文物堆了一房间,如果出于私欲想要拿的话,就不是一两件了。”蔡华初称,在当年考古所简陋的库房中,仅一吊锁把门,四处堆积着半米高的唐三彩和六朝文物,守着金库的艰辛和孤寂是行业外收藏古玩的人所不能想象的。

第8篇

梁代村古墓群是1974年以来发现的、唯一没有被盗掘的两周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群。假如没有武警官兵的精心守护,这个墓葬群的数万件珍贵文物将被不法分子盗挖一空。

“墓葬群发现之后,盗墓活动可真是疯狂至极,光天化日之下,不法分子竟然明目张胆地与考古人员对着干,直到武警官兵进驻,盗墓与反盗墓斗争才暂告一个段落……”在陕西韩城梁代村遗址采访时,考古人员、当地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道。

500名盗墓者蜂拥而至

2004年8月底的一个深夜,陕西韩城黄河西岸的梁代村,“嘭”的一声闷响,将大半个村子的村民吵醒。

“可能是盗墓的。”村干部把自己的猜想告诉村民,闷响是盗墓者探得有墓葬后在炸洞。

村干部和村民们深夜打着手电筒钻入村北的玉米地里,听到碰触玉米叶的“刷拉”声,人影闪过之后,村民们发现了新盗洞的土。

在土里,村民们找到了一个类似手镯式样的环形青铜器件,这让村民们认定跑掉的人就是盗墓贼。于是,他们立即向当地警方和文物部门报案。

虽然当地政府安排了巡逻人员,但更多的盗墓者还是接踵而至来到了梁代村……

据当地警方和文物部门的统计,从2004年底到2006年1月份,共有来自河南、山西、陕西的30多个团伙约500名盗墓者来到梁代村,前后共有40余名盗墓者被抓获,缴获炸药300斤。

去年4月2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孙秉君和技工刘银怀赶到了梁代村。

首次发掘就定在盗墓者想用300斤炸药炸洞的麦田里。眼前的景象让考古人员大吃一惊。随着黄土刨出,眼前开始出现了马骨、马车等物。这是一座车马坑,长约5.1米,宽4.2米,共出土马车4辆,马骨架5具。

“只有贵族才有这么大的车马坑。在车马坑的南边发现的青铜车饰,证明了年代的久远。”考古发现令考古人员信心大增。

“必定有大墓。”专家由此判断。

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对1/10面积推测的核心地带进行勘探,共发现距今至少2800年的西周、东周车马坑17座,墓葬103座,其中最重要的有4座带斜坡墓道的大型墓葬。

考古专家指出,古墓群是继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后陕西最大的考古发现。到2月20日,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批准发掘的三座古墓中,已出土文物包括30件青铜礼器、600余件青铜鱼,大量的青铜车马器,大量罕见的金器、乐器、玉器以及6000余颗玛瑙、1300多枚海贝……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尤其是精美的黄金透雕剑鞘、龙形镂空金环、玉剑、组玉佩、镂空青铜、建鼓等大量罕见金器、玉器、乐器陆续出土,梁代村古墓群引起国家高度关注。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将梁代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国务院。

来自各地的盗墓团伙并未因为考古人员进驻梁代村而停止盗墓活动,他们纷纷赶赴发掘现场,有的甚至购置了微型冲锋枪,准备“硬抢”。

为了打击盗墓团伙的嚣张气焰,陕西省委、省政府指示武警陕西总队派兵进驻梁代村。2005年1月10日,武警陕西总队二支队12名官兵和两条警犬在中队长张怀英的带领下进驻梁代村,开始担负起守护古墓群文物的任务。

24小时严加守护

面对严峻的反盗墓斗争,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张队长将12名官兵分成6个战斗小组,两人和一条警犬一组,两小时一轮换。除执勤的两名战士外,其他官兵编入应急小组。同时,张队长还就守护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精心制定了四套处置预案,并带领战士们反复演练。

随着黄金剑鞘、玉剑、镂空青铜、建鼓等罕见珍贵文物的陆续出土,气焰嚣张的盗墓团伙妄图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扬言要在春节前大干一场。

或许是春节前村民用电紧张,抑或是不法分子故意捣乱的缘故,26日晚上,梁代村数次停电,最长一次竟达两小时之久。晚上10时30分,梁代村因为停电漆黑一片。战士王兵、段毅正在现场执勤时,突然从不远处传来“轰、轰……”几声巨响。他们立即将此情况向勤务值班室汇报,并加强了现场警戒。

张队长接到报告后,立即通报当地驻警、省考古队、市文管所、村委会的同时,带领王延涛、赵家龙、刘中涛等人跑步赶赴挖掘现场,协同公安干警、考古队员等对现场周围的果园、沟壑地进行拉网式搜查……

凌晨2点,联合搜查队终于在距离挖掘现场80米处的沟壑地里,发现了盗墓分子用炸药炸开的深达20多米的洞穴。洞穴直指一个已经挖掘好的大古墓。

一旦不法分子得逞,古墓内的珍贵文物将在劫难逃。

为了安全起见,武警官兵在对挖掘现场加强警戒的同时,公安干警连夜对洞穴进行轰炸回填。

由于挖掘现场周围果园、花椒园较多,果树、花椒树密布,官兵进驻前,盗墓团伙炸开硒开的洞穴随处可见。尤其是梁代村附近的几个村庄,有些村民长期以来就靠盗墓和贩卖文物为生,他们早已对古墓文物垂涎三尺,窥伺已久……严峻的执勤环境迫使官兵执勤时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哪怕是现场周围有稍许一点儿的风吹草动,他们都要竖起耳朵、瞪大眼睛,仔细倾听、观察,绝不放过丝毫的蛛丝马迹。

在担负挖掘现场安全守护的同时,官兵们还担负着现场出入人员的证件查验工作。为了严防不法分子混入工作人员、参观领导队伍之中,执勤官兵对每一名出入现场的人员证件都要进行严格查验。

1月24日上午10时许,正当驻地几名领导在考古队领导的带领下陆续进入挖掘现场时,一名不法分子也悄悄混入参观领导行列中,企图蒙混过关……不法分子自以为可以跟在领导后面进入现场。不想,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被执勤战士刘中涛所察觉。

“同志,请出示您的证件!”就在领导进去参观,他大摇大摆欲蒙混过关时,刘国涛礼貌地说道。

“我是领导的司机,想进去看看,请行个方便!”来人摆出一副镇静自若的架势,不紧不慢地回答道。

“对不起,请您出示证件!”刘中涛一边礼貌地让来人出示证件,一边客气地叫来驻地一名领导同志,证实来人身份。

来人见势不妙,拔腿想跑,不料,

被身手迅捷的刘中涛一把抓住了衣领,并移交给驻梁代村的公安人员。

后经公安人员审问,该人系一个盗墓团伙成员,想混进挖掘现场打探虚实,谁知,被警惕性很高的武警官兵当场抓住……

400件珍贵文物安全转运

从挖掘现场到考古队临时存放文物的库房,尽管只有短短的500多米路程,可沿途不但果树、花椒树密布,而且水渠、沟壑、土坎等交错,加之驻地社情、地形比较复杂,给转运出土文物增添了不少安全隐患。

按照有关协议,武警官兵只担负挖掘现场的守护任务,转运出土文物的任务由考古队自行担任。

武警官兵没有进驻梁代村前,尽管考古队员每次转运文物时,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实施的,可他们每次都是提心吊胆,唯恐半道杀出几个劫匪,抢夺文物。

虽然上级没有赋予武警官兵这项任务,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再说,武警官兵在此执勤,一旦文物中途被抢,也有损武警形象,为此,张队长在征得上级同意后,又承担起将出土的珍贵文物从墓地护送到考古队库房的任务。

为了严防不法分子拦路抢劫,张队长提出利用执勤战士换班时护送;护送途中要内“紧”外“松”,即在所有人员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尽量保持轻松自如的姿态,以遮人耳目,此建议得到考古队领导采纳。

乘车护送还好说,徒步护送尤其是晚上,官兵们就不得不百倍警惕,严防突遭袭击。

考古中,首次发现的两周时期的黄金镂空透雕剑鞘、龙形镂空金环、三角龙形袋饰、兽首形袋扣、玉器等珍贵金器文物清理出土的当天,原定上午6时许由上班执勤的两名战士负责护送,可由于清理工作进展缓慢,直到晚上10时15分,这些珍贵金器才一一被考古人员清理挖掘出来。待考古人员将这些金器一一装入小盒后,张队长才带着班长王延涛、战士张三牛一前一后一侧,护送身背珍贵文物的考古人员返回驻地。途中,由于雪天路滑,一身背文物的考古队员行进到租住的民房附近时,不小心脚下一滑,险些跌倒,走在侧面的张队长眼疾手快,迅速将这名考古队员扶住。“要不是张队长眼疾手快,这些珍贵文物将被摔坏。”考古队队长孙秉君激动地说。后来,张队长才知道,那名考古人员的背包里装的全是珍贵玉器。

第9篇

施工方称:“这次现场的破坏,是因为没有明显的标识,施T1人不清楚,是个误会。”广州市文物处处长刘小明表示,这起古墓挖掘事件确定为一起十分严重的破坏文物的恶性事件。专家团队将把鉴定结果通报给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由其进行全面的执法调查。

咸阳一盗墓者盗墓时被埋身亡

6月16日20时许,秦都区刑侦大队接到报案,6月15日晚双照镇北寺照村麦地里有三个盗墓者在盗墓,由于墓道塌方将其中一人深埋在墓道中。至17日13时许,被埋人员被救出,但已没有了生命迹象,现场确认已死亡。经公安部门了解,报警人为另两名盗墓者。目前二人已被刑事拘留。

港媒记者敦煌壁画刻字

有网友在微博上贴出照片,敦煌壁画上出现涂鸦,内容是“二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香港文汇报社社长王树成回应称,宋寅2002年已被报社除名,对其有辱报格之行为表示谴责,并愿全力配合对其究责。

太原墓群考古收获颇丰

日前,山西太原开化墓群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考古队在开化墓群发现了大量汉、北齐、明清时期墓葬,其中,发掘出的一处汉代砖室墓葬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在山西实属罕见。在3座北齐墓中出土了135件色泽鲜艳的陶俑,尤其是在北齐官员赵信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一组镇墓武士釉彩陶俑,高50厘米,全身间以红白彩绘,上戴头盔,持戟执盾,体态健硕,眉目和善,足可与娄睿墓武士俑相媲美。

皖启动全省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

在近日组织的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安徽省文物局宣布启动全省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安徽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普查主要针对全省各类馆藏文物,包括非文物部门馆藏的可移动文物等,旨在对可移动文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安徽省文物局启用建立馆藏文物数据库,既可掌握全省的馆藏文物数据,也可更好地掌握文物的情况和动向,同时避免内部的监守自盗等行为。

北京增28处文保单位

古崖居、文天祥祠、京张铁路、故居等28处古迹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北京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25处。北京市文物局官员称,此次最新公布的名单中,近现代建筑保护数量首次超过古建筑保护。

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工业遗产正式列入保护名单,其中有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包括众人熟悉的人字形铁路及老车站、铁路主修者詹天佑墓地。

国家文物局5000万修缮10幢徽州古建

国家文物局6月6日在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落启动多幢徽州古建修缮。国家文物局希望通过这一修缮工程的实施,探索全国古民居保护利用模式,尝试建立科学严谨的南方片古民居维修标准。

呈坎始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村内至今仍拥有宋、元、明、清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民居等古建筑120多处。

广州长堤金融街发现近3万件晚清陶瓷器

第10篇

挖沙过后的河岸边,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石头,但农民老庄偏偏只挑中了一块不大的,因为他觉得“这家伙可能是文物”。12月13日,经本溪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现场鉴定,这块石头为距今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石斧。

挖沙过后的河岸边,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石头,但农民老庄偏偏只挑中了一块不大的,因为他觉得“这家伙可能是文物”。12月13日,经本溪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现场鉴定,这块石头为距今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石斧。

拾来“石头”锁柜保存1个月11月的一天,溪湖区歪头山镇边牛村的村民老庄在河岸边溜达,一块表面呈梯形的“石头”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些文物知识的老庄赶快把它揣进了怀里。“一看它就知道被人加工过,应该是石斧,有考古价值。”

拾来“石头”锁柜保存1个月11月的一天,溪湖区歪头山镇边牛村的村民老庄在河岸边溜达,一块表面呈梯形的“石头”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些文物知识的老庄赶快把它揣进了怀里。“一看它就知道被人加工过,应该是石斧,有考古价值。”

回到家后,老庄原地转了好几圈,终于瞅准了墙角的大铁柜,小心翼翼地把石斧“端”进了铁柜,又加上了一把大铁锁。但老庄还是担心石斧的安全,于是,他拨打了报社的热线电话,要将其献给文物部门。将其献给文物部门。

鉴定石斧 3000年前青铜时代13日上午,记者随同本溪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来到边牛村,老庄拿出了这块长约20厘米的石斧,石斧呈不规则梯形,通体为深灰色,底部有些尖锐。“它的表面经过磨制,背面则为琢制,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具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梁馆长认真观察了石斧说,“该石斧距今3000年左右,应属于青铜时代,因为人工打磨的并不十分精细。”梁馆长判断,发现该石斧可能出于两种情况,或为上游河流冲刷至此,或者距今3000年左右,该地区有人类活动。

鉴定石斧 3000年前青铜时代13日上午,记者随同本溪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来到边牛村,老庄拿出了这块长约20厘米的石斧,石斧呈不规则梯形,通体为深灰色,底部有些尖锐。“它的表面经过磨制,背面则为琢制,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具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梁馆长认真观察了石斧说,“该石斧距今3000年左右,应属于青铜时代,因为人工打磨的并不十分精细。”梁馆长判断,发现该石斧可能出于两种情况,或为上游河流冲刷至此,或者距今3000年左右,该地区有人类活动。

专家指示 拾到文物及时报告 此时,距老庄发现石斧的日期已有1个月了,挖沙破坏了地表的形态,加之河岸边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土质较硬,暂无法进一步考察。梁馆长表示,之前没有任何石器或其他文物证明边牛村早先有人类活动,老庄的发现对于边牛地区的考古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梁馆长提醒说,发现有考古价值的物品应及时交给文物保护单位,便于进行及时深入的考古工作。

专家指示 拾到文物及时报告 此时,距老庄发现石斧的日期已有1个月了,挖沙破坏了地表的形态,加之河岸边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土质较硬,暂无法进一步考察。梁馆长表示,之前没有任何石器或其他文物证明边牛村早先有人类活动,老庄的发现对于边牛地区的考古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梁馆长提醒说,发现有考古价值的物品应及时交给文物保护单位,便于进行及时深入的考古工作。

存入我的阅览室

第11篇

6月初,南京市宁海路街道城管中队在查处鼓楼区祁家桥16号一处违建房时,发现一面墙夹杂大量带着铭文的砖块,经鉴定是南京城墙上的城砖。城管部门立即暂停拆除,并将该情况向文物部门汇报,经协调,南京市明城墙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查看,确认是城墙砖。

黑河城史纪元提前近500年

黑龙江省黑河市政府批准的“黑河市自然与文明千里行”项目,日前在爱辉区西岗子镇西沟古城的科学考察中获重大突破。直接证据显示,黑河市的城史纪元被提前近500年。在该项目启动仪式上,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王禹浪教授介绍了研究成果。据介绍,黑河市爱辉区西沟村发现的大、小西沟古城,属于金代在黑龙江干流的中、上游地区左右两岸设置的军政长官所在地。

山西大河口西周霸国墓地现存1660座墓葬已完成全部发掘工作

6月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曾于2011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翼城县大河口西周“霸国”墓地,经过山西省考古工作者近3年时间的考古再发掘,目前已经全部发掘完成,取得新收获。据统计,本次共发现和清理西周墓葬1660座,出土器物10800余件组。

安徽阜南原鹿故城发现一座汉代墓葬

6月1日,在阜南县公桥乡阮城村(原鹿故城)在道路施工现场发现一处古墓,出土数件文物。经初步认定,该墓为汉代墓葬。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小两对陶壶、一把铁剑及青铜配饰,另有水盂两个、方盖一个。两对陶壶有汉代特征。古墓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以及对研究阜南汉代历史和本地丧葬习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7年度辽上京宫城遗址考古发掘启动

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18日对外披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该所联合组成的“2017年度辽上京宫城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将对辽上京宫城三号院落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辽上京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18年(神匀年)开始兴筑,初名皇都,为辽代五京之首。

河北首次城市考古正定开元寺考古暂收官

历时约一年,河北省首次城市考古正定开元寺考古迎来暂时收官。6月19日,开元寺考古论证会在河北正定召开,就开元寺考古成果展开讨论。据介绍,此次河北正定开元寺考古首次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共出土跨越唐至明清时期的瓷器、陶器、石器等器物近2000件,发现遗迹94处。

上海博物馆举办“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特展”

6月1日,“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特展”开幕式在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堂隆重举行。作为“茜茜公主与匈牙利”展在中国的第一站,上海博物馆将展出百余件由匈牙利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历代文物,从政治、服饰、生活、武器和宗教等五个方面见微知著地展现匈牙利在17-19世纪的历史和艺术风貌,也通过珍贵文物展现茜茜公主往昔的风采。

第12篇

11月17日,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来到省博物馆,调研西汉大墓出土文物临展。他们强调,西汉大墓是南昌乃至江西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是历史赐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我们要以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力做好西汉大墓的发掘、保护、开发工作,使之成为考古工作的新样板、赣鄱文化的新标志。

一个电话引出的千年汉墓

2011年3月23日,一通紧急电活引起了江西省考卉研究所的关注,电话声称在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的墩山上,发现了一个十多米深的盗洞。电话中的盗洞位置,2010年在这附近就曾发现过汉代铁河古墓群,加之地方史料有明确记载:“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在建昌县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内,有大坟一所,小坟二百许,旧称百姥冢。”传闻中的西汉火摹与发现盗洞的古墓位置非常接近。江西省考卉研究所非常重视,即刻派出时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的杨军前往。杨军赶到观西村,在镇村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找到了盗洞的位置。

2011年,盗墓者已经将主墓精确定位。植椁有四层木板保护,盗墓者仅仅差一至二层便可触及主棺。因为棺椁与他们事先测定的位置有昕偏离,幸而躲过。这个148米深的盗洞,成为人们得以提前窥探这个西汉墓葬的最初入口。

这并不是这座西汉大墓第一次受到盗墓贼的侵扰。在主墓西北角,一个盗洞与一盏五代时期的灯具显示,一千多年前已经有人剑过这里。西汉大墓考古发掘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张仲立告诉记者,在丰墓于2011年出现盗洞之前,2号墓(即侯夫人墓)便已尴盗掘。

村民的及时上报,避免了墓园被进一步破坏,主墓得以保存完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对这处高等级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西汉大墓的发掘填补考古学史上的一个空白

“西汉大墓墓园以大墓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整个墓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园墙、门阙、2座主墓和7座辅葬墓,多座陵寝、祠常等地面建筑组成。墓园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这是目前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其主墓、墓园及周边侯国都城遗址的完整性在国内独一无二。”南昌西汉大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信立祥介绍道。“由于文献的缺乏,我们对汉代列侯等级的丧葬制度了解甚少。这次西汉大摹的发掘,填补了考古学史上的这一空白。”

通过对墓园周边的考古调查、勘探,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代海昏侯的墓葬区、贵族和贫民墓葬区,以及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汉代紫金城遗址

结合凋查勘探和考古资料,考古专家基本确认南昌西汉大墓是汉代铁河古墓群的组成部分,汉代紫金城遗址为海昏侯国都城山此,弄清了以海昏侯都城、墓同区、贵族和一般墓葬区组成的体系完整的海昏侯国聚落遗址,整个遗址分布面积达5平方公里

11月13日,文物保护人员正在对南昌西汉大墓出土的竹简进行清理修复工作。

南昌西汉大墓出土文物的文字信息非常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其中就包括出土了近万枚记载重要历史信息的竹简木牍。专家称,这些简牍是江西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也是我国简牍考古极其重要的大发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说,针对竹简和木牍专门成立了两个课题组,一个是科学保护课题组,由著名的漆木器保护专家吴顺清任组长,对这些竹简分别进行保护、编号、红外扫描摄影以及彩超摄影等;二是文献释读组,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对简牍进行释读,对全部简牍内容开展深入研究。目前,科学保护组的工作已正式开展。尽管简牍损坏比较严重,清理工作具有很大挑战性,但文保人员清理以来,还是从中发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吴顺清介绍,他们在出土的木牍中发现了海昏侯写给当时皇帝的奏章副本。

近5年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开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