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21:4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化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档案管理思想;方法;现代化分析
一、现代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行为的基础
现代管理科学是以管理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诸多学科的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则方法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行为的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为依据,才能加快其进程。
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档案管理手段方式上的一场革命,更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必须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克服思想上存在的落后观念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代之以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思想,以此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
从我国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践看,首先应在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在制订了比较科学、周密的计划和方案的基础上,再来实施现代化措施和步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个档案机构中运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才能最后确定。是采用缩微摄影系统还是光盘系统作为档案存贮现代化的手段,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管理的问题,其结果仍然取决于管理思想现代化的水平。
二、档案管理组织机制科学化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具有四大职能,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一个组织机构要达到优质高效地履行自身职能,必须在下述3个方面具有良好的机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组织也须具备科学的组织机制。第一,强化档案工作的计划职能,加强目标管理;第二,强化档案组织机制,提高组织效率;第三,加强领导职能,提高领导艺术。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大飞跃。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须加速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既是专业型人才,又是管理型人才,只有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人才队伍,档案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
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档案业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掌握档案行业标准,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做好档案数据的录入工作,积极参与档案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档案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职责,有义务将接收的所有档案运用计算机管理,丰富科技信息资源,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计算机管理档案既提高了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也促进了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档案管理组织机制科学化
(一)档案组织管理方法
档案组织管理主要是指档案事业管理,包括对档案行政机构、档案业务机构的管理。从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的组织管理方法是行政管理的方法。
1.行政管理的方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运用有关行政法规、制度、计划、协调、监督等手段进行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是达到档案组织目标的主要方法。
2.经济方法。档案组织管理应注重经济效益,善于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档案工作投入产出问题,在有效的人力、物力范围内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系统管理方法。档案组织从整体上看是国家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运用系统方法应采取综合信息管理与反馈信息管理相结合。
4.预测方法。要通过对许多因素的分析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规律。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预测对象、收集有关资料、预测分析、建立模型、确定预测结果,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5.行为科学方法。档案组织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行为科学在国外又被称为组织行为学、组织与人事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行为的因素,探索行为规律,提高控制能力。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档案组织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可以运用的方法应是统计性、多样化的。除了上述方法外,法律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方法。
(二)档案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运用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何种手段对档案组织进行科学管理,都要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并要考虑到下列要求:
第一,不同管理方法应相互协调、互相补充;第二,不同方法的使用要力求准确、客观;第三,要考虑其适用性,不同管理环节应采用相应的方法;第四,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五,要注意经济型,尽量选择简便易行、投入较少的方法;第六,要特别重视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即这些方法是可以投入实际运用的,而不单纯是理论的、空洞的。
参考文献:
关键字:梁启超 语文教育 现代化 思想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校教育和发展有了新的契机。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共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强调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自身就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以文字为基础,在语文学科中,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这也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梁启超主张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改进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语文教育,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起到帮助作用。
二、梁启超先生主张的现代语文教学思想及教学手段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梁启超先生认为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对于学生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梁启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地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地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组织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的火药味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就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科学,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意识,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在以心理情感教育展开的系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是搭建师生关系前进的平台。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3.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4.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
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5.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在语文课程进行中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语文教师要深入初中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人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倡导和谐学习理念。
三、梁启超的语文现代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锅端”和“严师出高徒”的语文教育方针,要以趣味性、和谐性、创新性方式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有着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实现国家的人才战略目标,同时,也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之中,以互动式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除了在教学中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活动方针外,在富有活力和灵性的学习方略之中,保持班级课程教学最佳状态。语文教育同整体教育教学目的一样,是以全局观念为准的人文教育。启发学生向老师说真话,说心里话,通过学生把班级的现实状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和改进措施。
作为语文老师,以爱心疏导和科学化解决方针,制定出适合学校、社会发展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关系,全面指定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完善学生对抗压力,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深入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
四、 结语
梁启超先生认为,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华.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刘畅.矢志移山亦艰苦,大才如海更纵横――论梁启超与语文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6):67-68.
[3]申晓辉.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4-25.
关键词:是|有|本体论|译名之争|中华思想
无可否认,西方哲学的译介与研究对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中谈论本体论,为了寻根究源,人们总要追溯西方哲学中ontology一词的涵义、问题与历史。事实上,西方哲学对本体论讨论的影响之深甚至超乎我们的自觉,第一哲学的提法、本体论在第一哲学中的地位,甚至本体论一词的标准涵义,都是从西方哲学得到规定与解释的。通过这种解释,中国思想所关心的“本”、“体”问题也被顺理成章地吸纳到ontology之下了。
但从西方哲学研究界内部看,对于本体论这样一个牵涉哲学本身的大问题,其最久远、最广泛、最深入的争论却是在探讨具体的翻译问题时出现的。有关Being②以及与之有形态关联的其它词汇的翻译已经造成了把好几代西方哲学研究界头面人物卷入的漫长辩论。迄今为止,这场争辩已经引发许多出自不同背景,却均发人深省的高论,但远未取得一致意见。③但如果Being一词的翻译尚待商榷,那么对源于该词的ontology的理解,就不会全无可议之处。事实上,关于本体论的任何讨论首先应该澄清Being的涵义。这种澄清就是所谓译名之争的基本内容。
一、译名之争及其引出的问题
关于Being一词的翻译,历来有“存在”、“在”、“有”、“是”等若干种翻译。这些译名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Being的系词来历,主张以汉语的“是”予以对译。另一类则专注于Being指涉存有的一面。汉语的“有”与“存在”(“在”)自然有区别,但这个区别对两派意见来说都不是第一位的。④值得注意的只是,系词派从陈康开始,一直主张“是”的译法,且不时以一系列论证发起有益的争论。而存有派很少主动正面阐述自己的意见,且所主张的译名有变化。就目前状况而言,大陆流行“存在”的译名,港台则多主张以“有”译之。这显然与这种背景有关:大陆思想界的经典地位由文献占据,①而港台学界主流仍然保有中国传统典籍的记忆。
为什么关于这个词的翻译总是挂一漏万、难以统一?扼要地说,基本理由无非两条:第一,Being一词的歧义太多;第二,没有一个象Being那样常见的汉语字、词同时具有其所有基本歧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七、八章里列举了to on(实是)与ousia(本体、那是着的、是着性)的若干种歧义。前者主要有:谓词(云谓)或属性、断真与潜在-现实。就大体说,即分为“本性之是”与“属性之是”。后者基本有主词(基底)与分离独立(“这个”)两层涵义。②据语文学的研究,早在巴门尼德时代,希腊词einai主要具备这样三种歧义:系词、表示实存、断真。③这个说法虽必须加以补充,④其大体则是可以成立的。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哲学家与哲学史家的印证。总结起来看,Being一词最重要的歧义应当是存有、系词、断真(同一性可以归入系词结构)三种。其它歧义或多或少地可以追溯其上。而在这三种之中,断真的功能在形式上可以归并到系词-谓词结构中去,在实义上则又与存有直接相关,那么为简化讨论计,可将Being的基本歧义定为存有、系词两种。
有丰富中文经验、一定中文知识的人都很清楚,中文没有同一个词同时具备“存有”、“系词”两类涵义。⑤语言史的工作已经表明,古代汉语的系词出现得相当晚,⑥至少晚于先秦时中国思想的高峰期。甚至在系词已然出现或接近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系词对当时玄佛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系词与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正面联系。倒是系词的晚出及其在日常用语里的可有可无,从某个侧面暗示了中国思想的特点。那么,将Being翻译为“是”的主张,其代价也许就是对“存有”这层涵义的牺牲。而只有这层涵义而非系词,才能既提示中国思想固有的最高问题,又引出Being的源始意蕴。
对于将Being翻译为“存在”、“在”、“有”(姑且笼统地称为“存有”派)的意见,我们应予以更谨慎的辨析。首先,这个翻译肯定失去了原词固有的与系词的直接联系。但失去这种联系是否就意味着这种翻译全不可取?这要视语境而定。例如对于通过主谓句法结构研究ousia(“是着性”)的亚里士多德而言,“是”就比“存在”更妥当些。但对于力求将Sein从系词理解中解放出来的海德格尔来说,“是”并不比“存在”更合适(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存在”是最合适的译名)。更重要的是,对于用汉语思考的人来说,这派翻译开启而又遮掩了中国思想的最高问题。说开启,在于它提示了从“是”以外思考“本体”问题的道路。说遮掩,乃因它基本没有注意“存在”与“有”的区别,而有把“存在”代替“有”立为思想最高问题的倾向。①在中文中,“有”与“存在”之间有着微妙而重大的区别。“有”的含义更为宽泛,它既可以包含“存在”之义,也表达“存在”一词所不可能有的“显现”、“出场”(“在场”)、“持有”(“具有”)等义。例如现代汉语可以说“今晚没有月亮”,但恐怕没有谁会说“今晚月亮不存在”(相反“月亮不在”倒也说得通)。现代汉语的这个情形其实是保留了古代“有”字的初义。“有”的“显现”、“到场”义,在字源上与思想上,都是本源性的。这一切揭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派”与“存有派”的意见无法两全。中文在根本上没有可能提供对Being一词的贴切翻译。译名之争的一大功绩在于揭示了这个事实。我们的任务是把这个事实解释为中国思想的根本处境。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陷入译名之争的大多数学者,执着地一定要为“Being”一词找到合适的翻译并为此不断争论。这当然说明他们是不承认这个事实的。也有个别清醒的学者看到了这一点。但在如何看待与解释这个事实的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也有耐人寻味的出入。本文即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没有系词本体论是中国思想的缺陷还是幸事
汉语无法提供对Being一词的贴切翻译。对于这个事实,国内学者的评价是有差别的。有的学者很正确地要求反思这个事实,但却把这点当作缺陷看待。②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汉语没有一个词兼有系词与实存的含义,这“也许是幸事”。③这主要是站在分析派逻辑哲学的角度说这番话的。在符号逻辑那里,系词消失在谓词函项的结构里,而实存被表示为量词,实存者即所谓“约束变项的值”。也就是说,汉语是符合理想语言的,用不同的字表示系词与实存恰恰是“逻各斯精神”的表现。我们基本同意这个判断:汉语的这个特点“也许是一件幸事”。但具体的根据不必完全相同。本文拟从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角度,提出一个理由。这方面的论证,也有学者提出过。④本文的持论则完全基于“是”与“有”的根本差别。我们不认为汉语的这个特点表明“中西学之不可比较”。⑤“也许是幸事”这个判断正基于某种“比较”。但这种“比较”不是解剖地甚至机械地找出“相同”、“相似”或者“差别”,而是诉诸对基本问题的把握及其展开的时机。也就是说,汉语思想的殊胜是从基本问题、最高问题方面说的,并且是对“现代”说的。
如果汉语思想的基本问题与最高问题与西方哲学或者哲学本身毫无关联,那么任何“比较”都是不可能的。但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就是本体论吗?本体论不就是研究to onheion(BeingquaBeing)也就是第一ousia(Substance)的问题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云:“Kaidekaitopalaitekainunkaiaeizetoumenonkaiaeiaporoumenon,tito on,toutoestitisheousia.”(“所以从古到今,大家所常质疑问难的主题,就在‘何为实是’亦即‘何为本体’。”)⑥“本体”问题之根源既然在于“是”,在于那“只可能是不可能不是”的真之路。那么其基本问题从来不被“是”所引导的汉语思想之不是哲学,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中西之间不是典型的风马牛不相及吗?
转贴于
亚里士多德所提的这个问题仅仅在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中是最高问题。如果哲学就等于亚氏“形而上学”,那么“中西比较”云云在实质上只能是无稽之谈。但一部西洋哲学史还提供了其它的可能。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柏拉图便将哲人王的最高知识确定为关于“善”的知识,理式(eidos,相、形)“从善得到它们的是(einai)与本是(ousia)”而善却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超越了本是(ousia)”①柏拉图的这个洞见,及其在哲学史中留下的隐秘线索,这里就不多谈了。我们且来看一下也是将其基本视野保持“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一位“近人”:海德格尔。我们关注他有这样三点理由:首先在所有思考西方哲学最高问题的大师中,只有他基本算我们在现时代的“同代人”;其次他与那条柏拉图的隐秘线索有些关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近二十年中国思想界在西学方面的最大动力来自海德格尔。现在甚至连对马克思的解释都开始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兴趣重新讨论陈康先生在翻译柏拉图时提出的译名问题,主要缘于海德格尔的刺激。
不错,海德格尔接过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个问题,甚至明确援引亚氏以说明自己。但他恰恰通过对后者的“现象学解释”②把系词导致的对Being涵义的预先领悟悬置乃至解构掉了。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这就是说,Sein之系词涵义所对应的是现成存有领悟。③换言之,命题主词是对系词的分有,在这个意义上是存有者或者不如说是者。主词是在句子结构中得到规定的,而支撑句子结构的无非是联系动词。作为命题主词的存有者之涵义就只能从系词而非存有上加以领会。“形而上学”追问存有者的根据。无论这根据是“实体”还是“主体”,都被领会为现成的、在流变中常驻永存的、并因而掩藏在现象之后与现象对立的“本体”。这个“本体”不会为谓词的流转所动摇。它仅从系词得到单纯的规定,是纯粹的“是者”。本体的实质就是主词。主词的实质就是“那只能是,不能不是的”。纯粹主词、真正够的上主词或者说本体的,只能从“是”而非其它规定。主词的实质正在于系词“是”。
要之,“形而上学”在于对Sein的遗忘,这种遗忘正是通过以“是”解Sein完成的。那么,被“是”所遮蔽的Sein之本义何在呢?“是”何以遮蔽了这层本义呢?这种遮蔽是否全然的“错误”?如何破除这种遮蔽显露Sein之本义呢?
扼要地说,海德格尔的运思完成了这样几个任务。首先,在《存在与时间》中,他以“存有论只能作为现象学才可能”这一断言,将Sein与出现、显现、事情自身的站出等“现象”的原初涵义联系起来。在《现象学基本问题》中,他专门批判了整个系词学说的传统。④这两件事原是一体的。所谓现象学的存有论必定批判对Sein的系词理解。因为这种理解正是“现象”与“本是”(Wesen,一译本质)、“存有”(Sein)与“显象”(Schein)对立的根源。所谓系词理解,就是仅从“S是P”的基本主谓结构中理解“Sein”。由于主词(个体)或种(形式、相)与偶性在“是”上的逻辑不对称。⑤这种逻辑不对称被“形而上学”地理解为“是”(Being)与“变”(Becoming)的对立。现象是意见,是“是又不是”。现象是变,而在变中“是而不变”的则是与现象对立的,在现象背后的“本是”。现象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恢复了现象、流变的原初地位,悬置了其背后的“是者”,乃至从现象出发“构成”那“是者”。可以说,正是现象学才开始消解了从系词理解Sein的传统。从这里看,不问语境地将Sein翻译为“是”,乃是前现象学的旧“形而上学”思路支配的结果。现象学领悟的Sein,就是“有”。
出于种种原因,后期海德格尔不再把自己的工作归属现象学。但他强调Sein显现、到场的这一点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得到了印证与发挥。他开始把对Sein涵义的提玄勾沉与哲学史、最终是语言史联系起来。不仅德国哲学的Sein,希腊哲学的to on、ousia、parousia等均当如是领会。例如他认为parousia最贴切的翻译是德文的Anwesen heit(在场性,在场这回事而非在场者)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最大问题,或者西方哲学的命运,是遗忘存有者与存有之间的存有论差异。是以对存有者,或者不如说“是者”的探讨(即“形而上学”)遮掩了存有之思。后期海德格尔一直在思索:这种遮掩是何以发生的?对思想的命运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语言史的工作表明,①印欧语言,例如希腊语有明确的动词、动词不定式与名词的分野,这点对存有领悟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存有最初只有动词的涵义。后来逐渐演化出不定式与名词。对存有的存有者理解、是者理解,就是把存有这回事误认为在这回事中存有着的存有者。从语言方面看,这就是以不定式乃至名词替代本源动词涵义的结果。西方语言的词类分野是无法撼动的,在这种语言之下的存有之思,只能通过对具有高度名词(是者)倾向的Sein“做手脚”来发动。这个情形导致晚期海德格尔甚至不再依据Sein,而是依据更为源初的Lichtung或Ereignis来思此前在Sein之下被思的东西。这就从根本上切断了我们从系词“是”去把握存有之问的基本脉络。
如果说,“转向”之前的海德格尔主要从在场者(存有者)与在场性(存有一般)之间的存有论差异入手。那么,其后他则更溯在场而上,追问An wesen lassen,这早已超越了“是”所标画的逻辑-形而上学范围,而进入了“有”之思。海德格尔很清楚,这一思之方向恰恰是背离西方传统的:
“在西方思想之初,存有(Sein)就被思了,但‘有’本身(Es gibt als solches)并未被思”。②
我们也许可以大胆地说,西方语言是不适合后期海德格尔期望中的存有之思的(虽然这种不适合被他看作存有之天命),但在一种既区别“是”与“有”,又没有固执名词形态的语言中,存有论能否得到真切的体认呢?这是西方哲学为中国思想留下的最大机缘。
中国思想的最高问题不可能源于Being,因此不可能属于以对系词进行逻辑分析为基础工作的系词本体论(即主要从系词“是”方面理解的ontology,可称之为“本是论”)。在这方面,翻译的胜利很可能导致思想的失败。也许我们能够通过“合适的”翻译在中国思想中找到与Being最有联系的问题。但翻译永远是抹消而非展露差别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会顺理成章地认为,中国思想的这个问题就是Being的问题,就是本是论的问题。其至尊地位与标准方法一如西方第一哲学处理的本是论。这样我们就会在根基处全然误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这种误解的代价是中国思想的形存实亡。
说中国思想之最高问题并非源于Being,这并不意味着前者与Being丰富的源始涵义之间毫无联系。中国译介、领会西学的最高任务,恰恰在于如其所然地揭示、解释这种联系。如海德格尔所言不虚,Being的意义事关西方思想的天命。那么,这个任务同样也是中国思想的命运所系。
一、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兴趣是维持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能善于促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积极的带有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它能引发个体探讨对象的激情和热情,推动个体主动去揭示关于对象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因而,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的内因和原动力,它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兴趣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它能引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激情和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变为能动的主体。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在热情的驱使下,学生会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地、机械地、单向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地、能动地获取知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次、学习态度的转变,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学习、生活以及以后漫长的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觉地将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所以,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1.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主要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师缺乏个人魅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存在缺陷。由于经费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强调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忽视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追求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不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缺乏吸引力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尽管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逐步应用,但总的说来,应用率仍比较低,多数教师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也主要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容易使学生进入为应付考试而学的误区,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2)教师缺乏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具有教强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他们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进行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太少,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不高,讲授缺乏针对性、说理性,不能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给学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有的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不能平等地和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这样就必然导致空洞说教,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自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受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被学生运用到了学习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用处,产生了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迟到、旷课、上课时看专业书籍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西方腐朽、落后思想的不良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逆反和排斥心理,无任何积极性和兴趣可言。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中学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重复,削弱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缺乏兴趣和耐力。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2.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是新的时代教育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改革互动发展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从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中汲取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观念,从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中汲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面向现代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信息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依赖教师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及时了解世界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面对学生的这种实际,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那么,就无法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反映现代化。就是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使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提高学习热情。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科的交叉发展和融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及时反映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情况和最新成果,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学生对大量新信息的渴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术,要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要研究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只有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现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性内容,深深铸于大学生的灵魂之中的课程。其教学仅靠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巨大影响,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辟了无限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集合多种多样的图象、文字、声音,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些政治性内容,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模拟空间,让学生回到19世纪与“马克思”对话,用模拟情景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将教师从传统的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使远距离教学、交互式教学、形象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得以实现,同时,使教学方法也达到了充分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法、插播教学法、影视教学法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现代社会使人们的整个生存方式、思维模式和正常生活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日趋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和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工作对象,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式方法上都不能停留在凭经验办事的层次上,而是要顺应潮流,把握时代要求,力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简析
随着整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舍、生存方式也随之日趋现代化。与现代化伴生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诸如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与信仰迷惘等问题,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从理论上做出正确的回答,从实践上给予恰当的引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适应对象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只有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走向现代化,才有可能解释和回答出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才有可能有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化解矛盾、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们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和形式上跟上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使其现代化成为一种现实可能性。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变,例如:公司工程队突然出了大事故了,你是不能只说好听的,宽心的话,而要实实在在的把工作做到家,解决家庭与公司的矛盾,解决家庭内部矛盾与保险公司的理赔的矛盾,这些都要思想政治工作跟上去。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居高临下”,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表现
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一方面要从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善于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手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含量,靠真理的力量去激发人。另一方面要认真把握和运用关于人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上的现代化。只有科学地对人进行了认识和了解,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走向现代化。为此,首先要把握“人的本质”。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里,人的本质应该表现为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其次,要把握“人的需求”,要以人为本。人既有物质需要,更有精神需要;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应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第三,要把握“人的思想”。人的行为是受一定思想意识支配的,因此要把理想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第四,要把握“人的观念”,要重视科学发展观。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观念碰撞和现实选择,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第五,要把握“人的发展”。人是“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的需求和要求”,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不断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从形式上主要体现为:工作方法途径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其次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其三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同现实性结合起来,让群众明辨是非,明确方向。与此同时,根据人们不同层次的思想要求,建立多目标教育体系,所以说机制创新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工作方法科技化,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形象、快捷、传播面广的大众传媒来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各个层次的工作对象的需要;硬件装备要跟上,软件技术技能要学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立能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反馈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渠道和网络,把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内蒙古中国移动公司)
关键词:理念与技术进步;编辑出版现代化;概念界定;基本特征;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94-02
编辑出版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知识、文化传统、思想意识和社会信息的积累与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新的社会意识的建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普及,编辑出版理念与编辑出版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由传统编辑出版业向现代编辑出版业变革为主要内容的编辑出版现代化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个编辑出版工作者都应站在时代的前列,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基本特征和实现路径有清醒的认识,提高编辑出版的品位和品质,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现代化”既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也是对社会生活、文化品位和科学技术崭新状态与丰硕成果的描述,更是先进生产力主导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趋势。编辑出版现代化从表面上看是告别落后的“铅与火”,迎来现代的“光与电”,但与其实质内涵相关联的概念界定依然有待于商榷。一个时期以来,在编辑出版理论研究领域,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些差异,特别是对“什么是编辑出版现代化”和“如何实现编辑出版现代化”的看法不尽相同。通过对大量相关学术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研究,笔者认为:编辑出版现代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编辑出版领域的集中体现。具体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编辑出版主体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编辑出版理论应用到各类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管理工作中,作用于编辑出版客体,并促使编辑出版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编辑出版理念、思维方式和编辑出版手段。二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为操作平台,以WORD、WPS、Office、Openoffice等文字处理软件及网络媒体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程序为工具,对文章和书稿进行快捷、高效的审理、编辑与管理,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技术水平。三是编辑出版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编辑出版主体要及时更新编辑出版理念与技术,在与时俱进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事物的特征决定着事物的属性,对于编辑出版现代化这一全面系统、影响深远的变革过程,洞悉其基本特征是促进编辑出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从总体的角度看,编辑出版现代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本质上的进步性。编辑出版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来的。首先是编辑出版主体思想观念的解放,传统的编辑出版思想观念、工作模式被逐渐摒弃,先进的编辑出版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式得以确立。其次是原有的编著合一的编辑出版机构被分工明确的、专业的现代报刊社和出版社代替,计算机编排、激光打印、电子出版等现代技术淘汰了手工作坊式的雕版印和铅排机印,编辑出版的效率与质量成倍地提高。
2.内容上的复杂性。张积玉教授在《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一文中指出:“现代编辑出版从内容上已经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学等多层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日趋复杂,不仅体现在出版物品质的扶良逐劣,编辑出版市场竞争的错综复杂,而且出版物的内容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远远超出了既往的范围,编辑出版各方面因素的内部联系更趋整体性和系统性。
3.状态上的地域性。尽管“现代化”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进程,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可能同步并进,编辑出版现代化也是如此。由于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不平衡,编辑出版落后地区要学习先进、赶超编辑出版先进地区,所以从铅排机印时代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出版乃至网络上电子出版的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会出现地域上的差异,在不同的地域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体现也不尽相同。
4.过程上的长期。编辑出版现代化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行进过程。例如,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编辑出版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行程。编辑出版主体由具有民主科学思想或初步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转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编辑出版技术由石印与铅排机印进入了电子与网络时代,编辑出版经营管理由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出版企业衍变为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这种进程生生不息,永远不会停止。
5.发展上的加速性。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加速过程,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如此。据相关资料数据:由雕版印刷发展到铅排机印经过了上千年,从铅排机印到电子排版印刷用了将近二百年,而近三十多年来,以计算机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桌上出版系统主宰了当今的编辑出版王国,现代出版业发展神奇的速度与诱人效率已非日新月异所能形容。
编辑出版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应从编辑出版主体、编辑出版技术、编辑出版管理和编辑出版形式等四个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1.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编辑出版主体作为编辑出版活动的实践者,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关键。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如果编辑出版主体缺乏现代编辑出版思想意识、人格素质和知识结构,即使有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也难以奉献出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自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素质的现代化两个方面。编辑出版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就是要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编辑出版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保持高度的同步性,主动跟随社会、文化的发展更新观念和知识。编辑出版主体人格素质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以现代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处理问题,善于发现和选择有价值的选题,能够对文稿进行创造性的编辑加工。
2.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编辑出版相结合的产物,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最突出表现,是提高编辑出版产品质量的根本性保障。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包括以下几种表现:①选题策划手段的现代化。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预出版选题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全面的搜集、分析和整理,通过模型分析获得不同选题方向的可行性,以概率统计探寻市场需求空间和发行前景。②编辑加工技术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将作者、编者、出版者、印刷者、发行者、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用电脑写稿,通过网络投稿;编辑在计算机屏幕上审稿,用各种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图片的加工处理、编辑排版和后期校对,不仅提高了编辑出版的效率,而且能够使图书版面更加美观、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和人性化。③印刷装订技术的现代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印刷物的虚拟化预览,以排版、校验、印刷、装订一体化和自动化缩短编辑出版周期,既降低了装帧工作量,更提高了装帧质量和艺术品位。
3.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首先是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在这一新的管理体制下,编辑出版的目的不仅在于保存积累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文化,生产可用于交换的精神文化商品。其次是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在编辑出版机构内部,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调动编辑出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高度责任感。在编辑出版外部市场形成竞争机制,以编辑出版企业间的公平、有序竞争促进编辑出版活动的高质量与高效益。第三是管理法制的现代化,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出版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以法律的形式保护编辑出版业的合法权益,引导编辑出版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4.编辑出版产品的现代化。编辑出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其根本目的是生产满足具有现代意识的读者精神需求的出版产品。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读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科技化,能否使编辑出版产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便成为编辑出版现代化的重要检验标准。第一,在内容上要以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为己任,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在表现形式上采取多元化战略,在充分市场调查的前提下,不拘一格地生产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第三,在出版载体上,打破纸质型载体独大的旧格局,加快电子出版物、音像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为读者方便、快捷的阅读和快速了解、检索资料信息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四、结语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动态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而长期的变革过程。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永无止尽,编辑出版现代化也自然需要不断完善。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止于至善的思想观念,打破旧有思维习惯,增强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寻找时展和文化传播的最佳契合点,在编辑出版现代化内涵和外延的积极探索中提高编辑出版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建新,赵宏榜.从对编辑活动的认识谈编辑出版现代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9).
[2]马俊.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新闻世界,2013,(06).
[3]黄崇亚.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4,(04).
[4]赵薇薇.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分析与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4,(11).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贯穿于高校教学、运行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取得学籍的学生,从建立学籍档案信息,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学籍异动、奖励、违纪处分到毕业资格审核认定、学历电子注册等方面要进行服务型管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
(二)以教师为本,注重培训,增强教师服务技能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负责传授本专业、本门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教学中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专业发展的看法,对个人发展的思想等。注重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不仅包括自身专业知识培训,也要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特点,不断加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尊重教师自身特点,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教师服务技能,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中不断实施教学改革,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二、关于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籍管理思想现代化
学校学籍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实现学校学籍管理现代化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学籍管理人员应该在现代教育形式下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潜心研究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规律,特别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贯穿为教师、学生服务的思想,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充实头脑,逐步适应教育现代化及其学校管理现代化需求的管理观念,为尽快实现现代化和高效益的管理目标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
(二)学籍管理制度现代化
“制度是思想的客观化、具体化和有形化”。高校学籍管理者自身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将影响到学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学籍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高校教育目的的实现状况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教育形式下,要求学籍管理者熟悉国家教育方针,还要根据学校及其所处的环境,来确立具有校本个性的学籍管理制度。
(三)学籍管理人员现代化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趋势
现阶段企业的经济发展中,要想获得更高效的经济效益,就要使企业逐渐步入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大多数企业没有将经济发展现代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还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这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要想企业更具社会竞争力,就要把经济管理现代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使企业发展更加全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新机遇,逐渐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使企业变得强大。
1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
什么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的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经济管理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经济管理也应满足社会的更高的需求,对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增强都有显著的提升。另外,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的思想观念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企业应及时更新思想理念,以制定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从而对企业进行强化管理,不断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2.1思想现代化
社会经济在迅速地发展,要想早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就要在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前对思想理念进行现代化更新,让企业在先进现代化思想理念的支撑下正确有序高效地朝着目标发展。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的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注重长远利益的发展,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升[1]。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团队统一协调管理,避免个人主义精神,要使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效统一,使管理思想对应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响应管理思想,科学有序地进行经济管理。除此之外,对企业中整体与局部的经济管理,宏观与微观的经济管理都要有不同的管理思想观念,注重企业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更加深入且更具现实意义。
2.2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社会也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将互联网、数据库、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上,不仅能节省人力资源,还能使企业整体组织体系高效运作,节省时间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优势便在于,只需要计算机通过其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就能对整个企业的成品生产、技术研发、市场宣传、销售渠道、员工考核等这些独立个体的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统一科学的管理,不仅节约了企业人工成本,还能使经济管理高效发展。并且企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通过高科技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使信息传达更加迅速,还能使沟通更加平等,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交流,工作过程中更具团队精神,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手段科学化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在此时代背景下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发现更多的机遇。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也不是单纯不变的,要有更多灵活的经济管理措施来应对突发状况。在此过程中,制定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设计和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对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及时的改变,从而使企业生产符合社会趋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社会竞争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经济管理制度中合理运用科学信息技术也可以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性[2]。总之,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的科学化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改进,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二者相互依存,让企业发展朝着现代化方向有序正确科学地推进。
3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3.1面向人性化的管理趋势发展
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体系上虽然单一,但是经济管理方式上比较有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都更新了现有的思想观念,这种单一有序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先进企业的发展了,企业基于这种现状更需要制定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来面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企业目标,及时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中的人性化问题,应该对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立足够重视。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者会最大程度地听取基层员工的需求,在两者平等的沟通交流后,满足基层员工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所以,不管企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经济管理,都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管理方法之中,这是企业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之一。
3.2面向团队化的合作趋势发展
要想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就要对员工工作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一个团队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工作,是否能将工作完成得快速且质量高,就要看团队之间是否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万众一心的合作精神。企业中单单只靠一个人是完成不了庞大的工作量的,是需要团队之间互相帮助、及时沟通去完成的。所以,企业要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意识到合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建立团结合作的员工团队,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另外,在企业推进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是否拥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的员工团队,对企业重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进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培养团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3面向网络化的沟通趋势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效先进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和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企业也要抓住机遇,将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经济管理方式之中,实现更高效快速的企业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也方便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借助各种软件或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言语的交流,比如qq、微信、微博等,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有效的传达问题并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可以方便管理者对员工下达任务要求和指标,也方便员工对管理者提出工作上的建议和意见,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工作开展更加顺利,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早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3.4面向以客户为主的趋势发展
产品生产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提升产品的销售量就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产品销售的多少直接来说就是客户量的多少,所以,企业要如何拉拢客户,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企业应顺应时展,采用高科技高效率的生产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保证产品的数量;其次,要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质量好,设计新颖,才会受到客户的青睐;再次,企业要时刻掌握社会需求,以便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最后,企业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宣传工作,推广产品形象。企业要以“客户为上帝”作为销售原则,在接纳新客户的同时保证老客户的利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企业经济收益,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4]。
3.5面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趋势发展
要想使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先进和工作效率提高,就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所以企业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要想与其他企业之间拉开差距,企业就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要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引进高素质人才,淘汰不愿进取、原地发展的员工,及时对员工结构进行调整;要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分配合适的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完善和健全薪酬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和开展学习工作,学习新的思想理念和生产技能技巧,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企业要向员工灌输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保证员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企业还要完善员工考核机制,通过对平时的观察和业绩的多少,员工之间平等竞争,企业对优秀员工要进行及时的职位调整和采取奖励措施,提高员工之间的和谐竞争欲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5]。高素质人才作为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是否能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
摘要:目前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而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化的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能否协调发展,决定着城市化进程能否成功。所以在应建立城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使得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减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quickly, and the work of the municipal files in urbani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it has important position, both between can coordinate development, decide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success. So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shall establish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 makes the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had reduced,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quickly, and the work of the municipal files in urbani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it has important position, both between can coordinate development, decide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success. So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shall establish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 makes the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had reduced,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Keywords: of the municipal files; Modern management mode
Keywords: of the municipal files; Modern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一、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1.现代化管理的内涵
1.现代化管理的内涵
档案管理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的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从过程的角度理解,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对档案部门来说是新的挑战,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而对传统的档案归展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现代档案管理的模式。它的主要内涵在现阶段包括:确保档案管理具有现代化的水平、确保档案管理具有现代化观念、确保档案管理具有现代化的装备、确保档案管理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人员。
档案管理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的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从过程的角度理解,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对档案部门来说是新的挑战,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而对传统的档案归展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现代档案管理的模式。它的主要内涵在现阶段包括:确保档案管理具有现代化的水平、确保档案管理具有现代化观念、确保档案管理具有现代化的装备、确保档案管理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人员。
2.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本质
2.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本质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指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模式到现代化模式的转变,在当今社会中,主要特征为民主化、自由化、人文化、多元化、本土化、科技化、未来化、国际化,所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应积极超这些方向努力。第一,档案管理现代化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又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它是系统的工作而不能从局部进行工作,在规划过程中注重整体的效应。第二,它是长期性的工作,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第三,它是前瞻性的工作,城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第四,它固然要探讨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但应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根据价值的成分来对来目标进行选择。第五,它不是单纯以国外社会发展作为衡量指标,应充分结合国内的实际状况对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判断。所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一个创新、改革、发展的整体过程,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的努力,再对社会进行顺应的同时又要超越社会的发展。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指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模式到现代化模式的转变,在当今社会中,主要特征为民主化、自由化、人文化、多元化、本土化、科技化、未来化、国际化,所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应积极超这些方向努力。第一,档案管理现代化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又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它是系统的工作而不能从局部进行工作,在规划过程中注重整体的效应。第二,它是长期性的工作,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第三,它是前瞻性的工作,城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第四,它固然要探讨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但应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根据价值的成分来对来目标进行选择。第五,它不是单纯以国外社会发展作为衡量指标,应充分结合国内的实际状况对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判断。所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一个创新、改革、发展的整体过程,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的努力,再对社会进行顺应的同时又要超越社会的发展。
3.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3.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现代化在本质上属于发展性、动态的概念,是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应紧密联系着社会的各个部分。通过对人的培养,来提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服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是相互信赖、互为条件。首先,如果没有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的方面现代化,就不可能在档案管理中实现现代化;其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社会的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在本质上属于发展性、动态的概念,是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应紧密联系着社会的各个部分。通过对人的培养,来提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服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是相互信赖、互为条件。首先,如果没有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的方面现代化,就不可能在档案管理中实现现代化;其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社会的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城建档案现代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城建档案现代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存在于软件方面的主要问题。具有通风性城建档案管理的系统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共性以及个性的问题,缺乏调查研究档案的馆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基础工作不能随着系统的改革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不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同时,系统在一般情况下会存在复杂的问题比如功能死板、重复工作、没有修改的期限、非常繁琐等,并且经常因为不稳定的扫描格式而影响正常的扫描,普遍存在着系统应用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
1.存在于软件方面的主要问题。具有通风性城建档案管理的系统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共性以及个性的问题,缺乏调查研究档案的馆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基础工作不能随着系统的改革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不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同时,系统在一般情况下会存在复杂的问题比如功能死板、重复工作、没有修改的期限、非常繁琐等,并且经常因为不稳定的扫描格式而影响正常的扫描,普遍存在着系统应用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
2.存在于创新理念方面的问题。创新能够激发档案馆以及档案事业的发展,使其具有活力和生机,城建档案在现代化的管理工作中应积极进行思路的扩展、领域的拓展,质量的提高,条件的改进,要想实现上述目的就需要档案工作者进行及时的观念更新和创新。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经常在封闭、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因此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没有现代化的意识,这也是影响档案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2.存在于创新理念方面的问题。创新能够激发档案馆以及档案事业的发展,使其具有活力和生机,城建档案在现代化的管理工作中应积极进行思路的扩展、领域的拓展,质量的提高,条件的改进,要想实现上述目的就需要档案工作者进行及时的观念更新和创新。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经常在封闭、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因此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没有现代化的意识,这也是影响档案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3.没有专门的信息化人才。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人才发展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
3.没有专门的信息化人才。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人才发展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
三、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模式
三、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模式
(一)针对城建档案中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前端进行控制,建立安全、可靠、完整的城建档案收集归档体系,在责任的分配和落实方面能够有效进行安排。
(一)针对城建档案中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前端进行控制,建立安全、可靠、完整的城建档案收集归档体系,在责任的分配和落实方面能够有效进行安排。
各级城乡规划、管理、建设部门应对城建档案归档管理工作进行落实。根据开展电子政务的不同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采取不同的前端控制方法,完成其档案的归档。第一,是对于那些纯传统型的纸质档案管理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规定,按照规范的标准按期进行科学的收集和移交。第二,是对于部分业务已经采用计算机管理模式的部门,并建立部分电子档案和电子文件的管理部门,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档案管理和业务管理的有效模式对城建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这样可以使得传统档案整理、录入环节所用时间得到有效减少。第三,对于那些已经完全实现无纸化办公的部门,所有信息、文件都由互联网或政府的局域网来加以传递,在电子文件生成、归档、运转过程中,城市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部门应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积极采用可靠介质,实现城建档案的安全收集和有效管理。
各级城乡规划、管理、建设部门应对城建档案归档管理工作进行落实。根据开展电子政务的不同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采取不同的前端控制方法,完成其档案的归档。第一,是对于那些纯传统型的纸质档案管理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规定,按照规范的标准按期进行科学的收集和移交。第二,是对于部分业务已经采用计算机管理模式的部门,并建立部分电子档案和电子文件的管理部门,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档案管理和业务管理的有效模式对城建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这样可以使得传统档案整理、录入环节所用时间得到有效减少。第三,对于那些已经完全实现无纸化办公的部门,所有信息、文件都由互联网或政府的局域网来加以传递,在电子文件生成、归档、运转过程中,城市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部门应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积极采用可靠介质,实现城建档案的安全收集和有效管理。
(二)应对高效率、多元化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建立,从而提供给社会公众更多周到、科学的服务。
(二)应对高效率、多元化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建立,从而提供给社会公众更多周到、科学的服务。
对公众档案管理意识应不断加以增强,从而加大在城建档案方面的开放力度,确保城建档案在社会需求的方面能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所以,当前的城建档案管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保管的模式,而是更强调在知识、概念方面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满意服务。
对公众档案管理意识应不断加以增强,从而加大在城建档案方面的开放力度,确保城建档案在社会需求的方面能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所以,当前的城建档案管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保管的模式,而是更强调在知识、概念方面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满意服务。
(三)城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应在以下方面做到转变。
(三)城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应在以下方面做到转变。
第一,对观念进行转变。在新的模式下,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深刻的冲击。市场经济要求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应该看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对社会职责的有效履行,换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外部社会环境,与此同时从社会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外部动力。因此只有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城建档案馆自身的社会使命,才能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第二,对工作的内容、目标进行转变。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中,我们应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从过去管理单一的传统纸质档案,转变为建立多元化的、适应现展需求的数字城建档案管理体系。建立具备信息、档案管理能力,信息传输能力的高水平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系统,这也是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第三,使得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升级,在信息查询、数据存储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开发业务办公、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馆藏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一体化、保管智能化、办公自动化、服务现代化等。通过合理配置档案馆内的档案资源和对其进行有序高效开发,能够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满足。
第一,对观念进行转变。在新的模式下,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深刻的冲击。市场经济要求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应该看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对社会职责的有效履行,换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外部社会环境,与此同时从社会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外部动力。因此只有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城建档案馆自身的社会使命,才能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第二,对工作的内容、目标进行转变。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中,我们应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从过去管理单一的传统纸质档案,转变为建立多元化的、适应现展需求的数字城建档案管理体系。建立具备信息、档案管理能力,信息传输能力的高水平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系统,这也是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第三,使得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升级,在信息查询、数据存储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开发业务办公、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馆藏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一体化、保管智能化、办公自动化、服务现代化等。通过合理配置档案馆内的档案资源和对其进行有序高效开发,能够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满足。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大伟.关于城建档案现代管理模式的概念及其对策研究[J].档案科技与现代化,113.
[1]张大伟.关于城建档案现代管理模式的概念及其对策研究[J].档案科技与现代化,113.
[2]张志载,高宏山,王淑珍.再论数字城建档案馆及其建设问题[J].城建档案,2003.(5).
[2]张志载,高宏山,王淑珍.再论数字城建档案馆及其建设问题[J].城建档案,2003.(5).
[3]周建志.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档案,2009(1).
[3]周建志.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档案,2009(1).
[4]钟俊花.运用现代化新技术加强城建档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科技博览,2010.(30).
[4]钟俊花.运用现代化新技术加强城建档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科技博览,2010.(30).
[5]高明波.现代化城建档案管理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实现的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0).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管理的目的就是对档案资源进行存储和合理开发,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随着当今社会的现代化程度的普及与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档案管理部门研究的主要课题。
1 档案管理现代化简述
1.1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特点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化就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对档案资源的存储、加工、分析、整理等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如对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建立数字化的档案资源信息库等;网络化就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连网技术,在档案管理单位内部实现网络化管理、档案管理单位之间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以及用户对档案资源的检索等[1]。
1.2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首先,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就是在档案管理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武装自已,加强对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认识。
其次,现代化的管理人才。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就是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是档案管理实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人员如果只是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档案管理的的需要,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而档案管理单位也要加强对现代化新型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再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档案管理实行现代化的管理,这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和集中体现。
最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是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标志,主要就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加大对现代化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的使用,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1.3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首先,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档案行业强化自身发展、实现自我突破的需要。当今社会对对档案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适应不了它的发展,因此,档案管理单位只有用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方法和手段来武装自己,并逐步进行完善和创新,实现自我突破,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的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也是时展的需要。在各行各业都实行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档案管理如果还固步自封,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必须会跟时代脱节,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2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对档案管理观念的更新,增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
观念的现代化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灵魂。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就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档案管理观念的限制,会对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努力解放思想,大胆地转变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现代化意识,在档案工作在不断探索与创新。
2.2建立健全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机制
集中统一管理机制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的重要标志,档案管理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机制普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也不便于统一管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建立健全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机制,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以制度化的管理来保证档案管理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以及档案管理各种软件、硬件的选择与使用,把原来分散、无序的档案管理集中起来,统一纳入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中,使档案资源能够得到集中利用和共享。
2.3加强数据库的建设,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数据库的建设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根本。由于档案资源的数量不仅多而且复杂,要把档案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并输入到数据库系统中,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会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要在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级著录:对于内容单一、使用价值比较低的卷宗实行案卷著录;对于涉及内容相同的则实行组合级著录;对于涉及到重要或庞大、复杂内容的卷宗,则实行文件级著录。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著录环节,提高了数据库建设的速度,节省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2]。
2.4加大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素质。
⑴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
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加强对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引进,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把各种现代化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充分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
⑵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要通过各种培训方法,使档案人员能够不断吸收、消化各种有用的知识,掌握到更多有用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努力培养出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综合型、高层次的档案管理人才。
⑶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以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思想和观念,以适用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要,依靠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总结、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各种有用技能,以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不但要掌握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还要还要掌握其他相关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使自己成为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3]。
2.5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任务比较繁重,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全局性战略发展的需要,从档案管理的需求、管理技术的运用和人力、财力、物力的综合调配等方面,集思广益,并进行综合的分析,避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以此来提高档案管理决策工作的科学性。同时,要根据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度远期的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对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统筹,并对各种规范、标准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实施,从制方面推动决策水平的不断提高。
2.6强化档案管理的服务职能,不断拓宽服务范围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一般只注重档案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而忽略了对档案资源使用对象的服务职能,要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改变这种被动、不思进取的落后模式,把档案管理的重点放到为个人、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方面来,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3 结论
总而言之,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档案工作中实行科学的现代化管理,不但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还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爱荣.档案管理现代化浅析[J].职业时空,2013(1).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1.经济管理思想与组织建设实现现代化
要想实现经济现代化,管理思想首先应该与时俱进,然后组织建设也要跟上步伐。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下,企业生产不重视局部问题,不顾及生产环境,而在现代化管理思想下,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企业首先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各项经济活动要符合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事管理活动时我们要依据现代化的原则,坚持现代化的方法,制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策略。另外,企业的组织建设也要现代化,通过科学工具的使用不断完善管理组织的建设。
2.经济管理工具与管理方法实现现代化
经济活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但同时还必须符合一切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具和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很多新管理工具的运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例如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下,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器械等广泛被使用,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合理,更加准确,更加及时有效,而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很多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一定要坚持全局发展战略。
3.经济管理更为民主化、专业化
不管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员工都功不可没,他们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带来了利益。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应该以员工为核心,给予他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企业通过民主化的决策可以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民主化的实施。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管理人员专业化。作为管理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经济管理策略等等都要具备专业的素养,通过制定合理的策略落实到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之中。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1.从我国国情出发,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经济管理的发展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制定发展战略。经济管理不管是思想、模式还是方式的发展都要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社会生产力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也大不相同,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的经济管理应该立足国情,结合各个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盲目地照搬西方经济管理方式未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施管理思想、模式以及手段的合理调整,从而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2.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迅猛,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逐步开始向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引进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我国可以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展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
三、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1.经济管理制度更为人性化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经济管理的发展更离不开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经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人性化,符合人类发展客观规律,这样才能为经济管理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2.经济管理方式更加民主化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制定民主化的决策相当重要,如果决策不够民主则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管理方式一定民主和合理,制定决策的时候充分征得员工意见,发扬民主精神,这样一来既能凝聚大家的集体智慧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扁平化组织结构诞生
在经济管理中,传统我们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这一种组织结构对人们思维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积极性的提升极为不利。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与经济管理的发展不相适应,由此诞生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4.坚持以顾客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坚持以技术与生产者作为重心。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越来越多地坚持以顾客为重心,确定顾客需求然后决定生产数量与规模。企业生产什么、生产的量是多少要根据市场需求而定。因此,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下,顾客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只有坚持以顾客为导向才能最终获利。
5.借助互联网进行沟通
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少不了的,一旦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就要及时沟通解决。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内部交流提供了便利,企业员工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经济管理现代化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它帮助企业更好地运行。
6.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必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还能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经济管理活动中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员工各自优势,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团队合作精神必不可少,在经济管理中,它也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