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29 14:0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旺县和旅游强县战略,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为目标,在旅游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通过出让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极大地促进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我县以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引进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南湖国旅和本地能人开发经营燕岩、世外桃源景区和燕山景区、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等旅游项目。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通过南湖国旅的规划设计,投资包装、宣传策划,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以珠三角自驾游和港澳地区团队为主的大批旅客前来游玩,旅游业绩良好。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酒店、温泉别墅、露天温泉、漂流及矿泉水生产等项目。景区成功举办了两届广东省漂流大赛,—间,年接待游客15—20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平均达500多万元。

(二)积极谋划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我县引进香港锋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720亩,经省政府批准首期建设用地为60.6亩。作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6月,该项目征地工作全面展开,目前首期建设用地已征地50.6亩;二期规划建设用地也初步与农民签订了200多亩征地意向,二期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修编、用地报批等工作正有序开展。

此外,我县还引进广东国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该项目不但是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被省政府列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为1379.3亩,投资估算12亿,计划以冷坑镇上爱岭“六祖岩”为主线,向左右山岭延伸,建筑设计以“六祖禅宗”宗教场所为主体,配套禅宗文化展区、国际会议中心、居士区和服务区等区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禅宗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工作,正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申报、林地审批等相关工作。

(三)生态乡村游项目逐步推进,将更有效地发挥我县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我县的大稠顶和三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茏、物种丰富、景致优美,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养生、旅游探险的好去处。保护区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我县生态养生游的亮点,正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目前保护区正努力寻求合作开发生态养生游项目。而以梁村何屋、坳仔六德堂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项目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卫生村建设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四)强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改进旅游综合服务工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各要素建设,一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县拥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2家、一星级酒店3家,其它大小旅业87家,共有客房2790间,床位5510个,是全省50个山区县中拥有三星级以上标准酒店最多的县(区)之一,能较好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二是推出了以粟米鸡、石山羊、六十日黄菜等具有怀集地 方特色风味菜肴为主料的“燕都风味宴”和“乡土风情筵”系列菜色,深受游客好评。此外,被称为“中华一绝”的燕岩徒手攀岩采燕窝绝技成为我县游乐观赏的一大卖点,赢得游客的普遍欢迎。还有县城不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土特产专卖店,基本能满足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娱乐、购物的需要。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两年多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县已开发经营的旅游景区受到了较大冲击,出现了经营冷淡,景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收入严重下滑甚至亏损,欠缴景区经营权费,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据反映,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就亏损了60多万元,经营陷于困境,而南湖国旅近年来累计尚欠缴90多万元景区经营权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和情况通报来看,我县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县旅游经营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景区欠缺后续资金投入,品位难以提升,缺乏新意。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除了经营初期投入之外,近年来基本没有大的投入,设备设施残旧老化,景区尚停留在观光游览型而未能做到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粗放经营,品位不高,难以打造成一个高档次的精品景区,很难吸引“回头客”、“过夜客”,影响了景区的经营发展。

(二)景区难以做到完全封闭管理,存在隐忧。由于历史原因,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观光道路与村民出行是同一道路,虽然燕岩已可改道出入,县政府也于今年5月15日开始对燕岩洞实施机动车行驶管制,但部分村民仍贪方便舍远求近驾车穿洞而过,影响了金丝燕栖息环境。而世外桃源景区一时难以改道,不少机动车进出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心情和人身安全,投诉不断,影响了景区的整体满意度。而且一部分村民趁机拉客逃票进入景区,令景区利益受损。不能封闭管理,还导致了设备遭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如世外桃源景区,岩洞里的照明设备经常被破坏甚至连给村民提供方便的照明路灯也不能幸免。今年春节,景区栽种的桃花也一次被偷走8棵,令经营者十分头痛。

(三)综合管理遭遇执法处罚相脱节的问题。目前对燕岩、世外桃源景区的管理,除了经营者外,桥头镇政府和景区管理处加以协助。由于他们都只是有管理权而没有执法处罚权,对一些破坏景区自然景观、乱采奇石、偷捕燕子、非法电鱼等行为难以进行执法处罚,需要请求相关执法部门出动才能实施,因此对景区综合管理无法做到到点到位。而且由于经费没有到位,管理处由原来的1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4人,管理力量进一步削弱。

燕峰峡景区一溪两岸山林虽已被林业部门依法列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但近年来特别是下半年,群众进山乱砍林木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景区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协调。对此,景区也只能徒叹奈何。

(四)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近年来,由于县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变换频繁,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工作欠缺有力的协调和指导,相关职能部门未能整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项目规划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滞后,影响了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的推进。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征地拆迁工作于正式开始,历时3年,目前仅完成征地50.6亩;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项目也只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项目用地问题尚未解决,影响了征地、迁坟等后期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县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滞后,难以打造新的有规模、有档次、有效益和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造成旅游客源缺失,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市场。

(五)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县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对旅游团队车辆进出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旅客怨言较多。而且各旅游景点间通达力也不强,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不畅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此外,目前通往燕山风景区的道路是当地的村道,旅游车辆进出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同时,燕山景区目前尚未设有停车场,而可用来开设停车场的岩洞口前后地块为农田保护区,必须要经国土部门调整后方可进行,影响了景区发展。

(六)旅游业总体服务形象水平仍然欠佳。目前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都没有设专门导游,游客对景区只能“自我欣赏”,对景区内涵无从了解,游兴降低。此外,在景区范围内,还存在当地村民向游客兜售假燕窝和香烛等现象。每逢假日,村中小孩就自发聚集在一起,拉扯旅客强讨零花钱,这对景区、对我县的形象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再者,由于我县服务行业存在招工难问题,直接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时,由于旅游产业链短,缺少项目支撑,特别是“购”和“娱”相当弱小,未能做到“游”、“购”、“娱”的有机结合,在怀集旅游享受不到“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旅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不强。

三、建议意见

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对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幅射带动作用。从几年前我县旅游业鼎盛时期,车密客广,旅业爆满,餐饮红火的景象就可以感受得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完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力促我县旅游业再创辉煌。为此,提出几点建议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它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和方方面面,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还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发展、有突破。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增强紧迫感,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宣传引导,使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使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二)要始终坚持实施旅游旺县和建设旅游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依托我县旅游资源,倾力打造金燕文化、六祖文化、温泉文化、长寿文化旅游品牌。应把握广贺高速、贵广高铁即将相继开通,必将对我县旅游业带来新一轮大发展这一难得机遇,对已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要引导景区经营者加大后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景区建设,使景区建设由单纯的观光游览型向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娱乐相结合型转变,提升品位,以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要重视对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历史名人题词、人文景观流传或相关传说的保护、发掘,并大力宣传,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

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既是市、县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又是市领导对口联系的重点建设项目[肇发()10号],县委、县政府应把这两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工作专责小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双向倒逼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项目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开发建设,争取早日把这两大项目打造成为怀集旅游新亮点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使之形成文化内涵丰富、档次高、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拓展森林生态和乡村休闲游等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我县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应集中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对全县旅游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如邀请名人画家到怀集休闲度假、写生创作、献才展艺,借助名人效应喧染旅游品牌。同时,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或 影视界到怀集拍摄风光片、电影和电视节目等,提高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扩大怀集旅游影响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的问题,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有计划、有步骤改造建设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道路通行力和安全性,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景区导向指示牌的设置,特别是县城出入口路段,应及早设立完善各景区规范醒目的导向指示牌,为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提供方便。

另外,旅客对燕岩特别是世外桃源景区交错杂乱的电线电缆颇有微词,认为这样很难体味得到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景象。建议能否协调有关部门把电线电缆由架空变地下埋设,美化景区环境。对于燕山景区提出的建设停车场用地需把农保区调整为一般耕地问题,有关部门应支持解决好。

(五)要强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吃、住、游、购、娱”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旅游服务工作。一要着力推进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素质;燕岩、世外桃源作为我县旅游重点推介景区,应考虑设专门导游,以适应旅游需要;县有关部门应尽快编制出台科学完善的怀集县旅游线路景点介绍书,并要求各旅游接待酒店统一使用。二要加快有规模上档次的旅游购物市场特别是“特产街”、“旅游产品街”建设,带动旅游经济。三要重视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把我县有关旅游资讯在信息网上进行推介,使外地人在信息网上都能了解到我县旅游景点的情况,扩大我县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到我县观光旅游。

第2篇

大学生调研报告

大学生调研报告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在加快实现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石门关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石门关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石门关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大石门关“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门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核桃茶”文化(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只要按照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为重点,合理科学地配置石门关生态旅游的各要素,那么石门关生态旅游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内蒙地区涉外导游英语能力

近年来内蒙古国际旅游业发展迅猛,而语种导游员,特别是英语导游员的短缺。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作为培养英文导游员的一个重要基地,为了能够更多的培养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英文导游员,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涉外导游在实际工作中对英语能力的需求问题。

一、调查目的

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内蒙地区一线涉外导游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英语技能,从而针对学生就业和从业所需的语言技能和工作要求开展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不断推进导游英语课程的改革,使这门课程更具适应性、时代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就业更具广泛性、选择性与复合性。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项调查主要通过对呼市和包头的各大国际旅行社的英文导游、领队人员以及成吉思汗陵景区的英文讲解员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获得数据资料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回收率为92%,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91%。除调查问卷外,还对旅行社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访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更多的了解企业对于涉外导游专业毕业生的英文能力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导游职业状况与使用英语关系

1、服务类型

在发放的60份问卷中,42%的从业人员选择了全陪服务;26%的从业人员选择了地陪服务;6%的从业人员选择了定点讲解服务;12%的从业人员选择了领队。26%的从业人员选择了其他。

2、职业类型

在被调查的60名从业人员中,专职导游占56%;兼职导游占44%。

3、所在的旅行社的类型

52%的英文导游从业于国际旅行社。

以上数据表明,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旅行社数量和规模的扩大,目前内蒙地区的具有经营出入境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共52家,绝大多数的英文导游员供职于国际旅行社,专职和兼职的导游员比例相当。从事涉外接待的英文导游员使用英文的场合以接待入境的外国客人,提供地陪和景点讲解的服务类型为主。因此,作为英文导游员首先需要了解内蒙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立足当地的特色,才能更好的开展服务。

(二)使用英语的频率

问卷中设有“您使用英语的频率”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数据如下:

偶尔使用英语的占42%,经常使用的占44%,总是使用的占10%,从不使用的占4%。

以上数据显示:旅游从业人员中经常使用和总是英语使用英语的共占86%,显然是绝大多数的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是明显的,并且对英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同时,通过访谈还了解到,能使用外语进行工作的从业者在收入、工作条件与环境等方面明显比不能使用外语者普遍要优越。

(三)对英语的总体要求和水平

问卷中设有两个问题:“工作中对英语的总体要求”和“您认为涉外导游人员的外语水平应该达到的水平”的问卷选项,结果显示54%的从业者认为英语水平一般,达到交流的目的即可,24%的从业者认为需要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6%的从业者认为需要出色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并且54%的被调查这认为从业者的英文应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水平,40%的认为应达到国家英语六级级水平。

以上数据说明,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涉外导游人员首先需要实现一般的语言的沟通和交流。目前在考取英文导游证时需要加试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到六级水平的英语专业知识,因此要想从事英语导游工作,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四)对英语各项能力要求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和细致的了解涉外导游人员工作中对英语能力的要求,特将此项调查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对“您认为英语导游的最重要的英语能力”的问题回答时:98%的被调查者认为口语表达最重要,60%的认为现场翻译能力最重要,44%的认为听力最重要以及8%的认为阅读能力最重要和6%的选择了写作能力。

第二部分的4个问题:“您认为英语导游的口语能力应该?”、“您认为英语导游的语音语调应该?”、“您认为英语导游的语法应该?”和“您认为英语导游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应?“的调查结果如下:

当问及“您认为英语导游的语音语调应该?的问题时,4%的受访者认为语音语调非常标准,7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比较标准,20%的认为听懂即可,2%的认为无特殊要求。

对于“您认为英语导游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应?的回答情况如下:42%的受访者认为从业者应该对西方文化了解很多,并且熟悉西方文化习俗禁忌习惯等,44%的从业者认为应该对西方文化了解较多,了解西方文化习俗禁忌习惯等,12%的从业者认为对西方文化了解一般,有文化差异意识即可,2%的认为无特殊要求。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英语能力,涉外导游人员认为最重要的是英语的口语和现场翻译能力以及听力,同时他们最经常使用的英语技能是说,听,其次是阅读和写作。涉外导游人员中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较多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因此现场的翻译和讲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

我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与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旅游业更多地需要涉外的人才。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对内蒙地区涉外导游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需求的相关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为今后我们涉外导游专业的发展及导游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方向和思路,具有直接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导游英语的教学需要加强对口专业知识的修炼

着重打好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的基础;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文学、宗教、历史、地理,关注国际时事、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

2、教学过程中注重交流沟通

说到底,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只有应用与交流,语言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开单纯性的解说,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沟通的教学关系。

3、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在导游英语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与英语的结合,在学习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以旅游食住行娱购游等环节的基础知识。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把握涉外导游工作对外语能力要求和特点,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内蒙的国际旅游业需足发展,内蒙的英语导游员队伍需要发大,然而,内蒙的英语导游员培养目前在探索阶段,旅游企业和高校等都需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沟合作,齐心合力,才能共同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

注:本论文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科研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在导游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柯球.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导游专业课程改革――以桂林旅专导游专业为例[J].老区建设,2010.

[2]周飞英.旅游从业人员英语需求调查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第4篇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5月10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aa级景区皖东烈士陵园和aaaa级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等2个旅游景点,打造了林桥苗木花卉生态园、景华农业生态园、金斗农业生态园等3个农业生态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行社4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1家、星级农家乐8家、星级旅游餐馆3家、旅游定点餐馆3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6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35个,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23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5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根据来安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五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常年在《南京日报》、《扬子晚报》和南京电视台对我县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村进行宣传,使白鹭岛的游客每年都保持递增16%以上。多次在南京、扬州、常州、合肥、徐州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有效地推动和激活了客源市场,使来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4月成功举办的中国&8226;第三届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现了“五色建阳,多彩来安”的新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五是坚持资金投入。近年来,县政府投资500万元实施了皖东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对陵园广场、纪念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丰富了景点内涵,提高了服务档次。县交通、民宗、文体、水利等部门政府性投资7000万元,用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3.5亿元开发了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城市快捷

酒店等多元化旅游新产业。今年以来,县财政还先后拨付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总计110万元,用于奖励和开展旅游景区创建和农家乐创建、第三届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三、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通往部分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车辆进出不便,存在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旅游产业要素制约依然存在。在项目引进和推进中,因土地指标紧缺,导致一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艰难;因资金和相关手续办理等原因,致使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3、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有待挖掘。部分旅游景区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停留在观光层次,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以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历史遗迹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对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4、旅游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商品市场不成规模。

5、旅游行政执法开展困难。我县还没有成立旅游执法和监管机构,旅游行政执法、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旅游投诉案件处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三、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积蓄了后劲;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更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项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强化主体意识,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根据《来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5、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白鹭岛生态旅游区和皖东烈士陵园接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白鹭岛大酒店、金太阳大酒店和来城新区大酒店等高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和申报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加快舞彩国际生态旅游项目推进步伐,打造“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此外,还应采取集中培训、委托培养、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

第5篇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空前。国务院总理xx、副总理,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多次来江苏调研。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和张卫国副省长亲赴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梁保华书记率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期间,罗志军省长率团访问日本期间,均把旅游交流活动作为访问的重要内容。张卫国副省长还率团赴西班牙,与世界旅游组织共商旅游合作、应对危机事宜;二是财政扶持力度空前。各级财政在大力节流的同时,对旅游业的投入不减反增。省级财政投入1.4亿元用于引导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奖励旅游企业,比上年增长了15%;三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南京全面实施旅游百企发展计划,引导银行业与旅游业合作。镇江进一步细化旅游业振兴纲要,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淮安和连云港出台了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宿迁制定了《旅游地接奖励和高等级旅游企业奖励办法》,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旅游产业宣传促销成果丰硕

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扩大内需这一主题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壮大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国际旅游市场为重点,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亮点频现。江苏国际生态旅游节、江苏国际旅游周、江苏首届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的旅游氛围;基本完成江苏旅游整体形象和口号标识征集活动,并结合整体形象策划制作了新的江苏旅游形象宣传片,拍摄了不同版本的《美好江苏》风光片,展示了江苏旅游鲜明而又全新的形象;“百城旅游宣传周”、“同游大江南北,共享美好江苏”、“2010相约江苏·全国旅游广播网年会”等主题活动,形成了省内城市间客源互送、市场共促的喜人局面;围绕省委省政府出访活动,分别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举办江苏旅游推介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促销成果。“苏台旅游合作交流年”、“苏韩旅游交流年”、“苏新旅游合作年”等活动,加强了与客源地的合作交流,旅游企业赴欧洲、东南亚各国开展旅游推介、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在日本、东南亚、美洲、北欧等地的促销活动效果显著;为切实推进对接上海世博旅游市场,全省积极参加各项与“世博”有关的宣传促销活动,省局组织省辖市旅游局局长与上海市旅游局共商合作事宜,支持太仓建立世博江苏旅游集散中心,还精心推出了55条世博精品线路手册。

三、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

《江苏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一圈一轴三沿”的格局,五大省域旅游规划全面推进,《沿江旅游规划》已经实施,《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苏锡常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初步成果,《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初稿,“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顺利启动;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超过800个,投资金额突破400亿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积极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启动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正式启动,景区创a工作取得新业绩;“12301”公益旅游服务热线、江苏省旅游咨询中心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各地也就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开展探索性工作。同时,旅游产业链不断拓展,建成“江苏旅游装备品集散中心”、各地发展购物旅游、打造夜游线路。

四、旅游产业规范管理取得新进展

通过宣贯会、在线访谈等方式,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旅行社新条例。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江苏省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编制《江苏省居民赴台旅游手册》,倡导诚信旅游,试行第三方暗访对星级饭店进行复核;《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标准》、《旅行社访查规范》、《散客旅游接待工作规范》等五个标准,获省质监局批准立项,部分已经编制完成并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旅游安全质量标准,有效增强旅游行业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应对和有效防范甲流的能力;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完善《江苏省入境旅游贡献奖励暂行办法》,引导企业度过危机,为我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开展包机业务、举办重大商务活动、为省(境)外企业和项目落户江苏提供服务。

【2012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旅游产业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站在2010的起点,展望江苏旅游工作,省旅游局局长周乃翔表示,江苏旅游业要在现有较高发展平台上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建设美好江苏、为我国建设旅游强国多做贡献。

一、以国务院《意见》为指导,推动江苏旅游产业大发展全省旅游行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把贯彻落实《意见》的思想统一到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省局将举办2—3期旅游局长轮训班,对全省旅游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分批培训;将开展大规模旅游调研活动,不仅要了解各市对于《意见》政策落实情况和政策建议,还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形成各地关于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综合性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江苏旅游业的意见》初稿三项成果;适时筹备召开旅游产业大会,进一步部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以上海“世博”为契机,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大市场

三、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大调整

首先,大力完善规划体系。在积极实施《“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完成《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华东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洪泽湖旅游圈规划》。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化旅游研究》、《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进度;其次,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严格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做好对旅游项目建设的补助工作,充分利用会议、活动、联盟等方式为投资商与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搭建合作平台;其三,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全年力争新评国家等级旅游景区30家,做好5a创建工作。与商务部门联合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与建设部门联合打造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展省级生态旅游区。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评星定级工作,建成首批“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积极打造我省商务会展旅游、包机旅游、海上旅游专线等新业态。第四,继续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和江苏旅游咨询中心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积极推广《江苏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指引》,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支持有关城市打造面向游客市场的大型演艺活动。

【2012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以市场整顿为手段,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

一是加强管理。大力实施《旅行社条例》和新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通过年审和检查,强化市场监管。举办全省旅行社发展论坛,帮助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开展饭店星评和绿色饭店创建工作,并在酒店业开展职业经理人评选。倡导低碳旅游,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通过开发实施旅行社出境业务管理平台、推广第三方暗访星级饭店、定期旅游服务质量报告等;二是服务企业。完善入境游奖励办法,推出对国内旅游的奖励。推广旅行社责任险统保工作,提高旅行社抗风险能力。开展第二批省级诚信示范旅行社评选。在旅游企业和投资商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品牌和投资商来江苏落户。三是确保安全。针对世博、黄金周等重大旅游活动,制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方案,联合督察,实行安全值班制度,建立安全员网络。继续做好应对甲流的防控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意见》的精神,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宗教场所的旅游安全工作。四是完善标准。试点完善《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和《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快完成《江苏省旅游饭店行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和《旅行社综合评价体系》的编制。

五、以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旅游队伍素质大提高

第6篇

关键词:文化体制;区域经济;产业融合

一.工艺品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策略

民族工艺品要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工艺品的样式,使之既实现其收藏纪念功能又能够达到实用价值。政府要切实利用好“两赛一会”这个平台,发掘能工巧匠,鼓励创新设计。

黔东南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全国闻名,但是精湛的传统技艺一直都是家族式传承,要冲破这一限制就必须加强民族民间工艺的职业教育,将民间技艺与高等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结合起来,让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新生的能工巧匠。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在任何国家,凭民族性的特征而成为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在于该民族与主体民族的文化差异。如此界定,可以避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泛化,失去民族文化旅游特定的研究、开发、经营领域[1]。要突破工艺品行业的发展瓶颈,保护和培养传统技艺人才固然是根本,但要实现行业发展,效益增值,在产品的设计上仍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但设计人才、制作人才的缺失,让工艺品只能单调的重复,偶有创意作品,也因为缺乏制作人才而只能束之高阁,供人欣赏而已。

民族传统工艺品业发展势头迅猛。如黄平苗族泥哨、侗族地区的根雕等,在多彩贵州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大赛上,黔东南州众多的传统工艺纪念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引领市场,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力军。2007年,一方名为“斧钺天成”的思州石砚在网上炒得火热,价格已超过2万元即是证明。丹寨卡拉村被誉为“鸟笼村”,小小鸟笼编出了大市场,村民不用出门就能做生意,手里攥着国内外的订单,30%的产品还通过农经网销售。

实现工艺品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必须首先要尊重民族工艺,以弘扬民族和地区文化为使命,

二.演艺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策略

当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大型演艺团体大都已经实现改制,从原来的“大锅饭”逐步向市场化的运作转变。文化主管部门应转变角色,从“东家”、“管家”变成宣传员、促销员,给予让各级、各类演艺团体更大的发展空间[2]。这当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多彩贵州风”的创作理念和运营模式。截至2012年底,它的演出场次达到2047场,吸引了200多万国内外观众,从2011年至今演出总收入达5000万元[3]。它的成功得益于贵州近年来北上南下的高密度宣传,得益于贵州旅游价值的提炼。

近年来,黔东南演艺行业坚持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向外界传递了一个神秘、活力的黔东南,为黔东南旅游宣传和文化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效果。[3]黔东南州歌舞团在2012年“中欧文化对话年”中,行程历时45天,参加7个艺术节,在巴黎、敦刻尔克等多个城市的国际舞台进行40余场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当地市长、组委会主席的接见。

2012年11月在“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上公演的,斥资3000多万元的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打响了塑造黔东南演艺精品的第一枪,是集合了苗侗文化和现代元素“SHOW”为一体演艺精品。在连续近十天的表演中,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不仅当地群众拍手叫绝,外地游客也表示叹为观止。目前这台晚会经过短暂休整,即将作为一道常规性节目在黔东南民族文化宫进行表演。是通过精品演艺将游客“引进来”的又一成功典范。通过提炼文化,塑造精品,让表演的舞台成为黔东南旅游推广的舞台,让民族的演艺成为旅游的精品,切实的让文化和旅游实现融合发展。

三.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策略

会展和旅游的共性在于两者都能够聚集较多的人气,两者都涉及餐饮、住宿、观光的内容。这就要求黔东南当地要具备一定的接待条件和档次,同时还必须形成独具特色的会展品牌,以办展来助推旅游业发展。综合黔东南的资源优势,可以将少数民族工艺品和民族传统医药作为核心的展会主题,形成特色鲜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会展品牌。

成功的举办会展能够有力的证明一座旅游城市的繁荣兴旺,同时,成功的会展品牌对商务、休闲、科考等高素质游客群体往往展现超强的旅游吸引力,极大的助推勒旅游业的发展[2]。连续举办了四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不仅让贵阳很好的迈向了国际,吸引了国际,同时其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与“爽爽的贵阳”这一旅游形象现场完美的契合,是贵州当前会展品牌与旅游融合的最佳例证。

会展品牌的成功关键在于它的独创性、唯一性和典型性。黔东南的旅游发展得益于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民族文化的原生性,以此为主题举办的会展活动既能够起到弘扬生态文化的目的,又可以提升文化旅游的品位,创造更大的旅游附加值。可以通过开展苗医苗药论坛,侗族大歌音乐会,蚩尤文化、萨玛文化研究会议、苗族银绣博览会等活动形式,将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和文化上升到世界级的层面,在提升关注度的同时,将会展本身打造成具有旅游价值的产品。

产业融合现象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既是一种客观需求也是一种现实存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为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金颖若,集市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途径,经济地理,2003

[2]民进贵州省委会,《贵州省民族文化保护、教育有关政策问题调研报告》

第7篇

一、大赛情况

第三届全市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分为专利授权类、发明创造类、创意设计类和对策建议类四个类别,凡是年龄不超过40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创意成果的青年均可报名参赛。参赛作品应为近两年来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应用前景的发明、实用新型、创意设计或是围绕市委重大战略部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有一定价值、可实际应用或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合理化建议等。

大赛通知下发后,受到了全市广大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创新创意作品488件,其中专利授权类117件,发明创造类120件,创意设计类179件和对策建议类72件。全市广大青年围绕市委“四一三”战略重点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统筹发展的战略布局及“三八六”环保行动等中心工作,招商与转调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其中,涉及滨海开发的有3件,旅游产业发展的有3件,医疗卫生事业的6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2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4件,这些作品点子新颖,针对性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有一定价值、可实际应用或有借鉴意义的合理化建议。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确定《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调研报告及建议》、《潍河开发浅谈》、《关于“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实现我市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建议》、《构建寿光文化创意园》、《以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管理》和《小学英语“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等6件作品获对策建议类金点子奖。现将这些作品作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启迪。

二、主要内容

(一)《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调研报告及建议》一文以“潍县萝卜”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查阅文件、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消费者普遍对潍县萝卜的期待值较高,91%的消费者认为潍县萝卜应明显优于一般萝卜,仅有9%的消费者认为潍县萝卜和一般萝卜一样。而如今市场上,潍县萝卜出现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信誉度一度下滑,影响了销售量及价格,甚至出现了论堆卖的现象。调查队对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导致潍县萝卜信誉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种植户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及统一化管理,为提高产量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大量 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萝卜品质不佳。二是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出现以次充好、提高价格牟取暴利等现象,造成潍县萝卜信誉度降低。三是政府部门缺乏专门机构管理,缺少有影响力的管控政策。如今无专门职能部门对潍县萝卜进行管理,政策以巩固萝卜市场为主,未产生较大影响。四是产业深加工链条尚未形成,潍县萝卜不易长期保鲜、不便大量携带、包装不够精美等问题,限制了品牌的发展。

为提高潍县萝卜信誉度,调查组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种植户要积极响应政府引导,深入落实科学化标准化种植,勿盲目添加化学肥料,切实保证萝卜质量。二是萝卜协会等组织要制定鼓励性规则,吸引零散萝卜种植户加入并对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联合企业进行统一收购,规范营销体系。三是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部门指导并监管潍县萝卜的产销过程,加大对销售点潍县萝卜的质量监控;要加强监管,鼓励并保护好潍县萝卜地理标志的规范使用,打造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贮藏及深加工产业链,优化商品流通环节;要精心组织产品展览与宣传,积极策划“萝卜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二)《潍河开发浅谈》指出城市河流水系承担着防洪排涝、保护生态平衡、调节微气候、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等多项功能,对城市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城市河流综合开发,需从水系功能定位、规划治理原则、规划治理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水系综合治理规划。目前,潍河流域除了局部河段治理工程外,尚缺乏对整个河网水系的综合治理,许多河段的河道防洪标准较低、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节点景观差等现状,不能满足我市城市发展定位的需求,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因此,潍河需要进行河流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构建生态、人文、和谐的健康水系,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美化滨水景观环境,打造旅游休闲场所,达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从而保障城市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关于“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实现我市乡村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业提出建议:一是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在基础条件优越地区着重加速旅游业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生活设施和民居形式,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自然风貌。三是注重特色,根据我市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相融合,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五是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护现有乡村旅游资源。

(四)《构建寿光文化创意园》一文指出寿光应着力构建以潍坊科技学院寿光市软件园、林海生态休闲创意产业区、蔬菜高科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区、弥河自然风光旅游区中心的“一园四区”文化创意园发展规划,形成一园四区、统一规划、错位发展的格局。以高科技蔬菜示范园聚集区为龙头,形成南北互动,合理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应坚持以优势门类突出、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方向,优先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演艺、蔬菜种植展销、蔬菜品种研发、节庆会展和工业设计六大重点领域,以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命名为契机,坚持走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向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目标迈进,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

(五)《以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管理》一文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制约项目并网效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员队伍、业务流程、工作环境及材料报送4方面问题。通过专题研究、数据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排查,发现单位咨询时间长,重复咨询次数多,路途耗时长,审查方案环节缺乏相关考核,审核批复不及时等问题为影响业务办理效率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原因通过制定完善的咨询流程,扩大服务层级,改进审核方式等方面对影响业务办理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完善。措施实施后,光伏项目由受理到并网时间缩短了60天,优化了并网流程,简化了并网手续,提高了服务效率,促进了分布式光伏发电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良好作用。

(六)《小学英语“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是一套崭新的小学英语快乐学习教学模式。把一堂课设计成“Game”,在这个比赛中学生要分五步,逐级过关,即由教师指导、学生当小老师主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任务型五步教学模式,循着”sport”导学提纲,让学生在sing (唱)、read(读)、play(演)、organize(玩)、test(做)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快乐完成任务。五步教学法通过建立竞争、激励式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sport”动感英语五步教学法已在国家级刊物《中国现代科教论坛》、《中国科教育人杂志》发表。

第8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兴凯湖;可持续发展

一、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1.“ “循环经济”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指在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组成的整个系统内,在资源前期投入、企业生产、消费者使用产品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纯粹依赖消耗资源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型的、依赖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2.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废弃物排放,对废弃物实行回收再生产,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就是著名的3R法则。 即减量原则、再利用原则、循环原则。

(二)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在旅游业的开发上,依照循环经济理念,减少资源开采量,减少环境污染,以期达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兴凯湖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东南部,距鸡西市130公里。兴凯湖由火山喷发地壳落陷而形成,是以湖泊、湿地、森林等自然旅游景观为主的风景旅游度假区。兴凯湖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现存的重要的湿地之一、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员。然而随着兴凯湖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的旅游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鸡西建立生态型旅游城市的目标实现,制约了兴凯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兴凯湖旅游区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管理

兴凯湖旅游区包括当壁镇、兴凯湖乡、白泡子乡以及兴凯湖农场的865农场、857农场、8510农场二分场和兴凯湖水产养殖公司的土地使用范围。这些土地分别归属6个行政单位管辖,在权属上各自为政,故缺少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上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破坏。

(二)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不到位,景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农业生产污染。据调查,在穆棱河畔泄洪区、兴凯湖保护区周围都种植了大面积的水田,由于现代农业施用了大量的化肥,这些化肥污染物通过湿地,随着河流,最终进入兴凯湖,对兴凯湖湖水的水质以及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不良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鸟类变少,野生莲花景区的莲花锐减,如果不加以治理,当地的水鸟栖息繁殖地将不复存在,兴凯湖畔美丽的野生莲花也将消失。

2.工业污染影响湿地平衡。当地的兴凯湖造纸厂,年排污水223万吨,年排化学耗氧量(COD)4751吨,对湿地造成较大污染,并且还导致了兴凯湖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3.人为因素造成景区生态环境受损。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一方面当地农民不断的占用湿地,进行耕种,使湿地面积快速减少。例如,兴凯湖龙王庙核心区西的金源农场开发后,保护区核心区天然湿地实际面积至少减少了两万公顷,水禽、猛禽失去了家园,每年的农耕活动都干扰着鸟类的迁徙和繁殖。另一方面当地农民还冒险私自砍伐兴凯湖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渐危树种——兴凯湖松;另外当地人还存在休渔期、禁渔期仍然捕捞的行为。这些因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的行为,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及生态平衡。

(三)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1.运力不足。从目前的情况看,从鸡西市、密山市去往各重点景区的公路较为便捷,尤其是机场开通后,更是方便了省外游客来兴凯湖旅游度假。但是目前由于鸡西密山的旅游车辆运营企业较少,从鸡西、密山直接通往景区的正规营运车辆非常少。此外,由于从省会哈尔滨到达鸡西与密山的列车次数较少,省内的旅游团队往往很难订购到火车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省内游客的出游。

2.景区接待能力有限。据统计测算,密山市区内基本达到旅游接待标准的大小宾馆约有床位1400张左右,沿湖沿江主要景区有接待床位1000多张,在旅游旺季时会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从床位数量上来看,兴凯湖旅游度假区存在严重的接待能力不足问题,制约了大型旅游团队的出游计划。

三、 循环经济理论下兴凯湖旅游度假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以循环经济的减量原则为指导思想,制定完善兴凯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

要想真正实现兴凯湖成为国际旅游生态基地的目标,政府必须把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中的减量原则应用于旅游发展规划中,树立“以保护促发展”的理念。

在具体措施上,第一,要减少对湖水的污染源。政府在兴凯湖发展规划中应明确对兴凯湖水造成污染的工厂进行关停,对上游的农田进行退耕还林。第二,减少对湿地的占用。坚决杜绝农户滥占湿地,并对已经占有的湿地实行退耕还湿,以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第三,尽量减少人类其他活动造成的对兴凯湖以及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干扰,从而保证兴凯湖旅游景区的生态性和吸引力。

(二)兴凯湖各景区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

兴凯湖各景区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商兴凯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大计。由于旅游资源管理的权责不明,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兴凯湖旅游管理体制应走出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传统管理模式,由相应的政府部门牵头,相关行政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共同参与建立和规范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避免景区开发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行为。

(三)政府应以绿色GDP指标为基础,建立兴凯湖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所谓绿色GDP就是在评价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时,应该从生态、环境、文化和经济等多个角度综合进行评价。而不是简单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水平等指标为主。针对兴凯湖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政府应从资金上加大投资治理污染,加大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完善本地的旅游法规,聘请专家对各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真正建立起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以达到国际生态城的目标。

(四)积极与地方院校合作,共同培养生态旅游人才

鸡西大学是当地惟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有关方面应与之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合理进行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真正使地方教育服务于地方旅游,同时使旅游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目前资金来源有省政府国债,地方政府拔款,还有亚洲行GEF项目的款项。如果进行大规模的恢复生态工作,则需要更多的资金。除以上渠道外可考虑引入社会企业资金进入,一方面化解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可扶持地方企业的发展。

(六)通过政策扶持,增加对兴凯湖旅游度假区的服务供给主体。

第一,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汽车公司增开市区通往旅游景区的客车,解决无车可去的现状。第二,政府可联合当地旅游专家对村民进行宣传、引导和培训,鼓励当地居民对自家居住环境进行改进,开设家庭旅馆,以接待旺季的大量游客。

[参考文献]

[1]于春雨.兴凯湖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2011(6).

[2]鸡西市政协.关于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建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R]. 2011.

第9篇

2008年5月4日,“五一”小长假结束,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以下简称方特)获得了空前成功。

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五一”三天中,方特接待游客6.5万人次,跻身安徽游客接待量5万人次以上的八个景区之一;门票收入950万元,跻身安徽门票收入突破百万的八个景区之一,超过黄山、仅次于九华山,位居第二。

对于一个试营业不到半年、正式营业不到20天的景区而言,这份成绩单绝对值得自豪。

2007年10月18日,比照“深圳速度”建设的方特,在开工13个月后建成并开始试营业。数月后,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到芜湖考察时,对方特的定位、建设与发展大加赞赏:“方特如此大规模、高水准的项目落户芜湖……辐射长三角,对接中原地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008年4月18日,方特正式开园。在五一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其游客接待量仍持续攀升,7月达到20余万人次,8月突破30万人次。截至9月底,方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成为安徽旅游界名副其实的黑马。

风雨5年路

事实上,黑马方特的出现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没有芜湖5年来顶着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给予支持与推动,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方特现象。

方特位于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大桥开发区)。2001年12月,大桥开发区获得安徽省政府批准,面积达9平方公里左右。如何定位大桥开发区是当时的一大难题,因为“这几乎是一块废地,9平方公里被长江大桥、铁路、公路与水面切割,而且临近机场,建筑高度受严重限制。”大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肖本如告诉《决策》。后根据管委会初步规划,大桥开发区功能分为四块:旅游娱乐区、商贸商务区、高品质住宅区、高新技术产业区。

大桥开发区管委会希望将旅游娱乐区打造为芜湖的“迪斯尼乐园”,但招商工作却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开发区刚设立时,英国一家公司曾计划斥资2亿美元在这里兴建一个占地1.5平方公里的“诺弟童话世界主题公园”。但管委会人士说,“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英国公司不愿意来投资了。”

为了解决“诺弟童话世界主题公园”难以实施后大桥开发区旅游产业发展问题,2003年11月23日,时任管委会主任葛国良与深圳华强集团高层就开发旅游项目进行了第一次接触。2004年3月11日,芜湖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正式开始与华强集团洽谈。

“谈判中,时任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有一句话让华强高层感到很振奋:文化科技产业是小投入、大风险,大投入、小风险,要做就一定要做国内领先的。”方特欢乐世界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启程回忆道,“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句话让华强高层决心投资芜湖。”

2004年9月4日下午,芜湖铁山宾馆,深圳华强集团与芜湖市政府隆重举行“芜湖华强旅游城”(后更名为方特欢乐世界)项目签约仪式。12月,芜湖市华强旅游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以下简称芜湖华强),并通过挂牌竞得项目用地,一切工作正有序推进。

但是,就在此前后,圈地等关于方特的各种传言突然喧嚣尘上。尽管,传言源于芜湖部分市民认为当时芜湖还不具备接纳并消化该项目的能力,芜湖的发展与华强的投资条件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但传言的“杀伤力”却逐步显现,并开始影响到政府部门。在一份当年芜湖相关部门的调研报告中写道,“原来我们对这个项目不怎么了解,加之社会上有各种议论,网民们也有不同反映。因此,我们也有些疑惑。”不久,关于华强落户芜湖的传言,使得这个项目因为种种原因暂停了数月。

在不被很多人看好的情况下,芜湖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向华强递出橄榄枝,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为消除疑虑,取得最大程度共识,芜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5年5月,芜湖组织大桥开发区顾问组赴深圳调研华强集团与文化旅游产业,并将方特的规划进行公示,广泛发动市民参与讨论。

2005年9月,芜湖提出构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芜湖日报社先后开辟了关于创新文化的《高端访谈》、《我看创新文化》、《促进全民创业,实现率先崛起》等栏目进行讨论。尽管这并非专门为方特项目开展的思想解放讨论,但为方特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思想氛围。

2006年,几经波折后,方特又开始向前推进。项目施工期间,安徽各级领导对工程建设非常重视,也非常关心。先后任安徽省省长、省委书记的王金山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时任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市长陈树隆多次带领芜湖各部门调研工程建设情况,并现场办公解决方特遇到的诸多问题。

在安徽省与芜湖市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尽管2006年方特再次遭遇省外媒体与网络的质疑,却并未因此而停止前行的脚步。

芜湖的舍与得

“芜湖市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芜湖华强总经理助理阮彤带着感激之心告诉《决策》。这个牺牲既有在谈判过程中,芜湖“舍”去的优惠政策与一些暂时、眼前的利益,也有建设过程中力挽狂澜惹来的争议。

“不过,没有投资就没有回报,这对于政府而言同样成立。”芜湖一位官员告诉《决策》,芜湖的“舍”其实可以看作是投资,只不过它要求的回报不是利润而是城市就业、税收等等。

目前,芜湖5年的“投资”已经开始获得回报:方特目前数千员工中80%为芜湖本地人。这还只是芜湖“舍”之后获得的很小一部分的回报,更大的“得”还体现在芜湖市委市政府对整个城市的战略思考上。

“十五”以来,芜湖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4:56:37.6。当一个区域的第二产业发展到50%以上,该区域就进入到后工业时代,需要第三产业的带动,芜湖正处于这个时刻。

但是,芜湖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并不乐观,一份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芜湖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7.46亿元,较上年增长10.5%,与规模相近的江浙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如常州三产增加值为450.4亿元,同比增长14.7%,扬州为318.2亿元,同比增长14.3%。如何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芜湖的当务之急。

2003年,安徽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并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国家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亦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中部地区的重要产业。

早在“九五”之初,芜湖就率先成立了旅游局,全面领导其旅游工作,在安徽仅晚于黄山。芜湖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对旅游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关于加快芜湖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包括旅游业同步发展的工作思路。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旅游业当然成为芜湖发展第三产业的不二选择。

“在旅游行业中,主题公园是最快捷的盈利方式之一。主题公园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不言而喻。按旅游行业的统计来算,门票与其它相关行业的收入比例是1∶7。”相关专家告诉《决策》,“迪士尼乐园对香港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吗?”

2007年8月15日,时任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到方特视察时,指出目前在芜湖,有两个民族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产业:一是奇瑞,它属于第二产业范畴;二是华强,它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将方特打造成芜湖第三产业中的奇瑞是我们的目标。”芜湖一位官员告诉《决策》。

“华强有完全的自主产权,有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这完全符合芜湖的城市精神。芜湖的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龙头,方特很合适。”一位当年项目洽谈的参与者告诉《决策》。

仅在旅游业上,方特“有望带动整个芜湖旅游产业的发展。”芜湖一位官员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说,而且,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发展,方特建成后,将逐步在中国东南一带形成影响。

打造三产中的奇瑞

随着方特建成开园,其龙头带动效应正在显现。

“着眼于方特开园,在去年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我们正式提出了‘两山一湖一城’的旅游发展目标。如果能形成‘两山一城一湖’的格局当然更好。”芜湖市旅游局副局长刘宏柱笑着告诉《决策》,因为方特,芜湖旅游已经成为安徽全省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除了旅游之外,方特的效应更体现在文化产业上。

2007年,首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在合肥召开。“会前我们获得消息,在此次会议上,合肥将被命名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芜湖市文化委员会宋建华告诉《决策》,芜湖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希望能跻身其中。

2007年11月,当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带队到合肥视察会场时,芜湖将他中途“拦截”下来,请到芜湖考察正在试营业的方特。孙寿山看了之后,很是震撼,“安徽不声不响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这么重大的文化项目。”并明确表态:对芜湖建设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给予支持。

12月1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正式在芜湖揭牌。此后,时任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与市长陈树隆数次带队到深圳华强总部考察。“方特目前还仅是动漫展示,如何将研发、制作、甚至人才教育与文化科技产品市场平台融入进来,使之在空间上构成‘芜湖华强文化科技旅游新城’,是这几次考察的重点。”芜湖一位官员告诉《决策》,从迪斯尼与环球影城的构成不难发现,他们均是集研发中心、制作基地、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中心为一体。

2008年初,芜湖通过招商引入浙江和瑞公司,投资4.5亿元新建动漫生产基地――芜湖和瑞产业文化科技园。“建成后,这将与方特、动漫产业孵化中心形成生产中心、展示中心、孵化中心三位一体的格局。”宋建华向《决策》描述道。

在此前后,芜湖又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暂行规定》。“这个政策具有重大的突破性。”宋建华向《决策》举例到,“按照规定,任何芜湖企业制作的动漫在芜湖电视台播出每分钟奖励500元;在安徽电视台播出,每分钟奖励1000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每分钟奖励2000元。同时,凡是进入动漫产业孵化中心的中小企业,芜湖将一概免收房租。”

2008年,在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旅游产业被提至芜湖新兴支柱产业的高度,“创建具有滨江山水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将成为芜湖未来五年发展的五项主要目标任务之一。

“奇迹在静悄悄中发生”

方特现象的独到之处究竟何在?

“芜湖在与我们合作过程中,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虽然对我们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从来不参与方特微观的经济活动。”王启程告诉《决策》。不能否认的是,方特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其成功的商业运作与商业精神,“为了这个项目,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华强几乎准备了十年。”阮彤告诉《决策》。

但如果放大观察的视野,不难发现方特在芜湖出现并非偶然,正如奇瑞在芜湖出现一样,方特现象的形成是芜湖这个城市特有的精神孕育的产物。

2007年5月22日,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金山到芜湖市调研。现场考察完即将完工的方特之后,王金山十分兴奋,他说,主题公园让人一看,感觉真不错。将来逛公园,更像是出国旅游,而且是去发达国家旅游。

紧接着,王金山总结道,芜湖人不张扬,做实事,求实效,发展不是在大喊大叫上体现,奇瑞、华强等奇迹都是在静悄悄中发生。芜湖人自主创新,敢闯,敢试,执著,前有奇瑞精神光芒四射,今有华强旅游城又添异彩。

第10篇

关键词:水族;马尾绣;旅游价值;商品开发

1 水族及马尾绣概况

水族是一个既有语言又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人口约43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境内,95%分布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州、云南也有少量分布。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为原材料的、古老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技艺,现仅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于此)及周边的水族社区中世代相传,成为现存稀有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遗产。其制作原料独特,工艺繁杂、精湛,造型图样生动、多样,成品呈现出一种浅浮雕感,经久耐用,是水族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2 马尾绣自身特点分析

(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纪念性

从古现马尾巴的毛能把兽皮连成衣物,水族就一直沿用其进行绣作,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水族妇女根据本族千百年来在哲学、美学、习俗等各方面特有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几乎每一种绣品背后都有着各种美丽的传说。例如,水族最具代表性的绣品"歹结"(背带)上的大蝴蝶图案,就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天上有九个太阳,晒得树枯河干,一位勤劳的水族妇女背着孩子去找水,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母子俩几乎晕死过去。这时,飞来了一只大蝴蝶,在母子的头顶展翅遮住了太阳,母子俩因此得救。从此,水族福怒便在背带上绣上大蝴蝶图案,象征着平安、吉祥。这些传说大都和水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寄予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的尊重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意,具有浓烈的少数民族地方色彩。

(2)制作原料独特,工艺复杂,经久耐用--实用性

马尾绣的独特性在于以马尾毛作为刺绣的原材料。许多人从其字面意思理解,误认为马尾绣就是用马尾毛作为绣线制作而成的绣品,其实是以5根左右的马尾毛作为芯,将白色的丝线缠裹其上,制成马尾线,再用马尾线制作绣品。整个绣制过程大致分为五大步:固定图案轮廓(用细丝线将马尾线按照图案轮廓固定在绣布上)、填芯(用辫形彩线填充图案)、镶边、钉"金钱"(用红线将圆形小铜片顶在绣片上,多用于背带和童帽)、拼接(将若干绣好的绣片拼接在一起)。整个制作过程非常繁琐,且每一个步骤都是纯手工制作。

因马尾毛具有质地硬、不易腐败变质、含有油脂成分等优点,使得这种以马尾线制成的绣品不仅不易变形、经久耐用还能保有光泽。

(3)纹样丰富,色彩绚丽--艺术性和审美性

水族的刺绣艺人们虽然大多都不识字,但她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审美观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花、鸟、鱼、虫等自然万物,龙、凤、麒麟等水族图腾,太阳、蝴蝶等民族民间传说以及古老的文字水书等在保留原物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抽象表现、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结合精湛的刺绣技艺,创作出各种精美而又实用的马尾绣作品,逐步形成了水族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色彩运用方面大胆而不失协调,常用红(使用频率最高)、黄、绿等比较艳丽的颜色,但水族人民通过色彩搭配(按照互补色、临近色等规律进行搭配,弱化颜色对比效果)、勾边(运用灰、白、银等颜色进行勾边处理,缓和色彩的厚重感)、层次分配(合理分配各种颜色在绣品图案中的比例,明晰主次关系)等方式进行处理后,绣品看上去绚丽、多彩而不失协调,整体融洽和谐。

3 马尾绣的旅游价值分析

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分析,马尾绣的旅游价值贯穿在旅游活动的游、购、娱三大环节中,是旅游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旅游者购物的需求

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游客体验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能力不断提升,在旅游地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作为纪念或馈赠亲友已经成为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国旅游商品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面对这一现状,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尤其受游客青睐。而马尾绣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纪念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商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将其开发成具有水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一定能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者更高层次的购物需求。

(2)满足旅游者视觉审美的需求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消费行为,开始更多地关注、追求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寻求视觉审美成为主要的旅游活动内容。

马尾绣传统工艺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一朵奇葩,被誊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独具魅力。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强烈的色彩搭配以及丰富的图纹样式所表现的美是极其丰富的,无不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它综合了民间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过当地艺人的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创新、探索和完善,才达到今天的艺术成就,成为当地一种有着较高审美价值和魅力的艺术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视觉审美的需求。

(3)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需求

旅游者追求新颖、独特、猎奇的心理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凸显。虽然水族马尾绣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会因外界文化的冲击有所变化,但其继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始终会使它拥有独特、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无论是其色彩运用、图纹样式、制作工艺,还是蕴含的水族文化等,对于旅游者来说都是新奇有趣的,具有神秘色彩。这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强烈文化感染力的旅游商品资源,最是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若是游客能在旅游活动中亲自参与制作过程,又会增加其旅游乐趣,留下美好的回忆,求趣的心理需求将会得到极大满足。

(4)满足旅游者求知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刺绣又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历史文献,是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史料。而马尾绣是以水族图腾、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水书等为底版进行设计、制作,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水族文化,成为研究水族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渠道。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旅游者不再满足于单纯欣赏山水风光,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体验民族文化来提高自己的旅游品位。因此,承载着水族千年历史文化的马尾绣就可以使不同的旅游者在欣赏其作品时,都能从其传统制作工艺中感受到它的文化底蕴,并能从中获取水族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一些水族的风俗文化,从而满足游客的求知欲。

4 旅游经济中的马尾绣

4.1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

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不断开发与拓展,马尾绣这一极具民族特点的古老技艺逐渐显现出其极高的旅游价值,开始打破自给自足状态,凭借自身优势跻身于众多旅游商品之中,备受游客青睐。但是,当前市场上的马尾绣商品仍然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

(1)品种少,创新不足,传统与时尚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当前,旅游市场上的马尾绣商品以传统绣品为主,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款式和造型上都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群体既追求时尚又寻求古朴自然的视觉与心理审美需求,降低了游客的购买欲望。虽然当地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改善,如马尾绣片装裱画,现代服饰、女包等与传统马尾绣工艺结合,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图案的马尾绣等等,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知名度低。虽然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加之政府的支持以及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的带动,马尾绣开始走上商品化之路,知名度有所提升。但是与同是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的苗绣、羌绣等相比,社会认知度仍然很低。贵州以外知道马尾绣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更遑论了解甚而欣赏、使用,即使是在贵州,离开以三都为主的水族地区,也有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并没有亲眼见过。而在贵州民族手工艺知名品牌中,刺绣领域目前只有松桃苗绣,马尾绣尚没有形成标志性的品牌。

(3)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目前,马尾绣的生产与销售主要以小、微企业为主。就以三都县为例,主要是由两位省级马尾绣传承人韦桃花和宋水仙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获奖奖金以及融资等渠道,开办的马尾绣工艺品店以及由县政府主导开办的凤之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马尾绣的宣传、生产与销售。缺乏大企业的带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同时缺乏完整的营销渠道,市场占有率低。

4.2 解决思路

(1)以市场为导向,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部分游客在购买民族民间传统型旅游产品时喜欢既有民族特色,又突出个性,且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因此,在开发马尾绣商品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深度挖掘本民族文化传统,时尚与传统相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创新,使产品既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很好的时尚、美观性。这样的产品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搜集本地马尾绣精品参加省内外各种工艺精品展销会进行实物展示,组织本地刺绣能人参加诸如"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此类赛事,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新闻媒体合作、利用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

(3)培育企业、构建现代营销网络。马尾绣旅游商品要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必须要有一批骨干企业做为支撑,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传统工艺企业,但又不局限于本地,还要加强与周边相关产业的交流、合作。同时,还要在传统营销手段以外,与有影响力的商业网站合作,构建现代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体系完整的销售渠道。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尾绣真正的走出去,实现商品与市场的对接,提高产业化水平。

5 结语

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地域特色,就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贵州民俗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刺绣工艺,马尾绣将会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拓展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心理的深入了解,挖掘出更多的旅游经济价值。这对水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水族特色文化的开发以及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湾.韦桃花和她的"桃花马尾绣"[J].时代人物,2009(11).

[2]刘海燕.凉山彝族传统服饰旅游价值的研究[J].大家,2012(1).

第11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涉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和通晓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无疑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教学语言,它更代表和反映着一种文化,而对于这种文化的了解,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造就完美人格,提升竞争力及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从学习的角度看,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传播,信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如何获取有效信息,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大多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通用语言开发,又通过英语传播的,英语在信息时代的强大优势有目共睹,一个有着无限量信息和知识的精彩世界,懂英语的人能更自由的徜徉其间。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推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学习与掌握;将国际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信息和国际化的教学案例直接引入课堂,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以满足学生所需、社会所要,进而保障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师资条件

双语师资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实施双语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而且要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事实证明,只要深刻理解双语教学内涵,认真探索双语教学规律,学习双语教学成果,经过学习、培训以及其他途径的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的。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英语专业向旅游管理专业转型教师目前为数不少,这些教师英语教学经验丰富,听说读写译能力强,专业知识经过转型学习、参加培训和下企业学习锻炼等有效途径,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也能带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良性发展。

2.学生条件

从整体水平来看,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比较低,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开展双语教学。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旅游管理共招收了学生240人,经过一年的外语应用课学习后,有B级111人、A级125人(包括部分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通过了高等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顺利实施双语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基本能保证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充分领会教师的教授内容,更好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三年的课程安排上,除了第一年的外语应用课的基础上面,第二年和第三年开设旅游英语课,聘请外籍教师担任语音和口语课的教学,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如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对于高职学生水平的质疑之声从来都是不绝于耳,大家普遍忽略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正是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有限,才更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以提高之。这也对高职双语教学提出了甚至比本科院校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调查,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对学科遴选,教学资源的提供,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等问题进行反复深入探讨和实践,来解决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这个问题。

3.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

明确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对促进双语教学有重大作用。例如: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2011年正式下发了“关于双语教学实施办法”和“关于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若干意见”文件。“办法”对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双语教学的认定,双语教学及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开设课程,双语教学教室的任教资格,教学质量监控和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等问题做出了明确指示和规定。“意见”对双语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双语教学内涵,教材选用、教案和讲义的编写,学科遴选,师资培养,教学评价,合作办学,双语课堂教学的中英文讲解比例,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使用、实训和作业布置,考核方法等做出了说明和规定。另外,学院对旅游管理系开展双语教学非常重视,院长亲自听课并对相关教师提出双语课堂教学提出宝贵意见;学院教务处多次组织教学督导人员观摩指导双语课堂,鼓励和奖励双语教学成果。所有这些举措都为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和学习提高的热情。

三、高职双语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初探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课程内容,并根据岗位需求来安排实训和实习,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特色。高职双语教学应把就业导向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突出任务来完成。高职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强调“一技之长”,这里“技”指的就是应用英语的技能,也就是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英语习得能力和知识视野通过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的双语教学得到了加强、训练和开拓,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多一种可能和选择。双语教学不是英语课,不是系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更不是理论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理论结合实践,实践指向就业。

2.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在实践中,“双语教学”通常分为三种模式:(1)学校使用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沉浸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我国的双语教学多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也是“保持型双语教学”。国内高等院校实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方式大致有四:(1)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纯英文讲授;(2)英文教材,英文板书,大部分英语讲授,小部分汉语补充解释;(3)英文教材,英文板书,定理、定律、原理及概念用英文表述,汉语解释;(4)英文教材,汉语讲授。其中以第三种方式为主。目前的高职双语教学大多采用第三种方式,因为中困难的存在,其教学方式出现了多种变异。笔者2012年进行《客源国概况》双语教学。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之前的专业课程都是母语教学。笔者采用了国内同行编写的全英文教材。教材编写的比较仓促,问题多。用词太过术语,知识脉络不清楚,给教学造成一定困难。由于通篇阅读困难大,思维不连贯,学科知识本身的完整性也遭到了破坏,笔者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补充。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用课件、视频和板书全英文,教学用语中英语约占60%。学生要求尽可能使用英语。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从好奇、畏难到适应、兴趣浓厚和有所收获。高职双语教学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教学模式,都要根据学生和课程本身的情况来决定。高职双语教学的一蹴而就、一窝蜂上的状况令人担忧,但是最令人担忧的,应该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包括教学模式的采用。很多高职院校引进全英教材,本科那一套教学模式,都是硬着头皮上,还是不能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和学生。笔者认为,高职双语教学应该在这方面好好反思和研究,只有结合现有理论,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才是合适自己的模式。

3.选用和编撰适合教材

目前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提倡使用原版引进的外语教材,这是由本科教育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高职双语教材的选择,首先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引进教材固然好,但目前很多课程还找不到引进教材。其次要考虑适用于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的使用和浸入。双语教材的选用,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优势,以本土化、实用性为原则,既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又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要求与语言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自编教材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特点和学生特点,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补充相关知识,值得提倡,但在编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遣词造句的通俗易懂,注重知识与信息实用性、权威性和体现双语教学、高职教育特色。目前已经出版的高职双语教材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太过学术,学科知识的传授被满篇艰涩难懂的英语破坏,把双语课变成英语课。因此,高职院校在自编教材的使用和编写上,一定要冷静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高职双语教学的内涵问题。

4.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调查;综述;底层;陕西

[作者简介]田富强(1972―),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学院教师;(陕西西安710077)池芳春(1973―),女,陕西宝鸡人,宁夏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宁夏银川750021)田富利(1984―),男,陕西扶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 (陕西杨陵712100)

农村代表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家庭组织及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是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文化积淀多源于此。[1]

一、农村基层民主研究

邓武红博士指出在平民社会日益强大、个人权利不断彰显的语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成为现代乡村文明治理的必然选择。选举主要问题:(一) 贿选普遍存在。黑金扭曲选举结果,使恶人通过合法形式获取农村基层公共权力。运行制度不完善,候选人当选后很难监督制约,,贪污腐化。村民抓住眼前利益,贿选者与受贿者达成合谋。(二)防止基层民主演变成农村宗族势力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对策有:(一)村级财务公开;(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参政意识;尊重个人权利,培育基层民主文化。农村基层民主处在中国场域特有的文化、制度和利益纠葛中,是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矛盾的深层次反映;缺乏整个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基层民主只能是“孤岛政治”。[2]

郝晓雁博士指出村民自治存在问题:(一)经营方式转变与管理功能转型不匹配,自治组织运作机制不协调,管理方式滞后;(二)集体经济瓦解与传统资金运作方式破坏,导致村级债务增加,影响自治组织行政效率;(三)经济利益表面化和干部身份多样性,导致自治组织班子涣散,责任心下降;(四)农民参政意识淡漠,村民议事组织松散。对策有:(一)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体系;(二)依照高效、透明原则,完善村民议事和监督规范及办事听证制度。[3]

陈昌洪博士剖析了村民自治存在问题:(一)腐败严重,难以选出为民办事的村官;(二)县乡政府对村民自治指导不力,村两委班子协调困难;(三)村级经济弱小,难以提供村民满意的公共产品。对策是:(一)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基础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和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为核心的民主监督制度,加大惩治村官腐败力度;(二)县乡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对村委会的指导,为村民自治创造良好环境;(三)政党主导,政权支持,自治主题,渐进发展:遏制、打击农村社会黑恶势力和财团势力;有效激励村干部;发展农村经济,为村民提供必要公共产品。[4]

二、退耕还林还草研究

程默博士认为退耕还林要充分考虑农户利益,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一)尽快构建退耕还林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二)通过鼓励产权合并实现林权相对集中,提高资产价值特征与产权制度匹配程度;(三)通过政府公共支出政策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结构改善,拓宽退耕农户就业增收空间。公共支出应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用能源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救济补贴政策到期后生活贫困的退耕还林户,对其进行免费技能培训。[5]

葛文光博士指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农民对政策了解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实际退耕面积超过国家任务,补助资金难以满足完善工程需要;验收不及时、不严格;造林技术应用不到位,种苗采用缺乏科学性,不重视林木后期管护;林权证发放不到位;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盲目性;农民对八年后生活不乐观。建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绩观;出台《国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保证农民拥有基本农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建立林木管护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尽快发放“林权证”。[6]

三、农村专业组织研究

李双元博士关于陕西关中地区农民专业协会调查的案例为支部推动型、能人带动型和政府推动型:(一)专业协会是农户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的现实选择;(二)作为现行经济环境下农村诱致性制度安排,专业协会与村支部、村委会等强制性制度安排的协调,需要良好的制度实施机制,以促进基层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良性互动;(三)专业协会应先发展后规范。存在问题:(一)协会功能未完全发挥,与农户预期差距较大;(二)设立门槛,有悖国际合作联盟合作原则。[7]

岳佐华博士与李小玉女士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信用资本,蓄积了人力资本,盘活了市场,促进了特色经济发展。汉中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有:龙头企业依托型、能人大户依托型、部门依托型、农民自发型。问题有:(一)1/2的合作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章程,4/5的合作组织未注册;(二)部门依托型合作组织体制和产权不明晰;(三)管理欠规范,信息手段落后;(四)人员素质低,资金不足。[8]

四、农民增收培训研究

张聪群博士指出汉中市农民增收的障碍:(一)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收入下滑;(二)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和经营指导,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四)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和培训率低;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收入差距拉大。并提出对策:(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消除体制,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四)改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五)多渠道融资,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六)加快农业信息建设,增强农民规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9]

黄雯博士指出,西安市蓝田县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区域不断扩大、数量质量快速增长趋势:(一)以青壮年和男性为主;(二)素质、技能与收入正相关;(三)自发性为主;(四)长期务工人员比重大;(五)行业分布不均,以餐饮业为主。建议因地制宜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竞争力;出台就业准入法,严格就业准入;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延缓劳动力供给,缓解就业压力。[10]

张藕香博士认为年轻力壮、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力资本型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阻碍科技知识普及、良种推广、土壤改良、新技术应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应进行农业深度开发,消化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11]

五、陕西苹果产业研究

李继翠博士指出陕西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标准化程度低;(二)行业协会不成熟,果农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缺乏长远规划;(三)技术推广、管理及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四)资金和人才遭遇瓶颈制约。建议:(一)推行标准化管理,发展绿色果业和生态有机果业;(二)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三)加强苹果服务体系建设;(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苹果生产保障体系;(五)创新体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六)实施名牌战略。[12]

宋东风、王恩胡、锋博士指出,陕西白水县苹果发展要推广“四大”关键技术,规范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科技兴果;提高果农种植积极性,促进苹果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13]

六、农村医疗教育研究

睢党臣博士指出陕西省洛川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宣传力度小,农民参保意识弱;筹资难度大,水平低;报销范围窄,受益面小;组织机构不完善,报销制度不科学。建议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筹资机制;健全监督机制,规范基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强化行业管理,普及卫生知识。[14]

肖湘雄博士指出,运行机制制约了陕北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医疗市场混乱,农民就医困难;(二) 费用居高不下,农民因病返贫;(三)投入不足,缺医少药,乡镇卫生院步履维艰。他建议:(一)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二)纠正专项经费使用和预算外资金财政统筹存在问题;(三)因地因时制宜,探索以农村合作医疗为导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其作为非营利组织给予扶贫资金支助;(四)有效补助乡村医生。[15]

王朝辉博士指出陕西农村学校经费困难:老校危房增多,新建校债台高筑;拖欠工资和“普九”债务偿还无望;负担转嫁给农民和村集体;县级财政教育包袱沉重。建议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法,建立以国家、省、市为主,各级财政按比例负担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校舍维护改造建设机制。 [16]

七、水资源与农村金融

王文军博士指出当前陕西安康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一)洪旱灾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生态退化与水污染严重;(二)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适应;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不足,分配不均衡现象严重,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三)水电站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严重;旅游业发展与水源地保护存在矛盾。建议:(一)适水发展,提倡节水型产业;(二)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水质和水环境安全;(三)开发非常规水资源,满足用水需求;(四)加强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合理、科学建设水电站;(五)建立有助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权水价制度;(六)协调完善水事决策机制。[17]

高波博士分析了西安郊区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锐减,功能萎缩,实力不足;(二)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环境不佳。对支持“三农”的影响是:(一)金融机构从农村市场退出,县域资金流失,影响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二)管理体制不活,制约金融服务水平;(三)农村住房产权缺失,影响农民获贷能力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范围。建议多方联动,优化农村金融投资环境;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