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学

档案学

时间:2023-02-17 05:5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学

第1篇

保存信息

研究档案学学科的本质任务是对于档案的保存,对于文件的保存,对于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对于档案本身的保存。档案学的这个任务是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任务核心就是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件进行长久保存,为历史直接提供一个可以随时参考的凭证。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运用,对于档案学的研究空前的上升了一个等次,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丰富了档案学的信息保存功能。

利用信息

档案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信息的利用,其功能之一保存的目的也是更好的利用信息。档案学可以为文件的凭证作用,情报的价值,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档案保管基地,电子文件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的社会功能的信息利用提供直接的帮助。档案学本身以保存信息为立业之本,以利用信息为目的,充分发挥档案学的学科意义,更好的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人文的发展进步。

档案学有研究主体的任务

档案学加大力度对其自身主体的研究。档案学这门学科作为中国档案领域的统领者,如果缺乏了对档案本身特有群体的认识,根本上就没办法解释出档案学的理论发展前景,致使其档案学主体走上了一条死胡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工作者的文化水平、认知程度、生活经历、地域环境等都会对档案本身的研究成果产生印记,这些印记的可以作为档案学的发展过程、理论体系。例如一些对哲学非常有研究的档案工作者则更多的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对待一份档案的价值;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则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看待档案学。

档案学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价值,有着特有的凭证价值,知识储备价值,欣赏和纪念价值等,其最重要的就是凭证价值,是对于历史的记录,这是由于档案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档案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一种历史记录形式不知不觉中就将人们实践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知识也一并记录在档案中,于是档案自古以来就成为了一种知识储备的重要形式。而档案学也是对于本身主体的研究,因此对于档案学的研究也深具价值,在思想交流,知识传播,情报获得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作者:曹昕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第2篇

1必修课

美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几乎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其中,必修课又包括两个方面:档案学必修课和学位必修课。例如,档案学教育设置在历史学系,必修课就可能包括历史学方面的知识。笔者对美国25所高校进行调研,结果有20所高校明确提出了必修课的要求。1)必修课的数量特征。美国各高校档案学教育必修课数量最多的高达11门,有4所高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开设的必修课包括了各主办单位的核心课程。密歇根大学、西华盛顿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的必修课都明确规定了要进行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算学分。必修课门数最少的只有3门,有3所高校,它们都是将档案学的核心知识作为必修课。除去没有细分必修课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西华盛顿大学,共有12所高校设置了学位必修课,有16所高校都设置了档案学必修课,有6所高校只要求了档案学必修课而没有学位必修课,只有两所高校没有把档案学知识作为必修课。这一事实说明,尽管美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档案学专业,但是档案学的教育仍非常注重档案专业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也很注重培养其它相关专业的基础和核心技能。2)必修课内容特征。《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包含了专业知识、职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和辅助课程,该课程设置对开设档案学高等教育的美国各高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各高校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笔者尝试将以上20所高校的必修课程按照《大纲》的分类进行汇总统计,所得结果见表2和图1。从《大纲》分类的角度来看,美国各高校更重视档案学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档案专业素养的培养,共有71门该类的课程。在专业知识方面,较之基础理论,各高校更加注重对档案管理各重要环节的深入讲解,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在实际的档案工作中能较好的应对;有些高校开设了一些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档案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历史,让学生对该专业有更强的归宿感;背景类的相关知识在各高校的必修课中设置的较少,只有三门。《大纲》推荐的辅助课程,在各高校开设得很多,共83门。其中,开设得最多的是相关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除了保护学、人文与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分别只有1门外,其它各类的课程都不少,说明各高校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受学科背景的影响挺大,也很重视与时俱进,开设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另外,也非常重视方法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实践能力。

2选修课

选修课一般也有两种,档案方面的选修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和跟导师商讨共同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美国各高校对档案学教育的选修课要求较之必修课的要求就没有那么明确,很多高校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有些高校只规定选修课的学分要求是多少,例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校区等,前者要求选修课学分要达到24个学分,后者要求至少修满9个学分;有些高校会给学生推荐具体的选修课课程,但不强制,例如,肯特州立大学、德雷塞尔大学等会列出推荐的具体课程;有些高校只提示推荐学生选修的课程范围或领域,例如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校区、西华盛顿大学等,前者要求学生在信息学系或者历史学系里选修课程,后者的选择范围包括历史学、档案学、文件管理方面的课程,想要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必须与自己的导师沟通选择;还有一些高校就指定了学生选修课的具体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几门修读,如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匹兹堡大学等。总之,美国开展档案学教育的高校对选修课的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严,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与导师沟通的结果进行修读,但是他们选修的课程范围主要是档案学方面的知识和档案教育属于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跟设置必修课的目的差不多都是重在培育学生的档案学素质和一些基本和核心技能。

3实践要求

美国高校在开展档案教育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会不同程度地要求档案学方向的学生进行实习。在25所开设全日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美国高校中,有19所高校都提出了实习要求,但对实习要求的程度都不一样:有些高校直接将实习设置到课程要求里,分别有81所和52所高校把实习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除了把实习作为必修课设置以后,还在选修课里设置实习,希望学生进行2次的实习;还有5所学校明确规定实习的学分是多少,其中西华盛顿大学的实习学分最高,每次实习算10个学分,需要两次实习,共计20个学分,而且这两次实习都属于必修课的范围;有78.95%的高校只要求实习一次,但也有4所高校要求实习两次,要求实习两次的高校有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德雷塞尔大学、西华盛顿大学、西蒙斯学院。总之,美国档案学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学科背景与课程分布的关系

1学科背景对档案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影响巨大,尤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对档案学课程设置的影响更加突出。

如图2和表3所示,对这四种类别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统计发现,在美国,不管是在必修课的设置上,还是选修课的设置上,图书馆学情报学类的课程数量都是远远超过档案学类的课程,历史学类课程也占很大的比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与档案学学科发展历程有关。在美国,档案学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它仅是挂靠在历史学或图书情报学等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学科背景对其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影响巨大。

2院系隶属对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影响显著,美国档案学依旧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课程设置摆脱不了相关学科的束缚,不具独立性。

第3篇

Keywords: new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driven; archive science; research perspective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大数据引发的社会革命,围绕大数据以及相关的新技术形成的新技术背景,成为各个行业热议的话题。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已经或者即将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都在这种新技术形成的浓厚氛围中抓好机遇,紧跟时展步伐,马不停蹄地进行各种创新和改革。档案学当然也不例外,围绕这些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环境,出现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虽然目前的研究整体上仍处在尝试、摸索和思辨的阶段,实践相对较少,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档案学也必将在技术环境和技术应用的驱动下,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围绕着这些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仍然比较零散,缺少系统的、全面的对该研究主题的剖析。因此,本研究拟在系统搜集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环境驱动下的档案学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使得学界能够在充分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把握档案学新兴研究主题深化的方向,从而推动研究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

2 数据搜集和基本信息分析

2.1 数据搜集

本研究选取中文文献集成平台“中国知网”作为数据获取来源,文献类型不作限定。由于本研究关注的新技术环境,包括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城市,虽然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在2009年以后出现的,同时为了避免时间选取区间不同对数据量的影响,本研究将成果的发表时间限定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27日(检索时间),且采用中图分类号G27*将成果限定在档案学领域。分别采用“大数据”AND“档案”“云计算”AND“档案”、(“移动”OR“手机”)AND“档案”“物联网”AND“档案”以及“智慧城市”AND“档案”进行主题检索,经过不相关文献的去除以及数据去重处理,共得到586篇文献,其中档案领域关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研究成果都是从2011年才开始出现。

2.2 基本统计信息

2.2.1 文献年代分布。这586篇文献中,会议论文有37篇,学位论文9篇,期刊论文540篇。图1是这些文献的年代分布图,由图1可知,2009年、2010年档案学对这些技术环境的关注刚刚开始,2011年文献翻了一番,2012年文献数量开始迅速攀升,从2009年至2014年图像显示来看,文献大体上是呈指数增长,2015年的数据虽然绝对数量与上一年没有可比性,但是由于我们统计的数据基本上是年度总出版量的20%左右(以出版物的卷期来进行推算),所以,仍然可以预见到这类文献的增长趋势。

2.2.2 高频关键词。关键词是作者对其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相比标题、摘要这些内容单元,分析过程无须进行文本预处理,因此非常适合作为研究主题探析的知识节点。本研究利用SATI 3.2[1]题录分析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文献共包含1932个关键词,总词频为3858,篇均词频为2,根据词频分布特征,选取频次不小于5的100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表1列出了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通过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大体了解在新的技术环境中,档案学关注的热点和研究重心并没有偏离档案学研究核心,仍以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为中心,只不过在研究手段和视角上融入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对新环境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

为了大体了解自2009年至今,档案学在这些技术环境的推动和辅助下研究主题的沿袭和变迁,我们根据关键词在当年总关键词中所占的比例,列出了2009年至2015年的高频词,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云计算”和“档案信息”在每年的高频词表中都出现了,“档案管理”和“物联网”则只有2011年高频词表中未出现,它们都是这几年来研究的重心。从研究主题的变迁来看,2009年的高频词中出现的关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词汇较多,而在其他年份高频词表中则没有显现,2010年至2013年的高频词非常相似,都是关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背景下档案管理、利用和存储。从2011年“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在档案学中开始受到关注,到2014年,“大数据”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在2014年和2015年都居于榜首。“智慧城市”则在2015年成为关注焦点。

3 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学研究主题剖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近几年档案学在新技术环境影响下研究主题的结构以及这些研究主题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拟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对频次不小于5的10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

3.1 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主题结构剖析

利用SATI3.2[2]题录分析工具生成共词矩阵,将该数据输入SPSS19.0工具中,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根据这些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可以将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的研究主题大体分为8类。主题一,主要关注物联网对档案学利用、检索、服务等的影响;主题二,关注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对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服务的影响;主题三,关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去挖掘档案资源;主题四,关注云计算技术影响下的档案资源存储和管理;主题五,关注社会记忆以及社会记忆的媒介的环境;主题六,几乎涵盖了档案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个流程,但比传统的档案管理更加注重对各种档案资源的系统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管理;主题七,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建档案管理;主题八,关注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对的挑战。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前四个主题以及主题七分别关注的是我们数据搜集中的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慧城市技术的相关研究内容,主题六则是把这些技术环境与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等这些档案学一贯的研究重心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档案学对技术的关注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的关注,对于技术嵌入到档案学发展才是学界对其的关注重心。

3.2 新技术环境下主流档案学研究主题剖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586篇文献的进一步解读,笔者将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学的主流研究主题大体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框架设计;二是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介绍;三是从学术视角形成的对新技术影响的思辨。

3.2.1新技术应用框架设计。从文献调研的结果看,有关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属于该研究主题。这些研究大体是沿着“新技术概念和特点剖析――新技术与档案工作的契合――新技术在档案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平台搭建、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档案存储和传输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应用框架设计以及需要应对挑战的设想”这样一条思路来展开研究,即一方面肯定这些技术对档案管理和服务带来的机遇,同时又在认识技术带来的挑战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但是仍处于理论框架研究阶段,还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例如,云计算在档案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档案业务平台建设和档案利用等领域的发展前景描述[3];从云存储、基础设施服务云平台、软件服务平台、馆际云服务的角度论述云档案馆的实现方式[4];物联网环境下测绘资料档案管理的探索[5];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平台架构的设计方案[6];大数据背景下的第四代档案馆建设[7];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与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8];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档案感知系统、基于云计算的档案数据处理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阅读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9];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档案馆建设[10]。

3.2.2 新技术应用实践。浙江省丽水市档案局创新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创建了1+9+N的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登记备份系统和“云档案”信息共享系统,已经完成了系统的研发,并进入了实施阶段[11]。2012年,金华市档案馆通过在机房改造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较好地实现了对机房的动态监控和安全管理 [12]。

2013年6月9日,广东省档案局借助“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契机,正式向社会宣布广东省档案馆、珠三角9个地级以上市档案馆、云浮市档案馆和佛山市顺德区档案馆共12家综合档案馆分别建成政府公开信息查阅系统(手机版),并向公众提供服务[13]。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在现有的广州市城建档案检索系统及基于WebGIS的检索系统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移动的城建档案检索应用,开发了基于HTML5和LBS的城建档案检索系统,实现了移动终端上城建档案信息与GIS信息的关联,提高了城建档案信息化水平[14]。

嘉兴市档案局在2013年因积极开展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工作,着力为群众开通“百姓家门口的档案馆”而广受各方好评。2014年,嘉兴市档案局又以运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掌上档案”再次进入公众眼中。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关注微信公众号“嘉兴档案”,随时查阅档案资料、进行查档咨询[15]。

3.2.3 新技术环境的学术思辨。2011年6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技术环境下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探讨”的博士生沙龙,围绕新技术对档案学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16]。《论大数据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挑战》一文,对档案界有关“大数据”和“档案”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和质的归纳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17]。《档案大数据研究热的冷思考》一文指出:档案大数据成为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一些过度炒作与概念透支现象,对档案大数据研究中概念的误读和档案数字化建设误区进行了剖析[18]。

第4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希望市档案局和全市档案工作人员能将这些观点和意见反馈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去,有力地促进全市档案工作的发展;,从最初档案系统内部的酝酿,到形成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只用了两年,建设现代化档案馆已经完成了可研程序,并报请市委、市政府纳入未来几年的基建计划,这将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项重要工程;继续扩大档案学术研究的队伍;要立足于现实的需要去进行学术研究;档案学术研究也要关注档案系统自身的发展;要把档案学术研究与弘杨“**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讲述。其中包括:我市档案事业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这些举措对档案系统所有的学会会员、所有的基层干部应该是深受鼓舞的、市档案学会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进行档案学术研究,既然是学术研究就应该把他们吸收过来,让更多的人关注档案的学术研究,让更多系统以外的专家、学者、干部能够参与档案学术研究这个领域里来,让他们的智慧支撑档案事业的发展,这是档案事业发展可以利用的宝贵的智力资源、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理论这个小圈子里,应该将我们成果反馈到现实工作当中来、把面向社会开放作为新馆建设的重点,借助档案电子信息化,利用计算机检索,把个人前来档案馆查找档案的氛围构建得非常好、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最长久、最核心的竞争力,而文化竞争力的核心就是这些历史的、人文的、长期以来积累的东西等,具体材料详见:

今天来参加市档案学会的年会,感受到档案学会学术研究的氛围一年比一年好,成果一年比一年多。大家所发表的意见、观点,我觉得对今后全市档案工作发展的很有帮助,希望市档案局和全市档案工作人员能将这些观点和意见反馈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去,有力地促进全市档案工作的发展。

借这个机会我谈谈几点想法:

今后几年是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支持档案事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工作举措,包括在抢救历史档案和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档案等方面,都拨出了专款,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此外,花了两年的时间论证建设新档案馆,从最初档案系统内部的酝酿,到形成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只用了两年,建设现代化档案馆已经完成了可研程序,并报请市委、市政府纳入未来几年的基建计划,这将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项重要工程。这一系列的举措足以证明我市档案事业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这些举措对档案系统所有的学会会员、所有的基层干部应该是深受鼓舞的。有这么好的大环境,也是对档案学术研究非常好的支持。我们要在这么好的大环境下,坚持不懈地做好档案的学术研讨,着力抓好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扩大档案学术研究的队伍。有数量才有质量。我看今年与会的同志都是档案系统的,今后可以拓宽一下思路,吸收会员不应仅仅局限于搞档案的专兼职人员,应该扩展到跟档案事业有关的文化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或者在我们这个系统以外工作但对档案有研究,对历史文化有研究那些专家、学者,或是市里的公务员、教师等等,只要对这个领域有研究就行,今后吸收会员可以不局限于从事档案工作这个系统。市档案学会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进行档案学术研究,既然是学术研究就应该把他们吸收过来,让更多的人关注档案的学术研究,让更多系统以外的专家、学者、干部能够参与档案学术研究这个领域里来,让他们的智慧支撑档案事业的发展,这是档案事业发展可以利用的宝贵的智力资源。

(二)要立足于现实的需要去进行学术研究。因为我们所有的学术研究最终都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的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理论这个小圈子里,应该将我们成果反馈到现实工作当中来。当前,市委、市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档案的角度、历史的角度,提供可借鉴的一些东西,我们学术研究的切入点首先应该放在这方面上,当然其他方面也是需要的。但从研究力度看,我觉得这个方面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成果才能被市委和市政府所重视。现在我看到大家的一些研究,已经对这一方面有所关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三)档案学术研究也要关注档案系统自身的发展。譬如说过去在档案界非常强调馆藏量,把档案收藏起来。现在强调档案要走向社会,走向群众。档案的价值就在于利用,不把档案开放给人家看那还有多大的价值啊?我们保存的档案只要不,不仅在座的人能够看,研究者能够看,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看。至于怎样开放,怎样利用,一整套机制怎样建立,怎样做到人性化、个性化的开放?我觉得我们各位会员可以关注更多。我们参观过华东的一些城市,有些档案馆就把面向社会开放作为新馆建设的重点,借助档案电子信息化,利用计算机检索,把个人前来档案馆查找档案的氛围构建得非常好。那么在我们将要建的新馆或者是在座的各个工作部门,怎么开放和提供利用档案,怎样体现我们保存的那些档案的价值,这是档案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四)要把档案学术研究与弘杨“**文化”结合起来。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最长久、最核心的竞争力,而文化竞争力的核心就是这些历史的、人文的、长期以来积累的东西。这些东西大多数记载于我们的档案里面、史料里面,这些就是构成我们**文化一个又一个的元素。所以我觉得档案工作者,不仅仅要立足于档案的视野,更要立足于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化概念,来对档案资料加以收集、研究和开发利用,去进行我们的学术研究。至于要怎样去研究,怎样去开拓,怎样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在座的都是专家,在这里我就不去展开了。

第5篇

【关键词】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历程;反思

0 前言

我国对档案学的研究历经50多年,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为分析档案与档案管理的规律,是档案学生存发展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档案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虽然已成为档案工作历时长、体系健全的国家,但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于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及反思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1.1 档案学基础理论内容丰富

1978年以来,我国档案学相关研究者利用依照国家恢复处理档案领域的规定要求,研究分析档案学相关原理准则、档案全宗、档案学特点、档案人才培养、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发展对外等问题。此时出现了很多知名档案学理论研究著作,对档案学特征、地位、出现和发展、档案规律等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之后的10年中,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和扩大范围,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开始涉及到档案分析法、档案学和不同学科的联系、相关法律、档案性质等,尤其此阶段流入了很多先进国家档案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内容愈加丰富。

1990年开始,社会市场经济进步突飞猛进,基础理论和商品信息发生关联,且出现了对档案商品性质及价值的分歧,研究者有的提出档案有商品性质,而有的提出档案自身无商品性质,经过开发才具备这一性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工作规律、档案领域发展、档案馆建设等方面。

1.2 档案学基础理论深入发展

1980年我国对档案学理论研究集中于问题自身。而自1990年开始,档案学研究发展了知识管理、电子商务、公共管理、电子政务等方面,重点分析涵盖信息知识内容、电子档案含义及影响、相关部门提出的档案工作思想、政府信用档案管理理论等等。

1.3 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比较重视和实践结合。很多知名作品中都重点分析了基础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且很多选此题展开消深入分析并立项。选题中如对公共档案馆和实践结合、家庭档案服务和实践结合、档案和社区管理结合等,全部体现了基础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

1.4 研究方法丰富繁多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需要利用相关方法展开,且理论体系是否健全很大程度上受到研究方法的影响。1980年之前,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较少,主要有观察法、调研法、定性法等等。而后,方法逐渐更新和丰富,增加了定量法、统计法、系统论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学者和研究专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

2.1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对档案学基础理论深层次的分析

即使目前社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内容较为丰富且研究成果繁多,档案学基础理论却仍旧缺乏深层面的分析,几乎存在于表面分析。如档案学文件生命周期论,其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到了1980年左右逐渐发展完善,但是于20世纪60年代时曾三引出档案自然形成原理,即使生命周期论主要针对文件进行分析,但是自然形成理论则而针对档案进行的分析,两者阐述的观念和观念几乎相同。可是相关专家学者并未对这两个概念理论加以深入分析,并未自理论向整体全方位地明确说明档案自然形成和对档案工作实际要求和限制的影响。

2.1.2 创新性研究成果匮乏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部分本土创新成果,然而这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可观,和先进国家的理论比较,作用和意义较小,对于其他国家乃至世界的作用不够明显。所以,我国档案学目前存在的特色理论分析仍旧需要改善和深入,应强化对档案学特色间联系的研究,以显著体现出档案学的特点和符合发展需求。

2.1.3 方法移植现象存在

当今社会让不同学科的专家沟通更具便利性,档案学同样移植了不同领域的基础理论,如经济理论、价值理论等等。即使此种移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档案学研究,却仍旧发挥出了消极作用。很多专家把与档案学性质和原则不相关的理论移植来,让档案学理论、规律愈加繁琐,阻碍档案学进步。理论跨越通常涵盖了方法改变,档案学基础理论分析一定要避免轻视方法论改革。在吸取原有研究方法的同时,应加强对方法的创新和更新,既可以为原创方法,还能够使其他有关领域或他国研究方法。

2.2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建议

2.2.1 加强档案学与有关领域的结合

随着社会进步,不同领域间概念和范围愈加不清晰,交叉学科数量逐渐增多。和档案学有关的如情报学、电子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都为档案学扩大范围的研究带来帮助。不同领域间的关联让档案学专家能够吸取其他领域好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将其改变一定形式和内容融入到档案学基础理论中,以增加和提高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让档案学更科学有效地与不同学科结合,避免其孤立出现的问题发生,提出在学术领域的地位。

2.2.2 强化研究者原创意识

缺乏理论创新,必然会阻碍档案学发展。档案学基础理论如果要实现深入发展进步,则需要冲破限制,不停擦红心,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档案学理论为自平时应用和操作过程中总结而来。所以,档案学基础理论应和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相使用,创新模式方面,相关专家和研究者应加强对我国自身特色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视,联系目前社会档案管理现实状况,推动原创档案基础浏览的发展,提高我国档案工作实力。

2.2.3 加快档案学基础理论和世界接轨的步伐

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研究的为档案学自身性质、规律等,其有宏观的指导作用,不受地点和区域的限制。开发和融合作为目前档案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即使世界不同区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不同,却仍旧应加强对共同点的研究和重视。档案学相关研究者应站在世界范围内,以宏观大体的眼光,陆续展开与不同国家理论的对比,积极引进其他国家优秀的理论部门,健全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 结论

档案学基础理论是档案学发展的基本组成部门,缺少基础理论的档案学是无法进步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不断地丰富、创新、借鉴、开放、融合,才能健全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提高我国档案学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朱玉媛,曹晖,彭潇敏,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J].图书情报知识,2010,04(12):22-26.

第6篇

现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1]。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3]。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就业,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困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另一因素,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很难融合,特别是对待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显得手足无措,致使档案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国外档案学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将实习与实地调研纳入到学分管理下,占8-12学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国外对于讲授档案学纯粹理论的课程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会接受院系安排参加实习,提交实习报告,而硕士研究生则缺少实习的机会。从生源来看,档案学硕士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生,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没有实践经历,无法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更不可能将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机构组织联合教学,增加档案学硕士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使得在校生能够提前积攒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基础。同时,实地调研课程也应纳入学分管理中,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理应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当时代主题日益彰显的背景下,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却显得毫无新意,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实践经历以及能反映论文可用性的实践数据。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能力锻炼、还是独立研究能力培养、或是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实地调研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毕业之时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毕业论文,甚至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带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重要趋势,社会需求是提升档案学硕士就业率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部门,培育出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授知识的平台,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日后发展取向,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主动做出调整,结合国内外知名学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势,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本文作者:倪丽娟任越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31-01

一、网页档案

将网页归档纳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范畴,可以有效防止社会记忆的缺失正如冯惠玲所言,当今时代档案资源建设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数字档案资源的崛起,它在档案资源观中增添了重要的新视角和新元素在茫茫数字海洋中,如何识别认知具有档案特质的文件信息,如何判断电子文件档案的效力和价值,如何搭建数字资源与实体资源的关系都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明晰除原始记录性外,网页还具有凭证价值。北京理工大学计算中心老师陈寿福推出珊瑚虫版腾讯公司起诉陈寿福侵权并最终胜诉此事件被当时各门户网站的科技类频道和各主流类网站持续追踪报道并引发网民热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腾讯官方网站是否此前曾对该软件提供了下载服务从而客观上认可了陈的行为,这是网民同情陈的主要原因本文无意评价审判结果,但要说明的一个现象是,网民利用美国的,国内文献译作互联网档案馆,下文详述)网站的查询功能,还原了相关页面中的证据,支持了陈的律师提出的腾讯官方网站的科技频道曾经提供了珊瑚虫相关的产品下载说法杨丽娟在广州市中院以名誉受损为由,状告大嘴宋祖德在其博客中辱骂和诽谤杨氏母女最终因涉案博文被删,杨无法举证宋发表的侮辱杨的3篇文章出处,终审杨丽娟败诉通过以上案例,笔者认为,归档后的网页不仅承载着社会记忆,还保存着无数历史证据,这些网页的凭证价值体现出明显的档案属性。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与半衰期与归档方式

网页的易逝性是网页归档工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有关报告显示,网络信息的平均寿命为38天,博客只有44天,而新闻网页的寿命少至30小时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高速增长及其快速老化涉及数字遗产的保存和社会记忆的延续等诸多问题学界一般借用半衰期的概念来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规律情报学和图书馆学方向的学者较早采用网络信息计量学对网络信息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段宇锋指出,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状况应该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被利用情况两个方面考虑以静态半衰期’动态半衰期和生存期作为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生命周期的指标,以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和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作为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情况的指标在实证研究方面,马费成等将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定义为网络信息从产生到失去效用价值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整个过程,以不同类型网站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的周期态势进行误差记录和分析,揭示了网络信息成长成熟衰退鞠菲通过对新浪新闻的抽样调查,统计网络新闻信息在后每小时评论量的增长并分析网络信息价值的衰减,得出了单一网站内部网络信息的老化符合负指数变化的规律的结论。基于档案学的视角,简称wa)称网页归档%似乎能更准确地描述出这项工作的本质和特点此前图书情报类文献一般基于其学科特点将这种行为称作或译作网络信息(资源)存档或保存资源采集(或收割)网页采集等等,一般涉及采集方式’采集频率和采集软件及其需要遵循的规范等内容在采集方式方面,付光宇根据国外项目的开展方式并结合实例将网络资源的集策略总结为4类:全采集’选择性采集和联合采集等等。

三、互联网档案概念的提出

互联网档案是人类数字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涉及的信息存贮’组织及检索技术较传统的数字档案涉及的相关技术更为复杂国内最早正式提出互联网档案学概念的学者是罗勇,他将互联网档案学定义为探索互联网档案工作和互联网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研究互联网信息资源保存与管理技术的相关理论原则及方法的科学,是现代知识管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此后,罗勇和周林兴对互联网档案和互联网档案学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对互联网档案的时代背景互联网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重点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相关应用技术(如信息过滤及检索数据集成数据挖掘等)以及当前世界主要的互联网档案研究项目等都有所涉及。国家图书馆于2003年初启动$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项目简称wicp以全面保存中文互联网源为目标,致力于推动中文互联网资源保存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合作体系的建立,希望通过广泛的合作,实现网络采集的共建共享,促进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工作高效有序项目现以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保存保护中心为研究主体,对用户(机构和个人)提供免费代存档服务,但存档资源服务还处于建设阶段网站提供的事典栏目对年中国部分事件做了专题追踪,但其呈现形式基本是链接原始网站地址,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网页归档行为。

四、余论

wicp项目网站界面生动,但无法提供网页查询回放的互联网服务,其保存的网络资源目前只能以中国事典方式对馆内读者服务网站对国外此类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相关会议活动等有详细的介绍,尤其是网站的知识库栏目对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相关项目的人物会议项目机构’作品软件标准等有详细的介绍和知识链接,体现出wicp项目的国际视野和合作意识而中国wed 信息博物馆%项目虽然网站界面呆板,但网站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提供的在线历史网页查询回放服务开创了国内网页归档项目此类服务的先河该项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不支持英文网站的查询’归档频率较低和合作不足等方面。

第8篇

Key words:archive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on ability ;knowledge structure

1 引言

档案的基本属性要求决定了档案学专业相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具有的严谨性、规范性、程式化的特性。各种规范与条例长期的灌输容易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固化的、程序化的思维模式,容易形成“形而上科学”的先见,缺乏创新精神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此外,对于一些现代档案学理论,如生命周期理论、前端控制等,仅停留在理论抽象层次,不能深入理解其应用的技术背景与发展趋势,难以形成内在创新的动机,更不可能形成创新所必需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惯性,通过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活动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进而深入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档案学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由此才能激发潜在的创新动机及对传统理论的批判性思维惯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专业人才。

2 创新培养的基本问题分析

2.1 相关信息技术了解不够系统。尽管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档案学相关理论与应用的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创造与发挥的空间,但是“传统档案学专业课程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在档案学理论学科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难以在相关信息技术上把握技术的实质要素。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态势或仅仅是对其功能的概要性了解。对于相关的技术层面只是知道“如何做”,甚至只是了解一些策略,而不知道“为什么”。例如,对“电子文件管理”类课程:管理部分大都是一些流程或规范(如,电子文件获取、制作流程、鉴定、归档规范、电子签名等),而理论部分也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介绍(如,生命周期理论、连续体理论等)。在保存与利用方面,大都是一些策略(如,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策略、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机制等)。在档案信息化教育方面,学生对相关课程所涉及的理论与技术只是进行了宏观的、片面的、表象的理解,不能从整体和过程的角度系统化理解信息化的实质,更不能形成由数字化到信息化的系统层次结构。如,对于“档案信息化”类课程:与上述情况类似,也基本上都是基于策略、方法、规范及制度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于档案学理论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没有在理论与实践上形成很好的系统衔接,档案管理理论知识与相关技术在结构上失衡。因此,在基于多学科需求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在理论上形不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应用上不能将相关的问题域结构化。

2.2 实践教学过于程序化。创新是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要求。研究型教学要求有广泛的实践与展示空间[2],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实验室并开设有实验课程,但是,这也只是模拟档案管理一系列细节[3]。档案学专业的实验有相对严格的操作规范与固定的流程,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一般大都属于验证实验的范畴。如郑州航院档案学专业的“档案管理学实验”,其核心实验项目主要包括:完成一卷档案材料整理的档案整理实验;利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的著录与检索;相对综合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利用机构档案编制组织沿革。即使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先进性,但在具体的实验中一般都局限在对软件的应用操作上,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如郑州航院档案学专业的“电子文件管理实验”,其主要实验项目包括了:电子公文系统使用,实验过程一般就是在实验室利用软件完成电子公文的发送与接收;电子文件著录与检索实验,应用电子文件管理软件对一组电子文件进行著录和检索。在实习环节,一般也是以体验与观摩为主,即使能够发现一些问题,由于知识结构与环境所限,也不能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改革方案。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现有的验证性实验,甚至包括一些综合性实验起到的效果仅仅是巩固课堂授课内容,按照固定的思路与步骤进行,不能进一步发现问题,激发主观能动性,产生不了创新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对学生思维进一步固化的过程。即使能够应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但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技术支撑的关键要素,在思维中不能形成相关的管理结构与应用技术结构的衔接关系,因此也难以发现问题,不能产生创新动机与相关实验环境。

2.3 实践教学的结构化性不强。大学本科阶段是以学科为基本结构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掌握的过程,而且是知识的融合与综合应用过程,综合应用具有系统特性,是系统内各要素结构组织与优化过程。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是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习迁移,进而促进其智力与创造力的发展[4]。实践教学是知识结构与应用结构的一个衔接过程,通过应用的系统结构性问题才能产生探求知识的动机。档案学实践教学活动面对的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系统性的应用环境,但无论是随堂实验还是专业实习,接触到的一般都是一些具有固定程式的工作过程,所利用的知识、理论、技能相对单一且利用模式都是按照已有的流程,模式相对单一、内敛,无法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涉及的信息技术也是对其应用的验证与重复。由此导致在知识与应用上形不成一定的结构,不能达到培养综合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难以产生探索与创新的动机。

3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3.1 实践课程的系统化。创新,从本质上讲是对现有不满的否定和超出,是求异[5],这就意味着创新必须先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总结并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进一步系统化,由此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导致创新的动机,进而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化的过程,只有掌握扎实的、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才能发现和明确问题,只有充分地了解实践所面对的所有客体已有的属性特征及内涵,才能获得足够的启发。此外,档案学相关理论具有较强的历史承接性,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本身就是档案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其创新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理论与管理实践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以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应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创新与突破的过程,按照认知规律及档案学学科特点,应将其划分为验证、综合、创新、体验四个阶段。

3.2 能够促进知识迁移的验证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是基于认识起点的实践,是进一步巩固和获取知识的必要环节。对于档案学专业实验教学专业来说,适应对程序性、陈述性管理知识进行验证与巩固。但是该阶段实验不能仅仅用来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一个知识迁移过程,也就是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对实验的设计基于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如,对于档案著录、档案编研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每次可以针对两种不同的档案类型,但这些不同的档案类型在同一次或时间相对接近的实验中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种情景越类似,那么在一个情景中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另一种情景中的可能性越大,感知到两个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对于迁移来讲至关重要[6],不同场景的实验应该在相似类型档案中逐渐扩展展开。为了能够和真实的工作情境衔接,该部分实践内容的设计应该按照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应用架构要求,将其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的局部环节来设计,使其具有可扩充性与直接现实性。

3.3 引入具有“管工结合”特征的综合课程实验设计。档案管理理论与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相关的创新应该具有时代性,密切结合现实中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发展。档案学理论与创新的基点在于本专业传统理论与社会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结合,特别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内涵的把握及对未来档案学科发展的预见,培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种结合最好的模式就是将档案管理理论与知识具体化,并建立与相关信息技术深层次概念级的关联,深入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约束条件。

最能体现这种结合优势的就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要设计。例如,可以将数字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引入实践体系中,从而促进档案管理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基于信息世界的概念设计,是对现实世界问题空间的抽象所形成的概念及结构。概念设计并非是技术实现过程,也不是纯粹的管理实施过程,而是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结合过程。一方面,设计过程需要学生能够将档案的基本属性及管理理念贯彻到设计方案中,综合本专业的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概念设计涉及系统的实现可能性与技术支撑要求,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获取相关知识,了解实现档案管理的具体目标与相关技术的结合模式。

从一个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提出到一个与具体信息技术相关的解决方案设计,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创新素质培养,一是综合分析素质,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与技术结合过程,将系统各要素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与应用结构;二是逆向性思维的培养,通过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来更加深入理解在认识实践或验证实践中所观察到的概念及其联系的表象,从而产生逆向分析的动机并发现问题;三是发散思维的培养,由于信息系统设计导致学生从档案属性、档案管理、技术实现等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面向实体空间、概念空间、软件空间来描述事物而达到不同的应用效率,从而促使学生能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来分析事物,这是创新必备的素质。

3.4 面向问题的创新型、探索型实验设计。档案学相关理论与技术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广泛,这也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档案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及其所固有的基本属性,因此,创新的基点在于与相关学科结合来进一步发展档案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型、探索型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发现现有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散性、形象性、联想性、求异性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创新的动机,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提升系统与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该类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相对系统的档案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对诸如信息技术类的相关学科有一定的深刻认识,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内涵。但是,在有限的精力、学时范围内,不可能要求学生成为掌握众多学科知识的全才。解决的方法就是来让学生理解档案在一定组织形态下的逻辑关系、运动原理与过程,从而发现问题。追求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而不是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全才能力培养。因此,绝对不能依赖片面的、被动的所谓技能培养来达到目的。

第9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档案学;秘书学;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互联网、卫星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海量的信息和娱乐服务以及以即时性、共享性与个性化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使得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档案学对秘书学专业教学也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档案学对秘书学专业教学中“教”的影响

(一)“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理念的加强

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档案学也是一样。这在总体上决定了秘书学中档案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理论联系实践”,尤其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电子文件应用的增多,要求我们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切忌简单地把教学内容纯理论化,应加强从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出发点。学生的实践经验几乎为零,但其思辨能力都普遍较强。他们入学的时候,可能从未接触过秘书或档案工作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典型案例的收集和应用,深入实际,把每一部分理论都力求尽可能联系实践,把典型案例、实际内容融入讲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也使课堂内容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教学理念更应该着重贯彻。

(二)信息化实验教学强度的增大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贯彻执行教学计划时,切忌知识性课程或内容太多,实践性课程或内容太少,甚至没有实践性课程或内容。新媒体时代,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实验教学,只是一味地在教室内开展书本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加强档案信息化实验教学。可以成立信息数字化研究所,开设许多档案信息化实验教学的课程。国外一些大学对此比较重视,它们在课程中会有“应用设计”这样的专门内容,在课程一开始就提出来,上课一学期,学生们始终得边学边琢磨,学期结束学会设计,在教学计划中也会专门安排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实习,以增强实践性教学。反观国内高校在这方面往往有所欠缺。虽然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而在实际执行中各高校往往并非全都十分严格。在制定和设计的相关课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问题,力所能求地为绝大多数课程都配以实验教学、课内和课外实践甚至有的课程的相关内容可以在实验室进行。

(三)电子政务及电子文件管理实验教学条件的创造

文件是伴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而形成的,电子文件是在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中伴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大力推行,越来越多的在电子政务平台上完成,随之便形成许多电子政务文件,这是以后必须面对的事实。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政务的运作机制,可以专门购买有关公司开发的电子政务教学软件,并提出了我们的个性化需求,要求系统增加电子文件管理模块,专门创建了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管理实验室,为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服务。

(四)借助档案学教学外部资源

建立若干个较为稳固的秘书实习基地,可以是政府的综合性档案馆,区级的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是社区居委会等。这些基地既是学生毕业时较为固定的实习场所,也可以是需要时的教学场所。我们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不具备的实验条件和教学需要,把有关教学移至实习基地开展,这种借助外部资源开展档案学教学,生动灵活。

(五)教学中比较法的采取

新媒体的档案学教学和传统媒体下的档案学教学有很大区别,我们在专业教学中要采取比较法进行,不断的比较,由此说明新媒体时代与传统纸质时代相比,哪些产生了影响、发生了变化,哪些并没有影响和变化,并剖析其原因,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理论,最大程度掌握新媒体时代的档案学、秘书学知识,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的档案学对秘书学专业教学中“学”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档案学要求秘书学专业学生增强档案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秘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在单位里扮演的基本职能不一样了,但秘书学仍然离不开档案学,同样档案学离不开秘书学。在新媒体时代,秘书学和档案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秘书学人才培养将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伴随着动态化的发展,尤其是“档案工作者只有从多方面不断提升和改进,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档案人才的不同需求,让档案人真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历史的责任感正摆在从事秘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人员面前。

笔者曾带学生对专业实习基地的基层社区居委会各项工作进行了调查,也对社区员工的档案工作作了深入的了解。基层居委会近年来将现代化办公与传统办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日常主要负责计划生育、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每位员工都配置了台式电脑用于日常办公,居委会内部接入的是20兆左右的光纤宽带,极大的促进了文件传输效率和工作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一次经济普查中,市统计局为每位工作人员都配置了一部平板电脑,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在外出进行经济普查时可以及时做到入库与更新,不仅高效,同时也避免了纸张的过度使用,同时也方便数据的统计。社区工作本身具有秘书工作的性质,同时他们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等工作也是很熟悉的,因为做好档案工作是全面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环节,而新媒体时代背景的正将它们融为一体,不仅方便了员工,也使得信息的收集更加高效。

由此可见,正是当下的信息化社会将档案工作和秘书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互相牵连又各具特色的关系。我们在秘书专业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档案意识,在新媒体时代,使秘书学专业人才更加熟悉档案学知识,并且还要掌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技术等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

(二)新媒体时代的档案学要求秘书专业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档案工作和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的出现,文秘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懂得利用现代科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档案文秘人员,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档案事业的发展的需要。要完成一项专业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修养,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和行为品质的总称。随着新媒体的介入,高端技术设备已应用在文秘工作中,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料充分涌流,让人眼花缭乱,作为文秘人员,不像以前只是作为一个资料的保管员,变成了信息的加工者和供应者,档案馆由原来的收藏管理室也变成了资料信息汇集中心、沟通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但是,从现状来看,档案文秘人员的素质低,不会利用新技术来处理日常事务,专业人才少,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新媒体时代对档案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1. 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业务素质的含金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档案文秘人员的工作质量。因此,学生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档案文秘人员的要求出发,应安排档案学、法学、信息学、管理心理学、公文写作、外语知识、情报学、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传授经验,使秘书专业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熟悉并掌握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的业务知识。

2. 加强技能培训。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档案文秘人员不可避免的要应用新的网络技术。因此,秘书专业学生要结合教师教法的改进,增强网络知识、通讯知识、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C语言和数据库以及一些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懂得规范运用档案软件来管理档案,利用电脑、扫描仪、互联网等对档案进行检索、存储、和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 更新服务观念。新媒体时代对档案文秘人员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项重要的事形象问题,做好服务工作能够为部门树立良好的形象。秘书专业学生,作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档案文秘人员,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如学习专业网页的设计,了解数字化阅读服务、查询服务。从而顺应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资料服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许莹莹.光明网-IT频道[EB/OL]..http:///2013-07/17/content_8311445.htm.2013-07-18

[2] 黄世,农建萍.高校档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8(3):69.

第11篇

>> 试论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沿革及意义 试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发展与对策 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 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论我国劳资关系从利益矛盾体到利益共同体 论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情报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略论教师评课共同体形成的四大要素 试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趋势 大力推动两岸“海洋经济共同体”形成与发展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研究 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我国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道德共同体及其型构策略 试论“生―生型”学习共同体与高校学生自我管理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共同体与环境共同体 浅析民族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 试论我国的夫妻共同债务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18]陈祖芬.论档案学共同体的责任[J].档案学通讯.2007(2):8~9.

[6][19][20]张晓.对档案学发展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1):10~11.

[7][8]张建科.教育技术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5).

[9]周学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14][15]丁华东.档案学理论范式[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

[11][12]李财富.中国档案史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3][16]胡鸿杰.论档案学人[J].档案学通讯,2002(2).

[17]于英香,陆阳.档案学术部落专供领域缘何转型[J].档案与建设.2011(1):29~31.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相互影响

研究发现,图书馆学和档案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但是界限模糊,经过长期的发展,两者已经形成了交叉影响的关系,发展成为了相邻的学科。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各有各的特点,但都对对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两个学科领域中选出学术期刊以及其刊登出的文献,分析文献对学科进度产生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据此做出数据统计,主要通过分析对比来系统全面地研究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学科间相互影响力,最终得到研究结论,达到研究目的。

一、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相互影响现状

图书馆学、档案学一直以来都被学者们联系研究,界限模糊不清,因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都有紧密的联系并且逐渐形成了相邻学科。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文学的多元化使图书和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格式和一般风格、形式,想要忽视这样的变化已经变成了不可能。所以它们的界限也逐渐明显,图书与档案被分离开来,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再也不能混为一谈。只有充分了解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的共性和个性,观测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才能使图书馆学与档案学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对方的优势,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不断适应时展和文学变革的步伐。

事实上,至今还没有一本真正全方面研究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相互影响的著作,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融合和分离、共性与个性上,只能通过上述的客观联系来暗示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所以说不论读者还是作者都在无意间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

许多学者在内容上对这两个学科做出了比较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图书馆学一般有“事业说”、“知识组织说”、“资源说”这三种观点。而“事业说”过于笼统,反而模糊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资源说”依然以图书馆为研究中心,认为图书馆的研究对象和本质都是信息资源体系。也因此“资源说”没有看到图书馆学的特性,只看到了图书馆学和其他信息类学科的共性,这就模糊了图书馆学和其他例如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界限。而“知识组织说”以知识单元为基础,主张促进知识从无序性到组织性的转变。

再反观档案学的研究历程,观点W说主要有两种,一是“工作说”,和另外一种学说“规律说”不同,它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而“规律说”则认为档案现象和它的本质、规律是档案学的研究。虽然两种观点有很大的出入,但是不可否认,这两种学说都丰富了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它们将工作和内容、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了档案学的研究层次,拓展了研究范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我们在选取研究文献的时候以学科的核心期刊为主,核心期刊具有使用率、发表率高,且发表文献对学科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特点。核心期刊能够反映学科最新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引领了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科学且全面,所以将核心期刊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十分有必要。

根据“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和“二次文献的分布规律”理论依据,本次研究选择了《中国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等期刊作为图书馆学的核心期刊,而《档案学研究》、《档案管理》、《中国档案》等则代表档案学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运用发展知识来源扩散相对指标的方法,分别计算揭示出图书馆学对档案学的影响和档案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并预测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发展态势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趋势。

三、文献互相引用分析

研究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最好办法就是观察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相互引用的情况,通过引用文献量和被引用文献量可以清晰地发现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对彼此的相互影响到底有多深,而这些影响又存在哪个方面,涉及哪些领域。

首先,本文对档案学在图书馆学领域产生的影响做出了计算统计。在统计了近十年来以上所选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的引用文献量之后,我们将其和引用档案学文献量进行比较,发现选取的五种图书馆核心学期刊总共引用了79548篇文献,而其中属于档案类的文献为318篇,占总比为0.4%。其中被引用量最高的是《图书情报知识》期刊,比例达到1.4%。所以可见《图书情报知识》对档案学的影响较大,与档案学的联系也比较紧密。

再反观档案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我们计算统计出选取的五种档案学期刊总引用文献量为29659,其中有406篇图书馆学文献,占总引用文献量的1.37 %左右,而其中《档案学研究》引用图书馆学文献比例高达2.01%。

通过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档案学引用图书馆学文献的数量要远比图书馆学文献引用档案学文献的数量要来的多,而档案学的最高引用率也要远低于图书馆学的最高引用率,档案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自然不如图书馆学对档案学的影响来的深远。其实这种情况也可以被预见到,因为图书馆都是档案学的起源,档案学至今也依赖借鉴图书馆学而发展。

为了了解档案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区域,我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结果显示图书馆学对档案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档案分类法、史料研究、网络信息存储、文献、古籍保护和档案学理论等几个方面。

四、结语

通过研究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相互影响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知识交流情况,从而使我们的研究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之上,而能深入到产生影响力的的领域。在这样的联系和比较中,图书馆学和档案学能够看到各自的短处,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对方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促进彼此发展,更好地服务文化繁荣事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