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14:1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结合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可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说”与“写”分离,则两败俱伤;学生懂得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能“说”会“写”才是实质性目的。所谓下笔如有神、才能相得益彰。 我教一年级语文的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出以下几点重要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1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语言不但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胸中活起来,最终使得学生不吐不快提笔下言,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美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设计以“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先带学生一起到野外去找春天,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把春天的美景写下来。接着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话说给其他学生听,看看谁说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但也喜欢观察大自然中一些事物,有时也观察得十分细致,写出的话自然形象生动,充满了童稚。以此类推再出示图教其他季节,引导学生们发现它们的变化与不同之处。
2积累与仿写
我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 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技巧)方面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有利于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
3阅读教学中引导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如在课文《操场上》中有这样一段:同学们有的跑步,有的跳高还有的踢毽子。这有的..有的.....还有的....词语用法能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引申出各类事物的造句用法,于是我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话,活学活用遣词造句。师问你们能照样子说说吗?生:各个同学跃跃欲试说:商店有的卖书,有的卖笔,还有的卖文具;春游了有的同学带香蕉,有的同学带苹果,还有的同学带梨呢!师问:还有什么地点或人描述时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子呢?生:个别同学想到其他层面的内容,如上班的行人、人们的穿着、同学的零食不同的特点加以叙述。又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同学们能说出此类的排比句子吗?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蓝蓝的天;红红的火;绿绿的草.........这样发散式的提问使知识面也越拓越宽了。
4在集体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创设情景拓展空间练笔
事实上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是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并且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滋养我们的才气和灵性。”让想象这朵“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进入孩子的生活,进入孩子的学习,是对儿童生命的一种关怀和体贴。像上《影子》和《比尾巴》这两篇课文时,里面分别有这样的比喻句子:如:课文中的: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我因势利导,创设情境。师问:除影子象一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以外,它还象什么?孩子们说:象小猴子、象小兔子之类等等...你们还能说出哪些比喻成另一类物品的比喻句呢?孩子们说:天上的白云象绵羊,闪闪的星星象宝石等。我听了各种回答之后心理很是高兴。在教拟人手法和比喻句时,充分鼓励孩子们说出想象的答案,拓展练笔空间。
其实人教版许多课文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补充、续写,通过对文章的评价,不仅学生的日记习作得到提高,而且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加强。因此,作为老师,让学生“读写沟通、从读学写”的方式引导及其重要。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
摘 要: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产教结合已被很多院校采用。如何合理设置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是这种教学模式成功的前提,本文对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产教结合 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产教结合指的是职业院校根据本校所设置的专业,把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互相促进,把学院变成教育、科研、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型经营实体,形成学院教学和企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下面针对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以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按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
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新型的技术工人。要想培养的技术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就必须对行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以及专业开设的课程,以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创建一流技师学院,打造技能教育品牌”的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紧贴企业需求,坚持一切为了就业,以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办学质量的优劣为宗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大胆改革,优化老专业,创办新专业,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宏观统筹、合理布局、结构平衡、整体优化的策略,按照专业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潜心研究,全面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理论、实习相结合,突出技能的各专业课程构架。
现行教学计划集中体现了笔者所在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按照中级、高级、技师三个层次培养技能型、知识型人才。
二、大胆进行课程改革,突出职业技能特色
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在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减,修改而来的,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教材和教学内容杂乱。由于部门体系问题,现行教材有教育部职业教材、人社部技工教材、省编教材、校本教材等不同版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毕业标准淡化,教学计划执行不力,学制随意,主要表现为课程门数多、内容偏深、学生学习困难、效果不好,没有体现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必需、够用”的原则。同时,对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突出不够,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不够用,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所在学院对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
笔者所在学院坚持把“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技能”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把体现企业管理的纪律观念、质量意识、团队精神作为基本的职业操守加以强化。课程设置坚持以理论“够用”为度,技能课时安排超过总课时的50%,坚持边讲边练,边练边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企业培养“能干、好用”的技能型人才。
为了让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技能特色,笔者所在学院根据企业需求、生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必要的理论课程(语文、政治、英语、计算机等)以应用为主,教学内容不片面追求高、深、全,增加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所占的比例,开设的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主,突出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为出发点,对原来教学计划中不实用的课程进行简化,并根据行业的新发展,增设必要的课程(生产作业管理、企业管理等)。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一条新的道路。校内产教结合是笔者所在学院采用的教学模式,它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型人才。但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低,动手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
关键词: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同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合作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完成学业,是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探索,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突破口,也是职业教育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是有迹可循的。我国古代教育是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的雏形,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也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及韩国等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教育部于2006年3月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这种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所以对于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学结合的实施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首先在印刷专业教学中进行试点,所以以印刷专业为例。针对印刷专业的特色和印刷设备比较昂贵的特点,学校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太多的资金去建印刷实习厂房,如何解决学生的实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于是首先想到了学校对面的鲁中印务,经了解他们厂一年中会出现几次旺季和淡季这样的时间段,在旺季这段时间会临时需要大批量的人员,而淡季人员需求量较小,甚至出现部分职工轮岗或放假的现象。于是我们根据印刷厂的特点,在他们需要人的时候,分批安排学生到印刷厂工作,采用的形式基本上是轮换制,每天每个班级不超过5人,一般每天去10人左右,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学生回来上晚自习期间就可以把白天学习的内容补上。对于生活相对困难的学生周末也可以去,周末上班的报酬比平时还要多,所以有些即使家境并不困难的学生也比较乐意去干。
当然,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完专业课程,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刚开始进入印刷厂所从事的工作属于最末端的工作,但我们与印刷厂也进行了协商,在工作间隙允许我们的学生到其他车间参观学习,有些课程的实习可以直接安排到印刷厂。这样,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多了,对学习相关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工学结合的优势
1.工学结合可以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在关于设备、操作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感觉到言语苍白无力,一个简单的部件,可能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具或表达方式,翻来覆去给学生讲了好多,学生还是不知所云,这样知识的学习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到生产实践中学习,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现场演练,语言变成辅助手段,知识的接受变的非常容易。工学结合恰恰将教学中的抽象变成了直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工学结合能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相对于参加工作是轻松和安逸的,学生不清楚自己将来要面对的社会和从事的工作,有的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期望值太高,所以许多毕业生因为认识不到位对工作挑三拣四,错失机会,或者到了工作单位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产生消极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于外边的社会一无所知,其结果就是出师不利。工学结合就是让学生认清现实,同时通过工学结合磨练学生的韧性,在生产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3.工学结合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大学的专业课程是比较多,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课都掌握精通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时也很茫然,不知道学哪些有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走到生产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对现在和将来都有了准确的把握,有目的地学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精学透,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实施工学结合的目的之一。
4.工学结合使知识紧跟潮流。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不可否认,知识一旦写成书本,最起码落后二至三年,而专业发展、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新时代、新知识的人才,因此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书本,而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吸纳新知识。新知识往往来源于生产实践,也必将服务于生产实践。因此工学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紧跟潮流发展,吸纳新知识,与最新技术、新人才培养接轨的途径。
5.工学结合使校企双赢。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习实训资源有限、生产性实训设备缺乏、实训成本偏高等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实习实训资源和生产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工作,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更好地实现共享资源、凝聚资源、整合资源,使社会资源有机地服务职业院校办学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例如本校的印刷专业所需的实训设备,一台普通的印刷机少则十几万,多则几百万,学校不可能一下投那么多资金解决实训问题,而学校所处的淄博地区,印刷企业集中,所以我们就与周边的印刷企业,如鲁中晨报、鸿杰印务签订协议,进行工学结合,学校不能做的实验转移到工厂一线去做,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专业的完善发展,另一面,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也为关系企业减轻了旺季的生产压力,实现了双赢。
四、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是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但在工学结合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重工轻学的倾向。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工厂方面没有教育学生的任务,所以只工不学或重工轻学倾向严重。有些公司把“工学结合”参与实践的学生变相地作为企业的一种廉价劳动力。这种类型的公司还是不少,特别是网上营销方面的工作,给学生的报酬非常低。
2.学生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由于这种分散的工学结合,不可能全天候派教师在工厂对学生进行管理,当学生在工厂工作期间,我们在学校也为他们安全担心。并且现在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只能靠在学校期间所投的意外伤害保险,学生个人和企业之间还容易产生矛盾,学校在中间也非常为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建议企业和学校之间安全责任分担,但没有具体的措施,所以应该针对工学结合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3.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问题。有些学生对这种方式不理解,学生认为是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有些学生认为工学结合是为学校挣钱的手段,应该说从学生的报酬中适当拿出一部分作为管理费是可以的,但从中克扣学生太多的报酬是不可取的。
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1.从各公司招聘广告上看,人才需求一般都要求两年的工作经验。“工学结合”就是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实践之一。
2.不是所有专业都一概而论。投入比较大或者不可能在学校完成的实训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而有些专业像计算机软件或设计类的专业也可以在学校进行工学结合,即把企业的项目拿到学校来做,也同样可以像“教学工厂”一样,切实地保障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效果。
3.引企入校是大势所趋。可以说工学结合实施起来相对较难,特别是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难度更大。有些企业不愿意找这个麻烦,不愿意找那么多的新手去参与生产或建设,并且还有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在教育部2006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希望最终能实现“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如果能把工厂引入学校,不管从学生管理还是教师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大有裨益。
4.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应该有别于中职和职业高中的“工学结合”,应该是适当的“产学研结合”。毕竟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研发功能不可缺少。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的主要指标之一也应该体现在和企业联手一起进行产品研发、进行技术应用转化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上。同时,学生和老师在企业中也要兼顾企业的技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和老师赶进企业而不管你去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或简单地把工厂搬到学校来。
5.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学结合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非常少,怎么能到企业指导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还有部分教师学科意识太浓,思想太保守,认为工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很好地践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这种观念必须改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2]16号.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Z].2006.
[3] 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J].职教通迅,2006,(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读写教学 研究方法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整个语文教学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和创新,特别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加强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学生本身在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重要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积极结合学生本身特点,加强读写教学,在训练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将阅读能力应用于作文中,从而达到情景结合的效果。本文积极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分析了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的教学范式,通过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针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我国教育水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本的学习往往是采用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的语文阅读学习中,虽然整体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状况比较和谐、积极,但是整个领读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盲目跟随老师的步伐学习课本内容;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自主把握整体课本内容和内在思想,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学生会形成无法独立阅读的依赖性格,这些缺点会对整个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名言告诫我们要积极增加阅读量和培养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真实文化能力。
1.2读书和写作相互结合。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且二者之间存在极其重要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大量知识底蕴;写作过程恰好是将自己阅读中所积累的文字和底蕴加以分析和组合,从而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会贯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没有注意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方法,从而将阅读和写作分割开来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忽略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也使作文的语言文字缺乏艺术感。
2.读写结合的有关方法和措施
2.1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读写在素质教学中是整体,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一个主次关系,在创新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将阅读放在重要位置,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在对优秀作品进行阅读赏析的时候,要积极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和解析文章的能力,特别注意文章中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语言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文学方法,然后积极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达到用阅读引领写作的目的;针对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要积极注重以下方面,从而推进整个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首先,要“读中带写”,所谓“读中带写”就是要在进行相应的文章阅读的同时积极结合对应的素材和寓意进行写作,从而将阅读中学到的手法和技巧应用到作文中,强化作文能力。其次,要在阅读后积极安排写作任务,通过阅读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积极对文章中一些知识点做好记录,然后在课外找到相应的作文题目进行复习,达到彻底地将阅读所掌握的课外技巧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的目的。
2.2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强调听书读写的相互协调,我们在加强读写结合的能力同时,要积极结合听说读写四者的综合训练,从而提升读写能力;读和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特点,因此为了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要积极结合读写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特性,然后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综合训练,通过加强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积极通过作文练习,熟悉在阅读中掌握的技巧和写作手法,通过二者之间的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话题,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写结合是全面推进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两个方面,通过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可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月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123-125.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试卷讲解 教材 课改 案例
教育学认为,学生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试卷测试、案例练习等途径或载体进行有效的呈现和具体的展示。试卷是检测和考量学习对象的学习效果最有效、最简便的抓手和途径。学生完成试卷情况及成效,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讲解和指导。试卷讲解,是试卷教学活动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新标准、新要求。试卷讲解作为教学活动形式之一,应顺应课改发展“潮流”,数学试卷讲解应从“有效”一词角度,深挖其内涵要义,进行深刻变革和认真探索,充分结合教学要素实际,突出有效教学,使试卷讲解成为升华课堂教学的重要“动力”。笔者现对初中数学试卷讲解活动开展进行论述。
一、结合教材重点、难点,试卷讲解突出知识素养巩固强化
教育学认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课堂讲解的“总脉络”,更是有效教学的“生命力”。试卷设计的意图,是将数学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通过典型试题案例予以呈现,进而进一步巩固知识素养,提升能力素养“水准”。教师开展试卷讲解活动,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要义,随意而讲,应该“接”数学教材内容之“地气”,“展”教学目标要求之“精髓”,围绕某一章节、某一要义重点内容和疑难“症结”,渗透于数学试卷试题讲解中,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活动,理解设计意图,提高认知素养,在完成试卷试题讲解活动的同时,实现数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巩固强化,展示试题讲解的“生命力”。如“菱形的性质和判定”阶段性试题讲解时,教师在整体研析该章节教材内容“脉络”基础上,认识到该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菱形的图形特征,判定定理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问题解决”。
在“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CG,AH=CF,EG平分∠HEF,求证:四边形FEGH是菱形”试题讲解中,教师组织初中生再次研析该试题条件内容及要求,初中生认识到该试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此时,教师组织初中生进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内容的“回顾”,重新梳理、系统总结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内容,帮助初中生建立更深刻、更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素养“水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初中数学教师试题讲解,经常忽视涉及知识点内容巩固强化,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结合课改核心要义,试卷讲解突出数学技能锤炼培养
教育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实践“标杆”,做出了评判“依据”。通过对新课改标准研析,笔者认为,学生是新课改标准最关注的“要素”之一,其能力发展是新课标最看重的“要义”之一。试卷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环节、一种形式,自然要按照和落实新课改初中数学纲要的标准和要求,注重初中生数学探究、辨析、判断、归纳等方面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摒弃“教师包办”解析试题的模式,消除教师“全程帮办”学生探究解析活动的现象,提供初中生试题讲解分析的载体,让初中生在深入探究、辨析、解答试题实践中,获得学习技能的锤炼和学习素养的培树。
如“如图所示,某人在一座小山的东边A点位置施放乘坐热气球,该气球以20米每分钟的速度成45度角向东飞行,在飞行了20分钟后到达C点位置,此时测得B点的俯角为30°,试求出小山A、B两点间的距离。”试题讲解中,教师采用“学生讲解试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组织初中生再次围绕试题要求,进行试题条件内容、解决问题思路及问题解答过程等方面的思考、辨析、阐述活动。其过程如下:
生:结合解题要求,感知试题条件,指出:“该问题是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俯仰角方面的问题,根据题意,应该构建直角三角形。”
师:问题条件中告知了哪些等量关系,与解题要求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生:小组合作总结补充解题思路,指出:“作ADBC于D,根据速度和时间先求得AC的长,在RtACD中,求得∠ACD的度数,再求得AD的长度,然后根据∠B=30°求出AB的长。”
师:指导初中生合作探讨的解题思路,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仰角和俯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
生:解答问题,其过程略。
师:用电子白板教学课件,展示某一学生解题过程,组织学生评析解题过程。
生:小组讨论,提出试题解答观点,自我对照,完善修正。
三、结合案例深刻内涵,试卷讲解突出丰富内涵拓展延伸
笔者发现,少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试卷试题时,经常出现就题讲题的现象,讲解活动较肤浅,未能延伸和扩展数学案例的深刻内涵,讲解活动效果不够深刻。试卷讲解,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式、前进式实践活动。数学案例,可以概括众多数学知识点,可以将中考政策要求进行渗透,可以将数学解题技能进行综合,实现数学综合应用素养的提高。教师在试题讲解基础上,要深挖试题所隐含的丰富数学知识点,创新数学案例形式,并根据中考政策制定“趋势”,设计典型中考试题,进一步延伸试题丰富外延,进一步拓展试题深刻内涵,升华试题讲解成效。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中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做大量“预设”活动,对数学整体知识体系及深刻联系有明晰的掌握,并能把准数学学科中考政策要求的精髓。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材、课改及试题三个要素,对初中数学试卷讲解活动开展进行的阐述,如有不妥,请予指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服装制作工艺;结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大学毕业后的两年时间内,我在服装公司和工厂实习和工作过。主要从事服装制版和跟单的工作。07年进入学校工作后,一直从事着《服装CAD》和《服装制作工艺》的教学工作,在这七年多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这几门课程的对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平时教学中的分离教学,存在不少的弊端,有阻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统一的趋势。为改变这一模式,应该把这几门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教学才能有利于改善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弊端,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和《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本来就是密不可分。《服装结构制图》课主要是解决《服装CAD》制图操作和《服装制作工艺》的裁剪、缝制两个环节。《服装CAD》课着重解决学校与企业接轨,达到快速制版、便于保存、传递几个环节。这几门课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因而,在教学上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学生很好的掌握服装结构制图、排版、裁剪、缝纫、整烫工艺技术。
一、现状分析
首先是所用的教材问题。现在我们采用的教材大都是中职学校的教材,这些教材相关课题,知识老化偏重理论。已不适应服装飞速更新变化发展的今天。有的知识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而且与社会脱节,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例如,我们现在课程的安排,还是以学生的制作为主,像会做多少件衣服,会不会做西服,能不能拿到技能鉴定证,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在这个前提的教学下,学生学起来费劲,老师讲起来费神。其次.在教学安排上不合理。目前所用的教材。教学内容多,消耗的教学时间太长,在教学模式上还是采用先课堂理论教学然后再实践教学。这样做的弊端是:a.理论课和实习课相隔的时间太长,对原来学的知识有遗忘;b.由于把几门课程进行独立教学,就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不能紧扣实践教学,显得盲目和随意。c、教学无创新,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采取措施及对策
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我们采取如下的解决方法:
1.科学整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专业课本的内容并不是太适合学生的学习。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对《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服装制作工艺》这几本教材进行了优化整合。每位代课老师都根据课程的特点,整理知识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相应的制定新的课程安排。改革的课程具有这样的几个特色:对原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去虚留实,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基础理论明了扼要,对操作技能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学校的具体安排是:派专业教师到外地学习,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培训,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
2.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分析等五个层面。要想把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好,首先应该对服装生产环节有基本了解。服装生产一般都要经过制版、裁剪、缝纫、整烫几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又有不同的制作工序。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每位老师在课时安排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容多少来安排的,互不照应,各自为战,很不合理。对以上弊端我校采用以下几个办法解决:
(一)根据不同的年级,选择针对性强的模块教材进行教学。
(二)授课形式是“一步到位”,即制图―裁剪―缝制,一个流程。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是:讲、示、做、练、纠。讲就是老师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要精讲;示就是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上机演示;做就是学生按照要求做,不懂不会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帮助;练就是反复实际操作,强化训练;纠就是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好指导工作。
三、改革教学法
1.联系实际教学
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裁缝店老师傅却能熟练地看懂你画的结构图,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人学起来也很快。这就说明:对学习服装专业来说,理论基础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兴趣和实际应用经验却是不可忽视的有利因素。所以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注意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其学习理论的兴趣。例如:在服装CAD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和老师都认为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会更好的学习。其实,对于这点我并不是太赞同。因为,服装CAD课程与服装制图和服装制作是直接相连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课程相通外,还应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证明,采用这种结合实际例子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记得牢,学得快,教学效果好。
2.突出基础、重点内容
教学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上课前认真备课,找出重点、难点,使每堂课都有明确、合适的目的。如:服装CAD制图中的第一件裤子一西裤,学生要了解裤子中的基本点和线。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则以它为基础的后继内容(牛仔裤、喇叭裤、裙裤等)的完成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教学效率自然就很低,学生学不懂,必然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质量就更无从谈起了。只有让学生掌握好了这部分内容,不光为后继内容打好基础,而且能在此下装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反三,创新设计。
3.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驱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对服装教学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所孜孜以求的。我的做法是除了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和技巧外,在设置课程的准备阶段就要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课余生活中的活动兴趣中心,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新颖有创意的目标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每个人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欲望。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想方设法的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多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也可以把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并评出各种奖项(优秀奖,进步奖,提高奖等),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作业变化训练。
变化式作业训练,一方面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学完基本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新款,也可以自己设计新款,并自己制版、缝制。最终制作出一件有创意,且实用的服装来。当别的专业的同学看到时,也会很羡慕。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一体化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比较,发现和证实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我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与服装缝制工艺结合教学措施的实施,学生对服装专业课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对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难和缺陷,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更正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富怡服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服装制作工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教学策略
阅读和写作不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驾驭力,帮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分析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阅读量是进行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书籍。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以鲁滨逊在荒岛求生28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生活磨难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不向命运屈服,敢于挑战自己,才能品尝胜利的美酒;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的英雄主义情结,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感受一个人只有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和自己,才能成为钢铁战士,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创造有利的条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建立读书心得交流会和举办图书交换活动,或者利用QQ和微信等建立讨论群,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互相交换阅读资料,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又便于学生围绕阅读书籍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读完《哈利波特》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你认为这个人物身上那个优点最吸引你?你觉得作者哪一个章节写的最引人入胜?等等。
初中语文教师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可以扩大学生阅读量,又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开展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练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之作,是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而精心选择的,作为学生的范文最为合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教材,并鼓励学生勤于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写作水平。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朱自清《背影》时,需要重点讲解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片段,“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文章中对父亲的穿着和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父亲宽厚、笨拙和臃肿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在这些细微之处,如果作者没有与父亲的深厚感情,就不会观察的这么仔细,也不会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从而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语文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仔细向学生剖析,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充满真挚情感,就可以吸引读者和打动读者。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勤于练习,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内化于心,从而增加学生写作文章的可读性和耐读性。
三、注重阅读的效果,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是为学生写作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学生阅读后的思考和体会感悟,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的效果,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教师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也以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为写作素材,如打篮球、做饭或者打游戏等,借鉴作者的描述方法,以准确的动作刻画将这一生活小事进行还原,在模仿作者表现手法的同时,提高自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和掌握。学生只有经过这样坚持不断的模仿练习,才能逐渐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把握运用,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为己所用。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鼓励学生勤于练习,指导学生模仿写作的教学措施,真正可以使学生将阅读的效果应用于写作中,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凌竹. 初中语文读写现状调查及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李宏柱.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尝试[J]. 语文学刊,2014,17:160-161.
[3]刘文颖. 立足课本 夯实写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加深,我国的小学教育的改革也不断加快,小学低段数学的教学质量对整个小学的教学有重要影响,使用图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建构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图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就是利用一种可以看到的图形语言,展开其形式的定义,把图形和语言相结合。图文结合的直观性很强,具有传播较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优点,目前在小学的低段数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图文结合教学现状
虽然在小学低段数学的教学中,图文结合的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小学的低年级,其文字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数学相关的题目进行读题和审题等方面还有一定困难,经常因为没有读懂题而出现错误,而且,教师也没有加强对学生审题技巧和能力的训练,没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此外,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学习的氛围比较沉闷和严肃,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抵制等情绪。
三、使小学低段数学中图文结合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的措施
1.要对加大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题目的阅读能力。在提高图文结合教学的效率时,首先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审题不仅是对文字进行阅读,还要对图形进行阅读,进而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和质量。在图文相结合的教学中,图文结合的题目也不断增加,学生识字的数量不断增加,就会使教师和学生忽视对图形的认识,没有了解到其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在审题时,一般只对文字信息进行着重的理解,无法从图形中找到对解题有帮助的信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效率,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读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不仅要注意文字的信息,还要关注图片的信息,进行使学生更好的对题目有所了解,快速的进行解题。
2.需要充分的发挥图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在小学低段数学中更好的应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充分的发挥出图片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借助于图画,可以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对数学的探讨中,在不断进行探讨的过程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加强对图画进行利用时,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还可以提高学生画图的能力,为以后几何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对图画的重视,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3.使用比较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在对小学的低段数学进行教学时,教师能够使用比较法发挥图文结合教学模式的作用,借此对学生观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全面的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切实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某张图片中有3块地,每块地能够种10朵花,问:第一,一共能够种植多少花?第二,30朵花需要使用几块地?通过对图文题目进行比较,就可以使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锻炼学生的思维,发现相关题目的特点,进而对这一类题目进行掌握,更好的了解教学的内容。
4.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图画的制作,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教师需要加大对多媒体的重视力度,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制作简单易懂的课件,突出主题图片的效果,例如,在对加减运算混合计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天鹅做成动画的图片,展示先飞过来四只天鹅,然后在飞走两只的全过程,根据这种方法,让学生对整个运算过程有直观的感受,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就可以计算出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写融为一体,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工作实践,对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是指围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一目标,而在教学中依托课本中的文章,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说、写融为一体。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写字、阅读、作文是一个系统。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读写结合关系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一总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读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表达的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阅读中指导学生作者分析、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虽有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之分,但也有其共同点。两者都以生活为实践,思想认识为前提,语言文字为工具,学习顺序上都是从字、词、句、篇循序渐进的,两者是同步的。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否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随风而散。因此,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
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存在重阅读感悟教材中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运用语言文字即“工具性”的培养和训练的现象。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程重读轻写,忽视读写结合,以为写是作文课的任务,这是严重的认识上的失误。语文教学中,教师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习作的能力总是不尽人意。因此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课外作文班补课,以求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关系,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
三、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读、写同处于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具有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写作的因素,把阅读的过程看作一个双向的理解过程,把读的因素和写的因素对应起来。阅读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理解、吸收的统一,作文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运用、表达的统一,但理解和运用的都是语言文字,要把理解和表达相结合,使读写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自然沟通、融为一体。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十二个字来概括。具体讲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以读导写,于阅读中寻求吸收写作方法。
很多时候小孩子读书就像是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有的学生抬头随口唱,有的闭上眼睛信口读,弄得口干舌燥,还是没有从书中受益。其实,造成这种情况,并不能埋怨孩子,主要还是做老师的没有给学生以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完成老师不值得两遍、三遍、四遍的读书任务,之于没一次读书想要得到什么他们十分的茫然。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读的重要性,意识到学生的读书能力和习作能力的联系性。写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再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细致的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开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又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的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四路,在读中明白意义,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
编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不仅思想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且表达方法也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多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色?在巧妙构思、语言应用和表达形式上有哪些是学生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挖掘出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指导阅读时在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从中迁移并应用于学生的习作之中。
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初读、通读、细读、精读。指导学生的读书不能平均用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并把读的重心向后移,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二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推敲作者一个词语用法的巧妙。在中年级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何去谋篇布局。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通读课文,从而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富饶的,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作者使用的语言文字真切的感悟到西沙群岛确实是一个富饶、美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作者把西沙群岛描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对西沙群岛,对祖国深深地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去安排材料的,如何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围绕中心展开写作的。作者在文章的开肉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继而围绕第一小节的内容展开材料和叙述,在详细介绍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中心句的使用使段落中的重点十分突出明了。在文章的截为作者再次用总的概括性的语言展望了未来,也集中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反复回味精读课文,深思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了思路,学到了写作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能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学到的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去学校的周围或郊外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你喜欢的景物,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无论是写校园中的美景,还是写他们熟悉的小花园,光明广场大都能用上课本中的写作方法,比如“总――分――总”结构形式的使用,围绕中心句来写一个意思,比喻句的使用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二)以写促读,在于写作中引导学生自觉阅读。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求读的真实的心理写照。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会调动起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有时绞尽脑汁回忆自己曾有印象的名篇名句,好词佳句。有时不得不悔恨自己读书的贫乏。因此,把写中求读的积极性与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从写作中找差距,激起学生的求读欲望。比如在学习日记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的内容可以是植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玩具,或者是日常的用品,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用笔记录下来。在开始的时候,学生一般只能写100-200字,而且形式死板,语言不够具体、生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想办法帮学生克服。在学习《雨》这篇课文之后,我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文章与《雨》做一下比较,并想一想如果自己去写“雨”将会怎样写?开始他们觉得作者写的也无所谓,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后来,在一场秋雨过后。我让他们去写了,然后进行了比较,这时学生都意识到《雨》这篇文章写作条理十分清楚,细致入微,比喻运用恰当形象,不仅用眼睛去观察,而且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感触,用心灵想象。后来,再让学生去写观察日记,他们在文章的观察顺序上、语言的运用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读写结合,融为一体。
读和写之间的关系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使读和写互相促进。
1、结合阅读教学安排习作练习。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践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联系结合起来。有时可以在范文教学前开展活动,先获取感性知识,而后读书,读了说,说了写;有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书示范,读了想,想了说,说了写;有时还可以先读书,后开展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实践,获取习作材料,而后再进行说和写的练习。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出去旅游时发生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拿出笔记录下来。学生就更加用心的再次去读书,有的孩子主动去报刊、杂志,以及自己手中的资料去寻找范文.这样他们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写起来不会感觉太难。
2、点滴积累,经常安排读、写活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写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中提高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在平时,多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随着学生写的层次的提高,各种形式的说也要紧紧跟上:说课文大意,说对词语、句子的感悟,说对着这感情的体会,说自己学文后的敢想,以及各种形式的复述。在时间安排上读应该多于说,说多于写。学生说过的内容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写的练习。比如用上几个词语写一段话,给课文续编结尾,写一写读后感。随堂小练笔的设计应该机动灵活,将读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了思维,使学生的想象纵横驰骋,能动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高。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能使学生阅读、写作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多形式的读写结合策略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用教材教语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学术月刊.2008(01).
2.施玲英.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读与写.2008(02).
【关键词】高职;啤酒生产技术;课程改革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广西生物企业生产一线,掌握生产过程中典型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够从事生物产品及其上、下游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产品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啤酒生产技术》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其任务是传授啤酒酿造业各岗位工种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以培养胜任啤酒企业的生产岗位为目标。我们参考啤酒酿造工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项目导向”、“创设情境”等方法,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不管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课程定位
1.1行业分析
我国啤酒行业自8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快速成长,啤酒产量迅速提高,在近几年连续的扩张、兼并、整合后,我国啤酒规模化进程基本完成,形成了华润、百威、青岛、燕京和嘉士伯五大集团,以及金星、珠江等中型集团和众多中小型啤酒企业的格局。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啤酒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我国啤酒产量由2005年的3,126.05万千升增长至2014年的4,921.85万千升,复合增长率达到5.1%[1]。
1.2企业调研
经过对知名啤酒企业百威、青岛、燕京、珠江等多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啤酒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高职人才类型包括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和生产操作三大类,而生产操作工需求的量最大。所以该课程定位是围绕我国啤酒工职业标准、一线岗位的要求,以典型啤酒的生产和工艺为带动,实现该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3级啤酒酿造工职业标准中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2.1知识目标
了解啤酒行业现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啤酒生产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参数要求;熟悉啤酒的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熟悉各岗位设备的性能与工作原理。
2.2能力目标
应用啤酒仿真软件在电脑上生产各项指标合格的啤酒;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准确进行啤酒质量的基本检验与鉴定(包括理化、感官、微生物检验);能读懂并准确填写生产任务单、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啤酒生产技术文件。
2.3素质目标
具有质量意识和食品诚信道德等;具有低碳、安全环保生产意识;具有创新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3《啤酒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的设置
(1)通过课程开发团队,与南宁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共同研讨,对啤酒生产中的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明确了教学目标、学习情境,最后共同形成了课程标准。(2)引入啤酒行业标准、啤酒酿造工国家职业标准,校企共同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组织以及进行考核评价、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等步骤组织教学。(3)项目设计依据:以合作企业啤酒生产的糖化、发酵、过滤、包装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简单到复杂,设计鲜啤酒的生产、熟啤酒、纯生啤酒的生产三个项目。每一个生产项目都是啤酒企业典型的真实生产过程,项目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工艺环节既有重复又有难度提升。因此专业技能训练能够循环反复进行。第一个项目阶段,学生们在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完成;在第二个项目阶段,学生们在老师的指点下完成,慢慢地放开手;到第三个项目阶段,学生们可以团队独立完成任务。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其中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主;技能训练针对啤酒岗位需求以及啤酒工职业标准,既保证岗位工作任务、工种要求与训练的一致性,又包括了工艺、设备、控制、仪表等内容。学生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后,基本上能够达到啤酒现场操作工的岗位能力和知识要求。基于上述思考,设置的学习情境见表1。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4.1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按照“麦芽汁的制备啤酒酵母的扩培啤酒的发酵”等啤酒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实现每项目每个任务的教学目标。(2)情境创设教学法。模拟啤酒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下发生产任务单,由学生分组为麦芽汁制备组、啤酒发酵组、酵母扩培组等,各司其职,每个岗位轮换,以培养学生满足各个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学理念。(3)现场教学法。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把课堂开在“厂中校”或者工作现场,灵活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工作场地进行现场教学。企业老师针对啤酒生产的典型工位(如糖化工位、煮沸工位、过滤工位等)的标准化操作等进行现场教学。
4.2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除了常规的教室、多媒体、生物制品实训室教学之外,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专业教学资源库、啤酒仿真实训系统、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数字图书馆资源平台等资源应用于教学。啤酒仿真就是以啤酒生产工艺为原型,模拟啤酒生产工艺正常操作、常见设备故障操作、常见工艺事故处理操作,建设一个与啤酒生产操作相关的虚拟环境,其流程原理、控制方式、操作界面与啤酒生产实际情况基本相似。利用动态模型实时模拟真实工艺反应装置现象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仿真工艺反应装置进行互动操作,产生和真实工艺处理一致的结果。
4.3考核评价方法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教学评价表如表2所示。在考核过程中,参考《啤酒酿造工国家标准》的内容。过程性评价主要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考试形式包括啤酒仿真操作、现场提问、方案汇报等多种形式,评价方式包含教师评价、学生团队评价、啤酒仿真系统评价等,考核评价要素包括操作规范、熟练程度、模拟生产出啤酒的质量、团队合作态度、安全生产意识、知识掌握程度等,占总成绩70%。终结性考核主要是理论的综合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目标的掌握程度,一般包括课程理论、技术、操作规范等,占总成绩的30%,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啤酒生产技术》课程依托的实训室是食品与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国家骨干示范性专业的建设,基本硬件建设起来了,配备了比较先进的发酵、离心、过滤等设备,具备了承接啤酒生产操作实训教学的能力。学生们可以进行常规品种啤酒生产过程的操作。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在软件建设方面,以啤酒酿造工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修订了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教学文件,编写了实训课程指导书。建设了课程网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教案、课件、案例、视频动画等多种学习资源。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和保障。
6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效果
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以老师为辅,小组合作为基础,以啤酒生产为载体,真实的环境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啤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啤酒生产的电脑控制到品评发酵罐发酵出来的啤酒,经历了失败和成功,积累了教训和经验,学生有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对比前几届没有开展工学结合课程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技能的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杰.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分析[J].商界论坛-产业经济,2016,23.
[2]崔云前.微型啤酒酿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22-03
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已取得部分成效。但对于深层次工学结合,各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内涵标准界定不清,对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理解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深层次工学结合的运行并不是“工作”与“学习”的简单交替,而应该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全方位内涵建设中,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体系改革、“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等方面。在着眼于高职教育全方位内涵建设的基础上,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应电专业”)在深层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体制机制创新先行,优化校企合作发展环境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工学结合多为高职院校单方面努力,而企业与地方政府两个重要角色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这对于深层次工学结合的运行十分不利,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或完善相关鼓励政策,探索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龙岩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下,我院牵头组织,联合28家大中型企业和12所职业院校,共同组建了闽西职业教育集团。此举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加强了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增强了办学活力,极大地优化了校企合作的发展环境。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深层次工学结合提供基础
我院地处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自办学以来就立足于当地经济,根据每一次龙岩市制定的“五年规划纲要”动态地调整专业的设置,对接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根据区域特点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并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一线二双三证”的办学模式,即:以红土地精神育人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育双环境、执教双师资的教学条件,达到毕业学生持有毕业证、资格证和素质证的目标。
深层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应形成一定的运行模式。在“一线二双三证”办学模式的指引下,应电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进行了“双线三层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一条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主线,三个层次分别是职业能力认知、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能力提升,对应认知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第二条是红土地精神育人主线,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红土地精神教育活动,分为感知红土地、热爱红土地和扎根红土地三个层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教育。
2.通过调研,分析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基于岗位任务的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的成长为主线,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深层次工学结合在专业建设上最好的体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下,应电专业制定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即:“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确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当地与周边城市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状况,以及毕业生任职岗位分布、就业状况的调研,确定了应电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员、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电子企业生产管理、电子产品检修与维护、电子产品研发和电子产品营销六个职业岗位。
3.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应电专业邀请了以上几个岗位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技工、生产线主管、研发工程师、销售经理等实践专家到校,召开了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课程专家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对职业成长历程和工作任务的描述,形成了职业发展阶段的调查表,提炼了专业的32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为后续学习领域课程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4.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召开教师研讨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梳理,按照难度进行排序,并通过教学化处理,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最终确定了应电专业的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实践和模拟电子电路分析等10门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发展过程来进行排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式课程体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起来之后,适当调整基础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并融入“红土地精神”素质教育课程,最终形成应电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学习领域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和综合实训平台构成,可满足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保障深层次工学结合有效运行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应电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以下途径:
1.增加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应电专业通过为企业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等方式,与当地及周边城市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提供了便利。应电专业为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求三年内每位教师都应具有半年及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目前已有8名教师分别至赛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龙岩剑桥电子有限公司、福建三喜电子有限公司等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工作和生产管理等工作,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校企互聘互任,促进双方密切合作
近年来聘请了电子信息类企业的总经理和生产主管作为专业的兼职带头人、兼职教研室主任,还聘请了多家企业的工程师、一线实践专家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同时,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也兼任了企业的副总工程师和车间主任。通过互聘互任,校企双方发挥各自在实践经验、技术水平、知识理论方面的优势,企业为专业的长远发展、课程设置与专业课教学等提供了支持,学校参与到企业的员工培训、项目研发等工作中,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密切合作。
3.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要胜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除了要有较强的实践水平之外,还应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有较深的理解。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之后,应电专业安排每位教师参与到学习领域的开发工作中。通过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教师转变了观念,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有了较深的理解,切实提高了教学能力,这是听专家讲座和参与教学改革论坛的培训所不能比拟的。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
深层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各环节的教学活动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场所,传统的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如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需要“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站”、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开展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开展需要“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等等。上述几个教学场所的功能通常是交叉的,在进行校企共建时,不能只关注校企双方的出资比例,应着重考虑教学场所如何为深度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应电专业融入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的考虑,与多家电子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共建。
1.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站的建设
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站主要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服务。它可完成企业典型电子产品的制作,还可为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提供学习场所。每门学习领域课程均有与其教学需求配套的学习站,每个学习站均配有教学区、讨论区、实操区、展示区,可以很好地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为生产性实训服务,不仅要考虑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需求,还要考虑企业订单生产的需求。应电专业通过综合考虑,选取了不同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共建了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与荣泰电子有限公司共建“SMT表面贴装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科瑞特公司共建“THT技术组装”和“小工业PCB制作”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士兰公司共建“集成电路检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不同实训基地中参与生产性实训,提高了多方面的职业技能,同时订单生产的收益又补充了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为订单生产开展的长效性提供了支持。
3.电子创新实训室的建设
电子创新实训室主要为“订单班”的教学服务。为了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应电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订单班”,如“赛亿班”、“因仑班”等。为了更好地适应相关企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实训室建设模式为企业提供设备、学院提供场所,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同时企业选派工程师到校教学。由于该实训室是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引入的设备技术先进,可培养学生在创新设计方面的能力,故称之为电子创新实训室,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与专业对口率。
4.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主要为校外顶岗实习服务。校外顶岗实习是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生产过程、感受职业氛围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目前各院校主要遇到的问题是实习岗位不足与管理困难。应电专业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数量,有计划地选择多家企业作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并制定了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来保障实习质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应电专业在与厦门冠捷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探索实践了“厂中校”的合作模式。专业统一组织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最后两个月至冠捷公司顶岗实习,学生经过企业培训后被分配到各工作岗位。两个月实习结束后,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组建“冠捷班”,冠捷班的学生大三期间在企业工作,同时完成由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的课程学习任务。完成一年的实习后,再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顶岗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即是员工的“试用期”,这种模式找准了校企双方利益的契合点,是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的一种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董刚.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9,(17).
【关键词】初中历史;内外结合教学法
1.内外结合教学法的过程
对于这个内外结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将每个班级的学生,按三至五人一个小组的标准,分成若干个合适的小组,由小组内同学民主选定小组长。
然后,分别把各班的小组长召集起来,将本学期所学的各个课题内容,以自选或抽签的方式,安排给各个小组,告知小组长每个课题教学上课的大致时间,要求每个小组在这个时间之前,对自己所选取的课题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究----包括课题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必要补充知识、小故事、前后知识的联系点等部分或全部,安排的内容和完成的时间整理成表格----《历史课题探究任务单》,贴在教室的墙上,公示给大家。
第三,课堂教学时,先由相关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课知识进行讲解,再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知识补充或穿插故事,时间大致在15至20分钟之间。之后,由老师对小组研究成果进行一两句话的评价,对本课知识进行补充性讲解和强调,重点对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揭示和说明。
第四,由小组长布置本课的作业,进行课外学习辅导,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在必要时进行宏观调控。
第五,复习备考的时候,如果有学生对相关课题的知识产生了遗忘、疑问、混淆等,都可以对照公示在教室墙上的《历史课题探究任务单》,找相关小组的同学学习请教,也可以找老师进行个别辅导。
2.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还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②。上述内外结合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充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大有裨益。
过去,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满堂灌,知识点面面俱到,自己一节课下来,感到很辛苦、疲惫,学生听呀记呀也感到很累。最后考试测评的时候,发现学生多数知识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初步印象,记的不牢,探究不深。运用内外结合教学法以后,由学生轮流充当老师,其他学生上课兴趣大增,对于“小老师”的发言和讲解也是饶有兴趣,“小老师”讲课二十分钟后,再转换教学形式,由教师引导学习。这样,单一沉闷的课堂模式就变得形式多样,比较活跃,效果显著。至于担当本节课课题研究的小组的成员,通过课外的探究学习和课内的讲解巩固,其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自然就不容置疑了。
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探索性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普遍被看成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现代学生观认为:学校的一切,都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其次,学生是独特完整的人。他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适时适当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再者,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学生是责权主体,内外结合教学法就是要植入“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让学生自主参加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中,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辅导,相互检测,相互提高。
3.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效果及简单评价
内外结合教学法,其实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方法,变以往学生听命于老师的被动学习,为相互指导的主动性学习。学习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这对学生的合作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各小组之间就探究结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相互指导,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也有益处。内外结合教学法与现在包括“三学一导”在内的许多教学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只是各自的侧重点和形式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