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时间:2022-11-12 20:1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第1篇

一、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进行充分了解

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应当是广大学生。以下从学生角度出发,就教学案例的开发展开探讨。

(一)端正学生对案例开发的态度

作为学生对地理案例教学持有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其一,行为因素。指学生针对教学案例开发存在的行为意向等,比如在上课前将一些素材提供给教师;其二,认知因素。指的是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的认识与评价等,比如对案例开发影响自身学习的一些看法;其三,情感因素。指的是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对于案例讨论不够喜欢。由此可知,教师为顺利进行案例的开发工作,就需要及时了解学生有关案例开发的态度,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端正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的态度。

(二)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理解

分析相关实验得知,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这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同样适用。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其中有哪些知识会影响教学案例的开发,以及不利因素影响的有效避免方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开发。

二、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目标有明确认识

(一)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开发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个性特点、行为方式、态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确保案例开发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发展相符。例如,教师在利用“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这一教学案例时,可根据学生好奇心重这一特点,提出以下问题: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海平面近年来会上升得如此之快?人们可通过哪些措施将海平面不断上升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一案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会主动寻找结论,积极学习。

(二)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以教材内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进而确定课程结束后应产生的效果。除了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依据与动力,教学目标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如果能设置科学恰当的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以学生反馈的信息为依据,实时调整教学进度。

三、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渠道进行熟练掌握

(一)熟练掌握地理教材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出现了含有大量教学案例的各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给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例如,在开展有关“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对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对其布局的主导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展开比较。除了高中地理教材,教师也可从初中等其他学段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教材中开发并提取有用的教材。

(二)熟练掌握报刊、网络等信息化资源

当前,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工具与渠道。因此,在开展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时,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获取丰富的素材。例如通过互联网,我们可找出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的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国,死亡人数超过16万,造成极为惨重的大劫难。通过开发此案例,从而将全球火山、地震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揭示出来。

四、结语

第2篇

高中地理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致不高,需要教师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这样才能帮助高中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地理的认知,开阔他们的地理视野。 

1.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 

1.1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教师在为学生开展地理教学时,应该要明确自身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这样才能满足当代高中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先进,许多教师依然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导致高中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进而增加他们的地理学习难度。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也有待提升,有些教师虽然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但是没有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地理学习态度,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1.2教学内容衔接不畅 

教学内容衔接不畅是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比较琐碎,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地理学习技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高中地理知识跨度较大,各种定律、原理的迁移性较强,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时知识运用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但现实中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内容衔接不够顺畅,学生很难对其形成知识树网,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 

1.3教学案例脱离生活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从生活角度举例,这样才能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都较为理论化、抽象化,尤其是在自然地理部分,教师如果单純进行理论讲解,没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无法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2.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的应对方法 

2.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要想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教师就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知识学习乐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高中地理教师还要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以拓展他们的地理视野,满足他们以后的地理学习需求。 

2.2做好教学内容衔接 

地理知识系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做好教学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提升他们对地理的认识,使其系统化掌握地理学习技巧,找到参与地理课堂学习的乐趣。 

2.3从生活中寻找案例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要从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这样能够提升课堂知识的灵活性、生动性,最大限度降低地理的学习难度。比如我们看到的自然景观、经历的四季更替、遇到的气候变化等都是地理信息的展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一些地理现象,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积极转变自身落后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明确地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地理学习兴趣,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主体,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以保障知识衔接的顺畅性。除此之外,高中地理教师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认识和学习地理,以满足他们今后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晓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周刊,2017,(12):59-60. 

[2]史晶晶.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143.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55

高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一直被广大教育界人所重视。新的课程改革大纲要求,高中地理学科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想要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转变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做起。“案例教学法”一经提出,受到了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一致好评。经过研究发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

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

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从高中地理课程的典型例子中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式。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应用典型案例,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归纳的途径来学习新的知识。二是教师在授课时给出学生地理知识的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该知识点找到相对应的案例,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

二、基于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综合运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融入到地理学习的环境中。

(一) 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很显然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案例教学法倡导的是学生在课前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理解,之后查找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人口数量变化》一课中,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案例,如二战之后人口数量的状况。提出案例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那么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会不会下降?并指导学生阅读该案例之后,通过网络,图书等媒介找出引起二战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新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也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上提供了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学生查找资料阶段时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的感情培养。

(二) 开展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

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只要有正确的方式和足够的空间,那么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被开发和利用[2]。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潜能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开发和利用。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指明前进方向,这样一来学生认为学习也不是一件难事。因此,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的课堂质量,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做起。

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从相关案例中找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扩充。在高中地理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高中地理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由于案例教学法的推行和实施,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和以往相比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人教版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一课时,如何判断该地域是否适合种植水稻等,通过案例的仔细分析,可以让课堂环境变得更为活跃。

(三) 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合作的重要性被人们所重视。指导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会交流与合作,这对学生的未来是非常有帮助的。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们下发了相关案例之后,可以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让学生对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架起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学到了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例如教师对学生传授关于“南水北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分配一个组长,每个组长将不同的任务落实到人头。把南方和北方的自然情况等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开展相关讨论的目的在于对南水北调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新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由于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推行,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做到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相互探讨的方式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上,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为活跃,学生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平,王美清,李淑珍.以地理教学为切入点促进研究性学习实施探索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家,2010(09):149-150.

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适应高中地理学习 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 学法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3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关注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贯穿初、高中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所以,学生经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基本上能够为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在日常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教师感觉学生难教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从而,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的关键,将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自己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点。

一、重建学习兴趣,纠正学习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众所周知,“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是因为从小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可见一个人要想乐于从事某项工作并竭力达到预定目标,首先应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将兴趣逐渐转化升华为志趣,才能端正其态度。所以培养学习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受学习目的和动机的牵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篇内容设置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但在以中考为学习目的的初中教学中,由于地理不属于中考科目,所以许多学生还有学校领导都把地理学科看成是副科。刚上初一的学生更是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从而老师虽然很努力,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差。最终导致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基本地理能力欠缺,甚至有些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厌学,弃学的不良情绪。这不仅没有为高中地理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还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顺利完成的屏障。为实现初、高中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就必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避免为了应付高考而出现“满堂灌”式的教学。努力做到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表现为:生动、幽默的语言,如用俗语设疑,用谐音点出要点,编故事助记忆。同时,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精选视频能有效的进行直观教学。通过组织辩论来激发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积极思考。从而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重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在地理学习态度过程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其次,努力做到精选教学案例,特别注重把学生身边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如海啸、地震、气候变化、低碳生活、农民工问题、城市交通BRT建设、国家限房令等。来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对这些教学案例所反映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为学生搭建自主灵活的课堂学习平台。最终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认识到通过地理学习能够让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明确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避免一些灾难的发生;同时帮助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胸怀,对提高公民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和目的,帮助学生转化升华地理学习兴趣,建立端正的地理学习态度。形成学生愿学,爱学的新局面。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初中的教材编写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主要研究地理表象,重点掌握区域知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强调“有什么”,注重感性认识的记忆能力培养。这使得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喜欢死记硬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处在较低的阶段。导致许多学生在头脑中对地理认识很模糊,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不高。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主要研究地理问题的本质,侧重于理性分析。所以,在问题设计和知识传授上与初中有很大区别。教学过程中强调“为什么”,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再认识能力培养,从而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是理解。然而,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长期养成的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要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养成课前预习、强化课堂意识

课前预习是学生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高中地理课堂知识容量明显比初中大,将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使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提纲,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读并初步思考归纳。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点有初步认识,并发现自身理解能力的不足,提出问题。这不仅帮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回顾和运用,最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对地球自转公转的预习,因为学生初中对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意义有初步认识,所以预习过程中会有亲切感,同时,在预习过程中会发现初中时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一天),而高中教材中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从而会发问“什么是一个恒星日?”“24小时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有效强化课堂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保障课前预习工作的实效性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课堂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听讲是学生的头等知识来源,轻视课堂听讲,是最大的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精设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和听课效果,从而谨防学生上课走神,并帮助学生纠正预习过程中的错误理解,解答困惑。同时,采用不定期的检查笔记,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依据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勤记笔记的好习惯。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二)注重开拓思路、突破思维定势

由于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基础较差,所以针对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定量讨论多,抽象问题突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图导学,把难化易。通过绘图、析图帮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空间概念,从而弄清抽象思维概念的实质,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最终改变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扩宽思路引发思维的质变。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能否顺利的完成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而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进一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使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地理教学论》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学习方式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本文对高中地理实施案例教学加以探讨。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的特征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四、高中地理实施案例教学的要求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2.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人们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地理教学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思辨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思辨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以地理的发展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予以解决。因此,必须立足于地理知识,在其基础上贯穿对其他科目的教学。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争取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思辨性教学课堂的效果。

一、构建思辨性高中地理课堂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上的提高。构建思辨性课堂有助于满足这一要求。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一个人的才高八斗可体现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这一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思辨性的高中地理课堂实用性极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对培养学生客观、思辨的思考能力有益无害。

(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和科学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激发他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自发地去学习。按照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思辨性高中地理课堂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无异于是锦上添花。

二、构建思辨性高中地理课堂的具体方案

(一)提倡探究性训练教学方式

探究性训练教学方式的引入是构建思辨性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助力。这一教学方式是把具体的科学研究程序压缩到一段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练习,接着利用具体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科研过程,从而增进学生对于地理自然科学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零散信息的整合化能力等。

在这一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情况,如其掌握知识的能力、现有的知识储备量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学。同时,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以一些极具创造性的问题呈现出来,并且为学生准备所需的相关资料。教师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需贯穿始终。下面就具体地理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和全球性气候变暖”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第一阶段大体可以列出以下几个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在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与全球性气候变暖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持续性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直接与间接的后果?在第二阶段中,积极引导学生以这几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和答案。在第三阶段中,则让学生带着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和自主思考获得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学习。在这一阶段中,可以使学生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交换意见和看法,开拓思维,通过具体的探讨,形成强烈的认知感,增加求知的欲望,更好地投入学习当中。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体现了思辨性的特点,以思辨性的思维模式去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地理问题进行思考,充分展示了构建思辨性地理课堂这一宗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结合实践的思辨性教学方式

高中思辨性课堂的构建离不开理论,同样也离不开实践,这二者缺一不可。在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地开展具体的实践工作,才能更好地保存理论教学的成果。这不仅仅满足了教材教学的要求,更是符合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在进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设备,如天文望远镜,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认识宇宙,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地理;意义;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03

一、引言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重视高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也确实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习过程从理解到应用层次上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不能将乡土地理教学仅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外延,而要对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1. 加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祖国、爱家乡的观念虽然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但是这一观念又显得很抽象。乡土成为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乡土地理学习可以加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 熟悉家乡的地理环境

对于“生我养我”的家乡,虽然更多的学生对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比较了解,但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学生了解的并不多,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可以让学生将已初步掌握了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 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帮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探究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等有重要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深入实际,切身感受一些社会人文现象,并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互式对话交流;其次,它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对同一个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可以由几个学生小组分别调查,然后进行汇总讨论,各小组从本小组的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达到交互式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作用,统筹各个小组的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共享。

2. 带有地域烙印的教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是根据各个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而设计的。各个区域的地理状况千差万别,人文环境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就决定了各地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都深深地打上了本地自然文化特色的烙印。因而,各个地域的乡土地理教学的重点必有侧重。例如,黄土高原地区乡土教学内容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和正确认识水土保持与土地开垦的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防止水土流失提出应对的方案;而城乡结合部地区乡土教学内容应注重城市建设用地无休止地扩大并侵占耕地的问题。

3. 以服务当地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教学最能反映当地的社会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观察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在乡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优势,而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乡土地理研究工作。他们可以针对家乡经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对家乡未来建设献计献策。这样,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就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了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

四、实施乡土地理教学的策略

1. 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的交互式和个性化使其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正迎合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是,基于网络的乡土地理教学需要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换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网络发展的网络化资源的支撑。并且乡土教学资源一定要以本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为主题,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立足本地,建设本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学网站和相关教学资源数据库。首先,乡土地理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有针对性,是特定乡土区域的教学案例、图文资料、乡土历史地理等,以便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作为参考;其次,乡土地理网络资源要有研讨性,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共享,共同讨论问题的利弊,集思广益,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

2. 运用情景教学

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下转第11页)(上接第3页)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教学中,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 运用乡土材料案例教学

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案例的选取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所选取的案例不但要与相应的地理知识、原理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充分收集乡土材料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设计使其直观、生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例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的教学中,对于上海的高中,完全可以漕河泾工业园区为材料,设计出教学案例。同样,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上海市边缘的生态农业区,考察生态农业区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五、结束语

认识到乡土地理教学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特点,我们就要不断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把高中地理相关知识与乡土地理实际密切结合,使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且用处不大的高中地理课教学顿时出现生机。这样就让学生提高了地理学习兴趣,进而认识到学好地理也是其自身必备的基本素质,走向社会才能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 陈 澄等.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 渔等.地理课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 景春泉,李 南,谷运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70-02

引言:

高中地理是一门十分基础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全世界的地理面貌和气候特征,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爱护大自然、爱护地球的思想情绪。但是由于近年来,课堂教学的单一化、传统化,导致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不如从前,从而出现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其意义

案例教学是老师通过某些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指引学生们对例子进行分析、探究、归纳,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实、具体,再由特殊到一般,使得同学能够了解到知识的一般性和原则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性。案例教学也是以新课标准则为基础,体现了老师们各自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特性,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并指引学生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其案例,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的中心理念在于通过案例,让学生们都能活跃地参与课堂的教学,采用学生课堂讨论的模式,让学生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知识的中心要点,养成能够独立思考并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当然其意义也有许多方面,它可以加固所学习的理论体系,并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它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师生间平等互助的关系,进而提高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作用

1.生动具体,直观易学。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可知,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利用近年来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一些自然变动,再根据所要上的课程,将其有效地结合到老师们所要上的课程中,这样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最近的各地实事,而且还会带动学生们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好奇心,这样学生们上课积极性提高了,老师的上课效率和教学的质量也会得到好的提升

2.能够集思广益。由于案例教学是要求师生们能够通过课堂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所以他可以解决老师们一味单一的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牢固,也减少了学生们课上记笔记的时间,学习的效益也会比从前有着很大的改观。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运用及其应该解决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新课标改革对于地理的改动较大,使得老师在采用案例教学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的麻烦,所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应避免以下情况出现:

1.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传授。虽然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们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把知识点从特殊归纳到一般,但是现阶段的案例教学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案例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它也有着自身的缺点,所以老师们并不能一味地认为只要通过案例教学就能让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还要结合课本所需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前提。只有学生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分析一些典型案例才会更加得心顺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调整好案例学习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2.切勿将案例教学与事例混淆。因为实际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有很多,但是不是与教学内容相关就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因为要作为教学案例,其例子不仅仅要与课程相关,还要体现课程所讲的中心理论思想,便于老师能够继续展开接下来的教学。所以说一个优秀的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通过整合加工之后,将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展示给学生,这些案例必须有典型意义,且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

3.案例选取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因为老师们挑选典型的例子时是要求根据学生们接受知识的程度来确定,如果例子的选取过于简单的话,它所表现出的知识点就会太少,这样学生太容易懂得其中的道理而不能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话,也实现不了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但是如果老师选择的案例过于困难,超出了现阶段学生们的接受范围,就会使得许多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无法表达各自的见解与观念,这样的话,该典例就无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了,那就更不要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最终使得学生学的基础不够扎实,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完成。结合所述可知,老师们在选择实例作为典例时,一定要先分析其难易性,看学生能否能够接受,当然典例所包含的知识也要全面,既包含一些新的知识,又联系旧知识,这样学生们学起来就会有关联之感,所学的知识也不会脱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度,还使他们乐于开动大脑,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总结:

案例教学开始并不是利于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而是通过老师们精心的挑选和课堂上老师重点的讲解与引导,使得学生们能够层层深入地理解知识的要点,了解学地理这一门课程的精髓,发现学地理这门学科的规律性,最终培养出有着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优秀人才。所以在教学上,老师不能一味地采用案例教学,还要结合专业的传统地理教学,这样才能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达到最大化。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也是授课老师专业化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寅.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J].考试周刊,2012,(60).

[2]王一宪.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1(3).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驾驭;有效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对课堂进行有效驾驭,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及组织教学探究活动、开展师生角色互换等,让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更加高效投入。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营造浓厚氛围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积极的情感兴趣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如果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氛围将会十分沉闷枯燥和单调。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千方百计营造浓厚氛围,让学生学得更感兴趣。以《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一些洪灾的场景、救灾的场面这样的资料视频,调动学生对人类抗争自然、战胜自然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结合教学内容造浓教学氛围,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帮助。同时,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将更多的趣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二、改革课堂教学流程提高参与程度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流程进行变革。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地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然后就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活动流程单一单向,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对教学流程进行了优化,将单向灌输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出示了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然后开展师生互动。在《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方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向学生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什么特点,不同发达程度国家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城市化对乡村耕地、水资源等方面带来了什么影响,对城市交通、住房、就业、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大家分小组合作讨论、相互交流,并推选代表在班级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善。大家不仅相互交流,而且辩论辨析,对城市发展的进程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对城市化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不同角度层面的分析,不仅讨论热烈,而且掌握得更加全面深刻,还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运用先进手段打造生动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一定要充满生动的气息,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活泼的氛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信息进行补充,不仅要增加信息量,而且要改变信息演示的方式,将影音展示等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生动演示。一方面运用折线图与图表相结合的演示方式,向学生形象的揭示了近百年来气候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有了初步的印象。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示的一组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画面上两只小北极熊站在浮冰上诚惶诚恐、进退两难,这些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演示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对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分析。有了生动的课堂演示作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解难度、互动效果、学生兴趣度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能够让地理课堂更加生动。

四、组织专题探究加深学习理解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难点要点需要进行巩固,特别是其中一些难点,还要组织专题探究活动,重点突出加深学生的分析理解效果。例如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中,针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理解难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在班级开展了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压力,环境承载力是什么样的内涵,让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进行对比,并结合具体案例分别进行阐述。学生在这样的整体探究中各自独立思考,结合搜集的案例认真分析教材,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对地理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学生而言,地理课堂上形成重点难点攻坚突破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地理学习成效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五、互换师生角色增强新颖学习体验

地理教学一定不能枯燥乏味,教师要想方设法为沉闷的课堂注入新鲜的因子,要让学生产生新颖的学习体验,产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一些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安排师生角色互换活动。例如在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教学中,可以经过事先的精心准备,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在部分内容教学中,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讲解,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分析问题,教给学生记忆理解的技巧,对如何学好地理进行现身说法。这样的新颖教学模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另外,在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这些新颖的模式引入教学,安排学生分别负责一部分的地理知识复习教学。从如何加深地理概念理解,如何准确把握地理发展规律,如何将地理知识点之间建立横向框架联系,如何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等方面进行引导。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赋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提升。综上所述,有效驾驭高中地理课堂,需要充分研究各种因素、不同环节予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君.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2]苗博.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J].才智,2017(22).

[3]尹延雷.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7(24).

[4]吴越.浅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才智,2017(22).

第11篇

一、征文范围

地理教育课程推进:初中地理新课程成果展示、高中地理新课程探索研究、初高中地理新课程十年(五年)实施与创新等。

地理教材分析研究:高初中地理新教材剖析评议与使用建议、各版本地理新教材教学案例与反思、各类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

地理教学模式探讨:地理教学原则的拟定与应用、地理教学策略的探讨与使用、常规与革新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等。

地理方法手段改革: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地理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提升、地理教学技术的推广与创新、地理教学媒体的探究与实践。

地理各类考试交流:地理高考、会考、中考复习的思路与方法,各类型地理试题的分析与评价,地理原创题、热点题、探究性试题的交流与共享等。

地理教师专业发展:高初中地理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与方式、地理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与德育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等。

二、征文要求

1.论文应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表达准确、格式规范;以2000~5000字为宜。

2.论文发往dljy@cqnu.省略,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创新杯”。纸质论文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邮编:400030,务请在信封正面注明“创新杯”,以区别于其它稿件。

3.参评论文每篇评审费为120元(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每篇论文评审费100元)。寄出论文时请一并从邮局汇款且在汇款单附言注明“创新杯”。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论文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400030)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款人:办公室。

4.征文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2年7月15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论文客观公正地评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将在本刊2012年第9期公布获奖名单。

第1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重要性 高中地理新课标 地理高考

纵观近年地理高考,参考研究高中地理新课标,不难发现,一个最核心最具价值的问题,就是要尽快大幅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现实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在长期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因为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景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那么,什么才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呢?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由在实践中所搜集或撰写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等组成的事实材料。它可以是文字、图像或影音。从形式上看,案例是陈述性的,主要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头有尾、富有情节的具体描述,有矛盾冲突、有问题情景,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即故事性);从内容上,案例典型、完整,比较丰富,既可以反映某些原理与规律,又可为多层面、全方位分析提供可能,并能容纳多种解释(即典型性);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的,是对真实人物、事件等的描述,是在广泛吸收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选编的(即真实性);从构成上看,案例设置于特定的情景中,包含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学科内容等,虽可表达一定的理论观点,但并不必然地具备概括性。

一、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真实性。教学案例通常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或真实场景的描述或记录,这样一来,学生会被这些案例所深深吸引,好似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

2.讨论性。编写者通常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定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思考、参与、分析,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不仅学到了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性。教学案例的编写、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事实上,大多案例往往就是某一社会生活领域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也从中锻炼自己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案例教学能使某些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为教学理论提供现实土壤,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

二、相对于地理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于每一个案例所呈现的问题情景都是复杂的,甚至是独一无二,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解决的问题也往往不止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可能多种多样。这就迫使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学案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角度探究,创造性地找出潜藏在表象下的问题本质。并且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解决问题的观点、思路与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也有助于实现抽象地理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编写、讨论,都离不开集体协作,离不开个体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是相左观点的激烈交锋,可以磨练、催生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典型性、故事性、互动性、多变性等特点,一扫沉闷、刻板、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善于交往、沟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