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

大学生情绪管理

时间:2022-03-12 22:5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情绪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情绪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年级

一、问题提出

情绪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它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由于学校中学生心理研究的加强,情绪管理能力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情绪管理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系列过程和方法。个体如果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能够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有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一个人情绪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有研究者认为,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调节消极的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促进个体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流畅性和有效性。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上升阶段,情绪体验强烈,情绪的波动较大,面临各种学业、生活和就业问题,很容易被不良情绪困扰。本研究拟采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对山东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山东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6份,其中男生64人,女生82人。低年级学生94人,高年级学生52人。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使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共有38道题目,四个维度:情绪疏泄能力、活动转移能力、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与认知调控能力。每一维度的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的情绪管理能力越强。

2. 统计方法。用SP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特征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在认知调控能力这一维度上的均分最低,在活动转移能力这一维度上的均分最高。各维度按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为:活动转移能力、情绪疏泄能力、寻求外界帮助能力、认知调控能力。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性别特征

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男女生在总体情绪管理能力上女生显著优于男生(P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年级特征

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情绪疏泄能力、活动转移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这三个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四年级。在认知调控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活动转移能力”这个因素上的均分最高,表明大学生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倾向于从事其他活动来解决情绪困扰,达到疏泄情绪的目的,但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还不是很强;在“认知调控能力”这个因素上题目均分最低,说明大学生在遇到情绪困扰时,不能很好的运用认知调控对情绪进行调节。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存在性别差异

该高校参与问卷调查的男女生在总体的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女生要显著优于男生,在四个维度上都有所体现。表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但有研究(王大华,1998)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采取冲动的行为,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理智控制的能力较差,这可能是男性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造成的。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存在年级差异

该高校参与问卷调查的高低年级学生在总体的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在情绪疏泄能力、活动转移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这三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低年级>高年级。这表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要比低年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弱,可能是因为到大学后期,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不太管理自己的情绪。另外,高年级学生更多的会面临找工作受挫的打击,需要更直接的宣泄方式。

五、结论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女生要显著的优于男生;在年级上,情绪管理能力只有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情绪疏泄能力、活动转移能力、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低年级显著优于高年级。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 (35).

[2] 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10).

[3] 罗诚.高校秘书人员情绪管理探析[J].高教论坛,2009 (3).

[4] 王大华.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与方位差异[J].心理科学,1998,21(2),131-135.

[5]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

[6] 展宁宁.大学时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困扰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6),115-120.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负面情绪;情绪管理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沮丧、失落、焦虑、空虚、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冲动失控的举动,丧失理性,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的特点、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的情绪及其特点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通过心理普测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情绪困扰有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孤僻、焦虑、抑郁、易怒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危害

1.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情绪是一种包含生理的心理过程,情绪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激动时会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变大、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部潮红等变化。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乱”[3],如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等疾病。我国传统的中医也认为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五脏气机紊乱而生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另外,情绪还与某些疾病的转化有关,正面情绪对某些疾病如癌症的好转有辅助作用,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疾病的恶化。

2.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正常的活动,破坏人的正常判断力,甚至导致各种神经和精神病,据调查,常见的而焦虑、抑郁病、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大多数与负面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中缺乏良好的调节,就很容易沉浸在过分痛苦、空虚、无聊的状态中不可自拔,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寄托,就会在酗酒、吸毒、网络游戏、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中沉沦,“这些事物都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冷漠或麻木,在我们低潮时,为我们带来舒服、愉快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借着沉溺于这些事务也可以免除忧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独感,使我们不须面对真实的痛苦,因而也就觉察不到任何与伤害有关的情绪”[4]。用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来逃避痛苦无疑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但无法根治不愉,而且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3.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

进入大学后,面对教师授课方式、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果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是在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视为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使和负担,甚至视为对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碍和威胁,因而他们会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至多尽义务式地或应付性地进行一下意志努力”[5]。作为大学生,他们从道理上完全明白学习的目标指向,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逃课等不良行为而感到会后,但是一部分同学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出现不及格现象,进而通过沉迷网络游戏等进行自我麻痹,从而逃避学习不良给自己情绪带来的不适。

4.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使人从感官上感受到轻松愉快,更是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融洽的双方情绪基础之上的;易发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长处、斤斤计较,而且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人充满敌意,长此以往,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冷漠,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精力都浪费在不良情绪的消耗上,也会成为学业进步的绊脚石。

5.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是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会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不能及时调整,则会形成情绪恒常性,即“个体从小表现和养成的经常出现的情绪色调。这种经常性往往镶嵌在成长中的人的个性之中,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情绪特征,情绪特征是构成个性的主要成分”[6],长期稳定的情绪表现,被看做是相应的人格特质,如多疑的、忧郁的、悲观的等,这些以负面情绪占主导的人格特质不仅对身心、学习、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经常以此种心态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经过掩饰、伪装的,这样,就妨碍了我们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缺少了真正的“症”,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才有可能谈管理情绪。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困扰,加强对情绪调适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关注,做好相关建档管理,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自己学习、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2.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来缓和、转移情绪,从而提高情绪智力。

情绪宣泄:大学生的情绪十分丰富,负面的情绪需要及时的释放,如果不及时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最终的爆发,后果会更严重。大学生在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情绪宣泄,如选择朋友、老师、咨询专家、网络等进行倾诉;通过写日记等发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以记录为例,“有丰富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在悲伤或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下,记录情绪反应能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有益的影响”[7]。在记录情绪反应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冷静下来组织自己混乱的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认清事情的本质,并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过激的情绪对身体和人际关系等的伤害。

情绪转移:顾名思义,大学生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离开当时的情境,转移注意力,如听听曲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

情绪升华: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点,可能会在一些不良行为中寻找安慰,从而导致无法自拔。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不足,将理想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实现升华。

理智疗法:宣泄和转移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升华也很难认识到情绪的本质,ABC理论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A是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B是我们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

3.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稳定学生情绪。

习惯了高中紧张生活节奏的大学生往往难以短时间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安排课余时间,经常感到郁闷空虚,他们要么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等到毕业时才后悔莫及;要么将自己托付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创设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而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生活变得充实,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大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4.重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干预。

情绪虽然是对事物的短暂的反应,但若不能及时进行调控,长期积存,容易导致抑郁、焦虑、强迫、自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单独的心理辅导会比较排斥,而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的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

【摘要】首先,大学二年级是进行情绪管理能力干预的关键期。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各维度和总分的年级变化趋势图来看,大学二年级是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进行干预,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重视对大学男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在对大学男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辅导的时候,要重点加强他们的理智控制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再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还要开设相关心理辅导课程,教给大学生应对各类情绪不适的方法与技巧。

情绪管理是每个人一生发展的课题,我们认为在成人期情绪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其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会对其主观幸福感、未来就业、爱情婚姻等人生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人们在成年后更易学会有利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而不采用不利于健康的调节方式,因此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进行测查和培养对其一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目前关于情绪管理或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①情绪管理与身心健康。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则会破坏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②情绪管理与家庭。③情绪管理和各种障碍。④情绪管理与生理反应。Demaree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看令人愉快的录像会表现更多积极情绪表达,而看令人厌恶的录像会表现更多消极情绪表达。即说明可以通过了解生理反应来理解情绪调节。本文拟编制一个以情绪管理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能够测查情绪自我管理策略特征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问卷。大学生是高压力群体(张林,车文博等,2006;梁宝勇,郝志红,卢国华,2009)。情绪困扰是大学生在压力状态下常见的心理反应,情绪管理策略的构成成分最丰富,采用频率也最高,因此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探查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的分类结构基础上初步编制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策略问卷。

一、问卷调查

样本1:青岛地区高校选取了122名有效被试(男生47人,女生75人),其中一年级36名,二年级30名,三年级33名,四年级23名。(1)为了解所设想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的理论构想与实际情况的适宜性,本研究首先对23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初步了解大学生在情绪不佳时通常是否主动采取一定的调节措施以及常用的策略有哪些。(2)对样本1实施开放式问卷预备调查。开放式问卷分为三部分:一情绪状态的界定,即指导语;二被试的人口学资料收集;三问题项,包括三方面提问:引绪的压力源、主观调节情绪的积极性、常用的情绪管理策略(至少五条)。根据样本1的调查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的分类维度,可以初步整理出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状态下通常选取两类策略调节,即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其中,常用认知策略有:寻找压力源(解决问题)、合理化(接受)、和幻想。常用行为策略有:求助(寻找社会支持)、解决问题、退避、宣泄、压抑。样本2:青岛地区高校中随机抽取大学生100人,最终获得有效数据83个(男生37人,女生46人),其中大一23人,大二29人,大三17人,大四14人。项目筛选主要从两方面进行:(1)项目表述的质量,主要经两位心理学专业教师评阅,对项目和文字进行了相应的修改。(2)项目鉴别力,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两个鉴别力指标:①项目-总分相关:即每个项目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以相关系数>0.3为筛选标准;②极端组差异系数:将被试问卷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将其中排在前27%和后27%的被试设定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对这两组被试在每一项目的得分上的差异施以独立样本t检验,以t分数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为筛选标准。将没有同时达到上述两项标准的项目删除后,淘汰19个项目,得到48个有效项目。样本3:青岛地区高校抽取308名大学生作为正式测试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正式问卷,包括指导语、基本信息、问题项三部分。基本信息主要有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等,问题项共有48个题目。施测以系别为单位,利用自习课的时间,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测查时,同学之间不允许讨论。在施测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说明施测的目的,并介绍问卷的一些情况,引发被试参与的热情。强调问卷的保密性和匿名性,并许诺在适时的时候向他们反馈调查的结果。

二、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策略的构成

应用SPSS13.0软件对正式施测问卷的回收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按照负荷值不小于0.4、有且只在一个因子上有负荷的标准对项目进行筛选,最终留下13个项目,构成5个因子。对各因子所含题目进行语言学分析,根据各因子下题目所描述的内容,将5因子分别命名为宣泄、寻求情感支持、克制/忍耐、解决问题、积极自我暗示。此次研究的结果与肖计划关于应付方式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首先要明确应付方式并不等同与情绪管理策略,应付方式不仅指向情绪,同时也包括解决问题的行为,在这里仅选取指向情绪的部分讨论。肖计划将应付方式分为6个维度: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且他认为每个人的应对行为类型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构成了六种应对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如“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合理化”,混合型。一方面,本研究所得的情绪管理策略在解决问题、求助、幻想3维度上与其相似,尤其解决问题和求助策略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应付方式类型的观点给本研究及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多启发。

三、结语

1.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问卷具有较为理想的信度、效度,能够作为衡量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的工具。2.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宣泄策略存在显著的年级主效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寻求情感支持策略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寻求情感支持策略有显著差异。3.积极自我暗示策略的家庭类型主效应显著,宣泄策略在个体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家庭以及知识分子家庭和劳动者家庭的大学生群体间差异显著;解决问题策略在知识分子家庭和劳动者家庭的大学生身上差异显著;积极自我暗示策略在干部企业家庭与其他6种类型家庭中差异都显著,且工薪阶层和劳动者家庭和下岗打工家庭的差异显著,下岗打工家庭与知识分子在此策略上差异也显著。

【参考文献】[1]JamesJ.Gross,RossAThompson,EmotionRegulation:ConceptualFounda-tions,3/22/06InJ.J.Gross(Ed.),Handbookofemotionregula2tion.NewYork:GuilfordPress.[2]VonSalischM.Children’semotionaldevelopment:Challengesintheirrelationshipstoparents,peers,andfriends[J].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2001,25(4):310-319.[3]乔建中.情绪研究的取向与动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4]曾仕强著.情绪管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108-112.[5]GrossJJ.TheEmergingFieldofEmotionRegulation:AnIntegrativeReview.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1998,2:271-299.__

第4篇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情感、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出现孤独、焦虑、自封、迷茫等心理情绪。大学生正成为社会的心理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应引起全社会、教育人士、家长的高度关注。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对本人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着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积极应对这一心理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引导方法势在必行。只有培养良好情绪,才能让其充满正能量,社会充满正能量。

【关键词】

情绪;管理;健康;心理

一、引言

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人们逐渐满足与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于健康的概念及追求也愈来愈强烈。健康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心理学上讲,情绪是心理的核心,结合健康的定义不难推出:良好的情绪或是说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健康的一部分。什么是情绪管理呢?情绪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概念是适应性管理,即是一种应激行为反应,这种应激行为反应是为了适应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状态。通俗讲,即当遭遇不良情绪时,主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策略。第二类是功效性管理,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第三类是特征性的界定情绪管理,Cihccetti、Ackemrna和Hadr(1995)从情绪管理的动力特征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特殊的外在环境。

二、大学生心理现状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马加爵杀害室友、药家鑫失控杀人、复旦宿舍投毒案,负面情绪导致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让人不寒而栗,每一桩案件让人心痛的同时也让人们警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或是说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隐患,情绪管理必须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都息息相关。这些隐患阻碍了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阻碍了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情绪是作为特殊的因素存在于人的各种认知、感觉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生理和心理的状态,是应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反应,情绪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使作用,是影响人的行为、认知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犯罪年轻化、少数大学生的自杀事件都呼唤人们对情绪管理的重视,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都呼吁着我们密切关注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绪需求,控制和调节学生的情绪机制。

三、体育对于情绪管理的意义

1.体育运动可以调节负面的情绪,改善不愉快的认知。

体育运动能增强身体上与认知结构上与负面情绪抗争的能力;体育运动可以缓解由于应对纷繁事件而引起的过度紧张的情绪。规律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可以强健身体,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可以预防甚至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强健的体魄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有力保障,体育运动则是拥有强健体魄的唯一途径,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会增加个人的成就感,荣誉感,良好的心境、坚强的性格是对抗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手段。

2.体育运动有助于生命意义感、生活幸福感感受的提升。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对于运动个人可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适度强度,适宜时长的体育运动有助于运动个人幸福感的增强,有助于让运动个人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产生积极良好的心境及快乐的心情,这些都有助于降低焦虑及抑郁水平。但是,正如开始所说,凡事有度为之,体育运动同样需要适度,只有适度适量的体育运动才能发挥其功效。体育运动的时长、强度及频率都会影响这些效果的强烈与否。研究表明,每周至少进行3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且每次运动的时间不能小于20分钟,至少保持10周,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会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个体抗击负面情绪的能力,会使消极情绪以合理的方式方法释放,从而平复心情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体育运动与情绪相互影响。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负面情绪有积极影响的同时,情绪也在影响着体育运动。可以想象,怀着一个美丽的心情去参加体育锻炼是享受其中的过程,而因为心情不爽或是情绪糟糕而去参加体育运动则会是另一番心境。所以,要注重体育运动与情绪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走入临时性用运动解决情绪问题的误区,只有规律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才能逐渐的增强个体抗击消极情绪的能力。

四、结语

现代大学生在课程、学业、就业等众多的压力下难免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之于的体育活动既可以调节乏味单调的学习生活又能缓解疲劳、赶走苦闷、排解消极情绪。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提高了生命意义感和幸福感,并且提高了管理情绪的能力。从现代教育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出发,学校应注重体育教育在教学组成中的重要地位,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人际交往能力、调换环境的愉快心境、强健的体魄的目的。如此可有助于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是实现健康的路径。

作者:宋飞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情绪管理

情绪心理学家斯托曼将情绪定义为感受。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一般是指某一情绪发生的频度和强度过度时,引起情绪之间、情绪与认知及人格适应性的冲突,并加重负性情绪的反应。[1]大学生情绪管理即对大学生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情绪沾染了网络的色彩而具有新的特点。

1.从众性。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阶段,中学时代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相对单一的生活目标(高考)让他们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和理解相对片面,也相对简单。当网络更是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爆炸时代带给他们铺天盖地的信息,其中,网络舆论尤其是对热点事件的评判最易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大学生由于认知评价的片面性和社会阅历的缺乏而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导致大学生情绪具有从众性的特点。

2.起伏性。因为大学生情绪具有从众性的特点,所以当外部的情绪导向发生变化,他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化。而网络信息量庞大而迅疾,网络舆论的导向会随着信息的充分披露而产生快速反应,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导向的波动时,观点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而由于大学生的情绪反应比较强烈,他们对外部的刺激格外敏感,因此网络的介入令大学生情绪的起伏性更加鲜明。同时,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又极易影响周围的同学,从而使情绪的起伏性更具普遍性。

3.极端性。如前所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未成熟,尚处在青春期的他们看待事物很少能做到客观公允,甚至有些极端,所谓的“愤青”就是对他们之中较为极端的人群的称呼。而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网民的言论常常具有非常鲜明的感性色彩,他们会基于自己的主观倾向做出忽视客观事实的判断,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则令大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一些极端言论并为其所影响,这种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使得极端性成为更多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二、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手段。

网络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则围绕社会事件和公众言论,普遍存在于网络空间,因此,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接受群体之一,其情绪表达方式深受网络舆论的影响,流于简单、直接,传递观点时缺乏责任感。网友在发表言论时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容易情绪冲动,对事件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同时,互联网管理的疏缺和匿名性也导致网络舆论中不乏无端的谩骂和不当的引导。很多网友在跟帖中并不能对事件理性分析,而是对不同观点横加指责,甚至恣意发泄情绪,而很多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道听途说、奇谈怪论在网络上并不鲜见。此外,网上还经常出现附和他人意见、缺少分析与判断的所谓灌水帖。当网络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互联网的生存状态必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表达的方式。

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则可以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甄别网络舆论的精华与糟粕,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对社会事件的评析,不从众、不盲目,形成自己的判断与想法,变冲动为理智,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应当成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高校校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得当,势必能够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成效。

作为高校的主流媒体,高校校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当网络媒体迅猛发展,“议题设置”不再是大众媒体的专属特权,民众可以随时随意将自己的“议题”在网上,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网络的助推下成为社会热点和舆论焦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对校报传播的单向性提出了挑战,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也对校报传播的滞后性带来了冲击,作为传统媒体,校报必须面对这样的窘境,但是校报并非无能为力,校报相对于网络媒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校报的权威性高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鱼龙混杂,不少网络媒体还缺乏作为大众媒体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心,不仅大大损害了网民的利益,更是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丧失。高校校报则不然,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校报承担着校内信息的重责,校报宣传的事件客观真实。而校报在校内的普及度很高,因此,学生常常通过这个渠道了解校内发生的重要事件,权威性提升可信度,学生普遍认可校报这个传播平台。有了信任的基石,校报便可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上有所作为。对于网络舆论聚焦的社会热点事件与现象,校报可以围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深度报道,正面引导。

2.校报内容的针对性强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受众广泛,因此网络舆论必定观点交汇,百家争鸣,不可能为大学生厘清正确与谬误,更不可能为大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校报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校报亦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工具。面对网络上扑面而来的各类事件、各种评论,校报会根据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教育导向选择适合的内容加以刊载。对于一些颇具普遍性的现象,校报会结合校园里的真实事例采写新闻,使社会热点更加贴近大学生,也让大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有所思,有所得,比如考碗、村官、蚁族等等。

3.校报的易读性优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必须依托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传播信息,缺少这些工具,受众便不能从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网络舆论也不可能影响受众。在大学校园,电脑并非全面覆盖,手机上网也往往局限于QQ、人人网、微博等交友、聊天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舆论的传播。校报则不然,纸媒体便于携带,方便阅读。此外,网络媒体具有无限延伸的空间,能够容纳庞杂的信息,受众淹没其中,不知主次,校报则规避了这一缺点,有限的版面要求内容精要、具有可读性。因此,校报的易读性远远胜过网络媒体。

既然校报相比网络媒体有优势,那么校报可以也应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校报要有占领校园舆论主阵地的意识。对于纷繁的网络舆论,校报要及时传递主流信息,经常清洗非主流信息,加强政治观的引导;校报要倡导奉献,教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校报要介绍新鲜的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科学精神的引导;校报要营造人文气氛,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加强人文精神的引导;校报要宣传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加强就业观的引导。

其次,校报要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举措。相比社会报刊,校报版面有限,校报必须精选稿件,使有限的版面发挥强大的作用。除了及时报道校园重大事件,宣传学校中心工作,校报要选取校内先进典型,树立榜样,营造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进取健康的人生目标,抵挡不良的网络舆论的攻击;针对网络热点话题,校报要从各种观点中辨析是非,选取适合大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借力打力,使网络舆论为我所用。

校报既不能完全独立于网络之外,也不能完全被网络所同化,而应该在正确认识网络对舆论宣传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校报网络版的作用。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情绪智力 人格培育 组织公民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89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Nurturing

PANG Yuankui

(Party Committees Graduate Work Depart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colleges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Person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the inner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ternal behavior can be unity, in this perspective, by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ncourag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and upgra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Students consciousl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nhance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tten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personality perfect, outstanding ability and reasonable behavior of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nurturin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1 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优秀人才的核心作用日益显现。人格健康、能力全面的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通过努力取得成绩。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就成为高校面临的光荣使命和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面有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人格培育越来越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关注重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人格培育方面正在陆续开展理论和实践工作,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基于人格培育的视角,借鉴心理学、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着重关注大学生情绪智力、组织公民行为及分析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概念界定

Salovey & Mayer(1990)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感知和控制自身或其他人的情绪,识别相关信息,并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可以分为情绪感知表达能力、情绪提升思维能力、情绪分析理解能力及情绪管理能力等维度。同时,对于每个社会个体,情绪智力是不同的,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大学生情绪智力定义为:大学生感知、识别、理解、调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并管理和促进自身情绪、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可以分为自我情绪调控、他人情绪评估、情绪运用、人际能力等四个因素。自我情绪调控即能够感知自己的情绪并能够按照意志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他人情绪评估是指通过信息的多种表达对他人情绪进行感知的能力;情绪运用即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能力是指描述了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情绪使用。

组织公民行为是由Organ(1988)提出,是指组织内员工表现出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即与工作有关的一系列自主行为,同时这些非正式的工作行为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运作效能。不同学者的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Farh、Early和Lin(1997)对该理论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研究,将组织公民行为分为自我层面、人际层面、组织层面及社会层面,认为包括利他主义、责任感、组织认同感、维护公共资源等维度。

本文认为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正式规章制度等要求之外,积极参加组织发展,主动协调合作,从而实现个体成长成才及组织发展进步等系列自主行为,可以分为积极主动、组织认同感、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和谐及维护组织利益等维度。

3 大学生情绪智力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分析

关于情绪智力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Kerry(2005)研究表面情绪智力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Ashkanasy(2005)证实情绪智力可以作为理解和分析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工具。Daus(2005)认为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可以通过情绪智力模型,而且信度及效度较高。Tugba和Korkmaz(2009)研究表明管理者的情绪智力与被管理者的责任心、公民道德及利他行为等显著相关。

方宏建(2012)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隐心理机制与外显行为特征相整合的综合体现,个体行为构成我们认识、理解、把握个体人格的切入点,微热个培育提供了可视化指标,并将人的行为类型划分为三类:调控自我行为、相处环境行为和实现需求行为。由此,我们将大学生人格培育、情绪智力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进行如下分析(如图1)。

图1 人格培育、情绪智力、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分析

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内在和外显的重要因素,统一在大学生培养管理的工作整体之中。其中,大学生情绪智力作为人格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影响多种方面,起到基础和调节作用,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受到情绪智力的影响。

大学生情绪智力可以影响大学生在集体中表现的组织公民行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越高,越能提升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通过自身积极努力,主动与和其他同学及老师协调合作,努力和谐人际关系,有主动意识去维护组织利益。已有研究分析表明,高校中的学生干部的情绪智力高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情绪智力,增强了工作能力,而且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认为,情绪智力对于大学生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情绪智力者更可能形成较高的发展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同时也更可能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情绪智力较高的大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激励自身不断学习进步,从而实现发展成才。同样,情绪智力较高的大学生的自我成就需要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使得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获得较高的评价。

具体作用见图2所示。

图2 人格培育、情绪智力、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理

3.1 从自我个体层面来看,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调控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调控是人格的基本因素,同时是其他因素和能力的基础。从情绪智力来看,主要是自我情绪感知,也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能够及时准确感知,从而合理进行调控。从行为表现来看,会有主动担责的表现。通过完善自我情绪的感知和调控,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使得人格中的调控自我能力增强和提升。

3.2 从群体人际层面来看,有助于大学生提升适应环境能力

情绪智力的自我调控、情绪分析、情绪管理、人际和谐等四个因素,可以有效调节和影响大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从而表现出帮助伙伴、维护集体利益从而实现团队人际和谐的组织公民行为。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并且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更好地帮助团队其他成员及班级同学,同时,对他人情绪的准确感知和理解,并合理运用情绪,使得大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同学关系,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大学生自我调控并关心他人,进行良好的协调互补,可以维护集体的利益,促进集体的发展。集体的良好发展也会使得团队内人际具有可见的理想预期,优化团队氛围,促进成员发展。

3.3 从组织及社会层面来看,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和提高,从组织层面看,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气氛,创造一个使人快乐工作的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组织的创造力,最终提升组织的绩效及社会责任的担承。综上,我们认为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的大学生个体,可以通过良好的自我情绪调控,主动承担责任,与组织中其他个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通过互动和沟通,保障组织利益并实现人际和谐。具体来说,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能够影响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而组织公民行为的实现又可以提升情绪智力,共同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情况,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致成功。

4 结论及建议

4.1 从学生个体角度,应加强自身情绪智力的认知和提升

大学生不仅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学习技能,而且需要注重认知和了解自身情绪智力并不断努力完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竞争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想要成功适应形势变化,获得发展资源,不仅需要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主动适应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即具有较高的情绪智力水平。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加强对情绪智力的认识和理解,努力学会调整和引导自身负面情绪,通过有效方法控制自身情绪,比如情绪转移、角色置换、引导释放、情感升华等。

4.2 从辅导员角度,应加强重视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和训练,鼓励肯定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并使之固定化

首先,必须重视和发挥集体及实践活动的作用。在高校中,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的团队及集体活动,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团队活动中,大学生之间相互的情绪判断、认知、接纳和理解十分重要。我们建议辅导员可以组织大学生举行各种团体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增加大学生合作交往的机会来培养和提升学生(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81页)的情绪智力。其次,应采取措施通过人格培育体系建设,积极结合情绪智力培养和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提高。需要辅导员重视和分析学生情绪智力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特点进行组织公民行为的引导,进行大学生的学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人际技能及人际敏感性训练活动等来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沟通,正面鼓励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通过不断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大学生人格素质的有效提高。

4.3 从学校角度,构建公平环境与组织信任氛围,积极开展人格培育工程

高校在培养和管理大学生时,应建立包涵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情绪智力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纳综合评优考评体系。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和组织文化氛围,使广大的大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支持,就会更积极地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新媒体了解和反馈大学生的意见、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反馈和呼应。学校要重视和系统引导大学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及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咨询和实践机会,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扶持,学校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丰富资源,提升大学生自身情绪智力的良好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展现自身的组织公民行为,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才结合共赢。

借鉴和积极运用情绪智力及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于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的人格培育工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人格培育工程,可以提升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使得大学生拥有较高情绪感知、识别、运用、调控能力,在组织中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能与他人积极互动和沟通交流,能够及时感知自身和他人情绪,完整理解他人行为和态度,准确判断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合理的行为去适应和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 Salovey P,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Imagination,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2] Schutte NS,Malouff JM,Hall LE,et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25(2):167-177.

[3] Petrides KV, Furnham A. On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0.29(2):313-320.

[4] SaklofskeDH,AustinEJ,Minski PS. Factor structure and validity of a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asur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4):707-721.

[5]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应从典型行为培养入手[J].高校理论战线,2012(3):42-46.

[6] 江帆.论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27):504-523.

[7] 唐春勇,潘妍.领导情绪智力对员工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跨层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4):115-124.

[8] 刘丽,李磊,张静.员工情绪智力、组织支持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领导科学,2010(4):50-52.

[9] 陈瑞莉.论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6-49.

第7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学生 情绪智力 培养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智力测验来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未来是否成功,后来证明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情绪智力比用传统的智商测验测出的认知智力在预测人的成功时更有价值,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更多的与情绪智力有关。对于大学生而言,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成功、心理健康的因素远远不止智力,还依赖其它因素[1],情绪智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1.情绪智力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智力理论的发展,实践智力、社会智力等逐渐出现,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更为智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 年 Salovey 和Mayer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2],经过几次修正之后,Salovey 、Mayer等人在2004年提出了新的情绪智力模型,将情绪智力分为感知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使用情绪以更好的做出决定的能力、理解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四个方面[3],这一概念理论较为严谨,概念相对清晰,为更多研究者所采用。1995年,Goleman发表《情绪智力》一书,认为情绪智力应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五个方面[4],这一概念因其所涵盖的内容太多又太过宽泛而受到了批判。Bar-on于1988年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他编写了《情绪智力手册》,在该书中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对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情绪智力不仅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5]。到目前为止,虽然许多研究者对情绪智力进行了定义,阐述了它的内涵,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可否认的是,情绪智力在决定人们是否成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对情绪智力的梳理和分析,从能力范畴来界定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大学生情绪智力是指能合理地认识自己、他人及社会的情绪,并正确评价这些情绪和理性调控自己的情绪,影响或改变他人及环境的情绪,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幸福,学习和工作更有效并最终指向成功的一种能力[6]。情绪智力是人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结构体系,它包括对情绪的觉知能力、评价能力、适应能力、调控能力和表现能力。

2.民族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和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群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群体性是指大学生一般主要居住在学校宿舍,过着集体生活;独立性是指多数大学生远离父母和亲人,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二是存在过渡性的特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一个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时期。上面的这些特点,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复杂多变,缺乏稳定性。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急躁,情绪表达不太适当,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较弱的情绪调节能力,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活动效率[7]。所以,大学生容易出现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

对于民族院校而言,生源更加多样化,学生面临更多的情绪问题。一是民族院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进入大学后,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负担过重,经济上的困难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使走进学校的农家子弟难以安心读书,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二是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改变过去的习惯来适应新的学校人文环境,如果适应能力有缺陷,长期处在不适应的状态下,心情压抑、情绪低落,不懂也不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逐渐会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产生[8]。三是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语言,进入学校后需要学习汉语、英语等课程,这从客观上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学习上的不适应让他们产生学习焦虑,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3.民族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

有研究认为,相对于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多而言,情绪智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提高。戈尔曼指出幼年和青少年是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成年后培养也来得及,从而为渴望成功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并指明了道路[9]。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3.1学生应主动培养情绪智力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人际交往、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生应加强自我认识的训练,从我与人的关系、我与事的关系、我与己的关系中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长处和短处能够客观评价、坦然接受,不要过多地抱怨和谴责自己。同时也要在在校期间,多参加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并尽可能地做一些领导和管理的工作,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3.2注重用好大学特有的各种资源

在全校开设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相关的公选课,如“情绪管理”课程、“情绪智力教育”课程等,向广大学生普及情绪管理和调节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运用各种媒介宣传和强化心理健康理念,组织开展与情绪智力相关的培训、辅导与讲座,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更加明确和掌握情绪智力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情绪智力对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强情绪智力的理论研究,实现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运用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觉知情绪、评价情绪、适应情绪、调控情绪和表现情绪的能力。

3.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情绪情感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学生情绪表达和管理的技能。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应保持心情愉快,情绪饱满,表情热烈而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轻松友好,学生的情绪状态也会得到感染和激发,从而表现出积极愉快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事件的分析与评论,使学生获得各种不同情绪的体验与处理的经验[10]。

3.4坚持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经济、见识、学习、经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对一些大学生而言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地域差异、民族文化差异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心理问题、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教育方式等具体方面,不同文化区域和文化群体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中,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也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确立人生目标、恋爱交友、设定发展方向等。由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急剧变化,情绪躁动、内心冲突的特点十分显著,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调节和寻求专业帮助,会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切实行动,不断提高学生情绪智力水平,积极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大学生情绪智力、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2] P.Salovey & J.D. Mayer.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Cognition,and Personality,1990, 9:185-211.

[3]Mayer, J.D., Salovey, P.,& Caruso,D.R.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4,15:197-215.

[4]D. Goleman.Emotinal Intelligence.Bantam Books, USA,1995:P.43-44.

[5]Bar-On,R.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technical manual.Toronto: Multi-Health Systems,1997.

[6]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硕士论文.成都西南师范大学,2003.

[7]袁文萍.情绪智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6):76-78.

[8]吴萌.试述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及培养; 《才智》,2012:115-116.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学 大学生 德育工作者 情感能力

一、德育工作者的情感能力,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具有现实的需要

情感能力属于心理学范畴上的概念,它一般是指社会个体对情感感知、判断、控制和实施应对策略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表现为对自我情感的感知、判断,并使自己的情绪反映呈现出稳定、恰当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情感的控制,来对其他个体施加一定的影响。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为了达到与工作对象良好的沟通,并促进其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情感能力往往是对后者作用的强调。

德育工作是一种转变人的工作,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倾向、价值追求的工作,其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政治品质、心理品质、人格品质的人。大学生德育工作就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转变、优化与提高的工作。要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过程来实现,这个过程就是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通畅的、有效的沟通、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转变。而影响与大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思想交流成败因素之一,就在于德育工作者是否能够用自己情感的力量去打动学生、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学生是否乐于与老师交流,是否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因此,这就涉及德育工作者的情感能力问题。一个具有较强情感能力的教师,应当是对学生情感变化及时识别、了解并采取相应策略的人。一个具有较强情感能力的德育工作者,就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理解,学生也乐于向教师倾吐心声。德育工作者只有具有较强的情感能力,与学生沟通才会通畅,气氛才能欢快,德育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二、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应当对德育工作者的情感能力有具体的要求

1.德育工作者应具有情感表达能力。一般来说,人在接触外界事物后,必然会产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某种情绪,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大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在日常学习、社会生活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将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必须首先识别出学生的真实情感,在此基础上向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面对大学生积极情感时,德育教师要予以鼓励、肯定,在面对消极情感时,要予以化解、消除。在工作实践中,德育工作者情感表达能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情感移入。情感移入就是德育工作者将积极的情感输送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理解到。当代大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情感体验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具有很多不同的、复杂的情感体验。有些情感体验表露出的情绪是真实的,但有些表露出来情绪就是虚假的。作为德育工作者来说,就要深入到学生之中,通过与学生语言交流、活动交流等,细致观察学生,了解其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德育工作者应当关心学生、体察学生的态度,将自己的情感植入他们的心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获得老师精神上的支持和动力。当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实践中面临很多压力,存在很多困惑,德育工作者要多给予他们关注、理解,多与之沟通,通过将自己的情感信息传送给他们,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帮助,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化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第二,情感自控。情感自控是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情绪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以及采用的应对心理策略。德育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工作头绪多,工作压力大,随时面临不可预测事件的发生。因此,德育工作者的心理也经常遭受不同的冲击,而引起情感的变化,产生情绪上的困惑与冲动。德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必须具有情绪的自控能力,而情绪自控能力的基础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情感,清醒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时刻关注自己情感的状态,这是情感自控的基础。在清醒地识别了自己的情感变化的同时,德育工作者还要具备情绪反应自我调控能力,使自己的情绪反应、情绪表现得恰当、适度,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理解,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和思想的转化。反之,假若德育工作者没有识别自我情感状态,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就可能引起情绪的失控,在与学生交流或处置学生事件中就容易采用感情用事、粗暴、简单或失当的方式,很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极大挫伤,或引起学生的愤恨、恼怒、非议、抵制的情绪,也容易导致事态的扩大,造成负面影响或严重后果。

2.德育工作者的情感激励能力。这种激励能力,表现为德育工作者通过良好的情感体验去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获得积极的情感反应。大学生德育工作是一种动态的工作,随时面临复杂情况的考验,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德育工作中,保持乐观、积极、友善、宽容、自信、顽强的情绪和态度,以达到对大学生产生良好情感激励的效果。

3.德育工作者的情感控制能力。德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群体,群内个体之间千差万别,情感表达、情绪反应不一。它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识别大学生情感、激励大学生情感的能力,还应当具备通过自己的情绪策略,应对学生情感变化,达到控制大学生的情感发展的能力。对大学生这种情感发展的控制,不能用生硬的方式实施,而要通过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情绪的良好影响,使之发生情感体验的转变,最终实现对学生思想的转化,情绪的控制。情感控制能力本质上属于德育工作者的一种情感交际能力,它的强弱表明了对大学生情绪的控制能力,体现了对大学生情感体验转变的作用。在情感控制能力运用中,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情感体验转变的作用,来源于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处境的体会,来源于换位思考后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理解。只有实现了与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分享”,才能实现德育对学生情感的有效控制,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转变与优化。

三、积极提升德育工作者的情感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水平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其情感体验也是绚丽多姿的。这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的多元化,也给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当前,要应对复杂的学生工作形势,德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学习与实践,积极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情感能力属于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现,一个具有较强情感能力的人,其必然在心理体验、心理反应和心理策略方面十分成熟。据有关研究表明,情感能力与人的遗传因素有关,但也与人后天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有关。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个体情感变化的规律和情绪反应的理论知识,从理性上熟知情感能力的发展与变化,提高对情感能力的认识。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德育工作者也要有意识地总结经验,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对待学生的情绪反应,从育人的高度,从人本主义出发,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宽容学生,努力实现与学生的换位思考,从学生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出发,选择实施应对的情绪策略。要在实践工作中磨炼自己的心理品质,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努力探知学生的情感变化规律,积极应对学生的情绪反应。

2.善于倾听学生心声与意见。德育工作者情感能力的发挥,其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学生的需求,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应善于做倾听者,去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不是在一味地追问下进行的,它需要以真诚交流的氛围,从欣赏、理解、包容、鼓励的态度出发,激发学生愿意与之沟通,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愿意将自己的喜悦、收获与老师分享,愿意将自己的不快、困惑告诉给老师,希望得到老师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善于倾听,学会倾听,重视倾听,将倾听作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基础,将倾听作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获取学生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施加对学生的情感影响,促进其情感体验的转变和思想的转化。

3.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德育工作者情感能力的发挥,需要很多场景和条件,不但需要课堂上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也需要上课时与学生的充分讨论,但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建立起情感联系的纽带。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课堂上的教师是长者、指导者的身份,在与学生情感交流中,往往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信息灌输的较多,而学生向教师倾吐心声的机会少。因此,为了弥补教师这种身份的缺憾,它需要德育工作者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好老师,更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在课堂之余多与学生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尤其在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推进促进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努力增强情感知觉能力。在影响情感能力因素中,情感知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情感知觉就是对他人的情感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能力。作为德育工作者来说,其情感知觉能力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强对自我的情感知觉能力。德育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情感做出深入的分析、判断、评价,它是德育工作者对情感进行自我驾驭的基础。因此,德育工作者要经常地进行自我反省、思考,对自己的情感变化规律要尽量做到自我感知。第二,增强对领导、同事的情感感知能力。做好德育工作不仅仅需要自己的热情,也不只是需要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从领导、同事的言谈、表情甚至肢体语言来获知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意见,掌握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第三,增强对学生情感的感知能力。对学生情感的感知是德育工作者情感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工作中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语、行为等外在表现,去分析、洞察其内在的情感变化,以此来调动其积极情感。第四,要重视排除不良因素对自我情感知能力的干扰。在工作实践中,各种外在的环境因素,对德育工作的感知产生干扰,很容易造成德育工作者的情感判断的失衡。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懂得必要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心理学规律,努力使自己做到情感体验的真实。

[参考文献]

[1]陈宁.青少年情感能力调查及教育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0).

[2]陈宁.志愿者的情感能力初探及启示——以世博青年志愿者为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竺培梁,卢家楣,张萍,等.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10(6).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管理 安全稳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23-02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一)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情绪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

简单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即爱的反面是恨,喜悦、高兴的反面是难过、沮丧。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

二、情绪管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认识情绪的真实面目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时间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他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直接产生的,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通常人们会认为突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却没有发现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管理。

(二)当代大学生情绪的几大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

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从社交看,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情绪的不稳定性

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

3.情绪的掩饰性

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思想内涵的丰富,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

4.情绪的冲动性

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情绪失控,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三)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

1.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失控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可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对大学生而言,就业压力与学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入学时的职业规划与现实就业的巨大反差对学生心理承受力有一定的考验,学校的教育,老师同学的关心,家庭的关爱,社会的接纳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2003年1月23日,即将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周一超报名参加了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政府公务员招考。4月2日,周得知自己因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未被录用。他认为是招考的人事干部毁了他,此时的周一超心里除了疯狂的报复与愤怒外已经容不下任何理智。第二天,他携刀前往嘉兴市秀洲区政府行凶,导致一死一伤。叹息之余,不得不反思在周一超心理崩溃的边缘能有一位好友,师长对其进行劝解开导,这一场悲剧完全能够避免。

2.冷漠的态度

冷漠是一种对人对事冷淡、漠不关心的消极情绪体验。正处在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一切都不关心,对学习漠然置之,听课昏昏欲睡,对成绩好坏满不在乎,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无情,对环境无动于衷。日本心理学家把具有这种冷漠状态的大学生称之为“三无”学生,即:无情感、无关心、无气力。

3.嫉妒的心理

嫉妒是大学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大学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外表、成绩、能力、物质条件、恋人、运气等等。虽说嫉妒是人类一种通性,但那些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较一般人更重。

三、克服负面情绪,做好个人的情绪管理

(一)调节、控制负面情绪的方法

有些人过度夸大情绪的负面影响,产生对情绪的迷失。例如,认为你对别人生气就表示你不喜欢他;或者认为表达生气就是不尊重或者没有爱。其实爱恨是可以并存的,所有正向与负向的感受都可同时存在,情绪只是反映出我们内在的感受,并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如果仅仅为了某种情绪而忽略其他情绪,我们就无法完整地体验生活。种种的负面工作情绪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除了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

1.自我宣泄法

人的各种不良情绪,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调节,对身心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委屈,不要留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说出来。或者是大哭一场。写日记、写情感作文也是很好的宣泄方式。这种发泄对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要避免伤害他人。

2.自我安慰法

自我安慰是说我们要适当的具备一些“阿Q”精神。适时地给失败一个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狐狸的“酸葡萄心理”,这样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比如在情场失意时,可以劝慰自己: “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竞选失败时,可以对自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3.认识调节法

同一件事情,人们认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产生的情绪也不同。例如。两个同学在路上走,迎面碰上班上的一位同学,但他没有与他们打招呼,径直走了。这两人中的一个会这样想:“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没有看到我们,就算是他看到了而没有理我们,也可能是另有原因。”而另一位同学想:“是不是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是他看不起我?”这样两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会觉得根本无所谓;而后者则可能想了很多,很郁闷,无法平静地去做其他事情。

4.语言调节法

在情绪激动时,自己可以轻声警告自己:“冷静些”、“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影响”等,进而抑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预先写下“制怒”、“忍”、“难得糊涂”等条幅置于案头。

5.愉快记忆法

回忆过去经历中的高兴事,或者是成功时的愉快体验,特别是回忆那些与眼前不愉快体验相关的愉快经历会大大缓解一些负面的情感。另外,可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用寓意深长的语言、表情、用讽刺的手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确,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因为家里或同学之间不顺心的事就悲观、情绪低落,甚至厌世,显然是不合适的。实际生活中怎会有十全十美的事呢?因此,只要对社会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想想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不如自己,你就会坦然了。今天你身处逆境,情绪不佳,但通过奋斗,你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受人尊敬。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人应该适应社会,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应当充满信心。

(二)个人情绪的管理

1.要善于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会使我们乐观愉快。孤僻的人、不善交往的人,他们不快乐。因为他们缺乏与人的沟通。当他们有苦恼时。没处诉说,有事憋在心里,从而就会感到不快乐。棋、牌活动、各种球赛、沙龙、联谊会…这会使自己的心情时常保持一种平和状态,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些活动,既可以让我们结交很多朋友,也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当自己遇到烦心事苦闷时,能转换心情。

2.正确看待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它既有甜蜜,也有苦涩,然而正是因为生活什么都有,所以才显得有意义。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也有其各自的苦恼,甚至不幸。面对生活,我们应该乐观面对。当幸福来临时,我们不可忘乎所以;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选择坚强,去笑着面对人生。

我们在生活中要慢慢学会去积极地帮助别人。有些自卑、孤僻的人总是与快乐无缘,这是因为他们时常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而不愿与别人交往,当然更谈不上去帮助别人。相反,如果你时常主动去关爱他人,在得到他人的感激和肯定的同时,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别人也愿与你交往,这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人。

3.给自己制定适度的目标

人生需要目标,既需要大目标(理想),也需要小目标(近日的工作和学习计划)。适度的目标能使我们的情绪稳定,积极向上。一般来说,制定的目标不能太虚无缥渺,不然就难以实现,而且会导致失望的情绪。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往往会成就一个人的事业,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自我批评,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对控制不良情绪,收效良好。

只要认真的对待生活,重视心理情绪变化,调整好心理,生活便会很美好。心理问题不像生理问题需慢慢解决,只要想通,注意方式方法,都不是大问题,不折腾,不走极端,做好自己。只有大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让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时改善,才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让校园环境更加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倦怠 时间管理倾向

1.问题提出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表现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方面[1]。大学生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而且会对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整个学校教育的氛围和质量。

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行为不当得分最高[2]。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有很多[3]。其中,时间管理倾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时间管理倾向指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人格特征,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部分构成。时间价值感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它通过一系列外显的活动来体现,例如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检查等一系列监控活动。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利用和运筹时间的信念和预期[4]。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具有一定影响[5]。

本研究拟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及其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探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为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许昌学院2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5份。其中男生115人,女生140人;大一62人,大二69人,大三72人,大四52人;理工科124人,文科131人。

2.2研究工具

2.2.1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连榕等(2005)编制。该量表共20道题,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级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785。

2.2.2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黄希庭,张志杰(2001)编制。该量表共44道题,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级记分。得分越高,说明时间管理能力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805。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时间管理倾向的状况

首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进行整体的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大学生学习倦怠、时间管理倾向的描述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中间值3)。其中,行为不当较为严重,时间管理倾向得分处于中上等水平(中间值3)。

3.2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差异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进行性别差异检验,见表2。

表2 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差异

注:*表示p<.05,**表示p<.01,下同。

由表2可知,在情绪低落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在学习倦怠其他维度和时间管理倾向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3.3大学生自尊、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的年级差异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的得分进行年级差异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的年级差异

由表3可知,大学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表现为:大四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上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年级差异不显著。

3.4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在专业上的差异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4可知,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各个维度在专业上差异不显著。大学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在专业上差异显著,文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得分。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以及时间价值感在专业上差异不显著。

表4 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在专业上的差异

3.5大学生学习倦怠、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大学生自尊与学习倦怠、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r)

由表5可知,除时间价值感维度和情绪低落维度相关不显著外,时间管理倾向的各个维度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从表1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水平较高,接近中间值,其中学习行为不当较为严重。这和连榕等人[6]的研究结果一致,也和实际教学中观察的现象吻合。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当主要表现为缺课、迟到和作业拖延。其中缺课现象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首先,逃课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且外界诱惑比较多,缺乏抵制诱惑的自制力。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水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不当行为。最后,监督力度不够,对大学生缺课逃课的行为处理比较宽松,无意纵容了学生的不当行为。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遏制大学生学生的学习倦怠行为。

在情绪低落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7]。原因可能在于,受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影响,社会赋予男生比女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学校里,学习知识也被看做是一种能力,当男生处理不好学习问题时,会比女生面临更多的压力,所以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

大学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上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大学教学体制的影响。大学里课程的安排是先易后难,随着年级的上升,专业知识的难度加大。在知识难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伴随着挫败感的增加和学习兴趣的减退,就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大一的学生刚从高中到大学,对大学里的各种事情都充满新鲜感,学习动机强,学习兴趣强烈,所以不容易产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等现象。大三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熟悉学校的体制,学校里的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和宣传者等主要任务大部分是由大三学生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大三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一部分同学对网络游戏入迷。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大三学生出现逃课、旷课、迟到等不良行为比大一、大二学生多。

大学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得分。原因可能是,文科大学生比较活跃,参加活动较多,而许多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完成。频繁地更换活动类型,有利于时间感知能力和时间监控能力的培养。理科生接触的专业是自然科学类,活动项目内容较单一,且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要求学生认真和严谨,虽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是以拥有正确的结果为前提,所以理科生在学习和生活时,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监控能力比文科生差。

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中,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以及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学习倦怠的各个维度都呈显著负相关;时间价值感与情绪低落、成就感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与行为不当呈显著负相关。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的时间观念越强,自律能力就越强,就越能独立自主的安排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和生活,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成就动机强,所以就不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积极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有助于降低学习倦怠水平,能够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为毕业后踏入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5.结论

5.1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

5.2大学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低落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5.3大学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

5.4大学生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心理学报[J],2005,37,(5): 632-636.

[2]李永鑫,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 2007,15,(8):730-732.

[3]王雪芹.大学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浅谈.辽宁科技学院学报[J],2010,12(1):74-75.

[4]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5]刘莹.大学生压力、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D]:[学位论文].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0.

[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心理科学[J],2006,29,(1):47-51.

第11篇

关键词:情绪状态;危机事件;面部表情;预防

大学校园情绪危机事件多数是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功能障碍与躯体疾病,是心理异常导致的生理异常。而这些心理问题则大多是由学生的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因此,弄清楚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对于预防并解决当下高校中频发的心理危机事件是非常有必要的。早在1954年,G.. Caplan就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于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他认为心理危机是指当面临重大问题时,个体感到难以解决,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情绪不断积累,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混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一、大学生情绪危机事件的识别

(一)对情绪状态的精确把握。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大喜大悲、异常恐惧、狂怒不已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的显著特征是持续时间短,且发生强度大。应激是指个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所出现的情绪状态。

(二)对面部表情的准确识别。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情

绪,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而人类情绪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等。其中面部表情是最丰富的情绪信息来源。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教授认为,人类拥有6种通用情绪和表情:惊讶、厌恶、愤怒、悲伤和愉悦。如果能够通过分析学生表情背后的情绪,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每种情绪的面部表情都有其一定的共性,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同动作反应。

二、大学生情绪危机事件的预防

(一)完善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制度建设。各高校应建立定期的校园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制度。每一次排查都要坚持方法得当,妥善处置,不留死角的原则,同时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彻底化解安全隐患。我们应构建以预防为重点的预警机制,提高对心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能够及时分析、发现和解决影响高校稳定问题,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制度的建设。

(二)提高辅导员及任课老师的情绪识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因此,他们的情绪识别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察觉出学生的情绪变化。因此,平时要加强对辅导员的表情识别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培训。任课老师的情绪识别能力也很重要。因为,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任课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即时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告之辅导员加以关注。如果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及时就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沟通,就可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提升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公关能力。每个班级都会选举出自己的心理委员,主要关注自己本班学生的情绪变化及心理动态,及时与辅导员和心理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心理委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亲和力、主动性、观察力、敏感性、感染力以及心理学素养。因此,提升心理委员的心理公关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平时一定要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四)组建专业的心理学兴趣研究小组。现在学生中不乏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他们对心理学有着极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着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领域。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热情,组建系部层面上的心理学兴趣研究小组,每周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探讨,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并能感染到身边的其他同学,最终达到在增强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同时,培养大家的心理助人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希望可以建立大学生情绪危机干预的三级体系:危机预警体系(学校)、专业干预体系(教师)和心理自助体系(学生)。师生联动,为共创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而不断努力。

三、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希望可以建立大学生情绪危机干预的三级体系:危机预警体系(学校)、专业干预体系(教师)和心理自助体系(学生)。师生联动,为共创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 要 情商是衡量非智力的重要指标,情商与智商构成学生成才的重要要素。因此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专业体育舞蹈专项学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进行情商测试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旨在揭示体育舞蹈对于大学生情商的影响。研究发现: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的情商高于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生;情商在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中随着年级增加呈上升趋势;在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则反之。

关键词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舞蹈 情商 影响

一、前言

情商(EQ),意思为情绪商数,是一个近几年才提出来的相对于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控制情绪和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促进大学生情商发展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以及运动人体专业学生进行情商测试的调查与分析,旨在表达体育舞蹈对于大学生情商的影响,为体育舞蹈在大学中的推广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和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7级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和运动人体专业07级学生各45名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大量与体育舞蹈、情商相关面的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采用《标准情商测试题》进行问卷调查,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专业2007、2008、2009三个年级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各15名和运动人体专业2007、2008、2009三个年级学生各15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0%。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了解体育舞蹈与情商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情商影响的整体比较

情商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激励,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下文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

1.认识自身情绪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就是能准确地识别、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能归结情绪产生的原因。

表1 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与运动人体专业学生认识自身情绪能力的比较

专业 统计指标 ≤12 13-25 26-38 ≥39 平均分

体育舞蹈专项学生 频数 2 15 22 6 35.56

百分比 4.44% 33.33% 48.89% 13.33%

运动人体专业学生 频数 8 20 15 2 29.81

百分比 17.78% 44.44% 33.33% 4.44%

通过表1可以看出,体育舞蹈专项学生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明显高于运动人体专业学生,说明体育舞蹈能够促进学生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由表可知通过系统的体育舞蹈学习,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明显高于未参加体育舞蹈训练的运行心理专业的学生。

2.管理自己情绪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就是适应性地调节、引导、控制、改善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够使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能积极应对危机,并能增进实现目标的情绪力量,有目的的疏导自己的情绪。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平均分为25.39,高于运动人体专业学生23.88的平均分,说明体育舞蹈能够提高学生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通过系统的体育舞蹈学习,在遭遇挫折或失败后往往发生明显变化,原先那种抑郁、焦虑的恶劣情绪都会得到改观,提高了专项学生的自控能力。

3.自我激励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自我激励就是利用情绪信息,整顿情绪,增强注意力,调动自己的精力和活力,适应性地确立目标,创造性地实现目标。根据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平均分为33.39,高于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31.83,说明体育舞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能从中体验到,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能够正确面对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能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情感感受和行为原因,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理解和认可情感差别,具有同情心。根据数据统计,体育舞蹈专项学生的平均分为17.18,高于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14.53,这也说明体育舞蹈能够提高学生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体育舞蹈是一项双人舞运动,男女选手必须有团结互助、协调配合的精神,才能在舞蹈的表演中展现出双人融洽、和谐的气质。

5.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就是能妥善处理人际问题,与他人和谐相处。根据数据统计,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人际关系平均分为17.42,运动人体专业学生为16.88,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处理能力高于运动人体专业学生,说明体育舞蹈能够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竞赛场是一个交际场,在运动竞赛中需要同各种不同性格、脾气的人打交道,必须处理好与队友、对手、教练、裁判等复杂关系,因此这方面能力会得到提升。

6.整体评价情况与分析

通过统计,参加过体育舞蹈学习的学生,其情商明显高于未参加体育舞蹈学习的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情商水平。因此,体育舞蹈专项学生经常进行体育舞蹈学习和训练,能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情商的策略分析

1.针对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引导和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在社会适应方面会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容易受到挫败;渴望与人交流,但又自我封闭感到无助等。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人格特点,加强情商培养,提高其心理抗挫败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力与情绪自控能力

体育舞蹈教学具有外显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只能通过表现来展示,动作完成的好坏都在瞬间转变,情绪体验强烈。体育舞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3.识别他人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

体育舞蹈是团队项目,参与者在保持自己竞技状态的同时,还要与舞伴经常练习,增加默契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在团队协作和练习的项目中也能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情商的五类内容情况看,参加体育舞蹈对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认识自身情绪能力、认识他人情绪能力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方面作用明显。

2.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的情商高于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生,即参加过体育舞蹈学习的学生,情商明显高于未参加体育舞蹈学习的运动人体专业学生的情商水平。

3.从不同年级的情商水平看,情商在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中随着年级增加呈上升趋势;在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则反之。

(二)建议

1.结合体育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状,通过举办系列的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情商的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舞蹈学习。

2.在体育舞蹈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发展方向,通过在体育舞蹈炼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使学生掌握一些能调节情绪、调整心态的锻炼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特点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辉明.浅谈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3(01).

[2] 杭兰平,郑莉莉,杭孝平.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商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