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17:2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焊接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江苏 徐州 221151)
【摘 要】以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焊接加工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在专业建设中结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机械制造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中《焊工工艺学》和《焊接技能训练》分离现状,确立《焊接金属学》、《典型焊接方法实训》、《焊接结构与生产》、《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为核心专业课程,建立融“教、学、做”为一体的 “功能模块化,教学一体化”的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焊接金属学》教材删减机械专业通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的繁冗知识点,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更满足焊接加工专业学习的要求。
关键词 焊接加工;教材改革;教学设计;岗位需求
0 序言
我院的焊接加工专业是江苏省首批示范专业,2012年6月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第二批项目学校建设方案及任务书下达后,正式启动5个重点建设专业,焊接加工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随之启动。《焊接金属学》教材建设课题为焊接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下的子课题,2013年1月10日获批立项,于2014年1月结题,目前新编的《焊接金属学》教材已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1 新编教材在本专业的能力目标定位
焊接主要对象是金属,“焊接金属学”课程因此是焊接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培养焊接加工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性关键课程。课程特别强调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学习、课题实验、技能实训、产品实作、生产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精神等培养目标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鉴别金属材料能力、甄选焊接热处理方法能力、选择工程常用材料的能力、处理简单力学性能测试和热处理性能测试的能力、具有分析金属的晶体结构、二元合金相图和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焊接热处理知识,并应用焊接热处理知识完成钢的焊接热处理能力、焊接冶金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焊接缺陷的认知等知识。同时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拓展毕业生长远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 国内现用教材的比较研究
2.1 现在没有技工院校适用的“焊接金属学”教材
结合焊接加工课程建设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要求对焊接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按一体化教学要求进行课程重建,仔细调研、研讨后发现焊接专业所需要的金属学、热处理及焊接冶金学等知识主要目前主要体现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及《焊工工艺学》两门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里体现。现行的教材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而焊接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而且焊接专业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使学生对学习焊接理论失去了兴趣,更不会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随着社会产业的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从单一的技能型逐渐转化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同时焊接技术的发展和高强钢的应用对焊接热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作为工学类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中热处理是过多讲授通用规程,针对焊接专业的适用教材没有,焊接热处理更只是粗线条的出现在焊接工艺规程中,现有教材远不能满足焊接技术对焊接热处理的应用需求,技工院校实用的焊接热处理教材没有。一体化改革使用模块化课程体系,《焊工工艺学》中的焊接材料、焊接缺陷的产生、焊接冶金基础知识更科学地归入本课程中。
2.2 现行的中高等学校教材理论性过强
金属材料及焊工工艺学是主干课,各高等学校研究较深入,成熟,历年来国家精品课程都有此课程的身影,但是作为本科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它的编排更注重理论性,注重于金属结构的材料设计,更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专业性。理论性强,知识难度大,实践部分只是具体课题实验,直接实践焊接、热处理、铸造等实践部分尤其是技能部分甚少。对初中基础薄弱,知识储备贫乏的技校学生而言,理解较困难。教学方法历经改革,虽然理论日趋成熟,但直接搬过来使用显然和我们技工学校的,讲应用、重实用、高技能教育特点、优势不符。
2.3 现行的技工学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焊工工艺学》教材没有一体化模式
近年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任务驱动型、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的开发,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开发有一定难度,在目前最新版(第五版)中一直未使用一体化模式
2.4 现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焊工工艺学》教材大都使用较滞后的国家标准
现行教材相关标准滞后,如力学性能指标采用淘汰的标准,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钢材的国际化在课本上没有如何体现。又如金属的分类,金属的力学性能指标符号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最新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版)中使用的是GB700/1988、GB/T229-2002、GB2291994至今均被新国标部分或全部代替。其整体格式仍采用以往的章节分类,教学素材和以前的老版本改变不大,不能适应金属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要求。
3 教材编写的依据及内容
3.1 本教材编写教材的原则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结合《焊接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焊接制造岗位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课程考核标准》及技工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及最新教要求,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教学模式,以一体化的形式进行编写。
3.2 本教材编写的依据
首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其次编制合适的“焊接金属学”教材示范校焊接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传统的理论-实习分离的焊接加工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对我校焊接加工专业进行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适合的焊接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标准,建立起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一体化教材,对我校焊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更好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3.3 新编教材的内容
在焊接专业进行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结合焊接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建立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焊接金属学》教材,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实行一体化教材编写模式,分为上下两篇进行编写。
上篇为金属学及焊接热处理基础,涉及六个模块内容,模块一 金属的性能、模块二金属与合金、模块三常用金属材料、模块四焊接材料、模块五钢的热处理、模块六焊件热处理工艺基础。
下篇为金属熔化焊基础,共分为五个模块,模块七焊接区温度的变化、模块八焊接化学冶金过程、模块九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模块十焊接冶金缺陷、模块十一金属的焊接性及其评定。下篇与上篇有效配合,补充了课程体系一体化后,焊接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使看似抽象的焊接知识有了理论支持,使教师更好教,学生更易学。
3.4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一体化教材内容的开发充分结合企业生产,整合现有教学内容,适当增减焊接加工一体化教学改革把《焊工工艺学》分解为7门一体化课程,其中《焊工工艺学》焊接冶金的基础知识,金属学知识是讲授焊接冶金及焊接缺陷的先行知识,把这些章节知识加入新编教材中讲解,承接性更好,学生更易循序渐进地接受。
增加焊接冶金方面知识,《焊工工艺学》中焊接冶金部分知识讲解不充分,通常学习本章节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还没开始学,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本章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焊接理论水平,以上篇的金属学知识为铺垫,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焊接理论水平。增加焊接缺陷知识,使课程内容更完整,专业知识更系统。适当补充基础化学知识,整体减少理论课程总门数与课时,实践省技工管理规范理论课与实训课比例进一步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5版.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
[2]李献坤,兰青,主编.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
[3]崔忠圻.金属学及热处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4]徐恒钧,等.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向的设定,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在生源方面呈现出紧张的现象,这就使得其在学生录取的分数线设定上越来越低,而生源的质量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差,其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就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学习习惯,缺乏较强的学习意识,因此从职业教育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在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完整性缺乏的现象。此外,一些学生在意识方面根本就不想接受教育,其主要是由于受到家长的要求才来到学校,因此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设置问题和提问都成为了教师的反问或者是自问自答,课堂沉闷,老师只是进行个人的表演,对于教师的教学热情具有非常大的打击。由于焊接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就需要对其实际的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而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焊接专业的教育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焊接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职学生理论学习方面欠缺,而实际动手能力有时还可能比高校学生好,因此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应该是多增加一些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可大大地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学习之母,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能主动配合老师,那么老师的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教的任务减轻了,转移成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去。下面就现代职业教育焊接专业教学改革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2现代职业教育焊接专业的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2.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总体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调整首当其冲。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现代化技术上的提高使得职业教育中更加注重培养大量的层次性以及适应性强的焊接专业性人才,这就需要充分的理解职业教育层次上的多样性以及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多元化,通过课堂教学新方式的改革和探索来实现高技能的焊接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学校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突出实践教学与操作技能培养结合的重要作用,通过概念上的强调来实现理论深度与理论难度的降低,进而更加的注重技能培训,通过针对性实训强化,来实现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方面的重新制定。比如原先的焊接专业,只开设焊条电弧焊,现代制造技术焊接技术普遍采用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以及采用氩弧焊进行有色金属的焊接等市场变化,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增加以上两种焊接方法,不能只开设单一的内容。此外机器人焊接和埋弧自动焊等技术也逐渐被采用,也必须让学生去实践。
2.2课程内容方面的优化与整合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与低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衡量的,因此,在教学的内容方面必须坚持科学性、先进性以及趣味性的结合。焊接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非常的多,同时其所涉及的学科也非常的多,这就使得其在特定的课时限制下并没有办法实现所有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讲解。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于一些专业性非常强并且内容难度较大的教学细节进行删除,进而的更加注重在基础理论以及基础性的概念上的突出,进而能够根据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来进行教学重点和难点等的把握,通过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来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钻研能力等的不断提高,其主要都是借助课程内容的优化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焊接专业不断地发展,新的技术、工艺不断增加,自动化焊接飞快发展,因此焊接专业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整合。近年来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无疑是引领焊接专业改革的方向盘,同时焊接机器人的发展给了焊接专业新的培养方向。两大方向的课程内容有机的整合,成为专业发展的明灯。
2.3通过实践教学的加强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更加的注重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培养。焊接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观察和操作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总而言之,实训教学无论是在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实现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在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增加综合性实践的比重,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其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实践教学的加强,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2.4专业培养方向的准确定位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焊接专业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专业,由于其应用太广泛,许多人认为可以和造船、汽车、机电、建筑等专业合办,这样的培养方向就产生了极大的误区,使得焊接课程压缩的不像样子,加上焊接专业又苦又累的特点,往往在那些专业中学习的学生望而生畏,最终没有几个愿意学习焊接。这是目前全国职教的普通现象,生源不足严重阻碍了焊接专业的发展,因此只有找到准确定位的方向,才能使该专业生存和发展,才能扩充生源,才能真正解决紧缺紧人才的培养。焊接自动化、智能化吹响了当今职业教育的号角,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领大家,兼顾了手工焊接和自动化、智能化焊接,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技术交流提高,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我们应该把握此方向,使学生对此专业产生兴趣,逐步改变焊接专业现状,当然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共国努力,需要政策的支持,希望领导改变办学理念,真正重视办好紧缺人才培养专业。
3结语
关键词: 焊接专业 技工院校 焊接模拟仿真 教学改革
焊接是加工制造业重要的加工工艺,是一种精确、可靠并采用高科技连接材料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比焊接更广泛地应用于金属连接,并能为所焊产品增加更多的附加值。因此,培养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焊接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由于焊接专业所需耗材大,投入多,经济性较差,加上配置焊接设备有限,焊接工位少、环境差、工种苦,学生学习易消极、散漫,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针对现状,我们利用学校有限资源,尝试教学改革,认为用焊接仿真模拟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一、焊接模拟仿真教学的内涵
模拟仿真教学是指使用虚拟焊接培训系统、焊接过程数值模拟与专家系统、计算机虚拟技术,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进行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该系统具备完善的网络功能及管理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联网)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帮助学生分析训练过程,便于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及布置适合于学生特点的训练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借助国示范建设之机,投入30余万元,购买焊接专业模拟仿真系统,模拟仿真系统的运用不仅在本地区开创了先河,适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采用焊接模拟仿真系统的教学效果
1.减少耗材,节省大量成本及培训时间。
中职学校是培养焊接操作人员,减少成本节约耗材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先用焊接模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在焊接初始阶段就掌握这个复杂的操作过程,后期进行实际操作或下厂顶岗实习,能够很大幅度降低成本。事实证明,学校应用焊接模拟仿真系统,加上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成本较低了40%。
2.增强培训管理效果,科学安排实训计划。
中职学校老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训练,并根据训练的监控及分析结果随时进行修改或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训练或专项训练。
3.可远程监控和控制指导。
采用焊接模拟仿真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动作规范进行适时控制和指导,并且任何动作所对应的工艺参数都可以被跟踪,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回顾这个过程。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焊接过程中不同焊接工艺参数的变化规范焊接动作,并通过信息库处理存档。
4.改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机械专业的焊接工作被认为是最乏味、环境最差的工作,在焊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烟尘、噪声与废气等。利用焊接模拟仿真软件学习焊接,其大量的三维图形界面,切实的人机交感设备,即时可视听的交感结果,改善了学习环境,把焊接实习变成了一个有趣的焊接大课堂。另外,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实习情况,清楚操作过程。其软件的联网竞赛功能如同电脑游戏,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竞赛氛围。
5.焊接专业理论与技能一体同步。
焊接模拟仿真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将教学要求、技能目标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有机结合。我们可筛选出与焊接培养直接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内容,配合技能要点,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以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服从于操作技能所需,服从于实训所要求的模拟仿真系统。
6.实训结果即时得到评估。
在实训训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动作警示工具,这样在进行训练时,系统可以自动提示学生操作动作是否符合要求,及时指导学生纠正自己的动作。最后根据焊接结果系统评定等级给出结论。通过对焊接结果的分析,学生、老师能及时了解操作过程的失误和进步,老师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模拟仿真教学存在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模拟仿真教学是对实训教学实际操作的填补,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效益,但仿真模拟实训不是真正的现实对象的操作,有其不可替代的局限性。必须注意的是,采用仿真模拟实训,决不能抛开真实的实训过程,在这二者之间应注重扬长避短、交替操作,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在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教学中,我们应用焊接模拟仿真系统,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合理结合学生特点及高科技产品模拟仿真的应用,使焊接教学的模式转变为“理论计算机模拟仿真实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13-02 一、高职焊接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职业学校在各地的生源越来越紧张,导致新生录取分数线大幅度下降,生源的质量也就区别于以往。心知肚明,其实高职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小学、初中阶段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本就不想学,在混日子过。用他们的话讲:上课就是坐牢,上课就是无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通常有三种大类型:安静的教室里的学生人神分离精力不集中;热闹的教室里的学生喜欢讲话扯淡;认真听课的人就是寥寥无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设计出的问题和提问,大部分统统变成了给老师自己的反问和思考。
通过对焊接专业课程特点的分析及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刻的认识到,高职焊接专业的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打好专业理论基础,而打好基础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对高职焊接专业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二、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大批量的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新型高素质焊接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层次的多样性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对于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更应探索新的课堂教育培养方式,真正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促使我们对高职焊接教学的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职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焊接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紧紧扣住现场工艺实施,还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高职焊接专业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课程的特色,突出了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培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强调重要的概念,降低理论深度、难度,注重分析使用结果,加强针对性,重新确定适合五年制高职特色的教学内容。根据这样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学校就有目的性正对性的开发多本校本教材如:焊接实训、焊接结构生产等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内容的选择更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适合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学生实际发展技能水平相适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焊接知识和技术。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焊接教学模块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的创新与建立既是一个改革,也是一个尝试,更是一个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焊接专业老师必须注重把讲授的理论知识完全融合到实训过程中去,所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我们尝试建立了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热处理实训相结合模块;《材料焊接》和焊接技能实训相结合模块;《焊接质量检测技术》和焊接质量无损检测实训相结合模块;《焊接方法与设备》和焊机维护与维修实训相结合模块;《焊接结构生产》与工厂实习相结合模块,通过理论和实训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四环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块式教学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训结合起来了,那么我们如何更好的通过实训教学模式来体现模块教学的优越性呢?在实训教学环境中,我们摸索出了“四环式”实践教学模式,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热处理实训相结合模块为例,具体安排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第一环(基本实验):以金相分析方法为手段,对金属与合金的组织、合金的性能与组织间的内在联系等进行探究,使学生逐步了解金属材料基本概念,初步掌握金属相关参数测验方法;第二环(综合实验):如开设热处理工艺对碳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综合性实验,在基本实验的认知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和创新培养环节,实现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作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分析、综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环(企业参观实践):“把课堂搬入企业”,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我校企业办学的优势,带学生进入企业的相关车间,在企业中结合生产实际讲授相关知识,并参与企业简易工艺设计,做到边看,边学,边用;第四环(教学基地实践):我们的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学校附近的戚机厂、戚研所等。主要是配合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上和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四环式”实践教学,不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实践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环式”实践教学更好地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现代性、时代的进步性。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师要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要从老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课堂效率不高,甚至有老师仅是将教材简单的读一遍,没有真正的起到教书解惑的作用。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不把老师当回事,也就出现我前面说过的三种情况。然而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了更适合焊接职业教学的内容,想发挥好现有学校焊接老师的教学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根据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来优化教学方法,根据更新的教学内容来优化教学方法,根据现有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方法,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大胆运用好的组织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如:多运用生活生产中常见的实例(举例法),进行提问,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明确“即将干什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通过PPT的演示、示意图及课堂实验游戏把专业基础的相关课程及学生的动手参与结合起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劲头,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多运用情景教学法、小集体法进行设问和讨论,创造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上课,同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实践告诉我们教无定法,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
4.考核方式的改革,强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的实质在于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课程组在考核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各课程的总成绩由考试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组成。由于评价中加入了自我评价和学生小组评价,使评价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在给学生的综合评价上我们推行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样的方法不仅消除了学生对考试的压力和恐惧感,拉近了他们和专业课程的距离,有效的增强了他们对专业课程学习想信心。
5.良好师生关系丰富的教学语言,共建和谐快乐课堂。俗话说“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把和谐快乐引进课堂是做一个好老师的一个境界,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有了好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保证一定有好的课堂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非常关键,丰富的教学语言显得格外的重要,有了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体现老师的人格魅力,学生自然喜欢你的课堂,加上丰富的教学语言,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总结
在现代职业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创造性的理念,求新求变,改变一些传统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同时老师必须要顺应现代教育的环境,结合学生的特点,建立好师生关系,多积累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服务现代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鸣,杜富荣,刘向阳.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高教探索,2003,(1).
[2]崔琦.浅谈我校焊接专业的教学改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1焊接专业开设安全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焊工在焊接时要与电、可燃及易爆气体、压力容器等接触,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烟尘、电弧光的辐射、焊接热源的高温、高频磁场、噪声和射线等,有时还要在高处、水下、容器设备内部等特殊环境中作业。为此我国明确规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是特种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者—焊工属特种作业人员。如果焊工不熟悉有关劳动保护知识,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就可能引起触电、火灾、爆炸、金属飞溅烫伤等工伤事故及焊工尘肺病、中毒、电光性眼炎、皮肤病等职业病的产生。这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焊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传统的焊接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过多注重焊接工艺与技能操作技术,对于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仅停留在绪论课及各技能操作中简单提及的一点安全技术内容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教学过程相对分散不集中。通过对焊接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涵比较模糊,对职业病知识比较欠缺,对急救常识掌握不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哪些危险有害因素了解不透彻,对可能造成的伤害也知道的不多,这说明在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焊接专业安全素养课程建设思路
为确保焊接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开设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经过多次研讨,首先将安全素养教育纳入了课程体系并用一定的课时保障,同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构建。
2.1师资、教材、课时三落实
2.1.1师资建设。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效果如何,师资是关键。近几年来,我校通过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结对子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向一体化教师模式转变。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省技能操作资质认证,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目前我校已有两名焊工高级技师,两名焊工技师,这为顺利实施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2.1.2教材建设。目前,我校主要选用员工特殊工种安全培训用书《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学生用书《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及《焊工技能训练》三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授课,同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安全教育读本编写及题库建设,并借助于我们组织学生拍摄的“安全双述”(岗位描述及手指口述)视频综合进行安全素养教育授课。
2.1.3课时。为了保证教育的效果,我们已将焊接专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开设专业素养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年至少保证30课时。一年级以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二年级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
2.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可能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掌握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应具备的劳动卫生知识及防护措施,并具备一定的事故急救常识。使学生树立主动安全意识,掌握专业安全知识,具备安全操作技能。
2.3优化设置教学内容。根据焊接专业岗位特点,设置安全素养教学内容如下:焊接与切割劳动卫生与防护;焊接与切割安全用电、焊接与切割防火防爆、各种焊接与切割方法安全操作技术(焊条焊与电弧切割、气体保护焊、气焊与气割、特殊焊接与切割作业)、各种事故安全急救常识及典型焊接与切割事故案例与事故原因分析等。在合理设置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完成了相应内容教学大纲的编制。
2.4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现场实习为辅,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将焊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病以及职业伤害的特点,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光盘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通过案例再现、情景启发、视频解说等模式让学生领会“懂安全是前提,会安全是基础,能安全是关键,不出事是本事”的安全理念内涵,体会“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安全观转变的意义。实习教学不放松。现场教学是解读安全生产、实施安全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校实习车间焊接作业环境、焊接设备及焊工劳动防护及焊接作业体会开展针对性教学,更容易充实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直观效果。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去各单位工厂见习,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学生及早预见未来职业岗位特点,利于调动学生主人翁参与感意识,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氛围中让安全知识深植于学生身心中。丰富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活动是开展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主题班会或主题实践活动宣讲相关知识,并聘请了一些企业焊工师傅现身说教。同时借助于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安全知识,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急救演练等活动,通过开展融教育与趣味性一体的多项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安全知识的兴趣。
2.5完善评价机制。专业素养教育既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教育,也是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应体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在实训场所和工作岗位应用,为此我们采用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理论考核以机考理论知识为主,分值占40%;实习考核以操作表现为主,由实习单位(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评价,分值占60%。另外,严格毕业证发放制度,树立安全上岗证和技能证同等重要的观念,只有考取安全上岗证才能获得毕业。
一、人文教育是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其中,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技工教育长期处于生源匮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尴尬境地。焊接专业因为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较高、吃苦耐劳的学生越来越少等因素,招生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现代技工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状况依旧存在,语文、音乐和美术等基础课程被严重压缩。
二、焊接专业人文教育缺失现状
在焊接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美的感受,降低了对美的追求,模糊了对美的评判。表现为学习上浑浑噩噩,没有追求,得过且过;技能训练不感兴趣,敷衍了事;生活上追求奇装异服,没有目标。焊接本身就是集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专业,技能训练再刻苦,理论知识掌握再细致,如果缺乏人文教育、缺乏美感,学生也不会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更不会成为优秀的焊接工人。所以重塑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已经迫在眉睫。
三、加强焊接专业人文教育的措施
如何发掘课程体系中的人文教育功能,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值得教师探究的课题。
1.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人文知识的比重语文、英语、音乐和美术等基础课被严重压缩,但文化的发展、理论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课程。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人文讲座;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也需要体现、渗透人文精神;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积累人生经验,提升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2.加强技工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以往的技工教育注重岗位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更没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精神。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顺利完成身份的转换。
3.提高学生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感焊接专业实训条件很差,劳动强度也较高。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自己就是一线操作工人,没有地位甚至没有前途,缺乏自我认同;甚至认为学习焊接专业都是无奈之举,工作敷衍,缺乏专业认同。因此学校要改善实训条件,让学生摆脱焊接又脏又累的印象,认为自己一样有价值;要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焊接专业就业好、工资待遇高,企业对人才渴求度高。尽管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开设时间较长,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强调灌输,而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只是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并没有培养其自我教育观念。因此,技工院校需要尽早确立一套道德价值观念。它必须以人生观为核心,延伸到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例如“人生的意义”“我的中国梦”“怎样确立理想”等等,让学生认识到以奋斗拼搏来实现自身价值,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的思想境界。
4.明确唯真求实的教育方向工作认真踏实是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焊接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造船、海洋开发、汽车制造、石油化工、航天技术、电子、建筑等领域,其对安全的要求非常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安全意识,都是成为合格焊接工人的基本条件。工作若有丝毫纰漏,轻则被拒于行业之外,重则发生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害。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工作都要养成一个认真、仔细的习惯,不可想当然。焊接接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工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术水平。
四、小结
关键词: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素养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工业仍然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伴随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深化,焊接技术人才需求也将不断攀升,对于焊接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专业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技工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保证,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探讨,对于促进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1]。
一、技工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适龄学生是技工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凸显的问题制约着技工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在技工学校进行技术学习的适龄学生多为’90后的青少年,很多家庭的家长对于学生的成长过于放纵和溺爱,学生面对辛苦和困难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而进行焊接技术的学习又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学生内在品质的欠缺使其难以长时间坚持进行技术的学习和钻研,也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要求进行学习活动,对于枯燥的技术学习过程存在抵触情绪。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对于就业及职业发展的期望值过高,严重脱离岗位实际情况。在专业实践或者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术,自信心受挫,进而无法坚持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钻研,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严峻挑战,学校需要结合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促进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技工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
很多学生对于焊接专业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焊接只是进行两种材料的拼接工作,没有过高的技术含量,同时也不具备高层次的职业发展空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焊接专业,以促进其树立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其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现代焊接技术的应用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应用层次较高的焊接技术要求专业人员对于材料、力学、工程结构及电子信息等方面的技术都要有所掌握,同时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发展空间。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用焊接技术实现工作领域和工作层次的提升。理想是引导学生不断向上的驱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便是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引用马云先生的一句话:“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学生要正确看待焊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空间,积极完善自身,为自身的职业发展付出努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国在过去的西气东输、载人航天,现在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项目、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项目等世界瞩目的发展成果中都应用到了焊接技术,并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无数的焊接技术工人和其他领域技术工人不断进取的过程。进行技术学习必然面对苦和累,但是如果在能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将是技术工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职业发展理念的强化,使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学习,提升职业素养[2]。
(二)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完善实训教学形式
焊接专业的学习重点是对焊接技术的掌握,技术应用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学校需要重视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比如,学校可以扩大实训教学的范围,根据社会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设备,并能够自主开展技术应用;学校还可以将自身的专业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资源相结合,实行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满足社会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建立针对性的实训内容,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拓展自身的技术应用范围,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掌握的技术应用到不同的工作领域。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氩弧焊的应用特点对学生进行技术实训教学。传统的氩弧焊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范围较广,现在很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道焊接关节,也采用氩弧焊进行打底处理,进而再应用其他焊接技术进行表面处理。这种复合式的应用方法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焊接方式的综合应用实训,能够使学生更娴熟地运用焊接技能,也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拓展更多的空间。同时,在这种操作环节训练中,学生的主观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调动,促进学生实现动手和动脑的结合训练,有助于其对焊接技术不断进行应用探索,在日后的工作环节中,进行多种焊接技术的灵活应用。技术操作应用的可行性都是在实践工作中摸索进行的,只有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才能够实现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
(三)丰富专业技术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的提高,教师应当丰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技巧的结合,进而转化为个人技术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技术操作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等过程。学生在参与技术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对优秀学生的技术技巧进行学习,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自我完善。掌握过硬技术的学生能够利用竞赛教学活动满足自我表现欲,提升学习成就感,进而提升专业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的提升[3]。教师还可以利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设立完整的教学操作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整个项目的操作。教师则对学生的技术操作流程、规范程度、学习展示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观察和总结,并给予学生积极且客观的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要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技术进行纠正引导,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扎实的技术操作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够实现能力的高层次发展。
三、结语
技工院校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学校在进行焊接技术的专业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完善实训教学形式以及丰富专业技术教学模式等途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迎合社会岗位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帮助学生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时促进自身综合办学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南辉,杨德云,吴奔,等.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焊接人才[J].国网技术学院报,2016,19(1):62-65.
[2]石南辉,杨德云,郝亮,等.“产教融合”创新型焊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7,20(1):77-80.
一、引产入校的方式
从企业将产品或产品的个别部件组件转移到学校生产实习车间,由教师或教师和企业专家带领学生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
二、焊接专业引产入校的障碍
焊接技术专业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钢结构、容器、造船等,产品的特点大多数均为大型结构。首先,产品的运输较为困难;其次,学生的技术基础还不够扎实,产品质量较难保障,特别是结构较为复杂、焊缝要求较高的产品更加不容易保证质量;第三,学生还存在其他的学习任务,对于产品加工的工期不容易得到保障;第四,项目寻找较困难,需要较多的人力去沟通协商。
三、引产入校的优势
1.降低教学实习成本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技能训练的实习项目是通过采用市场上的标准钢板来进行拆分成300mm×500mm规格板,再进行分半开坡口,装配成相应的结构,然后再进行操作训练。焊接结束后,需用气割将焊缝进行切除,重复前面的工作,直至整块钢板用完。这种做法虽然已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训练的成本,但还是需要大量的切割时间、切割耗材(气体),因此很多学校无法开设焊接专业。主要原因是投入太多的设备、材料,即学校的成本投入过大。而通过引产入校开展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完成技能学习的任务,进而取代了引产入校前的传统训练模式,大大减少了实习材料、实习耗材的成本投入,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焊接技术专业的发展。
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现场管理能力
通过引产入校,使教师逐渐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组织管理方法,如:半成品进实训场地的检查验收、活动式管夹具的模具制作、装配定位焊的检测、加工工艺过程的监控、产品质量的合格检查、人员的安排培训等;熟悉了产品加工工艺、加工方法、质量检验要求等。为今后学校进一步引进企业产品生产任务,完成一体化课程项目,教学与实际产品生产相结合,达到“引产入校、以产促教”的目的,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积累。
四、引产入校产品的选择
学生的特点:学生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优劣不等、思想动态不平稳。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入什么样的产品?这对引产入校项目的开展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产品太大了学校的实训车间不容易满足生产;二是结构太复杂,学生能力有限,无法保证质量,无法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三是焊缝质量的要求不能太高,学生多为二年级的学生,就算是三年级的学生,未经过实际应用,技能的稳定性还是很欠缺;四是产品加工的工期不能过紧,学生还太年轻,不是生产的个体,无明显的利益关联,激情过后就无太多的动力。
学校开展引产入校项目已经有一年多,期间引入了活动式管夹具、货架、印刷机支座、锰料仓等项目。我们在这些项目的加工过程中发现,产品的选择对项目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如锰料仓的项目,该项目为大型的筒体结构,需现场组装焊接,在车间的加工主要是筒体的卷圆成型,焊接的工作量极少,因为是锥体,因此为保证尺寸精度,切割也是采用自动化的数控切割来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参与的工作极少,因此该项目未能达到减少学生实习成本的目的。其他的几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反映出:学生开始热情度很高,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后就开始厌烦了,工作也不积极参与了,从而导致加工的数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产品的质量也有所下降。
关键词:焊接专业 一体化课程体系 依据 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焊工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职业院校培养,二是企业工人进修培训。技工院校大都遵循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模拟训练三个环节完成焊工培养。近年来,技工院校借鉴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培训包”等发达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开展了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
一、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包含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等内容。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社会需求、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国家焊工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焊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等特征,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焊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的指导下,由课改团队编制而成的,是焊接专业开发和建设工作的依据。它是规定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是开展一体化教学必需的教学资源,是一体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在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的指引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相当程度上适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1.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德国“双元制模式”和美国、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模式”是当前国际上较典型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些模式中,学习过程参照职业活动过程进行,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使学习过程和职业活动过程相一致。我国赵志群、姜大源等学者对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理论和课程开发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为一体化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焊工国家职业标准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专业基础
国家职业标准是技能人才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培训和教育以及企业招录、聘用人才的基本依据。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来源于对焊接行业、企业的调研和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其转变而成的一体化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各级焊接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中级一体化课程中梁、柱焊接为例:课程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2009版)中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焊条电弧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以及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CO2气保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等工作要求。
3.一体化课改标准和技术规程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等纲领性和技术性文件,对确立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一体化课程规范和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包等具体问题都做了规范和细致的说明,为一体化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三、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工作,它遵循《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提供的技术途径,可分为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编写、一体化师资队伍与学习工作站建设等几个环节。
1.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
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流程包含一体化课程转化、课程规范编制和课程规范审定三个步骤。
一体化课程转化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由职业领域转到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制的基础。
进行企业调研以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是进行一体化课程转换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院校走访了锅炉、重型装备、汽车、石化、冶金、有色金属、修造船等各类对焊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了解企业对焊接技能人才的需求、技术工人的成长途径,并召开焊接专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共有16名来自各省市协会、大型企业的企业实践专家与会),按照一体化技术开发程序的相关要求提取出焊接技能人才成长历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并转换成适合学校教学的一体化课程及学习任务。
中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金属材料火焰切割,低碳钢构件焊接,常压管道焊接,梁、柱焊接,常压容器焊接;高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焊接缺陷返修、压力管道焊接、压力容器焊接、特种材料设备焊补。焊接技师一体化课程包括:焊工技能培训、焊接生产管理、焊接工艺编制及评定和焊接疑难问题处理。
课程开发团队依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确定焊接专业基本信息、就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确定焊接专业各一体化课程的基准学时、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实施建议。经过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审定修改后,确定了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
2.编写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
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主要有教师用教学材料和学生用学习材料两部分。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故在教学材料的编写上以学生用学材(工作页)的编写为优先。
工作页编写应由引导问题贯穿始终,围绕各环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设计,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工作页可以由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样式呈现,将学习任务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与必备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习内容通常用鱼骨图工具分析任务学习过程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拓展知识、素养等,并进行内容的调整与排序。焊接专业各门一体化课程鱼骨图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包含了国家标准中焊工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3.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能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制定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将一体化教师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学校于2012年起进行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师培训,约90人完成了三级一体化教师培训。
要使专业理论教师、实习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需进行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本质特点和教学要求,并能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4.建设学习工作站
在一体化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工作站中开展学习。焊接专业学习工作站的硬件配置主要有咨询区和网络、适合小组讨论的桌椅、白板及焊接设备设施。由于技工院校场地、资金的限制和焊接专业的特殊性(技能学习时有较大的烟尘、噪声等),大部分技工院校焊接一体化工作站分成理论教学区和技能教学区两部分。
四、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根据用人需求重构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行业企业调研必须全面,企业实践专家应名副其实
行业企业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作。在调研时,应当涵盖焊接专业涉及的主要行业,企业调研应选择多种类型的企业,且焊接专业应是企业的主要工种。
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的专家应不少于十名,并有多年的一线焊接工作经验。每个专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不少于十个。
2.完整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制订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还是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都离不开有丰富经验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这个团队中有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四类人员。其中专业骨干教师是核心,他们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专业各层级焊工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熟知企业实际生产状况,还应有较好的文字编辑和表达能力。
3.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
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高要求,而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尤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一体化教材种类多、跨度大,开发周期较长,质量还有待完善。而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学校的财力、场地及学生数量等密切相关,短期内全部达到难度不小。
4.一体化课程体系不排斥地方特色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对整个专业的整体规划,内含的一体化课程是必需的,但非全部。人才培养和使用都有区域性,企业亦有地方性。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体化课程是对整个一体化课程体系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地方适应性。
在我国的现代制造业当中,焊接技术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焊接是经济建设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焊接行业的进步,社会和企业对焊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焊接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高职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一、我国焊接人才的需求现状
依据我国产业的类别,焊接被应用在多个领域当中,如压力容器、锅炉、核电设施、管道、铁路、造船、发电设备、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水利设施、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及精密仪器,等等。在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当中,上述领域涉及面极为广泛,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依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高于2亿人,其中制造业登记注册的人数已经有3300万人。我国的钢产量在46894.36万吨,相关数据显示:全球钢铁产量中50%~60%利用焊接工艺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转变,如金属构架、航空航天、压力容器及桥梁,等等。可以推断,当前我国从事焊接行业的人员已经远远高于100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对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极大,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对焊接人才的需求也将逐年增加。
二、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我国焊接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焊接技术与素质,必须对焊接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加大投入,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
(1)组织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训或进修。[1]一般而言,组织骨干教师进修的具体途径有两个:①组织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一般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较好,但实践水平有待提高,因而可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焊接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进行有效的脱产进修,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②组织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高职院校可选择一些思维活跃、业务水平比较高的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学习,有效运用对口高校的资源,掌握先进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
(2)组织教师到有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定岗实践。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有效培养,并且强化“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应当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选择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单位开展顶岗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青年教师可以带着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去企业,向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咨询与讨论,然后把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技术再传授给高职生,达到教学和实践有机融合的最终目的。此外,教师还能在企业中宣传自身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对企业中的技术研发与生产进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3)在校内营造“双师”培养的机会。高职院校在不断扩展校外双师培养途径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对校内的双师培养工作掉以轻心,可自主开展培训活动,亦或通过校办工厂对教师进行有效培养。
2.优化教学方式。我国的高职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讲究方式方法,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高职焊接专业而言,要想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应当坚持“实用”、“实践”、“实际”的基本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高职院校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三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2]一般而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结合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选取适合的案例,利用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分析有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当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焊接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在高职焊接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结合专业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且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方能有效提升高职生的学习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
关键字:焊接专业;培养模式:工程应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学改革是学校多项改革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按照本科教育基本要求,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焊接实习教学模块的建立与实施教学模块的建立方式
中职学校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反馈问题,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更新概念,勇于实践。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地探索出“低耗,高效,优质”的实习教学途径来。焊接实习模块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首先,确定模块。把不同的焊接实习课题分成一个个大的模块,在大模块的基础上再设立小模块。然后,设置模块教学内容。把每个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模块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其次,教学设备模块化,设备投入。侧重于操作训练设备的投入。用有限的经费与企业单位建设好“教学工厂”,使其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发挥最大作用。“教学工厂”主要是模拟实际工厂,努力在实践教学中将实习、考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营造出“工作过程”氛围,将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这样考虑,“教学工厂”不再是单一设备的堆积,而是企业生产现场的仿真,并将设备规划与内容改革相学模块。在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用行动体系来取代学科体系,形成以具体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2.实验教学的改革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是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模仿,比较僵化,实验手法单一、保守,这样学生对焊接工艺的掌握就未免狭隘。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实际培训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今社会需要更多的知识型的技术工人。这就要求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必须打破按课程开设实验的格局,增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及科研创新性实验等,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熔于一体。
焊接实验室目前拥有电弧焊机、氩弧焊机、埋弧焊机、CO2气体保护焊机、超声波探伤仪r无损检测)、焊条焊剂烘干扩散氨测定等设备,基本可以满足传统型实验的开设要求,并可进行焊接结构工艺设计及工艺评定、焊接胎具夹具设计、焊接组织金相试样的制作及金相图谱分析等基本设计。在新课程体系指导下,要求我们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安排高水平的实验为目标。如开设焊接实验周,指导学生自己了解各种焊接设备的结构及应用特点,对各种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参数进行实践性应用分析,在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不同的焊接材料下了解其对焊缝尺寸、焊接质量、工艺性能的影响;了解各类焊接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焊接方法下焊接工艺参数改变对焊接缺陷、焊缝成型及焊接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合理的选择焊接材料、焊接方法和工艺参数对提高焊接生产效率,控制焊接质量的实用性方案。通过实验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理解焊接化学冶金和物理冶金理论,掌握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缺陷分析方面的工程应用能力,为将来实际工作中选择焊接材料、制定焊接工艺、控制焊接质量打下扎实的实践应用基础。
2.2 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
传统的高校实验教学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长期以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机制和实验课程的安排等很难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也限制了实验室资源的发挥,不利于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新型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开放式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自己去设计实验内容,自己去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学生不再是简单、被动地在实验中验证教师讲授或书本上所述的理论知识,而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实验教学从简单的演示、验证型转化为设计、创造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这些对工程实用型才
是极其重要的素质之一。
2.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生产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程实践的桥梁,如何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生产实习的效率和效益,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之一。考虑到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生产实习只能以小批量、分散和定点的形式进行。从今年开始,焊接专业已发展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如洛阳隆华制冷、一拖(洛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1、河南杭萧钢构有限公司、中信重机等。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尽量参与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等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等全过程,了解各类工程焊接结构的实际问题,学习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系统,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的营销部分熟悉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以使学生获得更实际、更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此外还可以请企业的工程师给实习学生作一些专题讲座和典型焊接结构生产的介绍,讲课内容尽量要符合教学需要,着重以工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主,对学生进行工程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接触工程实践的过程中,扩大视野,培养工程思维能力。
结束语:
【关键词】 焊工工艺;理实一体化;学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1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进入工厂需要至少一年的实习生活才能适应工厂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明显地体会到实际动手能力较差,这是大学教育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不重视技能训练的结果;技校类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一般经过3年的技校生涯之后,走入工厂就能上手干活,但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给予指导,主要在学习中注重了技能训练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教育的出现恰恰将二者的优势进行互补,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趋势下,如何将职业教育办好,在同行中处于佼佼者,这就需要作为职业教育者在职业教育中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办学经验,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当地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结合自己的特点立足当地经济办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教育。
目前焊接专业的教学方式实行的是2+1或者3+1或2+2+1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者三年或四年之后,有一年在工厂顶岗实习,其中在校学习的这几年中,我们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分开的,这其中由于校区建设问题,至今实训教学厂房还在老校区,导致我们在教学中实行的是上完理论之后到实习厂进行一定时间技能操作,这种模式的教学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学生长时期坐在课堂里,学习兴趣不高,玩手机、睡觉现象严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老师在教学中管理难度大。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学习后再去实习,理论知识已经有部分遗忘了,起不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学生的实践练习具有盲目性。为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趋利避短,发挥焊接专业的优势。
一、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学中练,练中学,工学结合,理论指导实践
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新修订,课程分为公共素质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学习领域,专业技能学习领域,第一年的教学中主要是公共素质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学习领域的学习,第二年的教学中将专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穿插到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实一体化。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将理论与实践分开,在集中几周的理论教学之后安排一定周数到实习厂实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的安排上比较粗,学生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实际训练针对性、目的性不强,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时候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我们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借鉴兄弟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一些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模块化、任务化,例如焊接专业的《焊工工艺》课程、《高级电焊》、《焊工技师》等课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任务为驱动,项目教学法。
2.课程标准的制定以任务为主线,不断细化,理实一体化结合。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以教材为中心制定课程标准,这样的方式在老师制定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内容的时候是比较方便,但是教材中的内容比较陈旧,整个教学中如果只给学生讲授书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今天科技及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能够在教学的环节中做到与时俱进。
3.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任务化设计教学情景。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统一,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现实训场地有工艺讲解室、试件制备场地、焊接实训工位,现在将学生的教学场地搬到实训厂房,利用实训室的良好教学环境代替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整个教学过程动起来。
二、师资力量的建设
1.教学任务的完成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就目前的教学方式,由一部分理论老师担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由实践指导老师担任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老师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理论老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而实践老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这些老师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由理论老师和实践老师共同合作某些课题,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过三到五年的时间有一批老师能够成长为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团队。
2.让一部分老师走出去。在国家发展职业教学的大背景下,每年我们都有部分老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培训,但是培训回来之后在教学中的收效甚微在我们兄弟院校中有些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派一些老师到这些院校去学习,让老师尽快成长起来,在教学中少走些弯路。
3.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老师学习技能。目前对于理论老师不愿学习技能,其中一部分人嫌脏嫌累,根本不愿去学;还有一部分人想学,但理论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对于愿意学习的并且在技能方面有成效的在晋升职称、工资待遇、评优方面给予倾斜,有了激励机制,老师也能够自愿地学习技能。
三、教育教学管理要标准化、制度化
1.合理组织课堂。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指导教师少,学生多,师生比达到1:40的比例,甚至比这个还要高,老师在教学管理中就会出现放羊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老师要组织好教学过程,合理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做好示范、并在过程中做巡回指导。在老师方面目前实训老师短缺,我们采取激励政策鼓励一部分愿意学习技能的老师到实习厂学习并逐步承担教学任务,做好老中青人才储备工作。
2.过程中有评价。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后对所完成内容进行客观评价,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之后再运用到实践中,逐步提高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的考核方面要标准化。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每个科目要通过考试,考试评判的时候要按照标准评判,达不到要求的重新学习,直到达到要求。
四、焊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焊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应用行业广泛的学科,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焊接工艺、高级气焊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在教室授课模式,将课堂搬到实习厂房,学中练、练中学,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际进行指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避免了盲目性,同时也让课堂活跃起来,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的方式,学生学习兴趣差,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老师在教学中管理难度大,我们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彻底改变手机抢课堂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中掌握一两项技能,使学生在校学习中能够做到崇技善能,将来走向社会才会济世立身。
参考文献
[1]【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焊工工艺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常州铁道高等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辛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