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教材

文学教材

时间:2022-02-05 05:1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教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学教材

第1篇

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都是规范、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学生只有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滋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要求高中学生能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新教材更大量的、更广范围的、更高层面的文学作品选文显然对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起重要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之一——人文性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已经成为新教材教学具沉甸甸凝重感的决不能小觑的一部分,淡化或排除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健全的语文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使文学教育更具艺术性更有成效呢?

入境——感受美

清代学者王国维把诗的意境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与境胜,或与意胜”,即使是以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境,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再现诗中形象为突破口进行文学教育。

如何使学生入境呢?可以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气氛,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图画,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含英咀华,可以运用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启发联想,让他们目驰神往,观此思彼,也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设计一系列小问题,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积累,让诗歌描绘的声、色、光、态在头脑中显现出来。比如教王实甫的《长亭送别》,“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悲风听马嘶。”根据学生只觉得此词就好在读起来压韵顺口,而对它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却感受不到的实际,我找来一幅根据此词作的画,边观赏边讲解:“这是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画面上的一系列景物:青山、疏林、烟蔼、夕阳、古道等构成了一幅深秋郊外的黄昏的画面,人无语,马嘶鸣,离愁渐远渐无穷,渲染出空寂惆怅悲凉的情绪,充分表现出两人离别时欲语还休痛不欲生的悲哀。”自然地就使学生领悟到此曲所表现的人物的离愁别恨。诗本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如闻一多的《死水》第三节诗:“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在学生充分感受了此诗的“绘画美”后,只要一句“此时,你似乎听到了?似乎嗅到了什么”就让学生把诗人要表现的这沟凝滞、腐朽、污秽横溢的“死水”想象充分并理解深刻了。学习《沁园春?长沙》上阕,为恰切表现词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光时的情景、动作、所见景物、视角变化,我专门设计了如下环节让学生更好“入境”:全体学生诵读配音,让表演能力较好的一学生上台展示词人视角、神情变化,要求连贯、自然,把诗人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再让学生勾勒词中的景物: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着上色彩: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明丽的高空;还配上动画,适时切换画面……。教室瞬间变成大制作室,学生个个成为音响、画面、美术制作师,作品中的人、景、事、物在头脑里活起来,学生在作品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深入到作品中去,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更好地理解了作品内容。

入情——欣赏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一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生活感受的巧妙联系,都带上了情感色彩。情感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更是作家感情的产物。古人云:“诗言志。”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歌的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说明无情不成诗,富有感情并以情感人是诗歌的主要特征。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目,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对意境的感知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所以,在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完全沉浸在意境中的基础上,还必须沟通诗人、作家和学生的情感,即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感情与作品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品味宋之问的《渡汉江》中的“近乡情更怯”一句时,就找出了与这句叙述之境最接近相似的契合点:“同学们设想一下,假若你是一位身在异地的游子,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身体又多病,忽一日急电催还,怀揣电报,走近故乡,临进家门时你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以激起学生已有的与作品之境相关相似的生活体验。我经常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辅导教学,或悠扬舒缓或激越奔放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步入作品所创设的诗文意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完柳永的《雨霖铃》后,让学生再听《阳关三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现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音乐声起,学生们一个个凝神静思,优美的音乐引起学生的翩翩情思,使他们感受到文学作品同音乐一样美妙。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配上谱曲的歌,制成flash画面,同学们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寂寞哀怨,在画面里兰舟、大雁、圆月、飘零的花、自流的水等等的意象中体会到独居者内心集结的无法消除的愁。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由同学自主的深入的讨论全诗,就使学生对诗歌的内涵风格有了比较彻底的把握,并且在这首诗歌教学完毕之后,它也就成为同学口中常哼的一首流行歌曲了。再如教《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一段是全文的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入情的。首先抓住字词充分感知理解音乐波澜起伏的旋律变化,舒缓——低咽——间歇——激越——骤止,然后放出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凄凉婉约、如泣如诉的音乐配之以缓慢深沉、悲悲切切的诉说:“我本来是京城里的歌女,……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的乐事,纵横的涕泪打落了在脸上的脂粉。”连放两次,学生已经沉浸在琵琶女痛苦压抑、伤感和愤懑的感情氛围中了。接着,我又以恰到好处的朗读加解说激起学生更深沉的感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乐声欢快明朗。得意中洋溢着活泼愉悦的气氛,这是歌女在回忆当年的豪华盛事,完全是车水马龙、欢声笑语的景象,谱出了歌女火红的青年时代。到了‘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美丽的色彩消失了,音乐变得呜呜咽咽,弦子变得沉重了以至于停止了。琶琶女进入了对人生的悲剧性转折的沉痛追忆中,艰难辛苦,风多雨愁,‘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中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突然爆发的高音,是她发自肺腑的呐喊,是对炎凉社会的愤激控诉,是向冷酷现实显示的抗争!学生深深地被音乐描写的感情感染了,所有人先是凝神屏气,继而传出一片感叹唏嘘声。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教育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导情、以情引情,这样才能在强烈的感染和共鸣中使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入理——创造美

文学作品的鉴赏,既须“投入”,也须“跳出”。“投入”,即“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心入情境,忘却自己,在人文合一的妙境中,尽享情感意境的甘醇。“跳出”,即走出“情境”,进入“理境”,对原鉴赏文章作“庐山”之外的观察:品其言而明其法,析其章而悟其艺,以获得文学创作的艺术借鉴。

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理”的过程、创造美的过程。创造美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口头或书面的表达中创造出美的形象,这是文学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知感悟受启迪阶段。因为文学教学的落脚点应是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趣,形成优良的品质。引入诗境,体会感情仅仅是文学教学的初级阶段,要激发学生更深沉的情感就必须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达到物我交融,心神领会,依靠理性的认识了。这就要引导学生“入理”创造,对作品的深刻意境加以领悟、品味、消化。我最经常采用的是让学生讲评古典诗词、写短小鉴赏评论性的文章的方法。这无疑要求学生去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独特性,搞清楚作者的性格情趣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歌作品,尤其要强调这点。美的创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创造思维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新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目标。学生在创造中不但形成了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了健康个性,形成了健全人格。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学作品;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 A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它们既贴近生活,又具有吸引力,是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材料,我把自己在近段时间教学中的感受,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信任是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之上

在《散步》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家三代人相亲相爱,而父母对奶奶的关心,以及“我”的听话懂事,让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中国传统美德。很多学生都觉得这祖孙三代很可爱。于是我就妈妈和奶奶出门时都听爸爸的这一细节,问学生这两个行为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在讨论中发现:妈妈是出于尊重和爱爸爸,而奶奶是信任自己的儿子,更是爱爸爸的表现。大家在讨论中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家人中有着无法割舍的一份亲情,家人之间应该学着互相尊重和信任。很多学生特别羡慕文中孩子有这样的父母,爸爸妈妈就缺乏对自己起码的信任。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怎么做呢?是对着干还是学着去理解他们?在这样的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人无完人,自己要先学着去理解父母,然后用行动说服他们信任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去学着独立。同时,大家也开始明白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面临着生活的巨大压力,应该体谅父母的难处。这是我在教学中所没想到的,原来孩子的思想也挺成熟的,只是他们需要适当的引导。

二、成长意味着什么

在上《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既希望又害怕长大呢?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普遍的困惑吧。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就这个问题我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有的说,长大了就有钱,可以到处去玩。有的说,长大了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等等。最后归纳为:长大就有了自由,能够养活自己了。但关于为什么害怕长大,有很多不同意见。有的说要做很多事,有的讲要上班,也有的谈到要养活一大家人压力大,还有的讲要应付太多麻烦事。总之,就是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不得不独立面对未来的世界。经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成长并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人生经验的积累,那是只能在生活中不断磨炼出来的。我们的父母是这样走过来的,那我们呢?也要独立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要学着坚强地面对一切,微笑着迎接生活的挑战。

本文中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他不得不离开上海回安徽的时候,他是极不愿去。对外婆说“外婆不要我了”是他依赖,不愿走的表现。但当他上不去火车时,又“真诚地着急起来”,因为他认为是非走不可的,结果是勇敢地从窗户跳进了车厢。这位“男子汉”当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就从依赖到勇敢沉着地面对这样的转变,获得了心灵的成长。由此引出:人生是充满很多未知数的,只有勇敢地走上前去,才能战胜自己,真正成长。

三、人生充满了遗憾

成长中充满了无知与困惑,也正因为这样,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遗憾。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身为人父,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之后,朱先生回想起两年前父亲在火车站送自己上京的经历。老母亲过世加上自己失业,家境十分艰难。为了供儿子上大学,父亲不得不上南京去打工,而他却一直放心不下儿子。从托人送站到后来亲自送,与茶房、挑夫讨价还价……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的父亲有点迂,办事不够漂亮。当年迈的父亲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来橘子时,“我”被感动了,但“我”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父亲当时的感受。而当父亲写来问候的话语,信中提到自己的身体不适,甚至提及“大去之期不远也”的意思时,朱先生忽然觉得自己为父亲做得太少了。他为自己未尽到身为人子的孝道而后悔,更为当年对父亲的不理解而自责。回想起来,那段浦口火车站父亲为自己送行的经历,每一细节都让人回味,令他难忘。讲到这,我就问学生,你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学生们认为:就是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多为他们做点事,多去体谅他们,多与他们沟通,不要让太多的遗憾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学生们不一定马上理解这一切,那是只有经历了生离死别,或者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后才能深刻体会到的,但至少通过这篇文章,他们已经体会到了一些东西,在他们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就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他们可以试着去学习与长辈交流与沟通,而不是一味地抵触大人,如果能这样,那就是我们教学的一大收获了。

第3篇

关键词:美育 自然 人性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美育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而且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美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从而达到灵魂的净化、人格的提升。

一、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千姿百态,数不胜数。上有变化多端的云海,浩瀚无际的宇宙,星光斑斓的夜空;下有波澜壮阔的江河,连绵起伏的高山,遮天蔽日的森林;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巍巍峰峦,也有“大漠孤烟直”的茫茫戈壁;有池生春草,曲径风荷;有皑皑白雪,莽莽草原……这些无限美景,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经典之作。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大自然之美描写的文学作品也俯拾皆是:譬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便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归来,一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

再如《荷塘夜色》中那流水一般的月光,以及月光下那绰约多姿的荷影,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和凝碧的波痕,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还有《再别康桥》中那多情的康桥,那云彩,那金柳,那清荇,那星辉斑斓的夜晚……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方面,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使人类变得更完美、更高尚。因此,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会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对美的形象进行发掘、开拓,从而感知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二、人性之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曾这样说过:“诗人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诗人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贵。”由此可见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呼唤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学作品是依靠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诠释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喟叹和期盼的。社会生活的主要贯穿者,便是人类,而人性又是永远无法完全、完整地揭示出来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文学家在不断地琢磨与探究中,在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中,都阐释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文学作品最能够震撼人的心灵的,恐怕就是它所展示的入木三分的人性了。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就以其犀利的笔调,对国民的奴性、愚钝性、任人宰割的麻木性做了深刻的剖析。如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润土,少年时身手矫健,灵活自在,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磨砺之后,变成了一个拘于礼数、反应迟缓的中老年农民。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代表人物――《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在婚姻、生活方面终身都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束缚与奴役的妇女形象,她是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还有人人熟知的阿Q,更是整个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这些形象正如一个个制作精良并且个性鲜明的标本一样,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是那个时代人性受到禁锢的见证。

而另一位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则是以一种优美的、诗化的笔调将一副副湘西的风俗画展现给了大家。他的文章质朴清丽、含蓄自然,笔下的人也是向善向美的。如《边城》里的翠翠美丽、纯真、热情,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期待。这种淳朴的爱与美的展示,能使学生领略到艺术赋予人物的人性之美。

三、情感之美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间真情、友情、温情的文章,它们就像一缕缕和煦的春风吹入学生的心田,引导着学生真切的体悟至真至纯、尽善尽美的人间真情,从而激发他们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4篇

关键字:苏教版;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步入高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针对古代文学教学部分具有明显的不同,教授初中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要淡化语法、词法、句法,学生在学习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辞典工具书解读课文文章内容,但是对古文知识没有进行明确的梳理,因此教师上课时,会自觉降低教授的内容难度,不易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造成学生在对古代文学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散乱。新课改之后,高中的语文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本身就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这些知识很迷惑,而且还要掌握实词,虚词等词性内容的困扰。学生在考试时,普遍古文方面的得分比较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上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策略。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灿烂的瑰宝,对于它的精华我们要发扬继承,高中生正处于建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学习我国古代文学知识,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但是鉴于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整合学生思路,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

一、注重学生课文预习,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文预习习惯,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古文的预习,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分析、阅读、翻译古文的方法,比如要求译文准确精炼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并且要符合现代人语言的表达习惯,力求通顺优美,语言丰富有张力。其次,学生在获知方法后,教师在每节课的讲课之前,要把下节课课文预习的内容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基本的整体认知目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可以自由结成兴趣小组,把预习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都有问题的内容,向老师提问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身感受古文魅力,阅读课文,感受文章作者的思想,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他们自主求知的能力。

二、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课文,特别是古代文言文、诗词等的语感培养与训练,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课文句子的翻译和词语解释。诵读是学习古代文言文、诗词基本的能力,用心领悟通过反复背诵,获得丰富的文言语感,才能在考试做题时精准的知道作者的用意。学生只有对文章诗词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增强对课文的理解。熟读和背诵一些诗词名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古文用语凝练简洁,为学生想象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等方面进行创作,通过对原文内容设计新的场景环境,进行合理想象,增补内容情节,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补写和续写,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忽视了对它的学习价值,大多数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学习古文,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小部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是因为认识学习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知识。例如,有的是爱好古代文人写作中透露出的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有一种新鲜感;有的同学就是为了获得高分,在考试中力拔头筹。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区分学生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兴趣引导,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面对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促进朗读或背诵,激发其好胜心;注意文章对美的探索,构建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讲解古文的文学价值和文章的背景情况,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设计层次合理、适当反例的习题,摸清其思维规律,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古代文学的学习,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阅读量积累的越多,同样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 外国文学 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即“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适应新课改形势下“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的发展趋势。然而,与中国文学相比较,外国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思维方式,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对素质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人文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时代需求,培养具有中西方文化特长和人格特点的新型人才,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和选择,是初中学生接受西方历史文化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极大重视。文章主要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及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语文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且,语文教材的选材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时展需求。下面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一重要语文教学目标,加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这一目标而造成的教材变化,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是由于阅读资料的限制,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量比较低。此外,由于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认识上的偏离及采用的不合理教学方法,而且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比较粗略,采用与我国文学作品相同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指导者和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必须受到重视。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进行转变,这是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关键,而且,语文教师要使自身外国文学修养和素质不断提高,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及时更新外国文学知识,充实和丰富知识,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不断开拓学生思维,从而使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

考虑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既要注重选文的教育价值,又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设置,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主义理念的培养。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要能突出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对外国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充分摄取外国文化的精髓,使对文化、政治等的了解与国际社会接轨。此外,选材的难易程度和选文的题材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符合学生需求为目标,在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应该受到足够重视,既要充分满足初中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学生了解异域历史文化提供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素质提高十分有利,使学生更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形势。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势在必行,符合时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开辟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笛.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1):67-69.

[2]胡春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背景知识.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3):71-73.

[3]海锦霞.试析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问题.教材研究,2007(12):9-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人教版;苏教版;特点;比较;教学启示

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明代文学在不断的曲折中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学年代。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明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各具特色,展现了各自的教学目标和理念,科学地把握教学目标和理念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教材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课本中所选几篇明代文学作品的作为切入点将两本教材进行比较,旨在把握明代文学作品编排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得到相应的教学启示和建议。

一、选篇异同

(一)篇目数量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明代文学作品的篇目分别为《核舟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湖心亭看雪》、《别云间》;苏教版语文教材则分别为《于园》、《核舟记》、《送东阳马生序》、《别云间》。人教版、苏教版两本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的篇目均占有很大比例,但古代文学作品中明代文学作品所占极少,尤其是作为明代代表性文学的戏曲作品在教材中并没有出现,相比之下,人教版中明代文学作品所占比例略高于苏教版。人教版对于明代文学作品重视程度较高,涉及的范围更广。

(二)篇目分布

人教版和苏教版所选编的明代文学作品的主要集中在八年级,这样的选编方式与明代文学作品的自身特色有关。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不仅要关注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要对学生可能达到的预期作出估计。七年级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兴趣的引导,因此教材较多地选择简单且娱乐性的文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九年级处在发展提升的学习阶段,教学内容应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智力水平发生变化,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篇目。八年级的学生处在衔接阶段,这时文言文不可过于简单故步自封,也不可过于复杂拔苗助长,此时,明代贴近生活的世俗性文章就富有教学意义。

二、编排结构差异

(一)导语版块设计

与苏教版相比,人教版在所选文章篇目前均设置了导语版块,每个导语版块主要介绍全文特点,概说全文主旨,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提出学习全文后的对于学生的要求。这样独特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总体思想的把握以及在学习中自我审查,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具有人文关怀。

(二)“感悟品味赏析”版块设计

与人教版相比,苏教版在《核舟记》一文中开设了“感悟品味赏析”版块,采用原文的部分版面,将该板块穿插于课文右侧,在具体段落后指出段落特点,如总分结构等,这样的编排方式简便地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样的排版方式对教材空间造成了一定程度地浪费,苏教版只有极少篇目采取这样的形式。

三、习题差异

(一)字词解释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础,课后习题中,字词解释是所有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教版、苏教版两版教材都在课后习题中增加了字词解释的部分,但两本教材习题字词解释的侧重点不同。苏教版教材侧重一字多义的解释,如《核舟记》课后习题第二题“为”字的基本用法,《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第三题辨别句子中“以”字的不同意思,都体现了苏教版对于一词多义的重视。人教版侧重基础的巩固,简单字词的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课后第二题,“录毕,走送之”,“尝驱百里外”等易于理解的词语,有助于增加学生阅读信心,两者侧重各有千秋。

(二)趣味性设计

人教版与苏教版中明代文学作品的习题部分都涉及到题目的现实性,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来引发学生的感悟c思考,但两本教材的课后习题相比,人教版的习题趣味性更浓,首先,人教版习题中增加了一个解释版块,在较多习题后增加了一个系统的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的习题后增加了对宋濂生平的介绍,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在习题排版上相比,苏教版排版更加简洁,展现了教材的严肃性,人教版则有较多的装饰,图文并茂,趣味性更强。

四、教育启示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给予了教学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教师增加了更多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待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仅重视教材知识的传授,更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提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尤其是教材中选篇分布较少,但具有较强可读性的明代文学作品理应在中学的学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青民.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作者构成的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9(11).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材 结构 体例

近几年,专家们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①可见,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对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目前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铺天盖地②,但基本属于四种类型,即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题类。从教材结构入手,分析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劣,对于理想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和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助益良多的。

1.人文主题类

人文主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比较多见,也比较普通。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宗旨,此类教材多从几个常见主题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是将人文精神和主题提炼成几个方面,把类型教育和主题内容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徐中玉第八版《大学语文》教材即本着人文主题的编选理念,将教材分为十二单元,每一单元均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归纳,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各个主题部分的选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各体兼备,以品格修养部分为例,其中既有诗词――《离骚》、《饮酒》、《念奴娇》,又有议论文――《孔子论修养》、《以修身为本》,还有散文――《前赤壁赋》、《我的世界观》。就主题而论,每一个主题部分都体现了时代性与通变性的融通,既有古之韵,又有近之美。但此种类型教材,容易产生主题先行的观念,就自主学习而言,也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2.文学史类

文学史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选编方面体现了编选者对文学史乃至历史的高度重视。此类教材虽然在编选体例上仍然以文选为主,但增加了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对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介绍,相关人物的介绍,以及文学和史学发展的分析。以南大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教材选取了自诗经以来的名家名作,共四十一个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优秀作品。如先秦的散文、汉魏六朝的赋文、唐代的诗歌、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古代小说、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新诗、现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这种方式比较易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事物的对象,能够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掌握。这种编写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了以历史文化带文选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③但深入分析,这种教材也容易犯主线不清,重点不突出,知识细碎的问题。如唐代的文学研究缺少一定的统筹,主要分为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唐五代词几部分。全似乎是全了,但从整体体例上来看,就显得不那么整齐划一,编选者的主体思想也不是很突出。如果编选者不能高屋建瓴地对所选之内容进行统编的话,就会造成主线不清、一盘散沙的后果。

3.文选类

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有文选的传统。从萧统的《文选》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文代评的观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亦不例外。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从现当代文章、古代文章、诗歌、西文汉译角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选编,每一类别当中涉及的文学史和文体方面的文章也是非常丰富的。以诗歌为类,教材的选编贯通古今。

文体类大学语文教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从数量上来看不占少数,但相对于文学史类、文选类、人文主题类教材,非常出名的不多。这类教材主要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几方面对选文进行划分,所体现的体裁特点多与现代文写作相关。如孙昕光高职高专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以第三单元小说类为别,选取了《红楼梦》、《风波》、《围城》、《百合花》、《春之声》、《绳子》、《老人与海》七篇作品。这种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地学习某一种文体可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集中对某一文体的学习,会固定某种思维,不易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深度和思路来看,此类教材的编写并不十分突出,比较适合文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于文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比较浅显,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学能力的提高。

4.专题类

专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此类教材多能从横纵两个方面,对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就是采用此种“专题”型的方式,对以往传统大学语文的编选模式――选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审定。该教材共选取了二十五个专题。这二十五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兼顾了文学艺术的普及性,如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由此可见,专题型的教材突出了专业性,专题的选择彰显了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选取的角度也比较多元化,关注的是学生的高层次文化修养。“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④正如上文所述,专题类的教材确实适合文学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或者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的人群。因此,它在教学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不适合一般的普及性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选体例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四种类型教材各有优长,从理想教材角度出发,对四种教材类型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教材层次与口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注释:

①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修订版).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68.

②参看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时代教育,2.008,(4),31.从上世纪80年以来,我国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全国各大专院校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达100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学校组织编写的自编教材。

第8篇

一、文学理论的教学困境

(一)文学理论教材编写滞后

当下文学理论奎塞着各种主义、各种思想和各种理论。在现实中,庞杂的知识使学生不堪重负、望而生怯,因为文学理论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和积淀,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且完整的知识框架,即我们都非常熟知的“五论”框架: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发展论。目前大多数文学理论教材都是以此框架为依托编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文学的思考也随之深入和细致化,而且国外的文学理论资源也开始渐渐地被译入,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就必须对现有知识进行完善和更新,也就是说需要对那“五论”框架加以扩充和调整,当然此举会让我们的文学理论教材涵盖的知识日趋丰满,但是由于各种学理知识在融合时没能做到浑然一体,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学生就会慢慢敬而远之了。从目前的课堂调研结果来看,我们文学理论教学的主旨是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注重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习研究,缺乏对具体问题的阐释和分析。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文学理论学科产生疑惑,那就是虽然学习了文学理论的各种概念和原理,但是这种种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下的文学现象。

(二)文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单一

文学理论较为枯燥,再加上学生本来就对这些理论就很陌生,若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并且还以绝对的霸权地位灌输理论知识,不容任何质疑还没有任何趣味性,而在讲解有争议的理论问题时,只介绍出现的不同观点,以及每种观点的局限性或是片面性,最后给出一个折中的所谓的科学的观点,没有教学生如何思辨,更没有带领学生热烈激辩,只有灌输并强迫学生接受,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喜欢上互联网、看电影或电视、看漫画等快餐文化,很少会主动去阅读纯文学作品,而对文学理论这种思辨性较强,较为难懂的理论大都会望而却步。如果我们能让文学理论真正发挥其作用,把现实中的历史的、新生的文学现象有理有据地剖析开,用事实展现文学理论的博大精深,犹如武功秘籍一般,那样自然就会吸引学生围观点赞了。

二、文学理论教学的化解机制

文学理论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伊格尔顿说过:“如果没有某种文学理论—不论多么奥秘和含蓄—我们首先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学作品,也不知道如何去读它。对理论的敌视态度一般意味着对他人理论的反对,同时也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理论。”如果我们按照有些学者的主张彻底告别文学理论走向文化研究,这显然是盲目的、不可取的。文学理论及其教学对一个文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是极其重要的。面对文学理论教学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积极认真地进行诊断并寻求方案对症下药,走出尴尬。

(一)建设新型的文学理论教材,解决教材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整个教学内容的枢纽,所以新型的文学理论教材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教学目的。目前造成文学理论的教学困境的最根本原因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明确。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积淀,文学理论的教学目的至少应有三个:一是要掌握一些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二是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来分析判断各种文学现象;三是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使其有理论思维能力。

其次,教材编写要和学生的阅读经验相同。教材不是专着,一定要通俗易懂。当然通俗也不代表没有学术性或学术性不高,而是用大众的语言来表达论证,深入浅出、自然形象地将那些抽象、枯燥的理论阐释清楚;简单并不是单薄,而是要求教材一定不能过于厚重,那种沉甸甸的书本会把学生吓住的。编写教材需做到提炼出古今中外共同的基本问题和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即可。

再次,教材建设要凸显文学的人文性。文学理论不同于政治理论、社会理论等,它重在文学二字,必须要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特征及特有功能,即文学的人文情怀。所以文学理论教材不能只是单纯知识的阐释与传达,而应肩负起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天职和弘扬人文精神文化的使命。因此,新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要还原文学理论固有的人文情怀。

(二)积极营造“教”与“学”的理论互动课堂模式

使课堂教学的互动自然、随和,需要师生双方都用心努力。对教师而言,应该改变的是教学方法,坚决不能再照本宣科,做教材的传声筒了。要博览古今中外名着,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还要不断地、及时地了解文学动态,如大众文化的新动向,想办法把课堂变成一次充满发现和创造的旅行,老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导演或编剧,把教材这个剧本改编成生动、形象、充满激情的舞台剧,让学生感受到新奇和欢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而言,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多读书,除了多加倡导之外还应适当地采取强制措施,让学生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并且定期上交详细的读书笔记,因为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学生除了要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之外,还应涉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只有综合这些相关的知识背景才能培养其鉴赏、理解、分析、判断等能力。所以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都做好调整,才会共同创造一个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双赢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理论思辨

第9篇

高质量地完成文学教材编写任务,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如何既坚持以为指导,又积极寻求深厚的学理支持。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其中包括文学学科)的根本保证。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什么时候我们准确完整地理解了,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取得胜利,我们的学科就获得发展,否则就会走上歧途。我们讲坚持以为指导,不能囿于个别词句而离开的学理内涵。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具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无比深刻的道理说服人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词句拼贴。同样,文艺理论也是原则性与学理性的统一。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文艺观点是原则,是不容动摇的。但是,为了让文艺观点能够掌握教师与学生,就一定要寻求学理逻辑的支持。像“生活源泉”论、文学“民族精神”论、先进文化与文学理想论、读者接受论、艺术生产与消费论等,都是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历史地逻辑地展开,让这些观点立足于学科理论建设的土壤中,使其获得真正的理论品格。

如何既立足于现实的文艺实际,又继承中国古代的文论资源。这是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对于编写文学理论教材具有启迪作用。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今天现实的文艺实际。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新的世纪,并进入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现实的文艺实际,认识新事物,分析新情况,解答新问题,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才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文学课题组目前正在进行三项调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现状的调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现状的调查”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现状的调查”,目的就是使编写者对于现实的文艺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学历史的国度,我们的古人以他们的智慧,针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艺问题展开研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理论遗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我们现代文论的“根”。这些古代的文学艺术理论资源经过现代的转化,其中有一些是具有普适性的,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在重视现代问题意识的前提下,有鉴别地适当吸收古代的文学艺术理论资源,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那种认为古代的文论统统是“包袱”,要完全加以抛弃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如何既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艺实际,又注意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学理论。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生命体验、情感生活和生存境遇的审美反映与艺术升华,特别是近百年的苦难、遭遇、曲折、创伤、灾难、斗争、追求、梦想,只有中国人感受得最深、体验得最透,也只有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创造中才能得到最深刻、最动人的艺术表现。与此相对应,我们民族的文学理论始终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思考旨趣和研究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文学理论呼喊“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似乎比哪一个领域都要更急迫些。文学民族独特性作为一种情感评判力的特性,不能期待完全从别人那里简单地输入概念、体系和方法,来替我们思考问题、建构核心范畴和树立理论框架。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有了可喜的创新与积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自己的理论成果。在编写文学理论教材中,一方面不能无视中华民族的“文论自我”,另一方面也要把外国文学理论中一切有见识、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我们的视野,采取对话的态度,在对话中理解别人的思想,在对话中释放我们的学术信息,决不可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

如何既建立严密、科学的教材体系,又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这也是编写文学理论教材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教材是学科建设的一部分,它必须遵循学术自身的规律。因此,建立一个有合理的逻辑起点、有相互联系的核心概念和范畴、有科学严密的体系的教材叙述框架,是不可缺少的。这个工作当然十分艰巨,但我们必须把它做好。同样艰巨的是,我们的教材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必须合乎教学的规律。在这里,了解教师的要求、意愿与需要,了解学生的程度与兴趣,都是很重要的。现在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更喜欢接触图像音响,阅读文学经典文本的意向下降,这不能不给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带来新的问题。课题组准备“开门”编写教材,在拟定写作提纲之前,展开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在提纲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准备召开多次座谈会,在提纲和教材初稿编写出来后,更准备召开文学理论课教师的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

以上四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的指导作用能不能落到教材的实处,关系教材的知识、学理含量是否深厚,教材是否能联系鲜活的文艺实际,教材能不能突出中国特色,教材是否符合教学的规律。简言之,如果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把上述四个问题都解决好了,那么,一部贯穿思想指导的,具有学理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教学适用性的文学理论教材定会诞生。

第10篇

关键词:藏语文、教材、模块式、分析

自2010年秋季学期起,我区全面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藏语文新教材也开始投入使用。这套教材是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五省区(、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相关部门共同讨论规定的《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具体指导下编写。这套新教材从装贴、版式设计到单元编排、内容设置等各方面都与以往的藏语文教材有很大的变化,单元编排和选文内容作为教材的核心部分,高中藏语文新编教材首次采用了模块式的合编型教材编写模式,讨论和研究新编高中藏语文新教材的这一特点,有助于师生正确把握教材,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有助于总结分析藏语文教材编写的宝贵经验。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学习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模块的术语概念界定

“模块”是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引入的新概念。对于我区,“模块”概念是在自治区教育厅2009年颁布的《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实验)》中出现“模块”概念共计19次,视为“模块”概念在我区教育领域首次出现。该方案在“体现国家规定、体现地方特点、维护学生权益、注重基础构建、坚持科学调控”①的五大原则下,分A、B两套方案,其中A方案适用于修习藏语文课程的学生。另外,2010年五省区联合制订的《普通高中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藏语文学科的藏文版语文课程标准)②关于“课程设计思路”和“教材编写建议”内容中“模块”概念也出现10次。可见“模块”对于学习和实施新课改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制定的《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实验)》和2010年指定的《普通高中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出现“模块”概念的上述情况,不仅把模块的概念引入到我区课程改革的领域,同时也对藏语文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编高中藏语文充分体现了模块思想的课程设计理念。

二、新编藏语文教材模块式结构分析

新编高中藏语文教材依《普通高中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教材编写建议,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

(一)必修教材模块式结构分析

必修共5册,即5个模块。必修教材的内容又分“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文学知识与名著简介”4部分,前2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探究性学习”、“文学知识与名著简介”可自主安排。

1.“阅读鉴赏”部分,这是必修模块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不仅注意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还致力于学生藏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在选文上以名家名篇为主,如龙树大师、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嘎坚参、人文主义先驱更顿群培大师、以及东嘎洛桑赤列、次旦夏茸、木格桑丹、多识、昔扎等著名藏学大师的优秀文章。另外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和提倡时代精神的作品,主要是藏族当代文学界具有权威性作家的优秀作品,如藏族新文学的开拓者端智加的现代诗歌和散文、扎西班典和次仁顿珠的现代小说、江瀑和居格桑的现代诗歌等。除此之外,还选进了国内外的名家名著,如国内的鲁迅、、杨朔、钱钟书、钱学森以及国外的莎士比亚、莫泊桑、契诃夫等的经典作品。根据《普通高中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在具体编写上,加大了文学教育的份量,强调对语言文学知识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部分主要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呈现,所谓“单元型语文教材是把教学内容的各种元素按照某种标准加以集中,以单元形式来呈现的语文教材”③,新编藏语文教材从整体来讲,选用了模块式的编排形式,同时也使用了单元型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2001至2003年所编的藏语文教材就使用了单元型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而新编藏语文教材每个必修模块(每册)又分五个单元,共计25个单元,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如第一册1、2、4单元很明显按文体来编排,其中第1单元选用了三篇不同风格的散文、第2单元选用了三篇以动植物人性化的主题来烘托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三个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也都具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第4单元以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和的《毕业赠言》为代表,主要以演讲的文体来编排,同时也是国内外名家名篇的译文单元。而3单元主要结合藏族文化有关人文内涵的近代作品来编排,具有很明显的道德和审美教育的特点。第5单元主要选用了三篇论说类的文章。其它必修模块也都类似于第一模块的选文特点,无需一一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必修5第4单元,首次选用了当代文学评论类的三篇文章,在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没有选用这一类,对藏语文教材的选文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2.“表达与交流”部分,在初中的基础上,安排了传统藏语语法知识、以及常用的传统诗学知识、另外也有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藏语语法知识在模块一和二主要选用了嘎庆白玛洛追的注释,该注释简单明了,层次清晰,易于接受,实用性强,非常适合学生的实际,模块三、四、五主要对语法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如藏语名词的构成与分类、藏语时态的动词变化等等,都非常有益于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实际,藏语语法知识本身略有难、繁、偏、旧的问题,但是新编教材中对藏语语法知识的编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口语交际训练主要以朗诵、演讲、辩论、采访、讨论等形式安排,尽管旧教材也有这些内容,但是新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对这些内容不仅进行了知识更新,同时也设计了活动课开展的空间。这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不仅做出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也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的具有很大的意义。

2.“探究性学习”部分,每个必修(每册)模块安排了两个专题,共10个专题,其中有藏语口语修辞、文学作品的个体理解、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字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以及藏语中的泊来词汇分析等内容。该部分所选取的专题都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性质,并且基本符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水平,同时也基本达到了新课改关于探究学习和促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但是各专题文体呈现新方式来看,大都属于论说和介绍形式,未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应该可以更活跃的形式来呈现,譬如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展开和分析问题、最后试图解决问题的思路来阐述和推理,在探究过程中又安排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具体方案以及相关信息资料。这样的呈现形式,可能更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并且针对每个专题提供或介绍相关研究书籍资料,促进学生主动搜索和查阅资料,并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我们应该知道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素养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探究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和所积累的经验才是探究学习的目的。

4.“文学知识与名著简介”部分,每个必修(每册)模块安排了两个专题,其中文学作品赏析1个专题和名著简介1个专题。5个模块共计10个专题。文学作品赏析专题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大体裁的阅读赏析知识以及藏族传统的传记文学作品阅读赏析知识。名著简介专题主要介绍了藏族当代文学巨匠端智加及其作品和“藏族当代文学丛书”介绍、另外还有等内容,这些知识既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语言素材,提高藏语文素养。

(二)选修教材模块式结构分析

选修共3册,即三个模块。分别为“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文学作品鉴赏”等3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6至8个小模块。实际上这三个模块充分体现了教材所能体现的藏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全部。

1.“语言文字应用”主要以藏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为重点,皆在巩固学生藏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该模块分6个小模块,即语法专题、辞藻与专题、因明学基础专题、演讲与辩论专题、写作与修改专题、新闻文体专题。从这些专题小模块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高中藏语文新编教材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做到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同时也做到了高中阶段藏语言文字重、难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藏语言文字基础的实际应用范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课程特点。

2.“文化论著研读”主要通过阅读藏族文化历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论著,来了解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得到启发。该模块分6个专题,即文化专题、文学专题、历史专题、艺术专题、工巧专题和医药专题。该模块各专题的分类主要是以主题为原则,从历史文化、文学、工艺等多方面来呈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知识,提高藏语文素养。

3.“文学作品鉴赏”主要以古今中外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为选文,分“叙事诗”、“自由诗”、“叙事散文”、“议论散文”、“古典小说”、“现代小说”、“戏剧文学”、“人物传记”等八个专题来完成课程目标,皆在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即求知欲。充分考虑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开拓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在创新思想,并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总之,新编高中藏语文教材首次以模块思想的指导下的进行合编型教材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对藏语文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新课改视野下教师教材观以及教学观等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2年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

注解:

①自治区教育厅制定,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实验),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文件汇编[M],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领带小组办公室,2009年12月,p38―45.

第11篇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材;老舍《文学概论讲义》

《文学概论讲义》是老舍先生于1930年至1934年之间,任教于齐鲁大学时所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生前没有出版,直到1984年才由北京出版社公开发行。这部教材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身多年的创作经验与感悟,以纯文学的观念统摄全书,全面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并针对现实进行得宜的“本土化”选择。以下将从思想内涵与讲述方式两个方面对该教材进行解读和分析,以了解我国文学理论教材草创时期的优良传统,为当代文论教材建设寻求典范。

一、深刻的思想内涵

1、以纯文学的观念统摄全书

老舍认为:“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 这种文学观已初步具备今天纯文学概念的特色。老舍以此为编写的指导原则,统摄全书。

首先,老舍以纯文学的观念对中国历代文论进行了梳理。从先秦开始,他首先批评了孔子“以《诗》为政治教育的工具”,认为这开始了中国文学“屈服于玄学之下,失去它的独立”的历程;接着充分肯定了曹丕《典论?论文》的地位,认为这是“最早离开实效而专以文论文”;赞许陆机“对文学有相当的体认了解”,因为《文赋》既指出了“文学是心灵的产物”的本质,又探讨了“文字的配置、音声的调和”等作文的手段;肯定了沈约的“四声八病”论,评价他“不能不算对言语的认识有了进步”,“证明那时候文学确是成了独立的艺术”。对于刘勰的《文心雕龙》,老舍认为其“影响一定是害多利少的,因为它塞住了自由创造的大路。”他评价 “《文心雕龙》并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而是一种文学源流、文学理论、修辞、作文法的混合物。

其次,老舍以纯文学的观念对“文学的特质”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的阐释。老舍通过对美与哲学、美与道德关系的辩证分析,指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起来的那点能力;文学是必须能飞起的东西。感情,美,想象,(结构,处置,表现)是文学的三个特质。”但这并未完全否定文学艺术的某些功利性价值,老舍认为“文学与别的艺术品一样,是解释人生的”,只不过“他们的哲理是用带着血肉的人生烘托出来的,他们的知识是以人情人心为起点”。由此可知,老舍并不完全排除文学应有的功利性,他所反对的是那些完全抛开艺术自身的特点而只是迎合目的的文学。

再次,老舍以纯文学观念为准绳对文学的创造论、文学的风格论、文学的批评论、文学的文体论等进行了论述与评判。这些的都表明老舍先生走的是纯文学道路,这一印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2、全面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

第12篇

【关键词】苏版小语;改革;传承;提议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提议一:教材的进一步改革,要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

标题一: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文本体系。

一本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衡量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而现在国标本教材由于编写视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离学生生活的实际距离正在逐渐加大,这是教材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最明显的体现,建议编委们放弃一些原有教材的建设体系和素材来源,多深入现在儿童的实际生活,开发、设计出一些把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素材,使学生长期没有被真正重视的兴趣基因能够重新在苏教版的新教材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关注。笔者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教材的编写方案,呈现出更适合孩子们需求,令孩子们更感兴趣的语文教材。

1.1 引用卡通、动漫和神话等浪漫形象,让学龄初儿童为“母语启蒙”的美好愿望自觉买单。

孩子喜欢天真浪漫的世界,利用卡通、动漫和神话等浪漫的形象有助于孩子从内心里接受母语启蒙和语文学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恰恰缺少这方面的素材,即使有一些也显得很单一,缺乏启蒙素材应有的创意和连续的情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学习的需求。

1.2 继续淡化拼音教学,减少其给学龄初儿童带来的学习疲劳,使“母语启蒙”的努力能更好地落实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

苏教版小语教材拼音教学比起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编写体系可以说是最为系统的。然而,这也恰恰就增加了孩子们语文学习入门的难度。其实拼音教学自第八次课改以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其准确的定位也只是辅助识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思考,可不可以仅仅定位于辅助识字的方式之一呢?让孩子们一入学就进行长达半学期的时间进行抽象的拼音学习,其结果很容易给孩子们带来学习审美上的疲劳,对今后的学习容易减少期待。而且如果孩子从一开始没有学好拼音,则又很可能就此失去学好语文的机会。建议教材编委们能改变一下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的顺序,使拼音和识字能同步进行,适当拉长拼音学习的时间,力争使拼音教学贯穿小语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应在提供更加广泛的注音方式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认识、体验学习拼音的重要性,明确学习拼音的目的,进而学习好拼音的同时不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1.3 从低年级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生活的原始素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母语启蒙”的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

目前的教材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经过编委们的反复修改离孩子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远。这也是造成语文学习和孩子们兴趣脱节的重要原因。其实孩子们的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只是教材的编委们和孩子们都没有意识到日常的生活也可以作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素材。小学语文的素材不一定非得表现深刻的思想,不一定非得表现出哲理,也不一定非得弄得有多唯美和抒情,但一定得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反映孩子们的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向更加理想的境地迈进。笔者建议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们在沉迷学术研究的同时,多深入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从孩子们原生态的生活中找到更多适合孩子学习的语文素材,供孩子们学习和实践。

1.4 建设半开放的教材体系,让学生有机会为教材的最终完善去思考、去表达、去实践。

现行的小语教材呈现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完整的编写体系,但也正因为太过完整而造成了信息体系的单一和封闭,学生能做的仅仅是接受和吸收一些东西,教材的编委们应该考虑有计划地开放一些领域,像贴吧一样逐年吸纳一些对文本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个性解读以及解读文本的方法和视角等素材,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参与教材的建设,为教材的最终完善去思考、去表述、去实践、去分享,进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提议二:教材的进一步改革,要更加凸出母语的传承与创新。

标题二:确立有利于母语传承与创新的选文标准。

2.1 突出核心文学作品的数量,选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经典名著。

文学性是制约现行教材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的许多选文达不到供学生学习的范文标准,这与苏教版小语教材不习惯从经典文学中选文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无论是表达技法还是人文情感都要高出现在教材中的不少文章,小语教材的编委们应该多从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的童话作品中进行选文,以确保教材的编写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2.2 坚持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题材作品,增加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