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第一学年个人总结

第一学年个人总结

时间:2022-07-25 07:31:12

第一学年个人总结

第1篇

一、班情分析

1。本学期我任的是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由于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差,生员都来自西沟乡较偏僻的三个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居多,家长不太重视,因此教学难度较大。

2、初来中学,学生还保持着小学的学习模式,很多方面很难转变过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3、两极分化较大,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的转化尤其是教学上的重重之重。

二、思想方面

1、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积极尝试新教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尽情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八荣八耻”,不仅让学生背会,还要让学生理解,懂得爱国主义,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做一名优秀的初中生。

3、眼下,很多同学都为了拿到毕业证而学习的目的的较为明显,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使很多同学产生了只注重知识的片面思想。为了打消此念头,多次在班内进行了动员工作,甚至用身边的人和事作比较,大多数学生已经走出了那种思想的阴影,特别是张明岳、白生存等同学改变较为明显,他们甚至自己在晚上加班、加点,不断的给自己充电。

4、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

三、业务方面:

1、按照教学大纲认真的备课、上课,并进行了反思,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和疏漏之处。

2、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转变观念,我专门订购了《中考学习报》、《中考语文报》,传达最新的信息,适应新课改中的考试范围和考试题性的变化。

 3、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只是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老师关注,而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其实,与优生相比,中差生更需要理解与鼓励,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本班有一个男生,母亲常年有病,父亲外地工作,平时就跟随外公生活,倍受老人疼爱与纵容,由于缺少合理的家庭管教与父母的关心呵护,从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学习一塌糊涂,而且经常打架,去网吧,是一个很令老师头疼的学生。刚进我们班时,由于管教心切,经常气急之下严加批评,丝毫不考虑他的感受。后来班长告诉我,说每次批评之后,该生都非常消沉,有一次自己竟然在座位上偷哭起来。我心里不由一动,原来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竟然忽视了他的自尊与感受。经过一番心平气和的反思,我发现这个学生其实有不少优点 。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得过很多荣誉,而且集体荣誉感也较强。就因为他日常学习与纪律的散漫,我竟然完全否定了他。此后,我非常关注他平时的表现,经常表扬他,鼓励他,让他担任体育委员,重新树立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并为他制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告诉他,老师对他极有信心,也相信他会做好。日常生活中我与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督促他的学习。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再也没有与其他同学打过架。

5、本班学生学习气氛较活跃,但滥竽充数的学生也较多,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给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第2篇

刚刚过去的一学年是我正式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在领导们的关怀和前辈们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对我来说,这一年是飞速成长的一年。由于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不足,我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尽管忙碌却更充实。经过一学年的锻炼和努力,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收获了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精神褒奖——欣喜、快乐、成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对自己各方面情况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方面,认真完成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等各环节的工作。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力求高效,提高教学质量,虚心向其她老师学习、请教,使讲解尽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布置作业精心选择,尽量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批改作业及时认真,等级和评语相结合,指出作业的问题所在;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做到及时查缺补漏;同时还注意与家长沟通交流,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二、自我提升方面,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在备课组长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并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关于教学的问题,有疑必问,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学方法上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经验;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记,写好听课记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会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和珍惜学校组织的培训、听课活动和各类会议,从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高效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比如从刚刚过去的这次远程培训中,我就更加系统而深刻地学习了有关新课改的内容,可以说受益匪浅。

三、活动考勤方面,坚持“绝不掉队”和“重在参与”的原则,时刻坚守在需要自己的岗位上。我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活动按时参加,按时考勤,不迟到,不早退,坚守自己的岗位;集体活动中尊重领导安排,不论分到哪一项工作,我都会配合其他老师尽力把工作做好;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也是积极参加,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自己,上学期的教师新年联欢和颁奖晚会担任主持就给了我很好的机会,我也非常珍惜。

四、师生关系方面,努力做一个关爱学生、倾听学生、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特殊的地方在于他是跟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打交道,因此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心里面要想着学生,替学生考虑。要关注学生细微的变化、细微的需求,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读懂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体贴学生、激励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我也会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事,时时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心之所想,从而更好地去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反馈到自己的教学中,改进教学内容。学生也乐意与我交流,有话愿意跟我说,这样就能很好地释放内心的压力,找到心灵释放的出口,一身轻松地去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更好地引导他们,做好他们的“领路人”。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和知识所限,我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通过培训和学习,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比较,我认为下一步需要做出改进的地方有: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层,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2、教学方式上多点变化,多些创意,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教学过程中及反馈阶段,关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层次性地指导学习,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4、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因此,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第3篇

转眼间一学期就要过去,进入大学的点点滴滴时时在眼前隐现,回眸望去过去的一幕慕,在不知不觉中充实眼睑。似乎初进学校的记忆依然就在心头展现。自从进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后,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特别是有幸加入我系团委这个精巧而严密的组织中,更使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令我受益匪浅。一学期的团委学生干部的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感触颇深。综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如下:一、 学习方面 (1).思想政治学习方面。该学期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积极参加学院、系里及班上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党性原则,按照新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虚心向身边的党员学习,并结合国内国际政治生活的大事,定期作好思想汇报。(2). 知识学习方面本学期我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大学英语、微积分、会计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以及大学体育共七科。该学期我严格要求自己,除因病请假一次,确保了每科每节课不缺席。另外,我深知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好课堂知识,做好笔记。扎实基础,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在期末考即将来临的时候,更是让自己未有丝毫的放松,积极备考,准备在考试中检验自己的能力。二、 工作方面( 1) 参加了系团委的历次全体大会。从中真正地感受到了我们系团委“组织性强、纪律严明”的特点。在后来的工作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正是这个特点保障了我们各项工作能够及时、到位地完成。(2) 参与了系团委组织的“模拟公务员面试大赛”的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是现场记录。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公务考试竞争的激烈,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学习,认真的工作。(3) 参与了院团委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工作。这次工作主要由我们办公室负责,主要对这次比赛进行宣传并对上交的作品进行筛选,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上交至院团委进行下一轮比赛。在工作中充分地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激励着我怀着饱满的热情“更好、更认真”地完成了每一项工作。(4) 参加了团课的组织活动。在监督团课的过程中让我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感受到了各班与众不同的魅力。(5) 负责下发部门通知。进入团委办公室以来,我开始担任办公室干事,主要任务就是及时地下发部门各种通知,传达及时,很好地完成了副部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出现差错。三、 个人荣誉和活动情况(1) 参加“经济学系成长杯辩论赛”,进入决赛。(2) 参加社团联合会九龙江文学社举办的第三届“春江韵”作文赛,获得“优秀奖”(3) 参加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爱.扬帆起航”作文赛。(4) 参加系书法大赛。

四、 自身存在不足政治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对大学学习的规律仍然需要进一步适应,方法也还需改进。在工作中需要更加认真。五、 下学期计划(1) 在学习方面,更加认真努力的学习,并进一步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我要学好我的基础课,为以后的专业课做准备。(2) 在生活方面,平时多看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3) 在社团工作方面,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认真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协助团委其他部门做好其工作。

总结人:Xx

第4篇

本学期,我把“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认为,此方法在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帮助,现将其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每上一节课,我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3---5个问题让同学们看书解决。问题用导学案的形式展现,接着让同学用6---15分钟看书。看完书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小组形式,其它组可以补充完善)。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合作学习,采取的形式主要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果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果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

(二)、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学案显示,准确地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找答案,学生还可以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老师还可以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小组、学生;还可以和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检测的形式进行调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应注意三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要更正。这样,教师讲得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二、为构建高校课堂采取的措施

1、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

现实化的目标只有经过现实化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任何不切实际的假设、任何脱离学生生活的讨论、任何超越学生经验的尝试都将是徒劳无功的。在课堂上,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老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从学生的年龄、智力、经验等特点出发,预设和组织课堂教学,所选择的教学资源、设计的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合情合理,通过对现实情景的分析,解放学生的思维,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现实生活能力。

2、构建以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理性分析,适时总结和表扬,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却单单围绕在了一堂课或一张试卷上。考试能使教师和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能为教学服务,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效果不单是一张试卷能反映的。其中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及学科能力能通过学生的客观、主观答案反映出,但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却很难通过答卷来反映,这得需要通过“德行”,即在思想意识指引下的道德行为来反映。为此,我们可以把学生的道德实践(道德行为)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建立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和社会道德学分制度。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就是把学生在学思品课期间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文化学习等方面表现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社会道德学分制度是对课堂德育学分制度的一个补充,德育学分制度是立足于课堂教学,而社会道德学分制度立足于社会实践。把学生学习期间所做的好人好事、守信情况、诚实度等方面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

3、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空间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教师在积极地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的独特性,使得学生还是不愿意在课堂上真正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误判,所以就要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倾听学生心声。

三、教研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5篇

一个学期快结束了,我回顾了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认真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更要肩负起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我坚持要让学生做到的事我都尽量自己先做到,因为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热爱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我一直对学生强调老师和你们(学生)就是很好的朋友关系,我尊重他们,也努力地去了解他们。平常课前课后,尽量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听学生反映,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提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助和安慰。让学生亲近自己,使自己成为他们真正的好朋友。

因为这个班级是我刚接手的“新”班级,我对他们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去了解的。我首先是深入实际,除了从前任班主任那里了解学生信息外,还利用在学校课余时间从每个学生入手,一有空我就常到班上去,除了尽快地认识学生的名字,避免弄错学生的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兴趣、性格、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同时知道了哪些学生的性格是内向的,哪些学生的个性是好动、顽皮的。从中找到制订帮助学生上进的方法,做到有法可依。确实,沟通与交流成了师生之间的一条重要桥梁。由于我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和睦相处,逐渐地我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从中也物色了一些得力的助手协助我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另外我自己在这个学期也取得了一些点滴的成绩。在全县教师全员读书活动中,我写的《有感于克拉克的“大爱之上”》——读《优秀是教出来的》有感一文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平阳教师》2010年第4期上发表。《太阳是大家的,课堂是学生的》获得县教学反思评比三等奖。今年还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以上是本学期我对自己工作的点滴总结,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面有待加强、有待提高,更有待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不断地挑战自我,努力向上,争取更大的进步。

不足之处:

1、在新环境中很多事情有待进一步摸索前行,难免有时做得不够完善,有待改进。

2、新课标新理念还需及时跟进学习,不断吸取新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第6篇

从我加入校学生会那天起,我一直在努力,严格地要求自己。回首过去,在这一学期,我们校学生会全体成员共历风雨,携手并进,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下面是我的个人工作总结:

在这学期,我们一起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活动。

1. 部门纳新

这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学期,大三大四的学长学姐结束了在部门的工作,我们迎来了大一的新成员。在学期始的那新活动中,我们部门在大一新生中吸收了一批优秀人才,为我们部门注入了新活力,为以后部门工作的展开做了一个充分准备。

2. 拉赞助

这既是对部门成员的一个考核也是为部门以后工作的一个铺垫。刚刚开始写拉赞助的策划书时大家都是懵懂的,由最初的不知从何入手到现在的驾轻就熟;在出去实际拉赞助时我们也由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落落大方,这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提升。

3. 艺社系挑战杯

挑战杯是各高校大学生的一项盛事,在每学年都会进行挑战杯项目的立项及团队的组合。在这一学期我们部门对我系各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对有意愿参加挑战杯的同学给予帮助。

4. 实习平台创建筹备

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项工作虽未在本学期内完成,但本学期我们部门也是贯穿始终在做这一项目的筹备工作,以期在下学期能将此工作整体展开。

以上几项不过是我们部门在本学期内的主要活动,还有更多的活动在本部门内开展。总的来说,工作是忙碌的、辛苦的,但感到的是充实和欣慰,因为与部门成员一起奋斗,一起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一起享受活动成功的喜悦。每一个部门的人员都是那样的团结上进。他们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实践部见证了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为自己能在学生会这样一个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工作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第7篇

关键词:广东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技工教育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教育。产业发展引发的技术进步和工艺改进,必然引起技工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上的变化。因此,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可以通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来评价。根据目前广东产业和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选取代表产业结构方面的两个因素——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结构和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代表专业结构方面的两个因素——技工院校的专业开设结构和招生比例。目的是通过对两对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建立适应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的具有广东特色的技工院校专业结构的有效策略,为技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一、第一产业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1.整体情况适应性分析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逐渐下降,并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由图1可知,2012年至2015年,广东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只占5%~4.6%,相比第一产业的专业比重6.6%~5.7%,两者比较匹配;同时,广东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由5%降低至4.6%,相比第一产业的专业比重由6.6%降低至5.7%,两者的发展趋势也是相适应的。2012年至2015年,广东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比重只占1.06%~1.21%,相比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2.2%~1.08%,两者是比较匹配的。但广东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比重由1.06%增涨至1.21%,相比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却由2.2%降低至1.08%,其发展趋势相背离,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相背离的发展趋势与农业的低利润以及轻农的传统思想有关,学生不愿报读涉农专业,导致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招生困难。

2.与主导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广东第一产业中主导产业是农业,其产值达到2444.70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9.4%,远超林、牧和渔业。在广东技工院校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中(详见表1),直接与主导产业农业相对应的专业仅有种植专业1个,招生人数仅114人,占计划招生总数的2%,而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现代林业技术、水产养殖等4个林业、牧业和渔业类专业,招生人数高达1415人,占计划招生总数的23%。可见涉农专业的招生数与其作为主导产业的不适应程度较高,其原因仍与农业利润较低及轻农的传统思想有很大关系。广东技工院校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大多集中于产后阶段,开设的10个专业中,有4个是直接服务于产后的服务与管理,招生比例高达76%。其中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2013~2015年招生人数是1660人,占第一产业招生人数的27%,农村电气技术专业2013~2015年招生人数是1561人,占第一产业招生人数的25%,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2013~2015年招生人数是1462人,占第一产业招生人数的24%。有2个专业是直接服务于城市绿化、美化,而种植和养殖专业仅有2个,招生比例仅有2%。可见广东技工院校的农业专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提供人们衣食的农科类专业,而是就业前景好、职业声望和收入较高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气技术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农业服务类专业。因此,广东技工院校应结合本地的特点,增设与农业主导产业相近的专业,为广东培养更多符合产业经济需要的人才,推进广东第一产业的发展。

二、第二产业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1.整体情况适应性分析

2012年至2015年,广东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48.7%~44.7%,相比第二产业的专业比重31.9%~40.65%,两者相适应。广东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由48.7%降至44.7%,相比第二产业的专业比重由31.9%增至40.65%,虽然两者的发展趋势相背离,但两者的比重还是相适应的(见图2)。原因是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导致生产总值降低,但产业的转型升级,刺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相关专业开设比重增加。广东第二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占比50.54%~50.03%,相比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34.6%~27.49%,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此外广东第二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比重由50.54%降至50.03%,相比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由34.6%降至27.49%,两者发展趋势一致,但招生比例降幅较大(见图2)。分析其原因,首先与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有关。因为工业往往与较差的工作环境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舒适的写字楼工作,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影响其对专业的选择。其次与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如机械、建筑等大类专业在场地、设备和材料都需要高投入,缺乏相关硬件的学校无法开设此类专业,或虽开设此类专业,但招生数也偏少。

2.与主导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广东第二产业以制造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主(见表2)。广东技工院校第二产业专业以机械类和电子电子类专业为主,2013年至2015年招生数高达120568人,占总招生数的79.7%(见表3),这与广东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相适应。从广东技工院校第二产业专业的开设情况具体分析,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比例最大,2013年至2015年招生数高达25511人,占第二产业专业总招生数的16.86%,其次为数控加工和模具制造类,2013年至2015年招生数分别为16970人和14758人,分别占第二产业专业总招生数的11.21%和9.75%(详见表9)。可见广东技工院校第二产业专业招生最多的专业并非制造类专业。其原因,除学校的资金、场地不足之外,也与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往往倾向开设基础性强、通用性高的复合型专业有关。

三、第三产业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1.整体情况适应性分析

2012年至2015年,广东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46.2%~50.8%,相比第三产业的专业开设比重61.5%~63.66%,两者较匹配。广东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由46.2%增至50.8%,相比第三产业的专业开设比重由2013年的43.44%增至53.66%,两者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广东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占比48.39%~48.77%,相比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62.8%~71.43%,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同时,广东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比重由48.39%增至48.77%,相比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由52.8%增至71.43%,虽然两者发展趋势一致,但招生比例增幅较大(见图3)。其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目前广东正加快发展商务、物流和会展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二是第三产业办学条件要求较低,教学投入较少,各校争相开设。三是第三产业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声望较好,学生更愿意选择到第三产业相关岗位工作。

2.与主导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广东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广东技工院校第三产业专业以交通、财经商贸和信息类专业为主,2013年至2015年招生总数高达281283人,占第三产业专业总招生数的82.7%(见表4),两者较匹配。但从具体专业设置上看,汽车维修、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网络应用4个专业各校开设的重复率较高,开设学校在116所至143所(见表5)。专业开设重复率高,必然导致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加,教育资源的浪费。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工院校本身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逐,二是主管部门缺乏对区域专业设置的合理规划。

四、广东技工院校专业设置适应性的思考

1.政府层面:做好规划、服务指导和管理

(1)做好统筹规划,调整专业区域布局。政府部门应根据广东的产业分布和发展状况,立足各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实际,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集聚集约、做优做强的思路,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对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主干专业要加大投入;对于新兴产业的专业要及时增设;对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传统专业要及时调整;对经费投入要求大的同类专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尽量集中办到一所技工院校,提高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设施的集聚度,避免重复建设;对于专业设置跨度较大的学校,加强指导,帮助其发展优势特色专业,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有意识地引导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

(2)加强服务指导,提高专业适应性。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及时掌握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摸清主要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要进行人力资源调查,掌握当地人才分布的现状与需求情况,作好人才需求预测。

(3)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专业设置。一是制订专业设置标准。从技工院校教学实际出发,按照技工教育规律,对于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的流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场地设施配置和师资队伍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二是定期开展专业督导评估。根据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工作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开展督导评估。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仪器设备、实训场地、教学实施、招生和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检查,全面评估学校的实际办学质量。

2.学校层面:协调好三大关系

(1)协调好专业设置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专业教师的培养、实验设备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教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稳定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难以形成学校的特色,也难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品牌效应,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学校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要根据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及工艺改进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需求中求生存。

(2)协调好专业设置时效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反映一般滞后于现实社会,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就必须适度超前发展。反映在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就要求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为人才需求做提前准备。这就要求学校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科技进步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人才的需求作科学的预测与判断。

(3)协调好专业设置普适性和特色性的关系。普适性专业作应该是需求量较大、就业较为稳定的专业,一般面向大区域办学,具有普遍性。因此,普适性专业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相适应。特色专业应该是面向所在地市的优势与特色产业,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各校的特长,在仪器设备、师资培养引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投入,逐步形成自己品牌专业。

作者:郑楚云 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霞,骆小民.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和谐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4).

第8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2-0013-05

服务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职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重要前提。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城院)成立于2006年,8年来学校从江苏区域经济特点出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基本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要求且相对稳定的专业结构。

一、苏城院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一)专业设置及变动

苏城院2011和2012年招生19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2013年招生23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增加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5个专业,停招了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从专业分布来看,苏城院的23个专业中,没有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7个(其中,建筑业4个,制造业3个),占比30.43%;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14个,占比60.87%;其他专业2个,占比8.70%。

(二)专业招生状况

2013年苏城院23个专业共招生1964人,比2012年增加了291人,增长率为17.39%,在生源趋紧的条件下,招生人数的增加显示苏城院获得了考生与家长的认可,办学声誉进一步提高。

在2013年招收的1964人中,从专业指向来看,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800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0.73%;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697人,占比35.49%;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5.24%。而2012年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587人,占比为35.09%;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440人,占比26.30%;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8.79%[1]。苏城院招生专业及人数在第二产业内的分布情况见表1。

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划分为14个产业开展统计。苏城院的招生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共招生838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42.67%,苏城院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共涉及8个行业,具体行业分布见表2。

通过表1和表2可知,2013年苏城院的业设置中有60.87%的专业指向第三产业,但这些专业的招生数只占该年度苏城院招生数的42.67%;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虽然只有7个,占比30.43%,招生数却达到40.73%,并没有明显的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区域内专业设置状况比较分析

(一)总体分析

至2013年江苏省共设立高职高专院校82所,基于2012年的招生数据分析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招生数分布的合理性。

由于全省招生数据过于庞大,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单用2012年在宁高职高专招生院校的招生数据与苏城院2012年的招生数据进行对比,具体数据对比见表3。为了更好地看清苏城院分行业招生占比与在宁高职招生单位分行业招生占比的差别,制作图1。

由表3和图1可知,苏城院与在宁高职招生院校分行业招生比例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部分行业存在放大和收缩,体现出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招生相对集中,利于做大做强相关专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明确指向建筑业专业招生数占比远远高于建筑业产值占比,这和2000年以来持续十几年的房地产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合表3发现,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总体趋热,招生占比为11.59%,远高于建筑业6%的产值占比,而苏城院面向该行业招生占比又远高于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占比水平。结合表1发现,这一趋势在2013年进一步加强,招生占比高达35.49%,蕴含较高风险,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业的降温,建筑业将会受到冲击,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二)分专业招生数分析

苏城院2012年招生的19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见表4。其中,建筑工程技术、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会计专业是在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最多的前5个专业。

分析表明,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招生数分布与在宁高职院校总体招生数分布有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的个性一面,反映出苏城院已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对表4的数据分析发现,2012年苏城院明确指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招生占比明显低于对应产业的产值占比,体现出对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结合表3发现,整个在宁高职院校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对比表2,2013年苏城院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弱化,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力度有所加强。

(三)新增专业分析

2013年,苏城院新增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从区域内来看,新增的环境工程技术在南京高职院校中属首次开设,其余4个专业其他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不属首设。同时,新增的5各专业招生状况并不理想,具体招生情况,见表5。

在宁高职院校2011-2012的招生数据表明,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数持续增长外,其余3个专业招生数都在减少,考虑到2012年与2011年相比,招生总人数有所下降,可以认定除电子商务外的2个专业的招生情况基本稳定,苏城院新增专业区域内招生情况见表6。

对比表明,苏城院新增的5个专业在区域内招生状况基本稳定,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没有问题。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较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是检验高职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苏城院的专业设置结构与江苏区域经济结构对比,见表7[2]。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江苏省区域 经济的吻合度,制作图2。图2显示苏城院招生分行业占比与江苏省区域内分行业占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苏城院的招生分行业占比与区域经济结构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苏城院作为一个招生个体的理性选择,毕竟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涵盖区域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

(二)新增专业与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具体增速见表8[3]。

2012年,面向第三产业的投资获得大幅度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苏城院2013年新增的5个专业,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2个专业的新设,是苏城院从自身办学条件出发,对区域内制造业增长而产生人才需求的应对;软件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增设体现了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分析表明,苏城院在近8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一些专业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重视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建立比较有效的专业增减机制,新增专业契合经济的未来发展;重视考生与家长的专业需求,能够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办学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重视与其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差别化。但也存在对制造业专业与人才培养重视不足,面向第三产业专业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新设专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一)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

苏城院的专业设置已经面向第二、第三产业18个行业中的10个行业,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竞争力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专业招生人数的分布不均。

1.发展制造业类专业群,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区域经济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如,可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自动化生产专业群;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化学与化工类专业群,进一步可发展生物制药类专业群,提高学校对江苏区域内产值占比高达41.40%的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2.跨系部整合,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群

苏城院目前设有传媒艺术系、城市科学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财经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等7个系及公共课管理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师资资源丰富,专业背景多样。学校应该打破系部之间藩篱,构建面向第三产业的跨界型专业群。如,构建有财经系主导,跨越多系部的市场营销专业群,与建筑工程系共建房地产营销专业,与城市科学系共建化妆品营销专业,财经系可自主开发金融与理财产品营销专业等。构建以传媒艺术系主导的艺术设计专业群,包括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园林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

(二)扩大招生规模,构建合理专业招生结构

苏城院目前有两个规模较大的专业群:一是建筑类专业群,2013年招生697人;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2013年招生615人。两个专业群的招生总人数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66.80%。这样的招生结构压缩了其他专业的生存空间,其他14个专业的招生总人数为652人,只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33.20%,平均每个专业招生46.57人。

苏城院受办学条件限制,招生规模一直不大,使得专业招生结构调整空间不大,存在做大做强专业及专业群与风险过于集中的矛盾。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可以扩大专业招生结构的空间,培养出若干实力强大的专业群,专业招生结构也将会趋于合理。

(三)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

2013年,苏城院虽然完成了招生总计划,但有多个专业没能完成计划招生数。这些专业近几年在专业、师资等方面建设成果丰硕,而2013年的招生却意外滑坡,主要原因在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苏城院参加教育厅组织的在各市开展的现场招生宣传,并建有招生网站。但是,这两种传统的宣传手段显然不能满足考生与家长对学校专业的认知需求。在招生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用的网络推广工具,宣传学校及专业;同时,也要广泛关注网络中关于学校及专业的问题及反馈,在网络中树立学校及专业的良好形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编号:12SEW-Y-023,主持人:徐永兵)

参 考 文 献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第9篇

【关键词】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阶段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对西部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的影响,出现了中东部产业西进、人才西流现象,这将促使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再次加速。西部地区开始借调控契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展现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理论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测度方法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统计模型以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一、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1、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其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了现代经济增长问题,根据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生产总值、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总结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条件、方式、内容、趋势和规律,见表1。

2、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的“标准结构”最具影响。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了“世界发展模型”,并以此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从而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组合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2。

二、研究区概况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等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71.5%,人口36298.0 万(2007年底),占全国的27.9%(如图1)。

西部地区各省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2954.7 亿元,占全国的16.9%,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306元;到2007年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7864.1亿元,占全国的 17.4%,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212元。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约108.5%,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9.5%,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如图2)。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统计测度

本文将利用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框架,并结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具体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具体数据资料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2008》。

1、人均收入水平

西部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以人均GDP排名计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和重庆,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贵州、甘肃和云南(见表3)。

西部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汇率计算为1738.42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0.01美元。根据表1中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标准,对照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处于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显然这并不符合西部地区的现实。这是因为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人均收入的数据是1985年的标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但根据钱纳里的统计标准,西部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初期发展阶段。因此,综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库兹涅茨模型中的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西部开发带来的机遇,加上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作为内陆的西部很好地承接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各省区根据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优化。

如图3,1998年以来,西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25.4%下降到2007年的16.0%,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由1998年的41.0%提高到2007年的46.3%,提高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由1998年的33.5%提高到2007年的37.7%(如图3)。总体上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007年,西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64.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645.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2172.1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046.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0、46.3、37.7(见表4),第二产业比重为46.3%。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模型中的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即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3、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地区各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变化(如图4),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63.6%下降到2007年的51.4%,下降幅度1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最小,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1998年的13.3%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17.9%。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小,但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30.7%,提高近8个百分点,并且从1998年起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总体上,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劳动力产业结构呈现为一、三、二序列。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007年,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为51.4、17.9、30.7,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为51.4%,根据表1可知,低于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工业化准备阶段的63.3%,处在46.1%~63.3%之间。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6.96%,高于表1中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的32%,处于36.0%~49.9%之间(见表5)。因此,通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构成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对照库兹涅茨统计模型的经验数据,可知西部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四、结论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正确认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阶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成为确定未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对于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 胡建等: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关键词】 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症状自评量表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Lu Juan, Li Jian, Hu Changmao.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rry out educations accordingly.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UPI, SCL-90 and STAI, All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t school were tes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are signiticant differences of De, So, Ob, Pa and Ps factors between the scor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nd the norm. The higher grade the undergraduates are in, the better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are.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re good and the major problems are obsessive, paranoia and psychopathic. Their mental health are of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Mentall health; Status; SCL-90

军医大学生有着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对其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军医大学一、二、三年级所有计划学员(“3+2”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前半部分,即在校进行理论学习的学员)。

1.2 方法

1.2.1 测试时间 2005年5月对3个年级769名计划学员进行心理测试,回收有效问卷739份,有效率为96.1%。其中02级231名、03级113名、04级395名;男学员598名,女学员141名。

1.2.2 测试工具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综合评价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学员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

1.2.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8.2统计软件,P

2 结 果

2.1 UPI部分 见表1~4。

由表1、表2可见,3个年级学员UPI类型、UPI总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说明3个年级学员心理水平相似。

从表3可知,学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学习问题(包括第14题、第28题、第60题)、人际交往(包括第57题、第58题)、神经衰弱(包括第52题、第53题、第54题)以及压力过大(包括第9题、第22题)。

由表4可知,常常失眠的学员有78人,占3个年级总人数的10.55%。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了解到,长时间都处于失眠状态的学员远远少于这个比例。一般是有重要事情时,比如军事训练、与同学关系紧张或考试前,失眠才会发生。这反映出军医大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不稳定。有66人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占3个年级总人数的8.93%。这一部分学员当中,除了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不好外,抗挫能力较差,比较脆弱。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的有64人,占3个年级总人数的8.66%。这部分学员不是没有兴趣,而是不知道怎样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显得无聊。

由此可见,某军医大学SCL-90总均分、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和国内常模均无差异,抑郁因子,尤其是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强迫、偏执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则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从表8、表9可以看出,3个年级学员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得分无差异,有45.07%的状态焦虑高于平均分,有47.89%的特质焦虑高于平均分,对焦虑水平很高甚至出现神经症的学员,需要多加强指导进行缓解和治疗。

3 讨 论

3.1 军医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 和国内常模比较,某军医大学SCL-90总均分和4个因子得分和国内常模均无差异,在抑郁、躯体化、强迫、偏执和精神病性和国内常模有显著差异。抑郁、躯体化得分低一些;但强迫、偏执和精神病性均高于国内大学生水平,暴露出军医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这也和相关的文献报告类似[1,2]。

3.2 高年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低年级学员 UPI的测量结果,3个年级学员无差别(表1、表2),SCL-90比较得出了3个年级在总均分、各项因子上有差别的结果(表6),STAI测试结果和UPI相似(表8)。比较结果似乎相矛盾,可能是SCL-90把测量的心理状况细分为10项因子的缘故。

表7说明一年级学员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二年级,特别是低于三年级学员,二年级学员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三年级学员。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现出层次性,年级越高心理状况越好。高年级学员一方面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另一方面自身随着经历的丰富,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成熟。

3.3 针对军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教育 对重点心理问题(UPI前10位应答率、关键题应答率反应的主要问题,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不协调, 新环境不适应[3]等)、重点人群,如UPI一类(有明显或严重心理问题)和二类学员(有一般轻度心理问题))全面开展循序渐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已另文发表[4]。

4 参考文献

[1]张敏等.军医大学本科生身心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74-76

[2]张志军,李永超.军医大与地方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382-383

[3]国岩.军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及解消.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39-41

第11篇

关键词:人才结构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0 引言

人才资源要素在产业发展中日益趋于核心地位。新兴产业的崛起,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传统产业的改造,也需要大批人才利用现代技术给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努力使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科教兴国”、“人才强省”相继成为新世纪河北省摒弃粗放型增长模式、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实现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和源动力。

而目前,河北省人才结构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匹配性不高,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如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具有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实现人才与主导产业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1 河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1 河北省人才结构的发展现状

河北省人才资源从规模上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484.92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54.48万人,2010年人才密度指数10.26%,比2006年提高0.86个百分点。

河北省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就业总量从1978年的2109.39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865.14万人。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在不断改变。1978-201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76.88%下降到2010年的37.88%;同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3.88%上升到2010年的32.3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 1978 年的9.24%增加到2010年的29.76%。

河北省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比2000年增长180.0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比2000年增长71.72%;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比2000年增长22.24%;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71.97万人,比2000年减少19.95%,可以看出,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迅猛,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持续增长,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平缓增长,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呈现减少趋势。

1.2 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2010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2039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562.8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产值10707.68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产值7123.77亿元,增长13.1%。第一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8.52%下降到2010年的12.5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50.46%上升到2010年的52.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1.02%增加到2010年的34.93%。从整体来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趋于平稳,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从最初的“二、一、三”,调整到了现在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1%、59.7%和37.2%,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为:0.4%、7.3%和4.5%,这说明当前河北省第二产业依旧对经济贡献度最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

1.3 河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河北省大量劳动者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二、三产业,从而提高了非农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比重。2010年,河北省非农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达87.43%和62.12%,比2000年上升3.78个百分点和11.68个百分点。十年间,河北省有213.91万人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二、三产业。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结构来看,201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37.88%、32.36%和29.76%,说明河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较大,虽然已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与其相对应的就业结构却仍然处于“一、二、三”的分布状态。这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致使河北省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相应的人才保障支持工业化发展。

因此,目前河北省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分布上仍然不是很理想,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结构间矛盾突出,加之河北省比邻京津,人才政策缺乏吸引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 河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目前河北省仍然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规模的增加。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的影响,必然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内涵式经济发展。因此,今后应把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经济转型,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第三产业涵盖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特别是随着新兴服务业、网络服务业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对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河北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落后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应借助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2.2 大力调整教育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使之更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高等院校应该依据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势,面向劳动力市场,及时调整专业、层次结构,突出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石化、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旅游等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专业类型;优化学科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将职业教育放到特殊重要的位置,面向社会需求,重点对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

2.3 吸引高层次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

河北省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为影响河北省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北省重视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吸引高层次人才,建立具有竞争激励机制的人才管理体制,也是优化人才结构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制度,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改造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文斌,王宏蕊,刘普.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张心淼,赵黎明.河北省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J].河北学刊,2010(2).

[3]陈宝明.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N].经济日报,2013-12-11,第016版.

[4]韩利红.河北省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总体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第12篇

[摘要] 本文根据四川省21世纪前20年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目标,采用多种模型对四川省2010年以及2020年的人才需求总量和需求层次进行组合预测。根据四川省历年来人才培养状况及各种层次人才留在四川的比率推测出未来20年内四川省人才供给总量和层次供给量,从而发现人才供需缺口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才 组合预测 权重 供需缺口

人才预测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社会、经济、科技、人口、劳动力、教育的发展,以及与改革开放的需要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省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为四川省制定人才规划、分析人才状况、调整人才结构、引导人才流向、完善人才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人才总量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结构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以防止结构性的人才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人才预测是建立在这几方面规划的基础上的综合性预测工作。本文人才的统计口径为具有中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统计范围涵盖了四川省范围内的所有地区、所有行业。

一、人才总量预测

1.数据来源,在本文中所使用到的数据资料分别取自四川省统计年鉴、四川省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四川省人才统计等。

2.预测模型说明,影响人才需求量及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我们首先用单因素模型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采用组合预测的进行预测。

将1990年~2000年的具体数据带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个模型的系数,结果通过统计检验:

(1)人才需求总量和从业人员数以及GDP之间的关系:

(2)人才需求总量与全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Y=342.57-0.059X1+0.042X2(1)

(3)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以及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Y=0.78.308-185.681X (2)

Y=-4.288+0.000386X1-0.06238X2+0.348X3(3)

(4)人均受教育程度(本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Y=-15.6683+12.3395InX (4)

虽然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才数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但是从经济发展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要求可以推算出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与从业人员总数相乘即可得到中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数也即人才需求量。

3.根据四川省“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到2010年基本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20.2∶41.6∶38.2,2010年调整为15∶45∶40,2020年调整为10∶50∶40。根据发展目标,我们将规划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从业人员结构调整的目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2010年为50∶19∶31,2020年为40∶20∶40。

4.根据调整后的规划目标,我们用四种模型分别预测出2010年、2020年的人才需求总量如表2所示:

5.由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不同模型预测出的结果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综合各种结果,进行组合优化。本文采用拟合优度法对各种预测模型赋以权重,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Sei―― 第i个预测模型的标准误差;n――预测模型的个数。

当各种预测结果比较分散,该模型能予以预测标准误差最小的模型以最大的权重,使预测结果保证拟合优度。

在本文中,n=4,i=1,2,3,4。四个模型的标准误差分别为:Se1=9.3739,Se2=8.9285,Se3=0.1229,Se4=0.1059。分别计算权重得:

εi=0.1647,ε2=0.1727,ε2=0.3311.ε4=0.3314

根据权重加总得出2010年、2020年人才的需求总量分别为: 501.39万人、915.20万人。再由模型(4)所推出的人才学历结构按照组合预测的结果进行调整即可得出各种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总量上来讲,四川省人才需求量2000年到200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7%,2005年~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7.8%,2010年~202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6.2%。经济的增长对人才的增长需求越来越显著,而在2010年~2020年的速度有所减缓,这与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据估计我国的人口将在2010年左右达到峰值)。从人才的层次分布看,较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研究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专科生和中专生的比例则越来越低。从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研究生和本科的都高达10%以上,专科和中专的则只有5%左右。

二、人才供给的预测

根据四川省历年各级学校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以及各个层次人才留在四川的比率(研究生为0.7,普通本科生为0.5,成人本科为0.9,普通专科为0.8,成人专科为0.95,职业中专为1)大致可以推算出到2010年、2020年四川省各个层次的人才可以达到的数量(已经去除掉退休人数),如表4所示:

从学历层次看,以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供给量增长的最快,这与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政策是分不开的。专科层次的人才增长速度在未来六年内仍以增加的速度增长,但到2010年后开始下降,中专生的增长速度则在一直降低。从总量来看,在2000年到2020年间,人才供给量都是以递增的速度在增长。从结构上看,中专和大专层次的人才仍占人才总量的绝大多数,分别达到四十多个百分点。

三、人才供需缺口分析

根据四川省人才的供需预测结果,可以得到四川省2010年、2020年的人才缺口数据以及层次分布,如表5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就总量来讲,四川省2005年的人才供给是基本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但2010年、2020年的人才供给量已经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并且缺口越来越大。从层次来看:除了专科生外,研究生、本科以及中专层次人才供需的缺口与2005年相比有增无减。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20年,尤其是较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如研究生、本科的供需缺口较大,除了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外,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失也是使这一缺口日渐加大的重要原因。

四、人才积累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四川省人才供需的分析,笔者对四川省未来人才积累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由专科的供大于求和本科的供不应求来看,各大高校应该拓宽专升本的渠道,鼓励专科毕业生进修本科;也可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人才层次实现专科和本科人才的供需平衡。

2.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生量,充实高层次的人才需求。

3.政府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用人机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吸引、激励留学人员和科学家到四川省创业、工作、讲学,通过各种形式增加高层次的人才数量。

4.人才流失将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层次结构上看,四川省人才流失以高学历为主,尤其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切实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为他们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牛冲槐:山西省第二、第三产业人才供求情况预测与产业结构调整[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3(6):682~686

[2]王洪瑞:河南省化工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J].预测1994(6):36~39

[3]杨学坤:组合预测法分析绿色纺织品的市场销量[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3(6):23~28

[4]安格森・麦迪逊: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1880~1992[M].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