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

时间:2022-03-25 15:5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观念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转变;对策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辉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1], 张仁杰认为:“国家教育体制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才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客观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找出大学生就业观念中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因素,正确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必要性、紧迫性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待就业人数多,就业岗位少。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高校扩招[3]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扩招造就了大批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工作岗位的缺失,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一)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数量快速增长,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校学生数量猛增,尤其近几年,大学扩招非常迅速,在校生规模庞大,大大超出了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许多人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造成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还有许多人毕业后几年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个群体的规模并没有因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停止膨胀,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仍旧在快速的增长。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相反,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连年持续下滑。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08年后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对我国许多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特别是外向型经济行业受冲击较大,许多企业员工失业,大学生急需就业与工作岗位不够的矛盾更加凸显。

二、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还想抱“铁饭碗”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择业时,都想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想找一个终生可靠的职业,即“铁饭碗”。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当前我国人事制度已基本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现了竞争上岗;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代替,这就要求就业者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

2.不愿创业,力求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都想找一份低风险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创业,主要是因为(1)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外部人际关系少;资金不足,缺乏创业资金;接受创业教育少,缺少创业项目。(2)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企业倒闭,风险较高;大学生毕业后既要孝敬父母,又要组建家庭,社会责任重。

3.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精英意识浓厚

大学生受精英化高等教育影响,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错误地把学历当能力,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工作能力,能胜任很多工作,自身定位不切实际,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体面、稳定的固定工作;选择工作时过于注重条件的选择,不愿到生活条件差的地方去,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到小单位、小企业去;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总想一毕业就能当白领、当干部;不愿脚踏实地到基层工作,从底层干起;过分看重地位、名利,不愿奉献只想索取,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因素

大学生的父辈们受时代的限制,普遍对子女寄予厚望并对其未来做了理想化的设计,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把自己为孩子设计的理想化的未来强加给子女;他们对就业形势和子女自身的情况缺乏客观分析,严重影响子女就业的准确定位。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的声誉,名校毕业的学生相对容易就业。一般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不容易找到工作。二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否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适应新的变化。四是学校所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3.社会舆论导向因素

现在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大学生也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他们的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应受到媒体的过分炒作。社会舆论错误的引导使大学毕业生过分关注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过分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夸大就业困难,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不利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应该积极引导,促使大学生就业。

(一)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引导

学校、家庭、社会要做到几个转变:(1)对大学生的认识要转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工作,只要肯辛勤劳动,踏实工作,就能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理想。(2)国家应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下基层,到国家建设需要的地方去。(3)大学生思想意识要积极主动。(4)用人单位要适当放宽专业限制。(5)教育要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通”“专”并进的人才。

(二)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发展自己

大学生要正确定位自己,客观评价自身价值,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准确评估工作性质;要眼光放长,降低起点,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排除外在干扰,抵制外在诱惑,做到不盲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路子。

(三)勇于创业,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

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我们的教育要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注重发展自己的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创业活动,获得创业经验,以便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张喜顺,只海平.把创业引入高职教育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92-93.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n)04-0224-02

0、引 言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精英人才意识,被动就业观念,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残留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首先,当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期望过高,大都认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过高而追求高待遇。在大学生追求高身价的同时,企业提供的岗位工资明显低于期望值,从而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出现畸形的供大于求。其次,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行业、地点倾向性,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动态就业观念淡薄,创业意识薄弱。

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难发现,表面上传统的就业观念,却隐藏着对利益的追求,无论是追求高工资,或是到大城市、国企单位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表面上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观念问题,其本质上是利益选择问题。

1、对利益的追求形成就业观念

一个人的择业行为是就业观念的外在表现,而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出发点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体选择某个岗位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岗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可以说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当然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方面。因此要改变就业观念,就要先从就业利益追求上入手,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决定就业观念的利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工资和补贴的多少,大学生普遍希望到高工资的单位上班已是不争的事实,公务员和国企也正是他的高福利才导致了大学生的积压,另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及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的事实存在,各地区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这容易导致发达地区人才高度聚集乃至人才过剩。

(2)社会利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体现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利益也是他们择业时重要考虑因素,社会利益又包括制度因素所产生的利益,政策因素所产生的利益。

首先在制度因素方面:①户籍、档案制度制约毕业生的择业。我国的户籍制度与住房补贴、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有很大联系。与户籍制度相似,档案在人事调动、选拔人才、评定职称等事务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仍然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中小城市和西部偏远地方就业,户籍、档案制度会对毕业生的再次择业带来阻碍。因此,大学生一心想到发达城市的就业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②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欠发达地区的保障制度远远落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更为完善。保障体系完善与否也是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在就业时存在地区选择倾向。

其次在政策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性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利益,如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时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就业政策所产生的隐性利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各地区的人才引入政策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人才储备政策所带来的未来预期利益也会决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3)家庭利益。大学生就业不单单是个人利益的选择,家庭利益也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决定。特别是对一些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大学生,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使家庭总体利益最大化,此时,他们的职业也许不是对自己最优的,但是他可以帮助家庭其他成员提高收益。

以上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各种利益的均衡考虑是他们就业观念产生的根源。

2、实现利益协调。转变就业观念

既然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不仅仅应该是大学生主观意识上的转变,它的关键应在于实现利益之间的协调,处理好了利益协调,就业观念自然会发生转变。我认为,实现利益协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实现国家机构人员与非机构人员之间的利益协调。国家可以对国家机构人员(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福利进行改革。一方面适度降低公务员的待遇,公务员高稳定性、高待遇的特点使得大量大学毕业生积压于此,适度降薪可以给公务员热降温;另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禁止公务员灰色收入的存在,一旦灰色收入消失,这些大学生必然会流入其他部门。

(2)实现发达地区就业者和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工资和社会保障力度,吸引大学生到此就业。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在2007年提出了“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方面提供保障”的举措,这一举措应该加大力度实施,使得与在发达城市所获得的利益达到相对平衡。

(3)实现大城市就业者和中小城市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应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大学生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吸收的大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4)实现国企、三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效率工资理论,提高员工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这一高素质群体,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公司的发展,同时缓解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它的潜在发展空间和容易产生成就感难以吸引大学生就业。因此,提高员工待遇可以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局面。

(5)实现就业与创业的利益协调。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大学生贷款额度和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加大大学生创业时税收优惠力度,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结 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刚起步,大学生依然是人力资源中的稀缺人才,大学生的失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就业观念的陈旧,转变就业观念的关键是实现利益协调。因此实现利益协调,达到利益公平,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与教育投资风险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散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李宏伟,孙祥,方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

[5]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航海教育研究,2008,(4):35-38

[6]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枝学报,2006,(3):55-58

[7]许传红,我国弱势群体度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6):596-597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类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分析

医学类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为了了解我区医学类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探索影响医学类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我们展开了对宁夏地区医学类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宁夏医科大学作为区内唯一一所医学高等院校,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宁夏医科大学在校生及其毕业生,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6份,其中男性312人,女性384人,临床医学专业344人,其他专业(医学影像学、中医学、医学检验学等)352人。有效率为87.0%。

1.2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的方法,在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中旬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内容包括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用检验,以P

2.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医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被调查的学生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清晰的占46.9%;49.0%的学生有中期规划(2~5年);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在校大学生重要的占67.08%,表示不确定的占19.5%;71.3%的学生认为只要费用合理,付出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不用很多时愿意接受收费式的职业规划培训。

2.1.2 择业观:有52.9%的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后择业,而26.4%的学生期望一步到位,有固定的收入;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分别有58.6%和18.4%的学生倾向于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有41.0%的大学生不了解国家的“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政策。

2.1.3 价值取向:41.4%的大学生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然而有19.5%的学生不明确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的尊严和金钱两者都重要,但绝不以人的尊严换取金钱的占78.2%。有44.0%、34.8%的学生分别认为奉公守法、有公德心,尽力工作才算是尽到了社会责任。

2.2 医学生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的性别比较

2.2.1 不同性别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对职业规划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不同性别医学生择业观的比较(见表2):不同性别医学生对择业观的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3 不同性别医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结果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医学生人生价值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比较

2.3.1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比较:调查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不同特点:在职业规划方面,从未想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6%)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3.4%),而有长期规划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9.2%)又比其他专业的学生(4.6%)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方面,不同专业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2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择业观比较(见表5):在择业观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继续深造以便求得更好的发展(P

2.3.3 不同专业医学生价值标准的比较(见表6):在人生价值标准、尊严与金钱的关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方面,不同专业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固然与学校的声誉、教学水平、专业市场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不容忽视的还有毕业生本人的主观因素;而学生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在校期间是否有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择业观以及良好的价值取向。本次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医学类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同时也因为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呈现不同特点;对职业规划认识比较清晰的学生所占比例太小,而且这些学生的职业规划都主要集中在2~5年的中期规划。然而,较为乐观的是70%左右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并乐于接受付费式的培训。不同性别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择业观仍然是直接影响就业的一大因素

调查显示,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可态度,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倾向,男生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女生更倾向于有稳定的收入。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市级医院,且男、女生比例相近。以上结果说明,在就业期望的选择方面大家都比较理性,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现状考虑就业问题,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在“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说明男生可能出于对社会及家庭责任的考虑故而对就业的相关信息关注度高。医学生的择业观充分体现了专业特点:调查发现,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而且选择稳妥固定的就业方式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这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性质(如临床专业对于经验的依赖性)所决定。

3.2 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金钱与尊严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不是很明确

本次调查发现,有不少同学就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金钱与尊严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不是很明确。这一特点在专业和性别方面都有所体现,在专业方面,临床专业的学生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在性别方面,有女生为了金钱而宁愿牺牲尊严,但比例较小。

3.3 部分学生经常缺岗的主要原因和社会现实

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往往促使了考研热潮的形成或把重心倾向于供需见面;此外,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中,A级标准要求主讲教师中硕士学位的比例应达到50%,迫使本科学生在自主择业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盲目追逐考研热潮,这也是部分学生经常缺岗的主要原因和社会现实[1]。

4.建议

医学生培养要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2]。要鼓励医学生拓宽就业思路,到医学相关行业如保健康复、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新药研发、寿险顾问等非临床岗位就业。学校要广泛建立与这类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更充分地就业构筑平台、提供便利[3]。结合本次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4.1 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

学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教育广大毕业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4]。

4.2 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心态,引导学生就业重心下移

近几年基层医院是接受毕业生的主力,因此,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主动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的平台引导学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5]。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医学生的就业取向,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指导医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社会需求活跃与否,是决定医学生就业的关键。只有了解市场需求形势和动向,才能对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做出正确的指导[6]。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医学生在就业时都想一步到位,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其功于一役”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选择工作岗位量力而行[7]。

4.3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和处理金钱、地位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关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要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需求产生了变化,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想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良好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8]。

4.4 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正确处理考研与实习的矛盾

毕业实习是一个医学生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的最佳时机。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招收的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而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复习考研,势必对临床技能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实习质量的下降。因此,考研不应以放弃实习为前提,而应以完成实习任务为基础,合理解决临床实习与考研两者关系,避免相互矛盾[1]。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我们自己努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才能正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天成等.考研、就业对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8,4:10-11.

[2]罗伟明.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现状及其疏导[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33.

[3]李云龙等.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就业观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30.

[4]孙红艳.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态的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07-109.

[5]李伟.目前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632-1633.

[6]姜鹏.医学生就业取向对就业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094-1096.

[7]杨泰等.社会需求对医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513-515.

[8]张亮.2008届汕头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与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09,7(1):16-20.

项目资助:本项目受宁夏2009年度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宁教高[2009]212号)资助。

宁夏医科大学学生康付平、吴静、于赓赓、李公三、张磊、邴彩珍参与了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

作者简介:

马璀(1964―),女,甘肃临夏人,副教授,宁夏医科大学计财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李彦明(1979―),甘肃甘谷人,法学硕士,讲师,宁夏医科大学人事处人事科科长,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第4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为新形势下帮助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理性的就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提高路径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价值及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民族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浅析移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反教育 微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 隐性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重构研究 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 刍议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探析 浅谈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 党员后续教育机制研究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年就业观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1-25.

[2]王功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14,(10):26-28.

[3]王玮.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9):70-72.

[4]朱家骏.基于OTP模式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研究[J].管理观察,2014,(10):149-151.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措施

就业观是关于个人自身职业选择的观念、态度和认知,反映个人的职业倾向。在特定的阶段内,就业观具有稳定性,但是随着所处环境、经济发展、个人观念等条件的改变,就业观也随之而发展变化,而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个性、兴趣爱好、教育程度等不同,每个人的就业观都具有其独特性。就业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正确的人生和价值取向能帮助个人找到准确的职业定位,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好高骛远,盲目追求精英就业

过去的高等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实行大发展后,高等院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这就使得高等教育之前的精英光环已经被去除。但是很多大学生还是无法摆脱“大学是精英教育”的意识,在就业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无法正确的自我定位,好高骛远,认为只有外企、世界五百强企业、高职位、高薪资才能与自己的学历相匹配,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好的企业、待遇高的职位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而一些家长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也存在求高的心理,认为好不容易供你上完大学,不找个好单位、工资高的工作就白费了,这样的心理也给大学生就业形成了不小的压力,只是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无法在大城市找到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工作,又不愿回到小城市里去就业,这样的落差,使得就业问题变得困难重重。

2.自主意识不强,存在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缺少自己的想法,不能坚持自己,只会盲目跟随大众,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就存在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就业目标不强,缺乏自主意识,容易受他人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没有分析好自身的情况,看到别的同学选这个工作就跟着去选择,别人一说这个工作不好,也不自己进行分析,就盲目放弃。这样的就业观太过随意、盲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会使自己失去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使得自身的才能被埋没。

3.缺乏职业规划能力,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先对自己进行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劣势、个性特征、兴趣点、能力以及关于工作选择的喜好,然后根据分析出的综合情况进行工作定位,确定就业目标,做出择业就业计划。就业目标和定位不清晰,对自身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去进行就业,就会出现盲目投简历,然后面试,等待用人单位通知,最后又随意毁约。这样的行为也使大学生的诚信度受到了损害,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反感。

4.服务社会意识不强,不愿意去基层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理想功利化的倾向,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按贵贱区分,很多人不愿意去基层就业,不愿意去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就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发展建设,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就业时出于利益的权衡考虑,宁可在大城市里挤得头破血流,痛苦不堪的找工作,也不愿考虑到农村、基层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解决措施

1.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就业观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导大学生正确实现就业和社会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可以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善。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认识和了解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既希望可以服务社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他们也希望能拥有良好的工作、发展环境和稳定丰厚的报酬,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流既强调奉献社会的精神,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促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以解决。

2.发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导向作用,完善大学生就业观

社会文化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应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当前的就业环境,通过加强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观,让他们可以按照自身的职业规划实现职业目标。在社会文化的引导方面,政府具有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大学生就业的保障力度,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及中介部门的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大学生实行多元化的就业策略,鼓励学生到基层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全社会发展的问题,应该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与高等院校一起,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机会,传播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给大学生提供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3.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和教育的能力

解决大学生就业观的问题,除了要发挥高校和社会的教育引导功能外,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大学生自我的调适和教育的能力,发挥大学生的内因作用,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大学生自身的内部进行教育、改善。通过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适功能,可以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进行有效的自我分析,排解心理困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更好的解决困难,总结经验,顺利就业。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就业,敢于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工作,敢于创业,既要发挥自身专长,也要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应该对自己的条件和就业环境进行认真的评估、分析,为职业定位做好准备,设定好职业生涯目标,制定求职计划;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和改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多种力量进行共同协作努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因此,应该加快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解决,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保证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谢安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2]马琼.浅析就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5)

[3]高静,祁仁前措.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与转变——以西安高校大学生就业观为实证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翁秀琴.大学生就业态度、需求调查研究——基于莆田高校问卷调查分析[J].文教资料,2011(25)

第6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转变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何永红(1968-),男,四川眉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研究。(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96-02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与形成有助于学生准确自我定位,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之间找到理想的结合点的科学就业观,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观特点、就业观转变、转变原因及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两大转变”

1.择业从“等待分配”到“自主选择”。紧随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观经历了从“等待分配”到“自主选择”的纵向转变。等待就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就业观念。国家提供各种相关的优惠政策,为顺利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各种优厚的待遇,安排恰当的工作。大学生也普遍认为,只要通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考上了大学,就等于“端到了铁饭碗”,就能够有个较稳定的工作,受到政府政策的照顾,不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由此当时的大学生大多安于现状,等待着国家政府安排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时的大学生缺乏就业压力感,挫伤了就业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各种政策,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及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当代大学生已深刻意识到“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铁饭碗”已不再适用于当今形势,“主动择业”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择业主流。选择用新的就业观念去迎接明天的严峻的就业考验,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选择的基础上,主动推销自己,充分表现出自我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工作能力。这样的择业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环境当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2.择业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随着社会就业制度的变迁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的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出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业类型上。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或参军入伍等。

第二,就业地理位置上。以往很多大学生在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或大城市。现如今,在新的就业环境形势下,大学生更多地选择有广阔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的地理位置,如大城市、沿海城市、城镇、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等。

第三,就业途径上。以往就业途径主要是单一的有岗位就业,现在就业途径出现了多样的形式,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出国族等。大学生就业的“城市依赖性”也大大减轻,就业观念、就业空间等呈现出多元性。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就业观念的转变,多元化的就业观念不仅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人格魅力及素质修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有了极具竞争力的大学生,国家的明天将更有希望。

二、就业观念转变的原因

1.自身因素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自身素质中对就业观具有深刻影响的核心素质有:思想品德素养和个人心理素质。(1)思想品德素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助于他们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高级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着自我认识与价值。(2)个人心理素质:个性是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不同个性心理素质的大学生适应着不同的职业群,不同个性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对职业有着不同的追求。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大学生一般会考虑适合自身发展、适合个人心理的职业,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日后在快乐中就业,也有助于在快乐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2.就业政策的作用。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大学生的自身努力下,就业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就业观念也会向良好积极的方面转变。

3.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就业岗位也呈现了梯级性的变化。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状况不是完全依赖于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制定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的,相对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而言,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局面。专业性对口不高的大学教育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只好转变就业观念,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就业机会的不公。社会大力提倡公平正义,但在少数领域却也存在着不少的不公平现象,就业是其中比较明显的领域。目前不少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只认关系,徇私情选用人才,那些学历层次高、有真才实学、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却因为没有“关系”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用人存在偏见以及性别歧视。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打消人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愤世嫉俗”的错误观念,从而形成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念。这无疑对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社会在发展,竞争也在加剧,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得努力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形成正面的就业取向,积极地适应社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了以下新的特点:

1.自主性增强。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怎样工作,很大程度上都由大学生自己决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个人爱好、实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兴趣指引下选择的工作,更有益于自我潜能的发挥。

2.多元性增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当代大学生择业时,倾向于多重考虑,就业类型上不断扩大方向,如公务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等各行各业;就业地理上,扩展到大城市、沿海城市、城镇、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就业途径上,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参军入伍、出国族等。多元化的就业取向有助于让“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锻炼其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竞争性增强。“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也是现代生活的显著体现。良好的工作能力、高效的组织水平、和谐的人际关系、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毅力等,是一个成功的就业者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在将来的就业环境中居于有利地位。

4.职业定位明确。当代大学生在自主择业时,能明确自己喜欢及爱好的职业,有着明确的目标取向。定位准确,有利于抵抗外界的干扰,求得自身的和谐发展。

四、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对策

大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寻求自己的生存以及发展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向。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指在就业之前要认真地衡量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衡量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等,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应聘成功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潜能。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再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当有机会就业时,要珍惜就业机会,虽然有些岗位不是自己非常满意的,但这个岗位比较适合自己,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应该积极就业,为以后更满意地就业积蓄力量。

2.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三步走战略。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三步走战略的内在必然联系。大学生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缺少资金储备,缺少人际关系,所以对就业岗位的选择缺乏资本。当有比较适合自己的岗位时,就应该“先就业”,实现从大学跨入社会的第一步,以免成为“啃老族”。现在用人制度早已改变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岗位定终生”的现象,工作以后仍然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再择业”。要“再择业”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埋头工作,二是抬头看社会。埋头工作,完成好自己的本职任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地了解社会,充分地认识自己,并不断地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当时机未到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时机来临的时候,就能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未来。当有了更好的工作,有了工作经验,有了一定资金,有了一定人际关系,自己有创业要求的时候,创业就迎刃而解了。

3.明确学习目的,扎实学好专业,积极参加实践,提升综合能力。众所周知,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不仅仅关注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考察应聘者的行政办事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所以,大学生不能单一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应全方位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乐观的心态,关注社会,做好职业规划,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能客观分析、正确评价与定位自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只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满足更多、更重要岗位的需求。

4.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动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这种就业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树立流动就业观念,开展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和秉承的观念。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从我做起,更新观念,准确定位,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成就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谭胜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观变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3).

[2]章丽娟.寻求高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和谐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7).

[3]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B/OL].,2009-05-01.

[4]张珊莉.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4).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一、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40万,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而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比较严重。每一年的毕业季节,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在这个困难重重的求职路上,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学校课程的设置过窄过细,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窄,不能适应社会的一些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少。有些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陈旧的教材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适应的调整,与时代脱节,使得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思想方面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距,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二)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束缚于传统的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期望值过高,不想从底层做起,这就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另外,对薪水、待遇的要求太高,片面的追求那些繁华的,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不愿意留在小城市发展,而且有些大学生很看重国家机关,对一些小企业根本不感兴趣,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对自主创业的学生,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建立经济实体、科技成果转化等。政府不断完善就业管理体制,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建立高校间、校企间的协作,使之在学生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整顿,剔除就业市场的虚假信息,对参展用人单位进行把关,提高招聘会的质量。

(二)加强就业指导。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建立大学生就业机制,建立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掌握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的就业状况进管理;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指导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自身的求职技巧,调整就业观念;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提倡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就业观; 大学生; 高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22-03

自1999年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就业也不再是“精英就业”。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大学生仍然固守“精英就业”时期的思维习惯,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

就业观是人生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大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意义、目的、途径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全面性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史,“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崇尚权力、推行人治的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结果。它作为历史的蓄积,十分稳定,至今仍顽固的存留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仍固守“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热情持续不减,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务员优厚的待遇及走上仕途所带来的权势,更是使人趋之若鹜。有些大学生认为经过大学的铸炼就理应当国家干部,享有优厚的待遇,而不愿意去一些普通的工作岗位。他们认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才有身份和地位,才能光宗耀祖。认为到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就业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

2.“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在择业时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表现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普遍希望留在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或欠发达地区工作,导致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偏远落后地区求不到人才。在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在热门行业就业,而不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导致大学生择业愿望与社会实际需求错位,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怪现象。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还无法完全克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呈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教育成本的预期回报,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只好寻找待遇高、福利好的工作来弥补高昂的大学教育成本。教育部有关人士曾算过,按照现在的日常运行成本粗略计算,理工科人均培养费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1.2万元至1.3万元。粗略计算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按四年学制)的总成本约5~6万元。

3.“盲目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就业问题上,表现为缺乏主见,就业观为他人或舆论所左右,不顾主客观事实,随波逐流。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找什么工作,什么工作热门找什么工作。如目前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反映。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有的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认识不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了解不深刻造成的。

4.“消极悲观”的就业观念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阴影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无法适应“大众化就业”形势下的挑战,被严峻的就业形势吓倒,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和开拓精神。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他们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悲观,对前途迷茫和缺乏信心。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心理方面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错误的就业观念,如有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

国家政策和制度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国家政策和制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主要体现在: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国家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在二元制结构依旧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机制不协调,严重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合理、自由流动。

2.高校教育因素

高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几经改革,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的教育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就业指导体系滞后,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的扩张同步增长,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仍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主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很难得以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率不到40%。

3.自身价值取向及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在多年的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思想观念以及个人修养等决定了大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个体就业价值取向的不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自我与社会的认识依然比较片面。尤其是在面临毕业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人生关键时刻,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市场经济下西方资产阶级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急功近利心理和“攀比”心理,“重物质,轻精神”,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一味地谋求高薪高酬职位。由于目标不切合实际,在择业过程中也屡屡碰壁。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甚至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

1.以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保障,引导大学生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措施来进行引导和鼓励。为了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知中指出,“中央有关部门将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积极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制度与目前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跃进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前景还不完全相适应。因此要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壁垒,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把大学生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把法制的约束与国家政策指导有效结合起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敬业奉献”的就业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受到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影响,呈现明显功利化的倾向,在就业选择上,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鹜远、追求物质主义享受,而缺乏“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职业对人来讲,并非只有工具的意义,还具有目的性,它是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育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实现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教育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积极主动创业”的就业观

高校的就业指导应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一年级学生侧重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和可以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摒弃从众、攀比、依赖等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科学崇高的就业观;二年级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破除“盲目从众”的思想,在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的基础上,学好专业知识,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年级时要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破除“消极悲观”的观念,充分发掘自身特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四年级主要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应变能力等教育,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树立艰苦奋斗、敢于竞争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积极主动创业”的就业观,破除“急功近利”的思想。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不仅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择业目标,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科学的就业观。

4.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为背景,教育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形势,指导大学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业形势,根据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和就业期望。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做好就业形势的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个人择业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要教育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拓宽就业范围,更新对就业的理解:只要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即为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08-07.

[2] 徐伟东.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R].2009.

[4] 王 蕾,张延平.浅谈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37-38.

[5] 张晓青.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J].衡水学院学报,2006(9):12.

[6] 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 余 彬.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第9篇

(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着改革,同时全国各大高校也在加大扩招力度。因此,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人文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人文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38—02

收稿日期:2015—01—19

作者简介:赵明跃(1981— ),男,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和就业市场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突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但是传统的指导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将人文教育融入其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曾经对大学生“包就业、包分配”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1]我国现在建立起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为自主择业制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可是,我国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成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毕业生的影响并不明显,欠缺一定的专门研究和系统研究,缺少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依旧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来讲,目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单一,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在学生的就业心理方面也缺少一定的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对人才的要求不同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目标锁定在企业单位和一些外企,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考取公务员。不同的企业单位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也不同,而这些要求往往与学生在学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这种要求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不符合其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不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融入人文教育,尽可能地将适合的机会提供给大学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落后,忽略人文教育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将学校的招生、经费以及科研等与学生的就业情况充分地结合起来,欠缺人文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是由辅导员进行管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师对其进行管理。[2]同时,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观念陈旧,忽略了人文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很多教师都是注重教人、轻视育人,认为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选择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自然不会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就业,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不上心。通常来讲,教师的观念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而且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辅导员不会在这方面倾注太多精力,同时不能系统全面地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观念滞后。

(三)就业指导模式过于简单,缺乏创新

我国各大高校开展学生毕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大多是在学生毕业前夕,应用的指导模式也是老套的“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通过这些模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对就业政策法规的讲解、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对求职技巧的讲授等,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及内容缺乏创新,不能融入人文教学理念,无法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创业及创新能力。

三、人文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重视人文教育

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首先就应该转变教育工作者的观念,

充分重视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时展特点及时更新观念,加强人文教育的指导作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既能指引学生在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又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在学生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就积极开展起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对其的就业指导工作就结束了,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培养大学生成熟的就业观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指导工作的水平与国家未来的建设及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引起高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大学校园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的是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重任。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比较迷茫。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并且教育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情况决定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只要是符合我国的政策法规,无论是做什么样的工作,凭借学生自己的努力,兢兢业业,在将来必定能有所作为,无愧于心。由于当今社会的职业种类较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会比较茫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应该选择什么职业。大学生理应立足当下,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激发自身的潜力,树立成熟的就业观念。

(三)将人文教育融入到校企合作之中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能否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不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改革。[4]很多学校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校企合作,合作的企业多年不变、多年不增,这大大降低了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做好打算,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学校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想要去实习的单位,在分派实习单位前做好充分的调查,让学生能够倾注全部精力到实习过程中,提高校企合作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能力支撑。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其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大学生未来能否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关系,良好的就业指导能够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因此,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让大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焦晨贝,周彪.浅析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困惑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1(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gov.cn/zwgk/2013-05/16/content_2404378.htm,2013,05,17.

[3]吴丽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探究 就业观的改变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72

1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社会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通常,招聘企业对其所需要的员工多数都是要求其不仅要有学历,更需要有经验,甚至有的企业认为经验可以大于学历。而在当代社会中有一群以拥有高素质以及专业知识为主体的群体,他们都是一群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大多都是在温暖的家庭中受到溺爱而长大的孩子,心理素质过低,没有经受任何社会磨练,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与日常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毕业以后的求职之路便显得更崎岖。

虽说经验很重要,但是很多知名企业对于学生的学历要求仍然很高。例如有一些企业明文规定:应聘人员须本科生或本科生以上的学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职专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冲击。这样的社会情况导致了一些有实践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到高级学府进行学习获取学历的人才被埋没,给很多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有部分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性格以及价值取向并不利于就业。有些大学生认为国家的发展与自己无关,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很少有人能够到需要人才的地区工作,为了舒适的生活去到人才济济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地区,导致了那个地方人才过剩,我国西南一带却由于生活环境较贫苦而使得人才缺乏。

2 对过去大学生就业观的探究

在工作中不用受累是很多大学生的基本就业要求。很多大学生由于从小在温室中长大,从小受到长辈的爱护,很少有小孩子吃苦长大。因此当他们毕业面临找工作时,常常会面对一个工作岗位而产生出招聘者所提出的报酬过低、工作内容不符合自己起初的意愿、自己学历高但工作却太辛苦等等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源自于大学生本身对就业的错误理解。

媒体的误导常常会使大学生的就业观改变。媒体新闻常向大学生不断传播关于就业观的一些歪曲信息,这与我国目前的形势有着很大的关联。例如:一到每年的大学生求职高峰时期,很多新闻媒体向人们报道的内容大多是偏离正道,比如询问招聘者看中的是应聘者的酒量还是成绩,对于工作经验以及家庭背景哪个更重要等等一些奇怪的问题。使得大学生们的一些就业观受到了很大负面的影响。

工作轻松是大学生所向往的。由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岗位就一般的工作岗位而言较为轻松,于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朝着去政府工作这个方向去。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政府机构的调整,很多机构都被精简,因此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大学生们。

3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正式实施以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而各大高校在传授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让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就能够注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能够使自己更好的在毕业后适应这个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1]。

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开始被改变。由于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了解了社会目前的就业形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向国家的西南西北地区一带发展,去支教或是工作等等。他们这一就业观念的变化实际上也推动了国家贫困地区的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开始从中外合资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变。由于我国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过去大学生认为中外合资企业总是优于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因此他们毕业后一直争先恐后进入中外合资等等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没有得到人才的流入。而现在,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大学生逐渐将目光放到中小企业上,人才的涌入给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与施展才能的平台。

大学生对于国家公务员岗位的热衷度开始慢慢下降。虽说国家公务员这一岗位仍旧是大学生们所青睐的单位之一,但是随着国家逐渐提高了公务员的考试难度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公务员这个职业较为枯燥无味。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于创业。刚毕业的大学生总是对社会充满着激情与干劲,他们往往是一些富有想法、有自己主见的大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国家以及社会所给予他们勇于实现自己梦想的鼓励以及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生活[2]。

4 结束语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虽说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现状有一定的原因,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社会而言,由于各大高校扩招的原因,致使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调控以及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缓解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有着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静.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与转变――以西安高校大学生就业观为实证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0.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摆在社会和高校及学生本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校毕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3年突破630万,2014年700万,2015年730万,这样刷新纪录式的增长,让大学生们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相对于毕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却不见起色:据教育部统计,历年大学生就业比例维持在70%左右,据此可见,每年有近200万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一、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人数庞大,岗位需求不足。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体力劳动被机器代替,收工加工被现代化机械取代,使得一部分劳动力面临着失去就业岗位的危机。这是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但沿海地区仍有许多企业招不到专业对口的技术型人才,是市场结构过剩和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突出反映了大学生技能转变落后于市场转变的速度。2.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企业对求职者往往是在人数众多中择优录取,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牢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企业在要求专业的同时,还要参照学生在校时的社团活动、兼职经历等。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够,同时存在就业观念的误区。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时,对社会岗位需求的预估不准确,前几年紧缺的岗位,等学生学成毕业这一岗位已不再热门,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成了就业困难户。大学生在就业思想上的误区也是阻碍就业的一大原因。一些学生想一步到位,在大城市、工作体面、专业对口、工资要差不多等等,殊不知大城市的就业压力更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岗位不多,但消费水平也低,对于初入职场的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待遇不错、工作体面,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多年的努力、总结、积累经验,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愿望,而不是成为不去就业的理由。对于专业对口,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学了这门技术,就希望能做这一行,不想浪费了在学校的学习。不断学习,缺什么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学习,什么才真正能融入到工作中,才能被企业所需要。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有力的的保障,也是最方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进行就业指导的最佳场所。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尽早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然而我国高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各大高校中,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这样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直到临近毕业才匆忙学习。学习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给学生的指导也仅限于毕业前提供招聘会企业、时间、地址等有限的信息来源,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仅限于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和招聘会。在就业指导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讲解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求职技巧等方面,对于传授给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较欠缺。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措施及改革方法

面对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起航的最后一站,有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出适合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形成长期有效的就业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应充分和就业劳务司建立密切的沟通,实时掌握就业动向和人员流动情况,做到对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员的供求关系明了,积极引导和疏散就业供求矛盾,让企业岗位能招得到人,让就业者不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把需要的岗位提供给大学生,把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带入到企业,让企业能最快时间找到人才,让学生不再盲目错过就业单位。在高校,要选拨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就业指导办公室,这支队伍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和方法,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实际性,并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本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使就业指导工作不脱离实际,不纸上谈兵。2.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应尽早着手。要树立大学生从一年级起接受就业观念全程指导的理念,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前景教育,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初步的认识和憧憬。大二和大三,要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寻找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方向。3.积极寻求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建立就业信息档案。高等院校应寻求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定制式合作,积极沟通,互通有无,增进与就业单位的联络。高校将就业学生的个人资料及专业方向提供给单位,包括大学生的求职意向、社交能力、就业观念等方面的信息,针对性的为企业筛选合适的人才,既解决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盲目性,也解决了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让更多的企业、政府单位走进高校,在大学早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观念,既是对学生的早期就业指导,也是加深用人单位对本校的了解,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朱华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思想理论教育,2011.

[2]邰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才智,2012.

第12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用

现阶段,实现就业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而在当前社会经济中,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高校积极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辅导员作为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师,有着对学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与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接触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因此,辅导员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有主与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就业倾向和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同时,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学生对辅导员地信任度比较高。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有利于学生接受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另外,辅导员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向学生传递企业的招聘信息,增强就业的针对性。

(二)有利于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持续性教育。因此,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辅导员将日常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渗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辅导员能够根据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素质有待提升。虽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各高校积极鼓励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并且,大多高校辅导员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缺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了解。因此,高校辅导员缺乏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部分高校辅导员只重视自己的工作业绩和职位提升,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无法利用辅导员的职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二)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高校的就业指导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就业建议,而需要专业的教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观念、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就业指导技能,难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

(三)就业指导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大多数高校采取临阵磨枪的方式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追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而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过程的重视,难以进行长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的特长,引导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另外,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大都采取为学生讲解求职和应聘技巧、搜集招聘信息等方式,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难以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的策略

(一)树立辅导员的服务意识。首先,高校辅导员应积极重视自身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为此,辅导员应正确看待自身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就业提供针对性指导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了解,积极为收集招聘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其次,高校辅导员应具有大局观念,积极重视国家的就业政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鼓励大学生积极为社会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最后,高校辅导员应积极树立全程服务的观念,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性和针对性。

(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要求高校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立合理分工的工作体系。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合理性;其次,高校应积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表彰和资金奖励,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应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建立公平的发展机制,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而吸引力,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辅导员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三)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首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辅导员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大学生踏实苦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的结合。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参加招聘会,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应聘知识。同时,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加强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了解;最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视个性教育。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四)提高辅导员的素质。首先,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担任辅导员,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技能。另外,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到企业实习,加强辅导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认识;其次,高校应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加强辅导员的道德修养,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感,避免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过度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管理及就业指导;最后,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使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能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点。

四、小结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数量大量增加,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积极重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将日常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我国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着辅导员素质有待提升、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等问题。文章从树立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提高辅导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从而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作者:葛睿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于纲.试论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