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18 13:4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教育论文

第1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将课堂上的规章、要求、方法都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风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使小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好行为。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候,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懂得互相尊重,并且还能促进组织的纪律性;体育课上,值日学需要按时的借、还锻炼器材以及整理锻炼的场地,有助于培养他们爱护公物、热爱劳动、集体的良好品格。这样讲德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体育的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德育教育

2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材主要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教学,其内容丰富多彩。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抓住教材中的重点,从中寻找出最佳的教育点,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体育和思想教学,才能将德育贯穿其中。

例如教学生前后滚翻的时候,首先教师示范,将其动作技术认真、耐心的讲解给同学们,同时提出练习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克服他们畏惧、紧张的心理,增加其信心完成练习,并在练习中磨练同学们吃苦耐闹的意志。又如跑步的练习能培养学生顽强的精神,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都比较好,严重锻炼,怕苦、怕累,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努力去体验成功的。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广播体操、球类运动等项目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畏惧心理进行分析,到底是身体、技术问题,还是怕苦、怕累、胆怯的心理问题?只有教师找出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因素,从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提升教育的效果。

3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渗透其德育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借助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对学生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反应力的发展和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能力[2]。

3.1增加难度的训练法

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比较困难的环节,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努力、吃苦,突破困难,以提升学生的高思想素质。增设困难的方法有很多,如适当的对锻炼器材的数量、高度、重量、远度进行增加;提升动作的节奏感、重心、幅度;针对球类教学中,多为学生设置对抗性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拼搏、顽强的品质。

3.2规范性的训练法

就是运用规则、制度对学生的训练行为进行标准化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道德素养。小学体育课的特点就是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下进行的。自然,这些制度和规则就是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3]。对于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来说可以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就算是非竞赛活动也是可以指定相关的对着并且还能作为教育的手段[4]。

4根据学生的表现渗透其德育

小学生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思想都会体现出来,体育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关的思想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球类比赛的时候,部分同学思想上的弱点在这个时候是最容易体现出来的,有的同学为了取胜,就会故意去干扰对方或者是做出更加恶意的行为,此时体育教师若是不制止和教育,就会使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任意滋长,甚至在以后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中也有部分的学生会表现出现对比赛无所谓的态度;不过还是会有多数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勇敢的、顽强的拼搏。那么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留心观察学生们的一举一动,还要抓住时机,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表现不好的学生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有助于他们及时的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荣誉感、责任感、团结、友爱的精神。

5充分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特点渗透其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那么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能更好的影响和教育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肢体语言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对学生的成长、品行也更具有影响力。如若体育教师自己不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优秀素质,或者是言行不一致,那么学生的行为习惯就会受到牵连,阻碍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致。教师具备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认真的示范、规范自己的行为,耐心与学生做活动等,从而到达教师先做,学生后做,有助于学生乐意接受和效仿。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在学生内心深处必然会树立起高尚的思想观念,以形成属于自己的品质和性格。

第2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效果还不明显,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当下的教育体制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学校方面虽然一直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响亮,却并没有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素质教学当中来,教育行业的竞争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激烈,很多学校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学习,缺少自我管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其次,教师方面,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可是由于现在教育体制的问题,对一些教师的评价仅仅通过学生的成绩来体现,一部分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评教成绩,对学生狠抓学习,没有把德育教育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无法起到教师真正的作用;最后,学生方面,很多学生思想不够灵活,只知道机械的上课,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忽视了对自己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的提高。现在中学生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体育教学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学生3方面应该共同努力把德育教育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

2德育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

2.1将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体育教学是中学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技能,传播体育知识,提高中学生的体质水平等任务,但是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它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任务的改革也应落实到实处,真正地改变当下只重视技能教学,而忽视思想建设的现状,而如果能将德育思想逐渐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有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与当前中学生的道德修养观。

2.2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方式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对所有的学生做统一的要求,这让很多学生的特长被埋没,难以发挥。因此,在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方式中后,教师应该事先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中,任课教师先向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一定的探索、思考、创造,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方式进行指导,引导他们领悟到正确的动作要点,这样就能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后,把他们进行分组练习,组内自己选择组长,一定时间的训练后,进行组间的比赛,这样不仅可以使组内的学生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亲身体验,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勇于表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2.3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内容中

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共同提高,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多加考虑,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一些体质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接受一些强度适中、危险系数较低的运动训练,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好、能动性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接受一些高强度的碰撞训练,如篮球,排球等。然后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并进行相关的竞赛,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点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让他们接受不同的训练,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会有很强的满足感,那么就会更有动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逐渐培养出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在成长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长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2.4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要想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评价不单单是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考查,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协调完成任务情况、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帮助情况等方面也要加入到评价内容中。在体育课堂中,会有一些学生面对这些体育项目有着极高的兴趣,协调能力强,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但也一定会有一些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不敢或者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面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一定对学生多关心,及时发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并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积极引导,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带领他走出自己的心理障碍,克服自己的情绪,融入到集体当中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设置体育课堂的真正目的。

2.5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中

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认知,因此对体育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其次,要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敬业精神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在体育课堂中,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模仿、崇拜等心理,教师用实际行动来逐渐感染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先考虑自己是否符合标准,不能对学生提出无理的惩罚,自己出了误差要勇于承认并改正,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受到教师的良好影响,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3结语

第3篇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口将所有正确的道理和事情传授给学生,但学生往往不领情,偏偏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做。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就着急了,我说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明知不能这样做你为什么还要做。脾气好的教师会把道理再讲一遍,脾气不好的教师先一顿拳脚再说。这里面教师这样做其实有一个心坎过不去,那就是认为学生挑战了自己的权威和尊严。细想一下,我们的道理是讲出去了,但我们有没有注意过学生愿不愿意听,他们能不能接受,他们是不是愿意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每一件事。我们面对的毕竟是有思想、追求独立、崇尚个性的活生生的新时期的学生,这种填鸭式的德育说教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他们也是处于对教师的害怕而在应付,有时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或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那教育效果和我们的教育初衷就南辕北辙了。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我认为,学生犯错误、做错事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错事。有些教师就会说我给他明明说过,他知道的,他这是明知故犯。确实教师说过,学生知道这是错误的,但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所以只有等他做过了他才知道错了,教师找上来了才知道错了。因为道理是教师的,还没有变成学生的,我们应想办法把教师的认识变成学生的共识。因此,我认为不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忌讳填鸭式,德育工作也忌讳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二、对策探究

填鸭式不行,那该怎么去教育学生呢?难道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就坐视不理吗?当然不能,填鸭式不行,我们可以借鉴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通。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是有启发式、合作式、独立思考式等教学方法吗?这些方法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同样实用。

(一)启发式德育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巧妙地启发学生,使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出新的概念和法则。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可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帮他分析犯错误的动机,犯错误的过程、犯错误的后果,不及时认识错误的后果,对班级和其他学生的影响。这样,不但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他学生也认识到了。只有将道理变成学生自己的,他才能明辨是非、善恶,他才能避免犯错。

(二)合作式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重视自主探索、操作实践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教师要改进教学的方式和策略,为学生完善学习方式提供有利条件。”德育教育也应如此,改变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学生犯了错,可以用合作式教育方式帮助他,让教师和全班同学帮助他分析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结合自己分析犯错人的所思所想,并能提出避免犯类似错误的意见建议。这样既教育了犯错的学生,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有何后果,今后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又给全班学生上了一堂有具体事例,生动易懂的德育课,还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可谓“一箭三雕”。

(三)自我反省德育教育

如果出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面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考虑,我们可以采取自我反省教育法。这一方法我个人认为魏书生先生做得比较好。他让学生写说明书,这说明书不同于一般的检查、检讨,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承认错误谈认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内心深处正确、错误两个观念主导下的自我的激烈交锋,引导学生反思在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再加以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这次是错误的自我压倒了正确的自我,占了上风。从这次以后,让正确的道理占据学生的心灵,学生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要正确的自我占据上风,压倒错误的自我,他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我们也就不必再担心学生屡次犯类似的错误。

三、结语

第4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小学生语文教育要重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要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和谐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时,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是非观念,受到良好的教化。《中小学德育规程》指出:要把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2.学生发展客观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这中隔代教育,对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生的内心较为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缺乏爱心;学生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的是非观念淡漠,喜欢意气用事等等。家庭教育的不健全,使得学生在成长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要狠抓德育教育,但现在的情况是,在许多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只重视学生的学习,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管教得多,疏导得少,德育教育抓得不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需要狠抓德育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举措

1.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配以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利用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通过《诚实的孩子》中的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通过《幸福是什么》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幸福,体验生活中的幸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通过《三个儿子》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父母的不易,体验到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孝敬父母,体贴关心父母是自己应该做的,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是一种美德。

3.在朗读学习中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知道。其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时不需要教师说多少,讲多少。教师只要把有关素材找出来,引导学生不断朗读,学生就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受到德育教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朗读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使学生体验到祖国文学的音韵美,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致美,思想的高尚美,以此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4.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是一种情景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文章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要做到这点,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文章的情境,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一,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他的家乡美吗?第二,雨来的生活环境怎样,文章是怎样描写雨来的生活环境的?第三,雨来为什么掩护李大叔?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章的中用大量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说明雨来家乡的美,正是这种美使雨来敢于与敌人作英勇的斗争,在面对敌人的诱骗、威胁、甚至是毒打时,雨来都是不屈不挠,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通过问题创设使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同时,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通过有效措施,挖掘文章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是与非,善与恶,不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得到完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者:王姝工作单位:山东省茌平县枣乡街小学

第5篇

【摘要题】研究生教育……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就在学研究生的总量而言,已跨进了世界的前列。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使经济和教育都处于一个更为开放的竞争环境中,这就意味着,入世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那么,在研究生教育这一层面上,入世到底对我国有那些影响?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在读研究生数从1952年的2763人发展到1998年的198885人,30年间增加了18.8万人,增长了18倍多。[1][2]到2001年底,在学研究生已达到39.32万人,在总量上踏进了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先进行列,其中,攻读博士学位与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各自分别占总量的21.89%和78.11%。[3]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仍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的扩充与质量的保障未能保持统一

从1999年开始的本、专科生及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使我国大多数院校的教育资源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在许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资源与本科教育的资源是共用的,其中的一些院校甚至与专科和成人教育,以及与专业证书班、职业培训等的教育资源也是共用的。由于连续三年的各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教育的同时扩招,使原本就十分紧张的教育资源更趋于“枯竭”状态。大班上课、研究生之间的研究课题雷同、实验研究课时和次数减少等,在研究生教育中已是很常见的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数量的扩充和质量保障之间未能实现统一,高等教育界及社会对此已引起广泛注意。

2.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与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相联系的。由于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政府投资(约占75%左右),其余主要为学杂费;这几年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平均约占GDP的2.5%左右,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约占整个教育投入的25%。政府投入未能随着大规模扩招而同步增加,其他非政府渠道的资金又因种种原因进不来,导致高校的办学经费随着逐年的不断扩招而日趋紧张,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便受到同样的影响。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3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9.9万人,到2001年,两者都翻了一番。但包括政府的投入在内的各种高等教育经费并没有按比例增长,从而使包括研究生教育资源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的生均配置呈急速下降之势,直接导致办学的水平和办学质量出现问题。有学者认为,由于国家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偏少,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偏少,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

另一个原因就是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或GNP)的比重偏少。这包括了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在研发方面投入的不足。1998~2000年,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7%、0.8%和1.0%,[5]而发达国家则远远高于我国的比重,如美国为2.5%(1995),法国为2.4%(1994),德国为2.4%(1993),英国为2.2%(1993),日本为2.9%(1994),加拿大为1.6%(1995),澳大利亚为1.7%(1994),新加坡为1.1%(1995),[6]我国同期的比重却不足0.6%。这种差距使国家创新体系中三个重要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都难以获得足够的经费从事研发活动。这样一来,高校从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得到的R&D经费不多,同时许多高校的学位点又缺少重大课题的支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就得不到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一方面会影响日后国家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科技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对我国入世后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是不利的。

3.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除了上述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外,还有管理上的问题。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控方面仍未能建立有效的机制,除极少数院校曾试行过淘汰制外,绝大多数院校的研究生都是严进宽出,基本上是考进多少人,毕业多少人。另外,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研究课题质量、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研究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及综合性的统一质量评价标准,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从开放的国际视野角度、从竞争的角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审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如果我们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最终会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声誉和竞争力,不利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WTO规则框架下的竞争,也会影响我国日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入世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一)主要的有利影响

在WTO的基本原则中,非歧视、公平、透明和自由竞争是其规则的核心所在。我国对教育服务贸易所做的程度不同的承诺,是要借助WTO的规则,促进和加快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部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入世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放在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大平台上去竞争、发展,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其有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加快办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及其办学体系,是在一个计划经济和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着原有的模式、体系和总体架构运行,从而使人们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被固化在这一氛围中。多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所以困难重重、阻力不断,主要原因是办学的观念问题。长期在计划的原则下办高等教育,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可避免地适应和认同了这些计划原则,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和观念就必然在人们的脑海留下深深的烙樱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在享受WTO权利的同时,又必须履行和遵守作为成员国的义务。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建立起一个在WTO规则下的大平台势在必行。这样一个平台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若不转变原有的被固化的计划经济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也就不可能构筑起适应WTO原则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大平台。我们既然对教育服务贸易做出了承诺,就要遵守并履行义务,这样,入世对加快与WTO法则不相应的办法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2.有利于加快与WTO规则不协调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整

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是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WTO的基本原则是以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为基石的,按照WTO法则高于国内法则的原则,凡是与WTO法则不相适应的有关贸易服务政策和法规,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必须进行调整。在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政策法规中,有许多是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相悖的,如研究生教育合作办学及其学位的审批与认定、学位点的设置、管理机制、学校办学自、投资政策等。WTO的规则虽然是为规范经济贸易服务的,但其中涉及到教育服务问题,所以检讨、调整和清理现行政策法规,使其与WTO规则对接,这对高校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当然是件很好的事情。

3.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水平

居然,随着我国履行WTO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和资本必然会大量进入我国。随着高校和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国外合作办学,这些合作机构将会把各自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培养计划与目标、课程及内容、教育技术、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计划和方法、教学与研究人员、资金设备及其他教育资源引入我国,并与我国原有的研究生教育优势相融合,必定能促进和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

(二)主要的不利因素

1.影响和冲击国内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生源数量与质量

国外研究生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开展教育服务,必然会引起研究生生源的争夺战。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经验、质量和品牌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办学机制、办学方式和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必然会吸引众多青年去求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入世后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会日益增多,特别是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和集团的来华投资增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所需人才必然会采取本土化的战略。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与跨国公司和集团合作及相互适应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具有较大的优势。一方面,进入我国开设研究生教育的机构,必然会引起这些跨国公司和集团的关注,其培养的研究生更容易在这些部门任职并获得高薪,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前往这些教育机构学习。另一方面,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招收我国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到其本土学习,毕业后留在国外就业或回到国内为有关国家的跨国公司服务,或部分毕业生回国为国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服务;由于许多单位对海外回国服务的人员更重视和重用,一般来说这部分人员也会获得理想的职位和较高的报酬。这样一种综合结果会导致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在我国开办研究生教育的机构或海外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攻读学位,最终影响和冲击国内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生源质量和数量。这种影响和冲击可能造成尴尬的局面:国家重点建设的院校能招到学生,但不是最好的生源;可能有为数不少的一般院校会出现招不满学生的状况。

2.使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失衡

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开放以后,随着众多的研究生教育机构介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可能造成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失衡。国外机构进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领域,在专业的设置上都会有自己的理念和策略,他们会针对中国入世后人才市场上一些急需的专业如英语、计算机、国际贸易、管理(包括MBA)、法律、金融、会计等专业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单位展开竞争。由于这类专业存在某一阶段需求量大、投入少、回报快等的特点,符合市场经济中资本投资的要求,开办此类专业的机构增多,必然会造成此类专业人才的大量增加,最终使除个别专业(如计算机等)外,其他专业人才会迅速过剩。由于国外研究生办学机构在经验、资源、适应性、质量、品牌、机制和国际化方面的优势,他们所培养的同类毕业生会在就业市场上占尽风采,我国研究生办学机构培养的毕业生会出现就业困难、专业人才过剩的局面。这种专业结构失衡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教育资源浪费。

3.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产生冲击

师资是办好研究生教育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大师级和高质量的师资更是决定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国外的教育机构或资本要到我国进行研究生教育贸易服务,其任课教师不可能全部由本土校部派遣,因为这样办学成本太高,也会削弱其本土校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和实力,得不偿失。因此,这类机构必然会实施本土化战略,即大部分教师在我国国内招聘,并许以各种优厚的待遇,如高薪、定期到其本土校部从事教学科研及培训,提供科研资金,或为科研活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资助等等。若是国外的教育机构与国内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此种状况也许对我国整体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影响不会太大;但如果其利用WTO的规则进一步发展到独资办学,实际影响就会较大,我国的高校将会流失许多优秀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高学历教师。人才流动与国际化本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这种流动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4.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的影响,会有两种情形。一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机构介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贸易,鱼目混珠、泥砂俱下的情况不可避免,从而产生隐性或显性的教育质量问题;二是随着我国一些教育机构研究生师资的流失,必定削弱这些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实力,从而影响这些教育机构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应对策略

与其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入世对我国带来的利与弊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应对、化弊为利,这就要求我们对入世要有一个较好的应对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形成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指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促进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的三原则。[7]因此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全球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广博知识人才的重要途径、方法和手段,也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信息社会及新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这一角度看,对入世的影响我们只能积极应对而不可以回避。

1.深入研究WTO的规则,趋利避害

我们要借助WTO的原则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深入研究WTO的规则,才可以趋利避害。由于我国对WTO的规则还缺乏具体的实践,也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因而对我国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和承诺的内涵及其影响还不完全了解和清楚。教育事关国家、社会道德、民族文化的承传、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形成等重大问题,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更关系到我国的科技走向、高新技术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及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安全等问题,深入地研究WTO的规则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刻不容缓。在目前144个WTO成员国中,只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上签了字;在开放程度上,除墨西哥、瑞典、新西兰、莱索托及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外,西欧、加拿大、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仅开放了有限的教育市场,主要局限于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领域。[8]特别是美国,尽管其在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在考虑向外国开放教育市场时,仍然担心危及其教育利益,尤其担心是否会冲击国内的教育市常[9]由此看来,WTO的规则是一把双刃剑,研究和利用得好则趋利,反之则为害。

2.调整、修改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与法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的经济贸易活动要受WTO规则的规范和制约。按照基本原则,WTO的规则要高于我国的国内法。我国政府对WTO的承诺,是以WTO的法规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研究WTO规则的基础上要着手我国有关现行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调整、修改和完善,以便使国内法与WTO的法规实现对接。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法规调整、修改和完善迫在眉睫,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的法规。我国已制定了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其它与教育,特别是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政策与法规也应尽快制定出台。

3.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适应性、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适应性、质量和国际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三原则,反映了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研究生作为我国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群体和生力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的研究队伍状况、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为提高研究生教育的适应性、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必须有重大科研课题和较为充裕的经费作支持,在放眼全球的情况下,面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研究。为此,我国既要在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创新,也要在研究课题、资金投入和具体的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在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上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

我国的教师待遇近些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偏低,高校吸引不了最优秀的人才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教师的大学不能成为大学;没有大师的大学不可能成为名牌大学,也就不可能吸引到优秀的青年就读;没有优质的生源,也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和未来的大师,学校也就缺乏竞争力,这是一个逻辑的和辩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最优厚的待遇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为己服务几乎是所有部门的第一要务,没有最优秀的人才也就没有竞争力,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是当今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653,6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2002(3):6~9

3全国研究生基本情况.教育科研参考,2002(8):4~12

4顾秉林.工程教育中的质量(发言).中国工程院工程论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北京:中国工程院,2002-05-21

6刘洪.国际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53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国外高等教育快讯,1999(1):6~9

第6篇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的作文教学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不仅可以使其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提升学生思想深化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学生的作文可以反映学生看待事物的立场以及思想等特点,如果要写作优秀的作文,教师就需要着重在中心思想和作文立意的新角度上对作文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有其准确的判断力。借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与作文相结合的来教授,这样两者在互相渗透中达到互相影响的作用,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积极和乐观健康的思想,通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写到作文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又增加了学生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身意见和想法总结,将自身真实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加以引导,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潜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的时候,一要高度重视批改的作文,二要对学生作文进行评点时,将健康的思想融入其中,帮助并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思想品质,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凭借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靠其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目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德育教育如果想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就需要教师以教学手段为途径,正确树立德育思想,将书本上有关德育内容转变为教学知识,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思想当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历来都是以讲授法教学的,依靠说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况且这种方法也难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创造出灵活的教学方法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相关的语文活动,例如慰问和采访老革命战士。此外至于古典文学的篇章,教师进行讲解时,应与历史背景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教授《离骚》时,应该由学生带感情的进行朗诵,理解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背诵去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正面素材来引导学生塑造思想。

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融入社会环境来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并且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个时代的变迁,不断积累和加强情感沉淀,慢慢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不断提升,最大程度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在网络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阅读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并拓展学生的视野。网络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要在应用时注意其不良影响。通过网络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这是其优势,但网络上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抵制网络不良文化,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误入歧途。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网络的运用也已成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要选择一些新颖的阅读主题或阅读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在使用网络时遇到的不良文化这种现象,共同研究抵制不良文化的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还可以对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在当今生活当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而提高其道德素质。道德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课本学到的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都只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却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行为活动,两者无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教育与实际行动相悖,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我们要的德育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提高其思想境界,并用于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使德育自然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高。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提出个人的见解,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将道德准则与生活相统一,利于其道德规范与准则的内化。

五、结语

德育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想,不定时不定式的选取渗透点和教法来适应教育进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收到预期效果,让学生在智力与德育两方面共同发展。

作者:苏国全 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二中学

第7篇

(一)高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大高校也竞相以就业率作为竞争的手段,盲目加强学生市场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高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的作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高等学校投入更大资本在教学、科研方面,忽视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二,高校没有形成对德育教育的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德育工作开展没有考核标准,会极大地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三,高校德育教师师资力量和结构都有待完善,主要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普遍存在年龄比较大、学历比较低、对德育教育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在知识、专业、教学方面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德育教育理论与现实脱节严重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长期发展以来只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实践教育由于受到社会现实、教育资金、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实际中并没有受到高校的过多关注。这样的教育模式脱离了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导致学生对于德育的理解掌握仅仅止于理论概念上,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并没有转换成自己内心的行动指南。与此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内容相对滞后,枯燥乏味、教条化且没有实际价值,缺乏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加上德育教育模式太过单调,对于学生的教育目标实行统一化,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实行层次化、区别化对待,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收效甚微。

(三)德育方式和手段单一化

为了应付教育部对于高等院校下发的教育指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性极强,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对于大学生的关注,这样导致了高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模式的单一性,单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理论知识教育,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因此学生德育情况不是很理想。其次,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将学生困囿在课堂之内,采取传统的应试德育知识学习,不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学生实际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二、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观念

高校要开展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先要进行德育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创新。最主要的就是要求高校德育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不但要善于教育、引导和理解学生,还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才能引起高校对德育教育地位和功能认识的转变,以适应大学生德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大学生接收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其文化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模式创新中,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与环境。首先,高校要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认真做好教师的遴选工作及后续相关培训教育;其次,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德育氛围浓厚的校园内进行学习;最后,高校还要注重校风建设,发挥德育工作在实践中的示范作用。

(三)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

第8篇

1、入孝出悌: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

《如果子女犯错误,更应虚心接受父母的责备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要求儿女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要恭敬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以具体行动强化正面情感,保障感恩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弟子规》要求在与同辈的相处中尊重对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之间须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兄弟睦”境界。当下,我们不用刻板地去模仿这些礼节,但是关爱、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尊重同学的情感教育仍需延续。《弟子规》用很大的篇幅突出强调“孝悌”是做人及做学问的根本。因此,其对当下高职生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2、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其本质是要求做到,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遵守承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者花言巧语,就更不能使用。“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也就是说:如果要想借用别人的东西,就要明说,如果没有征得他人的同意就私自拿回家便和偷一样。好借好还再借才不难。诚实守信依旧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根本,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当前高职生比较注重“实用主义”,自认为有益的事就积极去做,践踏最基本的诚信规范,而《弟子规》在对“信”的解释上做足了功夫,真实生动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别有风致的教育课。

3、温良谦恭: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

《弟子规》中“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穿衣服需注重整洁,干净,不必讲究昂贵、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不会失礼。“食适可,勿过则”。吃饭不要暴饮暴食。“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青少年未成年时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醉酒就疯言疯语,这些是丑态。当今,在高等职业院校,过半数同学认为社会竞争激烈,自己学历浅薄,前途渺茫。因此,他们得过且过,麻醉自己。甚至存在因喝酒过度导致酒精中毒的境况。如果高职生能够按照《弟子规》准则来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健康的交往礼仪,对其今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4、唯德唯才:人际交往的价值追求

《弟子规》中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看齐;即使与人家的程度相差很远,也要抱着全力以赴的决心,慢慢追赶。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过失,要赶紧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恶,就要立刻改善。如果不恶,那么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辙。“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有才能,就应当对公众做些有益的事,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毁谤。“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去献媚富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更加不能喜新厌旧。从这些具体的释义看出《弟子规》反映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其应用于高职生的德育教育,当下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二、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1、批判继承原则

《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产生于封建背景下,有其消极因素,但其中的正能量思想(人的孝道,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相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的培育)在当下仍占主导地位,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依旧有积极的德育教育价值。其中“牺牲个性、男尊女卑”、“不关己,莫闲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消极落后思想,在当下必须批判。我们要有正确方法了解这些文化优缺点,及时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结合,加以扬弃,即传承其强大的文化底蕴,提供德育教育新思路,又要批判其中的消极思想。

2、创新原则

我们在学习《弟子规》时,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与此同时,在考量它的价值时不能望文生义,对一些语句也不能理解偏颇,断章取义。要辩证、历史地看待《弟子规》的优秀思想在当今整个社会来讲价值何在。同时学习《弟子规》不能掺杂封建思想和宗教色彩。《弟子规》的传承绝对不允许脱离现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要求在现行教育大纲范围内,利用传统资源注入现代精神,保持其生命力。我们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工作中做到正确借鉴,科学合理的释义,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用传统文化培养现代意识,构建具有创新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

3、文化交融原则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基础是以思想为指导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课来落实。在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单靠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理论学习,无法培养高职生的良好素养。《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呈现出的一些伦理道德、诚实守信、大爱等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学习和传承空间。鉴于它对当今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我们亟待将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共生共融,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交融,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养。

三、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现代高职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1、加强课堂教育,传承优秀思想

课堂教育作为传承《弟子规》优秀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首先,高职院校除了以思想政治课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途径之外,人文社科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都应创新、批判的融合《弟子规》的经典内容,实现全学科的渗透。建立以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各专业的高职生都能够在大学教育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重视监管和实施效果。明确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及具体的程序,以便于更好的传承优秀思想。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及相关选修课程时,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来衡量学习的效果,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来考评,通过老师鼓励、监督、学生互监等方法,来督促学生对传统经典《弟子规》思想的领悟和内化。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传承优秀思想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方面的师资稀缺,因此,高职院校亟待培养一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融合传统经典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需提升自我修养,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结构,还要为人师表,具备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教师的示范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其次,教育工作者须做好传统经典《弟子规》与道德教育工作的承接。在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教师应当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生活与本专业课程结合,与传统经典文化结合,与社会实践资源结合,并且注重对所教授内容准确、深刻、生动的剖析,让学生更加容易接收和理解。

3、加强环境建设,传承优秀思想

第9篇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形成了丰富的道德以及价值取向。中专学生正处在心理不断成长的时期,为形成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如果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今后充满信心,将对中专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有利。然而,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尚浅,心理素质存在局限性,针对社会之中各色现象,分辨能力不足,因此当面对传统道德同当前生活存在冲突之时,无法做出科学的选择,并会被迷惑。中专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丰富,例如网络或是报纸、书籍等。其中负面内容或是消极信息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进行的正面教育甚至无法与电视剧、小说相比。而一些教师则没能全面的注重选择良好的教育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另外,中专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较易冲动,没能形成良好的法规意识以及正确的是非观念。而教师采取的管制方法力度有限。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针对中专学生的发展特征,体育教师应明确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在专业教学中良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方能契合学生思想发展状况,真正打造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2德育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长久来讲,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作用影响,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仅注重讲授体育知识并传授技能。学生单纯的进行模仿,对学习知识仅能知其然,而无法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导致学生不能提起学习兴趣。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智育教育,却忽视了德育教育,呈现出一定的片面性。为此,有效的更新传统德育教育方式,成为当前中专体育教育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的融入德育教育,明确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令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素质教育明确,一切应为学生着想,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同德育教学有机统一,而非割裂开来。只有全面融合,方能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身心,过硬的心理素质,最终实现德育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统一。

3中专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3.1严于律己,渗透德育教育

中专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情感丰富,学习接受知识快速,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方式,契合学生特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应避免采取刻板说教的方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凸显生动性,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兴趣教育,鼓励鞭策,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核心表率,其日常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率先垂范,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师德感染学生,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例如,教师应严于律己,严守社会公德,体现出正派的作风。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表现出整洁的仪表,言行举止得体、文明。再者,应全心全意的服务学生,热爱本职工作,不断的钻研业务,提升教学水平。对学生应表现出深刻的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坚定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表现的不足,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偏差的现象,教师不应一味的批评、说教,应语气平和、态度亲切,给予耐心的纠正与引导,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体育运动的精髓,并形成良好的心态,提升道德水平。

3.2有效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教学之中,较多活动需要集体配合。例如篮球、排球等,需要团队成员默契的配合,积极的竞争。该类活动为每一个群体成员提供了有效沟通以及协作的环境,利于使学生群体更加融洽的相处,通过比赛不断的亲和。虽然人员组织与构成不尽相同,却均以集体方式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均需要强调组织性与纪律性,仅仅凭借个人力量不可能完成。同时个人行为会对团队的其他成员甚至整个集体产生影响。为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德育渗透使学生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团队争光,为了集体荣誉不断拼搏。在不同的团队之中参加活动,不但需要发挥个人能量,还要兼顾同伴核心需求。应同心协力,紧密配合,方能确保体育活动良好的举行并最终取得胜利。因此,在组织体育训练、竞技比赛等活动中,可有效的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的适应复杂环境,良好的融入其中,同他人更加友好的合作。

3.3积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为德育教育的核心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拥有健康的身心,进而积极的投入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行列之中。为此,可首先使学生掌握我国体育发展史,使他们为我国体育健儿在各项运动中取得的骄人成绩而骄傲自豪,进而形成民族自信心,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锻炼一些项目较为复杂,且重复不断的练习尤为辛苦,需要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道德品质。因此,应在体育教学中积极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奋勇向前、坚韧不拔,向着目标不断拼搏,最终获取全面发展。

第10篇

在小学学习阶段,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始终贯穿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新时期的四有新人。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工作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为人师表,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润无心无声”的过程,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正面力量带给学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上好这堂数学课,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合理整洁的板书设计,都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看到积极面对生活工作的正能量,对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认真钻研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设计的各种教材版本中,对于思想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但这不是说,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始终要坚定:德育教育是贯穿于每个学科的教学中的。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学,把道德教育渗透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教“时间”的一堂课中,我引导学生了解“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让他们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在教“圆周率”的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100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学生们听完祖冲之的故事后,油然而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够把这种自豪感转化为自己为祖国建设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在学习多位数的时候,我会列举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些数据让学生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学习数学知识当中,体会到我国这些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出每个学生的爱国热情。其实,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这样的德育素材还有很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可以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说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就可以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的定律是要学生们理解记忆的,这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完成的,学生要理解了才能真正的掌握并且应用,教师的枯燥的讲解既不能吸引学生,又达不到学生掌握理解的目的,这个时候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一起讨论、总结归纳,获得知识。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小组内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还有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数学中所学的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只要关注学生最后的学习效率,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认真书写作业记笔记,善于归纳总结重点知识。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能力,等等。

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很多人认为数学知识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其实这是不对的,数学中蕴含着很多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这些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出各种美妙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互相去画出他们的对称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会教材中要求的数学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的美妙与神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数学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注重德育,又不能喧宾夺主。总之,我们要坚持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朱宏伟单位:山东省曹县普连集镇高庄小学

第11篇

1培养学生良好的网路使用习惯,升华上网的情操,自主抵御不良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教学以及成为广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及途径。但是,网络作为开放性资源,又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内容既能给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同时有鱼龙混杂,有非常多的不良信息,甚至大有泛滥的趋势,所以青少年网络犯罪率也在逐年提升。具体表现为:(一)过度沉迷网吧,荒废学业.(二)过度沉迷网吧,深受网络不良信息之害.(三)过度沉迷网吧,造成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对青少年实施人身侵害.(四)过度沉迷网吧,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及情感的健康发展.并对各种表现举出实例,让学生从实际当中认识到青少年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周围的一些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很难分析透并且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计算机老师不仅肩负着教学重任,更为重要的是兼顾德育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学生利用网路资源中的积极内容,摒弃不良内容。

2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作为学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是基本素质。在每个学生的面前,教师不仅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智者,更承担着“传道”的重要任务,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典范。而作为计算机教师,除了在讲台上要做好表率,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机房的上机指导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德育潜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比如计算机教师在上机演示的时候注意不要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文件的子目录下,而要分门别类地存放,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相反,有的教师并不注重这些小的细节,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了类似的不良习惯,而且容易造成资料的丢失,或保存之后找不着了,甚至在删除或移动文件时,误删或移动系统文件,而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或瘫痪。这不仅仅是使用电脑的习惯问题,而且可以影响到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使他们生活做事有条理,有规矩。为此我在系统盘之外的E:下以年级分类分别建立文件夹,学生再在不同的年级文件夹里建立不同的班级文件夹,然后再在自己所在班级下建立以自己姓名命名的自己的文件夹。随时存储练习内容、作业及素材。

3还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精神

新经济时代,要想获得进步和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不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的。显而易见,人际关系和协作精神在这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都不能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同时每个人必须利用其人际关系,这就是协作精神的体现。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就要学会与人合作,并且善于与人合作,具有与人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同桌同学及计算机学习小组的学习合作都是最基本的合作形式。在每次创作时我都不断强调,同学的配合与协作,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宽容。在评价别人作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使他人乐于接受。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对人宽容的品质,同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机学科是现代教育中的一门前沿学科,是现代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在这个领域中如何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如何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也将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今后我还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继续研究和试验,为在计算机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让近日含苞待放的花蕾,明日占纺织使之化的同时散发出高尚的道德芬芳。

作者:刘泽宇单位:包头轻工职业学院

第12篇

1.1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的基本观点教育有机结合

的基本观点教育是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基本观点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的基本观点教育,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要和基本观点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1.2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的观点,德育教育归根到底最后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空谈理论,这样只会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而是要将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3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德育教育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需要的增强、道德行为的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1.4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交叉作用,共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也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1.5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学生持续的进行思想教育,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但是经常性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地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2.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2.1转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空洞乏味,而是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双方通过合作,一起探讨,完成一堂德育课。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身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2.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环境育人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更能使这一环境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不仅仅要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而且要有浓郁的书香味,其次,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醒目的位置上悬挂横幅、条幅,时刻提醒每位学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努力拼搏一学年,美好回忆一辈子”,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文明用语标语牌,或在学校的墙壁上悬挂着优秀教师或优秀学生自己创作的富有哲理性的警语,让它时时提醒、告诫学生[3-5],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积极奋进的气氛,不知不觉在行动和学习积极性上面也有所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