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时间:2022-10-12 17:2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1篇

何时,伊拉克的儿童才能绽出单纯的微笑?何时,因战争而荒瘠的土地才能开满鲜花?又是何时,战争这个词能真正成为词典里的久远记忆?这些问题,在时光的洪流中低问,在亘古的人类心中絮语。世界到底何时铸剑为犁

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战争与掠夺。每一次的战争,无非是出自于那坐拥至高权利上的人的贪欲。王说:“战”。于是,一大波壮年人便与妻儿离别,上一秒还说说笑笑,下一秒却咫尺天涯。王看到的是沙盘上巨大的箭头缓慢地延伸和推动,听到的是身边大臣的声声捷报,享用的是天下最奢华的美酒和饮食。而士兵们看到的却是血腥的人间地狱,听到的是曾和自己把酒言欢的战友的哀嚎,百姓们衣不敷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无论是胜利或失败,血,总是充斥着天地。那高高的王座,奠着无数平民的白骨。

我幸运地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每逢回到家中,总会有妈妈早就精心准备好的美味佳肴,爸爸带着几分关心暖人的话语。然而,我却清楚的明白,一旦战争的炮火响起,炸碎的不仅是楼房建筑,更是那人类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憧憬和信仰。一切都会灰飞烟灭。看当下,世界一派繁荣,内里却暗流汹涌。似是又忘记了血的教训,美国、日本、朝鲜纷纷躁动着,空气中一股不安的气息在迅速的蔓延,浓浓的火药味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何时才能丢弃毁灭的利剑,和平何时才会永生。

历史不断被重复,当谈判无法解决问题时,就只能以血治血,以暴制暴。于是,便产生了战争,那么,火药的发明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多么神奇的一样东西,一方面,它作为工具开炸隧道,为人类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它作为武器,轰炸房屋,毁灭人类。由此而看。火药是矛盾体,而拥有极高智慧和贪婪本性的个别群体才是战争真正的源泉。

何时,世界才能铸剑为犁?这是热爱和平的百姓们永远的期盼。而我相信,岁月,会为这一切做出最完美的诠释,但愿,但愿人世间不再有啼哭,不再有战争,但愿我能微笑着看到各国愿意放下宿仇与炮火,敞开心扉,和平谈判。彼时,人间将成为最美的天堂。

第2篇

战争是什么?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它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

到20世纪 80年代,在有文字记载的 556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平均每年2.6次。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据不完全统计,这14531次的战争,牺牲了36.4亿人的生命。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日本发动的,从“”到,在长达 14年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中国军民伤亡总数3500万人以上,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这些血的教训难道还不能体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吗?

在现在,这战斗的锋义仍在不停地燃烧着,被战争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也不断地在增加,这一切令人心寒。

美国攻打伊拉克,也牺牲了不少美国人和伊拉克人的性命。其原因是因为布什怀疑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难道仅仅一个怀疑就可以爆发一场惨绝人寰战争吗?这一切难道就没人想过吗?近来一些,炸伤,炸死了1200多名俄罗斯中学生。难道这些手无寸铁的学生有错吗?这一切难道就不令人深思吗?……

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

第3篇

每个人都渴望和平,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则远远多于喜庆的鞭炮声和礼炮声。

战争的爆发总是因为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虽然蚂蚁和黑猩猩等动物都有战争的行为,但是人类作为高智慧的生物,又怎能为了一点利益就作出这些不理智的行为?

人类为了利益带来战争,而战争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带来损失。,是日本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及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还有在此之前的,1937年七月七日,驻军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震惊中外的“”,又称“”,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所以,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和痛苦。

当世界不再有战争,当世界所有武器都被铸成农务的工具,当世界人民的心不再狭窄,学会宽容,不会再有枪声、炮声,不会在担心亲人会离我们而去,那么世界将有多么美好。我们呼吁和平,呼吁世界铸剑为犁的一天到来。

第4篇

一夜大火烧毁了几十里营寨,八十三万人马存活者有几?失败的固是曹操,可是遭罪的不仅仅是曹操,而是无数的生灵!

在三国“英雄”们的眼里,百姓-—草民,只是一块块奠基石。君不见,董卓率众“出征”无辜的草民,“男丁斩首,妇女充当官妓”,君不见徐州城里冲天的火光,而其目的仅为一座城池;君不见,战争起时,动辄“火烧连营”,“水淹七军”:君不见敌人追来,留下饥民殿后,而敌将军无一不是“趁势掩杀”一番。可是,那些为人主者,或者说渴望为人主者,却依然能够全身而退,能够“卷土重来”,有道是“江东弟子多才俊”,可这些才俊不是用来建设国家,发展生产的,而是那些“人主们”踏上帝王宝座的一块块垫脚石。

人民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成就了“风流人物”,成就了一代代天之骄子”,可是他们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所谓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过是一时的感慨罢了,之后还不是年年征杀?坐拥天下后,还不是歌舞升平,声色犬马?而民众,不过是由战时的炮灰,演变成“太平盛世”的一只犬而已,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继续发出“苛政猛于虎”的喟叹罢了。

帝王的利剑在鞍上不停地抽响,兵士们箭在弦上。东方熹明,枕戈待旦的双方的士卒混战一片,还美名曰:捐躯疆场。其中又有多少人再见明日的朝阳,能再孝奉年迈的高堂,能抚慰孤苦的发妻与儿郎?

陈尸遍野的土地何时能再长出稻粮?

河流里的血色浪花何时再唱出欢乐的歌谣?

人们多么想弃剑从犁,多么想铸剑为犁,再造田园美丽的风光。

可贪婪的恶魔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战争,背弃了和平。

当“一战”的硝烟未落,“二战”的硝烟又起。

当“二战”的战犯审判还未结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又敲起了战鼓。

1991年的海湾战争还未在人们的记忆中退色,1998年美英的飞机又再度飞临中东的上空。而今“二河流域”硝烟再起,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古巴比伦的上空。生灵涂炭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海晏河清,人们世世代代的追求。可是,何时才能够海不扬波?合时才能够海水清流?何时世界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不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

第5篇

青春原本就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活力,青春有痛苦,更有喜悦与欢乐,起起伏伏的青春带给我们非凡的花季。

——题记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不知不觉中我们一走进了属于自己的花季。

16岁,正值豆蔻年华,也是逐渐步入春光明媚的花季年龄。然而,没有花的多姿,没有花的艳丽,我们却还是穿着清一色的校服,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满脑袋装着那“ABCD”,“之乎者也”,“加减乘除”,“力电光声”。我们害怕老师带着微笑,抱着卷纸走进教室;我们害怕考试后老师那轻声叹息;我们更对父母的一句句嘱咐,叮咛倍感无奈与厌倦。

我们的思绪常常如小鸟一样自由的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这是一个多思的花季:我们不喜欢政治,而我们却常常讨论世界的战争,美伊战争,巴以战争,美军终于从阿富汗退军,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宝岛台湾何时才能重回祖国的怀抱?金融危机何时才能结束,华尔街何时才能再次繁荣?每时每刻我们的头顶似乎都悬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又是一个多梦的花季:我们希望自己有超能力能吸附泄漏在海底的原油,我们有幻想我们能想诸葛孔明一样识天气,做好防御工作,以免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我们梦想着中国能举办一届世界杯,我们也梦想着我们能像齐达内,罗纳尔多,马拉多纳那样在球场上纵横驰骋,我们能像卡西利亚斯那样守住球门,这样距离中国队举起大力神杯的时间也就不远了!我们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再幻想。

走进花季,去拥抱青春;珍惜花季,去享受青春;记住:这是我们的花季!

——后记

营口市高级中学高一:王帅

第6篇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就会成为栋梁之材,相反就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语文,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信息化教学技术无疑将会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最好推手。那么,在中小学阶段,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怎样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呢?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什么?” “铸剑为犁何时实现?”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网上信息查询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求真问底的探索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创设激情导入,海量的网络信息带领学生进入精彩语文世界。例如,在讲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时,我用电子白板展示了大量的二战图片资料,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二战时期生活在法西斯殖民掠夺战争中的平民生活之艰难,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法西斯政治的残忍和无道,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法西斯战争对世界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从而,对文章中纳粹残杀塞尔维亚300多名儿童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对图片资料的展示,更是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决心。

三、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布置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整理教案,体会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到民间采风去”综合实践学习时,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上网查阅资料,准备教案,用多媒体上课。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有的学生热情都很高,大家群策群力,在网络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教案方案制定的非常成熟,制作的课件不但实用还非常精美,讲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课堂检测反馈,所有学生均达标。

学习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没有学习欲望,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知识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普及,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其实不然,信息技术现在已成为各学科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更是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大教育思想,使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第7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时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语文课标中作文训练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抒真情,写实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从而使其乐于表达,让写作成为乐趣。

语文课标指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知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也就是说,评改作文既是作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有效提高写作的手段。

关注习作的评改,首先要选择恰当的评改方式。在作文教学改革实验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互结合的方式评议学生的习作。也就是说,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与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议。引导他们从字、词、句、段、篇入手,眉批与总评相结合,评议修改习作,使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此间,教师要做个耐心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循序训练,从修改符号的运用,到文章的分析,从眉批准确恰当地评价,到总评的合理评价顺序,都要一一仔细讲解,做到教学不厌,诲人不倦。同时,组成评议作文小组,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合,组内以先进带后进,展开组间竞赛。每次评议作文完成后,展览优秀的作文评议,表扬合作优秀的小组。并不时地总结学习评议作文的心得,让他们在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协作比赛中,获得评改的乐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同时,让学生在习作他评中认识到自己文章的优点与不足,在自评中获得写作认识水平的提升,使其评议习作水平日渐获得提高,学会评议修改作文。

其次,评议作文要淡化“归廖法”,多用“评优法”,以达到激励写作的目的。这点不仅仅体现在作文文本的评改上,同时每次作文评议完成后,也要选择那些有创意、有思想的优秀作品以不同的方式介绍给全班学生,这样既能够使那些被表扬的学生获得成就感,乐于写作,又可以激励后进。如在进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之后,学生进行自主写作。热爱军事科学的董安宁的《我看未来战争》一挥而就,行文流畅,文笔朴实,分析透彻。他的文章一经在班级范读后,同学们交口称赞,而他自己也喜不自胜。于是不知不觉间班级掀起一股探究军事科学热,而且仿写他文章内容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接二连三,他本人也因为这次成功的写作经历,越来越热爱读书写作。这样,在“评优法”的鼓励下,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积累的热情,也发展了他们阅读写作的兴趣。

再次,评议作文习作后,要注重鼓励学生将习作重新修改,整理再作。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指导学生改写习作,要鼓励他们在重新改写中扬长避短,大胆创新,让文章在润色中流畅,在推敲中深刻。重新改写完成后,及时给予恰当的激励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打造精品的意识,养成了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当然这样的改写可以是即时的,作文评议后立即重新改写;也可以是终结性的。也就是说,每学期末皆建议学生将本学期自己所作的作文集结成册,并且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装裱,其中自己不满意的作品,要重写修改后入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积累资料,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创作,展示个性,从而获得成就感。

综上所述,依据作文评改训练的基本原则和途径,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即让学生在大胆自我评议中,获得写作兴趣;在快乐的互相评议中,学习写作方法技巧;在习作评议的激励中,善于写作,乐于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达到语文写作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131400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

第8篇

摘 要 现代教育,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注重创新。问题意识又可以说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如今,我们面临的中学生问题意识普遍淡薄。语文教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对什么是问题意识、在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创新 语文 综合性学习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063-01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就是教材创新的一部分。而问题意识又可以说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如今,我们面临的中学生问题意识普遍淡薄。语文教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新课改也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恰恰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对战争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见解。学生都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

二、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学习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我激发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们在探究中搜集的知识先质疑,然后再去上网或者查阅资料解决,还不会的就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共同答疑。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如《爱》这样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所有形式的爱都对我们的成长有好处吗?”学生马上会想到溺爱对我们的成长不利。(2)教师要多给学生示范。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3)课堂要有多种形式的“问”。我们既可以横向提问,也可以纵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具有同等地位的学习者,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只有学生懂得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84-1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其内在品质所体现出来的修养和气质,如价值观念、思想品位、道德品格、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语文教育过多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师忙着讲解知识点,指挥“题海”作战,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充斥着单调枯燥和乏味,学生失去了兴趣激情和灵性,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一、注重初中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由于初中生的阅历不足,因此,学生自主感悟教材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思想以及情感的深入能力严重不足,都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因此,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水平。教师需要充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构建合格的自身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修养对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教师进行思想教学的情感基础、心理基础。教师只有具备身后的人格修养,才能引起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不断地向教师学习,模仿教师,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成长。传统教育中,教师大多隐藏自身的情感素养,忽略了对自身情感素养的发掘,使得大多数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能力,教学课堂中过于沉静,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和挖掘自身情感素养,善于将枯燥的文字赋予生命力,渲染丰富的情感环境,引领学生融入到学习的热情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

二、注重教材人文意蕴的深度挖掘

语文教材中节选的作品都富含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时代意义、人文意义、教育意义。比如《史记》古典经籍中体现出来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体现出的爱国气节,《谈骨气》中展现的高尚人格气节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中国精神”的精髓。都德《最后一课》、契诃夫《变色龙》等外国文化精品中展现的外国民族风情,尚美崇善,鄙丑嫉恶的文学艺术,都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良好的人格情操,秉承优良的传统美德。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精神的塑造。比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时,感悟人生路途上应如何面对困难,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解决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教学资源,通过情感体验,丰富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感因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美好健康的心灵,完善学生优良的人性。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挖掘语文的文学美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关心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人文素养环境,熏陶学生的品德。

首先,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课前导言,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以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作为课前导言,用豪迈、铿锵的歌声,营造热烈的学习气氛。教师也可以用水浒传的社会背景、典故,作为课前导言,激发学生对水浒传的兴趣和喜爱,也能加深学生对人物侠肝义胆,嫉恶如仇性格特点的理解和认同。比如学习《行道树》(张晓风)时,可以组织学生自排自导自演,将课文剧本实际表演出来,作为课前导言,既能够增强学生知识体验,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刺激学生的感觉细胞。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作品层层深入,细细解读,真正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字,精妙之处,美轮美奂之处。比如学习《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时,教师可以交给学生先进行预习,自己体验,然后设计多个问题,层层深入,比如:1.这首诗描述的时间,地点,景物,特点;2.根据诗中描述,动手绘画一幅西湖初春图,然后互相交流,看谁画的更生动;3.学完这首诗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启发;4.描写下自己心中的春天,文体不限,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积累语言文化沉淀。

第10篇

首先是教师层面:通过调查我发现中青年教师对此项课程认可度较高,并能顺着这种思路有所创新,而45岁以上的教师群体对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的处理则有所侧重。这里面可能与青年教师适应新课程较快,获得信息能力较强有关系。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甚至没有上这类课,由学生自学;有的是照本宣科,唯教材是从;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

学生层面:通过综合性学习课,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协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农村学生对课前资料的收集整理却没有做到位,甚至教师没有事先布置,走过场,学生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敷衍了事。因此,此项课程的前景令人担忧。

如何在农村初中开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想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精心设计,体现合作学习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例,我听过课的两位教师就有绝然不同的上法。第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回答教材中所涉及的问题,不足的地方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教师强调学生记住书本上的军事成语和有关战争的名言。这样就算完成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结束了一节课,学生一脸的茫然。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自读课文来完成,教师对课没有设计,放任自流。而第二位教师的课却是这样设计的:有目标、策划、过程、反思、练习设计五个环节。这里我只从活动过程来作对比。

第一个阶段: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注意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并弄清其出处来源;找描绘战争的文学作品收集,写出其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介绍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搜集与战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弄懂这些成语典故的含义;收集古今中外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并赏析品味,理解背诵;收集历史当中的著名战例,弄清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战争中寻求启发;展开合理的想像,描绘未来战争的情形,注重由现代战争引发想像,感悟未来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二个阶段:校外活动:参观访问调查。

第三个阶段:整理资料,为活动展示作准备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准备,同学们手中已经掌握的材料比较丰富,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他们,使之系统化。

第二个案例中,综合性学习的“综合”得以充分体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的设计突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通过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世界观的。同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率和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

二、依托教材,活用教材,广挖资源、符合情境

开展综合性学习课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广挖资源、开拓创新”的原则,为综合性学习提供更为实际、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八年级上册第三、五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和《莲文化的魅力》这个综合性学习对于身处大山里,没见过池塘和江、河、湖、海的农村学生来说,学生从小到大受地域或者经济条件的限制、资源的匮乏,根本就没有机会走出自己狭小的圈子,只能从书本上获取极少量的信息,没有机会浏览到更多的资料,离学生生活太远,于是就可以直接舍弃。例如,结合本校实际可以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的研究,针对普通班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有待提高的特点,可以开展一些适合的钢笔字、朗诵、办手抄报等浅层次的活动。此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喜欢的课文延伸开去,到课外去找有关资料,比如同一作家或同一别类的文章来阅读,并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课外阅读卡进行交流分享的形式也可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途径,并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带来的精神盛宴。

三、教师主导活动,做积极的旁观;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过程中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的角色,通过正确运用“平等中的首席策略”,与学生一道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行为矫正,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拟定内容和衍生内容。在成果展示阶段,以学生展示为主,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多样化展示。课改实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学生的收获,引导学生就过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并提出新问题或拟定新项目,当好促进者。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人生,提供一次机会去让学生自己感悟。如: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师应该领着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寻觅、观察春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树立热爱自然的思想;在观赏、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初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逐渐养成勤于记录的学习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调动气氛、挖掘潜能

第11篇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职业学校推广了多媒体教学,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多媒体技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改变了我们以前一本书、一根粉笔和几张范图的教学过程。它容量大,声、像、文、图可相融贯通,操作方便。但在教学中,不能把要写的板书,要提问的问题,要讲解的图片事先刻录在课件上,以图一劳永逸。虽然一会儿插入视频图像资料,展示动画特效,一会儿播放优美音乐,创设艺术氛围,看似光电声色、应有尽有,其实是为手段而手段,反倒叫学生们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在这些过于花哨的堆砌背后,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不变的课件并不适合不同班级同样使用,因为学生特点、教学情景是不同的,所以教学活动不能成了为多媒体的存在而存在。更有甚者,用事先做好的甚至是不知从哪里下载的多媒体课件来替代教师本位,一堂课上,教师可以不发一言,不写一字,不画一笔,教师应有的指导示范作用完全丧失,这哪里还是教师在上课?这种教法忽视学生实际情况,学生缺乏参与、思考,当然达不到好的效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其实是个时髦的误区。所以,我们要尽快扭转这种理念上的偏差,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从事美术欣赏教学。

首先,我们要认清多媒体课件的自身性质。运用多媒体课件是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它可以更好地表现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而不只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美术欣赏教学过程趣味性的方法。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何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怎么用多媒体课件,是根据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需求来决定的,而不是将多媒体课件作为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表现形式。

例如,我在《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欣赏教学过程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战争的场景,先播放视频《沉重的南京》。这是我根据《》这部纪实电影编辑的短片:我选取了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的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就在同一时期,西班牙一个小镇也和我们南京人民一样遭受同样的灾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然后引出教学内容《格尔尼卡》,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让学生自己谈谈这幅作品产生的最初印象,让他们说说在画面中找到了哪些形象。同时,学生说出一个形象,鼠标就点到那,用红色的线把该形象勾勒出来,以便让大家都能看清楚,并适当补充学生所看到不完整的地方。这种使用视频片段导入教学的方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他们的思想,很顺利地传递了教师用言语难以准确表达的场景,给予学生更直观、更真切、更强烈的感官刺激,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在与学生讨论立体主义风格的时候,我就不再使用多媒体,而是用实物玻璃杯为道具在黑板上画出不同角度的杯子,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意识。然后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对黑板上各个不同的玻璃杯形象进行任意组合的尝试,并通过填色来展示自己的创意,由此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快乐。学生们通过不同角度杯子的组合,逐渐理解毕加索打散再重组的立体主义绘画理念。实践结果,学生画得确实很开心,也真正明白了立体主义的概念。在这段教学中如果光听讲解或观看视频,学生必然似懂非懂,难以掌握立体主义这个比较难懂的概念,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要明确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目的,在提高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在现有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原件拿来用于各个具体教学课堂之中,而多媒体课件却可以将经典的美术作品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在一定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学生也更能够进入欣赏的氛围和情景之中,使学生更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但我们在此时一定不能迷失方向,这毕竟是美术欣赏课,重点是带领学生开展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而非其他。

欣赏《格尔尼卡》的教学过程中,要留意作品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强化情感体验。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牛头和马的表情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高悬的灯泡象征了什么?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了什么?画面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表情?如果有声音的话,会发出怎样的声音?战士手中的断剑和花有什么寓意?整幅作品为什么不用彩色基调,而采用黑白的色调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分析作品、比较作品的局部,我在课件中分别将画面中的几个形象的局部设成按钮,鼠标点击,就会放大。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很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学习任务:“牛象征着德国纳粹,牛的木然体现出纳粹的冷血;马象征着受难的人民,在被纳粹屠杀的时候,满脸恐惧与悲愤……还有全黑的黑白调,为了体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也为了表明自己(毕加索)内心的愤怒,有一种庄严的气氛。”“画面中所有的人都张大嘴巴在呼唤。抱着孩子的母亲、举着煤油灯的女人、绝望的求救者都象征着战火中逃亡的人们……整个画面都笼罩着一种死亡、悲惨的气氛。”

最后,老师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合理安排多媒体课件中音乐与画面的出现时机,不能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一种过分强烈的感知刺激,否则就会使得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影响学生注意力,从而降低美术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科学、合理,使学习者学习起来更轻松、愉快、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音乐能解释视觉形象中难以言表的内容,所谓“言之不足歌之”,视觉形象之外的思想内容很容易传递给学习者。对于学习者而言,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运动器官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目标,既符合认识规律,也适合人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譬如,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我给大家播放了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序曲》。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投入,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我一改以前在欣赏课上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场面。学生用自己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相对比,直观性强,学生感触深,有利于激发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学生们在作业中写道:“看了毕加索这幅画后,我不禁深有感触。仔细看来,仅在中国,七七、等,这些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就很大,更何况是全世界?我们不喜欢战争,让我们铸剑为犁,和平永驻!让鞭炮和礼炮声,远多于子弹声、炮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无奈与痛苦,黑色的雾围绕着贫困的人民……于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和平’。和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起去珍惜,它是我们的生命泉水。”这堂课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壁画《格尔尼卡》所表达的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美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完善人格。

(靖江职业高级中学)

第12篇

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来源

1. 从课本知识中来

新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按排了许多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七年级上册中按排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 追寻人类“,八年级上册中按排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等。

2. 从日常生活中来

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缺乏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现代广告语言艺术探究”、“家乡河道污染问题”,“我家燃料的调查”,“校园花坛自我设计”,“语文手抄小报”,等等。

3. 从信息媒体中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媒体的传播广而及时,引导学生从各种信息资料中发现,可以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索问题,如利用学校校园网等,这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如我开设“奇妙的克隆”辩论会,是由学生从信息媒体是取得知识,自已对信息处理可取得一手资料。

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呈现形式

1. 课前活动

基本模式先是在课前探究实践,相关资料的查询,让学生从报刊杂志、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走访社区、工厂、农村、采访别人等。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如我上八年级语文课中“莲文化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一节课时,尝试着按以往“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看听讲”的传统模式变成“课前学生探究,课上展示交流”,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已上台演示自已探索成果。古今中赞美莲诗词,莲的有关图片和绘画,和学生美术作品,学生自演莲的有关小品、舞蹈、学生创作有关散文、诗歌进行配乐朗诵等,学生在活动课一通过互相交流,自已感悟,这比教师硬性直接地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 课后活动

在学生学习语文课本某一单元之后,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学校,如教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珍珠鸟》、《斑飞渡》、《华南虎》、《马》、《狼》之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六合区灵岩养鹿场,通过参观、调查、采访,亲自体验学生们把自已实践活动汇报展示出来:有的是投影、速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有的介绍有关鹿科普知识。

我在学生情绪缴昂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这样效果好。因此,这样做,不仅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周围生活相联系能力,使学生有较大发展空间。

3. 课中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前面两种形式所不同的是课堂教学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后面有大量课外古诗,我从七年级开始注重课外古诗阅读集累,八年级时我搞一节“趣背古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师生相互配合,通过背诵古诗词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又如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上学生分成4组,表演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这比单独由教师讲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已摄制一盘VCD。这样在活动培养他们合作,动手动脑能力.

三、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质

1. 内容开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放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研究探索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内容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根据自已兴趣和爱好,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探究方式,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开放情境中展示个性,开发自已多方面机会,突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学习语文乐趣,探求知识。

2. 关系的开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应是“个体活动”而应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活动,社会活动。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只有当师生关系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是“顾问”、“伙伴”,教师可以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也可以是实践活动汇报“节目”主持人,还可以是谦虚学习者,语文教师要放弃自已“霸权”地位,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走进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心灵,把师生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泛的领域,在语文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良好空间。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包括:在合作集体中即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主动与同伙交流,分享体验。

3. 成果的开放

由于活动内容、活动空间的开放,活动的成果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在七年级开始班级自,我办《雪莲山》文学刊物,每月一期,一期几十篇文章,一学年共办10期,学生分工协作,班级组建编辑部,有主编编辑美工,利用学校计算机进行设计,学生看到自已作品在班刊上发表,配有小小插图版面精工,给予学生提供展示练习实践活动基地,有学生写出了调查报告《六合区灵岩山周边雨花石市场》,有的学生制作媒体网页让环保走进生活,学生通过自已查阅环境资料展示,在活动课上分成蓝天组、碧水组、绿水组、清风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典型发言,通过相互评价,既学好语文知识锻炼了学生说明能力,又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所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形式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学目的。如七年级入学之后一周,开学综合语文实践“这就是我”每人3分钟自我展示:我录制一盘录象带,学生们积极投入,充分展示自我,使新入学彼此了解,有的唱歌、有舞蹈、有朗诵诗歌,有的当场即兴舞蹈,讲相响可谓精彩极了,有的学生调查报告,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络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学生们分享成果,学生们在活动中,边学边做,边实践边学,拓展学生视野,边学边悟,对所学语文知识有新的更深认识,这也是对语文课堂补充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