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文化

新文化

时间:2023-02-10 04:5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文化

第1篇

一、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异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更新的人。对知识经济来说,“明天意味着重大事件”,所以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应对明天的不确定性。同样都是做企业,靠什么说话才更有力?同样从事制造业,如何能使同类产品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同样从事服务,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更愿意尝试和接受?唯有创新,创新的重点在于“新”而非“创”,只有新的亮点,别于其他同行业同类型产品,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才能取得与客户接触的机会,进而实现合作。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注册企业达12万,其中存活企业只有2万。存活下来的企业或多或少地在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发展起来。因此有人说,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之一。

二、创新文化对企业本身具有强大的支撑力

如今每年有12万企业注册成立,市场竞争可谓激烈,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激流勇进,一些具有一定历史的老企业,因发展动力困乏已经退无可退。对于这样的企业而言,就必需树立创新观念,同时发掘企业的优点亮点所在,打破传统的禁锢,充分发挥文化力对企业的支撑作用,方能扭转被动的局面。

三、创新文化能够激发企业的勃勃生机

创新的客观要求可以理解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活力激活的过程。创新文化要求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创新,同时要求企业管理层在管理中创新,并且以宽容,支持的态度去鼓励创新。创新使得企业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起来,以新的构成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体制,使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更为积极和主动。创新文化建设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包括在创新领域上的创新。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对创新文化的建设必然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实现从观念引导到行动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创新文化建设和落地的过程。

四、建设创新文化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1、确立双赢价值观的趋势。创新企业文化首要的是价值观创新。要以高科技为基础,奉行双赢价值观,在与对手进行创新文化竞争中获取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海尔集团不参加与同行间的价格战,坚持靠产品创新和服务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的成功经验,便是奉行双赢价值观的一个范例。

第2篇

关键词:创新 财务文化

一、财务创新文化内涵

财务创新是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企业在调整经营目标、转换经营机制、变革管理体制过程中,在成本管理、资金资本运作、收益管理等方面,根据新的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需要,研究探索新模式、新制度、新办法。而财务创新文化正是伴随着新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在财务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对企业财务创新具有引导、激励作用的新型变革文化,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环境、创新制度等。

二、财务创新文化目标

将财务创新视为组织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大力加强财务创新理念教育和财务创新实践,使创新观念深人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并固化到各自的工作之中,引导、激励财务创新创效活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财务创新文化理念

树立创新价值观、塑造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其次是更新主观意识,塑造创新意识。

(一)创新价值观

树立财务创新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是培养面向市场的价值取向,培养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培养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的精神。

(二)更新观念,塑造创新意识

财务创新首要的一点就是观念更新。主要表现在财务工作的重点要从“记账、算账、做报表”财务核算逐步向重视财务的管理职能转换,充分发挥财务当家理财、把关参谋的职能。二是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全球经济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塑造创新意识,主要是要塑造创新创效意识、塑造创新竞争意识和塑造创新超前意识。

四、财务创新文化内容

(一)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文化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和培养,从企业领导到部门领导都需高度重视财务创新,鼓励、指导、推动财务人员的创新创效工作,教育全体财务人员深刻地理解“与时俱进、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思维定势,提倡挑战性思维,全面推进创新。

(二)财务创新必须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有新的突破

要把创新观念落到实处,还必须有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与之相配套,才能真正达到财务创新的最终目的。管理方法、手段创新要特别关注三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转变;二是由传统的计划管理向预算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手段从传统纸质方式向电算化信息化转变,运用科学技术为创造效益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融资手段创新

根据宏观经济,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方案。结合当前动荡的金融环境,制定适合企业的债务管理方案。针对企业的债务结构,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2、成本管理创新

将财务创新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和监控体系。完善内控制度,积极推进总稽核制,强化财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开动脑筋,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大力落实国家财税扶持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为企业、为职工节约成本、争取利益。坚持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安全和效益两个目标,树立财务创新理念,重点抓好财务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控制、非信贷融资、风险预防、培养理财专家等方面的工作。

3、收入产品创新

将企业收入管理机制与市场销售机制紧密联系。以精准、及时的数据作为基石,以高效、广泛的分析模式作为依托,为企业销售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加强企业同客、货运人之间的联系,在航空企业与人之间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市场开发空间。继续完善与深化企业与其他国内外航空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在共赢的前提下加强与各兄弟企业之间合作,同市场销售部门一起达到共同扩展航空销售市场的目的。按照相关规定加强企业总部与各分子公司、营业部的联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加强对各相关部门收入管理,保证各分子公司、营业部的持续发展。

4、加速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核算与管理模式创新

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更加精细、精准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资本运营和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塑造学习文化,提高队伍素质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国家财经法规推陈出新,新的经济业务事项不断出现,财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学习,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环境变化对财务人的要求。财务部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重视财务后续教育,结合当前经济热点、最新会计法规、行业经济案例,为全体员工做详细、全面的讲解。通过培训学习,财务人员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实际工作的业务能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创新是人创造新知识、新思路、新技术,新专利、新产品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而关于创新文化的内涵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包括观念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有的认为“区域创新文化是符合区域创新体系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制度体系、精神氛围的总和”,有的指出其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即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氛围),二是内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即创新所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还有的提出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要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等等。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道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创新文化的内涵 但至今仍有不少人不知创新文化为何物,有的更将它与文化创新混为一谈,二者有交叉但有区别。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主体创新文化属于内在的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与环境创新文化则属于外在的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子系统又各包括若干个门类 要素,构成一个内涵体系。

主体创新文化是指创新主体――人自身必备的文化特质(如精神,思想知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及其创新活动所具备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精神创新,主体应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思想观念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自主创新的前提,知识创新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确立创新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思维品格,学风创新与学术道德养成,应摒弃浮躁、淡泊名利、诚实守信、尊重科学,以创造为荣,以造假为耻,行为文化创新,从“枪打出头鸟”转向“敢为天下先”,从“孤芳自赏”走向社会大舞台,从“小山头”走向多元共生等。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人才文化创新。领导方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等

制度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政策中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府运作机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教育制度与体制创新,技术市场体制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等。

环境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服务平台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创新的氛围,以及文化环境创新、法律环境创新、政策环境创新,市场环境创新、资本(金融,税收)环境创新。服务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创新等。

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域自主创新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是其理念先导与文化支撑,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文化具有导引,调节、约束、控制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作用 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激励创新,鼓励探索,包容个性、宽容失败,因而它对创新区域建设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服务功能、“造势”功能、约束功能。其中,存在着一条“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协调互动”的客观规律,即创新文化推动。培育,引导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反过来促进,丰富,升华创新文化。总之,创新文化构成了区域创新的文化驱动力;具体而言,创新文化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贡献力的前提,是从制度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1 文化是在天宇,理念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握

观念性文化构成创新的内在动力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对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动起先导作用,构成创新的“灵魂” 体制与环境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贯穿、影响创新全过程从国外来看,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导致的思想、观念大解放,就没有近代欧洲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发明,没有多元价值观“共振”导致的观念创新,也就没有美国的硅谷从中国来看,没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导致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后来两汉农业文明的进步及其它科技发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科研群体或个体创新成就大不同,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创新的精神毅力的不同,由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之所以能战胜由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盖因领头人的精神战斗品格会影响整个团队,在创新实践中也是如此。中国文化中有不少鼓励创新的优秀思想,倡导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刚健有为,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苟日新,日目新,又日新”(《礼记大学》),以及“领新标异二月花”(郑板桥》等、但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不利于创新的观念需加以摒弃或改造,如强调“大一统”的、追求“秩序”的,‘枪打出头鸟’的保守性观念造就了大量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群,“天不变道亦不变”与“以不变应万变”的价值观易导致墨守成规,儒家“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不利于批判,怀疑精神的培养,道家“出世”的思想不利于”经世致用。“文人相轻”的观念不利于团队协作,“官本位”的等级观念不利于知识价值的弘扬,等等,杨振宁曾指出,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3个世纪来抗拒西方科学发明的最大原因,缺乏创新文化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大作为的缘由。今天,只有树立,弘扬那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追求真理、崇尚创造的创新精神,敢于怀疑、善于批判的精神,勇于攀登、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框框”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开放,博纳的观念,团队协作、整体和谐的观念等,形成创新思维品格、良好的学风与学术道德,确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的价值观,

等等,才有助于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

2 创新文化是从制度,体制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

文化在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自主创新有赖于动力机制与制度安排,它呼唤开放,合作、互补、共生的创新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的制度,政策环境。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制度是在资源禀赋与技术之外来解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既可视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包括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社会风尚等内容),也可内生,激发制度变迁,产生出有助于自主创新的一系列制度,机制。浙江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一国一地的制度文化能否顺应创新的要求,决定了它能否成为创新活动的策源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的提升靠科研,这三者都离不开制度,体制。好的制度、体制对于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导向性与激励性。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指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总是朝着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先进的地方转移。从1610年前后到1950年,世界科技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又到法国、德国,再到美国。美国之所以涌现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原因之一是其科教一体化的体制及其他激励创新的一系列完备制度。而在这一方面,我们却存在不少制度、体制性缺陷。比如,科教分割的体制性问题在国内仍未很好解决: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中还存在不少压抑创新精神、不利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重应试教育是其一大弊端,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合作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仍不完善,等等。时下在不少院校、科研院所普遍推行的科研定量考核制度。将每年数量及其发表刊物级别与工作绩效,评职称,收入挂钩,助长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很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识之士多年来不断呼吁要改革这些制度、体制,但至今效果不大,这说明人们对制度。体制在自主创新中的基础性地位还认识不足。今天我们要下决心突破阻碍创新的体制障碍,对一切不利于创新的旧体制进行制度性改革,确立起一系列有助于自主创新的新制度,体制。

3 创新文化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创新性环境,特别是离不开创新的社会氛围,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环境扼杀了文化的自由创新,中国盛唐时期的创造力勃发离不开开放、博纳的文化环境。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但后来消亡的21种文明,发现其原因无一例外地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变迁与外部挑战,不再具有创造活力。当然他讲的环境是广义的,包括自然环境,而本文的环境指除了精神、观念环境(受前述观念文化影响生成)与制度环境(受上述制度文化影响生成)外的其他社会性环境。环境中也有文化因素,凡创新成果多的地方(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香港),往往拥有良好的创新性环境,特别是有着尊重个性、崇尚创造、团队协作,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可使人思维活跃、精神振奋,形成创新激情,进发创造“火花”。有人列出这样的公式,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创新性环境。环境创新文化可以像系统“软件”那样,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有机地聚合在一起。200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了全球46个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名单,香港、台北,新竹入选,此外亚洲还有仁川、班加罗尔等城市入选,这些城市都具有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国大陆无一个城市入选,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

既然创新文化对自主创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我们就不能视之为“软任务”,而应加以高度重视;应当在精神理念、体制机制、环境氛围等方面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要“往深里想、宽里拓、高里提”,要培育创新精神,拓宽创新思路,形成创新氛围,孕育创新体系,大力建构具有高文化势能,高辐射力、高影响力的创新文化。做到:大力培育创新精神。要在全社会培育、树立敢于探索、勇于创造、乐于登攀的创新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新建设思路。应将创新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之中,并作为其重要建设内容。同时,针对目前不少人忽视创新文化建设甚至“不知创新文化为何物”的现状,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全社会对它的关注度,重视度。

创新建设路径。树立跨学科创新思维方式,在创新文化建设中遵循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的创新路径,弘扬、壮大区域国有的文化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文化动力。

创新建设维度:应从原创度(要以原始创新为主,一味模仿创新有可能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自由度(倡导自由,宽松的知识生产、学术探讨的环境),协作度(注重团队协作),支持度(多方位的环境支撑包括政府、法制、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激励度(为自主创新提供激励、鼓励机制),开放度(以开放博纳的心胸接纳八方人才与“他山之石”)等六个维度上推进区域创新文化建设。

营造创新环境与创新机制:刮构建科学思想自由表达、“百花齐放”的创新环境,形成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从中外历史上看,凡文化繁荣时期与科技创新中心,莫不具有思想的启蒙,解放及学术自由探讨的文化大背景,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如此,近代德国的科学繁荣与现代以来美国的科技经济发达也是如此,主管部门应在体制、制度上给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活动“空间”,应“多栽花,少锄草、少栽刺”,要在全社会树立“创新风险”观念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识,形成不怕失败、宽容挫折的氛围与机制,不以失败论英雄。不许失败,就是不许创新,不许成功-国外许多大公司如南非自然资源公司 欧洲的制药公司,日本的啤酒公司和美国的金融服务公司等都制定了允许失败的方针,可作为我们的借鉴。

要重视部门经济,行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区别不同的性质、特点、要求,建设不同部门经济、行业(如企业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乡镇的创新文化体系。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在路甬祥院长与科技部长徐冠华的直接倡导下,近年来广泛开展了创新文化体系的建设,可作为各地建设高校,科技园区,科研院所等部门创新文化体系的借鉴,目前企业,乡镇中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还基本上是空白点,要特别予以关注,及早加以策划,建设。尤应重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创新文化建设,甚至将其摆在比SO9OO1认证还要重要的位置上,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之中去。

重视创新组织文化与领导创新能力的建设,要在各级政府与不同部门、行业中建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文化,尤应在组织中建构有助于创新的领导风格,管理学家将领导风格分为强制型、权威型、亲和型、民主型、领跑型和辅导型等六类,笔者认为其中最有利于创新的是后四种风格。这四种领导风格构成了领导创新力,

第4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还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作了科学概括,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新”就“新”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就“新”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新”就“新”在随着城乡人员流动性的日益增加和信息传播、渗透范围的日益广泛,农民的思想、意识、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巨变;特别重要的是,“新”就“新”在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形成和新型农民的产生,极大地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建设新农村,说到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塑造中国农村新的文化与新的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离不开新文化这个大背景,离不开新农民这个新主体。新的生产方式,意味着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则意味着新的观念意识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农村的过程,也必然是农村新文化形成的过程。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必然传承以往优秀的农村文化成果,同时吸收现代先进文明与文化成就,它集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等之文明成果,反映时代特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适应农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表现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地与时俱进,取得成功。

当前,我国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经济基础;而新的生活方式在新农村中不断地得以构建,是实现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保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前提,那就是要有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出现。建设新农村,其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文化观念,是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从基础抓起。教育的提升,引导着农民对文化追求的提升,对文明生活的向往。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有了可靠的经济依托。2006年,中央将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个政策在全国的普遍推行,将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提供最根本的条件。应该看到,实现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十分繁重。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现阶段,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开展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包括加强对进城农民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等,在农村进一步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体农民素质的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一定能够迈得更大更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一定要努力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大力促进农村新文化的发育和成长,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第5篇

关键词:凯瑞汽车创新文化

以创新赢得发展机遇,已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实现良性生存发展的主旋律,而建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则可以持续维持企业创新活力。

我们所说的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成绩卓著的公司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建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一般来说一家现代企业,其企业创始人往往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干劲,成为创造性思想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化身,但是面对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在竞争日益透明的信息化时代,过于依赖领导者的创新精神而没有建立组织成员广泛共享的价值观体系,企业很可能会演化成墨守成规、胆小畏缩和被动防守。因此,具有远见和使命感的企业家总是把创新精神渗透到具体政策和做法中去,以形成强大的企业群体创新文化,从而使企业创新历久不衰。

一、案例:凯瑞汽车创新文化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影响,在这种不可逆转的生存环境,不少企业受到了严酷的考验,企业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波浪式发展,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宁波凯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却了抓住机遇,逆势而上,7年来企业销售平均每年保持70%以上的增长。目前宁波凯瑞汽车可实现年产500万只减震器的生产能力,产品已进入国内外三十几家汽车主机厂,2011年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凯瑞能取得这种成绩与企业创新文化培育密不可分。作为替代进口,率先进军减振器行业的企业之一,凯瑞汽车在与“洋品牌”竞争期间,明白国外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远远领先与国内企业,要与这些“洋品牌”展开竞争,必须借助于公司团队的力量。为了更好的发挥企业整体的实力,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文化氛围成为凯瑞领导与管理者、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可以实现制度、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最终将新兴企业必备的创新理念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创新氛围,从而牵引整个公司朝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随着以创新作为价值取向的文化氛围不断完善,凯瑞全体成员在产品创新、工艺改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国产减振器产业化目标, 2011年公司共开发新型减振器12款,每款产品均为国内首创。而企业创新文化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带动了公司产值的快速增长,从2004年到2011年,企业产值从区区320万元发展到2.3亿,七年时间增长7倍。

在创新文化大背景下,工艺创新成为凯瑞文化创新的亮点,公司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每天都有创新,2011年公司工艺创新方案共465项,被公司采纳405项,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180万元。公司内部的集体创新,带动了公司整体能力的提升,经过近7年的不断发展、创新,无论是在产品质量、产量、价格及团队合作方面凯瑞都走在国内同行前列。

二、举措:凯瑞汽车培育创新文化成功之路

培育创新文化本来就是一项创新举措,不能一蹴而就。凯瑞汽车自2004年进军汽配行业以来,通过逐年的探索,发现建立创新文化涉及企业各个层面,领导者、管理层、员工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这三种角色在创新文化中担任着不同的使命,而创新文化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分别对领导者的意识、管理层的执行、员工的实践提出不同要求,因此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创新文化,其先决条件就是将领导者、管理层、员工这三个不同的使命融合到整个企业文化环境中,最终使创新文化为企业生存发展提升巨大动力。

(一)领导者:敢冒风险,不怕失败

在创新文化培育过程中,领导者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只有领导者了解创新的重要性,才能下决心建立能整合公司所有创新力量的创新文化,从而引导全体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前行。

创新作为成功企业家的典型特质,是企业家的核心精神,而有些企业家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面对大量不确定因素和极易导致的创新风险时,往往采取回避策略,从而导致整个企业形成一种疲乏的、近视的和不愿冒风险的氛围。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前进的动力,自信和敢冒风险是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培育企业创新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求企业管理者拥有“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决心。凯瑞公司的领导者就具备这种决心。

在2002年以前,汽车减振器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国内中高端汽车主机厂所需减振器主要靠进口,凯瑞公司看准这一市场,于2004年6月开始研发此产品。由于生产高质量减振器,需要较好的加工设备及完善的工艺,这就需要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及实验设备,同时还需高薪聘请专业技能人才。当时对这些高额投入公司总经理也曾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通过自己努力,整合企业团队力量打破国外品牌对这类产品的垄断。

凯瑞投入近六千万元从国内外引进高精设备,并从国内外引进18名专业工程师,与自己培养的技术骨干组建了一支较强的研发小组。随着软硬件的到位,凯瑞开始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以“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理念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而这种创新文化引领了凯瑞七年的发展,并逐步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市场垄断,产品进入国内36家汽车主机厂和欧美国家。

创新的过程难免有失败,组织创新文化也要允许失败,领导者在形成创新文化过程中还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正确对待失败态度。

现今汽车大部分采用的减振器是液力减振器,为了解决减振器不能充分发挥并联弹性原件作用的问题,2007年5月,凯瑞组织专业攻关小组突破这一核心难题,而一旦研发成功就意味着公司将提前进入高端市场。在这个项目进行中,外加工的模具制造厂将这套资料卖给了温州一家同行,使这家同行提前占领了市场。这件事对公司整个研发团队,乃至企业整个经营环境产生巨大打击,不但损失了研发费近百万,而且还丢失了市场,凯瑞刚刚形成的创新文化氛围产生了空前的动摇和不确定性。

对此凯瑞领导者勉励大家,要求大家合理看待失败,从头再来。于是2007年底凯瑞投资3500万元筹建了模具加工中心,并实现年产400套精密模具的生产能力,不但满足了产品生产需要,而且在规避风险,提升产品质量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企业上下在这次事件后对领导者产生空前信任,企业培育的创新文化再次迸发信心和活力,

(二)管理层:永不满足,追求长效

管理层在企业已开始担任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当前的市场形势,许多管理人员存在着墨守成规、频繁流动的现象,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而建立创新文化氛围可以激励管理层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发挥作用,将管理人员的流失损失降到最低。

对管理层来言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的保守观念,已经不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企业要进行全方位创新,则必须要求管理层具备永不满足的精神,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建立追求长效的创新文化。这种长效的创新文化能长期保证公司管理层持续正常发挥预期功能,也能使公司的制度体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凯瑞在推动企业创新文化时,极力建立符合自身的长效管理机制,使管理层始终保持工作信心和活力。

发展规划取决着企业创新文化的进程。在每年初凯瑞公司都根据各年的市场分析报表,制定公司的中长期经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当年公司各项指标,并让各部门在公司级目标的基础上分解本部门目标,逐项落实到人完成,这样可以让管理层了解企业的最新进程,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各级管理者对整个文化氛围进行很好把握。

研发是创新文化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从2008年开始,凯瑞成立专门的市场调研组及研发组,调研组负责调研未来五年后到十年后客户的需求产品,针对客户的需求信息,公司给予分解,描述出客户未来十年产品,同时描述出五年后可供客户选择的产品,研发组根据其信息的输入,制定每年的研发计划,按计划落实客户的需求产品,这样就为产品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力保凯瑞产品研发走在市场、同行之前。

2008年开始,公司开始注重人才梯队的建立及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样从企业的长远角度看可以为创新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而在凯瑞的创新文化氛围中,招聘新员工都是经过人力资源部分析分析,一般以五年为规划,根据岗位分析匹配人员,并制定招聘及培养计划,最终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持续有序的引进人才可以保持企业创新文化的长效进行,最大限度的避免创新文化建立的不利因素。

(三)员工:注重实效,确保共赢

创新是一种艰苦的、需要投入全身心的、笃志不移的工作。这种工作越是从基层出发,从实用性、实在的价值标准出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在凯瑞培育的创新文化中,所有人员都认为创新是智慧的结晶,给公司带来了效益,创新者应得到应有的奖励。

2006年凯瑞出台了《凯瑞合理化建议书》,其包括:技术创新、专利获得、生产工艺、检验方法的改进,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有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工作合理化等事项的改进。成立了合理化建议领导小组,制定了合理化建议处理程序,同时也规定了奖励办法及额度。此文件的出台给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效益。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文化理论问题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了迎接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 中国的企业必须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这是不少企业家所刻意追求的一种竞争意境和能力提升目标。然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不可替代性的竞争优势是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制度结构、技术支撑点和文化背景之上, 并通过市场化的有效运作, 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企业的组织能力。如果说, 经济现代化的本质即文化创新, 必须有文化力支撑的话, 那么,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也是如此, 缺乏文化底蕴同样一事无成。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创新文化研究起步较晚, 1998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首次提出了创新文化的概念, 国务院2006年编制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首次将“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列为一个独立专题。该专题组组长王渝生认为, 当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主要表现为: 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占据了主导地位; “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影响科技工作者的行为模式; 科研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有利于创造力的思维品格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界创新文化建设也处在初始阶段, 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观念淡薄。目前多数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引进, 不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 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匮乏, 核心技术仍主要依赖于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 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据有关资料显示,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 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发明专利, 恰恰说明企业缺乏创新文化的有效支持。

2、企业创新人才稀缺, 技术创新的能力差。从创新人才看, 目前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1人, 而美国为56人, 经合组织( ORCD )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7人。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和复合型尖端人才奇缺。从研发机构看, 2003年,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25% , 有研发活动的约占43% , 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差距很大。

3、中国鼓励企业创新的体制尚未形成了市场竞争是企业培育创新文化和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而国家营造的良好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则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支持企业增加科研投入的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很不完善, 支持的力度太小; 国家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和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对企业重大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很少。从总体上讲, 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这是影响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4、创新风险意识差。有很多企业因为惧怕创新带来的风险, 只把创新作为口号, 安于现状。这在一些垄断型的行业及某些国有企业比较常见。

企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文化建设状况不符合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也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企业亟待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从而推动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

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来看,企业文化总体的特征是创新不够。因此,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创新,通过创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创新的总体思路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企业形象塑造、名牌产品创造与宣传、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上下功夫,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的社会化上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具体对策有:

1、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纵观各国企业文化,无一不具有本国特色。这是由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深刻原因决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可以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但是,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却是不能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如果把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美、日等国作一番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民族文化历史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等。因此,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照搬套用国外的企业文化,要在考虑了自身面对的民族文化背景、经济社会环境、经济目标、企业组织模式等基础上借鉴美国、日本、西欧、朝国等国家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创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以名牌产品的创造与宣传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的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产品运营阶段、资本运营阶段和品牌运营阶段。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已经进入品牌运营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要以名牌产品的创造与宣传进行企业文化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产品的总体水平不高,除了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开发和设计投入不够。过去我们搞产品经济,面对卖方市场,许多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自然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以及企业名牌的创造,企业形象的宣传。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产品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强烈冲击。我们在这方面应学习日本的经验。日本企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十分重视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据统计,1965年至1981年日本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平均增加2111亿日元,平均增长率为182%,远远高出同期美国69%、英国73%、法国62%。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比率1987 年度全产业平均为25%,而大企业尤为重视,本田公司为41%,松下电器为57%,日立制作所为92%,日本电器公司高达113%。”日本企业每年有上万种新设计的产品投产,他们用6个月开发新产品、进行设计活动,3个月组织生产,1个月销售。这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新产品的设计是一门集现代科技、文化、艺术和管理为一体的新兴应用学科,它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和艺术的角度对某种特定物质对象进行构思创造,使企业设计和生产出优质、美观、舒适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产品,使消费者在消费物质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文化价值高的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树立起了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人说,当今时代已进入产品设计的时代。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说:“十五年前各个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设计上竞争”。如今,许多国家已把工业设计当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因此,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以名牌产品创造为中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产品的设计、名牌创造和宣传都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中,创中国名牌,创国际名牌。

3、立足于企业的制度创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建设崭新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要求。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新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将面临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冲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束缚,抛弃陈旧过时的企业管理价值观,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崭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立足于企业的制度创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确立现代企业经营价值观,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所以,塑造企业文化必须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必须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大目标以及企业发展的目标相适应。因此,重新塑造的企业文化必须体现七大意识和五大精神。七大意识是:现代意识、市场意识、人才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和经济文化一体化意识;五大精神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面向顾客的竞争精神、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冒险精神。从而,使塑造的企业文化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一个最大特性就是个体性,强调的是“我们会成功,因为我们与众不同”。这就要求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必须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技术水平、管理状况和职工素质特点,提炼和概括出反映企业特色、并为广大职工所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的实际,不能为企业广大职工所认同。那么,这种“企业文化”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甚至阻碍企业生产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实际状况决定了我们在重新塑造企业文化时,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而“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

4、站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

中国目前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且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面对这一趋势以及这一趋势所带来的挑战”,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1)在企业文化的功能创新上,要由管理手段层面向企业文化力的培育方面转化,为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服务。(2)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上,由过去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方面转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和市场创新。在企业文化内涵的创新方面,由单一的内涵向多元化的内涵转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建立一种为企业全体职工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观和经营管理理念。同时又要有包容性,包容多元文化,使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共同为企业发展服务。(3)在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把内在的文化建设,如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观和企业精神等与企业的外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拓展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社会服务、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环境建设的多个方面,提高企业的文化附加值,把企业内在的文化素质与外在的企业形象树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林建强.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探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06(06)

[2] 王理珩.关于打造先进企业文化战略的思考[J]. 中国核工业. 2007(03)

第7篇

“创新”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多,国家、学校、个人都在讲创新。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创新,就是因为创新做得不够,做得不好。创新为什么这么难呢?

在开始讲课之前,我想跟同学们讨论一下:谈到创新,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

有同学说,创新既有学术上的、原创的技术和理论上的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位同学还举了中国VCD技术的发展作为商业模式上创新的例子。

还有同学提到了微软,提到了比尔•盖茨。这里我想以此为例进行一下讨论。从赚钱的角度来说,比尔•盖茨无疑是最成功的。他的成功源自创新,那么他的创新到底在哪里呢?有同学说是垄断的商业模式,还有人说是微软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垄断并不是比尔•盖茨发明的,大家都知道垄断能带来最大的商业利润,而微软的软件并不见得是最好用的;更何况,有很多软件公司也做了好用的软件,他们是否都获得了成功呢?

比尔•盖茨的创新在于他有一个愿景(vision),他看到了个人计算机(以下简称“PC机”)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在当时并不是非常清楚,看到的人也不是很多;而在那些看到了未来的人中,他是钻研得最执着的。

看微软的创新,还要清楚地看到变化。微软之前的计算机以小型机为主,主要在企业和学校中使用;而微软之后,PC机面向了广大的消费者市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比尔•盖茨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台计算机,微软的出现影响了人的生活方式。

创新从不同角度来说,都要以人为本。我想从人的角度来谈创新。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怎么做创新,二是培养创新文化。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创新者有很多层次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者。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工程师、高管,每个人对创新的理解和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任何岗位都有自己的创新。此外,大学、公司、国家都鼓励创新。任何一个公司的老板,如IBM、微软的总裁都天天提创新。环境对创新也有着重大的影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同组织都有创新。而20世纪末21世纪初则是IT行业的天下,我们碰上了一个好时代。

在此,我给大家介绍一本比较经典的书――《Innovator’s Dilemma》。这是一个管理学教授Clayton M. Christensen写的,讲的是工业界的创新。这虽然是一本通俗的书,但用了很多科学的方法。他以磁盘工业为研究对象,对工业界的创新做了深入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磁盘工业为研究对象?其实道理跟生物学家用果蝇研究遗传是一样的。果蝇繁殖快、周期短,而研究创新就要以发展最快的行业为研究对象――IT行业比其他行业发展更快,而磁盘工业在IT行业的各领域中是发展更快的。

这本书里提到了关于创新的一个两难问题,即公司做得越成功,创新就越难。为什么会这样?

以PC机的发展为例。对于IBM,当时一台主机(mainframe)可以卖一百万,它的那些银行客户往往不在乎这些钱,所以IBM能够赚很多钱。而比尔•盖茨希望让他的母亲都用上PC机,这显然与IBM的经营策略不同。在那个时代,PC机就是一种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从性能上看,小型机、工作站、PC机越来越差,但最后PC机却成长起来了,为什么?当时PC机做不了任何小型机的应用,它的可靠性差,容量不够大,速度不够快,它好在哪?至少我们知道它价格便宜,容易维护。

新的技术出现时,现有的应用并不是新技术的最好应用。这就是最好的公司不用颠覆性技术的原因――它已经有了自己的客户,已经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它首先询问其客户需要什么,客户说“我不需要这种东西”――一个最好的公司往往善于倾听顾客的声音,顾客说不好那就不用;而颠覆性技术是要面向新的市场,面对新的客户,它的性能往往比较低,但适用于特定的人群、特定的领域,而且还有价格优势。例如PC机刚出笼时,往往被用作带编辑器的打字机,使得写论文、写程序的工作变得更加方便。新技术到来时,往往是以扩展应用的形式,需要面向一个更低端的市场。所以任何好公司都不会选择新技术,也就是说,越好的公司创新越难。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以上的道理一说就明白,可为什么所有工业企业的发展,都容易落入这样的两难定式呢?比尔•盖茨知道这样的道理,但搜索却不是微软做的,操作系统的颠覆性技术VMware也不是它做的。难道是因为微软公司没有人做虚拟机吗?是大公司不够居安思危吗?是公司员工不够聪明吗?是老板不够重视创新吗?显然都不是。事实上做虚拟机最好的人才就在微软和Intel。Intel的前总裁Andy Grove曾经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硅谷所有大公司的老总无时无刻不在居安思危的。而所有的公司、大学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不仅国家设有创新基金,IBM等公司也设立了创新奖。

这就需要谈谈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就是怎样在大环境下鼓励创新。环境很重要,环境和组织形式决定了价值取向,决定了评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或鼓励了创新的发展。公司往往会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即做最有前途、最好的顾客最喜欢的项目,锦上添花的事情在公司里永远不会发生。那么公司如何创新呢?

这就需要公司的老板考虑如何把锦上添花的事情变成必不可少的事情,需要做这样几件事情。第一,弄清楚谁会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即创新的人。第二,一旦发现这样的事情,就组织一个专门的团队,与现有的人分开,然后给他们一个很小的任务。这是因为对于像IBM这样的年营业额数百亿的公司而言,任何一个几千万的项目都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对于一个二十人的团队,情况则完全不同。这样的话,就可以从机制上达到鼓励创新的效果。

上面谈到的这本书是给公司讲创新,而回到个人的创新,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创新,创新对你有什么好处。这里涉及一个创新文化的问题,还有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具体情况。

创新有风险,成功的概率不过10%,但为什么仍然要创新呢?从公司的角度来讲,强大如IBM者,如果不创新,一旦一个新的、颠覆性的技术发明之后,曾经的大公司恐怕将难以为继。所以,现在IT产业竞争非常激烈,所有老板都明白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像微软这种垄断性的公司都明白这个道理,而我们同学,也必须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思考这样的问题。

创新,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信念去冒风险,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像比尔•盖茨,父母都是有钱人,从小到大都上最好的学校,沿着一条光明的道路往前走。可他却选择了从哈佛退学,选择为自己的信念冒风险。这里的风险,即一个成功的比尔•盖茨,背后就有失败的一百个比尔•盖茨。

第二件事,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事情,那些失败的“比尔•盖茨”到哪里去了?这里涉及到什么是失败的问题。就学术界而言,你提出一个新的思想,如果错了会怎样?可能也就是几个同事知道了,你脸上没什么光彩而已。但四百年前呢?布鲁诺提出日心说,结果被烧死了。所以说现在创新失败相对而言没有什么风险。可能失败了的创新者正在做第二次、第三次创新,然后成功了。

做创新的人,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中国有个“第十名现象”,美国叫做A+ Student。我们现有价值体系说第一名永远不会犯错误,这就决定了第一名永远不会做颠覆性技术――他做一个硬盘,就是要速度越快、容量越大越好;而第十名可能就会去做iPod里的体积小、外观漂亮的微硬盘,因为他本来就比不过第一名,所以选择从另一个方向前进。要知道纯钢并不是最好的钢,而我们创新就是要去加入重要的杂质成为特种钢材。创新人才就需要增添一些素质、增加一些勇气从其他地方获得满足。

创新第一件事,就像我们中国人讲道和术――所有人强调的都是术,即技术层面上的事情。而实际上创新更重要的是道,是个观念,是从环境对你的约束中逃离。

我们现在看了别人的书,听别人说话,然后自己思考对我而言,创新是什么?我们做学术,或者成为公司的雇员,要怎么创新?

创新中自我的定位很重要。看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要从时间的角度观察,即我做的工作是为哪个时间段服务的:如果有个东西要在一到两年内做,那就要在公司做,因为公司具备经验丰富的人才、有钱、有利益驱动;如果有个技术,是下一代的产品,需要在两到五年内完成,则应由公司的研究院实现系统原型;而我们学校往往定位为五到十年,至于十年以后的事情,正如当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这是最基础的研究,一般由国家实验室或大学完成。

谈创新,首先要想清楚创新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必不可少,什么是锦上添花。然后,要知道做什么是困难的,什么是自然的事情,什么是不自然的事情。不自然的事情难做,整个社会机制体制都不支持。所以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体制,鼓励和扶持创新,减少摩擦。扶持创新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支持者(stay holders),即谁对这件事情最关心,只有他们都受益,事情才能成功。

所谓创新,说得不好听就像赌博一样,因为效果总是很多年以后出来的,现在我们却要投资:投资时间,投资金钱。而创新之难也难在评估,在于如何区分创新的优劣。想明白这些事情,就要开始做。

以学校里的学术研究为例,因为它与在座各位都联系紧密。这里主要讲的是美国的学校。学校的创新有什么动机呢?校长、院系、老师和学生都关心些什么?校长在乎学校的名声,还得关心实际的事情,即经济利益。老师希望学生能够成才,自己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也希望科研成果能为自己带来名誉。而你们为什么来北大读书?当然是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将来事业的发展。

有了动机,学校里的创新做什么,怎么做呢?学校有自己弱势的地方,缺乏金钱、经验和人才。但IT界的任何一个突破都是从学校和研究所出来的――从体系结构,到操作系统,到编译器,到软件工程,所有最先进的技术都是从学校出来的。今天我们说Google的搜索引擎很成功,它也是在学术界信息检索和人工智能很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原创性的工作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只不过开花结果在Google。所以我们在学校做创新,不要被公司的光环吓倒。我们也有我们的强项,要发挥自己的强项。

我们的强项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有自由,公司的人手脚被捆住。之前说到公司的价值取向非常明显,只有对公司的发展有贡献才能受到重视,才能成功;而学校则给你这样一种自由的天地,让你放手去做。所以在学校里做创新一定要跟公司的人想得不一样。其次,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年轻。创新有风险,但对我们而言这风险却算不得什么,只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所以不论我们想到多么离谱的事情,我们都敢于去做。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学术界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即交流的氛围很好,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件事;而公司就不一样,做事是封闭式的,只有做出来比别人好才能成功。Google做搜索,微软也做搜索,他们之间互相保守秘密;而学术界,我们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借鉴,这是我们的强项。还有就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做教授要提职称,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各个学校不同,没有好坏。CMU就是要做影响世界计算机发展方向的事情,要领导计算机的发展。我们不强调干了多少事,而在乎最终的结果,最终的效果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或者如何改变了工业界的进程。我们不强调写了多少文章,不强调拿了多少科研经费,论文和经费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好的价值取向能鼓励创新。

创新是有风险的,干大事必须要冒大险。因为学校的定位跟公司定位不一样,学校允许冒险。而学生一定要有自信心,虽然你们没有经验,但你们年轻没有包袱,应该想自己该想的事情,而不要想Google雇员想的事情。一定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因为你们处于创造性最好的阶段,虽然要学习一定的社会的东西,但不要去当社会的人。

创新就跟哥伦布出海一样,很多危险,前途未卜。哥伦布没有找到印度,却找到了美洲大陆。做研究有时候也是这样,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或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学校做研究就有这样的奢侈,我们一定要利用这样的奢侈。

讲到这里,我们再想想微软为什么成功。因为它有远见,看到了PC机的未来;因为它提出了PC机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将软硬件分开;因为它采用了新型的商业模式,与IBM合作;因为它执行能强,最有信心。

我们创新,也要善于从这些例子中学习,但并不是所有方面都可以学习的。将软硬件分开,提出开放式的体系结构是我们学不了的。而退学创业,也不是比尔•盖茨心血来潮――实际上他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等机会;而且他母亲与IBM的董事非常熟,有机会了解计算机行业状况。对于创新,技术层面比较容易借鉴,关键还是理念,要有信心,目光要远大。

第8篇

上千年的历史走过,白酒这个承载了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产物在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时候西学中用开始了漫长的品牌文化建设。从白酒大王五粮液的中庸文化到国酒茅台的国酒文化,从剑南春的盛世唐文化到泸州老窖所追求的国窖历史文化,从云峰酒业的糊涂文化到金六福的福气文化。中国白酒在品牌文化建设上把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挖掘到了极致,不断的将老祖宗的东西一次又一次的叠加在自己的品牌上。但是市场不是一层不变的,面对饮酒低龄化和洋酒在中国的日益兴盛,白酒的古文化不再是市场的灵丹妙药。求古使得中国白酒在品牌文化的建设上越走越窄,离年轻的消费市场越来越远。

白酒要在和洋酒的竞争中分庭抗敌,要为年轻一代在饮酒需求上所接受,要在品牌文化建设上走出更宽广的道路,那么白酒的文化需要革新,需要一次使白酒文化重新焕发青春的。

白酒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

什么是文化?解释什么是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于文化的定义多不胜数。但是要明白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既是社会现象,那它就不会是一层不变的,社会在发展,社会现象在发展,理所当然文化也在发展。中国白酒求古求老求历史的文化并没有错,在早些年这符合了社会的现象,迎合社会对酒文化的需求,当然会使白酒一统酒水市场。但是社会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得酒水消费的文化品味开始变化,白酒再用求古文化来满足消费者那无异于刻舟求剑。面对洋酒迅速的占领年轻一代的市场,并且向传统白酒市场发起冲击的时候,白酒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洋酒在这点上的成功或许能够给白酒一点启示,以人头马等高端洋酒为例,面对国内日益扩大的奢侈品市场不断打出奢侈牌,人头马的身影几乎出现在每一次的高端奢侈品展示,面对日益兴起的夜场,以芝华士,杰克丹尼斯,轩尼诗为首的洋酒以时尚隽永并富于美感的广告不断的为年轻一代在酒水消费上洗脑。

白酒需要的新文化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酒水消费文化需求,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需要什么文化,就提供什么文化。要不断的研究社会现象和市场现象的变化,从中提炼出新文化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在酒水文化上传达给消费者。

但是白酒吸收新文化,并不是抛弃白酒原来的东西。中国白酒为什么在求古的道路上走了那么远,其原因可能就是中国白酒的本身就很有历史可以挖,兴盛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离不开白酒来助兴,白酒本来就是我国历史的一个传承。“茅五剑”在这些方面的历史肯定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那些二线甚至三线的白酒也可能在故纸堆里寻找到几个相关的记载。这是中国白酒的在文化上的长处。白酒的新文化建设如果抛弃了这些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白酒就会自毁长城,吸收到的文化元素无可依附,变成无根之木,无缘之水。这样的白酒新文化当然是失败的。

有人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道出了白酒新文化的操作精意。举个和白酒无关的例子也许可以给我们在白酒新文化建设上予以启示,著名的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她们将中国古老民乐与西方演奏技巧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全新现代气息的东方特色音乐。十二件充满古色古香传统韵味的民族乐器,十二位洋溢着现代青春活力的女子,充分展示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柔情与豪放。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总有相通之处,白酒的就是要将中国白酒的历史元素用现代的时尚的符合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方式包装出来。在白酒新文化建设中,坚决不能放弃原来中国白酒的历史特色,在白酒很多的历史元素里面都能挖掘出与现代消费相关联的东西,像剑南春,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这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不仅表现了剑南春悠久历史的同时,也体现了剑南春的皇室享用这独特的品质。既是皇室享用的美誉,再吸收现代高端奢侈文化可谓历史和现代完美的结合。

在白酒中不得不提到,第一个将时尚元素引到白酒文化操作上来的水井坊,当水井坊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前四川全兴足球对的队服上的时候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知道水井坊到底是什么。从中国白酒第一坊到白酒的高档生活元素,从四川全兴的球衣广告到在《时尚》密集的广告轰炸。从一个考古发现的酿造作坊到一个即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时尚生活元素的白酒品牌。水井坊正是寄古于今,在被茅五剑垄断的高端市场上切下来一块肉。

水井坊的成功说明在传统白酒注入新文化是可以成功的,并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第9篇

关键字:新文化视角 职业教育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就是将职业教育进行终身化、全民化、高效化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去除导致发展变缓或者导致发展偏离方向的因素,扶持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经历过新文化的洗礼,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也日趋于完善,更新了许多传统文化视角下所反对的新思想、新举措。但是,作为对从事职业的人群影响广大的职业教育来说,这种改变是可喜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来进行战略上的微调,管理上的更新,制度上的变革。所以,新文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管理应超越传统文化的束缚,努力创新。

一、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问题

首先,目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开放,无法与市场进行良好的融合。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个目标,西方的职业教育管理者较注重职业教育与市场体系的结合,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体制中加入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因素,紧密的与市场结合在了一起,从而使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更加开放繁荣,更加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相对比之下的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与市场的结合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也相对较封闭。长时间以来,受到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没有摆脱传统束缚,与市场进行接触的机会,导致一直以来过于封闭。

其次,目前的职业教育机构法规没有明确的地位,相关的产权纠纷处理不当。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问题上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职业技工院校还是没有实现自主办学的大目标,所以职业教育学校和政府的关系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由于职业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职业教育的地位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并且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造成产权不能明确的进行界定,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纠纷。这种由于产权不明确而引起的纠纷已经产生了很明显的不良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发展展望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现状中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无法对职业教育形成良好地促进作用。为了可以使这种不良现象得到有效地改善,就需要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进一步地调整和改革。

(一)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管理现状,我国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向着终身化、全民化、高效化进行发展。

1、职业教育管理向终身化发展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提出,人才成长的道路应转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也应该向着终身化发展。

由于我国存在重视高层次人才和重视理论的现象,所以使得中低层次、技术过硬的理论性人才备受轻视。在这种现状下,职业教育的需求明显不足,而且大部分有需求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试图通过技术进程的人,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过低,往往接受不了消费较高的职业教育课程。因此,职业教育管理应该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贯彻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2、职业教育管理向全民化发展

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扩大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各个时期,尤其是就业严峻的时期,职业教育肩负着解决广大无业人员就业的重任。这些人员都迫切的想要掌握可以谋生的技术,争取就业、再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为此,职业教育管理必须向着全民化发展。首先要与高、中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建立良好的衔接渠道并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渠道。其次,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强招生能力,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3、职业教育管理向高效化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多层次人才支持。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职业教育应积极向高效化方向发展。首先,职业教育管理应以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为研究重点,其次,要注重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再次,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自主的进行学习,并且使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实现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到有兴趣学习转变,以此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成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台格人才。

(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

首先,要将职业教育的管理结构与市场机制良好的结合起来,不要进行封闭式办学。职业技术教育离不开社会的需求,两者相辅相成,如果想要职业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对封闭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改革的同时,要多向职业教育管理出色的国家进行借鉴,多学习国外优秀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多与国外的职业教育管理专家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就逐步充实职业教育管理与市场结合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最终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其次,职业技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主办学权的优势,将自主办学权充分利用起来。当前的经济体制不断的进行改革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各级政府也开始深入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通过这样的方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职业教育管理也许无法完全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适应。职业技术院校应努力减少其他因素对院校招生和办学的干预,充分利用办学的自,从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逐渐转变为运用相关的行政手段实施管理。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面对着很多的挑战,但是,要使我国职业教育管理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要使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朝向更高更好的目标发展,也需要我们所有教育界人才的努力。但我们可喜的发现,中国的职业教育市场还是比较健全的,西方的一些职业教育体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只能作为一定的参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社会需求同步,才能使中国的职业教育管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这使职业教育更加的具有吸引力,更加的具有广泛传播性。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政府和所有教育人士的努力,中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一定会蓬勃发展,更好更快的为社会输送技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诚.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年第1期,17-18

[2]励增艳 孔存慧.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5)57-58

[3]周文娟 吴晓义. 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9)30-35

第10篇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

    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第11篇

一、敲钟:创新型艺术空间在现今小学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

纵观当代,资讯科技、经济金融、文化艺术等领域都高速发展。其中,从事广告、建筑、时装设计、电影、音乐等行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升。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指出:“在当代社会,知识、创意及人力资本正在替代传统自然资源和有形劳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主要源泉,而人才,尤其是创意人才的集聚则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创意人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现今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反应能力快,渴望表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美术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插旗:创新文化浸润持续可发展的校园美术空间

艺术空间应是以创新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美术空间。将孩子创造力表现的过程、多形式的作品直接运用到艺术空间的展示区域,将原有专业教室深入建构,使其建立一种与艺术教育互生、互补、交叉融合、和谐、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遐想:创新美术空间的能量无穷

1.孩子自己创造的校园环境彰显“家”的思考

以往的校园等艺术教育环境的设计力求把校园的人文、历史、景观和审美结合。如浮雕长廊、精心修剪的花草等,然而忽视了“艺术空间”的生命力,即艺术教育的核心――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能把孩子创造性的过程和作品展示成校园一角,更能彰显孩子们对于“家”和“美的生活”的思考,融入美育思想。

2.学生原创作品的主题展厅融合艺术韵味

国内已有很多艺术空间、艺术展览馆收藏了大师的书画墨宝等以供欣赏。在校园中的艺术空间如果能更多展示孩子们的原创作品以及创作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创新力,同时不仅避免了静置的作品多是挂在墙上,少有光顾的情况,同时也给予孩子们美的创造平台,去欣赏、交流同龄人的作品。

3.在艺术空间的搭建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行动力

这种艺术空间创设区别于传统,从创设规划、实施过程、健全完善各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观察思考、创新设计、实践动手、制作完善、独立思考、合作分工、引发联想、以新视角看待平常

事、尝试换位思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尝试新的事物,对于学生的创新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通过孩子们的双手,运用新型材料,甚至是废弃材料布置,也为艺术空间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原动力。

四、小试:艺术空间在校园内的创设

1.平面创新作品在艺术空间中的展示

倡导让学生自己邮郑运用多元表现材料、尝试综合表现技法,将平面创新作品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构建艺术空间。如,进行主题绘画、利用废彩纸、彩布拼贴的“彩色玻璃窗”、模仿大师克里姆特运用层叠画法、装饰贴画完成的壁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艺术空间的一部分,如,形成一面壁画墙、形成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经典――一扇彩色玻璃窗等,从而,艺术空间展示更有形式感,视知觉的感官体验更强烈,孩子们稚拙的作品使艺术空间的气息更为质朴。

2.立体创新作品在艺术空间中的展示

倡导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多元表现材料、尝试综合表现技法,以多样的表现形式自主动手,“堆砌”出艺术空间。其中,材料多为废弃纸板、废弃纸筒等,材料的多元性也考验“设计师们”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发散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创新、独特的表现手法往往令人眼前一亮。如,利用废旧KT板上2人一组创作“自画像纸牌”,表现材料有废纸巾、版画刀、丙烯和水粉颜料、木胶等,表现技法有画、刻、搓、揉等,最后形成大幅牌面在艺术空间中形成装置,构建了艺术的空间;设置数字艺术空间,形成艺术空间中的互动区域――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为一体,结合电脑绘画、手绘板等现代美术形式。

五、思考:艺术空间的完善健全

1.倡导“就地重组”的创新理念

在培养新世纪创意人才的要求下,许多新的材料、新的表现手法也能走进艺术课堂:砖块、石头、水泥、废旧垃圾等等,有许多东西通过再利用,通过学生们的想象、设计能让它们重新“活过来”,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即媒介材料的潜在艺术表现力。从而构建重组的艺术空间,同时也更新了感官体验。其中,不同的材料在同样的作品制作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材料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制作兴趣。

2.倡导“装置堆砌”的现代艺术

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从而进一步丰富艺术空间,形成“自然的、发展的、创造的、新型的、感官的、多维的”体验空间。

同时,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装置堆砌的现代艺术对于孩子们的创造力实践培养更具直接性和趣味性。

3.倡导“以生为本”的设计思路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包含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种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建议和成果,尊重其对于艺术空间中创设事物的表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展示。

4.倡导“感官体验”的空间构想

多感官空间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六、展望:艺术空间在今后发展中的完善

第1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八月的**,秋风送爽。八月的工地,热火朝天。今天,**集团在此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揭开了新文化家园开工建设的序幕。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新文化家园的开工奠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光临奠基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祝贺。

新文化家园项目是县委、县政府立足“诚信、双赢”进行整体开发、配套建设新城区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是我县迄今为止通过市场化运作、成片开发房地产的最大手笔。它的成功实施,既是县委、县政府顺应市场潮流,审时度势,不断创新的重大举措,也是县委、县政府实施“外向带动、城镇拉动”战略的重要体现。同时,新文化家园也第一个利用水网优势,体现新江南主义风格的高档住宅示范小区,它的建成,对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拓展城西的发展空间,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我提三点希望:

一是投资方要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能运作”的原则,做足水乡特色、生态特色的新江南主义风格,把新文化家园建成我县代表性、标志性建筑群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环镜,形成个性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住宅示范小区,连同周边学校群体,形成一片功能完善的城市地带,推进我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建设方要抱着对投资方、对购房户、对全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标准管理,快速度施工,为消费者早日入住创造条件,也为我县城区改造提供充足的房源。同时,以一流的工作水准,建成一流、优质的品牌工程,打造全新的城市亮点,为完善学校周边的功能、推进我县城区向西拓展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支持和关心新文化家园的建设和管理,以全县的发展大局为要,主动搞好部门间的配合和协作,及时为投资者分忧解难,为新文化家园早日竣工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全方位的服务中体现灌南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同时,有关部门要早日制订小区管理规划,做到环境营造、社区配套,物业管理等方面同步进行,真正使一流的小区变成天人合一的最佳居住场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同志,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投资方雄厚实力保证下,在工程建设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新文化家园不久将呈现在灌南人民面前。

让我们共同把**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版权所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