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国名言

爱国名言

时间:2023-02-17 02:5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国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爱国名言

第1篇

每当仰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唱着国歌时我不禁想起的一句爱国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当我读到这句的爱国名言时我总会想起老师向提出问题时回答时铿锵有力的画面。我也时常在想我是为什么而读书?每当我读这句爱国名言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中国落后被欺负时的场景。

当时中国还很落后。到处都受其他国家的欺负。张叔叔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几名八路军叔叔被日本鬼子抓了起来,被关进了铁笼里,铁笼里开了一个狗洞。一个日本鬼子说;“你们如果从这个狗洞钻出来我们就放你走,如果不钻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但是结果都令人很惊讶,八路军叔叔们都没有钻,日本鬼子就把他们都给杀死了。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啊!八路军叔叔们在生死和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尊严,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为中国挺直了脊梁!我还从网上找了一些图片,我看到了日本人的残忍、凶恶。我看见日本人把村民的头垒成一座小塔似的,还看见了一个日本鬼子在旁边笑……我还看见了一张更残忍的图片,我看见一个日本人在…他在用中国人的心下酒吃……这是多么的耻辱啊!我一天看见了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记录,他们杀人用刺刀杀人,一个当年参军的日本人说:“我们用刺刀杀人是因为我们喜欢刺刀从肉体拔出的声音。”这是多么残忍啊!

现如今日本又来占领我们的,非法购买。我们已经被日本欺负过一次了,不能再有第二次了。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这使为我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现在我已经明白了我是为什么而读书,我是为祖国的尊严和自己而读书的。我现在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六年级:蒋艺娜

第2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

曾经,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她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她是一片民不聊生的土地,她是一缕鸦片的轻烟;曾经,我们的祖国是一卷充满耻辱的“史记”,她是一条百病缠身的巨龙,蜷缩在地上奄奄一息,等着被帝国主义列强们分割。但是如今,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威武的巨龙重振雄风,它长嚎一声,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崛起了!看到一句句爱国名言,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无数个名字。正因为有了这些爱国的人,才有了今天强大的祖国。但是爱国不仅是他们的责任,更是是每个人的责任。

今天我要讲一个小人物的爱国故事。故事的主人工名叫包剑雄,他是浙江温州一名普通的工人。1997年,时,他设了一个倒计时牌;1999年,他同样做了一个倒计时牌,并且自己写了一幅对联,制成横幅,悬挂在村路口,对联为“同喜同庆迎接,同心同德走进崭新时代”。

包剑雄的这种强烈的爱国心缘于他特别喜欢阅读历史书,包剑雄说:“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的耻辱史已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真理。

教育家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凡是脚踩中国之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

我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从现在起责任溶入我心,溶于我们每个青少年的心,又何愁我们的民族不兴旺,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责任,神圣的责任,属于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六年级:向天歌

第3篇

一、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学生参加“升旗仪式”都能做到服装整洁、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学生神情庄重、严肃,队礼规范,唱国歌的声音响亮、整齐、有力。

2、通过观看校园伟人画像、记忆爱国名言,使学生感受颇深,激发了他们对伟人志士的崇敬之情,并为自己写下了豪情壮志,誓以伟人为学习榜样,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3、自从举行“爱国歌曲大赛”后,校园里涌现了“爱国歌曲风”,同学们花样百出:对唱、合唱,层出不穷。昔日流行歌曲渐渐被爱国歌曲所代替。

4、在国庆节期间,开展了“我为祖国妈妈献份礼”的主题班会,同学们热情极高,展示了自己的特长,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组织刊出爱国专刊,学生通过找资料,了解了许多有关祖国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

5、组织观看爱国影片,了解祖国的文化、地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通过开展“谁是最优秀的值日生”评比活动,使班级更加得干净,整洁,并养成了保持卫生的好习惯。

7、自开展“心灵告白”班会活动后,学生敢于交流,敢于诉说,通过“写信”“投稿”“对话”等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烦恼,疑惑,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8、通过开展“安全讲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加强了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自救措施,并无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班级各项工作皆已上轨道,并运行良好

1、开学初所选拔的班干部都能各尽其则,分工合作,把班级的卫生、纪律、学习等方面抓得头头是道,为老师分担了不少工作。

2、学习惰性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三周开展“我的理想”主题班会,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表白自己的理想,并制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采取的措施。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把理想作为前进的动力,努力向上,沿着自己制定的目标不断前进,学习气氛较为浓厚。

3、在班级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交往融洽,学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4、转后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本学期,通过与后进生谈心,交往,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平时多关心多鼓励,并对他们采取“优惠”政策——作业面批面改,优先批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何龙龙与何建伟是班上典型的后进生,开学初,龙龙同学经常打架闹事,上课迟到,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建伟同学课堂上搞小动作,不认真不及时完成作业。到现在,这两位同学都能与人友好相处,大部分时间能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积极发言,学习的兴趣挺高,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4篇

师:这次习作很多同学能够通过借鉴资料,写出的文章让人很感动,所以老师决定选取一部分好的文章再开一次演讲比赛。

(学生仍兴趣高涨,可能还沉浸在上次活动的喜悦、自豪之中。选定好人员,10月10日下午“爱我中华”演讲会开始了。)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今天让我们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深切的爱。下面爱我中华演讲会现在开始。

师:下面请一号选手周星蕊为大家演讲。

周星蕊信心十足走上讲台,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我的祖国》。这一上场,就让我震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字正腔圆。看来真下了苦工夫,以前的“毛普”不见了。我的兴趣也来了,偷偷瞧了其他学生一眼,哇,一个个神情专注,看来也被这充满激情的演讲所吸引了。正得意效果不错时,发现有几个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又开始走神了。此时若批评,提醒定会影响演讲者。只有默不作声。周星蕊的演讲结束了,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真棒!浓浓的爱国之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小作者深情的演讲也令我们陶醉。(接着做了简单点评)

师: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刚才的演讲中提到了哪些爱国志士。

注意听的同学纷纷举手,走神的同学则慌了神。我请了一位认真听讲者回答后演讲比赛继续开始。

师:下面欢迎班长陈美华为我们演讲。

“辣椒”小班长一上场顿时令学生惊讶不已。这温柔细腻又不失感情的语言真出自陈美华之口,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陈美华同学平时就泼辣,说起话来总像是吵架,听着特刺耳。她的语言,尖细的嗓音总让学生惧怕,因此得名——小辣椒。也正因此使很多学生不愿与之亲近。为她说时的“霸气”我可真没少下工夫,看来工夫不负有心人,小辣椒——变了)

朱小龙:我知道了骇人听闻的。明白要想不挨打就必须强国。

孙志福:(班级中成绩较差的一位学生)我知道了自明朝初年,就属于中国版图,日本人想据为己有,真不要脸!我们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领土……

师:没有认真听记,怎么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呀。所以,我们要向以上学生学习,看来细心听收获还真不小。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呀!

朱恩杰惭愧地低下了头。

师:下面请男生代表付涵上声,这可是我们男生队伍中的“种子”选手呀!

(付涵平日说话速快,生性胆小,缺乏锻炼,但成绩优异,男生队伍的佼佼者。此次演讲主要为了给他一个锻炼展示的平台,真没让人失望,他的演讲稿可是经过了精心修改的。)

付涵的演讲虽没有前几位动听,与自身比较已经进步非常大了,语速慢了很多,吐字清楚了、感情饱满了、唱读现象也少了。不过姿态不够自然。

付涵演讲时,班中学生无一不专注听讲,讲到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时。瞧!李家旺还立刻拿出笔记录。全神贯注地听,认真地记,看来教育起到了一定效果。学生专注的神情,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总结此次演讲的收获,学生侃侃而谈,说得动听,说得真诚。

最后活动在激昂的《歌唱祖国》的乐曲中结束。我为获奖选手颁奖,让学生回家重新修改习作,要求要有自己的思想,教育学生借与抄的意义不同。这次活动,学生收获了很多,我何尝不是呢?真正的受益者非我莫属呀!收获如下:

1.通过活动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也为我今后如何突破学生的朗读树立了信心,找到了方法。通过活动,还发现了班级中朗诵、演讲的“新苗”。

2.在精彩的演讲中学生积累了许多知识。如:爱国名言、爱国人物、祖国屈辱历史与繁荣的今天。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5篇

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所以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来加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呢?下面提出三点建议:

1、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2)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逐渐培养。(3)重视个别学生的实践指导,这也是完成情感培养任务的一项途径。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教育;合理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见,现代教育离开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简单地谈谈信息技术在农村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1.硬、软件教育资源

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农村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推进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产业建设,经常组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工作,努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虽然农村教师年龄较大,对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领悟的不是很快,但他们大部分没有对这种新鲜事物避而远之,而是潜心钻研,俯下身来向青年教师学习。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农村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山区学生存在知识底蕴不太深厚、从周围环境获取的信息量小的现实问题,所以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很有必要。

1.课前准备

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除了依据教学参考书外,还可以到百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网站下载与课本相对应的课程标准,当然也可以利用QQ、MSN、UC、微信等与同行交流观点,经过多方搜集、整理后,制订出一个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目标。去年,笔者在主讲《语文七色光》时,除了教学参考书上的学习目标外,又加了一条,让学生课下搜集、整理出一些爱国名言警句,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教学过程实施环节

(1)创造教学情境。一个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处于最活跃的阶段。尤其是农村的学生视野受约束,这样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其多种感官,激发其内在潜能。比如:学校的秦老师在讲《我爱大海》这篇文章时,笔者和她共同从土豆网上搜集、剪裁了一段大海的视频。农村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看过真的海,他们看到这段视频后都张大嘴巴发出赞叹声,感受到大海的波涛汹涌和波澜壮阔,产生了很多疑问:海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海在清晨、上午、黄昏、夜晚时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些问题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量找准学生的生活和学科之间的切入点。

(2)新课实施过程。这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基本阶段,也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上的连续,展开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还原给学生一个高度的仿真教学环境,让学生知道该学习什么,怎样去学习,这样才能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也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口述讲解方式变为形象直观的图像动画,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使他们乐于学,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2010年,在笔者讲的一节公开班会课“不忘家乡史,缅怀先烈志”上,笔者播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由于处在农村的环境中,学生没有到过电影院,更没有看过的短片,他们看过这段视频后愤努万分、情绪激动。视频的直观呈现使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历史,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认识到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更有能力才能使祖国强大,不受别人的欺压。又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古诗两首写字课”上,学生接触了计算机,亲自动手实践,感受到事物的变化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

(3)训练评价阶段。学生学习完知识内容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习题来强化学习效果,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之后,教师还能利用预先设计的评价方式来统计学生的成绩,并向他们呈现,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大部分,所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不容忽视。我们这些前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重任,要改变思想,与时代同呼吸,尤其要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教育质量,让农村学生脸上绽放更灿烂的笑容,双手擎起祖国的蓝天。

第7篇

希望看到本国运动员力克群雄,夺金摘银,是观众的心理常态

对运动员与观众而言,都存在着挥之不去的“金牌情结”。当今的国际格局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构建的,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中,与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命运与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希望祖国强盛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人们十分正常的心理状态。

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与国家荣誉有直接联系。如运动员胸前戴着国徽,背后印有国名,在开幕式上以国旗为先导,分队入场。特别是当比赛结束后,国旗为获胜者而升,国歌为金牌获得者而奏。虽然国际奥委会强调奥运会是运动员个人之间而不是国家间的比赛,但是这一系列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仪式,使得运动员的个人之争变为民族国家之间象征性的竞争。

事实上运动员代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其国家和民族。于是我们看到不管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在夺得胜利后,最习惯的动作就是高举国旗,向观众致意。因此,希望看到本国运动员力克群雄、夺金摘银,是观众的心理常态。金牌已经成为增强人们的民族荣誉感的一种象征,起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奥运会本身并无国家奖牌得分名次的比较,而几乎所有的国家及新闻媒介都不厌其烦地保持着各种量化的比较的原因。

如果只重金牌,也就忽视了奥运的教育价值,“金牌情结”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

但是,人们常说,越过真理一步,便成谬误。“金牌情结”同样也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如果让“金牌情结”无限放大,那将是十分有害的。

首先,体育比赛,并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能比较,而是旨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为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运会旨在通过体育比赛,为全世界的青年人以诚相见,以情相娱,从而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如果运动员和观众的眼里只有金牌,有金牌则喜,无金牌则悲,就会忽略甚至忘记奥运会所承载的重要的社会使命――国际间相互了解与世界和平。

其次,奥运以人为本,培养人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奥林匹克运动试图用体育运动来培养人的各种基本的社会价值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如人格的均衡发展、公平竞争、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快、更高、更强”的生活态度、对胜利者的赞扬、对失败者的尊重,以及友谊、团结、和平、正义、民主等等。这些教育效果的取得,主要体现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而不是它的结果。如果只重金牌,也就忽视了奥运的教育价值,使我们可能对一些感人至深的场景视而不见。

再次,以金牌论英雄与体育比赛自身的特点不符。体育比赛之所以吸引人,就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比赛的过程也是悬念迭起、胜负难料的过程。在实力相近的国际大赛中,许多偶然的因素,如跑道上一颗小小的石子,观众席上照相机一次不合时宜的闪光,对手有意无意的干扰,自己或同伴一次短暂的恍惚,赛前一个不愉快的电话等等小事,都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使运动员最终与奖牌失之交臂。在竞技场上,哪怕是具有绝对夺冠实力的高手,也常常在各种偶然的因素下,饮恨赛场,这就是竞技体育中常有的“克拉克现象”。克拉克是澳大利亚长跑名将,在1963―1968年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然而在这一时期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发挥失常,与金牌无缘。作为运动员,求胜心太过急切,反而会使技术动作在关键时刻变形走样,影响竞技能力的发挥;作为观众,对运动员夺冠的期望太过,也会对运动员造成巨大压力,将主场优势变为主场劣势。

体育比赛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将参与者置于一个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激烈的对抗来激发人的潜能、锻炼人的品质、深化对人的理解,完善人的道德。在体育比赛中,竞争的双方既是对立、对抗的,又是统一、合作的。选手们比赛越是激烈,就越能调动出各自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完善其人格。因此,金牌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必要的,它鼓励人们全力以赴,敢为天下先,以奋进的精神参与奥运。但是,当金牌成为唯一的目标时,却又会产生种种弊端。这里我们也许应当重温一下顾拜旦的一段名言:“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作者为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第8篇

广西桂平西山镇城西小学校(537200) 原小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片面地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却忽视学生情感的作用。 “展示台”虽是为综合性学习而设,但教师应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聚焦学生的课内所得,并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的情感导向。文本内容的延伸可以使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从“师”“书”单调的信息来源变为全方位地感受周围的世界。

一、内联——建构“展示”的整体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展示台”的内容是丰富的。如果教师能把“展示台”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单元内容适当整合,会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节语文课,如果学生没有完全走进文本,就说明教师没有给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如果教师在整堂课上都能给学生创设一个个与文本内容相符的情境,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专注,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对“展示台”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展开,这也是对文本的拓展与延伸。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借助课文或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家长的带领下,寻找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用手中的相机或笔记录下来。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些“自然的启示,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每一张图片下面用一两句话加以概述。最后,围绕这个主题,在年级宣传橱窗里展示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大自然的印象”等。同时,结合单元习作,选择一两个“我眼中的大自然”写一写,让学生的情感在文字中自然流露。这样环环相扣、有的放矢的教学,使容易被忽略的“展示台”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情感、智力双丰收的效果。

二、外引——感悟“展示”的人文意蕴

教材中“展示台”所展示的内容是有限的,有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不要拘泥于这些示例与范文,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展综合实践,充分交流,享受学习的乐趣。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主题为——“农村生活”。如果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身边的人、事、物的感情便会在表达中自然流露。而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很难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单凭课堂上的几篇范文来作情感抒发,不仅十分单薄而且肤浅。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因势利导地“补充”——让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来丰富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可以结合综合性活动,开展“走进农村”的体验活动:利用双休日,由家长带领学生去感受农村的美丽风光,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让他们真正地走进农家,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生活。这样的体验式补充,既激活了枯燥的课堂,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在生活中”的乐趣。

三、寻根——激活“展示”的独特张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和共建。教师在此过程中,是活动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学生之间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相互交流和讨论,促进了他们的友好交往,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在进行“展示台”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之后,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作好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而言,“展示台”中的许多内容都要求他们先在课外实践,再到课内展示,这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展示台”中提出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就需要合作完成。教师一定要预先分好工,这样才能取得效果,使合作不流于形式。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爱国名言”搜集擂台赛: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合理分工,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在团队竞赛中感受合作的意义,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像“展示台”这样的内容安排,既整合了课内所学,又延伸了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能力。

这小小的“展示台”,贯穿于课堂体验、生活实际、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收集整理资料等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它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更是衡量我们教师教学成果的一把标尺;它是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凭借,更是我们一线教师认真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明镜。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积极利用好“展示台”这一微型教学资源,通过内联、外引、寻根等多种方法,使其得到整合、优化,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一定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就会彰显出情感、智慧双收的和谐张力。

(责编 韦 雄)

第9篇

关键词: 中国画 重要性 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水墨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我国学校美术教学中,设立中国画作为教学内容是由中国画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画既有绘画的共性特征,如形式元素与形式构成,又有其他画种没有的个性品质,如意象造型的独特性,工具材料呈现的特性,等等。中国画作为绘画门类中的重要画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世人瞩目,对于先古留下的瑰宝,我们从学生阶段就应该学习和发展。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设国画课的重要性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学生可以借助中国画的学习体味中国文化的精髓。因此中国画教学内容在学校基础美术教育中课程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美术课程更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而国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精粹,更应该在初中美术课中加以推广。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画古有陶情养性之说,在中小学中大力开展中国画教学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

二、对初中阶段中国画教学现状的分析

现阶段初中国画教学状况令人担忧,表现为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兴趣不高等。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国画教学只有几个课时。受平时书写工具的限制,学生作画时不能很好地控制毛笔的干湿程度,更不能自由地挥毫泼墨,即使在教师示范之后大部分学生作画时仍会出现无从下手、手忙脚乱等现象,画出来的画要么颜色跑得到处是,要么就是笔枯墨如干草,大部分学生所绘物象的形状和构图无法谈及。中国画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还缺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

美术教学在近代西化的影响下,素描、色彩等成为绘画的主旋律,而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中学生对它知之甚少。因此,提高初中阶段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强化中国画的地位和作用,弘扬国粹,激发初中学生的爱国热情,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我在初中中国画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中国画教学属于美术课程“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这两个学习领域。

(一)“欣赏・评述”课

在中国画教学中,注重对中国画的欣赏教学,把中国画放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中所要讲授的画作,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强化初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注意引导解读古今大师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多给学生感悟、比较、鉴别、分析、判断的机会,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发挥一定的启发、引导、讲解等主导作用。中国画欣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笔墨技法的提高。

美术欣赏课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如欣赏徐悲鸿的国画《八骏图》,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造型和笔墨的美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如李可染的《牧童图》其中一只牛,只用了寥寥几笔,却精彩地表现了牛最基本的形貌特征。学生从中体会学习艺术大师们的表现手法。在欣赏中国画作品中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品的意境、气韵、笔墨情趣、不同风格,等等,提高学生对中国画不同风格类型的解读、鉴赏和评判能力。如欣赏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它呈现在学生面前,成为欣赏对象时,我们不仅介绍美术作品充满艺术家辛勤创作的成果,更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集中、概括,然后进行美术创作的结果,引导学生集中精神、细致观察,欣赏画家如何采用手卷的形式,利用树木、行人、小桥、房屋、驼队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并在不同阶段重复螺旋式交换画面的位置,从中领略名家精巧的构思和艺术布局,领略中华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造型・表现”课

1.笔墨

中国画教学技法丰富,但在中学的课时很少。传统中国画教学提倡“师法古人”,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画教学方法。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千变万化的特征和规范化的形式规律。教师最好亲自通过示范让学生体味用笔用墨表现的情趣性,通过优秀作品分析用笔用墨的形态特征,将教学激活,旧有的临摹再临摹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的教学目的并不是掌握这些笔墨套路,而是理解中国画的程式化特征,从而用以欣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灵活地运用这些程式让学生在自己体味的前提下,表现内心深层的情感。新时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情感体验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人了。所以在表现过程中,必须有他们自己的体会。

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

花鸟画教学内容可以为白描临摹与写生,注意用线本身的质量。中国画的“白描”其实就是线描画,也由于此,线描画线条的抽象韵味就很自然地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之中,使水墨画对线条的表现超出形象之外,获得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进行水墨画教学过程中,与线描画教学联合,把学生在线描画课堂上掌握到运笔的浓淡粗细变化援引到水墨画教学之中,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水墨画中对线条的表现能力。练习中老师要侧重学生对用线的掌握及对形象表现的处理。让学生利用学到的花鸟形象元素表现方式自由组合画面,创作出合情合理且具有美感的画面。不能过高要求学生对笔墨表现质量的掌握,只要把画面处理好,就达到教学目的了。

山水画对形象的要求没有人物画那么严格,所以练习中应该多侧重笔墨趣味和画面形式的训练。让学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实现意境的营造的。

人物画教学的难度主要在形象的把握上,因为中国画下笔定形,一旦犯错误就要重画。所以,往往受到形的限制,学生不敢轻易下笔,教学中除了可以运用炭笔定形,还要求学生大胆用墨,不过分追求形的准确。无论白描还是写意,只要教学得当,学生画的效果都不会很差。反而过于成熟的画倒与学生的年龄不一致。那些形象不是很准,笔墨稚拙,构图有趣味的画反而是最好的教学效果的体现。

在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在题材的选择上要与现时的生活相联系,学生才有体会和兴趣。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场景,自然中的风景,只要他们的画面中有明显的趣味和情感包含在里面,就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这也是中国画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教师对用笔的技法、物象的形体不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启发引导学生摆脱前人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如果国画教学创作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画他们喜欢的生活内容,那么相信学生会更喜欢绘画。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如鞋、花瓶、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又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天地。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画起来非常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进一步加强中国画教学,使民族艺术发扬光大,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努力。我们的中国画教学,不仅要学生从中国画的本体理解中国画,而且应该通过中国画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中国画作品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理解人类价值的不同取向。透过这一独特的绘画形式,加深对“画”的理解,提高表现能力,同时体味中国艺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教学意义使得美术这一学科教育更完满,也使得美术教育目标体现得更充分。

第10篇

[关键词]语言;交际工具;语文素养;阅读训练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次上课总感觉内容太多,40分钟太短;教师太忙,学生太累。归根究底,是因为语文背负了太多的使命,一节课里大到发展思维,传承民族文化;小到积累词语,学会语言运用,一个不落。这种教学看似丰盈热闹,实则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懂得取舍,做到“四宜”“四忌”。

一、宜“纵观全局”,忌“管中窥豹”

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师只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钻研整套教材,关注文本所在教材中的具置,才能明确单元的训练重点、编者意图和思想内涵;了解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确定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实施教学。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例,25篇课文中写人的占了13篇。如何安排这13篇课文的教学,需要教师要有“全局观”。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同是写人文章,它承载的教学任务却不大相同。

从单元主题看,这些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侧重点不一样。《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第一单元“心中有祖国”的两篇课文;《最后的姿势》《船长》等属于“人间真情”单元主题;《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在第三单元“奋斗与生存”中;《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排在“民风民俗”单元;《钱学森》等课文集中于第六单元“名人风采”。

从表现手法看,这些课文的言语训练点也不尽相同。以《船长》《鞋匠的儿子》这两篇课文为例,同样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但相比之下《船长》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更适合将人物对话的训练作为重点;而《鞋匠的的儿子》一文不仅写出了他的三段演讲,还通过参议员态度变化来表现林肯的宽容和谦虚。因此,品悟人物的三段语言以及正侧面描写的学习和运用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再将本册《鞋匠的儿子》一课与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进行纵向对比,同样是正侧面描写,前者是通过在场人物的表现来烘托人物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而《天游峰的扫路人》却是通过天游峰的高、陡、险来反衬扫路人的辛苦,对于阅读和片段练习来讲又是一个变化和提升。

通过对比,教师才能做到胸有全局,读懂、吃透教材,才能领会编者意图,运筹帷幄,聚焦目标,化整为零进行有效教学。

二、宜“归正守丘”,忌“买椟还珠”

何谓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言”和“意”,前者是语文的外在形式,体现了学生听说读写等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后者著眼于言语的内容和意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意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语文教学要瘦身,就得去除繁杂,牢记语文姓“语”的本位思想。

苏教版第九册《艾滋病小斗士》一文,叙述了身患艾滋病的黑人儿童恩科西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跟他一样患艾滋病的病人的感人故事。一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恩科西的顽强不屈,在教学第二课时花了将近20分钟交流和介绍了关于艾滋病、红丝带的资料和故事,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却只是匆匆十几分钟,课堂看似一顿饕餮大餐,学生似乎也收获了不少课外知识,可关注学生整堂课的学习状态,他们从中学习到了别人的言语了吗?训练了自己的言语了吗?能够自如运用言语了吗?这样因“意”而“意”,忽略了语文的本身是语文教学的宗旨,答案显而易见。

同样是这课的教学,另一位教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重点抓住文中 “竟然”“坦然”和“依然”三个词展开,一咏三叹,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回到语文作为言语训练载体的轨道,这种种“豆”得“瓜”、读“言”悟“意”的做法,不仅让恩科西“小斗士”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而且字词句的训练和语感的训练也有了着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双丰收。

三、宜“提纲挈领”,忌“通首至尾”

《三国志》中有句治国名言: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意思是说:天下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只要腹和心是充实的,哪怕四肢有病,也没什么。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只要能抓住文本的“腹”和“心”,提纲挈领,哪怕舍去一些段落和句子的教学,也不会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

我们很多教材的中心句就是“腹”,就是“心”,这种句子容量大,与全文各个部分又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詹天佑》一课,如果按传统教学方法从第一段开始,逐一而教学,就显得繁琐、臃肿,但如能抓住开篇“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围绕“杰出”和“爱国”两个中心词展开教学,打破段落的框框,简化教学内容和程序,就能够使我们的教学变得轻盈和充实。

再如《轮椅上的霍金》第八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既是点睛之笔,又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师可以将文本的结构特点与教学的切入点巧妙的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长文进行“分割”与“链接”,使得长文不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就能将课上出新意。

四、宜“量体裁衣”,忌“目中无人”

王荣生先生曾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选择离不开教学的主体――学生。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实际需求,真实情感体验、人生积淀以及语文素养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契合,让学生从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性的“得”。因此,教学中学生已经懂得的须“舍”;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得“舍”;不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要“舍”;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也可“舍”。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鞋匠的儿子》一课,作家林清玄主要借化解羞辱和化解分裂两件事来表现林肯的伟大形象。其中化解羞辱是个人生活中的插曲,化解分裂关乎国家民族统一的事业,一小一大,却同样是林肯光辉形象的表现。教学时,我考虑到由于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这段历史背景完全陌生,要让他们从化解分裂这件事中感受林肯人人平等的宽容品质不仅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且对于单元重点、教学目标地完成也没有多大意义,于是我选择了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一件事上,通过充分地读书、品味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而对“化解分裂”一事只是马放南山,一掠而过。从课后效果来看,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求考虑,大胆取舍的做法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扎实。

“多则惑,少则得。”语文教学只有从学生出发,简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才能还其语文本色,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温柔.问题设置法教学的几种技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 骆强.让激情涌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浅谈小组合作式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置[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

第11篇

修改前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3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2.过程与方法: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明确正确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忠实履行义务的3方面要求;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我们每一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以忠实的态度去履行义务。那么,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引导学生阅读课件显示材料: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国家。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杨善洲义务植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为什么法律鼓励做的,我们要积极去做?你知道我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哪些吗?你能举些具体的事例吗?(讲究卫生、节约能源、从事各种公益活动等。)

3.结合教材明确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凡法律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遇到落水者是否施救,认识到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律具有补充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对杨善洲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法律鼓励的要积极去做。】

活动二: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材料“小月家面粉加工厂过了纳税期,税务机关没有催缴纳税,小月家是否主动纳税”。通过学生的讨论后明确纳税是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去做的。

2.结合教材图片及文字,分组抢答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的行为还有哪些?(依法服兵役、遵守交通规则、保护野生动物等。)

【活动目的:根据是否纳税的讨论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归纳出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

活动三:

1. 学生分组讨论国内某些以爱国名义日系车和日本工厂的行为受法律制裁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2. 通过讨论明确法律禁止的公民要坚决不做,列举生活中法律禁止做的事情。结合教材认识到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活动目的:让学生懂得凡是法律禁止做的行为,要坚决不做,否则,将会触犯法律,受到法律制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巩固新知:完成课件展示的练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教师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教师小结:我们要自觉地忠实地履行义务,就是要做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做到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才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五)作业:复习本课内容并预习下一节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学生通过杨善洲事迹、是否纳税和打砸日系车受惩这3个材料的讨论分析,认识了公民应如何正确履行义务。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准绳,提高公民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践行义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忠实履行公民的义务。

集体备课研讨

袁桂利:集体备课是我县初中思想品德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它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组织了中心教研组部分骨干成员就嫩江县白云学校孙明涛老师一节教学设计《忠实履行义务》进行了集体研讨,通过研讨,对这节教学设计进行了不断修正、完善,使之更富操作性、更具实效。下面是这次研讨纪实:

孙景东:孙明涛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是成功的,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鲜明特色,许多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导入是否能更新颖些。一堂课能否成功,课堂导入十分重要,这节课的导入感觉很常规,没有新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导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一些每年征兵的新闻报道,并让学生回答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权利还是公民的义务?并依此引出课题《忠实履行义务》。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知道了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可谓一举两得。

孙雪垠:我赞同孙景东老师的意见,导入方式的确有点过于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导入的事例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认为还是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作为例子导入更好。

袁桂利:两位老师在导入这个环节提出的修改建议很有见地。的确,导入是课堂教学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注重实效性的同时,一定还要有趣味性,做到趣味与实效相结合,这样的导入才算得上最优化。

孙雪垠:本节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但从环节和理念上看,设计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常规教学中只有细致的“备课”,才能教出让学生满意的好课。从基本环节上看这节设计缺了几处关键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更有利于教师掌握教材,只有掌握教材内容,才能运筹帷幄,进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情分析能让教师在备课前,更具体地了解不同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既为达到优良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又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基;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学效果达成的有效手段。如果一节好课没板书是缺陷,没好的板书设计是缺失。它是一节课知识脉络梳理的有效手段,又是学生复习旧知的依据。所以,我认为在此设计的基础上增加这3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具实效性和操作性。

孙明涛:这的确是我在设计上的一个疏漏,正如孙雪垠老师所说,教材分析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学情分析是教好一节课的前题,板书是梳理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这是今后我们在设计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孙雪垠:思想品德课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的一个学习过程。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操作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多角度、多层面、多手段地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智慧,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紧跟教师思想,在心情愉悦、情感交融的同时提升自已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以单一的、传统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孙景东:这节教学设计的确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两处环节我提出以下修改意见,供商榷。

其一在讲“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这一问题时,我觉得不应该直接让学生举例子。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哪些是法律鼓励做的,哪些是法律要求做的,哪些是法律禁止做的,教师应该直接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去分析,然后再要求学生举具体的事例,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其二在讲授“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时,我感觉教师在重点强调二者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的补充作用,并针对遇到落水者是否施救这个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思想教育融入进去,教育学生法律鼓励做的要积极去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袁桂利:引导学生认识履行义务时,也可借用名言警句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就 “勿以善小而不为”,引导学生去讨论,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法律鼓励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一观点,这样效果会更好。

修改后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忠实履行义务》一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这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统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它从宏观上介绍了有关权利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二者的关系。后几单元都是以本单元阐述的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因而本单元在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能只索取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二、学情分析:

这一框题的教学任务是公民的义务。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到履行义务的3个层次,可能较为模糊,法制观念和义务观念也了解甚少,缺乏责任感,因此本节课,旨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履行义务,做个遵守法律、道德高尚的中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3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明确正确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做负责任的公民。

四、教学重难点:如何忠实履行义务的3方面要求,对待要求的态度如何;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五、教学方法和用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利用自学法、分层分组法、情感激励法,情景创设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另有4名学生受伤。

教师导言:这段视频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张丽莉老师在最危难的关头,用最美的身躯,挽救了学生的生命,这是什么?这是大爱。这份爱来自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我们每一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以忠实的态度去履行义务。那么,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并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用5分钟时间静心通读教材本节内容,包括“相关链接”。再用5分钟时间细读课本正文部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并做相应的圈点、勾画。

(三)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层分组,设立学,负责总结归纳,可以轮换。学生分组汇报问题讨论结果,其他组完成不同意见的补充。教师引导。

案例一:

1.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其余略,同修改前教案设计活动一。)

教师运用“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就 “勿以善小而不为”进行小结和德育渗透。

【活动目的:运用杨善洲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法律鼓励的要积极去做。】

(案例二、案例三同修改前教案设计活动二、三。)

(四)巩固新知:(时间关系自选择,可留为课后验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1.教师请学生分组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注意多引导后进生回答);2. 教师补充小结:我们要自觉地忠实地履行义务,就是要做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做到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才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六)布置家庭作业:复习本课内容并预习下一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