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

时间:2022-03-28 14:5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素养

第1篇

科学素养有多种定义,但总体来说,主要内容都是指对科学技术的一般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由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三部分组成。事实上,知识产权教育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将促进知识产权的教育,但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知识产权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知识产权教育涉及到专利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专利是以“公开”换取“保护”,专利文件的外部性表现就是传播技术和知识。通俗地说,一项被授权的专利,别人要想利用它生产、赢利,就需要支付使用费,但如果用于老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研究则是允许的。具体的专利技术文件内容必须详细且充分公开。

专利库中有大量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可供学习,其中许多属于新技术,还未编入普通教材中。如果我们有目的地去检索和查阅相关专利文献资料,就能够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展科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由于专利库中有着“海量”内容,要想通过网络迅速找到目标内容,就需要学习专利检索技术。在知识产权教育中,专利检索技术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教授学生熟悉中国知识产权网等提供专利检索服务的网站,指导学生正确选择检索“关键词”和使用“检索逻辑表达式”,快速找到想要的资料。

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的发明创新竞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活动。但从上报的项目中不难发现,不少发明创新“质量”不高,甚至是重复别人已有的发明。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有必要通过专利检索进行查新,以免“撞车”。

以发明专利的文件为例,通过对检索出的专利发明说明书文件的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从他人的发明中得到启发,激发思想火花;通过对权利要求书的研究阅读,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其发明的“创新点”,从中发现哪些地方可进一步改进,产生新的“创新点”,从而可以站在“智者的肩膀上”再创新,提升发明的质量。

“反向工程”是研究已有技术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学习和实践,能使学生从中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活学、活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吸收先进技术,为再创新打下基础。

通过知识产权教育,学生学会从专利库中检索专利文献,了解发明创造并不是大发明家、大科学家的事,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一个善于学习、勤于动脑的人,中小学生也能发明创造。

学生的发明创造通过申请专利,可以获得法律保护,更重要的是通过专利获得授权这件事,能提高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发明创新的热情。

坚定的科学精神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通过知识产权教育,学生能更好地树立坚定的科学精神。在专利发明、著作权的教学中,通过列举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王选、王永明等名人的科学发明、发现和成就,再结合他们的成长经历进行讲解,对学生具有榜样和标杆作用。

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学生消除发明创造过程中害怕失败的心理。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发明也不都是成功的,也不都是最好的。他曾经反对甚至诋毁交流电照明和应用,使他在这个领域失去了许多本可以有所建树的成就;又如爱因斯坦,他曾经发明过一种不用电的冰箱,申请了专利,但由于制冷效果不佳并没有被推广应用。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害怕挫败呢。

谈到软件著作权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不能不提到比尔·盖茨建立的软件帝国。比尔·盖茨的成功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尽管知识产权制度提供了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外部环境,但最根本的还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微软操作系统的一次次更新升级,核心就是创新精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创新成就了今天的微软帝国。

虽然今天还没有人超越比尔·盖茨,也没有人提出比相对论更加完善的理论,但是未来总会有超越者。只要具备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敢于创新突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一定能够居上。

第2篇

关键词 幼师教育 幼师生 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幼师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对于有效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态度,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师教育一定要重视幼师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融入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幼师生的科学素养,能够为他们未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支撑,能够为其未来更好地发展做好准备。这是幼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创新的有效体现。

1幼师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幼师生要具有广博的科学视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幼师生要具备广博的科学视野,不断了解世界的变换,尤其是要了解在幼儿教育领域产生的变换,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科技研究活动,才能有效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为未来幼儿教育工作服务。

幼师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探求真理、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一种勇气,也是现代人,尤其是幼儿生必须具有的一种人格。作为幼师生要有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科学探究精神,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在有效探究幼师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为未来成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师生要具有科学的研究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是科学素质中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掌握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科学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等等,作为幼师生要具有科学的研究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创作出极大的价值,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品质,促进自身的完善发展。

幼师生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当今的幼师生,要具有为党、为国家、为人们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有自信、自强、自理的意识,并发展自己的与人合作共识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优良品德。幼师生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要成为一个谦虚谨慎同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乐于为人们服务的人,只有幼师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有效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获得成功,活得快乐。

2幼师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2.1积极完善幼师专业教学理念

幼师教育要按照“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顺序完善幼师生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科学素养教育纳入到幼师生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去,要重视幼师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能够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对幼师生进行科学素养的知识补充,通过完善幼师专业教育理念,使幼师生重视自己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主动配合教师进行学习,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2开展问题式教学,提高幼师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幼师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开展问题式教学促进幼师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中心内容,如果幼师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一些基本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方式引入到幼师生的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方式掌握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并能够积极引导幼师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探究未知、不断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开拓问题研究思路。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要鼓励幼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幼师专业新的教学理念和精神,研究幼师专业领域的新问题,新内容,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实践活动,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3为幼师生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学校要积极为幼师生营造生动活泼、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积极为幼师生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通过环境的营造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多方位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为幼师生组织系列科普讲座和人文讲坛、建立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幼师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学校要积极的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的环境,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批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积极引导幼师生参与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学习活动,促进幼师生科学素养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幼师教育中,培养幼师生的科学素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幼师生更应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生活学习,用不断探究的精神钻研专业知识,用真诚的态度与人交往,这样,幼师生才能更具有人格魅力,才能具有丰富的学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脱颖而出,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跃珊,张春荣.幼师生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培养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2] 傅冲燕.如何培养中职幼师生专业素养[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2).

第3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科学素养 公民素质

人才、科技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仪器可以购买,但公民素质既不能引进,也不能购买。因此要提高公民素质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新课标教育目标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摆在我们化学教师面前值得研究的课题。学生的时间多数是在课堂上度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近年来我们就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教育作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中必须先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科学品质培养

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乐于参与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不少老师已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提供动手机会,使用电教媒体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有效途径。但是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率先垂范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教师的科学品质直接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没有情感的教学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能是“老师是为了谋生而从事化学事业”,这样的感觉怎能培养出热爱科学、具有科学品质的学生来呢?又比如当学生用“题外”问题来“为难”老师时,怎么处理对待就存有科学品质的问题。曾经有一个学生(同学们眼中的“领捣”者)听到老师讲述(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p89,1995年10月出版):“干冰蒸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时就大喊大叫:物理老师说固体直接变气体不叫蒸发。请用你的茅去刺一下物理老师的盾看看怎么样?全班哄堂大笑,这时老师要怎么对待就存有科学品质的因素。处理的方式大致有:①认为这是在戏弄自已就气汹汹地说:“物理是物理,化学课不谈物理问题。”②抱着化学课本死啃书本上的文字预以否定。③肯定这位同学的举动后说“发现问题就说明科学大门已向你打开,大家都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活动课时再展开讨论。”……很难想象用第①种方式处理对待学生提出具有科学性问题的老师能教育出具有良好科学品质的学生来。采用第②种方式处理对待学生的老师却把学生素面朝天的心灵、凝固在认知活动中的不迷信权威的创新学习的精神活生生地加以浇灭。显然采用第③种方式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何止是解决问题的本身,更可贵的是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科学品质教育。

二、重视进行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的提高必然促进学习的迁移,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天的学习和未来成人后知识更新的再学习都会取得良好的迁移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每一个思维训练点,不失时机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训练前,教师要精心构设化学背景让学生充分感知,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基础。训练时要选准思维展开点,明确思维方向,把握思维深度,提高思维质量。总的原则是设法让学生的学习沿着“有疑(不平衡)──有研(自我调节)──有进(恢复平衡,实现认知飞跃)”的螺旋式进程前进。具体操作是:提供化学“原型”,促使他们脑中发生认知冲突,当他们出现心理不平衡时,让他们象科学家(创始人)一样经历探索过程的磨砺,在亲身参与“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中吸取更多的思维营养。

三、重视渗透科学方法

公民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内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除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对象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启迪性,还要进行科学方法渗透。在化学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式教给他们的科学方法:

1.指导搜集有关资料,这包括查阅文献、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进行测定、记录等。

2.指导处理有关资料,指对现象、资料、数据的分析处理。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相似、相反信息,指导他们将数据表格化、数学化、分类等手段进行处理。

3.指导抽取科学结论。这是指要教会学生分析、研究有关资料并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具体地说,属探索性实验的,可创设条件让学生进行猜想,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属验证性实验的,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出示化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控制条件进行摸拟实验加以验证。

科学方法从学习知识或发展能力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需要的。教会学生普遍的自然科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索质的重要途径。

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从几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抽样调查问卷” (以下简称“调查问卷”)中有些诸如有关环境污染、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等涉及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弊端或副作用认识之类的问题中(2001年3月调查问卷中第306a题中)可以看出,公民能否用科学眼光看待和解决身边问题、他们相信科学、科学意识的强弱,对科技给人类带来利弊问题认识的深浅都是衡量公民科学素养高低的依据。生活中富含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力挖掘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和生产的实践处,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教学一个阶段后可让学生从书本回到生活、回到社会和进入大自然,寻找知识的影子,让他们从亲身经历的环境中查找化学问题,说说学习体会,形式不拘、内容不限。形式不拘是说,可以是三言两语,长、短句均行的口头式;可以是现场表演式;也可以是写成小论文、插上图片编辑成科普小报的笔头式……内容不限是指可以说说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说自已或人家运用知识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畅谈科技造福于人类、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可以从亲身经历的环境中查找问题,说出不合理使用科技给人类带来威胁等消极影响,以强化科学意识的同时进行一分为二观点的自我教育……

五、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家园合作;科学素养;习惯;衔接

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需要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合作,更是幼小衔接最有利的“武器”。因此,通过家园合作,能够形成一股有效的教育合作力量,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家园合作――提升幼儿科学素养

(一)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家长科学素养,让家长懂得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为了做好幼儿的幼小衔接,在幼儿科学教育上,促使家长能够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态度,在方法上、理念上都能够形成共识,就需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强化家园之间的相互沟通,掌握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并且详细地告知家长,家园合作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何作用,让家长认识到以往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上存在的不足,从而积极地改进教育的方法、改善教育行为,从而促使其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拥有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尽可能地配合幼儿园对幼儿开展启蒙教育,担任启蒙活动中的一个角色。

通过教育宣传栏、科学讲座以及推荐科学书目等方式,也能够搭建家园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积极地引导家长对于自身科学知识的积累,以此来提高自我素养,让家长认识到自我的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大资源宝藏。

(二)创设家庭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为小学学习做好铺垫

环境属于一项隐性的课程,也是小学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学生发展、智力方面,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科学的兴趣,并非是家长、教师的一味强加,更多的是需要创建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和谐、宽松的环境当中能够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尝试,幼儿可以逐渐地去适应小学化的教学模式。

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做到幼小衔接,教师不仅仅是为幼儿创建良好的科学活动环境,同时也要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密的,对于幼儿的发展,家庭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良好的家庭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作为幼儿探索激发的催化剂,通过这一家庭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亲子关系也有促进作用,逐渐地,幼儿对科学会产生情感,从而提高探索科学兴趣,从而为了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第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没有安全的心理氛围,幼儿就不可能产生主动的学习、探究动机,只有心理上的安全,促进幼儿去探究、去学习,所以,我们不能够忽视在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家长的重要性。

第二,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在探索科学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情境性的方式产生这种行为。所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就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激情。在科学教育领域当中,物质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精神,也是幼儿去认知周边物质世界、构建物质世界的枢纽。在操作这一些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保持更深入、更持久的探索欲望,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美妙与神奇,从而获取更多的经验。

(三)亲子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适应未来小学学习氛围

在幼儿园当中,可以举行科技运动会、科学开放日活动,让每一位家长都参于到构建科学教育活动课程中去。当今小学教学,要求了家长能够更多的去帮助孩子学习,因此,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家长不仅仅是传统模式中的观摩者,不再是被动的、静态地观看孩子如何去玩耍,而是通过晚班的身份,和幼儿一起参与到科学探索当中去,在父母的陪伴下,幼儿的探索兴趣也能够被激发出来。幼儿在教师的细心引导下,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科学小实验、开展科学小游戏,有利于帮助家长去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过程,这才是科学方法最有利的掌握方式。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科学教育内容的编写上也要建立不同的科学活动手册,将家庭当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游戏挖掘出来,将科学教育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家长能够陪同幼儿做实验,在操作中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善于抓住机会进行各项科学知识的教育,帮助幼儿提升科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其动手能力,加深知识面。

二、家园合作――剔除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一)不良行为习惯形成会对幼小衔接产生影响

1.家庭教养、教育方式不当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场所,幼儿最早拥有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到的。所以,如果家长的教养方式、态度不对,就会影响到幼儿的未来发展。例如:家长对于幼儿过于溺爱、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轻视情感,重视智力开发等等都会导致幼儿出现自信心缺乏、同情心缺乏、情感淡漠等诸多问题。这样对于小学阶段的同学相处,学习等都有影响。

2.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够重视

幼儿获得社会性发展中,模仿是最主要的途径。对于幼儿来说,单纯的说教无法起到明显的作用,幼儿主要是对教育者自身的表现的一种模仿。很多时候,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教师都是注重自身有意的教育行为习惯,而忽视了日常的语言、生活举止等对于幼儿的教育影响。从实际上来说,幼儿在体会以及人事社会规范上主要是通过成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模仿行为来将其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父母、教师的教育态度缺乏连续性、教育方式的一贯性、言行不一等都会导致幼儿出现混乱的规则认识,更会误导幼儿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在幼儿园形成了定势,那么在小学再强行让孩子进行改正,就存在很大难度,所以,做好幼儿园教育,有利于幼小衔接。

(二)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创造幼小衔接契机

1.分享科学教育理念,建立家园沟通互动机制,让学生使用未来的小学模式

第一,从幼儿园方面来说,幼儿园应当尊重家长提出的各项要求与建议,最大限度地谋求家长积极地配合到教育环节来。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地开展相互交流,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倾听家长对幼儿园提出的建议,并且利用开放日活动、电话、家长学校等,针对个别具有典型的幼儿发展问题,向家长进行教育知识的宣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地收集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以此对幼儿园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更新与调整。

第二,从家长方面来说,家长应该将自己的意见、看法主动向幼儿园提出,了解幼儿园现有的、未来的教学计划,能够积极地回应幼儿园的各种要求,并且有意识地将家庭教育目标与幼儿园目标达到水平。另外,对于幼儿的发展,家长也可以请教教师,寻求更多的合作、加深合作,从而促进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科学方法和策略的采用,让学生逐渐地适应未来的小学学习

(1)言传身教法。“教育过程主要是精神成长,等待精神成长到一定阶段,能够作为获取科学知识的一个部分。”幼儿精神的成长一直受到教育者、父母的精神面貌、言语态度等影响。所以,在家园合作当中,教师与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分辨善恶,如此,对于幼小衔接也有促进作用。

(2)情景法。小学生活会涉及到道德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幼儿园学习中,我们就需要注意幼儿不良的品质都会涉及到部分道德问题,例如:撒谎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道德学习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幼儿的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就需要运用日常的生活、游戏等方式,为幼儿创设虚拟的、真实的教育情境,来提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幼儿体会到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意义,从而逐步地内化成为自己的规则,剔除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园合作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家园合作,幼儿成长会更加健康、快乐,让幼儿在自由的蓝天下,尽情的奔跑、尽情的玩耍,有利于幼小衔接。只要能够看到这一点,我们就满足了。幼儿的健康、快乐,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作为父母一直都在追寻、在探索、在思考的问题吗?

参考文献:

[1]袁冰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家园互动[J].好家长.2012(Z1):77-78

第5篇

一、给科学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准备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把力度放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上。备教材时,要求教师在编写科学课堂教学预案时,要理解教材,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备学生时,要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备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优化组合与材料适时使用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例如:教学三(下)《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条形、棒形、圆柱形、环形、马蹄形和棱形(指南针)等形状各不相同的磁铁,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发现两块或多块磁铁相互靠近时,总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这种材料的组合,既使学生对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又便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途径和桥梁。

二、给科学探究活动以有效的引导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完全放任自流的探究是很难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更不用说探究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了。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可以把握教学方向,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使探究实践得到完善。一方面,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的困惑、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科学探究的科学指导和引导,不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和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

1、有效的引导,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把自己作为一名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有效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探究。

2、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及时的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必须注意指导时机的介入。指导过早,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指导过晚,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失去探究兴趣。及时发问是判断是否应该指导的有效策略,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什么地方产生困难,以利于切实有效的引导。

三、给科学探究活动无尽的延伸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做标签,在每一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一节课就上到这,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探究,”而如何探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时效性,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如在家或教室里建一个小小生物角,或观察蚂蚁搬家,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发展。

第6篇

“做中学”课程作为一项教改实践,强调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历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发展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中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其科学素养及科学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做中学” 课程正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科学态度的沃土。

教学片断:

《观察水果宝宝内部》是一堂典型的观察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一个生成性问题对孩子们进行了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中,老师先请学生们分别预测竖着切开和横着切开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将其画在记录单上,然后将切开的苹果发给他们,观察后把看到的情况画在记录单上,并与预测进行对比。

在观察竖着切开的苹果时,学生们预测、观察、记录很顺利地完成了,但是在观察横着切开的苹果的内部情况时,出现了一个小的插曲。由于平时家里吃苹果很少会将苹果宝宝横着切开,因此学生们在预测时遇到了困难,冥思苦想还是无从下笔,最后只有几个孩子顺利完成了预测。

当老师把横着切开的苹果发给每一位同学时,有一位成绩很好又活跃的小朋友周同学喊道:“老师,老师,我的苹果里面有个五角星!”。话音一落,其他小朋友纷纷站起来向他的苹果看去。

“大家先把自己的苹果的样子画在记录单上,待会我们再交流。”此时我是想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自己的苹果上,提醒大家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如实地画下来。

汇报时,我请了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半个苹果带到讲台上,先在投影下看看他的苹果的样子,然后再看看他画的情况。我请上的几位小朋友无一例外的在记录单上画了个五角星,但其实他们的苹果中间并不能清楚地看到五角星。有一个小朋友的苹果由于没有成熟,根本看不到苹果籽,更不用说五角星了。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害怕自己画的和别人不一样被其他同学笑话;二是害怕老师因自己的失误责怪自己。所以,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实验中一定要如实记录,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即使和大家的现象不一致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实。以下是我与学生的交流。

师:你们也在苹果里面看到了五角星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为什么画个五角星呢?

生:因为周同学看到了五角星!

师:老师一再强调,要将你看到的情况如实的画下来,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可是你们画的是自己看到的吗?是如实的画下自己看到的情况吗?

生:不是!

师:如果老师再让你们画一次,应该怎样画?

生: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画的最像他的苹果!

第二次同学们再画时,大部分都能真实的画出自己苹果的样子了。

其实在教学设计时,我并没有设计再画一次的环节,但是当我发现学生们出现了人云亦云、不尊重事实的情况时,及时调整了教学的思路,这样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但是却培养学生们用事实说话的科学习惯,这种科学态度的培养至关重要的。

教学反思与总结: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两年来“做中学”课程的实施,我们发现,在动手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细致观察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得出科学实验结论的重要环节,要想“用事实说话”,必须认真、细致观察,看到实验的真实过程。

其次,老师要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并适时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用事实说话。由于年龄与心理的特点,小学生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尤其是所谓“好学生”的影响,因此在汇报交流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看到几点发现,就说出几点;

2、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如实描述,把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猜想区分开来;

3、不盲目相信书本,尊重自己和同学们的实际发现;

4、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再次验证。

再次,要巧用记录单。科学记录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是最真实的科学书,因为它们记录了孩子的思维轨迹,是孩子们研究的经历。同时科学记录也是科学实验中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这上面真实记录了孩子们观察到的科学实验现象。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合理、科学的记录单,并让学生真实的记录实验的过程,作为“用事实说话”的重要依据。

最后,要教会学生理性的分析实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科学的结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实验获得充分的事实证据,逻辑推理获得理论上的证据。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分析、总结从简单的试验中得到的数据,并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对结果做出解释。

第7篇

一、体验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创设丰富的、有趣味性的、有现实性的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开端。

在“被压缩的空气”教学中,我把教学情境进行生活化。

1.在引入课题时,我先以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出问题:

“同学们,谁玩过拍皮球呢?”

“那好!现在桌上有两个皮球,根据你的经验猜测哪个会好拍?”(在课前先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两个不同颜色,不同气压的皮球)

“你为什么说那个好拍呢?”

让学生对涉及平时生活情境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增强学习气氛。

在教学“吹泡泡”活动中,教师问学生,喜欢吹泡泡吗?然后自己配制溶液,做吹泡泡的游戏。用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吹过泡泡后,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情境,头脑中的问题不断地涌现,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提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形成探究预测,设计探究方案

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在学生有机会进行观察、提问并运用材料进行探究之后,随之将形成探究的预测,学生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解释现象的发生。

在“神奇的水”中,要把回形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预测放多少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猜猜1元钱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让学生把猜测的结果写下来,然后亲自做一做。

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我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把马铃薯分别放在准备好的清水与盐水中,学生看到不同的结果感到好奇。预先看过书本的学生,回答道: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是放了盐的。“放进了盐的水真的会使沉的马铃薯浮起来吗?”我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三、经历探究过程,感受探究奥秘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我让学生进行探究,可是放进一勺盐马铃薯没浮起来,放进两勺盐、三勺盐还是没浮起来,学生开始产生了疑惑。可一些不甘心的学生,干脆把整包盐倒进水中,搅拌一下,发现沉下的马铃薯终于慢慢地浮起来,并得意地把这一发现告诉同学:“要放进大量的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的!”各同学迅速验证了。“放了大量盐的水会使沉的马铃薯浮起来,放进糖、放进面粉也能吗?为什么?”学生继续亲身探究。(原有体验与现实不断产生矛盾冲突。)这样,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与探究。

四、反思探究过程,拓展探究认识

第8篇

近年来,各国都加大了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全国首批的实验区进行试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而学生的科学素养则决定着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也是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着手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科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课堂要契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让教师的精力全部用于科学教学,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逐步提高,又将减轻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科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有效应用科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发展学生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课堂不仅要着眼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围绕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科学素养展开深入的讨论。我校针对3~6年级学生特点,提出本校科学课程教学工作内容和目标,为在实践层面开展科学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此,对科学教学如何上好启动课提出新的要求,对今后科学教学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我校利用多媒体科学资源教学《云的观测》上了一堂信息技术整合课。从整个课堂活动来看,学生的情绪饱满,师生活动有效而灵动。学生本来对天气的相关概念是比较模糊的,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只有这样,小学生科学素养才能在课堂中不断深化。只有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才能有效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扎实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抓好常规教学工作。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例如,在一堂《轮轴的秘密》科学实践课中,多媒体科学资源的应用再一次让教师明确了科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向。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探索一种简单机械――轮轴,并主动推测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省力?实验的方法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当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使之保持平衡时,学生会意识到轮轴比较省力。当他们讨论并对直径差别更大的轮轴进行测量后,学生会更充分地认识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是有影响的,并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整理,找寻属于轮轴的机械。学生在简单机械这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活泼而有序的课堂,大量动画、图片等资源的运用,再次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学生乐着离开实验课堂的同时,听课教师也兴高采烈地感叹:常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逐步提高。课堂上科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确实是一大亮点。

三、运用媒体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要得到提高,就必须在课堂上不断实施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学。多媒体科学资源的运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化解科学教学的难点,在潜移默化的科学教学中不断渗透科学素养。如在《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进入实验研究的情景,感知到所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课堂运用多媒体动画的特点,将实验相关事项一一呈现,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使科学教学水到渠成。我校科学教学使用了多媒体来教学,实验的细节问题迎刃而解,整个科学课堂教学严谨而活泼,科学素养的渗透水到渠成。

科学课上如何用好、用精现代化的技术,并且让多媒体科学资源很好地结合科学素养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科学教学时要大胆实践。为此,我校开设了科学研究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尽管多媒体科学资源中课件的高级操作还有所欠缺,但实践出真知,这样的研讨课是有益的。很多教师来观摩现在的科学课如何应用现代技术渗透科学素养的教学。实践永远是科学应用的最重要的步骤,我校的科学教学做到了现代媒体和传统科学教学的水融。

四、加大科学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从一堂科学课的精心设计、一个教学环节的智慧处理、一个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对不同学生教师要因人而异地灵活对待。每一次的成功都是迈向科学殿堂的一个台阶,无数个台阶的跨越会使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尽享科学教育教学之无穷趣味。

例如,开设科学研究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从地球全景走向地球表面,然后引入高原、平地、峡谷、山峰等科学概念,整个课堂知识量大而又自然有序。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上,我们从学生全神贯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从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良好的科学实践能力。只要学生卷起袖管,拿起科学仪器,积极去发现世界,创造未来,科学素养就不是一句空话,这样的科学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五、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9篇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其实就是要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要从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不需要教师刻意而为之,而是在教学中,偶然发挥,从而灌输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和牢固所学知识,同时也不会觉得教师是在刻意说教。

例如:进行“水”这一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引出水污染、水浪费、水破坏这些话题。并结合西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师还可以引用时政新闻中播报的水污染事件来触动学生,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和水破坏的巨大危害和深远的不良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水”的有关知识如水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水资源等有一个良好的掌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之前的一些浪费水、污染水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这种将知识与说教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水意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得到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科学素养不仅仅包含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三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索科学的知识,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情景带入教学之中,使得学生透过教师所设置的情景来更好地认识所学的知识,并不断增强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笔者比较推崇生活情景设置。初中学科很多的知识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多设置一些生活情景,使得学生发掘出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的情景教学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开始将知识转化为生活,为生活所服务。例如: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后,能够非常准确地解释出西瓜悬在水里,盐溶化在水里等生活现象。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会从生活中有所获有所得,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

2.探究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动学生走进新的课堂世界。例如:学习了“摩擦的利与弊”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摩擦的利在生活中的表现有哪些?弊呢?如果没有摩擦的存在,这个世界会是怎样?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思路得到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好奇心也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师的这种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得到培养和发展。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以课本为依据但是也不能唯课本是从。应该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做起,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通过抓住小细节进行教育和发散,进而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唐毓敏单位:浙江省兰溪市永昌初级中学

第10篇

一、以科学阅读为铺垫,丰富学生科学知识

学生进入课堂时,对所学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前概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来自于他们的科学阅读。很多时候良好的科学阅读,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概念基础,或者纠正其原有概念中的错误信息,更能为课堂探究活动提供有益的铺垫与支撑。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消失了的恐龙》一课,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阅读渠道,了解了很多有关恐龙的知识,这时候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前布置学生具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梳理。

而且,不同学科教材知识交叉的现象,也为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提供了契机,在科学课堂上加以灵活处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类似阅读资源是很丰富的,仅语文教材中就有《航天飞机》《维生素C的故事》《诺贝尔》等科学内容,如果有效衔接到科学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以科学阅读为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不论是哪一种科学阅读,图文并茂的形式、涵盖广博的内容,都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以科学阅读来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科学阅读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起始阶段利用其生动形象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苏教版科学教材起始课《科学是……》时,教师可以用讲科学家故事的方式引入,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科学阅读问题性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获得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一步围绕信息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入探究。

三、以科学阅读为载体,促进学生科学探究

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训练学生初步的科学方法。如果能有效地将科学阅读融入进来,将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

1.内容人手,助力概念建构

科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有关自然科学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过程。在处理一些间接经验时,我们可以采用“阅读+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这也正体现了科学阅读的重要作用。

2.方法引领,促进探究过程

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对于科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教材中往往是以图文的形式加以体现的,而大量的科学阅读资料为之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方法方面。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多关注科学阅读中体现的科学探究方法。

四、以科学阅读为拓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部分目标的达成体现为周期不一致性,往往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日常的科学学习生活,既包括课鹊模还包括课外的。这其中学生的科学阅读就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方面。

《科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包含了学生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4个方面。在对待科学学习与对待科学方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关于科学家事迹和科学发展史方面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在科学学习中要注重事实、善于观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等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迷信权威。

在对待自然与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感悟很重要,通过大量科学阅读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内发自省的状态。科学阅读常常会提供一些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让学生树立全局观,在数据对比中被震撼。

五、以科学阅读为专题,完善学生概念体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从科学知识的角度看,不同的科学概念之间也有其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因此,我们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中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引人大量的科学阅读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以科学教材为基础,以专题阅读为手段,帮助学生从单元知识体系人手,完善其概念框架。

第11篇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Science Literacy”。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是1958年美国学者赫德教授,他认为:“科学素养”是“对科学与科学应用于我们社会经验里的了解”。目前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新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将科学素养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科学知识、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符合新时代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终生生活和个性的健康,学习和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

(一)牢固掌握化学科学基础知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

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科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开展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交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能力、想像力、创新能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渗透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向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变。在这一系列转变中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素养不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且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

一、科学素养的发展背景

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最初由美国的Miller J.D.提出,后来《国际课程大全》的作者Klopfer L.E.再次提出。

二、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等方面。

科学精神是通过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的约束科学活动的价值规范和准则,也包括通常所谓“科学意识”在内。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现为求实务实、开拓创新、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办事;甘于奉献、不怕困难,等等。

科学意识是通过科学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是形成科学观念、发展智能的基础和载体。包括有关的概念、事实(命题)、理论、规则等。

科学方法是人们自某种理论支持下,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有效的规则、方法和手段,是科学活动经验程序化、规范化的结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利工具。

科学实践能力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能力、技术设计能力、时间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成果评价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科学素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1.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付鹰先生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是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化学是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稀有气体时,向学生介绍氩的发展史。1785年,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就预言大气有一种未知的气体,他在实验报告中记录了氧与氮化合为氨的氧化物在溶解在苛性钠溶液后,最后管内总有一个小气泡,其体积不超过原体积的1/200。100多年后,英国科学家瑞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氮气,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并不相同,两者相差0.0064g/L。瑞利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在1892年9月29日在《自然》杂志上公开征求答案,拉姆塞欣然与瑞利合作研究。他们重复了卡文迪许的实验,最后残留的未知气体为原来空气的1/80。他们通过对未知气体进行光谱分析,确认它是一种新元素,后来命名为氩。这个事实给人以极大的启发,一个小小的气泡里面隐藏着一个化学元素的大家族――零族。它们默默无闻地酣睡了100多年,直到细心过人的瑞利和拉姆塞不放过第三位小数的差异,才把它们从不易察觉的细节中探索出来。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才使他们会成功。化学史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化学史是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2.重视科学研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将其切实贯彻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和普通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学会”逐步转向“会学”,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课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收集1―36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单质的熔点等大量数据;课上,通过展示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且这种周期性变化并不是指简单、机械的重复。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起来,在我的点拨指导下,学生明确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源。学生在实践、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又如,我在乙烯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介绍2002年上海石化四期工程情况引入新课后,提出:乙烯分子式为C2H4与乙烷C2H6相比少了两个H原子,请大家搭建乙烷、乙烯的分子模型,写出它们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并比较它们结构上的异同点。结果,学生搭建的乙烯分子模型有两种:一种碳原子之间是双键,另一种碳原子之间是单键。学生争论不定。我请学生利用我提供的药品、仪器(乙烯气体、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火柴、试管、烧杯等)探究乙烯的性质,然后交流小结乙烯的性质,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结论的。学生发现乙烯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都褪色了,与以知的甲烷的性质不同,从而肯定了乙烯分子原子之间是双键,又合理地解释了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学生理解了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的特征。课后作业是乙烯给人类带来什么。我从作业中看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检索,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乙烯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好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白色污染”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多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魏冰.科学素养教育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历史演进.化学教育,2004,25(10):14-17.

[4]胡一毅.深化高考改革,提高科学素养[J].化学教学,20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