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管理

企业管理管理

时间:2022-04-10 19:2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管理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管理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流程;效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背景下,对企业管理的重视度不断提升,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流程对于完善企业经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就以企业管理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几点措施。

一、企业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思想和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贯彻和落实企业的基本原则,以企业总体思想为依托,以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一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化发展的原则。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和突破,必须要构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念,加强多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企业内化兼修和优化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要做到以整体带动部分,以部分促进整体的发展,不能顾此薄彼,以确保企业发展和谐、统一。二是,重视对企业管理,将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切实的应用于企业观念的各个方面,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发挥管理的作用,对外,为企业提供准确、真实、实效的资料依据,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内,推进企业内部发展的稳定性,打造企业内部文化,促进企业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三是,抓住重点。一般对于企业而言,大大小小的方面都需要管理,这就难免造成管理的中心失衡,管理任务繁重,也影响了管理的效果,是管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甚至在部分情况下,过多的管理量和缺乏头绪的管理也丧失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出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企业要想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理清思路,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是管理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和一个重点开展,实现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如:重点关注一些风险性较大的项目、亏损严重的项目、创新性项目、主打项目等等,完善企业管理流程,灵活企业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效益。

二、强调对企业的优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

强调对企业的优化管理,就需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升级,明确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以往刻板、单一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提升管理效益。1.从企业资金管理质量方面来看。一是清理亏损单位,所谓亏损单位往往对企业的经济利润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形成专门的清理小组分析亏损部门亏损的原因,以及其对企业造成的不利用影响,从整体出发,判断亏损单位的价值,以确定亏损单位采用何种管理手段。如:亏损单位的亏损情况、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发展优势等等各个方面,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处理,以降低对企业经济的耗损,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质量。二是清理低效或无效的资产。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低效或无效的资产不仅浪费了企业管理时间和管理耗损,同时也增强了企业运营风险。对此,定期的对企业进行综合排查,对于一些低效或无效的资产采用修复利用、转让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清理,不仅能避免低效或无效资产造成的企业人力、物理、材料的耗损,而且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利润,提高了企业资产流通的灵活性,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的竞争力,这种资产管理手段有效的提高了对资金管理的质量。2.从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方面来看。(1)企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对于一些闲散人员和闲置人员要进行适当的裁剪,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成本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一旦闲杂人员过度不仅会造成企业人力成本消耗过高,还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益,影响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在人才的选择方面,要明确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对员工的选择要符合要求,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各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2)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其管理流程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依据和一个方向,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基本按照管理流程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因而管理流程的优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益。对此,强调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解决企业生产矛盾,另一方面,对企业职能重复部分和闲杂人员进行清理,全面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流程,实现企业各个方面的优化发展。(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的引进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管理需求,对此,企业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企业管理中,不仅有助于企业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内外情况,也提高了企业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为人才提供一定公平、平等的工作环境和晋升平台,满足人才对岗位要求和利润追求。1.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其与员工薪酬、人员调动等方面挂钩。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2.将具体的岗位要求和发展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管理阶层上,严格的按照绩效考核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考核,对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以及创造的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岗位定位。这样将指标、任务落实到个人、部门,明确各部分之间的指标要求,各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关系,不仅有利于部分集体感的建设,而且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管理的效益。2.实行对标管理,提高紧张意识。从客观上来讲,实行对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手段,同样也是寻求一种最佳、最优的管理方式,企业内部借助对标管理,使内部部门和人员保持一个相对警惕的状态,相互之间相互督促,互相作用,使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改善和调节,一方面,使内部工作人员在岗位专业性上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每一个工作人员在能在对标管理中找到符合自身的工作态度,并进行自我完善,大大的方便了企业的管理。3.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实施项目之前,要做好项目统筹和规划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做好预算工作,如:经营预算、资金预算、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利润预算等等,使项目各个环节的预算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要求内,为实际工作的操作提供有利的参与依据,避免项目因预算失控和预算风险造成的企业资金的浪费,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效益。4.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是进行风险规避,提高风险预见性,保障企业健康、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小组,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成因以及风险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尽可能的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甚至杜绝风险性的发生,以避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对企业投资方面、财务方面、市场方面和法律方面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好风险预防工作,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保障企业运行的安全性、健康性、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梁金久.创新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中国煤炭,2000.

[2]杜成林.浅谈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经济效益[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第2篇

企业管理论文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以后,可能会惊叫起来:“什么?微笑和管理,完全是一对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怎么扯到一块儿了!”

是的,一般人们都会觉得,管理就是指令、约束、制度、文件……都是与冷冰冰的面孔连在一起的。甚至在2500多年前的大圣人孔子也是持如此见解。他也曾说过,“临之以庄,则敬。”(《论语》,为政第二)

但是,人们忽视了管理的目的之所在。管理的目的就是让他人做好工作。这个“他人”就是被管理者。他人怎样才会做好工作呢?

所有的人都具有自我意识,其行为只是谋求自我肯定的存在物,不会无缘无故地为谁做什么,更不用说付出努力、做出牺牲去做好。所以,想要他人积极主动地努力为你做好工作,通过微笑来实施管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微笑来实施管理,也就是微笑管理。这就是让管理人员用微笑面对每一位下属员工,让微笑为下属员工增添信心和力量,让下属员工更有决心做好工作;用微笑塑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让下属员工消除压抑、消除紧张,更乐意做好工作;用微笑来不断传递对下属员工的尊重、信任、关怀的信息,让下属员工从微笑中获得价值满足,从而更积极地做好工作。

微笑管理不是用微笑代替管理,而是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有发自内心地对下属员工的尊重、信任和关怀,无论如何也不要视下属员工为路人、为仇敌、为发泄自己情绪和不满的出气筒。下属员工也不是路人、仇敌、出气筒,而是自己事业的支持者、工作业绩的伙伴和同一战壕的战友。下属员工努力做好工作,不仅是在为老板赚钱,也是在为你的事业做贡献。他们创造的业绩有你名下的一半,你的上司会认为是你管理有方。由此而论,发自内心地尊重、信任、关怀下属员工,并用灿烂的微笑表达自己对下属员工的尊重、信任和关怀,本来就是管理人员的天职。下属员工用他们的努力和贡献造就了上司主管的业绩和事业,是有恩于己的人。做上司主管的如果不知恩感恩,反而视之如路人、仇敌、出气筒,整天以乌云脸相待,这本身就是坏了天良。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才;节能降耗;制度

向管理要效益,这是企业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管理本身并不能产生效益,管理就是保持企业顺畅的运营程序优化资源的工具,管理就是简化手续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减少扯皮堵塞漏洞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提高效益这就是管理的本质。

1.管理的关键就在于用人

企业不重视人才,不善用人才,损失最大的不是人才个人,而是企业。因为个人如果不受重用,无法施展才华,完全可以“退而独善其身”,利用贵企业的一切便利条件,充实自己,积累学识、经验、关系、资历和资金,伺机而动,时刻准备另谋高就。而企业却象花高价买了一台多功能大彩电,却只会看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浪费了电视机的其他许多功能一样,花费不少,却未能人尽其用。结果花费了大量财力和精力,却为别的企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

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与实用主义地笼络人才、利用人才,完全是两回事。在实用主义的人才政策的笼罩下,人才对企业没有向心力,人人离心离德。企业中常见的轻视管理人才,偏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的现象,也反映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人才观,这是一种短视、浅薄的人才观。技术要出成果,经营要出效益,整个公司各方面的潜能要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并产生最大的合力,还是要靠管理,靠管理人才。

对人才要严格要求,但不等于可以苛求人才。任何人初来乍到,都两眼一抹黑,谁能事事处置得当?领导者给新手安排工作,应当有所交待。否则,任务一交,就把你扔进无边的黑暗之中,让你自己设法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干得好是领导的功劳,干得不好是部下的无能。这不是一种爱护人的态度。这样的领导也太好当了。对于新手,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如果新手偶尔做错一件事,就一棍子永远打入冷宫,不复重用,哪里还会有人才?即便老职员,也没有不做错事的。领导者应从爱护出发,加以批评、纠正,不可一味苛求。有才者往往不拘小节,甚至狂放不羁。领导者当以宽厚、幽默之心待之,并加以引导。凡有才者一般也都有脾气,领导者应大度能容。否则只能使人才或逃之夭夭:或韬光隐晦:或变得无所适从,成为蠢才:或变得唯唯诺诺,成为庸才。

2.管理制度要符合企业的现状助力企业的发展

管理制度的作用是硬而不僵活而不乱。环境宽松可以但可以随时监管任何角落,严而不束能任意抽查了解情况。目前多数大型企业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采取严管重罚高薪严管的制度,但是忽略了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催人奋进的动力,相互协调配合工作的依据而非是束缚人的工具。管理的目的是上下顺畅前后贯通左右衔接,绝不是管住与条块分割及各自为政。但是国内的多数企业管理制度还很不科学,导致企业的层级管理程序复杂、手续烦琐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出现制度压人权力治人争权损人夺利毁人的混乱局面,哪个企业敢说自己的企业不存在这些现象呢?

管理制度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遵守的条例,不分资历深浅职务高低必须一视同仁。国内的企业总是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出发的宗旨是对事不对人,其实永远都是对人不对事同样的事情,张三可以轻松过关而李四就要严厉处罚。管理制度不应该搞一刀切可以有变通但绝不是因人而“量刑”。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治理国家都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制度,分为中央统一管理制度下的直辖市模式、省级模式、自治区模式、一国两治模式还有计划单列市模式等等,国家如此企业更应该采取灵活的管理模式,例如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制度与企业外部管理制度要分开各有差异,我本人认为管理制度要有三种选择,例如完全按照制度执行或者有条件遵循制度与不遵循管理制度,就是说管理制度有三个选择,你只要符合这三个选择都可以视为遵守制度,即为为人性化管理。

第4篇

煤矿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煤矿企业中员工不具备足够的素质。煤矿企业员工是生产运营工作中的落实者,是实现现代精神及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随着我国生产技术逐渐高效化,煤矿企业中的关键问题是企业员工是否可以充分利用新兴的高科技来全面控制煤矿企业中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及生产成本。依据我国现实状况来说,,煤矿企业中大部分员工没有足够的素质,并且不能够将高新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到煤矿企业中的生产过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的阻碍了当今煤矿企业的发展。

2.煤矿企业中各个生产过程中负责人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基于我国煤矿企业复杂化的结构及大型化的规模,安全意识严重不足,进而煤矿企业中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也就显得尤为紧缺。特别是在煤矿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煤矿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链已经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不能使煤矿企业进行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还有一部分煤矿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可以尽早开工,他们在选拔各个阶段的工作负责人时,就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而是选取模糊化的考核标准及不规范的考核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为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这种现象已逐渐成为我国煤矿企业中普遍的瓶颈问题,直接影响着各个生产过程中负责人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这些负责人在运营过程中为了增加煤矿企业的生产利益、满足施工运营的要求,经常忽视施工中的安全保障。

3.材料及设备问题。煤矿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中的关键性因素是材料及设备,但基于煤矿企业中的生产管理人员没有对材料及设备进行足够的监控力度,常常造成材料及设备从采购到投入使用均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特别是对于材料来说,安排相应人员采购时,生产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全过程的进行监管,因此使采购人员不够充分重视对这些材料的采购。生产管理工作人员没有进行检测工作导致之后在监管中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同时在运输材料时,没有对材料采取相应的保障性措施,从而导致了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不可预见性的危险因素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材料的质量以及成本等各方面都难以得到控制。且在材料使用前,生产管理工作人员对材料消耗量没有进行恰当的预算,从而不能有效的控制材料的消耗量,这种不科学的监管问题阻碍了我国煤矿企业发展一大瓶颈。

煤矿企业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使甲方各项权利及义务得到明确。(1)甲方在同乙方单位进行交流沟通过程中,应该让乙方了解作业计划书并监督它开始作业。(2)甲方应该严格依照计划书及相关规范对乙方作业流程实施相应的监督,包括对材料、设备及技术等方面的控制。(3)甲方在乙方开始施工时,应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其工程的质量、进度及成本,并且使这几方面协调进行。(4)甲方应该同乙方协调好作业关系,从而保障整个作业流程能够在顺畅的环境下运行。(5)甲方不仅应该对乙方作业中的方向及其他工作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还应该主导其方向。(6)甲方对乙方作业流程有一定的经济支配权,并且在乙方作业流程中运用的材料,甲方也有一定的使用权限。

2.使乙方各项权利及义务得到明确。(1)乙方在进行作业流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甲方发放的计划书,并且严格控制作业流程中的指标。(2)乙方在进行作业流程中,应该对作业中的每项经济支出做详细的记录,同时还应该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便促进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3)乙方在甲方分配完工程的经济之后,对其中的资金进行二次支配,以保障符合自身工作的需求。(4)乙方在进行作业流程中不仅对甲方相应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建议权及任免权,而且还可以任免自身作业中的相应管理工作人员。(5)为达到作业流程的需求,乙方工作人应该合理的利用业余时间对作业流程进行规范化的学习。同时乙方的管理人员应该尽量规范化管理作业。

3.内部经济承包考核同分配方法。

3.1采掘单位。(1)实施任务同效率挂钩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采取定额工效,当月可以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可以超过绩效计划的,应该按照一定比例来增减承包工程的工资等。(2)实施吨煤综合大单价考核制度。采取的煤依据不同采面实施不一样的吨煤综合大单价。一般情况下,综合大单价包括:坑代品租赁金,水电费,安全奖金,配件及自制配件费用,计件、计时奖,基本工资及材料等。

3.2计酬综合大单价公式。(1)当月区队产量收入金额=当月实际产量综合大单价;(2)当月区队实际可分配收入金额=当月区队产量收入金额一综合单价各构成项目实耗金额±其他单项奖惩金额;(3)当月职工个人收入金额=个人当月实得分*当月分值。

作者:赵广良单位:山西省焦煤集团汾西矿业新阳煤业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标准化;企业发展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标准要求下,企业管理标准化必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且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满足企业现代管理要求,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使得我国的民族工业面临巨大挑战,也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企业发展,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鉴于此,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有效实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一、企业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性

(一)完善企业管理秩序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各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实施,可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约束,避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盲目性,降低因盲目生产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还可以明确企业职权,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扩大企业经济效益。

(二)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

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1]。随着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职工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多数企业开始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内容多涉及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如企业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考核制度等,这即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管理标准。将企业管理标准以标准化方式呈现给企业职工,可以帮助企业职工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并按照相关职责权限要求自己,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以严格的管理标准为基础的,如不能按照严格的管理标准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必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终损失的是企业的信誉[2-3]。在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企业产品的数量、种类均有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且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更以企业管理标准化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有效实施。由于管理标准化如此重要,国内外企业均重视管理标准化的实施,以麦当劳为例。随着管理标准化的实施,麦当劳制定了自己的管理标准化准则,如原料标准、时间和保存标准、关爱标准等。以原料标准为例,如鲜奶送货时温度>4℃,必须退货;生鲜蔬菜从出库到配料台时间为两个小时,如超过这个权限,必须更换新菜。再以保存标准为例,三明治保存时期为10min,炸薯条时间为7min,等等。再说关爱标准,所有麦当劳服务柜台高度均保持一致,为92cm,可以保证顾客掏钱时拥有良好的感觉。正是由于这些标准化方法,使得麦当劳成为全球最大餐饮连锁企业,其店面分布在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单个店面平均年收入270万美元。由此可见管理标准化可以实现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力,也为当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全面审查

全面审查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审查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保证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实施力度。企业职工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主体,因此需将企业管理标准化与企业职工的工作相结合,提高企业职工的专业技能,便于企业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二,扩展资源获取渠道,创造一定的条件,保证企业管理标准与企业职工的结合,例如可以通过公示方式帮助企业职工了解企业管理标准化的相关内容,进而帮助企业职工调整自身的行为,满足工作的需要。第三、进行网络化建设,网络建设不但可以提供大量实时信息,还有助于企业职工之间的沟通。企业在进行管理标准化建设时,可以安装一定的管理标准化审查软件,通过培训帮助企业职工掌握一定的标准化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标准化体系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系统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为保证各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需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各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保证各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最终落实企业管理标准化,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的核心技术,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为此,企业应当加紧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保证企业管理标准化有效实施,提高企业管理工作质量。如加强技术研究,为企业管理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更新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在已有的管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制定各个岗位的管理标准,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三)提高企业职工标准化的认知程度

为充分发挥企业管理标准化效果,需要企业职工明确管理标准化积极作用,树立管理标准化概念。现实生活中标准化随处可见,但标准化的作用却因人而异,为保证其效果的有效实施,需转变传统观念,拓展并推广标准化的内涵,提高企业职工对标准化的认知程度,提高企业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多数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企业职工标准化认知程度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普遍采取培训方式提高职工标准化认知程度,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鉴于此,企业可以大范围地开展相应的普及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企业职工标准化认知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将标准化深深印入每一位企业职工心中,最终保证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也在不断进行调整,随之而来的则是企业现代化改革。根据企业现代化改革需求,结合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现状,企业开始实施管理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的实践活动也证实,企业现代化改革需要以管理标准化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自身改革的有效实施,提高自身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晋蓉.企业管理中标准化的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5,10(19):65-69.

[2]史文娟.浅谈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J].时代金融,2015,9(27):98-100.

第6篇

关键词:传统企业;学习型企业;管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68-02

1 传统企业管理特征

基于传统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将内部依据分工标准设立了决策、行政管理以及智能机构,各机构又细化分为若干子部门。该类组织体系结构下,管理层则通过权力控制实施对下级的管控监督,而低层管理人员则面向高层进行请示,服从相关管理指令。该类结构模式为科层制,是传统企业发展经营的基础核心。传统企业管理具体特征则表现为,组织之中的各个岗位工作细化分工,每个职位均由专项人员掌控负责。同时,各个组织均需创建配套管理体制,进而确保各项工作的一致协调。企业各组织部门均由下到上创建级次组织,进而构成指挥系统。管理人员实践工作中不应受感情左右影响,不加节制的任意妄为。人才聘用与晋升则应依据相关技术专家的评定,不应随意解聘组织机构人员。该类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总体优势为,可显著提升工作生产效率水平,企业由于注重体制建设以及组织完善,其核心宗旨为严明的管理制度约束,进而保证企业科学实现发展目标。该模式下组织结构更为周密严格,令员工应全面遵循企业指令,不会存在反对声音,进一步令政策方针的落实执行效益较强。再者,传统聘用管理制度令企业无法任意解雇员工,进一步确保其内部人才队伍的整体稳定性以及执行管理政策的连续可靠。然而传统企业管理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及令沟通成本显著提升,同时各方协调管理以及监督检查工作任务繁重,不能确保整体效益的全面优化,对于剧烈的市场变化则无法第一时间快速的反应。

2 学习型企业管理特征

传统企业管理发挥了显著效用,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入、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令知识将渐渐代替传统的设备设施、生产原料以及大量体力劳动等要素,成为企业现代化、持续化发展的核心资源。该背景下,企业无法通过传统管理模式满足发展竞争需求,因此其逐步意识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性,并令该模式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2.1 学习型企业管理内涵

学习型企业发展管理理念源自西方学习组织理论,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其首要条件为,令传统垂直管理模式中的企业逐步发展为新型学习组织,并体现扁平化、资讯化以及开放性的组织特征。其成员应将学习作为一项义务,持续的优化完善组织体系结构。该类组织可良好的解决不良工具手段与理念方式无法科学应对的问题。学习型组织模式逐步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便可契合企业特征,令企业组织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发展氛围,进而构筑柔性、扁平,人性化的持续发展新型管理模式。

2.2 学习型企业管理总体特征

学习型企业实践管理精神在于,将企业创建成学习组织,在不断学结中发展能力,应用知识优化管理、提升水平。其特征体现为,在实践管理中关注成员基于共同目标学习发展,构建扁平且具备弹性的学习型组织,令知识不断的丰富与积累。由管理内容审视,学习型企业将提升学习能力做为重心,关注企业创造能力,并培养员工个人的创新意识以及应变洞察能力。由管理策略来讲,学习型企业将学习作为驱动发展力,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企业组织核心竞争水平的优化提升,并推行以快变获胜的管理战略。学习型企业实践管理阶段中,关注员工的尊重以及信任,特别注重工作信息的互动交流。而在管理技术层面,学习型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系统平台、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实现优化发展。其管理对象则为进行创造工作以及智力劳动的员工。该模式之中,企业边界将进行新一轮的界定,而企业员工则应实施自主管理、积极学习,令实践工作同学习完善结合。

3 传统企业管理同学习型企业管理比对分析

由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的内涵特征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存在本质的不同,而后者则显现出更为鲜明的优势。首先,学习型企业其结构体系更为扁平,更新了传统垂直结构体系,注重横向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的网络化发展。同时,利于企业不断学习、弥补不足,令群体更为协调,并激发其智慧优势。再者,扁平管理令实践距离有效缩短,进一步促进管理效率的优化提升。长久以来,对企业持续发展形成困扰的问题在于,组织结构的逐步衰退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抑制作用。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则可良好地预防该类问题发生。

基于技术手段的不良限制,令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注重资金、生产材料、土地资源以及生产设施等有形生产要素,而学习型企业管理则存在本质不同。即树立人本理念,由人的需求出发,激发员工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将人力资源视为价值化无形资产。由于员工的无限潜能以及无可效仿特征,因此学习型企业管理更为重视对宝贵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与良好维护,进而令员工始终活跃向上,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核心力量。

传统企业经营管理较为注重体制创建以及完善,核心宗旨在于应用密集制度管控保证企业核心目,标实现。学习型企业则更加注重人本素质、人员协调、员工激励及其自我管控。旨在借助领导艺术、人力资源优质配置,构建企业的良好发展氛围以及自我约束机制,进而全面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学习型企业不依据直观、从上到下的线性模式理念,而是应用横向多维管控,确保各项工作的同步开展,进而有效降低时间成本。

4 促进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创新

新时期,企业要想获取全面持续的发展,应树立现代化理念,符合时代特征,创建优质的管理模式。当前,虽然一些企业应用学习型管理模式,然而,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根深蒂固,令其仍旧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价值作用。因此,企业应在传统模式之上,明确学习型管理的优势,促进两者的完善结合,进而逐步实现创新改革。

现代化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应创建完整体制,注重员工管理体制的健全、细化,进而真正的留住人才、管好人才、发展人才。同时,企业应强化员工培训,促进企业教育同员工学习的良好结合,扩充培训投入,注重软件建设。同时,企业应树立文化优先的发展理念,注重形象、文化建设。应积极应用媒体宣传,提升企业形象。应勇于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进而激励员工提升荣誉感、树立责任心。企业还应创建优质文化氛围,不应单纯的以盈利为目标,对社会责任意识强、业绩突出的员工应树立典型,给予必要奖励。

再者,企业应做到灵活、机动,更新单一管理模式。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应促进传统模式以及学习型管理模式的良好、灵活结合,进而实现各负其责管理发展、政令畅通,营建文明和谐发展氛围,促进干群队伍良好稳定的目标。新时期,谁赢得人才,谁就有了发展资本,因此企业应全面注重员工的生活以及实践工作状况、思想意识、认知发展动态。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应科学引入扁平组织结构体系。同时还应借鉴合理的传统管理模式精髓,不应忽略员工个人的思想变化。对于存在一定不良思想倾向、表现激进、情感波动显著的员工应做好针对性疏导,辅助员工排解忧虑,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令其回归健康、向上的心态,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发挥核心价值。另外,企业应扩充建设,强化对现代化机械设施、工艺技术、人员培养的经费投入,进而多措并举,在符合学习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促进理念创新、手段更新,符合时代特色,形成人性化、和谐文明的管理组织体系。

第7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的职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职能,一个是深层次的职能。基础层次的职能也叫员工优化,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职能的目标让企业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职能叫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价值观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向深层次职能展开。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办公环境、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三、人力资源倡导企业文化。

若把企业文化看成企业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企业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2.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应做一个有效沟通,确认企业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准确。在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3.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意识地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来更新优化现有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又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随时深入企业内部,提炼新的理念,对原有价值观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就原有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更好的阐释,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四、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最佳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组织价值观的应用。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胜任素质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只有在价值观的作用下,企业才能把管理降到最少,把效果提高到最大。

2.把企业文化运用到招聘和培训体系。在招聘方面,应该对申请者进行两个方面的考察,即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是否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吻合。比如,团队合作是软件开发最基础的价值理念,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新的员工是就会考虑新员工团队意识强不强,有没有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招聘的成功率也提高了。培训方面,一是针对成员进行广泛的企业价值观培训,重点是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员工的意义。二是针对公司的价值观进行相关的技能(包括领导力)方面的培训。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是企业最好的最强的凝聚力,员工若有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就会自发地形成共同目标,形成和谐默契的团队合作,去争取最佳的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

3.将企业文化引入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企业充分将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已有的绩效管理体系,最终与成员的晋升、培训、奖励、薪酬等有效对接,确保企业的各种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又有突出成果的行为,这样不但强化了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又可使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的业务,优化企业业务活动的结果。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272-03

Abstract: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ak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intensifie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tus of informatiz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t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of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current situation; suggestion

1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1.1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要进行必要的、彻底的管理变革,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实践经验使得人们给与 “企业管理信息化”以更多地关注。但是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却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Chen HL(2004)提出,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为了获取市场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用以改善和优化产品,其内容包括需求分析、产品定义、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品质控制和销售服务等[1]。刘炳辉(2008)认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对企业信息实施过程进行的管理,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管理、企业运作管理以及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等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2]。

为了便于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探索,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之所长,将企业管理信息化定义为:企业在营销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管理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管理信息进行传递、加工和处理,使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存储和充分的利用,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

在这个定义中,本文强调:第一,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第二,管理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融合;第三,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实践的过程。

1.2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结构

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依靠企业外部信息网、内部信息网和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为原料,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集成,使企业处于高效、有序的管理运行之中[3],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出发点,以企业资源信息为导入口,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把企业构建成为有机的组织系统。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结构(如图1所示)中可以看到,系统应用覆盖产品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产品数据管理(PDM):PDM是对产品在研发设计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数据信息进行的管理,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合成,最终使企业在准时交货和技术创新方面获取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SCM):SCM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最终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低的管理方法。

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将管理信息和技术信息有效集成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ERP系统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生产制造、品质控制、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

办公自动化(OA):OA是基于通信资源,对办公业务活动实施自动化的人机交互的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HRM):HRM是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其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将人力资源的各项职能进行整合的管理系统,包括:招聘管理、档案管理、培训管理、考勤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子系统模块。

顾客关系管理(CRM):CRM是通过对顾客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跟踪,以到达良好的顾客满意度和实现市场拓展的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市场分析、销售策略和顾客服务提供准确的解决方案。

决策支持系统(DSS):DSS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数据和信息,建立决策模型,对决策方案逐个进行评价,以支持企业管理者的决策的信息系统。

2 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逐步渗透,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制造以及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经营和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造系统柔性化:制造系统柔性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的产物,采用产量柔性、品种柔性、过程柔性、物料处理柔性战略,应对顾客需求的波动性,通过缜密的制造柔性设计来缩减制造柔性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这是传统的制造方式所不能及的。

2)信息获取便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共享渠道,实现了跨部门的同步信息交换。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资源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可以在线完成,促进了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3)管理职能集成化: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传递和数据沟通可直接进行,因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的管理机构明显减少,管理职能的集成化,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减少了人员冗余的状态。

3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1)管理观念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的改变,行业内部的竞争态势也变得更加复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采购、制造、品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管理环节,以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然而,目前有很多企业缺乏创新观念,也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甚至管理层作决策时,也不能以数据信息为依据,依旧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判断。管理观念的落后使企业的管理者没有真正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而阻碍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和推进。

2)信息化人才匮乏:调查数据表明,80%的企业认为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制约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4]。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数据与资源共享的子模块组成的庞大系统,因此,需要专业的信息化人员进行开发、构建和维护。而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与经验,使得管理信息系统不得被企业的现实业务充分利用,这种现象也制约着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质量和发展速度。

3)管理能力薄弱: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备,管理系统存在着诸多不足。一些企业各部门之间没有能够做到信息的共享,造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不能实现整合,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冗余;还有一些企业粹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的建设,但只是注重设备投资,而忽略与管理信息系统相匹配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使得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而不能获取相对应投资回报。企业管理能力的薄弱,阻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推进,也很难发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4)信息安全性不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会遇到一些问题,网络宽带的盗用会导致网络使用受限而影响网络管理的效率[5]。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和数据存在于管理信息系统中,而一旦这些信息与数据被盗用,对企业的损失是不可预计的。病毒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以及系统安全漏洞都给管理系统带来了威胁。

4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观念更新:提高管理层的观念和认识,是搞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任务。在信息化管理中,企业管理层必须做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逐步摆脱传统管理的理念束缚,并充分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只有管理层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并给与高度重视和监督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才能取得成效。

2)资金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业务流程、人力资源以及设备设施等方面,因而管理信息化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同时,资金投入量也决定了管理信息化的规模与水平。因此,加强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要争取资金的支持。一方面,政府继续增加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创建投资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来向社会筹集资金。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资金注入,来保障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展开。

3)人才引进和培养: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障信息化工作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通过提供具有竞争性的薪酬和福利来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对员工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营造管理信息化的人文氛围,并建立管理信息文化。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持续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使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4)制度规范完善:信息化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客观、科学、职能的管理工具,但是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靠企业制度去规范和约束。通过对信息操作者行为的规范使信息化畅通运行,因此制度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的保障。制度包括三个个方面:一是系统使用时的规则要求;二是系统日常维护时的要求;三是对系统运行的评价和反馈。企业只有对这些制度不断完善,才能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信息化平台。

5)业务流程优化: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资源、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必须合理安排并做好统筹规划。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设计和优化与信息系统特点相匹配的业务流程,需要企业各级人员贯彻和执行,才能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 结语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涉及到信息技术,更设计现代企业管理问题,因此,促进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不仅需要企业的创新观念,还要理解信息化管理的实质,才能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而企业管理信息化还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去总结、探索和创新,信息化的实施才能在企业中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CHEN H L.A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4(23):541-545.

[2] 刘炳辉. 企业管理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8,(12):15-17.

[3] 邱志强. 企业管理信息化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11):53-54.

第9篇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最主要的目标是针对于经营生产活动及管理活动两个方面上,在经营与管理活动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把人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管理人才,有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依据企业的开发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合理的培养管理人才。

(二)体现系统整合的管理观念

系统整合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一切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员工之间、各部门、领导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实现个体、部门、员工、领导的整体管理,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三)树立企业战略管理思想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将进入全球经济化时代,企业管理在国际市场经济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树立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善与调整,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一切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方向,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改善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措施,从而使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四)加强决策择优的管理观念

由于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因素来考虑,通过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择优决策的理念进行方案的选择,从而企业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进而确保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体现权变的管理观念

由于地域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要求是实现企业管理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因此,企业管理应结合当前的中国实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即根据当前人类的认识观念、中国国情、时代的发展变化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二、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根据中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体制及企业领导体制等几个方面建立的企业管理结构体系。现阶段企业管理水平的下降主要受企业管理模式结构体系中结构要素的影响。

(一)企业管理模式中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经验中,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管理体制更具有规范性和先进性,管理技术也更具有科学性。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并且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是近几年才起步建立的,因此,导致了企业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模式更科学合理,因此,企业管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等特点。对于中国的企业文化,其主要表现在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即根据当地的实情为基础,实现企业的管理方案,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应融入积极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管理模式走向国际化。

(三)中国企业的领导机制

实行领导机制,使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有更好的决策者。领导机制主要针对企业管理方案制定的决策和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管理,从而实现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在管理模式上,领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落实与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决策控制企业经营生产要素和管理方法,所以,领导机制是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

三、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包括缺乏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统一,管理结构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结合当前的中国国情,对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一)改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管理观念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下,其注重的是个人在管理模式中的作用,但随着国际竞争力的加强,并且我国将进入全球化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及管理技术上将会作出相应的变化。所以,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要求以市场环境的变化为核心,并且要求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断的探索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度。另外,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有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员工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企业管理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明确企业产权,明确企业员工职责、建立科学合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吸取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使企业具有创新力和凝聚力,从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力也相对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应变信息与知识等重要资源的改变,另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想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手段,必须培养高技术的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企业管理模式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立现代化的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需具备开放性、高效性、灵敏性的功能,使企业在良好的信息系统中发展。另外,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开发与发展目标,加强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使企业员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且提供人才展现知识的平台,使企业与人才实现互动的功能。

四、结束语

第10篇

任何看似通向胜利终点的捷径式的管理秘笈一旦被发明,几乎就意味着它指导实践的使命的结束。

企业管理的协同,指利用协同论方法,对企业管理的协同规律进行研究并进行管理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企业组织而言,就是利用协同的基本理论指导企业完成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而使用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企业管理的协同,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注重企业内部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利用,且应关注企业所处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变化,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统一起来。

企业管理协同效应具有以下特征:(1)同步性。企业管理协同强调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在时间上要求紧密衔接,在空间上要求各要素同步,这样可对现有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达到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的目的;(2)优化性。实现管理协同是对现有各种管理要素进行整合,运用不同方法、不同手段使得各要素间相互作用更加协调,使得要素组合出现1+1>2结果;(3)目的性。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本质上是实现系统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这里的优势互补并不是简单的协同要素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同运作,使企业管理呈现最优化结果;(4)支配性。协同效应具有宏观调控特点,因此对生产和销售各环节都具备一定的支配控制性。

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

资源优化配置企业一切经营战略的实施总是建立在一定企业资源基础上的,通过对企业资源结构的优化,使企业各环节间衔接更加紧密,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效应的实现,战略发展的重新定位,本身也是对资源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是由企业资源的选择和配置决定的,只有对企业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从国外企业管理的协同发展的实践来看,企业资源的选择主要有诚信原则、成本最低原则、合理分配原则、利益共生原则、互补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等六种资源选择原则。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参与主体,担负着协同各方的利益分配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管理人员只有站在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上,才能对企业收益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个生产或销售等环节的资源都获得合理收益分配,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各环节单元组合企业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各环节资本的最大限度的增值,这就需将企业所有能支配的资源合理的配置于相应的业务环节上,从而实现各环节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协同效应才能更加明显。(1)相关多元化。企业管理协同效应应通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企业可以某种技术为核心,使企业技术优势在企业内部得到最大程度的转移和利用,技术协同效应是企业相关多元化实施的关键:(2)价值链一体化。协同效应价值链一体化要求企业打破自身链条和资源的限制,向产业内的上下游链条延伸,形成新的价值系统,如可对不同生产技术或者作业进行合并、加强内部各环节的控制和协调、构建系统内信息化体系等。价值链一体化的协同战略管理可涵盖价值链上资源信息的获取、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可以说,各节点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价值链一体化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反复的、不断完善的计划与控制过程,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利于价值链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组织结构转变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成长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组织结构必须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获得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组织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应为复杂的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性的指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也遇到了挑战,突出的表现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稳定和变化的关系、单一和多样性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组织结构要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需要,必须积极地探讨发展新模式,促进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应有具体的发展战略和愿景,新的组织结构应既能保证其实施,又要承认企业管理价值的多样化,在企业管理层中接受也必须允许不同的管理风格和观点存在。

第11篇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从传统会计分离出的一个现代、新兴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推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纵观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效用与价值的发挥。本文阐述了企业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

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存在问题;应用;改善策略

管理会计属于企业传统会计的派生物,它有效实现了“管理”与“会计”两个不同主题的巧妙融合,它不但克服了财务会计只提供信息的传统做法,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调节企业内控、参与企业决策,规划企业未来,并尽可能减少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过量消耗,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优化管理会计应用策略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企业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人员不重视管理会计应用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它在强调“核算行为”的情况下更强调“管理行为”,而管理会计应用其实是对企业管理者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的一种科学检测。毋庸置疑,企业经营与管理者的重视是提升管理会计效率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并不重视管理会计应用。一方面,对管理会计存在错误认识。一些企业领导者将管理会计等同于财务会计,只重会计信息核算,不重企业管理,在应用上也极力效仿财务会计,故应用效果甚微。另一方面,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政策、资金、人才不予倾斜。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我国的管理会计起步晚,发展缓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为滞后。从某种程度上说,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成为阻碍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某些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盲目借鉴与使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理论,但却忽视了企业发展实况,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例如,引进的目标、方法等难以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实际价值较低。因此,中国必须探究出适合本国企业发展的理论体系。

(三)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施。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成为一个不争的实事。众所周知,管理会计是管理与会计的有机结合,一门综合学科,新时期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熟识管理学知识,在管理领域进行探索与研究。但目前我国这样的综合性会计人才依然缺乏,再者,一些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低,为一己私欲恶意篡改会计信息与数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会计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应用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即电算化程度低,企业不注重会计管理的研发与利用。一些企业只注重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对事后数据进行核算,但忽视了事前预测与事中监测,也同样严重减低了管理会计应用效率,遏制了其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改善管理会计应用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强化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缺乏重视。鉴于此,企业管理者要强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提高认识。首先,企业管理当局应提高重视。作为领导者与高级管理者,虽不用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内容与方法,但要深入了解其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管理者可通过参与培训或者自学了解管理会计基础知识,从而真正意识到其重要价值。其次,企业要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管理人员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管理会计整体效果的改善。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培训教育来实现。另一方面,企业,企业可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宣传管理部门。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耳濡目染地提升管理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改善其工作态度,提升工作积极性。

(二)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鉴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企业应不断构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体系,做到理论迎合实际,理论服务于管理会计实践。因此,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体系很重要。首先,创建基于管理会计的专门刊物。目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及范围并不广,我国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让更多人了解管理会计基础内容、意义与价值。另外,刊物的创立,同时也推动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其次,成立专门指导机构。关于管理会计应用,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指导机构,该机构的成立有利于运用理论科学地指导实际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再次,拓展管理会计研究领域,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最后,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是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健康发展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应加快会计人员理念与知识的更新,运用多种途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服务于管理会计发展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首先,应把好人才选拔关。企业要尽可能招聘能系统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毕业生,拒绝招聘的“裙带关系”,做到任人唯贤。其次,强化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企业要能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使会计人员成长为会计基础知识与管理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高的新时期优秀人才。最后,企业要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促进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开发软件,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都注重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电算化水平,而对于会计管理来说,电算化无疑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企业要想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效率,开发相关软件,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十分必要。毋庸置疑,管理会计作用于价值的充分发挥需要以繁杂、大量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企业更准确、及时、便捷获取相关信息。企业可以聘用专门人才开发管理会计操作软件,并将软件在工作人员中普及,这样不仅能减轻工作轻度,更是极大提升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其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再者,要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数据分析与检测,并严格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构建科学、全面的信息系统,不断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愈加频繁,而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会计应用是一项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企业应针对自身管理会计应用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真正做到突破困境,迎战成功。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强化重视。其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管理会计理论科学指导实践。再次,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最后,要提高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水平,用科技引领企业管理会计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瑞英 单位:山东省郓城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技术 企业创新 企业制度

0 引言

企业管理技术受信息技术的带动及冲击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环境也日新月异。理论、事物和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一定要转变管理创新的思路及理念,具体转变措施如下:

1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属一关键点,企业若要追求管理创新,首先应创新管理观念。管理者应该多学习目前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多观察新事物,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思想融入全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中。因此,应在思想上树立以下观念。

1.1 树立“信息第一位”思想。全球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唯有不断更新企业信息,才能对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正确的把握。

1.2 树立“能力为本”思想。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企业一定要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一定要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为本。

1.3 树立“企业伦理”思想。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是企业的首要目的,忽视了企业伦理。企业利润的增长多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前提,造成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就与企业管理的原则及根本相背离,若要创新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树立伦理思想,重视道德建设和信誉形象,以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2 方式创新

2.1 促进企业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资源,以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

2.2 注重企业弹性柔性和谐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不只是简单的采取强制的办法“管”,而是必须用创新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企业属一有组织的大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一定要秉承和谐的思想,各成员团结协作,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2.3 注重转变企业组织运营的方式。目前,企业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业务交流等应该摒弃地域环境的限制,注重团队及外部力量的协作,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赢取企业竞争的主动权,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应该充分把握及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使其互相补充,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获得竞争主动权。此外,若要创新企业管理,还需打破组织上的局限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和外界保持沟通及交流十分重要。因此,信息时代创新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打破企业内部的局限性。

2.4 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思想。进行企业管理运营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属企业营销。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生命线就是营销。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中,过长的分销渠道导致信息反馈的速度太慢,企业网络化营销模式一定要建立起来,以打破这种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提升企业的营销及信息反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转变企业的营销模式。过去一般均采用的一对一营销模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网络化营销的渠道,企业产品消化也加快了,从而实现了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节省了企业营销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在网络平台上,企业还能与消费者近距离的交流,生产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产品,还可进行个性化营销。利用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更广泛的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还可有效的收集信息资源及客户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管理的创新。

3 实现制度创新的企业管理

企业的规范准则就是企业制度,它包括企业的领导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运营模式制度及经济管理制度等。若要使企业保持活力,企业制度建设力度一定要加强,努力创新企业制度和完成制度的改革。企业制度在信息化的大潮中,要面临的考验很多,信息的变化属于瞬时性的,企业制度唯有与信息发展相适应,改革、创新才能与信息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果企业要创新制度管理,必须对好企业定位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企业一定要调整传统的分工,从而和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达到更为规范企业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此外,因为知识体系会随信息的变更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也会随之不断地调整,企业需及时组织学习及培训,完善企业制度,唯有创新了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及支持。同时,分配制度合理可行也是创新企业其他制度的保证及基础,所以对于制度的创新,企业需强化改进分配制度。

总而言之,创新我国企业管理的必须要转变思路,创造条件,以和信息社会的变化相适应,从而真正转变企业管理的思想,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使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真正服务于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的创新的道路很长,它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要求企业的必须保持清晰的管理思路,结合目前的内、外部环境。只有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才能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从而建立企业的信息平台及网络平台,真正做到创新企业的制度,最后走出一条崭新的企业创新之路,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内部外部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创新之路就是企业的成功之路,创新是一个企业文化内涵建设的动力,有了创新企业就会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创新才能让企业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有了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真正在这个社会中站稳脚跟,才能真正拥有未来和发展。一个企业把握了创新之路的方向盘,就等于拥有开创未来的指南针,创新就等于给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企业在茫茫商海中找到自己的航标,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未来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航线才是最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真正的未来之路,企业的明天才能会在创新方略的指引下走的更远走的更稳。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北京:经营与管理,2008,(2).28-29页.

[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1).67-69页.

[3]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广东科技,2007,(11). 85-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