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管理

企业管理管理

时间:2022-04-10 19:28:43

企业管理管理

第1篇

相关热搜: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分析

    一、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人类自从有了集体活动,就出现了管理,可以说,管理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管理逐步演化为一项专门的社会职能,而且其本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在日益加深。但是对于“什么是管理”这一问题,却始终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各不相同,所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倡科学方法和实践精神,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的技术和方法,对以往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是重大的突破,并使人们对管理有了新的认识;法约尔认为,管理只是各种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并首次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大要素,而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孔茨则提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国内的一些管理学者和企业地管理者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例如,“管理就是通过别人的活动完成目标的过程”,“管理就是协调人的艺术”等等。

综合各家所言,我们认为,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基本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与企业管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企业管理者是管理对象细化的结果。企业管理强调的是,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应当按照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据客观规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发挥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定义也反映了管理工作的一些基本特征。

(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里的“有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通过各项管理活动使组织目标得以顺利地、如期地实现;二是在实现目标地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最少地资源消耗来实现目标,取得尽可能好地经济效益。

(2)管理的主体是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管理者和员工都应当是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组织成员,当然,随着组织层次的不同和分工的不同,对人员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行使管理职能的不应仅仅是领导者,员工也要参与一定的管理活动,这样企业管理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管理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要素。在企业中,组织活动主要包括生产活动、经营活动、服务活动等,要素即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人和组织的目标都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任何活动的进行实际上都是资源的消耗和利用的过程。因此,要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研究怎样充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如何科学地安排和协调组织地各项活动。

(4)管理是五种职能综合运用的过程。组织通过计划来明确目标和制定行动方案,而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同时,还必须运用领导职能对员工进行指挥、协调和激励。通过控制工作来衡量绩效,纠正偏差或修订计划,这样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关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这五大基本职能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细论述。

二、企业管理的职能

最早进行管理职能划分的是亨利·法约尔,后来经过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分析管理工作的主导方法。它将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而进行的整个管理过程分解为几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职能,然后分别加以研究。从而概括出有关的管理原理作为指导管理实践的准则。但目前人们对管理职能的划分不大一致,有的分为三种职能 计划、组织和控制;有的分为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有的分为七种: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我们这里是按照上述管理的定义中提到的五种职能进行划分的。

1 计划职能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者确定目标,预测未来、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一个完整有效的计划必须能回答这样六个问题:

why,为什么要做?解决原因和目的的问题;

what,做什么?解决工作的内容问题;

who,谁来做?即人员的安排问题;

when,何时做?即工作的时间进度安排问题;

where,在哪儿做?解决空间的安排问题;

how,如何做?解决开展工作的手段和方法问题。

因此,企业的计划工作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企业环境的分析与预测。企业环境既包括企业的内部条件,如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拥有情况和利用能力;又包括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政策环境,行业整体水平、竞争对手的状况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总结环境当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制定战略目标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2)确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在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拟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综合评价,选择其中最优的或满意的方案组织实施。同时,要围绕该方案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人员、资金、物资、场地、进度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工作。使组织内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率,经济有效地实现目标。

(3)编制行动计划。编制计划也是将目标和方案进行细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所要进行的全部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个人,同时,要对每一个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提出考核的标准,以此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依据。

2 组织职能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有下运行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组织形式。人们通过计划职能确定目标以后,为保证围绕目标的一切活动能圆满完成,必然要将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分配,交由合适的人来负责,同时还要明确人们在工作中相互协调的关系和信息传递的渠道,这些都是组织职能要讨论的问题,因此说组织是企业实现其预定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组织一词作为名词来理解,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的集合,在这个实体中体现了职务和职位的结构,作为动词来里理解,组织是指一个过程,是人们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组织结构,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维持和变革组织结构,并使组织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

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运行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就是将组织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规定每个层次。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手段等,以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协作就是要从全局着眼,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使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处于和谐的运转状态。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分工越细,协调越难,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分工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分工太粗,会降低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也容易产生推诿责任的现象。

(2)命令统一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就是在工作种实行统一领导,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避免出现多头指挥、政出多门的想象,使全部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为保证命令统一原则的贯彻执行,在确定管理层次时,应形成清晰连续的管理链,明确个个层次、各个部门以及各级人员的全力、职责和联系方法,避免出现越级、越权的现象。

(3)管理跨度原则。管理跨度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管理下属的人数或部门数、统一组织种的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跨度大,管理层次越少,组织结构越扁平,反之亦然。管理跨度受到组织环境、工作内容、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学识、能力、经验、精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管理跨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和领导。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所谓集权就是决策权大部分集中在最高层,所谓分权即决策权根据决策者职务和工作的内容的需要分至各阶层。集权和分权的程度要受到工作的性质、管理者的数量和控制能力、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等影响。但总的来说,集权应以不妨碍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为限,分权应以不失去对下属的有效控制为限。

(5)责权利对等原则。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对每个职位的管理者明确职责,这样才能体现组织的约束力。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财、物等资源的运用,所以还必须授予管理者相应的获得或利用组织内各项资源的权力,管理者在接受了任务和职责的同时,其实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只有在能够获得一定权益回报的前提下,管理者才会有承担风险、投身工作的意愿。因此,对于每一项职务或岗位,管理者的职责、权力和利益都应当是对等的,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

如何设置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需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的观点,综合考虑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所采取的战略、组织规模的大小以及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常见的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有直线一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等。每一种模式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环境。

三、人事职责

人事职能是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职能。人力资源是组织的各项资源当中最具有能动性的一项,而其他资源是被动地参与企业活动,是通过人的使用发挥效用的。人力资源的使用不仅会影响其本身的利用效果,还会影响其他资源的利用程度,因此人事职能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事职能是在企业明确了目标,制定了计划之后,在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步骤和内容;

(1)工作分析。首先要对每一个工作岗位进行具体的设计和描述.然后对从事该工作的人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社会经历、个性、人品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工作分析既可以明确所需各种人才的数目,以便合理地选择和安排人才,同时,也是对从事该工作的人确定考核标准和报酬的依据。

(2)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预测和分析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尤其是对于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更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人才。

(3)人员的选聘和安置。企业需要的各类人员,可以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拔的方式获得,并根据各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员工的各自特点,合理地安置他们的工作,以便发挥他们的特长,努力做好工作。

(4)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可以为企业的奖酬制度提供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员工如何培养、能否提升的重要依据。根据员工绩效考评的结果合理的确定其薪酬可以保持和激励他们对组织的忠诚与积极性,控制他们的工作绩效。

(5)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较量,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因此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通过培训和培养,开发员工的潜能,以支持企业目标的更好实现。同时,培训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可以促进员工更忠于企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现代的人事职能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职能,更是各级主管领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四、领导职能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舞其追随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要在领导职能当中体现。领导者在带领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要发挥如下作用:

(1)指挥作用。在人们的集体活动种,需要有头脑清晰、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人们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领导者要站在群众的面前,用自己的行动带领人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协调作用。在许多人协同工作的活动中,即使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因为各人的才能、理解能力、工作态度、进取精神、性格、作风、地位等不同,以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们在思想上发生各种分歧,行动上偏离目标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就需要领导者来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把大家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激励作用。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或不幸时,或某种物质的、精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必然会影响工作热情,这就需要有通情达理、关心群众的领导者来为他们排忧解难,激发和鼓舞他们的斗志,发掘和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

五、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及计划能够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由计划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者,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和调整。也就是说,控制的结果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纠正实际工作与原有计划和标准的偏差,另一种是纠正企业已经确定的目标及计划与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的偏差。控制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即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尺度,是从整个计划方案中选出的。与标准进行比较可以给管理者一个信号,使其不必过问计划执行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就可以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当然,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控制对象,标准也应当是不同的。

(2)收集信息,衡量绩效。衡量绩效其实也是控制当中信息反馈的过程。管理者通过收集必要的信息,参照已确定的标准,就可以及时发现那些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偏差。

第2篇

如果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是经济管理之中的核心成分,那么企业的资本管理就是企业经济管理重中之重。企业的资本运作是指通过一系列连贯的经济活动实现,其中包括企业的资金筹集、资金应用以及利益分配。要实现好企业的资金筹集快速化、资金应用合理化以及利益分配公平化,说到底都离不开企业的经济管理。因此,大型企业有必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这对于提高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促进大型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其的重要。

2有助于提高大型企业的预防以及抵御

生产经营风险能力实现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由于生产经营的原因给实现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以及盈利带来不确定性。在日渐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当中,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发展好并且取得盈利,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会受到源自于企业相对于企业自身外部以及内部原因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例如材料价格的上涨、产品的更新周期掌握的不好、销售决策的失误等等,这一切能够通过企业的经济管理解决。换句话说,通过合理的组织经济管理活动,能够提高企业预测以及抵御风险能力,从而避免生产经营上的失误带给企业的重大损失。

3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3.1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是一项全面的管理控制活动

当前经济背景之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将企业自身的价值模式作为前提,对于企业的运作活动开展全方面的管理控制,是当前经济管控最关键的事项。当前企业能够积极的分析以及管控运作和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从而带动企业利润的增加。

3.2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与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控制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前经济背景之下,企业的全部管理控制的内容都牵涉到对企业的资金使用以及调节,经济管理以及企业的各项管理控制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时就牵涉到企业的全部下属机关以及工作者,由于经济管理的好坏以及个体收入和企业发展等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因而我们必须形成积极的经济管理氛围,才有可能获取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才可以将企业各项管理方法落实到位。

3.3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财会因素体现着企业的运作情况

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对于企业的经管活动来说,有着关键意义,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情况是由各个时段的财务指标来体现的。企业的管理工作者要结合有关的指标来指导企业的管理目标,从而调节生产经营科技以及销售方式方法,这时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设定的管理目标得以落实,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水平。

4现在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以及方法

4.1变革更新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就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经济管理理念。其一企业管理者要针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着极其深刻认识;其二,企业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提升企业的员工对于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企业员工树立全新的观念,让他们能够在具体工作中有效的规范自身行为,遵守企业定制的经济管理机制。

4.2明确企业的经济管理目的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就要经济管理指标量化,我们要制定出明确经济管理的目标,不仅仅针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定制目标,而且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经济管理的目标,之后建立起经济管理的负责制,将经济管理的目标逐级落实给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身上,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对于那些完成经济管理目标的员工我们就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于未完成经济管理目标的人员则要给予相对应的惩罚,这样不仅能够加强企业的员工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而且还可以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资源浪费,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4.3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

第3篇

针对企业预算管理问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近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予以强化。一是2006年底,财政部颁布新《企业财务通则》,明确提出了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二是2007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系统的要求。那么,对企业集团这一特定经济组织而言,如何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资本为纽带,有效整合和配置集团各成员企业的资源,实现集团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笔者对新制度的解读如下: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一)新制度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准确界定

《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四条指出:“企业财务预算实质是企业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企业各类经济资源和经营行为合理预计、测算并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活动”,“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推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可见,预算就是企业根据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在财务预测、决策基础上,利用价值形式对未来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以明确财务目标,落实财务管理措施,并提供财务激励和约束标准的一种管理手段。换言之,全面预算的根本目的是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责、权、利关系,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控制和考核,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

1.“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

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建立全员的“成本”、“效益”意识;另一层含义是企业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一个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单位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2.“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

企业预算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仅关注日常经营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不仅考虑资金的供给、成本的控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产量、材料、人工及动力等资源间的协调和配置。

3.“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

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密切配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中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集团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预算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企业战略、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被统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三驾马车。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明确了企业在年度内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措施,它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绩效考核主要是对企业所属分、子公司和各部门、单位以及员工完成全面预算情况进行考核和综合评价,是实现全面预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对新《企业财务通则》和《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分析可知,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是一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战略保障体系。从本质上讲,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它是通过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安排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来实现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机制,充当一种在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以现金流为核心,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决策更加符合企业战略需要,能够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二)企业集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多级法人是企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产权关系体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在很多政策和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成员企业要受到母公司的控制与引导。同时按照我国对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应该成为重大问题决策中心、资产财务管理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中心的三大职能管控中心,实现管战略,管财务,管人事……”的职能定位,从本质上讲,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管理体系,或者说是预算战略,它既要考虑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长远规划,同时还要作为近期发展指南指导公司经营。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企业集团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集团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实现资源要素的价值转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企业集团竞争优势培育不仅取决于其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配置效率。资源共享是企业集团的一种“独特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集团在竞争性市场上提高竞争优势、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集团总部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资源共享机制的运作,解决局部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重新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发挥资源整体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价值创造,可以取得“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经济效果。

2.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经营者的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的矛盾,克服高成本和低效率的弊端。由于集团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目标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投资者很难监控经营者的行为。经营者利用其职权,进行恶意、无责任和寻租活动,会使集团公司承担高成本、造成低效率。导入全面预算,以预算方式建立委托——的契约关系,并通过预算执行和考核来评价业绩,有助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3.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对成员企业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提供了进行合理、有效监督的平台,有利于出资人履行职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

三、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应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

从理论上讲,预算与战略关系密切,但实践表明,多数企业所采用的传统预算往往缺乏战略相关性,不能致力于企业价值创造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必须有效解决影响战略和预算管理相互连接的一些关键问题,即如何将企业战略计划分解为循序渐进的年度预算,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如何影响预算中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以及战略收益和短期财务收益是否存在矛盾,应如何在预算中解决等等。围绕战略这一核心,企业预算管理应做以下方面的改进:

(一)实施战略保障型的预算制度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预算管理是分层的。战略保障性预算制度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公司智力结构为基础,主要

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在预算管理中的权责分配问题,这一层级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层次是以企业经营的管理结构为基础,主要规范经营范围的预权责关系,这一层次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既定预算目标的执行。(二)确立互动一致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程序

致使传统预算脱离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目标和编制预算时,没有保持组织、人员、过程上的一致性。没有预算的支持,企业的战略规划就无法付诸实际。互动的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程序应包括:

1.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在确定战略时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价值链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可以利用价值链分析的结果在经营信息、经营动因和战略、预算间建立起必要的桥梁。

2.明确关键成功因素及其相应的衡量指标。关键成功因素是促成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明确了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之后,从日常经营的努力到战略的成功就变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

3.分配资源。根据实现关键成功因素所需的财力和人力进行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配。这与传统预算程序刚好相反。传统预算是根据预算来确定需要,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以上年会计报表为基础按比例进行修改,提出今年的预算指标和从事的活动,以这种出发点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很难真正起到全面预算管理应起的作用;而战略预算是根据战略需要来分配资源,保障资源供给,即预算编制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为达到这些目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什么资源和多少资源。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

4.确定预算的目标体系和报告体系。根据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和衡量指标来确定多维的预算目标(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目标)和报告体系,并建立短期性的目标值,用以表示组织沿着所选择的战略道路所取得的进展。

5.监督实施和提供反馈信息,据以修正年度预算或战略计划。通过滚动预算系统,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实际业绩对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并编制新的预算。传统预算强调预算差异信息的业绩控制与评价功能;而在以战略为核心的预算系统中,反馈信息更重视对战略和预算计划本身的评价和修正。

(三)不断健全与维护集团内部市场的建设

第4篇

1.电网建设企业内部员工的动手能力差

管理技能水平低。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工程施工越来越专业化和复杂化,业主对质量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业主的要求和保证工程达标,就衍生了一种队伍,即:劳务分包队伍。劳务分包队伍中的成员一般都能够吃苦耐劳并且身体非常强壮,他们一般都是按其劳动量取得薪酬的,所以,在平时他们都相当勤奋,其劳动技能水平是比较高的,只需由相关企业员工带领即可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也正是因为劳务分包队伍的存在,企业员工就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管理方面,从而逐渐忽略了业务操作,并且过分依靠劳务分包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员工自身年龄的增长,其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弱,甚至无法管理劳务分包单位的人员。

2.企业整体冗员与生产一线岗位缺员

企业整体冗员和结构性缺员主要体现在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超员和生产一线人员缺员。这些缺员大部是靠人事的方式来解决。为补充人员,直接造成了外聘用工数量的增多,更导致了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

二、针对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个企业的和谐,重在基层和基础,其根本在于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此,企业必须要从基层和基础以及基本功抓起,采取培训和考核以及激励等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

1.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是人的潜能是不会自然发挥出来的。所以,为了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去激励员工,一方面,可达到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对员工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2.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也非常重要。对此,各企业可就实施以差异化为重点的人力资源增效管理,除以上对员工进行差异化绩效考核和严格的奖惩之外,还可以设置差异化岗位,从而构建员工责任体系,进一步夯实职责;要对理念建设予以重视,以企业精神统领员工行为;对员工进行差异化培训等。在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方面,必须要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从正面教育入手。

(1)为了坚定干部员工的理想信念,则必须要抓好政策理论教育。组织全体职工通过教育培训、党课、网上课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等,教育职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认识社会形势。重点引导职工提高对其工作理论和工作责任的认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效益意识,从而增强其工作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2)为了增强广大职工的法制观念,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员工的法制纪律教育。对此,企业可针对其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时常遇到各类法律问题的实际,采取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法律原文与案例剖析相结合、正面学习榜样与反面典型警示相结合等形式,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把守法用法、依法治企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管理,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考核制度。所谓完整的科学管理考核制度就是指:具有科学依据的、能够覆盖企业各个部门和各个专业,达到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受到制约和激励,并且能起到激起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考核制度。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现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国家的物资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其所得相对报酬和绝对报酬双方面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对员工的公平性和维持企业内部的稳定,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么,其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则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形成一个规矩,供大家共同去遵守,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利益。公平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发展的一个基础,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由此可见,在企业中,为了提高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公平科学的管理制度极为重要。企业在制定综合绩效考核体时,可针对其项目可相应制定本单位的考核办法,并分解到工段、班组。为了使整个考核体系能够科学且有效运作,企业在对考核指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可将历年的资料放在一起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比较,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举办员工讨论会,听取员工各种的建议,做到集思广义,对所制定的每一个考核的指标进行认真地确定。对于通过现场标定的指标,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会有着很大的难度,但其通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一般来说,这种指标是很容易被考核单位所接受的,其职工的反应也好,所以,这种指标的执行效果也是相当可观的。

3.企业内部沟通

有效的企业沟通不但会提高员工积极性,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的业绩得到提高,从而是业绩更好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沟通问题中,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企业有必要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企业要适当的创造和谐劳动关系氛围,作为员工,也要适当的与企业进行互动,从而使企业的组织周边绩效得到提高。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那么,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的观念也要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现实证明,说教的管理方式并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任务产量指标上去了,但经济效果却不然。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的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的,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管理目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科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有效的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向着不断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相应不断增强。

三.结束语

第5篇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中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和WTO的临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我国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笔者曾从事数百家企业的审查、评价,认为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企业战略管理。

一、战略目标: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长远奋斗目标,古语“有志者事竟成”,没有宏伟战略目标的企业,犹如一个没有志向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只有确定了宏伟的奋斗目标,才能使企业凝集全部的力量,众志成城,向一个共同方向努力。有种说法,一个老板有多大的雄心,这个企业就能发展到多大,讲的就是一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美国Oracle公司,公司上下一个口号,同心同德,要赶超微软,做世界第一,大家齐心协力,经过几年跳跃式发展,虽说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可也成了响当当的世界第二。再如,中国的海尔集团,提出要在未来若干年,大步跨入“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眼下已经冲出中国,走向了全世界,在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投资建厂,甚至美国地方政府还破天荒的命名了一条“海尔路”,让海内外华人激动不已。

二、战略规划:由于战略目标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是马上就可以实现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必须有一个艰苦的奋斗历程。所谓战略规划,就是要将这个奋斗历程予以规划,以期充分调动企业资源,沿着既定方向前进,尽快实现战略目标。假设有一个公司,要在20年内发展成为世界500强,那么,首先得明确20年后,世界500强的标准是什么,然后根据现有实际状况,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如第1—5年,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培养核心能力,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储备人才准备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第6—10年,取得海内、外上市资格,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充足的资本以保证高速扩张。第11—15年,大规模扩张,通过兼并、控购、联合等方式,一举取得市场优势地位。第16—20年,巩固基础,理顺管理结构,提高效益,通过进一步扩张,达到跨入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使理想最终变为了现实。在此基础上,企业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后,对全体职工进行宣传和鼓动,以战略规划为核心建立公司上下一致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基础:企业的总的核心能力构成企业的战略基础,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之中立足,以致于发展壮大,是因为这个企业必定有特殊的、超过别人的、与种不同的地方,这个不一般的地方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关键,如可口可乐公司,其核心能力就是其秘密配方和品牌;微软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其卓越的软件开发能力。作为企业董事会和最高领导人,应该认真分析判断本企业的核心能力之所在,然后巩固核心能力,发展核心能力,保护核心能力。否则一旦丧失了核心能力,企业也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了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战略保障: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还必须通过严格的经营管理来实现,包括:计划预算编制与实施、现金控制与管理、成本利润分析、技术开发制度、采购与付款方式、销售与收款政策、筹资与投资决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设计等各个方面,这是企业成功的战略保障,也是企业战略核心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诸如这方面的问题,诸多企业管理学家都有很精深的论述。这里就不谈了。

五、战略决策: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报告体制,以保证决策的灵敏性、准确性。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应该共同讨论,各展所长,形成科学决策。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的实践,董事会决策和委员会咨询是企业决策的有力工具。董事会中应该包括有股东代表、经理层代表外,更关键的是必须有足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不代表个别股东或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而是代表整个企业的长远利益,为企业董事会决策提供专业意见,以弥补内部董事的种种缺陷。全体董事会成员对其决策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美国法律规定:一个公司必须有独立董事和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这是美国公司决策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样,建立各种专业性咨询委员会,容纳各方面利益的代表,进行蹉商,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依据,也是通向科学决策的有力工具之一。在我国虽然曾经广泛建立过深有影响的党委会集体决策模式,但是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党却是以政治为主要目标是有严重冲突的,本质上党委会并不是企业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代表者,不符合法律和国际惯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法适应经济运行规律,而导致这种决策模式失败,现在虽然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等机构。但是,由于长时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长期封建社会意识的残留,现在很多企业反过来形成了厂长、经理一言堂,主观臆断,独断专行的怪胎,在少数民营企业犹其突出,往往造成了一言兴“国”,一言亡“国”,最高管理者一个盲目决策,最后有可能不仅葬送了企业,也葬送了最高管理者本人。著名的沈阳飞龙集团姜伟因决策失误而痛陈“二十大失误”,巨人集团史玉柱也因随意决策兴建“第一高楼”差点破产,可见在中国建立科学的战略决策体制已经是刻不容缓。

六、战略执行:任何正确决策必须通过准确有效的执行,才能予以贯彻。战略执行主要是通过经理层、各职能机构、各分公司、各经办人员的活动来完成。应该通过公开招聘审查,选定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承担职责,配备各种人才组成具有整体协作能力的团队,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各职能机构,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证机构的运行。另外还必须建立人员的培训、考核、选拔、轮换、更新制度,如董事会董事轮换,总经理三年一任,部门经理一年一聘,普通员工每个季度考核一次,保证机构的活力与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

七、战略评价:一个企业的所有行为实际成效如何,企业必须有一个及时的、充分的认识,也就是需要一个正确的评价,不能等到出了问题,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在企业内部包括股东评价、职工评价、内部审计评价,在企业内部,包括客户评价、同行业评价、外部审计评价、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企业的运行必须在合法的前题下,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反映,进行轻重权衡,对错误进行更正,对误差进行修正、对正确的予以保持和发挥,通过不断的评价,对此,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不断的努力,以尽快实现战略目标。

第6篇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作用

进企业实现较高的经营效益。创新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可以为企业的运营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1]。协调企业的内部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手头上的任务高质量的完成是企业行政管理主要的工作职责,行政管理部门在积极督促内部人员完成工作的同时,也要对其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纵观我国的企业在行政管理方面还尤其值得优化完善的地方,这样问题的存在会对企业的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就从本文出发探讨有关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及所存问题,更好的将企业行政管理的职能有效发挥。

1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1企业政府管理的地位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建立在企业内部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站在企业行政管理产生条件角度上,可以发现,对企业内部出现问题进行规划协调无法脱离行政管理在其中发挥效用。与传统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政府在行政管理上具有较大的差异。企业行政管理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比如在管理元素、行政管理的深度及广度上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2]。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是企业行政管理所重视的问题,注重务实,与政府行政管理相比缺少不必要的冗杂程序。行政管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企业将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可以加强企业对行政管理的强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正常的进行,由此提高企业运转的速度。

1.2企业政府管理的作用

1.2.1协调企业管理要素间的关系

企业政府管理需要在自身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企业内部的各管理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规划。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对涉及到公司内部日常事务进行处理,这一能力也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顺利发展,并且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妥善解决[2~3]。当企业内部各部门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需要企业行政管理部们做好协调工作。此外,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在认真解读企业自身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利益去与其他企业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促进企业良好的运行发展。

1.2.2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想要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内部管理则可以为企业稳定运营提供后勤保障,这可以将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有效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开拓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在增强全体员工自身工作素质的前提下,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好的业绩。企业员工在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之后,会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增强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并且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企业稳定、持续发展[3]。

1.2.3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为确保企业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可以顺利的实施,就需要企业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划。企业行政管理可以在协调各部门关系的基础下,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使企业员工可以脱离繁杂的行政管理事务,从而有更好的精力去发展企业的生产,这样的行政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员工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促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工作积极性,无形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4]。

1.2.4带动企业的绿色发展

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常发生在企业转型时期,这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因此没针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发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向企业所有员工阐明企业在转型时期的经营方针理念,以稳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再者,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政府在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因为资金技术不到位而影响生产的问题。同时,奖励制度由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来制定,可以在奖惩明确的条件下,将员工的凝聚力得以集中,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带动企业的绿色发展[4~5]。

1.2.5创造更好的经济利益

合理、有序的行政管理,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经营效益。协调企业各种资源,将其资源按照合理的比例配比,确保其最大程度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是行政管理部门重要的工作任务,尽可能在生产成本较小的情况下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此外,可以促进企业向着节约型的方向发展,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从侧面上,也充分体现出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务实目标特点,这也是未来企业行政管理发展必然趋势[5]。

1.2.6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组织、指挥性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计划性主要是指对于企业今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规划,这样的规划仿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外,组织指挥性是指行政管理流程要仔细制定,确切到人,做好分工,以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关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

2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值得优化的方面

2.1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结合我国大多数企业行政管理实际情况,都可以根据现行管理体系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并推动企业行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促使企业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展开。行政管理体制待优化,管理工作缺少相应制度的支持,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将管理工作合理的分配到每个工作人员的手中,所制定的工作流程也有待完善,在这一背景下,员工工作不积极,出现懈怠情况,从而影响企业良好团队氛围的建立发展。

2.2优化行政管理工作与实际的结合性

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际情况的结合有待加强。避免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形式主义高于现实主义的管理特点,进一步将实际行动落实到管理工作上面,严禁放空话的企业行政管理现象[6]。否则沿袭原有行政管理工作方式,将会极大地降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并且若是企业行政管理照搬政府管理部门工作方式,也无法体现出行政管理务实的工作特点。此外,运用该种管理方式,也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打破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对企业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3全面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行政人员需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将自身的工作素养得以加强。但是从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来看,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如:借助传统方式对各项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处理,整体工作效率较低,效果不够理想。在行政管理人员办事风格上也有待改进,尽量将企业行政管理实质性内容展现出来,而不是用嘴办事。此外,在行政管理人员自身道德素质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促使他们准确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也避免问题发生后出现相互推诿情况发生,以及避免在官僚主义不断增生的过程中,出现影响企业内部公正正义管理模式的发展,阻碍企业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水平措施探析

3.1完善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整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是将行政管理机制加以完善的前提,工作作风问题的整顿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法律来实现。在整顿不良风气时需要企业各项管理工作都要立足于规章管理制度的条框下进行,严格依章程办事,尽可能的细化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做到公开透明的原则,从而促进企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6~7]。若是采取该项管理措施,可以帮助企业在业界打造出值得信赖的企业形象,既能够扩大企业影响力,还能够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2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实际相互结合起来

企业的发展既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借助这一发展模式,也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也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发展目标确定最为适合的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人员也要深入到企业员工当中,对他们的思想动向进行准确了解,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能够及时分析和及时处理。此外,在行政管理制度构建上,也要遵循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避免形式主义,严格树立求真务实的行政管理作风,将追求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严格摒弃不正之风,努力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7]。

3.3创新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在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要积极的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经济市场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也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分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坚持与时俱进,将更加先进的行政管理模式应用到企业行政管理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现有管理模式的创新升级。这样富有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可以弥补传统企业行政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性元素,方便日后更加顺利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7]。

3.4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素质高度也直接影响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因此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展各项教育、培训活动,使得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现代出现的新知识、新思想进行学习和掌握,并对自身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企业管理者在考核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时候,可以将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作为考核的重点,并将之与员工升职加薪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此外,有能力的企业可以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外出进行培训学习,将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到本企业的行政管理上来,促使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升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并推动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8]。

第7篇

关键词:企业 管理模式 现代化

一、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概述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完成经营管理的目标,通过对经营活动与内部资源进行组织设计,从而形成的系统管理方法与框架。企业管理的模式主要分为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两种,前者注重法制管理与个人能力,强调以制度规范与管理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后者推崇集体主义,更偏向于人际关系与集体利益的协调和管理。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指企业依据社会化生产需求,运用技术手段与管理方式加强现代化的生产管理,从而将管理水平提高到现代化程度的管理过程。企业管理现代化既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经济领域的集中反映,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管理现代化包括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管理控制与管理组织等各方面的现代化,需要企业将知识经济的管理思想作为主导方向,对各部门实行民主高效的管理,并依据科学控制的原理对内部控制的标准进行完善,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与手段应用到管理过程中。

二、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分类及特点

(一)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是利用企业的规章制度与管理规范,对企业员工的意识、思想与行为进行约束,其重点是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保障企业管理有序进行。虽然该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的制度建设,使企业形成规范化的管理秩序,但是也存在人性化管理薄弱和管理模式僵硬等不足,会使企业管理阶层和企业员工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二)情感化的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建立在信任和情感的基础上,其重点是通过人性化管理方法,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情感化管理模式中,管理者利用激励因素与情感因素来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在企业创建的早期阶段,该管理模式的人性化与亲密度可以提高管理模式与管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但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情感的作用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当管理者与员工的思想沟通不顺利,情感出现波动时,将会导致企业利益关系的破裂,从而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

(三)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让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管理要职,从而实行集权化的管理。由于企业管理成员间存在血缘关系,所以在制定企业发展决策时容易统一意见,在贯彻执行时也可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该管理模式最大弊端为管理方式较为专制,制定的发展决策存在片面性与主观性,其决策的风险性较大,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家族管理人员和非血缘关系管理人员的矛盾也会一直存在,从而影响企业的开放化发展。

三、我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现状

(一)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现代化的水平仍然较低,例如很多企业的管理理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管理过程主要依赖于过往的管理经验,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

(二)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到企业区域、发展环境和综合实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生产技术强和员工素质高的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企业已经走上以环境保护与资源有效利用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仍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居多,主要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

(三)管理的创新能力有限

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过分注重降低成本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技术改革与设备更新方面,没有形成结合行业背景与企业实力创新管理方法的意识,只是简单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的跟风情况与商业化情况较为突出,没有体现出企业管理的特色,管理的创新能力不足。

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一)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

国家已经从制度层面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需要改变经济利益至上的发展模式,必须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并对企业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与风险控制等模式进行创新,以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个体发展

以人为本体现了企业管理思想现代化的精髓,也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完善企业的考评机制与绩效管理,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为员工提供个体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在提高员工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其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了解员工在个人发展与民主管理方面的需求,让员工充分参与到企业管理与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三)提高企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社会与市场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也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借助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优化生产环节和设备的操作流程,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的可用资源,逐渐提高企业发展中的智能化水平。

五、现代化要求下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是要求企业以社会责任作为发展主导,通过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来衡量其发展行为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以责任的作用与制约,促使企业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运营价值的优化,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社会责任的管理模式更注重于立足于全局,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充分挖掘企业的资源潜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是以“人”作为生产要素中的最关键因素,通过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该管理模式强调“人”的健康发展及心理诉求,要求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层次的需求,例如企业通过开展生产比赛、技能培训与组织文体活动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使员工在满足工作需求后得到精神方面的放松。

(三)知识型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是指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知识方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其发展途径为:做好员工知识化和国际化等现代思想的管理与教育,建立健全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模式,完善企业的人才结构;注重技术的完善创新,建立智能化的信息组织与平台,实现企业在人才管理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智能化,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六、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将创新理念应用到管理中,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现代管理模式,积极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推动企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燕霞.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现代商业,2011(8):147+146.

[2] 黄志建.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2):12-15.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县现代化 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

步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得到不断的提高。各种规模的企业层出不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变革,我国的企业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为了能够提升自身在这股浪潮中的竞争力,企业就需要不断的变革自己才能帮助企业不断的发展。作为企业经营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化的经营模式、管理手段、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都是一个现代企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利润的目标而所执行的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我们注意到我国常见的管理模式在面对现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必须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程度的改革,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企业的常见管理模式

根据相关调研和资料我们知道现代企业一般都是由小企业所发展而来,而在企业的创立之初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合伙以及家族式成立,所以现在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可以被分为如下两种:

(一)合伙式企业

所谓合伙式企业就是指企业有几个管理比较亲密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所创立,企业是靠着这些合伙人的关系进行管理的,但是根据相关调查了解到这种企业管理模式比较脆弱,维持的时间不长久。

(二)家族式企业

家族式企业的创立是由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出资创立的,一般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家庭的长辈担任决策层,实行类似于军队的集权化管理。企业的各种安全都由家族的血缘关系所保证和维持。在企业创立的初期主要投资人将会成为管理权的拥有者,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整个企业服从统一的管理,这样相关领导层的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我们注意到这种企业在创立的初期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原因在于这种自上而下的统一式管理。但是在企业逐渐变大变强后,这种管理方式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由于企业管理权所有者在企业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导致其所的相关命令没有受到限制,其也不会主动和家族其他人进行商榷,这样做出的相关决策将会使得企业的发展留下一定的隐患。另外,家族式盘根错节的关系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由于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家族的其他人都将会找各种关系进入到企业中或者是企业的相关人员会想尽办法的将自己的亲人拉入到企业中,这样就会导致企业无法有效的招纳新的人才。

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商品、人才、知识、资本都是可以自由的流通的。面对这一态势企业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本着开放的原则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现在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期,不进则退。中国应该借助这次变革的机遇和动力,是我国能够保持不断地进步,因此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核心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使得人们都开始追求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现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同于以往想找一个固定的饭碗工作一辈子,而是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找到一份更加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面对这种形式,企业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才能留住人才,不断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未来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向如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组织结构可塑化

组织结构可塑化就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可变的能力,通过可塑化就能帮助企业合理的、正确的面对出现的内部问题和分歧。

(二)面对竞争合作化

所谓竞争合作化就是企业主动地找到和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做出有好的谈判,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能更好地开拓市场。由于这一个整体内部的企业能够相互自己取长补短,这样就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合作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中非常常见,并且以及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典型榜样。

(三)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扁平化是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过去企业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虽然说这种管理方式曾经帮助企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管理模式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阻碍,扁平化的结构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四)经营策略机动化

一旦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就应该全面的检查自己的经营策略,发现其中的问题,迅速的解决,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

五、总结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时代对企业的必然要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企业面对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应该变革自己的观念,把握好机会,大力的推动管理相关体制和策略的变革,努力发展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现代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够保持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铁衡,唐珍,熊春艳.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4,(03).

[2]黄志建.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02).

第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现代企业作用分析

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业务规模越来越大,财务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关系着企业利润和财务风险。现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实力,发挥出竞争优势,以实现经济目标,获得最大化利润,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依然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当中,财务管理有效性差,难以有效发挥管理职能。因此,企业应积极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管理对象包括:设备、工艺、技术、资金、人类资源、市场、项目等多个方面,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最主要内容之一。财务财务是企业管理的科学依据,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导向,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有效方法。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的耗费进行全面的归集与核算,了解到企业财务资源配置基本情况,并准确计算出在本期成本中应该计入的费用额和生产资料转移的应有价值,而这些核算数据信息就能够成为企业成败控制的根据,通过对这些财务数据的分析,企业就能够制定成本控制策略,进一步明确成本控制目标,对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进行控制,降低企业成本,保障利润的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只有把成本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内,企业经济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可见做好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但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加强财务信息质量控制。若财务信息存在质量问题,可靠性不能够得到保障,将直接给企业决策造成误导,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甚至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数据不仅能对企业管理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和检验,还能切实有效的反映企业管理效果、管理水平、运用状态,对企业管理控制体系进行评估,有利于及时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大作用。此外,财务管理还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能够保障企业资产安全,能够起到财务优化作用,为风险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财务分析,能了解到项目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企业就可针对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规避策略。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缺乏认识,具体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存在问题和漏洞,不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且多停留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当中。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财务信息量越来越大,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已经难以获得理想管理效果,易发生计算或核算失误,导致财务信息出错。另一方面,传统管理模式下,其管理质量很大程度上以受到财务人员的影响,若财务人员管理手段粗放,缺乏一定的业务能力,就会影响财务数据准确性。财务人员工作粗心大意,没有将财务数据保存好、保护好、没有或不能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和核对,将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并且这种模式数据错误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错率很低,且管理效率低,耗时长,具有一定滞后性。此外,数据查找与归档过程中,也会出现遗漏,管理上十分不便,一些纸质资料易损坏。若没有良好财务管理作为后盾,企业往往要面临经营危机,甚至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就目前来看,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企业来说,想要的是更高效、更精准、更快捷的财务管理模式。毫无疑问,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用,财务管理关系着企业经营实力、管理水平,加强企业财务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三、现代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当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这并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现代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构建动态财务管理模式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已很多适用,企业应积极转变管理思路,融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构建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动态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基本可满足所有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有效解决原有限制因素,切实可行的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改变财务管理现状。动态财务管理模式以计算机为依托,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现实了高效、高速、精准的数据计算、分析、收集、统计,有效低误了数据误差。动态管理能实时对财务数据进行控制、分析、计划、核算,管理效率被大大提升,使财务管理能更有条理,且具有一定预见性。

(二)构建财务管理制度

想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只有在制度保障下,企业财务管理才能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能够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消除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制度的制定不仅能够为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指明方向,还能约束财务人员行为,增强其责任心,降低财务管理中的人为干扰因素,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三)规范财务管理程序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必须规范管理程序,要把财务管理融入到各个管理环节中,对于计划、采购、合同签订、财务验收、财务保管、财务使用、报销、报废等方面,都要进行合理管理规划,提升财务管理制定力,避免财务管理走形式。财务管理程序的规范,影响着管理效果和质量,规范管理程序势在必行。

(四)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企业应积极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财务交流,使财务管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时。利用信息化交流平台,来实现随时随地的转账、结算、核算,打破传统财务管理弊端。

(五)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

很多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是致命的,轻则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重则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甚至倒闭。而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不得不面料的最大风险类型之一,对企业财务结构合理性及资源配置结构合理性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财务管理中必须构建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处于良性运作状态。

四、结束语

通过正文分析不难看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失误将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制定有效管理策略,确保财务管理有效性,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吴义惠.浅析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13;24

[2]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3;13

[3]张晓磊.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11

[4]丁利乔.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大家,2014;14

第10篇

作者:贺利

关键词:人性化;企业管理;人才配置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大多数企业为了使得指数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加强了企业管理工作,从而使得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然而,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无法适用,因此我们就要对传统去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并且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其中,从而使得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很好的提升。其中人性化企业管理理念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企业人员的配置,使得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满足了当前我国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下面我们就对人性化企业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人才配置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还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为了让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开始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取开始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生产的效率得到提升,满足当前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也逐渐的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除了对经济增长和效益进行重视以外,还进一步的加强了文化建设,从而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型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对现代化经济条件下,来对企业人才进行选取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进行严格的要求,破产传统的人才选取模式,从而使得企业的人才吸取量得到扩大;二,对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中的人才进行挖掘,为他们塑造一个发展的平台;三,尽可能的对企业人才进行鼓励,从而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自身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满足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使得现代化人才配置的整体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四,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可以很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使其各方面能得到增长。

总之,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才的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使得企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还和整个设计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人性化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使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素质以及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与成长,这应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彼得・圣吉坦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战略设计、培训与发展、评价与激励、组织设计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性的氛围和组织保证。

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共性之一,它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知道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是什么,同时还要把握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主观追求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时代,“以人为本”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事措施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能力开发体制的建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高级人才的基本途径。

总而言之,只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员工充分领悟到人性化管理给个人、企业各种需求带来极大的满足;只有员工敬业爱企,真诚地为企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企业推行的人性化管理才会持续不断地获得成功。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传统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最基本的载体。企业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最近20年来,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国际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更新观念,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勇于创新,取得了极大的收益与进步。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企业管理是一个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的管理科学从1900年开始,直到今天已经发展到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保障系统的时代,频繁救火是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检验是那个时候通常的管理手段。第二个阶段的管理模式是从防御型慢慢演进成了小步伐进攻型。到第三个阶段,管理被当作利润中心驱动,这是第三个阶段显著的特点。这个模式是战略性的进攻,以获取客户超额满意度为核心构建企业的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已被许多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们所熟知。不少企业家和企业的研究者针对企业文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是决定着一个企业兴衰的关建性因素”;“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成为市场的竞胜者”等等。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都在说明着同样一个道理,也就是只要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只要想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有人这样解释,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有的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只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强者和最终的竞胜者。

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其一和气生财,企业提倡和气生财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可以提升企业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和谐不仅是儒商精神,也是一种管理原则和管理艺术。企业之间倡导开展良性竞争与合作,反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商场如战场”等过激口号。其二和谐稳定,是在企业内部培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创造充满和睦亲情的家庭式的温暖内环境;其三和蔼可亲,既为顾客提供和蔼可亲、细致周到的微笑式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又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重人道、轻天道思想对社会影响很深,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万事万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儒家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人本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人本”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固化为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这些思想都在我们传统的企业文化中有较多的表现。

企业文化的优劣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应该继承发展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最终发展也必定是为了人。这个“人”便包括了消费者、雇员和企业主,也就是讲企业的发展要为这三种人的利益考虑。这三种人的利益在日本的公司依次排序为:雇员第一、顾客第二、股东第三。我国企业现在大多信奉的是“顾客是上帝”、“消费者利益第一”。不管企业坚信的是雇员第一还是消费者第一,都说明要追求企业的利益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以消费者为本、以雇员为本。

所以企业管理者,凡事先考虑到“人”,考虑到这件事情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想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者要深知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即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自尊、自重,中国人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关怀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中国企业,管理者要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关键是要真正尊重员工,真正“看得起”每一位员工。这是我们中国人“以人为本”的激励之道。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今天,企业要以人为本,可能已是大多数企业操作者所认同的道理。但是能否更深刻地意识到,今后企业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差距;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是决定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这同样是需要每个企业操作者认真思索的问题。深刻地领悟到,企业是否拥有好地招人、育人和用人的机制,是公司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能否竞胜的主要因素。

企业要以人为本,企业的人才来源有不少途径和方法,但单单能招来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关健是企业自身还要建立一套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的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人才来源问题,特别是企业自身要有一套人才的培养机制。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另外,还应该看到,许多企业操作者不去研究如何建立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是一味希望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人才,这种企业不需培养就能解决难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有满意结果的。因此,一个企业要想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自身就必须拥有人才的招收、培养机制。

所以,企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真真正正的运用企业的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这样一个企业才能拥有科学的、严谨的、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才可能健康地迅速地发展,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向管理要效益”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 杨承路.当前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最新趋向[EB/OL]. http://blog.sina.com.cn,2006-12-23. 

[2] 刘斯敖,吴莉云.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视角、类型与防范[J]. 企业经济,2006,(11). 

[3] 王立夏.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J].商业时代,2006,(8). 

第12篇

关键词:科学管理观念;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基础设旆

 

1 引言?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跨入新世纪,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注重学习研究国内外管理的新思维和趋势。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灵活地、“权变”地加以应用,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

2 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

2.1 管理观念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最高宗旨,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根源。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可持续性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其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而生生不息的企业管理创新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的重要保证。?

可持续成长管理观认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不是其生存的目的,要科学合理地追求利润。坚持这种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要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注重以诚信为本,对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讲求质量、服务、信誉过硬等等。?

2.2 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己成为决定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首先,要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

2.3 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重视人的知识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员工的学习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其次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级制,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领导者进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业人积极合作。共同享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达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为,更多的责任和共同的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要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使企业对内对外都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交流,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

3 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有人指出.企业家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因为其风险由自己承担,而他们的成功却往往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国家应该制度化来扶持和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政府在制度上,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4 建立支持知识运行的企业技术基础设施?

从简单的知识支持工具到企业信息网络、通讯设施以及整套的更为复杂的组织软件和决策支持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数据挖掘和良好的文件管理也很重要。要建立健全公司内外部网络,使员工方便、快捷地了解全球信息,开阔视野和

[1] [2] 

思路,更好地获取、运用和创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