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02:2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和谐
整体意识的形成,突破点在于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绝不是人为简单的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即“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
从目前新课程实施来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又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上,即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过程设计三个方面。就教学目标设计而言,在达到清晰具体要求的同时,更应有弹性、衔接性、发展性、递进性四性。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整体意识要求教师在将教学内容优化的同时,将原先各自分离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整体意识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学设计系统自身内涵的集中体现。当然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可能在整体上活起来,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教学规律: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相吻合。就教学过程设计而言,关键在于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具有合理的相关性。
二、树立“结构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以“结构意识”为主线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和从教学的过程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物理学科的教学是一个大结构,而每一册教材就是小结构,每一册教材中的某一章节,相对于整册书而讲属于小结构,这使得整册教材则变成了大结构,我们每节课学习都是局部知识,最终会形成整体性知识。整个学习到的物理知识非常多,有的学生局部知识掌握很好,但整合在一起效果就不明显,究其根本是没有掌握物理学习规律,知识整合往往被我们忽视,学生也缺乏整体意识,学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物理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规律,教师就要掌握物理教学的规律,把握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和选修系列)的新结构,如果教师有结构意识,就会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放到整个结构系列中去设计和思考。其二,从物理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结构既有学习内容的结构又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结构。同时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的结构设计意识主要包括备课结构、目标结构设计、过程结构设计、资源结构设计、方法结构设计、评价结构设计、策略结构设计。因此具备“结构意识”设计理念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方向。结构之于物理学,相当于骨架之于人体,结构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时下的物理教学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让学生形成良好结构的要求。
三、树立“问题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活动主体对既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驱使活动主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人们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问题是物理教学的中心。问题解决是认知的核心――物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认知领域,问题解决中蕴涵丰富的知识,因此教师的问题意识是影响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实现课堂教学设计深层追问转型与突破的契机。在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呢?
物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有物理知识都来自于实践,即物理问题往往对应某种现实模型,是对现实模型的抽象。“物理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应用物理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既关注问题解决,又关注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标准的一大亮点。实际上,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物理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一方面,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留出时空;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写的、教师说的、名人提的问题敢于质疑: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归纳推测、类比联想、改变属性、逆向思考、物理实验、追溯过程等,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针对培养学生物理素质时明确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学生的学习现实,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媒体情境、生活情境、合作情境、实验情境等,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课堂教学积极因子,拓展学生的学习认知域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解读,用思考问题作为导线,引领学生思维顺利启动,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学习认知.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为学生观察、思考、归结、优化创造物质基础,还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而联想和想象能力正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适时提出思考问题,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清晰路线图.学生一旦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自然能够形成重要学习内驱力.教师还要改革问题设计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设计中,学生设问学生回答,学生设问教师回答,都是可以选择的问题探究方式,为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展开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例如,在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时给出问题:普通小汽车和高档跑车的速度都可以达到200km/h,如果从静止到具备这个速度,这个时间长度会一样吗?学生给出答案:普通小汽车用时长,高档跑车用时很短.教师引入加速度概念,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上海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达430km/h,它的加速度一定大吗?运载火箭在点火时,初始阶段速度变化很小,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小吗?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成果展示时,学生给出的结果都比较准确:磁悬浮列车虽然速度很快,但进入匀速阶段,它的加速度为零;运载火箭点火时,其速度很小,但速度变化量很大,它的加速度自然很大.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课堂探究气氛浓重,教与学达成和谐.
二、创设媒体情境,调动课堂积极因素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先进技术辅助.多媒体介入课堂之后,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集录音机、功放机、投影仪、电视剧、放像机等功能于一身,可以为学生展示丰富的图片、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视频、多彩的文字等材料信息,其声光电信息提出具有强大冲击力,对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造成强烈触动.其联网功能可以实现网络信息搜集,远程教学信息共享,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例如,在讲“时间与位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介绍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船成功发射的场景,2003年10月15日09时0分,神州飞船点火,经过9小时40分50秒,也就是15日18时40分50秒,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国旗.这些数据中,哪些是表示时刻的?哪些是表示时间的?学生被视频内容所吸引,容易对相关数据形成敏感性,所以讨论十分激烈.结果很快呈现出来:2003年10月15日09时0分、15日18时40分50秒表示的是时刻,9小时40分50秒则表示的是时间.这样,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认知域度
物理是自然科学,而且是距离我们生活非常近的自然学科,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生活中学习物理,从物理中体验社会.这是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众多,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例如,在讲“速度的合成和分解”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从家里到学校是2.5km,相同的路况,昨天骑车来时用时15分钟,今天却用了2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最后找出原因,原来是风向、风速形成制约.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风速和车速的关系,顺风时和逆风时呈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早已接触过这样的问题,自然容易获得正确认知.教师顺势引入“速度的合成和分解”相关概念,课堂教学自然展开.教师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思维自然拓展,联系数学相关学习认知,对速度的合成和分解有了一定感知,也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了良好条件.总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为课堂教学创造更多的教学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多媒体展示、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思维启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顺利展开,课堂探究学习气氛形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强化,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率.
作者:赵光华 单位:山东省济南历城第五中学
1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超重和失重”这一生活化物理情境的探究,进一步深化和活化有关牛顿运动定律的有关认知。相关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来界定:(1)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学生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两种现象的原因,并能运用力学规律处理超重和失重的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求让学生结合有关实验的体验,总结归纳超失重现象的有关规律,并从中对有关物理方法和科学思维进行体会;(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要求学生获取科学探究以及团队协作的情感体验,并从中品味到物理探究的乐趣
2教学过程设计
2.1生动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视频播放】视频1.游乐场中“过山车”项目进行中,乘客各种嗨翻天的尖叫和表情;视频2.电影《火星救援》中最后的片断:马特达蒙乘坐“敞篷”火箭升空,火星轨道上其他宇航员以太空行走的方式进行营救。
师:过山车又叫“云霄飞车”,惊险刺激,我们在座的同学是否有关体验呢?火箭升空时,宇航员为什么会因为加速度太大而发生晕厥呢?在轨道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自由漂浮呢?相信你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会对上述问题有新的认识。首先,先请你回答一个问题,这两段视频资料涉及怎样一些共同的物理现象?
生:超重和失重。
【课题呈现】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什么?相关规律又如何?
2.2层层铺垫,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问题分解】教师引导式提问:围绕超重和失重这一课题,你认为应该要对哪些问题进行研究呢?学生展开讨论并对问题进行了分解。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习惯积极预设学生对探究目标的分解情况:(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如何界定?(2)超重和失重发生时,重力真的发生了变化吗?(3)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探究铺垫】引导学生对重力有关认识进行回顾并介绍辅助概念:视重。
师:无论是否是发生超重或者失重,我们都需要先处理三个问题,重力因何而发生?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测定某物体的重力?
生: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重力可以用弹簧秤或台秤测量。
师:如图1所示的弹簧秤和台秤测量的是什么力?是直接对重力进行测量吗?
生:弹簧秤测量的是它与重物之间的拉力,而台秤测量的是它对重物的支持力,因此,它们对重力的测量都是间接测量。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的重力与弹簧所提供的拉力(或台秤的支持力)等大反向。
教师总结并引发思考:上述情境中,我们将“弹簧秤的拉力大小或台秤的支持力大小”定义为“视重”,即看上去的重力。当物体处于平衡的时候,视重与实际重力相等。那么,如果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视重与实际重力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如果物体处于非平衡态,视重和重力不相等。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同学之间相互配合,一学生将弹簧提着钩码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另一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实验细节:初始状态系统静止时,弹簧秤指针位置稳定,与以前所学相符,即示数为钩码的重力;弹簧秤上升过程中,指针先向下后向上,说明拉力的大小先变大后减小;弹簧秤下降过程中,指针先向上后向下,说明拉力的大小先变小后变大。
师:实验过程中,钩码的重力有没有变?弹簧秤的示数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生:钩码的实际重力没有发生改变,弹簧秤的示数表示视重的大小。
师:也就是说刚才的实验过程中,视重有所波动,而实际重力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对上述视重大小变化的情况进行分类,视重大于实际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视重小于实际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对超重和失重这两个词中的“超”和“失”二字,你有何认识?请彼此讨论,交流你们的看法。
学生相互讨论,教师适时介入各组讨论,以了解学生基于超重、失重以及视重等概念的理解情况,并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
师:请回忆一下之前的实验场景,你能说说哪些情况下发生了超重现象?3L有哪些情况下发生了失重呢?
生:弹簧秤提着钩码上升的过程中发生超重现象;向下运动时发生失重现象。
师:再好好想想,刚才的实验中,上升阶段只有超重吗?下降过程中也只有失重吗?
这是学生最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教师务必让学生自我总结,及时将相关错误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引起他们认知上的顿悟。
生:上升过程中,弹簧秤示数先变大后变小,即先超重后失重;下降阶段,弹簧秤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即先失重后超重。
师:正确。超失重现象与上升或下降没有关系,那么具体说来和什么有关呢?动力学中联系运动和受力的桥梁是哪一个物理量?是加速度。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来整理加速度与超失重的相互关系,看看它们之间有何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1,并要求学生完善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归纳,并总结现象发生的条件。生:结合表格可知,当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发生超重;当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发生失重。
2.3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认知提升
【理论验证】
师:您能结合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钩码受力特点吗?
师:失重情形中有一种特例,即a=g时,F=0,这一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深化认识】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电梯向上启动时,物体处于超重情形;电梯向上减速时,物体处于失重;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对应超重过程;火箭进入轨道后,宇航员飘来飘去的场景其实是一种完全失重,当然这一现象的解释还需后续阶段的学习。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超失重的概念以及规律,并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交流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收获,最后布置作业。
3几点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基础和认知习惯,在充分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引领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概念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当中,有效体现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究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在积极全面预设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同时,也留有灵活生成的空间,实际教学过程学生反响很好,效果显著。从这节课的设计,笔者总结出要想较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设汁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分析学情和教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高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也是实现“深度学习”不可缺失的前提,如何制定目标呢?笔者认为与教材与考试的要求相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显得更为重要,在制订目标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理解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主观兴趣上想完成的,客观学习能力上是能够完成的,学习目标上应该完成的,这样才能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展开。在考虑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不同知识的学习要求必须具体。
[关键词]个体差异;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45-01
前言:物理教学是高中教学过程中一个难点、重点的内容。由于物理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广泛、有些甚至是抽象的知识。因此,对高中物理的教学非常的重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领悟的知识也不尽相同。那么该如何开展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呢?本文将做简要研究。
1 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与目的
1.1 研究的意义分析
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能否认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不相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能力、思考的方式等等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是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的。简单的来说,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不同,为其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最快的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分析
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构建高中物理教育理论与物理教学实践的桥梁,把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学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的提出新的教学思想的[1]。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使这些教学思想转换为教学行为,正是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第二,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永远是学生,而老师则是起着主导的作用,这是不容改变的;第三,突出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物理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科研领域。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凸显物理教学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2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表现分析
2.1 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高中学生在许多方面是有差异性的。总结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差异性。其中之一就是学习物理能力的差异性。我们不得不承认相同的学科,不同的人对其的领会能力是有所差别的。有的人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物理的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强。而有些人天生对物理不敏感。因此这样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的。总而言之,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差异是个体差异性的主要表现之一。
2.2 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分析
智力的差异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比较突出的差异之一。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之间是有智商的高下的。对于那些智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学生,他们掌握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要好一些。而那些相对来说智商比较低的孩子,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吃力一些。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应用来吸收、消化所学到的知识。
2.3 学生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性别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差异之一。科学研究表明[2],男生一般都是偏理科的头脑。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比较得心应手一些。而女生一般都是偏文科的头脑。她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相对面临的困难会比较多。都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男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一定比女生强。
3 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原则介绍
3.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的原则
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是需要遵守一些原则的。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的原则。不能够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习物理的权利。此外,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因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物理教学。因此,在进行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
3.2 促进主动建设、构建差异情景的原则
促进主动建设、构建差异情景的原则也是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之一。我们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存在,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由于差异性造成的损失[3]。这就需要相关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主动的去建设差异性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逐渐的融入的教学的环境中去。而不是教师被动的去接受不同学生学习物理的差异性。
3.3 注重个体评价、关注差异反馈原则
在进行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个体评价、关注差异反馈。学校应该定期的让学生对授课老师进行授课方面的评价。这个评价不是做过之后就放在哪不管,而是要运用评价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评价的内容发现学生的差异性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而加强学生们学习物理的能力。
4 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流程介绍
4.1 设立差异性环境,提出研究内容
想要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那么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呢?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创立一个差异性的环境,从而提出需要研究的内容。如果连差异性的大环境都不存在的话,那么这项实践研究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此外,实践研究的内容一定要根据设计的差异性环境提出,不能随意的提出研究内容。只有与差异性环境相符合的研究内容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4.2 根据学生差异,确立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相同的研究内容可以有许多的研究方向。那么该如何确定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方向呢?这主要是需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来确定。在设计差异性大环境的时候,就会涉及到学生的差异性,这也是确定研究方向的依据。
4.3 照顾学生特长,成立兴趣小组
确立研究方向之后,要根据学生差异性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许。情况相类似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这样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不同,会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从而开展研究。研究在小组内进行,不同的小组将会得到不同的研究成果。将研究的成果进行相应的纪录。
4.4 设计大量的研究方法
一项研究成果并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够得到结论了,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也是如此。并不是通过简单的一组学生的实践研究就可以得出成果。而是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才可以得到最终的研究成果。用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当大量的实验成果趋于一个有效定值的时候,证明试验有效。因此,想要研究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设计大量的实验对象与研究方法。从而使得实验研究的结果具有理论性、说服性。
结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探讨的关于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通过本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知。研究差异性的教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希望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致力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展开新的一面。
参考资料
[1]刘文霞著.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3.
关键词:问题中心;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通常以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在教学中获得乐趣,也无法获得真实的提高。因此,教师提出以问题为中心重新设计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引起众多教师的思考与关注。基于此,本文以问题为中心视角探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以期能够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设计有效的提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解决问题,以此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的是确保问题的有效性。
以力学为例,教师如果单纯地提问重力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只需要翻开教材就能够找到答案。因此,教师的提问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研究力的合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停在斜坡上的汽车,要求学生对汽车的受力进行分析。
这就需要教师对力的合成有足够的认识,要对基础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利用。此时,学生就需要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在教材与工具书的支撑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与此同时,以问题为中心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味地提出问题,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例如,在研究摩擦力时,教师创设如下情景:双方在运动场上进行拔河比赛,一方的重量更大但踩在光滑的地面,另一方重量小却站在粗糙的地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场拔河比赛,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质疑。
很快,学生提出:“这个比赛根本不公平。”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不公平。此时,学生带着疑问研究摩擦力,通过分析了解到双方受到的摩擦力不同,因此,比赛没有公平性。教师在教学中引起学生质疑,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现代教育认为,教学可贵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人类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立足于问题中心,推动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逐渐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也在向旧的教学传统发起挑战。所以,要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就必须更快、更科学地处理好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1]。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包括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以及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等。[7]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进行信息技术整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能力,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促进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要运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动地探索和认知。利用布鲁纳关于动机的相关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相比传统板书有时会浪费较多课堂时间而言,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相关的音乐或图片等背景,可以引导学生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协调,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为了能更好地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也可以借鉴相应的现代教学理论[2]。
2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提供丰富多样化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提供优美实用的交互式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通过超链接和一些管理软件,有利于科学管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而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去发现和探究。因此,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对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其它学习环境或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老师依据教学内容及大纲的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是“主导—主体”教学理念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最佳体现。
整合的关键是:合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大幅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不懈的实践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实施“校校通”工程和新课程改革,许多中学已经建成了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多功能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少中学花费巨资建立起校园网和其他的现代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等都在悄然改变,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许多学校的高中物理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上。在新的形势下,加快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整合已经刻不容缓了[3]。
3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应用与实践
3.1教学内容分层显示和科学原理推敲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让学生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这种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主动探究为核心,教师只是起引导支持和帮助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过程,认识和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知识,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协助能力都能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后,课堂教学情境和实验现象的展示能够得到极好的处理,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优势。
3.2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2.1课前准备
每节课前都进行充分准备,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基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资源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等。
3.2.2教学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在选择的教学环境下,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落实。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先布置确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助学习,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师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某一问题的时候,除了对于共性的问题详细加以分析,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也要突出给予强调。教学反馈除了依据课堂的氛围感觉、跟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和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外,还可以参考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从而改进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的课堂教学。
3.2.3课后拓展
为了对课堂教学及时准确反馈和监控,并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外的整合,教师在课外利用方便可行信息技术手段方式例如QQ、博客等,与同行和学生乃至家长等进行沟通。教师除了给学生以直接的指导外,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讨论等,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方法和步骤等,同时加强学生网上学习文明和安全的指导和教育。
结论
总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使学生得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模式;高中物理教学;趣味元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为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物理是一项具有丰富原理的学科,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文章将基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对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元素,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
元素探究性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不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带来全新的物理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物理实验等方式,使高中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丰富魅力,形成一定的物理学习兴趣。
(二)转变物理课堂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物理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枯燥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学习热情度不足,会直接影响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总体效果。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转变单一的物理课堂教学方式,使更多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高中物理课程学习活动中,对高中学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较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指导,忽视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综合学习能力,充分展现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价值,使学生能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物理知识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习惯,增强高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寻规律;融入合作学习理念,营造互动型教学氛围以及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式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寻规律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单一的物理教学指导方式,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寻规律。首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物理课程教学方式,教师需要走下讲台,站在学生身边,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采用积极的语言评价方式,保持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你表现的很棒!”“哇,你提出的问题真好!”等方式进行评价。其次,教师需要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设计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入到问题思考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比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球状物体,设计3块不同的场地,如沙地、雪地、木板等,然后提出问题:“用相同的力弹开球状物体,在3块场地中哪一个行走的距离最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等,学生可以基于实验研究进行问题思考。将实验与问题相互融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动手的过程中思考,在探究中寻找问题的规律。
(二)融入合作学习理念,营造互动型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合作学习的理念融入到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使高中学生能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形成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团结协作意识,这对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教育价值。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可以布置“引力衡量G的单位是()”等合作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在小组互相讨论、互相探究的过程中解答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同进行问题的分析,展现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在相互交流、相互谈论的过程中,营造互动性、生成性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至理名言,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作为一项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先驱与基础。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物理的丰富魅力,在实验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为高中学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基于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明确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万有引力定律》为例,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成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实验设计,证明“万有引力定律”。比如,有的学生会结合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借助橡皮、铅笔中物品,在具有一定倾斜弧度的书本中,实现滑动;有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物品,通过自由落体的方式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活动,能够为高中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潜在能力,使各项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富含针对性特点,不断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综合质量。
三、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转变单一的物理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物理的丰富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寻规律;融入合作学习理念,营造互动型教学氛围以及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式,将探究性学习模式与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巧妙融合,激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动手的过程中思考,不断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威,薛耀锋,陆李杨.基于探究性学习的高中物理数字化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131-132.
[2]王志丹.实验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5):137-139.
[3]吕磊,张正厚,隋丽云.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医用物理中的教学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14):3449-3451.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验,提高实验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与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性较强的题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实验类型进行改进,让学生实验操作代替演示试验。在进行学生分组试验时,应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另外,课外小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制实验,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必修一《力的合成》一节中,我将课本上的“讨论与交流”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学生对照自制的模型,便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与方向是如何随着两个力夹角的改变而改变。
当然一味强调动手是不够的,还需注重学生对观察方法的掌握。为了让学生对实验理解更为深刻,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物理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时,应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实验思想等的教育。其中,模型法、平衡法、比较法、转换法、代替法、对比法、放大法等是比较常用的教育方法。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主动做、动脑子、勤于沟通,熟练掌握物理方法与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二、加强理论推导,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觉得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只注重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认为一节课只要增加了一些使学生感兴趣实验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实验研究性学习不断加强,那么,这堂课就是一节有质量的课。但是,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推导能力却常常容易忽略。理论推导能力是物理规律产生的直接推动力。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试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常常将学生的思维框架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只强调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或者注重对学生理论推导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教学方式。只有将理论推导能力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让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根据规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而推导更为深广的规律公式。比如,在物理领域的先导性人物牛顿,他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理论推导能力,成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这是理论推导作用的最好证明。
在新教材中,还是有许多探究实验,因为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演示。那么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各种逻辑推理手段得出结论。如选修3—1《静电力库仑定律》一节中,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跟电荷量的关系的实验就很难在课堂上演示,无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推导出电荷量增大,电荷间作用力也增大呢?我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逆向推理出当电荷量减小到最小(即电荷量为零)时,电荷间作用力也减为零。那么,就证明电荷间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减少而减小,反之亦可证。在这推理过程中,同时也应用到了极限思维,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从学生能力出发,呈现梯度性教学
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是高一的物理课程。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一的物理十分难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从初中过度到高中,中间的梯度较大,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与学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初中、高中的物理教学的梯度有效把握、结合学生实际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找到切入点。由于高中的一些知识还是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整个高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每一堂课的教学必须设计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且呈现梯度的教学模式。教授内容就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如在必修一《运动、空间和时间》一节中,关于时间与时刻的讲解部分,我们就应从时间入手,从学生在生活中较为熟悉的概念入手,加以讨论,然后深入定义时间即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从而引入时刻的概念。这样,学生从熟悉的时间比较平稳的过渡到了比较抽象的时刻,最后区别二者就相对比较简单。
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强化教与学的活动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日益丰富,逐渐增强了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觉性,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也不断提升。在课堂中很多学生都处于独立思考求解的状态,让学习氛围比较沉闷。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进,首先应结合讨论、作用等反馈系统反馈的信息。其次,要有效结合学生的自学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起来。此外,要增强师生的课题互动性,对学生的讨论、问题回答等与教师的讲述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面练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组成其最基本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各种活动需要学生相应的配合,同时学生的各种活动与教师的指导也密切相关。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全程贯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物理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是一项集学生学习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于一体的课程。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只有结合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陶兆宝,增强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有效性思考[J]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中学生;物理知识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教育教学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着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不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关注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兴趣的指导。教师需要在明确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改善当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高中学生带来全新的物理学习体验。
1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着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问题。
1.1脱离现实生活实际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与生活之间呈现出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借助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学生也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各类现象,灵活学习与灵活记忆物理知识,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1]。但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生活与物理知识的密切联系,仅仅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学习,没有适当基于物理知识进行生活元素的引入与知识的拓展,难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与物理学习的价值[2]。
1.2忽视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比较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但是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自身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加不利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探究。
2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措施建议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以及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等方式,改善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放出来,灵活学习物理,感受物理的丰富魅力。有效的教学指导能够使老师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教师可以基于实际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教学指导,为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学们,为什么老师拿着一根粉笔,当放下粉笔的时候,它会自由落体呢?”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言。教师还可以通过“同学们,生活中哪些现象还具有相同的特点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基于生活明确万有引力定律的特点,并且通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同探究其中的奥秘”等话语引导学生进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
2.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物理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物理实验,在深入探究物理奥秘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比如,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则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将2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学生之间需要分工明确,在试验中探究摩擦力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设计摩擦力实验”的任务,学生需要基于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摩擦力的理解情况,设计有关的物理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指导方式能够展现出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彰显出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创新思维,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2.3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模型展示出来,甚至可以利用动态的视频以及模拟软件等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获取物理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幻灯片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指导学生一同观看平抛物体动画过程。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客观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粉笔模拟平抛的轨迹,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能力,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3结语
高中物理教育需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加以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以及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等方式,为高中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与物理学习的价值,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春凤,郭玉英.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现状与建议———基于对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03(12):45-49.
[2]杨世玲,章勇,杨通锦.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思考———基于黔东南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1,03(23):35-37.
[3]王珍发,郭继成.给学生一个多维的物理世界———知识立体化与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21):148-150.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设计;高中双语物理
G633.7
教学设计在双语物理课堂教学层面上的应用称之为双语物理课堂教学和设计。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高中阶段的重点课程,目前,新疆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所以,对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培养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课堂教学设计的迫切任务。
一、新课程的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教学核心理念,真正的把双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双语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双语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尊严、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互相学习,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双语物理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双语学生为主体的双语学生观,改变教学理念
p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双语物理老师应该采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双语学生为主体的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双语学生,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策略,提高双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充分与双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双语学生的学习需求。
2.设计合理的课程目标,进一步提高双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双语物理课程,要求双语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关注双语物理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3.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的的创新,需要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加入一些新鲜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综合双语学生的各种意见,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以双语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双语学生自主学习。
4.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学工具的进步,通过多样化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设备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双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将来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双语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视频,可以向双语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等?”让双语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双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双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
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是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1.教学目标多元化。高中双语物理教学应当全面提高双语学生的基本素质,实现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面向全体双语学生也需要充分考虑满足部分双语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使每一位双语学生地特长得到发挥。
3.教学目标的适应性。高中双语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中学双语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既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又要切合双语学生的实际。
三、新课标下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双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需要对每一节课写出周密教学方案,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进行精心地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
2.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进行;其次是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难点、重点问题,明确教学任务;最后是分析双语学生情况,双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双语物理教师需要了解双语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是否对新内容具有自学能力。
四、结论
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是双语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双语学生对于双语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逊.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课改研究,2013(1).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做好高中物理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设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探究式演示实验的相关概念
演示实验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物理实验现象为客体,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方式。探究式演示实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是一种具有目的性、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教学活动;
(2)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3)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是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则是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4)是演示实验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设计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有着良好的指引作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物理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对于学生的要求,即教学活动期望学生达到的一个“应然”状态;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学生现有“实然”状态对于教学目标的制约。因此,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教学过程设计
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学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如: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和演示、结果的分析和论证等,这里对其进行分别分析。
(1)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的启动环节,重要是将学生置于一个与其日常生活相近的物理场景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讲,物理情景可以分为真实性情景、虚拟性情景、问题性情景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2)问题的提出:提问是当前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实际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可以看做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重点。问题的来源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二是学生根据物理情景提出,前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向性,后者受学生个体差异和理解能力的影响,相对繁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和提炼,以明确学习的方向。
(3)实验的设计和演示:实验的设计和演示包括了设计、演示两个环节。其中,实验设计是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设计好实验的主体部分,然后交给学生进行完善。实验的演示环节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更可以交给学生自主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演示方法,都必须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以确保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果的分析和论证:对于物理演示实现而言,结果就是最终看到的实验现象,做好结果的分析和论证,可以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在分析和论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分清主次矛盾,例如在对自由落体进行演示时,实际上并不能做到决定真空,但是由于空气的阻力极小,因此完全可以直接忽略;二是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分析和论证;三是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指导,引导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
3.教学评价设计
一方面,教学评价应该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该多元化,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做好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设计工作,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保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作印.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135-136.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新突破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不断的突破。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
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