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7 19:1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反馈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思政课反馈机制研究的背景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中表现不尽人意,每当毕业季到来“就业难”和“招工难”矛盾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究其原因往往在于人才培养难得到企业认可,这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深思的问题。学界一直来都有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开展研究,但从“建立思政课教学反馈机制”的途经审视提高W生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探讨甚少。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职业素质重视不断提升,作为必修课之一,结合高职学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新确立课程融“思政政治理论教育及服务人才培养”的内涵,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培养和储备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反馈是具有回路的信息传输过程: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施控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节自己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机制是一种体现事物各关键要素运动变化的“关系性”特征,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
借鉴于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反馈机制的定义为:高职院校学生素养评价信息回路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包括大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与学生本人和家长和用人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构建的沟通交流反馈监控机制。
二、目前思政课反馈机制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院校在持续推进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联系方面开展了多项有效探索,使得师生、校企沟通渠道有所增加,各项事业取得很多成效,但在思政课反馈渠道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当前各方对反馈机制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思政教师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提问,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被聘请为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学生提交作业批改,课外交流等。提出问题到得到反馈相对困难,其中存在诸多原因:1.学生对思政教师给出及时反馈的迫切性远不如对专业教师来的强烈,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待遇”差别明显;2.思政教师尽管已经逐渐重视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反馈,但认识程度依旧不够,多采用口头或者简单书面化交流,效果不甚理想;3.学校在反馈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激励制度,教师投入其中积极性不高;4.企业对“未来职员”职业素养教育要求高却重视不足,导致思政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合作难度大,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脱离企业现实需求,针对性不强。
(二)当前各方使用的反馈机制严重滞后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前,在思政课教学反馈过程中,相关机制建设更显滞后。1.思政教师与学生常用的反馈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批改学生作业后意见与建议不能及时传递到学生手中,即使事后学生得到反馈,由于实效性和针对性等原因效果大打折扣;2.思政教师与学生家长虽都有“共同利益追求”――让学生在校能有更多益于自身发展的收获,但无奈思政教师自身承担教学任务及其他教科研工作较为繁重,加之建立与家长沟通渠道“成本高昂”,由思政教师主动建立与家长沟通反馈机制困难重重;3.虽然当前校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但受到思政教师自身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的局限,不能很好参与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价值有限”,思政教师“下企业”极易被专业教师和企业生产任务边缘化。而学生利用企业实践,希望在“做中学”提升职业技术能力和素养目的也主要集中于专业技能,同时多向反馈机制的缺乏,本就需要聚沙成塔才能显现出效果的却成为鸡肋。
(三)当前各方对反馈机制功能的要求复杂
一个涉及多方同期使用的反馈沟通平台,师生、学校、家长、企业甚至是政府管理部门都有可能成为使用者,其中功能架构较为复杂,是目前本研究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1.各方需求不同:师生、学校及家长,较为关注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跟踪、反馈,及时了解到“教与学”环节中各角色所需关注的问题和调整内容;企业和政府分别又是从用人单位和监管部门的角色出发,需要涉及多角度、多层面的功能架构,而且多部门沟通协调,难度较大;2.各方反馈惯用方式存在问题:就目前流行度较广泛的如QQ、微信、微博等,不仅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各有客户群,交点分散,不合适多方同时使用,加上自建反馈平台难度大,成为反馈机制建设长期困扰的不利因素;3.各方对反馈机制建设期待不同:就接受口头访谈调查的学生、家长和企业,非常明显反应出不同的需求――一般、非常好、看使用情况,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半开放式的反馈平台将会对他们的校园生活隐私将造成威胁以表示拒绝。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的各种问题显现出“积重难返”的倾向,甚至被认为是无用功,部分学生不能接受,甚至有些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也没能更多投入财力、精力去破解遇到困难,这直接导致围绕“机会成本vs预期效果”争论不断,担忧难以得到落实。
三、改进反馈机制建设的探索
加深认知,探索渠道、厘清目的,不断建设、完善思政课与其他多方的反馈机制,完善现有思政教学中关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反馈渠道不健全、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构建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之间关于职业素养多向反馈机制,突破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脱离现实的困境。
(一)提高多方对反馈机制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教师、学校、家长和企业等多方联动,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让其成为真正学习主体,主动在职业素养习得中成长。1.完善学生经历工程激励制度,鼓励思政教师通过课堂引导、课外辅导、参与学生社团和活动等形式,将职业素养融入教学改革,重设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对其自身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提高带来的好处,提升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易接受职业素养熏陶;2.思政教师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机制,让家长能够掌握学生更多在校信息,主动参与到学生成长的各环节,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推进;3.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企业经历工程制度,鼓励思政教师下企业时“带着问题沉下去,托着成果浮上来”,帮助思政教师更好融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让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过程得到企业师父、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等多方的综合化职业素养教育。
(二)加强多方联系和探索反馈机制建设
利用和完善现有思政教师教学反馈机制建设为主,通过聚沙成塔效应推广反馈机制。就目前经费有限情况下,传统的QQ、微信仍然是沟通学生和家长的主要渠道,更多还需要企业、学校甚至政府管理部T的投入;另外目前也在尝试联系如智联招聘、58同城,希望能引起此类人力资源型公司对人才培养过程延生至大学阶段的关注兴趣,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建立教师、学校、家长和企业等多方互动信息反馈机制,甚至建成集教师教学意见和建议反馈,家长对子女在校信息跟踪和意见反馈,行业企业反馈当前用人需求变化和把关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求职信息,提升自我职业素养的多功能综合性平台。以此弥补目前我校在推进小班化教学和现代学徒制中师资力量不足,社会需求变化迅速,家长、学校、学生、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等问题,为我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社会影响力,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探索新途径。
(三)理清多方在反馈机制建设中的真实需求
通过完善思政教学在“师生”、“家校”、“校企”间的有效反馈机制,搭建起高效的反馈平台。1.师生能对作业、实践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讨论,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时间久了,遗忘了,甚至沟通不便不了了之”的尴尬局面;2.家长通过得到学校反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工作情况,避免“报到来一次,再来毕业了”、“孩子在学校到底学些什么,学得怎么样,除了一张成绩单,其他什么都没有”,“家校”联合推动学生成才;3.企业用人需求的明确,有助于大学生一进校园就成为“定制班”人选,利用良好沟通反馈机制,掌握学校培养学生情况;4.学校则及时调整教学,优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思政教学成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途径,以化解思政在高职院校中面对专业“围追堵截”的尴尬,为破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难局进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72-173
[2]刘志勇,朱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3(3):134-138
关键词: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 反馈机制 构建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放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题下予以强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突出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性。这既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又为高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提出了挑战。如何贯彻《纲要》和《意见》精神,科学构建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是摆在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又是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上。在现阶段,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定和学分管理上,很少体现学业评价的反馈性,教学的发展功能无法实现,会阻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尝试分析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内涵
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对于反馈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分歧,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反馈是具有回路的信息传输过程: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施控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节自己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机制”(mechanism)是一种体现事物各关键要素运动变化的“关系性”特征,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根据这两个概念,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定义应该是指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信息回路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包括大学生、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在内的机构(群体)及其职责、运作流程。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是多元的回路系统,它将学生学习的内外环境结合起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是主要的信息反馈机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作为反馈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点接收和反馈学业信息,从而使自身后继的学习(教学、管理等)行为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控制理论,控制过程是依据偏差进行动态调节的过程,没有偏差就没有调节。评价标准不明确,反馈信息失真,缺乏针对性,反馈滞后、传送不及时,是控制系统中检测、变送反馈环节的大忌。按照控制理论,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不健全的,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评价标准不明确,反馈信息失真或无针对性。
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其中评价标准是构成评价活动各要素的核心,它确定评价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评价活动的依据。学业评价就是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程度。事实上,评价的“标准”包涵“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两个概念[2]。在日常用法中,我们含混的把两者统称为“标准”。在评价学上,所谓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高校学业评价的评价指标就是能够反映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为学业评价活动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事实上解决的是“评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制约对学习结果的意义解释。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评价标准包括强度、频率和标度三个要素。强度是表示指标达成的程度,是定性标准;频率则是表示指标达成的数量或次数,是定量标准;标度是评价的档次,可以是定性的如优良中差,也可以是定量的如用数字表示各个档次。评价标准是对评价指标的表达,是评价指标的标度。
对于大学生学业的评价目前还没有可以参照的统一指标体系,虽然某些高校尝试运用一些学业指标进行操作,但因为指标层次和内容的划分设定和量化比较困难,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成共识,影响指标体系的应用和推广,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评判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可依据的共识标准不多,没有较权威的、客观的评估标准和体系。所以评价信息失真或缺乏针对性是高校学业评价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种评价现状下,反馈显得可有可无,因为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管理部门,都不会对失真的信息感兴趣。
(二)评价主体单一,反馈信息片面。
目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局限评价的角度。评价角度的局限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所提供的评价信息存在片面性[3]。大多数高校学业评价都是教师主导的,从课堂教学角度得出的知识学习的评价信息。没有其他主体的参与,缺乏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业评价视角,仅仅评价课堂知识的掌握信息,缺乏能力评价信息。这就造成高校学业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都单一化,评价所获得的学生学业发展信息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大大降低反馈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片面的信息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反馈,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反馈流程不规范,反馈信息利用率低。
能否高效率地利用评价结果是评价反馈功能是否充分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校中,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反馈流程不畅通和不规范,评价信息在教师、学生之间并没有得到及时全面的传递。
首先,在现有的评价状态下,即便是片面的失真的评价信息,学生也不能完全获知。大多数高校学生获知的期末课程考试的评价结果仅限于分数,不能进一步获知具体的学业评价状况,如得分和失分的知识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得分率等。学生无法根据笼统的分数对个人的学业发展情况做更清晰的判断。事实上,只有对个人学业情况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业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真正成为学业评价最主要的受益人。
其次,现阶段高校学业评价忽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其学业评价的评价方式仍旧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分数,以评价课程学习是否合格。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因为获知评价信息的时候,课程学习已经结束,所以学生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滞后,无法及时分析个人学业的优势和不足,更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4]。学业评价的作用仅限于鉴定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作用。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来弥补这一评价反馈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较混乱,评价责权不清,其评价的效率很难保证,学生从中获得的有效反馈信息仍旧不多[5]。
三、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策略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是高校内部各教学要素紧密协作的动态运行体系。反馈机制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等都是反馈机制的主体。其中,居于这个反馈机制的中心节点是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在各个主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互动基础之上[6]。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作为闭合的回路动态系统,其运行过程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或告一段落后,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及时分析评价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合适的方式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协同教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教学归因分析,针对原因分析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说,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这个机制能否顺利运行,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环扣一环,构成一个回路。构建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就是构建回路中的各个环节。
(一)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套科学可行且统一认可的高校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前提。在制定指标体系时,要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教师、学生等的意见,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再根据试点反馈意见,反复修订,力求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二)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
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制定出来以后,就要据指标体系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发展。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来衡量达成评价指标的程度,获取全面的评价信息。目前高校在设计和制定具体的评价制度,选择具体的评价形式的时候,往往不是以能否体现和表征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尺度,而是竭力在能否简单化和便于操作上下工夫。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热衷笔试的评价方式。然而,单一的笔试不能完全有效地衡量所有的评价指标,使评价信息片面化,无法提供全面的反馈信息,学生、教师和高校教学无法获得有效发展。所以应该根据评价指标来选取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而获取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评价信息。
其次,加大平时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完善平时成绩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注重过程监控和评价激励。在整个高校学业评价反馈的宏观回路中,平时评价是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微观回路。它本身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形成回路,使教学一线的信息及时形成相互的回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处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问题、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从学生处获知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
(三)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
首先,加强评价信息的公开工作,评价前公开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后及时公布结果,笔试评价还应该公布答案,供学生探讨和质询。学校应该建立任课教师、教研室和班主任(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评价反馈渠道,把评价信息反馈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使任课教师、教研室和班主任分管不同的信息反馈,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个人学业评价信息[7]。
其次,加强评价信息的归因分析。对学业评价信息进行正确科学的统计分析是正确理解评价结果及确定改进方向的关键环节。将学业评价获得的大量数据录入信息库,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容和分值,并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专业的软件系统对大量数据进行清理与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得到分析结果之后,要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追根溯源,梳理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归因分析,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关键依据。
(四)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归因分析得出主要问题和不足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向学生和教师征询解决策略,召集相应的学科专家和教师反馈并讨论解决策略,召集学生代表反馈并讨论解决策略。学生和教师专家团队可以采取讨论、座谈和争辩等方式确定应该采取的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过程,最终确定解决策略,采取相应措施,改进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问题。如调整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改革高校教学的目的,使高校的教学质量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矗汤蓓蓓.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人才,2014(4):241-242.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7.
[3]刘文勇,张少杰,赵玉民,赵厚仁.基于制度设计的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59-60.
[4]母小勇,王欢欢.论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J].江苏高教,2007(4):59-62.
[5]白雅娟.高校课业考评中加大平时成绩权重的价值与困境浅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4):47-48.
[6]鲁先锋,李文莉.系统论视阈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动态研究[J].教育探索,2012(2):67-6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
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学生,而学生的质量不仅要看其在校期间获得的学习成绩、荣誉证书,更要看其能否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所以,掌握毕业后的学生动态发展状况,倾听工作后的他们对母校的建议和心声,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尤有必要。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的意义
第一,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高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素质能力培养。制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课程一方面要根据教育部门的学科规定和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而定,另一方面也需要参考教学内容的消费者和实践者即学生的建议以及市场的需要。而毕业后的学生由于经受过求职和工作的锻炼,更能深切感受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自己的学有所长和学有不足之处,更能敏锐捕捉到市场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点,所以,毕业学生的建议是高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推动力量。
第二,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测评渠道。高校的办学质量如何,一个重要的测评指标就是其为社会输送的产品即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状况如何。通过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追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毕业生在单位的发展情况、跳槽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以及已工作毕业生对学校的办学评价等方面可以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检测性测评。
第三,是推进高校及其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通过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掌握已毕业学生发展信息,可能会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再者,已毕业学生的成功就业发展经验可以作为鲜活案例为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切实动力和榜样。
二、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面临的困难
第一,学校方面。目前,相对于已工作的毕业生,高校最注重的还是在校生。因为一方面在校生的信息获取较便捷,易于收集和管理;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在校生上(如获奖率、就业签约率等)。所以,高校中很少有针对已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信息搜集和管理的专门长效制度、机构、人员以及经费安排。
第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方面。从毕业生方面讲,由于毕业生参加工作去向不一,地区跨度很大,有的职业流动很频繁,这使得信息搜集工作难度增大。而且,很多毕业生由于忙于工作和生活,可能无暇或疏于配合学校信息搜集工作;再者,有些毕业生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不愿配合学校工作。
第三,从用人单位方面讲,这种信息追踪反馈似乎与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大多又是无偿和义务性的,所以,他们配合高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的相关建议
第一,要有专项制度、机构、人员和经费安排。高校应建立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制度,制度中规定信息搜集的目的、对象、内容、主要负责机构以及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反馈方向等。主要负责机构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使之成为相关机构(如学生处-学工组-学生会等)的兼负职责,并且应设置学校-学院-系三级垂直组织机构。其一方面负责与信息搜集对象的沟通、协调和联系,组织信息采集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将主要结论反馈到学校有关决策部门、管理部门和教学人员,从而为相关部门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及时、真实的决策依据。关于对采集回来的文本或数据信息的管理,可以在档案室或资料室设置专职人员岗位进行,也可以成立专门就业信息中心来完成。至于人员,各级机构应规定主要牵头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校学生(如学生会成员等)也可以协助参与具体操作性信息采集工作。由于一些用人单位配合学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信息追踪采集工作有时有必要是有偿的。另外,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以及对信息的整理、保管、分析、处理都需要一些资源投入,所以,必要的经费投入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注重信息搜集的方式和渠道。信息搜集的方式和渠道会决定信息采集的成本,所以有必要给予重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好采用电子邮件、电话信函等联系方式,对于地理距离很近的,可采用实地走访等方式。采用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方式,就应在学生毕业离校时,要求其留下工作单位具体信息、自己常用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并妥善保管。但若对象更换了电子邮箱或电话号码,此种方式就无法奏效了。所以,还有必要开发别的搜集方式和渠道,一是可以在学校主网页中专门开设毕业生(用人单位)专栏网页,通过让毕业生上网进入网页即可收集相关信息。二是可以通过在各地设立的校友会组织,编制“校友录”或“同学录”,搜集相关信息。三是通过组织“再回母校”等活动,邀请部分毕业生回母校参加一些活动,借此保持联系。
第三,注重信息搜集的内容。信息搜集的内容决定了信息反馈的质量以及采集对象的配合意愿,所以应精心设计拟采集的信息内容。信息内容应紧扣对方对学校的办学评价、教学课程的感受等,而且不同专业毕业生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但应避免涉及到采集对象社会背景、婚姻状况、收入等个人隐私信息。
关键词:同伴互评;日语翻译;能力发展;功效研究
1.引言
同伴互评法是目前在国内外语言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随着过程教学法的兴起而引入的一种有效的反馈形式。近年来同伴互评作为一种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内有关同伴互评的教学研究中,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同伴互评研究。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同伴互评教学法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写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并且可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获益。(周维,2012;何家驹,2008)。同伴互评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不仅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推进同伴互评教学的改革,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功效更显得加重要。(王富春,2010;周红,2012)。胡茶娟(2011)在探讨同伴互评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情况中,实证调查进一步发现,同伴互评中反馈施与者通过对同伴作文的评阅能够有效提升较高层次的思考技巧。白丽茹(2012)为同伴互评在英语教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了同伴互评反馈模式测量评价表,能使同伴互评的评价者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操作,并给出相对合理、科学的评价。
那么,同伴互评教学法,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学生的日语翻译学习呢?为此,本研究将同伴互评引入日语翻译学习中,通过实证研究及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日语翻译学习中同伴互评活动的功效以及学生对此教学活动的态度,以便为该教学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增加新的例证。为高校日语学生翻译课外自主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日语翻译能力的提高。
2.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在日语翻译这一领域,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普遍认为老师给的标准译文具有权威性,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和翻译水平的提高。在课外,学生更是很少互相评价、互相讨论。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同伴互评这样新型的学习方式来更好地运用到日语翻译学习中去。
本研究希望,通过将同伴互评方法引入日语翻译教学中,通过实验法等方法了解同伴互评对学生日语翻译能力的影响,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学生对同伴互评的接受程度如何?
②探究同伴互评在日语翻译自主学习中的效果,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日语翻译能力、是否提升学生对翻译的兴趣。
2.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日语专业3年级3个自然班,每班30人。在进行同伴互评方法之前,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个学期的日语翻译课程。每班按照日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选取16名学生,将这48名学生按照成绩分为8组,每组6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翻译测试。
2.3研究工具
在同伴互评引入日语翻译课程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实验前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同伴互评教学法的认识程度,实验后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同伴互评教学法的反馈及收获。并在第二次问卷调查前设置10题翻译题,中翻日和日翻中各5题,翻译试题均从国家翻译考试试题库中随机选取。
2.4研究过程
该实验进行1个学期,期间共有10个不同内容的翻译练习。整个过程为:布置任务同学完成翻译初稿同伴互评同学完成修改稿与教师评阅对比。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同伴互评的操作的培训。为了保证同伴互评的有效实行,设置了同伴互评标准。学生根据标准进行反馈意见。分析同学的互评意见和被评价同学在二稿中的修改情况,并将同学的评价与教师评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同伴互评在翻译技术性、语义、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功效。在实验结束后,通过翻译测试检验同伴互评的效果。
2.5数据收集及分析
2.5.1实验前问卷分析
数据分析可得,学习者对于日语翻译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就问题1看来,在平时完成翻译作业后,大多数人会选择通过网络等手段查找资料,或是自己独立思考,完善自我的翻译作业,尝试找出不足之处,少数学生会向老师或是同学寻求帮助。由此看来,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翻译的过程中,学习翻译的方法还是比较单一。问题2:学习者在翻译后的修正、批改上的问题或不足,主要反馈在A自己修改发现不了错误(8333%)和B老师批改反馈缺乏及时性(5208%)。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一学习者往往在反复查看自己的翻译后,逐渐失去兴趣,以及思维定势等原因无法发现自身的错误。再者日语翻译课程安排是每周两次,时间间隔较长,而且教师批改量比较大,耗费时间长,无法及时的把翻译作业反馈到学生手中。当翻译再次返还到学生手上时,多数人已经忘记自己翻译的内容,或者对文章不熟悉。因此对日语翻译的学习并没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问题3和问题4可以看出,学习者对同伴互评这一教学方法并不了解,仅有1667%选择了在其他课程中曾经接触过同伴互评。但通过问题5,我们又可以发现,有3125%的学习者选择了愿意尝试同伴互评,并且有1667%的人表示在日语教学中,期待同伴互评和教师批改结合。但是从数据上来看,仍旧有将近一半的学习者更倾向于教师批改,可见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同时也看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很高。
从以上数据可知,有3125%选择了C可能没有帮助,以及1042%选择了D不清楚。因为同伴互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习者对其的作用抱有疑惑。问题7:对于通过同伴互评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学习者的目标明确,对同伴互评法表示期待。并且有6250%的学习者选择了愿意与同学互相批改翻译,回答的理由是:能看到同伴的优点,相互取长补短,帮助自己发现翻译错误,使翻译更加有趣等等。但是选择不愿意的同学表示,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认为翻译没有正确答案,理解因人而异。
2.5.2同伴互评后的译文分析
学习者完成译文之后,进行通过同伴互评,接着收到自己的译文,查看、思考同伴给予的评价建议,完善译文。之后修改好的译文一同上交给教师评阅。
类型内容
技术性问题翻译方法运用、错别字等
语义问题原文理解有误或不准确、译文表达不明或表达错误、句子冗长复杂或缺少成分等
语法问题助词、时态、语态、自他动词、接续等方面的混用及错误等
词汇问题词语搭配、同形异义词、中日汉字混淆、用词不当等
教师通过学生上交的译文,统计翻译作业中同伴指出的翻译意见。并且对照参考译文,统计所指出的意见的正确率,具体数据如下: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评价的正确率平均为76.145%,说明学生有能力进行同伴互评活动,并且效果良好。日翻中(286)与中翻日(262)的反馈点数量上基本上持平,由此可见,同伴互评对两个翻译方向都有帮助。但是在两个方向上,学习者重视的方面则产生了一些分歧。在日翻中方向,学习者对技术性问题(9.79%)和语法问题(7.69%)的关注比较少,而语义问题(63.64%)所占比例超过总数的一半。可见学习者自身在翻译技术性上的知识,以及语法知识比较欠缺,指出类似错误也比较谨慎。但是做为母语是中文的学习者,在语义方面就考虑的比较多,指出的评价也比较多。相对而言,中翻日方面,四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数量差不多,除技术性问题(8.40%)外,都比较均衡。但是虽然能够指出同伴的错误所在,给出具体的建议还是比较欠缺。可见学习者对于日语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强。
另外,从正确率上来看,不同方向的翻译所体现的结果大致相同,技术性问题以及语法问题都比较高,但是语义反馈虽然数量比较多,其正确率却没有很高。因为语法等知识比较固定,容易找出错误。而理解方面相对而言更加复杂,则比较困难。同时,在统计时发现除了翻译技巧、语义问题之外,其中词汇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中日同形异义词混用,中日汉字混用等方面。教师在课堂讲解上应该也要更加注意词汇方面的解说,尤其是汉字这一方面,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干扰较大。
从学习者提交的译文上看,对于同伴给出的评价可以分为三类:完全接受、部分接受、不接受。大学数人都会对照自己的译文初稿,以及同伴给出的评价,思考过后完善译文,在修改这方面比较谨慎。
2.5.3实验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得,就同伴互评的认可程度,选择乐意(62.5%)和非常乐意(31.25%)的占到半数以上,学习者对待同伴互评法持积极的态度。并且多数学习者也表示很满意对方给自己的译文提出的建议,可以看出,被评价者对此评价足够重视,也肯定对方的评价。评价者能够对自己所做出的评价负责,这也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应该养成的学习态度。同伴之间的信赖程度也是相对比较高的。
此外,在问卷调查中,学习者也表示了同伴互评带来的一些好处,比如:通过同伴互评学习法,更容易发现自身翻译中的错误。过程中扩充了语法知识,增加词汇量、也对以前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因为有互相监督和督促,双方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也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这些评论反映了“同伴互评”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不仅表现在翻译能力的提高上,也体现在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改善,并乐意参与同伴互评的学习。
但是其中仍旧有学生对同伴互评抱有怀疑的态度。关于这一点,在问卷调查的“你对同伴互评法有何建议”这一栏,有表示“老师的翻译更加方便,明了,老师的评价含金量更高”、“翻译本来没有标准答案,很难评定”、“同伴有时无法准确说明错误所在”等等看法。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开展侧重面不同的日语翻译同伴互评活动,或是在学生进行同伴互评之后,设定自由讨论的环节,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交流,进而掌握相关知识。
3.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证分析,把同伴互评法引入日语翻译日常教学中,分析数据归纳可得:
(1)经过同伴互评之后,学生提交的翻译作业质量更高,而且学生并不是盲目的接受同伴提出来的建议,会在自身思考的基础上改正或补充。
(2)学生对同伴互评这一新的学习方法表示认同,加深了对日语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促进他们在课后的日语翻译学习中能更加主动,提升积极性。
(3)同伴互评能够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两者相辅相成,更能找出学生译文中的缺陷,值得推广。
同时,对以后同伴互评的应用提几点建议:教师应该在讲评时,把同伴互评中做的好的点评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借鉴吸收,把翻译过程中,同伴互评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盲点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以及按照学生学习程度合理分组,精心设计同伴互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获得收获,做好反馈者和接受者。教师也应该在平时注意加强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词汇、语义等训练。
本次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没有考虑到同伴互评每组最恰当的人数,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将标准等。虽然本次的研究样本较小,说服力不是很强,但是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同伴互评对日语翻译教学上的教学价值。笔者希望本研究的结论能对采用同伴互评法的日语翻译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并在将来同伴互评的广泛运用,提供参考价值。
指导老师:陆晓鸣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4R413027)
参考文献
[1]邓静,穆雷.象牙塔的逾越:重思翻译教学介绍[J].外语与外教,2005(4):318-319.
[2]莫俊华.同伴互评:提高大学生写作自主性[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3:35-39.
[3]何家驹.同学反馈在外语写作中的实际作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3)
[4]郑慧文,陈红,林春山.医学院校大学日语翻译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综述,2009,16:2549-2551.
[5]白政文.日语翻译教学能力培养与创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03:176-177.
[6]韩冰.同伴互评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功效――基于写作流利性、复杂性及准确性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1:40-42.
[7]胡茶娟,张迎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效果的比较研究――基于135名学生的分组对照实验[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66-70.
[8]梁颖.同伴互评在英汉笔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2011(26).153-154
[9]李光霞.同伴互评在任务型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8):92-95.
[10]杨阿朋.国外同伴互评实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8):172-173.
关键词:实时反馈机制;手术室;运转效率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科系统运转的核心环节。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手术室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外科科室高效运转。由于手术室需要特殊的仪器配置,此外,外科手术现在也更加复杂和专业化,同时,手术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超出常规手术室基础设施、麻醉设备和护理相匹配的承受能力[1,2]。因此,提高手术室运转效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3]。近年来,西京骨科医院通过建立"实时反馈机制",逐步加强手术室资源分配和流程优化, 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我院骨科手术室的"实时反馈机制"管理模式,并分析其在手术室运转效率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手术室设有手术间8间,护理人员30名,其中麻醉护士6名,手术室在编护士28名,助理护士2名,护理员8名
2"实时反馈机制"管理模式的实施
2012年1月开始,每日统计第一台手术患者入室时间,第一台手术开始时间,两台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每间手术室每天用于手术的时间(8:00~18:00),手术室管理人员每日统计各手术间的信息,并分析可以影响每一个手术间运转效率的原因,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4]:①手术室管理水平不高,内部质量控制差;②患者自身因素,如术前检查未完成,擅自进食,临时因各种原因改变或拒绝手术方式等;③参与手术医生责任心不强,如迟到,提前离开、手术不熟练等;④麻醉医生的原因:如准备不充分、迟到、业务不熟悉等;⑤护理人员的问题:如人员少,手术多,安排班次不合理等;⑥手术用物准备不足或出现故障。并于当日将汇总信息反馈给各手术间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配合护士,促进其整改,建立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以及护士的个人档案,并建立相应的赏惩机制,对于表现好的手术医师,可优先安排其手术,对于表现差、屡教不改的手术医师,甚至暂停一段时间手术安排。每月针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护士,在奖金分配等方面参考个人档案的统计信息进行调整。对于每月表现突出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护士额外给予奖金奖励,而对于表现差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护士,可适当扣罚一定比例的当月奖金。
统计"实时反馈机制"管理模式实施前2年(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及实施后(2012年01月~2013年07月)每半年的总手术量,总手术时间,以及每一个手术间的手术量及手术时间,第一台手术延时率(9:00之后开始手术视为延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3结果
经过了近1年半的努力,西京医院骨科每半年的手术量又2011年上半年的4352台增加到2013年上半年的5021台,而且最大的增长出现在2012年上半年("实时反馈机制"管理模式开始实施的半年),由2011年下半年4369台增加到2012年上半年的4698台,而后每半年手术量逐年增加。除了手术量的增长外,每一个手术间的手术量及手术时间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手术室的使用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一个手术间的手术量及每天手术时间分别由2011年上半年的544台及6.6h(每天统计早8:00~18:00),提高到2013年上半年的627.6台及8.1h,第一台手术延时率由2010年上半年的14.5%,降低到2013年上半年的4.9%,表明每一个手术间的使用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昂贵医疗设备最集中的地方,提高手术室的使用效率,可有效增加外科患者的周转,,从而减少无效的住院时间,对医院和患者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实施"实时反馈机制"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每半年的总手术量,总手术时间,以及每一个手术间的手术量及手术时间,降低了第一台手术延时率,显著提高了手术室的运转效率。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主要环节和改进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4.1人员合理配置 人员配备合理是工作效率最大化的前提,如果在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保持不变情况下,如果要完成更多的工作量,只能占据更多的休息时间,通过加班来解决问题。长期加班,不仅不利于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其心理和情绪的负面影响很大,长期在疲劳状态下工作,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低下, 遗留安全隐患。因此,必须有与工作量基本相称的人员结构配置。
4.2建立手术准备间和麻醉恢复室 建立手术准备间可提前将手术患者接到手术室,并在进入手术间之前做好必要准备,如为患者作简单的手术流程介绍,根据不同术式建立静脉通道等,为连台手术节约时间。建立麻醉恢复室可减少患者术毕在手术间的观察时间,为连台手术患者及早进入手术间提供空间,加快手术室运转进程。
4.3设置手术相关功能单元 为了充分发挥手术室的使用,应充分配置和合理安排手术室相关功能单元,如设置手术室专用电梯,配备专人控制电梯,保证手术室随时运转患者的需要;设立一次性高资耗材库,及时满足手术的需要;成立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保养、打包、消毒、灭菌等工作,会大大加快手术的进程,从而提高手术室的使用效率。
4.4完善奖惩制度 ①针对手术医生:通过我们前期的时间,我们初步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手术室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举例说明:医院要求手术室第一台手术9点之前必须开始,如果9点之前没有开始,需要查找原因,如果确因手术医生的问题导致手术延迟,那么会根据情节轻重,对其进行惩罚,如1个月内超过2次(含2次)无故延迟手术的医生,停止该医生下月全部正台手术,并适当比例扣罚当月奖金。通过这种奖惩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的下刀准点率。②对护士的奖惩:通过对每人参与手术时间、第一台手术延时率等指标统计,建立护士的个人档案,每月汇总比较,对于效率高、表现好的护士,在奖金分配上给予倾斜,反之适当比例扣罚当月奖金,并在季度总结时帮助查找原因,提高工作效率。③对麻醉医师奖惩,定期将统计数据反馈给本人及科室管理人员,帮助查找原因,对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④病房交接衔接:对于除正台以外的连台手术,会涉及到医生和护士之问的衔接问题。鉴于此,各病区已经明确规定值班的护士要明确患者的去向,并及时告知手术医师,如果因告知不及时而导致手术延迟现象发生的,需要对护士进行适当的惩罚,做得好的给予适当奖励[6]。
在本研究中,"实时反馈机制"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手术室运转效率,有效利用手术室这一宝贵资源。在此基础上,提高手术室运转效率还有更深层面的意义,包括①切实保护了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如减少了患者禁饮食的时间,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维护了患者及家属的利益。②保护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手术时运转效率的提高,可以缩短工时,节省人力,在不减工作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加班,节省了人力成本,切实维护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③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手术安全度:在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以后,就缩短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总工时,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足够的精力和体力,使他们能做到遵守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做事,从而减少或避免工作上的差错事故,确保安全。④保证学习和科研实践,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后,使得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找到时间去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和工作质量[7]。
总之,"实时反馈机制"管理模式对于手术室运转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促进手术室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切实充分利用手术室这一宝贵资源,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山慈明.法国医院手术室提高使用效率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6,12(41):1146-1148.
[2]James E, Stahl, Mark S, et al . Optimizing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teaching ambulatory care clinic[J].J Gen Intern Med, 2003, 18(4):266-274.
[3]王莉,曾俊,程勤.等.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J].护理杂志,2005,22(1):74.
[4]赵亮,金昌晓,张丽萍.手术室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的管理办法[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0):43-45
[5]宋烽.手术室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306
关键词: 贫困生 资助 反馈 综合资助体系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也随之大量增加。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不断加大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经济上建立“奖、贷、助、减、补”资助体系,动员了更多的资助主体参与的同时,还从资助体制、经济、就业、心理健康[1]等各个方面加强贫困生综合资助体系的建设。经济资助是综合资助体系的重点;贫困学生资格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同时又是最重要、最困难的一步,综合资助体系包含的全部工作都在此基础上展开。资格认定工作的改进必将推进综合资助体系的建设,反过来综合资助体系完善将从根本上增强资格认定工作的效果。为将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落到实处,本文探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到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中的新机制,并就综合资助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
一、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与特点
1.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复杂性。
贫困学生资格认定工作不仅涉及经济资助,而且涉及贫困学生的经济利益问题,是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资助资源有限,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为了获取资助,提供被夸大了的信息;无偿资助的概念,强化了部分人不拿白不拿的观念,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上报虚假信息的动力。同时、生源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基于主观的不负责任和客观上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出具的证明没有公信力,不能对虚假信息进行有效修正。为此,高校确定资助对象贫困程度具有很大难度。所以,贫困生资格及贫困等级认定必须依据区域经济水平、家庭成员结构及其劳动能力进行修正;同时,采取学生参与测评、打分、开展在校消费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水平,并进行认定等级修正。为了确保资助目的顺利实现,促进学生自立、自强,有必要参考教务、思政等各部门数据,并按照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分类不同,对贫困资格和等级进行修正。
2.各项资助政策的效果交叉重叠。
在我国高校,各级各类资助政策存在较突出的交叉重复现象。以某校学校奖学金为例,就分社工优等、学术创新,以及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金额10000到800不等。同时,又有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师范生学费减免等各方面的资助政策。有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同时被减免当年全部学费,并且国家奖学金不影响其他奖学金的获得。既获得奖学金,又减免学费,这部分学生重复获得多项资助,挤占了其他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
3.贫困学生占到在读学生的20%[2]以上,数量巨大。
要将各个方面的指标纳入到贫困学生认定标准中,必然产生巨大的工作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阶段学生资助工作绝大多数以学校为主体,投入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资源有限,工作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更难以圆满解决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最大限度地协调与贫困生认定相关的职能部门,需要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源,才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进一步推动资助工作的开展。
4.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具有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绝大部分贫困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到毕业,其家庭经济情况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所以,一般情况,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期间每年都会提出贫困生资格认定申请。以某高校近三年的贫困生认定为例。2009—2010学年度共认定贫困学生3572人,除大四待毕业学生后的3331名获助学生中有2988名在2010—2011学年度也获得了困难补助,占到上年获助学生的89.70%,占本学年老生的77.42%;2010—2011学年度共认定4769人,除大四待毕业学生后的3472名获助学生中有2587名在2011—2012学年度也获得了困难补助,占到上年获助学生的74.51%,占本学年老生的76.22%。2010—2011学年度共认定4326人。分析以上数据发现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以此为基础,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系统,并建立反馈机制将学生用餐、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量化,并纳入到中长期监控之中。
二、贫困生资助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为准确把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规律,完善资助工作评定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资助现象,发挥资助资金的最大效益,有必要对各项资助政策通盘考虑,制订详尽合理的资助不兼得规则,并制订合理的资助评定标准,做到有奖有助,奖助结合。激励受助学生自强、自立。建立贫困生资助系统有利于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并提高工作效率。以SQL数据库系统为支撑,采用B—S与C—S系统混搭的模式,搭建了基于反馈和信息共享机制的贫困生资助系统。
系统以贫困学生资格认定流程为主线,提供学生申请、投诉支持,并与校内勤工助学、思想工作、教务管理、校园卡信息管理等系统互相连接支持,自动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作为贫困生资格认定的重要辅助参量。并着重理顺贫困生评定工作流程、破除资助政策交叉重叠效果、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无纸化。与民政、财政等政府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一直的接口协议,方便于政府统筹协调整个资助体系工作。
图1 贫困生资助系统
1.高校图书馆意见处理与反馈存在的问题
当今高校均有其自身图书馆管理制度,以往的管理制度在不断选择、不断更新的进步着,虽然都有对读者的意见进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以往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缺陷:对于读者给予的意见处理的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大多从容易着手的意见进行,其余的大都不予实施;读者给予建议的渠道虽然比较多,但是不够直接,反应系统很慢;新兴的网络时代虽然运用比较方便,但是对于读者的要求其素质、知识更多;很多图书馆网站的建议箱都比较繁琐,很多都要注册完才能给予意见;大部分读者的意见没有收到及时的意见回复,使得读者提意见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不满;很多图书馆对于读者的表扬兴奋接受,但是对于更多不满批评之言不予理睬或者处理不及时;很多读者的意见一样时,没有足够重视,或者相关人员对图书馆的新的管理制度的不了解,认准旧的制度和读者针锋相对,产生纠纷;一些意见具有阶段性,意见未纳入工作计划中;很多意见本身也存在着矛盾或者对立,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直接抛弃;读者的意见处理等和图书馆有关部门协作有一些问等等。
2.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反馈机制的原则
2.1 客观和及时原则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所以图书馆更多的也朝着更完善的网络化发展。网络时代变化不停,信息量也是越来越大,所以对应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反馈机制就必须要求及时,一旦不及时,有可能一个好的意见就错过,也有更大的可能是读者的意见越来越多,就会降低选择优秀意见的质量。其次,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之一,图书馆读者的反馈意见就是最贴近实际的,如果不够客观来处理这些意见,必然会导致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历史记录越来越远,不利于优秀图书馆的建设。
2.2 系统原则
做好了网络时代的高校读者反馈的客观及时原则之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形成一个很大的反馈系统,不仅是对及时和客观原则下的补充,更是对于图书馆的工作的一个很好促进措施。包括着从收到意见的及时处理;也包括这图书馆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必须各个相关部门做好本分工作,再加上协调合作,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好读者的意见。
2.3 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读者原则
一般图书馆的读者爱可以根据读者反馈的程度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常喜欢反馈意见的读者,另一种就是不喜欢反馈建议的人。其中,选择沉默的读者占大部分,这些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当遇到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很少反馈;这些人一般不会告诉图书馆,他喜欢和不喜欢什么,他们更多地就是喜欢就以后多来一点,不喜欢的话以后就少来甚至不来。那些经常向图书馆反馈意见的读者,特别是提出一些消极的反馈意见时,就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这些意见,应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4 图书馆反馈制度化、日常化原则
现在的高校人群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每一年都有新的学生进来,自然也有很多学生毕业离校,所以对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也在更新换代。伴随学生的成长,图书馆中的需求和兴趣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伴随着图书馆学生的更新,每一个不同年代的学生,需要的信息也随之变化。所以现阶段的高校图书馆的反馈制度就应该保持着日常化。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无处查询。所以一个好的图书馆,就有着自己一套完善的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一个图书馆运行的基础。随着每一年面对着不同群体的学生,完善的制度也需要做符合实际的调整,根据这高校生源的变化规律,有规律地开展定期读者调查,建设一个固定的渠道反馈,这样可以保持着传承性,时刻关注反馈信息的变化。在这些基础上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高校图书馆制度。
2.5 读者调查与读者反馈相结合的原则
读者的反馈信息整体呈现着零散状态,对于图书馆进行决策有一定的推动,但是要进行真正大型的决策时,光有读者的反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有着整体读者的意见,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定期的读者调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问卷调研,及时整理有用的信息,加上读者在读书馆学习过程中反馈建议,才能做好决策,使得读者和图书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有效沟通。
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意见反馈的途径
3.1 学院(系部)牵头联系的途径
根据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馆员的自身学历专业情况,可以设立一些学科馆员,在各学院(系部)设立负责联系,及时从学院(系部)师生对图书馆产生的意见进行总结,读者可以先反馈到学院(系部),再从学院(系部)反馈到这些馆员,再汇集到图书馆关于建议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于师生意见的进行最终接受并吸收。
3.2 在图书馆内设立咨询台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日新月异,学生需要最快时间内了解到新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咨询。第二,如果学生有好的意见可以直接提出,咨询台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加以记录。
3.3 网上参考咨询模式
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建立意见箱,放在醒目之处,师生只要一进网站,如果有意见就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站上给予留言。
3.4 图书馆建立“馆长接待日”
为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馆员在工作时的不足,建立“馆长接待日”可以从更深层次地了解最实际的情况,也可以让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读者意见反馈的重要性,也能更为完善地建立本校的图书馆读者意见处理与反馈机制。
3.5 图书馆开展专题活动
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专题活动,有利于让师生了解给予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意见的重要性。秉承“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管理理念,也让更多学生熟悉图书馆,将宣传推展活动常规化、进一步建立了宣传长效机制,为全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深入、高效的服务。
关键词: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07-02
随着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推进,民办院校作为一个新兴的院校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对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如何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都是“四有”新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个根本入手,以开阔的胸襟、宽大的胸怀、全新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来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不断地创新。
一、建立领导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龙头”,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能否得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调控,形成党政都重视的“大政工”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院校正常的管理、行政和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杜绝 “大政工”变成“大而空”的现象发生。
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实行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实行这一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扭转政治和业务“两张皮”现象,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但在民办院校重专业轻思想,政治和业务“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比较明显。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够,各部门只注重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严重,导致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渗透。专业教师中也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必须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是管思想、抓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以党委书记或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工作,确保方向正确,聚合力量。第二,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科学确定教育目标是增强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等情况,按层次、分阶段确定目标,按照最近层次和最高层次的顺序循序渐进加以实现。第三,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构成一个明确的工作责任制体系,并把抓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纳入评教内容,作为年终奖惩的重要依据,凡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运转不灵,甚至由此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避免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各部门和人员都能依自身职责,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开展工作,从而聚合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二、要建立反馈机制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系统输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必定产生对教育者所实施教育的反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渠道返送到教育者哪里,对教育的调控和再决策实施影响,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功能目的。建立一个畅捷的反馈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反馈信息收集少。对教育内容、受教育人员落实情况要求多、抓得紧,而对教育方法学生是否满意,教育内容是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等方面信息收集少。第二,报喜藏忧现象突出。即“只报喜、不报忧”,对采取的方法措施,取得的成绩重墨浓彩;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即使反馈存在的问题也都是一些共性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深层次的分析。第三,反馈渠道不顺畅。反馈方法滞后时展,反馈渠道比较窄,导致信息反馈不上去。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信息接收机制。要设置以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为专(兼)职调研机构或调研人员,建立横行到边、纵向到底的反馈机构,确保各个层次的信息都能及时反馈上去。要健全反馈制度。既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反馈调节制度,以协调系统内上下左右的反馈调节行为,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制度,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系统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要灵活反馈方法。采取走访调查、听取汇报、设立邮箱等方法,及时收集大量信息,为科学决策和调整方案提供依据。第二,建立信息处理机制。信息汇总处理是整个反馈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效果直接决定整个后继反馈调节的水平。由于受众的反馈信息比较零碎、分散,不利于调节,必须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信息汇总处理要坚持准确性与及时性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对获取的原始信息加以汇总,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解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细审思,得出科学性的结论,从而为实施有效调节提供依据。第三,建立信息调节机制。依据信息处理得出的科学性数据和信息,采取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目标调节与手段调节、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等多种方法,及时对教育进行调节。
三、要建立评估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评估主体单一,评估主体主要由教务部门人员担任,缺乏其他部门人员参与;而且评估主体只有机关干部,缺乏作为受教育者和基层人员的参与和监督。第二,评估标准、内容随意性比较大,在评估过程中,各单位评估的标准、评估内容不统一,评估标准比较随意的现象多。第三,评估方法缺乏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运用,以定性考评为主,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
对策建议:首先,科学确立评估原则,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其次,科学选择评估主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只有教务人员进行教育评估的现状,广泛吸收各层次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估中来,做到既要有机关人员,又要有基层人员;既要有教育者,又要有受教育者,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第三,科学确立评估标准,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相统一,力求科学把握评估标准。第四,科学设定评估内容,既要评估教师队伍,又要评估教学制度;既要评估教育内容落实,又要评估教育实效;既要评估教学方法,又要评估经费投入,做到评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情况。第五,科学确立评估方法。充分借鉴现代管理学中的检测、评估方法,坚持“硬标准”和“软标准”的统一,采取重点抽查与全面考核、精确与模糊、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估,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四、要建立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运行。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人才保障匮乏,由于民办院校兴起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年轻老师多,兼职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的“两多一少”现象比较突出,教学经验缺、精力难集中、能力跟不上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二,规范保障约束力不强。在立法上,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离形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法规制度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原则性要求多、操作性步骤少,静态描述的制度多、动态组织的规定少。在执法上,凭经验、拍脑袋作决策,“以言代法、以权代法”、随意定标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监督上,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面上了解得多,走马观花、听一听、看一看、转一转的现象比较突出,对具体细节关注的少;在群众监督上,虽然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信箱,群众对操作的程序参与少,举报的人员少。第三,外部保障不健全,由于民办院校主要由个人承担学校的建设费用,经费有限,必要的教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缺乏,特别是图书馆各类书籍储量较少。
对策建议:第一,队伍保障。要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选拔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切实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高人才支撑。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培养,通过解决待遇、生活等方面的难题,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通过送学深造、在职函授、专家辅导等方法,提高开展工作的能力,切实做到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培养,使之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第二,制度保障。强化法规意识,使广大师生牢记政策这个“生命线”、制度这个“保障线”、纪律这个“警戒线”,使制度体系成为自律与他律、自觉与强制相统一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考评奖励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依法加强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第三,经费及物质保障。要改变过去只靠“嘴皮子”的做法,加大经费投入,购置投影仪、音响、多媒体等设备资料,改善教育条件,确保学习有资料、教学有设备、活动有经费。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须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化考试;成才机制;建设
收稿日期:2006―11― 15
作者简介:江齐(1969―),四川成都人,重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助理研究 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
经历了十多年的社会考试,发展方兴未艾,成绩斐然。今后的路还很长。社会考试如何实现 可持续发展?怎样发展得更好?怎样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认为,重 在机制的建设。
一、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2003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上,党和政府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主要思想有:人才强 国;党管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人才创 造优越环境,等等。
我们认为,通过社会考试这种途径和形成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丰富了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社会考试是一种导向机制,它引导人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通过社会考试达到一定的社 会认可度,成为人才;是一种畅通机制,这种机制形成了一种通道,为广大的社会人士在大 学之外的成才以及大学毕业后的进一步成才架起了金桥;是一种激励机制,它是政府为广大 的社会人才在公共服务方面搭建的成才平台;是一种约束机制,成才的公平、公开、公正性 在这里得到重要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广大社会人士成才的行为;是一种发展机制,它 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相得益彰;是一种标准,通过社会考试这种形式,在 很大程度上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二)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建设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形式
人人都希望成才,每个单位都希望使用真正的人才。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地下冒出来的,不是人类社会或某个组织固有的,他一定是通 过某种形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而产生的。
通过一定的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人力资源的开发纳入规范的轨道。
社会考试的机制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它集人才资源的自我开发、培训开发、 使用开发、政策开发、服务开发等于一体。
它所形成的人才资源通过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包括了成才的导向机制、成才的激励机制、 成才的通道、成才的社会标准,等等。为了通过考试,必须努力学习,从而,知识在很大程 度上得到了提升的扩展;许多在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很难找到开发人力资源机会的人,在 社会考试的机制中获得了开发的机会;许多在正规的国民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开发的人力资源 ,通过社会考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几乎是全方位的开发。
(三)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①
社会考试提供了一个促进和谐社会建立的优良机制,其主要的机理在于:社会考试的成才认 可度引导人们积极自觉地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才能,并通过社会考试的形式使自己的才能 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可能在招聘、录用、升职、贡献等方面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一个组织、 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促进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并通过发展消化大量矛盾和问题 ,从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角度上求得积极的和谐。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深层次的 问题会引发出来。通过社会考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机理还在于:“让大家都有点事做 ”,社会考试的成才通道,引导大家通过学习培训,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成为为本单位、 本地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人才。由此,产生社会矛盾的纠纷、突发事 件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从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积极的预防型的管理,而不 是一种消极的消防队员式的“救火型管理”。
(四)社会考试成才机制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
大家都在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指的是需求、尊重、 权益和发展。社会考试机制建设体现了以人的需求为本,因为它涉及面广、品种多样、内容 广泛、标准繁杂等特点,满足了社会的多样化、多层次、多选择的成才需求;它更能体现对 人的尊重,特别是对人才的尊重;它维护了人在接受教育、自我教育、自我成才方面的权益 ,它的社会开放性使报考者不受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已受教育程度以及身体条件的限 制,均可以报名参加社会考试;它一方面降低了考试的门槛,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学习的机 会,尊重了人们平等接受教育、参与考试的权利,另一方面,以其权威性和科学性,有效地 承担起了成才鉴定的某种职能;社会考试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它拓展了人的发展宽度, 为应考者提供了简便的方式、高效的途径,形成一定的能力,使应考者可以根据兴趣、能力 、爱好、择业目标而有选择地发展;它还延长了发展时间,促进了发展深度。
(五)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树立和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在于践行“三个代表”。践行“三个代表” 最根本的在于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 非常突出的方面,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希望成才,希望多元化地成才,希望多渠道地成才, 希望自己努力学习后形成的能力和提高的水平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由此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为社会多做贡献。②社会考试与成才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为广大人民群众 办了一件好事,使更多的人可能通过社会考试成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政府为人民 办实事的重要的平台,通过建设和完善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政府可以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考试在成才机制的地位方面存在问题
通过社会考试成才的机制在我国成才途径中所占比重还不大。甚至通过社会考试成才,还没 有完全形成社会考试的共识,有的人不太了解,有的人不太理解,有的人不知道如何进入这 个通道而成才。
虽然社会考试的成才机制具有相对规范、相对统一、便于管理等优点,但其渠道相对单一, 形式相对单一,满足社会需求的可能性相对单一的不足之处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经 济体制还有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官办教育”一统天下和“政府垄断成才机制”的格局并没 有得到根本改变,人人都能成才在通道的多元方面受到阻碍,从而,也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和 发展。
从发展的前景看,通过社会考试成才的任务会越来越重,它可能比国民教育中的学历教育的 成才机会更大更多,所以,它应该逐渐成为成才机制的主体。
(二)社会考试成才的社会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社会化的成才已经成为成才的主体要求,但相应地必须有社会化的考试机制。目前,我国考 试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官办”的色彩太浓,对社会化的考试成才是一大阻碍;成才的社 会需求是多元化的,但我们能够提供的渠道是相对单一的,这就造成了社会化成才的供给与 需求的矛盾,使成才社会化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有哪些社会考试的形式可以成才?有 哪些社会性的成才渠道?有关方面在通过社会考试成才方面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哪些机构举 办的社会考试成才的形式是可以信赖的?等等,信息还不对称;许多人希望通过社会考试的 证件可以证明其能力和水平,但是,这种论证社会考试的结果还不太规范,社会舆论对社会 考试在成才方面的有益影响还不大。
(三)社会考试成才的服务机制尚不健全
社会考试的本质是成才服务,“社会考试的根本属性是服务。” 社会考试成才的服务机制 就特别重要。但是,社会考试成才的服务机制建设还不够。
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服务人员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职业化训练的社会 考试专业素质等方面,与社会考试成才的高要求还有差距;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导致通过社会考试为成才服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服务的内容还相对单一,社会考试内容本 身也广泛,与社会考试相关的服务更是拓展不够,从而,使社会考试的服务面不广,深度不 够;服务的手段和方式现代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如报名、资料、信息披露、测评、论证、评 分、咨询等等,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与成才的快速发展相比,也不太适应 ;服务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甚至我们没有一套满意度的测评指标。
(四)社会考试成才的环境机制建设不够
社会考试成才的环境机制,主要是指社会考试成才的氛围。
对于通过社会考试成才,有关政策法规较少,而现行的教育法,对社会考试的成才适用性不 强,从而有关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不够,没有把它上升到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 认识,从而影响了在整个社会形成舆论并强烈关注不够,营造氛围的力度不够,影响力没有 达到应有的程度。
社会考试成才的环境机制,还包括整个社会的服务环境、有关方面的配套机制的建设,如社 会的认可度、使用度,单位对考生学习的支持度、关心度,服务的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现 代化,服务质量的好坏等,而这些方面均有不足之处。
(五)通过社会考试成才的反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社会考试的信息需要传递、交流,社会考试的成才信息需要沟通联络,而且,这种沟通、交 流、传递、联络能促进社会考试信息对称,成才的信息编码和解码相对一致。
社会考试成才,涉及面广,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关注它的人越 来越多,这就要求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渠道畅通。而且,这种反馈是多向的。有考生向有关社 会考试的主管部门的信息传递后的反馈,有社会考试部门对考生和社会广大人士的信息传递 后的反馈。但是,目前这种双向反馈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反馈的渠道单一,反馈的 质量不太高,反馈的手段不太先进,反馈信息的经常化不够,反馈的速度不快。特别是在社 会考试中出现的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快速解决和反馈还不尽人意,还达不到较高的要求。
(六)社会考试成才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社会考试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也是一种大量消费的公共产品。由于其突出的公共属 性,也使它备受关注。怎样使社会考试除了命题的保密性外,成为一种阳光工程?成为一种 廉政工程?一方面,需要从事社会考试工作的人的自律自爱、自我约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 德;另一方面,还要对这一公共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监督人员 的配备、监督机制的设置、监督条例的制定、监督奖惩的设立,等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有 一些监督的举措,但力度不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社会考试成才的大发展并成为成 才的主体之一,完善社会考试的监督机制的要求就越来越高。
三、加快社会考试的发展与成才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社会考试成才的地位
提升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外部的提升,也有内部的提升。外部的提升主要是在舆论、政策、 法规、人员配备、社会考试后合格者的认可、通过社会考试后成才者的使用等等。内部的提 升主要是从事社会考试工作的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化的培训,专业化的素养,从而把社会 考试成才的工作做得更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还有,很重要的方面是对社会考试本身进 行规范、创新,办出特色。
社会考试的成才地位要靠“提”起来,从而“升”到一个高度。但是,如果不规范,不创新 ,没有特色,它在社会上,在众多的成才的人心目中,就没有地位,就是有了,就是人为地 “提”了,也不能持久。所以,规范、创新和特色,是社会考试成才的根本之所在。
(1)进一步规范社会考试与成才机制。第一,形成全社会的社会考试规范意识。特别是 在社会考试的“业界”,成为自觉行为;第二,加强规范社会考试与成才的领导。第三,全 面规范,突出重点。规范的第一个重点是法治,举办机构依法审批;信息传播的法制化;流 程法制化,依法监控;对从事社会考试的工作人员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依法行考;依法检 查评估,等等。第二个重点是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管理机构规范,依法清理现有的管理 机制,合法者充分授权;管理责任规范,对社会考试与成才要实行问责制;加强社会考试与 成才的档案管理。
(2)创新社会考试与成才机制。我们建议,下一步的重点应放在机制的创新上,建立社 会考试成才的机制体系,完善社会考试成才机制,创造出新的机制,在现有的机制方面,进 一步完善,进行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展。
(3)使社会考试与成才更有特色。社会考试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它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 学历教育与考试,成才的机制和机理也有很大的差别,社会考试的信息现代化,通过网络的 形式信息,甚至在网络上进行报名和有关的咨询,使社会考试的信息传递快捷,更方便 参加社会考试的人员。我们建议,社会考试的特色打造,下一步可以放在服务方法和手段的 现代化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
(二)加快建设社会考试与成才的社会机制
社会考试最大的创新、特色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它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的社会性。提高社会考 试与成才的社会化程度,着力点在哪里?
第一,进一步突出社会性。社会考试与成才,“官办”是需要的,但要多样化、多元化,这 样才有社会性,才有活力。“官办”、民办(社会的机构,特别是一些社会的中介机构)、 “官民合办”等多种形式并存,依法划分层次,划分范围。③第二,加大社会考试的通道 建设的力度。建立起多元化的社会考试和成才渠道,“学习有路”,“考试有门”,“成才 有道”,并提供更多的学习、考试、成才的社会性的路径选择。第三,加强社会考试与成才 的社会信息机制的建设。包括信息收集机制、加工处理机制、管理机制、保密机制、机 制、有偿与无偿享用机制、反馈机制,等等。第四,着力强化对社会考试合格者的成才认可 机制建设。整个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社会考试结果的认可,成为人才的认可,也是社 会考试的生命所在。要规范社会考试结果的认证,让它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用。要形成一套认 证体系,有机构,有规范,有条款,有依据。虽然最终的人才使用要看能力和水平,但社会 考试的成才认可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第五,加强社会考试与成才舆论机制的建设。加 强对社会考试与成才的研究,研究的成果尽量扩散和在实践中运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论坛; 强化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的社会考试与成才的声音,扩大社会考试与成才的社会 影响,加大它在全社会的辐射力。
(三)加强社会考试与成才的服务机制建设
社会考试是对社会人士的一种公共性的成才服务。服务是它的根本属性。
第一,建立从事社会考试与成才服务人员的培训机制,在岗的、脱产的、专业的、综合的、 系统的、专题的、多种形式对社会考试的从业人员进行高质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 与服务质量。第二,重点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推行知识型服务、现代化服务、快捷型服务 、个性化服务、差异型服务、特色型服务、品牌型服务、星级型服务、正确型服务、额外型 服务、优质型服务、满意型服务,等等,把广大的社会考生当做我们的客户,“侍候”好我 们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丰富社会考试与成才服务的内容,如引进一些国外的社会考 试的品种和项目,与国际接轨;在我国设置一些新的社会考试项目,让社会考生选择的余地 更大;在同一社会考试的项目方面,也可以丰富服务内容,提供相关服务,使服务的内容得 到扩展和延伸。如,考试前的服务就有很多内容可以扩展,考试中、考试后的服务都可以扩 展,如资料、信息、场地、咨询、反馈、考试心理门诊等,内容极其丰富;大幅度提高社会 考试与成才服务手段和方式现代化水平,如报名、资料、信息披露、测评、认证、评分、咨 询,等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国内搞得好的一些省市自治区的经验,主要方向是用 信息化促进社会考试与成才服务机制建设,促进服务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第三,采用切实 有效的措施,大幅度提高社会考试与成才服务的满意度,包括满意度的测评指标体系、奖惩 体系,“让每一位社会考生享受社会考试与成才的满意服务”,并把这种理念落实在为社会 考试与成才服务的行动上;加强全社会对社会考试与成才的服务,社会考试与成才,不仅仅 是社会考生的事,也不仅仅是从事社会考试的工作人员的事,它是全社会的大事。社会的事 ,就应该社会来关心它,呵护它,服务它。特别是要加强政府的服务。
(四)加强社会考试与成才的环境机制建设
第一,创建优良的法制环境,制定若干有关社会考试与成才的法律和法规,以及一些地方性 的规定,规范社会考试与成才的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形成一种社会考试与成才的“法文化 ”,让这种特殊的“法文化”对社会成员进行一种社会考试与成才的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自 觉地在社会考试与成才方面遵纪守法。对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条例,进行广泛的宣传 ,并严格执法。从而保证社会考试与成才规范有序地落实。第二,创建优良的政策环境,政 府要专门组织力量研究社会考试和成才的规律性,研究制定社会考试与成才方面的政策,并 力争形成社会考试与成才方面的政策体系,不断修订和完善。从事社会考试工作的人员,要 在实际工作中多研究,多总结,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撑。在政策的 执行落实和贯彻实施过程中,对照政策本身进行检查,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益。第三,创建优 良的舆论环境,主要在于舆论的导向和引导。第四,创建优良的服务环境,全员服务社会考 试与成才。第五,在全社会形成浓烈的社会考试成才的氛围。
(五)加强社会考试与成才的反馈机制建设
我们建议,重点应放在反馈的渠道上,就是社会考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有什么意见 ,有一条或多条渠道反馈。关键是这种反馈要制度化、专业化,要有专人负责,并将社会考 生所反映的问题梳理后,交有关部门解决和处理。反馈的速度是信息传递中的一个重要的方 面,要提高对社会考生所提出的问题和所传递来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的速度。
(六)加强社会考试与成才的监督机制的建设
第一,法律监督,法律监督主要体现在社会考试的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都要进行必要的依 法检查。从事这项工作的有关人员,要依法向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社会 考试工作进行必要的审计。第二,社会监督,主要是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对这项工作进行监督 。比如,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社会考试与成才进行监督;利用媒体对社会考试与成才进行公 开化的监督;公布若干信息,建立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第三,上下级相互监督。第四,自 我监督,自我约束,严格自律。第五,完善奖惩机制,制定和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条例, 加大社会考试的奖惩力度。
注释:
①姚梅乐发展社会考试构建和谐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考试〔M〕重庆:重庆出 版社,2005919-2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信息获取、传递、加工、输出环节,符合可控系统特点,故可将控制论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控制论原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控制论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机制、控制方法、反馈机制三方面。
关键词:
系统控制论;控制系统;控制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自维纳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论获得巨大发展,突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限制,成为一门跨专业方法论科学,在众多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符合控制系统的特点,也应当可以运用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大学生的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使得控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与方法
控制论是“一种能应用于任何系统中的一般控制理论”[1],是一种模型化与数学化的理论,它所研究的是信息、信息的处理及控制。而控制是“为了改善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与该对象上的作用”。[1]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信息的传递是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又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所谓控制论方法,简单说就是通过信息处理的能动过程,解决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使系统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或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借以实现人们事先对系统所规定的功能目标。[2]控制论的基本方法与机制有信息传递机制、控制方法、反馈机制等。信息传递机制的应用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信息流程把握事物规律的方法。控制方法是施控系统如何实现对被控系统的控制,即如何使被控系统按照施控系统的目的和要求发展的方法。[3]控制方法通过信息的能动处理,解决控制系统与被控系统的矛盾,实现系统的优化目标。反馈机制是运用反馈原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反馈控制就是由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息再输出后发生影响,以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控制论方法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从定义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合而成的复合体。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出结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有自己的基本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等,并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次,表现在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研究对象、落实内容、制定完备措施等,它们之间是有机结合的整体。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具有有序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不能随意替换;目标、内容与措施内在次序不能颠倒;领导和管理的层次不能随意更改。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的并行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的重要体现。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自然可以运用系统控制论思想进行调控。系统论认为,一个问题的产生,是系统内部出现了问题,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解决问题必须注意系统内部的关联状况,理清系统的结构,才能更好地解决系统产生的问题。而控制论的核心是反馈,为了系统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总是要通过检查系统的要素是否出现问题,反馈就是对系统进行调节的过程。当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系统控制过程时,就能通过控制论自动控制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自动调节。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出现问题时,只要通过反馈对系统各个要素的检查就可以将问题分析出来,从而更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优化。从控制论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利用辅助工具与手段,并加以一定的技巧,实现对复杂信息的控制过程。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将所规定要传授的知识,转化成合理的方式,从而达到让受教育者接受的目的,进而促进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存在信息的传递,只有掌握信息并有效控制信息,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控制论正是对系统共同存在规律的研究。我们在这里将知识理解成信息,那么对知识的传授程度,便是教育者对信息的控制能力的体现,而对信息的转化便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转换成受教育者能接受的形式,控制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控制论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运用
1.信息传递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获取、加工、贮存、变换的运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完备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传递机制是信息传播的形式、方法以及传播者、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接收者等所构成的统一有机体。信息方法的特点是用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它完全撇开研究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态,把系统目的性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5]其运用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思想与行为抽象为信息的接收与转换,用发展的动态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只有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和处理思想信息,才能使思想信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系统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频繁的信息传递,所以思想方法在研究与处理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建立信息传递机制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信息传递机制能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其次,由于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信息的相互传递,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协调发展。第三,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把握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2.反馈机制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馈就是把施控系统的信息(又称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对象)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入产生影响的一种过程。[6]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系统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形成控制信号,对被控系统形成影响。反馈分为正反馈、负反馈与前置反馈。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单向的信息传递,需要反馈调节去优化信息传递,反馈机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通过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馈,持续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才能使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按照预定的计划,高效有序地进行。[7](见图1)若反馈信息的效果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则为正反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反馈信息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好时,此时应当运用正反馈控制,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强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若反馈信息的效果是削弱控制部分的活动,则为负反馈。当信息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产生了偏差,并且其效果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就应当运用负反馈控制,对现状进行纠正,以达到预期的状态。负反馈是反馈控制的关键,负反馈控制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偏差,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从而排除外界不利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影响,使系统良好运行。前置反馈可以针对教育对象思想问题尚未产生或产生思想苗头时进行针对控制。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主动预测,根据预测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
3.控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与输出都需要运用控制方法。控制方法是对信息的能动处理过程,解决系统中的矛盾,以实现系统的良性运行,实现人们事先对系统所规定的目标。把人的行为、目的以及生理基础即大脑与神经活动同电子、机械运动联系起来,揭示生物有机体、机器和社会等不同物质运动形态的信息联系。它是从整体、相互联系、运动变迁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的方法。控制系统运行原理是新的信息不断输入到施控系统,感受机构接收到信息以后,传输给中枢机构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执行机构输出控制信号到被控系统。被控系统引起反应又继续发出新的信号,反传给施控系统,如此循环往复,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新的信息内容,使控制作用更向预定目标逼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控制方法的作用是对系统的总体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传递,使得系统能良性运行的核心部分就是控制方法,控制方法把控了系统的稳定性,使其他机制得以实现。信息的传递需要通过控制方法实现效果;当信息反馈出现偏差,也需要控制方法才能使反馈机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俄]列尔涅尔.控制论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85.
[2]陈传德.大学生思想工作控制论方法初探[J].北京:高校德育研究,1986(1).
[3]钱玉干.教师思维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6.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5]申大魁.控制论、控制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6]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认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58.
关键词:网络出版 运行机理 保障机制
网络出版系统运行是指网络出版系统中,各个要素根据自身的功能和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相互作用,为最终网络出版行业的运转提供支持,从而为读者提供网络出版物,并实现各个利益方利益的均衡。因此,网络出版系统运行包含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网络出版的实现需要网络出版主体、网络出版客体、网络出版技术要素、网络出版市场要素和网络出版的推动要素的共同作用,每一要素发挥自身的作用,缺一不可;二是网络出版系统的运行要实现各个利益方利益的均衡,而不是其中一方或几方利益的最大,利益的均衡能够促进网络出版系统中各要素的协作。
网络出版借助于互联网能把传统图书鞭长莫及角落中的潜在读者挖掘出来,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主动增加了市场需求,有效地刺激了日趋疲软的图书市场。再者,网络出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读者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想看多久以前的书,都可从网上下载或通过网络订购,不会再有“买不到想要的书”的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绝版”永远成为了过去。同时,网络出版能杜绝资源的浪费,克服库存积压等问题,节约纸张,保护森林资源。网络出版所倡导的5W(即任何人Whoever,任何地点Wherever,任何时间Whenever,与任何人Whom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出版方式无疑将成为最有市场竞争力的出版商业模式。
一、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的目标
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的经济目标:网络出版系统运行要实现各个利益方最大经济利益的目标,改变以往的出版模式,与传统出版相结合,发挥传统出版无法发挥的作用和好处,使得读者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图书,网络出版商通过增值服务和内容营销等方式,提高经济利润,技术提供商通过与网络出版商的合作,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2)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的社会目标:网络出版系统利用其优势,建立高效的网络出版的运行模式。一方面,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率和共享效果,减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提高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实现社会效益。
网络出版为组织或个人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既可以表现为经济价值、也可以表现为社会价值;不仅可以为最终用户创造价值,而且也可为网络出版商自己创造相应的价值或利润,即通过数字内容创造价值。从根本上说,网络出版的目标是实现各个环节以及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网络出版运行机理分析
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研究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内容:网络出版系统的要素、要素的作用关系与路径、要素的作用结果。我们对网络出版运行机制作了一系列探讨,这些机制的相互关系就是总体的网络出版系统要素的作用关系与路径,这是狭义的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内容。网络出版的要素包括网络出版商、网络出版物、技术支撑要素、市场要素等,而网络出版运行的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反馈机制、利益机制和保障机制,网络出版系统正是各要素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与协调下,进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靠,又相互制约的一个综合体系,最终为网络出版物的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1、网络出版系统各个运行机制的关系和作用
在网络出版系统运行过程中,从市场(读者)到作者,在到网络出版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电子商务系统(网上支付――银行或电信等)、资本运营商、广告商,所有环节相互紧密联结,参与其中的各市场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约束与激励的相互作用、责任与权利的界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都要求客观上有合理、健全的运行机制。网络出版系统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利益机制、反馈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内容。这几个机制不是孤立运行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力机制是动力源和动力作用方式, 网络出版发展的动力是日益完善的出版市场,而动力机制就是如何开发和满足市场需求,如充分尊重读者的需求,扩展市场范围,开发满足读者新体验的内容,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协调机制是核心,网络出版中出版主体、读者和作者三者之间的良好协调将满足网络出版各方面需求;而利益机制和反馈机制是协调的手段,也是协调的目的,这将保障网络出版系统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分配和信息畅通,使得协调和合作可持续;保障机制是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的保障,是其它机制的保障和发展结果,是整个行业的资源。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反馈机制、利益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相互作用和共同配合,形成了网络出版的运行机理。
2、网络出版系统中的三方作用和地位
(1)网络出版商
在存在网络出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网络出版商出于对利益的追求,积聚人、财、物等资源,借助于以web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出版网络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同其他商品一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就需要掌握他们的反馈信息。因此,利用反馈机制随时关注市场变化情况,并适时调整出版物结构和自身的经营策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网络出版商是执行出版物采集、编辑、制作、存储和传递的主体,而事实上这个产业链还包括内容提供商、内容资源提供者、销售商、网络出版技术服务商等主体,这些主体也必然要参与利益的分配,这就需要依靠利益分配机制来发挥作用。
网络出版商各个阶段的活动都需要强大的人、财、物,特别是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持。另外,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其行为也必然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2)作者
作者是网络出版物的源泉,负责为网络出版商提供网络出版资源。由于只有能有效满足读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作品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作者必须要根据网络出版商的反馈信息和从读者那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写作风格和主题等。
(3)读者
读者们因购买网络出版物而付出的代价支撑着整个网络出版系统的运行,因此读者是整个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的目的所在,读者不存在,那么网络出版系统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另外,读者反馈的信息是推动网络出版系统顺利运行并发展的源泉。
网络出版商(主体)、读者、作者三方是网络出版系统中的主体,是网络出版运行的核心和活跃要素,它们在网络出版系统中扮演者自身的角色,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共同形成网络出版运行机理。
三、网络出版运行保障机制
在网络出版系统运行过程中,从市场(读者)到作者,在到网络出版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电子商务系统(网上支付――银行或电信等)、资本运营商、广告商,所有环节相互紧密联结,参与其中的各市场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约束与激励的相互作用、责任与权利的界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都要求客观上有合理、健全的运行机制。网络出版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指网络出版系统中,网络出版主体、客体、网络出版市场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网络出版的其他推动要素之间在网络出版运行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总的来说,网络出版系统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利益机制、反馈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内容。这几个机制不是孤立运行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力机制是动力源,利益机制是核心,协调机制是保障。
动力机制实质上是网络出版的源动力是什么以及如何推动网络出版运行的。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出版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
是运作规模还是运作规范度,还没有突破传统出版运营的观念和模式。面对日益开放的网络出版业和境外网络出版商的加速进入,中国网络出版的发展已经不仅是行业内部的事情,还关系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中国网络出版能否获得持久动力,已不能寄希望于某一家网络出版商暂时的推进上,更应该看整个行业是否建立起一个好的机制。好的机制才会促进行业的整体运行,网络出版的动力机制就是网络出版市场的日益壮大。
参考文献
[1]赵晤光,耿强.网络媒体经营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燕金武.网络出版的新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1(3). 88-89.
规划机制是整个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城市群众体育环境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机制.通过对规划机的探讨,为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为实现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本研究基于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分析方法的研究,构建了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含5个阶段.
1.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包含规划提出的背景,前期准备以及组织分工.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规划是涉及社会、区域、经济、群众体育等各个方面的重大规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缜密的前期准备和组织分工.由于该规划涉及范围广泛,规划设计队伍需要具备包含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体育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该阶段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和文献整理法.
1.2调查研究阶段该阶段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收集与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经过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了解其历史、现状,明确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体育环境体系、群众体育环境概况、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其他相关规划成果资料.该阶段的技术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1.3分析诊断阶段通过对城市的政策法规、经济条件和群众体育基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诊断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而对未来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并通过多种渠道对《纲要》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最终确定形成《纲要》文本,为规划报告的起草奠定方向.
1.4报告设计阶段依据《纲要》的基本思路,起草《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报告,拟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措施步骤等多种方案,并通过有关信息平台将报告草案予以公布,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形成规划报告,提交相关专家进行评审.
1.5报告评审阶段对规划报告进行审核,并将修改后的报告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公开,接受社会公众以及有关体育社团组织的监督,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内容.
2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整个发展机制的主体,涉及要素最多,机理最为复杂.要营造良好的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必须完善各种运行系统,各环节协调发展,确保整个体系健康运行.
2.1理顺和完善筹资模式资金是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资金,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城市群众体育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因此,城市群众体育筹资管理必须寻求新的模式,推进资金筹集市场化.
2.2完善政府调控形式过去,政府的调控形式主要是直接管理、包办代替、具体操作,导致管得太多,管得太死,没有起到真正的调控作用.因此,今后政府的调控必须处于核心位置,重在营造凝聚力.政府调控要注意高度、把握方向、统领全局,确保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目标的实现.
2.3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监管机构实施分层次管理:(1)政府监督.在政府中建立专门机构,对体育社团或民间体育活动进行全面监督;(2)专业监督.组建各类具有咨询功能的协会,协会由专业人员构成,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监督及专业指导;(3)民主监督.在民间发展一支民主监督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收集公众对群众体育发展的意见.
2.4建立评估管理模式政府通过评估体育社团、组织的工作业绩、工作效果等,形成政府间接评估管理模式,对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行为和工作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长远发展.在科学性与适用性基础上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标准,使民间体育社团、组织能够明确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
3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主要是指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认知,包含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为之后的系统运行调控和优化奠定基础.由于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运行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同时,政府是政策指令的主要发出者,所以,本研究将政府界定为信息反馈的接收方.对于体育社团和群众,它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反馈信息的发出方,又是反馈信息的接收方.因此,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中的信息反馈方式主要有:“社团-政府”、“公众-政府”、“社团-社团”、“社团-公众”以及“公众-公众”等五种方式.在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过程中,处理和利用反馈对象之间信息流的水平体现了整个反馈机制的运作水平.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该平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对象间直接交流”为目标,构建的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评价、和管理等,从而实现反馈对象之间信息流的高效利用.基于反馈对象的视角,将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交流平台划分为共用信息交流平台、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体育社团信息交流平台、公众信息交流平台等四个信息交流平台.其中,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公众-政府”、“社团-政府”而构建,体育社团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社团-社团”、“社团-公众”而构建,公众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公众-公众”而构建.下面以共用信息交流平台和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为例进行阐述.
3.1共用信息交流平台共用信息交流平台是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主要提供公用信息查询和后台支持服务.Web网站和数据库是共用信息交流平台的主要载体,其中Web网站主要包含BBS讨论系统、与其他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络链接以及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基础数据查询等模块;数据库主要包含群众体育活动信息、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信息及主要图件资料等模块.
3.2政府信息交流平台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社团-政府”、“公众-政府”而构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Web网站和专家系统是它的主要载体.信息系统以Web网站为载体,主要功能是即时信息,提供历史数据查询等.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主要服务于管理系统,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体育社团和公众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诊断、存储与公布.
4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是指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整理、筛选和诊断,发出明确的指令促使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生综合改变,从而实现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系统的调整和控制.调控是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无论是驱动、规划、运行还是反馈,都离不开调控.调控也是体现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的重要标志.根据调控的具体形态及其作用时段,调控可以划分为事前调控、即时调控、事后调控、全程调控四种类型[2].事前调控主要是针对规划机制而言,它是指通过规划,实现城市群众体育今后发展的预调控;即时调控主要是针对运行机制而言,它是指针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即时指令,以保障系统的健康运行;事后调控主要针对驱动机制而言,即在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变驱动力的形式与作用过程,实现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目标的部分调整或改变;全程调控主要是针对反馈机制而言,即依据反馈信息,将调控贯穿于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全过程,对其进行全时段的调整和控制.
5结语